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8: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英语精读课堂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良好的教书艺术莫过于娴熟地使用问题。课堂提问是英语精读课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英语精读课教学效果。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现状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阅读为重点辅以听、说等各方面,涵盖全面的英语技能知识。当前,许多精读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乏艺术性。有些问题肤浅、平庸、缺少信息沟,问法单调,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1.了解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是老师为掌握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情况。
2.体验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3.预测假设性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或推测。
4.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是根据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已学知识或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的提问。
5.理解性问题。这类问题可检验学生对材料所提供的重要事实或特定细节的掌握情况,也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重要信息的技能及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及短语的能力。
6.推断性问题。这类问题是针对文章的引申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而提出的。学生需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7.分析性问题。该类问题学生需将有关的信息一点点地挑出来,把它们与整体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
8.综合性问题。该类问题要求学生把文章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拼凑到一起,进行综合加工,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
9.评论性问题或观点性问题。该类问题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观点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陈述其理由。
问题的种类很多,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每次课都应包括所有类型的问题,具体采用哪种形式的提问,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三、如何艺术性设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问题
一般来说,专业精读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热身阶段、课文处理阶段、课文处理后阶段。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所设计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1.热身阶段
热身阶段是总体式教学的重要一环,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因此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趣味性,体验性,可说性。如笔者在上英语专业《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1TheTeddyStoddardStory时,就采用了如下类型问题:
1)观点性提问
Whatqualificationsagoodteachershouldhave?
2)了解性提问
WhatdoyouknowaboutAmericaneducationalsystem?
3)体验性提问
Whatisthehappiestexperienceyouhaveeverhadinyourlife?
4)预测假设性提问
Supposeyouaretheteacher,whatwillyoudo?
以上问题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课文处理阶段
课文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课文是文化背景、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的载体。通过课文处理,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结构,了解作者思路等,具有语篇理解能力。这一过程中,老师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类型:
1)理解性问题
Whatdoesthesentencemean?
2)综合性问题
Whatisthemainideaofthethirdparagraph?
3)分析性问题
Accordingtothepassage,where/when…?
4)推断性问题
Whatwillhappeninthefollowingparagraph?
5)观点性提问
What’syouropinionontheattitudetheteachertowardsTeddyStoddard?
这个阶段思索性问题策略的持续使用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使教学相融,加强师生交流。
3.课文处理后阶段
在课文处理完成以后,设计一些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复述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课文场景表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应与课文密切相关。有以下类型:
1)综合性问题
What’sthemainideaofthetext?
2)分析性问题
What’sthestyleofthetext?
3)推断性问题
Whatkindofcareerwouldyouliketodo?Why?
这一阶段的问题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培养其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四、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问题要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教师有艺术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体现出爱。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给予提示,诱导学生作答。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以肯定为主,肯定其勇于回答、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
3.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突出主体,引导思索。设计的问题要能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发现原因,引导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少提“封闭式”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展开讨论并充分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
4.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引起他们的共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不断拓展知识。:
5.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讲究艺术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问艺术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研究提问的艺术性,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01-03
Practice of ESA Model in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Training//DONG Yan, MENG Qingliang
Abstract By discussing the use of ESA teaching program designed
by Jeremy Harmer in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course, this paper will point out its major role in greatly enhan-c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ESA model;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humanistic quality
1 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2015年新制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在外事、教育等各部门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面对21世纪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高等学校教育者们的教育目标有了新的变化:英语专业本科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的英语专业知识,还应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并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显而易见,这个教育目标事实上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充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新要求。
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要求,必须主要依托于英语专业课程来实现。英语精读课是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一、二年级开设的最重要、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基础课,时间为四学期,总共累计达432课时之多。所选教材内容通常以讲授各种文体的课文为主,大多生动有趣,饱含人生哲理,便于教师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载体。如何一方面最大效率地进行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在精读课程安排上注意两者的合理配置,使它们有机、和谐地融为一体,二者不可偏废。
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与提升。在课堂教学中要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除此之外,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多新的、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加速实施精读课堂教学改革。笔者有着多年的精读课教学经验,尝试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最终发现:相对于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三P法(Presentation, Practice and Production)、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
guage Teaching)等教学法,把ESA教学模式投入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能大力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2 ESA教学模式与英语精读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英国英语教育专家杰里米・哈默(Jeremy Harmer)在其力作《怎样教英语》(How to Teach
English)中提出ESA教学模式,其中的教学三要素分别是E(Engage,投入)、S(Study,学习)和A(Activate,活用)。通过三个要素的顺序变换和不同组合,可以设计出三种不同的课型:直线型(Straight Arrows Sequence)、反弹型
(Boomerang Sequence)和杂拼型(Satchwork Sequence)。
ESA这一教学模式颇具新颖性,遗憾的是历来常为研究者所忽视。事实上,相对于任务型教学、传统的翻译法教学,灵活多变的ESA教学模式与语言教学相当契合,能以最积极的“投入”和最多样的“活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自主性,从而创造最佳的外语学习语境。在探讨将ESA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为数不多的论文中,刘芝宁的《ESA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与苏勇的《谈ESA程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颇具启示意义。此类相关论文大概都分解了三个阶段的教学步骤,以例证的方式论述ESA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及其对某一课程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然而,笔者在应用这一理论进行教学时发现,ESA对于课堂教学的最大裨益不在于教学效果的直接产出,而在于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之影响。人文素质培养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决不能一蹴而就,必在课堂上进行长期不懈的渗透。
本文将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英语教程Ⅳ》为蓝本,以“投入”“学习”“活用”三个阶段为不同的侧重点,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以ESA为核心的英语精读教学新模式,并着重探讨这一模式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深远作用。
3 ESA教学模式与提高学生多元人文素养的高度契合
此部分将ESA教学模式运用到第四册第一课《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教学实践中,以探讨它的每个元素对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大作用。
投入(Engage):激发最佳的学习热情与想象力 哈默认为,学生之所以对所学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是因为他们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而一堂非常有趣感人或具启发性和挑战性的课,往往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掌握得较好[1]。因此,在投入阶段,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最为有效地投入。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查阅地图,搞清英国湖区的地理特征;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所创作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这首名诗,欣赏诗中的音韵美和意象美;通过观图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力,猜测英国的湖区会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历史文化遗产等。
投入最重要的意图就是启发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之中。这一阶段正是以各种方式刺激学生自觉主动汲取人文知识的大好时机,更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一阶段应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活动应面对全体学生,提倡人人参与。
学习(Study):促进汲取人文知识 在学习阶段,“精读课教师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并将重点放在语言点及语言的构成上”[2],同时注重动词时态p特殊句式和修辞方法的使用。以下同样以第一课为例,阐释学习阶段的主要授课过程。
首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最终总结出课文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及其主题句。如前三段课文中,作者是在讨论英国湖区的地理特征,因此,最后学生可以用“湖区的地理特征”(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Lake
District)类似的表述对此进行概括,考查学生对于课文是否有较好的理解。还要设置合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如:“为什么作者说华兹华斯和波特赋予了湖区独特的魅力?”(Why does the author say that Wordsworth and Potter give the unique charm to the Lakes?)学生在总结小标题和思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接着,教师开始讲授每一部分的重要词汇和句式,但不一定要采用传统的逐句讲的方法,而是进行灵活处理。如鼓励学生挑出本文中用于修饰山谷(valley)的形容词lush、extraordinary、glacial、green;修饰高山(moun-
tain)的形容词high、craggy;修饰风景(landscape)的形容词spectacular、compact、crumpled;修饰湖泊(lake)
的形容词deep、idyllic;修饰山峰(peak)的形容词im-
posing、craggy;修饰小山(hill/fell)的形容词rolling;
修饰山坡(slope)的形容词grassy。这种归类讲述法能增强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使他们意识到能用多种表达去描述一个特定的事物,从而避免单一重复的描述。
在学习阶段,通过教师启发提问与讨论式教学为主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得以极好的巩固,而且他们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活用(Activate):最大限度地提高多元人文素质 活用是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ESA模式中最能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元素。活用练习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更牢固地使用语言知识,而且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或写作能力。“课堂教学中的活用方式分为读前活用活动和读后活用活动。读前活用活动有语义分析活动、句子分析活动、体裁分析活动等。读后活用活动有扮演角色、讨论等。”[3]
哈默认为,本阶段重点在于使学生在一个特定的话题中或情境下尽可能自由地、有效地、“交际地”运用所学语言。相对于读前活用活动,读后活用活动更为重要,主要包括戏剧表演、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故事或诗歌写作甚至拍摄微电影等。具体到本课,笔者设计如下读后活用活动。
1)让学生对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这首著名的抒情诗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表演,并动手制作视频。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诗歌的基本结构与押韵情况,在背诵表演的过程中还能陶冶情操,大大增添美的感受。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山东省某个著名景点进行介绍,需运用学习阶段所涉及的部分单词及句式,并想象一个外国游客在这个景点旅游时发生的故事,面向大家用英语进行讲述。
最终,活动进行得颇为成功,学生或陶醉在深情优美的朗诵中,或开心爆笑于旅游故事中,从而使想象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以极大提升。同时,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加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处理有了更大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4 结语
哈默的ESA教学模式操作时灵活多变,对于确保英语专业学生在精读课上的主体地位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荨W魑ESA教学模式的三个重要元素,投入、学习和活用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合理配置,能使学生最大化地汲取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应坚持在英语精读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英语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应该而且能够兼顾国家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发展需要。英语口语流利性是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专业精读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综合性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英语专业学生对精读课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受到语音、语调、单词、语法等语言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
1.文化背景知识。所谓文化背景知识就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中西方文化的迥异形成了语言运用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不同。学生如果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没有一定了解,势必会导致在课文理解时的晦涩难懂。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的第三册和第四册为例:在精读第三册中的highland fling(苏格兰高地舞),the volga(伏尔加河),thanksgiving(感恩节),aristotle(亚里士多德)等;在第四册中的communion(圣餐),the world bank(世界银行),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zimmerman note(齐默曼函电),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等。以美国大片经典之作true lies为例,如果学生对特定的文化背景缺乏相关的了解,在正常的播放速度下是很难完全弄懂影片的内容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英语网络资源,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在多媒体环境下加大有声资料的使用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在背景知识介绍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入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英语网络资源知识介绍,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所谓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即对一般知识和各类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这些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体育等,这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个不了解the beatles的人就不会去研究rock and roll的历史;还有像oscar,grammy及其相关的名作,以及一些国际性的组织un,wto,who,imf等。当各种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课本、磁带、录像等)传到学生那里,有时会出现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使作为载体的语言被曲解或者完全听不懂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精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三、采取的对策
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等语言因素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忽略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则会对精读课教学产生很大的限制,也会从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加强在精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非语言因素的开发与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施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
1.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跨越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障碍。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介绍英美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但仅有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作为精读课老师,我们应在介绍语言技巧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穿插一些额外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要注重对学生非语言因素的开发,其实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或非语言因素应用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因素,而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非语言因素指导开发的程度。例如,在讲wto(世界贸易组织)时,也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常用术语: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关税贸易总协定)等[1]。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gdp(国内生产总值),down payment(预付款;定金),bad debt(呆账),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bioeconomy(生物经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等名词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学生的专业所限,当他们遇到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语言材料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不懂装懂。在摸不着头脑或不懂装懂的状态下,学生很难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与兴趣,更别说针对话题进行英语语言交际了。要想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一方面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多留意当代社会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进步,尤其要熟悉一些专业术语。当然这对精读课教师的知识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充电”,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增强精读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四、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后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精读课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针对chomsky的语言应用和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包含了chomsky的language competence,包含了语言的知识和语言的应用。正如上文所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对曾经感到陌生的话题由无话可说变成有话可说,进一步表现为能较好地运用英语的知识针对某一话题畅所欲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了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促成他们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较好地融合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交际活动[3]。在精读课堂中,词汇学习、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及课后练习等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在课下完成,最重要的部分是课堂活动,教师应该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对精读课教学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非语言因素与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信息量,采取将全班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进行同伴教学(peer teaching)、参与自我评价,共同探讨与课文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4],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五、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加大非语言因素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
论文摘 要: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尤其在精读课教学中,注重非语言因素的培养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指出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及采取的对策,论述了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引言
英语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应该而且能够兼顾国家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发展需要。英语口语流利性是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专业精读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综合性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英语专业学生对精读课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受到语音、语调、单词、语法等语言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
1.文化背景知识。所谓文化背景知识就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中西方文化的迥异形成了语言运用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不同。学生如果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没有一定了解,势必会导致在课文理解时的晦涩难懂。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的第三册和第四册为例:在精读第三册中的Highland Fling(苏格兰高地舞),the Volga(伏尔加河),Thanksgiving(感恩节),Aristotle(亚里士多德)等;在第四册中的Communion(圣餐),the World Bank(世界银行),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Zimmerman Note(齐默曼函电),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等。以美国大片经典之作True Lies为例,如果学生对特定的文化背景缺乏相关的了解,在正常的播放速度下是很难完全弄懂影片的内容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英语网络资源,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在多媒体环境下加大有声资料的使用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在背景知识介绍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入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英语网络资源知识介绍,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所谓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即对一般知识和各类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这些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体育等,这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个不了解The Beatles的人就不会去研究Rock and Roll的历史;还有像Oscar,Grammy及其相关的名作,以及一些国际性的组织UN,WTO,WHO,IMF等。当各种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课本、磁带、录像等)传到学生那里,有时会出现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使作为载体的语言被曲解或者完全听不懂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精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三、采取的对策
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等语言因素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忽略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则会对精读课教学产生很大的限制,也会从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加强在精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非语言因素的开发与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施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
1.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跨越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障碍。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介绍英美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但仅有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作为精读课老师,我们应在介绍语言技巧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穿插一些额外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要注重对学生非语言因素的开发,其实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或非语言因素应用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因素,而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非语言因素指导开发的程度。例如,在讲WTO(世界贸易组织)时,也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常用术语: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关税贸易总协定)等[1]。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GDP(国内生产总值),down payment(预付款;定金),bad debt(呆账),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bioeconomy(生物经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等名词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学生的专业所限,当他们遇到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语言材料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不懂装懂。在摸不着头脑或不懂装懂的状态下,学生很难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与兴趣,更别说针对话题进行英语语言交际了。要想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一方面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多留意当代社会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进步,尤其要熟悉一些专业术语。当然这对精读课教师的知识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充电”,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增强精读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四、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后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精读课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针对Chomsky的语言应用和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包含了Chomsky的language competence,包含了语言的知识和语言的应用。正如上文所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对曾经感到陌生的话题由无话可说变成有话可说,进一步表现为能较好地运用英语的知识针对某一话题畅所欲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了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促成他们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较好地融合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交际活动[3]。在精读课堂中,词汇学习、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及课后练习等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在课下完成,最重要的部分是课堂活动,教师应该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对精读课教学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非语言因素与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信息量,采取将全班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进行同伴教学(peer teaching)、参与自我评价,共同探讨与课文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4],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五、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加大非语言因素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