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15:30: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前教育教育实习自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通过大学的基础学习,在实习期间我较好的掌握了以下技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幼儿园实习期间,自觉遵守幼儿园的教学纪律,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献策,时刻关心学生,与同事关系融洽;作为实习老师,我努力为同学服务,积极协助老教师的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协调同学与集体的关系,使我们班成为一个充满生气、有活力的班集体。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旦不主动思考,那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停滞的时候,教师需要自省——找出自己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教师必须让自己处于清醒的状态,从客观的角度,了解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才能迅速对个中原因作出判断,及时采取相应策略,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思维的停滞有许多原因,如最常见的是紧张情绪对学生思维的干扰。这个时候,教师如不能正确认识课堂情境,适当调节教学氛围,就会导致课堂推进的停滞。教师只有以轻柔的语调、亲切的话语或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才能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
二、在学生思维偏差时,要对学生正确引导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此时就需要对学生“解惑”。“解惑”不是给一个正确答案,而是教给学生获得正确答案的方法和策略,“教”是为了“不教”便是这个道理。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需要教师找出偏差的原因,继而找出自己教学行为中的偏差或缺漏,教师的自省状态是解决学生思维偏差的第一关键。具体有两种方法可以操作。
一是追问,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首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延迟评价;其次对暴露问题的过程给予适时解决。二是推理归谬。当学生答案有误时,推衍出荒谬的结论,并运用结论进行推导,让学生在“碰壁”中醒悟。首先充分表达教师推导行为的善意,不能有任何嘲讽;其次一旦学生发现问题,立即请学生叙述,教师要充分赞许。同时,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捕捉各方观点中的精华,及时提炼;二是在诸多论点的交汇矛盾处概括归纳;三是在争论焦点散开时,及时聚焦。
如在执教“兑换”一词时,针对学生的思维偏差,教师就给予了正确的引导。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对换的意思。
师:甲、乙两同学分别承担提水、扫地的任务,两人想对换一下。能说“兑换”吗?
生:不能。兑换实际上是交换的意思。
师:那两人的钢笔交换使用,可以说小光用自己的钢笔兑换小辉的钢笔吗?
生:不对,不对。兑换是用一种货币交换另一种货币。
师:那么,我用一角钱兑换你的十元钱,行吗?
生:不行,不行!兑换是用一种货币交换数额相同的另一种货币。
通过教师的引导,三年级学生了解了一个专业性强、平常接触少的词语,他们学到的不再是知识,而是如何精确定义词语的思维方法。
三、在学生激烈争论时,应该鼓励讨论
对同一个问题常会有不同意见,原因有多种多样。思维的角度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甚至因个人的好恶也能说出各不相同的看法。教师往往会以权威者的姿态作出仲裁,让学习只获得一种结论,而非学习力或是思考力的提升。其实教学应该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在论争中辩明是非,求得共识。
如教师让学生从“浓、旺、闹”三字中选择一字填在“红杏枝头春意(
)”的空格里。学生的选择包括这三个字。这时,教师不是马上兜售唯一正确的答案和自己的体会,而是先依据不同的选择把全班学生分为三派,然后说:“现在请浓字派、旺字派、闹字派的同学各派出代表阐述本派的选择理由。哪一派先说?”于是各派依序登场,慷慨陈词。接着,教师又说:“请各派派出代表反驳其他派别的理由。”于是,又是一番唇枪舌剑。最后才由教师总结,取得一致。至于那些“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问题,本来就没有定论,不应强求一律。
当学生对同伴的回答提出自己的疑问,互相争论时,实际上是他希望提出个人的见解,表明他在独立思考。教师应该将争论与教学目标建立起联系,将争论引向辩论,将自发的论争引向目标清晰、有组织的辨析。教师不需要给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应该从一个教学组织者隐退成为一个听众和点评者,鼓励质疑,帮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展开的思维过程,将是教学的可贵财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在学生浅尝辄止时,要帮助学生深入
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易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主动作深入地探究。教师往往也是急于求成地将答案抛出,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饭来张口”的惰性习惯,缺乏探索欲望。如许多教师在执教《海伦·凯勒》一课时都会抓住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品质进行教学,但往往学生只能从文意中概括出身残志坚、坚持不懈等空洞的词语。但有位教师在执教时,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提问“如果课文在你的脑海中只浓缩成一个词,会是什么词?能说说理由吗?”教师提问打开了学生阅读的时空,有效运用了独立感悟文本、个性化领悟文本的策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生:大家看课文末尾的中心句:“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所以我认为关键词就是“不屈不挠”。
生:我认为“奇迹”这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孩子。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学会说话,学会表达,还能成为大作家、大学者。这绝对是个奇迹!
教学不是灌输式地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体验获得结论的过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掌握知识。五、在学生出现“好奇”时,
要巧妙化解问题
众所周知,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但教师们常常惧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好奇”会让自己措手不及。面对出乎教师意料的问题,他们或装聋作哑,避而不谈;或冷嘲热讽,严词斥责;或信口开河,敷衍搪塞,但教师也期待自己不急不躁、淡定从容,能够巧妙地化解问题。
如在科学课《光的行进》中,关于小孔成像的知识:蜡烛通过圆形小孔在另外一面呈现的是倒立的蜡烛像。当教学到如何证明蜡烛像左右是颠倒的时候,学生提出的方法不下十种:可以通过左右移动蜡烛的方法去看蜡烛像;可以通过遮掉半个蜡烛的方法看像;可以用吹蜡烛的方法看像的变化……其中一位学生提出:“只要将小孔挡掉一半就可以看出来了。”这个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因为无论将那个圆形的小孔变成什么形状,在另外一边呈现出来的还是完整的蜡烛像。但学生较难理解这一点,而且学生提出的这些方法是很有创意的。于是,教师不直接否定,也不做任何阐述,让学生根据各自猜想动手实验,特别留心这个小组,观察他们的实验情况。实验后,教师让这个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结论。虽然他们的实验并没有成功,但是学生通过实验见证了验证的过程,获得了直观的知识。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求、愉快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其教学观念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成败。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呢?笔者从三个方面作了探讨。
一、转变角色――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要改革,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想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先转变角色,即转变课堂教学中心,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敢于自我否定,真正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学生观。
1.放倒架子。长期以来,语文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把讲深讲透课文作为评课的一把尺子,教者在课堂上是指挥家,事先设计好了板书、问题,并备好了答案,而且是唯一的,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教者还热衷于搭架子,上课以自我为中心,确定一个目标后,就滔滔不绝讲下去,分析有板有眼,板书有条有序,归纳有点有面。课堂成了教师施展才华的场所,学生成了点缀,只有听的份儿,没有说话的权力。《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段话告诉我们,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服从被服从关系,而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引导讨论时要放倒架子,由导演转到主角再转到配角,缩短师生距离,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
2.放下担子。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组织教学顺序的改变,即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为“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共同提高”。要通过质疑、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人人参与,个个活动,进入学习境界,让他们有疑问、有思考、有话说,进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首先,定好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根据教材、学生特点,设立一两个教学目标。目标既要明确,又要切实可行,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其次,明确分工,分解承担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应承担主要任务。教者是引航人,具体怎么行船,由学生自己动脑,根据其能力而定。第三,组织实施,掌握教学尺度。在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求异,引导学生产生奇思妙想,把课堂变成思考的王国,让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天地里自由飞翔。
3.放开胆子。陶行知先生说:“敢探未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构成的教学全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心也就明确了。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接近现实生活,建立全新的学习观。首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备课时精心策划,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开讲课,或齐背一两首诗词、一两则名言警句,振奋一下精神,轻松进入课文;或设计一段精彩的导语,让学生在咀嚼回味中感到新鲜而兴奋。其次,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根据课文内容,设下一串疑问,用一根主线串联起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己回答,并适时提出跟课文主旨密切相关的问题,掀起讨论浪潮,人人既是问题的设计者,又是问题的解答者。第三,变不会学为学会学。在学习课文、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传授提出问题的角度技巧、分析问题的思路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会学习。
二、转变教法――变研究怎么教为教什么
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要做到这一点,教者就应当把阅读设疑、参与讨论、提高能力当作教学研究的中心任务,诱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进而教会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定会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1.敢于质疑。清代教育家戴震提出了“有于内而益于外”的教学论,就是说,教者应该重视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由于缺乏主观能动性,经常“惟书、惟师、惟上”,没有主见,更谈不上怀疑。怀疑什么呢?教师传授的知识、课文注释、标准答案都可在怀疑之列。教师讲解课文,往往照搬教参,接触到天文、地理、哲学、法律、政治、宗教及科学定理,由于经验不足,有时凭印象讲授,甚至将自己的主观见解强加给学生,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课文注释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有违事实,或不合情理,或意义不明,容易产生误解。文言文注释,有的词义不明,有的句式翻译不准,有的常识解说不详。引导学生阅读时,留心这些地方,并根据自己的感悟,提出一些疑问。标准答案不标准,有时出现一题多种答案,有时无答案,还会出现自相矛盾的错误。
2.善于发现。问题可以打开思维潮水的闸门,可以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提出问题的关键是会想,怎么想呢?一是查异,即检查、发现作品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白天总拿一把雨伞,符合情理吗?伞是何物?对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二是比较,通过纵横比较,找出异同点。如:《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前后态度;《祝福》中对祥林嫂三次肖像的描写;《祝福》中劳动妇女形象与《荷花淀》中劳动妇女形象的对比。三是探求,根据语句,进一步探索、寻求更加详细的情形。《药》中描写夏四奶奶上坟,有这样一段话:“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据此设计以下问题:这段文字是对夏四奶奶哪方面的描写?这是什么神情?她为何有这种神情?这说明了什么?
3.勤于思考。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指导学生阅读,要设下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让思维活跃起来,处于思考状态。教学《项链》,可从三个方向设疑。一是顺向思维问:玛蒂尔德有哪些痛苦?她为什么不断感到痛苦?她有哪些梦想?她的梦想能否实现?二是逆向思维问:假如玛蒂尔德不丢项链,她的境况会如何?假如玛蒂尔德借项链时,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这是假的时,情况会怎样?三是发散思维问:玛蒂尔德还项链给佛来思节夫人,佛来思节夫人会不会告诉她这是假的?为什么?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将假项链借给朋友?说明了什么?假如佛来思节夫人退还项链,玛蒂尔德将如何处理这挂项链?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假如佛来思节夫人不肯退还项链,玛蒂尔德又将如何处理这件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造成玛蒂尔德不幸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对玛蒂尔德有一个怎样的评价?
4.勇于探讨。质疑只是走向理解的大门,分析研究才是通往理解的阶梯。分析讨论问题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陈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允许他们对别人的观点提出疑义,也要允许他们进行自我辩解。《雷雨》中的人物关系纷繁、感情复杂,对周朴园的评价已有定论,如果硬套现成的说法就有强加硬塞之嫌,这是现行语文教学所摒弃的。怎样让学生了解、认识这个人物呢?可抓住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实这根线,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他们接近人物,体验人物内心的活动,作出公平合理的评价。
三、转变职能――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教书育人并举
语文学习是陪伴终身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着它对人一生的影响。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它是实现教书育人的重要方式。
1.积极参与,在互动中锻炼自己。互动,就是指教学任务需要相对独立的学习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学习中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参与着,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的感觉,整个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的。因此成功的合作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个学生提出:“林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太大,不易解说清楚,我就以“疑”答疑,问学生:“林冲为什么没有被大火烧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林冲的性格特点,也懂得了结构上的前后呼应,还看到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可谓一举三得。
2.主动出击,在互助中展示自己。互助,就是指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学习者互相帮助,具体的就是指学生之间互相发问、请教、引导、检查。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不管有没有天赋,他们都能够昂首挺胸,大胆发表意见,显得自信,他们相信自己,视自己为有价值的人。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为了使同学们对《红楼梦》产生浓厚的兴趣,设计了“对贾宝玉这个人物评说不一,有人说他是个混世魔王,有人说他是个浪荡公子,也有人说他是个叛逆勇士,你是怎样认为的”这个具有可辩性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探讨。肯定为一方,否定为一方。课后准备:自愿组织,每人向召集人提供两条理由,由召集人选出积极性高、表达能力强的五位同学,成立辩论小组,其余成员上课辩论时配合本组行动,适时发言。这是一场对抗性的辩论,由于组织到位,效果较好。
在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关于劝学、勤学、治学的训言数不胜数,修业一生的观念根植于我们大多数人的头脑中。而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更应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含义。笔者从教二十几年对教师的学习和自身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师终身学习是职业的需要和必要。面对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劳永逸”、“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思想已无立锥之地。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曾经预算人类的知识在十九世纪是每五十年增加一倍,二十世纪是每十年增加一倍,而近十年则是三年翻一番。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是现在的三到四倍;2050年目前的知识将只占届时知识的1%。面对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社会,谁不学习,谁不及时充电,最终的结果无疑是要被社会淘汰。曾经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扔进一口冒着热气的开水锅里,青蛙奋力跳了出来,得以逃生保住了生命;把一只青蛙放进一口盛着凉水的锅里,并在锅下点着火,青蛙一开始很自在地在里面游来游去,渐渐地水温逐渐升高,等到青蛙发现情况不妙时已为时已晚,它再无力跳出热锅了。由这个实验我们应该想到教师同样也要居安思危,因为你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思想、行为是与时代同步的,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因此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要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状态与知识动态更新的关系,才能理解终身学习不仅是职业的“需要”,而且是职业的“必要”。不然你如何给学生“一杯水”?所以对教师来讲,要发展就要学习,要育人先育己,要时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学科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也只是沧海一粟。
2.学习方法及途径。现代意义的“文盲”不是单纯的指没上过学,不识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不能继续学习、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会学习、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也将会沦落为现代的“文盲”。有的老师讲自己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学习;有的讲学习的时代过去了,记忆力不好了等等一系列原因,我认为这只是借口而已,它们不能成为教师不学习的理由。事实上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2.1 教师可以边教边学。古人云:教学相长。从现代意义上读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仅就教师备课而言,教师讲课之前的备课过程即“三备”:备教材、备学情和备教法。在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的过程中,你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备教材时,围绕教材这个信息场开拓新知识;在备学情时,教师要了解学生,需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在备教法时,教师为了讲课吸引学生要不断探索新的教法,要博采众家之长,要亲自去听同行、专家的授课,要学习有关教法、教育理论书籍,最后得出结论:为什么去教,怎样教效果更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同样在授课的过程中、在课外辅导学生时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契机。教师给学生提供的精神食粮正如主人给客人一个盛情的款待一样,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知识。
2.2 教师可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教师所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是来自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了问题要及时解决它。作为课题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研究,要留心观察。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效率问题、教师的教法问题、教师的教育心理问题、教师的教育公平问题,这都是可以研究的课题,把一个课题研究透彻了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发展的过程。笔者从事高职教学工作,接触的学生是高中毕业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很难摆脱高中时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于是我申请了一个名为《高中英语与高职英语的衔接与教学策略的研究》,被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批准后,我做了大量的研究,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阅读了教学法等书籍,从研究中摄取了许多自己从未涉猎的知识,也带动了其他教师的教学,探索的新的教学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2.3 教师可以通过撰写论文来学习。近来很多专家倡导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意指教师不能只知道站在三尺讲台前传授知识,还要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体会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有价值的论文。那么在确立论题之后的一系列活动堪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期间的搜集资料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
2.4 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实践出真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人才,不需要书呆子。作为教师首先实践能力要强,才能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才能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在黑板上种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参加大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使自己得到技能方面的发展。
总之,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发展靠学习。基于这样的逻辑关系,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自己,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作者简介:许文静(1985-),女,江苏淮安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研究实习员。(江苏 南京 21003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47-02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存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已经被废除一百多年了,但它至今仍对当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公务员考试的开展,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引发了对科举制度新一轮的研究热潮。[1]由此可见,科举考试制度虽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从现今多种考试制度及其改革中均可窥出其历史痕迹。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现代高考与古代科举仅仅是在考试形式和作用影响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高教自学考试与科举的血缘关系则要亲近许多。”[2]创建“科举学”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刘海峰教授更是把科举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关系往前推进一步。他认为:“科举具备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这三个要素。从其考试和教育的层面来看,科举属于古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3]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也认为:“自学考试制度直接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学考试继承和发展了科举考试的传统。”[4]因此,科举考试制度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影响之一:开放性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对科举制度的谴责从未停止,但人们也不得不承认,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的贫苦阶层提供了一个读书学习并且有望在朝为官的机会。与之前的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度在招收学习对象方面有了很大的开放性。“从报考条件上看,科举将官僚系统向全社会开放。从隋唐到清末报考限制越来越少,清代除倡优、皂隶之家与居父母丧者外,原则上人人皆可报考,且无须地方官举荐,可‘怀碟自进’。”[5]“普通人无须推荐,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即可‘自进’、‘自举’。”[6]没有年龄、家庭背景限制的科举考试使全社会的知识分子投入其中,包括广大农村地区。
科举制度的这种开放性深深地影响了当代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依照本条例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为人人参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创造了无限的机会,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有任何学习需求均可自愿选择任何专业参加考试。自学考试制度这种彻底的开放使得社会中有志于汲取新知识的各类人员有机会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获得高等教育文凭,进而提升自己。
二、科举制度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影响之二:公平性
“公平竞争既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原则,也是科举文化的本质特征。科举制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国的一大发明’,科举文化精神之所以传承不辍,就在于它具有公平竞争的文化本质。”[7]科举制度以考试为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以考试成绩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具有超越其时代特征的公平竞争性。正如王炳照教授所认为的:“公平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块基石,是它历时1300年长久保持生命力的源头活水。”[8]科举制度“教考分离”的原则使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得到了保障。科举制度以考试的形式甄别人才、选拔人才,为达官贵族与贫民百姓提供同一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虽然这种公平性不是绝对公平,但这种相对公平在封建社会的时代条件下已是弥足珍贵。
受科举制度“教考分离”原则的影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严格遵循“教考分离”的原则。自学考试的考生可以接受辅导,但辅导的内容只涉及解题的思路和技巧,与具体的考试内容无关,也不存在划重点、难点,考生需将所有考试科目的主要内容都基本掌握才能通过考试。因此,无论考生是否能够接受有关院校和机构的辅导,在考试之前他们对考场上的试卷内容都是一无所知,这体现了考试内容的公平。
此外,自学考试为广大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特别是满足了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地的人员获得高等教育文凭的需求。这些考生拥有着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但受到家庭收入、区域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了获得高等教育文凭的机会和实现途径。这正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平性的体现。正是这种面向全民的理念满足了不同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使那些无缘接受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人们通过这一考试形式圆了大学梦。
三、科举制度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影响之三:考试形式与教育形式
科举是国家考试。授予进士出身的殿试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的,进士则被称为“天子门生”;乡试、院试(明清)是由皇帝派出的学政大臣主持的;县试、府试也由知县、知府主持。[9]与之类似,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是国家举行的全国统一性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命题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分别采取全国统一命题、区域命题、省级命题三种办法。各地考试机构负责组织报名,管理考籍,安排考试和组织阅卷。这种考试的形式保障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权威与可信度。由此可见,自学考试的考试形式和科举考试从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国家考试。
从教育形式上来看,科举考试将国家考试、学校教育与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考生可以通过到书院学习获得一定的考试指导,但是受到经济条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少考生,尤其是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考生,还是以个人的自学为主。如今,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电视、广播、函授、面授等多种形式开展助学活动。这种社会助学的形式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的书院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社会助学为考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但很多考生由于工作、家庭、经济及地理位置的限制,无法参与到社会助学的活动中去,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的书生类似,仍然以个人自学作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可见,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是采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这种以国家考试制度、以官学为代表的学校教育和以自学为基础、以私学与书院教学为辅助的社会教育的结合形式,也为自学考试这种集国家考试、社会助学和个人自学于一体的教育考试制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10]
四、科举制度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影响之四: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科举教育是指以科举为重心的教育,科举考试即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考试。[3]科举考试制度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人员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否怀抱着做官发财的目的,科举考试都促进了人人向学的社会氛围的形成,“读书、考试、做官”成为普天下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学而优则仕”使得社会各个阶层都能自觉地读书学习,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的良好学习风气。科举考试所考查的内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都是经过历史积淀保存下来的精华,积极学习这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丰富了学习者的个人内涵。此外,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正是科举考试制度的开展促进了书院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顺利通过科举考试。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科举考试制度的不断发展变化,书院教育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科举考试这种“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方式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是通过考试的形式,让考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诊断与评价。通过考试,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从而在日后加以改进。此外,虽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直贯彻的是教考分离的原则,但是随着自学考试的不断发展,为考生参加自考提供帮助的各类社会助学单位也在不断改进。社会助学单位通过辅导学生参加自学考试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加以总结,为后来的考生提供经验建议。这也可以看做是某种意义上的“以考促教”。正是通过“以考促学”和“以考促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无需国家投入大量经费就能控制学生学习的质量,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
但是,科举考试“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影响并不完全是积极的。因为在自学考试的各个环节中,国家考试的地位无疑是最重要的,各级考试部门都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忽略了自学考试的教育过程,因此普遍存在着“重考轻学”的现象。从长远来看,这种不均衡必将阻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
五、小结
综上所述,科举考试制度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无论是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开放性、公平性,还是从考试形式、教育形式以及考试的作用中都可以寻找出科举考试制度的深刻烙印。但科举考试制度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形式导致了部分考生片面地追求考试过关,忽视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这部分考生往往不能深刻理解与掌握所应掌握的知识,同时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种国家考试、社会助学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助学单位没有对考生在学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一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单位管理分散,良莠不齐,还有一些助学单位没有按照正规学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指导,甚至有部分助学单位完全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开办,很难保障教育质量。在个人自学这一方面,某些学习能力有限的考生靠个人学习并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致使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与困难,有的半途而废。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应该积极借鉴汲取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并且根据当前的时代特点与自身发展情况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只有这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才能在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积极影响下为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国家整体的文化水平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科举盖棺未定论(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开幕式发言)[A].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郑若玲.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刘海峰.科举学的教育视角[J].理论月刊,2009,(5).
[4]胡家俊,刘生章.自学考试管理研究·杨学为序[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5]郑若玲.科举启示录——考试与教育的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6]杨学为.科举制是对封建宗法制度的革命[A].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张亚群.科举学研究的当代价值[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现今,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也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作为班主任老师,如何抓住每个特殊时期高职学生的变化,并作出相对应的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教育,成为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一、高职院校起始年级学生的特质
首先,起始年级的高职学生年纪尚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都没有完全成熟,更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经历过高考的失利,带着一些失望、一些不甘、一些自卑等不良情绪来到校园;第三,由于对高职教育错误或不科学的认识,起始年级学生总认为高职学生就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差,毕业后更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等。由于这些信息的干扰,新生们严重缺乏自信、缺少目标、更缺乏自我教育管理的意识。此时,班主任老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便尤为重要,不仅是便于日后班级的管理,更是对于高职学生人生目标的重新树立及肯定,有利于日后高职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实现。
二、实现高职院校起始年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学生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观察周围世界,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所有德育工作者的终极标准。而在整个过程中,起始年级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班主任老师在高职学生起始年级时期,应根据现实情况,针对高职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实践、自我控制等方面做出科学引导,以便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帮助高职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管理。
(一)定班规,以纪律约束,培养起始年级学生树立自觉意识
自由总是相对的,基于高职起始年级的学生自身的特质,班主任老师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班级制度。健全的班级制度是班主任老师的法典,帮助班主任树立威信,一定程度上,还能通过这种约束力培养起始年级学生自觉意识。
在新生入学后一周内,班主任老师首先要制定与学校规章制度相适应的班级“通规”,对班级同学在纪律上提出明确要求,加强约束力,明确高压线不得触碰。其次,最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班主任老师要对班级的每一位同学进行初步了解,对班级进行初步定位,整合班级同学信息,召开班会,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与班级同学共同制定以激励为主的、只适用于本班的班级“特约”。通过这样一系列详细的班级制度,规范同学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逐步让同学们养成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二)树目标,以目标为线,牵引起始年级学生重建自信,实现自我认知
针对起始年级的新生,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一对一个别交流,再结合其入学档案,主要掌握新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其他特殊情况等。分析收集到的资料,班主任老师应“因地制宜”引导同学们制定新的大学目标,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首先,抓住“首尾”,引导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以各类奖学金及专业技能比赛为主要目标,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涯;成绩不好的同学则应该及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各类活动为平台,找到落脚点,锻炼自己的能力。其次,高职教育已不再只追求分数,而是尊重个性,注重培养各类有特色的、符合社会不同需求的高级职业人才,因此班主任应该引导起始年级学生是以专业技能为主、性格、能力、特长等各方面共同进步为目标,来规划学业生涯的。
通过制定目标,班主任老师帮助起始年级学生走出过去的阴影,重新全面的认识自己,找回自信,规划好大学生涯。
(三)创活动,以活动为机,帮助起始年级学生实现自我体验、自我实践
班级各类活动是班主任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第二课堂”。这类活动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精力放在各类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达到自我激励、自我体验,只有通过这样的自我实践,才能使学生主体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班主任在“第二课堂”的教育设计中,应以班级同学的特色为基础,多形式、多主题、多途径的组织各类班级活动。第一,活动的质量是其次,但是“全员参与”的宗旨一定要坚持,班主任可以以“任务分配”的形式,调动全班同学,逐步消除新生的羞涩,达到主动参与。第二,班主任把握好活动的主题,其他部分可以交给班级同学自行组织,让同学们大胆发挥自己的才华。但由于起始年级学生缺乏经验,班主任不能一下完全放手,要逐步引导,慢慢放权。第三,每次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老师要组织同学们进行总结,保持好的,改善缺陷,不断进步。
(四)立典型,以榜样为例,正面引导学生形成思想主流,加强自我控制
首先,组建一个得力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在起始年级之初,一定要选好第一届班团学生干部,这不仅便于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更是全体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管理的纽带。班主任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发掘人才,组建一批能干、肯干、会干的学生干部,以此带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其次,班主任充分发掘班级优秀人才,包括成绩优秀的、能说会道的、才艺突出的、精干成熟的等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通过各类表彰,在全班面前树立典型,既正面引导班级学生形成主流思想,指明奋斗的方向,又能使同学们通过比较找到自身的不足,清楚地看到差距,增强自我控制的力度,加强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高职院校起始年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并不是一个速成工程,需要班主任老师的耐心、信心和决心。在这个阶段,班主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重导轻管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建立实现自我教育的信心,掌握如何如何开展自我教育,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满足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高校就业工作者已将关注的目光从就业率延展到了如何更好地向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作为一种有很强操作性、科学性和应用前景的新领域,可以为高校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工作依据。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内涵及其意义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它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心理学中的应用[1]。个人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可以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的调节,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了解自身的能力、职业兴趣、职业需要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的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实施决策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职业决策过程中问题的能力[2]。
职业自我效能可以调节个人择业行为,影响个人决策能力的发挥,求职者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其成功做出职业决策和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的可能性就越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作为高校一种职业咨询的工具,可以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掌握学生自我效能状况和开展职业辅导培训工作提供有效依据和有益启示。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众多,总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性别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因素中有差异,尤其在性别因素在企业选择人才过程中较为注重的行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更为明显。文化传统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女性在男性占优势的行业中的就业机会,并降低了女性的自我效能感预期,导致女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自信心和就业信息收集等方面的表现低于男生。
2.年龄或年级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年级差异。Peterson[3]研究表明,与较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相关的变量中包括较大的年龄、较高的年级。国内研究由于使用的量表和方法不同,结论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呈现出高低高的发展趋势,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新生最高,大二最低,临近毕业逐渐回归。
3.家庭状况
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家庭因素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家庭的经济环境、父母的价值观和职业经历及家庭社会关系不仅影响大学生智力和价值观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和职业发展。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大学生要高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农村学生,家庭的利用职业信息方面效能高,则学生的职业信息效能感也强。另外,父母教育水平越高,家庭环境提供的资源和信息越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随着父母教育水平的增高呈上升趋势。父母的职业经历、价值观和家庭的物质利益需求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选择,大学生合理的职业规划需要考虑家庭未来发展的预期和对某种职业的认同感。
4.个人经验和替代性经验
个体的亲身经验和体验的成功经历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也有一定关联。有实习或工作经历更有利于大学生对职业方向进行深度思考,学生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形成较固定的认识,在实习经历中深入了解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同时,高自我效能的学生也具有更加稳定的自我评价,并能将成功体验泛化到类似的情境中。
替代性经验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获得的经验,校园里的同辈群体通过社会比较会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可以从与自己能力水平相似的个体的成功经验中获得有效的策略和相关信息,更加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从而提高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5.职业指导
研究表明,职业指导可以有效干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谢员[4]探索了课程干预对被试者的职业成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课程干预大大提高了被试者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择业态度。另有研究者通过计算机程序来评估职业指导对本科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提高,且对职业的不确定感降低。作为就业指导方式,团体辅导和课堂讲授都可以有效提高被试者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另外,自尊心、自信心、专业方向等因素对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医学、经济类学生自我效能较高,理工科学生的自我效能略高于文科学生等。
三、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对就业指导教育的启示
高校就业教育是学校与学生、社会的中间纽带,面对目前高校就业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的就业工作者有义务改变原有就业教育的内容不足和形式上的缺陷,进一步加强高校就业教育,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结合自身特点,培养较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从而做出合理的就业决策,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扩大就业教育范围,建立就业教育工作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主要是面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没有对低年级的教育引导。高等院校就业工作者应避免孤立地看待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而应该把它看做一个贯穿高等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就业指导教育的范围要扩大至高校各年级,使大学生从一入学就逐渐接受职业意识、专业相关素质等的培养教育。如果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对象仅仅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就会局限于类似短期培训的狭窄局面。就业指导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制定科学的就业指导内容和计划,按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有针对地开展就业教育,遵循学生自身规律和特点编制学生不同阶段的教育培训计划,并对每个阶段的方向和内容作出合理的安排,使毕业生充分认识自我和客观环境,及早总结和测评自己的主客观因素,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情况结合,制定每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2.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完善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就业教育往往高度重视学校就业率,忽视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而人才质量的提高才是提高就业率,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职业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社会认知整合的过程,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高低与大学生平时积累的社会认知和长久以来的自我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等院校应丰富就业指导教育内容,不仅开展就业政策法规咨询、求职技巧讲授等活动,而且要重视学生职业价值观、个人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能力等方面的宣传讲授。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育机构,配备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讲授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使学生可以将目标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自我效能的全面发展。
3.重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形成和学校职业指导的有效实施需要对家庭因素的考察。就业指导教育成效不明显的一个原因即没评估家庭环境对学生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的影响,考察家庭因素对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结合社会需求和家庭价值取向,整合家庭资源和学校资源,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增设家长沟通咨询沟通措施,将有利的信息反馈给家长,改善家长有关就业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克服家庭背景的负面影响,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等院校和社会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就业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提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4).
我们对2014—2015年实习的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问卷形式进行学前教育实习现状的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回收489份,其中有效问卷476份,回收率95.2%。通过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于中我们发现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的情绪与想法,思考并提出改进学前教育实习方式、实习内容、提高实习效果的一些思路。
2.调查内容及分析
(1)实习内容与形式分析。本次参与调研的学生90%先后以协助教、保育员的角色进行了三个月的保育实践工作,其中,只有86%的学生参与独立试讲,50%的学生兼顾幼儿班级管理,20%兼顾卫生保健工作实习。
(2)教学活动安排分析。此次实习调研,只有40%的学生完成公开课听课量10节以上,70%的学生担任配班老师角色半年以上,30%的学生担任主课老师角色半年以上,五大领域满额授课学生占5%。
(3)教学实践能力分析。通过此次调研,6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较好地胜任园舍、设备、环境、班级清洁卫生工作;3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了解班级幼儿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个性特点及教师教育要求;50%的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主课老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有60%的学生不能完全胜任以幼儿获得经验为主的、又有明确教育内容的主题游戏实践课的教学,缺乏游戏活动创设、组织、应变能力的培训和锻炼。
(4)班级管理能力分析。学前教育的班级管理一直是学前教育的重点,是保证教师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此次调查表明,能较好地调控班级秩序的学生占15%,能较好地调动幼儿情绪的学生占40%,具备自己独立带班能力的学生只占30%。这表明大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应用能力、幼儿教育与管理能力的培训和锻炼。
(5)实习周期安排分析。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集中见习安排1~2周的占90%,分散见习的学生占67%;顶岗实习的占80%;实习周期半年的占40%,实习周期一年的占60%。
二、高职学前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实证调查分析,以及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考察,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习内容与形式单一。学生入园实习后,主要是作为协助者的身份进入班级,开始单调的走过场的“四部曲”,即跟班听课、讲课4~6节、组织活动、实结。形式单一,实习效果较差,难以完成学生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2.教学活动心理和经验准备不足。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摩和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师训练方法。但由于实习生担任配班老师的时间过长,他们几乎失去了自我体验的机会,加上担任五大领域课程教学实践的本来就少,所以他们很少有机会参与有指导意义和观摩价值的教学活动,难以形成系统专业的全科体验教学经验。对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由于实习生缺少幼儿园实践经验,既不敢承担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实践课的教学,也不敢承担创设活动区的区域游戏实践课的教学,不少实习生只会选择承担以幼儿获得经验为主的、又有明确教育内容的主题游戏实践课的教学。在教学组织的实操中,虽然实习生在校学习时得到过培训,但由于理论与实践运用对接缺乏有效指导,他们在校培训过的技能技巧,在实际面对幼儿的复杂情况时就找不到好的应对办法,教学组织能力显得捉襟见肘,教材处理不当、走不进幼儿心灵、教育机智缺乏、教学过程紊乱等乱象就时常出现。
3.幼儿班级管理应对能力较差。面对幼儿的冲突、情绪问题时一筹莫展,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以何种方式来协调、教育、引导幼儿的行为。担任配班老师或保育员工作,缺乏有效地组织协调与指导,摸着石头过河,不善于学习他人经验,自己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因而班级管理实效不明显,甚至出现失控状态。
4.实习周期安排不科学。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的教育实习分两段进行,前后周期为36周、英国的教育实习时间为25周、法国的教育实习时间为27周、德国的教育实习时间为72周。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实习周期只有20周左右,而且安排不科学,大多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都是放羊式的分散实习,对教师成长十分不利。
三、应对的策略
1.提高教学实践组织能力。采用合作式教学实习指导方式,克服实习生的恐惧心理。高职老师负责准教师的理论指导与过程评估,幼儿园带班老师与准老师一起分享四种教学范式:一人教一人观察、一人教一人做助手、分组教学、平行教学,用合作教学方式提高准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自我效能感。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通过自我关注、教学任务关注、教学影响关注三个阶段,通过分享经历、探讨焦虑、获得小组支持,逐渐学会恰当处理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学会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动态实践观,逐渐学会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下,不断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探究反思。指导实习生用心观察、适时参与幼儿的活动,以提高实习生幼儿园游戏组织经验。具体可按四步进行:一是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布置,其中也包括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二是给予幼儿自发游戏的自由空间,支持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三是适时介入游戏,用启发引导、行为影响、结果反馈、转移目标来促进幼儿自身经验的发展,提高幼儿自发游戏的质量;四是教师适度评价,帮助幼儿提升有益经验。
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教育实习工作,努力采取措施确保教育实习的质量,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水平。
一、实习生自身的准备
实习生作为教育实习的主体,是影响教育实习质量最主要的原因。实习生应对教育实习持有正确的态度,认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在心理上,要正确对待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检验自身在校所学知识的一次重要机会,是自己走向正式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全面系统的训练。同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加强吃苦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锻炼。比如,在假期多去幼儿园参观,实习,获得对幼儿园工作全面细致的了解,从而增强到幼儿园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理论上,实习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培养专业理论素养。当然,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便应对幼儿园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所以,实习生在校期间既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五大领域等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在技能上,实习生在校期间既要注重学习相关艺术技能,比如钢琴、舞蹈、绘画、唱歌、讲故事等,又要注重相关实践技能,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游戏活动能力等技能的训练。在实践技能上,实习生要多为自己争取实践的机会,比如课堂上大胆发言,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胆识,课余时间多参加幼儿园实践教学工作等等,以便在实习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从而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二、高校方面的努力
1.推行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培训的现象。因此,要想使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应把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让学生接受全面科学的教育。
在知识的教学上,要多注重实用性课程的开展,如:幼儿园各领域的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卫生与保健等等。同时,增加对实习生自身素质训练的课程,比如人际交往和礼仪、教师口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能力的培养上,艺术技能的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内容的全面,同时也要保证课时的充足、实训室设备的齐全、又要注重技能课程的考评;在教学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可以尝试“虚拟场景”的培训,即创设一种相对较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由实习生担任教师,让其余的学生扮演幼儿,随时提问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共同模拟课堂教学活动。在“虚拟场景”培训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体验,去揣摩当教师的过程,体会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像正式教学一样保持注意力,调动全部的智慧,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同时也可以采用“微格教学法”,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训练。
2.实行全程实践
科学合理地设定实习时间,是充分有效地完成实习计划的前提和保证。各高校应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形式,将教育实习贯穿于教学计划的全过程。大一可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学习;大二可以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大三可以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大四进行集中实习,实施全程实践教学。这样,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3.丰富实习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应涉及幼儿园工作的全部内容,既包括幼儿园教学工作实习,又包括对幼儿园保育工作、幼儿园日常管理工作、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实习,同时还要涉及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解与把握等工作的实习。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尽可能多的实际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4.完善实习评价
首先从评价的内容上,不能单把实习结束时上交的文字性的东西作为评价学生实习期间表现好坏的唯一标准,同时要注重对实习生在实习单位现实表现的评价。比如工作态度,职业情感,进步水平,等等。在评价与考核的主体上,应以学校评价为主,同时辅之以实习单位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考核成绩与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和毕业证书相挂钩,引起学生对实习的重视。
5.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指导教师队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学的带队指导教师,一是实习幼儿园的指导教师。作为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师院校必须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首先,实习指导教师的选用要有一定标准,各高师院校最好选派那些有幼儿园工作经验,了解幼儿园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情况,或者有过多年实习带队经验的老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的主要成员。同时,建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还要有一定的制度作保障,高师院校对于带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鼓励,从而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和促进教育实习质量的提高。
三、幼儿园方面的配合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更要大力加强与幼儿园实习基地之间的联系。幼儿园作为教育实习的重要基地,其管理人员和教师必须要正确对待教育实习,理解与高师院校合作的重要意义,接收在校生实习不仅能给幼儿园带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巧,同时,从长远来讲,也有助于我国幼教事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及教师应给予教育实习以最大的帮助和配合。
以上是对学前教育专业改革教育实习提出的几点建议,相信随着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教育实习活动一定会逐渐走上正轨,推动学前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50-07
所谓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1〕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多元的心理结构,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2〕有研究指出,职业价值观对人们的职业选择、工作投入程度以及自我实现等方面有重大影响。〔3〕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已经逐渐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来源,这些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在职前阶段是否对自己已经基本定向的职业有高度的认同感,直接关系到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幼儿园教师能否不断追求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4〕因此,本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即将毕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两者又具有哪些方面的差异?本研究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研讨,以期为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在河南省三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中抽取了176名学前教育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专科生87名,本科生89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蒋晟编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是在参照西南师范大学于海波等编制的“高师生职业价值观问卷”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研制者报告,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评价,有愉悦、声望、发展、物质、贡献五个维度,共17道题,采用5级评分法。“愉悦”主要指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的身心状况,“声望”主要指幼儿园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发展”主要体现为幼儿园教师的个人前途发展状况,“物质”与幼儿园教师的物质、福利条件密切相关,“贡献”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教师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第三部分是职业选择,该部分把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所考虑的条件分为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威望、家族等六个维度,共33道题,采用5级评分法。“人际关系”维度主要考量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所期待的人际关系状态,“贡献”是指学生择业时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对社会贡献的判断,“自我发展”表现为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自我价值体现的要求,“物质生活”体现为学生在择业时对物质条件方面的要求,“威望”表现为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所能带来的权利、名望等的要求,“家族”则体现学生在择业时所考虑到的诸多家庭因素。〔6〕
在实施调查之前,通过与调查对象的访谈,发现他们在评价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和进行职业选择时,的确主要考虑的是声望、发展、物质、贡献等因素,因此,本研究选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中职业评价和职业选择两个维度作为学前教育专科生和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得到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7和0.92。职业评价维度问卷各部分的相关系数在0.50~0.61之间,各部分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在0.58~0.80之间;职业选择维度问卷各部分的相关系数在0.53~0.70之间,各部分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在0.70~0.82之间,两个维度问卷的各部分之间以及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均存在中高度相关,说明两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高。
(三)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6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8%。数据通过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价值观的均值差异检验
1.职业评价的均值差异检验
职业评价的均值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在声望和物质这两个因子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并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这两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要显著高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2.职业选择的均值差异检验
职业选择的均值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贡献和家族两个因子上的差异显著,并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这两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要显著高于学前教育R当究粕。
(二)学历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1.学历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以职业评价各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别检验学历、对专业喜爱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实习情况等因素影响职业评价的主效应以及学历与对专业喜爱程度、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学历与实习情况对职业评价的交互作用,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学历对职业评价的声望、物质因子的影响主效应显著,与均值差异检验结果相同;对专业喜爱程度在愉悦、发展、贡献上有显著的主效应;家庭人均月收入对职业评价各维度的影响不存在主效应;实习情况对愉悦、声望、物质、贡献4个因子的影响主效应显著。
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对愉悦因子的影响显著,不同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前教育专科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本科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差异显著。事后比较发现,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00~1000元的本科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显著低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500元以上的本科生。
2.学历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以职业选择各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别检验学历、对专业喜爱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实习情况等因素影响职业选择的主效应以及学历与对专业喜爱程度、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学历与实习情况对职业选择的交互作用,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学历对职业选择的贡献、家族这两个因子影响的主效应显著,与均值差异检验结果相同;对专业喜爱程度在贡献和自我发展上有显著的主效应;家庭人均月收入对职业选择各维度影响的主效应均不显著;实习情况对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因子影响的主效应显著。
学历与对专业的喜爱程度的交互作用对人际关系因子的影响显著,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的专科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的本科生对人际关系重视程度的差异显著。事后比较发现,对本专业非常喜欢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对本专业不太喜欢的本科生。
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对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家族5个因子的影响显著。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人际关系、贡献的重视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物质生活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500元以上的学生重视程度低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00元以下的学生,而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专科生差异不显著;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威望、家族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500元以上的学生重视程度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00元以下的学生,而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本科生差异不显著。
学历与实习情况的交互作用对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4个因子的影响显著,专科生和本科生对人际关系、贡献的重视程度均是实习过的高于没有实习过的,而本科生中这种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差异更大;专科实习过的学生对物质生活、威望的重视程度低于专科没有实习过的学生,而本科实习过的学生对物质生活、威望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没有实习过的学生。
三、讨论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学历差异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评价的学历差异
均值差异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职业评价中的声望和物质两个因子存在显著学历差异,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这两个因素的认同程度高于本科生。这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对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确定职业社会地位排列模式的指标是经济待遇、职业声望和社会权益。〔7〕之所以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职业评价的声望和物质维度存在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更加了解我国目前幼教工作者地位不高、待遇不好、社会期望值高、认可度低等现状,加之不同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待遇相差无几,易使其产生负面情绪和功利思想;〔8〕另一方面,相较专科生而言,本科生学历较高,对于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所获得的声望和物质也会有更高的期待,然而,目前幼儿园教师声望与物质的现状可能还没有达到本科生所期待的那样,所以本科生对幼儿园教师物质和声望方面的评价比专科生要更低一些。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选择的学历差异
均值差异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职业选择的贡献和家族两个因子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这两个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生。这与王立新、廖冰(2003)对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结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王立新等把对高师专科学生的调查结果与余海波对本科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发现,高师专科学生和本科生在贡献和家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家族维度上,专科生得分明显高于本科生,但是在贡献维度上,本科生得分显著高于专科生。〔9〕这里的不同是因为他们对高师专科生和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所使用的并不是同一批被试数据,而且他们研究的被试与本研究的被试也不一样,存在不一致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贡献维度上显著高于本科生,可能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教育不再是少数“天之骄子”专享的权利,但部分本科生依然抱有浓重的“精英”情怀,自我定位高,片面地认为幼儿园教师工作是简单、机械、琐碎的重复劳动,因而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价值抱有否认、怀疑的态度,而专科生因不具备这样的心理优越感,因而自我定位更为准确,在贡献方面显得更积极。〔10〕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家族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本科生,这不仅仅是学历层次不同造成的,主要是客观实际的就业形势影响的结果。〔11〕本科生的毕业去向除了幼儿园,还可以去中等师范学校任教或者可以考研继续升学,而专科生基本上只能到幼儿园任教,就业范围比较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家族因素。
(二)学历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r值观的影响
1.学历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评价的影响
学历与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学历与实习情况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却十分显著,这主要体现在对愉悦的重视程度上。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本科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本科生,而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专科生所表现出的差异不明显。这反映了不同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上的差异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一定的满足,就会进一步关注精神层次的需求,而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时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加之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以他们认为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高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而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学生当中,本科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本科生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所表现出对愉悦的认同程度的差异更明显。
2.学历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1)学历与对专业喜爱程度的交互作用
学历与对专业喜爱程度的交互作用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上。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的专科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本科生对专业喜爱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对人际关系重视程度的差异更加明显,并且对本专业非常喜欢的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对本专业不太喜欢的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对本专业非常喜欢的学生会对工作投入更多的活力和热情,遇到问题时也乐于请教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能在工作中结交更多的朋友,也能够与领导和同事融洽相处。而那些对本专业不太喜欢的学生对于工作可能会从内心存在一定的抗拒,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很难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工作态度的差异导致其在职业选择上的差异。
(2)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
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的重视程度。在人际关系和贡献方面,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的专科生和本科生差异不明显。在物质生活方面,本科生表现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而专科生表现出的差异不大。在威望和家族方面,专科生表现出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重视程度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而本科生表现出的差异不明显。本研究样本中大部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学生中农村学生占比为71.1%),由于其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因此更加注重生活条件的改善,在职业选择时更加关注物质生活方面的因素;而身居大城市、父母有稳定收入、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因为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比较优越,因此对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对声望和家族更为重视。〔12〕本科生比专科生对于物质生活有更高的期待,而且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本科生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本科生对物质生活重视程度的差异更明显。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甚至重点院校扩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就越来越严峻,对于条件好的家庭,父母常常预先为子女的工作做打算,因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专科生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专科生对家族和威望重视程度的差异更加明显。
(3)学历与实习情况的交互作用
学历与实习情况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物质生活、威望、人际关系、贡献的重视程度。在物质生活和威望方面,专科生中没有实习过的较实习过的更为重视,而本科生中实习过的较没有实习过的更为重视;在人际关系和贡献方面,专科生和本科生均表现出实习过的比没有实习^的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本科生的这种差异更大。这两个学历层次的学生实习与否在职业选择的物质生活和威望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科生和本科生专业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相比较专科生而言,本科生不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习的时候会比专科生表现出更多的优势,所以有过实习经历的本科生对物质生活和威望有着更高的期待,再加上目前幼儿园本科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更高的物质报酬和威望。与未实习过的学生相比,实习过的学生对于幼儿园教师职业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仅能更加理解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和自身所承担的重大责任,也能更多地明白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身专业成长可以带来的裨益,特别是优秀教师指导和帮助能让自己更快适应幼儿教师工作,所以实习过的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和贡献,而本科学生中实习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占80%),其实习与否所表现出的差异也就更大。
(三)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与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共同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职业价值观在个别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更多地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不同的职业评价因子重视程度的一致性。专科生和本科生都一致认为幼儿园教师的贡献很大,均将其排在第一位,也都认为幼儿园教师所获得的物质报酬不高。这一发现与蒋晟、李纯(2010,2012)关于学前教育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13,14〕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之所以认为幼儿园教师的贡献大可能是由于幼儿园教师不仅承担着幼儿的教育工作,还要做好对幼儿的保育工作,甚至还肩负着幼儿的安全责任。同时,随着公众对幼儿教育的普遍重视,幼儿园教师所要做出的贡献可能更大。另外,专科生和本科生普遍认为幼儿园教师的收入不高,这也比较符合目前幼儿园教师薪资报酬的实际现状。
其次是对不同职业选择因子重视程度的一致性。专科生和本科生在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这三个维度上的排序完全相同,都把物质生活排在了第四位,都不太看重威望和家族,这与宋妍萍(2010)对幼师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结论一致(宋妍萍,2009)。虽然专科生和本科生都把物质生活排在了第四位,但从物质生活维度的得分(平均分都大于4)来看,专科生和本科生还是比较重视物质生活的。但与其他因素相比,经济收入多少并没有成为他们择业时最重视的因素,而是排在了贡献、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之后,这说明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究其原因,与他们意识到目前幼儿园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就业压力大以及自身专业定向受限有关。而对于威望这一因素,学前教育的学生并不十分看重,这与当今社会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人才流动快,社会竞争压力大,死守“铁饭碗”的观念被打破有很大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职业价值取向积极、健康的一面,相对于物质需要、舒适安逸,他们都更加重视精神满足和个人发展。另外,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都最不重视家族这一因素,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大部分是90后,还没有步入社会,没有过多的考虑家庭方面的因素。
四、建议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选择的认识水平
与学前教育专科生相比,本科生在进行职业评价时,更多地认为幼儿园教师的物质收入和声望偏低,同时在职业选择上比较忽视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贡献性。为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以使其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同时要注意提高本科生职业选择的认识水平。首先,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入学时就应对其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以便他们在专业学习开始时就可以慢慢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工作所要求的职业价值观,并促使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逐渐把这些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充分认识到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贡献性,从而更加自觉、自愿地选择和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其次,在本科生毕业之前要对其进行集中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在客观分析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澄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增强其职业选择能力(宋妍萍,2009)。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都在职业选择的人际关系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而专业认同感往往伴随着对本专业的热爱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教师对于本专业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形成与提升。〔15〕因此,大学教师应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和肯定本专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喜爱程度。同时,学生自身也应学会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心态,充分认识自我,并积极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去,从而产生专业认同感。
(三)为学前教育R笛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学历与实习情况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物质生活、威望、人际关系、贡献的重视程度,总体而言,没有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和贡献,而较少重视物质生活和威望。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实习的作用,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以便他们能够直观地体验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环境和内容,更加深入地了解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更深入理解幼儿园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比较客观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8-9.
〔2〕张玉柱,金盛华.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0-76.
〔3〕吴青枝.河南安旭地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
〔4〕〔5〕〔6〕〔13〕〔15〕蒋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34.
〔8〕杨群,袁熹娜,张岩,等.不同学历层次护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J〕.护理,2011,(1):26-39.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开办了二十多年,是学校的拳头专业和湘西州的品牌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和基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表明,我校学前教育在校生的培养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普通话等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开放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二是课程、教法比较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三是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不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一直没有走出传统模式,这就导致学生一旦进入幼儿园,一下子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就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为手段,在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实施系统的教育。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学生和幼儿教师的自然衔接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抓好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教学
近年,我校学前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有成、推得出”的办学宗旨,我校的学前教育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努力抓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模式,深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和实践,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在合理开设文化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课教学力度。同时,实施分班分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验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学校根据验收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舞蹈、声乐、试唱、普通话等科目进行了技能考核验收,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课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搞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拟订好学期、学年和整个3年时间内系统的见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同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改变了过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与所在幼儿园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见习计划,完善教学实习方法,为学生配好实习、见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具体带班时,学生在幼儿园能得到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加快幼师学生下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从而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
要培养适应现代幼教需要的幼师学生,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机制,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只有把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专业教师在学校必须注重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四、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
①其具体内容与组织形式仍旧较为单一,通常仍旧通过集中实习、委托形式以及分散形式进行。安排实习的时间不足。
②实习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基本功仍旧不够过硬,无法掌握丰富的设计教案能力,语言表达欠缺合理性,无法良好地制作教具,不具备综合型弹唱、创编舞蹈技能的能力。一些实习生在进行教育实习阶段中,不能契合幼儿心理特征,进而导致了一定的沟通障碍问题。
③理论以及实践无法统一,实习生不能对各类教育现象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
④在实结评价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即较易受人为左右,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不同均会导致评定成绩的不同,有失公平。
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科学策略
1提升教育实习课时比例,做好充分准备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对自身基础教学技能的验证以及全方位地体验实际教学生活,均需要充足时间的保障。为此应进一步扩大教育实习的课时比例,令教育实习全面渗透至教学计划的全阶段中。大一阶段可引导学生进入幼儿园进行参观学习,在大二阶段可安排学生在幼儿园展开教育见习,在大三阶段可引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而进入大四阶段则应组织集中性的实习任务,进而令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幼儿园现实状况紧密结合起来。实习生作为教育实习的核心主体,应树立正确的态度,意识到教育实习环节的核心重要性。实习生应在实习前做好充足准备,将该过程作为校验自身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应强化耐力以及适应力的训练。例如,利用假期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幼儿园参观实习,进行细致全面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在校期间,学生应有效应用各类资源,学习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应扩充知识面,进而有效应对实践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因此,实习生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不同领域专业技能的锻炼。应注重各类知识间的有效联系,做好充分准备。另外,实习生应注重综合艺术技能的学习,例如唱歌、琴棋书画、舞蹈、讲故事等。同时应强化语言表达技能、组织能力以及游戏编创能力的锻炼。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幼儿园实践工作,展示自我才能,实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
2丰富实习内容与组织形式为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效果,应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丰富组织形式。在知识教学层面,应增加实用性内容,例如,幼儿园教学法、游戏设计引导、活动安排、卫生保健等。另外,还应扩充素质训练内容,如人际交往、教学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等,令学生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观。能力训练环节应优化艺术技能训练,配备齐全的实习用具设备。课程组织形式安排上,应引入虚拟场景训练模式,开创更加真实形象的实习教学环境。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将形成丰富体验,并产生不同的问题,进而可激发其智慧,学会如何应对突发状况。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对于评价内容层面,不应单纯地将完成实习之后学生上交的文字材料视为唯一标准,而应注重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如实习态度、职业情感、不断进步的空间等。对于考核管理以及评价主体层面,应将学校评价作为核心主体,开展实习单位评估以及实习生自我评价。另外,应将实习生在实习阶段中的成绩同其取得的学分以及毕业证书有效的联系挂钩,进而令学生真正地重视教育实习。学校应合理地制订综合评估量表,提升评价管理可执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