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4: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主要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生产实践已经证明,深施化肥是提高肥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技术措施。笔者阐述了化肥深施的概念、主要形式、优点及其技术要点。
1化肥深施技术的主要形式
1.1深施底肥用施肥整地机或在铧式犁和水田耕整机上附加肥箱及排肥装置,使其在翻地的同时将化肥深施到土层中。
1.2播种同时深施肥利用配有施肥装置的机引播种机,同步完成施肥、播种、覆盖、镇压等作业,将化肥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肥与种子之间有3~5cm厚度的土壤隔离层,避免化肥烧伤种子。
1.3深施追肥在农作物生长中期,使用机械、半机械化中耕施肥机或手工工具,把化肥深施到土壤中。
2化肥深施技术的优点
2.1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深施可减少化肥的损失和浪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同位素跟踪试验证明,碳酸氢铵、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10cm的土层中,比表面撒施氮的利用率可分别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深施比表施其利用率相对提高115%和35%。大面积应用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后,氮素化肥平均利用率可由30%提高到40%以上。磷钾等肥深施还可以减少风蚀的损失,促进作物吸收和延长肥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2.2增加作物产量化肥深施可促使根系发育,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和抗旱能力,有利于植株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深施比地表撒施的小麦、玉米能增产225~675kg/hm2,棉花(皮棉)可增产75~120kg/hm2,大豆可增产225~375kg/hm2,平均增产幅度在5%~15%。
3化肥深施技术的实施要点
3.1底肥深施
3.1.1先撒肥后耕翻的深施方法。要尽可能缩短化肥暴露在地表的时间,尤其对碳酸氢铵等在空气中易挥发的化肥,要做到随撒肥随耕翻深埋入土,此种施肥方法可在犁前加装撒肥装置,也可使用专用撒肥机,肥带宽基本同后边犁耕幅相当即可。先撒肥后耕翻的作业要求:化肥撒施均匀,施量符合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耕翻后化肥埋入土壤深度大于6cm,地表无可见的颗粒。
3.1.2边耕翻边施肥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做到耕翻施肥作业同步,避免化肥露天造成的挥发损失,一般可对现有耕翻犁进行改造,增加排肥装置,通常将排肥导管安装在犁铧后面,随着犁铧翻垡将化肥施于垡面上或犁沟底(根据当地农艺要求的底肥深浅调整),然后犁铧翻垡覆盖,达到深施肥的目的,许多地方习惯称此法为犁沟施肥。边耕翻边施底肥作业要求:施肥深度大于6cm,肥带宽度3~5cm,排肥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施肥量满足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
3.2种肥深施种肥须在播种的同时深施,可通过在播种机上安装肥箱和排肥装置来完成。对机具的要求是不仅能较严格地按农艺要求保证肥、种的播量、深度、株距和行距等,而且在种、肥间能形成一定厚度(一般在3cm以上)的土壤隔离层,既满足作物苗期生长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又避免肥种混合出现的烧种、烧苗现象。应用该项技术对田块土壤处理要求较高,应保证土壤耕深一致,无漏耕,做到土碎田平,土壤虚实得当。按施肥和种子的位置,有侧位深施和正位深施(俗称肥、种分层)两种形式。其技术要求如下:
3.2.1侧位深施种肥。肥施于种子的侧下方,小麦种肥一般在种子的侧、下方各2.5~4cm,玉米种肥施深一般在5.5cm,肥带宽度宜在3cm以上,肥条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和漏施。
3.2.2正位深施种肥。种肥施于种床正下方,肥层同种子之间土壤隔离层在3cm以上,并要种、肥深浅一致,肥条均匀连续,肥带宽度略大于播种宽度。要注意,在播种的同时将化肥一次施入土壤中,要根据肥料品种、施用量等,决定种与肥的距离;防止种、肥过近造成烧种烧苗。3.3追肥深施按农艺要求的追肥施量、深度和部位等使用追肥作业机具,一机完成开沟、排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道工序的追肥作业,相对人工地表撒施和手工工具深追施,可显著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追肥机具要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对作物后期生长无明显不利影响(如伤根、伤苗和倒伏等)。追肥深度(以作物植株同地面交点为基准)应为6~10cm。追肥部位应在作物株行两侧的10~20cm之间(视作物品种定),肥带宽度大于3cm,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盖严密。
参考文献
[1]何立德,马汉平,郑文江.稻田化肥深施对产量的影响[J].北方水稻,2007(1):39-40.
[2]王平.玉米深施化肥的增产效应[J].农技服务,2007,24(7):48.
番茄是东海县日光温室蔬菜的主要栽植品种,由于种植年限较长,导致番茄病害种类多、危害重,病害发生呈现出新的规律,老病害逐年加重,新病害相继出现,多种病害不是同时发生,就是交替出现,使菜农防治愈来愈困难。该文针对以上特点,提出日光温室番茄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1灰霉病
1.1发生特点
番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生长中后期发生危害重。主要危害叶片、花和果实,茎杆也能受害。叶、花、果实受害后,病部均可产生浓密的灰色或褐色霉层[1]。
1.2防治措施
1.2.1农业防治。一是清理病残体。收获时清除田间植株残体,并进行深耕,减少翌年初侵染源。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粘附在果实上的花瓣和柱头,切断灰霉病菌侵染的桥梁。在田外集中深埋,可有效减少田间再侵染源,减轻发病程度。二是看天气浇水,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和阴天前浇水。浇水一般在晴天上午进行,发病初期适当节水,防止结露。
1.2.2生态防治。即变温管理。早晨太阳刚出来时放风0.5h,排出湿气后闭棚升温。晴天上午当棚温升到33℃,再开始放顶风,31℃以上高温可减缓灰霉孢子的萌发速度,推迟产孢,降低产孢量。当棚温降至25℃时,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棚温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保持15~17℃[2]。
1.2.3化学防治。一是定植前用药。一般在苗床上(移栽前7~10d)喷洒1次药预防,做到无病苗入棚。二是在蘸花的激素药液中加入防治灰霉病的药剂。在第一穗开花时配制成0.1%的药液,可加入腐霉利或速克灵或异菌脲或多霉威等等;然后在浇催果水前1d主动喷洒1次药。三是喷药预防。用达科宁500倍液、阿米西达1500倍液、适乐时1500倍液、达科宁500倍液交替喷施,每次间隔15d左右。四是治疗防治。发病初期可用万霉灵、适乐时、施佳乐、阿米西达交替喷施,间隔7d喷施1次,视病情连用2~3次。
2青枯病
2.1发生特点
多发生在作物生长中后期,侵害植株的维管束,使茎、根变褐腐烂,切断病茎,用手挤压,有乳浊黏液流出。
2.2防治措施
2.2.1农业防治。一是合理轮作。发病地要尽量避免连作,实施3年以上的轮作,可与瓜类作物进行轮作,但不可与其他茄科、大豆、花生等作物连作,以减少菌源积累,减轻发病程度[3]。二是实施健身栽培。作物生长中后期不宜进行深中耕,以减少伤口。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或石灰粉,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变微生物群落。作物生长中后期根外喷施硼肥,可促进维管束的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性。在多雨季节,应用覆盖顶膜避雨技术,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三是及时拔除病株。当田间出现病株时,要立即拔除,于田外集中销毁,并在发病株及其周围撒施石灰粉消毒。
2.2.2化学防治。定植前可用青枯病拮抗菌浸苗根;在发病初期,用64%杀毒矾可湿性超微粉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喷雾,7~10d喷1次,连喷2~3次。
3病毒病
3.1发生特点
番茄病毒病常因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使症状表现复杂,大致有3种类型:①花叶型。叶片上黄、绿相间或深绿、浅绿相间,有时叶脉透明,严重时叶片皱缩;②畸形型。有蕨叶症状,呈扇形或卷叶形,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方弯卷,常伴随整个植株矮化、缩顶,有时丛生;③条斑型。可发生在叶、茎、果实上,为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
3.2防治措施
病毒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一旦感染,全株发病,目前尚无好的治疗药剂。因此,对病毒病重在预防[4]。
3.2.1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一般来说,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抗病,可选用强丰、苏粉1号、苏粉2号、早丰、西粉1号、西粉2号、苏抗5号、双抗1号等抗耐病品种。二是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早定植,发挥避病作用。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定植后要合理肥料运筹,增施磷、钾肥,开花坐果期,可喷施0.1%~0.2%硫酸锌溶液,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3.2.2化学防治。一是种子消毒。将种子用清水预浸4~5h,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min,捞出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二是药剂防治。及时诱杀和防治蚜虫、粉虱等传毒媒介。早春大棚通风时,设网通风,防止传毒昆虫随风迁入传毒。大棚内出现蚜虫等害虫时,可用黄板诱杀,并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48%毒死蜱乳油,或0.5%虫螨立克,或灭色安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天气干旱,蚜虫等害虫大量发生时要连续喷药2~3次,间隔5~7d,达到消灭害虫、控制和减轻病毒病发生的目的。在病毒病发病初期喷施病毒钝化制剂,可选用3.95%病毒必克或20%病毒A,或50%灭菌成,或宁南霉素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5~7d喷1次,连喷2~3次,喷雾时最好与含氮叶面肥混喷,能有效地促进植株转化,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品质。
4参考文献
[1]戴景诗.日光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51.
近年来,以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栽培在临夏州迅猛发展,面积不断扩大,蔬菜供应总量不断提高。但生产中依然存在着日光温室利用率低等问题,阻碍栽培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蔬菜茬口安排不当,秋冬茬和冬春茬栽培面积大,而深冬茬栽培面积相对较小;温室蔬菜品种单一,农民在生产中受种植习惯的影响较大,缺乏市场信息;多数温室在夏季处于闲置状态,对光能、土地及设施等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针对这些问题,广大菜农适应市场要求,应用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模式,发展规模种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合理安排种植茬口
1.1越冬茬在l0月份播种或定植,翌年6月初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1—5月份。栽培的主要蔬菜有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茄子、厚皮甜瓜、香椿等。
1.2秋延后茬在8月份播种或定植,元旦前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9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种植的主要蔬菜有黄瓜、番茄、西葫芦、茄子、菜豆、芹菜、甘蓝、生菜、筒篙和芫要等。
1.3冬春茬即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育苗,2月份定植,6月底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4—6月份。种植品种同秋延后茬。
1.4越夏茬即在日光温室内于夏季增种一茬蔬菜,一般6月底定植,9月下旬采收结束。种植的蔬菜为番茄、芹菜、佛手瓜以及生育期短的速生菜等。
2增加蔬菜种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花色品种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引进的蜜世界、状元、女神和伊丽莎白等厚皮甜瓜品种,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引进西芹等特种蔬菜的同时,还引进并推广了青花菜、大叶菠菜、黑田五寸胡萝卜和四季白菜等优良品种,增强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应用先进生产技术
3.1温室配套技术主要是对温室结构的改良,如安装使用电动卷帘机,提高了工作效率。
3.2喜温蔬菜深冬栽培技术通过改良温室结构,在夏秋季节进行喜温性蔬菜播种,深冬收获上市,蔬菜价格高,菜农的收益大幅度增长。
3.3遮阳网覆盖越夏栽培技术许多蔬菜在高温多雨的夏季生长不良,产量低,品质差,因而出现蔬菜供应的夏淡季。通过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防止雨水冲击,减轻病虫危害,保证夏季蔬菜供应。既充分利用了温室闲置期,延长了夏季蔬菜供应期,又增加了收益。
3.4滴灌系统在温室内安装滴灌系统,进行膜下灌溉,既节水,省工,高产,又可降低温室内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使黄瓜混合病情指数降低18%,增产10%,番茄增产17%以上。
3.5应用薄膜防水滴剂在有水滴的薄膜内侧涂抹使用简便、价格低廉、并有防病效果的防水滴剂(抗凝水剂)一灭滴灵,涂抹后,能消除水滴,改善光照条件。
3.6施二氧化碳气肥主要采用燃放沼气法,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可提高温室内温度。蔬菜一般可增产20%~40%,且能提早上市,提高商品性,增强耐贮性。
3.7秸秆反应堆技术示范结果表明,西红柿、黄瓜、甜椒等蔬菜应用秸秆反应堆技术进行栽培,具有抗病、早熟、座果多、个大、着色快、肉质好、高产优质、不早衰等效果。一般上市期提前10~15d,收获期延长30~40d,增产50%以上。标准化操作不用化肥,少用或不用农药,降低成本60%以上。该技术以秸秆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农药,是蔬菜无公害栽培的突破性技术。
此外,还推广了无土育苗技术、大棚香椿密植栽培技术和芽菜生产技术等。
4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
特色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地区、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注册并正确使用特色农产品商标,逐渐成为提高和保证经济效益的手段。
4.1申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的途径现阶段,农民申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由于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在实践中不太可行。申请商标注册,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以下几种途径:
4.1.1由特色农产品协会申请商标注册特色农产品协会是特色农产品生产者自发成立的群众性组织,由该组织申请商标注册,由加人协会的成员或一定区域内的农民使用。
4.1.2由县或乡镇一级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申请商标注册应充分发挥政府农业部门的作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广大农民逐步成为能够驾驭市场经济规律的生产经营者。
4.1.3由产地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申请注册由其申请商标注册并使用于进人市场交易的特色农产品,既可吸引农民进人市场交易,又可刺激消费者购买。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浅谈建筑行业新型材料在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及多元化产生了新的技术和工艺。这些前沿的技术、工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使得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项目开发中进行合理应用,并使其转换为建筑企业新的生产力,进一步增加建筑施工的高技术含量,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是摆在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既分析了建筑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现状,也考虑到了建筑新型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结合多年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的经历,谈谈如果加快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思路。
1.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建筑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做大做强,一些先进的施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光导纤维,太阳反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就此步入建材的领地,大大促进了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实践中,我国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1化学制品类新型建材
化学建材产品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自重轻、施工方便、生产能耗低等特点,是由高聚物加工或用高聚物对传统材料改性所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统称。随着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以及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塑料管材发展迅猛。旧的建筑材料正在被逐步淘汰,现以大量了采用塑料窗、新型防水材料、塑料或塑料复合上下水管、塑料电线护管、无机和有机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
1.2新型高强度水泥
目前国内已进行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等5类。不过,水泥新材料的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随着建筑结构物的增多,混凝土材料用量也相应增大,但混凝土原材料中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利用废弃混凝土制作建筑材料,实现混凝土材料的循环利用是水泥混凝土工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1.3墙体新型材料
发展新型内外墙建筑涂料,以及新型承重或非承重墙体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对降低建筑造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墙体材料是住宅的主要材料,以往我国的建筑墙体主要是实心粘土砖。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工程建设已经开始使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以及建筑垃圾等制造的建筑材料。另外,一些新型墙体材料如石膏与玻纤配制的石膏空心墙板等也逐步被应用到具体的建筑工程中。
1.4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产无毒害、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绿色建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健康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实践中,绿色建材已经开始应用到个别工程中,相信未来不久,绿色建材将成为建筑材料中的主导。
1.5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一般是指以最佳条件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且按这种变化显示自己功能的材料.它可以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针对这种变化作出瞬时主动响应,具有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和寿命预报以及靠自身驱动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智能材料
将成为每个 建筑必备的建筑材料新军。
2.项目开发中 应用建筑新型材料的影响因素
建筑材料成本一般占工程造价的60%-70%(以土建工程计算),建筑材料储备占流动资金60%以上。可见,建筑材料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新材料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成本。但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总体看,我国建筑业仍处于增长方式粗放、效益较低的 发展阶段,一些企业缺乏主动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动力,众多工程仍在使用落后的工艺和技术。因此,要真正使新材料得到应用,必须考虑解决好相关的影响因素。(1)推广应用新技术必须有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有必要 组织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通过认真进行策划、编制详细的 计划措施,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和岗位培训,抓好各个环节,并按照预定的计划实施,推动新材料的应用。(2)建筑新材料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是由施工企业经营效益决定的。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 工作组织 管理水平来支撑来实施,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雄厚的企业 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如果一个施工企业连应用正常建筑材料的能力都没有,就更不谈不上应用新的材料了。(3)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影响到了建筑新材料的发挥。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的类型繁多,规模各不相同,施工作业是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的过程,在这些生产过程中要应用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有效的整体规划,进保证施工正常有次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推广应用新技术,有利于企业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增强 社会 信誉。只要上述几个问题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新技术的应用就能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为企业开拓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筑新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对策
新型建材的推广应用,必须符合各种建筑体系的质量需求。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必须与建筑体系的变革相适应。因此,新型建材的应用需要一个可供建筑专家与材料专家、建材供应商和建筑承包商共同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展示场所,促进新型建材与建筑革新的同步发展。为了构筑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详细的建筑新材料应用计划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认真编制建筑新材料的应用计划和实施措施,使计划、措施、实施对策、优化办法等都能做到井然有序,这样既保证了建筑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又能使新技术得到应用,同时降低了工程的整体成本。
(2)组织新技术培训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为使新技术项目得到顺利的应用,建筑单位应由技术部牵头组织培训、学习规范,对有关人员进行书面交底,明确新技术的施工方法、质保措施、安全措施、质量标准和工程验收规范,为新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保证新材料应用质量新技术应用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工程质量上。加强应用过程中的质量预控,是保证新材料应用后工程质量的关键。具体在开发项目中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有针对性地确保新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成功。在具体施工中,将各施工工序、技术环节对操作人员详细交底,对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保证新技术的顺利实施。
4.结语
广泛应用建筑新材料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建筑企业来说,通过在具体项目应用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能够给自己积累丰富的 经验,从而更能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看了“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 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
高层建筑是在有限的场地和基础上建筑更高的建筑,因此单位面积内的施工作业内容巨大,对城市高层建筑而言,在施工过程中其集中作业量要远远大于普通建筑,因此密集的施工作业必须进行封闭式的管理与作业才能保证高效率。
1.2作业内容多
高层建筑在施工中涉及的作业内容较多,因为高层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需要更多的辅助系统保证高层建筑的功能实现,所以在施工中更多的作业内容需要同步进行作业,其中包括了结构施工、给排水施工、电气施工等等,这些都是高层建筑施工的组成部分,复杂性和数量都远远高于普通建筑。
1.3工期长
因为高层建筑的功能性要求所以其多数采用的是一种混合结构形式,所以在施工中需要更长的时间类进行作业,同时施工中因为高度不断增加就会受到气候的影响,所以高层建筑施工往往耗时较长,通常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鉴于上述特点,高层建筑施工的技术要点必须围绕这些特点进行控制与选择,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2高层建筑结构层施工要点
高层建筑整体呈现出的体积大且层数多的特点,因此结构的多样化使其施工难度增加。多数建筑强调的是下部的刚性和承载力,因此下部建筑墙体和柱体数量多且多为承载结构,而高层建筑则要求下部建筑轴距达上部轴距小,以此满足高层建筑的承载需求,随着层数的增加其压力也随之减小。所以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要求必须进行逆向思维,在建筑下部实现大空间布置,上部采用小轴距设置,下部为刚性较弱的框架柱,上部则是刚性较大的剪力墙等结构。而要保证这样的结构设计实现,就需要重点注意转换层的施工,高层建筑剪力墙转换层上层下层的角度、位移、应力等都需要进行细致分析与研究,通常应用剪力墙转换层后,高层建筑的结构承载力以及刚度等都会出现改变,所以在施工中转换层上下层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施工中应当在转换层的施工中注意对设计思路的理解,并按照设计要求对转换层进行施工,严格的控制转换层的高度以及位置等,对较低的转换层应通过对其侧向刚度比的调整来满足建筑承载的需求。保障转换层附近的楼层间的位移角度和内部应力等保持稳定。
3高层给排水系统施工要点
高层建筑的功能实现离不开给排水系统的施工,给排水系统可以帮助高层建筑获得基本功能的满足。如果高层建筑中因为施工原因而导致给排水系统故障或容易出现故障则直接会影响用户的使用功能,对其生活和工作甚至是经济等方面带来损失。所以在施工中必须重视对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其原则是可靠、畅通、安全。施工中应当根据实际的管线设计的情况进行组织施工,高层建筑的室内给水管不能从生产设备上通过,如变电间、网络枢纽等,同时排水管与给水管之间也必须进行合理布置,给水管和排水管之间不能出现交叉铺设的情况两个水管应平行布置并保持距离,且排水管应在给水管下方。给水管不能设置在建筑的结构层中,应通过建筑外墙或者地下室等空间进行布置。同时应注意的是对那些穿过屋面的给水管应做好相应的防水处理,利用防水套等防止其渗漏而影响屋面设施。排水管则应在施工中重视其安全性,排水管道的承载能力应适当增加,并在管道设置时尽量避免增加不必要的转弯等避免管道出现阻塞的情况。同时对管道的支架以及固定装置应做好预埋设置,避免其失稳导致管道损坏。
4高层建筑电气施工的要点
电气施工也是高层建筑中较为重要的施工内容,其主要包括配电、报警、照明、应急、通讯、防雷等系统,这些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也相互影响,所以在施工中需要注意总体协调与细致划分。因为高层建筑中电气设备的种类较多且电气结构复杂,所以电气施工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且采取措施保障供电的安全和可靠性。高层建筑的多数电气设备电能消耗大所以供电要求高,在配电系统上就应进行合理的设备与施工满足其对电力的供应以及按安全。对于照明系统而言在施工中应做好事前控制,在土建中就应要求对各个部位的照明系统进行预留和施工,对走廊、楼道、车库等照明和应急照明等设置进行预留和设置。施工中应对预留的位置和高度等进行统一规划,指导施工作业进行设施的预埋和预留等,以此保证在后期安装时顺利安全。还有就是电梯设备的安装和保护,高层建筑的电梯是实现其功能的重要辅助系统,因此电梯的配电、通风照明等都必须进行合理的设置,其多数采用的是独立系统和电源,所以在施工中应保障其独立性。最后就是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防雷系统施工,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近且高度大,容易受到雷电的影响,所以在防雷系统施工中,应合理选择防雷措施和技术,并利用建筑的梁柱和桩基等作为防雷的地线,利用可靠连接来实现整个建筑防雷系统的构建,因地制宜的施工。
5高层建筑通风和空调系统施工要点
高层建筑中通风和空调系统是实现其舒适性的重要系统,空调和通风系统帮助建筑空间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温度环境等,以此避免外部的气候改变而影响建筑内部的温度和舒适度等。保障室内的气温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建筑内部的楼体、电梯、车库等需要通风系统来辅助其排出不良控制和烟雾等。因此在施工中应对各种通风和空调设备进行前期检验,保障其完好和功能性。对于风管的安装、风机的安装等应严格的控制,保障其安装设计要求进行布置和安装。同时保证风管和空调水循环系统的通畅,同时应利用绝热以及防腐措施等保护风管以及空调系统。施工中应重视对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调试,审核各个系统的功能性以及综合效能等,并及时的对问题进行改进,避免投入使用后出现问题。
NursingofChestWaistSegmentSpinalColumnBoneFractureOperationTreatment
Keywords:Spinalcolumnbonefracture;Operationtreatmentg;Nursing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常合并脊髓损伤,严重伤害了人们的身心。我院自1992年来曾先后采用Harrington棒、棘突钢板、沈氏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Dick钉和脊柱通过系统(USS)等多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损伤患者。术后护理得当、功能恢复满意,大大缩短了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3例,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龄24岁~65岁,平均37.42岁。受伤原因:车祸22例,坠落伤6例,其他外伤5例。骨折类型:屈曲压缩型22例,爆裂型6例,其他类型5例。骨折部位:T123例,L118例,L27例,L33例,在局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采用Harrington棒7例,棘突钢板2例,沈氏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17例,Dick钉2例,USS4例,术后带引流管回病室,术后平均住院14d,除1例在院,其余均已出院。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心理是精神观察,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常常使患者及家属处于恐慌和恐惧之中,担心会瘫痪,会失去劳动力。住院期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心理支持,反复细致的讲解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耐心的开导病人,告诉患者手术的优点及必要性,举已治愈的典型病例,使病人相信只要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就能得到康复。
2.2交给患者正确的翻身方法正确的翻身方法是治疗脊柱骨折最重要的措施,可以避免加重脊髓损伤,给予卧硬板床,翻身时保证身体纵轴的一致性,严禁躯干扭曲、旋转,使颈胸腰呈一条直线,向一侧翻动。
2.3饮食护理受伤2d~3d,患者肠蠕动减弱,大量进食易引起腹胀。故少量进食,以流质清淡为主,辅助静脉营养。
2.4练习床上大小便女病人因放置便盆可加重疼痛和有损伤脊髓的危险,故我们制作可简易小便器(用1.25L空可乐或雪碧的瓶子,去除收口处将其余部分的开口剪成一斜面,用胶布贴于斜面的边缘处用于保护皮肤不被划伤)。
2.5术前1d准备术前1d常规备皮、备血、检验血常规和抗HIV。做先锋和麻药试验,向病人解释麻醉和手术的方式及主刀医师,术前术后的配合,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禁饮食时间相对较长,禁食12h,禁水6h。
2.6术日晨准备术日晨起给予清洁灌肠,留置导尿,静脉输入抗生素,手术部位消毒后无菌巾包扎和手术室人员共同核对后送病人入手术室。
3术后护理
3.1卧位及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入ICU观察1d,卧硬板床,保持正确的卧位,给予去枕平卧以压迫伤口减少出血,可适当抬起臀部,减轻局部受压。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术后6h,每小时观察BP,P,R并记录,6h后或病情平稳后每2h~4h观察记录1次,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3.2伤口及引流管的观察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反折、观察引流的颜色、性质和量。如1d的量超过300ml或短时间有大量引流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如术后2d~3d引流呈清水样则示有脑脊液漏,不能拔管,须引流[2]。如无特殊,术后24h~48h拔管。观察伤口有无渗出及肿胀,渗出多者给予换药。如有肿胀或局部包块则提示有出血及脑脊液漏。
3.3饮食护理术后禁食6h,6h后给予普食,由于手术创伤,术后应改善饮食,增加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而易消化食物,富含粗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
3.4术后的观察术后每日观察双下肢感觉及运动恢复情况,并做好记录。了解能否自解大小便。
3.5心理护理病人的心理活动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3]。术后病人更关心手术是否成功,因此我们要及时告诉病人手术成功的消息,以缓解紧张的心情。和病人一起制定护理计划,让病人参与。提高积极性,使其重建生活信心。
4预防并发症
4.1泌尿系感染留置导尿要严格无菌操作。术后6h拔出尿管,如有小便失禁须留置尿管者,每天温水清洗会2次~3次,用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尿管。尿管于患者腿下经过固定,引流袋低于膀胱。防尿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尽量避免膀胱冲洗。并定时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
4.2褥疮胸腰椎骨折术后卧床时间长,由于伤口疼痛,患者不愿翻身,如护理不当有引起褥疮的机会。每2h翻身1次,平卧,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交替,侧卧后背部给予软枕支撑,保持床铺的清洁、平整,每日温水擦洗全身。保持会清洁。本组病例中有1例发生马尾神经损伤,大小便失禁,前期护理不当,引起会湿疹,给予每次大便及时清理,清洗后涂以氧化锌或香油熬质评,加强皮肤护理后湿疹消失。
4.3肺部感染术前练习深呼吸、咳嗽、咳痰。术后给于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次,鼓励患者双手轮流扣击胸部。每次翻身后扣击背部,由下致上,由两边致中心。最后扣击气管,使痰液震动脱落咳出。
4.4腹胀和便秘知道患者饮食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便秘者给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严重者给予缓泻药。腹胀者减少进食,热敷按摩腹部,肛管排气。可给予大承气汤,针灸或足三里封闭。
5功能锻炼
术后次日开始进行双下肢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指导病人做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指导家属给予上下推移活动髌骨及帮助病人屈曲下肢。促进静脉回流,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术后1周开始进行腰背肌的锻炼。按三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和四点支撑法的顺序根据病人情况循序渐进练习。14d拆线后扶病人在床上坐起。4周后带腰围下地。只有坚持合理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得到完全的康复。
6出院指导
出院后继续做腰背肌的锻炼坚持0.5a~1a。短时间不作脊柱过度受力的活动。翻身时仍要保持脊柱的一致性。加强饮食,增加营养,定时门诊复诊。
参考文献:
Abstract: as the basis of subgrade road,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route,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avement. So, with the highway levels increase, the role of the subgrade takes seriously more and more,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highway subgrade constructio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several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is paper.
Keywords: highway subgrade constructio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 U41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交通事业也跟随在不断的进展当中,对此,在公路施工技术上也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阶段,公路交通事业在快速的发展,对此,行车速度也有所提高,而路基是作为路面的基础工程,对行车速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一、公路路基施工的重要性
土质路基包括路堤与路堑,基本操作是挖、运、填,工序比较简单,但条件比较复杂,公路施工是野外操作,自然条件差,运输不便,物质设备及施工队伍的供应困难。路基施工工地分散,工作面狭窄,易遇特殊地质不易现象等。面对这种复杂情况,为确保工程质量,实现快速、高效、安全施工。必须重视施工技术和管理。就目前情况而言,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专业施工队伍,配有相应的技术骨干和机具设备,建立和健全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检查验收制度,采用现代化的施工管理方法等,这是公路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精心施工的必由之路。
二、公路路基施工的技术要求
1.级配砂砾垫层技术要求。级配砂砾是路面垫层较好的主要材料,但砂砾本身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垫层的作用及路面整体的工程质量,所以监理工程师应掌握对砂砾的技术要求,控制级配砂砾垫工程质量。这些技术要求包括:级配砂砾中砾石的压碎值应小于30%。砾石含量0.5―5cm的颗粒不得少于50%,最大颗粒不得大于6cm,级配砂砾中0.074ram的粉料数量不应大于7%,且塑性指数不应大于6,鉴于级配砂砾垫层的强度主要与颗粒级配和压实有关,所以对级配砂砾的级配应有所要求。
2.级配砂砾垫层的施工工艺。级配砂砾垫层的施工可以分为碾压路槽、运输摊平、整形洒水碾压和初期养护等五个工序。级配砂砾是一种松散材料,为防止遭到行车破坏,监理工程师应提醒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组织计划时,要半幅通车半幅施工方法,避免因施工造成行车混乱,使级配砂砾垫层的表面松散、平整度差和延长工期。
3.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根据施工方法。又可以分为厂拌法和路拌法两种形式。底基层可采用路拌法,上基层可采用厂拌法。水泥稳定砂砾作为高等级公路路面的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路面整体强度的高低和能否保证在路面设计周期内正常使用。
4.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施工工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施工工艺有两种。路拌法施工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工序分为:初平砂砾料、洒水闷料、摆放水泥、摊平水泥、机械拌合、整型找平、碾压成型洒水养生。厂拌法施工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工序分为砂砾备料、水泥剂量、加水拌和、运料上路、摊铺碾压和洒水养生等。
5.公路路基的级配砂砾垫层。路基复查,建立工程师在级配砂砾垫层施工前,必须对已竣工的路基进行复查验收,并向路面施工单位进行组织交接手续,交接手续应由驻地监理工程师组织,由路基、路面两个施工单位的领导和技术负责人参加,路基竣工后,由路基施工单位进行自检《路基自检报告》;材料试验,路面施工单位必须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关于级配砂砾的各项材料试验。砂砾颗粒筛选试验,平均每半公里监理工程师在施工段上取料,送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满足级配砂砾的技术要求后,路段上的级配砂砾方可使用,砂砾容量试验,重型标准实验室。求得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密实度。
三、公路路基施工几个重要问题分析
1、施工测量
(1)路基开工前应做好施工测量工作,其内容包括导线、中线、水准点复测,横断面检查与补测,增设水准点等。施工测量的精度应符合交通部颁布实施的《公路路线勘测规程》的要求。
(2)导线复测.导线复测应采用红外线测距仪或其它满足测量精度的仪器。仪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校正。原有导线点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进行加密,保证在道路施工的全过程中,相邻导线点间能互相通视。
(3)中线复测.路基开工前应全面恢复中线并固定路线主要控制桩,如交点、转点、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起讫点等。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坐标法恢复主要控制桩。恢复中线时应注意与结构物中心、相邻施工段的中线闭合,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报现场监理工程师或业主。如发现原设计中线长度丈量错误或需局部改线时,应作断链处理,相应调整纵坡,并在设计图表的相应部位注明断链距离和桩号。
(4)校对及增设水准基点.水准点间距不宜大于1km,在人工结构物附近、高填深挖地段、工程量集中及地形复杂地段宜增设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必须符合精度要求,并与相邻路段水准点闭合。
(5)路基施工前,应详细检查、核对纵横断面图,发现问题时应进行复测。若设计单位未提供横断面图,应全部补测。
(6)路基放样。路基施工前,应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设计图表、施工工艺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用地界桩和路堤坡脚、路堑堑顶、边沟、取土坑、护坡道、弃土堆等的具置桩。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处设立控制桩,其间隔不宜大于50m。桩上标明极号与路中心填挖高,用(+)表示填方,用(-)表示挖方。
2、施工工程中的质量控制
根据试验段总结的施工方案、作业流程及工程质量要求认真进行施工,按照质量保证体系分工及施工要求对每一工序进行严格自检,对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进行返工处理,认真分析返工原因,如属人为原因造成的要对有关责任人强化教育或采取经济处罚措施,如属客观原因,要及时研究对策,对施工进行调整。返工就是浪费,就是经济效益的损失,每一工序的合格才能保证成品的合格,每一工序出现次品就容易造成不合格的产品,因此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质量责任制是保证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3、路基排水
公路排水设计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考虑如何减少地下水、农田排灌水对路基稳定性及其强度的影响,一般称之为第一类排水;其二是要考虑如何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对路基、路面质量的影响,减少因路表水排水不畅或路表水下渗对路基、路面结构和使用性能产生的损害,这称为第二类排水。
3.1第一类排水设计通常采用适当提高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或在路基底部设置隔水垫层等办法。
施工期间一般都考虑在施工前开挖临时排水边沟,排除施工期地表水并降低地下水,同时在路基底部掺加低剂量石灰处理,设置40cm厚的稳定层等。采用这一系列措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第二类排水设计一般包括:①通过路面横坡、边沟、边沟急流槽等,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以外;②设计中央分隔带纵向碎石盲沟、软式透水管及横向排水管,将施工期进入中央分隔带的雨水及运营期中央分隔带的下渗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③设计泄水孔以迅速排除桥面水;④设计中采用沥青封层、土路肩纵横向碎石盲沟或排水管,将渗入路面面层的水引出路基之外。
路面渗水的排水设计:沿路面边缘设置由透水性填料集水沟、横向出水管和过滤织物(土工布)组成的路面边缘排水系统。
通过设置沥青封层、土路肩纵横向碎石盲沟和排水管,将渗入路面面层的水引出路基之外。由于通过沥青面层下渗的水量有限,考虑到排水路径的限制,因此,设计中采用每10m左右设置一道Ф5cm横向排水管以确保路面下渗水的排除。
四、总结
总之,在公路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公路路基作为基础工程,并且在全部项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于以后的路基工作中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努力提高施工技术,及早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必须严格根据公路施工要求完成施工,按照公路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从而确保建设具有质量优良,社会效益显著的公路工程。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137 -04
一、绪论
由于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正向汽车社会迈进,这就引发了与汽车有关的社会矛盾和与之有关的其他矛盾,在这些问题中汽车与道路、汽车与环境、汽车与能源、汽车与行人之间的矛盾最为严重。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矛盾,除改变城市建筑的合理布局、扩建主要交通要道、强化行人对交通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车辆交通的统一管理。针对这种现状,车联网技术的出现是由于现代信息产业技术不断进步,为了满足司机对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的高需求。
车联网完成的是汽车与汽车之间的联系、汽车与基础设施的互联、汽车与网络的互动。作为车载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的核心,主要的功能是实现汽车与人之间的互动,增强现实感,而提供驾驶者的驾驶体验。车辆行驶的状态和实时的监管是车联网的价值所在,保证车辆安全、稳定、有序地行驶,因此车联网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并且极具意义。
二、目前车联网技术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车联网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汽车服务的巨大市场,车载导航的销量一度火爆,所以驾驶者对车载信息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每年逐步上升,如图1所示。从2000年的1610万辆增长到2010年的3200f辆,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570万辆。
而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也意味着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车联网用户渗透率将从4.67%上升到20%。多家运营商和咨询机构的预测表明,车联网产业未来5年的产值有望超1000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从产业规划、技术标准等多方面着手,加大对车载信息服务的支持力度,以推进车联网产业的全面铺开。
由于经济的滞后,我国车联网技术起步较晚,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技术差距和理论上的差距。导致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车联网差距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创新能力,没有核心技术,应用质化;
2.基数大,用户全体小,没有实现专门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支持;
3.汽车企业在研发的时候,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专门化生产,所以导致各个厂家的系统不兼容和社会资源的过度浪费;
4.售后服务一般,丢失了一些实际的和潜在的客户群;
5.应用实用性不强,应用的实际效果不好,续费成本高;
6.涉及部门众多,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体制。
因此,在看到车联网背后蕴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立足车联网发展的现状及瓶颈,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对车联网进行研发、构建和应用。
三、目前车联网技术拟突破的主要技术问题
车联网应用了传感技术、智能识别技术、计算辅助技术、嵌入式智能技术,是软件和硬件技术的集成体,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所必须突破的重要技术有电子标签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地理位置服务(Location Service)技术等。
1.电子标签RFID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实现车联网的重要通讯技术,电子标签RFID射频技术与无线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中间件技术组成了互联网强大的物联网追溯体系。
2.传感技术。它是利用汽车的总线路的收集,采取汽车油耗、刹车、发动机运行参数,还有车辆行驶速度、汽车的地理位置信息等参数,进行传感分析。车联网数据采集的关键是传感技术的应用。
3.无线通讯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的作用是计算机云端和智能终端的通讯服务,完成信息的共享。
4.云计算技术。云计算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检索和分析,然后为智能交通提供指挥的依据。车联网系统利用网络以按照需求、易扩展的方式获得云计算的服务。
5.地理位置服务。由全球定位系统和CN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定位,为车辆准确定位,并且发生交通事故时提供精确的定位报警服务。
(一)技术突破后所实现的功能
当车联网技术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后,将形成一体式的网络管理,如图2所示;
并且能够实现的功能如下:
1.救援功能:安全气囊爆开后会自动报警。
2.防盗追踪功能:车辆被盗时自动报警装置呼叫中心,及时向数据中心发出警报,为车主和执法部门提供车辆的行驶轨迹和位置,帮助车主追回车辆。
3.在道路上进行急救。
4.提供保养服务。
5.客服服务:随时随地与中心客服通话,客服通过远程为客户设置目的地,并检查周边环境,将数据及时传送给客户。
6.信息服务:实时可以知道天气情况、新闻资讯、金融信息、旅游信息。
7.路径检索服务:数据中心可提供道路交通信息,远程帮助车主规划合理的路径以避开交通拥堵路段,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出行路线。
8.预订服务:客服为客户预定酒店住宿及机票的服务。
9.地图系统:通过移动数据网络随时随地可以使用最新更新的城市地图。
10.高速公路安全驾驶提醒服务:语音提示驾驶者超速避免违反交通法规。
11.图形交通信息服务:驾驶者通过彩色交通图,可以了解城市交通情况,避免发生堵车等的一系列突况。
(二)具体规划
我国的车联网技术就是要实现以汽车为节点、以网络为基础,“人”“车”“路”协调发展的格局,需要技术支撑、政策支持和行业监管。宽带智能交通的发展体现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城市一卡通建设。优化交通是车联网发展的目的所在,把延误程度降到最低,减少出行时间和尾气排放。车联网应用3G/4G、TD-LTE无线网络,可为车主提供丰富的实时交通信息服务、车载娱乐和移动互联网信息,车联网项目开发的远程诊断和救援、位置和资讯服务、娱乐和呼叫中心等服务,为汽车驾乘者创造更好的信息获取的体验。车联网是当前物联网发展的热点。
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和安全驾驶辅助是车联网中最重要的应用,既可以减少车辆在道路上的停滞时间,又可以减少尾气排放达到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成本日益增大,大约有30%的汽油是在堵车时被消耗掉的,汽车的能源消耗成为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深度整合与应用能有效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可以使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升约2-3倍。
该项目的研发可以实现基于移动云计算的智能交通产品。在公司发展的战略预期上,项目所产生的产品将会成为公司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增强公司在智能交通导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开创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具体应用-车联网开发的技术先河。
1.人
(1)高效性
我们在系统设计的整体环节中,将人和机组合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这样可以合理地分配人和机的功能,来促进二者的协调,以便于提高人的驾驶效率,实现高效、节能、娱乐等目标。
(2)健康性
有些驾驶者担心在操作或者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因为材料或电子辐射等因素对人的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对此我们确保使用环保和绿色材料的制造系统和产品,并满足或优于国家相关的标准。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将在人体工学的基础上,规划和设计系统和产品,确保人体能处于非常自然的状态,使用操作的姿势可以在自然、正常的肢体活动范围之内,这样使人们不致过早地产生疲劳感。
(3)安全性
我们的系统在不同使用h境以及产品在操作或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确保产品不会产生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对人的身体不构成生理上的伤害。
(4)娱乐性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n-Vehicle Infotainment,简称IVI),是让驾驶者体验车联网服务的重要项目之一。我们的系统采用了车载专用中央处理器,基于车身总线系统和互联网服务的功能,形成了独特的车载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实现三维导航、故障检测、辅助驾驶、车身控制、移动办公、无线通讯、车辆信息、实时路况、IPTV、基于在线的娱乐功能及TSP服务等一系列应用,主要目的是用来提升车辆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水平。
(5)舒适性
我们在规划系统和产品的过程中,确保相关的舒适可以得到满足。舒适性参数其主要表现为人们在使用汽车时可以享受到的一些舒适功能。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主观感受,可能谁都愿意坐在一辆舒适、宁静、功能齐备并且拥有很大空间的舒适汽车里。总之,现代汽车发展的总体趋势就是一直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衡量车的舒适性,大多数是看其车厢内的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归根结底,衡量产品的舒适性可以从以下来判断:操作的便利性、画面质量、音质、装备功能的质量、使用的材料等。我们将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追求满足产品的舒适。
(6)享受性
配置智能车载系统的汽车,人们不仅可以在里面收看数字电视节目,还可以通过其网络得到各种交通信息(交通运行状况、道路行驶条件、路线服务设施位置以及导游信息,还具有收发电子邮件的功能等),这样可以帮助驾驶者合理选择出行方式、时间和路线。配置智能车载系统的驾驶员同时还可利用集成了网络的车载GPS,在其电子地图上描绘出出发地点以及目的地,计算机即可根据实时的交通信息自动筛选出最佳行驶路线,可以有效地避开交通拥挤和堵塞,更可以通过总线技术应用和影音视听,享受到高品质、高清晰的车载影音娱乐,同时其辅助其安全驾驶还可提高驾驶的安全性。相信随着智能车载信息系统技术的成熟以及用户市场意识的觉醒,舒适化、智能化、集成化的车联网系统将得到进一步认可。
(7)对内容的爆炸性增长
车联网系统采用实时在线方式,因此其内容不再是被禁锢在一个封闭的内容平台上,展现给驾驶者的一个网络开放的、实时更新的、内容丰富多彩的、人性化的服务平台。内容展现上,例如在电子地图基础上,实现动态航班信息、列车时刻信息、气象信息、票务信息、酒店宾馆、餐饮休闲、新闻娱乐、汽车服务等生活信息的整合。实现宾馆、餐饮、加油站、旅游景点、酒吧、停车场、影院、休闲娱乐等大量深度信息的收集和实时更新。系统服务功能还应包括其他服务能力和数据:驾驶人信息、路况、驾驶行为、运动轨迹、保险和维护历史信息等,从而更好地为开放提供的务。
2.车
辅助安全驾驶确保行车安全也是车联网系统的重要目的,系统将确定影响安全的因素,规划辅助安全驾驶功能,降低事故发生率。
车联网辅助监测功能:具体包括了胎压监测系统,驾驶员疲劳监视,前、后方测距雷达系统,刹车控制、安全报警系统、碰撞分析以及辅助倒车后视系统。主动报警功能:当发现驾驶者存在疲劳驾驶或预测有一定危险,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驾驶者;同时,其安装的前方测距雷达和车后的测距雷达系统会自动测量前、后方车距,并将信息发送至碰撞分析单元。如果车辆存在有碰撞的危险,会发出警报提醒人员,并自动刹车或控制安全带的驱动电机,使车内乘员在碰撞发生前处在一个提前设计的最佳姿势,使车辆的后果减小到最低。而汽车胎压监测系统也是一种主动安全系统,通过安置在轮胎上的内置传感器,该系统可以将胎压、胎温信号发送接收器,ECU 通过信号处理,将胎压、胎温信息传输到驾驶台上的显示器上,使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对胎压进行实时监视。这样可以保证当车辆轮胎出现危险征兆时,该系统会及时报警,以避免高速行驶发生车胎爆炸情况,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能,减少安全隐患。而辅助倒车后视系统可随倒车路线实时计算出倒车曲线,并将摄像头采集的视频数据传送给LCD,利用音频提示驾驶员倒车路线。
3.环境
提供给驾驶者一个好心情的环境,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能保证驾驶者保持良好状态,有利于用户体验。环境因素也是我们规划系统和产品的重要项目。
(1)实时服务,但又不会被打扰
在规划服务中,将信息在数据信息管理基础上,进行分级管理和处理,确定信息的优先级别,按照事故优先、提醒优先、个人定制优先等原则,实时有效地提供通过过滤的重要信息给驾驶人员,同时又使得驾驶人员不会被大量的信息打扰,保证驾驶安全和服务感受。
(2)开放的,懂得每个人需求的系统
系统将提供用户定制服务功能和迎宾功能,方便用户进行个性化的选定和快速享受,提供个人应用服务平台,同时按照驾驶者使用习惯提供迎宾功能,满足个人需求体验。
四、车联网项目意义和总体目标
(一)项目意义
本项目立足国家大力发展车联网的现实背景,在对国内外车联网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全面而深入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车联网中心车载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网络平台上对车辆的属性信息和动态静态信息进行有效地取和利用,并且还可以根据功能需求的不同,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还可以提供综合服务。
本项目的开展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有利于跨行业整合资源,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车联网的产业链主要由车厂、4S店、电信运营商、TSP运营商、车载终端提供商、芯片制造商、地理信息系统引擎提供商、电子地图提供商、内容和服务提供商、最终用户等多个节点构成,涵盖了传统电子产品、软件及信息服务的整条产业链。本项目开发的信息系统和平台由于体系健全、功能丰富,能够将更多的主体吸纳到车联网的产业链中,而且注重信息系统的标准遵循、平台和接口的兼容开放性和灵活扩充性,有助于将不同行业和部门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和资源“1+1>2”的协同效应,实现社会资源的集约与节约利用。
2.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项目的实施更加突出细致化社会专业化分工,注重各个节点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有助于拓展联网的产业链,催生一批新兴行业,可以实现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提高效率并且与之深度融合,形成纵横交织的跨行业价值网络,提高产业链的价值,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3.有利于推动汽车产业的纵深发展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和技术改造,用以推进传统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间协同创新,加快机床电子、汽车电子、船舶电子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随着车企之间竞争程度的提高,传统销售业务带来的利润增长空间不断缩小,加之本项目负责研发的车载信息系统和创建的车联网平台因其体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从而可以大幅增加汽车产业的附加值,使车联网更加贴近用户的实际需要,让用户感到“物有所值”,有助于提高车联网的渗透率,进而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4.有利于推动国家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与国外车联网业务相比,标准缺失成为制约我国车联网发展的一大瓶颈。车联网涉及很多信息交换标准,如网络通信、车载终端、应用层、系统层等各层面的标准。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着重对采集层标准、网络层标准、应用层标准等车联网标准体系的打造,尽快完善车联网标准体系的整体建设,以便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5.有利于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本项目负责开发的车载信息系统注重用户体验和绿色环保,突出应用的实用性和实用效果,容易提高客户的接受度,加快车联网的普及,在车联网没有得到强制推行的条件下,可以更好地通过实现协助驾驶、交通信息收集、汽车间的协作驾驶以及辅助交通管理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二)总体目标
在现代车联网应用市场快速发展,我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车载信息服务产品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软硬件,并且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服务营销体系,整合提供相关行业解决方案,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巩固和深化车载信息服务市场的地位,将我国的车载信息服务行业打造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 戴起勋,程晓农.金属材料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71-3.
[2] Giovanni E, Gigante, Stefano Ridolfi, Danieal Ferro.Diagnostic investigations and statistical validation of EDXRF mapping of the burial monument of Pope Sixtus IV by Antonio Pollaiolo in the Vatican[J].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12(13):341~351.
[3] GB12222-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弹簧钢[S].
[4] 凌文丹,王瑞海,李小飞.亚温淬火对淬火态60Si2Mn钢组织与强韧性的影响[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10,31(4):13~16.
[5] A.Vazdrirvan, G..Pantazopoulos, A.Louvaris. Overheat induced failure of a steel tube in an electric arc furnace(EAF) cooling system[J].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2008(15):931~937
[6] 猴侠.磨料三维多层可控排布电镀砂轮的若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7] A.Siddiq, S.Schmauder, M,Ruehle. Niobium/alumina bicrystal interface fracture: A theoretical interlink between local adhesion capacity and macroscopic fracture energies[J].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2008(75):2320-332.
[8] Dominique C, Thierry P L, Philippe B,et al. Residual stresses in surface induction hardening of steel: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 A, 2008,25(2):328-29.
[9] May L M, Jamey A.Fenske,Grace S L. et al. On the formation and nature of quasi-cleavage fracture surface in hydrogen embrittled steels[J]. Acta Materialia, 2011,59(4):1601~1606.
作者简介:
建筑外墙外保温是建筑节能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前高效、科学和实用的保温节能技术,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是将保温材料附着于建筑外墙主体上,以围护的结构外形形成对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美化和隔音等一系列功能,是一种既能实现建筑保温,又能保护建筑主体,还能有效延长建筑寿命的实用施工技术。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实质是阻断热桥对热能的散失,进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在冬季建筑外墙外保温层可以减少室内热量的大量损耗:在夏季建筑外墙外保温可以降低室外热量的传导和阳光的辐射,整体上实现以低能耗的形式为建筑物提供了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新旧建筑、南北地域都可以运用,作为建筑行业应该加强对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工作,实现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实用化。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是新时期建筑技术的一项总要发展,建筑企业要明确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在简介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寻求实际施工中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的要点和关键,在能够提高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施工应用效果的基础上,以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体现建筑节能的行业理念,创新建筑行业发展和进步的新模式和新手段。
1 建筑外墙外保温的概念
在建筑施工中,在体现节能和环保的背景下,建筑外墙外保温被普遍地采用,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是指:在建筑的外侧进行保温处理,对建筑外墙以包裹的方式,达到保温和节能的目的。当前普遍采用的措施是将具有隔温效果的建筑材料层置于外墙壁,改善外墙的保温性能,提高建筑主体结构承受温差变化的能力,并达到装饰和延长墙体寿命的目的。
2 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的长处
2.1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范围广
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适用范围广南北方都可适用,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不仅可以适合冬季采暖,而且还适合夏季隔热。
2.2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效果明显
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达到的保温效果比较好,根据实验结果,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可以防止出现热桥,能充分发挥外墙保温材料的节能效果。
2.3建筑外墙外保温面层的保护作用明显
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可以很好地保护建筑的主体结构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对抗风吹日晒及环境气候的侵蚀,延长建筑外墙和主体的其使用寿命。
2.4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可以改善室内环境
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可以改善室内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为室内保持较为稳定的温度范围,从而使室内热环境较为舒适。
2.5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可以丰富建筑的效果
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可以利用材料、设计和施工等环节,通过墙面、线条、装饰物的变化强化建筑外墙的立体效果,提高建筑物的艺术效果。
3 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土保持监测指以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 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工作。目前,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队伍不断壮大, 监测技术不断提高, 监测成果不断积累, 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和地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但是由于理论基础的局限和部分技术原因, 这一年轻的领域的继续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
一、近年来面临的主要理论问题
1.1监测方法
根据监测途径、监测对象的差异, 水土保持监测在我国可以分为微观监测和宏观监测两类。前者的观测以小区样地、坡面和重力侵蚀为主, 后者则主要是基于地表覆盖信息的遥感监测。
近年来,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部门在全国和区域性的大型土壤侵蚀调查中获得了大量关于各类、各级土壤侵蚀分布的数据, 但是与各监测站点所获取的地面观测数据基本上是相互独立解释的, 远远不能满足监测部门分析水土流失状况, 支持管理部门规划决策和向社会各界依法公告的需要。宏观和微观监测数据之间相互支持关系的缺失, 使对区域土壤侵蚀与其它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分析也有诸多困难, 如, 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与江河输沙量动态之间关系等, 就很难在现有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支持下研究。
当前普遍应用的土壤侵蚀信息解译方法过多地受到土地利用调查的影响, 还较难反映地形地貌、 植被空间层次类型、近地覆盖(如枯落物等) 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而过多地强调了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的因素, 对沟蚀信息的提取也较有限。另一方面, 大规模遥感调查所需要的影像较多, 经常性开展宏观动态监测经济性较差, 发展科学性更强、精度更高的快速宏观监测方法是监测部门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1. 2监测点布设
2002 年, 国家批准水利部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 项目的建设, 将在全国建设175个监测分站, 每个分站直接负责若干个监测点。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监测点是全国监测网络的基础。这些监测点包括进行长期和定位观测的常规监测点、为特定监测任务设置的临时监测点。根据SL277- 2002《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要求, 常规监测点以大江大河流域为单元进行统一规划, 主要进行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效果的监测。在全国土壤侵蚀区划的二级类型区必须设置常规监测点, 并设置观测小区和控制站。 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 监测点的布设难免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 但在全国监测网络建设背景下, 以合理的数据地学分析为导向, 合理选择监测点位置和数量、 监测点内小区和控制站布设的理论依据也基本是一个空白。监测点的布设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空间关系有着密切关系,通过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典型地貌部位土壤侵蚀分析, 研究能较好反映该地区水土流失总体状况的监测点布设方法,将为保障水土保持监测的科学性基础提供有力的支持。
1. 3开发建设项目监测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近年来水土保持领域的一大热点, 也日益成为水土保持监测的工作重点。采矿、交通、电力、冶炼、水利水电、城镇建设等重点监测的开发和建设项目在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行期间对地表的扰动状况都各不相同, 地表原貌及地表植被的恢复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何针对各类工程项目的特点选择监测方法、拟订监测指标、确定监测时段, 都需要全面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进行理论研究。建设项目对地表的扰动情况变化频繁, 计算弃土弃渣量、 评估植被破坏、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效益都需要不同于常规地面观测的监测方法。大中型点状、线状、面状工程项目对水土流失有着不同的空间影响, 分析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及其发展和控制需要结合其它环境因素合理地进行综合研究。当前监测部门急切希望, 基于工程类型、水土流失影响类型的分类研究基础上开展开发建设项目监测方法研究能为监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 4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模型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部门很早就认识到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模型是定量化开展监测、评价水土流失环境危害和水土保持设施防治效益的核心。近数十年以来, 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工作者在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等地区开展的大量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研究和应用试验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过由于大部分应用模型基本都是经验模型, 推广应用明显受到地域限制。因此,发展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推广应用的水土流失(微观)监测预报模型是近一个时期内我国水土保持监测最大和最关键的理论问题。同样由于缺乏实用性的专业模型, 对面源污染的监测更加困难。应用性风蚀监测预报模型也尚待时日。
近年一些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区域性水土流失预测模型的研究, 并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中国的区域性模型是针对微观监测支持不足、 国家决策机构和科学研究对宏观水土流失数据的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的情况下开展的, 在因子选择、数据获取、模型结构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研究。
二、主要技术问题
2. 1自动化地面观测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地面监测设施对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全面、及时的跟踪监测还比较困难。扩大地面监测点的覆盖面, 增加监测频次和监测内容是我们的长期目标。因此, 发展自动化的地面观测手段将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
当前地面观测的效率瓶颈包括取样、分析、数字化观测结果生成和地表量测等环节。这些环节涉及的径流、泥沙、土壤取样技术, 泥沙样品分析技术, 滑坡和泥石流监测技术,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跟踪测量等技术的自动化程度都有所提高, 但大多存在经济性和可靠性不高的问题。这些技术也是监测部门普遍关心的领域, 自动化地面观测相关技术的发展, 不仅需要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精度, 还需要考虑在人工成本日益上升的背景下提高监测经济性的设计。自动化地面观测技术中比较薄弱的领域包括风蚀监测、沟道侵蚀监测等。取样、样地和小区布设的设计等问题也是在提高自动化程度中需要改进的。
2. 2监测信息管理技术
我国未来的水土保持监测将基于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开展网络化的综合监测。在全国监测网络中, 微观和宏观的数据将根据不同的权限进行管理和共享。 新的信息网络专业管理系统, 将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基础数据的采集、传输、交换和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监测信息管理技术将决定我国网络化监测的总体水平。当前亟需根据各级监测机构的业务需求, 发展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物理结构是一个多层C/ S 和 B/S 混合结构, 在全国四级监测机构和监测点中的分布和数据、传输与共享需求较复杂, 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将有较大难度。而监测点内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监测点与监测分站之间的信息交换则是难度较大的另两个领域。在这两个领域, 不同环节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要求是不同的, 其分类对待对技术设计和数据收集、处理的经济性和总体效率影响很大。
2. 3调查技术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06-03
引言
数学方法的引入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分析的重要力量。作为现代经济分析对象的社会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很难在人为控制的实验环境中重复进行,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较大的复杂性和动态演变性。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应用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数学工具的滥用和误用反而影响了现代经济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对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应用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对现代经济分析中数学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有相关文献发表。已有文献注意到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化问题,甚至有文献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角度分析数据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学者指出计量经济模型存在误区,有学者强调数学在现代经济多元化分析方法中存在的不同极端化问题,还有文献关注数学方法在不同经济学分支中的作用,也有学者在分析现代经济分析方法中关注数学方法应用问题。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探讨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现代经济分析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学方法的引入密不可分,没有数学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就没有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大量数理分析模型的构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从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推动着现代经济分析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体而言,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发挥着如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数学方法的引入使得现代经济分析能够简化研究对象,抓住复杂社会经济现象中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变量,进而探讨关键因素与关键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相关关系。数学方法在简化现代经济分析方面发挥了三方面作用:一是抓住关键变量,忽略次要变量,简化变量种类和数量,使得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变的可能和简便;二是通过观察关键变量的变化分析社会经济运行总体特征和规律,能够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和消极影响;三是抓住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现象的主要特征,分析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现象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规律。
第二,数学方法的引入有利于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的统一和完善,解释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数学方法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能够完善经济分析方法,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范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使得各种研究工具和方法之间具有可比性、可选择性和可转换性,促进各种经济分析方法之间的分工合作、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二是准确定义现代经济分析中基本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例如需求(demand)、供给(supply)、偏好(preference)、效用(utility)等的界定,使得学术界在使用这些概念时能够取得共识,避免歧义的产生和无效的学术论争;三是能够对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阐释、论证与说明,明确界定原理的应用范围和边界,例如对供求原理(law of demand and supply)、萨伊定理(Say’s law)、凯恩斯定理(Keynesian law)等进行规范化与形式化。
第三,数学方法的引入可以在特定假设条件下对现代经济分析中的相关命题和结论进行逻辑证明,既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现代经济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数学工具,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逻辑一致性地得出相关命题、引理与定理。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学工具特别是数学方程对设定的经济环境进行精确描述,排除各种模糊状态,界定各种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利用数学工具从假设条件逻辑一致性地推导出相应结论,能够检验推理过程的逻辑性和准确性,从而对推理过程证实或者证伪;三是对现代经济分析结论进行逻辑检验,分析特定结论或者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对结论或者命题进行证实与证伪。
第四,数学方法的引入可以对现代经济分析得出的各种定理、命题、原理进行实证检验,考察现代经济分析是否与现实人类经济活动或者社会经济实际相吻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学方法来选择合适的样本数据或者典型案例,为实证分析提供科学、合理、可靠、准确的经验证据;二是构建计量经济分析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分析理论模型与现实数据之间相互拟合的程度;三是利用数学方法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理论解释与政策分析,对经济分析结论、命题和原理进行评价,探讨改进的可能方向。任何现代经济理论、结论、定理和命题都必须对现实的人类经济活动或者社会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如果不具有解释力,则必然丧失理论价值。
第五,数学方法的引入还可以拓展现代经济分析的思路与框架,对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减少模糊性和误差。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弥补定性研究或者描述性研究在准确性和精确性方面的不足,提高其解释力和准确性;二是把原来没有纳入或者难以纳入的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纳入到现有的现代经济分析框架之中,扩大现有理论或者分析框架的解释范围;三是建立新的理论或者解释框架,对已有理论进行拓展和创新,对新出现的人类经济或者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四是对不同的理论及分析框架进行比较和综合,推动现代经济分析理论不断进步和演化;五是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特别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方法论工具,减少决策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简言之,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没有现代数学的引入,则现代经济分析技术不可能进步如此迅速,也不可能在诸多社会科学门类中保持持续的领先地位。
二、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数学方法的引入也可能导致现代经济分析对象的复杂化或者简单化,弱化了现代经济分析能力。除了社会经济现象中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变量,还存在大量的非关键变量和次要变量,但这些变量也处于不断演化之中,也有可能转化为关键因素或者关键变量,变量的演化和转化也可能对已有的现代经济分析方法产生冲击和消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抓关键变量和忽略次要变量的方法有可能产生遗漏,简化变量种类和数量有可能使得分析简单化,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结论可能远离现实;二是通过观察关键变量的变化分析社会经济运行总体特征和规律时可能忽略次要变量转化为关键变量的可能性,使得分析结论难以经受实践检验;三是在抓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现象的主要特征的同时,可能忽略了一些虽然表面次要,实际上且发挥了关键性影响的特征,使得经济分析产生误差与偏差。
第二,数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可能有利于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的统一和完善,也可能导致简单化和教条化,使得发展出的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脱离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的实际。数学方法在发挥严密性和逻辑性强特点的同时,也可能对其他科学研究方法产生排挤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各种研究工具和方法之间具有某种可比性、可选择性和可转换性的特征与可能性,但各种分析工具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冲突、不协调和相互排挤现象,有可能导致研究思路的混乱;二是虽然现代数学方法在准确定义现代经济分析中基本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不同的数学方法之间也可能导致混乱和模糊,不仅不能够达成共识,反而可能导致歧义的产生和成本较高的学术沟通障碍;三是虽然能够对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阐释、论证与说明并明确界定原理的应用范围和边界,但也可能导致学术研究的僵化和教条化,出现现代经济分析中“洋八股”与“土八股”现象,阻碍学术进步。
第三,数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可能在特定假设条件下对现代经济分析中的相关命题和结论进行逻辑证明,但也存在既不能够证实也不能够证伪的可能性和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通过数学工具特别是数学方程对设定的经济环境进行描述过程中,不同的学者或者学派采取不同的描述方法,导致各种描述方法和变量分析的不统一与不规范,产生较大歧义;二是在利用数学工具从假设条件逻辑一致性地推导出相应结论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各种错误和失误,进而产生各种谬误并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相关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带来各种冲突、成本与损害;三是应用数学方法对现代经济分析结论进行逻辑检验的过程中可能面临数学工具不足或者偏差太大的可能性,限制了思想的进步。
第四,数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经济分析得出的各种定理、命题、原理进行实证检验,但受到样本数据收集成本与技术手段的限制,这种检验也只具有相对准确性,还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学方法不一定能够选择合适的样本数据或者典型案例,也并不一定就能够为实证分析提供科学、合理、可靠、准确的经验证据,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这些都需要数学工具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需要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二是在构建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过程中,因为采取不同的估计和检验方法,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分析结论的多样性和多重均衡性,影响到相关判断和评价;三是虽然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理论解释与政策分析,但不同的分析者或者决策者对相同的结论可能产生不同的解读方法与视角,可能丧失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第五,数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可以拓展现代经济分析的思路与框架并对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在减少模糊性和误差方面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但也可能超出数学解释应有界限,出现泛数学化、泛模型化的现象,甚至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教条化、简单化和过度解读现象,阻碍人类思想进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现泛定量化、泛精确化研究现象,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些方面并不是可以完全用数学方法进行精确刻画的,过度定量化可能导致出现用定量方法简单裁决现实问题;二在把新社会经济现象纳入到现有的现代经济分析框架过程中出现用理论剪裁现实,出现“削足适履”、“邯郸学步”等怪现象,导致非理性的理论或者分析框架的解释范围的不当扩大,损害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三是在建立新的理论或者解释框架并对已有理论进行拓展的过程中出现“伪创新”现象,即通过改头换面的重复论述或者“哗众取宠”式的旧理论导入产生“泡沫学术”,不仅不能够推动科学研究进步,反而阻碍真正的理论创新。
三、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应用的改进方向
第一,提高数学方法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严谨性,防止各种形式的数学工具的误用和滥用。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变量的演变规律,正确区分各种变量的类型,防止误用和滥用变量进行相关性与因果性分析;二是不断完善数学分析工具与手段,反制数学工具的误用与滥用;三是在利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的同时,也不能够放弃其他科学方法,使数学方法与其他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相互补充与配合。
第二,在把数学原理应用于现代经济分析时,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其局限性和存在的多种不足,防止各种误差和偏差的出现。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了解各种数学工具使用的条件和局限性,防止数学工具在其非定义领域使用;二是在定义现代经济分析中基本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例时准确而严密,防止歧义,尽可能在学术共同体内部能够达成共识;三是对一些不能用数学工具表述的原理和解释给予尊重,遵循科学研究方法多样化原则。
第三,数学方法必须为分析和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服务,而不是为了显示某种技能和脱离现实的教条服务。如何经过数学方法形式化了的经济理论、结论、定理和命题都必须对现实的人类经济活动或者社会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如果因为成为教条或者摆设则必然丧失其解释力和理论应用价值。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通过数学方法选择样本数据时必须保证样本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同时必须保证案例分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在不到改进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法,尽可能消除因为数学方法使用的误差和偏差;三是利用数学方法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理论解释与政策分析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够简单套用,不断提高政策分析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第四,不断改进和推动数学方法的改进、创新和完善,为现代经济分析提供更为科学和可靠的研究工具,不断拓展现代经济分析的新思路与新框架,不断提高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充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优势,相互配合与相互补充,不断改进和提高经济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在把原来没有纳入或者难以纳入的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纳入现代经济分析框架时,需要不断创新并摆脱僵化思想和方法的约束;三是适应现代经济分析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数学分析工具,不断拓宽数学分析的视野,为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更为科学、更为准确、更为先进的方法论工具。
结论
现代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现代复杂社会经济系统中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规律与影响效应,进而研究现代经济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并为相关决策主体特别是消费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经验参考。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数学工具的滥用和误用反而影响了现代经济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对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应用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代经济分析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学方法的引入密不可分,没有数学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就没有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大量数理分析模型的构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从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推动着现代经济分析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制约因素,不仅直接妨碍现代经济分析的进一步发展,也对数学本身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现代经济分析中大量数学方法的引入和应用范围的扩展,在充分发挥数学工具严密性、准确性、逻辑性和科学性优势的同时,也必须尽可能避免数学工具误用、泛用与滥用现象的出现。必须不断推进数学方法的进步和创新,为现代经济分析提供更为科学、准确、可靠的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1]李卫华.数学推理方法与现代经济学的杜撰性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45-51.
[2]程祖瑞.数学化与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J].学术问题研究,2005,(1):25-29.
[3]张卫国.经济理论、数学应用与经济学语言[J].经济评论,2008,(2):36-44.
[4]韦敏.对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J].财经科学,2003,(3).
[5]赵凌云.经济学数学化的是与非[J].经济学家,1999,(1) .
[6]张文修.经济学研究与数学方法――从诺贝尔奖看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J].当代经济科学,2002,(1) .
[7]贾文.认识计量经济模型应走出五大误区[J].财经科学,20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