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3: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村空巢老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空巢老人

篇1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37-02

我国正在在步入老龄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同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43亿。老年群体是全而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空巢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

当前,农村老人养老源由从前的家庭与家族力量向主干核心家庭较淡薄力景发展。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涌入,剩下了老人、儿童、妇女空守农村的现象。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出现很多老人空巢现象。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

(一)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年收入

家庭收入是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直接关系到家庭的消费分配情况,关系到整个家庭的物质、精神消费水平。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北省06年农民人均收入为3700员,而从样本的统计数据看,达到这―平均线的农村空巢老人仅18.2%,而年收入1200元以下的家庭占总数的40.0%,无经济收入的占13.2%,超过总数的一半,空巢老人家庭的整体收入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虽然日常开销不大,但由于老年人生理上原因,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疾病和老年人群高发重症,例如支气管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加之老年人居住房屋多为年数较久的老屋,因此医疗费用、房屋维修费等成为空巢老人家庭的严重经济负担。在问卷调查的样本中,77.9%的样本感觉生活有压力,其中又有71.5%认为牛活压力来自经济收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家庭的经济收入问题,不得不考察其经济来源。

(二)农村空巢老人主要的经济来源

从调查数据看,样本中62.0%的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自己劳动所得”。原因之一,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我养老意识比较重;原因之二,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子女都独立成家,或外出打工,家庭缺乏劳动力,老年人不得以参加劳动,此外,有些子女本身经济状况拮据,无法供养老人,这样一来,老人迫于生活压力必须参加劳动。在接受调查的老人中,有31.4%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子女给予”。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看,子女负有赡养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从以往调查看,受当前拜金主义的影响,部分年轻人家庭意识淡薄,把老人当成累赘,不履行赡养义务,更是造成了部分空巢老人老无所养,生活陷入贫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把“农村低保金”和“政府资助”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只有16人和10人,分别占总数的2.8%、1.7%。这表明政府在农村养老中仍旧处于配角地位。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医疗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

这里我们涉及的健康主要是指生理健康。从本次调查数据看,65.7%的老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健康”和“身患重病”都只是少数,分别占15.2%和19.0%。此处定义的“基本健康”是指“有1-2种慢性病”,慢性病指那些持续的或者长期影响健康的疾病,并且某些疾病(如风湿病、心血管疾病)将妨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慢性病通常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并且无法治愈,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健康问题。经常导致其活动受限,需要更多的照顾,并导致健康医疗的大量支出,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一大风险。

(二)、农村空巢老人患病后采用的疾病治疗方式

从统计结果看,有55.6%的受访老人选择“简单治疗”,16.2%的老人会选择“间歇性治疗”;仅21.8%的老人采用“正规治疗”;另有6.4%会“放弃治疗”。为什么绝大多数空巢老人会选择简单治疗和间歇性治疗呢?首先,高额的医疗费用,使本来生活就很拮据的空巢老人望而却步。其次,医疗条件的限制。再者,老年人自身消极治疗的心态。慢性疾病在早期和中期虽有症状体现,但不会对老人生活带来实质影响,容易被忽视。

(三)农村空巢老人就医方便程度

老人因行动不便,对医疗机构距离的远近和方便程度比较敏感,根据我们的调查,认为就医“方便”和“比较方便”的分别占总数的40.7%和28.9%;认为就医方便程度“一般”的占19.6%,认为就医“不太方便”高达10.9%。仍有三成的老人就医不方便,因此可能导致患病老年人即使想进行正规治疗或比现在更好的治疗,却因现实条件制约而无法实现;同时,就医不方便还将导致老年人就医成本的增加,包括路费、路上奔波从而加重病情等,致使更多的老人进行“简单治疗”“间歇性治疗”或干脆“放射治疗”。

三、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

国内学者认为,在家庭空巢化的背景下,家庭养老模式发生的重大变化有:一是家庭养老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分离;二是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弱化。养老支持力弱化、养老资源减少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三是养老功能出现转移,即从家庭转向社会。这就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有三成空巢老人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是“子女给予”。但子女其实很少关注他们的生活,就算打电话回家问候也多是因为孙辈和空巢老人一起居住,才顺便享受到子女的照顾。

从数据比较看,“给生活费”一项是子女对老人的主要选择,“买生活品”也属于对老人的物质生活支持,反映出子女对空巢老人的帮助主要是直接的物质帮助,精神帮助却相对较少。这种直接的物质帮助并不能真正满足空巢老人生活的需要,尤其是高质最的老年生活的需要。子女对老人心理、精神帮助的缺乏,容易导致空巢老人产生寂寞、空虚的情绪,诱使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

四、总结与建议

1 强调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孝敬老人,尊老爱幼。

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老爱幼的氛围,提倡孝敬老人、关注空巢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不仅要有社会文化监督空巢老人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关爱,还要有其子女用工企业或是社区的舆论监督并作为企业用工考核的一个思想指标。

2 通过农村社区的力量,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篇2

这个事件传播得很快,当地十里八乡的很多村民都知晓了这个消息。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此类事件刺痛了村民的心。这些年,乡村空巢老人独居家中弱、病无人救助,甚至孤死家中无人知晓的例子不时见诸于媒体。随着农村家庭逐渐小型化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村老人空巢化问题凸显,农村养老不仅是伦理课题,也是一道社会难题。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老年人一直都是最弱势群体之一,农村的贫穷集中体现在农村老年人的贫穷。目前,我国有超过一亿的乡村老人,大部分人都指望“养儿防老”、“靠儿养老”。但随着家庭逐渐小型化,许多农村家庭也正面临和城里人一样“一对夫妇供养4位老人”的现实,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为父母养老已成为许多子女的不可承受之重。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和城乡间的流动,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在物价上涨,医疗、教育等日常消费开支急剧膨胀的情况下,不少农村子女对长辈的养老正变得“有心无力”。“养儿防老”已经远远不能支撑社会养老的重负。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老龄化也正进入加速阶段,乡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实现老有所养是中国农村的急切呼唤。

2012年4月9日,世界银行《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及其养老保障:挑战与前景》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年轻人大量向城镇流动,与成年子女同住的农村老人比重,已从1991年的70%下降到2006年的40%。这些农村老人还得下地劳动,并负责照顾孙辈,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负担”,中国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更加脆弱。

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低保、新农合、基础养老金等救助政策,其中正在推进的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口尤其有益。但由于60岁以上老人领取保险金的前提是子孙必须参保,而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村青壮年参保积极性不高,客观上造成很多子女不参保的60岁以上老人无法领取养老金。所以,对于许多农村贫困老人而言,这些好政策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与养老困境。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村贫困人口一般没有储蓄。这些老人所获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可能不够,更容易陷入贫困。

与城镇相比,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很不健全,保障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村的养老设施普遍落后于城市。目前政府在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敬老院,但敬老收养范围仅限于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痴呆老人,而且服务落后,许多老人不满其“圈养”式养老服务而“逃出”敬老院。同时,许多有子女但空巢的失能老人,因不符合入住敬老院的条件而不能入住。商业性质的养老院在农村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其高昂的养护费用让老人望而却步。“即使缴费,人家养老院也不愿意接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啊!”许多失能老人只能靠自己苦撑和乡邻的帮助而苟活。

有研究认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已远远超前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需要认识到乡村养老问题的紧迫性,及时构筑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确保老有所养。期待有一天,乡村老人与城镇老人都能颐养天年,乐看夕阳红。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景象

目前我国农村成年子女与老人同住的比重已下降到40%,空巢老人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劳动,养儿不一定能防老。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仅为34.6%,月均养老金74元/人,乡村养老院建设也远远落后。相比城镇,中国农村老人更加脆弱。以下是记者以河南为样本,拍摄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景象。

杨彩凤,女,1945年生,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人,育有2女1儿。大女儿出嫁后自顾不暇,二女儿有些憨傻且患有癫痫病,近年来就一直在娘家生活了。20多年前,唯一的儿子到贵州打工,后来就在那里做了上门女婿,近10年只回来过一两次。提起儿子,杨彩凤说:“往返的火车票太贵了,我告诉他,等你爸断气时你回来一趟就中了!”

杨彩凤的丈夫刘红宾因8年前患脑溢血,至今瘫痪在床。拾柴烧水、做饭喂饭、给老伴清理屎尿、照顾憨傻女儿生活,这就是67岁的杨彩凤每天生活的全部。“我真不敢想,一旦哪天我倒下了,瘫痪老伴和憨闺女怎么办?”

如今,67岁的杨彩凤每个月靠着自己和老伴的140多块钱低保金度日,家里的一亩多地交给大女儿种,每年女儿会给她拿来一些粮食。

杨古乱,60岁,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洞子沟村人。她的丈夫10多年前已经去世,有2子1女。大儿子全家到新疆打工并落户,二儿子4年前因为宅基地纠纷,失手打死人,至今负案在押。杨古乱哭着说,房子还没有盖好,二儿子就出事了,“我想去把肾卖了,看能不能把二儿子换出来!”

杨古乱参加了新农合医疗保险,但因为儿孙们没有参加新农险,按规定她就不能参加和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因为无力种地,杨古乱把地租了出去,每年拿到400元租金;家里养着十几只鸡,卖鸡蛋每月得几十元钱;大儿子每月给她寄来一二百元。这就是她的全部生活来源。二儿子在押以后,杨古乱连续3年申请低保,但未能获批。

佳新年,男,河南嵩县龙潭沟村人,1943年生;老伴王兰香,1945年生。他们曾经生育3个儿子,大儿子在22岁即将结婚时因为肺病去世,小儿子1岁半时夭折;在两年前,35岁的二儿子因为肾病丢下父母和妻女撒手人寰。一次次丧子之痛,让王兰香常年流泪不止,最后哭瞎了双眼。现在,两位老人和孙女每月靠约200元的政府低保金维持生计。因老伴王兰香眼睛失明,种地、养牛等所有的农活和家务都要佳新年一个人来劳作。

二儿子给二老留下了一个孙女,佳红燕,2004年出生,今年上小学3年级。她是二老唯一的希望。佳新年说:“我现在就指望小孙女快点长大了!不然,我如果哪天起不来了,她可怎么办?”佳新年担心双目失明的老伴将来没有依靠。

樊云汉,男,1934年生,河南省孟津县小浪底乡东达宿村人。他有1儿2女,儿子全家在上海打工;两个女儿均智障,其中一女死亡数年,另一女儿出嫁到外村。2012年他开始享受低保,每月可领取72元低保金。

78岁的樊云汉现在患有肺气肿和肾病,手脚浮肿,在上海打工的儿子曾返乡几天,带他去医院检查后又匆匆返回上海。因他有儿有女,不符合入住敬老院的条件,只能独居家中。

平日里,樊云汉自己颤颤巍巍生火做饭,病重下不了床时,住在同村的远方亲戚便每天端一碗饭让他充饥。他说:“我现在也就是在家里等死了,就怕哪天伸腿了还没有人知道!”

畅转运,男,66岁,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元庄村人,一生未娶,无儿无女。这两年,在村干部的动员下,畅转运断断续续进过养老院生活,但总是不久就出来了。他说:“我不想住养老院,那里面老憋屈!”

按照规定,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可以在镇养老院生活。养老院居住的孤寡老人每月享受210元(每天7元)的生活费,而在家中分散养老的孤寡老人每年可获得1310元的生活补助。目前,横水镇养老院80多个床位仅居住了52名老人,而全镇孤寡和五保老人有100多名。

现在,畅转运所在的元庄村新开了煤矿,他就在村头摆了一个小地摊,卖一些小商品。他说:“收入不多,但是加上政府每月给我的孤寡老人补助金,生活完全没有问题。”

宁翠莲,76岁,河南省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人,育有5个女儿1个儿子。老伴去世22年了,女儿们已经相继嫁出去,20多岁的儿子排行最小,在外打工,家中只留下宁翠莲独居。

宁翠莲身体还算硬朗,家里的一亩多地由她自己种小麦和玉米。平时,她总是上山挖些五贝子、连翘等药材,“逢到合适的季节,挖药能赚到200元左右呢。”她的心愿就是攒点钱收拾一下房子,以备儿子成家后回来住。

宁翠莲也会上山砍竹子做成小工艺品,拿到附近旅游景区去卖,每个卖一两块钱。这样的生活让老太太很满足,她就是不敢想万一哪天身体不好了怎么办。

记者采访手记

孤独的晚年生活,使农村独居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采访中,好几位独居老人都轻轻地说,现在也就是在家里等死了,就怕哪天伸腿了还没有人知道……虽然他们说这些话时显得很平静,但老人们内心已经感受到自己晚景的凄凉。

篇3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95-02

一、调查背景

空巢老人一般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空巢老人”普遍患上了“空巢病”,常常表现出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综上所述,关注并为他们解除“病痛”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二、调查内容

湖南省安化县小淹镇明星村,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山区小山村,面积约8平方公里,人均水田不足1.5分,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木材、楠竹资源丰富,农民年纯收入约1500元。全村有4个自然组,共450人。

1. 人口年龄结构表

其中,90%的16岁以下小孩在远离村庄6公里左右的小淹镇中小学寄读。80%的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剩下的青壮年主要在家从事竹木加工和农业生产。

2. 60岁以上老人基本情况表

其中,70%的老人一年到头没有去过县城。大部分老人常年住在空荡的老房子里,面对的却是子女在外打工,孙儿乡镇上学经常见不着面的窘况,唯有寒暑假或逢年过节,才得以与子女们短暂相聚。

经过调查走访,这些“空巢老人”主要患有如下两种“疾病”:

1.“相思病”。“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医保等好政策的普及,“不冷不饿就是幸福,能吃能喝就是健康”的思想悄然发生变化,空巢老人急需情感的慰藉,他们不担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他们害怕出现如潘广益《我好想你》 歌中唱出的“空荡的房子只剩下寂寞和无奈,我也曾试着放弃…”的境况,有的老人甚至相思成病,这也是空巢老人的“流行病”。65岁的肖胜华奶奶,老伴2年前因病去世,共有一儿两女,两女远嫁他乡,儿子在上海工作,一年很难回家一次。她也曾试着到上海与儿孙共同生活,但喧嚣的城市使她很快逃离,身患糖尿病的她不得已独居在农村老家艰难照料自己,每天只期望能有几个访客来陪她说说话,唠唠家常。当谈及而儿孙时,经常相思泪洒衣襟。70岁的陈向移爷爷和67岁的王建湘奶奶是一对空巢的老夫妻,育有3儿4女,女儿出嫁后很少回家看望,儿子全部在外打工,7个孙子中有1个在外打工,其余6个还在上中小学。儿孙满堂本是两位老人最大的幸福,但这一幸福只停留在春节这几天。平时,两位老人携手在儿子的自留山和空荡的房子周围转悠,渴望儿孙从天降,哪怕是来个电话。唯有春节团聚爆竹声,老人一年的心酸孤苦在节点上得到平衡。

2. “恐惧症”。被寂寞包围的空巢老人,由于长期不能与亲人相聚,常常内心失落、心理压力大、缺少安全感。他们衷心守护着乡下财产,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般动力助推儿孙过舒适,在浓浓的牵挂中最担心的还是儿孙在外的平安。他们害怕意外的出现失出生命的意义,于是寂寞、牵挂、恐惧是空巢老人的共同点。68岁的陈正光爷爷,两个儿子全部外出打工,平常只有两个不足10岁的孙子与他相依为命。他每天细心呵护儿子的财产,在一次小偷将大儿子家的电视机等财务洗劫一空后,他诚惶诚恐,天天晚上开灯睡觉,并且经常失眠,十分恐惧财产的再次丢失。他说,一年到头唯一能睡个好觉的是儿子在家过春节的那几天。80岁的陈吉光爷爷,他三个儿子均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当去年听说大儿子从工地上坠落至重伤时,一度失去了生命的兴趣,现在天天以泪洗面。而且,自从这个事件出现以后,全村的空巢老人更增加了对儿孙的担心,离家在外不安全的恐惧布满整个心灵。

三、调查思考

中国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社会,成为较早面临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权威部门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37亿。中国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重,中国老人的愿望也越来越简单――逃离空巢,晚年能有个依靠,能有家人的陪伴。

通过这次调查,笔者深切体会到了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下难以调和的矛盾。不能要求青壮年无所事事窝在家中,他们同样渴望着新的天地,生活压力逼迫着他们离开乡村,这就必定造成了空巢的局面。因此,在当下亟需做好以下工作:

1. 营造关心老年人的社会氛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而“彭宇案”“许云鹤案”等发生后,“社会对老人心怀戒备”愈来愈强。一个老人摔倒在路边,扶还是不扶?如今这个问题让不少人陷入纠结,害怕惹祸上身的助人为乐使得传统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尤其是部分不良人员还专门针对年老体衰的特点,从事伪装成子女打电话向空巢老人要钱等不法行为。面对老人出现的信任危机,要充分利用媒体大肆宣扬像2013年全国道德模范廖月娥那样的尊老养老典型,宣传推介她十多年如一日无条件赡养5个与自己毫无亲朋关系的孤寡老人直至送终的优异事迹,号召全社会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同时,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志愿者走进乡村、社区,开展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法律援助等服务老年人活动,为老年人安度晚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加强农村养老设施建设。孤独愈发相思,独处尤其恐惧。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业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缺少统一规划,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缺乏合力;政府责任不够清晰,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养老服务业扶持政策不完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滞缓,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才4万多家,其中大部分是公办机构,民办机构床位数只占总床位数的1/3左右。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政府补助、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尤其是农村养老院建设,让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能聚集一堂过上群居生活。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政策,建立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等老年人活动室,有组织地开展广场舞、象棋、麻将、阅读、书法等老年人乐于参与的群文活动。要广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让老年人从京剧、花鼓戏等娱乐节目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

3. 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医疗问题。现在农村医疗保险基本落实到位,但在一些比较落后的乡镇,老年人看病还十分不便利,患点小感冒还要到离家较远的镇卫生院看病。由于交通等因素的制约,患病的老年人往往只能在家硬撑。而且,有的老年人还反映,虽然普及了医保,但由于有的单位过于重视部门利益,个别不良医院入院门框大大提高,原来几块钱可治好的小病,现在动辄打针住院,扣除报销的个人所花费用甚至比没有入医保前还高。因此,建立村级医疗站、健全医疗上门服务制度、鼓励业务素质高的医学类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素质等势在必行。

4. 增加乡村建设项目。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调查中发现,背井离乡,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农村青壮年所愿,是农村的资源和工作机会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才促使他们过上如此生活。对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通过修路、筑桥及把一些重点项目选择性地放在农村等,增加农民工就近务工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现实背景下,出台更加优惠政策,有序引导农民挖掘利用现有农村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中小企业发展,为青壮年提供大量就地就业的机会。

篇4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174-02

一、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分析

随着第一代独身子女的长大,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由此引发的养老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尤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大量的“空巢老人”、“鬼村”的出现使得我们再次直观的感受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几次提到“空巢老人”更是体现了国家甚至是社会大众对“空巢老人”问题日益高涨的关注度。

根据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 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另外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中提到,我国空巢老人比例很高,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这一个个醒目的数次都在提醒着我们为“空巢老人”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已经刻不容缓。

(一)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年满60 周岁,拥有农村户籍,子女外出打工或定居城镇,身边无成年亲属独立生活的老人,包括和未成年外孙子女留守在家共同生活的老人,而农村“空巢老人”是如何产生又为何越来越多呢?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农村家庭规模急剧缩小,家庭养老能力弱化。随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年轻父母渐渐老去,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甚至八个老人的现象开始出现。这一现状必然导致了一部分老人无法和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二是农村因为交通闭塞,经济结构单一等原因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普遍外出打工或为子女上学等原因搬离农村去城镇生活,但又因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将父母也带离农村,这导致了很大一部分老人留守农村,成了“空巢老人”。三是社会转型过度阶段产生的诟病,在我国广大的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普遍未受过文化教育,而改革开放后年轻一代目不识丁的人已经很难找到,这一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两代人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代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不再愿意留在农村与父母共同生活,而是选择在城市打拼。

(二)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经济来源有限,生活负担沉重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城市的老年人在达到一定年龄后可以每月领取退休金维持生计,但在农村,每位老人每年仅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六百元(按照我国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标准计算),相当于每月五十五元,这种形式大于实质的养老金数额直接导致在农村老人们依然要从事繁重的劳动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但即便是这样,高昂的医疗费用也常常使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而那些缺乏劳动力,子女又无力赡养的老人生活则更加艰辛。

医疗资源匮乏,生活无人照料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普遍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交通闭塞,医疗资源匮乏,技术有限,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些患有类似于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他们常常在发病时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而失去了生命,不仅如此有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为了节省医药费,为子女减轻负担,只在乡镇小诊所内简单治疗放弃住院疗养的机会从而导致病情恶化。但除了医疗条件有限,身病或年迈无法自理生活的老人无人照顾更是严重的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大多是自我照顾或夫妻间相互扶持,但这也仅是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

生活孤独单调,缺乏精神慰藉是农村“空巢老人”值得关注的另一问题。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层面有时比物质更重要。所以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可能前面所说的问题都不是最重要的,缺乏陪伴,孤独才是他们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再好的物质条件,再好的医疗设施可能都不如家人的陪伴带给他们的幸福。只有做到精神赡养,才能让“空巢老人”们真正感受到幸福。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目前,世界各国的养老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所谓家庭养老,即依靠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为老人提供物质支持,生活照料以及医疗等方面需求的养老模式,其主要是以传统美德“孝”为背景依靠亲情来维系,这种养老模式一般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盛行。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家庭结构不断缩小,家庭养老能力在不断弱化,“空巢老人”的出现正是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的结果。

社区养老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主要养老模式,其主要是依靠社区这一单位,整合政府、社会、个人多方资源集中养老的一种模式,社区养老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整合资源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采取社区养老较为适宜,这一模式较之家庭养老更加先进,对经济基础的要求也更高。

最后是社会养老,这是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一种养老模式,尤其在发达国家基本都实现了社会养老。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由国家和社会保障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生活,所以对国家要求较高,既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又要有一定的财政支撑,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基本能够实现社会养老。

上面所述的三种养老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要求,而我国农村正处在由家庭养老模式向社区养老模式转变的过度期,随着家庭养老模式不断弱化,社区养老又尚且设施不足、体制不完善,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实际,从“空巢老人”的需求出发,探索一个新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作为介于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之间的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

居家养老作为一个全新的养老模式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养老成本低,居家养老则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农村地区现有的资源,结合当地特点建设最适合的养老机制。节约成本又能和地区特点相契合,可操作性强。(2)能够最大限度的照顾到老人的感受,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都希望可以在家中安享晚年,而居家养老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让老人能够在家中,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给老人以最大的精神慰藉。(3)居家养老能动性强。较强的能动性也增加了各种制度,政策的可行性,加快建立新型养老体制,更快的改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三、转型期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从问题的根本出发,以老年人最急切的需求为立脚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具体的立脚点

首先是对于尚有劳动力,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仅需提供一般的关照与帮助即可,但对于一些长年患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就需要有专门的护理人员,服务中心,必要时对老人统一照顾。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提供不同的生活帮助,是居家养老模式建立时要考虑的一大内容。

其次是医疗保障需求,看病难,看不起病是现阶段农村老年人面临的一大难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也会不断提高,正是最需要医疗资源的群体,但农村受其自身经济状况及交通不便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很难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尤其是身边无子女照顾的“空巢老人”更是处在医疗保障最边缘的地带。如何使得老有所依,病来有医是居家养老体系构建时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最后是精神文化需求,谈到健康我们现在最常说的就是身心健康,上面所列的两个需求,主要是为了解决“身”的方面,而最后一个就是要解决老年人的“心”的健康。最缺失的恰恰就是这一方面,因为没有子女在身边陪伴,他们常常感到孤独落寞,使整个晚年生活变得黯淡无光,如何弥补子女不在身边带来的亲情缺失,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一大难题。

(二)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1.强化各村集体的“社区”功能,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机构。长期以来我国的村委会一直是顶着政府的光环发挥着领导协调宣传等多种作用,对自身定位不清,随着农业税征收的取消,村委会的公信力及对村民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正是村委会发挥作用重新树立威信的绝好时机,应借此机会,使村委会的职能由服务政府向服务人民转化。

2.完善农村医保,建立医疗保健中心,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农村虽然都有农村合作医疗,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老人的需求,对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另外,考虑到农村交通不便,应由各村委会单独或联合建立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日常的医疗保健,并在当地“空巢老人”家中设立急救铃,以应对老人可能出现的突况,保证其遇到突发疾病时得到及时的救援。

3.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减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可以建立老年文化中心,成立老年人兴趣小队,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另外可以结合当地传统民俗,组织当地老年人将一些几近荒废的传统民俗活动重新传承起来,这样一方面是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