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4: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技术复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息时代,计算机等相关电子工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信息平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也成为全面检查和认定是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抓好信息技术课程复习是保障学生通过水平测试的检验的不可或缺的必要关键环节。如何增加复习课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接收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以及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在改进复习方法、手段上下功夫,积极运用多样化复习课的授课方式。
1.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复习课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和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实现这一目标。信息技术复习课的主要特点是比较枯燥,对学生来说缺泛“新鲜感”。主要体现在“三难”,例如:
(1)复习范围广、时间短,复习重点难把握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各课课程安排比较紧,而信息技术课程相对比较少,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赶时间,赶进度,为其他课目“让路”等现象,易造成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粗”而“疏”。为应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往往依靠最后的复习课突击“冲刺”,从而使教师在集中复习课中难以把握复习重点。
(2)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有差异,复习方向难把定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受家庭条件和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掌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的差距,基础好的学生缺泛“新鲜感”,易产生心理疲倦;基础弱的学生对知识点“吃不透”,难以保证复习课堂效果。教师如何在复习课时短、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既要确保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通过率”又要确保复习课堂纪律方向上难以把定。
(3)学生存在“应试”思想,复习效果难提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是全面检查和认定是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从教学实际来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应试”的想法,只求通得过,不求有创新,复习效果难以得到提高。
2.扎实做好信息技术复习课的准备
信息技术复习课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全面检查,上好复习课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方法,而复习课不能等同于上新课,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突出重点,既要巩固所学成果又要赋予创新内涵,在复习课前准备上下功夫。
2.1做好复习课教学计划准备
在复习课前,教师需要悉心研究信息技术的考试大纲,把握考试的重点难点,对学生需要把握的技能进行一一化解。注重教学课时的合理分配,在理论知识的梳理、上机实践课程操作和综合试卷的训练上做好充分准备。
2.2具体分析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
复习课不同于新课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在教学时间上精力上也无法做到,复习必须要有针对性。复习课前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谈心、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准确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复习课提出的要求,并作具体分析,制定合理的复习课计划方案,确保复习课有的放矢。
2.3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固强补弱”是信息技术复习课的中心思想,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学科教师集体智慧,进一步研读大纲和考试、全面了解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自我综合评估日常教学效果,客观分析教学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科学制定复习教学计划、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复习效果落实。
3.注重信息技术课程复习方法多元化
信息技术的复习与其他课目的复习既有他们的共同点又有他们的不同点,共同点是都是梳理知识,巩固学习成果。而不同点是信息技术课可操作性强,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教无定法”,如何让学生们在复习课上拥有“成就感”,做到“教学有法”上好复习课,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复习课的特点、目标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复习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3.1师生课堂互动
良好的互动交流是提高信息技术复习效果的基础,教师要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积极偿试与学生互换角色的复习课授课方式,在学生授课的过程中,既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也可以调动信息技术课上课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讨论环境中强化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熟悉已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以及师生间的沟通理解,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发展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和教与学的合作伙伴,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2分层次复习
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的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分层次复习是提高复习课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内容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根据平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观察,以及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通过理论测试和实际操作,按照综合成绩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复习辅导,并通过多次测试分层次复习,逐步解决复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从而避免“一人生病众人吃药”现象。
图书馆的服务分为基础服务和提升服务,基础服务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常规,是实现图书馆基本功能的服务,如图书馆借阅、参考咨询、馆际互借等,而图书馆创新服务是一种与基本服务相对的提升,就是图书馆在实现基本知识服务功能的基础之上,利用本馆的文献、馆员、设备、馆舍、品牌影响力等各种优势资源,为读者提供的外延。[2]作为乾县唯一的图书馆始建于1979年,占地1.6亩,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馆内设有7个科室(办公室、多功能服务厅、借阅室、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特藏室、资料室),馆藏图书6万余册。其藏书籍2143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配备电脑、桌、椅37台(套)。这也适时为群众提供着学习、科研、检索等服务。另有学者指出:“图书馆应该加强创新服务理念的研究包括读者权益理念、人性化服务理念、均等服务理念、图书馆自由理念等这全新理念的广泛传播,深刻地改变着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面貌。握良机激活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改进服务手段、增强自身活力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而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即就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服务资料查阅功能,强化图书馆信息检索,并使用全国通用的图书馆信息检索统一标志,细化图书馆查询类别,建立健全县级图书馆信息网络资源库,并利用互联网相互查阅浏览,适时指导图书馆信息检索查询,从而提高图书馆的使用效率。
二、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图书馆是人们学习提高的资源库,也是继续教育的有效阵地,并能适时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与检索,服务与广大群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千头万绪,不但有观察资料范围与种类的区别,还有地方性投资不足,影响图书馆的建设与使用,同时,导致图书馆服务中存在诸多突出问题。
1、馆藏文献资料的局限性。当前县级图书馆的图书质量不高,图书馆藏书量不足,文献老化较为普遍,特别是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储备量严重不足,这与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及其图书馆的基础设置有关,作为文化大县的乾县,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及其文献的储备量一定要适应县域群众发展需要。
2、图书馆信息资源库建设滞后。新时期的图书馆建设应充分发展信息化图书馆功能,强化信息化图书馆建设,详细登记图书馆文献资料,并形成强大的数据库,适时利用网络、计算机检索系统等查询浏览。但是,乾县的图书馆这些信息化建设还很落后,这也影响图书馆的公益服务功能。
3、图书馆宣传与使用率偏低。作为县城唯一的文献资源数据库的乾县图书馆,在图书馆的馆藏书籍,文献资料详细名目等方面,广大群众对此并不是清楚,也无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提高,由此导致图书文献资料的使用率偏低,部分书籍崭新如初,这些也是影响和制约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因素。
4、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图书馆工作事实上,是一项特别专业、特殊的职业,他不但要有专业的文献知识,并要熟练操作信息化系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其良好的公众服务意识,积极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
三、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策略
1、关注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积极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信息化的今天,大量信息需要良好的数据存储库,而图书馆也应与时俱进,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并做好图书馆藏名目,及时的提供查阅学习,并为广大民众的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1.服务器群集的特点
服务器群集就是一组相互独立的服务器在网络中表现为单一的系统,并以单一系统的模式加以管理。该单一系统为客户工作站提供高可靠性的服务。一个服务器群集包含多台拥有共享数据存储空间的服务器,各服务器之间通过内部局域网进行相互通信。当其中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它所运行的应用程序将由其他的服务器自动接管;在大多数情况下,群集中所有的计算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群集系统内任意一台服务器都可被所有的网络用户所使用。在群集系统中运行的服务器并不一定是高档产品,但服务器的群集却可以提供相当高性能的不停机服务;每一台服务器都可承担部分计算任务,并且由于群集了多台服务器的性能,整体系统的计算能力将有所提高。同时,每台服务器还能承担一定的容错任务,当其中某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系统可以在专用软件的支持下将这台服务器与系统隔离,并通过各服务器之间的负载转移机制实现新的负载平衡,同时向系统管理员发出报警信号。
2.群集系统的优势
(1)群集系统可解决所有的服务器硬件故障。当某一台服务器出现任何故障,如硬盘、内存、CPU、主板、I/O板以及电源故障,运行在这台服务器上的应用就会切换到其他的服务器上。
(2)群集系统可解决软件系统问题。众所周知,在计算机系统中,用户所使用的是应用程序和数据,而应用系统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操作系统又运行在服务器上。这样,只要应用系统、操作系统、服务器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出现故障,系统实际上就停止了向客户端提供服务。例如,常见的软件死机,就是这种情况之一。尽管服务器硬件完好,但服务器仍旧不能向客户端提供服务;而群集的最大优势在于对故障服务器的监控是基于应用的。
(3)群集系统可解决人为失误造成的应用系统停止。例如,当管理员对某台服务器操作不当导致该服务器停机时,运行在这台服务器上的应用系统也就停止了运行。由于群集具有对应用进行监控的功能,其他的相关服务器就会接管这个应用。
3.群集系统的部署
目前,有两种常用的服务器群集方法:第一种是将备份服务器连接在主服务器上,当主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备份服务器才投入运行,把主服务器上所有任务接管过来。另一种方法是将多台服务器连接,这些服务器一起分担同样的应用和数据库计算任务,改善关键大型应用的响应时间。同时,每台服务器还承担一些容错任务,一旦某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系统可以在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将这台服务器与系统隔离,并通过各服务器的负载转嫁机制完成新的负载分配。
在群集系统中,所有的计算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群集内任一系统上运行的服务可被所有的网络客户所使用。群集必须可以协调管理各分离组件的错误和失败,并可透明地向群集中加入组件。用户的公共数据被放置到了共享的磁盘柜中,应用程序被安装到了所有的服务器上。也就是说,在群集上运行的应用需要在所有的服务器上安装一遍。当群集系统在正常运转时,应用只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且只有这台服务器才能操纵该应用在共享磁盘柜上的数据区,其他的服务器监控这台服务器。只要这台服务器上的应用停止运行,其他的服务器就会接管这台服务器所运行的应用,并将共享磁盘柜上的相应数据区接管过来。
二、复习内容及重难点:
1、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量与计量、比和比例。重点:整、小、分数四则运算,混合运算和简算,解方程和解比例。难点: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系统化,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测量与计算、图形的位置与变换;重点:图形的计算及应用。难点:准确的进行计算。
3、统计与可能性:统计与可能性。
三、复习目标: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习是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转载请保留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习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加深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的程度。
3、查漏补缺。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特别是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欠缺,没有空间想象能力---)。被学的组织培优补差,让每个学困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四、总复习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习等多形式的组织复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习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留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比值与化简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五、复习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⒈数和数的运算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⑴、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
⑵、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⑶、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⑷、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⑸、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⑹、四则混合运算
⒉代数的初步知识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⑴、用字母表示数
⑵、简易方程
⑶、比和比例
⒊解决问题
这节重点放在问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
分数的实际应用。
⑴、解决简单问题
⑵、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⑶、列方程解决问题题
⑷、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⒋、量的计量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⑴、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单位
⑵、名数的改写
⒌、几何初步知识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⑴、平面图形的认识
⑵、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⑶、立体图形的认识
⑷、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⒍、简单的统计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⑴、平均数
⑵、统计表
⑶、统计图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训练
⒈四则混合运算、简算、解方程、解比例的强化训练。
⒉几何形体公式的实际综合应用。
⒊各类实际问题的训练。
⒋填空题和判断题的强化。
第三阶段—&md
1信息化技术背景下传统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信息化是指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加以运用,并造福于社会。它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和传递,信息处理、再生和利用。图书馆信息化包括网络、数字化资源和分布式管理三种形式,因此也称数字图书馆,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和提供社会化的信息服务。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对图书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图书馆学五条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3]。图书馆管理系统主要表现在图书采购、编目、信息检索、图书预约、流通、新书推荐、馆藏统计等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能科学有效地实现图书馆的各项管理的工作,与传统的基本依靠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实现管理操作的方式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既可节省时间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快捷。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和资源共享中心。信息时代对县级图书馆的冲击越来越大,要求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转变服务方式,更新服务意识,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逐渐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
2传统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图书馆体制的局限,资源短缺
传统图书馆是建立在有形信息载体,多为纸质载体基础上的,有不少书籍内容重复或复本太多,且藏书量不足,文献信息资源相对稀缺,这就决定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过程很大程度受到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成为县级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县级图书馆虽然是由政府拨款,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个别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紧张,拨付给图书馆的经费有限,导致购书经费严重短缺、设备落后和不足。许多县级图书馆馆舍老化,藏书陈旧,文献量不足,书架、期刊架、阅览桌等设备得不到及时补充或更新,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少,电子资源单一,网络速度慢等,导致进馆读者稀少,无法吸引读者,满足不了现代读者的要求。
2.2 馆员素养偏低
由于体制原因,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是由上级部门决定,大部分都是通过人脉关系、照顾调入图书馆工作的,他们总体文化水平不高,专业不对口,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得过且过,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去工作。有些工作人员进来图书馆工作之前根本不知道图书怎样分类、编目、排架等,对图书馆学知识一窍不通,都是根据工作需要边工作边学习,以老带新。没有科学化和理论化的知识,加上图书馆经费有限,馆员外出培训机会也很少,大大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而图书馆工作所需的图书馆学、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却严重缺乏,难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面对挑战和困难,显得力不从心和不知所措。在信息化时代,各学科和各领域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馆员除了掌握图书馆传统技术外,还要掌握图书馆情报学等现代专业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把文献信息迅速而准确地向读者传播。
2.3 图书馆服务单一、被动
现代图书馆服务模式要以信息化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多种渠道向读者传播信息,通过现代化的图书管理系统,合理采集文献资源、科学编目和整理,拓展服务的空间,提高服务质量。构建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县级图书馆由于体制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很多县级图书馆都没有很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都是等群众自己上门然后进行服务,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人才缺乏,经费不足,县级图书馆大部分都是馆内书刊的借还,阅读管理,参考资料的查询和复制等日常管理工作。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对县级图书馆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可是,大部分县级图书馆的现状难以满足读者对信息个性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需求,也迫切需要图书馆进行多元化服务探索。
3信息化下县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措施
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素。现代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快速发展,不仅扩展和延伸了“图书馆”的含义,使图书馆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呆板走向时尚、从实体走向虚拟、从知识走向智慧,更是在事实上影响着图书馆从空间设计到资源建设以及服务提供等各个方面,是引领现代图书馆变革创新,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力量[4]。
3.1 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
信息化飞速发展时代,县级图书馆须顺应发展潮流,创新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强化图书馆的服务角色,塑造图书馆追求技术进步引领技术潮流的形象,才能体现自身在创新性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价值[5]。信息资源的利用是信息服务的终极目标,现在通过建构数字化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网络数据等路径提供给读者综合性的资讯平台,也贯穿个性化服务的准则,真正利用好信息时代的突出工具[6]。在信息社会,县级图书馆要转变观念谋发展,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立足互联网,加强网上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建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完善现代化设备,如声像、缩微、光盘、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为读者开拓新的活动领域和空间。
3.2 人力资源管理
在新型图书馆环境下,其服务也出现了多样化,如效率服务,个,网络咨询服务等。而这些新型服务的出现必须要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管理素质和积极的服务态度,因此很有必要提升馆内工作人员素养与服务水平。不能否认,图书馆人员的服务素养和能力水平也是影响读者数量多少的重要因素。有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过于消极,甚至于一些人员直接忽略读者的诉求,在上班时间不做相关工作内容,让整个图书馆服务效率与质量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对此,要加强公共图书馆人员培训,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和拓展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服务水平。制定实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学习培训等政策措施[7]。相关图书馆进行服务管理创新的同时,可制定有效的工作人员培训和评价机制,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管理服务培训和考核是现代竞争化上岗的大势所趋,培养为读者服务的至诚之心,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积极性,自觉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与服务水平。
3.3 服务多元化
服务理念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应从服务理念的创新开始,将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将传统借书还书工作向专业馆员转变,要从被动工作转为主动服务,馆员要分工合作,对所管辖区域文献资源要了如指掌,要根据读者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向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馆员要以书籍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为根据读者需求,主动出击,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从读者需求出发,广泛收集信息资源,提升知识传播效率的能力。
服务内容的创新:图书馆信息化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知识传播,由传统的纸质文本向复杂的电子多媒体转变。纸质书籍借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耗时长、信息量小、针对性弱的弊端,对某些读者群的吸引力逐渐减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知识更系统化,读者通过关键词、模糊词就可以在电子借阅机上查找、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而数据库的建立让各类复杂的知识信息综合为一体,对读者需求提供了针对,大大提升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便捷。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的新载体,基层图书馆不仅要更新理念也要在技术创新上不断跟进,通过新技术应用来为读者提供合适的阅读平台,丰富的阅读资源,以此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推广全民阅读。
服务手段的创新:图书馆现代化服务与当前的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发展图书馆服务不但要将传统的服务做好,还要将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利用好,将数据库服务、大众阅读服务指导、网上信息资源服务、网上借阅浏览服务等开展好,将软硬件工作做好,创造优雅的阅读环境,让读者的各种需求都得到满足。通过读者导向功能,可让读者了解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和馆藏信息,实时了解自己的借阅情况,根据个人需要也可以在网上续借图书,通过网上预约可以为读者提供其所需的文献资料。
图书馆要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服务模式,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为老人提供健康、养生、休闲、娱乐方面信息服务,为中青年提供有关职业学习、创业致富、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儿童提供能激发儿童好奇心的儿童读物。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40-1
0 前言
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技术模式有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及不同的实现技术。目前,在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技术解决方案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模式:即传统技术模式、“三网合一”的技术模式、“三电合一”的技术模式、“天地合一”的技术模式、“三网一库”的技术模式、“3G手机”的技术模式等,亦称“三电耦合加一机”的新技术模式。每一种技术模式都有各自的特征、优势和解决的特定问题,在农村信息化服务的过程中,应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结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条件,采用相应可行的技术模式[1]。
1 传统技术模式
传统技术模式通常是指利用报刊、杂志、图书、黑板报、有线广播、电话和电视等媒体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技术模式。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数字鸿沟”现象极为严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村,目前仍以传统技术模式为信息服务的主要手段。这种技术模式虽然没有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但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非常适用,就是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在采用现代技术模式的同时,这种传统技术模式也仍有一定市场,其作用不容忽视。
2 “三网合一”的技术模式
所谓“三网合一”是指将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传输网的网络资源,通过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建成全数字连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宽带信息交换与传输、业务高度集成、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的多媒体信息网络,可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服务[2]。
目前在农村信息化服务的过程中,三网分立已成为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的最大障碍,而三网合一将大大节省用户网的建设投资,降低网络管理、维护和运营成本,是解决农村信息化服务中网络数据传输的重要途径。
3 “三电合一”的技术模式
所谓“三电合一”就是将电话、电视、电脑有机组合起来,互联互通、融为一体,提供农村信息化服务。“三电合一”的技术模式是在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应用层面,从用户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面向广大农村用户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目前,农业部把推广“三电合一”的技术模式作为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重要途径,适用于网络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用户信息需求迫切以及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或人群。
4 “天地合一”的技术模式
在“天地合一”的技术模式中,所谓“天”就是卫星通信技术,“地”就是把卫星传送的信息接收下来,再传送给用户。“天地合一”技术模式充分利用了卫星传输覆盖面广、运作成本低、不受时间限制的优势,利用卫星传输信息技术、地面转输信息技术以及两者相结合的集成技术,以最低的成本构成“天地合一”的实用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3]。
由于我国农村分布的地理环境、信息需求差异较大以及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天地合一”技术目前主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将优质教学资源输到农村,有效地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5 “三网一库”的技术模式
“三网一库”的技术模式原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信息共享和服务的技术解决方案。“三网”是指外网、内网和专网,“一库”就是创建信息资源数据库。“三网一库”技术模式重点是确保在不同范围、对不同对象实施信息化服务过程中的信息资源使用安全的技术解决方案。
“三网一库”的技术模式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或有不同密级的信息资源,以及有信息使用权限管理和信息安全服务要求的技术解决方案。
6 “3G手机”的技术模式
“3G手机”的技术模式即第三代手机通信技术,也就是我们泛称的能够将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手机技术的信息服务多种多样,包括图像、语音、网页浏览、电话会议、信息查询以及其他的信息服务。
与“三电合一”的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技术模式一样,在“3G手机”技术模式中也有语音识别的应用技术和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其特征是用手机取代电话机,其功能更全、信息服务更便捷、实时性和随机性更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3G手机”技术模式很可能成为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技术模式,即“三电耦合加一机”的技术模式(电脑、电视、电话和手机),它是农村信息化服务中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新设备、新设施不断充实到学校,设备的技术特点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而中小学计算机专职教师短缺、技术水平跟不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短期内没办法改变。江西省只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有1-2名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都由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兼职教师来承担,对很多新设备、新技术不能熟练掌握,特别是乡镇中心小学和农村地区学校不仅没有专职计算机教师,专业服务商也只有城区才有,设备遇到运行故障需送到城区维修,故障得不到及时解决,学校往往因维修成本高、经费无来源将设备搁置,或担心设备用坏、维修不便而闲置不敢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中小学校技术支持服务的严重滞后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一是可以为教育信息化设备提供公平、高效、优质、低成本的一站式技术支持服务,提供防范性维修支持服务,及时修复故障设备,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行;二是可以为各级教育管理者提供辖区内学校信息化设备设施的动态信息,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以智慧运维与服务工程改变传统的运维服务模式,实现统一组织机构管理、统一网络和数据中心运维、统一标准规范指导、统一服务商准入管理、统一运维服务等保障机制。江西省的具体做法是:
1. 健全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建立省、市、县(区)、学校及第三方专业服务商五级联动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各市、县(区)电教馆(站)设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下设管理部和技术支持部,由电教馆(站)和授权服务商共同组成。各级学校根据学校规模建立1-5人的专兼职技术服务队伍,负责本校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信息化设备数据维护、设备入库、应用、运行故障报修、报损等全过程管理。
2. 建立企教合作运行维护机制。在各类学校自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公益化与适度市场化、契约化的支持服务机制。按照受益广泛、教育急需、服务专业原则,设立技术支持维护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区域为单位建立支撑学校信息化设备、网络环境、应用软件等正常运行的技术服务体系和运行维护保障体系,以及保障该体系良性运转的工作机制。
3. 推进信息化资产的统一管理。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化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进行统一的资产管理,有效地统计和分析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为智慧教育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层面的决策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在线资产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信息化资产的运行状态,使运维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化,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维层面实现智慧运维。
4. 构建科学的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统一的技术支持服务平台,设立统一的运维服务台,建立统一的运维服务知识库,建立统一的市(县、区)技术支持队伍。二是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在内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实现运维服务的电子化。三是建立统一的应急响应机制,设计应急服务流程,建立备品备件库,确保智慧教育运维服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5. 构建智慧运维保障机制。一是人员保障,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从服务管理、服务保障、服务运行三个方面加强管理;二是标准保障,建立智慧教育运维服务体系,包括教育通用服务标准、教育云平台服务标准、服务安全标准、服务资质标准、服务质量评测标准;三是服务质量保障,开展运维服务资质准入管理,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定期对各服务机构的教育运维服务工作作出评估和改进;四是运维资金保障,各地要把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护、升级等费用纳入部门预算,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予以保证。
四、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1. 农远工程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积累了经验。2004年,为保证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的设备正常运行,及时解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畅通的技术服务通道,省电教馆制定了《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技术支持服务方案》,组建了由省、市、县(区)电教站和项目学校承担相应技术支持服务的队伍,为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省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辖区内统筹维护的模式。有的地区采用向社会专业服务商购买服务方式,由社会专业服务商承担辖区内学校的设备运行维护,保障学校设备的正常运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5年9月,江西省确定新余市、弋阳县、宜黄县、吉安县为试点单位,启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争取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有机构、有队伍、有经费、有措施、有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作用。
3. 其他省市的实践探究为构建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了思路。2013年,沈阳率先成为项目试点城市,探索采取辖区内统筹维护,建立由当地专业维修商和辖区专业老师组成的服务队伍及市、县(区)、学校三级技术支持体系结构,并应用远程技术支持平台加强设备应用及运维过程管理。2014年安徽省选择芜湖县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探索采取教育信息化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的维护机制,保障学校信息化设备正常运行。同年,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在丽水市庆元县、莲都县、遂昌县3个试点县上线试运行,加强全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技术支持,出台了《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管理细则(草案)》,完善服务程序、制定服务标准及规范。
五、尚需解决的问题
制造业产业链的群体性协作和区域企业集群式发展是当今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带动着广大中小企业群的发展。在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已成为许多地区发展经济,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数据元的作用
国际上公认的信息工程的基本原理是: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数据”是稳定的,“处理”是多变的。没有卓有成效的“数据”管理,就没有成功高效的“数据处理”。
由于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撑技术服务系统的基础数据来源众多,在数据名称、数据含义、数据长度、数据表示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数据元是对数据集内部基本元素的规范化描述,它是目前公认的可从根本上解决系统中数据不一致的技术。因此制造业关键技术信息数据元规范是构建统一、集成、高效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数据模型的基础,可为产业集群内部及与外部数据交换提供统一的、可以共同遵守的数据交换规范。
二、数据元基本概念与结构
数据元可定义为通过标识、定义、表示以及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被认为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一般由对象类词、特性类词和表示三部分组成。
(1)对象类:是指人们希望研究、搜集和存储其相关数据的事物,是现实世界中的想法、抽象概念或事物的集合,有清楚的边界和含义,并且其特性和行为遵循同样的规则而能够加以识别。如:汽车、人、房屋等。
(2)特性:是对象类的所有成员所共有具有的某种性质。例如,“人”这个对象类可以具有很多特征,如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等。
(3)表示:是值域、数据类型的组合,必要时也包括度量单位或字符集。它所表达的是数据元概念的数据类型及可能的取值范围。表示类词可以是一个编码,如产品分类编码,也可能是一个取值范围,如测量范围。
根据图1所示,同实体关系类的数据模型相比,模型中的实体相当于数据元中的对象类,而实体的属性相当于数据元中的特性和表示。
三、制造业产品技术信息数据元
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是企业在某一空间地理位置聚集,围绕某类产品形成“纵向”一体化配套,“横向”群体性竞争协作,即产品是联系产业集群的链条,而产品的技术性能参数是企业间相互协作配套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由于不同产品的技术性能表示千差万别,即使同一产品也会出现由于不同的用户习惯而名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必须对产品技术性能指标(属性)进行数据元定义,以实现产品技术性能“名称”、“值域”的统一。如:在实际应用中各企业对温度仪表的测量范围就有测温范围、温度范围、测量温度、温度测量等多种称谓,在信息服务系统应用中出现同义异名问题。通过数据元的应用,就可统一用“温度测量范围”指标来表示温度仪表的测量范围技术性能。数据元的应用示意见图2。
在产品技术信息数据元的定义中,计量单位具有重要作用。如:压力仪表的“压力测量范围”,其计量单位就有Pa、hPa、kPa、MPa、psi、mmHg、mmH2O等。在数据元的定义中,不同的计量单位定义为不同的数据元,这样可实现产品技术性能参数在信息服务系统中的对比。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意义以及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充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调节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互动,丰富化学课堂,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达到丰富化学课堂的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利用信息技术,增加知识储备,扩大课堂容量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九年级化学教材有了较大的调整和改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更丰富,但教材上展现的知识点更浅显,这就意味着需要教师不断扩充课堂容量。而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以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增加化学知识的储备,达到扩大化学课堂容量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知识的记忆能力也会增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能营造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教学是教师教学最常用的方式,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引入知识,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开启化学之门这一章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它是陌生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展示神奇的化学小魔术,可以展示化学的发展史,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化学,激发他们对化学世界的好奇心,提升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出形象的画面或视频,使静态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例如,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中,物质由微粒构成,单靠传统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深刻认识,但是依托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显微镜下的世界的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通过这种视觉直观感受,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更易于学生理解概念,有效掌握知识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实验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美国华盛顿的教育场所,有这样一句标语:“听了,我知道,看了,我理解,做了,我知道。”这句话就简明地阐述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必要的化学实验是需要让学生或教师做演示的,但一些有危险性、耗时长、效果不明显的实验,利用表现力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效果会更好,效率也更高。让学生即使没有动手操作,也能了解实验现象,加强他们的认知。例如,水的电解实验,光靠讲述无法加深学生的认知,而演示实验受条件限制较难实施,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氧气的制取中有很多细小的实验关键点,可以运用多媒体将需关注的现象截图展示,这样就不会有遗漏。
五、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
“没有重复就没有记忆。”学生对课堂新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通过一定量的检测练习才知道。理科都需要一定的练习,课堂练习是教学设计环节的一部分,是检测学生知识理解和学习能力,反馈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通常课堂练习安排在课堂结束之前,这时候长时间的知识灌输,使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也比较疲惫,练习的质量也就一般。这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与问题相关的趣味性图片、视频,或是配点轻松的背景音乐,进行针对性练习,可以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巩固新知识。例如,在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学生接受概念不是特别深刻,容易辨别不清,在讲授完后,出示一组练习,将各个变化的图片进行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辨别能力。
六、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互动
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担当讲授者,一味地传授知识,缺少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力。在认识元素周期表的时候,采用多媒体设置幻灯片触发器随机点击元素周期表,让学生猜出对应位置的元素,在弹出正确答案的同时,可以和学生一起交流元素的相关知识,加强了知识的关联性,也更好地让学生参与互动。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化学课堂,找到信息技术“催化”化学课堂教学的“最佳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利用,达到最佳效果,丰富化学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三数学复习周期长、任务重,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至关重要。我们把高三数学复习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9月~2005年2月底( 俗称第一轮复习)、3月初~4月初(俗称第二轮复习)、4月初~5月底(俗称第三轮复习),三个阶段的复习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每个阶段的任务各有侧重。
第一轮复习阶段,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考试说明,以课本为本,通过系统地整理、优化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通过月考及周练的手段,使基础知识网络化,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并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我们所选的讲仪是以课本为主,辅以《 优化设计 》 。所练作业以小题和中档题为主,从以前高考的成绩看,这一轮复习是成功的。
学生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已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第二轮的复习应以高考为目标,从以单元块的纵向复习为主到综合性横向发展为主。为此,我们辅以优化设计二轮讲义,分专题进行复习。一是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系统介绍,主要是:配方法、换元法等方法,以及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换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等;二是根据《教学大纲》列出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三是根据《考试大纲》和前几年的高考试卷列出高考频率较高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排除法、特例法、估算法、图象法、逆推验证法等方法准确、快速地解选择题和填空题,并提出较高要求:选择、填空平均只能错在2。5个之内。在这个阶段,除正常布置作业外,每周安排一次以选择、填空题为主的课堂练习和一次综合练习,并做到及时评讲,迅速反馈。
通过前两轮复习,学生的数学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何使学生在高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平,这是我们在高考前最后阶段所要做的主要工作。而这一阶段复习一直是我校探讨的地方,以往几届主要是搞几套外地试卷进行练习评讲,效果不太理想。为此,2006届高三我们加大力度,力争在前两轮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因此,我们自编模拟试卷8套,做到精练精讲。精练力求做到精心选择题目,精心编写试卷,精心研究每题的训练功能和评分标准,精心组织考试,做到以少胜多,不盲目地搞题海战术,影响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精讲则力求做到对共性问题分析透彻,对个别问题也不能轻易放过,须个别指导。同时把考试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考试。总之,通过测试要能反映出问题,而通过评讲要提高学生驾驭问题的能力,并逐步适应高考的氛围环境。
㈡普遍撒网,重点捞鱼
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一般是一种全面的、普遍的复习。这是由于《考试说明》所给出的内容均为必考内容,出于课时所限,教师总是指导学生一遍遍的全面复习,即便是讲一些专题,也是针对学生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而授课。因此,在平时,要指导学生针对教师教学中的不足做好以下两点:
1。进行诊断性练习,找出问题早日补缺
学校进行的测试,一般都是让学生做成套完整的模拟题,在这种测试中解错的题目很难说明出现的错误具有普遍性。只有将10套题中的选择题、10套题中的填空题、10套题中的解答题放在一起比较,才能诊断出你的学生是哪一类题容易做错,这就是诊断性练习。只有找出错误和不足,才能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把将问题解决在考前。
2。注意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纵向和横向的有机联系,这些联系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同时也可能是教师平时教学的“弱点”。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知识的交叉点。例如,函数和不等式,函数与导数,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数列;又如,三角函数与数列,三角函数与立体几何;再如,平面向量与函数,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平面向量与物理等等。教师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评讲一些此类试题,让学生积累解此类题的方法与经验。
㈢注重高考试题的新特点
⒈增加对个性品质的要求
《考试大纲》在2006年《考试说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个性品质”的考查要求。主要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要求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试题融知识、方法、思想、能力于一体,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⒉突出对主干知识的把握
2006年高考数学试题突出了高中数学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的考查。代数中的函数、数列、不等式、三角基本变换;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新课程增加内容中的向量、概率以及概率与统计、导数等在近几年高考数学试卷中始终作为重要的考查对象,保持较高比例,而且也达到必要的深度,成为试题的主体。这些数学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在2003年高考试卷中比例高达85。3%,2005年高考数学必然有所沿袭。
《考试大纲》对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且高一级的层面要求包含低一级的层次要求。考生必须对每个层次的知识要求十分明了,还必须对每个知识点属于哪个层次的要求清清楚楚,以增加最后一段复习的针对性。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
⒊以能力立意作为命题指导思想
《考试大纲》对能力方面的考查,全面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探究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它不仅包括数的式的运算,特别是要考查以含字母的式的运算为主,兼顾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要提高解答数学问题的运算效率,要能够以图助算,通过识图和绘制草图,列出表格
⒋强化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考试大纲》引导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营造自主探究环境。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分三个层面:首先是具体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消去法、割补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理工类要求);然后是一般的逻辑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等;最高层次是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换与化归思想,运动与变换思想等。
⒌注重理性思维的考查
《考试大纲》倡导理性思维,以甄别数学素养。要注意培养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达,运算推理,演绎证明和模式构
建等进行思考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⒍突出考查实践能力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的试题。
基于以上认识,在《考试大纲》指导下,建议做好“五抓”:
1、抓学习。抓对《考试大纲》的学习。当学生也能够按《考试大纲》的精神来复习时,复习才会是高效的。
2、抓基础。在复习中一定要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
3、抓训练。精选习题(选题原则是具有新颖性、灵活性、综合性、代表性、发展性),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探索创新能力。
4、抓落实。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被扣分。
5、抓反思。要抓好审题的反思、思维定势的反思。解题后的反思,充分挖掘每道习题的智力价值,变盲目性为自觉性。
㈣关注新课程的新重点
对比新老两种数学课本的教学内容,不难看出简易逻辑、平面向量、线性规划、空间向量、简单几何体中的正多面体、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26
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学过程观包括“民主性”、“体验性”、“互动性”、“建构性”等要点。“互动性”强调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魅力的、可变化的、动态演化的过程,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如果没有师生交互的活动,教学过程就缺乏人气。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远程教学、虚拟学习、人机学习系统、智能等等。“建构性”主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育信息化不是把零碎的、不分巨细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建构性”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的实践工具。
在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咨询讨论等开放性的主动学习过程,亲历了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表格的设计,实验结果的记录以及分析、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合作学习的过程、感受和体验了解决问题的艰辛和喜悦,体会到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完成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笔者也深切地体会到,这种实验探究活动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实验探究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态度、实验合作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也得到了切实提高;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一、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帮助进行自主探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既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教师本位”的思想,同时也应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事实上它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专业的网络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地从网上搜寻和探究问题,才能被生动、活泼、有个性的学习内容和过程所吸引,感受到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探索的热情。同时,学生会自觉产生强烈的参与、合作意识,积极投身于其中,乐于互助、交谈,获得相互合作后的快乐,使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尺度
要明确信息技术在整合化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现代教学手段代替优良的传统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从原子、分子水平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合成的学科,有些概念、原理、反应历程很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借助计算机可以模拟粒子运动、分子形成、溶解过程等,增强其直观性。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有毒、有污染、有危险、常规条件下难反应或无法操作,可用计算机模拟操作。化学还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如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可用计算机制作的图像、摄像等,使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进入社会。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加强直观性,突破教学难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快速、逼真地展现事物发展的历程和思维的过程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实际场景,为教学提供了新型的学习资源环境和辅助手段,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但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不能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授课,更不能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的教师滥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本来在实验室里完成而且现象明显的实验,却用模拟效果代替。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绝不能脱离实验,可以通过微机解决其局部放大模拟或微观变化宏观展现。鉴于实验教学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学生在实验中所经受的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在实验中对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形成只能通过真实的实验来实现。因此,不能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而削弱实验教学,即坚持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四、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
要使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效整合必须结合一定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是整个教学系统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的动态特性和整体综合特性的反应。因各种模式有其特点和优势,也有其局限性,课程设计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将教学模式具体化。
五、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效整合的表现
信息技术整合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表现在(下转第143页)(上接第126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形式变化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教育思想、观念等产生的深刻变革上。
记者:现阶段,服装行业对信息系统的应用包括哪些方面?
黄飞:服装企业的信息化绝不是单纯的软件应用问题,还涉及到企业管理架构的调整、业务流程的重组等方面。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是一个整体企业运作模块,它蕴涵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敏捷的IT技术,将引导企业进入标准化的管理运作模式。
服装行业对于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供应链管理系统平台,支持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管理;二是分销/零售系统平台,支持进销存管理;三是服装企业ERP系统平台,全面管理企业的计划、生产、物料、库存和财务等方面的业务。
对服装企业来说,不同的经营范围和定位决定了其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信息化建设的重心也不同。比如,对于品牌商而言,信息化的需求重点在于市场分析,对产品策划的支持,以及从供应商到渠道商的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管理,因此信息化建设应用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核心;对于分销商或零售商而言,信息化的重点在于销售分析和商品库存控制,其信息化建设应用以分销/零售系统为核心;对于生产商而言,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采购物控和生产计划管理,其信息化建设应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为核心。
记者:具体到不同类型的服装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有哪些差异?
黄飞:不同定位的服装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差异很大,并且这种定位分类很复杂,界限模糊。单就正装而言,男装和女装的特点就有明显的区别,同时,正装和休闲装也有交叉,如商务休闲等。所以,企业对信息化表现出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在此只能进行较笼统的分析。
从市场扩展方面来看,运动休闲类企业的利润来源集中在二线、三线城市,门店的数量一般较多,要求信息化系统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远程管理和分析能力。
从营销方面来看,运动休闲类服装的款式变化速度很快,要求对市场信息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反应。其中,产品周期更短的时尚女装类产品表现的尤为明显。
从数据分析方面来看,由于产品周期不同。男装正装类企业对往年数据分析较少,而运动休闲类或者时尚女装企业需要对流行趋势进行更准确的把握,这决定了他们对数据存储、分析等有明显的需求。
记者:对服装企业而言,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具有怎样的价值?
黄飞:信息系统从很多方面解决了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从上游到下游的连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终端信息的及时反馈;
第二,再订货周期缩短,改变过去通过电话、传真和归纳计算的方式;
第三,优化材料库存的控制,并降低库存成本和仓库管理成本;
第四,生产设计方案和产品生产得到统一管理。以往由于通过人工手段对不同的版本进行控制,如果版本发生改变,而采购人员不知道,就容易造成一些浪费;
第五,基于信息系统的强大的财务管理。以往财务核算成本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现在通过系统中生产任务的执行,就可以得到准确的生产成本,同时现金流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记者:服装企业怎样实现信息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的完美匹配?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黄飞:要帮助服装企业建设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并且实现信息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的完美匹配,首先要了解其供应链设计。据调查,很多服装企业都是以设定下游为供应链起点的,“为顾客实现的是什么?顾客对服装企业的满意度怎样?”这是很多服装企业的最终原则,所以,很多企业首先从店铺管理开始。
另外。对上游供应链的建设,对于服装企业而言是最困难的。所谓上游的供应链建设,是指从采购、设计到生产整个环节的建设。众所周知,国内服装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因此有相当部分的服装企业管理水平有限,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理念比较落后。事实上,其上游供应商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管理能力应该说处于中低档水平。但是,服装企业面临的市场是千变万化的。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服装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要对采购、设计、生产、终端销售等整个链条进行重新审视,然储管理是一项核心工作。
记者:曼哈特为服装行业提供的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郭仁正:针对服装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特点,曼哈特为这类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四个系统,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一是仓储管理系统(WMS)。它是仓库管理最基础的系统,涉及收货、铺货、存储等仓储活动,重点是实现对款式、颜色、尺码等信息的有效管理,以降低库存,加快流转速度。
二是扩展企业管理系统(EEM)。该系统是一个平台化的产品,提供实时透视度和贸易伙伴协作,以确保货物通过最佳渠道及时流向客户。通过供应链同步,扩展式企业管理系统为企业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并且经常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无论企业是集中于订货过程,还是创建预期出货通知,或是借助于全球透视度及事件管理系统对库存进行跟踪和控制,扩展式企业管理系统均可实现关键功能整合,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目标。
扩展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通过统一解决方案,管理全球协作商务;
2 降低库存总体搬运成本、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
3 实时提供全球货物流透视度;
4 按时交货率提高10%-20%;
5 订单履行率提高5%-15%;
6 周期时间缩短2-4天;
7 安全库存量降低5%-15%;
8 提高配送中心、物流服务商的运作透视度。
三是需求预测系统。需求预测是服装企业做好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服装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保证足够的库存以防止断货,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过多各货导致的库存积压。要做好需求预测工作,系统的支持很关键。借助系统实现准确的库存需求预测,可以帮助服装企业促进销售,最大限度降低流动资金需求,维护客户满意度。
四是库位优化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针对一
些季节性明显的产品,解决拣选效率的问题。因为多数服装的销售有较强的季节性,随着季节变换,库位优化系统会优先考虑当季产品的出入库,按照一定的销售规律,向WMS传递拣选时间、内容、数量等信息。
记者:请您结合实际参与过的项目,介绍曼哈特系统解决方案在服装行业的具体应用。
郭仁正:曼哈特在全球的第一个订单就是来自服装行业,目前在全球服装行业的WMS项目中,曼哈特占有50%-75%的市场份额,客户包括高级时装、商务休闲、户外、内衣、运动等众多不同类型的服装品牌。在中国市场,曼哈特2006年以来先后与达芙妮、某大型休闲服装零售商、森马建立了合作。其中,达芙妮在上海的仓库建设项目于2006年10月启动,2007年9月正式上线曼哈特的WMS系统。该仓库面积达到1.5万平米,SKU数量达2万个。随后,达芙妮在重庆、北京、福建、郑州及沈阳也自主安装了此系统。2007年11月,某国内大型休闲服装零售商实施了曼哈特仓储管理系统及扩展企业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用以优化其供应链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该项目已于2008年11月正式上线。去年9月,曼哈特与森马的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也位于上海,面积达到3万平米,该仓库安装了自动立体仓库、输送机、电子标签拣选系统等自动化仓储设备。预计上线时间为2009年下半年。与其他应用行业相比,为服装行业设计和
记者:实施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环节或因素?
郭仁正:单就WMS而言,每一个行业的应用都有其独特之处,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也都不尽相同。以服装行业为例,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服装在季节性、销售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根据曼哈特以往服务于服装行业的经验,我们认为有几方面内容值得重点关注。首先,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季节性很强,因此WMS要支持不同季节库位管理的切换;其次,服装产品的颜色、尺寸、款式管理很特殊,为了加快拣选效率(把零拣变为箱拣),服装行业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混码箱操作(供应商来货时,同一款式颜色会有数种箱。每种箱按照不同的数量比例来包装不同的尺码,比如25件一箱:A型箱是2件XL、5件L、13件M、3件S;B型箱是3件XL、4件L、10件M、5件S),这对WMS是个挑战。而且,到季度末的时候,门店的补货可能要不了一整箱25件了,那剩余的混码箱可能就要进行拆箱、分别上架,然后按照正常的零拣来处理。这个需求的实现具有更高的难度;第三,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挂装处理的服装企业,其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中还需解决与相关系统和设备的接口问题。
此外,为服装企业设计和实施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还需要结合其销售模式。目前中国服装企业的销售模式主要有自营店、加盟店、专柜、B2C四种,而每种销售模式下的拣货和配货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记者:曼哈特如何看待仓储管理系统在中国服装行业的应用前景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