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法范文

时间:2023-03-01 16:25: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项目驱动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项目驱动法

篇1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26-01

1 引言

项目驱动法,是指所有教学内容以典型项目为核心,通过将项目分解成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模块和不同的章节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理论的知识,而且掌握了项目各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积累了大量的项目经验。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理论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待解决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助、会话和意义建构。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于使学习者达到的程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习者置身于探索知识之中,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情境——在真实世界中需应用知识解决的问题;然后使学生在此情境之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称为协助和会话。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即实现了意义建构。

2 项目驱动法的应用

为了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就必然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采用“项目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上课的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二是在采用“项目驱动”法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

我认为项目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四点:

2.1 教育性,项目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

2.2 科学性,项目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2.3 实用性,项目的实用性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绘画、文字处理、电子报刊等)。

2.4 开放性,设计项目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在具体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则表现为:

2.4.1 精心设计教学实例,实现项目递进驱动。在课堂上,改变满堂灌的做法,将学生的眼手脑全部调动起来。精心设计实际应用的实例,给学生一个比较实际的切入点,通过老师的演示使学生感觉能够入手,然后再通过将此实例不断修改、扩充,引导学生参与到程序的编制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再将学生所作的程序展示,让学生来评判优劣,吸收优点,修改错误,引导学生进行优化。在这样的实例教学中,因为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扩展问题、再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优化设计等几个环节,实际上是一个螺旋式滚动向前的过程,在这个螺旋式不断向前的过程中,能够非常自然地调动学生的参与,而且通过问题的不断扩展,通过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有效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成为“主体”,教师扮演“主导”角色。由于教师现场编程,使同学们能够参与到程序调试的过程中,跟老师共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显著,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

2.4.2 通过项目驱动,实现两个层面拓展。讲授新内容时,课堂的设计尤为重要,课堂实例要能够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还要有很强的扩展空间。要求通过这一个程序的层层推进,引入课程内容,通常这种方式也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说一堂课中的实例可以作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的扩展。横向的扩展将课程中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同时是一个复习过程。纵向的扩展目的在于一步步引申和引入新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引导学生参与到一个实例中,完成一个实例。而对每一个实例的每一步扩充,教师都给出确切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完成。由于每一个新内容都是从一个能够入手完成的例子过渡而来,结果会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课程中的新内容,而且往往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关于新知识的扩充。在完成一系列实际操作之后,再引导学生回答该次课程中的理论或技能知识点的问题,这些问题均尽可能细化,待学生查书或讨论作答后,老师再进行总结重点、难点、新内容等。

2.4.3 加强巡回指导。由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了,所以课堂巡视就从一般的检查学生是否操作还是在分心,转变为重在发现学习中普遍性问题和同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实时地解决普遍性问题,或者请有独特思路的同学演示自己的方法或程序,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鼓励大家再提出新方法,这会进一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与参与程度。

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转换。

3 教学活动的组织

以我所带的药品定量检定枝术实训课为为例,有关教学活动的组织我认为要注意两点:

3.1 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场所和设备。项目的自主探索必须在相对开放的场所才能进行。我计划,实验课时,在实训室实验桌摆放常用仪器和试剂,由每实验小组长负责管理;课外时开放实验室(自习课),由实验老师协助指导,把一些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不了的或有探索性的实验项目放在这里进行。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实验相关资料、进行信息处理。这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去完成实验项目。

3.2 小组协作。合作是现代社会谋求共同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项目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对一些发散性实验项目,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实验项目探究的效率。按5人一组把全班分成10-12个小组,并指派小组长。任务布置后,由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然后各自按要求进行。另外设计“实验项目完成监控表”,要求各小组把每人完成项目过程记录在“项目完成监控表”中。这样既促进了小组协作,又为每人实验过程评估提供了依据。

当然,对于一些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最好准备设计一些针对个体的实验项目让每位学生独立去完成(如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评价等)。在这样不同实验项目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技能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篇2

实际教学体会

篇3

二、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分散,各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目前的工程实际,依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课程。首先开设一些简单的单项基础实验,如建筑原材料水泥、砂、石实验等,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对建筑材料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能的认识。对于这类综合性实验,分小组完成,每组人数基本为6~7人,可以自愿组合,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每个小组设置组长一名,组织小组成员定期开展讨论,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至于实验项目确定则结合学院实验仪器情况由教师指定或小组共同拟定实验课题,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耐久性(抗碳化、抗氯离子渗透性、抗冻性、硫酸盐侵蚀等)实验、工业废渣在水泥混凝土的应用等,根据拟定的题目确定初步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针对实验方案进行指导、评价是否可行,确定可行后分小组进行实验。无论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仪器的选择还是实施方案的确定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每个小组自主完成,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并在重点、疑难环节上适当进行指导。当实验基本完成时,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讨论和点评,总结各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要优点和出现的问题,当实验结束后,针对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合实验报告的撰写和项目实验结果给定学生实验成绩。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由于实验项目不固定,并且部分实验项目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自然会为了达到预期实验结果不断思考。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小组的讨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分析素养,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的建筑材料实验内容绝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7],基本以一些传统的无机/有机材料为主。如水泥实验、混凝土骨料实验、砂浆实验等一些基础的建筑材料的性能实验,也包括一些墙砖、防水材料等装饰工程材料的性能实验。结合当前的工程实际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实验课程划分为单项项目的实训教学与综合实训两部分。(1)对于单项项目的实训,以加强学生的概念理解与实验技能为主,例如:在水泥凝结时间这一实训项目中,根据实验规程,由加水时算起,至试针沉入净浆底板上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就可以简单直接地使学生了解理论教学中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等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2)对于综合实验,则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指导教师仅提供原材料,提出设计要求,指出建筑材料欲使用的施工部位,其他工作则由学生组成项目组共同完成。比如:布置一个外墙混凝土材料性能实验,要求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各科知识,对砂子、石子等组成材料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实验检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混配后混凝土性能实验。通过实训项目,可锻炼学生多项建筑材料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配合,提高了合作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改革前,由于实验项目固定、单一,成绩评定主要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提问和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由于多组次实验项目相同,因此实验报告雷同现象比较突出,学生抄袭现象严重;而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提问到,因此学生成绩不可避免有一定的偏差。通过教学改革,对建筑材料实验成绩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及文献查阅能力和实验讨论表现四部分构成。实验操作技能主要根据学生在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能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定。文献查阅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实验任务,查阅需要进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对整个项目小组共同评定。实验讨论表现则是针对项目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根据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行评定。实验报告中的基础技能部分要求全部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书写,综合实验部分则每个项目小组各自撰写不同的任务。学生实验成绩评价体系更具体、丰满,减少了教师的主观评分比重,学生为表现自己的能力,自然在实验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努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3107-02

Application of Project-driven in Teaching of Embedded System

GUO Zhong-hua1, WU Feng-jie2, LI Ning-zhi1

(1. Nanfang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55, China; 2. Laboratory Center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We propose the project driven teaching metho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Embed system teaching. Take the MP3 player for example to explain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achieve the expecte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embed; project drive; teaching method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包含了数字电路、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多门课程,涉及面广。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任课老师需要全面介绍处理器、汇编语言、接口、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开发、应用程序开发等知识,内容涵盖面大。而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要求,该门课程往往被确定为选修课,学时数一般为36~54。显然,在学校规定的学时数内,既要完成课程理论内容的讲解,又要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实验,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就如走马观花一样,除了记住几个名词之外,很难深入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进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1,3]。为了降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该文在《嵌入式系统》的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法,并通过一具体教学项目的实施来验证项目驱动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1项目驱动教学法介绍及特点

项目驱动法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来展开,将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继而推进项目,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去探索寻求答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2,5]。项目驱动法最大的特点在于,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教——学生学”的这一“满堂灌——填鸭式”的模式,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而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3]。

2项目驱动法的具体实施

2.1项目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嵌入式系统实例来详细阐述项目驱动法的实施过程,在该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项目实施的主体。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项目需求、项目切入点、项目设计方法、项目实施基础等,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嵌入式系统》的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4]。

笔者在进行该门课程讲授时,引入了大家熟悉的MP3来进行讲解。

首先,对MP3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3点:

1)该MP3带触摸屏;

2)可以实现播放、暂停、停止、上一首、下一首、打开文件夹、选取歌曲等功能;

3)使用耳机听取歌曲。

其次,指出实现上述功能,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3点:

1)实现MP3功能所需的硬件电路;

2)MP3播放功能的实现,主要包括bootloader烧写、内核移植、文件系统移植、madplay移植、声卡驱动移植;

3)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即嵌入式系统GUI编程。

MP3播放器项目涵盖了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组成、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建立、linux内核移植、文件系统建立、驱动移植、嵌入式GUI编程等内容,是《嵌入式系统》的一个典型的设计项目。项目驱动法的成功实施,让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有了感性与直观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2项目实施,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在给学生分析了MP3的设计过程后,根据项目设计要求与学生总体学习能力,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项目实施,以3人一组,其中1人为组长,且由组长分配组内成员的任务。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偷懒的现象,每次实验,老师都对每组进行抽查,了解各组进展,并做好记录。在项目验收阶段,要求每组进行成果演示,同时每个组员都要进行PPT演示和答辩,并将其成绩计入总评成绩。

2.3项目驱动法实施效果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和求知欲望。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主动搜索整理资料,制定项目设计方案,进行硬件电路与软件程序设计、及进行软硬件的联合调试等,深入了解与熟练掌握了所学知识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结论

该项目驱动法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该文通过项目实施实例,证明了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嵌入式系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参考文献:

[1]李宁,宋薇.项目化嵌入式教学方法研究[J]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0(2).

[2]陈曹维.项目驱动法在《CAD二次开发》教学中的应用[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