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家访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2 14:58: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贫困生家访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贫困生家访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89-02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好农村和贫困家庭孩子教育问题,扶贫要扶智,治贫先治愚,想方设法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面临的实际困难[1]。2015年,《关于联合开展高校学生资助情况调查与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复核,并抽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实地复核。将贫困生认定工作与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和工作体系,对改善高校资助工作现状,探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精准资助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现状

(一)贫困生认定基本情况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基础。学校根据困难学生本人及所在家庭所能筹集到的奖金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困难和特殊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含一般困难)学生是指不能同时既提供学费、住宿费,又提供在校的生活费者,需要依靠贷款或其他资助完成学业。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指本学年学费、住宿费需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缴纳,同时需要资助维持在校期间生活费者。

(二)贫困生家访工作内容

为了解贫困生家庭情况,加强家校沟通,宣传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学校持续开展贫困生家访调研工作,资助工作人员赴重庆、四川绵阳等西部城市,以及宿迁、连云港等江苏所辖区县的部分贫困生家庭进行了实地家访,截至2016年7月,一共走访3省(市)62个区县的贫困生家庭112户。家访对象以特殊困难的农村贫困生家庭为主,通过实地走访,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给予不同程度贫困生相应资助提供了参考依据。

1.家庭经济情况核查。通过实地考察贫困学生家庭成员组成、住房条件、收入来源等实际经济情况,了解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意外事件等情况,对所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进行复核,为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提供真实依据和有效参考标准。家访对象绝大多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苏北地区及其邻近区域,经济情况相对落后;从家庭户口类型来看,19户为城镇户口,93户为农村户口,受地理位置、文化教育等因素的限制,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

2.工作调研及政策宣传。通过实地与受访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加强对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的宣传,探访学生及家长对国家、学院及学院相关资助政策的了解情况,鼓励学生争取获得更多的奖学金和其他渠道的资助。在与家访对象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以及学校资助工作的了解情况存在差异。学生或家长对资助政策比较了解的约1/4,绝大多数了解自己所获奖、助学金;学生对资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中,近1/10的学生希望可以通过更多渠道加强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因此,工作人员在家访过程中加强了对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的宣传,重点介绍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及勤工助学等资助政策。

(三)家访调研结果

1.困难等级认定结果准确度。112名学生中,共有低保家庭10户,单亲抚养的有11人。家庭人均年收入0.3万元以下的28人,家庭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72人。多数农村家庭的房屋破旧、家具简陋,城镇家庭的房屋装修简单、电器和家具较陈旧;从学生家庭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困难等级认定结果相一致。

2.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根据家访情况来看,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父母收入低、家人中有患病、家中上学子女多、家中有零收入的老人需要赡养、家中有欠款以及家庭受自然灾害使家庭财产损失较重。从整体来看,81%的家庭经济困难原因是父母收入低,其次是家中有人患病,比例超过50%。此外,家里有零收入的老人需要赡养、上学子女多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等也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合计比例约50%。家庭经济困难往往由多个原因共同组成,53%的家庭贫困原因为二项,24%的家庭贫困则由三项及以上原因组成。

3.突发性事件对家庭经济的影响。部分家庭遭受了对家庭经济影响较大的意外情况,42户家庭发生意外事件共57项次。其中,出现家人去世、伤残情况的25户,受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12户,其他意外情况主要有意外事故、下岗、投资失败等。这些突发性事件均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甚至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路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的认定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和基础,资格认定是否公平直接决定了整个制度的公平与否[2]。做好家庭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对于有效合理公正地分配使用有限的资助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3]。

(一)健全贫困生认定体系

1.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为更加科学地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应明确流程、细化标准,制定和完善相关学生经济状况认定的规章制度,开展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研究,结合上级提供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在实地家访过程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围绕学生户口类型、生源地、父母职业等家庭成员情况以及家庭收支情况等指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综合评价体系,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认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实行贫困生资助数据动态化管理。为确保资助工作的持续性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应是一个保持基本稳定的信息库,但也不排除部分学生家庭因突发事件等情况而使家庭经济状况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贫困生信息库应该实行动态化管理模式,即在每学年或学期初进行认定审核,形成贫困学生信息库,掌握所有贫困学生所获资助的基本信息,调研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情况,同时通过家访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所在地的建档立卡情况,确保每一名贫困学生能够及时、足额获得相应资助。

(二)强化资助工作监管力度

1.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一支以校级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和学院辅导员为主体,以班主任、学生干部为辅助的资助工作队伍,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从而使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重视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依据认定流程和材料来进行综合认定。同时强化资助监管工作,使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资助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加强理论研究,健全和完善学校资助育人体系。

2.探索参与式资助项目。参与式资助是以新时期教育发展为背景,以提高学生资助质量为核心,以资助项目管理为手段,通过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来推动实施的资助管理新模式。开展参与式资助项目应坚持阳光操作,并借助资助社团提供的感恩、实践等育人平台[4],探索资助育人的路径,实现以资助育人效果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参与式资助在给予学生资金和物质帮扶的同时,还给予了学生认知上的指导帮助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和情感上的互动,在支持学生成长的同时,通过方法上的指导,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他们积极乐观地度过大学生活[5]。

(三)开展资助宣传教育活动

1.开展诚信教育。不断改进和创新宣传方式,对国家资助政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诚信教育为主体,组织开展毕业生诚信还贷宣传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诚信意识,传递青春正能量。通过新媒体和“资助诚信”专题网站等宣传平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申报及还贷过程中坚守诚信准则,确保精准资助工作实效。

2.加强感恩励志教育。积极开展感恩励志教育,通过评选“十佳学生”、开展资助系列主题征文活动,将优秀贫困生事迹材料汇编成册予以表彰宣传,树立典型,

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励志勤学的氛围。并推进受助学生感恩教育,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义务实践工作,将感恩励志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和贫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

三、展望

实现贫困生精准资助,重点在于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精准度。目前的资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开展贫困生家访核查工作时,选择便利抽样法的形式,其随机性较大,不能完全体现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开展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研究,通过与资助工作者访谈交流、贫困学生家访及问卷调查等途径,探究促进资助认定工作公平、公正的对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进而实现对贫困生的精准资助。

参考文献:

[1]翟振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入 学习贯叵敖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 贯彻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 报,2014-09-10.

[2]吴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及 建议[J].高教探索,2010,(2).

篇2

家庭贫困学生是指学生及其家庭难以筹措到资金支付学费以及其他在学校中发生的费用。贫困生一般占在校学生的20%,他们的存在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面对日益突出的贫困生教育和资助,国家、学校、社会经过多方的努力,制定了一整套的奖、勤、助、贷、减的政策,这些无疑为贫困生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1 当前认定办法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校的贫困生认定办法是在地方政府开具贫困证明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班级民主评议,报院系审批,经学校批准后予以认可,并有资格享受国家的相关资助。该程序已经较为合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贫困证明不能反映学生贫困的真实性

作为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情况复杂,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辅导员很难获悉。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为贫困生的认定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并降低了贫困生证明的可信度,即使有三级证明,也不能完全说明其家庭经济问题。

1.2 班级民主评议难以全面反映情况

在当前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采用班级民主评议的方式,希望有效的借助班级同学的观察,真实、客观的反映班级贫困学生情况。事实的情况往往是一些真正的贫困学生,由于心理上的自卑和性格上的内向,在班级民主测试上不愿意说出自己家庭的客观情况。而一些性格外向,家庭一般的同学,却在讲台上勇于自我表现。同时,完全依靠班级同学的评定,其中也避免不了一些能虚作假行为,这些都客观上造成了认定工作的困难。

2 望、问、查、访法在贫困生认定上的应用

为了有效的解决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思考是否能够建立一整套做法、通过相关教师的工作,真正的将贫困生认定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总结出望、问、查、访的方法。

望,就是在开学之初,由辅导员仔细的观察每位学生及其学生家长的衣着、使用物品等情况,这一情况,往往是对该学生经济家庭状况的最直接的反映,以此为依据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状况。

问,就是在开学进行贫困生建档时,结合申请的学生及“望”的结果,重点对学生进行交流,落实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将结果反映在贫困生建档表中。

查,是指辅导员老师在检查宿舍的过程中,重点检查申请贫困生建档同学的物品情况,这些是其经济情况的最直接反映。

访,是指有条件的情况下,直接对贫困生的家庭进行家访或者向宿舍同学征求意见,了解其平时的生活、学习及思想状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依据。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基本框定班级贫困学生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学校既定的程序性工作,能够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3 基于感性认知的贫困生认定方法的工作要求和效果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需要的望、问、查、访的功夫,需要辅导员教师在工作中具有细心的观察力和注意力,能够注意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并且将这些细节记录下来,以便在贫困生建档时使用。

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国家的惠民政策,若要将这笔资金用到实处,就需要辅导员充分的体察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要求,将工作落到实处。

笔者在所在的学校基于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贫困生方法的认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在以往,一些家庭不贫困的学生,也会获得贫困生资助,会引起班级同学的不满,也会对学校资助工作的公平性照成负面的影响,甚至出现在后续贫困生励志教育工作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整体励志工作效果。通过这种贫困生认定方法,有效的提升了认定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资助环境,使国家的资助资金真正的落到了实处;另一面激发了受助学生的励志积极性,同时,使更多的家庭贫困的学生积极励志,在符合学院的受助条件后,争取相应的贫困生资助,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2007(5)

篇3

自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以来,我校切实做到及时、全额将资助款发放到每一位受助学生手中,无一遗漏。建档立卡学生150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5人,他们享受的各项资助款全额打到学生监护人农商行银行卡账户中。

二、主要做法

(一)宣传政策,摸排状况。

为掌握贫困学生资助的第一手状况,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在接手新的班级后,在一周内通过班会、调查、家访等形式,摸清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填写贫困学生调查表,并向全体学校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由学生本人或监护人填写申请表,校评审小组对提出申请学生状况作出审核,最终确定资助名单。

为使有限的资助资金发放到最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我们通过办专栏、写标语、发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对贫困生资助政策进行大力宣传,让广大贫困学生、家长、社会全方位了解资助政策,熟悉资助申报程序,即提出申请、教师调查走访、评审委员会审核、社会公示、名册上报、资金发放、后期监管,从而营造了全社会关注贫困生资助、关心贫困生成长、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领会精神,落实制度

1,认真学习并坚持落实执行上级有关文件,规范建立相关档案。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学生资助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严格资助流程,为资助管理工作带来强有力的保障,使我校的资助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在认真研究国家有关学校资助管理工作精神基础上,制定贫困生工作制度;并认真做好学生资助计划、经常开展学校资助工作自查。

(三)严格程序,规范档案

按照县教体局学生资助工作文件要求,每学年对学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摸底,认真规范建立贫困生档案,规范管理公示原材料,严格按上级要求,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及监督。

三、存在问题

篇4

一、责任制度

实行控辍保学校长责任制度,确定控辍目标落实到班级,责任到人,每学年同各班主任签订控辍目标责任状。教师与学生家长签订控辍目标责任状,实行目标管理。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制定措施、力求提高,对完成控辍目标的教师予以表彰,对无辍学的班主任实行重奖,对完不成控辍目标的,除予以罚款外,限期完成控辍目标。

二、辍学报告制度

班级发现辍学,要及时进行家访,做好家长或监护人的思想工作,劝导学生复学,工作一周未复学者,班主任要填写“辍学报告单”递交学校,对未能及时报告或未及时家访,工作不实造成辍学的,追究班主任的责任。学校责成专人负责,每月将辍学情况上报给区教育局和督学室,保证及时上报。

三、学籍管理制度

1.按教育局统一要求建立规范的学生学籍,人口档案资料,逐步利用现代化手段,力求两年内学籍使用计算机管理,使之管理科学化。

2.在规定时间内为新生办理统一的学籍。

3.确定专人管理学籍,严格转入转出制度,手续健全、档案完善。

四、跟踪制度

班主任对每个辍学生和有辍学苗头的学生要及时跟踪,做好跟踪记录、家访记录,在做好复学动员工作的同时,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去向,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学校。

五、救助制度

为制止辍学,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杜绝因贫困而辍学现象发生,特制定此项制度。

1.班主任要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有所了解,及时家访,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列为本班救助对象。

2.对于全镇特困户、贫困户的子女入学,学校适当减免费用。

3.开展扶困助学活动,通过手拉手、一帮一的形式,切实保证贫困生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

六、家访制度

为保证控辍保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及时了解学生动态,特制定家访制度。

1.班主任要定期对本班学生进行家访,及时沟通学生校内外表现,做到对症下药。

2.发现学生厌学情绪,班主任教师要及时家访,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协助学生做好工作。

3.对于产生辍学想法的学生,班主任更要及时地进行家访,对家长讲清学习的重要性,及时宣传《义务教育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例。

4.每次家访班主任要做好家访记录,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七、后进生转化制度

1.对于本班的后进生要分清类别,做好记录。

2.针对本班的后进生,班主任对每一名后进生做好转化的计划、实施步骤等纪录,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和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有机结合,使其尽快转化。

3.及时做好记录,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潼关县小天鹅学校

篇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03-02

在政府的关心下,全社会的支持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已基本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困难问题,基本做到了无应入学大学生因贫困辍学。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在育人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经济解困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的情况。高校奖助学金在履行经济帮扶的功能时,需要承担更多的育人功能,而怎么去实施?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索。

一、完善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1.实施“科教兴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实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很多贫困生都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政府、学校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实现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中国教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贫困大学生大约占所有在校生总数的20%,总量庞大,“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过:“中国教育梦”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而要实现人人成才,就必须关注贫困大学这个特殊的群体,从各个方面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让梦想照进他们的现实,助力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3.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生出彩。做好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时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努力推动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让贫困地区的大学在校期间都能安心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为贫困所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人生公平的起点,推进教育公平对实现大学生的出彩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普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资助了大批经济困难学生、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同时也有效地分担了教育的成本。但在资助育人实践功能发挥中,存在注重物质资助、缺乏精神激励措施、忽视贫困大学生主体功能发挥等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

1.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贫困认定工作是高校进行资助工作的第一步,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不仅直接关系到资助工作的效果,也会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覆盖的全面性与公正性造成影响。目前的生源地贫困证明,普遍采用盖章的方式;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主要局限在定性判断上,这种判断方式大多属于主观、传统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再加上有部分学生递交的材料并不完全属实,这就导致了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产生一定误差。此外,在资助程序中还存在部分不合理的因素,一些学校在贫困生名额分配中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完全按人数分配贫困生的名额,忽视了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应该被资助的同学获得了资助,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同学反而没有获得资助,占用了宝贵的资助资源。

2.重经济资助,忽视实践帮扶。目前的资助模式是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较多,实践帮扶较少,不利于对大学生反哺意识的培养,同时会助长学生坐享其成的思想。目前,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并不是很多,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且多数岗位属于机械性工作,如发传单、做促销、食堂保洁等。工作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性较差,不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效。不能很好地将勤工助学融入到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在单调的机械助学模式下,受助的学生很难感受到自己在受助过程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完成育人实践与助学的高效有机统一。

3.忽视贫困生的心理帮扶。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使用社会和政府提供的援助及拨付的资助金方面,虽能解决贫困生短期的经济困难,却可能会忽视他们的心理状况。由于贫困,部分学生除了要承担比较高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普通同学相比较,他们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面对更复杂的心理问题。此外,部分贫困生由于缺少引导,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自认为低人一头,缺少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经常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且部分同学自尊心较强,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但一些高校对于这些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4.无偿补助对学生自强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对困难生提供的帮助大多属于无偿性的资助,虽然能使困难生的经济压力得到暂时缓解,但无偿性的资助容易使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不愿靠自己的勤奋去拼搏、去奋斗;更有甚者,为了获得资助,开取假证明,骗取学校以及社会上助学金,同时也有个别地方资助部门工作不严肃,没有建立起完善、规范的诚信体系,开具的困难证明存在人情因素,给了这部分同学以可乘之机,产生了不良影响,背离了学校及社会资助的本意。同时无偿补助会使得部分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不能够培养他们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实践机制的建议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认定指标体系,保证资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库,每学年都能动态跟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定期开展学生家庭经济认定工作。为了实现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开展班级测评、同学评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等准确把握学生家庭经济状态。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应对学生信息实现全面动态化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经济情况变化。同时,也可尝试建立家访机制,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2.完善贫困生的实践帮扶机制。目前的资助模式中,对贫困生的权利讲的比较多,而关于义务部分则提的相对较少。长期没有付出只是获得的模式,会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利于贫困学生的成长。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使他们真正去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在资助工作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这样不仅满足了贫困生的经济需要,在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时又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既帮助贫困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又提高了他们摆脱困难、应对长远发展的能力。这种方式其实也体现出一种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资助工作者分辨学生困难与否,因为一般来说不是很贫困的同学可能不一定愿意主动去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因此,通过实践帮扶机制可以节约贫困生的认定成本,帮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迅速找准资助的对象,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

3.完善贫困生心理帮扶机制。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不仅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更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在贫困生中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成立心理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展开心理辅导。此外,在针对贫困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时,还要鼓励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教育。在资助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到资助与心理帮扶的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资助育人效果。接受资助后,受助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激之情,能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这种情感归属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实现对美好未来的良好憧憬。

4.完善贫困生认定程序及责任追究机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关键要以是否将其认定为贫困生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个认定过程应该尽量做到严格并细化。譬如可根据贫困学生户籍所在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不同地区的同学,设计不同的权重,建立一个全面的贫困生综合数据分析平台,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所得结论,确定进行资助的临界点,对受资助的对象进行精准的定位。为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让真正的贫困生得到帮助,还需要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出具的贫困证明材料不能仅仅盖章,还需要当地经办人、学生家长的签字。到学校后,学校还需要核实相关证明文件,建立举报电话并通过其他同学对申请贫困认定的同学进行探访,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如果发现有明显的高档消费及超出其支付能力的非必需消费情况,一律取消其贫困生资格,并对其进行追究,让学生们都认识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朱志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29-31.

[2]齐兰芬,鄢载鹏.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09):57-58.

篇6

2、家长会的主要内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告学校或班级的教育工作;介绍学生的学习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状况;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共同研究、落实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3、召开家长会议前,教师在准备好学生各方面的植被,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开会前两三天发书面或口头通知,让家长明确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中心内容。

5、会议前向学生讲明会议的目的、意见,扫除学生思想顾虑,使他们动员家长参加会议。

与热心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交换意见,听取建议,选定会上发言的家长,做好发言准备。

二、进行家访

(一)家访的量化指标:

班主任每一学期到学生家中采访,必须完成学校下达的量化指标(各中小学教师都要深入学生家庭,成为联系家庭和学校纽带)。

(二)家访的原则:

家访必须分层次进行,每个学生均要享受家访的待遇。学有潜力的学生、特长生、单亲家庭学生、贫困生、学困生和有辍学倾向的学生要作为家访重点对象。

1、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

2、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及思想发展动态;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途径;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立足学生实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3、收集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三)家访的内容:

1、学生在校实际情况汇报。

2、学生在家实际情况询问。

3、了解学生家庭的结构、经济状况、环境、教育等情况。

4、与家长协商共同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手段。

5、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联系教师与学生、学生家长的感情。

(四)家访的注意事项:

1、家访后,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变化,收集各类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育教学的方法。及时填写家访登记表,并让学生家长在家访登记表上签字。做好家访工作总结。

2、家访中,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片面孤立地评价学生。要有情感艺术和语言艺术,引导家长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子女。

3、家访时,学生、学生家长都应在场,个别问题可要求学生回避。

三、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主要任务:充当学校的参谋;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1、在班级学生家长中选出热心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3~5人组成家长委员会组织。

篇7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147 — 02

引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可避免的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从1997年开始,我国在普通高校中实行收费制教育,意味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自己承担高昂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由于不断提升的教育费用,贫困生问题渐渐凸显出来。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有超过700万人的普通高校在校学生都是来自于边远和农村的地区,占了总数的60%,而大学里有学费和生活费担忧的贫困生有高达300多万人,占学生总数四分之一,其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10%左右,人数大概在160万。且贫困生构成出现新变化:城市贫困生数量增多。目前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例还在呈快速增长趋势,在有的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已接近50%,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为了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国家、社会和学校都采取了尽可能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这其中有很多贫困生勤奋刻苦、认真钻研,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回报社会;但是我们同样会看到,很多同学不能正视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同学间正常的贫富差距,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在他人身上寄予希望、有的想象着投机取巧、更有甚者自暴自弃,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在学校中就出现了一些“三困”的学生,即生活、精神和学习都困难的学生。所以,做好这一部分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出现的原因

(一)很多的贫困生都是来自各地的农村,而农民的一般收入显然不能供养大学生,尤其是我国某些特困地区。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力还不够高,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大部分农民的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这些种植业科技含量低、结构简单、有很低的抗风险力。因此,农村的家庭收入很微薄。而目前教育费用持续增加,使得很多农村家庭对于高额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无力承担。比如:我系有一位同学,来自河南,由于他家的地理位置常年遭受自然灾害,一年的收入连正常的家庭开支都不够,更无力承担高额的学习费用。

(二)部分学生的父母都是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很多家长的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在就业时就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难以找到适合及高薪酬的工作。其中还有部分来自单亲家庭,这样他们的家庭收入就更加单薄。

(三)部分学生的家庭存在部分成员没有劳动力的情况,他们不仅不能外出劳作,为家庭增添收入,往往还需要家庭为他们支付高额的医药费,这就更加加重他们的家庭贫困程度。

(四)农村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没有完全到位,子女太多,这也是构成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家庭供养一个大学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同时几个。在我系中,不是独身子女的家庭占了三分之二,且都是有两个以上的孩子。

二、高校贫困生问题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

(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高校贫学生大多来自贫困的地区,从小他们就处在贫困的环境中,所能得到的物质资源十分匮乏。他们的家庭较为贫困,父母的收入较低,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而这种出人头地的最好方法就是好好读书。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来摆脱现在的困苦生活。这样就会使得孩子认为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良好的物质环境,会误导孩子,使得这种读书目的功利性太强。虽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很多贫困生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认识读书学习的真正意义,但是还是有少部分贫困生觉得读书是成为有钱人的捷径。长此以往,这些贫困生为了钱财而学习,使得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偏离正轨,也不利于他们优秀人格的发展。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家都奋力学习,拼搏高考,并不十分关注周围同学的家庭条件和生活水平,贫困生也是一样。但是到了大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贫富差距也较为悬殊,贫困生会渐渐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其他人,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内心世界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些打击都会使得部分贫困生精神萎靡、自甘堕落、虚荣心极度膨胀,强烈的嫉妒心会使得他们做出不该做的事。很多贫困生为了拿到学校的补助金,特意夸大自己的家庭情况,来博取老师和同学的同情;很多人觉得贫困的人就应该受到特殊照顾,拿贫困补助也是应该的事,有时甚至觉得得到的资助太少;有时,当资助的名额不能满足所有困难的学生时,有的学生还产生怨恨的心里;还有一些贫困生在上学时向银行借贷了一定的钱来支付学费,但是毕业后,就故意躲藏,不偿还银行的贷款金额了。以上的这些情况告诉我们高校贫困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势必会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不利于他们和同学的正常交往

由于贫困生家庭条件比较差,不能享受正常的物质生活,因此贫困生一般都比较自卑,心理也比较脆弱,承受的身心压力也比一般人大。在这种巨大压力下,容易变得敏感,旁人一句玩笑话,他也会当真然后生气。长此以往,同学们会觉得他们脾气古怪,性格阴沉,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交往。通过一些细微的观察,我发现有时候即使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关心他们接近他们,但是他们还是会对我们有所防范,不能真正地和我们心贴心。真正使得他们觉得贴心的还是与他们相同处境的贫困生,他们觉得只有贫困生这个圈子才是适合他们的。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发生的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凶手马加爵就是一名来自山区的贫困生,在和同宿舍室友打牌娱乐的过程中认为别人嘲笑了他,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将4名同学杀害。

(三)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

有些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家庭贫困的,有些是因为突发变故导致家庭一下子贫困。这部分学生如果意志薄弱些,就会承受不了这个打击,会自怨自艾,极度消沉。甚至有些严重的会性格大变,闯出各种祸端,学习成绩自然跌到谷底。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赚取学费,就去打工,打工减少了学生用来学习的时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此外有些贫困生成绩十分好,但是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没法接受更高的教育。

(四)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由于贫困生家庭条件艰苦,没办法获得成长所必须的营养。即使生病了也没有足够的钱去医院治病,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发育。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贫困生都体质较差。

三、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就目前而言,国家很重视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国家给予这些高校贫困生很多资助,比如提供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贫困生补助等。各大高校也尽自己所能的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比如提供学校奖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岗位等。但这些工作都比较关注贫困生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忽视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偏重对贫困生经济上的帮助,而忽视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校都为贫困生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也提供了一定的助学金和学费减免等,极大的改善了贫困生的生活状况。但是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却很少,如加强在勤工助学岗位上的贫困生的责任心教育;加强贫困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意识的教育;加强申请助学贷款的贫困生的诚实守信教育和受资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等等。

(二)缺乏对城市贫困生的关注。因为高校贫困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城市学生的父母因为失业导致家庭经济状况变差,生活艰巨。这类城市贫困生因为自卑心或者自尊心,碍于面子,往往不会主动向学校申请资助,使得学校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因此,对他们的关心也不够。

(三)缺乏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在大学里,贫困生不仅要面对家庭经济的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等。这就导致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是学校有时并不能给他们提供便利的心理咨询服务,缺乏对他们心理问题的关注。

(四)缺少对贫困生能力的培养。由于贫困生家境较差,没有办法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很多课业都需要金钱的支持,比如艺术、英语和计算机等,这些不仅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对他们将来的就业产生造成一定的困难。

四、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就目前而言,高校贫困生的问题是众多高校关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解决问题要治本,就要先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有关于贫困生的各种资助制度。帮助贫困生需要各界的鼎力支持,也需要诸多资助制度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在实处上帮助高校的贫困生,才能真正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帮助贫困生的过程中,由于高校的经验不足,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完善各项资助制度,确保每一项资助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我们也要给予高校贫困生更多的关心。每年都要对在校贫困生都要进行一次重新的认定,同时可以进行家访或者是面对面的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具体家庭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二)加强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的教育工作。我们应该教育贫困生如何正视贫困,理解贫困,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贫困,不能让他们失去生活的信心和理想。与此同时,要教育其他同学,不能歧视贫困,也不能给贫困生增加心理上的负担。

(三)培养学生慢慢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减少对社会的依赖性。其实,一般情况下对贫困生的资助都是暂时的、表面上的,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自立的精神,让他们真正面向社会,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机会,才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对社会和资助的依赖,实现从帮贫困生“输血”到为贫困生“造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篇8

2019年,我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以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明确责任、创新思路、细化措施,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现将工作情况概述如下:

一、明确责任:落实层级管理,建立倒查制度。

每年四月初,学校都要组织召开学生资助工作筹备会,六位校级领导都要参会,会议强调学生资助工作政治性强,必须规范操作,落实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学校制定了《荣县一中学生资助方案》,成立了贫困生资助领导小组,实行层级管理,校长高奇星为第一责任人,六位校级分别负责一个年级,如果工作出现纰漏,将进行责任倒查。资助工作有专人(政教处工作员宁鹏)负责,确保资助工作正确有序的开展。

二、创新思路:营造工作氛围,落实结对帮扶,提供交流平台,强化考核奖励,后续思想教育。

1. 营造工作氛围。学生资助工作会后,学校都将分发资助工作宣传单(学生每人一份),在教学区粘贴宣传海报,还会通过标语、LED显示屏、黑板报、展板等多渠道、多途径宣传国家资助政策,营造工作氛围。

2.落实结对帮扶。

对初、高中建档立卡生,学校班主任、行政领导和党员均以“一对一”方式结对帮扶,帮扶教师利用周末实地家访,了解家庭情况,宣传资助政策,收集家长建议,家、校、生三方全面深入交流沟通,家访现场拍照,上传学校政教处存档。

3.提供交流平台。

以年级为单位,凡在年度资助工作专项考核中获得年级第一名的班级(全校共六个),将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资助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言,为其它班级提供借鉴,同时领取学校颁发的“年度资助工作先进班集体”证书。

4.强化考核奖励。

按照《荣县一中学生资助工作方案》,学校根据班级完成任务的时间、质量,在班级月度考核、学期考核、年度绩效考核中均要进行资助工作考核评分,考核关乎班主任切身利益,且力度较大,单是生源地助学贷款一项,做得最好的班级可领奖金2000元以上。

5.后续思想教育。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也是资助战线今后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对受助学生,我校抓好“三育”:

一是励志教育。充分挖掘受助学生典型,用实例激励受助学生直面困难,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立志成才。18届学生王烙铭,中考成绩较差,因家庭困难,六次受到资助,六次参加资助学生大会,不断受到熏陶激励,高考被211中国药科大学录取。

二是诚信教育。重点针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进行“一对一”诚信教育,不断强化受助学生诚信意识,最大限度减少违约行为。18年,我校生源地助学贷款906人,全部报到入学;以往贷款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宽裕的已陆续还贷。

三是感恩教育。结合奖助学金评审与发放工作,教育受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拥有社会责任感,时刻不忘回报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受助学生余沁雨在资助总结会上发言:有了资助金,减了父母忧,增了学习劲,我如愿以偿考上211川农大。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后,我要再接再厉,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三、细化措施: 开设直免通道,明细工作流程。

1.开设直免通道。

按照教育局文件要求,每期开学前,学校通过班主任在班级群先作政策宣传,报名缴费时直免学费,避免先收费、后打卡退还现象,四类学生(建档立卡,低保,特困,伤残)必须享受免学费政策。对于一年级新生,学校在录取通知书上以显目字迹说明,“四类学生”不用带学费,来校报道注册时,带上相关证明材料,在特设窗口缴费。

2.明细工作流程。

第一步:组织例会、明确要求。

学校每年均要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由伍大方副校长主持,全体校级领导临会,全校班主任参加。会上宣传资助政策,明确工作要求,下发班级名额,班主任签订《资助承诺书》,承诺公平、公正、公开地完成班上的资助工作(承诺书一学年签一次)。

第二步:监管到位、评选公正。

班主任组织,班级公选组建资助评审小组(由班主任、部分科任教师和学生民主选举5人以上的学生代表组成),利用班会课,全校统一进行资助评选工作。校长、书记通过教室摄像头,在学校监控室全程监控,各年级分管领导在教学楼全程巡查指导,确保学生代表的产生和评选结果公平公正。按照政策要求,建档立卡学生必须享受第一档1250元,其余“三类学生”填写《国家助学金申请表》(申请表一学年写一次),由资助评审小组讨论确定受助档次。

第三步:公示足时、审核严格。

评选结果出炉,各班将受助名单粘贴在本班教室显目位置,公示期不低于一周。粘贴后,班主任拍照传班主任群,政教处收集存档。对各班公示情况,各年级分管领导巡查督促。公示期满后,班主任完成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电子文档填写并上传班主任群,政教员收集整理,同时,根据资助小组社会调查情况,政教处安排专人对各班评选名单进行严格审核,再汇总信息上传教育局审核,审核通过后,学校把所有资助名单粘贴公示在高中楼“公示栏”处七天,接受全校师生监督,政教处拍照存档。

第四步:信息完善、结果圆满。

教育局资助中心将上卡不成功的学生名单返回学校,由学校专人清理核实,完善信息后再上传资助中心,最终全部上卡成功!

第五步:收集资料、整理归档。

学校政教处将学生资助材料收集整理归档备查。

篇9

大学一年级学生作为入学新生,如何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向大学的过渡,一直是高校辅导员关注的重点。虽然我校在《江苏科技大学辅导员管理办法(试行)》中早已明文规定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和奖惩条款,但是每个年级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要想做好一年级辅导员工作,仅仅履行《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工作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管理办法》中各项职责具体落实到不同年级辅导员工作中时也是有差别的。笔者结合自己在长期负责一年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积累的经验,就一年级学生工作中重要环节展开讨论。

一、一年级学生特点

每年九月初全国各大高校迎来新一届学生,也迎来了新鲜血液。新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来到陌生的校园,表现出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富有激情等特点。但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学校迎来“90”后),加之中学的应试教育惯性使得他们进入大学后容易出现对大学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活环境不适应

除了少数学生因为南北方气候差异,以及饮食习惯差别的不适应之外,大多数是对独立生活的不适应。现在的大一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也都是家里的小太阳,加之高考压力,除了学习吃饭之外所有事情基本都由家长全部代劳;他们到大学后才发现生活上自理能力很差,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学生来到大学要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衣服:更不用说整理内务、合理安排时间等事务了。

2.对大学学习模式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自己选课、自主学习,“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很普遍;没有固定教室也难实现班级集体晚自习。大学一年级学生一下无所适从,错误地将课程表中空白的地方视为玩耍时间。同时,大学教师授课模式大大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课堂容量大,一节课讲授完教科书几十页现象很平常,这都对课后独立思考和复习要求很高。很多学生非常不适应,觉得几节课下来自己什么也没听懂,很着急。

3.对大学管理模式不适应

高考指挥棒下的高中管理模式与大学学生管理模式截然不同,以班主任为例。高中班主任生活在同学中间,除了早自习、晚自习和学生们在一起外还担任班级的课程。而大学班主任多数是由专业教师担任,基本上每专业(一般有2―4个自然班)一个班主任,再加上专业教师都有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可以说一周见不到班主任一次的现象也很普遍。大学班主任更不可能和高中班主任一样,事无巨细都体察到,把学生管得紧紧的,还经常以家访和家长会的形式和家长们碰面,及时沟通学生出现的问题。大学四年是学校和社会过渡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多新生来到大学校同突然发现自己前所未有的自由自在,还有大把的时间,也没有老师动辄叫家长告状,一下子放任自由起来,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者谈情说爱,学习成绩一泻千里。

4.对人际关系处理不适应

大学的集体生活以宿舍为最小单位,室友们朝夕相处,毕业时难分难舍的情况也很感人。但是,一年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中凸显的问题也很多;大家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在宿舍里会产生种种小摩擦,而且每个新学生(独生子女较多)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让步和包容很陌生,若这些情况处理得不及时会导致矛盾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个别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导致自闭症、强迫症、不合群等情况出现。

二、辅导员针对性工作的着力点

每一年在面对大一学生刚入学时表现出以上的“不适应”,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认为一年级学生工作的方向主要是积极引导、建立朋辈友谊、消除不适应,建立积极向上的学风;具体落实在日常工作中的以下几个方面。

1.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文化建设包括卫生美化、安全用电、建立良好的学风等。卫生工作和安全用电是一年级辅导员日常管理中第一落脚点。在抓宿舍卫生工作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对个别学生从教他洗衣服开始。除了每个学生自己卫生状况要抓紧,更重要的是宿舍内整体卫生情况,这考验一个宿舍团结和睦相处的程度。坚决反对“三个和尚没水吃”和“各扫门前雪”的思想,那种心中只有自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是以后室友们和睦相处的祸根。在每周宿舍卫生评比中,着手培养一年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宿舍为家的自豪感。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抓宿舍卫生不是目的,目的是培养一年级学生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室友们相处的艺术,最重要是在宿舍里建立积极向上的学风。宿舍文化建设的重心就是建立学习型宿舍,在干净整洁、团结和睦的氛围中促成浓浓学习风气的形成,互相督促,坚持去教室(或图书馆)晚自习、坚决反对逃课。

2.班风和班级文化建设

学校每学年都能涌现一批优良学风班,在评比的过程中,能清晰地看到优秀班集体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班风。一年级是培养优良班风的最佳时机,也是最重要的时间。辅导员要在一年级狠抓班风建设,深入宿舍、课堂、食堂,定期策划主题活动,选择成绩优秀、有号召力、热心为集体的同学做学生干部,评选过程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关系着班级的凝聚力和人心向背。在新生入校较短的时间内,每个学生都会结识新朋友,形成新的朋友圈,此时的他们对友情非常敏感,也非常珍惜。辅导员要抓住这个时机,让主要学生干部做好自己朋友圈中新朋友的思想工作,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问题,一年级学生来到大学后首先关心的是自己所学专业是不是热门专业。辅导员要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这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开门见山地告诉辅导员:这不是我喜欢的专业,我要转专业,请问怎样操作?

大学一年级辅导员要主动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着手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学涯规划教育。首先,聘请每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或者资深教授为一年级学生讲解专业前景和专业内容及专业要求,使得每个新生心中对专业不再茫然。第二,请高年级同学到新生中来,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帮助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学习模式,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第三,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给新生们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从专业一就业一职业的角度提出具体要求,给那些觉得考上大学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学生一剂猛药,使大家意识到大学不是终点,脚下路还 很长。作为一年级辅导员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要着手引导学生制定学涯规划,有长远规划有近期目标,落实到书面上,每学期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总结得失,找到计划和现实的差距,分析原因,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4.学生心理干预

每个高校在新生入学初就给新生做体检和心理健康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辅导员,这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得我们的工作思路变得清晰起来。辅导员马上根据测试结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此后的日常工作中对测试结果显示异常的学生留心观察,主动靠近他们,与他们常谈心,做知心朋友。对有个别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引导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就诊,请专业心理医生疏导,防止重大问题发生。必要时,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从侧面了解该生中学时代的心理状况的同时可以联合家庭一起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最后,做好及时更新心理档案工作和保密工作,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又能为后续辅导员的工作提供完备资料。

5.关心帮助贫困生

贫困生是高校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各地的高校都建立了学费减免、贫困生助学金、伙食补贴等常规援助机制,来帮助贫困生完成大学教育。而做好一年级贫困生工作不单单是根据贫困生提供的证明材料建立贫困生库,对贫困生提供援助,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做贫困生学业上的导师、生活上的朋友,防止因为经济困难问题演变成心理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预防重大问题出现。

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报到的第一天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是终身难忘的,辅导员在接新生时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也是难以磨灭的。而报到第一天也是发现贫困生的第一次机会,很多贫困生就是在入学缴费时就凸现出来:这时也是辅导员和贫困生建立信任和友谊的最佳时机。首先,引导贫困生办理入学“绿色通道”,帮助他们在宿舍里先安顿下来,获得贫困生的信任,赢得他们的友谊。其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和他们聊家常来掌握贫困生第一手资料,了解他们家庭经济状况和贫困原因,这有助于辅导员后续工作开展。最后,马上建立贫困生库,帮助贫困生申请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及时下发助学金等解决贫困生生活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自尊心很强,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家庭情况,因此资助项目的人选确定最好不要采取公开评定的方式,以免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在日常管理上留心贫困生,鼓励他们学习上刻苦努力,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社团活动,帮助他们成长为直面苦难的勇士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戚家勇.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新生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篇10

一、活动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大力扶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一些受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状况仍然令人担忧。在这些地区,由于师资队伍的缺乏,教师的教学手法较为传统,家长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的后果,学生整体呈现出内向、自卑、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等特点。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特自发组织了 “爱在川西”义务支教队,准备在凉山州德昌县大湾小学进行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一方面,通过此次活动传达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爱心,并给他们带去外界先进的思想观念,教会他们对于一些课程的初步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贫困山区的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能够感受当地的风土民情,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境况,锻炼我们的意志,提升自身的素质,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活动项目简介

1、项目名称:凉山州德昌县大湾小学支教活动

2、活动主题:情系川西,带爱旅行

3、活动时间:XX年6月30日——XX年7月11日

4、活动地点:凉山州德昌县大湾小学

5、主办单位:“爱在川西”义务支教队

6、资助单位:(待定)

7、活动内容:

(1)调研——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拓展我们自身的专业知识;

(2)家访——了解当地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并建立贫困生档案,通过网络、媒体等争取借助社会的力量给予部分贫困生以帮助;

(3)正常的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教会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会学习。

8、团队成员(见附件一)

三、前期准备工作

1、团队组建

(1)现团队总负责人提出构想,通过海报、网络等方式进行宣传,发出组团信息,要求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烈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2)有意者向负责人提出申请,经过面试确定培训人员,含一名凉山州的当地人(会彝语)和一名精通网络技术的人(进行博客宣传);

(3)对选出来的人员进行培训:首先,由团队相关负责人对本次活动进行详细介绍,让团队成员对此次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与本学院的其他有经验的支教团队进行交流,帮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支教过程;最后,邀请资深老师对团队成员进行教学方面的培训,让团队成员在进行支教工作之前对其所教授的内容有条理地进行规划。

(4)召开团队大会,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具体分工(详见附件二),并对往后的工作行程进行安排(详见附件三)。

2、前期踩点调研

(1)联系学校:由团队成员提供家乡教育、文化、经济等基本情况,通过对比和查询,筛选出最需要我们前去支教的地方。然后对选中地区进行前期踩点调研,收集资料,由负责外联的同学与当地教育局和目标学校取得联系,与学校达成共识。

(2)通过调研初步与学校达成协议,并对学生安全、支教团队的食宿等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教学方案的准备

(1)各个成员根据自身特长,结合现实需要,提供自己预授课程;

(2)团队分管教学的负责人根据当地学校的课程设置,取长补短,在寓教于乐的原则下,进行课程的选择和安排;

(3)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安排和教育层次准备教案,并交给教学负责人审核通过。

4、资金筹备

在5月下旬向学校相关组织申请一定的资金,并且面向社会拉取赞助,为活动争取更多物资帮助,以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给需要帮助的学校及学生带去更多的帮助。

四、项目活动计划

1、支教

支教是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们准备采取发散性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各种素质。除了充分运用当地各种资源展开教学活动外,我们还将恰当地引入外界资源,如电脑的多媒体教学等,使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本土”,以求“本土”与外界两相结合,相得益彰。

(1)在教学的组织手法上,我们将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的场所设置在教室、操场以及模拟的社会环境等,课堂的组织形式仍采取班级为主,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景的互动性。

(2)教学的内容注重能力培养,同时兼顾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将从各个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 针对学生开展小型的朗诵 、书法、绘画、作文等比赛及篮球、羽毛球、踢毽、跑步 、跳绳系列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增进了团队成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主要科目设置(具体见附件四):

2、调研

本次支教的目的地在凉山州德昌县大湾小学,当地以彝族聚居为主。我们会从地理、经济、教育三方面利用问卷、访谈、参与等形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

3、家访

团队成员定期开展家访工作。家访工作主要是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的近距离接触,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有利于支教的顺利进行。在家访过程中,我们还会根据学生情况,对部分家境相对困难的学生建立贫困生档案(档案模板详见附件五),在经过他们同意后在网站上,以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帮助。

五、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1、客观方面:

(1)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南地区的教育投入,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大力倡导大学生志愿支援山区建设。这为我们支教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2)通过踩点调研,我们已经大致熟悉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有利于我们活动的顺利开展。

(3)通过联系沟通,我们加强了与当地的友好关系,得到当地学校和学生的一致欢迎。

2、主观方面:

(1)充分的准备。从本学期的5月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此次活动,每一个细节都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2)宝贵的经验。在活动前期,我们团队已经与其他支教优秀团队进行了经验交流,并进行了初步的踩点调研,这为此次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优秀的队伍。我们“爱在川西”支教队的每个成员都经过了筛癣面试和培训,从知识、能力到素质都有严格的要求。团队成员不仅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更有吃苦耐劳的决心。

六、项目后续工作

1、支教结束后,召开总结大会,整理每个团队成员的教案、支教报告、心得及问题反映,为下期活动提供经验。

2、整理笔记、照片及录相,制作支教海报、ppt及视频,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支教博客。通过网络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

3、整理支教活动情况,并把项目成果反馈给资助方。

七、注意事项

(1)出发之前,团队成员应准备好需要携带的东西,不能够因为自己的拖拉、马虎影响项目的整体进程。

(2)团队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详见附件六),要有组织纪律性。

篇11

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贫困生已成为一个极特殊的学生群体。对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奖、贷、助、补、减、勤”助学济困体系的实施,使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也基本达到助学济困体系建立时所期望的助学济困两大目标。但是,从国内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发展趋势来看,仅有物质资助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从以物质资助为主转为物质资助与能力发展性资助并重,从帮助贫困大学生物质脱贫到帮助其能力脱贫,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1.1促进教育公平

接受高等教育是基本的人权,也是一种积极的权利。实施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是贫困生享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扶持困难群体”[2]。教育公平思想作为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最根本的经济关系的一种直接反映。只有实行平等的教育政策,公共资源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倾斜,才能创造机会平等的竞争起点。高校是一个小社会,学生来源于各个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富裕的学生一直享用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及家庭、学校等多方的压力,由于经济困难,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打工谋生,无法集中学习,学习压力极大。因此,我国采取各种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救助,通过助困育人,实现高等教育相对公平。

1.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公平、公正和友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全体人民应该共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成果。在高校,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交织产生的矛盾不可避免,并将各种社会矛盾带进相对宁静的校园。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反而会影响其自身身体、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各自的家庭,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这就势必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切实做好助困工作,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才能有效缓和因贫困产生的矛盾,才能提供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大学生安心学习,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障。

1.3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救助中具有特殊伦理意义的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我党和政府向贫困生及其家庭的庄严承诺。“教育救助”和“教育资助”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教育救助对于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具有关键和根本的作用,而“最终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或打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贫富差距代际积累的唯一途径是教育”[3]。因此,要根本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必须强化“教育救助”的理念,从制度正义的层面思考解决高校贫困生的问题。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与代际正义接受良好教育正是防止弱势群体贫困代际传递最重要的途径,是实施教育救助代际正义的重要表现。

1.4彰显人文关怀

按照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即生存;(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五个层次的需要中,以生存为目的的生理需要被置于首要的位置,归为第一层次――物质需求。物质贫困是贫困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实质上体现的就是人文关怀,因为“幸福”的重要内容是人的正常生理要求和物质生活的满足;“尊严”是指人不容侵犯的地位和身份,核心是人的自利,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自由和权利,然而,家庭经济贫困给他们带来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诸多问题,使他们的幸福感降低,尊严受损。因此,我们必须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高校助困育人就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助困育人措施可以缩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物质需求与目前他们拥有物质条件间的差异,使他们自信、自强,强化幸福感与尊严。

2.助困育人工作的现状

2.1认定机制存在缺陷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的生活指数和消费水平存在差异,尤其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给贫困生认定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加上诸如收入申报制度、家庭经济状况评估、统计制度不健全等众多因素,各地对“贫困”的界定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一般来说,实地考察或家访会带来认定的准确性,然而这种认定方式随之带来了认定成本的增加。还由于求助者与执行者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资助标准不清、受助对象随意的情况。因此,解决贫困生界定标准难,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贫困生界定制度,提高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率,变得异常突出和紧迫。

2.2资助力度不大

目前,我国对贫困学生救助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解决一部分贫困生上大学难的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没有从总体把握好各项政策的运用。如对国家现有“奖、助、贷、补、免”五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性不强,对多种救助项目的统筹安排和对贫困生实际情况缺乏充分的了解,造成教育救助力度不大。如高校大部分经济困难生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加之经济困难产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有的高校在选择救助对象时往往会选择学业成绩优良的贫困生,由于救助名额有限,学业成绩便成了是否享有教育救助的隐性条件,这使得教育救助变成优秀贫困生的救助。

2.3资助对象定位欠科学

现行各项贫困生救助形式是以无偿或半偿为主,渗透传统的救济思想,在把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高校贫困生是未来拥有较高预期收益的人群这一基本情况。据世界银行专家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明显高于社会一般收益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高等教育可以为其带来较高的个人收益上。这实际上使贫困生教育救助政策的实施出现“一个收入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把中低收入纳税人的收入转移给了那些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而在未来获得高于平均收入的人”[4],现有教育救助的无偿资助形式可能会助长学生的搭便车行为。因此,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拿包括低收入阶层在内的广大纳税人的钱作为救助,赠予那些未来的可以预期的高收入高待遇阶层,则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3.关于构建助困育人资助体系的探索

3.1加强全过程助困育人

学生助困工作应该贯穿贫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阶段,包括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生离校的全过程。一是开辟“绿色通道”使新生报到不再受阻。如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就使入校新生全面详细地了解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具体内容,消除顾虑,按时报到入学。二是做好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认定及建档工作。我校于2007年开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建档制度,提出“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以及困难情况认定”,将经济困难学生分为“一般困难”和“特殊困难”两个等级。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和完善,目前我校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认定机制。三是持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助困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我校注重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做好“奖、勤、补、助、贷”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不同需求,寻找育人契合点。四是注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离校后的贷后管理工作。学生离校前,学校着力加强贷款学生的信息档案建设,将包括家庭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其他联系方式在内的贷款学生情况载入学生个人档案,做到信息准确、详细,保证学校与贷款毕业生联系渠道的畅通,便于及时跟踪学生离校后的去向和还款情况,我校对于毕业生的助困主要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及毕业后还款。将诚信教育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打造诚信品牌,全面推进学生成长成才。

3.2做好全方位助困育人

高校不仅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而且在精神上关心他们的成长,不仅关注贫困学生的眼前困难,更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一是开展自强不息精神教育。学校要给予经济困难学生零距离的精神关怀,关注生活细节,加强心理健康疏导,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塑造高尚人格。如我校通过组织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回馈社会活动,唤起他们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冷漠心和自私心,培养他们感恩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性和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二是开展发展支持教育。针对目前对经济困难学生普遍采取的“授之以鱼”的助困方式的缺陷,我校尝试“授之与渔”的方式,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如学校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助研、助管、助教”三助活动,积极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平台,开拓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自助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培训机会和实践机会,提升其各种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拥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避免出现从在校贫困转向社会贫困的窘境。三是开展诚信感恩教育。近年来,我校成立诚信教研室,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诚信典型,弘扬古今中外诚信品行,采取定期诚信教育与不定期诚信教育相结合引导贫困生不断提高诚信意识,采取建立诚信档案等途径引导贫困生自觉约束行为,真正做到明德自律、诚信笃行、励志修身。

3.3拓展全员助困育人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人员参加到助困育人的队伍中,拓展助困育人多元化形式。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化地教育助困。如我校已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各项资助工作。我们在校外建立了多个长期的勤工助学基地,设立长期奖学金,每年解决1000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和学费,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问题。二是落实学校助困育人工作,壮大校内助困队伍。我校建立了一支工作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专兼职教师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并采取学院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制度,通过队伍和制度上的双重保障,将资助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学校―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的多层次资助工作育人体系,推动学校的育人理念深入贯彻资助政策有效落实。三是开拓社会捐赠渠道,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助困。捐赠主要来源于企业、企业家、校友及基金会等,具有非交易性、非行政性等特点,是个人或组织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校外资源的广泛性,需要充分利用校外渠道。对此,我校努力开辟校外资源,开拓社会捐赠渠道,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助困。如学校加强与国内外各界的联系与合作,接受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让更多的贫困生获得资助,极大地帮助全校贫困大学生。

总之,高校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统一、公平、科学、高效、操作性强的“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磨砺中成人成才。“全过程助困育人、全方位助困育人、全员助困育人”的助困育人模式充分体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体现教育公平、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尊严与幸福感、彰显人文关怀和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助困工作体系。实践证明,这一新的体系消除了过去传统的以经济资助为主的模式所带来的短板影响,赢得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广泛积极的参与,激发了他们的自尊、自强、自信、自立。随着学校这一新的助困体系的内涵不断深化,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实效必定愈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姜思宇,罗大贵,杨红,李军.“共享型教育公平”思想及其政策框架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3-27.

篇12

一、对学校各种评模、晋职、教师教学得分、学生贫困生补助等及时进行了公开、公示。

二、2014年10月底前召开了教代会,积极采纳了教师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了学校相关管理制度。

三、积极开展教师师德学习,

1、开展“规范自身言行、争做学生表率”活动,并签订责任书;学习了《高庙王中学禁止从事有偿家教制度》,

2、全体教职工签订“八要”、“十不”承诺书,“师德承诺书”、《教师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保证书》

3、举行了师德教育讲座、师德征文、师德演讲活动。

四、组织教师通过家访、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关心、关爱学生。

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了教职工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对教师及家属的婚丧嫁娶生病住院等进行了及时的走访慰问.

六、主要对教师进行了以下培训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师风修养。

(2)提高教师电子备课能力。

(3)加强认真抓好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培训,培养教师反思性学习习惯,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优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实施骨干带动战略,集中抓好青年教师的“帮扶”工作。教师间帮困结对,争取参加现代教学技术考试的教师全部过关。以沙龙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

(4)加强教师基本功包括教师礼仪、硬笔书法、教师口语、教育技术和教师才艺等五个方面的培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