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5: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电子媒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子媒介论文

篇1

1.对中学语文教育理念的影响

首先,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现在电子媒介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广泛使用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而在网络上由于环境的特殊性,人们不再严格按照传统的语言使用规范,而是用网络上所特有的一套语言习惯,比如,在网络上以“偶”表示“我”,用“88”表示“拜拜”。这些网络语言的使用必然会对青少年的语言学习与使用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在电子媒介下的各类信息是鱼龙混杂的,而中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分析能力还有所不足。这些影响都说明,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必然要回归到本质,不光要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而且应该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都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得中学生可以在这个电子媒介广泛使用的社会环境下辨别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其次,中学语文教育视野的扩大。由于电子媒介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杂,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的阶段。要不断地引导中学生扩大自己的视野,逐步地培养自己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与高度。最后,培养阅读的习惯。有研究机构对目前各个主要国家的阅读量进行了调查,最后的结论中中国的人均年阅读量是最低的,这已经成为了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对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在电子媒介越来越广泛使用的今天,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读物越来越多,阅读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而这种电子媒体中的阅读由于阅读手段、环境等制约,还有着很多的缺点,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积极引导中学生回归到传统的纸质阅读中来,深化自己的阅读和认知。

2.对教育手段的影响

首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多媒体使用的越来越多,多媒体的使用对于中学语文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将原来课本上的文字变为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对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便于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认识与掌握。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学语文教育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主要是以文字与语言展现知识的一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电子媒介使用过多的话,反而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中学语文课文的理解,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谨慎使用电子媒介。其次,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传统意义上的远程教育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无法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远程互动,但是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却为实现真正的远程教育解决了这个问题,让远程教育真正地实现实时互动。

3.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电子媒介的最大特色就是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传统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相比,电子媒介有着先天的优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语文有着其自身的特色,那就是浓厚的人文色彩,所以如果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盲目地加大电子媒介的使用,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中学语文的教材制定与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对待电子媒介的使用。首先,教材制定。电子媒介的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分主题进行教材的编制就符合这种需求,但是按主题进行编制教材时一定要注意,这只是按所选教材的思想内容、语境等综合考虑进行分主题,而不是仅仅按思想意识等去进行划分。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08

1 课程与教法

新闻评论课程是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必修课。全书采用大章节结构,共分六章和一个余论。第一、二章概述新闻评论题材的基础知识;第三章从体裁过渡到媒介,通过对电子媒介传播、接受机制的分析研究,说明电子媒介新闻评论个性化发展的必然性;第四、五、六章,分别讲述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评论的规律和方法。

所谓思维导图,就是把人们的思维轨迹用图文形象直观的显示出来。思维导图是适用于记忆、思考等思维的“地图”,可以有利于大脑扩散性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是快速提升工作效率的最佳思考工具,无论设定目标、时间管理、资源分配、创新思考、创意联想、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会议管理还是人生规划,都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完整又清晰地表达出来。任何时候,即使是错综复杂毫无头绪的问题,思维导图都会快速理清思路,化繁为简。

思维导图用于教学,就是层次分明地表达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把每章节的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实行衔接,便于理解,更易于记忆。

2 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具体教学

实际教学中,在所教课程开始前让学生人手一份本学科知识点学习导图,将几十万字的一本书利用少数几个关键字便清晰地勾勒出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或是随着课程地不断深入,逐步画出思维导图,对涉及到的各知识点逐个解密。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2.1 学生绘制本学科思维导图,把握主要内容

《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开讲之初,要求学生对本学科有大体了解,让他们浏览本学科内容,把握主旨大意,绘制思维导图。具体要求他们完成以下工作:

①浏览本学科教材目录,初步感知教材内容。

②浏览抽象或感兴趣章节内容,丰富对本学科印象。

③根据本学科将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初步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

2.2 对照思维导图,讲授学科内容

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大概印象后,师生开始进行深层次探讨。步骤如下:

第一,借助导图,不拘泥课程本身内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第二,教师讲授,学生把握重点难点。第三,学生归纳理解教学内容。

2.3 学生理解、完善本学科知识

通过以上过程,学生已经对本学科内容有了深刻全面的理解,他们可以修正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标记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并与同学分享。

2.4 对照思维导图,记忆巩固所学内容

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复述本学科所学内容,把认知变记忆。

3 教学思路的几大优点

3.1 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教师讲的什么,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进行到哪一个知识点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师生都很清楚。

3.2 学习内容概括性强

有了这样的思维导图,师生都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教师就不会兴之所至便离题万里;学生们也心中有数。

3.3 学习内容具有逻辑性

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而新闻评论又具体到广播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通过思维导图明确地表示了他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3.4 学习内容直观而不抽象

很多情况下,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一种客观的认识,甚至不知一段时间内所学何物,思维导图的呈现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产生了直观的感觉。

3.5 学习内容层次分明

主题下的子主题清楚地说明了各部分学习内容的主次关系,使学生能够上下关联,对所学内容理清思路。

3.6 学习内容系统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把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教师的教学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不会破坏其整体性,教学过程都会系统而统一。

3.7 学习内容具体

有了这样的教学思维导图,一些感觉神乎其神的东西都被具体化,从而易于把握理解。

总之,《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的教学引入思维导图,使教育教学事半功倍,更使学生们从此拥有了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思考方法,并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但让学生们能够轻松完成大学课程,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他们的思维技巧、记忆力、组织力和创造力。甚至,将来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在职场中把握重点,精炼想法,促进其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2提供在线辅助信息

交互式电子期刊除了呈现论文本身,还能提供丰富的在线辅助信息。在线辅助信息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比如对外文的即时翻译,通过点击文章中的任意单词或者选择语句段落,即可实时地将文字翻译成不同的目标语言;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更形象的表达,三维动画实验流程图、实验设备实物照片、分子结构立体图、动态数据等均可链接于正文中合适的位置;建议可阅读的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以及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过程、计算程序、框架图、结构图、详细注释、统计表等[3]。对于正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能直接弹出引用的原文片段以及链接到提供全文的网址,方便读者核实信息、加深理解。在线辅助信息对于提高学术论文的完美档次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子期刊提供在线辅助信息,一方面给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全面、更广泛的信息,为科研创造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把编辑的工作成果更加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和作者,提高了编辑的工作积极性。

篇4

    2012年,我在美国观看电影《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它的画面冲击我的眼球,它的语音改变我的心灵,使我对新媒体有进一步的感触。在影片中有这样的场景:主人公被送到荒郊野岭进行生死决斗,整个山头的天空都被卫星智能网络覆盖,智能网络像俯瞰世界的天眼,将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传输给观看直播的全国观众,而在千里之外,举办这场残忍游戏的统治者可以通过远程遥控,控制主人公周围的一切环境。以网络计算机、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也一如《饥饿游戏》中的天眼一样看穿世界,又如空气般包裹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它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人类社会,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更带来了社会结构和文明格局的调整。新媒体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专家学者热门的研究领域。这些研究挑战了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有理论,在修正旧理论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观点,甚至改变了传播学研究的生态环境。在众多的研究领域中,笔者最关心的是新媒体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宏观影响。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正是这一领域,认为媒介之于人类社会的关系,一如水之于鱼的关系?。因而本文借助媒介环境学先驱哈罗德?伊尼斯的“传播偏向论”,并结合其他后来者的观点,对新媒体展幵了研究。

    根据互联网世界统计机构(Internet World Stats )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6月全球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24亿人,占世界人口比例34.3%。在中国,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权威数据称,2012年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5.64亿,其中手机网民数是4.2亿。此外,雅虎新闻网报道,截止2012年12月,美国第一大社交网络脸书(Facebook)的活跃用户是10亿6千万。

    再看我们周围那些随身携带个人电脑、iPad、iPhone等电子产品的亿万普通民众,因为这些电子产品,我们的社交方式、谈话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科技改变了人类。科技也带来媒体的变革,伊尼斯认为,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新文明的产生[1]'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光明之时,也存在它的阴暗面,推及新媒体也如此。各路学者专家对新媒体有大加褒扬的,有严厉批评的,也有谨慎观望的。比如,媒介环境学代表人物之一保罗?莱文森对技术始终抱着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人不仅有意识地用技术改造环境,而且用技术生成和传播知识。”,“由于技术这个中介,宇宙的前途越来越掌握在人的头脑之中。” [2]19。也有些学者死死地盯住技术的阴暗面,如尼尔?波斯曼在其媒介批评的三部曲之一《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中认为,在技术垄断阶段,抵御信息泛滥的多重堤坝和阐口土崩瓦解,世界就难以驾驳、难以把握了,技术垄断使得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沦为集权主义的技术统治[3]。

    1.2文献综述

    近年来,研究新媒体的文章相当之多,在CNKI数据库上键入关键词:“新媒体”,其显示的搜索结果为4913篇。这些论文研究非常广泛,涉及新媒体的历史、性质、功能、意义等内容,然而,其传播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问题,却鲜有人研究,我们能找到的相关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篇。

    北京印刷学院宋丽敏在其硕士论文《网络媒介的时空偏向》中指出:网络媒介本身的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趋于平衡,不仅适合信息在纵向时间里的存储利用;而且适合信息在横向空间中的资源共享。然而,由于国内网络媒介起步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受众对网络的使用总体上还处于尝试适应的过程中,网络传播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即传播过程中空间偏向比时间偏向更加突显。网络传播时空偏向的不平衡现象,导致了受众时空观念的新变化[5]。%反,华中科技大学的韩亚在其硕士论文《关系传播:WEB2.0时代的传播偏向》则断言:“新媒体的时间和空间偏向是彼此消解的。我们也可以说网络媒体中并不真正存在时空偏向,更谈不上更加侧重时间或空间。”[6]。雷启立认为,由于新媒介的发展,空间大到无远弗届,时间快到转瞬即逝。而太快的时间使它背后具有的现代意义受到严重的改变,作者认为太快的时间让受众成为“知道分子、而不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 [7]。以上的论述谈及了网络的传播偏向,对它的时空偏向以及相互关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虽然各有各的说辞,但是这些不愧是有益的尝试。

    杨腾飞在2012年第20期的《中国报业》中发表的《电子书的传播偏向——以亚马逊电子书Kindle为例》一文中,认为“网络化的电子书即轻便易携带,又同时具有可长期保存的特点,仅从电子书的表面特征来观察,它是一种趋于平衡的理想媒介” [8]。来向武、赵战花则认为,与纸介报纸相比,电子纸等电子显示器和阅读器这种新型的媒介形态,,由于接收的便捷性增强,实际上强化了其空间偏向性,而削弱了其时间偏向性[9]。前后两者谈及电子纸的传播偏向,对它的“空间偏向”的看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它具有很强的空间偏向性,但是在“时间偏向”上的观点却大相径庭。

    上述观点表明,我国的学者已经开始注意新媒体的媒介偏向,并试图在小范围内着眼于某种新媒体来探讨它的传播偏向。学术文章主要谈及网络、微博、电子书的传播偏向,运用伊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分析了互联网、电子书、微博等新媒体的媒介偏向问题,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了对新媒体研究的新视角。但目前对新媒体的媒介偏向和传播偏向的研究还未有定论。此外,对于新媒体传播偏向带来的宏观上的社会变革及对未来的影响,上述文章并未做进一步的分析。有些观点甚至误解了伊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论。

    第二章“传播偏向论”的发展轨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