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4: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学硕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引言
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位论文主要考察其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对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研究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性是出于以下原因:
(1)研究生培养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各种具体形式科学化、规范化、深入化,促进整个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求,促进研究生教育评估的发展。加入WTO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条件、规格与水平都要与国际接轨,其教育内容、质量标准等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位论文的评估,是从过程和目标两个方面检验质量的有效形式。
2.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
目前各培养单位制定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大多参照农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执行。这样,一方面会导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解释,实际操作性差,另一方面与农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不利于农业硕士论文质量的控制和提高。
作为农业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相应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并与农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相区别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农学硕士教育模式基本上从传统重点大学农学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存在不少问题。按照指导委员会的初衷,农业硕士教育的定位是与农学同一层次、不同特色。因此,农业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可以从矛盾的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相对性,即与农学硕士的区别性,尤其是该规格将来与职业任职资格关联的特性;二是相似性,即在程序化、制度化、可操作性、适应原则等方面的一些共性要求。
3.构建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
(1)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农业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要符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2)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可操作性
制定的标准要充分考虑国家、社会、培养单位和研究生自身水平等实际情况,使制定的标准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3)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差异性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学科特点和各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和多样化培养要求,应允许标准具有差异性,体现专业学位种类和培养单位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4.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论文类型、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撰写要求等。
(1)论文类型: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可包括研究论文、调研报告、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技术、案例分析等多种类型。
(2)论文选题:农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该是农业领域的基础性实践应用问题,应有一定的实践代表性或技术难度。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针对农业领域学科的核心内容,体现应用型学科的特点,进行文献资料查阅,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真实、真用、真行,同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新见解。
(5)撰写要求:分为绪论、研究与分析(或规划与设计,或实验与性能等)、结论等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
5.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工作,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基本采用两种可操作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种是广义的――主要针对论文过程的评价体系;一种是狭义的――即论文文本的评价体系。对于前者而言,基本的评价指标与农学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并无区别,关键在于二级指标的设定。
参照兄弟院校农业硕士的培养实践,我们针对农业硕士论文设计了不同于农学硕士论文的新的评价标准体系。
对于狭义的即文本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目前许多兄弟院校均处在摸索阶段。但基本原则大致相同,我们根据申请学位选题类型和提交论文的不同形式制定论文评价体系标准(见表2)。
结语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我国农业专业学位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综合考虑特色办学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等因素,才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具有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的论文标准体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完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有效落实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进一步研究如何做好质量检查与监控工作,如何实施综合质量评价活动,在实践中继续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从对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以及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特色数据库是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加工、存储;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数字化并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它是根据本馆特色、本地特色或本校的重点专业,集中各类文献资源而建成的数据库,是充分反映文献馆藏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特色的总汇。
本次关于特色数据库的调查样本采用逐个上网访问相关高校图书馆主页的方式,完成了对天津市部分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调查。
1. 天津市部分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分布一览表
2. 从上表可以看出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主要有以下类型:
2.1 学校特色数据库,也就是与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库。学校师生特别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科研能力,以此为对象组建特色数据库也是高校建库的选择。包括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各高校图书馆的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如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博硕士论文库”、“南开著名学者电子文库”;天津农学院图书馆的“天津农学院优秀毕业论文库”;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天津工业大学博硕士论文库”等。
2.2 学科特色数据库,即突出学校自身特色,与学校重点学科相关的数据库。如天津大学图书馆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文献信息数据库”;天津农学院图书馆的“观赏花卉查询系统”与“药用植物查询系统”;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纺织特色外文文献全文数据库”;天津科技大学图书馆的“造纸、食品学科特色数据库”等。
2.3 专题特色数据库。如南开大学图书馆的“跨国公司专题研究数据库”、“与戏剧专题数据库”;天津农学院图书馆的“动植物病虫害智能诊断数据库”、“无公害农产品病害防治数据库”;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文摘库”;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的“中国钱币研究和鉴赏特色数据库”。
2.4 以馆藏书刊资料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库。具有他馆、他校所不具备或只有少数馆收有的特色馆藏,往往也成为高校馆建设特色数据库时的选择对象。如南开大学图书馆的“馆藏随书光盘系统”;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时装图库”等。
3. 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特色
3.1 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题材丰富,在传统模式的数据库建设基础上还建设处了结合本校学科特色的数据库。数据库中不仅收录了图书、论文等,还加入了图片等其他信息,如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时装图库”,就是在文字说明介绍的同时加入了图片信息,更加直接地满足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
3.2 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如南开大学图书馆拥有8个特色数据库,特色突出,数据质量也较好。天津农学院图书馆和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分别建设了8个和7个特色数据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色,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
4. 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4.1 部分高校特色数据库数量相对不足,虽然有本校的一些特色数据库,但层次较低,内容不够充实,建设工作没有得到深入开展,对用户来说,失去了其应有的实用价值。
4.2 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没有进一步深层次的开发,有些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仅仅局限于某些书目文献的数字化加工转化。
4.3 目前天津市高校图书馆对特色数据库的宣传力度不够,普遍缺乏宣传意识。这样就不利于让更多的用户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
5. 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是高校图书馆由传统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拓展了服务空间,也延伸了服务时间。馆领导应加强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文献开发的能力,鼓励学科馆员及时把握学校学科规划、课程设计与科研成果的动态变化,建立精品课程等多种特色数据库,为教学与科研做好参考咨询工作。
通过对天津市部分高校特色数据库的调查分析,现对其未来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实现协作建设,共建共享。特色数据库建设关键之一在于领导组织协调检查。对此,管理层应在思想上找差距,订措施;在行动上,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学科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具有很多的共性和互补性,为了充分发挥特色数据库的信息优势,避免内容贫乏或重复,各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特色数据库建设时,必须协调管理、分工协作、联合建库、共建共享。
5.2 狠抓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应采取措施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以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如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培养敬业精神与质量意识,注重建库队伍的知识结构互补与更新,定期培训技能、提高业务水平以及提供学习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参加相关业务研讨会议等。
5.3 要克服特色数据库类型单一化的缺点,适当增加特色数据库全文的检索内容。针对目前特色数据库建成后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图书馆首先应对用户进行实地调查,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对特色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进行需求性调研,然后再增加全文、图片、试听等检索内容,以丰富馆藏数字文献资源。网络数据库的资源内容广泛,形式繁多,在开发利用时,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搜集、整理优秀网站信息,有鉴别地加以选择和利用。
5.4 加强特色数据库的维护与更新工作,坚决克服前紧后松的现象。数据库要及时维护更新,长期维护管理,使数据处于动态的更新变化之中,这是保证数据库智力的长久生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措施是:主管领导应从特色数据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督导相关人员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更新,并结合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定期对数据内容进行更新追加、清理和修正;对已经建成的数据库,在使用工程中如发现其内容有误差要随时修正;对反映的文献特征不准确,不全面的数据库进行及时补充;建立和完善建库后的各项规章制度。
5.5 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宣传和推广,以提高现有数据库的利用率,应对特色数据库进行积极的宣传和推广,使现有数据库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其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如利用LED显示屏进行滚动宣传;定期向读者,特别是向相关教师举办使用讲座;适当印制一定数量的广告画册,送达读者手中;适当取消IP限制,相校内外专家学者推广使用;条件成熟后,也可与相关高校图书馆进行网上资源共享。
5.6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版权保护问题已成为制约网络数据库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高校应该熟悉知识产权法相应的规则、条例,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应注意版权保护的标准、数据的合理使用和各方利益的平衡问题。
6. 结语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不能一味追求数量的增长,面对使用、维护、更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馆藏文献和人力、物力条件等,采用优秀的数字图书馆软件平台,做精做强几个最具特色的数据库,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具有学术价值和使用效果的特色数据库资源。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1-0000-00
裂褶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食药兼用真菌,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裂褶菌多糖、提取物和发酵产物等作为极有开发前景的生物活性物质已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1 裂褶菌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裂褶菌经过液体培养可以产生具有抗癌活性的孢内和孢外多糖。日本学者铃木宗司等最早发现裂褶菌多糖除了可以明显增加脾脏产生抗羊红细胞抗体的细胞数外,还可以增强迟发性皮肤过敏反应,可以非常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这些都可以达到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临床使用裂褶菌多糖治疗一些以消化道癌为主的胃癌、胰腺癌及直肠癌时,发现也可以用裂褶菌多糖作为免疫治疗剂有效治疗进行性癌症。邵伟从野生的裂褶菌子实体中提取出的裂褶菌多糖,可以显著抑制63%小鼠艾氏实体瘤。赖晓莺等发现裂褶菌多糖可以较好保护外周血白细胞,是一种较好的多糖免疫调节剂,可以回升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导致的白细胞下降指标,迅速恢复受抑制的骨髓造血机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李兆兰[3]研究发现裂褶菌多糖可以促进网状内皮系统机能,明显提高白细胞介素产生的能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同时对巨噬细胞、自然杀伤性T细胞均有激活作用。日本已经使用裂褶菌还原糖来制作药品,名为Sicofilon(施佐非兰),该药品可用于治疗子宫癌并且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肌肉、腹腔或静脉注射裂褶菌多糖都可以发挥免疫作用,还可以表现出很好的抗肿瘤活性。陈莹等研究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ne Fr)胞外多糖(SPG)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各项指标的影响,发现高剂量SPG具有明显抗衰老作用(P0.05)。李雪通过实验研究提取出的裂褶菌的胞外粗多糖可以较好抑制肝癌H22小鼠和肉瘤S180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进一步证实了裂褶菌胞外粗多糖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的说法。
2 裂褶菌提取液的生物活性研究
李洋等对裂褶菌蛋白粗提液进行了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活性测定,发现裂褶菌蛋白粗提液通过诱导抗病性和体外钝化作用达到了控制TMV和CMV的作用。
3 裂褶菌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李雪发现裂褶菌的胞内多糖可明显抑制小鼠肝癌H22和肉瘤S180的生长,从另一个侧面验证裂褶菌胞内粗多糖可以增强小鼠机体的免疫能力;裂褶菌胞内粗(外)多糖可以提高小鼠的免疫能力,可以明显抑制由于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肿胀。夏冬等发现裂褶菌多糖对延缓衰老有帮助,原因是它可以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集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并且在恢复老年动物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方面有良好表现。刘伟峰等裂褶菌胞内多糖(SPG1)、胞外多糖(SPG2)对环磷酰胺(CTX)化疗S180荷瘤小鼠的减毒增效作用,研究表明裂褶菌发酵多糖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提高CTX化疗作用的同时减轻其毒性,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刘伟峰[11]等通过动物试验对裂褶菌发酵胞内多糖(SPG1)的祛痰作用进行研究,发现裂褶菌发酵胞内多糖能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泌量(P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现在裂褶菌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裂褶菌多糖的部分,提取液和发酵产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发酵产物的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胞内多糖部分,没有添加其他成分观察发酵产物的活性,可以作为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项目名称:2011年安徽省特色专业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建设”;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裂褶菌发酵酸枣仁产物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邵伟.从野生担子菌筛选抗肿瘤多糖的试验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6(4):44-49.
[2]赖晓莺,彭大为.裂褶多糖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白细胞减少3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4):242.
[3]李兆兰.裂褶菌多糖的结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3):482-487.
[4]乃用.由裂褶菌发酵生产的乳酪状食品[J].工业微生物,2002,32(1):57-58.
[5]陈莹,才媛.王琦. 裂褶菌胞外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及代谢产物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02:274-277.
[6]钟昕.裂褶菌多糖的固体发酵制备及辐照改性[J].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0.
[7]李雪.裂褶菌液体发酵条件及发酵产物的药理活性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8]李洋,周莹.李兴红,王红青.裂褶菌蛋白粗提液抗植物病毒活性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2(24):250-255.
[9]夏冬,林志彬,马莉,等.裂褶菌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药学学报,1990,25(3):161-166.
[10]刘伟峰,陈莹,王琦.裂褶菌液体发酵多糖对荷瘤小鼠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2(02):321-322.
二、韩国旅游管理学科的设置概况
在亚洲,韩国的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较好,地位较高,国际影响力也较大。在韩国的学科体系中,学科被分为大系列、中系列、小系列和专业。据韩国国家教育统计服务中心的统计显示,从所在中系列来看,旅游学与管理学、经济学、广告·宣传学、金融·会计·财务学、贸易·流通学、经商教养学并列,均为“管理ㆍ经济”下设的小系列。从整个学科体系来看,旅游学与教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计算机、建筑、医学、药学等是并列的,都是学科小系列。“旅游学”小系列下设124个专业,“经济学”小系列下设106个专业(1)。对比中韩两国的学科设置可以发现,韩国的“旅游学”实际上处于类似中国一级学科的地位。在韩国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大学中,庆熙大学、京畿大学、亚洲大学、培材大学设有旅游管理学科。其中,庆熙大学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设置了酒店管理系、会展管理系、旅游管理系等8个系,涉及到国内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学科。培材大学设置了全球旅游酒店管理系、休闲服务管理系、休闲运动系;旅游管理硕士、博士学位专业下设旅游与节事管理、酒店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并设置有休闲、服务与运动硕士、博士学位专业。
三、美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美国,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休闲与公园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是差异较大的4个学科。大学一般会分别设置不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相当于大陆的4个不同的研究生专业。
(1)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这些学科一般设置在商学院/管理学院或其他学院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系、会议与节事管理系等。前者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CornellUniversitySchoolofHotelAdministration),开设培养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酒店管理硕士学位课程(专业硕士学位MasterofManagementinHospitality),以及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酒店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inHotelAdministration)和酒店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课程(DoctorofPhilosophyinHotelAdministration)。后者如普度大学健康与人类科学学院(CollegeofHealth&HumanSciences),下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SchoolofHospitalityandTourismManagement),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提供酒店与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和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Ph.D.),均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两个领域。
(2)休闲与公园管理。与北美地区向来重视人类休闲、游憩、公园的研究有关,休闲与公园管理学科一般设置在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区发展学院等。例如,德州A&M大学的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CollegeofAgricultureandLifeSciences)下设游憩、公园与旅游科学系(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理学硕士课程(MasterofScience[M.S.],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分“硕士论文”和“非硕士论文”两种);博士研究生层面,设置哲学博士课程(Ph.D.,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
四、英法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欧洲,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生层面)发展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是英国和法国。
(1)英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在由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苏格兰资助委员会(theScottishFundingCouncil)、威尔士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Wales)和北爱尔兰就业与学习部(theDepartmentforEmploymentandLearning,NorthernIreland)联合开展的研究评估(The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中,商业与管理(BusinessandManagementStudies)学科门类(unitofassessment)下设13个一级学科,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公共部门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等1。一般而言,旅游、休闲、酒店、会展是4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开设相应的研究生专业。以英国旅游管理学科排名第一的SurreyUniversity为例。该大学在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开设航空管理、国际会展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开发、国际旅游营销、酒店战略管理和国际旅游管理等多个硕士学位课程(均为理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开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哲学博士Ph.D.;分酒店、旅游、会展等多个方向)。
(2)法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1)。2015年,法国的旅游类学士、硕士学位,分别单独命名为“旅游学学士”“旅游学硕士”,不再是经济或管理学科下设的学位。目前,法国正在设立“旅游学博士”。
五、澳大利亚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植物作为景观设计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在改善居住区小气候、美化居住区环境和为居民营造良好的活动场所等方面都发挥着显著作用。在现代居住区设计中,一般要求绿化率达到30%以上,因此合理的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树种的选择
黑龙江省由于受到地域、气候、植物种群结构分布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居住小区树种的选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居住区绿化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居民创造舒适、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以乡土树种为主
因乡土树种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自然淘汰和人为筛选,一般都已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黑龙江省,常用的乔木类树种有京桃、东北杏、山荆子、梓树、垂枝榆、樟子松、柳树类、杨树类等;常用的灌木类树种有丁香、连翘、榆叶梅、锦带花、树锦鸡儿等。
1.2 做到适地适树
所谓的适地适树就是把树木栽植到最适宜生长的地方。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种植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立地条件;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一些居住区内出现生长停滞树木、成活不成材树木等就是没有贯彻好适地适树的原则,或者是对适地适树原则理解片面而导致的。
1.3 无污染,无伤害性树种
居住区内所选用的树种本身不能产生污染,并且忌用一些有毒、有刺、易引起过敏的树种。如:黑龙江省曾经栽植的杨柳树,夏季会产生杨柳絮漫天飞舞的景象,不仅污染小区环境,而且杨柳絮本身会引发人们呼吸道疾病。居住区内也尽量忌用黄刺玫,因黄刺玫枝条上生长着皮刺,容易刺伤小区内玩耍的孩子。
1.4 少常绿,多落叶
一般居住小区楼房与楼房之间相互遮挡,采光往往不充足,尤其是在冬季,光强度减弱,光照射时间缩短,采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要多选择一些落叶树种,少选择常绿树种。
1.5 以阔叶树木为主
居住小区是人们生活、休息和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应该给居民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针叶植物(如松类、柏类)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心理感受。因此,居住小区内应该以种植阔叶树木为主,在道路和宅旁更为重要。
2 植物的配置
2.1 考虑景观的变化
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是人们感受自然最直接的参照物,也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景观的季相变化。居住区内一般应营造春则繁花叶艳、夏则绿荫清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的景观,以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观赏效果。建议使用一些具有强烈季相变化的树种,如槭树类、枫树类等。同时,应注意速生树种的选择,以达到迅速绿化和长远稳定的结合。
2.2 提倡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是指充分利用立地条件,选择攀缘植物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上的绿化方式,如居住小区绿化中的建筑墙面的绿化、花架等。面对城市飞速发展带来的寸土寸金的局面,垂直绿化在减少占地面积的同时提高了绿化率。除此之外,植物垂直绿化也要注重乔木、灌木、草花(简称乔―灌―草)的结合,这种配置方式也是垂直绿化的一种。黑龙江省常用于垂直绿化的植物有葡萄、爬山虎等,它们既能够遮挡不雅物件,又能够巧妙的形成遮荫棚,为居民提供休息、乘凉的地方。
2.3 考虑居住区的采光
住宅楼朝南一侧往往能够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喜阳类植物,但种植时应注意不要影响室内的通风和采光。种植乔木时,不要与建筑距离太近;在窗户的下边也尽量不要种植高大的灌木,以防止遮挡室内光线。住宅楼的北侧光照不充足,不利于植物生长,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尽量采用耐阴的树种。此外,在东西两侧可以种植高大的乔木类树种来防风固沙、降低噪音。植物有改善局部空间小气候的作用,研究表明乔木周围温度冬季高夏季低,比较稳定,因此居住小区绿化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该以乔木为主。
对于那些有电话线、网线、煤气管道等通过的不适宜种植乔木的地方,应设计种植草坪,这样可以减少灰尘、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如果遇到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应考虑如何利用自然生长的野草来营造景观。中国景观大师俞孔坚先生在设计建造岐江公园时强调,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用那些被人们鄙视和践踏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4 注意突出主景
每一个景观都有一个主景,所谓的主景就是该景观的重点、核心。对于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来说也有其主要景观,它可以是水体、山石,也可以是植物造景。植物造景中的主景树要选择能体现个体美的树种,树木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个性,这些个性又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如:主景树可以选择观干、观姿、观叶、观果、观花的树种,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主景树的个性美。同时,居住区内栽植有芳香味道的植物,使小区内花团锦簇、芳香宜人,如灌木丁香等。栽植观果类植物,如樱桃、杏树等,在深受居民欢迎的同时,又可以兼顾招引益虫益鸟,起到生物防治害虫的作用。
3 总结
居住小区作为人们居住环境最直接的空间,其环境建设以改善和维护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共同营造适宜的植物造景空间,以满足居民的需要。但是目前我省大多数城市居住小区绿化存在以下情况:树种类比较单调,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不够;在小区景观绿化中,公共绿地树种比较丰富,而其他绿地、宅旁树种种类相对有些单调;有些树种已经进入了衰老期,观赏效果不佳;杨柳絮所造成的污染;乔木比例过小,减弱了绿地的生态效益;冬季缺绿情况比较突出;彩色树种较少;缺乏观花、观果植物,以上这些不足都应该从养护技术等层面进行逐一解决。
居住小区植物造景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充分考虑到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休息、娱乐的良好场所。小区植物造景要以适地适树为前提,逐步引入可以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小区绿化树种,充分展示植物的形体美、群体美,最大限度地发挥居住小区绿地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峰,鲁文化,宝力格.浅谈适地适树[J].内蒙古林业,2001
[2] 杨淑红.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J].河南林业设计,2006
[3] 王卫青.彩色植物在绿地中的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09
[4] 苏雪痕.植物造景[J].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5] 郭荣芳.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分析[J].现代园艺,2011
[6] 陆东芳.浅谈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配置[J].林业勘察设计,2007
[7] 贺晓娟.论植物造景中的审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372-03
Analysis on Quality Factors of Part-time Program of Agriculture Master Thesis Proposal
QIN Fang1, WANG Tai-qun2, HUANG Jia-nan3 (1.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2. Central Agricultural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School, Beijing 100125; 3.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Zhejiang 310021)
Abstract Statist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379 questionnaires by using STATA 12.0 software, the main qu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sis proposal of part-time agriculture master were obtained, an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proposal quality were put forward. 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sis proposal quality through exploring efficient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Part-time Master of Agriculture; Proposal; Quality impact factors; Analysis
1问题的提出
社会进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扩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空间,同时,也对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提高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2013年11月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并再次强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培养目标,并对培养模式与论文质量做出明确要求。
农业硕士是与特定的职业背景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新的学位类型,与学术型学位重点培养理论科研型人才相比较,它主要培养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指向上,它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强调在专业理论指导下,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因此又和学术型学位有着一定的区别,是“农科”的MBA[1]。
学位论文是课程知识与研究能力以及领悟创新能力的体现,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完成更多的贯穿于学位论文的创作之中,而论文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文字说明材料,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以及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有定位作用,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起点。作好开题报告有助于研究生进一步厘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以便顺利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做好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常重要。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在校学习时间短,理论水平薄弱,与导师沟通不方便,致使学生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选题对社会急需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关注不够,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选题研究的前沿了解不充分,文献综述不完整;对研究内容缺乏足够的实际调研,对其实践发展和应用性缺乏足够的了解;论文的论证缺乏逻辑性等,从而影响了开题报告质量。
2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该文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申请并参加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论文答辩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91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专家评定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其中,“优秀”占总人数的22%,“合格”占总人数的73%,“不合格”占总人数的5%。该文应用STATA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寻求影响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得出,导师指导力度、选题与学生工作岗位及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研究有无经费支持、学生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及学生年龄等影响因子与开题报告质量相关度高,对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大,是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研究方便,分别对上述影响因子进行定义:
(1)导师指导次数:导师指导次数在10次以上,取值为3;导师指导次数在1~10次,取值为2;导师未曾指导过,取值为1。
(2)学生工作岗位性质: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科技人员、教师与农技推广人员,取值为3;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行政管理人员,取值为2;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企业,取值为1;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其他,取值为0。
(3)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非常一致,取值为3;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基本一致,取值为2;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不一致,取值为1。
(4)研究是否有经费支持:研究有经费支持,取值为3;研究无经费支持,取值为2。
(5)学生职务与职称:职务或职称为科员或初级,取值为3;职务或职称为科级或中级,取值为2;职务或职称为县处级及以上或高级,取值为1。
(6)学生年龄:年龄在22~30岁,取值为3;年龄在31~45岁,取值为2;年龄在46岁及以上,取值为1。
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导师指导、工作岗位、是否有经费支持、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职务或职称、学生年龄,
相关系数分别为:97.73%、91.73%、89.85%、88.29%、77.66%、47.99%。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因子以及相互关系为:
(1)与导师指导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与导师沟通越充分,开题报告质量越好;与导师沟通不充分或未沟通,开题报告存在问题较多。
(2)与学生工作岗位性质存在正相关关系。学生如果从事科研与学术研究等相关工作,其开题报告质量就高;如果从事与科研或学术研究等相关不大甚至无关的工作,其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
(3)与选题是否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一致存在正相关关系。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越一致,开题报告质量越高。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不太一致或不一致,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较多。论文题目与工作内容有关的开题报告质量等级数量是论文选题与工作内容无关的1.865倍[2]。
(4)与研究有无经费支持存在正相关关系。选题有经费支持,试验可以顺利的开展,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选题无经费支持,开展试验缺少经费,甚至无法进行试验研究,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存在问题较多。
(5)与学生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呈正相关关系。学生技术职称或职务越低,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学生技术职称或职务越高,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
(6)与学生年龄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越年轻,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学生年龄越大,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
通过相关系数与主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开题报告质量与跟导师沟通是否充分,选题与所从事工作岗位与实际工作需要是否一致,论文有无经费支持,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及年龄等影响因子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其中导师指导对开题报告质量有着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关系,导师指导越充分开题报告质量越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最主要和最关键影响因子;选题与工作岗位及实际工作需要越一致,论文研究的现实诉求就越强,研究中需要的数据资料等素材也丰富易得,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容源泉;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越低,学生求学动力越高,要求提高研究能力与获得学位的需求也越强,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内在驱动力;选题有经费支持,开展试验或调研工作相对较容易开展,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这是保证开题报告质量的基础与条件。但由于不同因子在开题报告质量中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统计中各因子的显著性也不尽相同。
3提高开题报告质量的对策建议
3.1强化导师指导,突出导师任职责任
由于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工学矛盾突出,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再加之导师工作繁忙,与学生沟通不及时等问题,致使开题报告存在很多问题。俗语说“名师出高徒”,但对于非全日制农业硕士来说是“严师更出高徒”。因此,建议加强导师指导,突出导师任职责任,实行开题报告写作过程的关键环节质量把控措施管理。在此过程中,导师与学生在每个关键环节面对面沟通与讨论,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主要任务与研究重点,把开题报告写作的整个过程规定为一个有严格研究程序、使用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并将此过程分解成各个关键环节来分步指导,具体任务一环紧扣一环,质量要求一步紧跟一步。
关键环节可设为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案的讨论、论文提纲的讨论、初稿的讨论和完善。
3.1.1确定选题和研究方案。首先,导师应研讨学生的工作背景与学习背景,指导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其选题是否可行,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确定选题后,应要求学生把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研究前沿、做此项研究的方法与途径都确定清楚,并且必须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其次,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方法训练。导师有责任要求和指导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一点很重要。
3.1.2确定论文提纲。在确定选题与研究方案后,导师应与学生再作充分步沟通,拟定出一个初步的提纲,使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同时初步讨论确定研究的工作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以及分析判断预定的研究结论,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3.1.3确定开题报告写作初稿。首先,导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论文题目。其次,重视论文的写作格式与文字的规范性。导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学位论文规范写作,使其从一开始就养成规范写作的意识。
3.1.4对开题报告全面指导。主要是对开题报告中各要素的写法、论文提纲中各章节的安排及内容等作一个全面的讨论并提出明确修改意见。在这一环节中,导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其耐心反复修改,对于文字功底较差的学生,导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其尽快提高。
3.2严格把控论文选题关
在问卷调查中,有67%的生源工作单位为科研单位、高校或政府机关,有80%的生源工作岗位为科研、农技推广与教师或行政工作,在选题类型中,选题为技术推广或现代农业等与农业相关及自然科学专题的占了总人数的86%。根据这一数据,结合开题报告质量主要影响因子分析,说明农业硕士生岗位与选题一致性匹配较好,有一半多的学生工作单位性质有助于孕育出较好的选题,大部分学生的工作岗位利于写出较高质量的开题报告。
要把好论文选题关应遵守三条选题原则。①与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相一致原则。选题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农业领域高层次的复合型培养人才,学生必需加大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了解社会迫切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充分了解选题研究前沿,对研究内容做足够的实际调研。②应与学生工作单位建设目标及工作岗位相一致原则。积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项目,或者单位有经费支持的项目,此类项目研究目标明确,基本以解决社会、国家在某领域的重大问题为研究目的。③与导师研究方向相一致原则。学生在入学时就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学习背景,明确选题的大致研究方向,确定导师及同行的第二导师,结合导师课题或研究方向做好选题。农业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如果一致,更能获得导师系统的指导和支持。
3.3提高生源质量,为开题报告把好源头关
生源质量对开题报告有着直接的影响,生源质量好,其研究基础相对较扎实,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好。因此,在招生工作中,首先应拓宽招生渠道,招生对象应以工作在农牧业一线的农业基层骨干技术人员为主,这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大部分都具备农学学士学位。其次应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实行优中选优的淘汰原则,重视学生工作背景与专业背景,考核学生对农村相关知识、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水平等,对考生专业背景、工作单位等与所报专业差距大的学生,应采取不录取原则,尤其是音乐、美术等专业毕业的考生,做到严把生源质量关。
3.4规范并加强开题报告教育管理,为开题报告做好保障工作
3.4.1加强导师管理工作,督促导师指导。导师是学位论文的负责人,作为教育管理者应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加强第一导师对开题报告的指导。①加强导师培训,对导师全面讲解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的整个管理流程,突出导师的任职责任与能力。②配备充足的导师队伍,细致导师管理工作。严格把关导师的任职资格,不仅要求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教师方有资格担任导师,而且要求是热心或非常熟悉非全日制农业硕士教育的导师方可担任,主要目的就是做到让更有资质的导师能者多劳,使双方工作意愿都很强,从而保证开题报告质量。③在开题报告环节设置环节管理,督促导师指导。
积极推行双导师制,加强第二导师指导。这一制度不仅符合全国农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积极要求推行的双导师制度的指导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决了农业硕士与导师沟通不便的矛盾,大大加强了导师的指导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开题报告质量。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第二导师,并要求申报的第二导师尽可能为学生本单位具有一定职称、研究能力与研究条件的人员,便于提供指导。在第二导师资源中,各培养单位也应积极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把优秀的研究人才与高级专门人才等作为第二导师资源。
3.4.2重视开题报告组织工作,提高专家指导效用。农业硕士在校时间短,开题报告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导师指导不充分,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并组织好开题报告会,尤其是组织好开题报告会中的专家队伍,提高专家指导效用,加强开题报告指导。首先是重视开题报告会专家队伍建设,制定聘请专家的标准以及专家点评依据,点评一定要熟悉并符合农业硕士特点。其次是建立一支稳定的、了解并且热衷于农业硕士教育的专家队伍。再次是在开题报告会上,每组配备3~5名同专业领域专家,要求学生使用PPT向专家组汇报开题报告内容,专家组按照开题报告点评要求,对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点评并提出具体修改措施与意见。对不符合开题报告要求的,专家应要求其重新修改并予以下次重新申请。
3.4.3有针对性地开设特色课程。非全日制农业硕士选题大都与本职工作紧密联系,有很好的工作基础与积累,但是对于如何做研究、写好学位论文、做好论文开题报告却没有系统地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课程培养方面专门开设学位论文设计与写作以及如何选题及写作开题报告等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可将农业硕士开题报告与论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实行案例教学,同时,还可设置开题报告会现场观摩等实践式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结语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一般都具有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既是工职人员又是学生的双重身份使其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既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又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践和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社会。但因其双重身份,在校时间短,工学矛盾突出,导师指导有限,对教育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证培养质量,又要降低工学矛盾对培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其特点,结合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因子分析,加强开题报告的过程管理,探索积极有效的培养方式,提高论文开题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图分类号 Q94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19-02
Resource and Effect of Medical Fungi Phellinus pini(Fr.) Quél. in Shanxi Province
DU Li-mei 1 HAN Rui 1 AN Tai-cheng 1 * SHANG Xiao-fang 1 WANG Jun-sheng 2
(1 Shanxi Province Sericul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Yuncheng Shanxi 044000; 2 Pinglu Fruit Industry Bureau)
Abstrac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of Phellinus pini(Fr.) Quél. were discussed.Related study and record was introduced,so as to promote the utilization of Phellinus pini(Fr.) Quél.
Key words Phellinus pini(Fr.) Quél.;resource;effect;pharmacological action;Shanxi Province
松木层孔菌,别名松针层孔菌、松针灵芝、黄芝、松黄灵芝、松白腐菌等。松木层孔菌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锈革孔菌目,锈革孔菌科,木层孔菌属[1-2]。有的分类松木层孔菌隶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刺革菌科,木层孔菌属的一种真菌[3-5]。木层孔菌属全世界有250多个种,在我国发现的有62个种[6-7]。研究表明,松木层孔菌是抑制肿瘤、治疗癌症的一剂良药,是目前世界上对肿瘤抑制效果最好的药用真菌之一。子实体含齿孔酸等活性物质,是所有真菌中治癌效果最好的品种之一。松木层孔菌集中产地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原始森林地区。山西省较集中产于有野生灵芝分布的中条山林区、太岳山林区,另外其他林区亦有一定数量。笔者最近10余年每年在中条山腹地海拔1 200 m深山搜集到松木层孔菌子实体。经过调查分析,山西省低海拔林区亦有所生长,多个盆地老树上也曾出现过。该物种具有很好的功效,为稀有药材,开发力度有待加强。松木层孔菌主要功效是抗癌、增强免疫力、降低血糖等[8]。
1 形态特征和山西省地理分布情况
1.1 形态学特征
子实体多年生,菌盖木质,呈马蹄形、扁平或贝壳形,一般在7 cm×24 cm左右,有的甚至能够达到23 cm×40 cm,厚2.5~18.5 cm或更大。盖面一开始会有红褐色的胶状皮壳,逐渐角质化呈灰色至黑色,棱带宽,边缘稍钝初期近白色,后渐变黄色至赤粟色,下侧无子实层。菌肉的颜色为近白色至淡黄褐色,木栓质至木质,有环纹。厚度比菌盖小,一般在0.5~2.0 cm,味苦。菌管多层,每层厚3~5 mm,淡黄色,管口白色至乳白色。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在松、云杉、冷杉、铁杉及落叶松等针叶树的树干或朽木上生长,偶尔也生于阔叶树的枯腐木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野生松针层孔菌对针叶林的危害大,已经由侵染原始林转变为侵染人工林[9]。
1.2 山西省地理分布林区概况
1.2.1 中条山林区。包括中条山脉东西两侧的阳城、沁水大部和垣曲等地区。总面积612 645 hm2,共有林场14个。林地占总面积的40.3%,森林覆盖率32.0%。中条山历山地区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植物资源丰富,是山西省暖温带动植物的天然繁殖园。该区是山西省野生灵芝的主产区,灵芝科灵芝属的品种现已发现有4种以上,刺革菌科木层孔菌属药用真菌主要有松木层孔菌和桑黄两大类型。当地老百姓常把灵芝科的灵芝品种和刺革菌科的松木层孔菌都称作“野生灵芝”。
1.2.2 太岳山林区。包括沁源县及其周围平遥、介休、灵石、霍州等地区。林区的总面积为360 263 hm2,包括20个林场。林地占总面积的48.6%,森林覆盖率35.5%,是山西省森林覆盖率最大的林区,太岳山主峰五龙壑(在霍州东北)海拔2 551 m。该林区森林郁闭度偏小,疏林地占1/4。
1.2.3 其他林区资源状况。山西全省共有国有林管理局,即区划林区,除上述2个主产林区外,药用真菌松木层孔菌在其余6个林区均有零星分布。资源在各林区排列顺序是:中条山>太岳山>吕梁山>太行山>关帝山>管涔山>五台山>黑茶山。
2 松木层孔菌功效与作用
2.1 化学成分
从木层孔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甾醇、萜类、多糖和脂肪酸等[8,10]。该种主要活性成分是多糖类,其中多糖可以和蛋白质形成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物质。深层发酵液能提取有多种胞外多糖。甾醇类、黄酮类有麦角甾醇单体、黄酮和二氢黄酮衍生物;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酶类、吡喃酮色素、生物碱还有神经酰胺类物质。
2.2 功能
松木层孔菌对于多种癌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有明显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力功能。具体作用如下:有效抑制癌细胞,防止复发转移;提高免疫力;恢复血小板和血细胞、红细胞的正常;迅速降低转氨酶;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增强放化疗效和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镇痛作用减少并发症及耐药性,可作为肿瘤化疗中的治疗药、保肝药、免疫制剂来使用。
2.3 药理作用
一是抗肿瘤作用。国内外学者相继做了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层孔菌具有抗癌功能。二是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是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增强细胞因子的表达,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抗体。三是治疗肝炎作用。张万国等认为针层孔菌能明显减少肝细胞变坏和坏死,维护肝组织正常结构,促进肝功能恢复。四是抗炎作用。层孔菌能抑制小鼠耳肿胀,有抗炎作用,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五是降血糖作用。试验胞外多糖能使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降低。有报道称,目前菌类降血糖作用效果最好的是从鲍氏针层孔菌深层发酵菌丝体中提取的胞外粗多糖。六是抗氧化作用。子实体乙醇或乙酸乙酯提取物,能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活性[10-11]。
2.4 鉴别方法及用法用量
底面菌孔越密的松木层孔菌子实体品质越好,此外,味道越重、比重较大的品质较好。松针层孔菌15~30 g/d。水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癌症患者应长期服用。中老年人的保健佳品,每天2~3 g泡茶喝。
3 松针层孔菌的研究进展
3.1 相关研究
自1968年日本首先报道裂蹄针层孔菌(桑黄)具有96.7%的抗肿瘤活性后,各国开始重视对裂蹄木层孔菌、针层孔菌等的研究。王稳航等[12]认为松木层孔菌3种多糖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小鼠血清、心、肝、脑、脾中SOD、GSH―PX活力,降低了MDA生成量,而对TOAC值影响较小;同时,3种多糖均显著提高了小鼠体内血清NO生成量。
在我国作为珍贵的中药材,对松木层孔菌的研究,目前与同属的桑黄相比很少。由中国知网(全国最大的数字图书馆)学术百科可知,毕业论文有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松木层孔菌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层孔菌发酵菌粉的新药材研制及其活性成分Hispolon的抗肿瘤分子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碱提松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刊物有《中国医药杂志》2013年08期《松木层孔菌(Phellinus Pini)胞外多糖结构解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1期《松木层孔菌母种培养基的筛选》;《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第17期(5)《基于核苷酸序列及RNA二级结构基础的针层孔菌属(Phellinus)复合种分类学研究》;《中草药》2007年02期《刺革菌科4种药用真菌的ITS区序列分析》;《中国现代应用医学》2010年08期《松木层孔菌胞外多糖的组成分析及免疫学特征研究》;《食药用菌》2013年02期《松木层孔菌多糖的微波提取和体外活性研究》;《分子科学学报》2012年02期《松木层孔菌多糖PED的结构及活性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11期《松木层孔菌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第08期《松木层孔菌对正常小鼠体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中成药》2005年12期《层孔菌属真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植物药分类)》2004年03期《木层孔菌真菌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以上论文和文章均为报道近10年内研究松木层孔菌的研究工艺。
3.2 相关记载
针层孔菌属药用真菌主要集中在针层孔菌、裂蹄真层孔菌和鲍氏针层孔菌等,它们很早就被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药典中。《野生灵芝点燃生命之光》一书中介绍介绍北京肿瘤医院用平盖灵芝40 g、无柄赤芝20 g、松针层孔菌40 g进行配伍,对多例患有癌症的患者进行试验,在临床观察的过程中均无毒副作用发生。《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提到松针层孔菌具有优良的抗癌功效。另外《肿瘤与野生真菌》一文报道,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魏江春院士在2009年杭州市开会时讲到,俄罗斯居民平时就是用松木层孔菌来治疗肿瘤的。《扶正祛邪野生桑黄层孔菌》一书中也对其有记载,边同华教授(著名中医专家)治疗肿瘤多年来形成三大特色,即用纯中药无毒无副作用治疗肿瘤;形成自己独特的秘方;放开引进其他疗效好的药品;这些说法都围绕的是灵芝、桑黄、松针层孔菌真菌药物。
4 参考文献
[1] 张小青,戴玉成.中国真菌志(第29卷,锈革孔菌科)[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
[2] 刘波.中国药用真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3] 陈康林,卯晓岚,苏明达.中国抗肿瘤大型药用真菌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第一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32.
[6] 卯晓岚.中国药用菌物概述[C]//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47-50.
[7] 戴玉成.中国多孔菌名录[J].菌物学报,2009,28(3):315-327.
[8] 陶美华,章卫民,钟韩,等.针层孔菌属(Phellinus)中药用真菌的研究概述[J].食用菌学报,2005,12(4):65-72.
[9] 戴玉成.中国林木病原腐朽菌图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78-3
0 前言
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又名喜旱莲子草,英文名alligator weed属苋科Amaranthaceae,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原产于南美洲,现已扩散到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欧洲南部、非洲东西部等地区,是一种全球性的水陆两栖型恶性杂草。空心莲子草于20世纪30年代被侵华日军作为马饲料带入中国江浙一带,上世纪50年代后期作为猪饲料在全国推广,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逸为野生,并迅速蔓延,对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交通航运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空心莲子草主要以茎节生出不定根进行无性繁殖,一个茎节最多可生出20多条不定根。茎节腋芽萌发力也很强,最多可形成10个分支,旱地陆生的空心莲子草可形成1cm左右的肉质储藏根,当其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大量不定芽,使得空心莲子草在适宜条件下能迅速呈蛛网状扩散,密布整个生态系统。2003年,空心莲子草被列为我国首批16种重要入侵物种之一。
针对空心莲子草的蔓延和危害,世界各国均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主要方法有植物检疫、生物防治、化学防除、机械及人工防除等。由于空心莲子草再生能力强等的生物学特性使得机械防除在某种意义上加剧了其扩散和蔓延。化学防除速效、便捷,但对本土生物也有一定影响,并且其应用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生物防治以其防治成本低、可持续性、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受到推崇。
1 空心莲子草的主要天敌昆虫
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从空心莲子草原产地筛选引进3种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 Selma & Vogt)、从毛沃斑螟(Vogtia malloi Pastrami)、安氏御管蓟马(Amynothrips andersonii O′Neill),分别进行其安全性测定后在佛罗里达州、南卡罗莱纳州等地释放,并在水域上的空心莲子草生物防治中获得极大成功。其中,以莲草直胸跳甲作用最大,斑螟抗寒性较强,而蓟马作用效果较弱。我国于1986年从美国引进莲草直胸跳甲,进行其安全性测定后通过大量繁殖,在重庆、湖南、福建、江西、广西、上海、浙江等地释放,对水生型空心莲子草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并形成了自然种群。
我国本土取食空心莲子草的昆虫种类有拟小黄卷叶蛾Adoxophytes cyrtosema Meyrick、后黄卷叶蛾Cacoecia asiatica Walsinghum、木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 Bremer et Grey、红腹白灯蛾Spilarctia subcarneat (Walker)、星白雪灯蛾Spilosoma menthastri(Esper)、斜纹夜蛾Porodenia lifura (Fabriciu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甜菜白带野螟Hymenia recurvalis Fabricius、豆卷叶螟Lamprosema indleata Fabrieius、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蓝角胫叶甲Gastrophysa atrocyanea Mootschulsky、虾钳菜披龟甲Cassida piperata Hope、稻棘缘椿象Cletus punctiger (Dallas, 1852)、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白条细蝗Catantops splendens、条纹褐蝗Phlaeoba infumata、短角外斑腿蝗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Willemse)、褐背细斯Conocephalus maculates、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江西巴蜗牛Bradybaena kingsiens Martens等。其中,虾钳菜披龟甲、甜菜白带野螟、豆卷叶螟和斜纹夜蛾取食量较大。但豆卷叶螟和斜纹夜蛾是重要农业害虫。本文就莲草直胸跳甲、虾钳菜披龟甲和甜菜白带野螟做简要介绍。
1.1 莲草直胸跳甲
莲草直胸跳甲又名空心莲子草叶甲、曲纹叶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跳甲亚科Alticinae,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专食性天敌昆虫。其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阶段。成虫和幼虫均取食空心莲子草,老熟幼虫钻入空心莲子草茎杆内化蛹。莲草直胸跳甲主要取食叶片,食料缺乏的情况下会啃食茎杆。对空心莲子草的叶片日取食量为0.61-4.63cm2,一生可取食22.4-39.9cm2。1头成、或1头幼虫一生能控制3-5株空心莲子草,直至杂草死亡。
莲草直胸跳甲喜阴湿,一生无滞育,南宁1年可发生8-9个世代,全代平均历期47.3-54.5d,平均每雌产卵1295粒,最多可达2636粒。温度是莲草直胸跳甲种群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35-40℃卵孵化率为0.4℃卵孵化率仅为33.24%,4-12℃的低温胁迫和35-40℃的高温胁迫下1龄幼虫的死亡率均为100%,32℃化蛹率为40%。所以,在田间释放莲草直胸跳甲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均会引起种群的急剧下降。李宏科和王韧1988-1991年期间在湖南省1500公顷水域进行莲草直胸跳甲释放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地点连续释放2-3年,空心莲子草可以得到基本控制。1988-1990年,重庆市沙坪坝区释放莲草直胸跳甲1.18万头,至1995年底将全区20多km2范围内的空心莲子草控制在不危害水平;重庆19个县区800多个村通过引种释放,1995年底莲草直胸跳甲控草面积达2万公顷,扩散面积3.3万公顷。莲草直胸跳甲于1996年10月和1997年10月先后2次被引入沪郊,现已成功定居并建立自然种群。经扩散繁衍,对现闵行区370km2范围内的空心莲子草均有明显的防除效果。福建、安徽、湖北、广西、贵州等地相继引种此虫,在水域均出现明显防除效果。但莲草直胸跳甲对陆生型的防治效果较弱,马瑞燕对莲草直胸跳甲在不同生态型空心莲子草的化蛹适应性研究表明,陆生型空心莲子草的次生结构是制约莲草直胸跳甲化蛹的主要因子,茎杆的木质化程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莲草直胸跳甲幼虫钻入茎杆的难度。
1.2 虾钳菜披龟甲
虾钳菜披龟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龟甲科Cassididae。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国内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区,是空心莲子草的本土天敌昆虫。成虫和幼虫均取食空心莲子草叶片,初孵幼虫仅啃食少许表皮和叶肉,食痕为针嘴大小的白色小点;2龄啃食一层表皮和叶肉,仅留一层表皮,食痕似窗纸;3龄至成虫活动性递增,均将叶片取食到仅留一层表皮或啃食叶片呈缺刻、孔洞。虾钳菜披龟甲每日单头可取食叶片1-2片,严重时,幼虫可将空心莲子草叶片取食成“天窗”网状,仅剩叶脉和表皮层;成虫可将叶片完全取食光。虾钳菜披龟甲在湖南冷水江地区1年发生4代,春季气温回升到14℃时开始活动,气温30℃以上,卵孵化率仅为43.8%。林冠伦1987年用19科38种植物对虾钳菜披龟甲进行了食性测定,结果表明,虾钳菜披龟甲仅取食苋科和藜科包括空心莲子草、反枝苋、藜、小藜在内的7种植物,属于狭食性昆虫,对经济作物不会造成危害,且在空心莲子草上的取食量是其他植物的2-10倍。戴红君2009年对虾钳菜披龟甲进行了选择性取食实验和非选择性生长发育实验,结果表明,虽然虾钳菜披龟甲产卵取食均偏好本地寄主,在本地寄主上发育速率也比在空心莲子草上快,但在空心莲子草上能完成世代随着其他寄主在自然界的发生量减少,虾钳菜披龟甲将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生防作用物。
1.3 甜菜白带野螟
甜菜白带野螟,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甜菜上的重要经济害虫。在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非洲和北美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云南、贵州、台湾、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湖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我国对甜菜白带野螟的文献不多,主要围绕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展开。2004-2005年高同军等就甜菜白带野螟对空心莲子草的生防潜力做了初步研究,通过对50种植物进行室内食性测定发现,甜菜白带野螟仅取食苋科和藜科部分植物。且对空心莲子草有极强的食性趋性,且取食量极大。甜菜白带野螟仅幼虫取食空心莲子草叶片,幼虫一般吐丝卷曲隐匿于叶背,1、2龄幼虫取食叶肉和下表皮,使叶片只剩下透明的上表皮,3龄到5龄幼虫均可将叶片全部吃光,严重时只剩叶脉。幼虫迁移能力强,取食完一片叶后迅速转移继续取食。高同军等对甜菜白带野螟食量观察发现幼虫3龄以后进入暴食期,每头4龄幼虫1.5d可将1株空心莲子草叶片吃光。在南京地区,8月下旬到9月中旬,甜菜白带野螟发生严重,某些区域空心莲子草被取食得只剩茎杆和叶片主脉。因其在中国分布广、食量大,可以考虑作为空心莲子草的天敌昆虫加以利用。
2 展望
目前,国内利用天敌昆虫对于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主要集中在莲草直胸跳甲方面。莲草直胸跳甲具有种群繁殖快,取食专一性好,对水生型控制效果好等优势。但其分布范围小于空心莲子草的分布范围,对高温和低温耐受能力弱,冬季和夏季种群数目减少,直接影响春季和秋季种群基数。可以考虑在人工饲养过程中进行高温驯化和低温驯化,筛选培育适合更大温度跨度的品系,解决莲草直胸跳甲的越冬越夏问题。
陆生型空心莲子草因其独特的次生结构和极强的繁殖能力,在某些地区其危害已经超过水生型空心莲子草。虾钳菜披龟甲对其有一定的防控作用,作为本土天敌昆虫,分布范围广、食量大、适应性强,可以考虑莲草直胸跳甲配合,共同发挥控制效果,但国内关于虾钳菜披龟甲的相关文献只有4篇,建议先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后再开展应用。
甜菜白带野螟对陆生型空心莲子草控效显著,但制约其成为生防作用物的主要原因在于甜菜白带野螟是甜菜上的重要经济害虫。其迁飞习性尚不确定,食性测定也有限。但其取食量较大,也能填补莲草直胸跳甲对陆生型空心莲子草取食的不足,建议先对其进行系统的食性测定后,一旦存在生防潜力,考虑到甜菜喜温凉,耐寒耐旱,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40°以北,而空心莲子草分布于36°S到32°N之间,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对待空心莲子草的方法,对甜菜白带野螟进行检疫性分区域管理。
Denoth等认为,传统生物防治过程中,多种生防作用物的协调应用有助于提高对杂草的防治效果。因此,开发本土天敌昆虫对空心莲子草进行生物防治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Coulson J R.Biological control of alligator weed,a review and evaluation.1959-1972[R].U.S.,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cal Bulletin 1977,1547:98.
[2] Holm L G,Doll J,Holm E.et,al.World weeds:natural histories and distribution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97,37-44.
[3]刁正俗.中国水生杂草[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129-130.
[4]张格成,李继祥,陈秀华.空心莲子草主要生物学特性[J].杂草科学,1993,2:10-12.
[5]廖衍伦,叶能干.恶性杂草――空心莲子草的初步研究[J].辽宁杂草科学,1984,(3):28-31.
[6]淮虎银,金银根,张彪,等.外来植物空心莲子草分布的生境多样性及特征[J].杂草科学,2003,1:18-20.
[7]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S].环发,2003,(11).
[8]Schroeder D.Biological control of weeds: a review of principle and trends[J].Pesq.Agropec.Bras.,1992,27:191-212.
[9]Vogt G B,Quimby P C J,Kay S H. Effects of weather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alligator weed in the lower Mississippi Valley Region.1973-1983[R].U.S.,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cal Bulletin,1992,1766:143.
[10]Buckingham G R. Biological control of alligator weed,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the world's first aquatic weed success story[J].Castanea,1996,61: 232-243.
[11]杨志华,何翠娟,钱德明.沪郊曲纹叶甲消长规律及对空心莲子草作用效果的初步观察[J].上海农业学报, 2002,18(4):79-83.
[12]张格成,李继祥,陈秀华.曲纹叶甲防除空心莲子草的应用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1997,6(5):47-49.
[13]万方浩,郑小波,郭建英.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15-739.
[14]林冠伦,杨益众,胡进生.空心莲子草及生物防治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0,11(2):57-63.
[15]曹华国,李海生,陈东华,杨子琦.南昌郊区取食空心莲子草昆虫种类调查[J].江西植保,1997,20(4):23.
[16]黄榕娣,蔡笃程.海南岛空心莲子草天敌昆虫种类调查[J].热带农业科学,2009,29(5):53-55.
[17]吴珍泉.温度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7,8(2):181-184.
[18]马明勇.环境胁迫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的影响[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19]李宏科,王韧.空心莲子草叶甲的越冬保护和大量繁殖释放的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94,10(1):11-14.
[20]吴珍泉.空心莲子草叶甲Agasicles hygrophila (鞘翅目:叶甲科)各虫态田间垂直分布[J].武夷科学, 1994,11:43-46
[21]管卫东,徐宏军,肖圣辉.水花生直胸跳甲对水花生控制效果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7):154.
[22]黄大兴,李伟群,邓国荣,等.引放曲纹叶甲防治空心莲子草的研究[J].广西植保,1996,(1):1-4.
[23]马瑞燕.空心莲子草叶甲天敌――莲草直胸跳甲引进中国后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1.
[24]唐耀光.虾钳菜披龟甲生物学的研究[J].昆虫知识, 1994,31(3):158-160.
[25]戴红君.入侵杂草水花生对本地昆虫虾钳菜披龟甲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26]张恒泰,田涛.甜菜白带螟的生物学特征及防治研究[J].中国甜菜,1993,(3):30-34.
[27]高同军,强胜,朱云枝,等.甜菜白带野螟对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潜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34(13):3023-3024
[28]万方浩,郭建英,张峰.中国生物入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1-252.
[29]Julien M H.The management of alligator weed,a challenge for the new millennium[A].Ballina,Australia:The 10th Biennial Noxious.Weeds Conference[C].1999,2-1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质的职能。目前,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科学(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主要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才。从层次结构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现有的专业学位中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教育、口腔医学、兽医、临床医学和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从类型结构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类型。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仅有少数专业实施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实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引导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将达到30%,2015年将逐步提高到50%。从学科结构来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除理学和哲学外,基本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突出其培养特色成为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问卷设计
发展研究报告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切入点。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引入了满意度的概念。冯伯麟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朱新秤和卓义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调查,认为职业满意度是个人背景因素、个人内在因素和个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综合概念。林杰对全国普通高校的现行制度安排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认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取决于工作环境,而他们对工作环境,尤其是对各项制度安排的满意度,则是反映高校现行制度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尺度。布鲁斯和布莱克本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评估目的、主体和对象等不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的选取维度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其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维度选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第一,从投入一过程一产出环节来考察;第二,从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考察。鉴于“投入-过程-产出”环节及“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的视角,我们设计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将“质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指标,具体包括8个方面: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学术道德水平、创新和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及学习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过程来实现的,培养过程大致分解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问卷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与感受,进而推测培养过程各环节对教育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内容包括研究生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对专业学位地位的认识等;第三部分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投入、导师指导、专业实践等;第四部分是学习收获与满意度的认识,即学生对其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评价。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华南地区多所研究型大学各年级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45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6%。各备选项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设计并采用五点式计分法,依次记分“1-2-3-4-5”,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越高。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的初步处理,我们使用克龙巴赫仪系数(Cronbaeh’s 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好信度。问卷效度检验较适合采用结构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检验问卷结构效度,我们提取出了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们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648%,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调查样本分布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性别构成看,男生172名,占样本中人数的55.63%;女生137名,占样本总人数的44.37%。从学习形式看,全日制硕士生73人,占总人数的23.62%;非全日制硕士生236人,占总人数的76.38%。从所学专业类别看,文科221人,占总人数的71.52%;理工科66人,占总人数的21.36%;医学等其他23人,占总人数的7.12%。从工龄情况看,没有工作经验,即本科毕业直接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经验的246人,占79.7%。从专业构成看,MPA人数133人,占总人数的43.3%;软件工程人数35人,占总人数的11.3%;MBA人数33人,占总人数的1 0.7%;计算机技术工程人数25人,占总人数的8.1%;教育硕士人数是19人,占总人数6.1%,其余专业人数64人,占样本总人数的20.5%。
三、评估报告
(一)总体评估
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各项得分(学生主观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说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教育质量较好、满意度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高的是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83分),其次为学习投入程度和学术道德水平(均为3.80分),再次为科学实践和学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75分),得分较低分别为外语应用能力(3.42分)、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3.50分)、学位论文质量(3.67分)。说明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语应用能力、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这些是今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异分析
为了检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同评价样本之间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将教育质量总分记为总分40分(Total=8*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42
第一,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差异。表4显示在存在显著差异的5个专业中,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得分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工商管理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评分较高,在3.8分至4分之间。法律硕士、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平均分相对较低,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外语应用能力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硕士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得分较高,在3.6分至3.8分之间。化学工程类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分仅为2.8分左右,外语应用能力最差。其他专业如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软件工程、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生外语运用能力处于3.2分至3.4分之间,外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差异。表6表明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较高,在3.92分与4.4分之间,体现出这些专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处于中间状态,但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理工科类的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学术道德水平差异。表7显示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专业在学术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间;而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硕士、化学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术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对较低,处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学位论文质量差异。从表8可以看到,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的差异较小,普遍得分较低,说明总体质量都得进一步提高。但相对来说,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略胜一筹,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普遍较差,应采取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总之,经过十几年发展,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满意度良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但是各专业类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质量品牌效应突出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三)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处于前十位的问题分别是:缺乏实践l生教学(17.6%)、扩招太多(10%)、学习时间(8.6%)、导师指导(7.8%)、管理松散(7.8%)、课程设置(5.9%)、教师水平(5.5%)、学生质量(5.5%)、社会认可低(3.1%)、差别对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专业学位社会认可程度不高。调查发现社会对专业学位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国家层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权威的国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时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在学生取得学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没有将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导致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整个社会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用人单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没有体现出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足够重视。学校管理者对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对其管理明显存在边缘化、培训化及营利化等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培养制度。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标准和教学保障制度。调查中发现有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管理上配备的力量单薄,只在研究生院设立一个办公室,配备几名工作人员,而他们要负责数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与质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尚没有建立具有差异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以科学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设不足、教学用书内容陈旧等问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只占到55.7%,认为参考书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导师实践经验与责任心比较缺乏。大学教师大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些导师长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触到社会实际的管理与工作,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目前这些大学采用了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实践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是受到诸如工作时间、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响,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现在论文答辩会上,很难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导师带的学生数量普遍比较多,导师自己面临着学术科研的压力、教学压力,因此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主观题调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到两种类型学位的学生待遇不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
第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投入不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员、企业员工;既有本科毕业生,又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所学领域与从事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专业硕士受到工学矛盾影响,学习投入远远不够。调查结果显示1.9%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间,19.1%的在20%-30%之间,21%的在30%-40%之间,18.8%的在40%-50%之间,25.2%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比例大于50%,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以外,很少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培养单位的管理工作来维系和发展。因此,培养单位必须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这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为准则、入学和选拔制度、课程与学习制度、考试与成绩管理制度、导师与科研制度、操作与实践制度、学位论文与学位答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作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工作队伍,挑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湛的干部承担管理任务,不断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生源质量。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学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考生资格审查时,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对考生的学位证、毕业证和职称证等原件,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坚决不同意报考。考试和录取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差额”原则,确保质量,宁缺毋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改革,推进有利于选择优秀考生的选拔方式。加大学位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区别力度,学术型研究生考试注重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潜能,专业硕士在考察专业基础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考察,以选拔更适合专业型硕士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优秀考生。
强化师资队伍。首先,强化导师遴选、考核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导师责、权、利,提高导师责任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应该加强导师对专业硕士指导的针对性、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对导师考核方面,除了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外,加强考核导师对培养专业硕士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参照国外培养模式,在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和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上进行深化改革,聘请行业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认可程度。学校应参照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领衔人的待遇和职责,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领域领衔人待遇并加强考核。
突出课程特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根据国外较好的培养方式和我国实际及各研究型大学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差异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原则,精简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体系应包括职业领域知识、一般性社会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知识。专业学位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某一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合格与否的惟一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应按职业背景差异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来组织授课内容,构建起合理的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如行业领域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发展前景、最新技术手段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面对本专业领域,还要面对经济、社会、技术、产业、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特点,在职业领域知识纵向加深更新的同时拓宽横向领域相关知识,构筑起“职业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打通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界限,把学习与做课题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应用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鼓励各领域根据在职人员、各自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自编具有实用性强的教材,对于成熟的自编教材,学校和学院应资助出版,推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教学模式。专业学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以课程内容应用化、课堂教学实践化为起点,逐步摸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学术沙龙、模拟训练、观看影象、实地考察等多样教学方式,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编制相应的案例库,开发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
加强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的教育,是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与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需要而设置的学位教育,因此特定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建立实践基地,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修改完善时,培养单位应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校外导师,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开拓社会实践的思路和视野,为专业学位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课题深入实践,从实践中遴选课题,加以研究,切实解决企事业及行业上的技术难题,从而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重视学位论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管理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归宿。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是全面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最后一关。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文体选择上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以突出实用性和职业背景为指导思想,学生可以选择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评价上,一方面,强调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考核专业硕士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方式对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
其一,国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国家法律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还远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国家和省级部门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学位教育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从制度上规范专业学位教育行为。
其二,人才市场的配套体系。《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因此需要进行专业学位与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的相应配套改革,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制度衔接落到实处。在美国,参加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必须以获得经认证的专业学位为前提,绝大多数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都规定,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必须获得经认可的法学院所授予的法律专业博士学位(J.D.)或法律学士学位(LL.B),自学、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均不能替代法学院的教育。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使专业学位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使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享誉世界。我国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相应专业学位教育经历未成为行业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很难避免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行业执业资格考试衔接,必将促进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专业学位质量提高和健康发展。
其三,社会中介的评价监督。完善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各种专业学位都成立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硕士论文在政策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各种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又成立了领域协作组,对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个准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由各中介机构从不同层次和侧面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控,保障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教学中来,保障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在美国,行业协会介入相关专业学位的申请者条件规定、培养计划的制定等环节。行业协会还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来监控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而行业协会同时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主管部门,他们与相应专业的教育机构协会联合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体制使执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能够参与到专业学位教育中来,架设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挂钩的培养机制,以培养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沁平.与时俱进适应需要逐步在我国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3.
[2]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N].中国青年报,2012―03―14(T03).
一、引言
园艺专业是典型的农科专业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科学实验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而,对于园艺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教学是其所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
1.创建平台,优化实验条件
(1)改善实验室环境,明晰管理条例
实验室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实验效果,影响学生的兴趣,更加影响学生的实验态度。试想,在一个破烂不堪或到处覆盖灰尘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要想学生认真开展实验,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实验态度是不可能的。我院园艺专业本科实验室于1987年建成使用,至今已20余年。为了改善实验室环境,近年学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对实验室的水、电、门、窗、地面和墙面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造,统一安装了新型的实验台和橱柜。
结合学科建设经费、重点实验室经费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原来的采后、生理生化、组培、显微、育种等实验室按学科特色及所需试验设备等条件进行了调整和整合,建成了以功能为主要标准,以同类、配套仪器为辅助标准的四个综合实验室:采后生理实验室、南昌市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由接种室、培养室、灭菌室、培养基制备室、洗涤室五个部分组成的组培室。此外,还特地设置了两间多媒体实验教学实验室。目前,实验室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为了维护实验环境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我们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学生实验守则》、《园艺植物分子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安全保卫及卫生制度》等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职责分明。
(2)集中购置仪器,有效共享资源
专业实验室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满足教学,又要服务科研,为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仪器及技术。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开发,反过来用科研、开发成果扩展教学实验,推进实验教学的良性循环。在实验设备选购时,既要从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考虑,又要兼顾到研究生科研的需要。近年来,科研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购置了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进口PCR仪、全温多振幅轨道摇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薄层色谱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药品稳定性测试箱等一批先进的高科技仪器设备。目前,实验室拥有仪器300多台套,其中万元以上的仪器有40多台套。这使得园艺实验室仪器设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既提高了本科教学的水平,改善了实验教学的条件,同时也基本满足了一般科研的需要。
2.重组创新实验内容,构筑科学实验体系
(1)重组实验课程
在实验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往实验隶属于理论课程的传统做法,根据教育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新调整组合实验教学课程,凡是实验课时在30学时以上的,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计算学分。授课老师也不再是该理论课程的教师,而是由实验室统一分配指定。此外,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将一些课程的实验进行有机的重新组合,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
(2)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以往的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大多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因为每一个实验都是“已知”的,由实验指导教师准备好的并且验证过的,学生照方抓药,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实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而已,导致学生对实验的探索欲缺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本着巩固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引进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具有新颖性、设计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于课本中没有而在科学发展中日趋重要的内容,也有机地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来,使学生所掌握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能够跟得上科学的发展要求。
3.完善实验教学方式
(1)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
对于一些验证性实验,改变以往学生“上课时观望,下课时走人”的模式,鼓励提倡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和实验后的整理工作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跟随研究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对于所增设的一些设计型实验,内容简单的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自己选择材料和试剂,自己配置药品和设计实验步骤等,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老师对于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采用评语与打分相结合的标准,并加大创新实验在总分中的权重,旨在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教与学双方创造积极性的提高。
(2)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教学手段。农学院园艺实验室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发挥学校网络资源优势,充分利用CAI、CAD等技术来改革实验内容与方法,应用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使实验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良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和操作界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视、听、触等多种生动形象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了学习只能被动接受同一模式教学的弊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了解同类实验的先进方法、先进手段及发展趋势;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网络与千里之外的同行、专家进行探讨和交流;可以处理、分析实验的数据及结果;探索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改革,实验室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实验教学水平得已提高,本专业的科研水平也有所上升。利用实验室条件完成或正在从事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1项、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2项、省主要学科与学术带头项目1项、省基金项目6项,其他省级项目5项。近三年来,本实验室除完成正常的本科教学的实验需要外,还承担了36位研究生的论文试验,其中有5位获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承担146位本科生毕业论文试验,其中有12位同学获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其中“不同猕猴桃品种需冷量研究”获江西省“兴赣杯”科技大赛二等奖。2009年本专业的果树学科获得了江西省重点学科和示范性硕士点。
通过改革,全面促进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近年来,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89%,大多学生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专业对口单位。我单位也连续多年被评为“校级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本科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26.81%以上,平均每年有8名优秀本科生被免试推荐直接攻读硕士学位。此外,每年基本上都有学生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研究生。
四、结语
全面推进人才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主旋律中的最强音。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实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将继续转变教育思想,深入实验教学改革,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力争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高素质园艺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春,刘素君,尹克林.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
1.在全院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度。我院打破了以前论资排辈的条框限制,通过3年来项目负责制的实施和运行,先后有17人走上项目负责人岗位,其中一半以上由40岁以下的青年人担任。他们珍惜竞争和选择的机遇,自我加压锻炼,成为本院一批年富力强的项目负责人后备梯队。2.加快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我院采取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联合办学的形式,选送一批本科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攻读硕士学位,学成后回院服务。我院共有巧位员工参加了硕士研究生班的学习,涉及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环境与环境化学工程、国土资源调查与数字国土工程、地学遥感信息与地理系统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该班于2001年4月正式开学,目前已转人硕士论文撰写阶段。
3.建立吸纳外来人才的绿色通道。3年来,我院共接受大学本科毕业生18人,其中地质学6人、环境工程3人、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2人、地质矿产勘查1人、测绘工程2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2人、勘察技术与工程l人、构造地质学1人。从外单位调人或引进物探、采矿等紧缺专业人才9人。其中,3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4人具有工程师职称,1人具有硕士学位。
4.采取多种形式,吸纳各方有识之士。除了允许和鼓励我院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兼职等形式挖掘工作潜力以外,同时采用返聘、借调、外聘及临时雇用等多种形式,积极吸纳高水平人士支持我院工作。2002年全年聘用在3个月以上的人员(包括返聘9人、外聘16人及临时聘用20人)共有45人,其中16人具备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7人具有工程师职称资格。
5.组建我院技术专家系统。我院大力揽括人才,外聘包括离退休教授、专家在内的各类高级人才,帮助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树立自身形象,提高品牌和知名度。3年来,常年聘用的10位技术专家在关键岗位上指导,并通过定期召开年会等形式,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6.坚持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工作。我院加强以“新理论、新信息、新技术、新办法”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3年来,共有200多人次参加了内部培训及外送等各类形式的技术培训班。7.实行人才倾斜政策,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人力度。对引进的外来高层次人才实行一次性奖励等优惠措施。据此政策,2001年对引进我院的2位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了2万元和6万元的奖励。8.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发放工资分离的制度,制定重点向骨干及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岗位工资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9.开展全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工作。从2002年起,面向全院,凡45周岁以下、具有工程师职称以上、担任项目负责及相当岗位的,并通过各种形式为我院作出一定贡献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均可报名参加。选拔要求:本人所负责的项目在近3年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被评为优秀的,并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名额控制在10名以内,每两年进行一次。
10.鼓励在职职工不断学习和钻研业务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对取得关系我院生存和发展的各类执业资格证书(如矿业权评估师、岩土注册工程师等)的职工,实行奖励政策。2002年对取得矿业权评估师的一位职工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奖励。
二、开发人力资源使我院步入良性循环世界上人是第一个最可宝贵的资源,只要有了人才,在我们走向市场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3年来,我院在不断增强人才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加强管理,使全院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先后制定了“浙江省地质调查院.中长远发展规划”和“十五计划”,确定了“国家和省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两个支柱及商业性地质一个重要补充”的经营模式,提出了“一年小变、三年中变、五年大变,十年建成全国一流地调院”的战略目标,及时把地质工作的重点向环境地质工作转移,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方面加大投人力度,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3年来,通过全院职工的努力,各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全院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变,业务技术水平整体上了新的台阶,职工经济收人大幅度增加,职工精神振奋,凝聚力明显增强,各项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调院步人了良性发展轨道。3年的实践使我们初步认识到,是开发人力资源使我院充满了活力,灿烂的人力资源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下列五个方面就是我院的一个掠影。
(一)生产经营形势喜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简称“三性”)地质工作成绩显著。3年来,我院承担“三性”地质调查项目共25项。其中:基础地质调查5项;环境地质调查研究5项;战略性矿产勘查7项;物探方法应用示范1项。经专家评审,所有项目的各阶段成果合格率100%,共获得设计优秀8项(占47%),野外验收优秀4项(占50%)、最终成果优秀3项(占50%)。农业地质步上一个新台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于2002年3月正式启动。项目部人员坚持科学性与应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效率的工作、以优秀的设计和优良的成果,获得同行的赞赏和肯定,在全国同类地质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初步树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地质工作品牌。商业性地质工作快速发展。院下属浙江国土工程勘察公司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开拓业务为重点,不断拓宽经营领域—由承接单一的工民建、交通和传统测绘项目向市政工程、水利工程、房产测绘、土地勘查、地质灾害勘查与施工等诸多领域延伸与扩展。经过3年的努力,公司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现已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营收人由1999年的496万元提高到2002年的1500万元,2002年人均收人达4万元。
(二)行政管理的技术支撑功能不断增强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通过积极承担全省矿产资源规划、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地质灾害整治工作,以及参与矿产资源管理的有关专项调查研究,一支新的专业队伍正在健康成长。
(三)经济运行状况令人欢欣鼓舞3年来,浙江省地调院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质量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总量迅速增加。1999年总资产1443万元(包括不良资产97万元)2002年末达2750万元。二是总收人不断提高。1999年总收人1494万元,2002年末达到3727.1万元。三是经济质量显著提高。全院国有资产迅速增值。1999年净资产590万元,2002年末达到827万元。
(四)精神文明建设喜获丰收连续3年被评为杭州市萧山区治安安全单位。
在许多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遇到褐变问题。褐变主要发生在外植体,在植物愈伤组织的继代、悬浮细胞培养以及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中也经常发生。褐变产物不仅使外植体、细胞、培养基等变褐,而且对许多酶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培养材料的生长与分化,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本文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影响因素、机理及防范措施,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或工厂生产,包括植物组织的培养,原生质体、悬浮细胞和植物器官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褐变原因及危害
褐变是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自身组织从表面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以致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褐变的发生与外植体组织中所含的酚类化合物数量多少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有直接关系。很多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都含有较高的酚类化合物,这些酚类化合物在完整的组织和细胞中与多酚氧化酶分隔存在,因而比较稳定。在切割外植体时,切口附近的细胞受到伤害,其分割状态被打破,酚类化合物外溢。对于外植体本身来讲,酚类物质从外植体切口向外溢出是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可诱导植保素或无物理屏障的形成,以防止微生物侵染组织。但酚类很不稳定,在溢出过程中与多酚氧化酶接触,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迅速氧化成褐色的醌类物质和水,醌类物质又会在酪氨酸酶等的作用下,与外植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发生聚合,进一步引起其他酶系统失活。从而导致组织代谢活动紊乱,生长停滞,最终衰老死亡。此外,由于组织的老化病变也会使多酚氧化酶激活而引起褐变。
2褐变产生的机理
2.1非酶促褐变
非酶促褐变是由于细胞受胁迫或其他不利条件影响所造成的细胞程序化死亡或自然发生的细胞死亡,即坏死形成的褐变现象,并不涉及酚类物质的产生。徐振彪等[1]将生长正常的愈伤组织转移到含NaCl的培养基中,组织周围尤其是接触培养基部分发生褐变,但培养基中没有看到扩散的褐化物质。当温度升高时继代保存时间过长,也会发生此类现象。但这种褐变若采取适当措施或者愈伤组织适应了胁迫环境就不再发生了[3]。
2.2酶促褐变
目前认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主要是由酶促褐变引起的,培养材料变褐主要是由伤口处分泌的酚类化合物引起的[4]。酶促褐变如同一般的酶促反应,其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酶、底物和氧。引起褐变的酶有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等。从初次培养和继代培养过程中试管苗的褐变程度和PPO的活性来看,表明PPO活性的高低是引起培养材料褐变的关键。引起褐变的酶的底物主要是酚类化合物,按其组成可分成3类:苯基羧酸(包括邻羟基苯酚、儿茶酚、没食子酸、莽草酸等),苯丙烷衍生物(包括绿原酸、肉桂酸、香豆酸、咖啡酸、单宁、木质素等),第三类是黄烷衍生物(包括花青素、黄酮、芸香苷等),但并非所有的酚类物质都是PPO的底物。
在正常发育的植物组织中,底物、氧气、PPO同时存在并不发生褐变,是因为在正常的组织细胞内由于多酚类物质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而PPO则分布在各种质体或细胞质中,这种区域性分布使底物与PPO不能接触。而当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和破坏时,则为酶创造了与PPO接触的条件,在氧存在的情况下使酚类物质氧化成醌,进行一系列的脱水、聚合反应,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从而引起褐变。
3褐变产生的影响因素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褐变的因子是复杂的,因植物的种类、基因型、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等不同,褐变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3.1植物种类及基因型不同的植物和不同的基因型决定了不同的褐化程度。在组织培养中,品种褐化难易可能是与该品种中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多少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差异有关。
3.2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外植体的部位及生理状态不同其褐化程度不同,同时,不同时期和不同年龄的外植体在培养中褐变的程度也不同。
3.3培养基成分培养基成分中的无机盐、蔗糖浓度、激素水平等对褐变的程度的影响尤为重要。另外,其pH值也与褐变程度有较大关系。
3.4培养条件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均可加速被培养组织的褐变。不利环境条件都能造成细胞的程序化死亡,温度是诱导程序化死亡的主要因素[1]。
4防止外植体产生褐变的对策
从理论上讲,酶促褐变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加以抑制:一是除去引起氧化的物质——氧;二是捕捉或减少聚合反应的中间产物;三是抑制有关的酶。实际操作上,下列措施是被认为行之有效的。
4.1适当外植体的选择
取材时应注意选择褐变程度较小的品种和部位作外植体。成年植株比幼苗褐变程度厉害,夏季材料比冬季及早春和秋季材料的褐变要严重。冬季的芽不易生长,宜选用早春和秋季的材料作为外植体。王异星[5]用荔枝无菌苗不同组织的诱导试验表明,茎最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培养2周后长出浅黄色的愈伤组织;叶大部分不能产生愈伤组织或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度褐变;而根极大部分不产生愈伤组织,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全部褐变。
4.2对外植体的处理
通过对较易褐变的外植体材料的预处理能减轻醌类物质的毒害作用。处理方法如下:外植体经流水冲洗后,在2-5℃的低温下处理12-24小时,再用升汞或70%酒精消毒,然后接种于只含有蔗糖的琼脂培养基中培养5-7天,使组织中的酚类物质部分渗入培养基中。取出外植体用0.1%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钟,再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中。若仍有酚类物质渗出,3-5天后再转移培养基2-3次,当外植体的切口愈合后,酚类物质减少,这样可使外植体褐变减轻或完全被抑制。何琼英等[6]用抗坏血酸预处理香蕉吸芽外植体,能减轻外植体褐变,从而提高芽丛诱导率。
4.3适宜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成分与褐变程度有关,要考虑所选培养基的状态和类型。
4.3.1适当的无机盐浓度张妙霞等[7]在柿树组织培养防止褐变所进行的试验中,4种培养基的无机盐以改良MS(大量元素减半)和1/2MS的效果最好,MS的效果较差,结果证明低浓度的无机盐可促进外植体的生长与分化,减轻外植体褐变的程度。徐振彪[1]在对玉米幼胚耐NaCl愈伤组织的筛选表明,随NaCl浓度升高,褐变现象加重。
4.3.2适当和适量的激素王异星[5]在荔枝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添加1mg/LBA+0.5mg/L2,4-D时,愈伤组织较坚硬,增殖缓慢,易产生褐变。培养基中添加1mg/LBA+1mg/L2,4-D时,愈伤组织浅黄疏松,增殖也快。
4.3.3培养基的硬度在一定范围内,琼脂用量大,培养基硬度大,褐变率低[8],这可能是培养基的硬度影响了酚类物质的扩散速度的缘故。
4.3.4培养基中水的硬度的影响硬度低的蒸馏水褐变率低,而使用硬度较高的自来水,褐变严重,甚至会出现褐变死亡[8]。这可能是配制培养基的水改变了培养基中无机盐的浓度,间接地影响了植物外植体的褐变。
4.3.5培养基的pH值在水稻体细胞培养中,pH值为4.5-5.0时MS液体培养基可保持愈伤组织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其表面呈黄白色,而pH值为5.5-6.0时,愈伤组织严重褐变[9]。一般来说,酸性环境(pH值为4.5-5.0)不利于褐变过程的发生[10]。
4.3.6培养条件如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光照会提高PPO的活性,促进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从而加速被培养的组织褐变。高浓度CO2也会促进褐变,其原因是环境中的CO2向细胞内扩散,细胞内CO32-增多,CO32-与细胞膜上的CO32-结合,使有效CO32-减少,导致内膜系统瓦解,酚类物质与PPO相互接触,产生褐变[11]。因此,初期培养要在黑暗或弱光下进行。
4.4添加褐变抑制剂和吸附剂
褐变抑制剂主要包括抗氧化剂和PPO抑制剂。在培养基中加入偏二亚硫酸钠、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柠檬酸、二硫苏糖醇等抗氧化剂都可以与氧化产物醌发生作用,使其重新还原为酚[12]。由于其作用过程均为消耗性的,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添加量,其中L-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均对外植体无毒副作用,在生产应用中可不受限制。在水稻细胞的培养基中,添加植酸(PA),可防止褐变,PA分子中众多的羟基产生抗氧化作用,使生色物质的含量下降或PA与PPO分子中的Cu2+结合,从而降低了其活力。陈学森等[13]在对植酸在银杏组织培养中应用的研究中也证实了植酸具有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作用。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是一种吸附性较强的无机吸附剂,能吸附培养基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琼脂中的杂质、培养物在培养过程中分泌的酚、醌类物质以及蔗糖在高压消毒时产生的5-羟甲基糠醛等,从而有利于培养物的生长。粉末状的活性炭与颗粒状的活性炭相比吸附性更强,一般在培养基中加入1-4g/L的活性炭。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尽量用最低浓度的活性炭来对抗褐变的产生,因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没有选择性的,在吸附物质的同时,也会吸附培养基中的其他成分,对外植体的诱导分化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4]。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酚类物质的专一性吸附剂,在生化制备中常用作酚类物质和细胞器的保护剂,可用于防止褐变[15]。
4.5进行细胞筛选和多次转移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经常进行细胞筛选,可以剔除易褐变的细胞。在外植体接种1-2天后应立即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中,能减轻酚类物质对培养物的毒害作用,降低抑制作用,使外植体尽快分生,连续转移5-6次,可基本解决外植体的褐变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振彪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现象.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7(1):55~56.
[2]符近.三种不同类型种子休眠萌发及马占相思种子老化过程的研究.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996.
[3]傅作申,玉米耐NaCl幼胚愈伤组织的筛选及特性分析,长春农牧大学硕士论文,1996.
[4]颜昌敏编著,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王异星.荔枝细胞培养的初步研究.暨南大学学报,1997,18(5):84~85.
[6]何琼英等.抗坏血酸预处理阻止香蕉吸芽外植体褐变的研究初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6(3):79~82.
[7]张妙霞.柿树组织培养防止外植体褐变的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33(1):87~91.
[8]金坚敏.水稻幼穗和成熟种子诱导胚状体时的有关因子探讨.植物学通报,1992,9(2):53~54.
[9]金坚敏.水稻幼稿和成熟种子诱导胚状体时的有关因子探讨.植物学通报,1992.
[10]王东霞等,如何对抗植物组织中的组织褐变,中国花卉盆景,2002,12:29~30.
[11]姚洪军,罗晓芳,田砚亭.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的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3):78~83.
[12]蔡金星等.不同品种梨多酚氧化酶特性及其抑制剂的研究.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3(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