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4: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文件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每周一为各科室自行组织学习;每周五下午为全院政治和业务学习。
二、学习方式
1、由政工科组织观看司法考试名校教师授课光碟各科室负责人轮流辅导有关法律的学习,由政工科负责安排。
2、由党组书记主讲党务知识,并有教案。
3、由院领导领读学习有关文件精神。
三、学习内容
政治学习方面:以党的“xx大”、区、州院检察工作会议精神及本市有关政策、法规、会议文件、等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业务学习方面:以司法考试的相关内容为核心,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开展各业务科室的业务学习如反贪业务、刑法、审查批捕与立案监督、民事行政检察、刑事控告申诉检察、法纪检察等。
四、学习要求
1、严格考勤,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没有请假而不按时参加学习的罚50元;
2、辅导人因特殊原因误课,与政工科协商安排时间补课,无任何理由误课,辅导人一次罚50元;
3、学习时必须带笔记本和相关资料;
总结了上一学期的学习,发现了很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所列:
(1)没有找准学习方向,对于学校的情况没有深入地考察和评估;
(2)个人学习方法没有成形,处在随机状态,课内课外都是一个模式,存在着学而不解的问题;
(3)盲目自信,自我妥协,对于学校存在的严重的教学问题置之不理,没有采取强硬的自我保护措施;
(4)手机上网频繁,影响了正常的休息,破坏了日常的作息结构,对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5)个人业余爱好占据了大部分思维活动,使得学习进程大为减慢,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还有很多问题未能一一列出,只选取其中五件较典型恶问题作为参考,希望以后能在学习生活中避免这样突出的问题。
现在看来,上学期的就学是一次极严重的失误,这挫败了我想从技术行业奋起的初衷个意愿。当然,面对失误,呀不能总沉浸在旧迹的灰暗中,一个新的局面,需要我们用快乐的双手去打开。虽然,这次失误给我带来了很多经济上的困难,但并没有彻底压制住我一心向上学习的劲头,反而促成我对于现状的全面审视和思考。一次失误引出一个提醒,这次失误提醒我要时时铭记学习、处处加强观察和思考,全面地掌握客观实际、生客地认识事物内外部的联系、有计划有目标地规范学习和生活秩序,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钻研和创新。
以上就是我作“新学期计划书”的初衷。为了更明确地提出我的新学期的目标,我将分几个方面来说明,计划如下:
第一,就学方面。这次重新选择学校就读专业,是符合我的早期意愿的,主要问题在于所就读的学校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规范。由此得出择校的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要看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特色;二是要看大众对于这所学校的评价;三是要了解在校的老生的评价;四是要看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名气);五是要考察该校的教学情况和校园的环境(住宿,活动场所,教室,实训场地等);六是要询问该校的招生要求。
以上是我总结的六条关于就学的基本原则。入学之后,下一步就是开展学习了。
第二,学习方面。谈到学习,就难免要和课堂联系起来,这是片面的看法。对于一优秀的学生来说,学习意味着多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习不光是学习书本上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书本上的知识,莫非浓厚的兴趣是很难吸收并掌握的,而这兴趣的主人--我们无一例外都在受兴趣的左右。这里,我有个经验,就是对于任何事都抱有求知心、热爱心和珍藏心,努力地去探索他们,从观察入手,在与各方询问中加深认识,用思考得出明确的结论,全面的体会周围各种事物存在的意义,毫不挑剔地面对一切,这对于学习专业本身是非常有益的,对于人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有人说,学习不分场地,不分老幼病残,不分尊卑贫富,不分国界种族,这就是在说学习的性质--无处不在,且可以通过本能的需求来获得。
学习的方法可以根据当天的课程安排而定,一般以自学为主、课堂为辅,而对于课堂上不懂的地方要及时排除疑难,不可丢三落四,一旦怠慢成性,疑难就越聚越多,到最后不得不放弃。学习要靠不断地扩张和积累,只有把学习的方法和实际的行动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学好专业。
学习专业,应把基础知识和重点课题结合起来,做到同时互补;学习专业,要了解该专业的宏观知识体系,并制定出大致的课程结构,从而列出他们的先后顺序,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条理地学习、有系统的掌握;学习专业,要始终以围绕专业的技能要求来开展学习,特别是基础知识的温习,更要紧贴专业的所需,这样,专业才会学得透彻、学的牢靠、学的专一。
学习态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年轻的我们,把握好自身的心态是学习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心态源自心灵的反应,是意识的稳定的内在形态。人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如何塑造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我们新学期自我调整的第一步。心态的塑造,重在心灵的感悟、意识的强化。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与人交往中,在工作中,我们都在用心灵承担着一切,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因为我们的态度的好坏取决于她的认识的深浅。
学习目标的设置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座灯塔,目标越高,灯塔所发出的光亮就照得越远,然而光的强度就越减弱。作为专业来讲,学习是有层次的,获得的技能有深有浅,关键在于掌握的程度。一个学了机械制图的人,便只能够设计出图形;一个学好了数控编程的人,就肯定能运用机械制图。从这点可以看出专业恶特性,就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非一个整体。所以,学习专业时的目标设置,应注意到这个特性,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设置阶段性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终点”就一定要符合专业的最高学术水平,否则就是“南辕北辙”、“误入歧途”了。
学习做人体现在整个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她是我们的无处不在的课程和向导。做人的实际意义在于建立了与大众的联系,以获得生存的地位,但这只是人的本能,更重要的是,做人的体现出人的道德素质,她迎合了社会潮流,她能通过这项“课程”提升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地位,是值得我们注重的。可以想象,一个人没有了道德素质,就算专业技术学得怎么好,也是不受欢迎和认可的。所以,我们的学习,不能片面,要内外兼容,专业和做人并进,理论和实际应用同步,基础和难点互补,而做到这些,除了勤奋,还需要坚定的意识和信心。
第三,生活方面。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这是所有学着的一致追求。而当下的生活,我们有该怎样计划呢?这无疑是一个极费心思的“家务事”,而事实并不如此。可以说,生活是重复的,我们每天从睡梦中睁开睛到晚睡的最后一次合眼,所经历的生活大致都是相同的,无非就是起床、早操、上课、活动、用餐、自习以及睡觉之类的常规事项。可以看到,生活的重复并不等于我们学习的重复。然而,这种生活的重复极易造成我们学习形态的重复或消退,由于人的惯性思维,对于重复的事物总会以常定的方式对待,缺乏全新的创新的认识。所以说,怎样处理好生活与学习的关系便尤为现实,再进一步说,学习需要在生活的固有框架中不断变幻角度和位置是有必要的,重要意味着原地踏步走,学习当然不能得到长足进步了。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应试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知识能力较强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仅仅有较强的知识做支撑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新时期必须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教学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重视创设学习情景、设计组织学习活动、指导支持学生的学习。“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某些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成为策略型学习者。“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引导、启发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硬性灌输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 而且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上课缺乏热情,语言缺少磁性,对新教材中出现的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中的新内容侧又显得力不从心,再者淡化实验,化学和实验是分不开的,没有生动神奇的实验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因此使不少学生难以掌握,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使之成绩无法提高。
2.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学能力差,只是单一的听从老实讲,不会自己学习,其次解答能力差,不会使用化学用语和实验用语,再者初中和高中知识脱节,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也脱节,还有学生不会记录重点知识,课后的遗忘率又高,这样如何学好化学。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 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看这句话有点问题。蜡烛的光是一点点地灭下来,最后就全灭了。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发展,自己要不断地提高,今天是蜡烛,明天必须是明灯,要不断地充电,照亮学生。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应该关注: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材出发,教材只是参考,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变教材,甚至自己设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案的设计。以前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今后我们应该说学生是“教学之本”。
3.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一要根据实验内容尽量为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动手做实验创设有利条件;二要减少演示实验,尽可能多做学生分组实验、或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三要尽可能多的创设情景,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化学实验,激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实验设计。
4.化学和生活的联系
化学绝大多数知识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来展开教学的。在备课和上课时要力求从学生的身边作手,鼓励学生从身边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化学事例出发,把学生引领到他们所知道的情景中,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轻松学化学,学到“真正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5.注重课后学生自我复习指导
学生的自我复习和学习同样很重要。目前学生的复习状况就是不会复习。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化学复习,培养学生自我课后复习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课课清、单元清的好习惯。每次上新课之前要对上节课内容有所复习。每节课结束,要对本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单元结束后应该有个单元总结复习。要培养学生自我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论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
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 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1.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正是近代大学兴起之时,对人性的解放、人类的深切关怀是当时一个主旋律,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代表。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从古至今,大学这种“以人为本、健全人格”和“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从未变更,大学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畸形发展的人。正如著名教育家先生“实施完全人格教育”之主张:“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之之虑焉。”还有梅贻琦先生坚持《大学》之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生存发展之技能,而且要培养其为人处世之道,正是这些“不太实用”的人文学科能给予学生广博的视野、宽阔的胸怀、坚毅的意志,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最终使那些“实用”之学免于流入庸俗和浮泛;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兼涵并容,学术自由”的学术独立精神更是21世纪大学必须坚守的人文精神品格,大学与社会之间一个保持清净思维的距离应始终被保持,大学不应单纯是“象牙塔”又或“社会服务站”,大学不能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2.科学精神。大学要坚守自己的品行,亦要履行引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使命,在探求真理过程中就必须始终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在探索科学真理和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取向,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它主要包含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协作精神、批判精神和献身精神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为名利所累,能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认识,一所大学方能具备活泼的生命力,才能肩负起引领社会方向、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重任。
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之问题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但它又是无形的,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现出来,尤体现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以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目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均给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均受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价值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对其地位把握有误。在校区不断的扩展建设中,陷于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使得新建校园建筑与整个校院的文化积淀相脱节。大学文化独特魅力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很多学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其实,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指导,它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会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显,使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2.低估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领域,享有“第四媒体”之誉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远超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发生了变化。网络这种新型文化媒体所表现出的自由、开放、互动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参与文化的制造、传播,这种自由在带来平等、民主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来无序混乱。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难以控制和过滤,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趁机欲占领思想阵地,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目前对于网络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仍不够,在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做好精神文化建设上仍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3.未充分调动其主力军力量,建设力度和效果不明显。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它作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环节,是大学文化建设及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参与建设的主体而言,是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形成的,但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目前高校中也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师生员工中呈现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占据一定位置。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引路人和主力军,但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边缘人和旁观者。
4.社会辐射作用不够突出。大部分高校并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精神风貌,其精神文化建设的社会辐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只局限于校园范围内,未起到引领社会风向作用。高校既是传承文化之所,更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大学应是倡导正确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之重要场所,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造的独具自身精神风貌和魅力的品格应能在社会中起到良好辐射作用,“让大学精神之光穿透围墙”。
三、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之途径
1.明确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有的放矢地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应围绕精神文化这一主轴旋转。精神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方方面面,不单学生文化活动、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规章制度的建设,因而可从高校自身的校训、发展定位等基础出发,切实将本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潜移默化地渗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中,如:学校的建筑物和校园规划,其风格要体现本校文化精神;一些规章制度也可以本校办学理念、校训为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文化活动做好系统指导,形成品牌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等均围绕自身大学精神为指南针,务求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成每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打造独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思想教育重地,充分发挥其优势面。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要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健全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技术设备的投入建设,加强校园网及论坛的监管工作,加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及时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和筛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3.探索激励、评价机制,发挥精神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生活在大学里的人,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群体、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和以优秀大学生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其中教师群体在其中处于践行办学、管理理念的地位上,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功能,是大学精神在“可见领域”的无形力量,因此探索相应的激励及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将对教师指导学生文化活动、科研项目纳入相应的奖励或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发挥其敏锐思想触角、广博的知识视野和人格魅力,积极参与至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与广大学生一起为践行自身大学精神而共同努力。
4.注重精神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被称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发展轨迹,这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怎样把大学精神文化进一步推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同呼吸;怎样进一步发挥大学精神先进作用,以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向高层次、高文明发展。我们既要让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胆地走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又要注意保持大学某些须持有的“象牙塔”特性,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向着健康、文明、民主的方向发展。
科学精神、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在今天或许已逐渐成为主导社会价值,很多大学也受到这种社会价值的冲击,教育也开始过度地实用化和工具化。但回顾大学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牛津、剑桥、耶鲁、哈佛等名校能经历多个世纪仍是世界创新思想之源,帝国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兴起只有百余年的大学能够在世界如此多的大学中出类拔萃,关键在于其坚守非功利的文化来应对时代的挑战。因此,无论在什么时代,社会如何变迁,现代大学应该要做到在两种方向上的平衡,既保持大学作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象牙塔圣地,又要与现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保持大学的时代性。正如鲍罗・舒尔所言,大学的神话是关于现实和愿望的思考,是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混合体,“大学不能无象牙塔精神的恪守者,也不能缺乏经世致用之术专攻者……如果真的完全丧失了象牙塔精神,大学求真、求知精神以及俯视众生的情怀,为尘世的名利、权势所湮没,大学就不过仅仅是一个抽离了精神的躯壳而已;当然,如果没有务实的入世求存策略,大学也会丧失自身。这是现代大学所面临的‘两难’困境,一个择其两端都无出路的两难抉择”。
注释:
①英文Philosophy(哲学)由古希腊文philo(动词,意为“喜爱、追求”,现在时直陈式第一人称单数)和sophia(阴性名词,意为“智慧”)构成的动宾词组,含意是“爱智慧”。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增订版)[M].北京:三联书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