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4:58: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1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正式颁布,《纲要》在保障“到2020年国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战略目标的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纲要》第四部分第十九章第六十一小节)。

教育信息化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是实现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各地教育装备工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重视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打好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只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根深,才有教育信息化这棵大树的叶茂。

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逐步在中小学校园的普及率不断增加,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数字实验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等,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已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而地方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及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却没有随着教育现代化和装备信息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装备事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1、装备资产管理方式大都停留在手工制作状态,显得极其陈旧、落后,账目混乱、资产流失浪费现象明显小论文,各项教育技术装备数据统计工作困难,无法及时了解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装备状况,影响教育管理决策和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教育装备资产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正常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各类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种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配备都要按照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实施。庞大的教学物资要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登记、建立财产账簿,并动态反映其状况,是个繁重的工作。而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采用传统手工或电子表格方式记账,出现很多弊端和不足:

①、装备资产数量品种规格不易查询,修改不方便、很难统计,对采购决策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②、记账不规范、不完备、不连续,账目数字不准确,差错多,账物不符、有账无物,无账有物现象普遍。

③、传统纸质资产账簿携带不方便,保存困难易损坏。

④、不能动态的反映财产当前的状况。如某些教学仪器暂没在指定存放地点,被相关人员借用、维修或决定报废处理,账簿上无法立即体现,装备管理员总要到处翻阅其他相关记录,才能得知其去处。

2、各级学校及装备部门不采用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对教育装备过程实现科学、高效、透明的管理,对装备管理工作情况的信息掌握比较滞后。

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各学科的教学都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繁重复杂多样,以实验教学为例,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有学科教材要求必做实验也有兴趣小组自选实验,而每个学科也不止一个实验室与准备室,以后还有虚拟实验室,涉及到的管理流程和常规记录非常多,教师要填写实验计划、教学日志、实验通知单、要对实验室进行安排,实验结束后,老师要进行实验确认记录实验完成情况,以后还要进行实验开出率统计等等,这些都需要任课老师和实验教师密切联系,采用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任课老师频繁到各个实验室了解实验仪器情况、填写各种表册,效率低,随意性强,而一旦某个计划有变,又应对缓慢。虽然实验管理人员忙前忙后,但是学校领导对实验教学情况和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还是比较模糊,总要等后面汇报才清楚。

3、采用手工管理的教育装备管理档案资料建立不完整规范、记录不连续详实,搜集整理保管困难,无法真实反映装备管理状况,装备管理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教育装备管理资料档案类别和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各个学科小论文,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是装备管理工作情况和成绩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级教育部门检查的重要内容。以理科实验室为例,除了装备资产档案外,有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各种标准、规章制度等相关文件及材料;实验室人员学历,岗位职责及进修、培训记录;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仪器借还、赔偿、保养、维修、报损登记,自制教具作品材料;实验计划、实验日志、实验通知、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科研成果、实验考试、实验总结等各种教学资料。如此繁杂的档案资料不采用无纸化、网络化管理导致教师和管理人员对装备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学习滞后,不系统全面;设计填写繁杂、零碎的各种帐表册、记录费时费力,工作量大,负担重,久而久之也就不重视,常常做了大量的工作,没有留下完备规范的文字记载。每到教育管理部门检查工作时就仓促临时找人赶材料、补记录,常常搜集整理不合要求规范、内容不完整准确,缺失大,并且前后矛盾,互相无法印证,造成教育管理部门不能客观的评价其真实工作情况,管理人员自身又觉的委屈。

4、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信息化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异大,信息化利用率低。

教育装备管理要做到现代化,必须需要一支理解教育装备理念,具有学科专业水平、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且相对稳定的队伍去实施操作。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领导对于装备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到位,观念滞后,承担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都年龄结构偏大、教育装备管理观念和理论比较贫乏,知识和技能更新更是跟不上设备的更新,计算机应用能力低下,有些甚至是“机盲”,对办公软件都还不熟悉,各级部门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又不足,除了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其他人员还是习惯于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要能较好运用教育装备系统心有余力不足,懒怠畏难情绪严重。

5、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备,缺少一套完整的装备管理信息标准和网上信息交换规范,从省市县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纷杂,缺乏一个规格化的、系统化的统一完善系统。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目前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均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采用相应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不规范、不完整,且互不兼容,难以进行信息交流。目前使用教育装备统计软件得到的统计信息与教育主管部门统计信息无法吻合、兼容,常常产生矛盾。

由于缺乏一套统一完善的软件设计规范,个别学校使用的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如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存在多个版本,兼容性差小论文,实验装备管理软件设计灵活性不够,扩充性和开放性较差,对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根本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适合网上应用的软件较少,目前大多数软件的应用局限在单机或小型局域网上,缺乏在大型网络上(如办公网、校园网)应用的软件。

三、教育装备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信息化、网络化

1、管理方式、手段跟不上会造成装备管理水平逐步滑坡,成了实现教育装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障碍。

相对于学籍、考试、办公等其他教学管理系统都正逐步成熟,而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尚未起步,信息化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教学管理工作的繁杂多样,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办公自动化手段应用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中是必然的趋势。

篇2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从一些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研究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种。黎加厚在《谈教育信息化》中所说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本人认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对教育信息化观念的改变,侧重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投影仪、复印机等信息化设备使用,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依赖以计算计和远程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以上基础上进行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本人粗浅地来谈一谈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有所认识但观念落后,思想不够开放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在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忽视和误解。

2.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实际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不明确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当前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这一问题导致所建立的系统环境不适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需要,主次不分,不能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发展规划,在信息化环境建设中不能够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照搬其他学校并不成功的模式或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模式。

3.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素养较低,虽然坚持培训但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校,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4.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教育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维护更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缺乏资金保障。

三、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策略:

1.对教育信息化观念质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只有教师的观念改变了,学生的思想才能很好的改变;其次,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学习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后,学校要转变只有分数才是追求目标的观念,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学校要积极地把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带入课堂。

2.建设校园网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作为数字空间中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步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中的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是教育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量要有一大的增长,培养的质量上要有明显的提高,要将培养高素质人才置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深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

4.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利用的平台与机制

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有丰富的软件资源保障,这一环节的基本目的是为学习者、教师及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的软件工具、内容资源和相关服务。重点建设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库、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高等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教师教育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等国家级教育信息资源库,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资源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多媒体资源。建立国家教学资源共享服务支撑系统,加速向中西部农村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小平.关于我国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

篇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育网站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根据《晋中教育城域网总体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晋中市教育局制订了《晋中市优秀教育网站暨创建百座示范教育网站活动实施方案》,计划在全市创建至少100个示范性基础教育网站,优良级教育网站达到80%,提高校园网络资源利用率。

凡经工信部备案的县、校两级教育网站均可自愿报名参加评选。我们制订了《教育网站评比指标体系》,评审内容包括网站内容(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交流、教学服务、资源建设等),表现形式(界面设计、功能设计等),运行与管理(规章制度、运行维护、网站影响力、网站特色等)等。

评审程序为先由各县组织本县教育网站进行初评和推荐,获得县级推荐资格的参评单位可报名参加市级测评并接受公众网上投票。最后由市教育局组织评委依据“教育网站评比指标体系”对参评网站进行综合测评,然后结合公众网上投票情况产生终评结果。考虑到不同类别网站的不同特点,对参评网站进行分组,分别为教育局类、中学类和小学(含幼涸埃├唷

为总结当年网站测评工作经验,我们每年出台《教育网站测评报告》,对参评网站的正面和负面评价逐个梳理,并配以图片和图表进行说明,以方便各网站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有利于各网站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近年来连续对中小学网站的测评工作成为晋中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的重要因素之一。晋中市太谷二中和昔阳中学两所学校被确定为试点单位,我市也成为全国56个试点区域之一。在2011年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网站评选”活动中,我市有四所学校的网站荣获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网站称号。

教育网站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参加测评的学校基本上能围绕教育特色、教学与教研的主题工作,在信息公开、教育、教学、教研服务、资源建设与应用、特色宣传等多方面建设自己的网站。其中有一部分网站建站思路明确,栏目设置合理,资源丰富,针对性强。在学校对外宣传、网上办事以及为教师教学和教师自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教育网站现状

(1)网站总体设计。大部分网站页面设计合理、栏目设置准确、色彩搭配较好、页面层级清晰、导航清楚、易读性强,或下拉菜单,或展开式菜单,使访问比较方便。

(2)学校宣传功能。大部分学校网站在学校宣传方面做得很好,内容较丰富。包括学校概况、机构设置、工作动态、校园新闻、教育新闻、设施设备展示、校园活动展示等。

(3)教师教学资源与教师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是校园网站的主要功能之一,部分网站建立了教学资源库,除链接县、市教学资源库外还建立了网上教学资源导航,有些网站还建立了教师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教师制作的课件、教案、教学设计、参考资源在这里得到共享,发挥更大的使用价值。有些网站还建立了教师学习资源,教师的论文、教育叙事、班主任工作经验得到共享,对教师的成长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4)学生学习资源。学生学习资源是学校网站上不可或缺的内容,有些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心理教育资源、学生课外学习资源、学习讨论区、学生作品展示等。

(5)家校互动。部分网站上开辟了家校交流平台,也有个别网站了关于家长教育和主题研讨类的文章,或利用“校讯通”平台进行家校交流。

(6)网站服务功能。部分网站提供了服务功能,开设了校务公开、成绩查询、服务大厅、网上报修、网上报名、办事导航等栏目,方便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

2. 教育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功能不足。网站最重要的部分――为教师、学生、家长服务功能薄弱。大多网站对交流互动、网上办事重视不够。学校网站体现在线办事的部分较少,大部分为展示类的内容,体现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部分较少。

(2)部分网站不够规范。部分网站没有备案号,部分网站有备案号但未链接至工业与信息化部网站备案查询系统。

(3)网站运维欠缺。部分网站栏目不全、资源贫乏、更新不及时。大部分网站都建立了相关制度,但部分网站所提供的制度流于形式,制度制定得很笼统,而且执行力不强。

(4)对网站建设重视不足。从网站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看出,不一定是网站管理员不敬业,也不一定是教师、学生不积极,而是部分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站的重要性,网站建设流于形式。

结 论

篇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二、征集时间

2014年12月13日~2015年3月30日

三、征集内容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前沿理论研究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基于互动电子白板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体现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机器人、Scratch等)的实践探索

数字化学习平台融入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

对未来课堂教学模式和所用技术的前瞻性思考

电子教材、校本教材等数字化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建共享

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等企业经典解决方案四、征集要求

1.优秀论文字数3500字以内,题目自拟,主题鲜明,避免空泛,文体不限。

2.所有作品均须为原创并未经发表,文章要观点鲜明、有新意,论述清晰,有理有据;教学案例要新颖、有创意,教学心得以及个人专业成长要写出真情实感。

3.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等作者个人信息。

五、作品出版办法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将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评审委员会来审定,从参赛作品中选出60篇左右符合要求的优秀作品,将于2015年6月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智慧教育专刊》的形式正式出版(增刊号),供所有参赛者交流学习。主办方还会给参赛者统一颁发专刊入选证书。入选作品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itedu.org.cn)及时公布,专刊定价为每本30元,欢迎广大教师订购。

六、作品提交方式

参评作品一律在线征文投稿(itedu.org.cn/index/onlinesolicit.php),参赛作品须以附件的形式提交。提交参赛作品数量达到30件以上的组织单位将有机会获得优秀组织奖。

七、相关费用

本次活动免交评审费,作品符合专刊出版要求,本着自愿的原则,出版费用为每篇600元;入选作者每人赠送2本样刊,欢迎广大教师踊跃订购。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18号南楼411室(100053)收款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汇款时需注明“征文”两字)

联系方式

篇5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13―03

教育券是芝加哥货币经济学派带头人、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所谓教育券,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家长(学生),而不是划拨给学校,家长(学生)可以用教育券来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费用。[1]教育券目前还未受到东西方学者的普遍认可,但是其基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为动机,还是给广大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笔者希望以教育券的思想,剖析目前教育信息化投资现状,对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提出若干建议。

一 教育券主要内容及意义

弗里德曼看来,公立学校置于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由于受到保护而造成公有的、垄断的状况,使其滋生无法克服的效率低下、等弊病。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可以选择公立学校也可选择私立学校,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学校则向政府兑取与券面值相等的现金流入。

弗里德曼教育券思想对市场经济国家解决教育领域的低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实行了公立教育的模式。公立模式的弊病如出一辙,包括教育管理缺少成本与收益的衡量与约束,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效率低下等。教育券的思想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符合自由市场经济根本的价值标准,为市场经济国家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低效率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为世界许多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券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公共教育资源从原先由政府以及人所掌握和支配的社会资源,彻底转变为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可以支配和细分的“货币选票”,使得受教育者享有更为充分的教育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实现教育从公共品向私人品的特征转变,从而形成充分竞争的教育市场,达成高效率的教育供给。所以通过教育的私人品特征化实现高效率的教育供给是教育券制度所包含最为核心的内容。[2]

二 教育券研究现状

1955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ducation)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教育券的思想。此后,弗里德曼在1979年与其夫人罗斯•弗里德曼合著的《自由选择:个人声明》一书第六章《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中对教育券计划进行了更深入、完整的阐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尽管教育券被誉为教育改革的良方,这项教育改革的建议在发源地美国开展的并不顺利,反对的意见很多,总达不到一致。时至今日,全美也只有2个市和1个州正式明确实施了由公款资助的“教育券”计划。这2个市和1个州是: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Milwaukee,Wisconsin),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Cleveland,Ohioan),弗罗里达州(Florida)。[3]在中国,浙江省长兴县于2001年率先实行了教育券制度,这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标志符号。各领域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券在中国的推行进行了广泛探讨。然而,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运用教育券这一思想来分析、优化教育信息化投资制度的研究还较为少见。

三 中国教育信息化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表明,51%的中小学通过自筹资金的办法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约占37%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于上级部门,约10%的中小学得到社会捐助和其它形式的融资,商业性投资仅占1% [4]。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相继出现,严重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发展。

1 教育信息化投入严重短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少导致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从基础教育信息化来看,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都处于短缺状态,城市地区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县镇地区为74%,农村地区高达78%。就东、中、西部地区来说,东部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中部地区为74%,西部地区高达78%,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经费短缺现象比东部要严重,特别是西部地区,高达52%的学校处于经费非常短缺状态[5]。

2 低水平重复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费分配不合理,硬件与网络投入少,服务(含培训)投入更少。有关的调查表明学校投入到硬件的经费远远超出软件、资源的经费,投的经费是软件经费的44倍多。在我国各类高校的信息化经费预算中,硬件经费预算是37.50%,软件经费18.00%,网络服务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为13.30%,经费预算为11.00%,校园网用户支持经费预90%[6]。这说明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3 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官僚机构庞大、效率低下。教育管理缺少成本与收益的衡量与约束,导致效率降低;缺少竞争意识、不思进取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学校行为目标异化,教育机构从其利益出发,更多考虑如何获得政府投资最优化,而不是家长与学生的认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官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等,不仅效率低下,且容易滋生寻租与设租行为[7]。未能切实考虑所管辖学校教育信息化需求进行投资。公立学校中所存在的这一切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政府在教育中干涉过多,而学校的选择自由却太少,如同市场中的企业,必须要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质高价廉的产品才能生存与壮大。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和儿童是消费者,教师与管理人员是生产者,公立教育的集中与规模扩大,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能力越来越小,生产者的权力增加,垄断的体制下生产的效率必然低下。

4 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到满足。在现实状况下,由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地为管辖区域内的学校配置教育信息化设备,使得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方式趋同,缺乏特色及多样性、灵活性,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对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四 对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实施“教育券”改革

1 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拨款模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政府确定的教育拨款数额分配教育信息化拨款数额,然后向企业购买教育信息化设备、服务等,对所辖区域的学校进行统一配置。传统的拨款模式是一种间接模式,资金由教育主管部门来确定使用方向,好处是在区域内形成了标准化教育信息化设备、资源,便于维护、更新,创造了“规模效益”,降低了成本。然而,间接拨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却抹杀了微观主体――学校的个体需求,其无法根据自己的切实需求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

2 教育券将传统的间接拨款方式转变为直接拨款方式:政府――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将教育信息化的拨款通过“教育券”形式直接分配给学校,让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进行教育信息化投资,购买适合自己的教育信息化设备、资源等,付账时直接将“教育券”交予企业,让企业拿着“教育券”到教育主管部门报销。如此一来,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就是合理地将“教育券”分配给学校并进行监管;学校的责任是认真调研自己的需求,合理支出“教育券”;而企业的责任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学校到本企业这里购买教育信息化设备等。如此,创造一种积极、自由、民主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氛围。(如图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教育券”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对素有教育集权传统的我国来说,教育主管部门是否能保证经费的合理分配,能否实施有效监管是“教育券”计划是否成功的关键。从经费分配来看,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学生数量、办学水平、吸纳社会投资渠道等不同,平摊的分配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一个科学的分配方案是“教育券”成功实施的基础;从监管上看,学校关于“教育券”的财务信息公开是否完全,如何评价“教育券”支出的合理等都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落实的事情。通常,资助与监管之间存在着两难境地:若约束过多,其成本有可能抵消“教育券”计划带来的效益;若约束过少,则可能产生腐败。[8]

五 实施教育券对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义

1 就学校而言,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育信息化投资,激发办学热情、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同时,能充分显示出自主性和灵活性优势和特色,所以这将使得学校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富有特色、灵活多样的教育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大幅度提高,实现效益最大化。

篇6

关键词 台湾;教育信息化;资讯技术;科技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5-0073-04

2014年10月,笔者有幸作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赴台湾进行为期15天的台湾教育现状考察交流访学活动。访学考察期间,随广东赴台访学团绕岛一周,行程1600多公里,走遍了除基隆市之外的台湾所有市县,参访了12所学校,入班观课72节,听了4次高端讲座,通过粤台两岸教师教学探索、名师对话、访谈交流和实地考察,实现了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启迪。每一天都有震撼、惊喜和收获,这次台湾之行可称为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之旅、文化之旅、交流之旅、磨练之旅、友谊之旅和感恩之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在随团参访之际,我针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进行了重点考察和分析,探讨了海峡两岸信息科技在教育中的互通性和共享性,为促进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台湾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操作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次考察交流访学活动像一扇窗户,为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信息互通和智慧共享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回顾

台湾地区称教育信息化为资讯教育。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台湾地区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资讯教育战略规划和白皮书,并在重点计划和施政报告中大力推进资讯教育。1982年,台湾地区设立“资讯教育推动小组”,开始有计划推进资讯教育;2013年1月,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合并电子计算机中心等机构成立资讯及科技教育司;截至2013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共有19份施政报告中强化资讯教育,内容涉及推动资讯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公平、云端学习等[1]。由此可见,台湾地区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应用。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

1. 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台湾地区称信息技术为资讯科技。台湾九年一贯阶段资讯科技课程是让学生能将资讯科技运用于生活与学习,强调资讯科技要面向“应用”;而高中资讯科技课程则着重由应用导入学理层面,强调资讯科技的“科学”内涵[2]。台湾地区于2008年1月新修订的高中资讯科技课程纲要包括必修模块“资讯科技概论”和选修模块“资讯科学”。“资讯科技概论”计2-4学分,内容包括:资讯科学导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解决问题和资讯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选修模块“资讯科学”又包括“基础程序设计”1-2学分、“进阶程序设计”2学分和“资讯科学与应用专题”1-4学分,每所学校可以根据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办学特色等选择开课计划和教学内容。以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为例,该校在高一开设“资讯科技概论”必修科目,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资讯科学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二、高三开设选修科目,内容包括 “Visual Basic程式设计范本”“C/C++程式设计范本”“Scratch程式与游戏设计范例教本”、“PhotoImpact影像设计范本”“App Inventor2手机程式设计手册”等多种教学内容供学生选修学习。另外,天主教高雄市明诚高级中学(私立学校)选修科目还开设了“Googel Sketchup 3D建模设计”“3D打印机的应用”和“电脑机器人制作”等课程。课程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索资讯科学相关领域的机会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资讯科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台湾中小学办学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无纸化办公已开始推行第二代校务系统。教师电子白板应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网络资源应用方面,台北市拥有“品德教育网”“教育人口网”“教学益教网”“线上资料库”“数字气象网”“数字远程天文台”等网络资源。台北市教育资讯的未来规划提出“校校是e创学校,班班是未来教室”的宏大构想。台北市中小学正在推行“行动学习电子书包”方案[3]。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共有71个班(只招男生),每间教室和功能室都配备多媒体平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备了1100台平板电脑用于一个年级进行电子书包教学实验,所有学科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平台上课等。教师教研交流一般采用Facebook(脸书)、Line(连我,类似微信)等平台,教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魔灯(Moodle)平台,问卷调查采用Google class平台等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各学科教师把网络系统的对话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网络教研通过网络社区进行,如很多教师加入了台北的翻转课堂社群。教学资源一般集中放在云端共享,供师生随时下载分享利用。

3. 台湾地区中小学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现状台湾地区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校内、校外和家庭多方联动,教师、往届校友、课外培训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辅导学生进行电脑机器人和其他科技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科技教育效果。

(1)在生活科技课中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生活科技”的主要内容有科技发展、科技世界、创新设计与制作、传播科技、营建科技、能源动力与运输科技。该模块相当于大陆高中“通用技术”,但“生活科技”讲述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其教学内容包括电脑机器人设计制作、科技创新等内容。如台北市立内湖高级中学配备有机器人课室和25台乐高蓝牙NXT机器人,高三年级“生活科技”选修课中开设机器人课程。同时,教师利用课后业余时间和节假日辅导学生参加各级机器人竞赛和其他科技竞赛活动。

(2)利用校本特色课程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台湾地区校本课程已经占据了新的地位。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根据纯男生学校的特点,充分发挥男生理科特长的优势,开发了多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配备有机器人实验室、网路资讯中心等。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做科技问题的研究,选出优秀的研究成果去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去上海参加科普夏令营(台湾共有15所学校参加),和大陆的学生一起参加科技比赛和科技交流,组织丰富的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小等;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世界级机器人比赛,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生物科技竞赛等,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多位学生因此获得直接保送上大学的资格。

(3)通过科技社团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成为台湾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线。每所学校都会统一时间组织各类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由本校教师或往届校友担任。社团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为2个小时。资讯科技类的社团活动有硬件维修、软件设计、电脑机器人、网页制作、电脑绘画、动画制作、资讯奥赛、Scratch设计制作、科技论文、科技发明等。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每年都有往届校友回校指导学弟开展电脑机器人设计制作活动。2014年暑假组织学生到斯里兰卡参加世界机器人比赛,并获得了世界冠军。

(4)学生通过课外补习班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台湾地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补习班。据台湾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小学生有70%参加补习,初三学生97%参加补习,高中生90%选择上补习班,整个台湾地区有各类补习班共计17,551家,其中资讯类389家。在台北市还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补习一条街——“南阳街”,街上各种补习班琳琅满目[4]。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两侧楼房墙壁上挂出“张三化学”“李四物理”之类的个人家教广告牌,这也是台湾的一道别样风景。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电脑机器人和各类科技教育项目的补习班,由家长出面联合其他学生自己组织报名参加各类机器人竞赛或其他科技类竞赛,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4. 台湾地区中小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应用情况

从2012年底在台湾就流行一组新名词,“知识碎片”“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一股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微课和翻转课堂在两岸教育界迅速流行和普及[5]。目前台湾地区很多教师都把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例如,笔者在台北市立丽山高级中学听了一节蓝伟莹老师讲授的化学课《原子结构》就是运用翻转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教师用Google class提前一周布置任务,学生可以在家利用电脑预习,也可以用手机上网学习。学生在Google class上完成问卷调查,并在网上提前观看微课(视频短片)预习教学内容,教师提前一天导出问卷统计学生预习的结果,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上课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组探究,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完成教学任务。再如,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信息技术课《电脑硬体知识》和台北市立内湖高级中学语文课《桃花源记》也是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组织教学;还有国立兰阳女子高级中学、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男校)等多个学校都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验。基本操作模式都是课前利用Google class进行上课问题调查、学生发表反馈意见,教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魔灯(Moodle)平台提供微课、慕课等视频短片,上课时每位学生一台平板电脑,通过讨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答疑解惑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目前还是部分教师在应用实验,没有在所有教师的教学中全面铺开,应用效果还有待在今后实践中验证。

5. 台湾地区在资讯科技教学中Scratch课程的开展情况

Scratch在台湾的推广基本上是由各级学校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课程使学生接触到。2007年Scratch正式发行,台湾中小学的推广于次年展开,各县市教育与网络中心陆续举办Scratch教师研习工作坊与研讨会活动。2009年起,高雄县、台中县、宜兰县等着手组织Scratch竞赛,之后陆续有台北市与新北市等县市加入,逐渐增加了Scratch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能见度[6]。如高雄市立瑞祥高中就把Scratch作为高二、高三年级资讯科技选修课开设,所用的教材是《Scratch程式与游戏设计范例教本》。在台湾有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也陆续将Scratch引入课堂中,Scratch降低了程序设计的学习门槛,使学生易于进入程序逻辑的训练。学生可以使用Scratch来创造故事、动画、音乐和交互游戏,延伸创意思维。运用Scratch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小学生开拓了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的新园地。

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对大陆的启示

1. 尽快推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新一轮改革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大陆目前实施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为依据制订的,依据此标准开发的信息技术教材已应用了10多年。而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更新,原来的教材已不能适应现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需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新一轮“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组织学科专家开发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教材。

2. 推进电脑机器人、3D打印技术、Scratch设计为基础的创客教育

随着互联网热潮和3D打印技术、微控制器开源硬件日益成熟,创客教育正在全球掀起一股教育变革浪潮。目前全世界已建立1400个创客空间(Maker space),随着创客空间的普及,创客精神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教育者的思考和共鸣[7]。因此,我国要想培养一批创新型的人才,必须重视科技教育。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可在中小学技术课程中开设电脑机器人、3D打印技术、Scratch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客教育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支持和努力,出台扶持政策,解决开展科技教育购买设备和工具的经费,培训一批掌握科技教育核心知识的专业教师,推进我国创客教育的良性发展。

3. 在中小学积极探索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应用实验

篇7

1.1 优先保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2000年以来,全县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近4000万元,共装备计算机4204台,多媒体教室870个,74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42所学校安装了校园安全电子监控系统,电子政务和视频会议系统覆盖了全县农村中心小学以上的所有学校和管理机构,所有中小学实现了阳泉市教育城域网全覆盖,达到了“政务电子化,会议视频化,安全网络化,资产系统化”的标准。

2008年4月,开通了平定教育信息网,并由县教育局开办了网络教研大讲堂和教师专业培训,至今已经举办了160期,受训教师达到了5万余人次,2000多名教师在网络教研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为进一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和教学研究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使教科研模式得到了全面创新。

1.2 不断完善各类教学器材的配备

2011年,平定县被列入全省20个薄弱学校改造县之一。此项改造工程总投资3807.78万元,其中专门用于仪器、图书和音、体、美、卫生器材及多媒体设备的资金达2100万元。配备仪器设备种类包含13个学科、800余种、6.7万余件。音、体、美、卫生器材290余种、40余万件。多媒体设备400余套、图书33万余册,基本上实现了校校达标。

1.3 进一步配备功能齐全的各类专用教室

从2011年5月份开始,县教育局投入1000万元,为全县中小学配备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卫专用教室及器材室500余个,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同时为初中各学校配备了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台1632座,仪器、药品柜680个;为小学配备科学实验台2800座,仪器、标本柜350余个;为中小学配备音乐、美术、体育、卫生器材柜架860个。城乡中小学各类设施进一步完善,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 认真落实“十好”标准,全面提升全县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水平

“建设是基础,配备是保障,管理是关键,使用是目的。”若要进一步做好全县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真正把教学仪器、图书、音体美卫劳器材等设施设备管理好,使用好,只有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十好”标准,才能全面提升全县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切实做好全县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2.1 建立好规章制度

“建好章”的标准就是建章立制。县仪器站根据《平定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指导意见(平教字〔2012〕12号)》《平定县中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方案(平教字〔2012〕35号)》《平定县推进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指导意见(平教字〔2012〕36号)》《平定县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规范(平教字〔2012〕6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建立健全各学校实验室、音、体、美、卫、劳、电教、图书馆等专业室的规章和制度共66种,为教育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2.2 选好专业、专职人员

选拔那些责任心强、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素质高,不怕吃苦、善于学习、参加过实验、图书、电教等方面业务培训,并领取到培训合格证,属于学校正式编制的人员来担任学校实验教师、图书、电教、音体美卫劳器材室的管理员;健全由学校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音体美卫劳、理化生、科学老师和实验、图书、电教管理人员组成的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专兼职队伍。

2.3 记好账

“好账”的标准就是必须用碳素笔或钢笔书写且达到准确、清楚、项目齐全且没有涂改的账目。目前我县各中小学建有“实验室-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体育室-美术室-卫生室-劳技室室”,室建有总账和明细账两本账目。所有进入专业室的仪器、器材、图书、设施设备等都要求在验收合格登记造册后方可建账,建账必须有凭证,出入库凭证号要求按年以批次填写准确。各专业室总账要求按年份以批次登记,记好以下内容:“年月日-摘要-种数-件数-总价”,记账过程中还应该把一般设备和低值易耗品(玻璃仪器、化学药品、一次性实验材料等)区别开来,报废报损和不能用的设施设备要按要求履行相关手续即时注销,属于学校固定资产的要纳入学校后勤财产账统一管理。图书总账也要求按年份以批次登记,在登记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区分种数、种次数和册数三者的不同,图书剔除注销登记时,凡涉及到数字有变化的用红笔填写;图书明细账登记时,一本图书一个身份证(个别登陆号),按图书到馆的先后顺序采取流水账形式进行填写;室的总账都要求每年累计一结,下年结转,除图书明细账外,其他七大专业室的明细账必须是单张记账,一物一页,逐年累计,在填写时,要求项目齐全、不留空缺,库存要体现设施设备的增减变化。

2.4 贴好签

“好签”的标准就是“写得对、位置准、贴得正、粘得牢”。要求各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按块,八个专业室在设施设备入柜上架过程中,将仪器和设备标签、图书书标、柜卡、存放卡等按要求填写准确、清楚、项目齐、不钩划、不涂抹;张贴过程中,要做到:位置准确、贴得正、粘得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编号按教育部规定的五位编码进行填写,其他的如音、体、美、卫、劳等设施设备的编号可参考山西教育装备网下政策法规—配备目录中的编号(http:///policy/index.asp)填写。图书标签要写对索引书号(分类号/种次号/卷次号),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卷书和套书的分类号和种次号是完全相同的,卷次号和套书中的不同书要用几分之几表示出来。关于存放卡,柜卡等也要求项目齐全,填写规范,做到账签卡三者相一致。存放卡不允许放在柜中,必须张贴出来,能与账物卡证相呼应,做到规范管理。

2.5 管好物

“管好物”就是要求把学校的图书、期刊、杂志、报纸、教学仪器、多媒体、音体美卫劳器材等设施设备要管清、管住、管安全。要求全县各学校的图书、实验、器材等管理人员,对各专业室存放的东西底子要清楚,借还、报废报损手续要齐全,每学期至少盘点一次。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账物卡证四到相统一。专业室都必须有防盗措施,管理做到“十防”(防尘、防潮、防光、防锈、防震、防霉、防冻、防火、防爆、防毒)。

2.6 抓好教研

要求各学校要尽快组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教研组,每个学期至少抓好“四个专题研究-四个评选活动-四个竞赛”活动,真正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纳入学校的综合考评当中。所谓“四个专题研究”是指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使用创新方法的研究、如何上好学校音、体、美、卫、劳、电教课、实验教学、阅读指导课方面的研究、针对各学校实际加强对本校教育技术装备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方面的研究、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档案管理研究;“四个评选活动”是指各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开展优秀阅读指导课评选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和实验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四个竞赛活动”是指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开展师生读书演讲竞赛活动、中小学师生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活动、体育艺术“2+1”竞赛活动、劳动技能和学校卫生竞赛。

2.7 读好书

“读好书”就是要求各学校首先是选好书,向师生推荐优秀的精品好书,制定师生读书计划,搞好读书活动,落实师生读书要求,让师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全县各学校每个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读书竞赛活动,学生读书数量的最低标准为小学生3本/学期、初中生5本/学期、高中生8本/学期;老师读书数量的最低标准为10~15本/学期。读书以后要求师生记读书笔记、写出读后感、心得体会等。另外学校阅读的期刊、杂志和报纸是学校的财产,必须要归学校阅览室统一管理,原则上学校阅览室资料不外借,如确实因为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的需要,要做到随借随还,及时归还。按照《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试行)》要求中小学阅览室期刊、报纸数量的标准为:小学40种/年、20种/年;初中100种/年、50种/年。根据我县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期刊、报纸数量最低也得达到小学20种/年、10种/年;初中50种/年、25种/年。

2.8 上好课

所谓“上好课”就是要求各学校要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全3~6年级科学课(2节/周)、8年级物理(2节/周)、9年级物理(3节/周)、9年级化学(2节/周)、7年级生物(2节/周)、8年级生物(1节/周)、1~6年级音乐课(2节/周)、7~9年级音乐课(1节/周)、1~2年级体育与健康课(4节/周)、3~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3节/周)、1~6年级美术课(2节/周)、7~9年级美术课(1节/周)、3~9年级劳技课(2节/周)、3~9年级信息技术课(1节/周)以及上好阅读指导课(10节/学期)。任何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开课率要达到100%,设备完好率要达到95%以上。

2.9 登好簿

“登好簿”就是要求各学校按照专业室的特点做好“七种簿册”的登记工作。专业室的簿册,是专业室工作的原始记录载体。反映了专业室管理、教学及管理人员工作的全部情况,因此必须及时、准确、真实地加以记录。专业室的簿册,有教学仪器设施设备使用登记簿;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借还登记簿;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维修登记簿;教学仪器设施设备报废报损登记簿;自制教具登记簿;课外科技活动(研究)登记簿;危险药品使用登记簿等7种。

篇8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23-03

随着义务教育进入了“后普九”阶段,人们对义务教育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能上学”已不是问题,问题是“上好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全面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如果不能向全民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所谓的全民教育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为了不使“后普九”阶段的义务教育沦为“空洞的胜利”,必须转向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升。

置身信息化社会,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作为信息化社会标志的信息技术,不仅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大力开发和整合优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资源引进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优质资源共享:课堂教学的直接推动力

优质教育是时代的诉求,是义务教育普及之后的必然发展目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优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优质教学的实现。而优质教学的实现必然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为前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步入信息化时代,资源不再如以往社会那般只能以物化形态出现,大部分资源能够以信息的形式呈现,而信息通过网络可以无限制共享。这样,优质教育资源就可以以信息的形式通过网络实现共享,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种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目的的网络资源平台,例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级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联盟网等。以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为例,“基教联盟”是“依托‘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应用试验专项:‘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课题,以此为基础,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实现对全国各地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1]。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上的教育资源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联盟中32所全国知名学校共同承建。有意加入“基教联盟”的学校均可向联盟提交申请,加盟的学校的教师均可免费使用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到目前为止,中小学教育联盟已有加盟学校1271所、40383条优质资源和642110位实名用户。诸如此类的由网络承载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原来由于区域地理位置限制所导致的资源瓶颈,让边远地区的教师也能像发达地区的教师一样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的局限性,从各种网络教育资源中分享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结合自身的特点创设自身的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现代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目前教师教育改革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不容忽视。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持续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培训机会不足与培训质量不高、社会的增加无形中挤压了教师的生存空间和专业发展的时间,都成为当前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2]。因此,如何利用教师有限的专业发展时间促进其专业发展成为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教师培训应该走出传统培训的固有形式,采取面授加远程辅助的形式,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不同于邮件传输的函授教育,也不同于以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为主的广播电视教育,它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网上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突破了时空限制,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现代远程教育更以其传输效率高、多媒体性、即时反馈性和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优于传统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和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传统教师专业培训的有力补充,其主要以教师培训网站为平台,由培训者引领、指导和管理评价。“它不仅提供了各种理论知识、课改动向、丰富的资源,而且规定了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要完成的任务和测试”[3]。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下简称“教师网联”)为例,“教师网联”以现代远程教育为突破口,以高水平大学为核心,区域教师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城乡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网站设有“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化”、“教研天地”等专栏。“教师专业化”包含教师资格认证、信息技能培训、教育基本原理、素质教育、教育心理、学校德育等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教研天地”则提供课改前沿、教学有方、教案精粹、课件制作、教研论文、学科教研、教学研讨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资源。其他有特色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站还有“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中小学教育联盟网上设有教师空间和在线答疑两个特色栏目。“教师空间”有利于来自不同地区和学科领域的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交流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通过“在线答疑”,一线教师可以向专家请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专家给予实时或非实时的解答,从而帮助教师发展。

三、E-learning: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途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而“作为人的发展,差异与个性是其本质所在”[4]。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需要在这个统一要求之上增加一个新的指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它首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才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赖于基于学生自主性的个性化学习。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寻求个性化学习的新途径——E-learning。E-learning主要指基于网络的学习,它通过网络技术来设计、执行、选择、管理、支持和扩展传统的学习。它“以数字化的互联网平台为环境,自主在线学习为特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手段,将学习者、资源开发者和专家组成互联网社区,通过实时与非实时的交互,在无限的可扩充的功能模块中,体验新型的较多的灵活性”[5]。E-leaning的最大特色在于其信息与资源广泛的来源和共享能力、更多知识获取的机会、更快地吸收最新的资源、更加量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展开学习,E-leaning通过互联网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以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方式面向学习者,为学习者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性化和主体性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得自主学习成为必然。E-learning上的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目标和层次细化,实行任务驱动,使自主化学习真正能够实施,为个性化学习的效果提供有效保证。同时,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教学管理系统通过跟踪学习时间、学习参与方式、学习测试效果等统计,量化学习过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上的建议,一方面为学习者的自我管理提供参照标准,以改进学习方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四、虚拟教育社区:教育文化发展的新阵地

文化是教育的土壤,而教育只有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健康发展。教育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教育中各主体通过一定的中介而进行的交互活动,而健康的教育文化既是这些交互活动的剂,同时也是这些活动的结果。因此,以优质均衡为目标的义务教育必然要致力于营造健康的教育文化。传统的教育文化总是囿于特定的时空的文化传统和教育活动,其发展总呈现明显的惰性。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传统的教育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育的需要,更新教育文化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而随着信息化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阵地——虚拟教育社区。

虚拟教育社区是由具有教育兴趣及需求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 通过网络互动从而满足自身需求而构筑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参与者着重于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进而产生的相互间的紧密和认同关系。“虚拟空间具有跨地域性(空间的距离不再是阻碍)、去时间性(获得即时的互动及资讯)、互为主体性(以独立个体的身分进行沟通,而非传统媒体社会的单向传输性质)等特质”[6]。这些特质使得虚拟教育社区成为多元教育文化的汇集之地,从而具备创生一种新型教育文化的可能。以“1+1教育社区”(网络社区)为例,该教育社区的成员有大学教授、中小学管理者、一线教师、研究生、大学生、中小学生和学生家长。在虚拟教育社区中,有各种活动模块,例如“观点争鸣”、“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在这个教育社区中,不同成员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学教授和研究生是理论指导者,他们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整个社区的精神引领者,能够为其他成员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和说明,并给予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向一线教师了解当下教学实践;一线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以博客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教学成长经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主要是学习者,在社区中他们可以了解他们喜欢的教师的最新动态,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求答案,同时也以博客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家长们则主要与学生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寻求教授和教师的建议和帮助。这样,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即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的文化,在无形中建立起来。当这些成员从虚拟教育社区回到现实的教育中,他们就会带入在虚拟社区中所得的各种观念和文化,从而促进在实际教育社区中的教育文化的演变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共享共建联盟简介, http://www.g12e.org/help/index.shtml.

[2]陈海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案例与对策[J].中国电化研究,2010(12).

[3]潘玉霞,汪颖,张露丹.发挥网络远程教育优势促进农村教师培训跨越式发展[J].成人教育,2011(9).

篇9

峰会上,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才技术培训及试点合作,戴尔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更好地践行教育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信息化应用要求,为中国教育用户创造更丰富的信息技术应用体验。戴尔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签署戴尔虚拟集成系统(VIS)联合实验室项目备忘录,帮助教育行业客户率先使用戴尔VIS解决方案和“互联校园”教育信息化技术; 同日, 戴尔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设计并搭建的虚实共存且动静结合的云时代数据中心在北京大学正式落成。戴尔还与中国东方航空双方就长期发展签署了合作备忘。戴尔已经参与东航的虚拟化、呼叫中心、联合办公以及东航ERP e—HR系统的管理咨询和开发咨询工作,双方致力于把航空服务和客户需求紧密结合,打造出新一代完善的航空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作了初步探析。

一、前言

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专业,经历了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生学习,逐渐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教育专业时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1]。

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联姻,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时空观和教育价值观来审视教育问题。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其重要地位日渐凸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应该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因此,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也明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二)教师个人自身成长的需求

教师的形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该是一个不断丰富、全面发展、逐步成长直至走向成功的情智载体。在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正纳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焦点。

(三)信息技术教育在新时期的特殊地位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上的新篇章。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教育(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一览无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正在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信息技术课的开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亟需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情况、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没有定位。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基础学科、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认识模糊。

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尽人意,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双专业性(教育专业性、学科专业性)没有共同体现;信息技术教师向硬件或软件方向的专业化发展不明确。

三是教学人员混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绝大多数都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他们所学的专业与所教学科完全不同,入职起点差别很大。并且他们的入职动机也与许多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等)有较大的差别,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是因为没有其他的出路,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中没有可做的工作而被安排在这个岗位上的;另一部分则是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而主动选择了这个新兴学科作为发展点! [2]部分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专业发展速度缓慢。

此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诸如学校对信息技术课不够重视,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标准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评价体系;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不重视、不规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1.在学科的定位上。(1)从为学生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2)从为学科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3)从为学校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

2.自身定位。信息技术教师应变“消极等待”为“主动出击”,以实际贡献来提高地位。(1)刻苦学习,加强自身素质;(2)积极参与教研,用成果说话;(3)积极思考,在反思中成长。

3.学校应在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1)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录用严格把关;(2)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为信息技术定好位;(3)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评价体系;(4)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强支持。只有教师自身逐步认可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才能成为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方式. [3] 转贴于

(二)以校为本,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质量,必须以专业化为导向,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培训一体化体系。从理论上说,政府教育部门、教师教育与培训机构、教师任职学校和教师本人等,都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并不全部包括上述所有参与者,尤其是教师本人缺乏决定本身专业发展方向及其方式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迫于满足教育系统或学校的需要、统一考试或继续任职的需要而接受在职培训等专业发展活动。这种被动的发展模式亟待改进。下面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校本科研。其蕴涵的基本理念应为:学校是“校本科研”的基础,“校本科研”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教师是“校本科研”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科研”的直接目的,“校本科研”必须植根于教学实际。根据校本科研“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特征,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离不开“校本科研”的引领。学校应积极构建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反之又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来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校本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因为教师校本科研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4]

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大量成功案例说明,经验型教师正是通过不断的行动研究而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未来的前途并不在于是否能为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贡献什么知识或为教育实践提供什么有效的工具,而在于它将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手段,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一种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存的状态”。 [5]

2.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做适度拓展。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各不相同,校本培训的内容也应灵活多样,处理好各个内容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将集中培训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一线中得以落实,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因此,校本培训的内容也可以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做适度拓展,必须具体到教师某一点上学科知识的欠缺。

校本培训需求分析是了解学校希望通过培训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培训效果以及教师自己希望或愿意参加何种培训以提升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调查分析过程,这是开展校本培训的前期准备和基本前提。开展校本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因此,校本培训的目的既要考虑学校发展的需要,也要兼顾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同时要关注教育改革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

校本培训必须服务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课程改革等多重要求。我们可以从新课程改革需求、学校以及教师三个方面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设计,在具体的培训实施时,应根据教师的情况、学校发展需求以及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培训内容的选择和组合。另外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在学校的统一培训之下,可以是以学校为基地,联合开展培训,可以由骨干教师负责,在学科组内组织培训,也可以和大学、进修学校等合作。培训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主题研讨、案例研究、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展示、讨论交流、自学反思,等等。根据教师特点、培训需求与目标、培训内容的不同要求,综合采用多种培训组织形式、培训方法组合进行培训,确保培训效果和培训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可从多方面入手,理念层面:树立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改变以往教师被动专业化发展的局面;制度层面:建立系统的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实践层面:突出教师专业化的特色,强调“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齐头并进,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最重要是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研究和创造的氛围,提供环境支持,使教师边行动边研究,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薛博,董玉琦,刘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一项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篇11

一、全州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北州在国家、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州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先后争取和实施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青海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第二批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和"青海省乡镇中心小学局域网建设工程项目"、"中央民族教育专项补助信息技术教育专项经费"等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自筹资金,努力改善学校信息化条件和环境。目前,全州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中小学校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有力的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为实现教与学的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二、各级电教组织机构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

为了保障全州电教工作的协调发展,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下,海北州教育系统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州、县、校三级电教机构和三级技术保障队伍,不断理顺和强化工作职能,深化工作范畴,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目前,州、县教育局现有电教机构5个(独立设置3个、挂靠教研部门2个),电教管理人员11人。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设备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应用、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考核、教学研究等内容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各级电教组织机构在远程教育项目实施、教师培训、课题研究、资源建设和管理、技术服务、举办各类赛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作中切实发挥了作用,认真履行了职责。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完善确保了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推广和普及应用工作。

三、认真做好不同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发展方案,明确发展目标,确保工作落实

从2000年至2012年,全州教育系统在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电教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电教工作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先后制定了《海北州电化教育发展规划》、《海北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达标活动实施方案》、《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效益发挥方案》、《海北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与管理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制度》、《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规划》等十余个规范性文件。同时,我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及青海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规划》和《海北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了《海北州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计划到2015年,使全州100%的中小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建成州、县教育城域网,力争使100%的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乡镇以上幼儿园联入海北州教育城域网,实现省、州、县,校四级互联的教育资源网络,全州基本实现以数字化校园网为标志的"班班通"、"校校连";建成丰富的以本州学科资源为主体的全州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及其管理应用体系;建立一支以网络管理员为支撑的信息技术管理队伍,以学科教师为核心的资源建设及应用队伍;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诸多方面创新信息化教育工作方法或应用模式,使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多年里所出台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海北州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各阶段工作重点,确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规模、实现途径和预期目标任务,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有效落实,确保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稳定和持续发展。

四、抓实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确保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多年来,针对我州广大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缺乏、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较低的现状,全州电教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加强领导,突出实效,把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长期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

1、多年来,先后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省、州、县、校级信息技术项目、远程教育、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等培训,培训人数达21200多人次,并组织开展了全州性的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轮番培训,培训人数达6000多人次。

2、狠抓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自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工作,截止目前,完成了2100多人次的培训任务;从2007年起,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截止2012年,完成了1200多人次的全州中小学教师的初级培训任务,目前正在开展中级培训及考核工作。

3、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举办了"计算机硬件维护和网络基础知识"专题培训班和"教学课件制作"等专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缓解了全州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紧缺的困难,为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打下了基础。

4、注重对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人员的培训工作。近年来,对全州电教专职人员和部分中小学校长集中进行了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电教工作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人员达300多人次,并多次组织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观摩活动。同时,在2011年组织完成了全州900多名教师参加的远程"国培计划"培训工作。

通过扎实有效地培训,使传统教育遗留的陋习逐步得到了改观,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明显转变,培养和带动了一大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大胆探索新模式的中青年教师,使师资队伍逐步具备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和素养。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信息技术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逐步变为现实,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认真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夯实基础,强化应用

自1998年起,海北州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电教论文评审工作,参评论文达1699多篇,其中获省级奖励的论文达290多篇;自2003年起,连续组织开展全州教师教学课件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1536件,其中有23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自2001年起,连续组织开展了学生电脑作品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594件,其中获得省级奖励48件。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达到了以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影响和带动广大中小学师生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使师生信息化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

全州教师电教论文评审、教学课件评审和学生电脑作品评比已成为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水平,相互交流学习的有效途径,成为我州电教每年的常规工作。

六、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力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围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这个重心,州、县、校电教部门积极组织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促教改,从教改成果见效益。多年的课题研究中,全州有12个课题(全省确定的重点课题38个)被青海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确立为省级重点课题,13个课题被确立为一般性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和总结,各课题组顺利完成了各项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和一般课题研究工作,并顺利结题。同时,在省电教馆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州有6所中小学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6所中小学相继组织开展了三轮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研究的内容付诸教学实践后取得显著成效,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互帮互学,团结协作,共同研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氛围、教学过程、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良好氛围。

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篇12

1.“四争取”确保投入

积极争取省市主管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政府预算资金、至少10%的生均公用经费和社会各界捐赠等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3年来,县政府、县局和学校采用BT模式筹资3000余万元用于“班班通”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省厅电教馆和市局投入5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设备配置;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捐物共计100余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根据县局“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规定获专项建设经费1800万元。通过上述“四争取”措施共获资金5000余万元,使全县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并逐步实现“设施同配”。

2.“六到位”完善管理

资金到位――将“四争取”所获资金及时足额用于信息化建设,加速实现“设施同配”;人员到位――严格执行“高(职)中必须有2名以上专职管理员、初中和镇级小学必须有1名专职管理员、村级小学必须有1名兼职管理员”的规定,并定期对管理员进行相应考核;制度到位――采取措施制定制度确保信息化设备正常运行,如采取和联想电脑售后服务公司签约的办法和实行以中小学专职管理为骨干的维护维修制度等,保障对远程教育设备进行定时、定点、定费维修,做到“随报随修”和“软件故障不出校、硬件故障不出镇、重大故障不出县”以保障信息化设备正常运转;培训到位――定期举办管理员培训班,重点对设备维护维修和档案资料管理等内容进行培训。3年共培训管理人员1800余人次;考核到位――拟定《余庆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年工作计划》和完善《余庆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考核奖励办法》,将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分类设奖进行表彰;督查到位――对管理员到岗情况、卫生状况、设备运行状态、活动开展记录和档案资料管理等进行不定期督查,做到“到校必查、月月抽查、点面普查”并对督查情况及时通报,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

3.“五抓好”提高效率

抓好教学应用――为了克服“四重四轻”(重设施设备轻应用研究、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公开观摩轻日常教学、重操作培训轻教学研究)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发挥好卫星收视系统、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和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在教育教学上的作用,并在考核方案中规定每套设备使用率必须达45%,做到“一机三用”(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日农民用)和“一室多能”(计算机教室作为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绿色网吧、教育培训中心等),实现“五进三不漏”(进计划、进课堂、进管理、进德育、进为农服务活动,不漏学校、不漏教师、不漏学科),形成“光盘播放班班通、卫星收视人人会、网络教室科科用”的先进应用模式;抓好业务培训――注重专业人才的补充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鼓励教学人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电子备课并能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正常教学,系统组织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并切实抓好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政治学习及农村农技知识培训等;抓好竞赛活动――定期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现场命题、临场制作、当场展示,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和提高他们制作随堂课件的能力;抓好“三优”评选――组织好远程教育优秀论文、优秀课件和优秀课堂实录的评选和报送工作,做到“人人参与,校校选拔”以确保质量。3年来共有60余人次获省市表彰;抓好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课题研究,如凉风小学开展国家级课题“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远程教育资源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和县级课题“小学英语光盘教学实验”研究、实验小学和大乌江小学申报开展十一五和十二五课题“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等。

二、成绩与亮点

(1)基本配齐计算机。镇级以上中小学建成计算机教室33间覆盖率达100%,村级学校建成计算机教室17间覆盖率达33%,全县小学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8.39台;初级中学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1.97台。

(2)基本建成“班班通”。730多间多媒体教室惠及全县82所中小学,镇级以上中小学“班班通”教室覆盖率达96%,有1/3的村级小学也率先实现“班班通”。

(3)基本达到“校校通”。镇级以上中小学全部实现10M以上光纤接入互联网,网络覆盖率达100%,43所村级完小中有39所通过光纤或宽带等形式接入互联网,网络覆盖率达93%。

(4)基本实现数字化。通过开通OA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教师人事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学成绩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素质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等,搭建教育信息软件应用平台,降低了教育行政管理成本,逐步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和课堂教学数字化及网络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