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2: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代大学生论文

篇1

2.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自我”。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所谓的“个人本位主义”。“个人本位主义”把抽象的、孤立的个体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个体价值,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在价值主体上由“关注社会”到“关注自我”,由狂热的理想主义转向务实的现实主义,由过去过分强调国家、社会转向关注自身的发展。“个人本位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流道德价值体系的叛离,这导致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不再盲目服从长辈,他们崇尚自主自立,强调个人奋斗,注重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3.由“崇尚理想”转向“注重实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过去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价值规律得到重视,象征物质利益的金钱有了正确的定位。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追求物质利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然选择。同时,也出现了“以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形成了社会转型期又一价值冲突———利益和道德冲突。对物质利益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旁落,社会缺乏一种文化精神与价值理性的支撑。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而忽视道德,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信仰危机”等现象。突出表现在高校里:少数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注重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目标实现。

二、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首先,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激发了就业市场的活力,增加了社会人才需求,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较好的就业条件和环境,毕业生在个人事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机会。另一方面,市场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过多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大学生的社会奉献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在市场机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值由市场价值体现出来,只要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培养,“短、平、快”实现市场效益,忽略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同时,部分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不强,事业发展和薪酬期望值过高。在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医疗卫生行业薪酬高、工作条件好和技术水平高的职位严重稀缺,但是据调查,90%左右的医学院校学生却把自己的就业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等级医院、国有医药卫生机构,导致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这是造成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有的毕业生为了好择业或者择好业放弃就业机会继续深造,“啃老族”、“宅男”现象在医学院校毕业生中也有体现,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逐利性的就业观制约着就业愿望实现。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着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一方面,特别是高校在扩招以后,学生数量迅速上升,虽然近几年国家政策的调整有所缓和,但地方院校为了学校生存和扩大影响度仍然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内涵式发展还远远达不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要求严重脱节,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被长期挂在“嘴边”。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背负着职称压力和科研压力,无法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教书育人上,甚至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影响只是把“教师”岗位作为纯粹养家糊口的职业,远没有达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境界。这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对于社会现实的判断难以有真实的依据,出现自我价值判断偏高的误区。

2.主观原因。在校大学生正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学校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与现实急功近利、短视行为形成巨大反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浮于表面、趋于幻想或停留于理论,对社会的实质内涵理解不够,造成了虽身处社会,但又“雾里看花”,形成了追求虚华、不尚务实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择业上就是对个人能力水平认识不足,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发生冲突时,价值取向摇摆不定,优先考虑个人得失,数以百万计的医学毕业生蜂拥而至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大医院,最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农村、社区无人问津,虽然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到西部、到基层的优惠政策却收效甚微。家庭教育是影响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医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还深受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另一方面也有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支出与回报的计算,这种高期望值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去边远地区就业。

三、对策分析

1.政府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的未来。各级政府要从严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消除就业歧视,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加大支持和鼓励的力度,引导医学毕业生到缺医少药的基层、社区、边远地区等。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并给予相应的救济。同时,对未及时就业的毕业生,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2

2.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学校应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员参与意识,除了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还要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去,解决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成效。

3.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学校还应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指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担负起校外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与相应的社会单位建立结对关系,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真切体会和感受社会实际状况,了解和适应社会,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统一思想认识,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要地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实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两者联系紧密,不能偏废。它们虽然在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均为育人。因此,我们要抓住育人本质,树立教学教书育人,行政管理育人、后勤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开展各种有效工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应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既要看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等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对青年教师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进而导致一些教师不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严重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进行。因此,对这部分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切实遵循中央倡导的“对待青年知识分子,我们既要热情关怀和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对思想政治工作战线的教师努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深的文化修养,较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敬业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以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

3.健全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课题研究、学习深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宽松环境,给予优惠政策,使他们从心底感到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干头,有奔头,有甜头,尽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去。

篇3

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高期望值的群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在互联网的星空下容易迷失自我。在竞争激烈的当代,大学生由于过度迷恋和使用网络而导致社会、心理和生理功能的损害的事例屡见不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瘾人数急剧攀升。美国心理学者Kimbly,S,Young将这种新的心理疾病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即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为了更好地反映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情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笔者对州某医药学院的38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该学院2个校区5个年级的38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每个年级抽取不同院系的2个班级。

1.2研究方法

1.2.1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首先随机抽取两个院系,然后每个院系按年级分层,每个年级以班为单位随机抽取1个班,共抽取8个班级作为整体调查对象。1.2.2调查方法统一培训调查员,在任课老师和学生干部的密切配合下对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学生自愿填写,匿名、独立答题,答题完毕当场回收有效问卷。

1.3研究内容调查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等;②上网的基本情况,包括网龄、平均每周上网频率、平均每周上网次数、上网内容、上网费用、是否有经常通宵上网等;③对上网的认知情况,包括是否觉得网络信息很重要、是否因上网而影响成绩、对上网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态度、网络成瘾情况等;④社会支持情况,包括与同学的关系、与邻居的关系、遇到困难时得到支持和安慰的来源、参加活动情况等。

1.4测量工具

1.4.1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是由美国彼兹堡大学Young博士编制,参照(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赌博成瘾的鉴别标准修订而成。量表包括10个条目,分别为:①想不上网但无法控制自己;②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③期望上网时间长于目前;④上网的时间经常超出预期;⑤上网的花费不断增加;⑥过去1周内每天上网≥4h;⑦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⑧向家长,教师及同学隐瞒上网事实;⑨因上网与家长、老师发生冲突;⑩为了摆脱困境、抑郁、无助和焦虑而上网。量表采用“是否”评分制(0=否,1=是)。计算总分,最后得分在5分以上(包括5分)为网络成瘾。分数越高,说明成瘾程度越严重。林绚晖等在应用此量表时分析了其信度(系数为0.736),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1.4.2测谎量表测谎量表又称L量表。该量表是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一部分,由英国伦敦大学艾森克夫妇共同编制,由北京大学的陈仲庚修订而成。L量表是用于测定被试者的掩饰、假托和自身隐蔽情况,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它本身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目前,此量表已在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获得了较确定的信度和效度。采用是否评分制,得分如高于18分,显示被试有掩饰倾向,测验结果可能失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L量表≥18分者2名,表明此次调查结果可信度高。

1.5统计方法采用SPSSl1.5建立数据库,并采用描述性分析矿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分析变量赋值见表1。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问卷387份,回收率为%.75%。上网者387名,占100%,其中,男168名,占43.41%,女219名,占56.58%。上网者的平均网龄为1年以内38名,占9.8%,1—3年110名,占28.4%,3—5年119名,占31.0%,5年以上119名,占30.7%。平均每次上网时间(3.0212.195)h,每次上网最长达24h。平均每周上网频率:每天都上网191名,占49.4%,每周4—6次78名,占20.2%,每周1—3次82名,占21.2%,几乎不上网36名,占9.3%。

2.2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387名上网者中网络成瘾者32名,占8.27%,其中,男生15名,占46.87%,女生17名,占53.1%,男、女生网络成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0,P=0.680)。

成瘾者中大一学生2名,占6.3%,大二学生9名,占28.1%,大三学生14名,占43.8%,大四学生3名,占9.4%,大五学生4名,占12.5%,大三年级网络成瘾率高于其他年级,不同年级网络成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31,P=0.005)。成瘾组每次上网时间平均(4.5914.209)h,最长者达24h,非成瘾组每次上网时间平均为(2.88士1.856)h,成瘾组高于非成瘾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29)。

2.3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

2.3.1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大学生的一般情况比较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大学生在专业、生源地、性格、是否拥有电脑、每周上网频率、每月上网费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年级、学习成绩、上网地点、每次上网期间中途是否休息、有否通宵上网和父母亲对子女上网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2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的上网目的、上网内容比较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络成瘾组中因无聊而上网的占75%,非成瘾组中因无聊而上网的占44.5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上网内容方面,成瘾组中有28:13%浏览,非成瘾组中只有6.7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4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上网的相关因素比较以网络成瘾情况(0=未成瘾,1=成瘾)为应变量,以学习成绩、在网络中交往更安全、平等和被理解、无聊、上、关系密切的朋友个数、近一年来与谁同住、遇到急难情况时得到朋友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其他人提供的安慰和关心等为自变量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讨论

3.1大学生上网情况国外的研究通常采用在线调查的方式,参加间卷调查的大多是自认为有成瘾倾向的自愿者,故成瘾率较高。为减少偏倚,本次研究和国内的大多数研究一样呻〕,采用非在线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本次调查网络使用者比例为100%,网络成瘾者32名,占总上网人数的8.27%,其中女17名,男15名,成瘾无性别差异,提示网络使用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网络成瘾人群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城镇的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这与国内的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为本次调查选取的是广东省高校的学生,他们普遍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或者珠江三角洲附近,生活水平不算太低,加上学校的数字教育,使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也不断增多。

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相比,上网频率高,时间长,且一次上网期间中途不休息,也不分昼夜,虽然目前尚无法辩清“上网时间长”与“网络成瘾”谁因谁果,但上网时间延长已成为判断成瘾与否的标准之一。因上网而出现逃课或上课打磕睡的现象较明显,原因为长时间上网后的兴奋状态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学生生物钟紊乱,精力不足,最后影响学习成绩。陈新等在对某医科类大学调查后发现,网络成瘾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低于非网络成瘾组的学生,这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3.2大学生网络成瘾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发现,成瘾者上网的目的更多是因为无聊和觉得在网络中交往更安全、平等和被理解,由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批评或带来什么惩罚,网上交友减少了陌生和焦虑,亦无须直接面对他人,可以逃避身体外观、肢体语言、声音等实体条件,这使得他们更热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在对待自己花费于网络上的时间和精力,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相比表现出更多的懊悔,但却还沉溺于其中,由此表明了网络成瘾者较之非成瘾者自制力较欠缺,这正是成瘾的典型表现。成瘾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浏览上,而Young的研究发现,成瘾者最常用的网络服务是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可能是由于各国之间在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上的差异,美国人在“性”方面一直较开放,对“性”的好奇程度不如中国人强烈,提示在研究网络成瘾问题时可能存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

网络影响的多因素研究表明,在亲密朋友个数多寡方面,上网者的成瘾机会随着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个数的增多而下降,表明网络在这一方面可以弥补现实生活的空缺,上网者可以在网上自由交友,倾诉自如。

篇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以其自身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对他们知识的获取与人格的塑造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然而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却没有足够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抵御随之而来的社会生活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冲击,这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也是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机遇。网络在信息收集、信息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实效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这一积极影响作用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机遇。

1.2转变传统教育者的施教思维和表达方式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而内化是关键,同时也是外化的基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常是从报纸、书本、身边的具体事例中寻找素材,搜索资料,然而其中许多信息滞后,缺乏时代感和号召力。传统教育者往往处在主导地位,其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理论的灌输。受教育者往往是被授予的角色,会产生一种被动的情绪,很大可能有逆反的心理,因此真正的思想问题很难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是网络这一新型的“第四大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便捷的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网络的虚拟性又为所有网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平等的交流平台。

1.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平等互动的在线教育

网络的自由性和互动性给高校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和沟通的自由。从BBS、博客,再到当今流行的微博等,都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思想交流平台。因此,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舆论引导,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重点锁定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和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针对主题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论坛,让论坛具有特色,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在社会实践当中,当代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在实践中和团队之间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培养团队精神,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和集体的重要。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动他们努力克服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培养自身远大的理想目标。

2.1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扩大实践教育参与的广泛性

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意识的培养,把实践教育更多地纳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当中,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利用实践教育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应当与一系列的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形成实践教育的日常化和经常化,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把实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在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学生是处于被动地位的,他们只是在思想政治课老师的引导下来学习,很难把思想政治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如何解决思想政治理论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们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理论教育、榜样示范等方式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意识,提升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篇5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文化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为交际本身在扮演着传递文化价值观的角色的同时,也直接受到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产生变化与形成不同的形态。文化价值系统是评估一群人行为的理想或标准,它代表一组经由学习获得的法则,这些法则是用来解决文化所碰到的问题与如何做决策的依归。

既然文化价值观是举止行为的一组评判的法则,它们无法经由感官来直接观察,必须从实际生活的面向才能观察归纳出来。因此,为了研究文化价值观,可以把文化价值观更进一步具体化到文化价值取向的层次,以便使用实证的方法加以观察研究。荷兰心理学家Hofstede(1983,1984)从组织传播学的角度,发展出一套广为引用的文化价值取向模式,把文化价值归纳为五个基本的维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不确定性规避和时间取向。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交际的过程与结果。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为定量研究文化价值观提供了可操作的变量,不少后续的实证研究证明它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预见性。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在每个文化维度上都体现出差异,这的确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不便。我们在承认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同时,更要考虑到文化价值观的动态性特征,要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发展变化趋势。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具有很强的传承性特征。但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西方交际的不断深入,文化价值观逐渐呈现出适应性调节的变化性特征。当代大学生接受着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思维活跃,观念创新,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广泛的移民潮,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因此,一味地强调中西方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只注重差异比较研究,不仅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反而会阻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看到Hofstede的五个文化维度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间的交流而不断变化着的。当代中国大学生代表着最先进最前沿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下,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可以代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趋势,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带来全新的动力。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对于文化价值观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美国的人类学家Kluckhohn与Strodbeck最先使用“价值取向”这个概念,提出了五项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普适性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三种价值取向。美国的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1976)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丰富了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与交际环境关系的研究内容。荷兰心理学家Hofstede是不同文化比较研究的创始人,他的文化维度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Hofstede对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的文化进行过调查、分析、比较,两次在IBM调查了11.6万名员工,从大量的调查数据着手进行研究,试图找出能够解释导致大范围内文化行为差异的因素,他指出所有的差异都可追溯到基本维度中的一个或几个中。这些维度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和不确定性规避。考虑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影响之后,Hofstede在前四个文化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个维度――时间取向。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是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观调查研究,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海外学者进行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对跨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30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以Hofstede文化维度模式为基础的研究成果,范围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跨文化交际学、会计、金融等领域。

文化价值观是解释人们交流方式和信息理解差异的关键,胡文仲在《超越文化的屏障》中以“贯穿一切的红线”比喻其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对文化价值观的研究仍处于借鉴引入阶段,很少有突破性的进展和理论上的创新,至今还未产生较有影响的理论或测量工具。国内对于价值观的研究许多都采用了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型,或证实(以五项文化维度为理论基础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或补充(进一步细化五项文化维度模式),或质疑了原理论(批判文化维度两极划分的现象)。大部分的研究重点更侧重于分析文化差异,由于此模式来自于IBM调查数据,因此更多地被应用于了解组织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且,就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型,每一项文化维度都有独立细致的研究,尤其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与权利距离两项。但是,文化价值观不可能是静止不动的,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互相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可见,仅仅研究文化差异是不够的,更应该看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趋势。所以本文以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为理论依据来研究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大学生是世界发展的未来,相信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发展的未来,希望可以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从对吉林省各高校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所进行的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依据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理论,当代大学生在如上所述的五个维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西化。例如,大学生较以往更加强调自我、更加倾向于美国社会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渴望个性独立,渴望更多地靠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而并非像从前那样过分依靠集体的力量。从男性化与女性化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无疑已经摆脱了过去重男轻女的偏见陋习,中国社会也早已不再是男权社会,如今的大学生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和保护女性成为了他们思想意识的主流。不仅如此,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们的竞争意识也展现得并不明显,相反,重合作、讲平等的意识凸显出来,解决问题时靠的更多的是沟通而不是冲突,这种欧美国家的女性化社会特征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之中。从权力距离的角度来分析,传统的上级特权观念已被当代大学生所摒弃,他们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不接受管理特权和上下级平等意识在大学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这同传统中国的特权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客文化的西方主流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的推动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而作为主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或淡化或与西方价值观相融合,形成第三文化。

由于主文化和客文化的不同,主文化又无法适应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进而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主文化与客文化的新的文化体系。但是第三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选择和树立文化价值观时并不能够准确甄别某种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因此他们在选择和树立文化价值观时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作为高级人才培养机构的大学有必要提出系统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引导大学生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交融和冲突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这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融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平.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J].江淮论坛,2008(1).123-127.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65-175.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第2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李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及原因探讨[J].学理论,2009(12).207-208.

[6]李侨.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与相互理解[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系,2005.

[7]刘畅.中美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英语系,2007.

[8]刘长远.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变迁研究―中国青年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演变[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2008.

[9]潘,张子刚.从中国文化看霍氏文化研究的不足[J].湖北社会科学,2003(7).22-23.

[10]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价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1).95-99.

[11]彭世勇.Hofstede跨文化交际理论中个人主义层面质疑[J].汕头大学学报,2009.25(4).54-58.

[12]石健.转变中的价值观――中美价值观比较[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2004.

[13]施建亚,杨燕,孙妍.论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25-29.

[14]王莉.中美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差异性与相似性[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英语系,2003.

[15]王巍.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深层文化的拒斥与融合[J].学术交流,2008(12).37-39.

[16]谢衡晓.从Hofstede的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化在创新中的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7(1).27-29.

篇6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政治觉悟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早日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成家立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自己、对孩子、对生活、对社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其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同列入十七大报告中,其意义深远,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员和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是有觉悟有素质的一类人群,他们能否了解环境知识和具备生态文明意识,掌握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是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未来发展趋势。再次,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各高校全面发展的重点要求。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晚、发展慢。据调查,现代多数高校只看重保护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推广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当具备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当作自觉性的观念,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德育教育内容的实际要求。是21世纪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成长的使命。

二、提升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对策

生态道德问题不仅仅靠说教式的课堂教育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重点是让大学生自身形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担负起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任,而大学生的自觉性是要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形成的,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潜移默化,使自己的内心对生态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合理规划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教材。当代各高校始终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的完整合理的教材,而太专业的理论教材又只是注重介绍环境知识概念,缺乏说服力和灵活性。希望教育部门合理改编教材,更加符合现代性教育,让生态道德教育有巩固的理论支持,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德育计划中,不但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更应该把生态文明道德建设引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规划中,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第三,推动大学生主动作为生态道德实践主体,让大学生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宣传员、推广活动家。努力发展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和普及推广活动,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活动规律,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打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寝室、和谐校园,可以更好的建立生态道德教育并养成氛围。积极鼓励大学生组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利用这些组织引领大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可以组建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演讲辩论大赛和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好的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和传播活动中来。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厉行节俭,提倡绿色消费。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攀比、虚荣之风盛行,这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流行。致使一些大学生对金钱、物质的概念模糊,导致高消费、过度消费、挥霍拜金。生态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要利用社会大众、家庭学校,多角度的教育引导模式,要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生态文明消费理念,实现生态健康消费观,推动绿色环保消费,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建立一种对生态环境不构成破坏合理的可持续消费观,达到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育理性生态的大学生,指导大学生正确的生态行为方向,建立优良的生态道德行为方式,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各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建的环保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的认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大力开展一系列环保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共同打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培养大学生爱护自然环境、治理被破坏污染的环境、提倡正确绿色消费观念。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和自身体验达到完善和发展,引领他们成为一名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合理消费的理性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的大力支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道德知识,尊重自然规律,提升空气质量,努力为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而努力。

作者:黄金石王圣祯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学院

篇7

1.现当代文学能增长大学生的才识,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大学生文气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文学素养方面,一个满嘴脏话的人必是文气不足之人。现当代文学以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和人文内涵,培养了大学生的书卷气质,使他们能出口成章,满腹才华。文学修养的提高能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在文学创作、思想水平、语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

2.现当代文学能提升大学生的气质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便是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才华横溢之人。人的气质的培养需要知识的涵养,特别是文学的熏陶。现当代文学以其简明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使大学生能更方便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吸纳作品的文气,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气质,培养大学生成为儒雅、得体、智慧之人。

3.现当代文学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其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学生应吸纳文学作品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富含多样而生动的人文主题,书写了现当代人的人性、思想和个性追求,表达了对社会苦难、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积极进取等内容的关注,同时,作品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或高尚,或勇敢,或坚毅,或狡诈,或软弱,或虚伪……不论是作品中的思想主题还是人物形象,都将引发大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对真理的追寻,对社会生活的反思,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正能量,提高其人文情怀,促使其成为一个关心国家和社会的人。

4.现当代文学能助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的审美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富大众化,其影响也更深、更广。而现当代文学则体现了当下社会的审美情趣,与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步,更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认知感悟。经典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饱满,语言生动凝练,主旨含义深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感受,使其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锻炼创造力,丰富想象力,促使其追求美好、和谐之事物,提升他们的精神层面。同时,现当代文学通俗易懂的语言,作家独特的表达风格,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其用语词汇,提升个人魅力。

二、利用现当代文学培养大学生文气的方法

从古至今,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文学之于人的价值,文学在培养人的学识、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规范人的德行等方面皆具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以及作家本身,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文学是培养人的利器,更是培养大学生文气的法宝。现当代文学与现今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是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的反映,其所负载的思想和文化信息均能成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滋养大学生的文气,洗涤他们的身心。

1.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著作,吸取文学精华

经典是人们在长期反复大量阅读鉴赏之后挑选出来的文学名著,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准和艺术表现力,其思想深度必能引起人们心灵的触动,使人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文学经典,体现了社会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道德理念,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感染读者,弘扬人性的真善美。读沈从文的小说能使人感受人性之淳朴,阅余秋雨的散文能使人体会历史之厚重,诵徐志摩的诗歌能使人品味真、善、美之纯净……阅读经典,并使大学生读懂经典,深刻感受经典中的人文情怀、思想魅力、审美情趣,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味和个人修为大有助益。大量经典作品的阅读,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诗书气质,丰富其心灵,滋养其精神,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其顺畅地直抒胸臆、下笔成文,成为文气味十足的天之骄子。

2.举办现当代文学欣赏读书会,增强大学生的文学交流,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文学观照着社会现实,大学生在作品阅读中往往会有着不同的感悟,其思想和情感体验也将不同。通过读书会,大学生可增强阅读体验的交流,探讨作品中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在这样的交流中,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将得到提升,在思维方式获得拓展之余,情感体验也将更为丰富。读书会既是对读书心得的交流,也是大学生情感的交流,更是对知识的交流。文学的对话,艺术的交流,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加强人文情怀都十分有益。让大学生沉浸在文学的熏染下,能促进其文气的提升。

3.编演作品,亲历人物,感受作品的深层魅力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往往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作品的主旨和深刻内涵。因此,编演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或作品中的经典段落,能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大学生可组建成小的表演团队,挑选出喜欢的作品,并在自己的理解上对作品进行加工再创造,进而进入角色体验。例如,可将戏剧作品中的经典桥段进行表演再现,实践体验剧本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深刻理解作品。这种体验式的文本阅读,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助益于大学生文气的培养。

4.朗读作品,体验语言的魅力

现当代文学中不乏精美的诗章和优美的散文,朗读这些作品,动用全部感官来体验作品中的语言,能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如,在阅读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默读定比不上大声的朗读来得畅快淋漓,作品中的爱国之情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也就在这读中,读者的爱国激情才能尽情迸发。因此,朗读作品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十分有益,对于学生“文气”的养成大有裨益。

5.抄写作品中的经典段落,记录阅读体会

摘抄经典句段,不仅能积累文学素材,还能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记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涵养和文学修养。而记录阅读体会,既是大学生的文学创作行为,也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帮助。现当代文学中富有许多思想极深刻、语言极精妙的诗歌、散文,摘录这些句段,书写阅读体会,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和精神气质都具积极意义,长此以往,大学生的“文气”必会得到提升。

篇8

电影和电视由于高科技为其提供了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更由于其博采众家之长,具有综合艺术的特性。处于青年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看电影、电视的时间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影视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不能不引起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极大关注。近几年来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同时,一些不健康的影视文化也在消极、负面地影响着大学生。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影视文化的特点及其本质,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一、青春、都市题材主领:情感与时尚的追求

据调查,青春影视和反映都市生活题材的影视排在大学生所关注的影视的第一、第二位,说明生活在大都市校园里、充满着青春激情的大学生们最爱看的还是能够反映青年生活的故事题材。这些题材的影视紧紧抓住了年轻人的口味,迎合了年轻人对时尚、流行元素的趋向。年轻的大学生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年龄段,容易多愁善感,对于感情大多怀有许多浪漫的想法,所以,他们对那些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浪漫惟美的影视剧趋之若骛。《爱情麻辣烫》等青春电影一直站在中国电影艺术创新最前沿,大学生总能从中感觉到青春律动的节奏和艺术创新的勇气。韩国影视片《蓝色生死恋》、《我的野蛮女友》等更是在广大大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回响。而一些反映时代较早、曾经被视为经典的影片,如革命战争等历史题材的影视正在被这一代大学生忽略。

二、偶像崇拜:自我的认同与独立的渴求

“偶像崇拜”是心理学的命题,指个人对幻想中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与情感依恋,但这种幻想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了。在大学生的偶像排位中,影视歌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作为社会中最为敏感、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他们充满了激情,这种激情使得他们容易成为接受、复制乃至创造新文化的先锋。一些被精心包装的影视明星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受到了大学生们的追捧,被他们奉为心目中的偶像。这种“追星”与大学生的年龄、生理上的特点有密切的联系。伴随着生理成熟,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日渐丰富和性意识进一步发展,他们急于脱离父母的保护,希望走向独立。“崇拜偶像”并不是真正对偶像客体的崇拜,而是对自己衍化物的崇拜,即崇拜者通过对被崇拜者的崇拜,以求达到对自我的最理想设计。在这里,崇拜是手段、过程,崇拜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更新、武装乃至呵护自我,进而使自己进入最佳的心理优化状态。他们认为,像明星那样具有独特的个性,不仅可以在朋友圈内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形象,还是反叛成人世界最好的方式。甚至退一步说,崇拜和追逐明星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成人世界最大的挑战。但是,盲目地追星会削弱主流文化的传承,给思想不够成熟的青年的意识行为和心理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三、大话文化――深度的削平

《大话西游》在内地首映至今已有11年,11年中,从最初的遭受冷遇到随后的“高热不退”,从大学校园内的私下受宠到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材,《大话西游》创造了一个当代中国电影的传奇。《大话西游》及其所衍生的各种“大话”现象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大话”文化。周星驰到内地多所高校巡回演讲,不仅现场收获了无数学子的狂热和崇拜,而且先后被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工商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这些事件表明,周星驰其人其作已经楔入了高等教育体制,“大话”文化也已经与高校文化“亲密接触”。

“大话”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推动下的影视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看破红尘、玩世不恭的游戏、消遣和文化商品,它对文本结构的颠覆和对意义的消解,使文化的主体性被淡化,历史意义被消解,深度模式被削平,从而走向平面化。曾几何时,中小学课本中的“经典课文”和大学讲堂上的“经典名著”曾经是青年学生群体的主要话语资源,主流文化和学院派文化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经典阐释权,它们不仅预设了衡量经典的标准和经典文本的特征,而且规定了对待经典的态度和阐释经典的方式。《大话西游》的到来,使青年学子们仿佛在一夜之间冲破了思想的牢笼,获得了话语的权力,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传统在“大话”里失去了昔日崇高的光环。

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78-02

世界卫生组织(WTO)公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根据此定义,大学生心理健康,即是指大学生在正常发展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然而,经济的转型与自身改革的不完善,高校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伴随着高等教育多重视灌输式的文化专业课教育,而忽略心理疏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还不够,因而极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就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30%”,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诱发的各项犯罪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全学校教育机制的有效方式

学校已不是单纯灌输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成为各国教育家与领导层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开始综合体现为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培养基本素质和社会适应性)、整体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发展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其指向是学生的未来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学生的生活有用,要在了解现实生活状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使每一位学生真正感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其生活的积极意义,并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创造生活、享用生活。要让学校教育过程不仅成为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技能、道德观念能力的过程,更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生活需求的过程,获得快乐、成长、自尊、自信的过程,使学校成为有利学生心灵成长的精神家园。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营造社会健康风气的有效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这也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上的某些缺陷导致自我调适能力下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其心理素质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未定型的动态发展阶段。难免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就业竞争的压力、客观环境的冲击、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常使大学生的心理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不少同学忽略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他们或因不能正视自己,或因不能善待别人而屡遭挫折。他们有的人表现为自我否定,陷入苦闷和焦虑。有的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交往出现障碍。甚至还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和失衡,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二)人际交往以及情感上的处理不当

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进行独立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往往遇到许多问题,内心产生许多困惑。一些人产生了自卑羞怯的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不懂得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事事以自己为中心,不懂感恩、分享,出现了人际交往的种种矛盾。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生理阶段,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渴望与异性的接触与交流。但是由于其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想问题办事情比较简单。因此在恋爱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体验。容易导致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特别是感情受挫后的报复、轻生心理。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导火索。

(三)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造成嫉妒心理

据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负性情绪,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这种心理支配下,他竭力去搜寻和张扬人家的“阴暗面”,以求得心理上的病态快慰。嫉妒心理是一中病态的心理,在这种状态下,不仅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还会会使大学生失去理智从而给自己、他人甚至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特殊性,才能不断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应大力关注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建设

积极营造以学校心理咨询为中心,以院系心理咨询工作为重点,建设大学生心理大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和宣传心理调适方法,解决大学生多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保证心理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避免教育中所未包含的心理素质的忽略,造成心理素质缺陷。由于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存在有利的联系,有机地与德、智、体、美、劳相结合,这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其他教育本身的要求,可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除了依据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所揭示的一般心理需要外,为使心理辅导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应该根据教育与具体心理辅导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量,心理调查及行为观察。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为以班级或年级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辅导或心理讲座提供内容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心理测量以及发现、科学诊断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提供矫正依据。

(二)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

肯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让学生不断地取得胜利,并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以坚定必胜的信念,迎接新的挑战,敢于面对困难的一种方法。其中,表扬是一种最常见的、最简单的形式。学生中不乏有一些因家庭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自卑、畏缩心理的人以及性格内向的人,他们始终处在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事事落后于人、做事缺乏信心的恶性循环中。对这种心态的学生,给他一个难度不大、稍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项目,让其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功,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然后提出新的要求,以便形成良性循环,从此树立信心,摆脱自卑、畏缩的心理。

失败法就是让学生在其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挫折,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尽快走出心理低谷,增强心理平衡能力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形成了过于自负、自以为是、养尊处优的心理特点。批评则是最常见、最简单的训练手段之一。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使他们看清学习和生活的坎坷和困难,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尊重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竞争中成为一个强者。

(三)通过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来矫正心理问题的方式

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他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标准,反映了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为提高大学生幸福感,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加强感恩、爱心、社会和谐的社会现象的宣传。以弥补大学生幸福感下降的不足。更广泛的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的关怀、家庭的关爱,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幸福感指数,有利于良好的控制情绪,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幸福,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培养正确的恋爱态度。让大学生在遇到情感问题的时候能够找到正确的途径解决,让大学生更加理智地处理感情问题,增强在恋爱中的幸福感。避免因为感情危机造成的心理问题。最后,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只依靠学校的措施,要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学会主动地寻求各种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和感情问题。只有靠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可能有一个幸福快乐而又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活。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007-02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大学生通过接受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体现出的能力和方法,内化和外显出来的品格、气质修养,是人的精神的总和。而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理渗透。所谓文理渗透,是指打破文理的界限,改变学生单一、不健全的知识系统,使之建立起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知识结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转换能力、社会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英国剑大学生具有文理渗透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文理渗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政治理论知识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阶级社会里,自然科学受到阶级的制约和影响。就人本身而言,存在着如何看待科学、为什么研究自然科学和为谁服务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世界观和对科学职能的认识,因此,受教育者必须具有熟知科学的技能和符合道德原则的修养,需要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科技人才的指导,使之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第二是人文社科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文明程度,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实践,抑或是社会活动,都必须首先回答这样四个问题:一是会不会做(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值不值做(是否经济合理有价值);三是可不可做(是否合情合法);四是该不该做(是否威胁人类生存和符合伦理道德准则)。仅仅靠自然科学知识是不可能做出回答的,还必须依靠人文社科知识和人们自身的文化素质。

人文社科知识包括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思想史、统计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等,对人的文化素质影响的较深的一般是指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等。通过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树立互助协作精神,是自己有毅力和勇气战胜学习、工作中碰到的困难,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自然科学知识,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这些知识还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其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开拓、进取、求异、创新。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文理渗透造就出许多杰出的人才。像20世纪的最优秀的数学家之一冯・诺依曼同时又是语言学家,具有划时代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同时又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小提琴家。

当然啦,文理渗透并不是文、理简单的相加,其根本在于渗透,宗旨是打通文、理、工相互隔离的屏障,强调知识的融合,方法的贯通,能力的互补和运用的相映。只有这样,文理渗透才能真正体现文化素质的精髓。当代大学生也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其次是情理交融。所谓情理交融,是指人的感情与理智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中能够相互统一,并用于指导行动。它是一种成熟的心理状态和理想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在:

(一)责任感。什么是责任感呢?责任感就是自觉地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去努力做好的心理态度,也就是正确认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的信念和意志。责任感能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进取心,责任感强的人,会千方百计地动脑筋完成其责任范围内的任务;责任感又能促进人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动,一些消极的情绪,诸如嫉妒、怨恨、意气用事等等,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往往比较容易消除,从而使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二)良心感。所谓良心,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时,对所服道德责任的内心感情和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也就是人们对其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良心感是个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感,它使履行道德责任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良心感还具有对人们道德行为的监督作用。凡是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信你、意志、行为,良心感就可以给予激励和强化。同时,良心感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履行道德责任的行为的评价上,道德责任履行的好与坏,除了接受社会伦理的评价外也受到自己良心的评价。有良心的人,只有当他对社会作出贡献时,他才会感到良心的满足;否则,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会感到内疚,也会促使他自醒,从而加倍地努力去弥补过去的不足。

(三)正义感。大家知道,所谓正义是对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的一种肯定的价值判断。而正义感则是一种精神力量。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他一定会具有疾恶如仇,大义凛然的义愤;对那些违背社会利益和人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敢于仗义执言;对那些破坏法纪、以势压人的行为敢于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的表现和完善人格的体现。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具有高度的正义感,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说真话,为社会正能量的发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对知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以及追求真理的渴望相联系。人学习时的求知欲,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对真理和科学的热爱,对谬误和偏见的蔑视等等,都是理智感的表现。理智与热情,是人类精神健全的两大支柱。由理智引导的热情和充满热情的理智,就像是催化剂一样,成为人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理智与个人的信念、行为准则、科学的世界观相联系。理智感的培养,就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只有科学的世界观知道实践,才能不断地深入认识客观世界,人的理智感也就会随之而得到发展,这就又促进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另外,还要坚持正确的判断信念。人们一旦对真理产生了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信念,就会体验各种强烈的情感。还要保持行为准则的连贯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会一事无成,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荣誉感。荣誉是人们履行义务和对社会做出贡献后受到的赞扬、奖励和尊敬。社会给个人的荣誉,是对个人的社会价值的承认。当个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由衷地感到愉快时,这种情感机会成为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他能调整人们的道德行为,以保持尊严、荣誉和个性完美。荣誉感和义务是密切相联系的,它是个人出色的对社会尽了义务的结果,也是促进自己为社会尽更大义务的动力。对社会义务不感兴趣,而对个人荣誉孜孜以求,绝不是对待荣誉的正确态度。个人荣誉与国家、集体荣誉密切相关,个人荣誉之外,我们还要维护国家的荣誉,通过道德情感的修养,树立起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相统一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是身心统一。身心统一就是人的身体、心理等方面能够健康协调、和谐一致,全面发展。身心统一是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具体地体现在:

(一)行为的适应性。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应该能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为他人理解和接受。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是社会高智能群体的一部分,行为的适应性应该是身心统一的基本特征。

(二)人格的健全性。它表现为人格的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生理平衡,自尊、自爱、自知、自明,并能够接受别人的情绪,善于和人和谐处事。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是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定位。一般而言,大学时期青年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自我情感和情绪、自我意识和控制、自我计划与协调等等心理结构已经形成,保持人格的健全性也是对他们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生活的进取性。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没有恐惧感,同时生活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对事业富有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如此,对生活方向明确,目标明确,对自己充满自信,意志坚强,同时善于抓住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富于开拓创新精神。

(四)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人际关系和谐既是身心统一的特征,又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它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在集体中受人尊敬,人们信任他、欢迎他。当代大学生要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既要善于尊重别人的价值,容忍他人的不足,满足别人的需要,又要能不失时机的展示自己的魅力,博学多识,乐观自信,举止得体,文明礼貌。

(五)价值取向的社会性。在实现人生价值时,当代大学生要把自我的实现与祖国的命运、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地结合起来为社会贡献个人的力量。

总之,当代大学生具有了良好的文化素质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良好文化素质的体现,可以使国家,社会拥有更多的正能量,我们的社会发展也才能更加迅速。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45-02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国传统的民乐凝聚着祖祖辈辈民族文化传人的心血和智慧。在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当中,民乐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之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但目前民乐的发展不景气,我国的民乐濒临后继无人的状态。可喜可叹的是,在不少高校还活跃着这样一批充满朝气、热情高涨并愿为振兴和传承民族文化而贡献自己力量的大学生,他们通过加入各类民乐社团,参加校民乐团的排练和演出活动来默默的实现这一崇高而神圣的理想。

一、引言

1.我国民乐的发展状况。我国民族器乐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欣赏和学习掌握民乐的状况来看,缺乏全社会广泛的普及性、推广性。民乐的教学和创作主要局限于专业院校。从事民乐作品创作的作曲家大多来自音乐学院,他们新创作的作品也仅在专业团体和专业学习者中传播,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作品比较少。虽然近年来有许多专业演出团体在国外演出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但民乐在国内由于受流行音乐强大的冲击,大众对民乐及其作品相当陌生。因而在市场效应的作用下,演出场次少,缺乏应有的影响力。现在学习民乐的人较之以往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同学习西洋乐器的人数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作为具有强大引导和推广作用的广播、电视、影视等媒体对于民乐作品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流行音乐相比,明显偏小。[1]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前辈民族音乐家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民族器乐作品,但许多传统的民乐作品还有待开发,有待适应时代的需要及审美标准进行整理加工,重新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2.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状况。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即重知识轻文化。知识是指一个人的专业知识,而文化是指人的综合人文素质。多数大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拿到四六级证书,考试能过关拿到毕业证书就行了,认为人生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找份好的工作。对于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的意识相当淡漠,反映在音乐艺术领域则主要表现在对于古典的、严肃的、传统的艺术作品知之甚少,如古今中外经典的歌曲、器乐曲、歌剧、交响乐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崇尚时尚,紧随潮流,对于流行音乐趋之若鹜,对于传统音乐则敬而远之,对待艺术作品缺乏兼容并包的审美标准和情趣。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加之我们周围具有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诱惑和欲望以及面对滚滚红尘中的物欲横流和喧嚣繁杂,许多人在思想行为上表现为浮躁肤浅、偏于功利,只看到眼前利益,对人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对生活缺乏深层次、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思考。对待专业知识的研究浅尝即止,缺乏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在人际关系上又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和合作,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准则呈下滑趋势。

二、掌握民乐——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手段

1.有利于自身修养的培养和良好道德观的建立。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它是我们的祖先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沉甸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民族乐器及其作品的产生是我国各民族和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创造积累并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当代大学生学习民族乐器,其意义不仅仅是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领悟民乐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进而萌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创新的信念。伴随阵阵悠扬的民乐,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大学生的心田,油然而生的是激情涌动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的情怀。民乐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许多民乐如《春江花月夜》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同时也是诗、词、境的综合体现。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松荷酒茶、剑玉扇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古人研究艺术、品味生活的标志,更是古人从容潇洒、含蓄有礼精神品格的表现。感受民乐的那份淡然、优雅、恬静,让浮躁的心渐渐静下来,远避尘世的喧嚣,感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领悟人生之真谛。唯有宁静的心灵,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为摆脱了虚浮、繁杂的困扰后,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就能自由地翱翔。世界上真正的大师都是与寂寞为伴,与孤独共舞,心无旁骛,潜心专研的智者。即使他们取得了成功也会选择避开浮躁喧嚣的尘世,静心治学,甘于淡泊。在这一方面,居里夫人就是一位成功的典范。居里和居里夫人成功发现了镭,当面临是否将镭申请为专利,可获得巨大的财富来改善寒酸的生活时,夫妻二人却一致决定,放弃把镭申请为专利。居里夫人说:“如果我们申请专利,那我们会获得巨大财富。但那会改变我们宁静的生活。难道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是我们所要的吗?上帝已经赋予我们很多了,我们不需要更多。更多的金钱不仅不会给我们所需要的任何财富,反而会打破我们简单而饱满的生活。”始终保持宁静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过程中的得与失。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事业为之奋斗。安心做事,体验生活的从容,实现人生的理想。只有静下心来多看书,多一些独立深刻的思考,多一些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正体会读书的乐趣,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灵魂得到升华,才能使陶冶性情这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充分、完美的体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精神的发源地,两千多年来一直贯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道德观。“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培育人才的基本内容,其中“礼”字放在第一位。在现代社会里,“礼”是有关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的关键。只有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人才能更好的领悟传统民族文化中提倡的优秀品质和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才能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笔者认为孔子在音乐审美标准及对社会产生的功能上曾经提倡的“乐而不,哀而不伤”这一古代审美标准及对社会的影响在当今的灯红酒绿、充满太多的迷茫和彷徨的社会环境下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推广。

2.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俗话说“看一看,听一听,不如做一做”、“看一看,听一听”都有可能忘记,只有“做一做”才能真正理解记住。这就如同大学开设的音乐欣赏课一样,许多民乐听过后,很容易忘记。只有亲自动手、动脑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对作品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2]《十面埋伏》这首琵琶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而谱写成的。《十面埋伏》集中了传统琵琶曲最多的指法、手法技巧,达到技巧运用和音乐表现的高度统一,具有极大的音乐感染力,成为琵琶曲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练习此曲既能熟悉琵琶各种演奏指法的灵活运用,继承民族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又领略了此曲以叙事曲的体裁来表现楚汉之战完整严谨的结构形式,同时对历史典故又做了一番深刻的了解和回顾,文化底蕴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和拓展。作品由不会到会再到熟练,进一步熟能生巧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最终达到对作品准确完美的演绎。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演奏及艺术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有效地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3.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组建大学生民乐团,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民乐作品进行定期的排练和演出,对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乐团的合奏不同于各乐器的独奏,不同乐器间的组合,乐器与乐器之间的过渡衔接,旋律的起伏强弱变化等直接影响着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民乐团大规模、有组织的训练中,随着学生对民乐合奏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民乐的创作特点和艺术表现方式的了解,对民族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意义领会得更加全面深刻,这对于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在艺术实践当中加以合理运用有着深远的意义。民乐团定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社会交往的能力,强化记忆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民乐合奏中强调的统一协调,配合默契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是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1.人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同志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话里面“文化的发展”就包括民族文化的发展。[3]人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成了无比绚丽的民族文化,这份弥足珍贵的财富需要后人去继承并发扬其精华,创造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国乐的一代宗师刘天华就是一位敢于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中西合璧,对民乐进行大胆革新的先驱者。在中学教音乐时,他组织了军乐、丝竹两支乐队,并不断向民间音乐家学习丰富自己的民乐知识,后来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等高校任教期间,还向俄国音乐家学习小提琴和西洋音乐理论。由于他同时通晓民乐和西洋乐的作曲理论及演奏技巧,因此,他大胆把二胡作为民乐创新的突破口,不仅将西洋器乐的创作理论与演奏技法运用于二胡的演奏,还借鉴了琵琶、古琴的演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二胡在古代这种并不受人重视的伴奏乐器成了现代的独奏乐器,并成为大型民乐演奏的主力军。刘天华对民乐做出的卓越贡献源于他不断地完善自我,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因此被后人誉为“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4]

2.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影响深远。如何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征和审美需求,对民乐进行创新,创作出更受大众欢迎的民乐作品,这不仅是专业民乐工作者肩负的重担,也是我们大学生在各类民乐活动中,应该积极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开展的民乐艺术实践活动,从目前意义来看,对在校大学生会起到宣传民乐及民族文化,拓展人文素质的作用。从长远意义来看,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前不久听了一部分高校的民乐演出,喜忧参半,感触颇深。有的高校演出的作品不仅有传统民乐或将传统民乐经过综合技术加工处理的民乐,还有把流行音乐作品改编成的民乐等,虽然整场演出大多数由非民乐专业的大学生(有的仅仅只学过一年)来表演,但演出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令人感到振奋的是,不仅代表中华民族重要文化传承标志之一的——民乐后继有人,而且从乐曲的表现形式、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表演等各个方面都能深切的感受到演奏者丰富的文化素养。但遗憾的是有个别高校的演出状况却令人对民乐发展的前景而感到担忧。整场所谓的民乐演出几乎全是用民族乐器演奏的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单一,有强烈的一味迎合大学生盲目崇拜流行音乐的倾向。同时舞台旁的LED屏不停的出现庸俗无聊与现场的表演毫无关联的字幕,引起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嘘声,演出场景喧哗,躁动不安。据笔者打听得知,举办方怕民乐太过传统,不时尚,没人来观赏,因此用这种方式吸引年轻人前来观看演出。今天的大学生明天即将走向社会,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这类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公民,他们专业知识强,见识广博、精通各种高科技的运用,他们的个人文化素质、行为道德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等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甚至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各高校开展的各类民乐活动,目的并不仅仅限于帮助大学生精通民族乐器的演奏,传承祖国的民族文化,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参加民乐活动引导他们领悟祖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及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民乐活动健康蓬勃的开展,影响并带动周围人乃至全社会对民乐及其民族文化的关注之情。大学生素质的拓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丁艳.中国民族器乐生存现状调查与分析[J].艺术评论,2010,(7):77-80.

篇12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情是教育的生命,没有情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因此,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就要求我们加大情感投入,增强教育中的人情味,充分发挥情感在教育中的先导作用,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本文拟研究的人文关怀就是一种充满爱和情感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取向,一切从人自身出发,以人自身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注重从人的精神层面去关怀人,让人的生命自由健康成长,以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关怀。

一、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1、人文关怀是时代精神的呼唤

1.当前我国经济处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灿烂辉煌的经济成绩背后,日益严重地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容的人的问题。人们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仰等被漠视、被践踏,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不少人失去精神与灵魂家园。高等教育也迷失了方向,被当作谋取优越职业的敲门砖,片面注重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求知,掌握技能,以顺应于社会,让功利主义的泥淖模糊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高远目标,遗忘了高等教育自身。

2.高等教育也在沉痛的反思中走出了认识的误区,认识到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突出人的本位,实现从“学会学习”到“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主题的转换,也就是要求当代教育必须彰显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关注人类的生存命运,教育学生关心自我生存本身,关心他人,关心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并在此关心中实现人性的回归与完满。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眼光投向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上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人文关怀是人类文明的召唤,是人的价值全面自由实现的召唤,是时代精神的召唤!

2、人文关怀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人文关怀的理念是从当代大学生生活本身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际状况提出的。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年龄上处于青年期,在生活经历上涉世未深,其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正处在心理成长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因此,大学生特别渴望心理关怀和人文关怀来缓解或解决他们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以慰藉他们心灵的孤独。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按照大学生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体现人文关怀,他们才会觉得得到了尊重,得到了理解,得到了真情,得到了关怀,才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接受思想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3、人文关怀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需要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进行地是与大学生真实生活并无关联的活动,主要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参与学生生活为基本线索,强调学生的记忆,学生面对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平面化教材和冷面的理性教化,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其中灌输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本,就是要回归生活,倡导人文关怀。不符合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取得实效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劝导学生真诚地去做与其现实个人生活毫无关涉的活动,去献身于个人生活世界之外的某个目的。学生个人生活本来并非为了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相反,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才能取得实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念,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是在价值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上,始终惯彻“人文关怀”。

1、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上惯彻“人文关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

2、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改革教育方法体系,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方法。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金和.名人格言录[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