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4: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耕地质量评价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耕地质量评价

篇1

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决策树是一树状结构,它从根结点开始,对数据样本进行测试,根据不同的结果将数据样本划分成不同的数据样本子集,每个数据样本子集构成一子节点。在决策树的生成过程中包含了下列思想:在构造树的每层时,选择一个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使得依据该属性的值,将对象集被剖分成几个不相交的子集。每个子集表示为树的一个子节点,以该属性的相应值标识到这些子节点的弧。

耕地质量评价是对区域耕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其评价过程不仅复杂,而且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针对不同耕地区域,各个评价属性权重确定大多掺入了人为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决策树的耕地质量评价,将克服传统的耕地评价方法中人为因素过多的缺点,提高耕地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另外将决策树模型用在耕地评价中也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意义。

一、本地区的决策树耕地质量的控制

1.目标数据集的创建

目标数据集的创建工作主要包括:耕地评价单元的划分、确定评价因素和建立评价数据库,目标数据集是从评价数据库中导出的耕地属性数据。

评价单元的划分是依据陆河县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分幅图(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在MAPGIS系统环境下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分离提取出县耕地图斑,作为工作底图,将选定的参评因素图与工作底图进行叠加,得出的最小图斑即为评价单元,最终确定30281个图斑为陆河县耕地评价单元。

在采集数据后,需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输入建库,形成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对其分别管理,其中图形数据库采用层次型管理方法;属性数据和统计数据则采用关系模型管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功能,将评价工作底图分别与各评价因素图进行叠置分析,提取各评价单元因素属性值,构架耕地评价单元空间数据库。

2.基于决策树模型耕地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1)评价样本集的构成

本次决策树学习样本的选择是运用试验的方式从聚类方法得到的500、1000、2000、4000、6000和8000个样本空间中进行选择,当满足一定的预测精度时,此时最小的样本空间就是最合适的模型学习样本;测试样本采用全部的评价单元,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2)决策树属性选择

在决策树建立过程的每个选择点上,在C5.0算法中,采用增益率最大的属性是用来进一步细分树结构而选取的属性。下面介绍计算耕地评价属性以A为代表的增益率的公式如2.1:

(2.1)

对于一组I实例,计算Gain(A)公式如2.2:

(2.2)

其中:Info(I)为包含在当前被检查实例集合中的信息,Info(I,A)为根据属性A的可能结果划分I中的实例之后的信息。

对于n个可能的类,计算Info(I)的公式如2.3:

(2.3)

在I被划分为k个输出结果后,Info(I,A)计算公式如2.4:

(2.4)

最后,SplitInfo(A)标准化增益的计算如2.5,从而消除具有许多输出结果的属性选择偏差。

(2.5)

(3)决策树模型的建立

本次决策树模型建立的目的明确,是对耕地的质量进行等级评价即质量等级的划分,确定质量等级是决策树模型的主属性,作为模型的输出属性。它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变量,属于离散型数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地形,田面坡度,地下水位,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表层质地,剖面构型,表层有机质含量,pH值,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10个评价指标为模型的输入属性,并且在数据输入过程中已将10个评价指标进行了离散化处理。

本次决策树算法采用C5.0算法,训练开始时,为所有实例指定相同的权重,在建立最后一个模型后,那些被模型正确分类的实例的权重减少了,被错误分类的实例的权重增加了。一旦建立好所有模型,每个模型被赋予一个权重,其值基于模型对训练数据的性能。所以执行较好的模型在分类过程中有较多的权力。对未正确的分类的样本被更频繁的取样,使决策树模型在分类训练数据的能力上彼此补充。

为了提高决策树模型的学习精度,本次研究引入决策误差代价,在进行质量等级的判读时,设置当判别发生错误的时候,所花费的代价不同。当质量等级为一级,误判为二级、三级和四级其代价权重为0.3,0.6,1;当质量等级为二级,误判为一级、三级和四级其代价权重为0.3,0.3,0.6。根据等级距离的不同赋予不同的代价权重。

运用Clementine8.1数据挖掘软件,采用C5.0算法生成耕地质量评价的决策树,将学习样本迭代20次学习,完成决策树模型的建立,运用决策树工作流模型,可以快速建立6个决策树模型(根据不同学习样本)。当选用500个学习样本建立评价模型,测试样本为30281个全部的评价单元,其测试的准确率为82.09%,模型准确率较低,得到的预测结果误差较大,不能正确的反映实际陆河县的耕地质量分布情况,用500学习样本建立模型试验失败。分析可能原因是500个聚类中各个聚类的数据之间距离过大,导致500个样本不能有效的代表耕地质量数据分布。

现分别采用1000、2000、4000、6000和8000个学习样本来训练评价模型,选择1000个学习样本时的预测准确率为86.01%;选择2000个学习样本时的预测准确率为90.66%;;选择4000个学习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94.92%;6000个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95.31%;8000个样本的模型准确率为95.65%。

(4)决策树评价模型分析

为了检验决策树模型对陆河县的耕地评价的有效性,使用测试样本检验决策树模型,得到模型测试的准确率是94.92%,已经满足了实际工作的需要,可知决策树模型能有效地对陆河县的耕地进行质量评价。

二、改善本地区的耕地质量措施

根据决策树模型进行陆河县耕地质量评价的结果,从决策树评价规则集中,可知影响陆河县耕地开发潜力的限制因素如pH值、有机质含量和田面坡度等,因而可以对评价区内质量等级较低的耕地进行改良,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灌溉系统,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

通过开挖、建设灌溉水渠等措施,增加灌溉水田、水浇地的面积,减少旱地、望天田的比例。

2.积极进行土壤改良

通过增施磷肥和使用石灰,解决普遍存在的农田缺磷、土壤偏酸及养分含量不平衡的问题。对其中的低产耕地注意增施有机质肥,冬种专用或兼用绿肥,改良土壤性状,培肥土壤。

3.加强水土保持

陆河县域内年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夏季,这对农田侵蚀较大。因此,在坡耕地改造为梯田的条件下,应重视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例如:栽种护坡灌木篱笆,增设导流渠等措施。

参考文献:

篇2

1 耕地地理评价面积统计

该地区的耕地总面积为63340 h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18.31%.该类耕地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耕地面积为8752.36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13.81%,二级地14905.37 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3.53 %,三级地18795.43 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9.67%,四级地13604.78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21.48%,五级地7282.06hm2,在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为11.51%。

2 耕地地力等级分布情况

该地区地力等级分布情况为:一级地及二级地较为集中于该地区的西南部和中东部,其属于湖盆河谷阶及地势平坦的滩川。有三条主要河流经过该区域,河流周边地势较为平缓,土壤肥力良好,一般是栗钙土,厚度在80厘米左右。三级地及四级地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该地区的南部,其属于低山地丘坡面及丘前山前倾斜平原,土类主要是灰褐土、栗钙土。土层厚度大,理化形状良好,地形十分平缓,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五级地分布于该地区的南部,其属于山林混合经营区,土壤类型主要是栗钙土、灰褐土,耕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其适合林草的种植,因此应及林业为主要产业,并结合其他作物,实现混合经营。根据等级分布的区域特点来看,各种因素均会对等级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包括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因而产生了显著的区域分布规律。耕地等级逐步升高,海拔高度不断上升,地貌类型的变化为滩川区~山前倾斜平地~缓坡。

3 适宜性评价

等地等级有所区别,对其进行利用的方式及其适宜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种植业方面,一级地至五级的适宜性存在着渐变的关系的,为了达到改良及方面应用的目的,可以将该五个等级的耕地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一级至三级地属于第一类,四级地属于第二类,五级地属于第三类,具体适宜性如下:①适宜进行农业的耕地 一级地至三级地理化状况良好,肥力程度高,地势分布平缓,土体深度大,各项不良因素较少,生产力水平高,适合开展种植业。其均属于基本农田,发展的方向为经济高效的农业[1];②适应进行农业或者畜牧业的耕地 主要是四级地,该类耕地的肥力情况良好,生产潜力较大,但是在耕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良土壤,提升肥力。其不仅适宜进行农业生产,也适宜发展畜牧业,主要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其的利用可以是以农业为主,结合畜牧业;③适宜林业的耕地 主要是五级地,该类耕地存在较多的阻碍因素,如砾石含量大、坡度大等,且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此肥力水平较为有限,适合开展林业生产,也可以将林业作为主要项目,结合畜牧业,共同发展,且还需要注意及时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强化植被的覆盖,改善水土流失情况,保护生态平衡[2]。

4 种植业结构调整

篇3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of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Dunhua City

LIANG Zhen-wei, LI Shu-jie, MA Xiao-wei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e requirements for deepening both the quantity of farmland resourc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managemen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Dunhua city were monitored and evaluate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2014. Meanwhile, thre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wo gradation types: Acidification type and fertility promoting type respectively. However, both two gradation trends were not obvious. The mountain area was har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slope of cultivated land could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and leading to soil acidif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area where the tillage distance between 500 to 1 000 m and between 1 000 to 1 500 m were eas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Key words: Dunhua city; cultivated land; monitoring evaluation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是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1]。长期以来,中国注重土地资源的数量管理,忽视质量管理,这对于土地资源的投入――产出能力和综合利用效益带来了负面影响[2-4]。考虑到耕地质量变化导致的耕地存量隐形损失[5],在高强度开发背景和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的态势下,开展敦化市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抽样监测敦化市域范围内受自然环境因素和宏观经济政策等的影响而等别及产能发生缓慢变化的耕地,全面掌握敦化市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及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做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实现耕地质量的宏观精准管理,并服务于敦化市土地管理的日常工作,为制定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6]。

1 研究区概况

敦化市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延边州的“西大门”,下辖11个镇、5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截至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3.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6.0亿元,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截至2014年年末,敦化市土地总面积118万 hm2。敦化市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比例最大,其他用地次之,建设用地比例最小。其中,农用地构成以林地为主,林地占农用地总面积比例达84%,耕地严重不足,总面积仅为17万hm2。在耕地面积中,肥沃土壤较少,瘠薄土壤面积大,因此,敦化市耕地保护工作具有迫切性[8]。

2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敦化市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气象局、林业局、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包括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及产能核算成果等相关资料。

3 研究方法

在敦化市2014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敦化市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类型及其分布范围,对各个监测单元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监测,进而分析主导因素变化对敦化市全部耕地质量等别产生的影响。其中,对主导因素变化进行监测,采用插值法对各因素分值进行赋分,计算国家利用等指数,对国家利用等指数进行插值,计算国家利用等别[9-11]。

4 敦化市耕地质量等别渐变情况分析

4.1 敦化市渐变耕地现状分析

由图1可知,至2014年年末,敦化市耕地总面积16.7万hm2,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类型主要有肥力提升型和酸化型两类。肥力提升型位于敦化市中部,共涉及青沟子乡、额穆镇、黑石乡、秋梨沟镇、沙河沿镇、大桥乡、翰章乡、红石乡、贤儒镇及江源镇10个乡镇,共8.1万hm2;酸化型位于敦化市西部的黄泥河镇及敦化市东部的大石头镇,共2.5万hm2;敦化市的大蒲柴河镇、江南镇、雁鸣湖镇及官地镇未发生耕地质量渐变,共6.1万hm2。

4.2 敦化市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统计

敦化市存在肥力提升型及酸化型两种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类型,共布设6个监测单元,64个监测样点,其中包括6个固定监测样点及64个辅助监测样点。将各监测样点监测值的平均值赋予固定监测样点,其余分等参数(包括因素指标体系―权重―计分规则、标准耕作制度、光温生产潜力、产量比系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等指数与等别对应关系等在内的分等参数)采用2013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数据库中的参数,计算该固定监测样点的年末国家利用等指数及年末国家利用等别,该固定监测样点的等指数及等别变化情况将代表该渐变类型的监测结果。根据布设的监测单元主导因素数据及监测数据,对监测单元等指数及等别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酸化型一区12等旱地的国家利用等指数降低了0.71,酸化型二区13等旱地的国家利用等指数降低了1.02,肥力提升型12等旱地的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了7.32,国家利用等别除6号监测单元提高0.1等外,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4.3 敦化市渐变耕地质量等别监测

按要求将固定监测样点监测主导因素的年末、年初变化值赋予该渐变类型区域内的全部耕地,再采用插值法进行计算,得到2015年度该渐变类型区域内所有耕地等别渐变情况。

4.3.1 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等别渐变情况 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由于施用农家肥、合理轮作、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及秸秆还田等原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提升。敦化市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总面积为81 158.03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8.56%。按照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选取要求,在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区域范围内共设置2个固定监测样点,23个随机监测样点。

敦化市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数及等别变化空间变化情况见图2。由图2可知,国家利用等指数及国家利用等别有较大变化的耕地集中分布在黑石乡和额穆镇,沙河沿镇、青沟子乡、红石乡、江源镇及贤儒镇有零星分布,翰章乡肥力提升渐变现象最不明显。

敦化市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具体渐变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敦化市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渐变趋势存在但不明显,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值低于6,国家利用等别变化值低于0.05。

4.3.2 酸化型渐变耕地等别渐变情况 敦化市酸化型渐变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数及等别变化、空间变化情况见图3。由图3可知,敦化市酸化型渐变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泥河镇和大石头镇,由于两个乡镇不相邻,因此将酸化型划分为酸化型一区(黄泥河镇)和酸化型二区(大石头镇)。按照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选取要求,在酸化型渐变耕地区域范围内共设置4个固定监测样点,41个随机监测样点。

由表3可知,敦化市酸化型渐变耕地渐变趋势存在但不明显,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值低于1,国家利用等别变化值低于0.05。

4.4 敦化市渐变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影响因素

4.4.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影响耕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因素,在宏观尺度上控制了耕地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12]。依据山间平原、河谷台地、低山丘陵、中山山地4种地形地貌类型,分别统计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pH及国家等指数变化幅度,从而探索地形地貌在敦化市耕地开发利用及质量提升中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各类地貌类型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占比(表4、图4)。由表4和图4可知,敦化市渐变区域内耕地主要分布于河谷台地区,面积为118 391.58 hm2,占耕地?面积的70.84%;其次为山间平原区,面积为32 923.6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9.70%;低山丘陵区和中山山地区内耕地分布面积分别为15 743.21和66.85 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9.42%和0.04%。渐变区域内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发生了较大范围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的耕地面积为127 583.48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6.34%。各类地貌区域内,中山山地区40.09%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低山丘陵区67.09%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河谷台地区71.07%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山间平原区99.77%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因此,从地形地貌角度来看,敦化市耕地肥力提升难度依次为中山山地>低山丘陵>河谷台地>山间平原。

2)地形地貌与耕地土壤pH变化

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各类地貌类型与耕地土壤pH变化(表5、图5)。由表5和图5可知,渐变区域内耕地土壤pH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土壤pH变化的耕地面积为39 174.18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3.44%。其中,土壤pH发生变化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台地区,面积为33 917.01 hm2,占土壤pH发生变化总面积的86.58%。

各类地貌区域内,中山山地区耕地土壤pH发生变化的耕地面积占本区耕地总面积的59.91%,面积比重最大;其次为低山丘陵区,pH发生变化的耕地面积比重为32.79%;河谷台地区土壤pH发生变化的耕地面积比重为28.65%;山间平原区最低,仅为0.14%。因此,从地形地貌角度来看,敦化市耕地土壤pH发生变化的难易程度依次为中山山地>低山丘陵>河谷台地>山间平原。

3)地形地貌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

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各类地貌类型与耕地质量等别指数(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情况(表6、图6)。由表6、图6可知,渐变区域内耕地质量等别指数(国家利用等指数)普遍提高。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面积为131 577.77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8.73%。其中,山间平原区内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占本地貌单元内耕地总面积的99.86%;其次为河谷台地区,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占本地貌单元内耕地总面积的74.11%;低山丘陵区内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占本地貌单元内耕地总面积的69.44%;中山山地区内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占本地貌单元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最低,仅为40.09%。

从耕地质量等别指数提升程度来看,主要集中在4~5之间。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数提升在4~5范围内的耕地面积为74 190.65 hm2,占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总面积的56.39%。因此,从地形地貌角度来看,敦化市耕地质量等别提升难度依次为中山山地>低山丘陵>河谷台地>山间平原。

4.4.2 坡度 地形坡度是影响耕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因素,在微观尺度上决定耕地水土保持的难易程度[13]。依据二调规程中对耕地坡度的五级分类标准,分别统计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pH及国家等指数变化幅度,从而探索地形坡度在敦化市耕地开发利用及质量提升中的影响。

1)地形坡度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各类地貌类型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表7、图7)。由表7、图7可知,敦化市渐变区域内耕地坡度主要为一级和二级,面积为141 237.6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4.51%;其次为三级,面积为20 355.8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2.18%;坡度为四级和五级的耕地分布面积为5 531.84 hm2,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31%。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的耕地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主要为坡度一级和二级的耕地,面积分别为37 275.88和31 383.81 hm2,分别占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总面积的45.93%和38.67%。从相对数量上来看,坡度为三级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最为普遍,占该坡度总耕地面积的81.48%;其次是坡度为一级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7.36%。

综上所述,从耕地肥力提升的角度来看,敦化市易提升肥力的耕地坡度为一级;其他各级别坡度,尽管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与坡度存在一定关系,但作为易发生改变的微观因素,在年度内对耕地肥力的影响差别不明显。

2)地形坡度与耕地土壤pH变化。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各类地貌类型与耕地土壤pH变化(表8、图8)。由表8、图8可知,渐变区域内耕地土壤pH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发生土壤pH变化的耕地主要为坡度一级和二级的耕地,面积分别为37 332.47和35 003.49 hm2,分别占pH变化耕地总面积的43.44%和40.73%。而坡度为四级的耕地土壤pH变化最为普遍,占该坡度总耕地面积的45.06%;其次是坡度为二级的耕地,占该坡度总耕地面积的24.36%。

从耕地酸化的角度来看,敦化市易发生pH变化的耕地坡度为二级;其他各级别坡度,在年度内对耕地土壤pH变化的影响差别并不明显。

3)地形坡度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各类地貌类型与耕地质量等别指数(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情况(表9、图9)。由表9、图9可知,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主要为坡度为一级和二级的耕地,面积分别为39 686.18和33 478.48 hm2,分别占利用等别指数提高耕地总面积的30.16%和25.44%。而二级坡度的耕地,等别指数提高最为普遍,占比为84.14%;其次为一级和五级,占比分别为79.10%和71.6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耕地坡度具有提升土壤肥力和导致土壤pH变化的双重作用。

4.4.3 耕作距离

1)耕作距离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基于ArcGIS平台,提取敦化市居民点图层,以500 m为间距,进行缓冲分析,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0。由表10可知,敦化市耕地主要集中在耕作距离为1 500 m范围内。其中,耕作距离为500~1 000 m范围内的耕地约占1/2(46.31%)。

?挠谢?质含量变化来看,耕作距离为500~1 000、1 000~1 500 m范围内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比较普遍,分别占各耕作距离内耕地总面积的78.71%和77.90%。

2)耕作距离与耕地土壤pH。基于ArcGIS平台,叠加耕作距离与耕地土壤pH图层,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1。

从耕地土壤pH变化幅度来看,耕作距离为2 000~2 500 m范围内的耕地土壤pH变化比较普遍,其余各耕作距离范围内耕地土壤pH变化比重无明显差别。

3)耕作距离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基于ArcGIS平台,叠加耕作距离与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图层,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2。

由表12可知,从耕作距离角度来看,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较为普遍的耕地主要为耕作距离为500~1 000 m和1 000~1 500 m的耕地,分别占各自耕作距离内耕地总面积的81.24%和80.53%。从绝对规模上来看,耕作距离为500~1 000 m和1 000~ 1 500 m范围内,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的面积分别为41 203.62和21 244.13 hm2,分别占国家利用等指数提高的耕地总面积的31.32%和16.15%。因此,耕作距离为500~1 000 m和1 000~1 500 m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等别易于提升。

5 小结与建议

1)敦化市渐变类型为酸化型与肥力提升型两种,肥力提升型位于敦化市中部,共涉及青沟子乡、额穆镇、黑石乡、秋梨沟镇、沙河沿镇、大桥乡、翰章乡、红石乡、贤儒镇及江源镇10个乡镇,共81 158.03 hm2;酸化型位于敦化市西部的黄泥河镇及敦化市东部的大石头镇,共24 921.06 hm2;敦化市的大蒲柴河镇、江南镇、雁鸣湖镇及官地镇未发生耕地质量渐变,共6万hm2。肥力提升型渐变耕地在敦化市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最大。

篇4

耕地是珍贵而有限的自然资源,耕地质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安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必要基础。我国耕地面积刚性减少,人口快速增加和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决策。然而,我国的农田基础肥力较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农田高度集约化种植,高强度高投入的利用方式特别是养分非均衡化的集约化模式,不仅仅导致了农田肥力退化,也引起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导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的较大波动以及高产作物品种潜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地质量的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耕地质量的长期监测、评价与预警,对于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指导耕地质量管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由于不合理利用引起的耕地次生潜育化、次生盐渍化、沙化、养分贫乏化、水土流失以及环境污染等退化现象已非常严重。对于退化了的耕地质量性状进行改造任务艰巨,需要复杂的技术、大量的投入以及长期的劳动。复垦后的耕地在短期内生产力等质量性状也无法与优质耕地相比拟。但是,目前人们开展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一般都是在耕地质量退化发生之后,此时耕地生产性能以及耕地利用效益已受到一定危害。而进行耕地质量监测,就可以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对变化态势进行预警,根据预警采取防范对策,这样只要较少的投入就可以使耕地质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耕地质量监测是针对性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目标和效益的重要基础。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为全面掌握我国耕地质量状况和地力动态变化规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分层次建立了一批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长期坚持的省级监测点约3000个,地级监测点 2000个、县级监测点9000个,这些长期定位监测对于摸清我国耕地质量底数和变化趋势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些监测点数量太少、监测项目侧重与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对土壤环境因素关注不够。因此,农业部近期将规范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了《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次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将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监测点和监测内容,开展我国耕地质量变化联网监测与预警,推进我国耕地质量变化的长期监测网络建设,促进监测数据的规范采集与大量数据的深度分析,充分利用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和测土配方施肥的“3414”试验,开展耕地肥力演变规律、驱动因素及其与生产力耦合关系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对我国中低产田提出土壤培肥改良、科学施肥对策措施与建议,为实现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和耕地质量改善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办法》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填补了当前国家层面缺乏耕地质量管理保护专门立法的空白,具有系统性、全局性、专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办法》为各级农业部门健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耕地质量信息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耕地质量管理与保护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办法》将促进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的管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促进耕地质量研究,提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对策与措施,切实推动我国耕地质量管理与保护取得新成效,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

篇5

1、 项目区概况

大荔县西坊村地处洛灌区东部,开发治理区包括西坊村和西临的夏家庄村,盐荒滩位于该村以南,面积1547亩,荒滩地属盐池洼西北角滩地。盐池洼地形为洛河二级阶地,是一个东西狭长的梯形洼地,四周含盐较大的地表潜水,经过排碱渠汇集于此,形成明水滩,周围有广阔的盐荒滩地。开发治理区土壤为草旬盐土,区内无积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0.45%,耕层含盐0.8%。开发治理区属温带大陆性中干旱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雨量513.6mm,年均蒸发量1689.3mm,无霜期214天。年均日照时数2385.2小时,太阳总辐射能量124.8千卡/平方厘米・年。地表潜水埋深一般小于3米,而潜水矿化度大于5克/升,不能用作饮用水和农作物灌溉水源。开发治理区盐碱荒滩地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人口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年。西坊村总计户数210户,总人口 890,人均耕地1.1亩。田间种植结构以棉花、西瓜为主。

2、工程质量评价

2.1工程完成情况 2010年8月底,经过灌区管理单位当地政府及灌区群众的共同努力,开发治理西坊村盐荒地1820亩,其中增加耕地1547亩,占开发面积85%,顺利完成2010年盐池洼开发造田任务。通过修建放淤渠,排碱沟开挖,维修加固干支渠工程,铺修道路,田间打坝围堰,渠道清淤,灌溉系统和其它工程。其中修灌溉渠4534m,放淤渠2140m,疏通排碱沟4036m,修铺生产路11000m,渠道清淤358920m,植树5000m。共完成土方10750立方米;干支渠道清淤5.8万立方米;砼34m3。

2.2质量评价体系

依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3―2000)之规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验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土地开发整理的综合质量,二是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质量,据此参照国土资源部新颁《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制定出土地质量评价体系。

2.2.1土地质量评价指标及其分级

A、平整程度

1级:地形坡度

2级:地形坡度2°~5°,平整度较高;

3级 地形坡度5°~8°,平整度一般;

4级:地形坡度8°~15°,平整度差;

B、连片程度

1级:集中连片,便于机耕;

2级:80%以上集中连片,不影响机耕;

3级:60%以上集中连片,对机耕作影响不大;

4级:连片程度低于60%;

C、通达性

1级:临路路宽≥4米,距居民点

2级:临路路宽3~4米,距居民点2~3公里;

3级:临路路宽2~3米,距居民点3~4公里;

4级:临路路宽

D、区域布局合理性

1级:各类用地比例协调,布局合理;

2级:各类用地比例基本协调,布局基本合理;

3级:各类用地比例基本协调,布局不够合理;

4级:各类用地比例不够协调;

E、有效土层厚度

有效土层是指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之和,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级:有效土层厚度大于150厘米;

2级:有效土层厚度100~150厘米;

3级:有效土层厚度60~100厘米;

4级:有效土层厚度30~60厘米;

5级:有效土层厚度小于30厘米;

F、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级:有机质≥4.0%;2级:有机质4.0~3.0%;

3级:有机质3.0~2.0%;4级:有机质2.0~1.0%;

5级:有机质0.6~1.0%;6级:有机质小于0.6%;

G、土壤酸碱度(PH值)(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级:PH6.0~7.9; 2级:PH5.5~6.0,7.9~8.5;

3级:PH5.0~5.5,8.5~9.0; 4级:PH4.5~5.0;

5级:PH

H、盐渍化程度

1级:无盐化,作物不缺苗,表层土壤含盐

2级:轻度盐化,作物缺苗2~3成,表层土壤含盐0.1~0.3%(易溶碳酸钠)或0.2~0.4%(氯化物盐为主)或0.3~0.5%(以硫酸盐为主);

3级:中度盐化,作物缺苗3~5成,表层土壤含盐0.3~0.5%(以碳酸盐为主)或0.4~0.6%(以氯化物为主)或0.5~0.7%(以硫酸盐为主);

4级:重度盐化,作物缺苗≥5成,表层土壤含盐≥0.5%(以碳酸盐为主)或≥0.6%(以鲁化物为主)或≥0.7%(以硫酸盐为主);

I、灌溉保证率

1级:充分满足包括水田、菜田和可随时灌溉的水浇地;

2级:基本满足,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在需水关键生长季节有灌溉保证的水浇地;

3级:一般满足,有灌溉系统,但在大旱年不能保证灌溉的水地;

4级:无灌溉条件的耕地;

J、排水条件(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级:有健全的干、支、斗、农排水沟道,无洪涝灾害;

2级:排水体系一般,丰水年大雨后有短期涝害(田面积水1~2天);

3级:排水体系一般,丰水年大雨后有洪涝发生(田面积水2~3天);

4级:无排水体系,一般年份在大雨后发生洪涝(田面积水>=3天);

K、表层土壤质地(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1978。土普办)

1级:壤土;2级:粘土;3级:砂土;4级:砾质土(1~3毫米砾石含量>10%);

L、灌溉水源:

1级:用地表水灌溉;2级:用浅层地下水灌溉;3级:用深层地下水灌溉;

M、综合评价分值的计算方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指标及其分类标准,确定出待评价土地各项因素的等级,然后对照土地质量评价因素级别----分值对照表,查找出对应的权重和分值,从而计算出待评价土地质量的综合分值。

2.2.2指标分值和权重的确定

指标分值和权重将对农用土地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按影响程度,以0~100分作为评价指标值。某一因素最佳值为100分,其余低于100分,逐渐降低并将各级别与指标值一一对应,从而编制出《土地质量评价因素级别---分值对照表》

3土地质量评价方法及结果

3.1评价方法:土地质量评价采用对比定量分析的方法,将放淤治理区新增耕地面积与周边地区高产和中产田分别根据上述体系定量计算,再将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确定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优劣。

3.2评价过程:

第一步:调查收集新增耕地,周边高产田、周边中产田的各项评价因素指标值。第二步:根据质量评价体系确定的各级别所对应的指标值,制定待评对象因素所在级别。第三步:根据待评对象所在级别对应的指标值和权重分别算出待评对象各因素得分。第四步:将三个待评对象的各因素得分分别相加,求出三个待评对象的质量综合分值。

3.3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的质量综合分值结果,结合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项目区新增耕地主要限制性指标接近当地平均水平,详见表3-----4

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高于当地中产田平均水平,略低于高产田平均水平

位置 项目区 周边高产田 周边中产田

综合分值 94.5 95.6 91.1

项目区放淤质量较好,灌排渠道配套。路、渠、沟布局合理。

4综合效益

4.1经济效益

篇6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46-01

邯郸市是河北省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变化,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第2次土壤普查,于1992年在全市进行了耕层土壤养分调查,2004年进行了部分县市的菜地、果园地耕层养分调查工作,较全面地掌握了邯郸市耕地质量变化及分布规律[1]。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战略性调整,肥料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大幅提高以及其他生产条件的改变,使耕地质量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耕地质量现状

邯郸市耕地面积673 174.4 hm2,其中高产面积31 533 hm2,中产面积247 841 hm2,低产面积110 000.44 hm2,中低产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3.2%。农民对耕地利用强度高,但却只注重用地而不养地,在施肥方式上普遍存在“三轻三重”现象,即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微肥,致使土壤养分极不均衡,耕地越种越贫脊。2010年全市耕地质量检测结果表明:40%的耕地缺氮,58%的耕地缺磷,70%的耕地缺钾,75%的耕地缺锌,65%的耕地缺钼,79%的耕地缺硼,土壤酸化、板结、潜育化现象有所加重[2]。从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结果看,土壤养分的最高和最低含量相差很大,耕地质量极不均匀,突出表现为城镇耕地优于边远地区,平原地区优于山地丘陵区,菜田优于粮田,粮田优于果园等。地力水平的差异,造成肥料盲目投入和肥料利用率降低,影响了全市作物均衡增产。不少群众在耕地保护中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尤其是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有机肥投入偏低。全市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为1.00∶0.65∶0.19,而适宜比例为1.00∶0.75∶0.45,磷肥用量不足,钾肥用量尤缺。氮、磷、钾养分正交互增产效果不明显,有的甚至出现负效应,降低了肥料的综合增产效率;全市有机肥施用量为26.25 t/hm2,与20世纪相比下降了3 750~7 500 kg/hm2,有机肥投入比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低10%以上。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耕地质量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市、县不同层次的耕地质量监测站并建立相应的耕地质量数据管理中心。根据全市不同农区的生态环境、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管理水平等,在有代表性的耕地上,建立和完善不同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点,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在西部山丘区、中部山前平原区、东部低平原区和黄河平原区等四大农区建立长期定位综合试验区,以县为主,每个县选择主要土壤类型建立3~5个长期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进行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监测,逐步建成全市标准化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全市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市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及时更新并进行动态分析,定期向各级政府提供耕地质量现状与预测预警报告。

2.2 全面启动县域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

第2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20多年时间,20多年以来由于土壤利用强度增加和外源物质的大量投入,使土壤质量变化巨大,原有的土壤信息已不能代表土壤质量现状。要按照试点启动、区域性调查、全面开展的步骤,分期分批启动县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查清全市耕地质量状况的家底[3]。积极运用“3S”等高新技术,查清区域耕地土壤环境状况、耕地土壤退化和土壤障碍因素现状,尤其是污染耕地的类型、分布和途径以及变化趋势。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和土宜性评价,为基本农田占补平衡的数量与质量验收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更、转租、流转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资料。

2.3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一户一卡、一村一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发适宜于邯郸市使用的农作物系列专用肥,增强配方肥的专用性和针对性,提高其技术含量和产量质量,根据需要合理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从根本上实现施肥技术的物化和由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施肥技术到位率,实现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的同步提高[4]。

2.4 打击假劣肥料,确保耕地安全

首先要严把肥料质量关,加大对肥料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肥料;二是要加强对肥料经营者的管理,打假扶优,净化肥料市场;三是要严格禁止城市垃圾、工业废渣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农田,防止造成农田污染。多措并举,确保耕地安全。

3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邯郸农业大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篇7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25-02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耕地安全关乎粮食安全乃至社会安定。近年来,由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威胁到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合理利用土地,保持耕地安全以获取生态、社会和经济的最佳的效益[1],从而不断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证耕地的安全。

土地评价主要是针对一定用途的土地,对其质量的高低进行鉴定的过程[2]。在耕地质量评价实际工作中,由于很难用一个指标来说明复杂的问题,我们常常建立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特尔菲法是主观预测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其重点在于对大量非技术性的难以定量分析的要素估算概率。通过问卷形式对相关的专家组进行征询,多次的重复,使先前分散的评估概率结果逐渐趋于集中。层次分析法(AHP)是确定多因子评价权重的另一实用方法。运用该方法可以计算出既定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而确定权重,并可给出误差分析,是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较好的结合。综合指数法是指在确定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项指标加权平均,计算出经济效益综合值,用以综合评价效益的一种方法。即将一组相同或不同指数值通过统计学处理,使不同计量单位、性质的指标值标准化,最后转化成一个综合指数,以准确地评价工作的综合水平。综合指数值越大,质量越好。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罗田县地处东经115°06′~115°46′,北纬30°35′~31°16′之间,属中纬度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形成自北向南的山脉走向,东北部崇山峻岭,群山环抱,多是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海拔1729m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位于东北部边界,海拔1404m的薄刀峰林场亦在北山区;中部地势渐趋开阔,是海拔200~500m之间的低山丘陵区;南部为200m以下的波状起伏的浅丘陵区,其间有着面积不等的山间坪地和因河流冲积而成的平畈地,构成了罗田县地貌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的地理特点。

根据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11年末罗田县耕地占农用地的总面积的19.60%;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06%。2011年罗田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72.9亿元,财政收入6.3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82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7倍、2.9倍和3.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0元,年均增长17.2%和11.8%。全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比重由2006年末的29∶31―40调整为23∶44∶33。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3.92万亩,新增耕地1.43万亩。

该文的数据来源于《罗田县统计年鉴2009》、《罗田县统计年鉴2012》、2009年《罗田县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09年《罗田县第二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10年《罗田县测土配方调查数据》。

2 耕地安全评价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确定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复合系统,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开展了关于土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3]。为了追求区域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统一前提下的最优化发展,借鉴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评价、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指标体系[4],本研究从耕地质量因素、耕地数量因素、耕地生态因素三方面选取了土壤质地、有机质、土壤养分等13个对耕地安全影响较大的因素,并结合罗田县自身的特点,利用特尔菲法完成指标的筛选,建立罗田县耕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具体指标及其权重见表1。

2.2 评价结果分析

2.2.1 标准化处理

在耕地安全评价中,各参评指标的量纲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量纲,由于取值范围相差很大,其实际数量也差异很大,因此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在做综合评价时不可能直接放在一起。为了消除因量纲不同而造成的影响,首先对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值法。公式如下所示。

正指标:

逆指标:

3.2.2 评价结果处理

由于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鉴于综合指数法[5]的优点,建立如下评价模型。经计算各乡镇的耕地安全综合指数,结果见表3。然后借助SPSS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将罗田县的耕地划分为安全、临界安全和不安全3类。

Y=

式中:Y―综合评价值;Wi―准则层权重;n―指标层数的指标个数;Xk―指标层标准化值;Rk―指标层权重。

由上述结果分析可知,罗田县各乡镇的耕地综合指数总体差别不大。这与该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其自身的自然条件是密不可分的。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凤山镇、大河岸镇、三里畈镇、白庙河乡、河铺镇、九资河镇处于安全或者临界安全状态。正因为上述地区耕地质量相对较高,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人口聚居,密度较大,经济活动较多。而白莲河乡、骆驼坳镇等地因其山地较多,耕地较少,土壤质量相对较差,生态脆弱,处于不安全状态。

3 结语

耕地作为土地中最适合作物生长的精华,是人类生产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6]。不同区域的耕地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因此要采取相应对策以确保耕地安全。丘陵山地区保持耕地安全的措施重点是要相对的提高耕地的自然质量,保持生态安全,保持耕地质量。对于山间盆地区相对平坦区要创造条件,在生态允许的范围内加以人工干预,兴修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合理有效的利用。

应对罗田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问题,以尽量避免因人们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对耕地的损害,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保护生态敏感区,因地制宜加布局产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当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和降低耕地质量恶化风险,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耕地,实现罗田县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陈朝,吕昌河.基于综合指数的湖北省耕地质量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12):2018-2029.

[2] 赵建军,张洪岩,王野乔,等.基于AHP和GIS的省级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土壤通报,2012(1):70-75.

[3] 陈美球,黄靓,蔡海生,等.鄱阳湖区土地健康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2):170-175.

篇8

主要任务:建立县级耕地资源数据库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和各种专题评价;编绘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养分图等数字化图件;编写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编辑出版《县级耕地地力评价》书籍,形成公共基础资源,为广大农民群众和相关单位提供查阅服务。

二、重点工作

1、收集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图件资料、属性数据资料和其他资料。图件资料包括:地形图、行政区划土、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件、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图等相关图件。属性数据资料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基础资料、土地详查资料、近三年农业生产统计年报,土壤监测、田间试验、各乡镇历年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销售投入情况,主要污染源调查资料(地点、污染类型、方式、排污量等),农作物(含菜田)布局等。其他资料包括:土壤改良、生态建设、土壤典型剖面照片、当地典型景观照片、特色农产品介绍(文字、图片)、地方介绍资料(图片、录像、文字、录音)等。

2、建立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所取得的调查、测试、试验数据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数据,建立规范的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3、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农业部统一提供的系统平台软件,与先期建成的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建立连接,建立本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分析、利用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在内的数据资料,并为耕地地力评价提供数据来源。

4、确定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重要性、易获取性、差异性、稳定性、评价范围等原则,确定我县以下评价指标:质地、PH值、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锌、有效硫、有效铁、有效锰、水溶态硼、排涝模数、灌溉模数等12个评价指标。

5、确定评价单元并赋值。耕地评价单元是具有专门特征的耕地单元,在评价系统中是用于制图的区域,在生产上用于实际的农事管理,是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利用数字化的标准的县级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产生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评价单元不宜过细过多,要进行综合取舍和其他技术处理。一般一个土壤类型有1500个左右评价单元。

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图和属性数据库,将各评价指标数据赋值给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都必须有参与评价指标的属性数据。对点位分布图,采用插值的方法将其转换为栅格图,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对失量分布图,将其直接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属性提取,给评价单元赋值;对线性图,使用数字高程模型,形成坡度图、坡向图等,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

6、建立评价模型。主要包括4项关键技术:一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指标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二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三是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采用累加法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四是划分耕地地力等级。根据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分布,采用等距法或累计频率曲线法确定地力等级分级方案,划分耕地地力等级。

7、评价结果归入全省耕地地力等级体系。依据《全省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归纳整理各级耕地地力要素主要指标,形成与粮食生产能力相对应的地力等级,并将各等级耕地归入全省耕地地力等级体系。

8、评价结果的汇总。包括编绘规范的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适宜性评价图、各种土壤养分图等数字化图件;编写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工作报告与耕地质量评价与改良利用、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耕地质量评价与平衡施肥、耕地质量评价与种植业布局等专题报告,编辑出版《县级耕地地力评价》等。

三、时间安排

1、培训准备阶段。抽调技术人员,并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指标,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完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

2、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完成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多媒体数据的录入,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3、评价效果阶段。进行专题制图、空间分析、耕地地力评价、耕地适宜性评价、土壤养分丰缺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效果评价。

4、总结验收阶段。对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以及全年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总结,迎接省级验收。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人员、设备、经费,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为加强对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领导和技术指导,在县测土配方施肥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指导下,成立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专家组。技术专家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研讨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难题。

篇9

二、测土配方施肥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施肥现状

(1)土壤肥力状况不清

第二次土壤肥力调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过去近 30年。随着种植结构的单一化,现在土壤肥力状况不清,整体土壤肥力下降明显。

(2)施肥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农户种植1亩水稻施用纯氮超过60个,磷、钾肥施用量相对较少,对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认识不足,造成稻麦群体大,抗倒性差,投入增加,产出比降低。

2.测土配方施肥存在问题

(1)施肥盲目性大

在稻麦生产上施肥随意性较大,一是施肥量不合理,二是施肥品种结构不合理,三是施肥前后比例不合理。

(2)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足

稻麦精确施肥对稻麦产量的影响等项目在东海县实施了多年,有关稻麦产量与施肥多少的关系已很明确,精确施肥理论已形成,但大多数农户仍不接受,嫌麻烦,一炮轰施肥法仍在使用。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够,不相信上级部门会免费为其测量土壤养分含量,判定施肥标准。

三、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基本对策

紧紧围绕测土、配方、施肥三大技术环节,建立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三大体系。

1.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管体系

(1)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按照“试点启动、县区调查、全面开展”的步骤,进一步扩大县区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积极应用“3S”等高新技术,通过科学布点采样,分析测试,查清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耕地土壤退化和土壤障碍因素现状,尤其污染耕地的类型、分布、途径以及变化趋势。

(2)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根据不同农区生态环境、耕地土壤类型、作物类型、作物布,局、耕作种植利用模式等因素,进行科学设置土壤质量监测网点。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作物需肥配方,研制生产配方肥料,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土肥站)要在区域性耕地质量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的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歹并加载配方施肥专用模块,建立配方施肥专家系统。

2.建立健全配方肥料研制产供体系

根据土壤测试和肥效试验,筛选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需肥配方,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或社会团体指导或委托相关企业加工生产配方肥,实行定向生产与供应,做到广谱型配方与专用型配方相结合。目前,东海县复混肥生产企业有十余家,年总生产能力可达10多万吨,完全有能力满足区域性配方肥批量生产的需要。

3.建立健全配方肥料推广应用体系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涉及到各级政府部门、农技推广部门、配方肥生产企业、肥料经营单位等众多部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农民还没有真正认识,普及率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及农技推广部门的扶持。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更需要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协作,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配方肥料农技推广网络尤为必要。

(1)宣传培训。通过县级广播、电视、报刊等定期宣传,建立县级示范方,印发各乡村施肥分区图和施肥技术手册,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现场观摩;乡 (镇)主要是在村级发放测土施肥技术宣传挂图、施肥明白纸、施肥技术手册等。

篇10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1、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再减少;另一方面,为保证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需要,要占用部分耕地,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和生态环境问题等的限制,潜力非常有限。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非农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和耕地急需保护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在耕地占补平衡当中,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可以补充大量耕地,对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耕地的动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初级阶段,补充耕地数量和新增耕地率成为项目申报、衡量项目成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各个地方在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只注重增加耕地面积,而忽略了提升耕地质量,补充的耕地质量水平往往偏低,所以,把耕地数量的增加作为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难点就在于整理后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方面。

2、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过度重视耕地数量的补充,而忽略了耕地质量的提高

现在,在我国进行土地整理的具体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地区对于土地整理的目标依旧主要是增加耕地的数量,并没有在改善生态以及提高耕地的质量等方面进行,在实际的整改工作中之后,土地的质量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我国能够进行开发适合做耕地的土地已经比较少,很多时候,为了确保耕地的占用和补充能够平衡,便开发那些不适合做耕地的荒地,虽然面积能够保证,但是质量却很难达到作物生长的需要,所以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只看耕地的数量,更应该重视土地的质量,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

2.2、在土地整理的时候没有将生态效益以及景观效益结合起来

目前,土地整理项目大多注重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考虑很少。在进行具体的土地整理工作中,没有很好的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保护,也没有提出相关的要求,所以进行具体土地整理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些方面的问题。现在进行农村土地整理的时候,设计道路及沟渠的时候追求高品位的设计,虽然规划出来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美化农村的形象和环境,生产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这也直接导致了地方特色不断的缺失,景观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地减少,各个地方都大同不易。

3、优化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的建议

3.1、制定统一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标准体系

3.1.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考虑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工程质量、土壤性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7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基本要素,构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1.2、将指标分级与标准化

为了能够定量评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需对上述指标体系的各指标进行量化和标准化。作为初级阶段的研究,本研究中根据各指标的含义及其对质量的内在客观要求,进行分级,并且对各级赋予相应的指标值,即指标标准化。

3.1.3、要确定因素权重

因素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常用的如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专家会议法、专家咨询法等,可视研究对象的特点、内容、资料基础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其方法喜忧参半。

3.2、建章立制、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监督作用

3.2.1、建立监理单位诚信档案考核制度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阶段的详细规定,制定相应的监理单位诚信考核制度。对监理单位的备案条件、备案提交的资料、监理单位项目的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方法、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该单位的诚信档案,以便评定监理的执业资格水平,规定其可以承担的业务等级。

3.2.2、制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监理单位制度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监理工作进行多年之后,应更强调行业队伍的素质,使其真正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服务。要在实际工作中重点核查专业监理工程师以及总监理工程师的执业注册信息是否属实,监理工程师资质一般要求是具有国家认可的水利、交通等三级以上资质;其次要强化对相关监理执业人员的管理。

3.2.3、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制度

在项目监理和建设过程中,可以效仿水利、园林、电力等行业的资质管理制度,并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制定本行业的资质管理制度。或者可以和其他部门开展合作,相互认证成为一体,共同提高。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要求:水利三级以上资质企业;市政二级以上资质企业。

3.2.4、要加强监理人员培训

工程监理是一项技术性、服务性工作,对监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监理人员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建立监理人员持证上岗与注册制度是维护监理秩序、保证监理人员质量和监理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3.3、培养高素质的土地开发整理专业技术队伍

不管是前期的质量计划,中期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还是后期的质量改进,都需要专业人才去做。而土地开发整理又具有综合性强、工期长、技术性强等特点,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一支高素质的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坚持引进来。特聘大学专家教授、技术精湛的前线工人来授课,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抽调各有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程指挥组和质量检验组,负责项目工程的招标、施工队伍的资质考核、施工指导及施工质量监督。二是坚持走出去。积极走访先进国家地区,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总之,没有高素质的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就不可能管理出高质量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最终也不可能收到土地开发整理的预期效果。

3.4、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土地开发整理要走向正规,必须以管理的规范化为基础。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尤其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管理,把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立项依据,同时加强对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争取做到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要根据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土地开发整理的技术标准。第三,要根据各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坚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

总而言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耕地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耕地保护对农业大国中国至关重要,因此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土地整理主要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目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合理的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改善限制耕地质量的影响因子,以最有效的方式提高耕地质量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通过耕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数量、提升土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相关问题以及其相应改善措施的分析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昌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7:362.

[2]盛鸿来.浅析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4,07:66.

篇11

中图分类号 S158;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60-02

Fertility Evaluation of Farmland and Soil Improvement Using Measures of Jiangyan District in Taizhou City

WANG Yan-rong MIAO Chen XU Ai-xia

(Jiangyan Distric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Taizhou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Taizhou Jiangsu 225500)

Abstract In order to grasp the farmland productivi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ach level cultivated land of Jiangyan District in Taizhou City,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low and medium grade soil improvement using were put forward. Under the support of county territory resourc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according to Jiangyan District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the farm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were divided,the whole district farmland productivity were divided into 4 grades.Through the fertility evaluation of the farmland,the middle-and-low-yielding fields distribution area,area and obstacle factors were concluded,and on this basis the soil improvement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to further improve the farmland productivity,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f Jiangyan District.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evaluation of soil fertility;cause of formation;improvement measures;Taizhou Jiangsu;Jiangyan District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农业耕地资源不断被占用,而开发边际土地的余地已十分有限,未来耕地的形势将更趋严峻[1]。这种状况已直接影响到粮食的安全问题,而保障未来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强耕地生产能力[2]。目前随着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采取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耕地生产潜力进行划分,充分了解本地区的耕地质量等级,为人们客观地进行决策、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强耕地生产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将以泰州市姜堰区为例,探讨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以此为基础对低产田以及土壤改良提出建议,以提升姜堰区农业生产竞争力。

1 姜堰区耕地土壤概况

姜堰区位于长江下游,江淮之间,全区耕地面积4.87万hm2。由于成土母质、水文地质、植被、气候、耕作等因素的差异,境内形成了以新通扬运河(东西向)为界的南、北2个不同农区,新通扬运河以南的地区为高砂土农区,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较低,土种以高砂土为主;新通扬运河以北的地区为里下河农区,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较高,土种以小粉浆土和勤泥土为主。

2 姜堰区耕地地力评价

2.1 姜堰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影响姜堰区耕地地力的主要因素,结合姜堰区土壤和农业生产等实际情况,按照《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所列气象条件、养分状况、理化性状、剖面性状、立地条件、土壤管理等6个方面64项指标要求[3],由江苏省土肥站、扬州大学及姜堰区农技推广中心的15位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区域特征、数据资料等多方面情况下,经过反复的商讨和反馈,采用特尔斐法从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了五大类、13个指标作为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形成了适合姜堰区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2.2 各指标权重计算

对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和指标层权重进行赋值,并通过建立层次模型结构和判断矩阵,得到各个因子的权重。然后通过将各准则层和对应的指标层权重系数相乘,可计算得出每个评价指标对耕地地力的组合权重,如表2所示。

2.3 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对单个评价因子进行定量化的评价,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评定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评定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用加法模型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地力指数,并根据指数变化规律,运用累积曲线法将姜堰区耕地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如表3所示。

3 各耕地地力等级特征

3.1 各地力等级土壤理化性状特征

为了对不同等级耕地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对同一地力等级耕地管理单元相应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分析,得出各等级耕地间土壤理化性状的差异,一至四级地,除速效磷和pH值以外,其余理化性状都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表4),掌握这一规律可以科学地对各等级间耕地土壤状况进行改良。

3.2 不同土壤类型地力等级分布

根据区域土壤组合特征、农业利用特点及改良利用方向的一致性原则,对姜堰区两大农区耕地地力分别进行了划分,通南潮土区耕地地力主要集中在二级和三级,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8.53%和23.39%;里下河水稻土区耕地地力主要集中在一级和二级,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5.05%和20.94%(表5)。

4 姜堰区中低产田成因分析

结合姜堰区实际生产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将上述的三、四级耕地定为姜堰区的中低产田,面积为15 808.22 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2.26%,主要分布于通南潮土区,里下河水稻土区零星分布,这些中低产田存在土壤养分含量低,耕层厚度薄等因素,阻碍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姜堰区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出现的原因主要有:重用轻养、用养失调;土壤养分不合理;耕作层较薄,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低,效益差;土壤黏重或者较砂,易旱易涝[4]。这些因素导致了姜堰区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出现。改良并合理利用这些中低产田对本区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搞好高产土壤培肥的同时,还要注重采取综合措施,对中低产田土壤进行改良利用,使之逐渐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以推进姜堰区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5 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根据土壤分布与地貌区域的一致性,以及生产上的主导限制因素和改良利用方向上的一致性,拟定出全区两大改良利用区,并进一步提出不同的改良利用方向和培肥改土途径[5-6]。

5.1 通南潮土区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本区耕地特点是地势高亢,土壤质地为砂质,砂粒含量高,水土易流失,漏水漏肥严重,土层较薄,土壤中养分含量低。改良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的抗逆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另外依靠畜禽养殖业,积造优质的农家肥,逐步增厚土壤耕层和有效土层,培肥土壤。二是坚持水旱轮作,平整土地,改变沙土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三是针对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的特点,讲究科学施肥,实行“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积极推广微肥。四是增施钾肥。该地区中低产田土壤普遍缺钾,应合理增加作物钾肥的施用,增加土壤钾素的积累,防止作物缺钾[7-9]。

5.2 里下河水稻土区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本区土壤质地较黏重,绝大多数土壤的耕层质地在重壤以上,土壤通透性较差,易形成耕层下滞水,或形成暗渍。改良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只有不断加大有机肥的投入力度,才能逐步改善土壤结构。由于这些土壤较黏重,因而增施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有效途经。二是增磷稳钾。该区耕地养分供应不平衡,全氮含量较高,有效磷含量低,在农业生产上要降低氮肥施用量,注重增磷稳钾,农业生产中注意施用高磷的配方肥,以提高土壤中磷的库容量[10-11]。

6 参考文献

[1] 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1):1-6.

[2] 郑海霞,封志明.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价[J].资源科学,2003,25(5):33-39.

[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8):61-63.

[5] 王慧.利辛县耕地土壤类型特点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9):257-264.

[6] 张清华,史琢,韩翠萍,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89-90.

[7] 张宏成.宽甸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3):9-11.

[8] 黄勤,马中文,方黎,等.阜南县耕地地力评价与中低产田改良[J].中国农学通报,2012(9):98-103.

篇12

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中可以看出,国家所提出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的数量的平衡和质量的平衡,可是实践证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新补充的耕地资源质量下降。我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障粮食的安全,而耕地数量平衡不能最终保障粮食的安全,只有数量和质量的共同平衡才能真正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在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而又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形势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该是在保证耕地数量基础上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根据我国国情、我区区情及我区耕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在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确定我区耕地资源的保有量,也就是可持续发展下的耕地总量。所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总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必须考虑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人均耕地水平、耕地产出水平和人均最低食物水平等因素,使我区耕地不但能满足当代人,也能满足子孙后代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并永远保持下去。

二、我区耕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

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内蒙古的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较差,气温偏低,年降水量较少,尤其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全区农作物一年一熟,复种指数90%,有的地区只有80%,耕地利用率低。我区的耕地大部分为水浇地和旱地,根据土地评价和现实生产力调查,在耕地中稳产高产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5%左右,其余均为中低产田。

在1992年的全国土地大调查中我区的耕地为845万公顷,占总土地的7.3%,1996年的土地变更调查中我区耕地为820万公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我区耕地数量继续下降,到2004年,我区耕地面积减少到最低点,只有698万公顷。由于政策调整,自2005年开始,我区的耕地又有所增加。建设占用、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使我区在10多年的时间里耕地减少了约100万公顷。2004年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我区人均耕地0.34公顷。排全国第1位;人均粮食为572公斤,排在全国3位;谷物单产为4489公斤每公顷,排在全国的第18位。

1992年,我区的未利用土地为1600万公顷。到1996年我区的未利用土地减少到1587万公顷,在2001年后,随着我区耕地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以及地类的调整,我区的未利用土地比1996年又有增加。虽然我区未利用土地相对较多。但由于我区的气候、水资源、土壤、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对未利用土地开发的难度较大,而且如果强行开发,很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我区暂不适宜大规模的开发未利用土地。如果要增加耕地面积,就要走开源、节流的道路,或者采取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生产能力的途径。

三、我区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资源的数量不大,总量和人均量持续下降

1996年的土地大调查中。我区耕地为845公顷,人均耕地0.383公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我区的耕地减少了约百万公顷,人口增加了近百万,我区的耕地总量和人均量都在持续下降,形成了人地矛盾。

(二)占补平衡中。以劣补优,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从耕地占补平衡角度来看,我区建设占用耕地多在近郊区,在城乡接合部。大量的优质耕地和菜地被占用。而补充耕地一般在远郊或山区,交通不便利;补充耕地大多是以前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土地或是产出率较低而被弃耕的土地,其土壤肥力、耕作层厚度、土壤熟化程度不及被占用土地。其原因是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尤其是质量平衡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三)耕地利用中存在重用轻养的倾向

由于生产者自身素质和环境的制约,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粗放式的耕作方式,效益的片面追求,导致忽视耕地用、养结合,只重视利用,而不注重培肥地力,结果使大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减少,耕地肥力不断下降,农业生产发展后劲日渐不足。耕地的再生产能力下降。

(四)开垦耕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大量的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使地表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新开垦耕地将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土壤含水量减少,植被衰退,土地沙化,农作物减产;同时,还可能会使地下水的水质下降,不仅造成农田污染,也直接威胁用水安全。

(五)我区耕地后备资源生态环境脆弱

我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相对来说较丰富,但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脆弱。在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中,滩涂、苇地、湿地占有较大比例,它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属于生态敏感区。

四、我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一)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粮矛盾

我区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在全国排第3位,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排在全国前列,但由于我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人口增长惯性和民族人口政策的影响,人口一直在持续增长。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人口还将断续增长下去。虽然我区现有耕地资源和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较丰富,但我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缺水,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将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区耕地利用率低。中低产田比重大。耕地产出率低,若要保证我区人均粮食产量不减少,一是要增加耕地的产出水平,另外就是控制人口增长,而增加耕地的产出水平,需要耕地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及科技的投入,在目前我区的环境条件下。不宜大量开垦后备耕地资源。但提高耕地质量和科技水平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完成的工作。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时间、人才的投入,这些我区发展状况暂时还不能满足。为此,贯彻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我区缓解人地粮矛盾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最基本的措施。这也是我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完善有效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我国实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有力地促进了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土地规划工作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目前,我区应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计划使用

耕地,尽可能用非耕地和次等耕地:城镇扩建要尽量少占优质耕地。通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挖潜转变,以此达到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目的。

以详查数据为基础,制定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对生产条件好、产量高的良田实施永久性保护。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基本农田保护的一系列制度,建立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尽量不占用基本农田。

耕地占补平衡中不能仅以耕地数量作为评价标准,耕地质量及耕地生产能力同样应作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评价依据。我区要根据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及其他因素,加快建立我区的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为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依据。耕地占补平衡中,新补充的耕地达不到原有耕地的数量或质量的,要进行高额补偿,把其作为开垦新耕地和改善中低产田的专款基金,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

要实现我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的工作应该是从宣传教育人手,改变我区居民的土地观念,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想影响到每一个人,使全民形成“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价值观念。

(三)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开垦耕地

我区的后备耕地资源相对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目前不应大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而应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逐步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三化”,进行土地复垦和整理以及改造中低产田,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四)加速人口城镇化,提高耕地经营规模

加快城镇化建设。采取拆村并庄、扩大城镇规模、人口向城市集中等措施,提高人口的空间集聚水平。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还要整理废路、废宅基地、农田平整、田块合并:复垦废砖瓦窑等以增加耕地面积,并达到土地连结成片。

目前的土地家庭承包制使耕地的经营规模过小,既不利于农业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的实现。要实现农田的规模经营。就要进行制度创新,允许耕地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以达到农田的规模经营,发挥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生产能力。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我区耕地的保护,不仅要保证一定的耕地面积,更重要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所以要增强耕地的抗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等;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我区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3/4,因此各地要重视中、低产田改造,针对不同的中、低产田各地要找准症因,从而采取不同的工程、生物、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措施。要改善水利设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改良土壤质量,培肥土壤,提高其保水保肥保墒能力。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单产,保证粮食安全。

稳定承包经营权。让土地的承包期足够长,农民才愿意对土地进行投资,才会考虑如何能达到持久利用土地而又不破坏土地,只有这样,耕地的质量保护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才会变成现实的行动。

(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