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5: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安全风险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篇1

因为发展水平不一,市场不均衡导致的人才流动,有些供热企业技术不足,人才不足,对新兴的供热技术不了解,不掌握,或者说摆在眼前也不会使用,新技术新理念推广不足,特别是对已在实践中被反复验证了的、可提高供热质量、提高系统安全性和节约能源的先进供热技术没有人员操作,也不采用。有些先进技术就无法达到推广的目的。比如热水管网的直埋无补偿技术、简单可靠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调网技术、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以及水泵超常规节电技术等都是成熟的技术。但企业因为种种原因还在使用老办法,导致企业一直处在能源消耗大、供热效果差、投入成本高、简单劳动等的的落后状态。

1.2供热监督与管理力度不够

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行业发展速度不同,有些快速发展的行业已经意识到节约能源的作用,相关行业已发起了节能运动。供热企业虽然集中在三北地区,但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得到快速发展。能源的节约关乎各个方面,在供热流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供热的认识角度、从供热技术、供热质量及供热安全管理等方面,都能看到存在的影子。供热企业消耗大量能源,对于能源的合理使用,关乎国家命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供热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热用户利益。特别是十以来,举国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下,供热好坏牵扯到社会安全与稳定。

1.3落后的供热系统存量较大

供热发展已有二十多年,通过发展和更新,一些新建的供热系统使用上了新技术,但在实践工作中,却理念不新,观念落后,仍在走老套路。比如,可称之为原始型的直供不混水系统,虽然在小型的供热系统中采用是恰当的,但在一些中型的供热系统中仍被广泛的采用,而且一些还超过了200万m2供热面积,甚至地形高差较大的供热系统中也在采用;还有的供热系统把直供、直供混水和间供混乱在一起使用,并由热源供出统一供水温度。

1.4供热系统存在许多技术缺陷,供热合格率不高

造成建设投资高、运行费用高、能源浪费的主因是,热源、热网和热力站都普遍存在着许多技术缺陷和设备选型明显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有些供热企业基础力量弱,当时建设用地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建设资金是银行借贷来的,供热收益不足,使一些企业无法翻身,没有办法及时偿还货款,有的多年转运都是亏损,供热企业生存和发展成了大问题,就别谈什么技术更新、人才储备了。这样的现象直接导致供热质量差、热用户冷热不均现象,由于资金短缺,不少供热企业解决低温用户的方法简单粗暴,这样的错误做法恶性循环,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处境,浪费了能源,提供的是不合格的供热服务。

2供热企业的安全管理问题的分析

2.1供热企业的安全技术管理

(1)水力失调:热力网系统的技术通病是系统水力失调,这主要是最初设计或运营调控设备选择上存在巨大问题,人才不足的问题直接显现出来了。直埋补偿不当措施增加了运行不安全隐患。不同参数使用同一管网,不匹配不协调就会出现,这样就不利于整体运行调节,极容易发生水力失调,导致不安全的发生。可以说供热是一个技术性相当强的系统工程,不但要搞好系统设计和施工,而且要按科学办法运行,要想达到良好的供热效果,必须加强供热运行。(2)锅炉问题:锅炉燃烧系统的主要问题在于锅炉的炉墙、排渣口和除尘器等漏风,引风机是否使用变频调节,加强程序控制和过程调节,有效措施可以节能环保。锅炉热力系统问题主要出在循环水量偏大、锅炉进出口管径偏小、压力表数量少、稳压点位置偏离及设置分集水器等方面,这些问题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增加循环阻力和不利于运行管理和节电。(3)终端用户:终端用户是重要节点,用户网堵塞、积气都极容易造成安全管理上的难度。只有从设计、施工入手,采取相应对策,提高施工人员技术能力和从业素质,加强责任心理念建设,才能认真做好终端用户安装和改造,合格的施工能够防患未然,让人们安居生活,安全生产,舒适的环境保证人体健康。(4)循环水泵:选型循环水泵如果是不当的,或者安装不适合,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问题,而且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各供热企业和热电厂循环水泵是供热行业中电能浪费最严重的地方,盲目使用变频技术、安装止回阀和水泵进出口配管等,是最容易出现的安装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供热安全,不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轻则会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损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2.2供热企业的安全监督

供热系统是一个敞开式的循环系统,连接着家家户户,这就是安全管理和监督上造成了麻烦,复杂性可想而知。只有从用户到企业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的督导,合理使用供热系统,保护供热器材和设备,用户和企业的安全才能得以完全保障。

3供热企业安全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

3.1老思想老习惯适应不了新形势

供热安全技术管理和供热安全监督管理两个大问题,从技术标准到管理制度和安全法规的执行,都有具体环境,应该按事物发展的实际规律,具体问题多做具体分析,灵活应用,而往往许多供热企业新进人员较少,多年形成习惯,墨守陈规,硬套规范,在安全管理上意识不强,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集水器设置就是不适应现代操作规范的老套路,这样的老规范就不能一成不变的套用,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流程更新,改变旧观念,进行技术改造,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达到服务用户的目的。

3.2信息不畅通造成企业和人员固步自封

网络技术的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许多企业为了宣传自己、服务用户,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网页。但目前来看,各地供热信息网还多数在起步阶段,就算是有自己的网站,也长期处于弃管状态。企业只顾着闭门抓生产,没有很好的进行自身宣传和建设,用户不了解企业情况,企业不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相互不了解,造成企业与用户的分离,用户信息得不到有效反馈,企业也很少了解别的企业现状,更不能及时更新技术,无法得到应有提高,形成一种不良状态。

3.3供热法规和知识宣传不够

供热企业往往存在经验主义,供热多年,自己有许多经验,认为实践大于书本,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专业出身,得到过系统培养的供热专业人员在企业配备不足,常识、知识、新形势普及程度普遍偏低。通过长期观察和出现的问题总结,发现供热企业基本知识的普及是目前需要全面解决的首要工作,企业和员工必须给予充分重视,资源的浪费、环保节能不利等问题,就出现在企业和人员不懂常识上。随着企业不断发展,新形势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应用,企业的落后与正规供热专业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造成了另一个矛盾的出现。许多供热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对供热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一知半解或根本不懂供热技术的人占相当的比例。只有有计划地组织技术培训,如进行员工的安全技术宣传、考评、竞赛等活动,内容和形式不限,但活动紧扣企业建设的主题,才能迅速提高所有从事供热技术和供热管理人员的技术知识水平,保证供热工作顺利。

篇2

2结果

32例儿科护理用药错误引起的不良事件或安全隐患的原因为:执行医嘱错误11例(34.4%),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8例(25.0%),操作不规范6例(18.8%),护士职业素质因素4例(12.5%),实习带教不严格2例(6.3%),药品过期1例(3.1%)。

3讨论

3.1原因分析3.1.1执行医嘱错误(1)主班护士处理医嘱时注意力不集中,常被其他事情干扰(如接待来访者、接听电话、处理呼叫器等),将医嘱转抄到执行单和输液卡时,易误抄漏抄;(2)儿科医嘱复杂、变化多,特别是临时医嘱多时医护疏于沟通,导致医嘱处理不及时或护士执行错误;(3)责任护士正忙时,有临时医嘱需其执行的,主班护士未交待清楚;(4)个别护士违规执行口头医嘱。此外,儿科护士工作强度大也是医嘱执行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4]。

3.1.2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1)护士未能做到每班认真查对医嘱,或查对时未做到医嘱单、电脑、执行单、输液卡或口服药卡的四核对,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医嘱执行错误;(2)配制药物时未认真查对,导致药品拿错、配错;(3)在给药前、中、后未认真查对药品和患儿身份,导致发错药、打错针、换错液体等。

3.1.3操作不规范(1)儿科输液分组多,有的护士常简化操作程序,一次配制多组液体,导致配制好的药物放置时间长,增加输液反应风险;(2)儿科用药剂量计算复杂,容易计算错误而致剂量不准确;(3)溶媒选用不当;(4)使用双头输液器时,同时开放两组液体,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如酚妥拉明与地塞米松、果糖二磷酸钠与10%葡萄糖酸钙同时输入会出现混浊、变色现象;(5)静脉滴注速度控制不合理,如脱水患儿需快速补液,而新生儿、心肺疾病患儿则需严格控制滴速,过快会发生肺水肿等严重后果;(6)药物用法不适宜[5];(7)在未询问清楚药物过敏史的情况下,未行药物过敏试验。

3.1.4护士职业素质因素(1)责任护士对分管患儿病情、用药不完全了解,未向患儿进行用药指导,使患儿用药依从性下降;(2)口服药未做到监督用药,患儿易漏服;(3)护士交接班不详细,对特殊时间用药、特殊用药或未及时用药的患儿未认真交接,导致换班后患儿药品漏用或错用;(4)儿科护士药学知识欠缺,对药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了解不够,不能科学地指导患儿用药,不能合理地安排静脉输液顺序,不能及时、全面地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3.1.5实习带教不严格有的实习生带教老师不严格,常让实习生单独操作,增加了用药安全风险。

3.1.6病房药品管理因素(1)科室药品未按要求进行管理,备用药品未进行不定期清点、检查,导致药品过期;(2)应该冷藏的药品未放入冰箱保存,需避光的未避光保存,使药品失效;(3)急救药品未按“四定”管理,班班交接,影响急救用药;(4)高浓度药品未单独分类保管,药物未入原装盒或多种药混放一起,容易出错;(5)毒性、品未专柜、专锁管理,存在隐患。

3.1.7其他如工作环境因素等。儿科护士在操作中常伴随着患儿的哭闹和躁动,除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外,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判断力和操作准确性[6,7]。

3.2管理对策

3.2.1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贯彻落实规章制度是保障用药安全的前提,具体措施:(1)重新优化医嘱核对及处理流程,各班护士认真落实执行医嘱制度和查对制度;(2)进一步明确主班护士工作职责,对重整医嘱、新医嘱、特殊用药及在转抄执行单和输液卡时实行双人核对;(3)加强医护沟通,在执行医嘱时遇到疑问必须询问清楚,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必需执行口头医嘱时,要求复述两遍双方确认无误后方能执行;(4)加强责任护士责任意识,尽量让患儿不出病房就能解决问题,减少呼叫器响铃和患儿家长到护士站询问的次数,减少主班护士处理医嘱时的干扰因素;(5)每天做到对全病区所有医嘱认真查对,同时核对第二天输液卡后再行摆药,摆药时要双人查对,尤其注意查对早、中、夜班产生的新医嘱,及时发现、补救用药问题;(6)用药前、中、后要严格落实“三查七对”,杜绝错、少、漏用药发生;(7)在护士站,全院统一制作了安全信息提示板,把需在下一班使用的特殊用药、特殊时间用药在上面作好登记,每班交班前要认真查对所有药物治疗落实情况,同时做好床边交接班,严防遗漏。

3.2.2严格遵守用药操作规范(1)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液体现配现用,预防药物污染、变质;(2)配制液体时注意配伍禁忌,使用双头输液器输液时严禁一个通道两组液体同时开放;(3)准确计算药物剂量,特殊用药(如地西泮、氨茶碱等)需双人核算,<1mL的药量,须用1mL注射器抽吸;(4)根据患儿年龄、药物性质、病情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及调整输液速度,对需要严格控制滴速的药物使用微量泵或输液泵;(5)勤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用药过程中患儿病情变化,注意有无液体渗漏,输注完毕及时更换;(6)做药物过敏试验前要认真评估患儿有无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严禁做皮试。

3.2.3加强护士职业素质管理(1)护士正确认识安全护理的重要性和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障,故应经常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育,加强护士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提高其慎独精神与风险意识;(3)责任护士要充分了解分管患儿的病情、药物治疗方案,做好患儿家长用药健康指导,让患儿或其家长知晓所用药品名称及药理作用,提高用药依从性;(4)加强口服药品管理,制定口服药品发放流程,做到“看服到口”;(5)科室要加强护士药学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儿科用药复杂,护士应拓宽自己的药学知识,掌握儿科常用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在使用新药、特殊药品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3.2.4加强病区日常管理(1)护士长要加强病区管理,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倡导使用静脉留置针,减轻护士工作强度和焦躁情绪;(2)每天做好“五查”,随时检查全病区护理质量,重点关注新进护士的工作情况;(3)中班、夜班、节假日要合理搭配值班人员,新老互补,实时监管各班次用药治疗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4)加强实习护士管理,要求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

篇3

2安全设计理论分析

鼓励甚至强制自设计阶段即全面考虑安全风险,即“安全设计”,对于减少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其原因可以通过安全风险管理领域著名的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过程理论和海因里希法则来分析。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其基本组成为“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损害或伤害”。从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可以看出,对于任何一个项目,由于其参与者的遗传及社会环境是给定的,因此其固然存在的各种性格、素质、技能上的缺点就会为事故埋下各种各样的隐患。而隐患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迅速的沿着连锁过程推进并最终造成事故,即海因里希法则所述的:“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有1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因此,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来说,可以通过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链分析不同阶段的特点:

1)项目的施工、运营、维护、改扩建和拆除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由于具备了形成事故链的全部要素,因此安全风险是潜在于各处并随时有可能发生的。这个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只能是海因里希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即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措施,这种风险控制是相对被动的。尽管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应对,但面对着可能存在的大量隐患,安全管理的成本难以控制且其成效会出现明显的边际递减。

2)项目的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拟建设的结构物仍然停留在纸面,而其施工、运营、维护、改扩建和拆除过程也都只在计划状态,因此更便于事故的及早识别和预防。墨菲定律说明:小概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往往比主观预计的要大的多。而当某项事故具有多重诱因时,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链中“人的错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某种工法或作业存在大量事故诱因时,与其逐项筛查和预防,不如考虑其他能够实现相同效果但具有更少诱因的替代方案,从而通过设计方案的改变来将相应工序发生安全风险的概率完全消除,而不是在即将实施之前被动地做一些预防措施。综上所述,设计阶段才是建设工程寿命周期中最佳的安全风险控制阶段。安全设计才是真正主动、经济的安全风险控制方式。

3安全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流程

3.1设计人在安全设计中的责任

作为设计工作的执行者,设计人毫无疑问是安全设计的核心。为了实现安全设计,设计人应能够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充分了解安全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设计人的责任;

2)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并拥有适当的资源来识别设计中所有涉及安全风险的因素;

3)确保业主了解其在安全风险控制中承担的责任;

4)在设计阶段即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估,以识别其所对应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乃至改扩建和拆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并通过设计方案的优化和调整将其消除、或在无法消除的情况下尽可能减轻其影响。

5)提供给所有项目参与方与重大安全风险相关的信息,并与其他参与方沟通协作以最大化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效果。在这些要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设计人对安全设计和自身责任的了解。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行业标准和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所占比例较高、条文规定也相比国际规范更详细。这一方面促进了设计标准化、并提高了设计效率,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设计人员产生了只要按规范设计就不会承担后续阶段安全责任的思想;再加之传统安全风险管理多集中在施工阶段,使得设计人员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也不愿意花心思去进一步了解安全设计。我国在此领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及早出台相关规定,以从制度上促进设计方安全观念的转变。

3.2安全设计一般流程

安全设计的流程就是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完成其基本任务的过程。

1)方案提出即设计人把设计构想拆分成多个设计子项,提出各子项所对应的初步方案。

2)风险源的识别设计人应全面审视所设计的子项,并将可能产生风险的方面列为风险源。除设计人外,业主、施工方等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以利用其特有的经验和视角提出其对风险识别的建议。一般来说,风险源的识别应关注以下作业:①大量使用人工的作业;②使用危险工种的作业;③面临恶劣自然条件的作业;④需要频繁人工操作的作业;⑤可能影响周边安全的作业。而对于设计阶段无法预计的风险,如施工阶段因疏于管理而产生的风险、不可抗力导致的安全风险等,设计人则可不必过分关注。

3)对策分析针对风险源识别出的设计子项的风险,设计人应利用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审慎地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应对策略,而多方参与也是此过程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对于评价为后续阶段可消除或者可减弱至可接受程度的安全风险,设计人可保持原方案。而对于因项目条件限制、无法显著减轻安全风险的方案,则应考虑安全风险较小的替代方案。

4)方案比选与决策与一般方案比选类似,设计人必须将各方案对应的安全风险作为比较项并给予其合适的权重,以便获得综合比较下更优的结果。

4水运工程项目中的安全设计

4.1需要考虑的典型风险源

水运工程因其所面临临海、临江的自然条件而比一般土建工程具有更多的风险源。在水运工程设计中,尽可能全面的考虑风险源对于安全设计尤为重要。

4.2水运工程安全设计应用实例

将识别的风险源按前文所述应用于设计流程,即可开展针对水运工程的安全设计。在此列出几个实际设计项目中的安全设计案例供参考。

4.2.1调整勘察方式以降低钻探安全风险

西非某海港扩建工程拟延长原有防波堤。原参考数据显示该区域可能存在下卧岩层,因此设计人的初步技术要求是通过间距较密的钻孔来研究拟探明的地质。但随后水文资料显示该海域常年受到长周期涌浪的侵袭,而航道外段及防波堤外延段均属开敞海域,且经调研发现该国及周边国家都无大型顶升平台可用,因此勘察人员将不得不使用小型钻探船甚至浮排实施这些外海钻孔,这将带来勘察人员的安全风险。因此设计人经过评估后,改为了在原防波堤掩护水域钻较少的孔、并择时开展物探,从而在获得相近资料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了勘察作业的安全风险。

4.2.2优化设计方案以减少陆路交通、海上施工人员和潜水员的使用

西欧某沿海城市拟在差近岸海域(最大潮差约10m)建设较长的砂芯深水防波堤。由于当地环保的要求,该防波堤只能使用块石护面,因此需要开采和运输大量的石料。对于防波堤堤心,由于石料价格昂贵,因此设计方的初版设计方案采用了充填大砂袋的方案。该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项目范围内出产的疏浚砂、减少了石料的用量。但该方案每条砂袋的铺设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处于海上环境中进行缝口和定位等作业,加之当地属于差半日潮海域,这种方案大大增加了砂袋施工人员出现安全风险的几率。因此在经过方案对比后,设计方最终选择了小块石围埝的方案。对于小块石围埝方案中常年水下的部分,设计方从降低整体费用的考虑最初提出了采用多梯级设计的方案。但经过与施工方的讨论,发现较多的梯级将增加大量水下施工和验收的工序,而这些工序只能使用潜水员完成。为了避免大量使用潜水员这一高危险工种,设计方最终选用了较大断面的梯形块石围埝来使得断面可以通过驳船水抛以一次出水。尽管该方案需要较多的石料,但无疑显著降低了水下施工的强度和工作量。

篇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的收入提升了,使得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了。人们往往不会过于关注商品的价格与数量,而更为在乎商品的质量。其中,畜产品的需求递增,使得畜产品的黑色产业链条发展十分迅猛。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焦点。本文将通过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深入认识,从畜产品的质量问题出发,来寻求更为有效的解决对策。

1畜产品安全质量的问题分析

1.1监管体系的问题存在。畜产品的质量监管工作是由动物卫生防疫监督机构来开展的,其应该确保畜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的安全性,促使其得以在生产、屠宰、加工的各项环节都能被及时、有效地监督。这也就需要提高监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与科技运用水平。当前在我国,畜产品的安全性缺乏来自于法律内容的保障。管理部门在开展管理时候,所选择的检疫方法还需做到进一步的完善。例如,针对于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够清晰,使得其监测手段显得较为落后。畜产品在养殖的过程中,有着多样化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类型可供选择,其名称复杂多变,如果只是依靠以往的检测手段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检测需求。一些区域在检测中发现问题,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判定标准,无法进行正确判定,查处工作缺乏依据。由于缺乏检测工作经费,监管部门检疫、检测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的仪器设备影响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1.2畜产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落后。目前,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一些加工企业的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其在组织生产加工的时候,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卫生问题、运输稳定性、污染源隔绝等等。其中,当无法做到对污染源的隔绝,将会使得畜产品携带大量的细菌、霉菌和寄生虫,与此同时,活畜禽市场交易给病源微生物传播提供了机会,污染了交易环境。在对肉、蛋、奶等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其中某个或某几个环节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二次污染,从而影响食品质量。一些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卫生条件差、设备落后,致使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二次污染。另外,畜产品中生鲜产品在包装、运输、贮存过程中很容易腐败变质,失去色、香、味和原有的营养品质。一些销售者和生产者片面追求商业利益,大量使用有害或有毒的化学试剂充当添加剂、防腐剂、保鲜剂,严重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3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是饲养环节的质量保障未能达到。在一些养殖地区的养殖活动选择的是散养的模式,其规模化程度较低,饲养达不到标准化养殖条件,防疫条件差,管理落后,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所以生产出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二是生产者法律意识淡薄,对兽药、饲料专业知识缺乏养殖者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一些养殖户本身在思想上未能加强对其的重视,使得其本身缺乏专业化的养殖知识,存在着滥用饲料添加剂、兽药的问题。

2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的运用

2.1提高畜产品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的落实到位。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往往会出现在生产环节,这也就需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从源头出发来对质量安全隐患,早发现、早解决,加大整治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力度,重点对生产有毒有害的畜产品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充分发挥动物卫生监管职责。通过对动物疫病防范措施的完善来增强防疫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选择综合化的防治手段做到提前预防。将重点疾病进行提前预测与诊断,实现防疫成效的加强。例如,疫苗免疫工作的诊断需要将疫苗免疫的规范操作、免疫人员的安全防护以及牲畜的安全落实到位,并且将免疫档案科学制作,按序归纳,促使常规工作的开展成效得以达到最佳。2.2保障畜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构建与完善。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畜牧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为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出台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和官方取样程序》,该项法律的出台给畜产品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因为在我国目前尚未拥有一部涵盖多个领域,能够对畜产品养殖活动科学管理、严格把控,确保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能够从养殖活动到销售活动都被有效监控的法律法规,导致畜产品的管理工作本身还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当然,畜产品的安全质量需要畜产品的管理部门将养殖户与供应者的责任明确到位,且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内容,让责任制度得以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体现出来。尽快起草颁布《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通过有法可依,为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有力保障。2.3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的运用。一是对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的完善。通过对畜产品安全质量预警价值的运用来将畜产品的监督管理内容定期地进行检测。对畜产品监督抽查与安全检测的结果,要及时公布于社会,评估畜产品安全状况,形成科学统一的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二是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工作需要从预防机制出发来做到第一时间的及时控制,让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动态能够被实时监督。同时,结合于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方法体系来将制度内容的价值体现出来。三是畜产品的安全事件处理,需要建立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积极应对并及时控制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把危机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要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调配社会资源,确保必须物资发放;要是信息公开化,与媒体紧密沟通,及时相关信息,避免引起公众恐慌;要建立紧急处理机构,负责整个事件的协调,制定处理程序和方法,处理物资储备等。四是畜产品安全追究机制。2.4注重于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全程把控。畜产品的产品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从源头做起,将生产活动的初期,即饲养、原料环节作为工作开展的源头,然后将屠宰、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严格地控制起来。只有加大监控各环节的力度,才能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各环节控制的好坏,既取决于各环节的标准完善程度和执行程度,又取决于法制维护的状况和技术水平的运用。所以,制定高水平的标准体系。采用先进的科学控制手段,在有效的法律框架内,对其进行监控,是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的基本条件。2.5信息内容的及时公开来将舆情监测运用到位。监测信息的不充分、不透明将会直接加剧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的频发。信息公开是保障社会大众能够享有知情权,促使公众的关注得以成为畜产品安全质量的保障因素,发挥出社会舆论效应,让相关部门针对于畜产品的处理事件,可以被动态监测,让信息通报工作引起社会反响,当然,也要杜绝别有用心之人进行恶意炒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提高资金投入力度,使得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得以获得现代科技的支持,满足对相关设备的需求,实现畜产品检测技术的优化升级,让技术发展带动检测成效的提升。

3结语

畜产品需求量的提升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选择多形式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来提升监督力度,只有监督力度搞上去,违法经营饲料添加剂、收售不合格畜产品的不良商家才能被严惩,最终让畜产品市场得以实现更好的质量提升。

作者:丁希军 单位:肇庆高新区农林水利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篇5

2管线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管线安全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管线本身影响。对于管线本身而言管线的承受荷载以及形变抵抗能力是维持管线能否正常工作的基本前提,另外管线的腐蚀情况、渗漏情况对管线的安全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2)施工影响。施工管理是影响管线安全风险的主观原因之一,在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管线周围的土体平衡状态产生破坏从而使得重力重新分布并造成沉降影响,这就会给管线带来附加压力让其应力出现变化并造成附加形变。(3)土质参数影响。由于管线都是以网络形式存在,即便是在同一个区域内的管线如果土质层参数不同则对管线的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在衡量安全风险的过程中主要以内摩擦角、弹性模量以及粘聚力来作为评定标准。(4)相对位置。相对位置主要是指管线与地铁的相对竖直距离以及相对水平距离,而管线变形情况与距离则表现为反比关系。

结合以上风险因素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安全风险等级评价:1级,管线沉降极小,煤气管线沉降低于5毫米,供水管线沉降小于10毫米,排水管线沉降值小于20毫米;2级,管线沉降较小,煤气管线沉降在5至8毫米之间,供水管线沉降在10至20毫米之间,排水管线沉降在20至30毫米之间;3级,管线沉降正常,煤气管线沉降在8至10毫米之间,供水管线沉降在20至30毫米之间,排水管线沉降在30至40毫米之间。4级:管线沉降较大,煤气管线沉降在10至20毫米之间,供水管线沉降在30至40毫米之间,排水管线沉降在40至50毫米之间;5级:管线沉降极大,煤气管线沉降超过20毫米,供水管线沉降超过40毫米,排水管线沉降在超过50毫米。

3管线安全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当风险等级在1级、2级时管路基本处于安全状态,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保护即可,对管路沉降进行监控,另外在坑洞内采取一般性保护措施来对管路进行保护。当风险等级达到3级时此时已经较为危险,此时就需要在土体和隧道施工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参数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加强安全监测并对土体进行加固。当风险等级达到4级时需要进行专业性保护,施工前将影响管线的荷载消除,并对管线采取支撑体来进行加固,可对周边的松散土体进行注浆加固。风险等级为5级时除了上述的专项保护措施以外还需要制定出专项性的紧急预案,对管线荷载进行彻底清除,用注浆加固和钢板隔离加固的方式来强化管线,特别需要对施工参数进行密切观察,加强管线固定。(本文来自于《江西建材》杂志。《江西建材》杂志简介详见。)

篇6

1.1消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消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方式去达到这样的效能。一般情况下,使用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或者施工方法,解决原来技术缺陷和弊端,以尽可能的实现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隐患的规避。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组建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小组,对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现阶段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缺陷和不足;其二,结合实际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情况,鼓励进行技术创新,工艺改善的方式实现部分建设施工环节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1.2减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所谓减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指以技术手段措施实现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减轻,从而避免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本质上来讲,减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过程,是将可预测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的过程。对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工作:针对于现阶段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情况,对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策略进行风险降低。

1.3预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预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一种主动出击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处理策略,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对于众多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源的分析,确定其可能出现的建筑施工风险,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使得建筑施工风险不会发生。对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预防来讲,应该注重以下内容:其一,树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营造良好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预防氛围;其二,加大对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防范的投入,从设备,人力,财力等角度给予充足的支持,保证各项防护工作都能够切实发挥效能。

1.4回避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以回避的方式进行处理,是最佳的处理方式,也是比较彻底的施工安全管理策略。但是在此过程中要主动放弃或者改变项目施工方式,在确定规避方案的时候,要积极去思考这样的改变是否会对于整个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构成危害,这就要求对于回避建筑施工风险的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从风险源入手,展开分析,并且最终确定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方案,将其执行到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去。

1.5转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所谓转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就是将风险环节集中的项目分给其他的单位来承担,以最大化的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使得自己不用去承受不利后果。一般情况下,当公司技术能力,管理素质不强的时候,就会以工程建设承包的方式进行分包,以便弥补自身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缺陷,将风险转移给了承包商和分包商。或者以购买保险的方式,一旦发生施工安全风险,由保险公司去进行承担,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转移风险的做法。

篇7

1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观念

当前在电力企业中,不论是企业相关领导及管理人员,还是其他工作人员,其更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电力技术的提高,而普遍缺乏对施工安全足够重视,其安全观念十分淡薄,这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疏忽大意,从而导致安全风险,如在电力故障抢修中忘记携带必要的工具,抢修效率低下,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

2管理水平低下由于管理人员安全观念淡薄

对管理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其管理水平低下,对于施工过程不予以严格的监督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则相互推诿责任,甚至有部分管理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对施工过程中的违规现象视而不见,管理水平的低下,也是配网施工中最主要的隐患之一。

3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当前在电力行业,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高,企业又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员工由于缺乏扎实的专业技能,导致其在施工及故障抢修等过程中出现技术不过关的问题,从而造成潜在隐患。

二配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危险源

在配网施工过程中,其危险源主要指的是能够引发人员伤亡及造成财产损失等的所有危险因素的统称,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实体危险源

其主要指的是施工中所需要用到的设备器械以及场所等。设备机械类的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设备的安装摆放不当造成的安全隐患,而这些装置却具有很大的能量,如发电机等;另一类是在施工过程中因设备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安全隐患,如起重机等。场所类的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某些场所因为环境等因素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如施工现场由于恶劣天气而出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另一类是具有风险的场所,如企业的油库等,由于工作人员不慎而引发火灾等。

2虚体危险源

此类危险源主要指的是由于人为因素及环境变化等所引发的安全隐患,人为因素如起重机操作中疏忽大意造成的风险,环境因素如温度的变化,而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等。

三配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1提升相关人员的安全观念

在配网施工中,要想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相关领导的足够重视,加深其对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从而提升其安全管理观念,只有领导带头加大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才能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形成一种安全管理的氛围。因此相关领导要定期组织全体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引起员工对施工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加深其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刻认知,从而有效提升其安全管理观念,在整个企业中构建一个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督促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同时对其他员工的安全作业进行监督促进,从而有效促进配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2完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配网施工要想实现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就必须完善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严格要求员工按照相关制度进行施工,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做好风险的预防工作,并做好相关应对预案,避免安全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化。企业在配网工程施工前,要将该施工所需进行的施工项目全部列出来,并一一对各施工项目的施工流程及方法等进行详细阐述,对于存在的可能安全隐患一一进行说明,让相关施工人员做好心理及理论上的储备,以有效避免及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给员工发放《作业指导书》的形式实施。同时严格作业票的发放及审核机制,每个施工人员只能发一张相关的作业票,并由相关管理人员,施工前予以严格审核,审核通过方能进行作业,并由持票人予以签名,加强对施工过程的严格监管,督促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四措施及两票”等制度进行安全施工。我们在提升配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中就采取了四步法、八步骤的方式进行管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提升了其安全管理水平,其通过《作业指导书》《电网建设安全施工作业票》《安全基准风险分析指南》等,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规划化,定期对配网工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及时排查其危险源,严格规范其管理过程,所有员工凭票作业,并严格对其进行审核,实现“两票、三保(保护用具)、四措施(技术措施)、一交底”(即凭票工作、凭票操作、穿工作服、戴安全帽、系安全带、停电、验电、接地、挂牌装遮拦和现场安全技术交底)。

3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

完善考核机制要想配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实施,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素养是关键,因此企业相关领导要定期给予工作人员予以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对于新引进的设备,要及时给予工作人员培训,加强其对新设备的了解,熟悉其操作流程及相关规范等,从而有效地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此外,企业在对承包商进行招标时,为了提升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还需要引入相应的竞争以及考核机制,可以在承包商考核机制中引入扣分制度,其内容主要有:其扣分考核以一年度为一周期实施,时间从每年元旦到12月最后一日的24点截止,并对其扣分进行归零处理,同时其扣分情况实现信息化系统管理,相关监管人员要在两天内将承包商的扣分情况输入信息系统中,各相关方可随时予以查询,最后相关部门对扣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按照相关标准,对扣分达到一定数值的承包商,予以相应处罚,并定期对其结果进行公告。其具体扣分划分如下:小于6分为可控状况;6~9分之间需进行通报批评;9~12分之间,需对承包商予以1~3分的扣分处理,其有效时间为1~4个季度;大于12分的,则给予承包商予以拒绝其参加任何形式的南网招投标活动,有效时间为1~4个季度;扣分9~12且连续2次及以上的,其处罚情况同扣分大于12分的情况。

4严格审查停电计划

作业前准备充分,提前把关、作业中认真督察,过程管控、作业后总结,奖惩分明、加强材料需求准确性及供应及时性,以及加强对承包商工程管理考核的执行等。

篇8

1.2瓦斯事故风险煤矿缺乏足够的安全设备、相关管理工作不当、有关技术不合理会导致瓦斯事故发生,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损失。这一方面导致本来的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将会对施工人员造成很大的伤害。

1.3火灾、爆炸事故风险因煤矿生产对象具有易燃性的特点,要是施工时操作不当,非常容易引发火灾事故。同时,一些施工现场有可能发生煤尘爆炸,就安全管理而言,这属于潜在的危险源。

2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做好风险预控管理的策略

2.1提高风险预控管理意识要使煤矿企业所有职工都具有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意识,逐渐构建并完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这样就能够提高预控管理质量。第一,对于煤矿管理者,应当不断提高风险预控管理意识,学习风险防范相关知识,从思想层面为制定有效的风险预控管理制度提供保障。第二,面向所有施工人员,做好安全风险控制宣传与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培训体系。大部分施工人员为农民工,他们的认识水平相对有限,风险控制意识比较薄弱,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难形成良好的风险预控管理意识。第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引入风险预控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使全员的安全预控管理意识逐渐提升,为构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做好铺垫。

2.2进一步完善风险预控管理制度首先,组建风险预控管理制度制定小组,具体由风险预控管理专家、负责施工的人员、煤矿领导几部分构成,尤其是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状况、工程性质。在此基础上,制定系统全面有效的风险预控管理方案,从而在制度层面为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其次,推行岗位责任制,通过这种方式加强风险预控管理,确保把职权细分到每一个员工,要是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则应当尽快要求有关负责人加以改进,确保该项工作具有权威性。再次,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使管理工作和绩效、待遇福利挂钩,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投身于企业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之中。最后,注重安全隐患检查机制的形成,确保在搜集风险信息时,不存在任何疏漏之处,充分确保该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

2.3努力培育风险预控管理人才煤矿企业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具有相对较强的专业性,同时工作繁重,责任非常重大,因此要求相关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这样就应当把握好下列几点:第一,制定科学的风险预控管理人才选聘机制,确保录用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同时满足煤炭企业的工程需求;其次,高度重视新人的岗前培训工作,通过多个实践案例,向他们介绍实践中常见的风险,使他们逐渐养成风险识别能力,确保他们可以尽快胜任该项工作;再次,把风险预控管理归进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对那些工作成绩突出的员工,为他们提供升迁、加薪等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后,注重培训体系建设,由于在不同情况下,风险预控管理的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结合各种情况的案例,使员工不断发现自己在该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发现有效的方法去改正自己的不足,最终能够不同提升员工的预控管理能力。

篇9

2.风险控制只注重点没有形成链。由于电能产品的特殊属性,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储存,电能的生产、输送到最终的供给都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因此,各环节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电力生产的特殊性质要求电能的生产、供给及供给具有一定的连续安全性,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导致连锁反应的发生,造成设备损坏,给生产人员带来安全威胁,从而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的出现,甚至会导致电网崩溃。当前,电力生产部门的风险控制或者没有,或者只做到了生产链上的某个点,风险控制不能渗透到电力生产的各个部门,存在事故发生的诸多隐患,这些小的漏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将会给电力生产带来不良的后果,极大地降低了电力生产的效率。

3.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电力产品的生产、供给及销售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体系。因此,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要制定一套最全面的制度,处理措施要全盘进行规划,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配备足够的人员,从而形成风险评估的专业化格局。而当前电力生产企业的风险评估,往往是基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风险识别和判断,且没有固定的人员从事风险评估工作,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风险控制小组,电力部门的人员没有细致的分工,工作人员分别对电力生产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由于每个员工对电力生产不安全因素的理解不同,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并没能揭示真正的安全隐患。

二、电力生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

电力产品的生产过程存在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围绕工作人员、电力设备及生产环境。例如:电力生产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存在违章操作的现象或者没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电力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及时维护和更换,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电力生产也有特定的环境,该生产环境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电气及高压这类的设备较多,具有易爆性及毒性的物品较多,大多数的设备始终处于持续运行的状态等等,这些都会是电力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为此,结合风险管理的理念,电力生产企业应该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1.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可以说,引入风险管理将使电力企业传统的“防御式”被动安全管理转向“攻防式”主动安全管理,使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与有效。

2.重视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将风险管理应用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时,需要围绕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特别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辨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安全业务知识等等,关键内容就是事故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方式、重点监控措施、日常监控内容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风险的处理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的响应工作,对于关键风险点的评估可以以隐患通知书或者其他专项整改方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反馈结果的处理,提升电力生产管理的成效。

3.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要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用,除了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外,还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理论、经验教训与生产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也可以将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地吸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将风险管理与作业方式和事故类型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成效发挥至最大化。

4.注重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令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善,才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5.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在原有监督评价机制的基拙之上,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

(1)电力企业应该在遵循电力行业安全监督规范标准的基拙之上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电力企业执行有关法律规范、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能够有效督促电力企业按照电力行业安全生产规范进行电力产品的生产。

(2)电力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电力安全生产状况开展综合评估,这样能够及时发现电力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这样能够确保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效果。

篇10

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在我院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两组患者人数、性别、病情、护理人员配置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①选派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使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能较为准确地识别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②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护理风险意识教育等;③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护理质量反馈及护理风险意识教育,举办专题讲座,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供护理人员学习,组织院内培训等方式,使护理人员接受风险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树立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风险处理水平;④将护理风险教育的经验和体会制作成内部教材并且分发给医院护理人员。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来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1.3评价指标:

记录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后患者投诉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以评价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版本选择SPSS15.0,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实施前后相关指标比较: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患者投诉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工作具有风险高、复杂多变等特点。护理风险伴随于护理过程的始终,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有可能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护理人员及所在医院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伤害等。研究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程度地降低护理风险,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是护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表明,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患者投诉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与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83.3%提升至94.4%。

篇11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建筑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但是建筑施工安全的事故屡屡发生,给国家的经济、人民的健康、稳定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问题已经成为了施工单位经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风险,同时也是施工企业重点控制的风险。

二、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

1.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将相关的安全指示精神和法律法规的标准进行落实。尽管上下级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甚至还亲自到施工现场,对施工企业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检查。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不够,尤其越往下级的部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就越发淡薄。

2.建筑工程安全的监管机构能力非常有限,尤其是对于县级、村镇的安全监管机构往往工作不力。

(二)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

1.某些建筑施工单位没有履行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对员工的安全负责到底。

2.某些工程监理企业并没有真正肩负起安全监理的责任。

3.某些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意识不够强。安全生产的基础不够扎实,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施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已经无法顺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建筑施工单位还普遍存在着安全观念淡薄,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等问题,容易导致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忽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安全生产制度、安全培训流于形式,施工企业法人代表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模糊,对于如何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法律意识和经济意识,就会缺乏健全的监督手段,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4.一些勘察、设计单位对于工程前期的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对于其危险因素没能真正了解清楚,缺乏了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正确指导。

(三)相关的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观念

1.在建筑施工单位内部,有些项目经理和现场管理人员缺乏对于施工安全的全面认识,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离岗现象。

2.我国建筑施工单位还普遍存在着对员工缺乏足够的安全教育培训,由于当前对于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缺乏了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另外,即使对其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但是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层次不够分明,没有突出重点内容,针对性比较弱。尤其对于一部分建筑施工的一线作业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所以整体的安全素质较低。

(四)当前建筑市场秩序不够稳定

1. 普遍存在有挂靠、以包带管、违法分包、非法转包等现象。尤为表现在劳务层用工不够规范,比方说私自招揽库民工和临时工,一线作业人员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

2.对于省外的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力度不够。部分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的意识较为单薄,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而所聘用的施工人员相当一部分是非专业的人员,没有持有特定的上岗证书,工地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安全隐患。

3.当前还有一些项目业主的安全责任意识不够,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建设程序施工,整个流程不合规范,手续上也是漏洞百出,除此之外,一些业主还随意违法把工程发包给资质条件不足的单位或者个人。

4.基本建设手续不够完善或者存在先开工后补手续和审批程序不合理的现象。

三、关于当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研究

笔者认为,对于风险的正确识别是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开展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能够提高对建筑施工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时刻伴随着施工过程而存在的,但是往往是一种隐性的风险,不容易被人们发现,甚至难以预测和衡量。因为安全风险往往会被某些表象所蒙蔽。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识别建筑施工的安全风险,就应当采用合适的方式,结合不同施工单位的发展情况和竞争实力,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

然而,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相关的情况都是不确定的,比方说,人们难以掌握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与否、发生的时间、时间所产生的影响等等。但是,通过对建筑施工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以及由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风险识别过程主要包括收集与施工有关的数据资料或信息、分析施工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确定施工安全风险事件并将风险分类、编制风险识别报告等。

笔者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可知当前比较常用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和统计学上的方法等。不同的方法各自具有其优缺点,没有一种是完美的,任何一种识别方法都不能适用于全部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上。所以,要做好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就要注意通过结合多学科的理论指导,同时还要注意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相结合。

四、关于当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

尽管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难以捉摸,但是仍然是可以控制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当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加强安全风险控制的意识,有利于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是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但是存在一个事实就是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处理方法与一般风险管理的处理方法相同,均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以及风险转移。针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角度来看,除了利用建筑工程相应的工程保险手段使风险得以转移外,对于安全风险的控制也是相当重要的。

而在施工正式开展的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对于安全的管理必须要遵循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原则。对于项目经理的管理,应当对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一线作业人员,必须要求其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和专业技术执照,确保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质量,对于施工安全的风险管理工作也起到一定的改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oad construction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still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risks and accid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refore, the road construction in time, cost, benefit and quality are usually and the expected design goal has a certain gap. At present, the grim situation of road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to strengthe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roa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relevant system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existence of security management of roa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blems, how to analyze the safety risk management of roa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oad 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 improvement program; strate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U455.1

一、道路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道路交通事故不仅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而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估计,道路交通伤害的经济损失在低收入国家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L%,在中等收人国家为1.5%,在高收人国家为2%;每年全球道路交通伤害的损失估计为5180亿美元。同时,道路交通事故给家庭的经济状况造成沉重负担。许多家庭由于主要收入者死于道路交通伤害,或要照料残疾的家庭成员而导致贫穷,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残酷的交通事故,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破坏着社会财富,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交通安全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之一。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其列入重大社会问题进行研究。

(一)对安全事故重视不足

目前,很多企业采用了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很多施工企业都以追求经济利润作为主要目的,因而忽视了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造成工程事故过程中安全事故的频发。

(二)对安全管理投入的资金有限

加强安全防护,尤其关注高危施工作业区,确保这种情况下的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常见的高位施工作业区如:水上、高空、高边坡下、隧道开挖的道坑内,高边坡下等地区。

(三)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

1)施工管理人员自身缺乏安全意识,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2)施工劳动主体缺乏安全意识,施工劳动力主体多为务工农民,文化素质低,流动性强,缺乏应有安全培训,难以控制。

3)缺乏施工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制度和监管流于形式,机制本身不完善,施工人员流动性强,导致无法正常进行培训。

(四)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关于道路建设工程安全保障体系的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安全施工方案的制定往往脱离项目施工的具体情况,实用性不强,难以贯彻落实。

二、风险与道路交通安全风险

人类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已经有很长时间,但直到近代人们才科学、系统地研究它。一些学者提出了风险的概念,我国学者刘新立在《风险管理》中对风险的定义为:风险是指客观存在的,在特定情况下,特定时间内,某一事件导致的最终损失的不确定性。这个定义强调了客观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三个特性。由于风险与损失有关,制定相应的措施就变的必要,不确定性要求人们对风险要进行识别、分析,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根据风险的定义,可以将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人们在进行道路交通活动中最终损失的不确定性。

三、道路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道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交通道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规范安全生产的程序和管理,健全各项相关制度。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与方针。

1)道路施工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安全管理,培养专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负责监理道路施工现场相应的安全管理。起到预防安全事故的作用,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处理,应该做到每天都进行检查“日毕日清”。

2)按照不同的岗位和权力或者职责,制定相应的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签订安全管理和生产的责任书,层层把关,层层负责,扫除安全管理的死角,持证上岗。

3)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奖罚制度。将安全管理和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使“权、利、效、责”紧密结合。

4)建立约束领导部门有效进行安全管理的机制。将安全生产作为考核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与领导的提升和奖罚挂钩,遇到事故发生,可以责任到人,直接追究负责人的领导管理不力的责任,并按照有关法纪,根据情节的轻重缓急,进行严肃的追究处理。有法可循,违法必究。是安全生产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

(二)加强施工团队的安全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