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4: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年级下册数学

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增加了“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课用来解决数学中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同于小学数学知识传授课,也不是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那么,如何上好数学实践课呢?

1、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活动目标

实践活动课在总体目标上非常强调联系和综合。具体到一节课,笔者在备课时,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学中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拓展的范围,除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外,还注重分析活动的落脚点,考虑到数学活动以什么数学知识为依据,保持其应有的“数学”味,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再确定教学目标。

例如,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实践活动”“点击双休日”,本节课中既有统计知识和长方形、正方形知识,又渗透了家校之间的联系。鼻子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儿童的心理需求:双休日我该干什么?什么事情是我双休日最愿意做的?其他小朋友们双休日都在干什么?这可能是三年级小朋友经常会思考的问题。正确引导儿童校外活动,使学生在校外特别是在双休日中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2、创设情景激感,优化活动课的课堂效果

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在设计上更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更使一部分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对于一堂实践活动课来说更是如此。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来,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

3、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素质教育观念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看到这则内容,笔者心底那一股儿时的思绪不由地涌现在眼前。小时候,每当和妈妈手牵手走在阳光下,总会这样说:“妈妈,你看我的影子有多高呀!”有的时候也会这样不高兴地说:“妈妈,我怎么变矮了呢?”当时妈妈总是急于去干活,而无心给笔者说个明白。今天面对这个实践活动内容,那股急于让学生弄清影子的知识,让学生参与的激情荡漾满怀,于是这个星期天,便给学生留下这份具有探索意义的作业:“阳光的伙伴——变化的影子”。

课上汇报交流时,学生摩拳擦掌,兴致极高,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都发现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通过自己测量的数据总结出:中午12时,太阳照射下的影子最短;到下午,太阳斜射下的影子越来越长。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与掌握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篇2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年、月、日的认识,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本册的重点。学生掌握好这两部分计算,就为以后学习小数乘、除法打下良好基础。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也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一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继续学习一些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通过解答所学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量关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解答的技能和习惯。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在前一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教学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24时计时法。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理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价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价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在课堂中改进笔算教学,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在教学量与计量的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篇3

三年级共有62名学生,其中男生35人,女生27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篇4

二、教学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表扬先进,鼓励差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班平衡发展。

2、加强常规训练,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 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3、重视形象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创设丰富的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

5、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动手实践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6、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7、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激励他们扩充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兴趣与欲望,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进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三、培优补差措施:

1、制订培优补差计划,确定培优补差的学生名单和辅导时间,并及时告之于学生及家长。

2、培优:利用书、报等材料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及发展多种能力,以满足他们特殊的发展需要;补差:为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在补差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篇5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二班共有51名学生。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材分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四、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篇6

一、填空题(每题8分,共5道题)

1.规定,符号“〇”表示选择两数中较大数的运算,如:5〇9=9。符号“”表示选择两数中较小数的运算,如:32=2。

那么(6527)×(15〇4)+(45〇23)×(1425)=_______。

2.如图,图中有25个小方格,要把5枚不同的硬币放在方格里,使得每行、每列只出现一枚硬币,那么共有_______种放法。

3.八一队、北京队、江苏队、山东队、广东队五队进行象棋友谊赛,每两个队都要赛一场,一个月过后,八一队赛了4场,北京队赛了3场,江苏队赛了2场,山东队赛了1场。那么广东队赛了______场。

4.水果店运来的西瓜的个数是白兰瓜的个数的2倍。如果每天卖白兰瓜40个,西瓜50个,若干天后卖完白兰瓜时,西瓜还剩360个。水果店运来的西瓜和白兰瓜共_______个。

5.如图,ABFE和CDEF都是长方形,AB的长是4厘米,BC的长是3厘米。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

二、解答题(每题12分,共5道题。要求写出详细解题过程)

1.如图,用两块长方形纸片和一块小正方形纸片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纸片,其中小正方形纸片面积是49平方厘米,其中一个长方形纸片的面积为28平方厘米,那么最后拼成的大正方形纸片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住在学校宿舍的同一房间的四个学生A、B、C、D正在听一首流行歌曲,她们当中有一个人在剪指甲,一个人在写东西,一个人站在阳台上,另一个人在看书。请问

A、B、C、D各自都在做什么?

已知:

⑴A不在剪指甲,也不在看书;

⑵B没有站在阳台上,也没有剪指甲;

⑶如果A没有站在阳台上,那么D不在剪指甲;

⑷C既没有看书,也没有剪指甲;

⑸D不在看书,也没有站在阳台上。

篇7

1吨有多重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观察、估计和推理能力,初步发展空间观念,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

建立1吨的概念。

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上课开始我们先来玩个“我最快”的游戏,昨天我们认识了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一会在大屏幕上会出示一些物体,看看谁能迅速地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知道的就自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如果既不选千克也不选克,咱们就喊“其它”来代替,准备好了吗?

2.猜谜语:

耳朵像蒲扇,

身子像小山,

鼻子长又长,

帮人把活干。

(二)揭示课题

师:在刚刚的游戏里,大象、飞机这两个物体为什么大家都不选千克或克作单位呢?

明确:是呀,这么重的物体,看来用千克做单位不是很方便,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质量家族的一位新成员,它就是“吨”。(幻灯片出示“吨”的定义)那么

1

吨有多重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将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

生1:一个苹果大约重100克

生2:

一个西瓜大约重6千克

生3:

一头大象大约重5?

……

生:因为它们很大、很重。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带领学生巩固了已有知识,并且通过游戏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表象,为下面深入感受和体验1吨的重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讲授新课

(一)猜一猜

出示情境图:

你能讲一讲这个故事情节吗?

(二)算一算(体验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称了一下自己的体重,谁来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假设咱们班每个同学的体重大约为25千克,40位同学约重1吨。

引导学生算一算:40×25=1000(千克)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40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就大约是1吨。

介绍:1000千克就是1吨,反过来,1吨就是1000千克(板书)我们都知道,千克和克用字母kg和g表示,那么吨用什么来表示呢?可以用字母t,把字母代到公式中,1t=1000kg,男生读一遍,女生反读

(三)估一估(巩固1吨有多重的印象)

同学们,见过大熊猫吗?咱们的国宝大熊猫有多重你知道吗?一只成年大熊猫大约重100千克,想一想,多少只为1吨?

100×10=1000千克。

10只成年大熊猫的体重为1吨。

(四)抱一抱(再次体验1吨有多重)

同学们,要研究吨,咱们先从熟悉的千克开始。知道这袋大米有多重吗?10kg。同学们抱过大米吗?想体验一下吗?

以小组为单位,从前到后,每个人轮流抱一抱一袋大米,边抱边体会,体验完请最后一位同学把大米放在讲台前面,注意安全。

体验完询问学生的感受,接着请一位大力士同学来挑战2袋、3袋、4袋、5袋大米,说说自己的感受。看来30千克就是咱们小朋友的极限了。

5袋是多少千克?你搬得动吗?10袋是多少千克?10×10=100千克

100袋呢?怎么想的?10×100=1000千克,想象一下1吨大米有多重?咱们搬得动吗?怎么办?生:用大卡车来装。真会想办法!现在咱们把1000千克大米装上卡车,同学们帮老师数一数好吗?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四)找一找;生活中哪里见到“吨”

结合课件出示图片。

(五)拓展延伸

学习“你知道吗?”。

指名说一说。

生1:40×25=1000(千克)

生齐读。

小组合作。

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吨”是一个离学生生活经验比较远的概念,如果只用语言来叙述是很空洞的,只有在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来把握。这里设计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搬一搬10千克的大米获得丰富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算同学体重、猜老师体重、计算大熊猫的体重等活动中,充分感知想象1吨的重量。

课堂练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3(

2(

50(

250(

2、填一填。

3000千克=(

)吨

5000克

=(

)千克

6吨=(

)千克

8000kg=(

)t

40000千克=(

)吨

1000千克

+

1000千克=

)吨

3、一头奶牛的重量约是500千克,8头奶牛的重量是多少吨?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拓展提高

7头小狮子要过桥去玩,它们每只大约重400千克,桥最多能够承受3吨的重物,它们能同时过桥吗?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练习题从简单的竖式计算到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最后的思考题,也让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得到提高。分层次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在这节课都有收货。在批改环节中,学生互相批改,互相帮助,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又锻炼了学生。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与同学交流。

小结:

(1)计量较大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2)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3)1吨=1000千克

学生自由说一说。

总结细化到某一个知识点,训练学生抓知识点进行总结新知识的方法。

板书

篇8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体验意识,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多媒体

PPT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1、复习。

1千克=(

)克

7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克=4千克

8000g

=(

)kg

6kg=(

)g

2、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出示课件)

1个苹果的质量50(克);1个大西瓜3(千克)。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1千克=1000克)

这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为单位呢?(吨)

2.

揭示课题:(板书:1吨有多重)

第二环节

1、初步感知“吨”

师:“吨”非常想和同学们交朋友,那我们就听听“吨”的自我介绍,好不好?

师:听了“吨”的自我介绍,你都知道了什么?

2、阅读P47第一部分,小组内说一说1吨到底有多重?它与千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第三环节

1、理解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这个正方体盒子装满水,水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请大家看屏幕说出这些水的重量是多少?(出示课件)

这样一排是10千克,一起在心里数有这样的几排?水的重量是多少?(十排共100千克)100千克,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是100)一层是100千克,两层呢?我们一起来说出水的总重量好吗?(1000千克)

2、间接感受体验“1吨”

(1)推算多少袋盐就是1吨。

(2)感受身边同学的体重,推算,多少个同学大约有1吨。

3、说一说:一箱苹果质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质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100千克,一头牛的质量是500千克。

)箱苹果质量是1吨。

)副哑铃的质量是1吨。

)袋大米的质量是1吨。

)头牛的质量是1吨。

师小结:1000千克我们可以用1吨来表示。吨与千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板书1吨=1000千克)吨用字母t表示,上面的等式就可以写成1t=1000kg。

第四环节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

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第五环节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

一辆大卡车装煤10(

(2)

一个苹果约重100(

(3)

(3)三年级的学生淘气体重约是35(

(4)一座大桥的承重量约是40(

2、在里填上“>”<”或“=”。

4000千克20吨

5吨5000千克

200吨200千克

3吨3010千克

920克1千克

1000克10千克

3、5吨=(

)千克

9吨=(

)千克

7000千克=(

)吨

)吨=4000克

4000千克+2吨=(

)吨

200千克-3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2500千克+500千克=(

)吨

4、三只小动物各有多少千克?

大象+小狗=895千克

大象+牛=1310千克

牛+小狗=445千克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认识吨

1吨=1000千克

篇9

学习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学生会运用“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这一模型进行时间计算。

2、

掌握时间加减中的进位和退位,能够较熟练地进行时间计算。

教学重点:

1、

熟练运用“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这一模型,会进行经过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的计算。

2、时间加减法中“满60进一”“退一位60”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

时间加减法中“满60进一”“退一位60”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

情景体验

师:今天我们进行猜谜语比赛,按抢答的形式进行,答对有奖!

展示PPT上谜语

(生抢答,答对有奖)

灯谜答案揭晓后

师:这个灯谜描述的多好啊!时间最珍贵又最容易被我们忽略,所以希望我们在今后都能够好好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好我们的时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的呢?

生:时、分、秒

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时、分、秒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你能说一说下面各个钟面上的时间吗?(PPT展示)

(同桌之间轮流说)

二、思维探索(建立模型)

展示例1

师:问题要求什么?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后口述)

师:什么时候开始做语文作业?

生:8:30开始

师:什么时候做完语文作业?

生:9:40完成

师:如何计算做语文作业花了多少时间?

生: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师:很好!9:40-8:30=?你们会算吗?先算什么?

生:会,先算分再算时

师:对,我们进行时间的加减法计算,也是先从低级单位算起,再算高级单位。

(同学们请自主完成,老师点评)

小结:解决时间问题的一般方法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进行时间加减计算时,先从低级单位算起,再算高级单位。

展示例2

例2:7时50分+15分

11时50分-7时55分

师:第一题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生:7时65分

师:这样表示合不合适?

生:不合适

师:那应该怎么表示呢?

生:满60进一,所以应该写成8时5分

师:很好!跟整数的加法计算类似,当低级单位上满60时,我们向高级单位进

1。

师:第二题该怎么计算呢?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下

生:也是先算分,但是50-55不够减!

师:不够减该怎么办呢?

生:向时借“1”

师:很好!就相当于我们做整数的减法一样,个位不够减就向十位借“1”当10进行计算,那我们现在向小时借“1”是当10分钟进行计算吗?

生:不是!借1小时应该当60分计算!

师:真棒!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所以我们向时借“1”,就是借了60分,

11时就退一,50分就加60分,就所以11时50分可以写成什么?

生:11时50分=10时110分

师:现在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师回顾引导总结:时、分、秒中,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所以在时间加减法运算中“满60进一”,不够减时“退一当60”。

三、思维拓展(模型的运用)

展示例3

例3:小红下午放学回家,吃完晚饭后就开始做作业,她先做的英语,做了45分钟,在7:10分时做完英语作业,那么小红是什么时候开始写英语作业的?

师:本题中要求什么时间?

生:要求开始时间

师:开始时间怎么求?

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师回顾引导总结: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展示例4

例4:王师傅从8:00到8:20,一共做了80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比王师傅少做2个,李师傅每分钟可以做多少个零件?

师:王师傅做了80个零件用了多长时间?

生: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所以用了8时20分-8时=20分

师:王师傅每分钟做多少个零件呢?

生:80÷20=4(个)

师:很好!那李师傅每分钟做多少个零件呢?

生:4-2=2(个)

四、

融会贯通(模型的拓展运用)

例5:小奥和妈妈一起乘坐Z162次火车从武昌到北京,火车20:22从武昌站出发,经过10时26分到达北京西站,火车到达北京西站是几点?

方法一:

师:20:22分表示的是几点?

生:晚上8点22分

师:对,看来同学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不少知识!在本题中要求的是什么时间?

生:到达时间,也就是结束时间

师:对,审题很仔细!结束时间怎么求呢?

生: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师:很好!自己动手算一算!并说一说你计算的结果

生:20时22分+10时26分=30时48分

师:咦?怎么会出现30时48分呢?我们一天只有24小时啊!

生:说明到了第二天!

师:对,那到了第二天又过了多长时间呢?

生:30时48分-24时=6时48分

师:所以火车到达北京西站是几点?

生:是第二天的上午6点48分。

方法二:

师:20:22分表示的是几点?

生:晚上8:22

师:那经过10时26分是几点呢?

生:可以先算出到晚上12点要经过多长时间,12时-8时22分=3时38分

师:很好,接下来怎么算?

生:10时26分-3时38分=6时48分

师:所以火车到达北京西站是几点?

生:是上午6点48分。

篇10

1.=(

A.                                           B.                                           C. 1                                          D.

2.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7份,取了(

)份。

A. 1份                                       B. 2份                                       C. 3份                                       D. 4份

3.下列分数最大的是(

)。

A.                                             B.                                             C.

4.学校进行200米跑测验,小王用了

分钟,小斌用了

分钟。他们中(

)的成绩好。

A. 小王                                       B. 小斌                                       C. 无法确定

5.“

”,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

A. >                                          B. <                                          C. =                                          D. ×

二、判断题

6.一张油饼分给两个人吃,每人吃了油饼的

7.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8.7千克的

和1千克的

一样重。

9.小红吃了一个西瓜的

,小方吃了另一个西瓜的

,他们吃的西瓜一样多。

三、填空题

10.这一组图形的变化过程,可以用算式________表示。

11.在横线上填上>、<或=.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2.填空

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dm?用分数表示是________ dm;用小数表示是________ dm.

13.解决实际问题.

给同样大小的菜地施肥.张大伯用了50分,李大伯用了

小时.________施肥的速度快一些?

14.先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大小

________

四、解答题

15.根据图下面的分数涂一涂。

(1)

(2)

(3)

16.

现在《童话故事》还剩原来的

,《科技天地》还剩原来的

,《动物世界》还剩原来的

。哪种书卖出最多?

五、综合题

17.根据分数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六、应用题

18.贝贝、莉莉和晶晶三个小朋友共同买了一个大蛋糕,把蛋糕平均分成24块,贝贝吃了这个蛋糕的

,莉莉吃了这个蛋糕的

,晶晶吃了这个蛋糕的

,她们三人中谁吃得最多?分别吃了几块?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解答】解:

故答案为:C

【分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注意得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2.【答案】B

【解析】【解答】解: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2份。

故答案为:B。

【分析】​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答案】

C

【解析】【解答】在三个选项中,  是最大的。

【分析】假设一条10长的绳子,如果是  ,那么就是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米,  是其中的一份,就是1米;

如果是  ,那么就是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米,  是其中的一份,就是5米;

如果是  ,那么就是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米,  是其中的五份,就是10米。

4.【答案】

A

【解析】【解答】解:,

所以,

小王的成绩好。

故答案为:A

【分析】先把两个分数通分,然后根据同分母分数比较方法比较用时的多少,注意用时少的成绩好。

5.【答案】

B

【解析】【解答】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值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大.

二、判断题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

一张油饼分给两个人吃,如果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这里没有说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7.【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判断,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7千克的是千克,1千克的是千克。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分别判断出二者的重量,然后判断大小即可。

9.【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解:无法确定小红和小方谁吃的多。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小红和小方虽然都分别吃了西瓜的,但他们吃的不是一个西瓜,所以无法确定小红和小方谁吃的多。

三、填空题

10.【答案】

×

【解析】【解答】第一个阴影面积占整个图形的,

第二个图中的阴影面积占的,

用算式表示为。

故答案为:。

【分析】涂色部分的面积÷整个图形的面积=涂色部分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11.【答案】

>;

【解析】【解答】解:;;

故答案为:>;<;>。

【分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值大;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大。

12.【答案】

;0.7

【解析】【解答】解:铅笔的长度为:15-5-3=7cm

,用分数表示为:7×=dm;用小数表示为:0.7dm。

故答案为:,

0.7。

【分析】把剩下1分米的尺子看成单位“1”,把它分成10份,表示这样7份的数为:,

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为:0.7。

13.【答案】

李大伯

【解析】【解答】解:50÷60=(小时),,

所以李大伯施肥的速度快一些。

故答案为:李大伯

【分析】1小时=60分,用分除以60换算成小时,然后比较两人用时的长短,用时少的施肥速度快。

14.【答案】

24,,

【解析】【解答】解:(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4,公分母就是24;

(2);(3);(4)。

故答案为:24,,

【分析】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比较大小。

四、解答题

15.【答案】

(1)

(2)

(3)

【解析】【分析】(1)就是图形被平均分成6份,涂其中的3份;

(2)就是图形被平均分成4份,涂其中的2份;

(3)就是图形被平均分成7份,涂其中的4份.

16.【答案】

解:

答:《童话故事》卖出最多。

【解析】【分析】把120本书看做单位1,1-剩下的=已经卖出的;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先比较,

再比较,

最后确定。

五、综合题

17.【答案】解:如图:

【解析】【分析】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涂色的份数,根据分数的意义涂色即可。

六、应用题

18.【答案】

因为

,所以晶晶吃得最多。

贝贝:24÷12=2(块)

莉莉:24÷8=3(块)

晶晶:24÷8×3=9(块)

答:晶晶吃得最多。贝贝吃了2块,莉莉吃了3块,晶晶吃了9块。

【解析】【分析】解:因为这是将蛋糕平均的,所以问谁吃的最多,直接比较贝贝、莉莉、晶晶她们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即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大;贝贝吃了这个蛋糕的,

篇11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探索并理解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并在交流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3、经历尝试、归纳计算法则的学习活动,能理解算理,并能表达运算过程。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5、逐步养成工整书写、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评价

关注点

学习兴趣:探究兴趣;

学习习惯:听说习惯、练习习惯

学业成果:计算掌握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

3、经历尝试、归纳计算法则的学习活动,能理解算理,并能表达运算过程。

1.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200

40×(

)<270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竖式计算。

(1)

独立计算,再和同桌说一说计算过程。

(2)

师生共同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法则

A、

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两位.

B、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哪一位不够除,就在那一位上写0.

C、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3)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1、能正确说出()里最大能填的数。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并正确验算

二、探索方法

1、结合生活情境,探索并理解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并在交流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3、经历尝试、归纳计算法则的学习活动,能理解算理,并能表达运算过程。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1、口算

(1)

算一算

(2)

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

小结:我们可以想乘法,做除法。

练习:100÷50

90÷30

200÷40

150÷50

2、出示例题:

(1)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小猪体重是82千克,小羊体重是30千克。

(2)你能提一个除法的数学问题吗?

小猪的体重比小羊的体重的几倍多几千克?

(3)列出算式

82÷30

2、观察:这道除法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整十数)

揭示课题: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6、思考:

82÷30怎样计算?

(1)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A、想82里面有(2)个30,商是2。

82÷30=2……22

B、

推算

8÷3,商是2;

82÷30,商是2。

所以82÷30=2……22

C、

竖式计算。

思考:除数是两位数,要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商的最高位写在哪一位?

8不够除30,所以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82,82里有2个30,所以2写在个位上。

这里的60

表示什么?

2×30=60

(3)

哪种方法更简单?(竖式计算)

全班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

(4)

归纳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

A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B、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哪一位不够除,就在那一位上写0.

C、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5)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3

×

2

6

+

2

2

8

2

1、能利用乘除法的关系计算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2、会正确口算结果

3、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提除法的数学问题,并列式。

4、讨论并归纳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5、会正确验算

三、简单应用。

2、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5、逐步养成工整书写、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1、试一试(书P23上面三题):

20

6

2

40

9

3

70

9

4

(1)

独立练习,核对反馈

(2)

总结计算方法

2、试一试(书P23下面三题):

60

4

2

40

3

1

7

70

5

1

8

(1)观察:这三题和上面有什么不一样?

(2)思考:要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商的最高位写在哪一位?

42不够除60,所以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420,42里有(7)个6,420里有(7)个60,所以7写在个位上。

(3)独立计算,核对反馈

3、不计算,判断商在什么位置上?

3、试一试(书P23/1、2)

独立练习

1.能正确用竖式计算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2、知道前两位不够除,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并知道商在哪一位。

3、能说出商在哪一位。

4、会正确计算。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A、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的,就看前三位

B、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篇12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难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改进教学质量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