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5: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项目驱动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26-01
1 引言
项目驱动法,是指所有教学内容以典型项目为核心,通过将项目分解成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模块和不同的章节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理论的知识,而且掌握了项目各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积累了大量的项目经验。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理论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待解决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助、会话和意义建构。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于使学习者达到的程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习者置身于探索知识之中,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情境——在真实世界中需应用知识解决的问题;然后使学生在此情境之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称为协助和会话。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即实现了意义建构。
2 项目驱动法的应用
为了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就必然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采用“项目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上课的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二是在采用“项目驱动”法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
我认为项目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四点:
2.1 教育性,项目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
2.2 科学性,项目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2.3 实用性,项目的实用性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绘画、文字处理、电子报刊等)。
2.4 开放性,设计项目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在具体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则表现为:
2.4.1 精心设计教学实例,实现项目递进驱动。在课堂上,改变满堂灌的做法,将学生的眼手脑全部调动起来。精心设计实际应用的实例,给学生一个比较实际的切入点,通过老师的演示使学生感觉能够入手,然后再通过将此实例不断修改、扩充,引导学生参与到程序的编制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再将学生所作的程序展示,让学生来评判优劣,吸收优点,修改错误,引导学生进行优化。在这样的实例教学中,因为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扩展问题、再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优化设计等几个环节,实际上是一个螺旋式滚动向前的过程,在这个螺旋式不断向前的过程中,能够非常自然地调动学生的参与,而且通过问题的不断扩展,通过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有效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成为“主体”,教师扮演“主导”角色。由于教师现场编程,使同学们能够参与到程序调试的过程中,跟老师共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显著,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
2.4.2 通过项目驱动,实现两个层面拓展。讲授新内容时,课堂的设计尤为重要,课堂实例要能够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还要有很强的扩展空间。要求通过这一个程序的层层推进,引入课程内容,通常这种方式也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说一堂课中的实例可以作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的扩展。横向的扩展将课程中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同时是一个复习过程。纵向的扩展目的在于一步步引申和引入新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引导学生参与到一个实例中,完成一个实例。而对每一个实例的每一步扩充,教师都给出确切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完成。由于每一个新内容都是从一个能够入手完成的例子过渡而来,结果会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课程中的新内容,而且往往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关于新知识的扩充。在完成一系列实际操作之后,再引导学生回答该次课程中的理论或技能知识点的问题,这些问题均尽可能细化,待学生查书或讨论作答后,老师再进行总结重点、难点、新内容等。
2.4.3 加强巡回指导。由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了,所以课堂巡视就从一般的检查学生是否操作还是在分心,转变为重在发现学习中普遍性问题和同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实时地解决普遍性问题,或者请有独特思路的同学演示自己的方法或程序,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鼓励大家再提出新方法,这会进一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与参与程度。
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转换。
3 教学活动的组织
以我所带的药品定量检定枝术实训课为为例,有关教学活动的组织我认为要注意两点:
3.1 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场所和设备。项目的自主探索必须在相对开放的场所才能进行。我计划,实验课时,在实训室实验桌摆放常用仪器和试剂,由每实验小组长负责管理;课外时开放实验室(自习课),由实验老师协助指导,把一些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不了的或有探索性的实验项目放在这里进行。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实验相关资料、进行信息处理。这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去完成实验项目。
3.2 小组协作。合作是现代社会谋求共同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项目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对一些发散性实验项目,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实验项目探究的效率。按5人一组把全班分成10-12个小组,并指派小组长。任务布置后,由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然后各自按要求进行。另外设计“实验项目完成监控表”,要求各小组把每人完成项目过程记录在“项目完成监控表”中。这样既促进了小组协作,又为每人实验过程评估提供了依据。
当然,对于一些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最好准备设计一些针对个体的实验项目让每位学生独立去完成(如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评价等)。在这样不同实验项目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技能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实际教学体会
二、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分散,各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目前的工程实际,依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课程。首先开设一些简单的单项基础实验,如建筑原材料水泥、砂、石实验等,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对建筑材料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能的认识。对于这类综合性实验,分小组完成,每组人数基本为6~7人,可以自愿组合,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每个小组设置组长一名,组织小组成员定期开展讨论,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至于实验项目确定则结合学院实验仪器情况由教师指定或小组共同拟定实验课题,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耐久性(抗碳化、抗氯离子渗透性、抗冻性、硫酸盐侵蚀等)实验、工业废渣在水泥混凝土的应用等,根据拟定的题目确定初步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针对实验方案进行指导、评价是否可行,确定可行后分小组进行实验。无论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仪器的选择还是实施方案的确定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每个小组自主完成,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并在重点、疑难环节上适当进行指导。当实验基本完成时,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讨论和点评,总结各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要优点和出现的问题,当实验结束后,针对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合实验报告的撰写和项目实验结果给定学生实验成绩。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由于实验项目不固定,并且部分实验项目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自然会为了达到预期实验结果不断思考。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小组的讨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分析素养,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的建筑材料实验内容绝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7],基本以一些传统的无机/有机材料为主。如水泥实验、混凝土骨料实验、砂浆实验等一些基础的建筑材料的性能实验,也包括一些墙砖、防水材料等装饰工程材料的性能实验。结合当前的工程实际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实验课程划分为单项项目的实训教学与综合实训两部分。(1)对于单项项目的实训,以加强学生的概念理解与实验技能为主,例如:在水泥凝结时间这一实训项目中,根据实验规程,由加水时算起,至试针沉入净浆底板上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就可以简单直接地使学生了解理论教学中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等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2)对于综合实验,则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指导教师仅提供原材料,提出设计要求,指出建筑材料欲使用的施工部位,其他工作则由学生组成项目组共同完成。比如:布置一个外墙混凝土材料性能实验,要求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各科知识,对砂子、石子等组成材料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实验检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混配后混凝土性能实验。通过实训项目,可锻炼学生多项建筑材料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配合,提高了合作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改革前,由于实验项目固定、单一,成绩评定主要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提问和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由于多组次实验项目相同,因此实验报告雷同现象比较突出,学生抄袭现象严重;而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提问到,因此学生成绩不可避免有一定的偏差。通过教学改革,对建筑材料实验成绩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及文献查阅能力和实验讨论表现四部分构成。实验操作技能主要根据学生在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能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定。文献查阅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实验任务,查阅需要进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对整个项目小组共同评定。实验讨论表现则是针对项目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根据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行评定。实验报告中的基础技能部分要求全部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书写,综合实验部分则每个项目小组各自撰写不同的任务。学生实验成绩评价体系更具体、丰满,减少了教师的主观评分比重,学生为表现自己的能力,自然在实验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努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3107-02
Application of Project-driven in Teaching of Embedded System
GUO Zhong-hua1, WU Feng-jie2, LI Ning-zhi1
(1. Nanfang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55, China; 2. Laboratory Center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We propose the project driven teaching metho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Embed system teaching. Take the MP3 player for example to explain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achieve the expecte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embed; project drive; teaching method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包含了数字电路、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多门课程,涉及面广。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任课老师需要全面介绍处理器、汇编语言、接口、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开发、应用程序开发等知识,内容涵盖面大。而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要求,该门课程往往被确定为选修课,学时数一般为36~54。显然,在学校规定的学时数内,既要完成课程理论内容的讲解,又要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实验,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就如走马观花一样,除了记住几个名词之外,很难深入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进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1,3]。为了降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该文在《嵌入式系统》的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法,并通过一具体教学项目的实施来验证项目驱动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1项目驱动教学法介绍及特点
项目驱动法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来展开,将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继而推进项目,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去探索寻求答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2,5]。项目驱动法最大的特点在于,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教——学生学”的这一“满堂灌——填鸭式”的模式,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而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3]。
2项目驱动法的具体实施
2.1项目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嵌入式系统实例来详细阐述项目驱动法的实施过程,在该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项目实施的主体。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项目需求、项目切入点、项目设计方法、项目实施基础等,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嵌入式系统》的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4]。
笔者在进行该门课程讲授时,引入了大家熟悉的MP3来进行讲解。
首先,对MP3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3点:
1)该MP3带触摸屏;
2)可以实现播放、暂停、停止、上一首、下一首、打开文件夹、选取歌曲等功能;
3)使用耳机听取歌曲。
其次,指出实现上述功能,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3点:
1)实现MP3功能所需的硬件电路;
2)MP3播放功能的实现,主要包括bootloader烧写、内核移植、文件系统移植、madplay移植、声卡驱动移植;
3)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即嵌入式系统GUI编程。
MP3播放器项目涵盖了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组成、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建立、linux内核移植、文件系统建立、驱动移植、嵌入式GUI编程等内容,是《嵌入式系统》的一个典型的设计项目。项目驱动法的成功实施,让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有了感性与直观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2项目实施,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在给学生分析了MP3的设计过程后,根据项目设计要求与学生总体学习能力,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项目实施,以3人一组,其中1人为组长,且由组长分配组内成员的任务。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偷懒的现象,每次实验,老师都对每组进行抽查,了解各组进展,并做好记录。在项目验收阶段,要求每组进行成果演示,同时每个组员都要进行PPT演示和答辩,并将其成绩计入总评成绩。
2.3项目驱动法实施效果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和求知欲望。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主动搜索整理资料,制定项目设计方案,进行硬件电路与软件程序设计、及进行软硬件的联合调试等,深入了解与熟练掌握了所学知识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结论
该项目驱动法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该文通过项目实施实例,证明了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嵌入式系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参考文献:
[1]李宁,宋薇.项目化嵌入式教学方法研究[J]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0(2).
[2]陈曹维.项目驱动法在《CAD二次开发》教学中的应用[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1(1).
作者简介:赵永熹(1979-),女,山东青岛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黄云峰(1971-),男,江苏无锡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上海电力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55-01
“单片机应用技术”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让学生较为头痛的课程。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思想出来,这是因为单片机技术本身在不断地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在不停发生变化。项目驱动法并不新鲜,该方法的教学实践已经体现在电工基础教育各个层次当中。如彭远芳等人提出了应用驱动法细致地分解单片机技术的教学内容,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程书伟提出以综合项目训练为突破口,解决了实际应用环节中的各种问题。在项目驱动法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关注的是任务的分解和任务的实现。而方法的本身是让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方法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本文构建的单片机项目驱动法教学体系,关注实施过程的教学反馈,加强教学辅导,教学结果表明,该方法确实有效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一、项目驱动法原则
所谓的项目驱动法,是师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成为一个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项目完成的过程。学生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驱动法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项目选取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项目。项目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分散教学重点和难点,符合教学认知规律。项目设计有如下原则:应用性强、理论和实践结合、可自学、有梯度。项目开展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先讲后示,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项目。教学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可通过网站和实验方式进行。项目评估是重要反馈环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学方法。
二、课程教学体系构成
1.项目内容构建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模式以“知识为本位”,教学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项目驱动法”打破原教学结构框架,将单片机课程的核心技术分解为若干知识点,并通过具体实例来体现。一个项目需要用不同的知识点去组合和搭建,每一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任务,项目的完成是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依据电气工程专业单片机教学内容要求,构建“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项目内容及任务描述如表1所示。对单片机教学内容点进行整理分解为三大部分:基础、技能、综合。基础部分教学内容有单片机组成、实验教学平台使用、单片机输入输出口、数码管显示技术等;技能部分教学内容有:定时器/计数器、中断、串口通信、电机控制等;综合训练教学内容有:数字电压表设计和路灯控制系统等。每部分教学内容对应具体项目任务,如输入输出口对应信号灯控制实验;中断系统对应秒表系统设计等。
2.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项目驱动法设计单片机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在基础训练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形式带学生进入实验状态,让学生熟悉实验教学平台使用方法和常用的编程软硬件。单片机教学网站可以利用设备厂商的论坛和单片机技术论坛开设的专门版面来讨论技术问题。完成一个训练部分则写一个项目报告书。项目报告书不是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分为三个部分:项目内容、实验方法和结论。项目报告是检测学习成果的关键环节。通过项目报告,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和项目难易程度。基础训练阶段完毕进入技能训练环节。这个环节设置与基础训练一致。教师先讲后演示,学生在项目结束后,撰写项目报告并由教师据此进行教学评估。综合训练环节不再设置讲解环节,教师布置题目后,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点评项目报告。最后的环节是提升,部分优秀同学可以加入电子科技大赛来提高水平。这种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从易到难的认知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每个环节教师起领开头,点评结局;依据阶段成果,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小组的项目难度和进度;该体系即能覆盖全面,又能起选拔人才作用。
三、实际教学体会
基于“项目驱动法”的单片机课程一体化教学,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课堂教学从原来的教学区搬至单片机实验室,利用实验室强大的软硬件资源、网上课程资源及科研资源的优势,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以网络学习管理系统为平台,方便地实现了多种教学资源之间快速的无缝链接。
1.在基础训练阶段
教师任务比较繁重。教师除了正常教授知识点外,还需要详细介绍天煌单片机教学实验平台的硬件资源和WAVE仿真软件使用操作方法。学生初次使用平台和软件时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是种技能的提高。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兼顾。只有通过优秀组和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才能把大家带入项目训练状态。项目报告的撰写不同于实验报告,不是每个项目都需要撰写,只是训练环节结束后,学生就某个熟悉项目撰写报告。优秀学生给同学汇报项目报告,教师点评学生报告,给以信心和鼓励。
2.技能训练阶段
学生熟悉了平台使用后,进入提高阶段。每个目标任务都是要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如秒表设计要用定时器中断技术和调用LED外部硬件资源。学生在调试过程中会有较多的失败经历,教师要鼓励学生面对挫折,寻找科学调试方法。
3.综合训练阶段
学生学会组织分工和联合调试。如交通灯控制,学生首先了解交通灯控制流程,设计交通灯相位控制核心内容,把时序控制、显示、输入、故障处理各个部分分配到人。以上子项目都涉及传感器、电子技术和控制理论等,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使得“单片机应用技术”这门课程成为一门综合应用课程。
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主动分析和思考问题,得到了创新锻炼。在2012年上海市电子科技大赛中,我校学生取得了二等奖好成绩。
四、结论
以项目驱动法为理论重树单片机课程教学体系,梳理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项目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学反馈环节,各种软硬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辅导,使得项目驱动法取得很好教学成果,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彭远芳,陆勤,胡宁,等.基于“项目驱动法”的单片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290-03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多年来公认的“问题课程”,学生普遍感到难学。课程内容抽象、逻辑性强、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度大。学生除要掌握单片机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硬件电路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熟练的汇编、C语言编程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单片机应用技术的内容与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充分利用多种单片机开发工具,掌握综合运用单片机的软硬件实用技术,为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备等领域的单片机应用开发,培养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单片机课程教学面临的新挑战。[1]
目前国内多数高等院校单片机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电子专业单片机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基于“项目驱动法”的单片机类课程教学的新思路,以期为单片机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1 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理念
项目驱动法教学,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2]这种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学习过程的实践与研究活动相融合。具有几个显著特征:①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学生“做”为主,以老师“教”为辅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是基于行动的过程;②老师教授实践方法和思路,具体的实践动手过程由学生决定(如:选用具体的元器件,电路图的绘制,程序编写的细节等等由学生自己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③学习的目标的明确性,只有在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学习目标,斩获与希望成果的预期时,学习才是成功的。
“教”与“练”的教学理念。[3]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教与练的过程,是把课本的抽象知识转换为技能训练的过程,教师不是将知识和理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他们一步步思索探究、自己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教练”的角色,教给学生每个项目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后,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训练。击球技巧和比赛规则讲述完后,比赛是靠学生自己打得。项目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例如:单片机中断系统,教学内容为:①简述89S51中的5个中断源;②外部中断和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的编程方法;③基本的电路搭建。而剩下的内容如:计数数值与显示数码的转换、秒表器的启停控制、按键控制等,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分析教材实例、网络搜索等方式获取解决方法,老师作为协助人员“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项目目标,解决实际问题,直至完成项目要求。
2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1 项目的选取与实施
我们的项目选取本着实践性、启发性、典型性和目的性的原则进行设计。通过市场调研,直接选取专业性项目作为毛培,经过移植、改造和简化后,设计成符合当前行业实际、学生极为感兴趣的真实项目。这些项目往往蕴涵同种项目的普遍的应用问题,学生掌握后,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在项目选取上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主线,将整个课程分解成若干个项目,精心设计成三个层次的项目内容——基础性项目,系统性项目,综合应用项目。
基础性项目是根据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来设计项目内容的。其特点是项目功能简单,易于实现,极快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信心。
如I/O输入输出接口控制项目,首先给学生讲解89s51单片机的4个并行口的使用,8位LED灯的硬件连接电路,然后进入KEIL51编程软件使用,最后通过ISP在线仿真器驱动8位LED循环点亮,实现流水灯的效果。软硬并重的教学模式,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易于实现,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图1 基础性项目简图。
系统性项目是在基础性项目学习后的一个阶段,学生对单片机已有一定认识,具有一定基础技能知识。这个层次主要把基础层次的各个独立、简单的项目整合起来,并掺进一些较高的技术内容。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将项目设计的较为灵活,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应用多种方法实现项目目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更优的系统配置,实现项目)。这一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师生互动、团队协作与交流的作用。突出学生的教学主导地位,教师作为“教练”的身份参与教学。
如LCD汉显技术这一项目,它涵盖了基础层所以的项目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LCD12864显示模块和汉字显示的编程方法,项目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实现方法多样化,教师负责讲解显示控制部分原理内容,而具体显示怎样的图案,则应让学生主动查找和独立思考,实验结果应各不相同。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如图2 系统性项目简图。
综合应用项目属于综合性设计实训。其特点是要求学生制作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硬件作品。教师为单片机类的课程体系设计了5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目的是把课程过程中所讲的项目模块衔接起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单片机类课程的实践操作能力,其项目选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应用性,知识内容可能涉及多门课程。
如图3 综合应用项目简图所示共5个实训项目,学生3~5人一组,可任选其一进行设计,通过1~2周的集中实训来完成项目任务。这些项目涵盖80%的课程内容,20%的扩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地激发他们对单片机课程的兴趣,为选拔各类电子大赛人才做好准备。
2.2 软硬件教学平台的构建
教学资源的构建是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基础,传统的教学课件和教案资源比较单一,互动性差,不能满足“教”与“练”的教学定位,不适合“项目驱动法”教学。为此,我们构建了软硬两类教学资源平台:软件平台包括:Protel教学视频及其方案实现,Proteus视频及100个Proteus设计实例程序,Keil51教学视频及其案例程序,为了更好地适应“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我们特别制作了具有模拟仿真功能的多媒体课件。硬件平台: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单片机教学实验箱,而是根据选取的项目要求,设计了一整套基于89S51的单片机硬件开发平台。如8位LED灯显示模块,4*4键盘模块,LCD12864显示模块,电机控制模块等15个模块,每个给定的项目都有成型的硬件实体,学生可借鉴、可扩展,大大地提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极佳。
最后,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整合先进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构建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库。全方位、一体化的为学生打造课程资源平台。
2.3考核机制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笔试,一般安排在期末集中进行,主要根据考试卷面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考核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容易让学生产生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的心理,不重视平时的学习,不适合“项目驱动法”教学的过程监管。[4]
在“项目驱动法”教学中,学生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完成项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由个人成绩、团队成绩和教师评价组成。个人成绩:围绕项目设计过程(记录从项目分析->知识点学习->目标搭建->项目分工->项目完成一系列活动)的项目报告以及各阶段的实施效果,考察学生对项目任务的理解、知识点的学习及应用单片机开发工具完成相应项目设计的能力。团队成绩:学生3~5人一组完成项目,鼓励学生间交流、协助,共同完成项目目标。这一成绩应体现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侧重于学生在完成项目目标构建中所起的作用,如该学生是否为团队的核心,其学习行为及协作精神是否具有示范性。教师评价:这一成绩主要取决于学生在设计项目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教师应以激励、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项目考核机制不单单考核学生技术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知识点的组合与搭建,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换,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间的互助协作,进一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将项目内容不断充实与完善,使项目教学法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3 “项目驱动教学法”效果分析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院单片机类课程的综合实践性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成效主要体现在:
1)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普遍反映“项目驱动教学法”使单片机的课程不仅能够学得会,而且自身主动学习热情高,也使学生对于单片机技术有了更加直接的感官认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2)毕业设计选题学生愿意选择单片机类的设计题目;电子类毕业设计80%学生选题倾向于单片机。
3)电子类各级别的参赛获奖成果显著:2009年全国“毕昇杯”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2011年山东省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等等。
4 结束语
“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项目完成过程是一个设计、安装、编程、调试,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完整过程。它克服了传统单片机教学模式的不足,真正做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彭远芳,陆勤,胡宁,等. 基于“项目驱动法”的单片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6):78.
关键词: 《PLC应用技术》;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
Key words: PLC Application Technology;the method of project driven;reform in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93-02
0 引言
PLC课程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主干课程,是我校培养应用型电气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因为该课程实现了强电和弱电,系统软件和一些硬件、元件的结合,以及教学理论与实验、实践的相结合。因此如何更好地体现这门课程的特点,以及如何做到培养的技能人才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符合市场的要求,本文对该课程了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模式。
1 采用项目驱动法教学的必要性[1]
1.1 教学内容的安排已不能满足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虽然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现有实训设备的优势,同时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所选的“任务”过于单一,简单以及“任务”之间关联性小,从而很难做到教学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而又由于所选“任务”大多选自课本上的实例,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联系性小,从而易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仍然感觉不知如何入手,甚至不懂得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应用到实践中。因此仍然解决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一问题。
通过引入项目教学理念,且教学中的项目大多来自于与企业实践生产紧密相关的项目单元,有实际的被控对象,然后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改革实验证明,项目驱动教学能更好地实现人才高层次,高质量的实践培养。
1.2 教学方法的问题 以往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单调性和机械性,缺乏学生的独创性。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个任务时,首先讲解所涉及的主要理论知识,然后由教师针对这一任务进行编程设计、实训台上的硬件接线、实训设备调试等,最后由学生“模仿”老师的操作步骤进行重复练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本不能主动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发散思维,进行程序设计上的创新。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更多地发挥其引导作用,摆脱单独的讲解,走进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通过引入与实践生产联系较紧密的项目单元,讲解项目设计的设计思想、项目所涉及到的主要功能指令以及程序设计流程等,指导学生进行整个项目的设计。
2 项目驱动法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可
行性
2.1 项目的编排摆脱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过时和过于理论性,所选项目要求贴近市场实践和企业需求,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将实际的单个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中,并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小的项目,根据课时的安排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合理编排知识的结构要点,然后逐步地通过项目的实践讲解,来诠释理论知识的涵义,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实际的生产现象,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的解析及指导他们动手进行PLC的编程和现场接线来实现被控对象的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2.2 学校实训设备的巨资投入与更新,使项目的硬件需求与软件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因此为项目教学的实现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形象化、直观化地学习PLC的应用技术,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3 通过项目教学,能够摆脱单独理论教学的枯燥与抽象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与兴趣。
3 项目驱动法叫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
3.1 课程教学的目标 培养具备PLC程序设计和PLC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备电气控制及PLC基本知识,能进行现场电气控制布线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及沟通能力。
3.2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编排项目单元并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例如表1[2]。
4 结语
紧密联系实践进行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并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到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引言
《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以下简称VFP)属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文化、技术、应用”这三个层次中的第二层次,它既是一个高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又是一个集可视化和面向对象于一体的应用系统快速开发工具。
VFP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据库,并使他们初步具备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能力。所以,我在实验课程教学中,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理论,学会使用VFP 6.0这个软件,学会VFP中各对象的基本操作,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完成项目的设计。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体现“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思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VFP知识,并提高他们对数据的处理能力。VFP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顺序,其知识点多且杂,又较为分散,包括VFP语言基础及程序设计,有项目、数据库、数据表、查询与视图、可视化界面设计等。针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并结合项目驱动法的教学特点,我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
1.实验项目的设计
VFP实验教学中实验项目的设计主要依据VFP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因此,要认真研究VFP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并从整体上了解实验教材的特点、把握实验教材的体系结构,掌握实验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从而抓住主线。基于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提倡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并选择真实性的项目作为学习内容,以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所学知识和技能与日常生活是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由5―10人一组进行项目的设计操作,并选定一个组长,负责组员数据的整合。一般选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学生会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小型商店管理系统”等与学生相关或学生很容易了解的项目,将之分配到各组成员,而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典型的项目进行讲解。这种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突出了该课程的实用性。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可以先设计与本项目相关的比较简单的任务,再设计比较复杂的大任务,便于他们逐步理解。
2.实验形式的设计
利用“项目驱动法”在VFP实验课程中进行运用,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时,采用分组形式,根据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由5―10人一组进行项目的设计操作,并选定一个组长,负责组员数据的整合,以任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定期、分阶段地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但在分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一个组中应包含层次不同的学生;在选小组长时,要注意安排接受能力、操作能力均较强的学生,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便于“项目”的实施。
3.实验过程的设计
VFP的实验学习遵循了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把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特点,可以将一个学习任务分为三个阶段来研究:①提出项目(问题)阶段;②详细分析阶段;③测试评定阶段。在具体的研究学习过程中,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在这里,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例,并按照这三个阶段展开“项目驱动法”的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1)提出项目(问题)阶段。提出与学生相关或学生很容易了解的项目问题。如在进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这个综合性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设计项目时,其设计难度较大,因此,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一个大的项目分成许多子模块来完成,同时还要指出学习的任务和目的:利用“VFP”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将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结合起来,以完成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最后,要指出该研究的要求:完成该系统的功能设计,给出该系统的详细设计,其中包括项目的建立、界面的实现、系统菜单的实现及各个子模块的实现等。
(2)详细分析阶段。首先,分配各组实验项目,再讨论各项目中涉及的相关数据,包括数据库、数据表、界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及时提出指导意见,以使他们快速地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将小组各成员的研究成果与项目相结合,并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最后再提交给指导教师。
(3)测试评定阶段。教师集中所有成员,要求各小组根据设计要求自行设定测试数据,并查看测试结果,然后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作业(包括测试用例、测试结果等,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进行系统分析,对各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对比和评价,并重点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技能和协作予以点评,多表扬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小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激发其学习热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验计划。
结语
“项目驱动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以老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驱动,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但要使它发挥优势,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并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最终使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谭浩强.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87-01
1.引言
在我国,高职学院也是一个人才培养中心,课堂作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地,其教学质量尤为值得人们重视。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下,国家为了满足人才的发展需要,在教育方面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由于应用文教学并不是一个专业课程,许多高职对其重要性都没用重视,大大忽略了应用文的实用价值,只是以一种硬性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强赛满灌,并未与实践结合进行教学,最终使学生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虽然上课听懂了,但是真正在写作的过程中总是不知如何动笔,或者写得文章漏洞百出,这就与国家目前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了。所以,我们在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项目驱动法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将应用文写作与实践相结合,在一次次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调动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思考,形成一套良好的思维体系。因此,“项目驱动法”不仅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更能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项目驱动法内涵及特点
2.1项目驱动法的内涵
“项目驱动法”就是让学生以完成某项项目的各个任务为任务,经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处理中去,摆脱那种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完成某项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与理论结合,从而更好的掌握课堂所学,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有着较好的意义。
2.2项目驱动法的特点
“项目驱动法”中在学生的参与,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项目驱动法”作为一种以实践项目贯穿教学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切实的掌握理论原理。其次,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可对学生的实践项目进行调整,对学生的任务进行指导,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项目驱动法”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控制”学生。另外,“项目驱动法”循环的周期比较短,每一周期都比较有针对性,因此其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3.项目驱动法在高职应用文教学中的运用
3.1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的好坏直接关乎着教学效果,是锻炼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的核心过程,一个良好的项目的设计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对项目的设计应当引起重视,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要点,设计的项目既要切实可行,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巧妙的将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很好地掌握了理论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应用文是一个最贴近实际生活的文体,我们以其中的“请示”写作为例,为了让学生们带着任务进行下一课的学习,老师设计了一个相关的项目: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各个班级的交流,班上组织了一次暑期社会时间活动。要求学生们根据以上的内容写一份请示条,格式要正确规范,内容要表达明确。
3.2任务实施
在这一阶段,学生们开始自己任务的实施,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过程,老师应当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适当地调整各阶段任务的难度,有序地控制任务实施步骤,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效的完成各项任务。
(1)理论知识教学阶段。在此阶段,老师要完成“请示”类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要注意的问题。但也不能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使其觉得课堂知识的枯燥乏味,所以,也要联系一定的实例来进行讲解。
(2)病文会诊阶段。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大体掌握了请示类应用文的写作格式,但学生在句子结构及文章条理方面任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通过老师的实例对照讲解,学生进一步强化自己对应用文结构的了解,更好的把握请示类文体句子的特点。
(3)互动交流阶段。此阶段旨在提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首先,老师选出几篇病文,给同学们进行修改,学生们之间分组相互进行讨论,指出文章的不足,对文章进行修改,再由各个组的代表将修改好的文章交由老师过目,老师进行点评,一一指出其优点与不足,让同学之间都进行互相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学以致用阶段。学生们通过前几次理论知识上的学习,对请示文体的格式和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再回到上课初期布置的项目上去,学生们应当根据自己的所学,独立的去完成写作任务,老师在此过程可给予一定的指导。
3.3项目评价
项目评论阶段也是一个比较有教育意义的阶段,老师通过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其给予一定的评价,对其文章进行点评,让学生们各自了解自己应用文写作上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积极地进行改善,以加深对应用文理论知识教学的理解。
4.结束语
总之,“任务驱动法”是一个比较有成效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了传统的硬性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为本,利用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一次次任务的过程中,也很好的掌握了理论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海燕,关于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教产一体化的探索[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70-73.
作者简介:赵晓君(1979-),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讲师;黄艳(1976-),女,河南信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01-02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实现也越来越复杂,导致软件中存在的缺陷数量大大增加,这些缺陷将会带来各种损失,甚至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如何保证软件质量已成为所有使用软件和开发软件的人们关注的焦点。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用来验证软件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功能的唯一有效方法,是保证和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为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满足软件测试人才的大量需求,目前已经有许多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添加软件测试课程或者添加软件测试专业方向。
软件测试专业包含多门专业课程,有“软件测试理论”、“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缺陷管理”等,其中,“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重点为初学测试的同学讲解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理论、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等,在多门专业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软件测试理论”教学现状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重点介绍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因此整个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初学软件测试的学生,首先要向其讲授相关测试理论,使其建立系统的测试理念。
但是学测试的学生大都是理科生,喜欢操作性强的课程,“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太强,需要背诵很多概念性的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2.测试方法和技术案例实际应用价值不足,学生很迷茫
测试方法和技术是“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仅靠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案例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测试技术的内涵,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产生迷茫: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在具体的项目测试中,应该怎样应用这些知识?没有实际的项目案例做支撑,学生会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针对上面的问题,本文提出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进行项目实践的同时,根据需要学习软件测试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法是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所谓项目驱动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1]这里的项目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所包含的涵义也不同。在“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中,项目即指一个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测试工作。通常,项目教学都是实践导向的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
在项目驱动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项目经验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以项目实施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把课程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融入项目操作的每个步骤中。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做组织和指导工作,学生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处于探索知识的情景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有效地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深入化的目的。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将传统课堂中老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通过一个具体项目的实践,感受到了真实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团队协作的必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拥有真实项目的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择业时拥有很大竞争优势。
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中,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个完整的项目测试实践环节,通过项目实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先做,遇到问题,再学,解决问题,再做,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测试实践,同时也学到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既解决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理论性太强的问题,又解决了测试方法和技术案例实际应用价值不足的问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理解软件测试理论与原则;掌握主流测试技术和方法,熟悉测试用例的编制、熟悉软件测试的基本流程,熟悉软件测试过程中各类技术文档的编制规范,并能灵活运用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一个具体项目软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如下手工测试流程: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撰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环境配置和测试数据准备工作、执行各种测试,撰写缺陷报告、跟踪并修复缺陷、进行测试评测,最后提交测试总结报告,达到软件企业对测试专业人才的要求。
2.教学内容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理论、软件测试基本技术、软件测试过程和软件测试工具。[2]
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包括软件测试、软件缺陷和测试用例的基本概念,测试的目的、测试模型、测试分类和测试流程。
软件测试基本技术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其中白盒测试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动态测试又包括程序插桩、逻辑覆盖、基本路径测试等;黑盒测试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法、判定表法、场景法等。这些基本技术都是在进行测试用例设计时使用的。
软件测试过程是指执行测试的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软件测试工具有多种:功能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和测试管理工具等。
四、项目驱动法的应用方案
1.项目的设计
实施项目驱动法,首先需要设计项目。项目的设计与选取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项目的选取与其他课程又有所不同,学生要进行的操作是对现有的或者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的测试工作,因此在设计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项目是现有的软件或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软件中有部分明显错误,有部分隐藏错误;明显错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测试积极性,隐藏错误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测试。
第二,项目具有典型性,代表大部分软件的共性。通过该项目的测试,学生可以掌握大多数软件的测试流程和测试方法。
第三,项目中有多种情景元素,符合使用多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进行项目测试的同时,学习使用多种测试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第四,项目大小和难易适中。每个项目组的人数控制在3~5个人,设计的项目能使学生通过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根据以上原则,本课程目前选择的项目是《企业薪酬管理系统》。
2.项目驱动法的实施
本课程通过让学生进行企业薪酬管理系统完整的测试流程实践的同时,讲解测试需求编写、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环境配置、测试执行、缺陷跟踪和管理、测试报告撰写等内容。课程授课方式主要是分阶段讲解测试过程和测试要求,每一个阶段开始,老师先讲原理,选择部分内容做例子进行讲解,然后学生比照例子跟着做;阶段内容完成时,学生提交完成的文档,老师选择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评,然后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内容,如此类推直至测试结束。
企业薪酬管理系统测试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本课程课时为60学时,根据图1系统测试流程图安排,基于项目驱动法的“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的测试流程进行,测试流程为:先获取项目测试需求,撰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提交缺陷报告并跟踪修复缺陷,最后提交测试总结报告。课程结束,要求学生提交项目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包括多个文档,整个流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必须有撰写规范的文档提交,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执行报告、缺陷报告和测试总结报告等等。
测试报告既体现了教师项目教学的结果,也体现了学生对测试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通过评价学生作品,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安排,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对象和教学特点,把真实项目引入“软件测试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从项目的需求评审、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执行、缺陷报告、测试评测到测试总结一个完整的测试流程,交给学生组建测试团队,按照流程进行任务分配和管理,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测试工作。通过一个完整项目测试流程的完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在掌握软件测试的各种测试技术和基本流程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项目测试经验,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6-0044-03
1 引言
虽然多年来各高校已经给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很多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但能够从事专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的高层次人才还是比较缺乏。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设置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是针对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而培养的实用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上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多地要求毕业生具有系统项目的实际开发经验。
为了突出专业技能需求,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我们采用先进的“项目驱动法”进行教学,由具有丰富实际开发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作全程指导,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按商业模式进行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从实际开发过程中查漏补缺,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的就业作好充分的职业技能准备,只有这种技术过硬,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才是社会所真正急需的人才。
2 管理信息系统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和其他专业课一样,主要是注意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思想,关注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课题。课余精心挑选一些水平适中的阅读材料供学生参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加以扩展、延伸和综合,撰写简单的开发文档,增加一些利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课外作业主要是采用小组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测评有较完整的习题库、试题库、试卷库等。
但在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却出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被动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令人尴尬的一面。尽管老师在课堂上也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但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理论性强、较抽象、枯燥无味和不切学生实际, 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面对这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反差,我们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探究,认为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知识的整体应用和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训练。
以往的教学设计是按部就班地学习课程中的知识点,即使注意加大案例教学,但没有依托完整的实际项目,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感到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容易遗忘。而且没有工程项目实际开发的历练和体验,也无法直接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和效果。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性很强,它的思想、方法是从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而高职高专学生大多未亲身体验过社会实践,所以课程教学中的理论难以在学生中产生共鸣。而我们在对已毕业学生作就业工作状况的调查中了解到,一毕业或毕业不久就担当单位技术骨干和项目主管的大部分都是在学习期间就参与软件公司项目开发的那些学生。虽然说其中有学生本人的个人悟性、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等因素,但分析他们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学习期间真实项目开发所带来的对于学习上的强烈动力和明确目的性也不可或缺。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主动性,并能够尽快地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改过程中我们想到以真实项目为主线来驱动整个教学过程。
3 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实施
3.1 项目驱动教学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教学思想是:鼓励学生通过社会上真实的工程项目中涉及到的课程内容主动地形成问题,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再去探索、寻找答案,解除自己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可以对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起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求解策略,并形成对这一课程学习的积极态度。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来完成一个具有明确目的性的项目而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但是,不管独立完成还是跟同学合作完成,都必须不定时地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进行分组讨论和专题研究,在经验分享和问题探讨中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和兴趣来选取适合他们的项目,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情景之中,即在真实世界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完全取决于学生需完成的项目,所以在教学中所有项目要尽量覆盖预定教学目标的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
为了最大范围地让学生涉足各种各样的实际工程项目,所选项目必须具备实用性、完整性。每个项目的规模不宜过大,并且应该有明显的主题或突出的重点。
3.2 优化教学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体系跨度非常大,涉及了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运筹学、系统科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宽基础、厚口径要求的重要性。不过,有很多内容在前导课程中已经学过,比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对这些部分作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整合处理,突出了偏管理、重技术的特点,教学重点放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以系统开发过程为主线的有关知识点上。此外,把当前最为热门的制造业信息化ERP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核心运作手段融合到教学中。
实际上这些课程内容都是在学生进行项目选题之前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完成教学,教师主要帮学生理清整体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将内容系统化,突出强调管理信息系统的全局观、整体观,此期间学生对某些知识点不理解或者认识模糊都没关系,可以告诉他们只需有个印象,等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或完成后自然就会予以理解。在此阶段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需对学生举例强调面向对象的思维方法对于高质量的管理活动和项目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其次,需要进一步突出强调各主要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比如,在确定采用了高效的管理模式之后,必须遵循严格的开发步骤,运用科学的开发方法,才能得到最佳的系统。
3.3 项目驱动法的实施
开学伊始,就要向同学们灌输项目管理思路,号召大家到社会企事业单位去寻找项目,尤其是可以带来资金收益的项目。为了配合学生出去寻找项目,有时候需调整课程内容,先讲系统设计规划和项目管理的知识,教学生学习如何谈判、如何展示自己、如何为客户作系统需求分析、如何起草合同、如何进行项目进度控制等知识。
如果成功地联系到项目,收到首付资金,压力自然就有了,动力也就产生了,学习动机明确,动力强劲,既学到了真实技能,又有经济收入,课程进展将变得非常顺利。对于那些不能联系到项目的学生,可以把他们分配到教师外接项目组。
适当时间之后让项目小组轮流上台讲解项目选题和实施计划,由教师和外聘专家进行评判,对于没有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或不合格的项目选题及实施计划应该打回重新进行,直至评审合格。一旦项目选题确定后,就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将大的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分段实施,每个小组每周要汇报项目进展情况,遇到问题及时提出。
在随后的整个项目开发过程当中,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主题讨论,总结经验,交流认识。并邀请软件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不定时组织学生参观软件公司的相关活动。
在学期期末的课程考核我们采用项目答辩的方法。因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不是能通过考试就可以验证教学效果的,而项目驱动法教学的显著特点,也在于实行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能力提高的项目答辩的课程考核方式,即课程完全按项目答辩方式评定成绩,其中项目质量(包括代码和文档)占成绩的70%,项目演示5%,项目答辩占20%,独创精神占5%。
4 项目驱动法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项目驱动法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的具体意义和学生自身的不足逐渐被发现和明确,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其次,完全真实的商业项目也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所以,较传统教学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强而持久,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更能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1)项目来源实时,项目必须是最新的。由于技术发展迅速,以往的项目往往代表落后的设计思想,过时的系统架构和开发技术,只有实时的项目才能保障所学技术的先进性。
(2)项目来源均衡,不同企事业单位都有其特定的领域和特定的技术倾向。如果只接触一两个行业的项目,势必造成知识体系不全面。所以项目应该来源于大量的方向和技术特点不同的行业。
(3)课程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商业项目开发经验。只有教师拥有强大的项目整合能力,才能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度过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难关,学习到成熟的项目开发经验。
(4)通畅的答疑渠道。为解决学生平时答疑辅导等问题,指导教师除了把教学资料(包括软件开发规范模板和范例等)制作成光盘下发给学生,还应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BBS,并公开电子邮箱、QQ、MSN、联系电话,使学生尽可能多种渠道能和指导教师取得联系,获得帮助。
5 结束语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宏观教学设计上实现了以项目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成教学布局的教学新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问题引导、项目驱动、学生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时,有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具体的、有形的项目作为知识的联想和应用载体,避免停留在抽象枯燥的理论层面。两年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而且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黎孟雄,马继军. 管理信息系统及经典案例[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 章剑林,江锦祥. 高职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37-40.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082-02
1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面向本科生立项的项目,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出发点、以创新为导向,强调自主性、协作性及实践性,让学生敢想、能做、能写、会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着重于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
所谓项目驱动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项目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学习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自身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项目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其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在项目驱动法中,学生根据项目需求来主动学习、寻求知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由2~5名学生构成一个项目组,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项目课题,申报成功后再进行项目分解、分工合作直至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申报、处理项目中的难题等多个过程中给予指导。整个创新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主。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真正完成一个项目驱动的过程。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的项目驱动不同于一般课程中所使用的项目驱动,主要在于一般课程中的项目是由教师预先设定好的,项目是为课程所学内容服务的,整个项目综合性、创新性较弱,学科较为单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并结合多门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申报的,项目是学生自主提出来,并且创新项目包括项目提出与申请、项目的总体设计、单元模块制作、总体调试、项目的阶段汇报、项目结题汇报等多个环节,项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本文结合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说明项目驱动法的在电气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扩展项目驱动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希望能够为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2 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和申报
技术项目是实现项目驱动法的载体,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确定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并结合所学专业、密切联系实践来进行选题和申报。电动机广泛应用在工业机床,家用的冰箱、空调、电动自行车等多种电器产品中,也是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电机与拖动主要的研究对象。项目组几位学生对电动机控制也十分有兴趣,决定选定电动机控制作为创新项目,这样能够把自动控制、模拟电路、电机与拖动等所学多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电动机分为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同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直流无刷直流电动机等多个种类。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几种电动机控制方法较为简单,同步电动机控制方法就很难;直流无刷电动机是一种控制电动机,结构比较复杂,控制实现难度相对大,得到锻炼机会也就大。最后决定选用无刷直流电动机速度控制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进行申报,并主动联系电机与拖动任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按学校要求填写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书,请指导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凝练创新点,经过多次认真修改,提交到学校并最终得到立项。
3 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项目实施首要及最重要的部分是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先由项目组学生查找资料,提出系统控制的初步方案,再由指导教师进行改进,然后把整个控制系统分为若干单元模块项目,每个模块任务由学生进行完成,单元模块完成后再进行系统调试。无刷直流电动机速度控制方法主要有专用芯片控制、单片机控制和DSP控制三种。其中专用芯片由专业的芯片公司开发,学生对具体实现过程不能深入理解;DSP控制功能强大,对线路设计要求高,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过DSP相关知识。项目组几位学生对单片机知识掌握较好,在项目执行过程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良好的应用,因此,最后确定选择使用单片机对无刷直流电动机进行控制的方案。
应用单片机对无刷直流电动机进行转速控制,分为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两大部分,硬件部分要与软件部分进行紧密结合,才能够完成好控制任务。
1)硬件电路部分可以分为4个主要单元模块任务。
①三相逆变器电路:把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通入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绕组,完成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换相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无刷直流电动机连续旋转的目的。
②逆变器驱动电路:把单片机输出的逆变控制弱信号进行放大,控制三相逆变电路的场效应管的关断与接通,完成直流电的逆变作用。
③无刷直流电动机转子的位置检测电路。
④电机正反转及转速的设定电路及转速的显示电路。
2)软件控制部分可以分为2个主要单元模块任务。
①根据硬件电路给定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正反转、转速设定信号及转子位置信号,控制输出逆变电路的控制信号,控制逆变电路不同场效应管的导通,达到无刷直流电动机正反转及转速控制的目的。
②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的计算和转速显示控制。
整个项目中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要进行良好的配合,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的学生之间要及时沟通,硬件部分进行变化后,软件部分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为了加快项目的进展速度,首先要完成整个系统的主要部分,比如硬件任务的①、②、③及软件任务的①,在此完成的基础上再逐步加入硬件任务④和软件任务②,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把项目分成多个任务,并安排好完成次序,就能够控制项目的完成过程。在每个任务执行过程中,由于任务明确,学生会主动查找相应的资料并自行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努力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学生会在项目任务进行过程中碰到一些疑难问题,要能够准确描述出现的问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协商,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进行验证和解决。如三相逆变器电路搭建任务过程中,开始时整个电路由有6个N沟道场效应管搭建而成,电路调试中发现上面3个场效应不能关断。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原因,发现由于驱动电路输出电压为正值而产生的,决定把上面3个N沟道场效应管改为3个P沟道场效应管,最后整个电路能够正常运行关断。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转速检测等问题,也都是由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努力进行解决的。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项目“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项目软硬系统的顺利完成,证明项目驱动法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其应用到课程设计、实训等其他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申请项目选题中应该发挥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把握项目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点及可实现性;在进行项目过程中,要能够把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指导内容会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大学生创新题目本身具有一些创新点,项目进行过程会遇到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教师可能也不是很熟悉,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特别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扩展自身的学术范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从项目选题、项目申报、项目总体设计、单元任务的完成、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得到很大的锻炼。学生为了完成项目,会主动学习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每完成一个项目单元,都会增强信心和成就感,为下一个项目单元的顺利进行积累更多的经验。在项目进行的后期,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用以更好地完善整个项目。学生在基于项目驱动法进行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中,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为今后进行科研、进入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项目驱动法应用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是一种特别行之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