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事履职评价报告范文

时间:2022-08-15 20:59: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监事履职评价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监事履职评价报告

篇1

关键词:高职 旅游英语 教学质量 监控 评价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社会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及具备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成了各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提高旅游英语教学质量”成了各个高职院校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建立与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对旅游英语课程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1 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内涵及意义

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指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下,通过学校教务处、系部或旅游专业督导组等督导机构,按照相关的监督程序,对影响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教学调节,以确保旅游英语教学工作按计划、有效率地进行,使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

旅游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促进规范本专业教学管理、全面保证教学质量,推动整体教学质量意识的增强。通过督导组织不定期地了解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情况,对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和效果进行判断,帮助教学管理部门掌握教学活动的运行方向,为教学过程的反馈调控和决策咨询提供可靠的信息。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得以紧紧围绕教学计划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达到旅游英语专业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具备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1.2 影响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因素

影响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因素有很多,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等,具体包括:旅游英语教学硬件设施的利用,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旅游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旅游英语教学质量观念的更新等等。

2 我院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2.1 我院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现状

近几年来,我院加大了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关注力度,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各专业教学实训室等,完善了校园网络系统,尤其是教室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教学的实时监控。同时,成立了以各系推选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对教学进行不定时的教学、教学文件、听课评课等的督导和意见反馈。学院教务处、各院系还对学生进行随机的教学情况访谈,了解实时教学效果并进行反馈。每学期的中后期,对于每个班的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量化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数和学院排名。以上种种的做法都表明了学院领导层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视,也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各系部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细化和实施。从去年12月以来,应用外语系的旅游英语专业学科组就把教学质量监控问题作为学院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下是对我院应用外语系11级旅游英语班学生、12级旅游英语班及外语系专业教师的抽样问卷调查分析:

2.1.1 教学硬件设施的使用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院应用外语系11级旅游英语班和12级旅游英语班调查显示,超过91.67%的学生表示课堂上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学生更身临其境地感受旅游景点和旅游文化,可以使他们对旅游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感兴趣;超过67%的学生和教师都表示在多媒体教室或导游实训室进行模拟导游实训或模拟景点讲解,可以使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2.1.2 旅游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分析

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我系旅游英语教师的专业队伍包括:副教授以上职称3名,讲师5名。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50%,在读硕士占50%;具有“双师”素质者3名;旅行社挂职者2名;到目前为止,本专业教师队伍在旅游英语方面的科研成果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省级规划教材一本《导游服务英语》(学生评价教材满意率达到91%以上)、课题结题2个,旅游英语教研论文等。通过对15名外语系专业教师的抽样调查发现,61.54%的教师表示我系的旅游专业教师师资队伍情况(综合考虑:学历、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经验、科研能力等因素)良好,而30.77%的教师则认为这些方面尤其是“导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和科研能力方面都有待加强。

2.1.3 旅游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现状分析

学校教务处统一实施的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包括:评价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即时效果和教学特色等几方面评价指标。通过调查,超过83.33%的学生和61.54%的教师都表示对于这套评价体系和指标满意。

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听同事的课不少于6节课,并对听课教师的教学总体情况进行量化评价。专业教师同事之间听课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师教态、精神状态、语音、语言运用、对问题的阐述情况、重难点、对内容的娴熟程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与启发、是否调动课堂气氛、是否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以及学生上课的情况。调查显示,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认为这套评价体系能够综合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这半年以来,旅游英语专业学科组除了实施学生评价教师和教师之间互评体系之外,还成立专业督导组与学院督导组一起对专业教学进行教学质量随机抽查,及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确保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施。

2.1.4 旅游英语教学质量观念更新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质量都与学生的A/B级、四六级过级率、课程考核优秀率等量化考核方式直接挂钩,而忽视了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旅游英语专业学科组建立与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这半年以来,改变了以纯分数定学生能力的看法,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并收集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从市场需求和旅游英语职业技能角度出发,培养掌握导游服务程序和技能,掌握一定的处理复杂多变工作环境的应变能力的、具有较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调查显示,超过91.67%的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通过教师的《旅游英语》课,他们有较多的英语语言运用机会,他们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都能够得以发展。此外,50%以上的学生表示本学期有去旅行社或酒店等旅游企业的实践学习机会,如:本学期已选派一部分学生去服务博鳌论坛,去迪拜、新加坡实习等,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运用也能够得以发展。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课程考核和对学生的即时、有效的评价体系。旅英班的日常对话或景点讲解的实训考核标准包括:学生的着装、表情、肢体语言等外表评价,语言流利程度、用词准确等语言评价标准,连贯性、讲话方式、职业技能和团队合作等十几项的综合评价考核。调查显示,91.67%以上的本专业学生对于目前实施的《旅游英语》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的方式满意,并且认为考核评价的标准制定规范、合理,有利于提高学生旅游英语口语能力。

2.2 我院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2.1 提高旅游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本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良好,仍有30.77%的教师认为本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因为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更好地从市场和职业角度培养人才,以便更好地建立动态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需要教师不断地到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调查后发现,所有的教师都希望学校给予专业教师更多的企业挂职锻炼或“双师”型素质师资培训的机会,以便于更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2.2.2 改进旅游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对策

虽然被调查的全部的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和大部分教师认为对本专业目前使用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满意,仍有38.46%的教师建议在此评价基础上,学生应给予教师具体评语并由系统统一时间发送到教师邮箱,以便于教师及时反思及调整。调查还显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绝大部分的教师赞同教师的教学质量自我监控为基础并定期集体研讨的做法。

关于对学生考核评价方面,超过66.67%的学生都表示应该让他们自己也参与到旅游英语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中,并占一定比例分值,这样做,以便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超过5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应该采取形成性考核为主加终结性考核为辅的综合评价考核方式,更有利于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2.2.3 提高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大部分的学生表示,通过本专业的实训课学习,及网络资源的学习,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发展。但仍有部分被调查的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表示,建议学校或系部与更多的旅游企业合作(如:“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等),增加本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数量,以便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校外旅游企业实践、实习机会,使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 结语

通过对半年以来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本专业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并且实施情况良好。而以上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落实。

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体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实施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形成动态的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体系,才能使旅游英语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

参考文献:

篇2

治理机制有待加强。一是股东权利行使不够充分。理事长、监事长、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命等重大事项依然由行业管理部门决定,再由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选举表决,履行形式上的法律程序。二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理事、监事和高级管理层的履职评价体系,每届或年度未对理事、监事及高级管理层进行履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予以奖惩更无从谈起,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三是监事会监督机制未有效建立。农信社监事会监督职能与内部稽核相混淆,日常工作停留在组织专项检查和处理违规行为上,缺乏对理事会、理事长和高管层的监督和评价。四是理事会、监事会及其下设的各专门委员会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性和独立性,导致理事会决策科学性和有效性不高,监事会监督能力不强。

缺乏外部制约机制。一是外部竞争不够充分,经营者来自市场的约束较小。受农业弱质性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一般不愿意介入“三农”领域,农村金融竞争始终处于不够充分的状态。近几年随着村镇银行设立和邮储银行机构下沉,情况略有改观,但在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的乡镇,农信社“一行独大”的局面未根本改变。二是股权流动性差,无法利用外部股权的变动或控制对经营者进行有效制约。三是高级管理人员由行业管理部门任命,产生机制的开放性不够,外部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不能对现有高管人员构成压力。

完善公司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信社习惯于按照省联社、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的任务要求、政策或风险偏好作为其经营管理目标,“三会一层”公司治理主体的职能被弱化,缺乏完善公司治理的内生动力。

无论从有利于农信社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还是从保护存款人利益、提高监管有效性的立场考量,农信社完善公司治理均势在必行——“华丽外衣”固然美丽,内外兼修方是良策。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事实上,尽管经过了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仍未走上一条规范、标准的道路。决策、执行、监督不能有效分开,“三会一层”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股权分散催生内部人控制

首先,根据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规定,农村商业银行单个自然人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5‰,单个境内非金融机构及其关联方合计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10%。其次,农商行脱胎于信用合作社,股东的来源主要是自己的员工和客户。这两点决定了农商行的股权必将非常分散。基于成本收益的考量,股东很少会真正形成合力,参与到法人治理的过程中来。由于严重的股权分散和信息不对称,股东们更愿意选择“搭便车”,客观上形成农商行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二)董事会决策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其一,从银行的特点来看,由于银行与大部分企业的经营模式不同,专业性极强,一方面,非专业的董事往往很难具备足够的水准,要完全看懂银行的报告和报表尚且费力,进行科学的决策和判断则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经营层出于对“外行指挥内行”的天生反感和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董事会报告的信息往往能少则少,避重就轻,董事很难全面了解银行的真实状况。

其二,从董事会的构成来看,除去高管担任的执行董事,农商行董事会的股权董事基本上都是银行的贷款客户,独立董事往往是地方上的退休领导,本身与银行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很难在董事会的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

其三,从董事会的组成及其职权行使方式来看,董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并非是银行的常驻机构,其履职方式主要是通过召开董事会会议和开展调研检查活动。非执行董事并不参与经营管理事务,仅靠一年开会的几份材料和走马观花的几次活动,无法及时了解和监督农商行的运营情况。

其四,从董事会的表决模式来看,尽管表面上看,“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民主平等,实际上忽略了股份持有的差异,加重了内部人控制的事实。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参考上市银行的设置,我国农商行董事会中执行董事、股权董事、独立董事的比例通常为1:1:1。由于《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决议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即可,这样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董事的持股数量多少与董事会决议是否通过毫无关联。极端情况是,即使股权董事持股达到100%,只要在人数上未超过半数,仍将失败。二是董事极有可能合谋损害小股东利益。只要利益一致,执行董事和股权董事完全可以撇开独立董事,强行通过决议。由于担任执行董事的农商行高管信息充分且利益高度一致,因此通常都能够在董事会的决策中占得先机。

(三)缺乏对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手段

首先,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想要客观地评价高管层的履职情况就十分困难:

其一,从经营的对象看,一般企业经营的通常都是某类商品或是服务,而银行经营的对象却十分抽象,是风险。银行正是把储户无风险的存款,转化为各种各样的风险投资来获得收益。然而,风险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光靠股东、董事,根本无法客观评估一家银行的风险状况;

其二,从经营目的看, 普通企业通常都是以利润最大化或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银行则更加注重利润和风险的平衡-即实现所谓的稳健发展,而风险和收益本身就是对立的存在,如何评价高管层的经营是否“稳健”就显得十分困难。

其三,由于银行的高管和董事、监事、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如说,如果股东偏好高收益,那么高管可以选择投资风险较大、周期较长的贷款,在风险暴露前及时抽身;如果股东偏好低风险,那么高管往往会选择投资低风险的票据、同业和中间业务,尽可能避免任何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而这种隐蔽的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更难发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农商行本身股东水平不高,内部人控制严重,想要靠内部来推动实现对高管层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几乎是不可能了。

(四)有效监督缺失

对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的监督无非是来源于三个层面。一是来源于管理机构的监督。主要是来自于省联社和银监部门的监督。二是来源于银行内部的监督。即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的监督。三是市场层面的监督。这主要是来源于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投资人等)的监督。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这三个层面的监督都很难到位。

首先,管理机构对农商行法人治理的监督难以深入。名义上,省联社是农商行的上级管理部门。而实际中,农商行作为股份制的独立法人,股东大会才是其最高权力机构,省联社对其管理缺乏法律支持,难以名正言顺。银监部门可以进行监管,然而法人治理很难用定量的指标去衡量,效果好坏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体现,很难监管到位。

其次,内部监督实际上很难落实。农商行股东十分分散且普遍素质不高,缺乏法人治理的专业知识,对法人治理监督的积极性很低。独立董事在薪酬上又并不“独立”,很难谈得上真正的独立性。监事会的外部监事基本上由银行内部协商并最终决定,薪酬实质上也是由管理层发放;职工监事基本都是银行的管理人员;股东监事通常与银行有着利益关系,就更不可能去较真了。

再说市场层面的监督。一方面,银行作为一个极为特殊的行业,其倒闭和破产的可能性极低,利益相关人通常并不担心投资的安全性问题,监督的积极性就不高。另一方面,市场监督的前提是及时和充分的信息披露。由于政策要求并不严格,农商行的信息披露一般每年只有一次。仅仅靠着一份年报,是无法监督银行的复杂的经营的。

二、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股权结构,提升股东地位和积极性

一是通过出台和修订有关政策和办法,放宽农商行的入股条件,适度提高自然人和法人的持股上限,形成相对集中和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提高股东参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求农商行提高增资扩股门槛,更加注重股东的法人背景,引进富有经验的战略投资者,提升治理的效率和经营的透明度。三是在董事会中适度增加独立董事、股权董事的比例,提高监事会中股东监事持股比例,在执行董事、股权董事、监事之间形成制衡。

(二)加强机制建设,发挥三会一层的不同作用

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分别作为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的权限和职责,构建“三会一层”之间相互协调和制衡的治理文化。董事会、监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每年须制定工作计划,年终须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说明,并向股东大会报告。银行要为董事会、监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履职提供足够支持,成立董、监事会办公室并配置专业人员,确保其能独立深入开展各类调研、监督、检查活动。

(三)加强监督管理,强化信息披露

目前,银监会的监督管理仍然是促进银行加强法人治理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银监会一是可以通过规定监管员列席农商行股东大会、董监事会和专门委员会会议,并将相关会议的议案、决议、出席及发表意见情况和会议记录纳入到监管体系,对农商行的法人治理进行指导和监督;二是可以通过加强监管立法的方式,明确农商行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监察审计、财务状况、合规管理、高管薪酬的披露要素及方式,为董事会、监事会履职和银监监管提供充分依据;三是对农商行董、监事会的运作情况进行常规监管,对其其下设委员会履职情况进行重点关注,以确保其深入履职,不走过场。

(四)构建职业董、监事市场,提升独立度

造成当前农商行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董事、监事的水平不高,独立性不够。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构建起职业的董、监事市场。通过设置水平较高的专业门槛(参考注册会计师、律师等行业),确保董、监事的专业水准;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组成联合招聘组,在公开市场上选拔优秀人才。如此其一可以避免委托人因时间和能力限制,无法充分履职职责的问题;其二可以有效地保证董事、监事特别是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独立性;其三,对职业董、监事的任职期限进行强制规定(如六年),出于维护自身职业声誉的考虑,其也必将努力勤勉履职。

(五)对高管层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要董事会薪酬管理委员会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评制度;二是监事会要发挥监督作用,建立履职档案,对高管的履职情况进行长期跟踪监督,按年度进行评价,并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三是要落实高管层薪酬的延期支付制度,使风险和报酬在时空上匹配;四是根据农商行自身特点,摸索推行股权激励制度,给高管层套上“金手铐”。

参考文献:

[1]武青.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的监督水平[J].中国金融,2007(22).

篇4

1.确定评价对象。组成以董事会专业委员会以及监事会、稽核部为成员的部门履职评价小组,将部门履职评价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采取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每年选择3-4个部门作为评价对象,所选评价对象报董事会审定后组织实施,力争通过3-4年的努力,实现对职能部门的履职评价全覆盖。

2.制定工作方案。组织评价人员学习、了解和掌握被评价部门的相关职责、内控制度、业务流程、年度工作目标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案。评价主体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二是部门职责履行情况;三是风险控制与合规经营情况;四是经营管理目标完成情况。

3.实施工作评价。评价方式采取非现场和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非现场评价主要是利用对被评价部门已有的各种内外部检查结果、监管报告,按照评价方案的要求进行评价。现场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为评价提供依据。

4.形成工作报告。现场评价结束后,评价小组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梳理,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客观地对被评部门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形成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包括评价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被评价单位基本情况、工作成绩和经验做法、存在的不足、整改意见、处理建议等内容。

二、取得的成效

1.部门履职意识得到强化。通过评价,对被评价部门履职情况及其效果予以验证,使其有责任、有压力、有动力,促进其尽责履职;对其履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增强部门的履职意识和责任意识,解决履职缺位、管理不到位现象;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及时预警,促进问题及时得到整改,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2.部门管理效能得到提高。将职能部门管理不到位、职责不明晰、监督检查不到位与条线工作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同类同质问题屡查屡犯等现象相结合,促使被评价部门对照部门职责,深挖问题根结,找准整改目标,自加压力,自我整改。部门工作的主动意识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3.部门执行力得到提升。通过评价,被评价部门找准了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效果、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新变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合规管理的意识明显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部门的协调能力明显提升。

4.部门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评价,被评价部门改进工作作风,从细节抓起,提高工作效率,树立窗口形象,在服务内涵、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基层、为业务经营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基层和客户的满意度不断提升。近年来,我行在省联社和银监部门、人民银行的多项考核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几点启示

一是充分认识履职评价的重要性。充分认识部门履职评价的重要性,把强化部门履职评价作为提升部门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将监督的触角由基层向管理层延伸,充分发挥履职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最大限度地挖掘部门潜力,提升部门执行力。对评价工作给予支持,明确评价小组的职责和权限,增强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是注意履职评价方法。履职评价应对被评价部门的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在评价过程中应加强与被评价部门的沟通,使其理解评价的目的和意义,积极配合评价活动的开展,自觉接受监督。评价活动应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敢于揭示问题,确保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