护理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2: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医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理医学论文

篇1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72例,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有41例患者、31例患者;其中患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13例,患有肺癌的重症患者为6例,患有支气管炎的患者为39例,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分别为48例、24例;年龄为27.2~81.3岁,平均年龄为(51.39±5.0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严密检测病症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采取缜密的临床护理模式,分别针对患者的住院环境、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环境心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要保证病房内良好的空气流通,可在病房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并每天对病房进行清扫,尤其对灰尘,尽量运用吸尘器进行打扫,保持病房内整洁。禁止摆放花草,探望患者人员带来的花束,说明缘由后给予带回,避免患者因花粉过敏加重病情。由于病情较长,患者极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尤其重症患者,感觉治疗无望,极易产生绝望、消极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情绪,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1.2.2治疗干预

对不同病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观察,要特别留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奏。一旦出现咳血、咳痰等症状,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抢救。同时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短期治疗结果,制定相应的抢救预案并做好基本准备工作,可为抢救节省出时间。对患者讲解药物名称、疗效等基本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用药剂量、浓度等。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分别为一般药物的输入、特效药物的输入。另一种给药方式为雾化吸入,可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1.2.3通气干预

及时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呼吸障碍症状。在治疗时,需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对呼吸道、口腔内的分泌物及时进行清除,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无法进行自主呼吸,可运用呼吸机给予辅助呼吸。在进行辅助呼吸时,要严密细致的贯彻呼吸机上各项参数的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纠正。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1例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病情得到好转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的患者为38例,无效的患者为3例,好转率为92.68%;3例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后,已基本恢复生命体征;无死亡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的患者为23例,无效的患者为8例,好转率为74.19%;8例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后,6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6.45%。观察组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篇2

本组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脑瘫患儿,该42例患儿均与全国CP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诊断分型标准相符合,年龄为2个月~11岁,平均年龄3岁。其中,5例运动过渡型,12例痉挛型双下肢瘫,7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14例痉挛性四肢瘫,4例弛缓性瘫。

2护理措施

2.1康复医学护理

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护理的时候,按照现代医学康复训练vojta、bobath法与小儿推拿理论以及其他有效训练法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轻柔、搓、捏、拍打等不同的手法对患儿局部进行按摩,使其全身经络得到疏落,并进一步改善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使肌张力得到进一步降低,痉挛得到进一步缓解,促进平衡反射和正常运动发育,使肌肉活动得到进一步增强,平均8~14min。

2.2心理医学护理

由于家属对患儿的关心及急切希望治愈的心理,则造成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甚至,可能出现敌视态度。护理人员在对脑瘫患儿护理过程中,首先应当对父母及家属进行劝慰,使其消除急躁情绪,并以温和的语言以及热情的态度对家属与患儿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其次,在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细心观察时应当根据患儿的病情情况及心理特征进行,由此来制定不同的、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治疗方案,同时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耐心引导,使心理护理方案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2.3摄食医学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摄食训练。对患儿骨骼肌肉的控制通过摄食动作进行分析,对导致错误动作的根源根据摄食姿势、、过程、时间进行分析,并详细记录及分析出错的肌肉和控制功能等,由此达到在以后的护理过程中逐步进行纠正的目的。独立进食困难的患儿开展训练的时候,应当在家属的积极配合下,使其能够尽快脱离喂食状态。在治疗期间,加强对患儿的应用补充,使其能满足身体需要,同时使抵抗力增强,促进组织修复。在开始训练的前半小时尽量少食,在训练后注意体液的补充。对脑发育有损的食物忌食,如爆米花、皮蛋。

2.4语言训练医学护理

提高患儿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中护理人员对患儿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患儿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恢复。应当尽早开始对脑瘫患儿的语言训练,一般采取的训练方式是一对一与集体训练相结合、家庭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训练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因人施教的原则,使患儿在任何环境、任何时间逐步确立语言飙到的意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训练、嘴的运动训练、呼吸训练以及构音训练等。

篇3

二、紧张疼痛对分娩造成的不良影响

2.1疼痛步入产程后,由于宫颈扩张和宫缩引起的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剧烈,分娩痛主要出现在第一和第二产程,不同产程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不同。第一产程是子宫收缩开始到宫口全开阶段,期间子宫和阴道等组织发生巨大变化,胎儿下降使得子宫展宽、变薄、扩大,导致子宫肌纤维拉长、撕裂,韧带受到剧烈牵拉而伸长。第二产程是宫口全开到胎儿娩出阶段,胎儿对盆腔组织的压迫和会阴扩张是引发疼痛的原因之一。

2.2紧张产妇神经系统处于紧张状态,是产生痛楚的主要因素之一,恐慌对宫缩的进度和宫颈扩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英国医师迪克•瑞得提出瑞得法,如果能够打破恐惧-紧张-疼痛的链环,便能减轻分娩收缩引起的疼痛。

三、分娩前期的护理

3.1医务人员对产妇做入院后的产科常规检查,全面评估产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产程观察和护理。

3.2做好心理护理,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帮产妇树立自信心。良好而完全的思想准备有助于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

3.3做好分娩前的宣教工作,让孕妇了解正常分娩的过程,放下产妇的思想包袱,消除不安情绪。对每一项的检查、治疗事先给予悉心指导,帮助产妇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3.4通过言语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务工作者对产妇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产妇服用清淡、高热量、高纤维素食物,以满足机体需要,保持充足的体力,为分娩提力

四、分娩过程护理

分娩中医护人员进行全方位的陪护,恰到好处地对产妇进行精神鼓励,给以有效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引导产妇饮食得当,以保持充沛的体力。用亲切的语言沟通,让产妇心理放松,同时严密观察宫口的扩张和胎心变化。必要时可使用小剂量的催产素调节宫缩,协助产妇顺利产下胎儿。

五、产后的护理

胎儿产出后,及时正确地给产妇注射催产素,帮助子宫收缩,医护人员帮助胎盘娩出,最大程度上杜绝产后出血。产妇膀胱内有尿液而无法正常排出时,护士需要帮助产妇排出尿液,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方法,如:温水冲洗会阴、听流水声等,必要时给予导尿。

六、无痛分娩中心理护理的作用

无痛分娩需要避免或者降低分娩时的痛楚,运用适当的药物,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可以发挥优良的效果。对孕产妇进行生理、孕期、临产等知识授课,通过讲述分娩过程缓解或减轻产妇恐慌、紧张等情绪,使得产妇在医务工作者和家属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够以愉悦的心情迎接分娩,顺利度过分娩期。由于心理护理能够降低宫缩痛感和降低产妇绷紧情绪的一种非药物性分娩镇痛方法,通过沟通使产妇减轻或消除分娩引发的疼痛,效果显著。心理护理的好处:能充分调整好产妇的心理状态,使其以最佳状态面对分娩,产力良好,产程减短,有效避免难产或剖宫产;有效减少产妇因心理紧张与医务工作者配合不当引发的疼痛,避免了运用药物镇痛对胎儿和产妇造成的不利影响。而且心理护理可以缓解因心理因素引发的痛楚,对降低剖宫产率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七、心理护理在无痛分娩中的运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心理护理,获得良好的疗效,产妇情绪不稳定时,可能会导致心理性的难产。可见,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7.1自然分娩法

自然分娩对母婴健康是最有利的,产妇在愉悦的心态中迎接分娩,在自信中顺利分娩。自然分娩受到人们的认可。

7.2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法

运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分娩在无痛苦的情况下进行。最主要的须对孕期妇女进行孕期教育,告知其助产方法、特点;临产分娩时能够减轻产妇的痛感,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7.3陪伴法

产妇在丈夫或亲属的陪同下,有益于产妇情感交流。为产妇增添精神鼓励,有益于增加产妇自信心、增强疼痛耐受性。

7.4全程陪护法

由经验比较丰富的医护人员陪同产妇从待产开始直至分娩完成全过程,给产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产妇内心得到充分的放松,达到减轻分娩痛苦的目标。

7.5导乐式分娩法

导乐式分娩由阅历丰富的医护人员,在产妇出现规律性宫缩时,为产妇进行一对一的连续不间断的心理和情感上的鼓励和安慰,辅助产妇顺利完成分娩。其能减少产妇的疑虑,减轻紧张感、消除恐慌感,通过不断鼓励增加产妇的信心,从而达到减轻产痛的目的。

篇4

本组患者100例,其中男患者65例,女患者35例,年龄最大78岁,年龄最小32岁,体重最大50千克,体重最小38千克。

1.2材料:

PICE导管,肝素(100u/ml),盐水(90%)

1.3方法

1.3.1患者换药封管前均需到相关科室进行诊疗,见医生医嘱后进行治疗(患者进行PICE导管换药封管应每周两次,换药换贴膜1次/w周)

1.3.2治疗前由医生开出封管用药:肝素1支,90%盐水100ml2袋

1.3.3封管液配制:肝素半支+90%盐水10ml

1.3.4封管

抽取90%盐水10ml,推入管腔看是否通畅顺利,不能盲推,遇到阻力后应停止,通畅后再推注肝素盐水5-8ml(如阻力较大而疑似堵塞应到置管科室做通管治疗)

1.3.5观察与注意

换药,换贴膜时观察有无红肿热痛,有无分泌物;贴膜应贴紧,并注意拆时管腔的长度、臂围,置管换药时间,接头处应注意保护,以免破坏皮肤,导管外露部分应更换位置。

2结果与讨论

2.1结果:

2.1.1换药封管成功率为100%。

2.1.2观察换药,换贴膜时有无红肿热痛:其中有2例由于换药速度过快出现短时间的红肿热痛,持续时间约1分钟。

2.1.3观察换药,换贴膜时有无分泌物:均无分泌物。

2.1.4置管换药时间:其中97例均按计划置管换药,3例提前置管换药。

2.1.5有无并发症:无。

篇5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或处于嘈杂的环境以及视觉刺激下均能够引起高血压。据有关资料报道,在暴怒及激动时人的血液能够急剧上升30mmHg左右。给予患者药物治疗以及行之有效的心理行为的干预,能够使患者不良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从而对治疗效果进行改善。在对社区高血压病人的护理中加入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能够通过对患者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的影响,进一步使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得到增加。

2.2诊疗护理

2.2.1急症高血压的护理

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恶性高血压均属于急症高血压,其具有变化极快、病情凶险的特点,若没有及时有效的对该病症进行控制,最终可能导肺水肿、脑出血、致脑梗塞、心衰、甚至有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等并发症的发生。使用硝普钠对此类病人进行快速降压,由于速度过快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需要对患者病情变化尤其是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要进行密切观察,若患者有恶心、呕吐、抽搐、头痛加剧、燥动不安、意识障碍等情况的发生,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及时的给予患者氧气吸入、镇静等处理。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①根据降压疗效调整硝酱钠或其它降压药物的用药剂量,用药期间注意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持续血压监测。

②对患者血压、意识状态、尿量、尿液颜色、心率及心律的改变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记录,做到尽早发现早治疗。

2.2.2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护理

高血压病属于代谢疾病的一种,其多合并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血糖、血脂、高尿酸,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故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应当对血糖、血脂、血尿酸、血胰岛素进行检查,对胰岛素抵抗程度进行评价,在选用药物时应当选用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的制剂,如ACEI,若患者伴有高血糖,应当选用二甲双胍,其可以使胰岛素抵抗得到较好的降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血糖变化继续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出现没有症状的低血糖,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血糖控制。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指导,碳水化合物应当以每日半斤为宜,叮嘱患者应当对体重进行减轻,并进行适量的运动。

篇6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医治的350例肝癌患者,其中死亡40例,占比11.43%。40例死亡病人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55岁。

1.2方法

我院医护人员从医学、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对40例临终患者提供全面、周到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基础护理等。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高超的床边护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临终者的心理和躯体的痛苦,帮助他们在人生旅程的最后阶段,在充满人性温暖的气氛中充实地、安详地、尊严地离开人间。

2结果

对40例肝癌晚期病人实施临终关怀与护理能有效解除病人的疼痛,使临终病人安详地走过人生最后旅程,同时对临终病人家属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指导,能使其早日从悲伤中解脱,从而达到患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3讨论

临终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是每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必须面对的过程,临终关怀是特殊的护理,会因不同的病种、不同年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性情而有所变化。临终病人的护理一般包括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基础护理等。

3.1心理护理

3.1.1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

临终病人的心理一般分为焦虑心理,忧郁心理,极端否认心理,认可心理。对于焦虑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赢应加强同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的听取患者的诉说,运用合适的口语安慰患者,尤其是在生活上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到安慰,稳定。忧郁心理的的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病人遭受到外界的刺激,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使其环境活跃,以便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尽量避免在患者的面前提及病情加重、恶化、转移等刺激性的词汇。认可心理的病者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多抽时间陪伴患者在身边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与鼓励,尤其是为临终的患者给予心理上的安慰。积极开展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外的一些国家死亡的教育较为普遍,甚至还为大、中、小学生开设了死亡的课堂教育。死亡这个现象已经被他们普遍的接受,死亡作为生命循环中较为有意义的连贯性,也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性。对于死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帮助即将临终的患者树立其正确的死亡观,降低对死亡的不安以及恐惧,一定要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从而达到使生命“活得庄严,死得尊严”,“如春之灿烂,死如秋之静美。”只要能使患者清楚死亡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那么与其现在这么的痛苦,还不如顺应自然的生理现象,这样才能使患者真正的安心,从而消除了患者心中焦躁、恐惧、不安的心理,安心的接受“安乐死”。

3.1.2家属的心理安慰

护理人员不仅要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还要为患者的家属提供一些帮助,主要是为了开导和安慰他们,稳定家属激动的情绪,如实的将患者的病情告知家属,并指导他们进行一些护理,以便他们能在患者的最后时间好好的陪伴他。

3.2症状护理

3.2.1护理临终患者的疼痛

对与肝癌晚期的患者他们在生理上的表现主要是生命体征的紊乱(呼吸、血压、心率变化),体内器官单个或者是多个的功能衰竭。通过情况下表现为:患病部位疼痛不安、烦躁、姿势异常、面容较为痛苦;胃肠的蠕动减缓或者是停止,患者的食欲降低,恶心、呕吐,便秘等;呼吸功能衰竭,通常出现鼻翼、潮式、间歇呼吸等;血液循环衰竭,四肢发绀;意识较为模糊,出现知觉障碍灯;患者的肌肉张力减退,大小便出现失禁,不能自主活动等。出现的症状中,疼痛是较为明显的。目前,控制疼痛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控制和非药物控制,此外催眠术和皮肤按摩术也有一定效果。

3.2.2临终病人的呼吸困难扩理

篇7

(一)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发生产后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在正常分娩情况下,胎盘从子宫剥离时少许出血是很常见的,但是当胎盘完全从子宫剥离并排出后,流血便会迅速减少。但一些产妇由于待产及分娩过程中精神过度焦虑或疲劳等,造成子宫收缩乏力,血管闭合不好,就可发生较大出血。多胎妊娠、巨大胎儿、产程延长、各种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以及多次流产后导致子宫纤维受损、羊水过多使宫腔压力增高导致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等,也易出现子宫收缩乏力而发生产后出血。

(二)胎盘因素

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俗称“衣胞不下”,也是一种常见的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最常见的是胎盘不完全剥离,即因部分胎盘未从子宫壁上剥离导致剥离面出血;二是胎盘剥离后不能及时排出,即胎盘已从宫壁完全剥离,但因子宫收缩乏力使胎盘不能排出导致出血;三是刮宫史产妇子宫蜕膜发育不良、胎盘绒毛植入子宫肌层,导致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常会引起出血;四是使用催产素不当,使得子宫痉挛性收缩造成已剥离的胎盘嵌顿在子宫腔内,也可引起阴道出血。

(三)产道裂伤

多数发生在阴道手术分娩后,胎儿太大、使用产钳生产、产道明显水肿或静脉曲张、难产、急产等,都会增加产道裂伤的可能。我院近3年临床中有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妊高症,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组织缺氧,血管脆性增加,分娩时在软产道撕裂后引起阴道壁血肿;其他还有急产,外阴阴道炎,宫颈管坚韧等导致组织损伤和血管撕裂,接生者的不当操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凝血功能障碍

产妇如患有血液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贫血、缺乏凝血因子等,也易引起产后出血的发生,我院23例产后出血患者中,有8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急救对策

(一)坚持预防为先,对症采取预防措施

1、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预防

一是由于产后出血多发生在异常产及时性有并发症的孕产妇,因此产前应认真筛选出高危孕产妇,做好监护,在分娩前做好产后出血抢救准备。二是分娩期间要加强监护,注意产妇休息与营养补充,关心产妇,加强心理护理,排空膀胱,防止产程延长,产妇衰竭导致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如果必须使用降压、镇静药的情况下,用药要适度,避免过量而影响子宫收缩。三是合并双胎、羊水过多、滞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妊高症、经产妇既往有产后出血史者等易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在胎儿前肩娩出后,可立即使用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

2、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的预防

一是抓“早”,结合妇产科治疗、孕期检查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避免多次人流,早期发现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等产后出血诱因,动员产妇提前入院待产,在分娩前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急救措施。二是抓“准”,产程中,准确判断胎盘剥离征象,胎盘未剥离前耐心等待,避免过早挤揉子宫、牵拉脐带,胎儿娩出后可肌注催产素刺激宫缩,促使胎盘及时剥离排出。二是胎儿娩出半小时后胎盘仍未剥离者,首先给予静脉滴注催产素加强宫缩,胎盘仍未剥离,可重新消毒会阴,排空膀胱,实施人工剥离。四是发生胎盘嵌顿引起出血的,可实施麻醉使狭窄环放松,人工取出胎盘。需特别注意的是,不论以上何种情形,在胎盘排出或人工取出后,均应仔细检查有无胎盘、胎膜或副胎盘残留,如有,应及时清宫,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避免后期出血。

3、产道裂伤所致产后出血的预防

软产道裂伤所致的产后出血,有效的止血措施是及时准确修补缝合。胎儿娩出后仔细检查软产道,包括宫颈、阴道及会阴,特别是宫颈,有裂伤及时缝合。一是宫颈裂伤的处理。严重的宫颈裂伤可延及穹窿及裂口甚至伸入邻近组织,应该先实施消毒,然后暴露宫颈,用卵圆钳并排钳夹宫颈前唇并向阴道口方向牵拉,顺时针方向逐步移动卵圆钳,直视下观察宫颈情况,若发现裂伤即用肠线缝合,缝时第一针应从裂口顶端稍上方开始,最后一针应距宫颈外侧端0.5cm处止,若缝合至外缘,则可能日后发生宫颈口狭窄。二是阴道裂伤的处理。阴道裂伤需注意缝合至底部,避免留下死腔,注意缝合后要达到组织对合好及止血的效果,缝合过程要避免缝线穿过直肠,并采取与血管走向垂直则能更有效止血。三是会裂伤的处理。可按解剖部位缝合肌层及粘膜下层,最后缝合阴道粘膜及会阴皮肤。

4、凝血功能障碍所致产后出血的预防

篇8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医治的350例肝癌患者,其中死亡40例,占比11.43%。40例死亡病人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55岁。肝癌晚期是指由早期的隐匿病情发展成病情明显病痛加剧的时期。症状主要是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区疼痛、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状而危及生命,并随癌症不同部位的转移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1.2方法

我院医护人员从医学、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对40例临终患者提供全面、周到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基础护理等。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高超的床边护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临终者的心理和躯体的痛苦,帮助他们在人生旅程的最后阶段,在充满人性温暖的气氛中充实地、安详地、尊严地离开人间。

2结果

对40例肝癌晚期病人实施临终关怀与护理能有效解除病人的疼痛,使临终病人安详地走过人生最后旅程,同时对临终病人家属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指导,能使其早日从悲伤中解脱,从而达到患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3讨论

临终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是每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必须面对的过程,临终关怀是特殊的护理,会因不同的病种、不同年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性情而有所变化。临终病人的护理一般包括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基础护理等。

3.1心理护理

3.1.1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

临终病人的心理一般分为焦虑心理,忧郁心理,极端否认心理,认可心理。对于焦虑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赢应加强同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的听取患者的诉说,运用合适的口语安慰患者,尤其是在生活上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到安慰,稳定。忧郁心理的的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病人遭受到外界的刺激,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使其环境活跃,以便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尽量避免在患者的面前提及病情加重、恶化、转移等刺激性的词汇。认可心理的病者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多抽时间陪伴患者在身边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与鼓励,尤其是为临终的患者给予心理上的安慰。积极开展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外的一些国家死亡的教育较为普遍,甚至还为大、中、小学生开设了死亡的课堂教育。死亡这个现象已经被他们普遍的接受,死亡作为生命循环中较为有意义的连贯性,也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性。对于死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帮助即将临终的患者树立其正确的死亡观,降低对死亡的不安以及恐惧,一定要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从而达到使生命“活得庄严,死得尊严”,“如春之灿烂,死如秋之静美。”只要能使患者清楚死亡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那么与其现在这么的痛苦,还不如顺应自然的生理现象,这样才能使患者真正的安心,从而消除了患者心中焦躁、恐惧、不安的心理,安心的接受“安乐死”。

3.1.2家属的心理安慰

护理人员不仅要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还要为患者的家属提供一些帮助,主要是为了开导和安慰他们,稳定家属激动的情绪,如实的将患者的病情告知家属,并指导他们进行一些护理,以便他们能在患者的最后时间好好的陪伴他。

3.2症状护理

3.2.1护理临终患者的疼痛

对与肝癌晚期的患者他们在生理上的表现主要是生命体征的紊乱(呼吸、血压、心率变化),体内器官单个或者是多个的功能衰竭。通过情况下表现为:患病部位疼痛不安、烦躁、姿势异常、面容较为痛苦;胃肠的蠕动减缓或者是停止,患者的食欲降低,恶心、呕吐,便秘等;呼吸功能衰竭,通常出现鼻翼、潮式、间歇呼吸等;血液循环衰竭,四肢发绀;意识较为模糊,出现知觉障碍灯;患者的肌肉张力减退,大小便出现失禁,不能自主活动等。出现的症状中,疼痛是较为明显的。目前,控制疼痛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控制和非药物控制,此外催眠术和皮肤按摩术也有一定效果。

3.2.2临终病人的呼吸困难

篇9

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顺利的进行、完成,护士需要密切的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对患者的脸色、腹部的起伏情况,并且做好记录(意识的消失时间、麻醉时间、麻药剂量、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无出现不良反应等)。在手术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给药之后患者的肢体乏力,下肢易滑落,应要注意扶持。当患者处于全麻的状态之下,容易发生舌根后坠从而引起喘憋、呼吸困难,同时患者停经7周左右就是是早孕的反应期,大部分患者容易发生恶心、呕吐,同时还存在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的危险等。因此,在手术的过程中要保持呼吸发道的畅通,护士在配合医生的前提下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

待手术完毕之后即可叫醒患者,在患者完全清醒之后还需要继续的观察35min,等到患者乏力、嗜睡、头晕等症状消失之后,才能拔出特提,停止给氧,并帮助其穿好裤子,取舒适的休息。此时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等,尤其是关注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脸色、意识;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下腹疼痛、阴道流血、出冷汗等状况。在手术要给予患者常规的饮食、饮水以及健康的卫生知识宣传和教育。叮嘱患者要加强营养的的调整,尤其是要避免生、冷、辣等过于刺激性的食物入口。在手术后要禁止2周的盆浴,注意外的清洁卫生,以防出现细菌性的感染疾病。尽量每天使用温水清洗外1-2次,勤于换洗内裤和卫生护垫;手术后要禁止1个月性生活,避免发生交叉的感染。若是咋手术后出现了腹部的剧烈的疼痛、阴道出血量的增加或者是伴发炎症、发热,需要及时的回院进行检查,必要的时候接受治疗,以便于促进子宫的恢复,降低出血量,同时还能降低人流术后子宫收缩出现疼痛感,还能降低人流术综合症的症状。

2加强手术室的管理

篇10

1.1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梯队

应急领导小组由院长挂帅亲自抓,由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协助具体抓,领导小组成员为政宣、医疗、护理、院感、总务、设备维修等部门负责人,医务科、护理部和院感科负责应急治疗护理和隔离消毒及防护工作,护理部负责应急护理工作。护理部成立应急护理第一、二、三梯队,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抢救知识和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强,善于沟通交流,身体素质好,作风过硬及居住在医院或距医院较近的护理人员组成。

1.2制定应急纪律制度

一旦发现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应急梯队人员及全院工作人员进入备战状态,终止休假和正常休息,无条件服从医院调遣。护理部建立应急病区护士长及应急梯队成员通讯录和联系网,要求应急队员在应急状态时保持24h信息畅通,一旦接到通知,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指定的地点。

2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突发传染病知识和护理技能培训

2.1确定目标

通过培训演练提高护理人员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护理队伍,使应急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2培训内容及方法

2.2.1突发传染病处理能力的培养

首先,理论学习,由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应急管理和相关应急组织体系及应急联动机制,重点学习卫生部及省地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突发传染病应急护理工作流程,隔离防护知识,特殊治疗护理,针对性的急救知识和技术并进行护理理论操作考试,使应急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其次,突发传染病应急门诊和应急病区的工作程序,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导医、分诊、咨询及就诊病人突发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按病情轻重缓急将病人大致分类,对重病人就诊实行先就诊后缴费和办理住院手续;应急病区对诊断明确的重症住院病人,及时请示院领导,请求上级医院技术支持,远程会诊和专家指导,确保诊疗护理质量;对轻病人集中管理,同时做好病人及周围人群的健康教育,稳定正常社会秩序,使人们树立坚定信念正确应对传染病疫情。再次,护理抢救知识和技能训练,护理部平时注重对护士抢救技能(心肺复苏术、导尿术、吸氧术、静脉留置针技术、气管切开护理技术、心电监护仪和呼吸机使用)的系统化培训、强化和考核力度,并根据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技术考核时常出现的问题、操作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抢救器械使用中故障的发现与排除法等组编缺陷题库,人为设置“缺陷”让护理人员先行识别缺陷操作,明白正确的操作方法,然后对照标准进一步规范,使大家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寻错,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纠错补漏加深记忆,以提高护士的急救技术及观察病情能力和抢救配合能力。

2.2.2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演练

由于突发传染病很少发生,而且多种多样,护理部每年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抢救技术作为护士“三基”考试内容。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各应急小组成员按应急预案进行反复情景模拟演练,高标准严要求参加省市组织的应急演练,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意识。通过演练不仅仅使应急梯队成员掌握应急预案内容,重要的是检验应急计划、预案和流程是否全面、科学、合理,并且根据演练结果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可以全面了解应急梯队成员的应急救护能力,随时调整训练计划、预案和流程,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

3突发传染病的应急护理管理

3.1快速反应,启动紧急预案

院总值班领导执行突发传染病报告程序,每当有突发传染病预报,应急小组成员处于待命状态,一旦接到通知,立即启动紧急预案,整体应急系统开始运行,参与应急救治的各级人员迅速到岗,明确任务和职责,组织和指派相关人员迅速进行突发传染病的评估,以便作出下一步的安排。应急护理小组长接到通知,马上召集应急护理梯队成员开放应急门诊和应急病区,为随时能够接诊和收治病人开辟绿色通道。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病情判断能力的分诊护士到应急门诊接待就诊病人,维持就诊秩序,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进行简单查看病情,快速准确的分类,迅速安置病人。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流程为:应急梯队处于待命状态;应急门诊、应急病区启动,导医、分诊、预检分流、转送和收治病人;医疗护理服务、隔离消毒防护、心理支持等健康管理。

3.2人力资源调配,护理技术支持

2006年我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期间,病人数量尤其是重危病人数量突然增加,又要设立专门的应急门诊和应急病区,因此护理人员数量远远达不到应该配备的要求,护理部想方设法将“办公室”搬到应急病区,主任每天固定时间到应急病区召开简短会议,部署工作并了解应急工作的动向,两位副主任深入病房,着重了解重危病人抢救和基础护理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临床上各种困难,指导重危病人治疗护理,随时修正各种护理计划和工作流程。并抽出院感科和信息科的部分护理人员作为应急第二梯队支援临床一线工作,满足应急需要,发挥自己的工作优势,确保护理质量。同时通知本年度新聘用护士提前上岗不仅可协助带教做力所能及的护理工作,又可抓住应急病区作为第一课堂的时机,使她们见到了平时见不到的危重病人,学到了平时学不到的危重病人护理知识和抢救技术;经受了锻炼,磨炼了意志,重要的是保证了护士与危重病人的配备比例,顺利完成了45例乙脑病人的救治和护理任务。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急病区的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曾达到20余例,针对治疗中静脉穿刺困难的问题,为了确保治疗质量,减轻患儿痛苦和家长担忧,护理部专门调集临床各科室动静脉穿刺技术优秀的护理人员组成应急技术支持小分队,随时为血管穿刺难度大的患儿进行采血和治疗,经过3个月的奋战,圆满完成了139例患儿的护理任务,受到患儿家长的赞扬,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社会效益。

3.3综合医疗资源,配足应急物质

护理部及时准备紧急抢救,短时间组建应急病区和门诊所需的大量物资和设备,整合全院所有的资源,保证应急救护的需要。护理部要求应急病区护士长做好突发传染病抢救物资和隔离防护用品的贮备,注意抢救器材的保养与维修,使抢救器械处于备用状态,并与总务科、器械科随时保持联系,以保证应急抢救的物资供应。要求应急病区明确专人管理应急贮备物资,规定应急贮备物资一律不得挪用和外借。应急病区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医疗仪器、药品、通讯、电源和气源等在位完好情况,确保物资能及时供应。

4对策

4.1应急梯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应该根据应急需要不断完善

专科医院护理部在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管理中,也暴露了许多弱点和不足,在人员的培养、抢救设施的完善、抢救器械的使用、重危病人护理和抢救技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由于专业所限,近年来我院招聘的护理人员中,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加之平时重危病人偏少,ICU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护理人员对抢救器械的使用和抢救技术容易产生生疏感。因此,护理部对护理人员的培训难度和广度加大,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系统化培训,通过考试和竞赛提高操作技能,确保应急时的熟练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充分考虑传染病专科医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角色。

4.2应急病区的建设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不仅仅是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需要,便于应急病人的管理,有效利用医院仅有的医疗资源,确保重危病人的及时救治,更重要的是防止了与普通传染病人的交叉感染,消除病人之间的顾虑,且使应急病区护理人员更快更好地适应应急工作和环境,确保了应急护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挽救病人生命。

4.3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是保证应急救治质量的关键

护理部应注重专业护士的培养,并调集人力资源,采用由专业护士负责培训指导的多专业合作的工作模式,实施重点病人重点管理,解决临床护理中出现的各种专业难题。

4.4加大应急计划预案流程的学习和演练

篇11

2忽视基础医学教学的结果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3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3.1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3.2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3.3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4.1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4.2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4.3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篇12

近儿年,PPCPs在中国同样引起广泛的关注。ZENG等人在广东6家污水处理厂污泥中检测到质量分数分别为5.416^-21.21,0.715^-6.195,0.599^-2.870 mg/kg的佳乐察香、吐纳察香、开司米酮<<};李彦文等人在广州、深圳畜牧业土壤中检测到质量分数分别为242.6 },g/kg的四环素类抗生素、33.3 },g/kg的磺胺类抗生素[7];同样,田艺心等人在北京某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中检测到质量分数分别为201一226,65^-130 mg/kg的佳乐察香和吐纳察香。诸如此类频繁被曝出的PPCPs污染物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对PPCPs环境污染现状的高度关注。

尽管对PPCPs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经过十儿年的发展,但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对PPCPs研究认知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EVGENIDOU等人通过对PPCPs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总结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PPCP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环境中的分类、行为与归趋及毒理学分析。而目前关于PPCPs减量化的研究较少, PPCPs中包含的化合物类别广泛,结构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其吸附及降解机理展开研究。本文通过总结PPCPs在各类环境中的行为及归趋,叙述了PPCPs的吸附与降解机理,分析了生物和非生物系统在减量化过程中的影响,并尝试从吸附和降解机理上分析影响减量化的原因,寻求生物和非生物系统在减量化过程中分别存在的优势及缺陷,以期为研究PPCPs衍生物及新型吸附材料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参考。

1  PPCPs的环境归趋

1.1水生环境中

近年来,PPCPs的含量日益增加,众多研究者都将PPCPs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尤其在水生环境(河流、湖泊、沟渠、地表水及地下水等)中。水生环境中的PPCPs最初来源是人类使用的药品,多种PPCPs的混合物被释放进入地表水、地层水和海岸水,排放源分散。ORT等人研究发现,排放源大多是废水处理厂、地下污水管道、药品生产设备以及大型养殖厂,甚至大部分PPCPs能够通过水生环境传播到远离源头的地方,并目_这样的暴露可能是持续性的。

据KURODA等报道,在日本常有污水泄漏污染地下水事件发生。 OSENBRUC等人发现,在德国和西班牙,同样也有城市河水渗透,下水管道泄漏和城市雨水径流等事件发生,这些都是导致PPCPs微量存在于水生环境中的主要原因。

根据KOLPIN等研究者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全世界的水生环境中抗生素的含量大约在同一个水平C TY1g}L ^' N}g}L级),不易检测及去除。例如传统污水处理厂,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去除简单温和生物能降解的混合污水,对污水含有的PPCPS去除效果甚微。而PPCPS的长期积累所带来的影响,主要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参与脱硝脱氮的微生物,KONG等人进行了研究,发现部分微生物改变了特性,包括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以及脱硝脱氮过程中的氮循环,给水生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作用在水生及陆地环境中的微生物所产生的生态毒性的影响日益增加。

根据研究资料,KINNEY等人表明虽然水生环境中存在的是微量级PPCPs,所产生的循环效应影响却是长久的[is-y。在水生环境中,PPCPS所带来循环效应影响可通过水蚤、水藻、水生植物以及细菌相关的毒理学研究来证实,继而针对PPCP生态风险评估是今后可发展的方向。

1.2土壤环境中

尽管最初对PPCPs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水生环境领域,但是其在土壤中的归趋正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宋存义等人在PPCPs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中发现,PPCPs进入环境后,最易与土壤等有机介质产生吸附作用;周海东等人对土壤中PPCPS的减量化研究发现,土壤对PPCPS的分解速率相比水生环境中的分解速率低很多,这表明PPCPS在土壤环境中存留时问更长,化学状态更稳定。HAMSCHER等人对粪源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浓度变化研究实验得知,该抗生素在土壤中存放,其含量始终保持在初始值。桑文静等人对察香类抗生素的研究表明,该类抗生素具有较强的亲脂性,易吸附于土壤环境,可长期在土壤中残留}zy

由以上大量研究结论总结得出,PPCPS在土壤环境中,具备污染源分散、分解速度缓慢、残留时问长久、化学性质稳定等归趋特点。由于土壤环境中生物链的毒性呈现逐级蓄积、逐级传播的特点,因此微量的PPCPS很可能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系列循环生态污染过程,最终对土壤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危害。

2减量化机理

目前,国内外关于研究PPCPs的减量化机理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Sonia Sua' rez等人研究表明,在环境中PPCPs减量化过程主要包括吸附及降解2个部分。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PPCPS的吸附过程往往是由于吸附材料或者微生物的作用,将PPCPS向固相(土壤或者填料介质)表面富集;而降解是白然条件和环境中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研究减量化机理,从吸附剂、吸附质角度出发,是探索每种PPCPS高效减量化的重要途径。

2.1吸附机理

PPCPs中包括的化合物类别广泛,因此吸附机理很难预测o KINNEY在吸附的研究中发现,吸附行为往往是分了与特定的官能团相互作用的结果,并目_这一结果易受pH,温度及光照等因素的影响[ys}PPCPs吸附的本质是PPCPs向固相(土壤或者填料介质)表面富集的动态过程。根据不同PPCPs表面富集作用力的不同,吸附分为表面吸附过程和在有机质中的分配过程,表面吸附以化学键力或引力作用为主要形式,主要理论包括:电了供体一受体(7T--rr EDA)理论、氢键理论、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等。

刘桂芳等人根据表面吸附理论对碳材料活性炭和碳纳米管对PPCPs的吸附进行了总结,表明活性炭吸附PPCPs主要基于}rr-}rr EDA作用、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等机理,并目_吸附过程易受到活性炭投量、颗粒尺寸、接触时问、目标物含量、pH、阴离了、阳离了和溶液温度等影响。而分配过程主要与PPCPS的溶解度相关,是一种非竞争性、线性吸附[}zs}

此外PPCPS的吸附机制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CHOI等人就提出了以下儿种吸附机制:1}分了从液相进入其他相分中。这个过程主要涉及到吸附质的脂肪和芳香基团,微生物细胞膜的亲脂性和污泥的脂分含量之问的相互作用关系。2)在吸附作用中吸附质的疏水性起决定作用,疏水性可以用辛醇一水的分配系数(K},)体现。PPCPs的Kaw越高,有机物疏水性越强,吸附剂吸附PPCPs的效果越好。吸附质带电基团和微生物弱电性表面之问的相互作用有关。这与液相中吸附质的电解性能和溶解性能有关,可用电离常数(Ka)所表示。

2.2降解机理

环境中的PPCPs降解的方式分为两种,分别为非生物降解及生物降解。这2种方式对PPCPs等物质共同产生降解作用。根据研究表明,非生物降解去除率为总去除率的30%^'S0%,而生物降解为总降解效果的50%^'70% o

2.2.1非车物降解

非生物降解现象普遍存在于PPCPs的白然降解中,一般包括水解、光解和热解等儿种形式。部分PPCPs化学结构的不稳定性,容易水解,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pH,温度、时问及曝气量等。LINDBERG等人研究发现温度对阿莫西林降解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水的碱性越大,温度越高,水解的速度也越大。光解是PPCPS等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另一种重要的非生物降解方式,其中光照强度、吸附质的分了结构、温度,pH是影响PPCPs物质光解程度和光解速率的主要因素。光解性强的抗生素主要有磺胺类、四环素类等,匡光伟等人对鸡粪中的金霉素光解条件进行研究,发现在白然光照条件下的金霉素降解程度可以达到90%以上,而在避光条件下保存15d,其降解程度还不到10% ;哇诺酮类抗生素有较强的紫外光降解性能,土壤中混合物中伊维菌素在夏季半衰期7-14 d,冬季半衰期变为91 }-217 d,降解速率明显放缓。

2.2.2车物降解

尽管多数PPCPs等有机物在白然降解过程中有较好的非生物降解效率,但是PPCPs常‘常处于比较复杂的环境中,例如在水生环境中,经过水解产生水解产物,与被水解的有机物分了结构相似,相反增加了水体中类似有机物的含量。同样,PPCPS在土壤或者固体介质吸附中,不易被光照射到、温度不易升高,甚至会产生衍生物等一系列问题,PPCPs非生物实际降解率远远低于理论值,这就决定了非生物降解方式不能成为主要的降解途径。

微生物的出现,为PPCPS在白然环境中的降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生物降解也成为一种新型的降解方式。但是在环境中部分PPCPS等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很难被生物降解,或者PPCPS的含量过低将会使得微生物营养贫乏导致降解率降低,这是PPCPS减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HUANG等人认为国际水污染控制协会推出的ASM2模型作为PPCPs的生物降解模型可以更好的研究活性污泥对PPCPS的生物降解机理。通常PPCPS是一些较复杂的大分了有机物质,因此必须在微生物参与下,经过水解代谢将其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了有机物,才能被活性污泥微生物利用。赖后伟等人在对阿莫西林的研究中发现,尽管阿莫西林不是一种大分了聚合物质,但是由于其对微生物有害无法直接被微生物利用,因此仍然需要经过水解酶的参与,将其分解为易生物利用的有机物质,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因此微生物参与下的水解作用是阿莫西林生物代谢降解的限制步骤。

3 减量化研究分析

3.1 生物系统的影响

3.1.1水车动植物

水生动植物系统处理传统污染物(包括TSS,BODS,氮、磷、重金属和微生物污染物)拥有一个长期目_稳定的历史,并目_在人工湿地、人工浮岛等工艺方面的研究具有较为成熟的成果。然而,关于水生动植物系统对PPCPs减量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去除率、吸附性能、植物提取和生物降解等减量化过程的研究是少之又少。

水生动植物是生态治理的核心,循环型水生动植物系统是根据仿生学理论所构建的完善食物链体系,提高污水水体的白净能力。其中水生动植物系统中两个主要成员分别为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在整个水生动植物系统中一直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被微量PPCPs富集的细菌、藻类、浮游生物是水生动物主要能量来源,比如鱼、虾等水生态动物经过体内分解消化会将含有微量PPCPs的代谢物排入环境中,这些粪便也是是水生植物和多种细菌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同时水生动物体内会残存部分PPCPs物质,使得环境中游离性PPCPs逐级减量。水生植物系统中,主要通过植物吸附、植物修复、植物提取和累积等过程去除PPCPs,降低环境中的PPCPs含量,例如人工湿地和人工浮床,经常被选作PPCPs的二级处理工艺,水生植物系统的存在,使得PPCPS能够被高效的去除。水生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水生植物在污染水体中生长,根茎部位能够吸收和分解湿地或者河床底泥中的PPCPS等长期累积的有害物质,但是水生植物持续暴露于PPCPS下,产生的PPCPS高度富集,对水生植物毒性和水环境面临的风险是长期并目_难以预测的。因此水生动植物系统对PPCPs的去除是一个多样化、复杂的物化和生物降解过程。

3.1.2微车物

微生物对环境中微量级PPCPs去除效果较好。周雪匕等研究表明,在污水的初级处理(混凝沉淀、气浮)中,只有察香类去除率可达到30%^'50%。然而,微生物对PPCPs的去除率可以达到35%一75%,主要是因为生物膜或者剩余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具有转化和吸附作用。然而VERLICCHI P等研究者表示,在微生物对PPCPs的去除过程中,其降解效率会受到HRT, SRT, k系数(生物)、温度(在冬天及寒冷季节时期,产生低效率的温度)、氧化还原条件(在厌氧、好氧条件下不同的去除效率)以及pH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活性污泥是去除PPCPs的最主要的工艺,泥龄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泥龄>10 d时,减量化效果最佳。JOSS等人表明,在脱氮的生物处理工艺中,PPCPs往往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可达到50%^'70%}40}0去除PPCPs的相关微生物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及驯化,才能提高对PPCPs的去除。经过长期逐步积累,可以在载体或者污泥底泥中驯化出能够降解PPCPs的相关性微生物群落,并目_随着PPCPs的积累含量加大,微生物群落呈现递增趋势,去除率也逐步增加。

根据研究表明,PPCPs经过微生物吸附或者降解后会产生代谢产物、共轨及降解产物和衍生物等。这些代谢产物中大部分通过废水持续释放到水生或者土壤环境中,还有一小部分在传输途中发生转化,被微生物分解代谢。然而对这些转化产物的毒性及特性的研究比较医乏,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3.2非生物系统的影响

非生物系统在降解PPCPs等有机物过程中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方式包括水解、光解、热解等。HOU等人对非生物系统降解过程研究发现,阿莫西林在水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降解率逐渐增大,在37℃时,去除率达到70%,水解及温度会使PPCPS中的化学键断裂,破坏PPCPS的分了结构,从而起到降解作用。

在水生系统中,光解法是被看作最重要的减量化方法之一,季节、光强度、水深都会对去除率产生影响。另外,PPCPS在水中的吸光度也会对其降解程度产生影响。LLORENS等人对水平潜流湿地的工艺中双氯芬酸和酮洛芬去除率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HRT和光照度大的水体去除率明显较高。目前,关于PPCPs减量化非生物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也是未来PPCPs减量化领域研究的方向之一。

4结语与展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