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30 02:4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德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德育教学管理论文

篇1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3、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3)、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2)、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篇2

学校领导建设的核心是对组织的建设,在新学期开始的时期,校长应该宣布管理学校领导小组,并且自觉担任组长,然后学校班子和骨干教师完善教师量化管理考核制度,班主任制度以及控流包学制度等。学校就像是一个生命一样,也是五脏俱全的,管理者采取了分块切割,责任落实到个人的管理方式,实行“谁分管的工作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值班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校长将权利授予给小组的各个成员,放手让他们各自管理好自己分管的工作,激发了管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我成就感,增强了工作效率。优秀的管理体制,使每一位教学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注意到自己的责任,增强语文课堂环境的生动效果,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2、实行量化考核制度,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制度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从教师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考评,并且把考评的结果作为评优评奖的先决条件。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各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定期在一起讨论如何能够更好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集思广益,凝神聚力,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够倾心奉献,并且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从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并且讨论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上讲解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形成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比较全面的技能。但是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素质,一定要抓好预习,掌握学情,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环境,创设好问题的情境,还需要经常调动学生都已经学习的知识复习的兴趣。教师把了解学生作为自己的一项战略任务,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深入的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范围,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强化常规管理,进行德育常规管理与安全教育

在新学期的开始,学校的各个成员要立即贯彻常规的管理制度,并且对备课计划提出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教研组长进行检查评估,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积极做好安全教育宣传的工作,以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学课堂的主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的效果。学校进行的德育常规管理落实到各个管理班级的教师身上,倡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提高教师以及学生的责任意识,把班级当做自己的家庭。每位教师之间都存在着竞争,每个班级之间的竞争也络绎不绝,教师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课堂的教学水平。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强调重点、难点,并且讲深讲透,还要对知识进行压缩,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通过强化常规管理,进行德育常规管理与安全教育存进语文教学的效果。

篇3

二

学生自主时间的增多,活动空间的扩大,确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参加学科兴趣小组或课外技能兴趣小组的活动,发掘了自身的潜力,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了自身素质,初步实现了素质教育。然而,由于教育的滞后和不力,疏于管理或管理工作的漏洞等原因,有那么一些同学都在这些空档时间里,在校内,外却干起了违法乱纪、损害学校形象的行为。其主要表现:

第一、一些同学利用空档时间,到电子游戏机室打机,为了讨机币钱,他们干起了盗窃、抢夺、勒索、变相勒索、诈骗等非法侵占公、私财物的行为。例如:近年来,在一些中小学校里,由于一些学生利用空档时间经常到机室打机,迷上了电子游戏机,他们为了讨机币钱而诱发了盗窃、销脏自行车,勒索和变相勒索同学财物、甚至抢夺同学的财物等违法乱纪的行为。这类案件占学生在空档时间违法乱纪案件总数的26.9%(下简称为“这类案件约占百分之几”)。这类案件往往发生在寒暑假期间及寒假后的新学期,受害者通常敢怒不敢言,因而容易被学校忽视。

第二、一些同学在空档时间到录像室看了黄色录像后,经受不了刺激而诱发流氓行为。例如:某中学初二有位校足球兴趣小组的成员,在多个星期六晚上分别伙同不同的队友到录像室看了黄色录像后,由于受影响较深,除了回校后把“”上的关于的种种招法一一画在作业本里传给本班的其他队友和同学看外,还在课室走廊或在女同学必经的通道故意设置路障,趁机占女同学的“便宜”的流氓行为。这类案件约占21.7%。

第三、一些同学由于受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受个体书摊销售的不健康和黄色书报的腐蚀,他们十分羡慕和欣赏作品中的主人翁谈情说爱的浪漫情调,诱发早恋,甚至由早恋发展到“私奔”。例如:某中学有两位美术兴趣小组的男、女同学,由于经常出入录像室和个体书摊摊,看了台湾某作家的恋爱小说和《龙虎炮》等不健康和黄色书刊,开始他俩相互暗恋,后来发展到早恋,当他俩的行为被老师和父母发现后,她竟经常以美术小组外出活动为由,欺骗班主任,躲开父母的监视,最后,他俩竟“私奔”近一周,同食同居。这类案件约占14.8%。

第四、有些兴趣小组的同学,经常先以兴趣小组活动为由向班主任请假,后又对兴趣小组辅导教师谎称班主任不同意其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长期游离于班集体和学校之中,伺机干侵占师生和学校财物和损害同学友情的违法乱纪行为。例如:某中学初一有位舞蹈队的同学,他经常以舞蹈队排练为由向班主任请假后,又以班主任不同意其参加舞蹈队为借口,欺骗班主任和舞蹈队辅导老师,钻空子,先以借同学自行车偷配锁匙为手段变卖同学的自行车,后发展到明目张胆以借同学的自行车直接变卖和拧学校的水龙头、偷捡学校的教学设备去卖的地步,既违法违纪,又损害了学校、同学利益,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这类案件约占7.6%。

第五、有些同学由于空档时间多,精力过剩,好奇心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胡思乱想,在不正当的好奇心驱驶下,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竟干起了“恶作剧”。例如:某学生为了满足其亲眼看到消防队叔叔怎样救火的好奇心,竟然两次纵火烧摩托车。这类案件约占3.8%。

此外,学生中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还诱发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群殴,赌博、变相赌博等违法乱纪行为。

三

常言道:蚁穴虽小,足以毁千里之堤。那一些同学在空档时间里的所作所为,其负面影响也是较深刻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值得我们深思。针对学生在空档时间里的所作所为,我们应如何改革德育的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空档时间的管理,把问题降至最低点。依我之见:

一、改革德育教育内容,从培养学生的明是非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着眼,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恰当的教学内容,才能使人留得住,听得进,才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和共鸣。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教育内容给人一种“空而大”的感觉,可望而不可及,缺乏针对性,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效果。学生空档时间的所作所为是在教师和同学的直接监督和约束力减弱,甚至消失的情况下,由学生面对现实被动地或主动地作出抉择的。为此,我们应从培养学生的明是非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着眼,对他们施以如下的教育内容:

第一、公民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并与《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权利和义务、纪律和自由、道德、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和人生观等具体内容的教育,以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一定要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培养学生的明是非能力。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公德心和公民的责任心,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第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教育的永恒主题,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知我中华,培养爱国之情;爱我中华,树立报国之志;建我中华,实践效国之愿。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英雄人民事迹教育,祖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教育,学校、家乡的历史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的热情,建起他们为班争光、为校争光的精神支柱,达到为了学校、班级的荣誉和利益,而努力遵纪守法,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目的。

第三、心理素质教育

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挫折感、困惑感、失落感等教育,预防他们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对他们进行生理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知识教育及性知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等,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道理心理品质及道德评价能力,克服或减少逆反和对抗心理,增强他们抵制不良思想影响和侵蚀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自控能力。

第四、科学的学习态度教育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随着“普九”的实现和“普高”(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的大步迈进,学生的起点素质势必呈下降趋势,如何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进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名人名家的成功史,身边优秀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和学习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只有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和决心读书,才能把他们过剩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得到满足;只要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得到正确的引导,得到合理的满足,才能有效地预防他们“搞恶作剧”。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教学内容更有效地施行,我们必须坚持动态和静态教育有机结合的形式,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地开展德育教育。

1.说理性教育方式。可以通过校会、班会、演讲会、辩论会、团队生活会、法制讲座等主渠道,采用灌输性教育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渗透性教育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小组的活动,校园文化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开启和诱导,让他们懂得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3.养成性教育方式。学校可以把《守则》、《规范》的要求,作为德育量化管理的内容,通过实施班级德育量化管理,运用奖惩和德育考核加扣分的杠杆,调节学生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榜样性教育方式。教师通过经常性采用讲名人名家故事,组织踏名人名家成长的轨迹活动,召开身边先进人物经验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他们进取和拼搏。

二、改革和完善德育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增强德育工作效应,以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素质教育条件下,我们应坚持和发挥过去德育管理机制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学生在空档时间因管理而出现的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强化学生的管理。

第一、针对课外活动小组辅导教师与班主任在管理上的不够协调,学校应建立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这个小组应由政教的副校长为组长,教导处负责课外活动小组管理工作的副主任和校团委书记为副组长;课外活动辅导教师代表和班主任代表为组员。负责研究学生在空档时间,尤其在课外活动中的思想新动向,协调各方关系,及时制订和实施教育和防范措施,强化各个课外活动小组的管理(例如可采用“四有”措施,即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检查记录、有活动汇报和总结)。明确辅导教师的管理和育人责任,通过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考勤和严明的奖惩制度等,尽最大限度地堵塞管理漏洞。

第二、建立一支流动的校风监察队。从管理的角度看,一些学生在空档时间的所作所为源于教师和同学的直接监督和约束力减弱,甚至消失。其所作所为又没及时被教师和同学发现诱发了饶幸心理,认为自己犯案手段高明,神不知鬼不觉,进而放纵自己。为此,学校务必要建立一支流动的校风监察队。这支队应由教师和学生联合组成,即学校在教师中挑选一些热心学校德育工作,有较强的教书育人责任感的教师加入这支队伍;学校还应在各班、各层次学生中挑选一批教师信得过的学生组成这支队伍。这支队伍应采用分合无常、定点与不定点、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完成两种职责:1.及时发现、反映学生在校内、校外活动的新动向,报告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2.及时制止和处理学生中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多年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证明,这支队伍在遏制学生在校外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三、依靠社会力量,加强社会文化管理,堵塞污染源。当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场所主要有:1.电子游戏机室;2.录像和投影室;3.卡拉OK营业性舞厅;4.桌球室;5.个体书报摊。为此,学校必须:

第一、要研究掌握有关政策法规,运用政策法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例如:多年的学校德育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电子游戏机室已是毒化学生身心,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诱发青少年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的场所。省教厅已明文规定:学校200米范围内不得开电子游戏机室。若我们研究掌握了这个《规定》,我们就会心中有数,才能运用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篇4

(一)学校管理过程中重视德育教育,确立人本管理理念

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中总是以刚性管理方法为主,缺乏一定的弹性和自主性,管理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和分配任务,教师则多以遵守和执行为主,缺乏必要的自,整个管理机构呈现金字塔式、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是学校教学工作较为呆板、僵硬,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德育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管理人员应该重视教师的地位,给予教师一定的自,充分发掘每个人身上的优势,通过多种方法鼓励其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曾说的那样:“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相比较于刚性的管理方法,德育教育通过个人品德、修养等内在品质影响他人,采用协商等方法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校的工作氛围更加融洽,也有利于教师积极参言献策,有效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

(二)实行科学民主化管理,优化制度建设

小学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凭借过去的管理经验,完全凭借个人经验进行主观化管理方式,而是有其科学性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加上民主化的管理方式,才能使管理工作进行得更加高效、顺利,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决策和发展,因此必须具有专业化管理知识,实行管理、指导、评价等科学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民主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的讨论中来,开展多种参与式、研讨式的教研活动,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另外,学校制度的优劣也关系到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因此,要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破除那些束缚教师发展的传统规章制度,制定适应学校发展的新型规章制度,使之符合教师的成长需要。

二、加强小学安全管理措施,打造和谐校园

安全管理是小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是保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安全的认识能力还不足,防范意识相对比较差,也更容易受伤或发生安全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如体罚事件、食物安全卫生问题、学生踩踏事件和火灾等,都是需要重点预防的,切实保证小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小学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学校应重视校风建设,减少或基本杜绝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一个学校的校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举止,良好的校风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谦虚谨慎、积极进取、团结统一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学生身处于这样的学习气氛下,自然会远离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打架斗殴现象也没有了发生的土壤;其次,学校管理人员应制定严格的校园规章制度,明确哪些行为应该被奖励,而哪些行为应该被处罚或者绝对不允许,有了这些行为依据,学生才能明确行为的后果并引起重视,而管理工作者才能清楚各自的职责和责任,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时必须分清责任,严肃认真处理,以示警戒。最后,学校应建立安全预警系统,对学生定期实施安全教育。例如,学校应具备必要的火灾防御系统,安全出口标示和紧急急救药品等,还应该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安全逃生演练,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尽量将意外伤亡事故降低到最小。

篇5

第一、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及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远比其他文理科学生要活跃和开放。但是,在信念方面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得较为匮乏。他们对国内新闻政治相比文理科类学生普遍表现有点漠然,他们虽然具有活跃的思维,却没有参与政治的兴趣;他们虽然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娱乐新闻媒体和其他方面。同时,他们个人的心理毅力不够坚定,容易误入歧途。

第二、艺术类学生行为习惯较文理生偏低。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迟到现象、无辜早退、旷课、考试随意缺考、考试不诚信还有夜不归宿等方面。由于这些问题发生的长期性、普遍性,对从整体上扭转学习风气造成了不少困难。

第三、文化基础综合素质相对而言不高,他们在招生录取时的分数较文理科类的学生要低许多,高职类艺术专业的情况就更加明显。这是由于艺术类学生平时及考前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提高各自的专业特征成绩上,从而导致他们在文化课上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提高艺术类学生在传统科目上的文化水平已经迫在眉睫。第四、个人特立独行,缺乏一定集体荣誉感。艺术类因其专业自身的特殊性,教学活动往往多以小组或个人为主,再加上生源地的区域差异及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差异性等因素,导致他们在艺术能力领悟的培养过程以及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多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相对薄弱的状况。

二、艺术院校中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强

第一、专业课与思政品德类课程的有效融合文化素质是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道德与人格的修养。综合素质的修养直接关系到个人整体的素质修养与文化修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现阶段,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文化课方面综合素质较低的状况。因此,我们应该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计划中主动开设一些综合类的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学习。如:在艺术生的专业学习中增加普科类文化知识的专业讲座和人文地理知识的课程,在学习中适当开展一些形式和表现手法多样的艺术展演等。同时,学校还应开设一些有关职场交流、社会实践以及文艺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上述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学习到一些教师无法讲解的知识。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与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修养素质能力是现代社会和国家对艺术人才的综合要求。综合素质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需要能力全面、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艺术教育管理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技巧,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塑造,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艺术类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文化知识略显匮乏,如很多流行的软件与技术,在企业中可以随时更新使用到,但在学校里因不能实时与行业对接,则需经历一段相对滞后过程才逐步应用。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文化知识在结合实践深入到企业中去验证和磨合时,可能会面对不少疑惑。可见,艺术类院校在教学主观参与方面还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应该如何去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将传统的被动接受式转化为主动询问式和共同探讨式的学习思考与实践探索模式。

篇6

高校学分制改革既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意义,又会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手变革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主动调整工作目标与策略,融入新的学生工作理念,走出一条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途径。本文拟结合工作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我国社会经济的开展,对高校人才培育形式提出了新的请求。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端实行学分制变革。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能够自主选课、自主选时,自主选师,自主选学,促进了学生全面开展,对教育教学管理变革具有积极的理想意义。但是,学分制弹性、灵敏性和自在化的特性,突破了传统教学行政班级的学生管理形式,给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了了宏大的应战。因而,如何树立与学分制相顺应的学生管理机制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处理的问题。

1 学分制的内涵及特性

学分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由19世纪美国哈弗大学首创,因其利于学生开展,契合教育开展的规律,在各国高等院校中已得到普遍实行。学分制以选课为中心,学生自主选课后,得到教员的指导,经过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和绩点,以此来权衡学生学业成果。其特性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敏化

学分制施行后,学校依据学生兴味、学习需求和未来开展的方向,设计出相对弹性和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因人而异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培育形式。经过选课这个平台,学生学习的时间变得灵敏和弹性,学习内容也能够自在选择,学生不再受教育年限和授课时间、授课课程的约束,在满足学生个性开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全面开展。

1.2 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和自主化

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学分的数量和绩点来权衡。在预选课程后,学生停止试听,在试听中假如发现本人对所选择的课程不感兴味,能够停止退改组,对曾经完毕试听的课程也能够停止小范围的补选,这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期末,关于学生选修的课程,呈现考试不及格,均能够重修重考,直至获得等值的学分为止。

1.3 课程过程的指导性和个别化

学分制是选课制、学分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固然学生的兴味喜好很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才能的限制,他们很难独立设计一套契合本身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学习体系,还需求导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性给予个别化的协助。不只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味,也促进教员的竞争认识。

2 学分制的施行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与应战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同窗可能不在一同上课,同窗之间没有统一的时间,传统的行政班级被突破了,班级中很难布置集体活动;由于学生上课时间相对分散,教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也不容易确立,严重影响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展开,给日常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宏大的艰难。详细表如今:

2.1 学分制给高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价值观带来宏大的冲击

高校传统学生管理,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分班级、分年级、分专业停止管理。其工作价值观取向是社会本位的,注重的是学生共性教育,即强调的是学生的整体性。无视了学生个性开展和自我价值的完成。在科技高速开展的当代,学生更愿意依据本人的需求和兴味来自在支配本人的学习和课余时间,因而,我们必需改动这一观念,突出学生个性开展,到达个人与社会开展相谐和。

2.2 学分制给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带来新的应战

(1)学分制下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

学分制下的学生自主性强,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常常缺乏独立性和自律性,进入大学后,遇到学分制的学习环境,极易放松本人的学习,降低本人恪守纪律的请求,学华诞常管理弱化趋向严重,因而,学分制下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增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学分制下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途径需求转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学分制下,班级组织的作用逐步弱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时机减少,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也无法到位。这些问题的产生无疑向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发出了新的应战,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和办法急需转变。

(3)学分制下需求调整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构成

传统学生管理,以班级为抓手,表现校院两级条块管理特征。学分制下,很难把学生召集起来停止统一管理,仅仅依托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曾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学生管理的请求,需求不时丰厚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构成,到达高效管理的目的。

3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研讨

学分制下,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机制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应战,无论是管理理念、工作机制,还是工作途径、工作方式等方面都曾经不能顺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对高校人才培育提出的请求,针对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呈现的新问题,笔者经过剖析研讨,提出合适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倡议。

3.1 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

科学的管理观念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传统的管理观念,重管理、轻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的是管理者的位置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学生必需对管理者提出的观念和规章制度绝对服从,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客观能动性,是非常传统和落后的,曾经不能顺应现代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应尽快停止抛弃和转变。学分制条件下,尊重学生个性差别、倡导学生个性开展、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完成,充沛表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非常科学和可取的。当今,国度需求的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从硬性管理向引导性管理、效劳性管理、教育性管理转变,突出学生个体开展与社会开展相顺应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的管理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培育更多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复合型人才。

3.2 树立丰厚多元的管理机制

不可承认,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形式,曾经在过去的学生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今非昔比,传统的形式在如今的学生管理中很难有效展开工作。对原有的机制停止变革势在必行,变革是一个长期探究的过程,能够思索从以下几方面动手。

(1)树立以学生宿舍为阵地的日常学生管理机制。学分制下,传统的班级管理阵地这一方式曾经消亡,学生宿舍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最多,也是最固定的场所,所以必需牢牢抓住学生宿舍这个阵地,停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做人、做事和学习严密的分离起来。树立校、院、班、宿舍四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2)充沛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学分制下,拓宽学生视野,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人才培育的重要目的。在学分制背景下,应该充沛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效劳的管理功用,为学生教育管理奉献应有的力气。

(3)在原有的根底上拓宽行政班级的管理功用

行政班级是学生管理中最根底的单位,学分制下,其作用名存实亡。但是,无论怎样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其生长成才照旧离不开社会品德的培育。班级作为组织学生活动的主要单元,在新的教育教学体制下,依然是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载体。因而,我们必需在原有的根底上充沛开掘行政班级的功用,实行院校两级的条块管理。

3.3 调整和健全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体系

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既要保证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德育开展需求,又要处理学生在学分制下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问题,光靠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曾经难以胜任。除不时增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外,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支全员参与的管理队伍体系。所谓全员,其含义就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员+导师+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任课教员做好学生学业管理,导师做好思想引导的学业辅助,学生干部配合教师做好信息搜集和传达工作,五类人员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才把学生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3.4 实行灵敏多样的管理途径和办法

大学生是自我认识较强和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承受学问的才能极强,但自我约束才能相对较弱。要想科学的管理好大学生,必需充沛控制大学生心里开展特性,不时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与办法,才干被大学生所承受,到达教育管理的目的。

(1)努力营造调和育人的管理环境

大学生的开展离不开调和的育人环境。从硬件上,需求创立美妙的校园环境、图书、宿舍、教学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努力营造高尚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增强校园文化建立。

(2)管理途径灵敏多样

篇7

新课程理念是人们对于课程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新课程的改革犹如一场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吹进了每位教师的心田。那么,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正确处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呢?

1.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工作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课程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把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是对传统语文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但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甚至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一对矛盾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强调小学阶段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们需要学生通过母语的学习,学好口语的表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和掌握、运用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也就是新课标谈到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我们应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让他们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要把教育意图蔽隐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必须戒除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但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也即是以人为本。

3.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预设,指的是教学的预先设计,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内容、方法、环节,但课堂的精彩,是无法“预设”的;语文教学中的“生成”,指的是在教学流程中自然地形成,这种“生成”是偶发事件的智慧处理,又是思维与理念不断碰撞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学生的文化和智慧就是在预设和生成中不断获得、积累、丰富和发展的。有亮点才是成功的语文课,才是精彩的语文课。

4.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浩瀚的大海,是连绵的群山,是辽阔的平原,是无尽的沙漠,它有无穷无尽的趣味和感受,“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我们应让他们融入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提倡生活化。”“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本身布满神经,这神经就是文化,语文应当生活在田野中,但语文教学应该超越田野。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生活,是正在过着的生活。语文走向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等同于语文。语文教学本身有自己的课堂生活,它是生活的语文化的改造、提升与加工。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应求得文化上的平衡,语文课不能丢掉自己的神经。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师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间接的生活体验内化为直接的生活感受。

5.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的关系

篇8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4-02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管理工作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以及未来的发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有利于培养和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内在综合素质的加强与发展。因此,为了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效解决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人文关怀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去。

1.人文关怀概述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他人的关怀,更多的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的交往、尊严、个性、理想以及其他民利等众多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人文关怀的主体是人本身,主张在需求和利益等方面维护大众,从而实现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实践模式,最终保证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实现人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说,人文关怀是实现人文精神的方式与途径。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也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文明的标杆。人文关怀在体现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更加注重关注、探索和解答个人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人价值、尊严、自由等多方面的发展。

2.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2.1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平等、民主,因此大大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教师的主体意识,推行人文关怀,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激励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事业,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价值。

2.2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从古至今,我国的学生教育管理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所采用的学分制、选课制也是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渗透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理念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生命价值、自我实现、自由权利的尊重和重视,从而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3提高高校制度管理效能

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制度管理的效能。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工作应当实现学生知识发展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管理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度,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缺失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多的强调学生的群体性和整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较多缺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接受情况,过分强调学生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自我需求、思想意识的个性发展,造成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缺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仅仅强调了学生的精神性,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自然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分依赖教师的外部传输,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自由性的培养,最终导致高校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程度较低。最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调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可塑性,极大地阻碍和限制了学生自我个性的自由发展,模糊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理念,使得学生对于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最终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开展。除此之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纪律性,强调学生的绝对服从,导致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最终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缺少对人文关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注重服务意识的体现,大大忽视了学生的自由性。

4.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

4.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

第一,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为学生的利益考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二,加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管理观念。以学生为主的管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尊重,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思想,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第三,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自觉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水平,高校应当建立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首先,建立管理制度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在自由的教育环境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应当充分保证学生的基本自由,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在保证学生学好本职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高和锻炼个人修养的发展。其次,重视学生的个人自控能力。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时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更加自主自觉地思想。因此,学校在设置管理体系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适时进行激励和指导,提高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同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自我控制效果。最后,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当注重对学生正当权益的维护与保护。在实际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当以人文关怀为主,减少禁止性、命令式话语的出现,注重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给予学生平等合理的机会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对学生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

4.3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整体人文素质

一方面,高校应当设置更多的优惠条件,吸引和引进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缺少专业对口的管理人员,因此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当不断加快自身制度建设,设置更多的优惠条件来吸引专业管理人才,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专业性的交流研讨会,实现高校间人文教育经验的交流,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管理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当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学校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应当严格把关,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文素养标准,开展一系列相应的岗前培训。学校还应当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完善的评价考核,从而激励管理人员主动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最终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水平。

5.小结

综上所述,将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进行渗透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完善的人格,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篇9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

高校进行各项管理事务的基础就是做好学生工作。从本质上讲,依法治校的过程就是高校在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内正确处理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个动态过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占着重要的地位,在依法治校的大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成为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相关法律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活动,从而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进而消除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治现象和管理的随意性弊端,最终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努力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目标。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前提背景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和依法治国方略日益深人人心,人们的权利意识日渐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主动选择并努力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与时俱进的明智选择。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所追求的是对学生管理行为的规范和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保护,当务之急就是要确立学校权力与学生权利的理性化制度,进一步理顺并明确教育事业的基本主体―学校与学生二者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对于保护学校和学生的权利,调动学校办学的主动性、提高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以及依法治教的深入开展,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实施法治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符合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规律,必将成为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实施依法治教的重要措施之一。教育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强调将社会中各种关系纳人“法治”的范围,由“人治单元”组成的“法治社会”是不可想像的。同时法治社会也必然对其构成因子产生此种客观要求,此二者存在互动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在相应的体制变革中,学校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要求学校确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因此国家教育部正式提出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校,从主体上讲,是指学校作为直接的管理者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管理学校。依法治校所依之“法”,主要是指有关学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文件,是指依专门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范学校教育事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往往只是注重对实体性法律规范的遵守,追求实体公正,却很少考虑对程序性法律规范的遵守,往往造成了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有时合理但不合法。因此,要保证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合理合法,就需要在学生管理中遵循法治精神,也就是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法治化建设对策

(一)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加强法治教育。

教育者要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养。一是高校要定期对学生管理者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拓宽其法律知识面,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同时,管理者应该有创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改变思想观念,树立法治精神,切实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二是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养成严格执行法律及依法管理的自觉性。要遵照法治要求,按坚持严格管理与积极引导学生遵纪守法相结合的原则办事,防止滥用权力的行为发生,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法治素质教育,引导其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做到学法、守法、懂法和用法,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除了开设《法律基础知识》的课程外,还可以依托法律类社团,定期举办法庭模拟大赛,充分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扩大法律在校园的影响力。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如,设置法律知识普及宣传栏,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庭对抗赛,制作法律案例宣传板报等,鼓励和带动学生学法的热情。除此,高校还要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维权,这样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管理者依法管理。

(二)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学生权益的保障

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权益意念得以提升。故而在教育领域中就要求,确立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学生权益的保障。在高校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中,学校与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校的教育管理仅仅体现了管理者单方的意愿,而学生则处在被管理、被教育的环境中。从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视角上来看,学生要“统一服从”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在高校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并没能与学生平等相处,且其常常居高临下。随着国内高校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变,一些社会力量逐渐融入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学校与学生开始以平等的民事法律的关系面向社会。这种法律关系就要求高校要转变原有的教育管理理念,建立起以学生权益为管理核心的工作系统,这个工作系统中囊括了行为管理、素养提升、价值引导等管理机构,同时也包含有学生个性发展、学习指导、科研创新等教育服务机构。另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保障和重视学生的基本权益,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社会公民,其双重性质的身份就使得其具有双重权益的要求。高校学生既拥有《中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受教育权利,同时还拥有《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所以说,在时展的今天,高校要想真正实现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首先要做到确立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学生权益的保障。

(三)建立健全合法的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

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当遵循合法合理、民主公开等原则,同时要规范制定程序,严格执行过程。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不能随意改动,要确保学生享有一定的知情权、申辩权、申诉权。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民主参与来实现对规章制度的监督。学校可以设立相关的法律咨询机构,负责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也可以聘请法律顾问,成立相关法律服务机构。 (四)完善教育法制监督

教育法制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遵循一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的实施情况方面的监管。进行积极主动地教育法制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学生管理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能够切实地减少“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不良情景的出现。当今,我们国家的教育法制监督主要涉及到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和党的监督。首先,立法上应营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法制监督系统,给予教育法制监督相应的执法根据。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法制监督体系,一方面增强教育法制监督措施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加强了教育法制监督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能够有效地防止监督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其次,发挥法院的法律监督作用,司法审查就是法律监督的一种主要途径。最后,社会监督应该涉及到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三方面的监督。充分发挥以上的各种监督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建设。

(五)营造依法治校的环境氛围。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育人是其根本任务。高校与学生之间除了法律上明确规定的权利、义务之外,更多是一种充满关爱的教育关系,学校对学生饱含爱护,学生对学校充满尊敬,两者相辅相成。“对于高校纠纷和诉讼,无论是法院、律师、当事人,还是新闻媒体,都应该抱着依法解决纠纷、保护合法权益、推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平和心态,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好局面,在未诉诸法律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解的办法处置,媒体舆论方面尤其要避免不负责任的、为了所谓的‘轰动效应’所做的人为炒作。”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法律素养,营建依法治校优良环境,让整个学校生活具有公民生活和公民教育的性质,让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民主、公正、人道、受尊重、鼓励理性参与的教育环境里,增强法律理性,准确了解各自的法律责任,提高守法和理性解决纠纷的品质。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构则应及时研究处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对突发事件依法、及时处置,对违法者依法惩处,为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篇10

1.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扩大

民族艺校是本市同类艺校中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几乎涵盖现阶段社会各界所关注的所有热门专业:动漫、动画、影视、影像、音乐创作,会展自动化,日、韩、英商务外语,学前教育,涉外饭店管理,茶艺等。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逐年加大,新颖先进的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所占学校固定资产的份额亦呈现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民族艺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实验室、实操室(车间)不断建设、发展和强化,价值千万元的教学设备相继投入使用:广播级的摄录编设备、专业级同期录音棚、语言自动编辑,译校设备、多语种同步视听设备、电子音乐自动创作合成设备、动画专业制作电脑操作系统、会展全自动化一体办公实习设备、舞美音响照明设备、高端教学三角钢琴、雅马哈电子钢琴演播实习车间等,各类专业教学、实习、生产设备的不断涌现,新购设备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对使用与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民族艺校教学设备的实施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将有利于教学、科研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2.促进学科建设,提高综合效益

对于民族艺校而言,加强专业仪器设备的管理不仅是来自上级单位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进行学校自身体制改革的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必须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培养精良的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如若疏于管理,仪器设备不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教师和科研人员就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所以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应常抓不懈,千方百计地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实践证明,科学管理不仅要依靠行政手段、还要依靠法制手段、经济手段和信息手段等。艺校的各级领导要清醒地意识到仪器设备是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效益的物质基础。

二、当前学校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设备闲置率高,效率尚属低下

由于单位内部资产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限不明确,各单位或者部门各自为政,导致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和建设,部分资产闲置浪费。并且由于对资产的无偿占有,使存量资产不能合理流动,资金调剂困难,资产浪费比较严重,也造成各单位苦乐不均。加之,由于没有进行周到的论证以及调研工作,某些设备的购置只为一时所需或者某一项目所需。一旦项目结束或者研究方向改变,某些特别而专一的设备几乎就被“打入冷宫”,闲置不用。同时,在购买时选型不当,贪求高、精、尖、全,形成“过度建设”。设备购进后缺乏相关的维修技术,耗材昂贵或者发生故障时的配件获取难度大,以及相关运行费用的缺乏等原因,导致一些贵重的教学设备束之高阁。

2.设备滥用贬值,维护不及时

教学人员不懂仪器设备的性能,经常发生使用不当现象,有时使用设备时责任心不强,缺乏应有的培训,爱护公物意识淡薄。加上其操作不规范,维护不及时,设备性能便容易老化,零部件甚至整机发生损坏,却少有问责。由于缺乏专业的维修技术工程师,以及没有相应的定期维修和记录等长效保养体制,有些人员甚至为一己之需而随意拆卸零件,致使一些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这是造成仪器设备贬值的人为因素。

由于学校设备的监督管理体制、激励制约机制的不尽完善,使大部分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与仪器设备的质量状态没有直接关系,导致部分管理、使用人员对仪器设备缺乏应有的关心,缺少管好用好设备的内动力,这是造成仪器设备损耗加剧,提前发生贬值的主观因素。

3.一些设备归属不清,缺乏共享机制

由于民族艺校以及单位内部之间的频繁整合、变更以及体制改革等,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权出现紊乱,整合中出现的资产融合或资源重组,仪器设备管理没有在变革中随着机构的变化相应做出准确、快速的反映,导致仪器设备归属不清。如合作办学单位赠送的或用自筹资金购置的设备。对因功能老化或技术状态较差的设备,失去了再利用价值,但又未到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的报废年限,只能闲置等待报废处理,以上两类常常是游离于仪器设备管理范围以外,造成账物不符和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一些教学仪器设备实行校内二级甚至三级管理,客观上造成了仪器设备被部门、单位甚至个别教师拥有。在没有一套有效的资源调配系统的情况下,大多数设备拥有者不愿意将设备,尤其是贵重仪器,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

4.设备及经费的管理不规范

在思想上认识不够,管理薄弱。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投资体制上的单一性,艺术学校的支出都由国家大包大揽,使人们形成重拨款,轻管理的观念,造成设备浪费现象严重,特别是学校内部的二级管理,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各部门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甚至有执行也不到位。就设备经费而言,本来就紧张,实验设备主管部门将每年有限的设备经费统筹规划,精打细算,为了给部分专业实验室及训练室解决急需的设备,有些系对专业申报设备计划非常重视,但也有个别实验室、训练室对设备购置无计划管理,对购置后的仪器设备没有精心管理。

5.缺乏高素质管理人员

学校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缺乏专门的机构和通用型技术人员,内部设备管理职责不分、责任不到位。一些部门对设备的计划购置、验收使用、保管清理以及转让报废等各个环节审批程序不够严格,造成购置计划不周、审批手续不全,领用移交无手续,借转未经批准,清理和报废不及时等现象。学校配备的仪器设备保管人员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只起到简单的看管作用,无法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造成平时仪器设备小病无人修,大病修不了,使仪器设备的寿命大为缩短。

三、“买、用、管”规范化是实现科学管理必由之路

为了减少国家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促进设备管理的科学化,达到买、用、管规范化,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学校设备进行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有利于解决设备闲置化,效率低下;设备滥用贬值,维护较差;设备私属化,共享缺乏;设备管理,缺乏规范;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购置重要,管理更重要”的意识

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购置设备重要,管理设备更重要”的思想意识。改变过去重钱轻物,重购入轻管理使用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强化设备管理的效益意识,重视和加强对设备的管理过程,形成自上而下重视设备管理的风尚。从购置设备的源头做起,减少设备闲置机率,避免闲置设备的增加。解决闲置设备的问题须从设备管理的各环节入手,设备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核各部门或学院的设备年度装备计划,组织有关人员对设备的合理布局、装备重点进行监控论证,避免重复购置造成浪费。同时,要加强在用设备日常管理,将操作、维护、保养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降低闲置设备的存量。

2.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使用制度

从设备立项、购买、安装、培训、使用、维修到报废的全过程要有章可循,有人可问,有案可查。由设备处主持,财务处和院系教研室辅助,建立统一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全校实行。加强闲置设备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闲置设备是学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些设备在短时间内可能闲置不用,但在未被处置和销账之前应等同于正常设备的管理,决不能弃之不管,必须实行专人负责制,并定期派专业技术人员对这些暂时闲置的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同时,要统一安排和协调,将闲置设备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日常工作范畴,学校组织一批专业人员,对各部门进行实地勘查或由各部门登记上报,摸清家底,以获取闲置设备的详细数据和信息,并按技术等级分类归档,建立闲置设备档案和财务管理档案,随时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

3.逐步实现校内有偿使用

学校的大部分教学设备都是由国家投资,所有权是国家,但使用权在学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需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家并不要求它限期以折旧费的方式予以偿还设备建设投资。这使得学校在经济方面的责任感与紧迫感要比企业单位轻得多。他们虽知国家投资建设的设备来之不易,但没有触及本单位及个人的利益,因而容易造成设备的部门所有、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和积压浪费等现象。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一是要加强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用设备实行“有偿使用制”,校内和计划内使用采用记账形式定期结账,校外和计划外使用采用收费的办法。

4.设备管理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1)设备流程管理网络化

校园网的建成为网络化管理提供了硬件条件,设备管理从计划、采购、验收入库、调拨、报废、账目、报表、报盘等工作已经从网上开始做出尝试。网络技术在实验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将会为学校的教学设备使用效益的提高提供新的机遇。如果把学校的设备的技术规格、可用机时、日程安排、收费标准等输入网络,以使相关部门上网查询、了解设备的详细信息,将使设备的投资效益大为改善,同时也为没有此类设备的部门提供了方便,发挥了社会效益,实现了资源共享。另外,设备计划部门可通过校园网获取各实验室的设备占用和使用效益等信息,做到及时进行计划调整。

同样,网络化管理要有规则和制度做保证,制度和规则必须符合网络办公的特点。如设备的调拨工作,首先进入请求调拨程序,将申请调拨的设备列入闲置设备,网上挂牌,寻找使用单位,一段时间以后,如3个月或半年,没有使用单位,自动进入报废程序,列入网上报废设备名册,进行设备的最后利用,有价值的零部件可以拆下使用,再经过一段时间做废品处理。这种过程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交流无法进行,基本不能实现。

(2)设备资料管理电子化

设备资料的管理将逐步进入电子档案化管理时代。目前仪器设备资料基本上实现微机化管理,有关数据进入了数据库,对原始资料的管理,包括某项工作过程的管理,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出于对原始资料真实性的信任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某些环节必须保留原始资料记录,如签名、批复等。未来这种保存方法将有所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这一变化提供了支持,所有的原始资料记录都可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文件形式保存于磁盘,分门别类进行保存,载体由实体资料变为光盘磁盘,便于今后使用查询,它的安全性由计算机自身技术保证。具体到设备管理工作,设备卡将被电子卡片代替,设备账目由磁盘账目替代。实现电子档案管理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如个人信息数据库建设,单位信息数据库建设,公共体系信息数据库建设等,这是进行身份认证的基础,类似银行、电信、证券的各类卡等,因为这些内容将逐步与设备采购直接紧密联系。

篇11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应该是一门与其他人文、科学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教育。一个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变态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比无知更可怕。从现实来讲,在中小学校中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是一种明智、务实的举措,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工作,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现在十分重视,而是从很早就开始重视。不仅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开展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指导纲要和目标计划。一些先进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并尽快给予合理解决。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观问题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经济条件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继续被学科教育、应试教育以及对升学的片面追求所掩埋,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将是非常悲哀和危险的。

(二)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有三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范围之中。如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作为能力和知识目标;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价值的论述中第2条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第3条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将“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之中。

显然,上述三个学科课程标准存在着相互重叠现象,不知道这种重叠是否有意为之。"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试图仅仅通过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式教育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首先,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出现不断。甚至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因心理健康缺陷而造成的自杀、犯罪等极端行为大幅增加。这说明仅仅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来解决需要专业技术和知识来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这种课程设置及其标准的建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其实,很多极端的行为在发生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干预来进行阻止和缓解的。当然,这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来完成,如果能够成功干预一次,就能挽救一个甚至几个生命。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科学已经和教育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在高校有心理学系,甚至心理学院,在民间有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等。这些都说明了心理科学正在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普遍都更加重视心理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还需要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三)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用赘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自然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系列认定还是空白。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列为思想品德学科职称系列,有的则将其列为体育与健康系列。笔者认为这些处理办法欠妥,因为这种处理方式仿佛是无奈之举,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使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专业师资队伍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系列,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我国大陆地区浙江、天津等省市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要通过相应考核“持证上岗”的制度,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有些地方的教师经常会有“孤独感”和“找不到组织”等感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不能形成规模和实现正规化。而成立由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应该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有效途径。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中去

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新课程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关注学 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同这些教育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也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2002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新重新制定或完善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到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中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鉴于我国当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以及教师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建议各地在加强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安排兼职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兼职老师才能上岗。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加强对解决专业师资职称评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国其他省市作示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贡献。"

各地学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以专家和校长为领导,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同时可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具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当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家长学校课堂中,要把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即利用学科知识点、涉及点、接触点、联系点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网络指导、行为矫正等方式。

(四)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够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剂”,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统筹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一个基础”和“三个面向”。

“一个基础”即以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为基础,通过政策支持和教研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运作和发展环境。

“三个面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功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学生。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12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新形势 

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学管理通过对高校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确保高校教学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第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正在经历连年大幅扩招和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双重转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高,重学历轻素质的传统人才需求模式不断被打破,多层次、宽领域、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格局逐渐形成并日臻完善;第三,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受到挑战,高校教学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成为不争的事实;第四,我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矛盾突出问题日益严重,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亟需应对的重要方面。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理念陈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高校学生素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仍然陈旧。一是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管理理念陈旧,只是按照条条框框进行相应的管理,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有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深,许多教学管理干部对自身工作也不重视,不愿学习钻研业务,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三是很多高校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不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很少考虑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进步和长远发展。 

2.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创新。一是教学内容陈旧现象突出,教学计划缺乏创新,学生课程体系不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致使高校课堂知识与社会发展实践相脱节。二是教学管理内容陈旧单一。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强调集中性、统一性与单一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削弱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管理模式机械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以后,管理者就会要求管理对象事事服从管理制度,从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计划管理到考试管理、教学评价等都缺乏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积极引导,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之路的绊脚石。 

3.教学管理组织权力集中现象严重。目前我国高校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以集权为主要特征的各层等级制度,其基本运行规则是上层决策、基层执行。一般高校教学管理层次通常都采用由上而下的等级制,依次为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二级学院(系)等,工作也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请示汇报。校长享有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这两级机构占据了高校的大部分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接触基层和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的二级学院(系)拥有的权力相对较小,造成权力失衡现象严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合并、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教学管理事务的不断繁杂化形势的发展,这种集权化的组织结构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4.教学管理绩效评估趋于形式化。一是有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以教学管理绩效评估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二是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绩效评估缺乏规范化,诸如教学评价由谁来操作,在什么时候进行,结果是否公开等问题都无定法,致使教学评价流于形式。三是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绩效评估缺乏科学性。有些高校只是将教学管理评估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非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还有些高校将教师和课程的综合评价简单化为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使得教学管理绩效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三、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建议 

1.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水平。(1)让师生参与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从事的主要是学术性的学习、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也应当依据这些特点,管理者要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并吸纳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决策、监督等工作,实行师生参与管理,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2)以学生为本,推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可以适应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自我设计和自我成才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从而克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过死、教学管理培养模式单一等诸多弊端。当然,弹性学制的实施要考虑具体的国情、校情,对此,一些高校成功的试点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2.以组织分权为手段,提高学院(系)的教学管理权力。新形势要求我们对高校教学管理集权式的组织体制做出变革和创新,遵循一定的授权和分权理念,科学分解教学职能,合理设计和划分校、院(系)两级的职责和权力,保持权责相当。即要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规划和指导职能,并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扩大二级学院的自主权,允许它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高校基层管理人员以更大的发展和创造空间,增强学院(系)的基层组织活力,实现学院(系)的管理效能化,进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3.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1)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面对新形势,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结合起来,把行政方式和手段与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科学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发展。(2)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管理思想和专业管理意识,懂得教育发展规律的专业化人才群体。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能够在科学统筹和具体实践基础上,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等各类高科技技术,推动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4.以结果为导向,加强教学管理的绩效考评。绩效考评是检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度、衡量学院(系)及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成效、防止偏离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面对众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高校应识别和分析、设计出科学、多样化、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有关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办法,形成完善、系统的校内教学质量绩效考评体系,不断促进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5.以竞争为动力,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新形势下,随着教育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我国的高校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高校发展环境已经由传统的封闭型向目前的开放型、全球化转变,因此,高校应时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勇于参与各种形式的竞争。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树立这种竞争意识,时刻掌握国际和国内教学管理方面的新变化、新情况,既保持自身优势,又博采外校之长,从而降低教学管理运营成本,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文发.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2003,(4):88-91. 

[2]潘维真.职能、组织与方法:高校教学管理的角色转变[j].江苏高教,2008,(3):67-69. 

[3]李林.高校教学管理的思维变革[j].湘潮(下半月),2010,(3):64-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