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科门诊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4: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医院急诊科门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院急诊科门诊

篇1

中图分类号:TU2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2-0086-03

1、项目背景

湖南航天医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始建于1970年,占地1.8hm2,现有编制床位400张,设有23个临床、医技科室,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二级综合医院。近年来,随着医疗业务量的不断攀升,医院现有医疗条件的薄弱与加快医院发展步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根据上级的要求和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医院决定新建一座门诊外科楼,综合解决功能布局不合理、床位紧张及医疗用房不足等问题,项目建成后医院总床位将达到800张,使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标准,从而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项目概况

门诊外科楼的建设用地位于湖南航天医院院区北部,北临城市干道枫林三路,南侧为现有门诊楼,东临麓枫路,西侧为医院主人口。用地西小东大,东西长115m,南北向最窄处26m、最宽处54m,场地北低南高,高差达3m。用地面积约4600m2,总建筑面积3.3万m2,地下2层,地上16层,建筑高度为59.95m,建成后可为医院提供住院床位400张。

3、设计理念

3.1 规划设计

重新整合,合理分区:由于医院建院较早,现有建筑形象较差,规划布局比较随意,功能分区不合理,各种流线存在交叉。本次规划以对医疗区的整合为主,对功能分区进行重新布局和划分,并巧妙利用地形高差,合理组织门急诊医技区、病房区及后勤办公区三者之间的关系,避免流线交叉。

3.2 建筑设计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为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且满足病房的均好性要求,建筑布局采用与地形近似的梯形,内部采用双内走廊与单内走廊结合的平面交通形式,保证了所有功能用房通风采光最优化,也为设置在平面中部的护士站提供了均等便捷的服务流线。

功能体系模块化:各主要功能分区相对独立,分而不散,为医院整体功能的调整布局提供了多种可能,有利于建立高效的功能体系,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3.3 建筑形象

本方案采用了严谨中求变化的平面布置形式,营造了充满张力的建筑形象,当患者面对优美的弧形玻璃幕,进入通透明亮的大厅,通过竖向交通空间进入各层宽敞的候诊厅,能随时随地感受到优雅放松的气氛。建筑造型在满足经济、适用的基础上注重使用现代风格的建筑语汇,通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与石材的运用,形成虚与实、轻盈与厚重的对比,而直线与曲线的结合,不但柔化了传统医院僵硬的形象,也体现着现代精神和“菩医者,智欲圆,而行欲方”的理念。

4、功能设置

在集中布局的前提下,将医院的三个主要部分,即医技、门诊、住院部沿竖向集中布置,以方便医技部同时为门诊和住院部服务。

地下二层为水泵房及地下车库(含一个人防防护单元),地下一层为配电间及地下车库。

一层利用场地高差设计成半地下室的形式,东北侧面对城市道路设置门诊主人口,在此入口处设有两层通高的门诊大厅,结合外立面的玻璃幕墙,使得大厅空间开敞通透。在大厅内设有两台自动扶梯,方便就诊人流快捷的通往各门诊层。在北向设有住院部入口,住院患者及探视人群可通过电梯直达各住院层。

二层为急诊科。急诊部是医院抢救病人的重中之重,在医院的管理和布局上应优先解决急诊病人的需求。本方案将急诊入口设在南侧,方便急诊病人及救护车快速到达,并与医技科室临近,便于及时作出诊断。

三、四、五层为各科门诊区,在四、五层中部南向设有连廊与原门诊楼相连,方便各功能区的联系。各诊区采用二次候诊模式,能将患者挂号和医生诊疗的进度结合起来,使患者科学分流,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减少了人流交叉,避免了一次候诊时患者对医生诊疗的干扰,同时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维持诊疗秩序的工作强度。

六层为ICU层及手术部的清洁通道入口。七层为手术层,采用多通道布局,各条流线各自独立,互不交叉,洁净通道、污物通道严格分开,将用过的污物器械经污物通道送至中心供应室进行分类清洗、打包、灭菌、储存,一次性污物送至污洗间,污物打包后由污物电梯直接送到负一层从污物出口运走。医务人员经专用通道换鞋、更衣后进入清洁区,再经过二次更衣进入洁净区。手术病人通过手术电梯到手术层,通过换床后进人手术区,病人家属则在住院部电梯厅等候区休息。

七至十六层为病房层,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护理单元内各类人群如医生、护士、病人等都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区域,医护人员工作区域适当独立,避免外界干扰,为医护人员设置专用医梯,有利于保障他们的健康安全和日常工作便利。护士站设置在护理单元主入口处,位于整个平面的中心位置,开敞开放,与各区域联系方便。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护理人员的护理距离,降低工作强度,还能使病人方便的观察和接触到护理人员,从而增加其心理安全感;病房设计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所有病房沿南向与东向布置,以满足病房的采光、通风要求。各类流线分离,保证洁进污出,互不交叉。每层走廊都有宽窄、曲直的变化,空间组成丰富,打破了传统医院走廊空间给人带来的平淡与压抑的感受,体现出对病人的人性化关怀。每层含标准床位51张。

5、流线组织

在诊疗科室繁多、专科诊室细分、功能流程严格的大型门诊住院综合楼的功能设计中,宏观流程的关联与微观流程的独立运行都是应该着重关注和妥善解决的。

水平流线:门诊主出人口设在一层东北侧,利用主人口前小广场进行人员集散,最大限度减少对医院内部的交通压力。急诊出入口设置在建筑物的二层南向,很好的解决了与普通就诊人流的交叉问题,急救车可沿医院专用道路快捷的将病人送至急诊区进行治疗,为抢救病人争取宝贵的时间。住院人员出入口设置在一层北向,方便病人及探视人流使用。污物出口设置在建筑的西南角,为一条独立出入口且相对隐蔽,污物运至一层后可以直接运走,与其他交通流线互不干扰。其他楼层水平交通均为环状体系,利于形成高效、紧凑的功能流程。

竖向流线:设多束竖向交通中心,尽量避免焦点式交通模式。急诊、门诊、病房等三个部分,既有各自独立的竖向交通系统,又有必要的横向连接,形成合理、紧凑的内部交通系统。在平面中部北侧设核心交通筒体,由四台病床梯承担住院病人和部分门诊病人的垂直交通需求;两台设专用入口的医护梯为医护人员提供独立便捷的垂直交通;在裙房东侧每层设两部自动扶梯,为门诊病人提供垂直交通,降低电梯厅的人流压力;主楼东侧设置一台急救电梯,为手术病人提供快捷通道;主楼西侧设一台医用污梯,保证污物与人流互不交叉。

6、节能策略

篇2

随着口腔科诊疗项目的增加,口腔诊疗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日益突出,口腔科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高位科室。口腔治疗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由于口腔诊疗操作人多在口内进行,操作中牙科器具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组织接触频繁,许多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都可通过此途径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切断其经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手的传播途径,加强和规范诊疗过程小的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1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 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足:口腔科医护人员如工作时着装不规范,未严格进行手的消毒,手套未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均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牙科治疗中高速手机、气、水枪、超声波洁牙机都会产生飞沫携带着病原菌进人空气,造成空气污染,若易感者接触到含有致病菌的飞沫,即有可能引起感染。

1.2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口腔器械都为含腔器械,特别是涡轮机、快、慢速机头、弯机头、直机头等形态不规则,价格昂贵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且种类繁多,如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根管治疗器械、牙挺、凿子、牙周洁治器,可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特别是高速涡轮手机,由于手机及其附件存在着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在钻完牙齿后会产生一种回吸力,将患者的血液、唾液吸进机头,而造成交叉感染。

1.3 医务人员手污染:医务人员直接与患者接触,容易被血液、唾液等分泌物污染,增加了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1.4 消毒灭菌不规范:口腔科医疗器械构造复杂,种类繁多,消毒难度大,若消毒剂选择不当,消毒液浓度不合适,消毒时间达不到要求,紫外线消毒不规范,均可成为口腔科的医院内感染因素。

2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2.1 诊室环境的消毒和防护:诊室内配备空气消毒设备,每天工作结束后要进行终末消毒处理,诊室的工作台面、综合治疗椅和地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空气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2.2 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所有耐热的口腔科器械每次使用后分类包装采用快速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不耐热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处理,浸泡时间规定>10h,器械自消毒液取出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再使用,或者干燥处理后放置于无菌容器中备用。用于口腔内操作的高速手机部件和低速手机部件,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口腔检查器材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

2.3 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及洗手要求: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及配戴防护眼镜,治疗过程中避免戴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诊治患者前后或直接接触可能被血液、唾液、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因手套可能穿孔而致手污染,因此脱去手套后也要求洗手。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能去除因接触患者而沾染的大部分微生物,因此必须规范的洗手,防止医源叉感染。

篇3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96―01

1 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内有各种疾病的病人,其免疫防御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缺陷。同时,病人在住院期间,又由于接受各种诊断和治疗措施,如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内窥镜、大手术及放射治疗、化疗等,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有效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包括3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其中,口腔科门诊就是一个医院感染的风险极大的科室。

1.1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1.2 飞沫对空气的污染:牙科治疗中高速手机、气、水枪、超声波洁牙机都会产生带有细菌和血飞沫,这些携带着病源体和血形成气溶胶,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污染,若易感者吸入或接触到含有致病菌的飞沫,即有可能引起局部及全身感染。

1.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由于口腔器械多为含腔器械,特别是涡轮机、快、慢速机头、弯机头、直机头等形态不规则等特殊结构,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特别是口腔科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高速手机和低速手机,它们夹持车针和磨头,治疗中要进入患者口腔,接触黏膜和组织很容易进去细菌及血污,且非常难清理。实验证实,手机在口腔中停止转动的一瞬间,机头部位呈现负压,使口腔中的分泌物、血液、组织碎片等回吸到手机内部,而使用消毒剂对手机进行消毒时,只能消毒手机表面,而对手机内部回吸物毫无影响,如果不经高温高压灭菌,当再次使用手机时,回吸物质就可随转动中喷出的水雾进入其他患者的口中,而造成交叉感染。

2 感染途径

2.1 吸入感染 在口腔疾病的诊疗操作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直径大小不等的微粒(气溶胶),而这些微粒很容易被直接吸入肺部,甚至引起肺部感染这样,处于抵抗力低下的各种病人,又活动在微生物集中的环境里,时刻都有遭受医院感染的危险(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

2.2 接触感染 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血液、细菌等通过未彻底灭菌的医疗器械,传给另一患者而致感染发生。此外,污染的医疗器械不慎刺破医护人员的手,亦可导致医护人员感染。

3 对策

3.1 提高口腔科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组织口腔科医护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提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并在思想上重视起来,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3.2 加强环境管理,作好个人防护 口腔科诊室、治疗室需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室内用紫外线照射2次/d,1 h/次。诊断桌、窗台、地面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d。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前后均做到规范洗手。为确保医患安全,操作者应戴一次性手套,并做到一人一用一洗手。

3.3 更新口腔器械,改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 手机选择耐高温而又耐湿的品牌,且配备足够的周转基数。手工清洗不能将手机内部及回吸物清除,因此,使用后手机空转30 s后,再清洗手机上的污垢,并使用超声清洗消毒机在清洗过程中加入清洗剂、消毒剂或酶等,从而达到彻底清洗手机内部的目的,清洗消毒后的手机采取全自动注油,纸塑封包,然后再高压蒸汽灭菌,真正做到“一人一机一高压蒸汽灭菌”。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

3.4 对一次性物品加强管理,并合理使用 口腔科检查器械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厂家商家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要求提供购进物品相关批号的质量检验报告。切实做到一次性物品一次使用。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严格分类,对于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棉球、纱布及各种敷料以及注射器、手套、帽子、口罩等一次性医疗用品,均按照感染性废物装入黄色包装袋中,对于针头、探针等锐器需按损伤性废物放入防渗漏、耐刺的锐器盒内,在包装袋和锐器盒外应当有警示标识,并标明科室、日期、类别,对于特殊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采用双包装袋双扎口。科室人员与专职回收人员严格交接登记手续后送焚烧站统一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

篇4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78-01

加强普及基层医院口腔科医师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对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 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1.1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患者是病原体的携带者,我国是乙型肝炎大国,约有10%~12%的人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1];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数居亚洲第二[2]. 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或无症状带菌者的唾液和血液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但他们大多数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这些人是最大的危险因素.

1.2环境污染高速涡轮手机超声波洁牙机产生的水雾混有患者的血液和唾液,可形成气溶胶污染周围环境的空气和物品表面,有限的空间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1.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足。口腔门诊主要为患者补牙、拔牙、镶牙、矫正、外伤和炎症处理等。医护人员还要经常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我国属乙肝的高发区,约有10-12%的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我院口腔医生每日接诊15人次左右。护士承担诊室环境卫生和各种物品的消毒,还要分诊及开诊后无菌消毒隔离操作的落实和治疗后污物处理。以上均可导致医院感染和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2 感染途径

2.1 接触感染接触传播是口腔科医院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

2.1.1 直接接触:口腔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手可被诊疗的锐器刺伤,成为微生物感染的入口. 反过来又可传给被诊疗的患者. 口腔科护士和清洁工在清洗器械时也极易被刺伤而被感染[3].

2.1.2 间接接触:医务人员的手污染后未进行彻底洗手和手消毒、又诊治下一位患者而形成交叉感染, 等等情况

2.2 吸入感染 在口腔疾病的诊疗操作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直径大小不等的微粒(气溶胶),而这些微粒很容易被直接吸入肺部,甚至引起肺部感染(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

2.3 易感人群口腔科就诊的患者和口腔科医务人员都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口腔科诊疗多为创伤性治疗,保护屏障的缺损,增加感染机会. 口腔科医务人员,常年在一个有菌的环境中工作,经常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密切接触,发生感染的危机更大.

3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3.1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口腔医务人员培训和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3.1.1 各项规章制度是实行科室管理的基础,是医务人员的行动规范与准则,为保证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且卓有成效,我科相继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3.1.2 对医护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和预防口腔科院内感染的宣传教育,重点培训质控医生、质控护士及从事口腔科工作的医护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和学习班,进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等相关知识培训。通过多渠道、多层次、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宣传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3 通过开展对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的监测等各项医院感染监测,可以为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并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各种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规范诊室布局,加强消毒灭菌工作

3.2.1 口腔诊室大,牙椅多,器械及药品多,必须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及污染区,预防医院感染。严格诊室管理,一般不允许家属进入诊室。无菌区位于诊室中央,各种消毒物品都标明物品名称及日期。清洁区,在无菌区旁放各种外用药物、器械及不接触患者的清洁物品,必须标明日期、名称。

3.2.2消毒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由于影响因素多,环节复杂,如果工作没有到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易导致医院感染的暴发。口腔科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所以必须严格规范口腔科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口腔科以及条件有限的口腔诊所在防止医院感染上有具体困难,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首先医院领导要重视。其次,控制口腔感染,是一个连贯的、系统的、多方面参考的工作,尽管难度很大,但只要认真、负责、严谨地工作,就会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把口腔交叉感染的几率降到最低点。再次,控制好医务人员手的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率的重要环节,而加强医务人员洗手管理是重要环节的措施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加强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工作中养成戴手套或洗手的习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最后,口腔科感染管理的关键就是要使医护人中树立牢固的防范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抓好各环节的消毒、灭菌、隔离工作,使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所以,口腔医务人员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必须加强自我防护,一定要把好消毒灭菌关,严格遵守控制医院感染的原则,使病源微生物的扩散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