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阶段性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2 14:59: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阶段性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阶段性总结

篇1

【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今年四月初,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地理教学的需要,经过讨论交流,最后确定课题名称为“大班额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在校领导的帮助下,一起对课题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本课题方案更加完善。

二、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师生互动,研究师生互动的方式。研讨学习并总结:现阶段我校地理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学习途径则是多途径学习,如:通过网络搜集、查阅书藉、集体交流评析等。

(一)理论储备,充实自我。

在这期间,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学习。其一是关于本课题的国内外其他人的研究现状。我了解到在国内,现在有不少的单位或个人在做与本课题有关或是相关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还处于研究过程中,有些也已经形成一整套的完整的研究成果。但基本上研究的都是小班额或50人左右的教学班。我们希望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其二是关于进行本课题研究所需要用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以使课题研究能在有力的理论支持下开展工作,使得课题工作更加地科学和到位。我们课题组成员坚持在工作之余自觉地阅览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浏览最新的教育网页,以便更好地充实自己。

(二)找准根源,把握方向。

首先,探讨、寻找到目前我们的地理课堂中师生互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生互动的目的不明确,即:教师向学生提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们该从哪儿切入提问,只有准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2、师-生互动的争对性不强。如:好些教师基本上是一人提问,全班回答,并且这类问题的回答大多数为:“是”“对”“不对”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基本上是无效问题。

3、生-生互动的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有些课中生生互动多的可达4次,而有些课中却没有一次。在教师的随堂课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这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理。

4、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生-师互动很少。课堂上,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没机会提问,久而久之,就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更甚者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当然就不会出现生-师互动的情景,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不恰当的师生互动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有些不该生生互动的在进行着生生互动,有些开放性的问题本应生师互动的,教师却包班代替,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代替了师生互动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依托课例进行实践,努力实现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我们地理组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地理教学听评课活动(在重点班),同时结合我校的课堂观察,给每位听课的地理教师布置任务:如:刘明刚老师主要观察师对生(一名)提问的数量和提出的问题作好记录:李海老师主要观察师对生(全班)提出问题的数量和提出的问题作好记录:刘国统老师记录生生互动的次数和活动的内容以及活动的时间:李正发老师记录生对师提出的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次数,同时记录此时是生对师还是转化为了生(一名)对生(一名)等等;听课结束即对课进行评议,要求听课教师首先争对你所观察的内容进行反馈,共同商议,得出:有些师生活动可以转化为生生活动,可以把权力还给学生,他们有能力探究出我们想要的结论:而对老师的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避免一些无效的师生(全班)互动。

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作到以下:(1)不断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长期坚持,必定会形成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鼓励学生大胆置疑。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3)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在预习、学习或复习阶段,均须安排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提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才是他们的真正疑惑。教师允许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出来,交给老师,然后教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问题设计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课堂才能活起来,也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四、总结现阶段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措施

此课题的实施,逐步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教师从一个传授者逐步转化成引导者,由管理者转化成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其次,逐步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不仅感觉到地理不再那么枯燥,同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中不唯书、不唯师,大胆提出问题,师生互相争辩,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方式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2、成绩的对比:上学期对高一学生进行了实验,到期末,实施实验班的成绩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到本次期,学生升到了高二,在期中试实施实验的班级成绩略有突显。

(一)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1、通过对这一课题的学习研究,让我们真正认识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形式,明确了师生互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同时在研究此课题的过程中,让我们更加用心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提升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增加了学生有效活动的次数。改变了学生对待地理相对被动的态度。

3、促使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同学们则在老师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的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开始积极思考、认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了锻炼。

(二)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学习,我们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教师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2、师生互动中,教师的问题设计不能层层深入,有些问题的设计无效,导致师生互动的无效。

3、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全体学生的互动表现的更多,及时是针对个体的活动也是指向性不够明确,目标不够具体。

4、有些生生互动(小组合作)没有调动起每位学生,只是部分学生的一个探讨、交流,而另一部分充当听众,没有达到真正的全员参与。同时有些问题设计的不到位,致使有时不需要生生互动的内容而花费时间在进行交流。

5、生一师互动相对较少。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1、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定期进行网上课堂的学习,学习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继续狠抓教学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课标、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篇2

“阶段性”是指根据医学教育特点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把外科技能学分为外科基本技能、外科专科技能和外科综合技能3个依次递进、相互渗透的实验教学阶段。外科基本技能是第1阶段实验教学,包括无菌术(洗手、手术区域消毒、铺巾等)、外科基本操作(切开、分离、缝合、结扎、拆线等)、换药术、清创术、心肺复苏术等5个试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手术基本技巧和外科初步临床能力。第2阶段实验教学内容是外科专科技能,要求学生熟悉普外科专科技能(离体肠吻合术、气管内插管、阑尾切除术、胃穿孔修补术、剖腹探查术等)、骨科专科技能(牵引术、手法复位术、固定术等)及了解其他外科专科技能(胸腔闭式引流术、外科显微技术等),此阶段教学以动物模拟手术为主,除了提高手术技巧和熟悉专科手术程序外,更强调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外科综合技能是第3阶段实验教学,主要在实验室开放期间的“第二课堂”时段进行,实验项目包括多发性骨折的固定与搬运,胸、腹腔开放性创伤的急救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现场急救处置和临床技能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做出临床决策的思维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看,“阶段性”实验教学各阶段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比较好地整合了以前相对分散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外科技能从低到高、从简单到综合的递进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外科临床技能的提高和临床思维的培养。

1.2层次化

“层次化”是指在“阶段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建、更新试验项目,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把试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3个层次类型。“基础性实验”以验证为主,教学中强调技能培训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无菌术为例,通过教师集中示教和学生分组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洗手到患者手术区域消毒、再到铺巾、最后到穿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等一整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教师在每个环节进行同步指导,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培养。“综合性实验”主要是第2阶段的动物实验,采取模拟手术的形式开展教学。具体实施是由4~5名学生组成手术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制订手术方案,然后分别承担主刀、一助、麻醉医师和器械护士等角色,共同完成一台模拟手术。“拓展性实验”相对于前2个层次实验,教学内容更突出了设计性和创新性,重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已完成试验项目改造6个、新开试验项目3个,“综合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的比例超过70%,形成了教学内容由验证到提高、再到创新的3个层次项目群,为“阶段性”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较好地实现了外科临床技能教学的有序衔接、逐步提高。

2推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3个阶段实验教学中均采取“小班制、小组式”教学,并积极推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在学生“学”的方面。依据“分工合作、自由组合”的原则,要求每个小班内每4~5名学生组成1个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课前自学、课中讨论、课后总结的模式开展自主学习,并完成实验报告或学习手册的填写。此外,学习小组的组合形式还可以拓展到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及医学生基层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中。根据近几年的教学体会,认为“小班制、小组式”这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能够较好地营造出注重沟通、协作互助的学习导向,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次,在教师“教”的方面,坚持贯彻教师在“做中教”的教学原则。例如,在模拟手术示教中,教师与1个学习小组共同组成手术团队,教师担任主刀或一助,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完成整台手术。在这过程中,教师同步讲解手术的基本步骤、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引导、鼓励学生完成各自角色任务,对手术中出现的操作问题或配合问题进行启发式指出,其他学习小组现场讨论并纠正,由此形成团队分工合作、台上台下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做中教”的教学形式,融合了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外科临床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而且对临床思维、协作意识的养成及职业素质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完善客观结构化

临床考试培训(OSCE)OSCE提供一种客观的、有序的、有组织的考核框架,是目前公认的、先进的临床技能考核和评价方法之一。在总结本校前几年OSCE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标准》要求,通过加大考核平台投入与建设,增设站点、扩充考核内容,优化评分标准并增加临床思维能力及医学人文技能的考核权重,加强考官和“标准化患者”培训等多种手段和形式,进一步完善外科学临床技能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独立实验课程成绩,列入学生的学分,并成为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

4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2006年,通过整合本校和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资源,组建了吉首大学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中心建筑面积50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1200余万元,专职教师10人。中心下设外科、内科、儿科等10余个实验室,外科实验室分为外科基本技能、外科专科技能、外科综合技能3个实验分室。在建设布局上,模仿医院和手术室配置,尽可能与真实的临床环境一致。中心于2012年成为“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成为国家级首批“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是面向武陵山片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多学科融合、多专业共享的集医学生实践教学、全科医生培训、住院医师培训和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公共教学平台,为外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奠定了基础。近几年中心在建设中,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室“开放式”教学的力度。根据“课外开放、学生预约、因材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中心采取“第二课堂”、外科科技创新项目、网络教学、临床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内容,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技能训练和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其中,“第二课堂”除承担第3阶段实验教学外,还定期举办外科学进展和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外科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自拟外科实验课题,开展动物创伤模型构建、局部解剖学与外科基本技能整合等实验,中心为自拟课题配备指导教师,并为实验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形式上的全方位开放,进一步拓展了实验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篇3

澳大利亚强调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为职前教师提供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大学职前教师的教育实多为自主实习,即职前教师自己联系中小学,有一些大学与中小学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两者之间并未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并不稳定。同时接受职前教师教育实习的中小学未对职前教师进行规范管理和指导,往往抱着不闻不问、实习结束盖个章了事的心态。职前教师教育实习后,效果不明显,未能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中小学也无收获。我国大学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主动与中小学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建立广泛、稳定的职前教师教育实习基地。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分工,实现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指导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共同承担职前教师教育实习责任,切实提高职前教师实习质量。此外,大学应该积极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满足中小学和教师的发展需求。

采取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

澳大利亚主要采取阶段性的教育实习方式,职前教师教育实习贯穿于大学的四年时间之中,使职前教师每年都有机会到中小学进行专业体验,同时能够总结第一阶段教育实习的经验教训,在第二阶段教育实习时可以弥补和克服第一阶段教育实习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职前教师教育实习仍然是一次性实习,这种一次性实习方式将严重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我们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实行职前教师在整个大学期间多次教育实习,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效结合。这样,可以使职前教师把教育实习当成一种实践过程,一种面对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形成自己专业能力的过程,使职前教师不断地把课堂上、书本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教育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相互补充与结合,不断总结和反思前一阶段的教育实习经验教训,避免第二阶段再犯第一阶段的错误,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促进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丰富教育实习内容

篇4

关键词管道行业天然气行业发展阶段性

引言:关于天然气行业发展阶段性的划分,如果从天然气行业的市场监管角度来划分,可以将其发展阶段性分为发展初期、成长期、工业成型期和市场竞争期四个阶段。从天然气行业的管道、资源、消费、用户结构几个方面的发展进行阶段性划分,可以分为为启动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不管从哪个方面划分,都是为了证明我国的天然气行业是具有阶段性的发展历程。而本文的划分阶段主要是从天然气管道行业的发展来进行划分。

一、管道行业发展看天然气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的原因

管道运输是沟通资源和消费者的桥梁,是天然气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天然气资源需求市场和资源生产地域的距离问题,需要管道作为沟通的主要渠道。我国的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而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缓慢,对天然气需求相对较低,我国东部的经济发展较快,是天然气资源的最大消费市场,但是二者地理位置相距太远,管道运输的发展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运输管道的发展促进天然气市场的消费、资源的生产和运输环节的共同发展,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成本,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实现了天然气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管道的发展来划分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但管道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响着天然气不同阶段的发展情,相比其他方式从管道的发展来划分更利于天然气行业其他环节的协调发展。

二、美国管道行业发展看天然气行业发展的阶段性

有关学者对美国的天然气市场从国家监管的视角进行阶段性的研究。把二十世纪八十年前代划分为美国的成长期,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划分为转型期,进入九十年代美国天然气市场过渡到竞争的成熟期。由于转型期到成熟期过渡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学者将其两个阶段统称为成熟期。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正处于美国天然气行业的变革时期,很多跨州管道对天然气市场进行垄断,严重阻碍了天然气行业的发展,美国不得不对管道的运输环节进行监控和改革。管道行业的发展是推动天然气行业发展关键,因此,从管道的发展看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阶段性的划分,有助于人们借鉴过去天然气行业发展的优势,提高人们对天然气行业未来的发展的预见性。

三、我国的从管道行业发展看天然气行业发展的阶段

(一)随着我国管道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西气东输等大规模工程的建成,管网在我国的初步形成,标志着天然气启动期的结束进入到发展期阶段。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造成天然气需求的大量增加,同时发现塔里木克拉2气区资源,而西气东输的建设减少了我国天然气发展的约束。我国陕京线、陕京二线和忠武线的先后建立,标志着我国管线已经实现全国性,也标志着天然气进入发展期。

(二)管线的生产标志着天然气市场成熟期的到来。管道设计输量主要是指在管道高运输效率下产生的输量,又称经济输量。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管道的达产阶段已经实现,我国的天然气行业市场化标准得到实现。我国天然气的国内资源正在逐步得到更多的开发,国外的天然气也在大批涌入我国市场,开发出更多的天然气用户,我国的天然气市场规模正在与日俱增。从当前我国天然气的市场和消费情况来看,天然气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管道行业的也将快速发展,与天然气的发展相辅相成。

(三)天然气市场成熟期的标志主要表现为,天然气资源的供应结构以及供应量的变化明显,天然气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供应,国外天然气资源大量涌入国内市场;我国天然气市场的需求呈迅猛趋势上升;天然气的生产条件优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以及国家对天然气产业进行扶持,并对市场的监管和政策的全面落实等现象的出现,天然气市场可以通过自身来调节供应需求。

总结:天然气行业发展根据管道的发展来进行阶段划分,有利于掌握天然气行业阶段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国家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特性进行监管的改革和更新。加强我国企业资源开发和国外的资源引进。规范我国天然气市场的主体行为,抓住主体在不同阶级的转型时机,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功礼,邢治河.从管道的发展看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的阶段性[J].国际石油经济,2014.04:43-45+72.

篇5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主要内容中包含了将形成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相结合,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今年,我校在该课程的考核方面做了进一步调整,加大了过程性评估的力度,细化了过程性评估的标准。本次改革既顺应了该课程发展的总体趋势,又是我校立足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次改革涉及了2016级非英语专业新生,共计83个班级。参与课程考核改革的教师为15人。本次改革在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本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改革成效及改进措施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二、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

在课程考核改革实施前,我院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授课教师对考核改革方案进行了讨论,为了使考核遵循多元化及客观化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新生特点,最终确定了改革的具体方案;同时,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教案进行相应修订,建立了试题库及其他教学支撑材料。在改革实施阶段,教研室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对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定期总结。

本次改革内容涵盖了该课程的考试内容、考试模式和方式。重新调整了成绩构成及比例、各构成评价的基本要素、阶段性测试内容及评分标准,突出了不同阶段的教学侧重点。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的分项训练,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核,口语随堂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听说,阅x,写作,翻译和词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各方面的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前后内容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格中的对比内容可以看出:(1)改革增加了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改变了单一的考核形式;(2)更加注重对单项能力的全面考核,教学内容侧重于听,说,读,写,译,词汇的单项训练;(3)测试频率大幅度增加,由改革前的一次期中测试变为六次单项测试,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4)对评分标准进行了细化,使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的得分更有据可依。

三、改革的成效

3.1 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大学生在高中的学习阶段,英语学习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了课堂灌输式,加之我校大学英语的课时由原来的每学期64学时缩减为48学时,因此,大一新生对该门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急需提高。实施改革后的阶段性专项测试在很大程度上督促了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学校为学生配备了强化单项能力的补充教材,包括《大学生自主听力》,《大学生精读精炼》等。这些学习材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上安排一定课时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一学期以来,在参与改革的全体授课教师的全力配合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得到改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另外,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有所改善。实施该改革以来,由于平时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加大,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出勤和课堂表现。这些提升和改善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校的学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避免了学生平时对该课程投入不足,在期末考试前进行复习突击的情况。除了增加阶段性测试,为了更全面评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投入情况,增加了教师批改作业的频率,从学生提交的作业质量中也可以看出,学生总体的学习态度较往届端正。

3.2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测试是衡量教学的重要标准。通过增加阶段性测试,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可以使教师针对阶段测试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在各个阶段突出教学重点,在授课中更加有的放矢,使之更加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在阅读测试中的成绩偏低,教师通过调查分析具体原因,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对阅读技能的讲解、增加阅读量或加大对个别学生的课后辅导等方式,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通过实施一学期的考核改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与往届学生对比有一定提升。以物流专业2015级1班和2016级1班的各30名学生做了抽样调查,做出如下对比数据。(见表2)

四、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1测试形式和内容应更加立足于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测试的形式和内容上应进行调整。比如,在口语强化中可以增加其他形式,如,模拟面试、话剧表演、配音练习、生活场景对话等立足日常生活、灵活多样的口语评估形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再比如,在阅读测试中,不局限于四、六级阅读题型,可以采用阅读英文报刊或小说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在写作中,侧重训练学生进行应用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因此,将阶段性测试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靠拢,是今后该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

4.2.阶段性测试的信度和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测试内容上,为防止漏题现象的发生,我们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采取了一题多卷的形式,测试时随机抽取。通过测试结果发现,由于试卷难度不同,文科班级和理科班级在进行某些单项测试时的成绩相差较大。例如,如果理科班抽取了难度较高的试题,则会使分数普遍较低,影响考试的效度。因此,在建立试题库时要进一步细化,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分层次进行出题。另一方面,在实施阶段测试时,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考试程序和考场纪律,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力度。比如,在测试中增加监考教师的数量或采取巡考等方式,将测试规范、公平地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态度。

五、结语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其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受益于该门课程。本次课程考核改革只是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改革的一小步,只有迈好每一步,才能使今后的改革工作更加顺利。然而,改革不是盲目的,要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实施者只有认真对待改革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才能使改革真正成为服务于整体教学的长远发展之举。

参考文献:

[1]王守仁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 改革论坛 [J] 2014.9

[2]王守仁 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 外语界[J]2013.6

篇6

2考试方法改革的措施说明

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可以采用下面模式替代卷面考试来进行评分:阶段性作品(1)×30%+阶段性作品(2)×50%+作品说明书×20%=总成绩阶段性作品(1)将在学生期中阶段布置,要求运用已经学到的工具及技巧进行固定选题的设计与制作,此次作品为学生中期学习效果的检验。阶段性作品(2)要求学生综合运用Photoshop中涉及的所有技巧和工具进行主题海报及广告的设计与制作,要求以系列作品的形式呈现。此次作品作为综合学习效果的检验。作品说明书要求对作品(2)进行详细说明,包括主题及构思的阐述、制作步骤的详细罗列、学习经验的总结和制作体会。要求学生详细并真实阐述,以期使教师了解其作品的构思创意及操作步骤,帮助教师检验其原创性,并且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现实依据。

3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实施环节

环节一,带领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布置阶段性作业前,教师应搜集大量同类型优秀作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与鉴赏。要求学生对优秀作品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探讨,激发学生运用艺术思维积极思考,主动接收优秀作品中的经典创意方式。同时,教师对优秀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或特殊性的技术操作进行演示,使学生学习更丰富的技术效果。最后,教师对平面设计原理、色彩构成原理、构图原理等基础知识进行总结,以使学生从实践回归理论,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环节二,带领学生对自己作品进行创意构思、画面构图及色彩定调并互评。布置阶段性作品的具体选题及要求后,指导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创意、构图、色彩基调等进行思考。要求每位学生阐述其构思,并提出技术策略以及将会遇到的问题等。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构思的互评,以期集思广益,并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技术问题。同时,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指导,对团队中作品进行点拨,并解决技术难题。环节三,对学生制作过程进行一对一指导。要求每名学生在制作时限内至少与教师一对一沟通两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及时指出学生作品中构思、构图、色彩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对其操作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对操作问题和失误进行总结,为下阶段的教学方法和进度的调整提供依据。环节四,对学生作品进行审阅评分。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答辩会。要求每名学生对作品主题和创意构思进行口头阐述,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答辩形式,检验作品原创性。教师在答辩会中对学生作品进行打分工作,以增强给分工作的公开性和公正性,结合作品成绩和答辩成绩给定最终成绩。环节五,阶段性作业的总结工作。将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评,意在激发学生荣誉感和进取心,充分调动积极性。在讲评中,使学生从他人的失误中获得经验教训,并吸取他人之长。将普遍出现的操作问题进行规范演示,使学生充分完善上阶段学习的内容,为下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活动,十分的抽象并且依赖于技巧,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其他科目教学活动中,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读书来掌握知识,但是声乐教学中,学生直接从教师那里学习,甚至是模仿教师的发音,因此,如果教师自身水平有限,也就很难教出高水平的学来。阶段性教学理念在当下的声乐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但是大多数声乐教师仅停留在对阶段性教学方法的探索,缺乏对于理念的深入研究。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对声乐阶段性教学理念进行探讨。

一、声乐教学当中的三个阶段

不同的学者对于声乐教学分为几个阶段具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赞同著名声乐学家金铁霖先生的观点,即声乐教学分为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和科学自然阶段。

(一)自然阶段

自然阶段指的是没有经过声乐训练的歌者,凭借本身拥有的声音条件进行歌唱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歌唱者唱歌时完全是自然演唱,由于没有借助任何技巧,因此,唱歌的范围都会根据自身的声音条件进行选择。当然,会有一些通俗歌手,即使没有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也可以演唱的不错,但这只是个案,对于声乐教学没有任何的借鉴意义。处于自然阶段唱歌的歌手,也有不少听众,但如果这些歌手想突破自身发展的地区、民族障碍,还是必须训练自己的歌唱技巧。此时,歌手就进入到不自然的阶段。

(二)不自然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往往依靠自然阶段唱歌的人反而会发现唱得没原来好听了。这是因为当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训练的时候,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而这种不适应是针对原来既有的习惯而言。打破原有的习惯,即使通过不断地练习,也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此时,很多歌者会认为学习正规的唱法还不如使用原生态唱法,甚至还可能认为这种学习已经违背了自然歌唱的规律。如果在不自然阶段出现了不习惯、不适应,而此时教师不能提供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从此远离歌唱事业。因此,作为学生而言,应当相信老师,相信前人总结出来的声乐规律,作为教师,也应当保持耐心,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三)科学自然阶段

当学生渡过了不自然阶段,就会来到科学自然阶段。从字面看,科学自然阶段指的是在这个阶段,歌唱者既掌握了唱歌的科学技巧,而且歌唱也是处于自然的状态,不要在歌唱过程中刻意去记忆、寻找歌唱要领。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科学歌唱的习惯,这种习惯深深的印刻在学生的大脑皮层,此种状态下,学生已经完全忘了歌唱的技巧,此时,歌曲的内容能被很好的诠释。这就是从有招到无招的过程。金铁霖教授阐述的声乐教学三个阶段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学生能渡过不自然阶段,就能实现歌唱水平的飞跃。

二、声乐阶段性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阶段性教学其实并不存在严格的阶段划分,在自然阶段与科学自然阶段,以及阶段与阶段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不是简单地阶梯式递进。

(一)应当关注阶段之间的延续性

声乐阶段性教学中,阶段和阶段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自然阶段是不自然阶段的基础,科学自然阶段又是不自然阶段的结果。在突出阶段性的同时,不能忽视阶段和阶段之间紧密的延续性。延续性指的是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是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绝不能厚此薄彼,如果没有前一个阶段的积累,想要达到后一个阶段也不现实。例如,在训练学生喉咙打开的阶段中,不能忽略到呼吸的训练,在训练学生呼吸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喉咙打开的训练。还有,训练中要求学生唱得字正腔圆时,此时需要依靠良好的呼吸和喉咙打开训练为基础,才能够咬字清晰、唱腔圆润。如果没有良好的歌唱基础,简单的要求学生将字咬正、把音唱圆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歌唱的基本性训练会贯穿于不同的声乐教学阶段,不会因为学生的水平已经到了科学自然阶段就忽略了基本的训练,任何高楼大厦都是建立在稳固的地基之上的,歌唱也同样如此。

(二)应当关注阶段之间的整体性

关注声乐教学阶段的整体性,指的是在声乐教学中不仅仅培养学生的高超的声乐技巧,而且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第一,注重技巧训练的同时,讲究以情动人。歌唱的目的是用来抒感的,如果学生虽然掌握了高超的演唱技巧,却缺乏相应的情感,这也算不上好的歌手。如何做到以情动人呢?一是学生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操,二是加强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视野,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第二,注重阶段与阶段之间教学内容的组合。声乐教师应当对每一个教学阶段进行细致的设计,比如,在不自然阶段中,又会有若干个小的阶段,小的阶段中又会有不同方法和步骤,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在大阶段中包含一些小阶段,而且不通地阶段之间也可以随着教学的需要进行互换而并非需要完全按照递进式的阶段来教学。

三、结语

好的教学理念能够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在声乐阶段性教学理念上,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只有这样,声乐教师才能在不同的阶段中具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声乐技巧、掌握歌唱本领,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克服对不自然阶段的恐惧。把复杂的歌唱技巧进行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声乐人才,为我国的声乐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05,(01).

[2]石惟正.中国声乐碰撞的流光异彩——听吴碧霞演唱的随感[N].音乐周报,2003,(01).

篇8

1 可口可乐2013新年广告内容梳理和总结

总得来说,2013年新年广告《快乐中国创造》延续了可口可乐的基本视觉风格。例如早已成为显著视觉锤的曲线瓶形和红色的主题色,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可口可乐核心的视觉元素。无论是新年贺岁还是日常宣传,这两者在可口可乐的广告中都被大量使用。这是对可口可乐品牌基因的肯定和继承,相信在未来这些元素也将会持续沿用。

有所改变的是,可口可乐在2013年启用了新的广告文案“开启快乐”。替换了之前从2009年开始使用的“分享新年第一瓶可口可乐”。与此同时也不在邀请当红明星代言,而是用普通演员表现春节期间的细节来表现主题。

一直以来,虽然可口可乐虽然用视觉元素很好地进行了品牌区隔,但是可口可乐的广告语却很少被人熟识。一方面是因为在过去的107年中,可口可乐使用过57个不同的广告标语,标语更迭较为频繁,而且存在不同语言的翻译问题。①另一方面,在传播过度的社会里,消费者很难主动地记忆广告语或口号,加之经过百多年的发展和延伸,可口可乐的诸多品牌内涵更是难以用一句广告语来贴切地形容。

“品牌会犯的典型错误就是吸引所有人。”②定位理论如是说。但当可口可乐成为老少咸宜、不分时令的流行软饮料时;当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消费者享受着不同的可口可乐文化时;当每个人随着品牌的发展对品牌形象进行联想和演绎时;品牌价值的盈余使执行定位和聚焦的品牌战略越来越困难。矛盾的是,放弃品牌定位会使同类替代品有机可乘。例如加多宝的“怕上火”定位对可口可乐在餐桌上的占有率的冲击。总得来说,可口可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其品牌形象在保持良性向上的同时,变得模糊。如此便很难抵御新型产品尖锐、清晰的定位并瓜分细分市场。

2 阶段性品牌定位的定义及具体分析

可口可乐面对的上述定位矛盾和品牌模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尝试阶段性品牌定位的机会。本文作者根据这种尝试将阶段性品牌定位归结为在特定的时间段,将有品牌价值盈余的品牌的产品的一部分特质与人们对这段特定时间的一种普遍认知组合、关联并以此进行品牌定位的方法。产品特质包括产品的本身的物理特性和产品给人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主要来自于产品的包装、广告宣传等品牌推广,是厂商附加在产品上的一种特性。产品的一部分需要关联的特性无论是原本的物理属性或是心理感受,都必须是明确、具体的。

以《快乐中国创造》为例,可口可乐尝试将其特有的“可口可乐红”与中国农历新年这段时间人们共有的“快乐”这一属性相联,赋予可口可乐“新年必需品”的阶段性形象。但就可口可乐的物理属性而言与新年相关联是很难的,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十分有季节性的商品。通常来说,夏季是销售的高峰期,随着气温的逐日下降,它的销量也会跟着下滑。③但可口可乐包装所使用的红色确成为了绝佳的突破口。为验证红色与快乐的关系,本文作者在2013年10月9日至10月12日,以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为调研对象进行了有关“红色的含义”的实验。被试者在无任何引导的前提下,要求写下能够想到的红色的含义,最多5条。此次试验共发放213份问卷,有效问卷200份。其中认为红色含有“喜庆”含义的有54人(27%),仅次于“激情”(86,43%)。由此可见,在年轻人心中,红色与快乐是有关联的。以此为基础,在《快乐中国创造》中,在关键人物的衣着上使用了红色,如拉小提琴的学生的上衣、做年夜饭的妇女的上衣;在关键道具上使用了红色,如载人回家的卡车、春联、红灯笼、舞狮等。这些红色一道与可口可乐出现在了每一个创造快乐的场景中,加强这种关联。

但上海李奥贝纳并没有止步于阶段性关联,而是接受了洛杉矶李奥贝纳和芝加哥李奥贝纳制定和执行的“Shine”户外广告,并在国内推出。将“快乐”这个概念进一步的延伸至日常生活中。以“畅爽美味,快乐上桌”为主题的电视广告也在之前推出。而对于是否应该延续阶段性定位这一问题,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篇9

作者简介:邓湘(1965-),男,四川巴中人,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唐宇(1971-),女,回族,北京人,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27-02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起源于拉丁语,原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1]所谓创新能力(Creativity)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独创或新异)和适切性(有用或适合特定需要)的工作成果的能力。[2]具体来说,创新能力是指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和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创建性、发展性和开拓性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必须面临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1]其培养途径和方法可从五个方面入手。

1.改革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教学;倡导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传统教育方式太注重知识灌输学习,是以考试为手段,以获取高分为目标。而研究性教学则是引导学生在独立地主动思考、探索、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3]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创造性能力。

2.建立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存在大学生能得高分而无高能的现象,这与考核评价方式有直接关系。由于考核太注重书本知识考试的分数,而对学生学习知识后转换为能力或创新用知识储备能力的考量则太少,因此,有些学者(如Eisner)认为应综合检验学习效果。[4]

(1)可采用开卷、实验或社会调查、合作完成论文等方式,不一定是单一闭卷方式。

(2)内容要与教学大纲有关,但不一定完全局限于教学大纲内,最好能反映学术领域的价值,能体现学生知识的整体性。

(3)考核内容应能展示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要学生仅提供一个答案;要注重学生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视角与价值观。

(4)与某领域发展情况结合,评价学生学了什么以及进步多大,不要只针对教学内容。

(5)可以让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最能展示自己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

3.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竞赛方式举办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牢记和掌握程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可以磨练学生意志、增强自信心和激发创新潜能。北京交通大学所设立的机械创新设计、节能大赛、电子设计和“挑战杯”等就是很好的例子。自2007年起,学校开展了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形成了校级、北京市级和国家级三个层次的创新实验项目与能力培养训练体系。笔者所指导完成的“新型粉体速度测量静电传感器研制”项目就被最终评定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了校“挑战杯”一等奖。该项目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探索依托“导师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就会注重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传播,会注重运用启发式、诱导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创新方法和途径的领悟以及学生创造兴趣和潜能的激发等。因此,高校应同时注重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这对依托“导师制”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5]

依托“导师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项目立项,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学术或科研活动,可以使大学生自由地进入各种学术领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宽松的创新教育人文环境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催人奋进,激发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陶冶师生情操,增进师生的坚强意志品质、良好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6]大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会、大师名人讲座等均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造的兴趣与好奇心。

二、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体会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注重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协作性和学科性的创新训练项目。笔者已完成指导北京交通大学的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下面谈谈具体的体会。

1.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进行选题和指导

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才会使得人们不断发现和创新。因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选题时不仅要考虑题目的创新性,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难易程度和一年时间内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等。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让兴趣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既独立又协作地完成好项目。笔者在指导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学生的专业是车辆工程而不是测控技术,但他对电非常感兴趣,于是笔者大胆鼓励和启用他去负责电方面的难点攻关问题。他不仅把项目完成得好,而且还主动自学了测控专业的多门课程,如传感器原理、电子电路原理与设计、PCB板设计等。同时他还学习和掌握了互相关测量理论知识,用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分别实现了互相关运算与测速等。他对电方面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浓厚兴趣也带动了项目组的其他成员。

2.明确项目研究内容、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依托“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学生都必须明确研究内容、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指导教师要把控好全局和具体的阶段性任务,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让学生大胆实践与创新。笔者在指导“新型粉体速度测量静电传感器研制”项目时就制定了阶段性研究任务: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传感器原理深刻分析粉体在管道中流动产生静电的机理,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静电敏感型传感器;加工制作并安装相距为L的两静电敏感型传感器;静电电荷放大电路仿真与优化设计、PCB板加工制作与硬件电路焊接调试;基于USB数据采集、显示和存储;相关分析速度测量算法与软件编程实现;小型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与制作;结题报告撰写与总结。

由于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研究任务明确,从而顺利实现了目标。项目被评定为“国家级”。

3.进行过程监控和滚动评价,指导教师应严把质量和时间进度关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一般由3~5名本科生组成创新团队,通过双向选择和项目立项后,在导师指导下小组成员进行研究性自主学习与实验,独立完成项目的所有内容,包括总结报告等,时间为1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进行动态监控和滚动评价,也就是在选题立项、期中检查和结题验收三个基本环节要通过专家进行评定。评定的级别实行滚动制。即立项被评为“校级”项目,在期中检查或结题答辩时可能升为“北京市级”或“国家级”,反之可能被降级。有的项目在阶段性检查确实完成得很差时,则立即停止实施。北京交通大学的选题立项、项目运行过程和结题验收都采用公开公正的项目评价机制。每个阶段都要学生公开答辩、专家打分评审、专家提问点评等。同时项目组在实施过程中要每周有详细记录,指导教师每月至少开会1次,听取进度汇报,进行阶段性评价,主动督促、启发、诊断和指导学生。

从这几个环节和滚动评价机制来看,指导教师首先要严把质量和任务完成时间进度关。表1所示就是项目组所制定的时间进度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此表进行督促检查,以此保证按计划完成所预期的目标。

表1 项目计划完成时间进度表

2010年5月至6月 查阅资料,深刻理解敏感机理

2010年7月至8月 传感器方案设计、加工和制作

2010年9月至10月 调理电路设计、制作调试

2010年11月至12月 数据采集、算法、编程与实现

2011年1月至2月 测速模拟实验研究

2011年3月至4月 总结、验收与答辩

三、结束语

指导和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表明,该计划能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对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建议:项目评价和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与保障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团队确实取得好成绩的指导教师应给予奖励或计算工作量。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7,29.

[2][美]罗伯特.J.斯滕伯格.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唐宇,邓湘,陈广华.“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192-193.

[4]刘美.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30-132.

篇10

一、 学业质量在教学中的应用

对学生的学业状况进行监测需要运用诸多的测量方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对有效教学有重要的意义。监测始于对课程标准的确认,经由对课程标准达成程度的判断,止于对学生活动的调控。所以,从大的方面说,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可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从小的方面说,可帮助教师调控课堂教学。

二、 监测的依据与《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监测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其理论依据是课程标准,现实依据是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学业质量监测又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需要科学的程序和命题技术做保障。《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怎样判断学生的学习是不是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呢?那就要通过学业质量监测――从学生的学习来看也需要学业质量的监测,这样课程标准就对学业质量监测有了双重的意义:既为学业质量监测提供标准,就是作为学业质量监测的最基本的条件,又提出了学业质量监测的需要。有需要的条件,在课程标准的规范下学业质量监测就能顺利地进行了。

三、 学业质量监测的设计

学业质量监测涉及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其中课堂监测,阶段性监测、终结性监测是常见的学业质量监测种类。

(一)课堂监测的设计

根据测试实施的时机又可把课堂监测分为课堂教学前监测、课堂教学中监测、课堂教学后监测。

课堂教学前监测是在教学开始之前进行的学生起点状态的监测。了解学生的状况,事先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准备,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课前认知状况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对新内容的心理准备,即是否具备了学习新内容所必需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其二是学生对新内容的掌握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掌握程度,即新内容中,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哪些内容理解有困难等。对学生上述两方面的考察可借助于教学前监测进行。了解学生课堂教学前认知状况常用的测量工具室测验。如果我们要想把握学生课前的情绪和兴趣情况,调查问卷是较常用的测量工具。

课堂教学中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简单运用状况,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和态度。进行课堂教学中监测应遵循的原则有:一是目标性原则即在目标确定准确的前提下,设计出来的课堂监测工具的效度、信度、有用性才可能得到提高。二是诊断性原则,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是教师能够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三是匹配性原则即监测工具与监测目标必须相互匹配。

课堂教学后监测类似于阶段性监测,在下面的内容中会有介绍。

(二)阶段性监测的设计

阶段性监测是教学方案实施的进程中某一时段的质量监测。这种监测是以阶段性学习目标位依据,以反馈机能为中心,以改进和调节教学与学习为目的。在具体的阶段性监测时要注意:一是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二是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评卷;三是注意揭示学生思路受阻及出现错误的原因;四是帮助学生进行失误归因;五是有针对性的练习辅导;六是主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思维闪光点。

(三)终结性监测的设计

终结性监测是在一个大阶段学习结束后或一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完成后进行的监测。其目的在于了解某一大阶段或学习结束后的学习结果及其水平,从整体上向师生提供关于学生实际达到的目标水平与预期学习目标水平的差异的信息,为总结和评定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编制终结性监测中的测验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代表性原则即选题必须具有代表性,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多;二是一致性原则即终结性监测要体现考查目标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三是权重性原则即要根据各知识点在课程标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确定它们各自在监测中应该具有的分值,及确定各部分知识所占的权重。四是难度适宜性原则;我是题型搭配性原则。

通过监测所得出来的数据,也是我们最终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监测以后也一定要做好数据的分析,以便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进行评定。

参考文献:

1、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1

“蝴蝶效应”众所周知,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方式或内容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导致对学生培养结果的不同。教育管理工作中“蝴蝶效应”被分为良性作用和恶性作用两种,重视和发挥“蝴蝶效应”的良性作用,通过输送优质的教育管理内容和信息,加强受教育学生教育过程的正确引导,及时对结果进行评价分析与反馈,才能确保教育管理成功有效。

一、改善初始信息质量,为学生传递正能量信息

1.输入良好的信息,改善教育环境。改善教育管理的环境主要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传递优质信息,高校教育管理中应注重正能量传递与引导。

2.强化师德修养,提高教育者的水平。要使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并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发挥“蝴蝶效应”作用,不断促使学生的行为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3.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创造良好学习氛围。良好的学风校风对学生的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加强校风建设,不断健全校园文化内容,完善学生人格,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4.从小事做起,全方位育人。日常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行为变化,利用各种机会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和缺点,增强自信。全校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局面,传递给学生良好健康的教育信息。

二、强化过程引导和管理,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

1.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是教师实现对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不断提升处理问题的技能,采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帮助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发挥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因此,教育管理要在重视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健全个性的培育。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探索符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模式。教育管理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做好结果分析和反馈,及时修正教育方式

1.进行教育管理效果评价与分析。教育管理效果评价可分为学中阶段性评价和毕业评价。学中阶段性评价就是教育者在设定的一年、两年等阶段时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毕业评价就是在学生入学后一直到毕业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进行评价。在日常教育中,应该将学中阶段性评价和毕业评价结合起来,认真分析结果,对于不满意的结果,要尽快分析原因,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2.根据评价结果修订教育管理方案。积极进行学生素质的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并及时修订教育管理方案,将评价结果与学生本人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不断调整教育方法,修正教育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培养的素质。

四、结语

“蝴蝶效应”广泛存在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蝴蝶效应”的良性作用,对提高教育管理质量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着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加强教职员工的师德修养,增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意识,正确引导,及时分析教育管理的结果,改正不足,发扬优点,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本文系西安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SY12;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人文社科专项“基于CIS战略的地方高校形象建设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JK0181阶段性研究成果)A

篇12

在进行石油地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个相近的词语,即规律与特征,这两个词语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表示不同地址要素的作用、样式、演化以及分布等,同时也用来总结不同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成果。尤其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成藏研究领域中,二者的出现更加频繁,例如油藏分布规律与油藏分布特征。由于规律与特征的表示范围比较接近,因此很多人在石油地质研究的过程中无法准确的区分二者真正的含义,本文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 理解石油地质研究征与规律的概念并辨析二者区别

根据字典中的解释,特征指的是特性、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其他群体与其他群体特点与性质的总和。规律又叫做法则,指的是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与本质性的联系,规律具有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完善,同样的规律必定会重复出现。从二者的定义中不难发现,特征具有外在性、片面性、孤立性、当前性与静态性的特点;而规律具有内在性、全面性、联系性、历史性与动态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初步区分、理解特征与规律。

1.1 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沉积特征并探索其规律

首先,以认识吉林松辽盆地梁家楼砂体过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说明,1963年,在进行吉林油田的探明挖掘过程中,纯44#井的沙四段发现含油砂岩,该砂岩具有块状厚层的特点,并储存在深灰泥岩层之中,随着探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砂体成因认识的不断深化,勘探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随着对梁家楼砂体特征的不断研究,分析该地区的沉积构造,观察该地区的岩心结构与分析形成的沉积构造,终于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之中,对于已有现象进行全新的解释,并探索发现过去未知的现象,虽然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中对于沉积的认识各不相同,但从整体上可以看出这是在不断地探索发现相关规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沉积特征的不断总结分析,反映出人们的认识从过去单纯的构造分析逐步过渡到体系分析,并有层序的进行层学分析,即从河道带状砂岩过渡到坡折带、透镜体与缓坡浊积扇,最终发展为低位扇,不断进行格架规律的分析与研究;从总结沉积的构造特征发展为研究、分析沉积的形态特征,最后不断探索其成因的规律。

1.2 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构造特征并探索其规律

吉林凹陷带与断裂背斜构造成因的总结认识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在成因认识的过程中,虽然对于断裂背斜构造的特征描述始终一致,但其形成规律,即动力学机制与动力学过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

关于背斜构造成因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观点:边界断层形成背斜、拱张形成背斜、逆牵引形成背斜,或者通过断层的不断走滑分量产生花状结构,以及反转结构与调节结构等。这些认识虽然具有单体性与阶段性,但可以反映出认识的不断深化与进步,例如走滑形成盆地、伸展形成盆地、被动形成裂谷、主动形成裂谷等,人们对构造特征的总结从外力逐步过渡到内力,从几何学探索逐步过渡到动力学与运动学,从主要表现特征的认识过渡到探索其内在规律。

1.3 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油藏特征并探索其规律

油藏的分布规律有分布特征一直是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例如对吉林油气的分布特征一直在不断深化,从过去“五忽”的分布特征逐步发展为环状分布、相势分布、复式聚集分布等,从这些特征的认识中可以看出,人们的认识逐步从过去的样式分析转移到成因分析,从控制要素分析逐步转移到各要素的联系分析,从描述油藏特征发展为研究内在规律等。在规律的总结方面,也经历了如复式聚集、成藏组合体、油气系统与背斜控藏等。

在传统的油藏理论中,主要从成藏的分布要素进行研究,描述分布特征,例如油气复式聚集带、源控论等。随着探明工作的不断开展,以及石油地质研究理论的不断发展,逐步发现油藏特征与油藏规律之间区别非常明显,此外,油藏规律决定油藏特征,想要研究油藏规律,必须不断探索成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与作用发展,并进行动态的、定量的与历史的分析。

2 认识规律的基本方法

在确立正确的研究思路之后,便要努力形成最有利的工作方法,即方法论的确定。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石油的地质研究工作会受到区域特点的限制,因此往往要将多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因此,石油地质研究者要形成全局性的思维,用整体的态度来寻找切入点。通过学习、借鉴具有典型性的实际案例,来对不同地址单元、层次的石油地质研究深刻剖析,尝试发现规律,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当然,想要找到典型的实践案例则必须形成完整、全面的总体印象,才能确保“点”能够很好的体现面。如上所述,在对吉林石油所存在的凹陷组合体的探索过程中,相关研究者针对梁家楼存在地质简单、研究因素完整,且为知名度较高的油气盆地之一等特点,来选此作为典型事例,最终实现了很好的理论研究典范及以点带面思路的正确性。

3 总结

本篇文章对存在于石油地址研究工作当中的规律、特征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阐述,表明了在石油地质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必须认清对规律探索的重要性。另外,不同阶段中,有时会因为客观条件的局限导致认识规律往往会存在片面性,因此,地质研究者应善于思考、主动探索,并正确认识和运用反向思维。通过对实际地域的凹陷石油地质进行分析,我们对运动学、几何学、动力学相对应的石油地质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中红,查明,陈建平,徐健,刘金友,代宗杰.断陷盆地烃源岩压实排烃的非均一性分析――以东营凹陷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