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5: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

篇1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心的战略决策,是省委的重大部署,省农科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服务三农”为主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一、确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新目标。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省农科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发展主题、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一方面要实现科技创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防灾减灾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在无害化生产、加工增值、储运保鲜、食品安全等环节发挥新优势,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进精准农业发展等技术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要抓好科技服务。着重围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架起与“三农”对接的桥梁,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实际效果,把“三农”的科技需求,作为科研重点、服务内容和主攻方向。

二、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创建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的工作环境,通过学习培训、岗位锻炼、完善评价办法和奖励制度等途径,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宽容失败、民主和谐,团结协作和运行高效的工作氛围,努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指导实践人才、经营治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二是树立用人导向是第一导向的理念。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提供更广阔的工作空间;为那些善于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敢于负责的人,提供更合适的工作岗位;为那些不图虚名、真抓实干、勤于奋进的人,提供更需要的工作环境。三是树立群众利益是第一利益的理念。从全力服务“三农”这个根本方向入手,为服务对象中的困难群体解决难题,努力增强服务本领,提高服务实效。

三、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整体优势。注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技术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方法,产品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物化成果,并使其相互支撑、递进发展;加强对项目、设备等创新资源要素的治理,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衔接,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效益。在人力资源治理上,提升科技服务的质量,增强科研文化魅力,促进和谐农科院建设,使全院工作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好发展势头。在项目资源治理上,更加重视对已有项目的执行落实和监督检查、良种良法配套和加工增值技术的开发示范、前瞻性科技成果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科技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研发与开发良性互动,科研与产业有效对接,提高科技成果和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有限资源节约利用上,围绕节本增效,通过对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油、节电、节药、节膜、节工、节力等技术研究和成果应用,提高耕地产出率、成本收益率、水资源利用率、良种覆盖率、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机械作业率、加工增值率和降低灾难损失率,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四、始终坚持统筹兼顾。一是统筹规划。按照各项工作有机统一、全面有序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宽广的胸怀把握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全局,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系统的方法谋划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安排,在推进重点工作的同时,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循序渐进。二是遵循规律。善于不断发现、熟悉和利用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服务;在深化对客观规律熟悉的基础上,敢于对某些环节或过程实施跨越,进而迅速缩短与先进的差距,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三是注重质量。不仅要重视市场调查、把握市场需求、提高选题质量,而且要重视创新过程的把关,使创新成果实现质量与效率相统一;不仅要重视科技成果研究与创新,而且要重视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使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的支撑作用更强。四是重点突破。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职工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好范文尽在$文秘站$使学习实践活动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成为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使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成为推动新发展的过程。

篇2

二、制定创新方案,用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

在开展技术攻关过程中,我们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又要注重降低成本。我厂生产的货车用弹性旁承当时在国内使用的全部是一模二腔模具(也就是一套模具,硫化60分钟可加工2个产品)。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职工工作室组织开发一模4腔的模具,经过多次设计、制作和改造。模具加工后经验收,产品符合标准,可以投入生产使用。目前我厂所使用的旁承4腔模具,在国内属于领先模具。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一模四腔模具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随之带来了职工拆模的困难。模具小块夹在产品中很难取出,拆模方法是一人抱住140℃以上的工件,另一人用铜棒砸出模具小块,一套模具拆模用时大约15分钟。这种方法不但费时。而且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厂技术人员设计制造了货车用弹性旁承体拆模工装。一套模具拆模用时大约5分钟。使用目前的旁承模具。按照现在的生产模式,八小时两班生产,单机每日可增加产量10模40件产品,产量翻翻,每日可增加产值0.648万元,每年增加效益可达到142万元。

三、开展立项攻关,用技术革新降低职工劳动强度

我厂生产的转向架用轴向橡胶垫起模一直沿用人工用锤砸卸模。工人劳动强度较大,用撬棍拆开3层模具。然后用手锤逐一砸下9件产品,拆除一套模具用时在20分钟以上,而且由于硫化后模具温度在140度以上,很容易造成烫伤或砸伤,职工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生产存在的问题,技术人员现场观查,经反复论证:经过几个月的设计、加工制造,制作了橡胶垫拆模工装车。此车拆模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用齿轮千斤顶装置将三层模具拆分,第二步拆中模产品层,用第二套顶出装置将9件产品同时顶出。经过现场使用证明拆模装置使用性能良好,省时、省力,杜绝了过去拆模时产品损坏的现象,因为拆模造成的产品损伤率为零,保证了产品质量。拆模用时仅5分钟,比手工拆模少用时节约时间50%,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每班生产增加产品2模,按照现生产模式,每日增加36件,每日增加产值0.1296万元,年创效益30万余元。同时杜绝了安全隐患。该项革新被评为路局技术革新3等奖,段技术革新2等奖。

四、完善运行制度,用技术革新为安全保驾护航

我们本着实际、实用的原则,健全完善工作室创建的各项活动制度,建立健全了《工作室创建方案》、《工作室技改推进计划》、《工作室工作写实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办法,对创建过程、活动内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写实,保证创建工作有序展开。橡胶厂创新工作室针对560型开炼机按照原厂设计急停安全开关安装位置不合理,开炼机操作时由于橡胶作业原料粘度较大,操作时身部很容易与橡胶接触,如有橡胶粘连身体部位有可能把手臂及人体带入开炼机滚筒,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该机虽有急停装置,但是距离操作者有1.5m。如果发生粘连需要停车时,操作者因为距离远而无法在第一时间按下急停按钮,极易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根据这一问题,工作室针对开炼机急停开关系统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设计出改造方案。在开炼机滚筒两侧构架中心安装两根立柱,用螺栓与构架固定,将急停开关安装于左侧立柱两侧位置。用¢20㎜无缝钢管制作操作架拉杆。一旦发生紧急设备故障或危及人身时,开炼机两侧操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按下拉杆,急停开关起作用,设备急停,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工作者操作近6个月来,期间遇有两次(一次2014年4月16日早班,一次8月13日中班)卡胶,改造后急停装置起到急停效果,确保了人身和设备安全。杜绝了重大安全隐患。随后对4台压胶机进行全部改造。

篇3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建立适应当代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了适应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深圳大学医学部秉承“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科研”的教育理念,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展探索性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该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科研活动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和协作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5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构建的背景

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构建一方面在于我校大力倡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学校设立了针对本科生的基金项目,如“大学生开放基金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校级项目”,学生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较强。2012以来,临床医学本科生累计承担开放基金项目236项,挑战杯项目129项。科研项目的支撑为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实施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医学部本科生早接触科研的教育理念。深圳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本科生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分别为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生导师。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很早接触了导师的科研团队,有很固定的科研场所,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在此背景环境下,2012年适逢我校医学部进行系统器官课程整合。在系统器官课程整合的大环境下,也将基础实验课程进行梳理,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课整合为机能实验课,将部分机能实验学时减少,增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36学时,最终实现了基础医学实验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开设。

2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具体实施方法

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开设对象为二年级的临床学生。教师于放寒暑假前布置创新实验内容,学生根据自身感兴趣的课题或导师自主选题在假期内进行文献检索和实验设计,开学提交项目申请书并进行开题报告课堂讨论,确定方案后进行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并进行进展答辩。获取数据后,独立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进行结题答辩,并最终提交实验论文。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实践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索性实验课程开展的时间贯穿一个学期,业余时间实验室均向学生开放。

在课程结束后,由学生担任主编和编委,将学生的实验论文编集成册,论文集内容包含:领导寄语、优秀开题报告、优秀中期报告、优秀结题报告、学生感想、花絮、学生论文展示和教师总结。论文集的制作目的在于展示学生的科研成果,实验教学的优秀成果可以期望长江后浪推前浪。此外,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能力,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继续有目标地培养,并组织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3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答辩结合论文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论文写作规范性。成绩评定包括开题报告成绩(20%)、中期报告成绩(20%)、结题报告成绩(30%)和平时表现(30%)。

1)开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立项依据(20分);研究内容(20分);技术路线与可行性(20分);创新性(20分);总体规范性(20分)。

2)中期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实验进展(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3)结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答辩内容(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4)平时表现(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度、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效果分析

现阶段,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医学文献的查阅方法,能够自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一些医学相关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提高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打破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的被动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良好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时难免遇到困难和失败,学生必须不畏失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将来在岗位上克服困难、不骄不躁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是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途径。

5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学生的科研活动在导师科研实验室完成,学生能否有效参与基础医学创新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对学生的支持。多数导师都很乐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科研场地限制,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导师的科研空间进行了挤占,部分导师对本科生动手参与实验并不十分支持,导致部分学生只能观看或只是配合研究生完成实验。为此,我们需要建设独立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以保证学生能够全天候自由开展实验。此外,由于创新课程以2-3人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科研兴趣,部分学生参与度少,但却很难监管。

篇4

   

1 促进医院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上求突破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提高人才的素质。医院科研机构创新体系的建立必须从人才培养做起,必须造就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家型人才,形成一支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力量。

1.1 认识到医院科研工作有其独特的职业特点 科研人员为某一方面的问题经常要通宵达旦,会有很多挫折、失败,这与行政干部的职责要求不尽一致。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前瞻的眼光,包容挫败的心理,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使人为我所用。

   

1.2 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培养责任制 成立有主官和专家教授参加的领导小组,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领导小组与有关培养对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包括发展目标、主要研究方向、年度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必需的科研条件等。领导小组对培养工作负责,培养对象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和进修情况。2001年起我院实行了科主任目标责任制,对全院相对较重要的19个科室20多名科研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现全为各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很好地完成了新老交替任务。

   

1.3 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培养对象参加高层次的科研实践 凡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对象尽可能到国内外重点大学或科研单位参加有关的研修班或做访问学者,学习高新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我院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培养经费,选派60余名科研技术骨干出国进行短期技术交流、10余名骨干出国进行1~2年留学。

   

1.4 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创造有利的成才环境 优先安排进修、外语培训和计算机训练;对担任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保证科研资源配置和改善科研条件等,扶持他们早日成才。在职务晋升方面,对优秀中青年骨干实行倾斜政策,使他们脱颖而出。对获得重大科研成果的人员实施重奖,并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2 促进医院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要在强化科研管理干部素质上下功夫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医院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1 医院科研管理干部应具备良好的工作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并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从事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知识产权、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知识,注意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了解相关的国内外科研机构情况,只有这样,医院科研管理干部才能涉足科研的信息管理、经费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等方面,才能从容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与矛盾。

   

2.2 医院科研管理干部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当前医院的科研管理,经常只能做些上传下达的工作,充当“中转站”的角色,维持常规的管理工作,难以把工作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细致化。科研管理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科研管理干部就必须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要根据本医院情况,为单位进行全局性、长远性、议程性的宏观管理,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健全、完善、创新各种管理办法;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自由公正的科研氛围,使科研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从而让科研工作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2.3 医院科研管理干部要增强组织协调、对外开拓的能力 在制定科研工作目标后,医院的科研管理干部需组织研究人员确定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随着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单凭科研人员个人的力量已难以完成一些综合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因此,医院的科研管理干部应增强组织协调意识,把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组织起来,找准切入点,协作攻关,争取多立项目,多出成果。医院科研管理干部还应加强与训练科、干部科、财务科等部门的业务联系,以形成管理上的合力。

   

总之,医院科研管理干部必须善于从实际出发,依靠集体智慧,在遵循科研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围绕卫生需求、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多想办法,实施新举措,提高医院科研水平。

   

3 促进医院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重点要在科研管理制度的改革上谋发展

   

政策和措施是促进管理机制奏效的重要保障。深化医院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合理可行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是医院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关键。

   

3.1 创造有利于医院医学研究发展的软环境 首先,要使科研人员树立起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医院各学科中,大部分科研人员还存在着坐等上级给项目、给经费的现象,存在着科学研究与临床需求脱节、凭个人喜好搞科研、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卫生政策要求。存在这些问题,是科研人员思维惯性的问题,但更多的还是科研管理和卫生研究的软环境问题。因此,对医院的科研人员,最好以承担项目的种类、成果水平和档次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体系。想方设法筹措经费购置更加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1999年以来,我院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加强了医学信息(科技查新站、电子图书馆等)、医学实验动物和实验室(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向全院开放的开放性实验室、消化内科专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部分重点科室实验室)三大支撑条件的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努力,目前共获国家、军队(省部级)以上课题100余项,获资助经费1000余万元,结合临床开展特色技术50余项,无疑对我院科研成果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5

关键词 高校 体育 课程

时代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化、身心特点的变化、对待体育的价值需求的变化以及体育运动内容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们需要进行终身体育创新、需要发挥体育创新的潜力、需要具备体育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面对创新型社会的到来,高校体育课程应当使大学生在现实体育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中激发起对可能体育生活的主动探寻。

一、创新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我国大陆学者厉以贤教授对创新型社会的定义为:“以创新者为中心,以终身创新、终身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组织为基础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创新需要,进而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厉教授的定义指出了创新将成为人的自我发展的一种需求,创新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下满足创新者的终身创新是走向创新型社会的主要途径。通过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创新型社会的宏观描述,可以看出,创新型社会是一个有着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终身创新的环境和机制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从个人到组织都能够有条件持续不断地保持创新状态,通过创新而促进创新,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不断探讨上。例如,陈小蓉等提出:“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健康教育、个性教育、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应该包括理论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情感性内容、操作性内容。”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可以说是近些年来高校体育课程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对课程结构理解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的经验积累,人们也更加认识到了如何有效地通过课程结构来实现课程功能的问题。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已经从对概念、功能及意义的阐述拓展到了对施教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隐性课程显性化的探讨。

三、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新思考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乃至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为校园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们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理解也在实践中逐步地注入了新的观念。高校体育部领导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功能应强调发挥的分别是:促进体育生活化功能、健身功能、强化社会适应功能、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高校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功能应强调发挥的分别是:健身功能、促进体育生活化功能、强化社会适应功能、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可见,在实践中高校体育工作者们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认识情况是比较趋于一致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应当具有时代性标志,这是社会发展影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不能反映时代要求的高校体育课程,是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样也是不能够有效地实现高校全面育人总目标的要求的。随着人类迈向创新型社会步伐的加快,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背景的进一步全面深入,高校体育课程有必要从创新型社会视角去审视自身所应突出发挥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课程的存在价值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的总目标要求相适应。为此,本研究在分析了解社会背景、教育发展需要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状况的前提下,提出高校体育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积极重视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创新活动生活化的功能;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

四、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创新活动且具有多形式组织结构的育人方案;是以提升大学生体育创新力、促进体育创新活动进入日常生活为核心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多种有计划的途径下,通过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熏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而形成的。该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强调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创新活动生活化的功能以及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课程指导理念是:树立文化观;建立生活观;坚持健康观。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体育创新活动过程中使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得以丰厚;深刻体验并能够感悟到体育对自身现实生活的促进价值;具有积极的体育创新活动欲望,并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较为顺利地进行自我调控的体育创新;经常表现出独具个性的创新行为,基本形成稳定的体育创新风格;将体育道德加以内化,在各种组织形式的创新活动中能够表现出适应与和谐;善于运用相应策略,促进自己的身体与心理保持在健康状态;对可能体育生活产生需求,把体育创新动力与能力的提升,从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

基金项目:2012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项目编号:JKD2012-017。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跨进创新社会——建设终身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6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基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担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重任的专门力量,基层派出所的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派出所长这一岗位极为关键。加强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这“三项建设”,都是事关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问题,“三项建设”能否得到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需要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扎扎实实地去贯彻、去推动、去落实。

1、落实信息化建设,关键在基层。基层派出所作为一线实战单位,是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点,其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效,反映全国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

2、落实执法规范化建设,关键在基层派出所。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是当前基层派出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执法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日趋复杂的执法环境下,如果公安机关执法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不仅不能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且会严重危及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甚至诱发新的社会矛盾,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

3、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关键在基层派出所。基层派出所直接接触群众,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我们平时不拿群众当回事,关键时刻群众就不会拿我们当回事。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要真正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做细、实事做实、好事做好。

二、当前基层派出所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信息化应用业务数据少、更新慢,一致性、动态性差,信息化建设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存在差距;二是公安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重建设、轻使用现象依然存在;信息系统应用的推广力度不够,基层民警综合业务技能还很不适应信息化应用的要求。

2、当前在执法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刑讯逼供问题、案件事实认定错误问题、使用法律规范不准确问题、办案违反法律程序问题等等,直接影响着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和警民关系。

3、由于基层派出所下社区工作的时间有限,没有真正实现警力沉到最基层,工作不深不实不细。有的基层民警没有真正认识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对群众工作缺乏经验,没能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有的基层民警素质较低,接待群众不热情,态度冷漠,甚至执法不严、不公,导致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下降,着严重影响了警民和谐关系。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落实三项建设

1、科技强警切实抓好公安工作信息化。

基层派出所要深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充分发挥和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的引擎作用,切实抓好公安工作信息化。一方面,要建立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系统,提高民警使用信息系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派出所信息化应用水平,要按照“全警参与、一人不漏”的要求,由各片区民警负责“系统”中所属责任区内人员的预警信息,以保证派出所全体民警都能认识、了解、掌握、应用该系统,并使各类预警信息得到更快的反应、处置和落实。另一方面,按照“会上公安网、会查询、会收发电子邮件、会录入信息、会网上办公、会对比”的“六会”要求,派出所开展互帮互学活动,既做到了全警动员、不留余点,又使得民警之间互相提高,更进一步增强了彼此之间沟通、协调、配合的能力。

作为基层派出所所长领导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能力尤显重要,应当具有紧迫感、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技能,坚持向信息化要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加快实现由传统警务模式向现代警务模式的转型。

2、互帮互学着力提高民警执法能力

针对当前公安机关在办理各类案件过程中,对办案质量、办案程序、警种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结合我派出所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使全所民警能熟练掌握所从事警种的专业知识,计划今年开始加强夜校学习,在学习中组织有经验的老民警对治安案件及刑事案件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以提高民警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为侧重点,全面落实“三个必训”制度和法律学习等制度,不断提高执法的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作为基层派出所所长要深刻认识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创新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完善执法规范、加强执法管理,自觉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

篇7

1 引言

2009年岁末,荣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留下“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问,激起了全国上下对高等教育改革反思的新。大学教育的核心其实是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已经成为我们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云南大学前校长吴松教授提出的“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育理念便是当今国内高校创新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种思想解放和探索。比较分析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史不难发现,无论是人类总体的教育活动,还是学校具体的教育活动,教的目的都不仅仅只是为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创造的精神。

创新教育实施的主体在于教师。德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主动追求知识、勇于创新的力量。

2 《企业营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一些探索

《企业营运管理》是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极强。它源于实践,正是企业营运管理水平提升的现实要求推动了它的形成和发展,企业营运管理学科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无不是企业营运管理实践的内在反映和总结;反过来,它又具备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无数管理实践证明,唯有在科学合理的企业营运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方能达到管理效果和效率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其价值所在。因此,要使学生学好企业营运管理这门课程,就既需要讲授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更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但是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往往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对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他们往往对某些概念、理论的理解,以及有关技术、方法的应用,感到有很大的困难,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创造的精神,笔者结合对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做出了多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不但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反响,而且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1.企业生产管理现场学习调研。活生生的管理实践是生动形象的大课堂,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去枯燥添兴趣”。为了让同学们能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组织、生产计划编制及落实等内容有切身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活动中始终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探索校企合作的楔入点,目前已形成了昆明力神重工塔式起重机有限公司和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等合作单位。

企业现场学习调研活动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1)学习调研前准备。明确现场学习调研目的,了解调研企业的背景资料、产品、行业特征,以及生产工艺过程的大致特点;

(2)学习调研实施。即到企业生产现场参观调研,这个环节一般是先由企业方给同学们提出调研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参观工艺过程和现场管理,此后再由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给同学们介绍企业情况及生产运营管理相关内容的实际应用情况,最后再安排一定的互动时间,让同学们与企业方人员就企业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学习调研后总结。即回到学校后组织同学们进行总结,谈感受、找问题,为改善下一次企业现场学习调研活动做准备。

总体来看,企业现场学习调研活动效果显著。一是让同学们对现实的企业生产营运管理过程有了比较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升了大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在参观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的平台,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并真切地感受到了知识的运用和学习的价值。在我们的反馈调查中,近95%的同学对企业现场学习调研活动表示“很满意”和“满意”,从来没有人表示“不满意”。二是同学们进入调研企业后,运用所学理论、方法,了解企业营运管理的实际情况,发挥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新,思想活跃,敢想敢说和勇于创新的特点和精神,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善思考,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2.校外专家讲座。请校外专家到课堂上开专题讲座,现身说法,把现实的管理实践带到教室中,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近些年的教学中,笔者摸索出了一套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教师课堂讲授与校外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包括三个核心要素:

(1)找对讲座主题。企业营运管理课程内容广泛,包括运营战略、厂址选择、生产过程组织、工作设计、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车间管理与班组建设等内容,每个内容都去找校外专家作讲座是不现实的,这就有一个选择,必须选择能反映企业营运管理发展方向和能体现企业营运管理关键点的内容来讲,才能真正体现讲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近些年的校外专家讲座就围绕ERP和ISO9000质量管理与认证讲,学生反映很好。

(2)界定讲座内容。讲座到底讲什么,对讲座效果影响很大。譬如ERP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讲,既可以介绍ERP的结构、功能与实际应用情况,也可以介绍ERP的思想、原理与发展,还可以介绍ERP的设计与开发等等,到底怎么讲,要考虑学生的专业情况及任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过去就出现过校外专家认真投入作讲座,ERP的设计、开发内容介绍很多,结果学生听起来感觉像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讲,出现听不懂、不爱听的情况,事倍功半。现在每次组织讲座前,我们和讲座老师反复沟通,确定讲座内容,收到了良好效果。

(3)找好讲座老师。校外专家的聘请一定要坚持匹配、适用原则。一不要看名气,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要真正请到从事与讲座内容吻合的实际工作的专家;二要保持讲座教师的相对稳定,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总结经验;三要作讲座效果评估,因为评估既是不断改善讲座效果的需要,也是优化校外专家队伍的需要。

笔者体会到,对于ERP、质量管理等实践性极强,老师比较难讲、学生比较难懂的内容,请企业专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现身传授管理技巧、体会和经验,比任课老师自己讲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印象也很深。在我们近几年的调查中,同学们对校外专家讲座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85%以上。

3.课外小组活动与案例讨论。群体学习、讨论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力的一个好手段,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尤其如此。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多次安排学生开展课外小组活动,反响热烈。如在讲完“厂址选择”问题后,就安排同学们开展课外小组活动,要求同学们首先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有关麦当劳的选址战略,然后选择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饮店研究其选址问题。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情绪很高,资料收集丰富,研究细致深入,甚至有的小组还把整个小组活动录了像。作课堂小组活动汇报时,我们选择同学们自己做主持人,由同学们自己点评,汇报过程中各个小组争先恐后,妙招频出,博得了阵阵掌声。

小组案例分析讨论是国外工商管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案例的设计者和讨论的激励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的角色。

以往的本科生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因为有教师认为本科生基本没有工作经验,不了解实际,没有讨论案例所需要的感性认识基础。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本科生有没有工作经历,而在于能否给同学们提供合适的讨论案例。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充分考虑同学们的特点,不断摸索,精心选择,初步建立起了配套的案例库,如“没有淡季的产品”、“所观察到的服务活动的改善”、“小汤山医院项目”、“非典时期的杭州餐饮”、“这名生产经理该怎么办?”、“大李的‘加减乘除法’”等。整体来看,这些案例能和相关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适合讨论,同学们反映良好。

课外小组活动与案例讨论的质量关键在于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充分激励学生,我们借鉴企业绩效考评中的360°考评方法于活动评分和讨论评分之中,不是教师单向评分,即除了我们的评分之外,还要同学们自己评分,两相结合。实践证明,这个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很受大家的欢迎。

4.实验教学与情境教学。企业生产运营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如何通过相关软件仿真,增强教学的可视性与仿真性,拉近教室与现实管理实践的距离,以使所讲授内容更加简洁易懂,是国内外有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或相近专业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多次通过POM教学版软件模拟企业运营过程管理的相关内容,如经济订货点确定、库存重点物资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确定、项目管理、等待问题解决等。通过实验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力。再则,实验教学能“寓教于用”,把企业运营管理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直观和容易接受,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生产运营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在我们近几年的反馈调查中,对实验教学表示“很满意”和“满意”的学生一直保持在90%以上。

此外,情境教学法也是国外工商管理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感性认识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创新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在近几年的《企业营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尝试应用情境教学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为配合讲解流水线的组织设计,我们在相关网站搜集了较为丰富的流水线的图片。在讲到丰田的生产方式时,我们把丰田汽车制造公司有关产品可靠性和品质控制的视频整合到了教学内容中。通过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场景之中,可以有效地化枯燥为具体,使没有实际工作背景和工厂经验的同学们能较为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的管理实践,学习兴趣大增。

3 结语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式。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二元矛盾统一体。“教”和“学”只是一个出发点或过程,这个出发点或过程中蕴涵着创造的目的,其价值取向和目标指向是创造,而创造本身也是一个出发点或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教和学的出发点和过程应时刻体现出教师、学生在平等并保持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对真理的探究,即创新。

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不断探索,把创新的理念和方式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和主动掌握,以最终达到“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境界。

本文是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在此也希望相关同行不吝赐教,大家共同推动《企业营运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

Key words: position professional ability; vocat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work process guidance; course syste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52-01

0引言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能力定位不准,使得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顶岗;知识定位混乱,使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何谓“适度、够用”;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迅速适应岗位;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要对会计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为此,我们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规划会计职业生涯为目标组织课程体系内容,达到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适应会计职业的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本质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通俗地讲是课程顺序和课程内容的编排。目前的课程体系是学科体系色彩浓厚,培养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我们借鉴了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体系”,打破职业教育中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从认知的心理顺序到职业能力形成顺序实现了融合。经过“三个阶段”的开发,形成了“一条主线”,“三大模块”和“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2“三个阶段”即调研分析阶段、课程方案开发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高职教育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因此要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主线,就要进行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确认的会计职业岗位依次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对这些岗位的职业行动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等进行总结。

在课程方案开发阶段我们进行了会计专业标准的制订即: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课程体系重构等工作。为进一步确定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和行动领域的课程体系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课程设计阶段我们制订了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单元课程设计等内容。课程标准的制订使我们从教学大纲到整体课程设计再到课程标准进行了转化,使我们从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进行了彻底的转变。因此在各学习情境的设计过程中,结合会计工作的各个岗位来设计,使学生能在职业过程中体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单元课程设计使老师能更好地组织课堂,并提出教学目标,对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进行有效的确认并能提出落实的办法,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由职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根据定位的会计职业岗位群,我们确定了对应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和特定的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之和。现总结如下表。

4形成“三大模块”和“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确定了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三大模块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五个结合”是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常规课程与微型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在五个结合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CBE理论下的弹性学分制的建立,实施了学生学分的奖励办法,落实了学院的培优工程,使专业的教学计划更具有灵活性。

5课题研究对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及价值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之探索与实践》课题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专业标准的确定使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明确化了;师资水平在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高,使教师真正理解了职业教育的理念,缩短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要求之间的偏差,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会计课程体系的实践课程更具有系统性,目前,配合新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新建立了会计岗位实操实验室两间,ERP手工和电子沙盘实验室及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多间和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践基地。事实证明学生能力定位准确,知识定位清楚,在实践实习的过程中能迅速的胜任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C].职教工作会议的讲话,2009.

篇9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1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美的进一步的追求,我国进行牙齿矫正的患者越来越多。虽然我国的口腔正畸医生也在逐年增加,但医生人数远远还未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下,专业的正畸医生常常是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向患者交待医嘱,导致患者不理解,或者操作不够细致,导致医患矛盾增加。本人自2012年4月尝试使用个人独立博客(http://)来辅助解决这种矛盾,更好服务患者,尝试约8个月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介绍如下:

1使用博客程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1.1利用博客程序增强医嘱。由于公立医院口腔正畸患者人数较多,虽然医院印制了一些常见的医嘱给患者阅读,但是还是不够详细或者不够全面,有些也不是很通俗易懂,而且有些患者也会把医嘱“纸片”弄丢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网络平台供患者查阅相关医嘱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1.2利用博客程序给患者进行预约改约时间。由于正畸疗程相对较长,在1-2年的复诊期间,患者也能没有办法按照事先预约的时间进行就诊,医生可以将排班表公布在博客上,患者可以通过博客进行网上预约与改约。

1.3利用博客程序进行医患沟通。由于临床时间医生与患者交流的时间比较短,患者可能有些问题没有来得及咨询。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通过独立博客程序向医生咨询,医生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回答患者的疑问,即使没有咨询的患者看到博客上医生的留言同样也起到学习的作用。

1.4利用博客程序进行适当广告宣传。现在口腔医疗领域也是充满商业竞争行业的。不少口腔医院及诊所都有电视广告、公交广告、报纸广告等等。个人独立博客也是网络广告的一种是最廉价的广告。

1.5利用博客程序增进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由于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时常有报道医生被患者坎死的事件,令人心寒!其中一个原因有可能是患者对医生的技术不信任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以将医生的简历及一些病例放在网上,让患者理解医生并信任医生。

2安装独立博客的流程

安装独立博客程序的流程一般是:①购买独立域名及虚拟空间备案;②互联网备案;③安装独立博客程序;④适用并调试。

3常见独立博客程序介绍

目前国内外独立博客程序很多,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有单一用户的,也有多用户的。目前比较常见的独立博客程序有:

(1)Wordpress:Wordpress不仅在国外在国内是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独立博客程序。Wordpress的用户群体非常多,它有着世界上最庞大最热情的客户群体,免费的模板插件非常多,几乎要什么有什么。Wordpress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到公司企业,小到个人日记,涵盖全面。Wordpress也集成了最强大的反垃圾插件Akismet。对于新手而言,其不仅安装简单,插件更新也是非常便捷。使用Wordpress的医生对程序了解不需要太多,如果在使用中碰到什么问题,从户联网可以查阅更多信息。

(2)Zblog:Zblog是一款国产博客程序,主要采用asp+access数据库的结构,优点是简单易使用,缺点是多用户同时在线速度很慢。

(3)Drupal:Drupal不是个典型的独立博客程序。难以置信它有很多的客户群,很多博客程序使用这套系统,有人说她上并非典型的博客软件,更象一个社区软件。

(4)Movable Type:Wordpress客户群是最多的,但是Movable Type的流量非常大。有许多着名的网站使用了这个软件:HuffingtonPost(世界上最具含金量的博客之一),Gawker博客,另外还有BoingBoing和dooce等等(还有更多)。

(5)Expression Engine:Expression Engine也是是一个比较强大的独立博客程序,可惜它是收费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发行多个网站,无论是用顶级域名还是二级域名都可以。多个网站可以使用一个代码库跨越,该独立博客程序提供了非常简单、干净的后台,一看就懂。

(6)Textpattern:Textpattern是最简单的博客程序软件。它连WYSIWYG编辑器都没有,而是使用Textile置标语言来排版。它与Expression Engine非常相似,Textpattern相比更加稳定、成熟,但是需要懂得使用Textile语言,所以不太适合不懂程序的人。如果要使用WYSIWYG编辑器编辑文本的话,还需要另外安装插件。

(7)Joomla:Joomla与Drupal有点类似,是个内容管理系统,而且每天都在进步之中。Drupal主要适合博客和社区网站,Joomla则更倾向于电子商务方面。

4使用独立博客程序的注意事项

篇10

二是树立“有为有位”意识,构建“五型”社区。坚持将“和谐社区”的创建,与当前创建“全国生态市”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创建“平安型社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创建“省级和谐社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在社区党建、社区环境、社区平安、社区民生、社区管理、社区文明等方面出新招、亮实招、促实效。特别是,要根据社区各项工作增多、外来人口比较密集,管理难度相对增加等特点,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加大“人性化管理”、“亲情化管理”的力度,使他们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为和谐社区建设多作贡献。

三是树立“和睦亲善”意识,构建“人文”社区。必须充分发挥好社区领导班子一班人的作用,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率先垂范“和谐社区”创建,凝心聚力凸显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好社区党员骨干、积极分子的创建积极性,躬身实践、深入调研、体察民情、善解民意、为民务实、树好形象。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好社区志愿者队伍、“爷爷奶奶学校”、“家长学校”、“社区文化娱乐阵地”等作用,切实抓好居民之间的和睦相处教育、社区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结对帮扶”教育等。通过优化创建活动载体,量化创建活动考核,展示创建活动成效,进一步完善“人际和睦”的“联系链”,凸显社区居民道德新风尚。

四是树立“不断创新”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始终坚持创新、求实、进取、高效的创建理念,找准“和谐社区”创建的结合点,提升“民生工程”的渗透力,将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贯穿于“和谐社区”创建的始终,将发挥社区功能、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区管理贯穿于社区发展的始终。就东山社区而言,必须充分发挥好“混合型社区”的潜在活力,切实加强对“东山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科学管理,放大现有资产效应,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使广大股民共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福祉。同时,进一步深化“生态社区”创建等活动,在创建内容、方法举措、运作机制等方面,下苦功、创新路、出实效。通过上级的关心指导、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社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将“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构建和谐社区,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构建和谐社区,以人为本是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居民,依靠居民,要以社区群众“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和落脚点。要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养老保险,再就业弱失医疗卫生救助等民生的基本问题。

第二、构建和谐社区,社区文化是基础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基础,社区文化水平高低,居民素质好坏是体现社区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具体体现。社区和谐文化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如健身体,书画展、社区读书室,小区卫生文明、楼台、院坝卫生文明评比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社会文化精神品位。按照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加强正面先进典型,好人好事、人性美好的舆论宣传力度,教育市民讲科学,反邪、防邪,唱响和谐文化主旋律,为和谐社区建设和居民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传播服务。

第三、构建和谐社区,共建共享是前提

篇11

创新是人类特有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动力。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以创造价值和效益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1]。在当今社会,大至国家,小至行业创新都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教育行业的根本责任和义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要求各高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利用高效平台培养一批创新中心和创新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能力对于个体来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无论哪一门课程,只要教师加以引导,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本文就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会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1增加实验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实验过程是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教材内容只是对已取得的成果予以总结,真正的发现过程阐述较少而且散,对于教师应该对知识更加熟知。在授课时,讲解知识点的发现过程,比单纯的讲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为有用,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讲解DNA双螺旋结构时,从核酸的发现到遗传物质的证实(遗传转化实验的过程),再到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整个过程虽不是一人完成,但确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对这一过程的详细阐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联系这些实例让学生思考或进行讲解, 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2]。

2他人的结果是创新的源泉

他人的结果对知识的创新很重要。基础教育的落后和高等的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自觉学习和自学能力差强人意,高喊"六十分"的万岁的今天,多数学生不愿进图书馆,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在课堂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如何利用他人的成果用于自己的创新。同样以DNA双螺旋模型为例,DNA双螺旋的模型的建立利用了Pauling利用X线晶体衍射技术发现了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Chargaff规律、Franklin的DNA X-线衍射图谱、Wilkins通过 X射线衍射获得了精确的DNA分析数据,利用这些知识,Watson和 Crick成功构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这一实例,引导学生人认识到一个的能力和经历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多查阅文献,了解研究动态,总结他人成果对创新的重大意义。

3比较分析是创新过程的必备能力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知道事物的差异,才能知道物与物的区别,才能比较优劣。有的人认为创新就是发明新产品,实际创新包含的内容很广,几乎贯穿在各行业。找出差异,提出新的观点也是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必要的。如讲解磺胺类药的作用机制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为什么磺胺类药对人体核酸的合成没有影响,而只对细菌核酸的合成产生影响。其原因是原核生物不能利用人体内的叶酸,只能自身合成;而人体不能合成叶酸,只能依靠事物提供。叶酸是核酸合成所需原料一碳单位的载体。这样,磺胺类药物进人体后只抑制细菌核酸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人体核酸的合成,故对人体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又如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I,其催化合成的产物都是氨基甲酰磷酸,但其存在的部位不一样,合成的原料亦不一样,参与的代谢途径分别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和尿素合成。通过比较找出差异,技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4结合自己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高校教师一般都承担有科研项目,教研室及学校科研项目更多。结合自己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或经验介绍给学生,学生会更感兴趣。结合教研室、学校的科研介绍其研究情况,不仅能增加学生创新兴趣,更能增加学生对母校的了解。比如将天麻抗真菌基因转入辣椒,在辣椒中表达以提高辣椒的抗病性,减少农药的应用,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将白介素基因导入马铃薯,在马铃薯中表达白介素,以期以马铃薯为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白介素等,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作物的经济价值。

5结合现代科技发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明创造日新月异。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新产品,无不充满发明人的智慧与创新精神;现实生活中,在身边时刻体现着创新的存在。神舟系列升天、嫦娥奔月、信息技术进步等,每升一级都体现作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和汗水。太空蔬菜、杂交水稻、转基因植物-彩色棉等为我们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教师在生活中关注创新,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创新,引领学生的创新,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6思行合一,发明家成功的法宝

世界成功的发明家,都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善于想象,提出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所想都付诸行动,经过不倦的实验或研究,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比如贝尔发明电话、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比罗发明圆珠笔、彭奈迪脱斯发明安全玻璃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践。有了思想只是创新的基础,付诸行动才能得出创新成果。只有具备探索精神的人, 才有可能去发现新事物, 解决新问题, 开拓新领域, 提出新思路, 真正地做到创新[3]。

7推荐与创新密切相关的电视节目,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创新

在电视节目中,有很多栏目对创新知识很有启发,如异想天开、致富经、我爱发明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推介一些与创新有关的电视节目,引导学生少看荒诞的节目或远离游戏,学会在电视中获取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除了利用专业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合专业知识,适当介绍一些创新的故事等,既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75-02

中外合作办学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融合模式、嫁接模式和松散模式等主要办学模式。我院的中外合作办学采取的是融合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将中方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国外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中。自2008年起,我院于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进行了合作办学。教学模式采用英方提供教学文件、课程设置、教学资料和参考资料,同时选派外籍教师进行教学支持,其余课程由我院选派合格教师担任双语授课任务。

1 我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

1.1 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质量相对而言不高,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习兴趣不高而文化基础较差的。由于学生入学总成绩较低,尤其英语基础薄弱,所学课程均为英国原版教材、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词汇量大。所以多数同学上课听不懂全英文教学加上课后不复习,课前不预习,越学越不懂到最后产生对英语的恐惧到消极放弃甚至逃课。

1.2 学生思维活跃,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勇于承担任务,但是功利心浓厚 中外合作办学学杂费较高,被称为“贵族学校”,录取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在良好的家庭条件的影响下,他们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愿意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但是偏于功利,缺乏团队意识和务实精神,这使得课程的理论学习引不起他们的兴趣。

2 国际商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英教学体系的冲突

中国的会计教学体系侧重于会计具体操作的训练,学生以学会做账为目的。国外课程编排的思路是要求学生能看懂财务报表,理解财务信息,并会分析和使用这些信息,对会计做账要求不高。其教学体系内容灵活,按照理解报表的顺序编排,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可以说,国外教材相当于国内基础会计和中级会计的合并本。因此,使用外文教材讲述时,如果删减内容或调换顺序,就会使学生感觉条理不清,思维不连贯,极易产生混乱。

2.2 双语教学的限制

由于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都是直接从高中升入大学,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根据教学实践,1/3的学生能够听懂双语课程中用英文讲解的部分,1/3的学生能够听懂一部分,还有1/3的学生无法听懂老师双语教学中的英文部分。如果一开始教师就立足于用英语讲授会计理论,同时还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的专业知识,并且阅读理解英文教材,学生普遍感觉压力非常大。

2.3 教材选择的限制

英方的授课模式是提供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不提供任何指定教材,这与我们的教学习惯完全不同。因此,我们要求英方提供一些教材。但是,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且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不易理解。根据调查,将近2/3学生反映原版教材阅读困难大,专业词汇量过大,对教材的理解存在巨大困难。另外,我国的双语教材大都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并不包括中国的会计法规和实务操作等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难度,且国外教材习题较少。

2.4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

传统双语教学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依据,一部分一部分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学的压力和能力,一味依赖教师讲授,大多数学生在完成英方课业时无从下手,缺乏有效的参考资料。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显得能力不足。

3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际商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定位 鉴于我院独特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于国际商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原则上应该完全按照英方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但考虑到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就业去向,我们对国际商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定位。

3.1 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所以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就成为调整教学工作的关键点。根据我们对2007、2008两届150名国际会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132名学生留在国内发展,仅1名学生出国发展,其余19名学生选择专升本继续深造等。

3.2 明确教学目标

中加合作办学的教学目标是为国际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培养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根据学生的未来就业调查结果,国际商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目标被界定为:站在国际立场上,了解中国和国外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掌握中国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够使用英语阅读西方国家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处理方法,同时能用英语进行会计方面的工作交流。

4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际商务会计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有效地沟通机制

这就需要打破系部界限,构建中外合作国际商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次级团队不仅包含英语教学团队、项目课程教学团队,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经验。定期召开沟通会,设置联络员,加强信息交换工作。

4.2 有效的教学改进

4.2.1 教学模式的改进

考虑到毕业后直接到国外深造和工作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中国的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既要完成英方的教学内容,还要兼顾本院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在课程内容上,建议先有中方课程做铺垫,再完成英方教学内容。

4.2.2 双语教学的改进

由于中外合作班学生的外教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而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好,因此,中方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做好英语专业词汇的引进和讲解,其次是对专业基础理论和概念的详细诠释,使学生在建立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的前提下,能够积累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帮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外教课,尽量减少语言障碍。

4.2.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课堂教学上,不刻意追求课堂纪律,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随时解答。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以学生为主,增加练习比例。练习解答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或由学生先独立完成,随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既动手实践,同时也得到了正确答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的章节灵活调整实践与理论讲授的授课比例。

4.2.4 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国外课程中,案例教学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背景资料介绍,指出面临的问题,给学生留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查找资料和课堂分组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给出企业具体情况,让学生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设置企业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该情境所反映的企业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幻灯片向全班进行讲解。这样迫使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归纳、总结、表述,从而使学生提高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扩展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外合作是今后高职办学趋势,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取得办学优势,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做到既满足外方教学要求,又能为学生的就业和升学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文华,汪颖从企业的人才需求看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J].高教探索,2007(S1).

[2]肖琳《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