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十四五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务管理十四五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财务管理十四五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68-02

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天门市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2010年年末医院在岗职工1360名,拥有固定资产3.9亿元,年门诊人次62万,出院人数4.3万。在医院高速稳步的发展过程中,医院财务科始终突出财务管理的四项理念,全面实施财务管理规范化,使医院有效地整合了财务资源,不断降低了运营成本,创新建设了数字财务,强化提高了人员素质,为医院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和后勤保障。医院先后被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会计规范化工作小组授予“湖北省会计工作规范化合格单位”、财务科被湖北省卫生厅授予“财务管理先进集体”,并于去年被湖北省财政厅授予“湖北省财会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我们的具体举措如下:

一、以“大财务”体系理念为导向,推行宏观理财

医院收支涵盖6大类206项,涉及医疗、药品、管理等83个科室,财务管理权限分解到条块,势必造成资金使用分散、物资重复采购浪费、岗位设置重复臃肿、内部财务流转滞留等诸多弊端。财务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在全院实施“大财务”体系理念。即站在整个医院全局的高度,集约利用资源,实行设备归口管理、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分级审批等,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使医院利益最大化。“大财务”体系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全面预算管理。医院的年度预算编制实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将目标层层分解,归口审批,进而实现现金流量、损益和资产负债的综合平衡。为了保证预算执行,医院还每季召开资金协调会,讨论落实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计划安排医疗设备项目、行政后勤开支、基本建设拨款等。财务科根据年度预算和季度资金协调会的会议纪要组织实施。

2.收入集中管理。资金由财务科统一调度管理,收入在第一时间到达医院账户。医院的一切业务收入由财务科规定的财务人员和受委托人收取,全额报缴财务科。财务科每月开展资金流分析,半年和年终进行资金流效益评估,提高资金周转率,实现资金使用最大效益化。

3.支出集中控制。坚持财务审批的集体决策制、一支笔与授权制相结合的程序。涉及医院无形资产的合资与合作经营、重大投资项目、100万元以上的筹资、年度预决算等重大经济事项坚持集体决策制,由职能科室立项,提交可行性论证报告;财务科提供市场风险预测、投入回报率、合同付款方式,提交职代会和医院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领导小组决议。日常支出按金额分别赋予院长、分管院长、职能科长相应的审批权限。

4.资产归口管理。医院药品、设备、耗材有专门的职能科室归口管理,药品全部实行网上招标采购,严格执行国家招标政策和价格政策,努力降低药品成本,让利于患者。在全省卫生系统率先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及代码》以及《湖北省卫生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对固定资产规范登记、分类、编号,进行统一管理。设备引进实行事前论证、事中招标、事后效益分析。医院耗材采取市场调查与招标采购相结合的办法,使耗材性价比一直领先于周边县市医院。

5.人员统一调度。财务科在经营、后勤、总务、设备、基建、医保、药材、物资供应等部门设立二级财务机构,实行内部会计人员委派制。会计人员定期轮岗,行政上隶属职能科室,业务上归口财务科统一管理,使财务人员摒弃了局部利益,站在整个医院的角度对财务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保证了医院财务活动的一体化。

二、以节支堵漏、成本控制为目标,实施精细理财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医院就提出了“节支堵漏”的口号,把“节支堵漏”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领导和职工的日常工作中。具体措施有四点:

1.盘活资金,加大质控力度。对外积极招商引资,对内清理催收往来款项,使医院基建和运营始终保持充足的资金供应链。财务科重新修订医院财务会计室、药材会计室、门诊收费室、住院收费处质量考核评分细则,每月组织质控,平时经常检查。坚持“三重点三必查”,即重点项目必查,重点内容必查,重点环节必查。做到了收入按时进账,凭证审核认真,科目处理规范,核算方法准确,财务报表真实,有力地防范了财务风险。

2.分析支出项目,寻找节支控制点。财务科推行材料定额消耗制,根据近三年各科室领用耗材的平均水平,制定各科室季度定额,划分到科室常规使用的各个材料项目上,超支部分与科室经济核算直接挂钩,超额扣奖,使医院办公费用和医用日常消耗品逐年呈下降趋势。2003年至2010年累计节约费用100多万元。

3.宣传成本控制,加强内部审计。为了让节支堵漏的思想灌输到每一个职工,医院除了在物资上进行奖惩外,院领导经常在院周会上宣讲节支堵漏政策,同时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结合财务分析结果,定期对开支项目进行内部审计,年纠正不合理开支30多万元。

4.借鉴学习先进经验,提高管理水平。财务科经常组织人员到省人民医院学习取经节支堵漏经验;借鉴学习同济医院全成本核算典型做法和荆州中心医院内部审核制,全面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档次。

三、以会计电算化技术为支撑,拓展科技理财

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财务管理电算化一直走在天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前列,财务科多名财务人员长期担任天门市会计电算化培训教师。医院财务管理网络系统建设稳步实施,网络系统维护运转高效。

1.网络系统建设稳步实施。医院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战略决策,实行网络建设六步走。第一步建立了以服务医院财务系统为核心的医院HIS系统;第二步是医院会计核算化系统通过了天门市财政局验收,经湖北省财政厅批准医院摒弃了手工账;第三步是借医院计算机网络全面普及的时机,再次提升了全院会计电算化水平;第四步是对会计核算软件进行升级,增加了现金和银行出纳序时账;第五步是财务科开通了医院网上银行,规范了会计票据打印;第六步是全院执行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单制,使患者明明白白地消费。

2.网络系统维护运转高效。财务科严格做到时时数据双机热备份,每周启动一次应用服务,每月进行一次数据转移,每季度重新启动一次数据库服务器,每年年底作一次数据存档备份。日常不定期组织网络安全检查,严格执行内网外网物理隔离,除隐患,保稳定。

四、以强化岗位技能培训为抓手,加快效率理财

篇2

2020年7月末,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为期3年的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提出围绕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人力资源和信息化8个重点领域,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龙江森工集团作为大型国有公益性企业,担负着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林业投资的职能,与省内其他出资企业相比,在开展对标一流行动中有其独特性。该文拟从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对标一流行动的最新工作要求入手,针对龙江森工集团对标行动推进过程中存在或可能面临的重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最新工作要求

2021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国有重点企业创建管理提升标杆活动方案,自2021年至2022年底,要求国有企业从基层企业、专业对标领域和企业集团3个层面,分层分类总结提炼管理提升成功经验,统筹考虑企业所在行业、层级和管理类型,聚焦管理能力突出、管理特点鲜明和影响力较强等特点,创建管理提升标杆企业、标杆项目和标杆模式(“三个标杆”),打造一批管理提升的样板和尖兵[1-3]。

2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对策建议

按照国家对标一流行动工作要求,结合集团实际和特点,围绕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人力资源和信息化8个重点领域,提出如下建议。

2.1战略管理方面

在战略管理方面,针对集团所属出资企业可能存在着战略管理意识不强、投资决策不科学和主责主业不突出等问题,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下发的对标工作方案要求,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科学谋划战略定位、主攻方向和业务结构,强化投资管理和主业管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主责主业集中,严控非主业投资,提升出资企业战略管理水平。(1)强化战略引领,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积极谋划森林食品、森林旅游康养、森林农业和两新产业项目,利用基金和风投手段,优化产业布局。(2)紧紧围绕集团发展战略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按照“打造标准化、市场化、智慧化、专业化一流生态产业航母”的战略愿景,科学谋划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业务布局等顶层设计。(3)有效聚焦和整合各类资源,加快非主业、非优势剥离,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主责主业集中,在主业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布局上更加协调,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市场适应性进一步加强[4-6]。

2.2组织管理方面

在组织管理方面,针对对标方案和出资企业管理实践中可能存在的总部定位不清晰、机构设置不匹配、授权放权不充分、流程运转不顺畅和管理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所属出资企业明确职能定位,科学设置组织架构,分类开展授权放权,激发各级企业活力来提升集团运营效益和效率。(1)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林业投资3大功能定位,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健全授放权清单和管控清单,开展“管理三问”活动、“清单化”督办问题整改等。(2)明确组织定位,科学设置组织架构,探索推行“扁平化”“大部门制”“项目制”管理,对具体实施单位给予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授权放权,强化各分公司的职能,全面激发企业活力[7-9]。

2.3运营管理方面

在运营管理方面,面对所属出资企业可能存在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不强、成本和质量管控不到位、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所属出资企业树立精益管理理念,加强现场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升运营管理能力。(1)推行全岗位职责量化考核,用市场化机制促进精益化管理,加快智能化建设、现场管理,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2)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建立投资项目盈利预测机制,健全完善成本核算体系,细化分解工程成本,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集采平台。由集团统一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项目创效能力。(3)实施项目投资的全周期管理,完善事前评估决策、事中审计监督和事后考核评价等机制,提高投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0-11]。

2.4财务管理方面

在财务管理方面,针对可能存在的“两金”规模较大、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和资本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构建一体化财务管控体系,强化“两金”管控、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升财务管控能力。(1)搭建财务一体化管控体系,实现业资财税业务一体化管理,在集团各级子企业中全面推广财务共享中心业务,将“两金”压降列入绩效考核指标,加强固定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管理等。(2)压低带息负债规模,积极开展资本运作,推动开展发行永续债、优先股等资本工具,引入战略合作者,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流动性和回报率。(3)通过加强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和成本费用控制,实现银企直连,减少“两金”占用,优化“资金池”、“票据池”管理等措施,不断深入推进资金精细化管理,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

2.5科技管理方面

在科技管理方面,针对出资企业可能存在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效率不高、科技领军人才不足和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强化新兴技术和战略必争领域前瞻性布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出资企业的科技管理能力。(1)编制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台账,组建科技研发办公室,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设集团科技创新奖,完善激励制度,与哈工大、东北林业大学开展科研合作,打造国家级产业孵化器,加大科技企业培育等。(2)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提前介入、定向科研,做到“项目出题、科研解题、按时交卷”。立足打造“数字森工”,与大数据龙头企业合作,试点推广业务流程数字化,以点带面、积累技术、培养人才,逐步实现项目管理数字化[12-13]。

2.6风险管理方面

在风险管理方面,针对出资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内控体系不完善、合规管理不到位和责任追究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健全合规管理制度,推进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等方式,提升出资企业风险防控能力。(1)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依法治企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合同管理,将合同管理流程嵌入集团OA系统等。(2)优化核心管控流程和管控机制,持续推进风控、合规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升风险防控力度,规范投资项目风险管理行为,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2.7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针对出资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清晰、三项制度改革落实不到位、人才队伍活力不足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健全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等方式,提升人才队伍素质。(1)深化三项制度考核,完善制度体系,实现集团公司所属单位达到改革标准;(2)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完善职业经理人选聘工作,畅通职业经理人和管理干部身份转换通道,强化契约化、市场化和考核退出管理,推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同时,严格兑现薪酬考核和续聘解聘,优化薪酬机构,提升绩效薪酬占比;(3)加强各类人才库建设,制定实施“森工英才”计划,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系列制度政策,选优配强企业领导班子[14-15]。

2.8信息化管理方面

在信息管理方面,针对信息化管理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化与业务“两张皮”、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不够、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促进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提升出资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和预算管理系统,推动预算管理和业财融合,提升成本费用利润率,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利用互联网集采平台,降低采购成本[16-17]。

篇3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组队伍,建制度,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公司今年1月从原市国资公司剥离成立以来,按照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向,设置了包括监察室在内的9个部室,组织架构搭建完成。在原市项目办转隶7人、续聘27人基础上,从行政事业单位调入4人,新招录31人,截至目前,公司人员总数69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64%,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占44%,人才队伍得到有效充实。为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公司制定了工程管理、绩效考核、财务管理等23项制度,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二)抓党建,聚合力,创新模式成效初显。

今年以来,按照党管企业要求和推进“三化”建设要求,公司结合在建项目较多的实际,创新推动“党建+项目”模式,目前已成立5个项目临时党支部,由党委班子成员分别担任第一书记督促指导党建工作,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今年8月,公司党建工作项目在全省党务技能大赛国有企业领域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三)重质量,抢进度,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公司承担政府投资项目共48个,总投资约114亿元,截至目前,已完工项目4个,在建项目29个,前期工作项目15个。今年以来,公司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紧盯目标任务,细致倒排工期,各项目按照工期计划节点有序推进,其中,市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完工,信江新区月季路(一期)项目比原计划提前6个月完工,年底预计完成总投资约46亿元,2020年预计完成总投资约30亿元。在确保工程进度的同时,公司狠抓在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今年以来开展各类质量安全检查21次,有力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承建项目中,市应用工程学校迁建项目、市四馆建设项目获得“江西省优良工程奖”,并且同时被评为“江西省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

(四)促经营,谋发展,业务开拓稳步前行。

今年以来,公司加大力度推进已有投资项目的建设和投产,投资3250万元成立的控股合资公司“鹰潭市城投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生产销售装配式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已于今年11月正式量化投产,预计2020年实现销售额300万元;投资750万元成立的合资公司“鹰潭市宏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混凝土生产和销售,预计2020年实现销售额140万元;投资1000万元成立的全资子公司“鹰潭市信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已实现收入49.5万元,实现净利润40.5万元;成立于今年11月的全资子公司“鹰潭市城投信宏贸易有限公司”将于12月正式对外营业。

(五)补短板,强弱项,巡察整改高效开展。

公司党委于今年8月13日至9月29日接受了市委第二巡察组的政治巡察,10月28日接到巡察反馈意见后,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清单,对照巡察组提出的三方面问题细化分解为41个具体问题,针对性提出82条整改措施,逐条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员和整改时限。目前,整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

二、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立足主责主业,高位推进项目建设。

2021年,公司政府投资项目35个,其中计划建成项目12个,续建项目11个,计划新开工项目7个,前期工作项目5个。“十四五”期间,计划建成总投资约4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14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项目5个,项目建成后,将为市民提供6755套安置房和684套保障房;计划建成总投资约17.8亿元、总长约24.8公里的信江路网五期项目、信江新区北区综合路网项目和鹰东大道拓宽及雨污管网工程3个市政道路项目,实现“一江两岸”城市新格局;计划建成总投资约39亿元的市档案中心建设项目、市中心血站业务用房建设项目、莲花路农贸市场建设项目等19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

(二)加快转型发展,持续提升经营效益。

篇4

1引言

当前,我国建筑业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资质改革也将会对建筑行业进行重塑,传统的建筑企业在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管理提升等方面将迎来新的机遇[1]。特别是在数字化大潮的影响下,建筑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敢于走出舒适区,以科学合理、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动力,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手段创新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企业结合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制定的长期目标,并分解为阶段性目标而付诸实施的计划,其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向作用,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科学合理地制订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卫星等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内经济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变革,建筑企业的发展也将在这种改革中受到极大影响。公路施工企业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历史机遇,紧密结合自身经营发展优势,制订两年规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在国家层面上“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都对交通建设行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形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中的经营方向时,要认真解读前述政策文件,在公路绿色建造技术、城市通路网、城郊交通路网、农村路网等业务面重点部署。另外,在区域上也要重点谋划,如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2]等国家级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体量巨大,机遇空前。战略规划要分级规划、明晰发展方向、匹配相关资源、制定激励政策、强化执行等,以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3经营模式创新

3.1市场开发模式

大多数公路施工企业仍然以传统公路施工项目为主,通过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等模式开展经营,并未能跟上国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工程总承包(EPC、EPCM、D+B)项目等新开发模式的步伐,未能够及时转变经营理念来迎接机遇和挑战,逐渐被行业所淘汰。企业家要紧跟国家政策、研读分析,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市场开发模式,融合投融资、设计、施工等相关资源,开展EPC、PPP、TOT等项目,提高市场竞争能力[3]。

3.2市场结构布局

市场开发是根本,是持续经营的基础,没有市场,企业生存将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企业家要高度重视市场开发。为规避区域性政策风险对公路施工企业的影响,可优化市场结构布局,设置区域划分明确的市场开发机构,多区域、强协同、共享资源地进行市场开发。要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国家级城市群、乡村振兴等领域深耕细作,同时要培养市场开发人员综合能力,提高合法经营能力,规避开发风险。

3.3经营业务多元化

公路施工企业应逐步从单一公路施工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产业链延伸。内部可细化为路基、路面、桥梁等专业公司,形成专业化公司,打造专业化班组,提高施工效率。外部可尝试由只提供公路施工产品向提供融资投资、规划设计、材料供应、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咨询服务等综合型服务发展,同时延伸公路行业向市政、建筑、水利等多领域、多元化发展,适当分散投资风险。

4管理机制创新

4.1公司制管理

集团化公司要推行集团—分(子)公司—施工项目部三级管理、两级考核,强化一线目标责任成本管控措施,要充分调动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制定超额利润分配办法,通过超额利润分配激励广大基层干部职工投身工程建设。公司管理要推行全面预算,公路建设投资体量大,全面预算可显著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减少流动资金闲置,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4]。

4.2财务管理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公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利润低等导致公路施工企业负债较重。如何盘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何在新的投融资模式下降低融资成本都是企业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内融资模式较多,企业要结合自身经营能力和融资能力,选择适宜的产品,国内常用的融资模式有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公司债、承兑汇票、民间融资、融资租赁、股权众筹、资产证券化、中期票据等,同时财务管理也要由传统手工记账方式向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转变,推行业财一体化,提高财务统筹管理和动态管理水平。

4.3工程管理

公路施工企业要推行工程管理信息化向数字化发展,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动态监测各施工项目经营情况,加强过程控制,提出亏损临界预警,动态纠正数据偏差。通过推行数字化,对工程成本进行汇总、分析和使用,利用信息化工具考核施工项目部管理水平,并为经营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同时,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要充分体现工、料、机价格和供应情况,对单价过大的子项目进行报警,对闲置设备或冗余材料进行提示,以便于项目间、公司间的横向调配,减少资源浪费。

4.4人事管理

人才战略是未来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如何打造积极活泼、公平公正、开放竞争的用人环境至关重要。企业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搭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动态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同时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通过竞聘、演讲、才艺展示、层层推荐选拔等多种模式为职工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要有序推进老、中、青三级人才梯队建设;建设企业大学,开展职业技能、特殊工种、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为员工成长成才提供培训机会和广阔舞台,真正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各尽所能的用人环境[5]。

5科技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瞄准战略新兴产业和工程建设实际需求,搭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开展自主攻关和联合攻关。

5.1资金扶持

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而技术的突破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撑。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大量鼓励开展科技创新的政策: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25%降为15%,实施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企业家要真正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和支撑作用,只有充分保证创新经费的投入,支持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通过创新催生出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成果,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内生动力和利润增长点。

5.2产研融合

公路施工企业相对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实践经验丰富,但施工任务繁重、科研能力欠缺,而科研院校理论丰富、人才济济,但实践较弱,因此,施工企业要学会向高校智库借力和借智,搭建融合创新平台,推动产研深度融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打通科研和应用链条,使科学研究为工程建设服务,使科学研究具有更加旺盛的实践土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5.3精准科研

公路施工企业要面向行业重点支持的绿色建造方向开展科研攻关。路基路面方面要在长寿命路面、道路养护改造技术、自融雪路面、自修复路面、冷热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技术等开展攻关;桥梁方面要在装配式桥梁、钢混组合桥梁、超高性能混凝土、深海基础施工、数字化梁场、智能建造等开展攻关;隧道方面要在超前预报、智能化隧道掘进施工一体机、智能监测等开展攻关;交通设施要向智慧交通设施等方面开展攻关。

5.4创新人才

企业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开放宽松的研究环境,重点打造企业创新领头人,以创新领头人带动创新学科的发展,提升企业创新影响力。

5.5成果转化

企业要积极融入全国行业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在行业中宣传和推广先进的创新成果,同时要充分依托自身承揽项目优势,开展成果转化,用科技成果提高市场占有率,助力企业发展。

6结语

公路施工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大潮中自立,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跟行业政策,在改革中找准定位、在创新中谋求发展,以战略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数字化为契机,通过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法不断优化企业管理脉络和经营结构,助力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走远。

【参考文献】

【1】苏立超,孟晓迪,穆洁.分析五大发展理念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启发[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1):255-256.

【2】李金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现实格局与未来发展路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6):47-56.

【3】余强.中交二公局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篇5

一、切实加强河道管理工作

为加强河道管理,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我站今年主要开展了四项工作。一是完成了全县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重点河流的名录调查工作;二是开展了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工作;三是开展了河道汛前安全检查,四是开展了河道巡查工作。

(一)50km2以下河道名录调查工作

今年我县调查完成县境内流域面积10-50km2的重点河流名录调查68条,境内干流总长525.39km(其中长江以北319.6km,长江以南205.79km),覆盖全县24个乡镇。其中县境内河流13条,跨县界河流29条,跨省界河流30条(其中包含4跨县界河流)。调查范围内河流岸线总长326.24km,已利用岸线为3.0588km,生态修复岸线长度26.965km,岸线利用率0.94%。50km2以下重点河流名录调查的完成,为我县保障防洪安全、依法实施河道管理、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有序和可持续开发河道岸线资源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二)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工作

根据《重庆市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技术大纲》,组织开展了巫山县除长江以外的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工作。根据现状调查成果,提出了水域、岸线保护利用评价意见和建议,可为加强河道水域岸线管理、提高河道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重要依据,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过程中,成为河道“清四乱”工作的有力抓手。为与国土空间利用规划相衔接,按大地2000坐标系统上图,目前已完成初稿,可在市水利局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规划成果备案。

(三)汛前安全检查

为保障防洪安全,从2020年3月开始,我站编制了河道汛前检查计划,完成了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或汇报,对全县23条河道进行了汛前检查,发现安全隐患2处,分别要求责任单位进行了处理,有效地杜绝了安全隐患。

1、对于安全隐患较大的两坪乡溪沟流域,组织编制了《巫山县两坪乡溪沟流域应急度汛方案》并通过了县水利局组织的审批。函请两坪乡人民政府按方案做好应急度汛工作,力争将汛期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2、对防洪隐患较大的抱龙镇洛阳小学河段,我站积极协调抱龙镇政府和清淤单位,并多次到抱龙镇召开现场会,在汛前完成洛阳小学瓶颈处淤积物清理1.2万方,保证了洛阳小学及周边群众住房安全。

(四)河道巡查工作

近年来,我县河道较大及以上水事违法案件较少,但简易水事违法行为特别是占用河道、乱倾乱倒现象相对较多。为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新的《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基于水事违法案件发生的规律和实际情况,针对我县河道管理现状,我们着力加大巡查力度和深度,采取经常性、不定期和定期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巡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月12日,我站配合湖北省巴东县河道采砂管理第二季度统一清江行动,对鳊鱼溪、小溪河进行了联合巡查,对小溪河笃坪段侵占河道行为进行了取证,并移交巫山县水行政执法支队;5月29—30日,我站对市局下发的疑似涉河建设或占用的51个卫片图斑进行了逐一核查,将结果及时报送。我们加强河道日常监管,对在巡查中发现的河道乱倾乱倒、乱挖乱采、乱搭乱建、乱栽乱种的现象现场调研,就地办公,及时研究处理意见,责令整改,及时清除行洪障碍,有效维护了河道管理秩序。2020年共计巡查河道70余次,发现并处理问题8处,移交县水行政执法支队3处。

二、扎实开展河道治理工作

(一)强化工程管理,完善建设机制

为强化河道治理工程管理,确保项目绩效,我站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项目监理制,工程招投标制,合同制。通过制度管工程,走规范化管理道路。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及后期管护中,严把规划设计,注重安全管理,强化质量控制,严格资金拨付,加强建后管护。

1、严把工程规划与设计

在项目规划时,积极与乡镇衔接,与乡镇组织村社召开群众会,对河道治理的建设内容进行调研,调查民意,看群众对河道治理工作是否支持,判断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对积极性高的项目区我们优先考虑。尽量创造好的施工环境,便于项目的推进。

在设计时,派人与设计单位一起现场踏勘,要求他们结合现场情况合理设计,设计成果出来后,组织专家进行审查,重点是对建设内容、结构形式和工程造价进行审查,再报送审批。

2、安全管理

我们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督促施工企业进行安全备案,要求企业把安全生产贯穿到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在施工合同中明确了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措施和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杜绝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了安全与文明施工的良好氛围。

3、工程质量控制

在工程建设中严格遵循河道工程基建程序,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严控工程质量。一是进行了质量监督报备,创建了质量监督组织保障体系;二是强化管理,坚持对工程质监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明确施工技术标准、施工质量要求;三是强化现场监督,严把施工、原材料量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到了“线上监理流动检查、旁站监理现场把关、质监巡回抽样检测”的质量控制体系,营造了质量建设的良好氛围。

4、财务管理

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要求,严明财经纪律,健全财务制度,从工程勘察、工程概算、工程款预付、设计变更、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工程财务管理规定办理。在经费审签程序上,我们采取一单多签,严把资金审批关。做到了资料与工程管理的每个环节相衔接,手续齐全、帐务清楚、帐实相符,确保资金拨付稳妥可靠,管理有序。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还经常加强职工廉洁勤政教育,把工程管理人员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和相互监督之中,狠抓了廉洁施工,没有发现一件违纪、违法行为。

5、工程建后管理

为使工程得到永续利用,我站对已竣工验收的河道治理工程进行移交,颁发《工程管理使用证书》,要求受益镇村建立完善管护制度,明确了工程管护人员的责、权、利,从而确保了治理工程的永续利用和流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年度任务完成情况

1、巫山县长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完成福田河场镇至下田段、福田河支流浑水河段、福田河支流跑马支沟段、福田河支流凉水支沟段共四部分治理任务。治理河道总长7977m,疏浚河道长度 4060m,新建堤防长度 3028.35m,修复堤坊长度346.49m,重建堤防长度38.96m,扩建道路及增设栏杆长度4261.22m,新建人行桥5座。工程已验收,完成投资2620万元。

2、巫山县大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工程位于庙宇镇大河沟白庙及新城村河段,治理河道长4.93km,新建堤防3.88km,沿途设置21个固砂坎,新建排洪管涵2处,新建下河梯步12座,新建人行桥6座。全河道进行清淤疏浚,长4.93km。工程已完工,完成投资2680万元。

3、巫山县福田河石家院子抢险治理工程

篇6

受当前经济形势以及新发展格局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出新要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例如,预算重视度不够;预算管理不全、预算编制太仓促;准备时间不够、预算执行力不足;缺少有力约束、预算绩效管理不严;缺乏考评机制等。新《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供了新的规范。因此,须强化责任担当,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完善预算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统筹力度,规范项目标准体系;强化预算约束,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加强预算监管,提升部门预算水平。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各预算单位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其承担的职能,所编制的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综合年度财政计划。随着部门预算改革以后,预算单位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推进“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目的是有效提高部门预算管理,强化预算单位各项资源管理,坚持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在紧要处,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做好单位预算管理,是奠定财务管理的良好基础

行政事业单位根据新《预算法》的相关要求,遵循“量入为出、零基预算”的原则,规范单位收支范围、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预算管理一体化提供有力保障。通过预算指标控制、预算绩效管理等流程调动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将预算单位符合规定的所有资金全部纳入中央部门预算管理。因此,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各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队伍建设,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做好单位预算管理,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先决条件

结合中央部门预算改革,财政部调整和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这样有利于预算管理。其中,预算单位在测算收入时,遵循项目合法合规、内容全面完整、数字真实准确的总体要求,将全部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而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根据下达的预算控制数据实编制预算,项目支出按所有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避免重复建立项目,保证预决算项目名称及项目代码一致,有利于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效率。

(三)做好单位预算管理,是推进部门预算公开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部门预算公开迈出了新的步伐,各预算单位通过“互联网”形式全面向社会公开预算,方便群众了解与监督,提高部门预算的透明度,有效防止违规违纪情况的发生。首先,必须要管好、用好财政资金预算,才能更好地让群众了解真实的情况。其次,公开部门预算,能更有效地强化预算单位的主体责任;能确保预算资金管理更加公开透明、安全高效;能更有利于预算单位完善管理机制、规范工作流程。

(四)做好单位预算管理,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单位所有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首先要做好单位预算管理,按照“像管理预算一样管理资产”的要求,将预算中资产存量情况、新增资产情况与国有资产管理有效的结合。其次合理编制预算,考虑单位整体国有资产存量情况、计划报废数量、新增资产情况,加强存量资产与增量资产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着重要的意义,但随着部门预算的改革,预算管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预算重视度不够,预算管理不全

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有时候也是不太专业、不够理解。认为预算编制工作只是财务部门的一份工作而已,未能全面的剖析预算编制对单位的重要性。还有些预算编制人员缺乏专业性,对新《预算法》预算编制知识掌握不足,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另外,项目预算编制时,各部门报多少,预算编制人员只是复制粘贴项目文本数据,未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审核把关,预算管理缺乏专业性,预算管理工作不够全面。

(二)预算编制太仓促,准备时间不够

预算编制工作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实际编制预算时,预算编制工作任务繁重,尤其是“二上”阶段预算编制,项目繁多,预算编制时间有限,上级部门下达控制数时,项目任务书或项目合同可能还未签订,只能临时编制项目文本,很难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很难调动预算编制工作的积极性。

(三)预算执行力不足,缺少有力约束

由上可知,工作人员在编制项目文本时,时间紧任务重,未能将预算编制工作精细化,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预算安排、绩效考核和指标考核没有与预算执行机制相衔接,导致预算执行低,缺乏约束力,资金闲置和沉淀的情况将不可避免。

(四)预算绩效管理不严,缺乏考评机制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注重结果、强调成本、约束责任”的预算管理方式。它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通过做实绩效目标、全面实施绩效监控和绩效自评、强化绩效评价等几个方面完成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在预算绩效考核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预算绩效管理相对松散,使得项目绩效自评结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同时,对未完成的原因分析不够细致,以至于未能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门预算管理观念薄弱

随着部门预算的不断改革,尽管各项预算制度已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完整性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导致预算管理没有显示出重要性。例如,有些单位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对于一些重大基建工程项目调研不够,长期以来,基建工程项目推进缓慢,预算支出无法安排,导致工程项目无法执行;有些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混乱,长期闲置的资产未及时处置,导致资产利用率不高、资源配置使用率低;有些单位未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在内部控制制度中只有部分预算及决算的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的所有内容不能贯彻落实,甚至出现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那么必然导致有效预算管理失败。

(二)预算管理一体化不够完善

个别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更加明显,主要原因是一些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不重视,甚至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认为,按时完成年度预算编制工作就足够了,没有严格实行预算管理。比如,有的单位没有建立健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部门未能与各业务部门密切配合,业务处室同时也参与预算编制,而仅按预算流程完成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这就给预算管理带来了很大的约束性。有的单位未按照上级单位要求及时更新相关预算管理制度,导致预算执行缺乏严谨性和实效性;有的单位在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时,采取了条条框框,没有真实反映单位预算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甚至无法深入开展预算管理工作。

(三)预算管理信息化利用率低

在当今的部门预算改革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进行预算管理已成为一种便捷的趋势,但一些单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信息化管理、预算管理、预决算公开管理有待加强。例如,有些单位还未能推进信息化预算管理,未能拓宽部门预算公开形式;有些单位没有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对于预算执行、评审、绩效考评等情况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有一些单位未将预算管理与财务会计工作、预算会计工作以及科研工作有效结合,致使信息化不能成为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抓手。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强化责任担当,坚持政府过紧日子

近年来,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带头压减支出的思想,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行政事业单位要带头厉行节约、精打细算,严格压减一般性支出。重点项目和政策补助也按照从严从紧、边压边补的原则进行审核与安排,对结余、沉淀资金或无法开展的项目资金要及时足额上缴。

(二)完善预算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预算安排坚持有保有压,运用零基预算理念科学核定支出,优先保障刚性和重点支出。加强三年支出规划对年度预算的指引和约束,各单位新增支出需求原则上全部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解决。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盘活用好存量资金,充分预计上年年底结转资金并按规定列入年初预算。

(三)加大统筹力度,规范项目标准体系

一是项目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二级项目管理、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管理以及非财政拨款项目管理等项目支出。各预算单位要严格项目入库管理,各项目负责人要认真编写项目基本信息、项目立项依据、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支出计划和项目支出明细,而项目支出明细需分级编报项目活动、子活动、分项支出、价格/标准和支出计划(万元),明确反映项目内容、具体活动以及项目支出需求。对于未纳入预算安排的项目,未经财政审核确认的,不能进入预算编报。二是将所有预算支出以项目的形式纳入项目库,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反映项目储备、项目评审、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执行、部门决算等各个环节,并与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相衔接。三是各预算单位要科学编制项目文本、突出项目预算安排合理,运用预算监管、项目评审、评估、绩效、审计问题等情况规范项目管理,加大项目预算安排约束力度。

(四)强化预算约束,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加强非财政拨款收支管理,未纳入预算的非财政拨款收入不得安排支出。加强三年支出规划对年度预算的指引和约束作用,严格项目库管理,未按规定入库的项目不予安排预算。将上年决算、结余资金收回、预算执行监控、预算评审、审计查出问题、绩效评价结果、项目管理等情况与预算安排挂钩,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减少下一年度预算安排。行政事业单位要牢固树立绩效意识,认真落实绩效主体责任、强化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打通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建立健全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从项目支出预算、单位整体预算层面全方位加强绩效管理;要注重项目支出成本效益分析,严格绩效目标管理,提升绩效目标质量;要做实绩效运行监控,及时堵塞漏洞,纠正偏差;要全面开展单位自评,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成效。

(五)改进约束机制,落实全口径预算管理

各预算单位要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要严格资金支付管理,要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及时性、规范性作为参考因素,建立健全预算安排约束机制。一是加强预算评审和审核结果的运用,通过预算安排上限,确定压减率与压减数。二是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年预算安排挂钩,通过对预算单位预决算监管,执行监控,分析下年预算安排。三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审计工作中查出的问题与预算安排挂钩,目前审计工作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审计工作也已是制度化、常态化,这样更有利于硬化部门预算约束。四是完善存量资金盘活机制,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统筹使用各类资产资金,强化财政拨款结转与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所有资本性支出应当形成资产并予以全程登记,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资产配置效率。

(六)加强预算监管,提升部门预算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和改进预算管理,一是强化定员定额管理合理保障机构运转;二是加强属地单位预算监管,严格审核基础数据及新增资产配置;三是不断加强项目预算评审,同时强化预算安排同预算的执行、评审和审计挂钩机制。要建设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用系统化思维全流程整合预算管理各环业务,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决算、资产、政府采购等各项业务全面贯通、相互衔接、有效制衡。要推进互联网信息化,围绕预算管理确保各部门互联互通、信息同享,完善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同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强预算、决算、资产等数据分析和综合运用,提升部门预算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格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成为“桥头堡”,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排头兵”。因此,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相对稳定,导致不重视财务会计工作,特别是预算管理工作。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既要加大统筹力度,规范项目标准体系;又要强化预算约束,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既要运用改进约束机制,落实全口径预算管理;又要运用加强预算监管,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为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责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宋春梅.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01):60-61.

[2]王艳.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J].财会学习,2019(20):62-63.

[3]方海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2):11-12.

篇7

《意见》提出要推动加快修订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等要求,丰富监管手段,大幅提高处罚标准,加大财务造假法律责任追究力度,推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执业注册会计师与非执业注册会计师是鉴证与被鉴证的关系,遏制财务造假,执业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起到外部监督作用,而要从根本上遏制财务造假,必须从企业内部入手,规范企业财务核算,充分重视企业内部非执业会员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作用。我国近30万注册会计师会员中,非执业会员占注册会计师会员总数近三分之二,并且在企业中往往处于财务部门政策与制度的顶层设计阶层。被审计单位以非执业会员为主的财务团队能力强,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贯彻实施到位,会计监督、会计治理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发挥,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助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1.非执业会员有助于增强被鉴证方诚信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诚信是审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意见》提出要将诚信建设作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始终坚持质量至上的发展导向。《规划纲要》提出加大会计诚信宣传力度,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加强德治与法治的衔接与贯通,营造全行业守法、合规、诚信的向善向上氛围。从鉴证的角度看,诚信可分为鉴证方诚信与被鉴证方诚信,鉴证方诚信是指以执业会员为主的审计报告诚信,被鉴证方诚信是指以企业为主的财务报告诚信。一项鉴证业务中,只有当鉴证方诚信与非鉴证方诚信同时具备时,才能保证整个鉴证业务是诚信的,而非执业会员在被鉴证方诚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是一种守约,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非执业注册会计师取得了会员证,也就是认可了这种契约精神,就要以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客观、公正地为企业履职尽责,把好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关。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关乎未来融资是否成功以及融资成本,企业披露的信息是否诚信、是否能获得投资者认可直接决定其能否顺利上市。投资者本身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有自己的判断依据,好的财务团队无疑是会计信息质量增信的至关重要一环。注册会计师本身信誉已得到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一支有注册会计师的财务团队向社会传递了诚信、专业、合规的信号,有利于企业顺利融资,实现健康发展。此外,注册会计师以维护市场秩序为目标,如果被鉴证方不诚信,会计信息质量较差,则执业注册会计师的一个过失,通过资本市场可以放大几倍、几十倍,很可能造成事务所及执业注册会计师风险无法承受而严重影响其未来生存。而非执业会员通过增加被鉴证方诚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执业会员提供了一定的容错空间,增加了一个风险缓冲垫,有利于事务所及执业会员的可持续发展,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2.非执业会员有助力于构建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内部防火墙。《规划纲要》提出全面修订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的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强化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责任,为各类单位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有效开展风险防控、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完整夯实基础。非执业注册会计师在企业中担任多种角色,广泛参与企业财务制度建设、内控建设、合规管理等企业内部治理活动。由于注册会计师起点高,经过几年的业务实践,能担任某一领域的主管或中层职务,最终有一部分会员会成为高层,也有担任整个公司的CEO,随着身份的变化,其也从执行准则变成依据准则在某一领域设计本公司具体操作实则,这一阶段对于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控制至关重要。非执业会员知识储备具有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会计、财务、审计、税法、经济法样样精通,其提出的建议是融合多方面平衡的综合性建议,更有利于整体风险防控,可以起到内部控制局部防火墙作用,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都为外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外部审计整个审计链条从前端准备到后续审计都按照同一标准开展,可提高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也可以降低审计收费,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效率、审计质量多维度共赢。通过开展继续教育,促使非执业会计师能力提升,定期接受知识的更新,紧跟准则的变化步伐,始终保持企业在遵循准则的正确路上,有助于构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动态防火墙。

二、信息时代非执业会员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作用进一步凸显

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指的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既有会计责任也有审计责任,二者具有统一性。审计风险的前提是财务信息有错误,如果会计信息本身就是正确的,那么对正确的信息进行复核,审计风险的前提就是不存在,审计风险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正如前文所述,非执业注册会计师有助于构筑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的移动防火墙,有助于动态、实时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极大降低执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信息时代借助于现代财务信息系统,非执业会员降低审计风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1.有助于降低企业信息化财务审计的风险。《规划纲要》提出:切实加快会计审计数字化转型步伐,积极推动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实现会计信息化对单位会计核算流程和管理的全面覆盖,鼓励会计师事务所积极探索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信息时代,信息化程度飞速发展,国内大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已是日臻完善,且信息化集成水平越来越高,共享中心、智能财务,一个个原本在理论界探讨的术语在各个企业落地生根。以原材料采购业务为例:原材料采购时,可通过与供应商的信息系统接口,将其销售数据导入企业采购系统形成企业采购数据,企业采购部门的员工将采购发票等资料扫描后导入合同系统,经过部门内部及企业财务、技术、法律审核通过后报企业领导审批,审批通过后,由合同系统传输到共享中心进行审核,共享中心对采购标的、金额与合同条款进行比对,确保无误后传输至资金系统,出纳审核无误后进行网银付款,付款后资金系统自动生成付款凭证并传输到总账,月底通过运行总账系统生成报表。在这一过程中,财务人员充当的主要是审核角色,并且也只存在于合同文本审核、共享中心审核以及资金系统审核三个环节。随着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共享中心一部分标准化程度高的业务,以及资金系统的部分付款业务,可以通过财务机器人来完成。因此,财务信息化导致企业传统的以分录、明细账、总账、报表为分工的链条不再清晰,几乎没有人知道财务处理全过程。信息化的提升极大促进了企业财务核算的效率,数字控制也替代人工控制,成为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主要控制方式。相对于人工控制,数字控制具有一致性及稳定性特点,可以减少人为失误造成的控制失效,从而可极大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执业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对象也将以数字控制为主,而数字控制的主要风险就是控制的设计,这就成为数字控制有效性的核心。执业注册会计师由于时间的限制、跨领域知识储备限制等不利因素,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运作机理、风险点及控制点进行审计有些力不从心。而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设计、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以及不同系统相关信息之间的稽核比对、预警机制等都需要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广泛参与,提供合理意见。而参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财务人员都是企业内部知识储备及实践经验最为丰富的人员,企业中的非执业会员正是满足上述条件的理想人选。非执业会员的建议至关重要,能够在信息设计阶段引入标准的内部控制体系和会计准则,然后通过信息系统运行表现出来。企业财务信息系统设计正确、合规,那么其运行结果——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是符合准则的,企业信息质量提升了,执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也就下降了。因此,如果将企业会计信息财务系统看成一个模具,那么模具就决定了其成品的种类及质量,也就决定了其成品的鉴证结果。而非执业注册会计师在模具的设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就对成品的质量起到极大的保障作用。2.依托业财融合,有助于实现企业审计端口的前移。伴随着财务共享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传统的会计核算职能也逐渐被信息系统所替代,会计职能事实上也逐渐向财务预测与分析、财务评价与考核、决策支持与资本运作等财务管理领域延伸。与之相对应,传统的财务人员也将分为业务财务、战略财务及共享财务三类。其中,战略财务主要关注整个集团的财务方向、路径、政策、资源和风险控制;共享财务主要通过集中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构造,整合资源、降本增效,提高企业服务效率及质量,实现企业财务核算规模效应,推动企业财务管理转型;业务财务关注企业经营业务,制定正确业务决策,通过财务管控促使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实现端到端的流程管理,而业财融合是业务财务实施财务管控的主要方式,是企业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业务链、资金链与数据链的最优匹配、从而实现价值创造的管理过程。实施过程中,业务部门负责梳理业务活动各环节形成业务流程,财务部门负责梳理各业务活动环节的资金流形成资金流程,项目组成员采取定期头脑风暴等沟通方式,依托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依托资金流程,以资金控制为抓手,持续推进业务流程优化。业财融合实现了财务管控端口的前移,由传统的对于业务链进行控制转向对业务环节进行控制。企业以非执业会员为核心的财务团队负责业财融合实施的总体方案制定,对于业财融合的目标、原则、实施路径以及考核机制进行全面、系统规划,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了业财融合以规范的方式落地生效,通过参与、指导业财融合实施,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保障了业财融合实施效果与设计目标相一致。通过业财融合,注册会计师可以从审计单位业务系统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入手,也就是从数据链倒推至资金链、业务链,通过数据还原业务,洞悉舞弊隐患,从而实现审计端口下沉到业务末稍,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一体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审计范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全方位无死角构建外部审计威慑力,使财务舞弊无可遁形,审计风险随之降低。

篇8

“十四五”将打造“制造强国”提到更高地位,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更加强调产业升级,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2025》战略文件指明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企业智能化生产水平。对制造业企业而言,为了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应当加强内部控制,通过改善内控环境、规范控制活动、注重信息有效沟通等,有序开展各项经济活动,逐步建立并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保障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与论述。

制造业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相关理论概述

1.内部控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控制目标,确保企业经济活动顺利展开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的总称。新时期,企业内部控制不再局限于财务层面,而是强调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实施,为企业资产安全完整、资源优化配置、会计信息客观真实等提供保障。2010年,我国就已经基本建成内控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在各大企业得以全面应用,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达多项政策文件,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建立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指明方向,提供健全的法律环境。

2.内控管理制度内控管理制度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产物,建立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且更加严密完整的体系。一般地,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基本要素有内部审计制度、审批检查制度、会计制度等。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落地实施,还需要由可胜任本职岗位的工作人员来负责,一方面对企业财务活动、财产物资等展开控制,另一方面更是延伸至企业战略、决策等层面,对经营目标、经营活动等展开控制。

制造业企业建立内控管理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建立内控管理制度,以预算控制、授权审批、职责分工等为核心,规范制度体系,对企业经济活动展开全方位监控,分析不同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严谨且合规的内控制度为保障,有利于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2.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建立内控管理制度可使得制造业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得以提升,突出财务管理职能,把关资金预算审批,全面追踪资金使用,加强资金监管与成本控制,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费用支出,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以严谨的内部控制为保障,实现明确分工、合规控制,将内控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环节中,促使制造业企业内部人员履行好职责,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3.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客观要求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企业正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国外如《萨班斯法案》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提出明确规定,要求其内部做好相应的披露工作,且应当拥有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国内如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法》,以及中国证监会制定的法律规范等等,都对企业内部控制有着指导意义并提供法律支撑,明确内控管理的目标。由此可见,制造业企业建立内控管理制度,不只是企业自身的客观要求,更是遵循国家法律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国际化、迈入国际市场的必要前提。

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建立相关问题——以某制造业企业为例分析

某制造业企业成立十余年。多年来该企业专注于电力物联网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和服务,着力培养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核心技术,目前企业技术储备与主营产品已经实现覆盖电力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作为技术创新型制造业企业,始终以提供优质产品与专业技术服务为宗旨,以突出的科研实力发展自主高新技术,助力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服务经济发展。该企业主营项目有生产组装自动化控制设备、技术服务、软件开发、施工总承包等,主要产品为智能控制终端、电力物联网智能控制终端等。通过分析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整理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内控管理情况,相对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建立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总结。

1.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内部控制的实行需要由内审部门、内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协调配合,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层面,而是强调发挥协调管理效用。但是企业管理层针对内部控制的会计组织频率较低,财务人员主要负责内控工作。制造业企业专业技术性人才偏多,生产部门、技术部门等工作人员一般也不会参与到内控建设当中,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内控方面的工作经验、执行水平并不高。企业文化还是过于偏重高新技术开发,内部控制并未真正地融入到其中,各项制度同样无法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常会流于形式。

2.风险评估系统不科学制造业企业在决策制定、战略规划、生产项目计划上,具有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风险还是层出不穷。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企业未能结合制造业企业的特点,对市场行情、政策变动等加以分析,现有的风险评估系统不够科学,只是简单地对企业业务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展开预测,并未实现全方位、全流程的覆盖。在财务风险方面,多以事后核算为主,财务管理职能逐渐弱化。另外,企业多以“经济利润”为导向,对产品质量以及业绩水平有着明确需求,却未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多种风险因素,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且对风险评估的认知片面,只是制定规章制度,还是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风险管控,短期行为明显,不仅不能保障资产安全完整、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还会阻碍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内部控制活动不规范内控活动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也是落实内控管理制度的根本。目前制造业内控活动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现有的会计制度、管理制度无法适应新时期企业战略需求,制度规范不能起到控制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作用;二是企业闭环系统未形成,在预算管理、成本管控等方面缺乏严谨的内控程序,导致预算管理效果不佳、成本费用难以控制等,业务流程细分不明确,即使及时发现问题也难以第一时间定位到关键环节,问题处理效率偏低;三是责任承担、奖惩激励过于模糊,一般都是以经验为主、制度为刚性约束展开管理工作,审批流程繁琐、账务处理不及时、存货和对记录未编制等现象频频发生,各类经营风险规避不当,严重情况下风险转变为危机;四是针对企业内控活动未能制定针对性的内控管理制度与规范性的控制措施,且没有展开事后监督与反思工作。

4.信息与沟通不顺畅信息与沟通属于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制造业企业而言确保信息与沟通,加强部门间的有效联系,是贯彻实施内控管理制度的必要前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但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只是简单地引入新技术、新软件,各部门搭建信息化系统,但系统间未能实现有效对接,还是没有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陷入信息孤岛。实际工作中,各部门间缺少反馈沟通的渠道,财务部门无法掌握业务生产相关信息,如资金使用、生产进度等,也就不能体现出财务监督、服务等职能,内控管理制度同样会流于形式,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

5.内部监督审计流于形式制造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当由专门的审计人员或者财务专职审计人员负责,将审计工作与基础性财务工作相分离,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在严谨的规章制度作用下增强内审权威性,突出内审监督与控制的职能。通过内部监督审计,及时发现内控管理制度执行、生产活动开展情况等存在的缺陷与问题,提出专业审计建议,明令要求整改。然而实际上企业审计工作与财务工作未能明确划分,工作界限与管理权限不清晰,内部监督审计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专项监督聚焦在生产项目方面,内部规范还未能统一形成,由审计人员负责的内审工作不能对企业内控缺陷进行自我分析与控制,内部监督审计也会流于形式。

建立与完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实践策略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内控制度体系制造业企业应从实际出发,优化内控环境,针对内控环境存在的缺陷,制定可行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设内控制度体系。以某企业实践经验为例,首先完善治理结构与监事会制度,遵循上下结合的原则,由企业管理层着手强化内控意识,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设立内控专门机构。在部门管理者的引导与督促下,加强部门员工的内控意识,其中不仅包括财务会计人员,更是要覆盖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等,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培训力度等方式,尽可能确保企业全员对内部控制有正确认知;其次,建立职责分工制度,从内控视角重新定位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细分岗位责任与任务,注重内部相互牵制作用,将内控制衡嵌入到生产业务当中;再次,严格审批检查制度,规范审批流程,不定期展开检查工作;最后,建立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实现“执行有保障、结果有考核”,重视人才、关注人才成长,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同步引进竞争机制,提供更多的深造学习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提升自我,为内控制度建设贡献力量。

2.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完善风险评估系统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之一,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目标,结合企业自身的特殊属性,以风险分析技术为主对各环节存在的风险加以预测与评估,找准风险控制点,采取适宜且可行的措施防范并合理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制度也属于企业内控管理制度范畴,通过调研可知如今部门制造业企业采用“SWOT”分析法,在风险防控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可准确地识别风险,促使风险管理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据此制造业企业可积极借鉴成功经验,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一方面,选用适当的风险分析技术,确定风险控制的重点为成本费用支出、权利主体实施权利、资金使用情况、资源分配情况等。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分配,设置优先级别,提高全面评估风险的级别,对重点内容加大控制力度;另一方面,针对突发事件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根据风险特性制定风险转移机制,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寻求专家的帮助与指导,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全方位跟踪监控。

3.规范内部控制活动,构建科学管理制度制造业企业控制活动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等,针对控制活动不规范的问题,企业应当采取适当措施进行严格规范,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内部管理制度为保障,有序展开内控控制活动。以某制造业企业预算控制为例,该企业主要从事于设备制造、技术研发,生产项目需求大量资金与人力资源,企业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编制部门预算,填写预算资金申请表,由财务部门汇总分析,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协调,加大预算执行控制力度,并辅以全方位的监督与核查。预算编制方法多为零基预算法,或者将多种编制方法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对预算执行过程展开全方位的实时跟踪监控,保障预算执行效力,及时发现预算与实际出现的偏差问题,规范审批程序,不得随意调整预算或者越级审批,借助信息化系统提高审批效率,层层审批过后予以调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