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9: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06年,快速消费品市场规模总体上稳中有升,除了少数几个品类外,快速消费品在中国仍然处在成长期,呈现出诸多的不成熟、不稳定和不规则性。其中,食品和饮料行业增长更为明显,日化行业的增长率趋于平缓。
价格方面,平均价格总体上仍比较平稳,没有受到价格战或高价位产品的影响。从对消费者购买能力的监测上来看,2006年,消费者在快速消费品上花的钱在总支出中的占有率平均为10.4%(《中国快速消费品年度调查报告》)。其中,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略高于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0.5%和10.6%。
从渗透率角度看,食品和饮料行业,渗透率普遍较高,尤其是酱油、休闲食品、牛奶、方便面、乳酸制品、软饮料、植物油、膨化食品等,均高于80%,而日化行业却呈现出高低不平,像纸巾牙膏等品类渗透率很高,而洗发水、摩丝、胶卷等品类相对较低。
在渠道选择方面,超大仓储的快速消费品金额占有率明显提高,原先占有率一向很高的连锁超市却呈现下降趋势。从促销水平上看,在快速消费品领域,仅12%的生意是在有促销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个比例不是很高,但从趋势上看,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
在市场集中度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很多品类集中度依然不高,但普遍呈现出走高的趋势,尤其是方便面、牛奶、洗发水和电池等品类基本已进入不完全垄断阶段。
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计划性方面,消费者购买快速消费品时,无论对品类的购买计划,还是品牌的购买计划,都比较高。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在快速消费品领域,消费者忠诚度低和品牌可替代性高这两种传统的理论也在逐渐地被打破。
二、人才状况
快速消费品行业招聘企业以外资企业和民营大中型公司为主。外资企业方面,从其在各大网上所的职位显示出,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有明显的人力资源匮乏的现象。同时,因为受所需人才专业度和地域的限制,所以外资企业虽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优越条件,招聘到所需的研发技术人员也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对应届毕业生的吸引上,外资企业有它独到的优势,所以中层人才大多通过内部提升的方式得以解决。
民营企业方面,中层的管理人员变成了企业急需的人才热点。从02年起市场营销岗位就方兴未艾,而且该行业大量的市场、销售人员,特别是品牌建设人员流向其他行业,而从其他行业流向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市场人员并不多。因此,相关企业将有必要继续对此类人才进行储备。另一个方面,在整个行业表现出对品牌建设热情不减的时候,不少大型的快速消费品企业却转而开始关注产品本身,所以Minihunter认为,在2007年有关市场类产品方向的人才将成为最大缺口。
三、招聘特点
针对06年快速消费品人才市场状况,Minihunter对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快速消费品公司进行的调查显示,能得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 整体情况--招聘日趋成熟,关键岗位紧缺;
由于快速消费品行业人才流动比较频繁,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非常重视人才的储备计划,通常都会有常年的职位需求,所以多数企业反应目前公司整体的招聘情况良好。另一方面因为目前快销行业内某些专向人才紧缺,所以企业虽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优越条件,招聘到所需的人员也有一定难度。这种现象表明,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人才招聘已经日趋成熟,招聘方在面对人才流动压力的时候,也能游刃有余地选择招聘手段和招聘时间。
2、 招聘难度--影响因素各异,矛盾来自薪资;
在被问及 “影响招聘效果的最主要的原因时”,选择“企业文化”和“信息不对称”的企业分别是33%和42%,有19%的HR认为公司知名度、办公地点等“其他因素”也影响招聘效果。只有6%的企业HR认为“薪资体系偏低”会让应聘者最终放弃就职的机会。
有趣的是,在对人才流动原因的调查中我们却发现,有30%的员工关心“薪资体系”,略高于所占比例28% 的“员工自身的发展”。
这种矛盾让我们看出,在快速消费品行业里,企业员工即便在应聘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其他条件,但是企业薪酬水平普遍不高已经影响到了企业人才的稳定性。关注行业动态,实时了解行业平均薪资水平,在保证公司利润的情况下,对公司核心员工进行多层次的物质奖励,将成为企业HR为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和稳定性而关注的另一个热点。
3、 招聘时机--全年忙碌,年底吃紧;
根据调查得知,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招聘时间有其独有的特点。从调查的数据分析也能看到一种趋势,即为了储备人才企业全年都有招聘计划,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比例分别为22%和28%,招聘的高峰期集中在下半年度。
但是由于年底企业员工都会相对稳定,而第四季度正值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旺季,促销的频繁,市场的攫取,活动的执行,下一年度的策略制订的关键时期,所以企业都感到第四季度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有40%的企业认为第四季度是全年的招聘难点。
4、 招聘方案--提前储备人才成为HR共识;
面对第四季度招聘的难题,有56%的企业采取“提前储备合适的人选”这种招聘手段,只有不到4%的HR赞成“延后招聘时间”。另外有30%的企业认为“加强与其它人才机构合作”也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手段之一。
由此可见,提前的人才储备已经成为快速消费品行业HR的共识,特别是年终的时候,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会拿出一套完备的第二年人才储备计划。另一方面,与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借助第三方的能力,不仅能缓解企业招聘的压力还能对企业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进行整合,以达到企业对人才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为目地。
5、 招聘方式--网络招聘和猎头仍是主导;
目前,网络招聘已经逐步取代90年代的现场招聘会和传统的报纸招聘成为企业招聘方式的主流,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快速消费品企业都在使用网络招聘的形式。但是受网络招聘自身的缺陷的限制,我们看到猎头招聘这种方式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采用。从招聘效果来看,网络招聘的效果好于其他几种招聘方式,猎头和人脉推荐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从性价比的角度来分析,猎头方式却比网络招聘高出14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网络招聘和猎头是现在企业招聘采用的最主要的招聘方式,其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的招聘手段。但是从性价比来看,Minihunter预计随着高端人才的紧俏及同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快速消费品行业会更加重视猎头的使用,其使用比例将会进一步攀升,成为企业招聘有效的补充。
6、 选择猎头--全年合作是趋势;
当被问及“如果考虑和猎头机构进行合作时,最有可能考虑的方式是什么样”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业内HR人员选择了“全年中级职位服务,寻访到合适的人才后再付款”和“与猎头机构长期保持联络储备高级人才”。看来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是2006年度乃至以后快速消费品企业所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职位采取灵活多变的服务形式是企业HR考虑与猎头机构合作的关键。
四、总结
根据Minihunter长期服务于快速消费品行业所积累的人才经验,结合2006年行业新动向和我们的调查结果,对于2007年快速消费品行业人力资源走向做出以下几点预测和猜想:
1、 全年招聘计划将成为快速消费品企业提前储备人才的普遍手段。
2、 市场营销类岗位成为快速消费品企业最大的人才缺口,品牌建设人员将继续流向其他行业。在品牌风暴越演越烈的情况下,快速消费品行业将成为其他行业品牌、营销类人才的黄埔军校。
据了解,AC尼尔森最近的报告显示,在很多快速消费品品类中,本土生产商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本土品牌频频出现在保健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的前5位品牌排行榜当中。洗发水当中的舒蕾、护肤品中的大宝和小护士以及洗衣剂当中的雕牌,在市场份额上也超过了国外品牌。
本土生产商咄咄逼人的势头也反映在广告市场上。根据尼尔森媒介研究的数据,2001年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整体广告投放达5270万人民币,而本土生产商的广告花费所占比例竟高达71%。而2001年的前10位广告主当中无一例外都是本土品牌。
多数品类增长迅速
该报告称,在中国27个食品(饮料)及非食品品类当中,有23个在2001年实现了销售额的增长,其中13个品类达到两位数的增长。酸奶(酸味奶)发展最快,销售额增长了39%。排名其后的有速溶咖啡(37%)和婴儿谷麦类食品(23%)。2001年出现负增长的品类有头发定型产品、电池、有汽饮料(运动饮料)以及鞋油。
最大的快速消费品品类出现在食品(饮料)行业。尽管出现了负增长,有汽饮料的销售额仍然居各品类之首。销售额最大的另外4个品类是洗发水、护肤品、方便面和洗衣剂。
零售市场结构演变
王强介绍,在表现相对强劲的2011年之后,中国经济在2012年遭受全球经济危机进一步蔓延的影响。从整体上看,第二季度的市场表现最为突出,人才流动性高,招聘活动十分活跃。但从全年来看,各行业的招聘水平呈现出明显差异。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普遍遭受全球市场环境的不利影响。一方面,企业迫切希望提高盈利能力从而加大销售人才招聘的力度;与此同时,鉴于成本控制的需求而不得不冻结某些岗位的招聘。
第二,零售、奢侈品和快速消费品行业均呈现出增长态势。这主要归因于大量国际品牌向二三线城市的扩张,从而带动了销售、人力资源、培训、业务开发和商务租赁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第三,外资的涌入带动了IT行业的持续发展,市场对具有跨地域业务经验的IT专业人员、程序员以及能够帮助拓展业务的商业分析师都呈现出一定的需求。
第四,众多跨国公司致力于推动其在华业务的本地化,因此对欧美人才的需求有所降低。相反,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地区的求职者凭借普通话沟通技能和对本地文化的适应性,受到雇主的普遍青睐。
第五,在2012年,专业人士通过更换工作获取的薪资增幅较往年有所降低;求职者在更换工作时普遍获得15%-20%的薪资增幅(2011年则为15%-30%)。但背景和业绩出色的优秀人才则能获得高达40%的薪资增幅。
第六,随着经济复苏迹象的愈加明显,跨国企业集团在2013年将继续大力投资中国市场。
第七,随着各公司继续招募高素质的求职者,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现象将越来越严重,因此,吸引和挽留现有顶尖人才将成为一项重要挑战。
第八,中国GDP预计将突破8%,通货膨胀率也将进一步上升,在此大环境下,2013年的薪资水平较2012年将略有提升,求职者在更换工作时,薪资增幅通常会达到15%-25%。
二、各地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市场特点
1.北京: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的职位将尤其紧缺
2012年,国际性和区域性企业继续扩大其在京业务和市场,企业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的需求相应增加。快速消费品、奢侈品、零售业和汽车行业的招聘需求较大。伴随着各行业的强劲发展,公司倾向于在企业内部培养并发展人才,因此带动了对企业发展管理人士和培训发展专员以及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的需求。尽管多数专业人才对更换岗位持开放态度,但高层人才对此持谨慎态度。求职者在更换工作后,通常会获得 25%至30%的薪资提升。
预计在 2013年,更多的跨国公司和投资将继续涌入北京市场,由此将带动财务和会计,以及人力资源领域的招聘活动。人力资源领域的招聘规模在2013年将稳步扩大,对具备出色软性技能、沟通技能和本地市场洞察力的人事经理和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的需求将显著上升。他们将需要与全球与本地团队开展沟通,并充分了解本地的市场需求。人才流失和人才短缺等因素将继续对企业构成挑战,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的职位将尤其紧缺。与 2012年一样,更换工作的专业人士通常会获得20%至25%的薪资增幅,而停留在原职的专业人士通常能获得 8%至10%的薪资提升。
2.南京:大多数专业人士希望通过更换工作获得20%的薪资增幅
2012年上半年,招聘活动保持较高水平,尤其是在汽车、化工和快速消费品行业。南京涌现出大量跨国企业开展的新项目,带动了人力资源领域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人士为了寻求更好的职业生涯,更倾向于去上海或其他城市发展,因此南京的人力资源就业市场人才短缺的现象日益显现。从第三季度开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开始大规模蔓延,并对很多公司造成了影响,这一时期,大部分招聘需求仅限于现有岗位的人员更替。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变得更加谨慎,并倾向于通过内部人员调动来满足岗位需求, 并节省所需的培训时间。尽管求职者对工作前景持乐观心态,他们也察觉到了年底相对保守的招聘形势,因此对寻求新的工作机会持谨慎态度。求职者在更换工作时,通常希望获得20%的薪资提升,市场普遍的薪资增幅为5%至12%。
2013年,由于外商投资者对汽车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大,招聘水平将会有所提高。各行业对具有财务控制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仍然存在普遍需求,而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招聘需求将主要局限于现有岗位的人员更替。求职者可能会对新的工作岗位持开放态度,并希望进入具有更好发展前景的行业。大多数专业人士希望通过更换工作获得20%的薪资增幅,然而受当前运营预算的限制,企业会发现吸引优秀人才的挑战颇为艰巨。
3.上海:经验丰富的企业发展专业人士十分紧缺
2012年第一季度,各领域招聘活动均呈现强劲态势,其余三季度则与2011年持平。在零售、奢侈品和快速消费品等增长性行业,为满足企业的扩张需求,招聘数量相应增加,招聘水平相对较高。随着许多机构向二三线城市不断拓展,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和培训专员尤其受到市场青睐。此外,企业亟需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方案以吸引和挽留优秀人才,因此对薪资福利领域的专业人员也存在需求。纵观市场,了解行业知识、具备出色领导力和沟通技巧的优秀求职者备受企业青睐。随着众多企业将地区总部迁往上海,双语能力对于大多数职位而言依然是必要条件。鉴于求职者对市场环境普遍持谨慎态度,公司若能够提供充足的培训计划和合适的薪资方案,大部分员工更愿意保留原职。综合来看,市场对人才的激烈争夺,使 2012年度的整体薪资水平较2011年有所提高。比如,2011年薪资福利经理的薪资水平为45万至70万人民币,但在2012年,该数字达到了50万至70万人民币。同时,由于企业逐渐意识到挽留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人才经理和组织发展经理等职位的薪资水平提升了10%至15%。
预计2013年全年人力资源领域将维持较高的招聘水平。零售、奢侈品和医疗保健行业的招聘活动将继续保持活跃,并延续2012年的积极态势。由于各机构继续对成本控制保持高度关注,并寄望于开展内部招聘,因此掌握众多专业人才资源的内部招聘人员将会面临较大需求。吸引和挽留优秀人才对企业而言仍是重要挑战,与企业发展相关的职能岗位将尤其紧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开拓市场机会十分关注,因此,企业发展专业人士在制定合理组织构架方面的作用十分关键。鉴于经验丰富的求职者十分紧缺,我们预计这一职位的薪资增幅将达到20%。
4.苏州:薪资福利、人才管理和人才发展岗位专业人员需求显著
2012年,由于市场环境恶化,不少企业对招聘持保守态度,全年招聘水平出现下滑。在经历了前几年较为活跃的招聘活动之后,位于苏州的制造工厂纷纷冻结招聘指标或放缓招聘步伐,2012年的许多招聘均为人员更替型招聘。鉴于苏州的大多数工厂规模较小,市场对高层级别岗位的需求不高,多数高层职位通常被设在上海、北京或欧洲,因此大多数招聘针对中层岗位。其中对人力资源经理、薪资福利总监以及企业组织和发展经理的需求尤其明显。由于苏州人才区域性的限制,顶尖专业人才往往对跳槽持谨慎态度,并且只有在薪资增幅达到25%至30%的范围内才考虑更换工作;然而急于更换工作的求职者愿意接受15%至20%的薪资增幅。
2013年招聘需求将会显著上升,招聘水平的提高将带动更多的求职者寻求新的工作机会。汽车、化工、制药和机械行业尤其有望持续增长。由于招聘人才和挽留人才始终是企业的一大挑战,上述领域的公司很可能会雇佣人才管理和人才发展岗位的专业人士。此外,鉴于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将继续成为重要的挑战,预计对薪资福利专业人员的需求也将十分显著。
三、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笔者通过研读报告发现,报告所涉及的各个行业的高素质人才通常都会通过更换工作获得20%至30%的薪资增幅,而停留在原职的专业人士通常只能获得不到10%的薪资提升。即便专司人才队伍稳定的HR们也同样不得不通过频繁跳槽以提高自己的薪水。这对想要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企业来说,实在是不得不面对的巨大的挑战。
快消品行业历来是中国PE界的宠儿,这一地位在金融危机后时代被进一步巩固。一份来自中国投资创业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来一至二年,vC/PE机构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依次分别为:投资环保及新能源(79.5%)、消费品及服务(74.4%)和医疗健康(69.2%)。清晰易懂的商业模式、明确的市场增长前景、关乎民生的强大品牌基础,优秀的快消品企业显然最能吸引投资者的眼球,而金融资本亦已逐渐被行业龙头认可为整合市场的利器。在我们的人民币基金与本土快消品企业的几次联姻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快消品企业家对财务投资人态度的转变,亦从中总结出两个关于中国快消品企业发展策略与商业模式升级的关键思路。
第一个关键思路是品牌定位和产品扩张策略升级。竞争定位也许从来不是一个让本土快消品巨头头疼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成长,这些行业领军者大都具备了敏锐的市场嗅觉,无论是对于城市市场的“准中产”消费者,还是乡镇市场的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者,均有一套营造鲜明品牌形象和文化特质的成熟思路和营销策略。而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像娃哈哈这种在产品线细分和子品牌构建方面极为成功的快消品企业却仍属凤毛麟角。尽管很多企业在市场调研和新品研发方面投入巨大,但销售业绩仍然只能靠几个王牌产品来拉动。反应到利润表上,问题或许出在推广费用的分配环节。我们坚定地认为在目前中国快消品行业所处发展阶段,广告推广与销售收入的正相关效应是品牌长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将品牌培育比作种树,那么母品牌和主产品就好比树干,而子品牌和衍生产品就好比树枝和树叶,广告投入则好比施肥,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企业均需要保持树干的施肥量,只有树干不断的长粗变壮,才能为树枝和树叶提供充足的养分,也只有在消费者对母品牌的认可和主产品的忠诚到达一定高度时,子品牌和衍生产品方具备成功的基础和借力增长的可能,而此时再对子品牌和衍生产品进行推广就好比浇水,只需适当培育就能够获得良好的经营效果。很多企业在广告投入方面均是“热三年,冷三年”,在主品牌家喻户晓之后就没有继续重视广告投入,虽然在渠道和消费者推广方面大幅增加支出,但是产品销售业绩和品牌影响面却提前到达“坡顶”,诸多新品更是落得被市场冷落。广告推广区别于其他推广方式的奥妙在于,好的广告总是能充分激发消费者主动、持续的购买欲望,而搭赠、促销和刮卡等推广方式总让消费者感觉是“你要卖”,而非“我要买”,如果没有广告轰炸做铺垫,其他销售费用支出的效应就很难得到保证。
第二个关键思路是采购模式升级。绝大多数优秀快消品企业对供应商的培养和扶持给予相当的重视,在供应商体系管理方面给予相当的投入,亦善于通过金融或类金融手段对冲采购成本的波动。但是对于生产者较为分散,产品供应量和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采购产品(往往是大宗原材料商品),企业则往往难以真正实现有效地采购控制,而如果频繁地将采购成本波动风险转嫁给经销商或消费者,又可能在短期内影响销售业绩和市场竞争地位。深层次的合作或许是改变议价能力和确保充足采购的前提:通过一对一绑定供应、委托生产和委托加工等业务层面的合作,以及股权投资或交叉持股等更深层次的合作,快消品企业得以将上游厂商的利益与自身利益充分绑定。当然,深层合作的前提是企业所选择的绑定对象在上游行业具备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和足够的影响力,而对于PE而言,产业资源的发现和整合恰是其所擅长的增值服务,亦是获取投资机会的制胜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