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3: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贫困大学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每年九月,一封封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往全国各地,莘莘学子十几载寒窗苦读、梦寐以求的梦想如愿以偿。当他们手里攥着厚重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激动、喜悦之时,父母及全家的心却沉了下来,面对一笔数额的学费而愁眉不展。这笔学杂费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学杂费成了他们跨入大学校门的最大难题。据国家有关部门2005年8月公布的数据,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西部地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大学生贫困问题已经影响到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难以深造成才,明显地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成为构筑和谐社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不协调音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二、贫困大学生产生的原因
高校贫困大学生产生和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负担过重,缺泛经济来源。大多数贫困学生,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负担过重,缺乏经济来源。如孤儿或单亲家庭、家庭突遭天灾人祸或家人长期患有重病人员的学生;文化水平不高、多子女、无谋生特长家庭的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同时下岗家庭的学生;单一从事传统耕种的农村家庭的学生等。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来源十分有限或不稳定,尽管举家节衣缩食,但还是难以缴付上学费用。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较低。学生居住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如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及内陆相对落后地区等。这些地区与东部及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学生家庭相比,收入偏低且差距太大。另外,城乡间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因素之一。
3.其他原因。尽管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以帮助贫困大学生,但高等教育经费不足和国家财力困难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另外,各种考证、就业费用繁多,加上物价上涨、消费支出增加等,也使贫困大学生雪上加霜。
三、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及对策
调查表明,大多数在校贫困大学生都能正确面对贫困所带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压力。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们不屈服、不气馁,以惊人毅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承受力改变自己的现状,克服困难,完成学业。毫不讳言,他们在改变自己处境的同时或多或少也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困惑、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心理负担。
1.生活困扰与应对措施。当贫困学生克服困难,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学杂费,终于走进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后,一部分学生反而陷入一种新的痛苦和无奈。他们缺少经济来源,连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成问题,继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笔者目睹湖南怀化的一位贫困学生,他每天早晨只能喝5角钱一碗的稀饭,中午和晚餐各吃1元钱的饭菜。看到这种场景,一种难以言表的辛酸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这些学生在发奋学习的同时还须忍受生计的煎熬,连吃饭也要精打细算。寒冷的冬天,由于缺少冬衣,时常可见他们在寒风中发抖的身影。对此,国家非常重视,正逐步落实和完善贫困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及助学贷款制度;社会各界也积极开展爱心捐赠、资助活动;高校内部则组织学生勤工俭学,采取特困生减免学杂费等政策帮助他们。但是,这些对庞大的贫困学生群体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各级政府应面对现实,加大教育投入,增加贫困学生学杂费减免额度。教育主管部门应联系社会各界积极捐助。贫困生更要自强不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
2.学习处境尴尬及解决对策。大学贫困学子在长期艰难的生活中一路走到今天,大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学习刻苦、勤奋。有调查显示,高校获奖学金的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比其他学生高。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这些贫困学生缺少必要的学习资料、辅助用品,所以,他们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要比其他学生多。对较高层次的学术活动、集体活动等,也因难付费用无法参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对此应采取的对策是:学校对成绩优异、勤奋好学而生活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物资表彰。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更应为他们免费提供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科研室,支助必要文具等学习用品,减免部分学杂费和其它费用,使他们能安心学习。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并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贫困家庭据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中心报告,我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在1978年为0.29,1999年上升到0.397,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4]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改革,到90年代初已基本从原来的完全由政府资助变为学生缴费上学与奖、贷、助、补、免的资助政策相结合。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5]贫困生一般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父母为供孩子上大学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卖血。因此贫困生都存在着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此外,由于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极大差异,贫困生的基础教育状况相对于发达地区学生也更多地存在学业不良现象。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联系就业单位问题上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适,可能导致抑郁或绝望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认知治疗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觉察,即存在于潜意识中。一旦为某种严峻的生活事件所激活,则有大量“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层,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反过来又加强了负性自动想法。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早年生活虽然艰辛,但压力毕竟由家庭和父母承担,当进入大学后独立面对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时,就形成了严峻的心理冲突。如每当面临学校催交学费等费用并影响到正常学习时(如有的高校规定没交清学费不能参加各种考试等),负性自动想法就很容易被激活。特别是因此而导致学业上的失败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导致行为、动机和认知等方面出现严重焦虑或抑郁症状。
2.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首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来特指我国社会当前的贫困阶层和就业困难人群。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英格尔斯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6]贫困文化并不等于消极文化,它只是生活于其中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的反映,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信念、理想、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等。但是,贫困文化中的某些负面因素,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缺乏自尊以及抵触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集体无意识等,相对于现代化社会所要求的积极进取、乐观开放和善于合作等素质来说,显然是具有落后性的。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衣着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从而形成一种贫困文化的所谓“社会遗传”。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归属”[7]。尽管在大学里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种知识性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却必然在这种社会归属中遭遇冲突,其中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卑感。自卑感一般会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闭,成为心理健康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在调查和咨询中发现不少贫困大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周围的同学相处不融洽,心理过于敏感,行为上表现出不合群,内心深处有很强的孤独感,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困难。有的贫困生也因过度的自卑而形成过度敏感的自尊,以致对接受学校的困难补助感到羞耻。
3.校园文化和组织环境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即处于新的群体之中,不仅要与教师和同学发生各种交往关系,同时也要发生受个体人格特征调节的心理关系。社会心理学将这种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它带有浓厚的感彩,具体体现为群体成员间的心理吸引或心理排斥,表现为个人与他人感到满意或不满意。
这种人际关系不仅与个人心理特征有关,也与其社会生活背景有关,同时又与外部环境形成强烈的互动性。在学校教育中,不仅存在班级、年级等正式组织,同时也会形成与学生家庭背景和社会身份文化差异有关的非正式组织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也比较能融入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中去。但在进了大学之后这种反差却会突然变得明显起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风气日盛,反映到大学校园里,即使是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也喜欢相互攀比,表现在同学聚会、拜访老师和衣着消费等各个方面。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困窘很难在这一类活动中找到心理归属感,从而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形成心理障碍。
4.家庭生活背景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现实经济困难和社会环境文化影响,是导致其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低于非贫困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但两者不具有必然的联系。贫困大学生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毕竟只是少数。
太原理工大学的一项测查表明,即使在特困大学生中(贫困和特困之间没有明确界线,一般将家庭收入在人均100元以下的确定为特困生),心理异常者也只占18%左右。[8]面对同样的生活事件,为什么有的贫困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而有的却没有,显然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不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其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人格发展是在人的生物本能与环境教化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展开的,是个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的过程。因此,贫困大学生的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体现了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困难时心理素质水平的差异。如果不考虑先天遗传因素的差异,家庭教化环境是贫困大学生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不仅从每一个人出生起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等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同时也是每一个人产生原始的自我感觉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动机、价值、信念和人格的背景。有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教化对儿童的“本体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埃里克森将这种“本体安全感”称为“基本信任”,它包含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及其客观世界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方向。吉登斯认为:“在正常的环境中,儿童投射到父母身上的信任,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抵御存在焦虑的情感疫苗,这是一种保护,以抗拒未来的威胁和危险,这种保护使得个人在面对让人消沉的境遇时还能保有希望和勇气。”[9]在面临同样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忧虑时,不同的贫困家庭对孩子有不同的教化方式。如果父母以不良的心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引导教育小孩,甚至粗暴地干预孩子的自由和选择,那就必然对贫困大学生早年的人格发展形成扭曲。这一点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大多数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贫困大学生在回顾早年生活时都谈到了父母对他们童年心理的消极影响。
二、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高校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仅是担心学生在校期间会出什么事的问题,而是关乎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目标和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的问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具有教育意义,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机构,而是应该努力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经济资助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1.基本经济资助与学校环境育人相结合如前所述,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机制一般由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等制度组成。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目前都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而奖学金只与学习成绩相关。一项调查证实,农民子女在获得大学奖学金的比例上相对于其他阶层子女而言明显偏低。[10]虽然有少数高校利用政府或企业支持建立贫困大学生奖学金,但受益面毕竟很小。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政府当前重视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得到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起码的经济保证,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基本上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绝望性心理焦虑。需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班级、寝室和同学会这类小群体的组织人际关系的改善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往往因为过于琐细而得不到注意,也因为难以用某种显性指标来衡量效果而容易被忽视。但我们在调查和咨询中发现,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正是这种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班级和寝室的作用,在这些小群体、小环境里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情绪,降低他们的抑郁性和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使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向社会化过渡的重要环境。在大学里,即使是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相异的大学生,都会受到同样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果一所大学倡导和建立一种求真求善、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那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2.鼓励勤工助学与培养自尊意识相结合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应当使他们自己充分意识到,虽然经济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却可以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关键是要使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从人格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它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美国心理学家库柏•史密斯认为:“自尊与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的能力有关;与完成任务的坚持性有关;与在挫折条件下保持恒定知觉结构的能力有关。”[11]当他认为自己无能时,就不指望成功,表现在行动上,就没有远大抱负,缺乏自信心,把行动目标定得很低,既不去努力奋斗,也无勇气去与人竞争;相反,如果他相信自己会成功,则能产生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向预定目标接近。贫困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要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远不止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因此高校不仅应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广泛的勤工助学的渠道,而且应对此予以精神上的激励。超级秘书网
3.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应着眼于贫困大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大学生。
以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为主线,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维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得到增强,使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及时排除成长中的一些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获得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提高。学校对贫困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表现出来的某种群体特殊性不应加以放大或渲染,以避免伤害贫困生的心理自尊。但对于少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则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如通过个别性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等;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团体行为训练来解决在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问题。总之,高校只有通过综合性的多种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二)自我否定的心理问题当前社会难免存在一些“拜金”现象,时常“拼爹”、“靠山走后门”等行为正慢慢“侵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犹如倾盆大雨,极易浇灭贫困大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他们盲从看待自己,认为自己输了背景,意味着输掉前程,以至于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产生较多的负面想法,也不能自信坚强的去面对、克服一些问题。例如,有的贫困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时会产生顾虑,认为自己怎么能如此简单的就获得了面试机会,是不是有陷阱,于是就放弃面试机会;有的在即将与公司签约时,临阵弃枪,放弃就业机会;还有的在处于岗前培训期时,滋生很多不正确的想法,无法踏实开展工作。上述均是贫困大学生内心不自信的表现,即自我否定的心理问题。
(三)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从幼儿班到大学差不多十六七年,这么多年的努力拼搏就是为了在大学毕业时找份有前途的工作,因为这里面不仅有自己寒窗苦读的心血,更有亲朋好友所寄托的希望。贫困大学生通过奋斗坚持到现在,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大部分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付出的回报,想要快点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常言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迫于现实所需,穷人家的孩子是不得不早当家。富人子弟有父母可以依靠,而穷人家的孩子所能得到的资源却少之又少。在处于人生择业的十字口时,贫困大学生往往认定要靠自己撑起整个家族的未来,容易想得太多,急于获得成功,最终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不正确的求职思想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适合一个人,找工作其实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陷入了一些羡慕他人、盲目跟从等误区,这在贫困大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寒窗苦读到城市,总觉得要在城市闯出一番天地而不想回到家乡,然而城市生活水平是很高的,没有一定的工资保障是无法生存的。因此,对薪水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却无法正确考虑自身的能力。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措施
(一)“三位一体”宏观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三位一体”是指国家、社会、高校都积极需要采取相关措施,真正有效的落实到每一处,帮助贫困大学生好就业、就好业。首先,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贫困大学就业津贴的补偿力度,制订切合实际的就业援助方案,在宣导大学生创业时,应切实考虑到贫困大学生“资金缺乏”的实际困难,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其次,社会集合各方资源,不定期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更人性化的就业环境。最后,各大高校首先应做好“双困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通过打好“制定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点对点帮扶”等组合拳,从而尽最大可能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适当延长关注期,从入学伊始,主动提供多样的学习平台,为贫困大学生长远考虑;建立一些专门服务于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体系,多元化地辅导贫困大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改善贫困大学生狭隘的学习圈,开拓他们学习的思路,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的性格;开设更多相关课程,提升其自我求职素养和正确求职思想,鼓励他们早日接触社会,正确看待、认知社会,磨平他们急于求成、焦躁不安的心理。
(二)自身发展,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社会的援助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本身也需要努力改善不足。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不盲目攀比、羡慕他人。认真列举出个人的能力优势与缺点,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懂得自信、乐观的面对生活和面对困难。通过适时调整心态,坦然面对未来,克服当下的焦躁,勿犯急于求成的错误。应意识到想就业并且就好业,能力与机遇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机遇是可以自己创造的。掌握应聘技巧,任何时候都不要妄自菲薄、骄傲自大,时刻记得言谈举止得体。贫困大学生就业取得好成绩的基本就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身能力的优势。所以说,贫困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努力学好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成功人士交谈不仅可以学到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还能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援助开展的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积极主动找指导教师,以边训练边模拟的形式使自己早早融入社会竞争压力中,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自己也要明白,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自己,如若在大城市不能见到效果,尝试到中小城发展也是不错的选择。也不要过高期望工资,刚踏入社会要有先就业学习经验本领再找自己理想工作的理念。在生活中慢慢去发现自己,客观认识自己,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切记眼高手低,有时候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完美效果的。时机的不成熟也会是一个阻碍,要学会抓住机遇,学习成功技巧,时刻培养自己的心里素质。面对考官或者上司还是其他任何人都要礼貌大方,不要遮遮掩掩,自己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实事求是也会为自己加分。
【关键词】
贫困生;方式方法;辅导员资助工作
1 贫困大学生的问题
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工作中,人们一般对他们中间存在的自卑心理比较关注,其实,他们中间有的人存在的“过分自尊”心理也值得关注。面对贫困生这一群体及这种担心“受歧视”的心理,我们应当给予充分尊重和理解。比如,资助款主要的方式是先借给他们,立下借据,约定毕业工作后,有了条件及时还上;或者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打工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这样,可以避免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消除那种为维护自尊而表现出来的不愿接受帮助的“过分自尊”行为。
在这里,“理解人”就是要做到两点:一是不要把贫困生的抵触看成道德问题,甚至谴责他们从而放弃扶助贫困生的善举,因为这种不接受事出有因,他们是由于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从内心里都是感谢扶助者的,他们不是不愿意与扶助者多联系,相反,他们是担心与扶助者联系太多、接受的扶助太多,会使自己“越来越没面子”,应该说,这种想法与行为的确不是道德问题。二是要积极地有耐心地帮助这一部分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完善心理品质和性格。性格本身是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待人接物、顺应环境的产物。现实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人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其性格特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性格的可塑性。要鼓励贫困大学生多与人沟通,多参与校园和社会的活动,让自己有一个广阔的心胸;并为他们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坦然面对周围的人和事,逐渐形成不卑不亢的良好性格。
2 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
2.1帮助大学生
人的生活总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资生活与精神生活。对贫困生的帮助也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物资帮助和精神帮助。从长远的意义上说,对贫困生的精神帮助是更有意义的帮助,物质的帮助总只能使用一段时间,精神的帮助可以终生受用。而且,从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思想工作的角度看,精神上思想上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
做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善于抓住时机。时机抓得好,事半功倍;时过境迁,事半功倍。把握时机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比如在学校开学时、放假前、假期中、毕业前;在学生受到批评或表扬时、获得或失去奖学金时、谈恋爱或失恋时等等。前面讲的大学生毕业后失踪的悲剧中,主要就是有关方面没有把握好对学生进行精神帮助的时机,相反,在大学毕业前夕的重要时机,学校有关方面和家长都没有掌握学生的实际精神状态,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的敏感,没有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以致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2.2贫困大学生的教育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别的弱势群体,需要特别的关爱。要对他们实施教育,首先要对他们有特别的关爱,没有对他们的关爱,实施的教育是没有着落的。所以说关爱是支撑点。而且,要将对大学生的关爱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环境,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受到教育,才能巩固对他们的教育成果,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学校风气、社会风气是重要环境,而经常与他们接触的教师、辅导员是影响更大的更直接的“环境”。因此,要实现环境育人,首先要让老师和辅导员们真正关爱贫困大学生。
其次,新近通过的《纲要》明确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就对贫困生的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也是要“立德树人”,用正确的“三观”武装他们的头脑,帮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这样,才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才可能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踏平坎坷奔大道,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一辈子立于不败之地。
2.3贫困大学生的引导
引导人,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对贫困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成人成才,即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所在。那么怎样引导人呢?教育学的普遍原理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是某种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对于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易于理解,易于效法,能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应当为贫困大学生找出好的榜样,为他们引路导航。
(1)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开展各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不断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次序,建立和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为实施资助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认真贯彻学校国家奖学金评比制度,切实抓好国家奖学金评比工作。
(3)认真实施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评比制度,客观公正地抓好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比工作。
(4)严格按照学生处国家助学金评比制度的要求,抓好国家助学金的评比和落实工作。
(5)认真做好学生贷款管理工作,进行政策宣讲,指导表格填写,协助进行审查,做到严审申请、严谨管理、严格监督。从确定困难学生、公示贷款学生名单到收缴贷款材料,从组织学生填写《审批表》到认真录入贷款数据.
(6)认真落实学院勤工助学工作制度,切实发挥勤工助学制度在学生资助中的作用。
(7)扎实做好助学贷款利息催缴工作。
综上所述,在贫困大学生思想工作中,就是要以人学、教育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注重理解、帮助、教育、引导贫困生,使他们成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脱贫的人,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懂得感恩图报和自力更生的人。总之,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大量企业招聘需求疲软,证券、银行、保险、期货、房地产等行业招聘岗位数相比往年大幅缩水。阿迪达斯中华区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是一种长线投资,公司不会减少类似宣讲会的场次,但金融危机确实会对招聘计划有影响,2009年公司会减少招聘的人数。苏宁电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苏宁目前已经不是成长期,所以招聘重点已经不是数量而在于保证质量。往年公司会在北京和外省市开多场宣讲会但2009年只保留北京的一场宣讲。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09年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对于有经验、有资历的职场前辈也许不构成太大的威胁,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使得他们另谋出路的难度相对不高,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难了。
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就业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就业期望很高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就在社会积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言献策之时,贫困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困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的《中国贫困女大学生调研报告》指出,社会用工方面存在性别歧视,贫困女大学生毕业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调查表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者“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应聘中,超过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银行、高校、医院、报社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有些单位考虑到女.陛的生理特点,认为雇用女大学生会增加其社会成本,不利于其提高效益。受“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竞争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低于男生”的偏见,认为女大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社会接触面等方面都与男生有一定的差距。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又要面临结婚、生育、抚养子女等现实问题,在该岗位上带来了断层的可能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女性在这些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生产成本,影响效益,这是单位所不能接受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尤其是存在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其影响。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大学生群体对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根据该项调查,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与其他学生相比,她们更渴望早日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改变自身境遇,为社会贡献一份光与热。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造就了贫困女大学生这样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她们的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贫困女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选择多条就业路径
找工作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以想象面对现实出现的情况。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对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工作比以往更难找,尤其对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贫困女大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应该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工作预期,不要高估或者低估自身的竞争力,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树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由于贫困大学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会由于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而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比较高的就业期望层次,这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定。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会挑选一些经济状况比较优裕的单位,且其预期的薪金期望值都超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造成就业失败。:
作为培养国家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党的群众基本路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一批学生党员,对巩固和扩大党在高校中的群众基础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高校贫困生在高校大学生中已经拥有着高达20%~30%的比例。因此,正确引导该类学生,提升该类学生的思想水平将对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贫困生的现状
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拥有着许多不可抗拒的消极因素,同时也拥有着他们独有的积极乐观的因素。
消极因素一:经济压力无法保证他们安心的生活、学习。
造成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原因各式各样:1.有些学生来自偏远山区,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收入就来自于农作物微薄的收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已经很苦难,更何况还要负担高额的学习费用;2.有些学生家里丧失了主要劳动力,或单亲,或依靠爷爷奶奶生活,如何解决巨大的学习费用也成了这一类人一个重要的难题;3.有些学生家庭突发意外事故,比如遭遇自然灾害、家人换上大型疾病等,使得暂时性无法支付学习费用……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维持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费用,导致他们需要分出一大部分的精力来解决此类问题。
消极因素二:精神生活的空虚、匮乏,无法让他们很好的融入新的生活。
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于各个省份,有的来自发达的大都市,也有的来自贫困小山区,面对绚丽多彩的都市生活、迥异的校园主流文化、激烈的文化碰撞,使得他们需要作出很多新的选择和改变。而脆弱的经济基础,注定他们在改变中会遇到很多不可抗拒的改变。比如手机,作为当今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了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他们无法使用流行的手机,也无法和其他学生那样用手机毫无顾忌的进行交流。再比如穿衣打扮,注定他们买不起昂贵的包包及各式的化妆品。巨大的生活差距,不可避免的在他们心理上产生着影响。
积极因素:积极的生活态度,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据2012年安徽大学的《大学生兼职现象调查报告》显示,有48%的大学生拥有过兼职经历。而兼职学生中,贫困生则占据了绝大部分。丰富的兼职经历既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也为他们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提供了人脉资源及工作经验。他们的积极表现给其他学生如何更好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活教材”。
如何提高积极性的思考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仅仅要在经济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时也要在精神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
经济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多年来,国家的助学贷款,国家的各类针对贫困生发放的助学金对贫困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但毕竟僧多粥少,如何更进一步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成了各高校努力的问题。
对于大一新生,我们学校都会让班主任在开学前积极联系学生,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保证其能够顺利入学。对于相对困难的学生发放“爱心大礼包”,包括棉被、军训服、手机、书籍等一系列开学所需用到的物品。开学后,积极联系企业,结合企业的爱心给学生发放企业助学金,解决了他们基本的食宿问题。对于大二、大三老生,给他们发放学校自己的帮困基金、就业帮困基金。还有开展各类临时性补助活动。汶川地震期间,学校给来自于汶川附近等受灾地区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各式的资助,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等各个阶段都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
精神上,发挥他们独有的魅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后,才能让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发挥出他们独有的魅力。在举办征文活动时,会通知相关学生重点关注贫困生的论文,对他们的论文进行提炼。一方面,他们的文章能提供更好的案例,另一方面,他们的文章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对他们的重视性,能让他们更好得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更快得融入到大学生生活。此外,举办一些贫困生独有的选举、比赛。我校每年举行一次校自强之星的选举,校自强论文的评比。在该类型的比赛活动中,各式的榜样都脱颖而出,一个个从山村飞出凤凰的事例层出不穷。给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很多模范的例子,激励着大量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工作上,积极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大学生拥有着大量的业余时间让他们自己来调配。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曾经拥有过兼职的梦想,最后苦于各类的原因没有实现。而贫困生作为兼职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兼职活动中,以此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现在社会上也存在着,学生参加的兼职比较单一,兼职单位则找不到好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他们建立专门的部门,建立规范的制度,来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平台带动学生去参加兼职。既解决了学生业余活动过于贫乏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肯定了贫困生的自我价值。贫困生作为兼职的主力军,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带动学生更快实现从大学到社会的过渡,另一方面,无形中就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以此来影响着更多的学生。
总结
以少富带动多富,以贫困生的积极作用带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根本前提下,丰富贫困生的精神生活,树立贫困生的良好榜样作用,以此来带动影响其他学生,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共赢。当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了,我们党建工作的基础就更加扎实,工作也就更加的顺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136-02
作者简介:张健(1975-),男,江苏常熟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研究;张卫(1968-),男,江苏苏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研究。诚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是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诚信品质是个人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是知识、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理应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并勇于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重任。但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甚至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此,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已迫在眉睫。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在经济活动中缺乏诚信
大学生的身份虽然是在校学生,但同时也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尽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他们也有频繁的经济活动。当前,大学生在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是:故意拖欠学费,骗取资助款,不按时还贷,等等。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明显,高校仍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因家庭困难无法及时缴纳学费。我国高校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缓缴学费和助学金等多种举措关心贫困生,兑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但这些举措,却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失衡。他们谎称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出具了假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不及时缴清学费,能拖则拖,或者将父母亲给他们的学费移做它用;有部分学生开具假贫困证明,冒充贫困生骗取国家、社会和学校给予的助学金,与真正的贫困生去争夺本已比较有限的助学资源;有些学生得到助学贷款后,用于非学费支出,用于自己的奢侈生活,甚至有人用于投资经营活动;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如期还贷,甚至逃避还款,致使某些高校每年都有高额学费欠账。这不仅给学校自身的正常运转带来了诸多困难,而且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降低了银行对高校开展贷款的热情,迫使银行在开办助学贷款业务时,为有效控制和规避风险而提高申贷门槛。2006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会上也说到,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发放助学贷款[1]。
2在学业上缺乏诚信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风整体上不够严谨踏实,部分学生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奉行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导致学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随意旷课等等。前不久发生的全国学联驻会主席、广西某高校孙某考试作弊被抓的新闻再次引起大众对高校学生学业诚信的关注。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似乎成了求学的一种必有“经历”,在各级各类考试中作弊、替考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泄题事件。课堂作业、论文乃至毕业论文抄袭的学生也屡见不鲜,随意旷课更成为大学生的“家常便饭”。大学生学业不诚信的行为已经成为高校的一大忧患,直接影响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学校的声誉。
3在求职中缺乏诚信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总体的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的求职难问题比较突出,与此相伴的是求职中的不诚信也呈多发态势。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的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砝码,有的学生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工作,不恤在求职简历中“掺水”。如随意添加从未担任过的学生干部头衔、获奖证书造假、改动成绩等等。还有的学生虽签订了就业协议,但随意毁约,直接影响到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损害了大学生的诚信形象。
4在生活中缺乏诫信
在生活中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交友中的诚信缺失,不以诚待人,向老师或同学借钱后不及时归还,甚至赖账。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利用钓鱼网站盗取账号及个人信用信息等。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系统诚信缺失
1.问题的提出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的伦理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测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多种形式。其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同时调查很多对象,获取大量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经济省时。作为应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法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项目将调查法应用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和诚信心理,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亦可以锻炼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法应用能力,提高我们的心理学研究与应用能力。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大学生诚信调查问卷
本问卷用来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共有17道题目,其中第14~16题为多选题,第17题为五点式量表,其余为单项选择。主要调查包括基本信息、自身诚信态度、对大学生诚信看法、诚信影响因素、提高诚信的方法等几个方面。
其中,自身诚信的态度包括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以及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等现象的看法。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共回收问卷102份,实得有效问卷102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样本的构成情况是:男生32人,女生70人,一年级47人,二、三、四年级55人年龄范围在19岁至22岁之间。
3.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的诚信观
对大学生整体诚信度的总体评价,大多数的人对别人的诚信度并没有太大信心,认为总体水平一般。当前大学生中诚信信念迷茫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未建立,在当代大学生中,对诚信缺乏信念,对诚信倍感迷茫的状况也比较普遍。
3.2 影响诚信的因素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有6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个人应该为出现的诚信问题负责;22%的人认为社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16%的人认为是家庭因素;4%的人认为是学校教育不当导致诚信问题。在以前关于诚信度的研究中,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社会环境是影响诚信问题的主要的因素。
3.3 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对考场作弊的态度上,大约39%的人认为“没什么,见怪不怪了!哪有功夫管这些事啊!”;21%的人认为,这些是小事,“知情不报”当然不好,可也不想因为这些小事“撕破脸”;17%的人心里异常愤怒,可表面上还得当什么也没发生过;13%的人希望有人站出来“揭发”,来改变这些不良现象;12%的人会指出这种错误行为,这有关一个人的素质问题。
在写论文的问题上,学生在写论文时大量引用资料中的语段的占46%;只引用少量资料中的语段占33%;用别人的文章拼凑的占12%;全部个人完成,大部分自己写的占10%;直接抄一遍的占1%。
3.4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中的诚信问题
表1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
如实说 大肆渲染 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合计 X2 P
年级 大一 38 1 8 47
大二 32 6 17 55 6.740 0.034
合计 70 7 25 102
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表2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
如实说 大肆渲染 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合计 X2 P
性别 男 20 6 6 32
女 50 1 19 70 10.487 0.005
合计 70 7 25 102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3.5 求职简历中的诚信问题
本研究在大学生看待当前毕业生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现象的调查中,6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好的将来还是最主要的,但毕竟不好;19%的人认为很不应当,这是欺骗行为,是不诚信的体现;9%的人认为既然大家都如此,不这样做就会吃亏;6%的人认为无论什么手段,能保证就业就行。
3.6 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4.讨论
4.1 大学生的诚信观
根据邹春发《诚信度评价: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途径》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诚信信念迷茫的情况因学生年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在低年级阶段,主要是对诚信教育不以为然,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开展诚信教育。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从小到大一直在搞诚信教育,没有一点新意,对诚信教育缺乏兴趣;另一种认为讲诚信就会吃亏。在高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情况却正好相反。他们知道诚信教育有必要,也有现实意义,但对诚信教育的态度仍是疑惑重重,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由于他们在社会实践、实习和毕业择业的过程中已初步接触了社会,对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了解更多,对诚信教育的效果和作用有些持怀疑态度。
表3 影响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讲诚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度会降低 性格内向的人会更讲诚信 家庭教育对诚信观念的确立很重要 大学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很重要 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影响了我对他人的诚信度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讲诚信 1 .087 .255** .115 .065 .217*
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度会降低 .087 1 .243* -.088 -.136 .301**
性格内向的人会更讲诚信 .255** .243* 1 .057 .014 .173
家庭教育对诚信观念的确立很重要 .115 -.088 .057 1 .259** -.003
大学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很重要 .065 -.136 .014 .259** 1 .283**
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影响了我对他人的诚信度 .217* .301** .173 -.003 .283** 1
注:P
4.2 影响诚信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普遍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因素导致了诚信问题。这说明人们对诚信问题的影响因素从外归因转为内归因。人们对于诚信问题的内归因有助于人们从自身的方面寻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责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不当。这样有助于学生自己改变本身不诚信的行为。
4.3 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态度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诚信考试,自觉抵制考试作弊的不良行为。但仍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在虚荣心和从众意识的诱导下,出现考试作弊行为。他们本身在思想上很清楚考试作弊属于不诚信事件,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屡屡出现失信现象,产生了认知与行为的严重脱节。现在大部分人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反应冷漠,大家都知道作弊和抄袭是不诚信的行为,但是因为现在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大家也觉得见怪不怪了。也有一些小部分人心里觉得这是很不对的,但也不会指出这种问题,这是由社会从众心理造成的。
学习上我们历来推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思想。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只有这样才能学习真正到本领。在实际学习中,大部分同学为了图方便,都选择了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者进行仿写。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同学选择自己完成。
当前学术界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论文写作中出现部分抄袭、全文剽窃,甚至找“”等现象,严重干扰了学术界的正常运行。
4.4 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预期的国富力强的程度,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在学生读大学阶段采取的是有偿教育。国家为了解决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不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问题,从1999年起实施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它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要求他们在毕业后再分期偿还。国家之所以出台这一政策,完全是为了能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使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得到完善,从而使得国民素质整体得到提升。但是,据调查发现,在2003年下半年,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率出现了下滑现象,面临停顿的危险。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受助大学生未能按时归还贷款,严重影响了银行对助学贷款的发放。在《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一文中指出:据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和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违约率为19.71%,人数违约率为20.5%,远远高于一般居民贷款3%的违约率。
在调查人群中,除了没有贷过款的人,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有借有还。因为大部分同学对助学金的认识不够,所以学校应该加强相关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的诚信意识。
4.5 求职简历中的诚信问题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全社会呼唤诚信的今天,作为祖国“主力军”的大学生有责任将诚信带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用自身的诚信品德影响周边的人群。因此,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过程中本着诚信原则尤为重要,他们应放眼长远,切不可因一件失信于人的事情而毁掉自己的美好前程。就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均能做到诚信就业,但仍有少数大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在就业中出现失信现象。
现在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难,因此导致了求职简历中的美化现象等不良行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对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5.结论
5.1 不同年级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5.2 不同性别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5.3 大多数的人对别人的诚信度并没有太大信心,认为总体水平一般。
5.4 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了社会上出现的诚信问题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
5.5 大学生普遍认为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中造假以及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等现象是不符合诚信标准的。
参考文献:
[1]秦冰.“90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王丽芳.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J].商业时代,2010(16).
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有近20%来自于贫困家庭,贫困生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对象中的弱势群体,在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要系统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努力探究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意义和方法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1]。开展和推动职业指导工作,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指导的推动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系统、全面地考虑就业服务的性质和作用,强调认识上的提高,强调工作策略和方法上的改进和创造,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2]。目前,全国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职业指导工作的技术与方法多种多样,经常运用的技术与方法有: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帮助实施[3]等。
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形势分析
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来看,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1万人,加上去年未能顺利实现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今年将有700多万毕业生需要就业。这个数据前所未有,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逐步向我国实体经济扩散,部分企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部分行业出现就业需求缩减,对毕业生就业产生较大影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5.5%,这是多年来在第三季度持续增长用工需求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下滑,而且这种影响还在进一步发展。
三、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是指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家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们求职过程中,除了会遭遇大学生普遍面对的竞争压力、择业劣势,还会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而面临更加困难的求职问题: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加之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就业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担心的第一要务。
2、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区的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受教育基础比较差,学习成绩一般者较多。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特长欠缺,实践创新能力较差。
3、经济与社会资源匮乏延缓了贫困生就业进程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学生无论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参加人才交流会,到企业面试所支付的费用是越来越高。求职成本的高昂,给贫困毕业生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有些贫困生为考虑费用的支出只能坐失良机,望职兴叹。
4、贫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有偏差
大多数贫困生由于上学期间已经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迫使他们报着'三大'、'三个一点'的观念,即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要求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生活舒适一点,不愿到基层去,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往往出现其'有业不就'的现象。论文大全。
5、贫困大学生心理有障碍
少数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孤僻内向,缺乏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和沟通,直接影响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择业过程中害怕竞争,急于求成,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偶有所获就裹足不前,不再去尝试和追求。因此,许多就业机会与贫困学生擦肩而过。
四、严峻就业形势下对贫困生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思考
种种现实的情况表明: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论文大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可以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推动贫困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着力构建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体系
开展与推动职业指导工作,首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构建科学的自上而下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包括建立科学的咨询与测评体系和加强职业指导课程的科学建设,以此来解决求职者的困惑,帮助求职者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设计。
2、着力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将会直接影响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要想快速、科学地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就必须要努力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所谓专业化,就是指职业指导人员既具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知识,同时也是职业指导领域中的专家、行家。
3、加大帮贫解困力度,为贫困生创造良好条件。学校要继续加大和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争取将贫困生相关信息网络化,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生搭建就业平台;广泛发动校内干部教师参与就业工作,重点扶持帮助贫困生就业;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使用就业网包括网上远程面试的机会;同时,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资助力度,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就业的资金保障。
4、全面引导贫困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我们要针对贫困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其就业期望值,引导他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新的就业观。论文大全。帮助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这样将有利于他们的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5、整体关注,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的面前,我们要整体关注,努力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包括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方面系统地对贫困生予以帮助,努力使得他们发展成为德智体能全面发展且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实力。
综上所述,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帮贫解困力度,引导贫困生转变观念,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方法来开展和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和确保取得较好的成效,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005年4月第1版:68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005年4月第1版:72
(二)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问卷分为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基本看法,家庭、社会、学校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及大学生在学业、经济、社会方面诚信现状三个方面,选用了三个维度共21个指标,各项分析数据分值满分为5分;收回有效问卷1113份,有效率为95.37%。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总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不存在诚信严重缺失的问题,但在部分领域和部分具体行为上存在一定诚信缺失状况。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
我校学生普遍认为诚信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品质之一,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做到诚信,但完全诚信在学校还没有成为普遍现象。这可能与我校诚信宣传力度不够或诚信教育缺乏创新有关。
调查结果还显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主要因素,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水平现状
通过数据分析,我校学生整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但不同群体间存在着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诚信状况不同,其中一年级学生最好,其次是二年级学生,而三、四年级学生状况较差;学生党员诚信状况明显好于非党员学生;各专业学生诚信状况也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学业诚信、经济诚信和社会诚信上。
1、学业诚信现状。我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总体的学业诚信水平较高,通过对各分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我们对学业诚信几个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学生在学业诚信方面最容易发生缺失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日常上课、考试和写论文三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一稿多投,其次分别为旷课、迟到、早退,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翻译外文作为自己论文,论文抄袭,论文署名虚假,替考或找人代考。
2、经济诚信现状。我校大学生经诚信得分均值为4.01分,在优秀水平以上,总体上经济诚信水平很高,通过对各分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我们得出了关于经济诚信的差异性分析,并对能够反映经济诚信的7个指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学生在经济诚信方面最容易发生缺失的问题是拖欠学费,其他问题依次为拾金据为己有、拖欠班费、为申报贫困生而虚报家庭情况、逃票、拖欠或避缴助学贷款及借钱不还。
3、社会诚信现状。社会诚信是学生诚信最重要的体现,是其今后踏入社会后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诚信的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学业诚信和经济诚信。对社会诚信维度的6个指标分别进行纵向计算平均数,得到各指标得分并按照降序排列,依次为求职材料注水、入党动机不纯、毁约、不守时、食言及翻看他人信件。其中问题最严重的三项指标中,有两项涉及就业方面,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应在就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成因分析
总体来看,大学生出现各种诚信问题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传统的信守道德理想化远大于实际,且仅局限于亲人、朋友间而不适用于其他社会成员;其次是社会形态失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经济秩序混乱、政治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滋生对大学生影响深远;再次是学校在信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信用缺失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家长只看成绩好坏不重人格培养,只提出高标准而不能以身作则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此外虚拟网络的失控也是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之一。以下是大学生诚信问题具体表现的成因分析。
2、论文抄袭。论文抄袭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理所当然地附庸了这股趋势,但是其思想根源仍在于学生自身对待学术的态度不端正,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没有形成谨慎的研究思维。此外,许多学生认为学校论文审查不严及指导教师不负责任有空可钻,这说明高校论文监督管理和诚信教育工作不同程度存在滞后也是大学生论文抄袭问题的成因。
3、欠缴学费。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大学生应在每学年向学校缴纳数千元不等的学费。近年来拖欠学费问题已成为了大学生经济诚信中最严重的问题,虽然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催缴学费,但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按时缴费。拖欠学费行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在学期初从家长手中拿到数额巨大的学费后难以自控,任意挥霍,导致拖欠学费的发生;二是一部分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申请因为各种原因未被批准,学费没有及时缴纳;三是个别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恶意拖欠。
4、拖欠助学贷款。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应运而生,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无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管理制度不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又未建立健全,部分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淡薄,钻国家的空子,到期还贷不积极,还贷率低,甚至有的学生恶意拖欠。为此,很多银行对大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影响银行放贷积极性,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毕业生由于跳槽频繁,逾期还贷更如家常便饭。客观来看目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收入不稳定难以及时偿付银行贷款,但半数以上的学生心态上存在问题,缺乏诚信、不懂得感恩是造成拖欠助学贷款情况频频发生的根源。
5、就业诚信缺失。违约在大学生社会行为中是最容易造成恶劣影响的不诚信行为。调查显示除少数学生因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外,四分之三以上学生因为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为了挑选更好的工作而毁约。不讲诚信的低成本使学生不关心诚信,讲诚信的低利润又使学生不屑于诚信,最终导致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学生职业道德和契约意识的缺失也同学校对毕业生教育和考核的缺失有一定关系。
三、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校园诚信文化氛围
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如能在校园内积淀、传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形成一种文化强势,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舆论氛围,给不愿按照这种方式行事的学生施加无形的压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构建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可将诚信教育的重要内涵寓于各项活动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中,召开诚信评议讨论会,举办诚信专题讲座,尝试无人监考活动,开展诚信签名活动,将诚信观念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将诚信文化构建和学风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
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未来人生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1、以两课为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两课教师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诚信意识与表现,以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拓展两课教学内容,弘扬中华民族诚信传统美德,借助历史例证诚信在古今中外的普遍价值和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推进情景教学法,借助所收集的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从而加深诚信教育的实效;同时保证在课堂讲授、巩固练习、作业批改、课外实践等每一个环节中都随时随地贯彻诚信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就业指导教师及成功企业家校友做专题讲座,向毕业生讲授成才与做人的关系,带领学生切身感受讲求诚信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与情感。
3、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当今大学生缺乏诚信很大程度上与其自小生活环境有关大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缺少感恩意识。学校应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感谢同学、朋友的帮助之恩,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将感恩之心化作严格规范自身言行、遵守承诺的信念。
(三)建立诚信评价体系
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可将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的遵守情况进行认真归纳分析,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加大其失信成本,降低其诚信风险,警示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关注自己的形象。
[2]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提交系统[EB/OL].[2012-10-26]..
[8]香港科技大学机构知识库[EB/OL].[2013-04-18]..
[16]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EB/OL].[2012-12-15].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sa3q5G/webmge?mode=basic.
[17]倪富玲.开放获取环境中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J].中国校外教育,2012,(6):26.
[18]袁晓川.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
[19]于新国.我国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现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6):27.
[20]逢甲大學電子學位論文系統[EB/OL].[2012-12-29].http://ethesys.lib.fcu.edu.tw/web_root/index.htm.
[21]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学位论文全文系统[EB/OL].[2012-12-12].http://ethesys.chna.edu.tw/ETD-db/ETD-search
-c/search.
[22]国立中正大学学位论文系统[EB/OL].[2012-12-12].http://140.123.21.164/ETD-db/ETD-search-c/search.
[23]让知识共享简便易行[EB/OL].[2013-01-12].http:///n1/jcrb895/ca473831.htm.
[24]香港大学投千万建“全民共享”学术库[EB/OL].[2013-01-18].http:///gao_xiao_zi_xun_1091/2010
0608/t20100608_483536.shtml.
1、舞弊现象严重。抄袭别人的论文与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任意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可谓五花八门,形形,无所不用其极。
2、恶意拖欠学费。部分非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贫困”学生不真正贫困,相当一部分同学拒还助学贷款或挪作他用、拒付学杂费、住宿费等诚信道德问题,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也使学校这项工作因此陷入困境,
3、制造虚假履历。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奖学金、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表里不一,甚至施以欺骗等手段,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等诚信缺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家庭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1、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学生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
3、高校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一些学生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另有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只好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的教育工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认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性工作探索,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1、促进大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协调发展。我们在高校诚信教育中,要贴近广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强调用认识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强化认识,通过知与行的统~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通过自我评价、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在实践中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