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5: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开展拓展训练方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初中体育;拓展训练;内涵;方法建议
拓展训练从其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既定训练内容之外的一些拓展项目。拓展训练的概念最初起源于企业管理,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行业。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学,那么对于学生的体育素养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在融入拓展训练之后,通过针对性、专业化的拓展,可以让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初中体育教学的进步发展。
一、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本质意义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当前在教育活动中,对于拓展训练的理解,普遍认定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之外的拓展,即利用超出课堂的内容ρ生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教学内容是球类运动、田径和武术这几类,而新课标对体育教学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对这几个传统项目巧妙利用实行拓展训练,也可以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实际创设全新的项目实现拓展训练,以便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强化。
二、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现
1.构建拓展训练方案
要想将拓展训练切实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就一定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拓展训练的方法进行详细编制,确保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训练时能够有的放矢,不至于出现盲目教学的情况。构建拓展训练方案,需要从拓展训练目的、拓展训练项目、实施流程、活动评价等方面出发,详细完善地编制出具体的拓展训练方案。比如,在进行篮球项目的教学时,这一教学项目既要求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篮球技能,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配合意识。篮球技巧可以通过课堂的篮球教学实现,而团队意识则可以通过拓展训练进行培养。对此,就可以编制详细的拓展训练防范,具体
如下。
拓展训练目的:培养学生团队配合意识,然后学生能够在篮球项目中加强团队配合,减少单打独斗。
拓展训练项目:小组绑腿跑竞赛。
拓展训练实施流程:先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从身高、运动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方面出发,将学生划分为4个小组。然后让学生横向排成一列,利用专门的绑腿用具将相邻学生的腿绑在一起。之后,先进行单组限时跑,规定距离,让每组学生轮流进行限时跑。在限时跑完成之后,再展开小组竞赛跑,让四个小组同时开跑,最先达到终点的小组获胜,对获胜小组与最后一名设定不同的奖励和惩罚。
活动评价:先对学生拓展训练的具体成绩作出总结,然后指出学生在拓展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需要点名表扬部分做得好的学生,以此树立榜样对其他学生形成激励。
2.拓展训练具体实施
在编制了详细的拓展训练方案之后,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拓展训练。方案编制是比较简单的,只需参考条件作出计划即可。而要实际实施则会面临不少意外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拓展训练时灵活应变。
比如,上文所设计的拓展训练方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所要实施的拓展训练项目的具体内容以及绑腿跑的规则,确保学生理解到位。其次,在分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分组需求。再次,在开展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个小组的协调,尤其是一个小组在进行训练时,教会要督促其他小组进行热身或是原地踏步练习,避免其站在原地成为看客。最后,在实际训练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保护,避免在拓展训练中造成学生受伤。比如个别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出现了扭脚,这时教师应该即时暂停,让扭脚的学生退出,让其他学生继续训练。
3.拓展训练教学评价
在体育中进行拓展训练,适当的教学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针对上述的绑腿跑拓展训练,在完成小组竞赛之后,教师就可以展开训练评价。首先,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自评,主要是对竞赛成绩作出评价,同时要分析其中的具体原因。即获胜的小组要自己分析为什么能获胜,失败的小组要分析自己为什么失败。其次,在每个小组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总结归纳,从而得出拓展训练的核心思想,即团队配合,并且结合每个小组的成绩点明团队配合的具体效用。最后,教师要从拓展训练回归到篮球教学上,让学生明确篮球运动同样需要团队配合才能取得
胜利。
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现,需要教师从拓展训练方案编制着手,加强拓展训练的实施和评价,确保其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最大效用。
一、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的教育背景
1984年,中山大学中文系要求新生一年内读100本书,写出读书笔记;到1986年,又做出一个令全国高校同行都为之震惊的硬性规定——所有入学新生在一年级期间必须写150篇题材自由的作文。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该系开始逐步形成一个贯穿大学4年的强化基本功系统——一年级100篇作文,二年级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写毕业论文(后来还增加了一项内容——要求全体学生精读100篇古文,背诵其中的50篇,并列入学习考核内容。)。为配合学生基本功强化训练,中大中文系在近二十年前就同时推出另一项在全国上下引起更大震动的创举——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一二年级,导师和学生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导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个别辅导,三年级以后则由学生自己选导师。这项在全国大学中从没有过的制度,彻底改变了老师们的教学观念。这种专业素质强化训练带给老师们的是成倍增长的工作量,也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再认识。在与学生的互相交流中,老师们受益无穷,有助于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例如中大中文系的萧德明教授在指导十几届学生100篇作文的基础上,就写下《大学生写作》这样一本深受好评的专著(参见薛晓峰、秦晖、邱瑞贤《大学生要补“童子功”,成才先打国学基础》一文及中山大学中文系网站相关文章介绍。)。
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相关教学成果《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加强科研训练,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专业人才》分别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四、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目前,中山大学的专业素质(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做法为全国很多高校所采用。我系通过实地考察、当面访谈、电话咨询、网络查看等方式调研过全国十几所高校,了解到这些高校中文系早就开展一系列加强学生专业基础与综合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例如建立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系统、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等,并取得良好效果,我们需要向兄弟院校看齐。
二、我系为什么要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
1.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大都很早就会电脑打字,却写不好中国字,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却写不好作文,对西方文化津津乐道,对中华文化却缺乏了解,热衷于感官刺激的网络读图,却冷待有思想艺术高度的名篇佳作。尽管他们有幸从高中考上大学,高考成绩及外语分数很高,但没看过或看不懂中外经典名著。以致有教育者戏称之为文化文盲,因为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中文系的学生。
2.大学生在中学期间经历的基本上是应试教育,他们进入大学后松了一口气,学习与生活变得茫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成才观念。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虚弱”,只会应试做题,没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3.本系学生在社会活动和就业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专业基本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缺陷。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的大体做法
我系参考外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配合学校的素质拓展活动,制定了有自己特色的训练宗旨、训练目标和操作方式、操作程序,编成《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指导书》。大体内容如下:
1.中文系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修习,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使自己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2.本课程总任务:学生需在大学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及其他专业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前三个学年内写作练量篇(首)数不得少于112篇(首),字数不得少于11万字;精读专业著作总量不得少于38部著作(泛读要求见《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说明),读书笔记字数不得少于3.8万字;背诵总量不得少于180篇(首)诗文(具体要求见《中文系学生背诵篇目》说明);参加社会调查不得少于2次,调查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参加本系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不得少于6次。
3.本课程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并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编成同一训练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定期(一般每两星期一次)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交流活动。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训练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应以写作讨论会、读书报告会、调研心得会、诗文朗诵会、时事评论会等活动形式,从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人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训练。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举办各种讨论、交流、竞赛活动,必要时本系举办全系性的示范活动。
4.本系提倡老师和学生共同搞教研、科研活动,欢迎老师和学生合作发表教研、科研成果。各指导老师在培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特长生、优秀生并向系上推荐。本系可在特长生大四时继续为其提供导师或为其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经过前三年培养已具备考研潜力的优秀生,本系在其大四时为其配备考研导师(或由其自由选择导师)。
四、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取得的效果
本素质拓展综合训练活动遵循专业学习、素质拓展、考研升学和系务管理一体化的思路设计。其主要功能是为本系学生拓展专业素质提供思路和方法,为本系学生考研提供知识线索和学习指导,同时为改进本系教师的专业教学和本系的系务管理提供摸索途径。本活动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出发,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为导向,以读书写作、调研交流、学行并进为方法,以学生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促进为侧重,把中文系师生组织起来搞好教学工作,借此改变学生一味等待老师赐予的被动状态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一种新型的学风、教风和系风,尝试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师生双向交流大为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大为提高。
五、我系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的不足
1.教学、学习观念改变的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仅仅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上,未能创造更广阔更自由的教学大平台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部分学生缺乏自觉的学习观念和成才观念,仍然处于一味等待老师赐予的被动状态而未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部分懒散畏难的学生,采用敷衍应付的态度对待训练活动,系里给出的训练要求和训练方式,到了他们手里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扭曲变形。
3.活动组织不力的问题:个别小组,由于组员们的素质的问题,也由于指导老师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一盘散沙,活动难以高质量开展。
六、我系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需要解决的困难
1.活动地点、活动时间统筹安排的问题:希望学校能为中文系配备一间学生专业素质拓展活动工作间或实验室;希望学校排课时能为本系专业素质拓展提供较为统一的活动时间。
2.学生活动经费和教师指导报酬的问题:希望学校能提供长远保障。
七、结论
在兄弟院校普遍进行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本系如果不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教学质量只会与兄弟院校拉开更大的距离。所以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势在必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出明显效果。我们应该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2010-10-30)
八、附《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方案》
1.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是本系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属必修课,学生须用三个学年完成本课程的修习。每学期计0.5学分,三个学年共计3学分。
2.中文系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修习,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使自己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3.本课程总任务:学生需在大学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及其他专业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前三个学年内写作练量篇(首)数不得少于112篇(首),字数不得少于11万字;精读专业著作总量不得少于38部著作(泛读要求见《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说明),读书笔记字数不得少于3.8万字;背诵总量不得少于180篇(首)诗文(具体要求见《中文系学生背诵篇目》说明);参加社会调查不得少于2次,调查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参加本系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不得少于6次。
4.本课程分阶段任务:一年级学生上学期完成不少于16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例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占50%,应用文类(例如新闻通讯稿、计划总结、对联、各种报告、各种公文等)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15000字以上;精读(泛读另计,下同)专业著作不少于5部并写出5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5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一年级学生下学期完成不少于20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占50%,应用文类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20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7部并写出7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6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学生社团举办的专业性课外活动至少1次。二年级学生上学期完成不少于20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含创作与评论)占50%,应用文类占30%,社会评论和其他类别占2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20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7部并写出7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6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二年级学生下学期的写作、阅读、背诵任务同上学期,另外应个人单独完成或多人合作完成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并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多人合作完成的社会调查由各人单独执笔行文报告)。三年级学生上学期任务与二年级学生下学期同。三年级学生下学期完成不少于16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理论类(含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社会评论和其他理论性文体)占50%,应用文类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15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5部并写出5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9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四年级学生在前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检验自己大学学习的最终成果。
5.本课程其他要求:学生的所有写作、阅读、背诵、社会调查、第二课堂活动等成果均需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点、检查(例如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复印好分发给同学们评点,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检查背诵和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学生的写作练习、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必须用钢笔、圆珠笔或毛笔书写,与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训练相结合。学生应每学期把自己的写作练习、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编好目录、装订成册并妥善保管。学生应在《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指导书》上做好阅读书目和背诵篇目的记录以备同学、老师检查(建议每个学生在大学毕业前把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习作、各科目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结集成自己的大学学习成果集。)。
6.本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是相互并立、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他专业课程的作业、练习不能计入本课程的写作、练量。各专业课任课老师应在课堂上高质量上好自己所任教的专业课程,为学生在课堂外完成专业基本功训练的各项任务打好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学生应认真学好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课堂外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中去,高质量完成本方案的各项任务。确有某方面写作特长或其他特长的同学,经指导老师同意,并经主管实训工作的系领导批准,可以在不违背本课程训练宗旨的前提下,对本课程训练方案作出改动,为自己制订特别的训练方案。
7.本课程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并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编成同一训练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定期(一般每两星期一次)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交流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听、说、读写等专业基本功,训练办文、办事、办会等专业能力,并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拓展阅历等提升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就业或考研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训练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应以写作讨论、读书报告、调查研究、诗文朗诵、时事评论等活动形式,从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人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训练。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举办各种讨论、交流、竞赛活动。必要时本系举办全系性的示范活动。
8.本课程实行如下考核办法:平时考查可通过导师检查、组长检查、组员自查、组员互查等方式进行。每学期末导师按写作占40%、读书报告占30%、背诵占10%(没有社会调查任务的学期,此项占20%)、社会调查占10%、课外活动占5%、考勤占5%的比例为学生评定综合成绩。任何一项缺成绩则整个课程考核不予通过,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一项须经有关活动组织者确认。
9.本系提倡老师和学生共同搞教研、科研活动,欢迎老师和学生合作发表教研、科研成果。本系鼓励学生积极向报纸杂志投稿,争取习作公开发表。本系定期编辑学生优秀作品集出版发行。鼓励热心同学尤其是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相关系务管理,担负起组织、督促、检查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的部分任务。本系学生应组织各种专业性社团并积极开展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参与专业性课外活动以获得相应成绩的机会。
对于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参照的语境。这一“心理具有文化属性”观点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在高校中,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校园文化,其文化环境存在的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和创新性,都是其他社会亚文化所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外力,对群体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奋进、健康的大环境来影响、引导大学生群体,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终目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对环境也提出了要求,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学生适应和改善环境的动机和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思维、行为模式。拓展训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承载了心理的校园文化属性。因此,拓展训练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活动形式,在高校广泛开展。
2.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价值和作用
校园文化承载着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校园文化的特点具有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创新性,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包含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先进文化的传承。而拓展训练突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色,强调通过参与者的实践与体验,挖掘自身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内驱力,感悟生命与成长的意义。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对校园文化的教育、引领、传承、创新起到了方式、方法的丰富和补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开阔了参与者的视野,实现了思维与理念的更新与改革。其作用如下:
(1)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采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的实践活动,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拓展训练中,注重教育引导和情感体验的力度,突出爱的教育,并把活动内容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同时,由于拓展训练具有新颖的方式、活跃的气氛、立体的互动、深刻的体悟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能够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从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持久性。
(2)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融入校园文化的拓展训练,借助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以户外训练的活动方式营造团结共进、合作共赢、尊重接纳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团队建设,将个体融入到团队中,寻求其在团队中的定位与支持系统,通过协商与配合,参与和互助,让个体体验到融入团队的和谐文化以及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感悟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内涵,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在拓展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坚持学生亲自体验,独立完成,自主分享。这种方式即有利于启发他们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身边的人和事,还有利于引导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会客观认识事物,消除抱怨、不平、无奈等负面情绪,学会向他人学习,并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做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有为青年。
二、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思路与策略
1.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具体思路如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是具有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亚文化群体,根据这一群体特点,让校园文化充满时代的气息和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需要是我们丰富校园文化方式、手段的思路,即探索与实践以拓展训练为活动载体,促进各类教育之间、各专业之间、各系之间、各班级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资源整合,推动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的优化。
2.校园文化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策略拓展训练具备典型的“先行后知”的特点,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以学生自身体验和经历为起点、以学生成长为目标、透过把每个体验内化为生命动力的这种富有创造、探索理念的活动,推进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进程,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坚持“一核心”坚持以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围绕校园文化内涵,通过对拓展项目的精心设计,以感受性活动为方式,以学生领悟内省为提升,促进学生内驱力的形成,探索和实践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
(2)把握“两结合”①自愿参加与协商安排相结合。充分发挥拓展活动项目本身所包含的奇、险、有难度、具挑战和群体学习等元素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历奇和勇于接受挑战的需要,吸引学生自愿参加拓展训练活动。而对于需要特殊辅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用协商的办法,以尝试性的活动巧妙地激励这部分学生参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全员成长理念。②自主成长与教育引导相结合。通过开放式、探索性的活动,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体会“尝试错误”中主观与客观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鼓励学生自主成长。同时,适时的建议,平等民主的交换意见以及活动整合阶段中活动目的的阐述、导向性的感悟和理解等教师引导环节,促进学生将感悟体验升华为人生成长的经验,从而实现预期的活动目的。
(3)遵守“三原则”一是多元化的内容体系原则。在拓展训练内容的设计上包含着各类对象和团队的内容,包括针对学生、辅导员、新教职员工等个人成长要求的拓展方案;针对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团队精神培养的训练方案;还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构建的大一至大三学生心理训练方案。例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相逢是缘”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主题训练,针对大二学生的“我是最棒的、相亲相爱一家人”自信心、团队凝聚力主题训练,针对大三学生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压力弹簧”职涯规划和就业压力管理训练等。二是多层次的人际互动方式。在项目实施中贯穿着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体验,例如“我是谁”、“自画像”等个人项目鼓励学生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通过“罐头鞋”、“有轨电车”、“穿越电网”等团体合作项目为“个性独立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与同龄人相处、交流和体验的机会,培养团队意识。三是多角度的人格提升。在项目效果上以促进学生突破自我,挖掘潜能,挑战极限,融入团队等内心成长为目标,帮助学生将包容理解、接纳合作等心理素质升华为全局意识,完善人格。例如“空中抓杆”要求学生独立爬上9米高25厘米的圆盘上跃起去抓住横在空中的单杠,为学生提供了充满信念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冷静、果断、坚韧的良好品质。
三、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启示
1.制定“接地气”的拓展训练实施方案
拓展训练最初是作为企业管理、社会培训、军事训练等领域的培训方式引进的,当它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出现时,应根据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制定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接地气”的实施方案。
2.加强专业教师培养让“软实力”不软
前言:
舞蹈教育原本就是文化教育活动,可以说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在舞蹈教育辅助作用下,受训者能够大幅度提升个人审美思想并丰富自身道德情操,保证将学习和娱乐融为一体,在赋予观众丰富的视觉感官效应前提下,改造个体心灵。事实证明,这类结果对于当前设计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构建,有着决定性意义。舞蹈教学作为基础性专业教学的分支,存在教育学的共性特征,就是说主张长期维持一类互动状态基础上,确保师生之间交流的协调性。尤其经过全新教学改革方针推广执行之后,涉及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等理念,已然在不同舞蹈教学课程之中愈加自然地渗透。
1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性内涵
所谓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实质上就是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适应地位,就是说针对不同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案,完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任务。归根结底,人本教育理念彰显出人的全面化发展理论特性,能够令学生在完善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面的前提下,促进个体身心和心智上的高层次熏陶结果,使得他们在享受成功快乐的同时,激发更为深远的自主学习兴致,最终完成自我全面化发展使命。
2在现代舞蹈教学中贯穿以人为本理念需要遵循的准则
2.1凸显舞蹈教学的个性和人性化特征
舞蹈本身作为一类独特的专业和艺术项目,主张借助不同形式进行表演主体内心情感表达。所以说,舞蹈是表演主体自身肢体动作和心理活动全面协调的行为流程。在某类层面上力求表演主体保留更高水准的身体素质和天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以往一视同仁统一式教学模式必须尽快予以摒弃,相应地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身体、性格差异现象,进行因材施教和扬长避短,使得不同个体优势得以有机发挥,顺势激发他们在舞蹈艺术领域上的无限潜力。
2.2确保舞蹈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过往舞蹈教学始终沿用教师鸭架式灌输和机械化训练模式,最终不单单令学生主观能动性遭受全面性压抑,使得他们厌学情绪不断加重,最终降低教学实效。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则主张全面维持教师-学生语言、肢体动作-情感之间的良性互动效果,就是说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输专项舞蹈知识和技能动态的前提下,持续关注学生个体的内心变化细节。在此期间,教师务必要彻底摒弃以往单调的集体化教学原则,而是要结合不同学生身体素质、内心意愿、心智结构等,设计实施个性化鲜明的课程形式,令学生在维持自身个性和心境愉悦的状态前提下,学会更多舞蹈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改善教学实效并顺利贯彻素质化教育改革指标。
3现代舞蹈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措施
3.1全面调查掌握学生个性差异,保证个体舞蹈潜能的合理挖掘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差异不容忽视。一般状况下,作为舞蹈专业学生,都会预先接受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学生身心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面对此类状况,舞蹈训练主体可以考虑借助前期教学途径探查学生基础素质,包括身体状况、专业技能特长和性格特征等,之后再结合个体特征制定实施较为贴合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方案。部分舞蹈类型,包括芭蕾舞技能等,都需要学生在教学初始阶段之中打好基础,使得他们身体柔软度和延展度变得更为理想,这样才能确保个体在高难度技能训练之中游刃有余,进而全面性激发自身潜能。
3.2创设师生之间愈加科学、合理的实践交流环境
想要令受训成员舞蹈技能得到全方位改善,就必须预先布置拓展较大强度和长时间的训练,无形中令现代舞蹈教学方式变得更为繁琐和枯燥。面对此类状况,教师需要设置多元化的训练课程,同时在实训期间鼓励学生之间多多交流心得,确保该类舞蹈教学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一旦说学生参与训练过程中无法完成教师设定的动作和技能改造指标,教师切勿盲目地将责任归咎到学生身上或是一味地予以指责,而是要尽量贴心地和他们探究交流,保证将问题根源尽快挖掘出来,克服学生个体身体限制和心理恐惧,辅助他们掌握完成动作的具体过程、关键点和技巧。常吃以往,师生之间便会形成一类相互信任和和谐愉悦的氛围,确保各项训练难题的顺利应对结果。
3.3搭建起个性化鲜明的教学引导体系
想要加快以人为本理念在现代舞蹈教学中的融入进程,第一要务就是督促舞蹈教师尽快摒弃团队集体授课形式,同时针对学生身体和个性差异,制定实施个性化鲜明的课程和技能训练方案,旨在顺利贯彻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等指标。在此期间,教师更有必要在平时训练之中开展动态化观察校验和问卷调查等活动,确保针对每个学生身体素质、性格特征,以及对舞蹈类型和兴趣和舞蹈认知程度等信息,加以可靠性收集整合;之后将各类条件较为接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科学合理化匹配专项指导和训练方案,如此便能较为理想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优势予以有机发挥,最终换取更为理想的教学训练成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至现代舞蹈教学训练活动之中,可以说是新时代我国舞蹈课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期间,不管是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模式等,都会助推我国舞蹈理论和实际应用教学工作步入一类全新台阶。所以说,值得日后予以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琳喆.以人为本理念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J].大舞台,2011,28(07):94-105.
拓展训练主要是一种以户外环境为训练基本条件的体能活动训练。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与挑战性,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欢,满足了体能训练多样化的需求。该训练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意志,同时培养个人的团队意识。甚至该种训练常常被运用在员工训练中,在社会上广泛开展。而针对高职院校的个体情况,需要针对其课程开展问题做对应情况的改善,从而才能发挥拓展训练的实际效果。
一、当下高职院校拓展训练运用情况
当下高职院校拓展训练运用的频次和水准都有待提升。
首先在课程内容中仍旧以传统单项运动内容做课程教授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能力的训练学习,课程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
其二、实际的拓展训练运用中,又因为学校基本硬件环境受限,可以开展的拓展训练丰富程度受到局限,无法让拓展训练更具有多样化与吸引力。
其三,教师对于拓展训练的设计缺乏多样性与针对性,通常情况上是拟定几个训练方案,而后反复使用,缺乏对不同年龄、不同时代学生的针对性调整改善,也缺乏拓展训练的创新意识,训练内容僵化且没有新颖性,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没有充分的吸纳当下拓展训练的各种精华,对于经典性拓展训练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化利用。
其四,教师承担着一定教学压力,同时私生活也需要个人花费更多精力处理,因此在心理上不愿意接受时时创新的拓展训练设计,更愿意沿用已经操作纯熟的老式拓展训练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教学压力。
其五,学校在拓展训练的重视程度上也较为缺乏,没有教好的硬件与软件支持意识,导致教师能力发挥有限。在用人制度上,也缺乏选择专业的拓展训练教师。由于缺乏专业性,因此在操作的安全性、多样性、创新性与针对性上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进而导致拓展训练的水平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提升拓展训练作用的方法
(一)积极吸纳专业拓展训练人才
在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中,可以依据情况选择具有拓展训练能力的优秀教师。也可以定期从社会上聘请专业的拓展训练教练来对本校学生做训练活动开展以及教师相关能力的培训。提升本校拓展训练操作上的专业性。对于聘请的兼职拓展训练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进行形式或者薪资形式,有效达到吸引专业人才,同时提升人才的利用率。将课程进行运用影像记录的方式留存下来,对日后训练的开展进行一定指导性。或者让专业教练将其训练开展的技巧做有效的辅导与记录,便于学校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学习。
(二)充分吸取网络教学和社会资源
网络资源丰富,教师可以充分的吸纳网络教学资源,模仿其具有创造性的训练内容。同时拓展训练也具有专业的网络教材,可以进行专业的学习,提升拓展训练在创新性、安全性、趣味性上的水平。教师要充分的懂得专业的教学资源搜索网站,懂得视频内容或者教材内容的下载。学校可以提供这些资源的下载渠道或者账号,提供更多的学习便捷性。而面对国内外各大综艺节目的开展,其中部分涉及到拓展训练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度的学习模仿,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特别是高收视率的节目,学生关注度高,对于其中的拓展训练有更多的熟悉性与兴趣,在操作上更加的顺畅。学生由于在节目中进行了前期的学习熟悉,了解操作中可能面对的问题与危险,因此在操作中会更为谨慎与提升操作水平,因此可以达到更高的训练效果。
(三)充分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在拓展训练中,主体应该学生,而教师只是主导,要充分的听取学生的感受与意见,同时全面的表达自己开设相关课程内容的用意与专业性。一方面得到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想法来调整课程内容。双方良性的互动交流可以有效的让拓展训练内容设计的更为安全、丰富性、趣味性,有效的吸引学生广泛参加。如果固步自封的自我想象,那么当学生的感受被忽略,其参与热情就会大大降低。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状态做针对性的拓展训练内容安排,要依据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拓展训练中的项目融合、规则设计以及安全防范措施的处理。关于安全措施,一方面要让设计方案本身具有安全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将安全注意事项做充分的说明,让学生能够在训练开展前得到较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结束语
拓展训练在当下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是高品质的拓展训练仍旧稀缺。要达到高品质是因情况而异的,需要充分的结合现实基础条件,人员素质和教师实际控制能力所决定,公认最好的拓展训练不一定适用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对已有的拓展训练做重新的改良包装,从而让其符合实际情况需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拓展训练的实际效果。而学校也要积极的配合教学开展,提供更好的硬件条件与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一、整体概况
计划的整体实施情况,如计划的目的、定位和实施原则等。
二、组织管理
计划的学院组织管理体系以及制度建设情况。
三、项目实施
学院对项目过程管理的具体情况。
四、支持措施
学院对计划的支持政策与举措,包括对教师的工作考核与奖励措施,实验室建设与开放措施等。
五、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与计划配套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包括将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或课程的情况等。
六、实施成效
学院实施计划的成效与辐射情况。包括项目完成情况与满意度水平;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科学作风等方面的受益情况;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氛围形成与发展情况(根据项目申报规模、参与项目的学生比例等);与项目相关的论文、专利、产品和公司实体等成果。
七、其他
结合学院优势在计划组织实施、过程管理、课程拓展等方面的创新性举措;以及对学校的建议。
关于学校训练的方案范文2022
1:要竖立牢固的意识,这个意识越强烈越好,就是要有很渴望提高自己的讲话能力的意愿。要很渴望,要意识到讲话的重要性。这个是根本,任何事情都是意识先行。意识越强烈越好,如果做到了如果不达到,就不睡觉。那大事可图也。
2:看一些书啊,文章什么的,比如手头的以前买的这本书。以及网络上的一些关于提高演讲,口才的文章。多看些,从多个角度了解说话,口才,演讲。以及提高的方法,方式。
3: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当然,这个方法肯定是不断完善改进的,方法又分2种,一种是核心的本质的,就是每个人都认可的或者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另一种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比如,此阶段是这个方法,另一个阶段是另一个方法。这类方法要不断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完善。
4:锻炼。这个是核心。看书,方法仅仅只能占很小的部分,尤其是从时间上来说。不能占据很多。主要的精力,时间要花在锻炼上。比如对照镜子说,喊,自我感受,说的过程中自己完善,录音,各种形式的说话模式,各种风格的探讨。等等。技巧的,方法的,方式的应用。关于如何锻炼,要有自己的方法。关于如何锻炼的方法,另外起文章论述。可以参考之前的我写的文章。当然也是可以参考广大人们的经验,心得的。
5:关于时间上的安排。口才,演讲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要做长久的打算,但是呢,在具体的某个局部的问题上要快速,坚决。
6:说话的能力跟肚子里的内容很有关。技巧是一方面,肚子里的货也很重要。所以要平时多努力学习,提高。比如,看书啊,写这个blog啊,想啊,跟朋友交流啊。等等。都是不错的方法。再就是实打实的经验,比如我做销售。那么我对销售的看法就是很专业的。就是根据我的实际的经验而来实打实的看法。你要我谈对舞蹈,跆拳道的看法,那我就肯定说不出来了。
关于学校训练的方案范文2022
一、训练目的任务:
为丰富校园课余生活,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及我校体育竞赛水平,迎接吴江市的乒乓球比赛活动,特制定本计划。
二、基本情况:
由于我校乒乓球队处于初创阶段,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理论知识缺乏,因而面临重重困难。其优点是学生积极性高,运动兴趣强烈、能吃苦耐劳。综合去年在吴江市乒乓球比赛的实践中各校的运动水平,特制定主要训练女队员为主。
三、训练次数与时间:
每天放心班开始训练,每次1办小时左右,每周训练4天,星期六上午训练。
四、训练要求:
1、学生训练课的内容、形式,要求多种变化,各种练习手段尽量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梯队的学生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球性和基本功,比赛队的学生主要培养其竞赛水平和心理素质。
五、运动员名单:
比赛队:
梯队:
六、具体训练要求:
准备期:(一周)
1、召开动员会、招运动员。
2、召开全队队员会议,制度训练纪律。
3、准备训练所需器材。
第一阶段:(2月):恢复性训练阶段,以乒乓球球性训练为主。
1、教师陪练,学生反手推挡。
2、教师陪练,正手攻球。
第二阶段:(3-4月):巩固基本功球性训练,巩固及提高阶段
1、学生的相互推挡,及正手攻球。
2、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球性练习,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第三阶段:(5月):专项技术、发球和接发球练习。
1、主要讲解发球的技术动作。
2、发球包括下旋、侧旋、以及奔球。
3、接发球要求站位正确,注意力集中。
第四阶段:(6-7月):以赛前训练为主
1、由教师陪练打比赛。
2、学生队内的比赛,可和去年的男队队员比赛,以提高比带成绩。
3、训练学生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
七、具体训练内容:
1、球性练习:
(1)正反手的向上颠球
(2)正手攻球
(3)反手推档
(4)对攻
2、发球和接发球:
(1)发侧旋球。
(2)发下旋球。
(3)发奔球。
3、赛前训练。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功就业和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我校2006年与北京奔驰合作开办奔驰试验班,培养的毕业生在奔驰企业广受好评,以至于供不应求,成为抢手货,表明了奔驰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其中“软技能”的培养是奔驰班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亮点。
经过近七年的教学体验及奔驰企业对毕业生评价的探究,近年来招生方式、选拔形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的影响是显著的。奔驰班的教育教学不仅继承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更重要的是适应奔驰班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适度进行培养模式本土化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一整套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其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原则,运用和强化德国先进的职教方法中的“软技能”训练,广泛深入开展以“生存与发展”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大力开展与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的渗透性训练和与公选课结合的专题性训练,从课程的宽度、广度,向课程的深度拓展,即在原有“软技能”的训练项目基础上,配合综合开发的提升与拓展训练项目,夯实训练基础,巩固训练成果,切实达到提升与拓展奔驰试验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效果。
1.职业核心能力是奔驰班学生在奔驰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1.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学生在奔驰企业的各类工种,适应岗位的各种变换,是伴随他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用一句话表示,即职业核心能力是奔驰班的每个学生,一辈子,在任何工作岗位都需要的基础能力。它包括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和自我学习等八项核心能力。
1.2奔驰企业需要职业核心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北京奔驰对奔驰班学生的要求,相比较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本身,更看重的是学生身上的“软技能”,即职业核心能力的高低。职业核心能力中的职业方法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学生作为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中职业社会能力是指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奔驰企业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它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他是学生在奔驰企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北京奔驰选拔录用校企合作班学生成为北京奔驰的“准员工”的面试评分表可以看出,北京奔驰对员工的要求,在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责任心、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工作的主动性等各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3在奔驰企业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奔驰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强化岗位专业能力培养,加上职业方法能力与职业社会能力培养并重,并相应地增加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具备由职业方法能力与职业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核心能力对奔驰“准员工”十分重要:⑴职业核心能力适应就业需要,帮助学生在工作中调整自我、处理难题、并很好的与他人相处。⑵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⑶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今后学生在奔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新知识;可以很好的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北京奔驰录用员工,比起专业知识本身,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说,现代化企业所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人才。
2.员工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是现代化企业的根本要求
根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广东珠三角地区2100多家企业进行历时四年的跟踪调查,以18项基本素质为基础,明确了大型转型升级企业对技能人才素质的需求。北京奔驰这样的国际知名汽车生产企业的用人标准与此结果基本一致。
3.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与拓展要通过具体课程设计实现
奔驰班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即具体训练方案,重点锻炼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及责任心的培养。
4.关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效果的测评方法
我们将十个训练模块,六项职业核心能力归纳在实际评估表中,每个模块都由学生、评价者共同完成。
5 总结
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的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兼顾结果考核。考核以行为目标为依据,在培训过程中进行根据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来评估,要将培训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最终达到提升和拓展奔驰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08-03
一、引言
重庆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3年在当时的中文系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共招收了8届学生。几年来,我院加大专业建设,通过调研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收集学生的意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实际的人才培养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高,教师理论能力有余而动手能力欠缺,缺少师生共用的专业实训平台,因而专业的发展不能适应旺盛的广电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分析问题的症结发现,从专业建设发展实践来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随着新闻媒介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由较单一的能力提高到媒介融合能力要求,由实践能力提高到实战能力要求”。[1]因此,在专业建设和改造过程中,相关高校应将提高师生实战技能放在首位。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建设中,囿于成本控制,高校一般倾向于带学生到媒体各部门见习,或者在课外建立工作室,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实践。这种走马观花式的专业见习,无法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有很深刻的体验。同时,课外工作室中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理想化的,更多是出自对实际项目的模拟,法真正使课堂教学自身和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
据统计,我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拥有民间刊物《星湖》报,创刊14年来,这里走出了数以百记的大批文学、新闻好 手,且大都供职于成渝两地的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网站等。其中最为著名者,如《星湖》创刊人、任腾讯大渝网副总经理的张采兵,任沙坪坝区新闻中心电视部主任的杜术林,任重庆卫视主任记者的邱朝举等。
笔者认为,高校本身就可以利用专业校友资源,以业界真正的媒体为创建标准,联合创建媒体,打造适合专业建设发展的平台,师生校友共同参与媒体平台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之中开展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以我院为例,可以打造《星湖》报、《星湖》创作社、《星湖》网三个专业平台,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融合于专业平台之中,实施真实的专业项目制,师生直接与业界接触,参加行业企业第一线最真实的实践活动锻炼,同时又可以顺势整合《星湖》校友资源,实现专业的拓展与延伸。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建设改造的必要性
1. 培养“双能型”教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需要
让教师参与“《星湖》报网社”专业平台的建设,能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培养“双能型”教师。“《星湖》报网社”专业平台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实习实训、专业服务为一体的平台,教师既可以指导学生展开各种教学活动,亦可以与学生一起开展对外专业服务——接受外包的广告制作、节目制作、大型活动媒体支持等,这样就可以做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双能型”教师的目的。
2. 实施专业真实项目制,有效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需要
“《星湖》报网社”是培养学生在“纸媒”、“网媒”以及“视媒”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平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凭借这三个媒体平台实施真实的专业项目制。将招收的专业新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教学学习过程设置若干个真实的项目,如报纸编辑——《星湖》报,电视编辑——《星湖》创作社,网络编辑——《星湖》网,围绕每个项目设置课程群,通过一系列真实项目的实施,让每个学生大学期间编辑一份真正的报纸,建设一个真实的网络,创作一个个电视节目,这样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才能做到学有所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3. 整合《星湖》校友资源,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我院《星湖》创刊以来,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工作在机关、媒体、地产、商业、软件等不同的岗位上,很多人已经成长为单位的中层或高层领导干部。因此,积极整合《星湖》校友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有效的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丰富的《星湖》校友资源也是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
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探索
1. 投入资金建设打造专业平台
以知名校友为重点,与《星湖》校友沟通,取得《星湖》元老对广电专业人才培养以《星湖》为平台的大力支持。同时,在《星湖》从事纸媒、网媒、视媒工作的前辈指导下,以业界的媒体为创建标准,投入资金建设包装打造《星湖》报、《星湖》创作社、《星湖》网,包括购置设备、制定人员配置计划、管理制度,等等。
2. 设置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说英语、讲英语是我们英语教学的目标。但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为了追求更高的成绩,我们忽视了“听说”英语的重要性,导致哑巴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所以,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加大研究力度,寻找高效教学途径,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探究。
一、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听说氛围
要想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训练,首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每天坚持“Speak English”,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自然转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用习惯。其次,教师要尽量保证课堂英语化,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并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加难度。例如,在课堂问好时,一开始可以使用“Good morning,students”,之后慢慢转变为“How are you guys recently?”拓展语言交流方式,增强师生互动效果。同时,教师除了要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应留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欣赏英文电影,教唱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听力和表达能力。教材中的“The number song”等部分较为简单,可以适当拓展课外内容,如“Do Re Mi”等。
二、贯穿各个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听说训练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利用得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拥有了许多听力训练的手段和途径,所以,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我们每节课都要抽出一段时间开展听说专项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听力水平会获得质的飞跃。首先,我们要听课文原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模仿,跟随原文的节奏朗读课文,然后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拿出最高的水平朗读课文,为学生进行录音,由于孩子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特别是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所以,每个学生都会更加努力,拿出自己最高的水平去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吝啬鼓励,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最好建立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当学生表现出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说“You are very good.”满足学生的虚荣心,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们在学习初一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Getting to know you”的知识内容,笔者就开展了专项听说训练,在一遍遍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会发现自己发音中的问题和自己口语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水平。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英文歌曲,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开口说英语,讲英语,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学习绕口令,押韵的节奏感让学生不厌重复的记忆,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解决了“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
三、通过引导复述练习,提高学生口语水平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让学生说出最标准的英语发音,我们可以开展复述练习,让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复述,然后由教师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学生在语法和词汇量等方面的能力,逐渐能够复述出结构完整并复杂的句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关键词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关键词尝试复述故事的内容,要求学生不能够看课本,必须是自己理解的。为了让学生有法可依,在复述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去模仿,这样学生有了参照就可以把握词汇的正确读音,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掌握简写课文、缩写课文和改写作文的方法,比如,用同义词去代替同义词汇,单复句、长短句相互转换,时代和人称的转换等,从而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这是口语练习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也是不能缺失的步骤,按照教师给出的标准学生在复述时就不会觉得吃力,不会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练习效果事半功倍。可以看出复述的过程是一个熟悉和巩固的过程,在每节课前,教师都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述,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必定会获得提高。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根本,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彰显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近年来,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选择了“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试点,立项了吉林省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一、人才市场调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复杂程度逐渐增加,控制系统日趋先进,这使得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被高度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凸显重要。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但是,根据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市场掌握的初步情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的技术人员,无论是从人才的质量上,还是队伍的数量上均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对省内外生产企业的专业人才市场进行调研中,通过现场座谈会、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该专业岗位群结构、技术队伍基本状况、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方案改革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信息收集。其主要信息点包括:(1)关于培养目标;(2)关于人才规格;(3)关于专业口径;(4)关于知识结构;(5)关于能力培养;(6)关于学制。经过对上述信息点的提炼和综合分析,确定了“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方案》改革思路
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宗旨是打破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思路,在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解析、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优化的教学内容安排、强化的专业技能训练,突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综合素质教育,解决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问题,更好地实现教育对社会的服务功能。
1.基本思路
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包括人才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系;构建技术应用能力强、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具有相当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勇于创新、乐于探索的开拓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重点是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2)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大力整合课程体系;
(4)深化改革教学内容。
2.基本框架
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要明确“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把握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培养高质量技术紧缺型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理清“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技术领域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依据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的基本思路;建立“构建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鲜明专业特色的具有较强适应性、针对性、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即由人才市场调研入手,准确地把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岗位和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构建人才规格。在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设计人才能力要素的构成及所需的知识支撑和训练方式,从而合理配置知识结构、选择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条件,完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形成科学的教育运行机制。
三、《方案》改革探索
1.关于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只有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以从事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质量监测、故障诊断与处理、设备运行技术管理与生产管理方向的基层技术人员为目标,以中小型企业中机电修配厂、机修车间的工段长、技术员、质量检查员为基本岗位。其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机电设备维修行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机电设备维修行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2.关于人才的规格
人才规格定位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构建。人才规格从根本上讲应包括基本素质、从业能力和社会品质等方面。在基本素质中包括了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关于业务规格,在以就业面向的岗位所应具备的从业能力为基本依据的同时,应考虑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拓展,以保证继续学习的需要。
3.关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分析,结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本专业学生在知识培养、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方面的现实要求,确定了专业知识配置框图及解析系统、专业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框图及解析系统,即以对应关系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框图和解析表。其职业能力分为: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将每项专业能力或基本素质进一步细化形成能力要素,对应着每一单元能力要素匹配知识支撑,最终将知识支撑组合设置为课程。这样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依据的逆向性开发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的教育方案。
4.关于课程设置与整合
在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前提下,课程的设置是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专业特色,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最大程度地体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服务于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原则。在建立课程体系中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与重新组合。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公共课必须、够用的原则;二是职业基础课精选、实效的原则;三是职业技术课的针对性、实用性原则。据此,对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整合。同时科学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尽可能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尽可能减少课程门数,避免了知识重复与交叠,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切实保证课程设置服务与能力培养。
5.关于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成功就业的人才,关键强调的是职业能力。突出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能力训练方案,是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方案》改革的研究重点亦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层面,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实训。每个层面上既注重现场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又注重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把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相互融合、教学做统一,在课内教学中加大了课程实训学时,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得以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中级维修电工、高级钳工技能鉴定考证工作。《方案》中,实践教学总时数达894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2%。课题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训练方案编写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教材》,在各实训环节中付诸使用。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机电设备检修实训基地建设,并组织构建了职业技能鉴定实施方案。
6.关于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虽然强调相结合,但实际运行中的“脱节”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是将实践环节规划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其中认识实习属参观性质的走马观花;毕业实习多数是为毕业设计收集素材;真正解决专业实践的是生产实习,但往往这一实习安排的时间集中,涵盖的内容又多,效果非常不好。更主要的是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完全背离了课程实践的应时性。据此,必须打破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相对独立的体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应时效,构建相融交汇的教学模块。在教学中把讲授和训练有机结合,该讲就讲、说练就练,有相当部分职业技术课和专业课均可在实训基地进行,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实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能力培养要求穿插融汇成一个教学单元,由主课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学生在教室和实训室交替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
7.关于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制约这个问题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在现场生产岗位调查中发现,管理体制上机电是不分家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人员应该是机电并举、两项全能。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企业生产的管理中,机械与电气是有分有合而技术人员则各有侧重。其二,是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周期为3年,单靠在校内的各教育环节中完成机械和电气两个专业方向的全部能力训练是不现实的。研究认为,机电设备维护与修理可设定两个研究方向,即“以机为主、以电为辅”方向和“以电为主、以机为辅”两个专业方向下的教育模式。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课题研究,践行了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过程,相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工作在高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军事航天指挥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提升军事任职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航天试验集成训练需求分析
(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军事航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外层空间是国家的高边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军事航天力量是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型作战力量。航天发射试验是军事航天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信息应用的重要支撑。航天试验部队的任务正从科学试验向承担更多军事任务的趋势拓展,军事航天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联合作战以及“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任务特点要求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实施高水平的集成训练。
(二)信息化试验指挥对指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航天试验系统是技术密集、高度信息化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这对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试验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试验指挥与技术人才必须是指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信息化、网络化的模拟训练系统开展集成训练,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与协同能力。
(三)高密度任务对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航天试验任务密度显著增加,航天发射模式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趋势,航天测控将重点发展天基测控、深空探测、与国外资源共享、军事航天测控等新任务。航天试验任务组织、技术总体、新装备操作、新领域开发等岗位人才的素质需求、数量需求激增,将呈现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实施集成训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
二、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式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
(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
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
(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
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
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
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
(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
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
(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
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四、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
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
(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
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
(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
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五、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一)同步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为了高效建设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先后编写《航天发射演练方案》、《航天测控演练方案》、《航天试验通信演练方案》、《航天试验指挥演练方案》、《航天试验训练导调方案》及20余个想定,有效支撑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
(二)编写配套系列教材,制定集成训练方案
同步编写了《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想定作业》、《航天测控指挥专题研究》、《航天测控指挥想定作业》、《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实验室岗位训练》等13本配套教材。另外,根据具体演练题目先后编写了《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综合演练方案》、《学院联合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航天发射指挥演练手册》等。
“90后”大学生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受网络信息化、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和上辈人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甚至有人说“90后”大学生是颓废的一代,他们个性张扬,言行乖张桀骜,精神匮乏,总是做出一些在上代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当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90后”大学生,离开父母亲的怀抱,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需要独立处世时,才幡然醒悟,脱离了家长,自己根本实现不了“自己动手”,更别提“丰衣足食”了。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这一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耿丹学院的11级、12级、13级男女生共500人),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80%的同学缺乏独立创新能力和缺少实践机会。
一、“90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现状
在对耿丹学院5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男女比例接近1:1,13级参与200人,12级参与200人,11级参与100人,在此次调查中涉及到的系有人文系、语言系、经管系、艺术系、机械系。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发现“90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自主性与依赖性的结合体,二是个性鲜明,内心空虚,三是思维前卫、责任感弱、缺乏目标,四是认知狭隘、自身利益为重、追求功利化。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表现为虽然创新范围涉及广,但深度欠缺,虽然创新能力强,但实践能力较弱,虽然创新欲望强,但持久性差。
二、多环节实践训练的发展及现状
“大学生多环节实践训练是为高等院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等以促使大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而开展的多个方面的实践活动训练。”这是对“大学生多环节实践训练”普遍认同的一个定义,问卷调查分析表明“90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远远高于其实践能力,在面对问题时,“90后”大学生虽然会有一些标新立异的新点子,但是想要化创新为实践,任重而道远。如果可以将优势也就是创新能力保持发扬,再通过训练改善自身劣势,也就是动手实践能力,之后将两者相结合,那么“90后”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面对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问题,各高校开展实践训练项目,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多环节实践训练还未得以全面开展,但就目前国内外来说,高校的训练项目还是有了一定的效果和成就。
1.国内高校多环节实践训练的成果
许多高等院校主要以金工实习这样的课程安排来提高学生的一些技能。我国高校顺应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趋势,在校园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教学基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社会上的反应来说,每年毕业的大量大学生仍然在技术训练方面有所欠缺。好在很多院校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目前也都纷纷在创立适合自己院校发展的新的实践方案。例如清华大学的工程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创建了集工程基础训练、先进技术训练、创新实践训练与综合素质训练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南京理工大学也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优良的硬件设施,为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取得进步而不断努力。在众多高校中,香港理工大学在工程教育这个领域做的是最完善也是社会认可度最高的,它的训练项目覆盖面广,项目多,最可贵的是与企业联系紧密,这样就很好的完成了把课堂搬到实践上来这一目标。
2.国外高校多环节实践训练的效果
就国外来说,由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历史已有二百多年,德国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 他们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德国的工程教育强调教育与训练的一体化,例如, 本科阶段的工科院校学生学习平均在五年以上,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实践环节。而美国则是要求学生在取得硕士学位之后,需要在企业进行两年以上的专业技术培训之后,才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工程师。法国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学生在校期间便可以获得大量的实践机会。
三、多环节实践训练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参考方案
高校学生群体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面对问题时有着独特的决解方法,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网上随处可见他们标新立异的独特思想印记。然而,他们身上亦有着“90后”大学生的标准特征――存在惰性思想,缺乏亲身实践的能力,过于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的结果,也是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的负面产物。目前各个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大力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实施各种活动训练方案,虽然实践活动繁多,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但是由于过于形式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训练,收效甚微,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计划、有阶段地进行。结合“90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现状,借鉴目前国内外高校多环节实践训练的有效经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其持久性,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设计方案如下:
该方案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注重让学生初步了解多环节实践训练的目的、意义、计划、内容,学会运用理论知识,第二阶段挑选优秀的学生参与多环节实践训练活动。
第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刚进入校门,初步接受专业课学习的大一新生,在这一阶段,把创新实践课作为选修课程或者辅修课程,辅以学习的活动训练计划,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内容: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教研室,开设多环节实践训练课程,讲授实践训练活动内容、计划、目的,让学生学会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同时针对现在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有计划地进行整理,完善教学质量,丰富教学资源,注重理论基础知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把专业知识与理论实践进行糅合,在校内挑选自愿者组成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小组,由教研室的老师分别对不同专业的自愿者开展专业知识辅修课程培训或进行本专业外的新的领域的知识教学课程培训,经过培训后学生可在本专业领域内或在其他新的领域内独立进行新的创新,完成创新实践课程后可开展第二阶段真正的实践训练。
时间:一个学期
对象: 大一新生
目的:让学生了解多环节实践训练的计划、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传播创新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第二阶段的实践训练做铺垫。
预期效果:学生能够做到敢想、敢说、敢做,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创新能力得到突破,不断提升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加工整理的能力,在原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打破常规,发表独立的见解,进行大胆的创新。
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后,挑选出部分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学校为其提供实践机会。
内容:一是学校利用校内可用资源,免费为学生提供小创业平台,例如小市场基地,仅供学生进行买卖的校内市场基地,他们可以组队或各自进行小创业,独自策划创业计划、开展营销计划,进行内部运营管理,根据创业项目、营销方式、团队组合、盈利的多少做验收结果,优胜者可获得学校的奖励或创业基金,就耿丹学院而言,利用图书馆的空闲空间设置格子铺,学生通过竞聘的方式租用格子铺做一些小的经营,学生从中既能获得一定得收益,又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二是学校挑选优秀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基层管理活动中,让学生有一个亲身实践的机会,例如,耿丹学院成立学生事务服务大厅,设立勤工助学和顶岗实习岗位,公开招募学生助理,为全校学生办理学生证、磁条充磁、学生公交卡等各项事务,日常工作由固定老师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学生都收获不浅;三是学校常年开放科研实践场所,提供技术设备,一些材料学生自行准备,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实践的平台,鼓励他们参加科研比赛,以实验作品或论文等形式作为验收结果,优秀者可以得到奖励;四是申请相关课题,由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教研室老师组织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团体行动,学生各司其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数据,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增加学生社会经验,拓展其眼界,丰富其思想。
期限:一个学期
对象: 经过第一阶段培训过的大一新生
目的: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践平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效果
预期效果: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训练平台,使校内在读学生得到一个真正的实践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这个阶段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独立作业,这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高层次的激发,把创新与实践融合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多环节实践训练的发展前景
在谈及对待实践训练的态度时,有高达60%的学生认为应该积极参与,可见“90后”大学生的配合度还是极高的,所以多环节实践训练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不管学习哪一个专业,最终都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来,所以多环节实践训练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多与企业沟通结合,同时在学校建设方面,应当加大校园实践教学建设,这是十分关键的。只有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不断探索新的方案,才能让多环节实践训练发展得好而快,真正起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
通讯作者:邢俐
[参考文献]
[1]戴红顺.加强知识储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中教研究,2002,(4).
[2]卢静.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3]杨向荣,陈伟.大学生创新实践指导.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