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9: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88-01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就逐渐上涨,但全国的整个就业市场是不乐观的,在就业市场越发紧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之下,就业形势也会越发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些许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在就业竞争力日趋激烈的今天,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竞争意识、职业流动意识、自我肯定意识等各方面都有所增强,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渴求、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凸显。这些是大学生就业现在的积极方面,但是消极方面不容忽视。
首先是服务基层的意识薄弱,大学生选择工作的地点总是向“高大上”的地方倾斜,不愿意往西部或者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工作,大学生们都拥挤处于人才饱和状态的大城市,而对人才紧缺的农村或是基层却无人问津。其次是大学生就业盲目性高,目标不明确。大学生从专业的就业统计可以感觉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目标的学生为之甚少。在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大多以谋生为目的,没有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分析,没有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发展考虑在内,对未来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再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下滑严重,对就业总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下一家更好就跳槽的心态,在就业中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也给学校和招聘单位带来麻烦,还影响着同一届学生的顺利就业。最后是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薄弱,对学校、家庭的依赖性强,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块。
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在带有功利色彩、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发生扭曲也是不可避免的。加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存在严重的偏见性和盲目性。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歧视,在聘用时明显的向男生倾斜。二是从高校层面来说,专业学科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协调,导致大学生成绩好、专业能力强,但动手实践能力差,在日益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面前,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与社会脱节性就逐渐凸显出来了。三是从家庭层面的因素,家长对孩子都寄寓了厚望,望子成龙的心态直接导致了对大学生就业愿望值偏高。
从内部因素来说,主要就是大学生自己。当代大学生多属于90后的独生子女群体,抗打击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与奉献精神,这些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了就业情况。加上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找工作有一定的盲目性、攀比性与依赖性。同时,大学生个人能力匮乏,随着高校人数的扩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的支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石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性别歧视、区域倾向等各种问题,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协助大学生打破地区壁垒和性别差异,以积极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大学生就业。此外,政府可以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舆论导向的控制,通过树立典型的宣传活动,促使整个社会对创业的改观,并且积极呼吁用人单位改变就有的招聘观念,在对高学历人才招聘与男女比例招聘方面能够公平、公正,不能有失偏颇。
2.高校教育改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刺激因素
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深化大学生的世界观、学习观与就业观的教育,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就业教育,循序渐进的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学生考查考试科目中,从源头上提高就业课程和规划课程的地位。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系统、个性规范的就业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家庭观念的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强力后盾
家是我们休息的港湾,只有在家里才能展现最真实的自我。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压力过大,家长转变陈旧的、固有的就业观念,让大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支持与理解。同时,对子女就业区域选择,家长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
4.自我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转变自己身上的惰性,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增强自我的责任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对于就业不能定位过高或者过低,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语
总的说来,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和社会关心和关注的话题,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与上一年相比毕业生数量还在增加,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预计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9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但是,从国内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建设的新需求不断扩大,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现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目前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具有较高学历者越来越多,但对普通高校来讲,大部分的教师是从各高校毕业后选拔而来,作为工科学生来讲是存在弊端的,教师在上课时仅仅是用理论知识或者是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不能亲身体验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最终结果是学生仅有一点印象,而不能抓住重点,并未达到学习的目的。尽管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生在校主要是学习如何学习,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略有不妥,难道说我们从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这十六年一直在讨论学习的方法吗?
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新生,一直以来都普遍存在思想困顿、迷茫问题,不知道自己考入大学来是在干什么,来大学能学习什么,毕业以后我又能做什么,大学生生活如何度过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在开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入学教育,但是这些课程大部分趋于模式化,机械的讲解学生手册、校规校纪等相关文件,较少涉及到系统专业知识以及未来明确专业、就业方向指导、人生目标规划等内容,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不深;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经过调剂录取的,本身对专业就不甚了解,更别说感兴趣,这就更加造成了学生的困顿,从而使学生更加迷茫。
1. 学生生活和学习
在高校中很多孩子不能很快的适应学校集体生活,过去小学、初中、高中升学过程中都会有老师、家长全程陪伴,进入大学校园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束缚,与之相衔接的高校管理模式还无法尽快的了解学生的状态,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业出现了简单的断层或者沟壑,造成部分学生迷失于校园中。
2.实践能力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和迅速发展的社会,各种信息和消息充斥或者冲击着现代大学生思想,他们的思想活跃,思维的跳跃性也相对较大,但与之匹配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很多时间他们充斥于课堂当中,考试前死记硬背成为常态。相对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更愿意去看“热闹”,而不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填充自己在某一块知识领域的缺陷。这种习惯或者方式必然造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足。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开展了动手的实训课程,但是由于目前的资源有限,学生也只能是简单的走一个过程,不甚了解其中存在哪些问题,课后写一份实习报告了事,这对于真正提高动手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3.对社会的认知度不足
大学生经过象牙塔的“磨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较高的目标诉求,而目前普工、一线操作工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对社会的诉求,认为自己奋斗了十几个春秋,最终去当工人,有点过不去这个门槛。因此很大学生待就业甚至是失业。从某些方面来讲这就是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没有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能将自己的心沉淀下来,总是一副高高在上了样子,使自己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二、解决对策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或者是考场,大学课程学习不能单纯的靠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逐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动手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焊接个零部件或者是半导体,制作几个机械零件,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原理,怎么加工的,为什么这么加工、制作,与学生的书本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当前学生的心气较高,不肯吃苦,以往的老员工有经验、董技术,但是学历相对太低,知道怎么干、不知道原理。但大学生不一样,他们有理论缺少实践,若务实,学什么都很快,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将优点发挥出来,这样会有更好的收获;培养学生学会坚持,才有收获。
3.增强学生对企业认知度
当前形势下,各企业的大学生跳槽事件屡见不鲜,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不仅仅是企业要解决的问题,高校教育也应该参与其中。企业认知度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员工对企业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度的标准。大学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必然会走向社会,特别是走进企业。只有他们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认可,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但在目前的情况下,高校在这方面几乎不会有太多的涉猎,同时企业仅仅是以薪金待遇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作为诱惑使学生留下来工作,过一段时间学生发现其中的题后很多人选择离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规划,同时也会间接影响高校未来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诸多研究者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基本现状
1、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积极的方面
(1)风险竞争意识在不断的提升
随着就业形势和就业机制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不够理想的就业情况,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消极沮丧的焦急情绪。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职业稳定性的观念,面对就业风险竞争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在心态上比较积极的,同时对就业有了不同的看法,更加注重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风险竞争意识。
(2)职业的流动意识在不断的增强
在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发生了变化,主要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调查中很多高校毕业生明确表示第一份工作都只是暂时的。虽然很多毕业生仍旧希望能够实现专业对口,但是在就业过程中也注重个人未来的发展,专业对口问题不再显得那么重要。高校毕业生认为积累一定的经验并且遇到合适的契机是非常重要的。
(3)自我肯定的意识比较浓厚
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用人制度和就业制度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大学生逐渐开始适应这种双向选择的形式,在面对就业问题的时候,大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自我肯定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在就业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在职业上的需求,希望在职场中实现扩宽自己的视野,不断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自己的理想。
2、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社会的意识比较薄弱
受到诸多经济利益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人生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理想的功利化,而其服务社会的意识正在不断的减弱,甚至直接将职业分成不同的级别,并没有意识到国家社会需求的重要性。通过调查来看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去西部地区或者是选择一些基层岗位。这就导致很多岗位的需求出现失衡的情况,而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人才的作用无法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
虽然很多大学生已然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仍旧有很多人对于未来的就业没有明确的方向,并且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尤其是在自我发展规划上面,很多没有对自己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没有指定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2】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功利思想日益严重,常常以自我的价值为中心,更加注重就业过程中的功效,反而忽视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同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服务社会的意识日渐薄弱。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些大学生忽视自身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而追求待遇好的职业,对自身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在另外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首先是用人单位提高用人的标准,只注重毕业生的学历而忽视了能力;其次就是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性别要求,这就使得性别成为很多女学生就业的限制,极容易影响她们的就业观念。
2、高校原因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指导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关键因素。首先是高校中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很多课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大学生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课程中介绍求职的难易程度和薪酬待遇的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从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大学生课程体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够完善和全面,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很多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并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过于落后,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就这导致一些学生面对激励的竞争环境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就业观念。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1、充分发挥社会的重要社会
首先国家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就业政策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此来扩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加强对就业观念的宣传工作,逐渐改善严峻的就业情况,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其次就是发挥社会环境的正确引导作用,社会的大体环境会对大学生的观念形成深刻的影响,例如可以宣传一些优秀学生的事迹,以此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切忌好高骛远。同时就业形势的变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因而需要引导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了解,保持积极的心态。【3】
2、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首先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现如今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尤其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就业观的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同时能够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认识,让大学生意识到就业观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就是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例如专题讲座、就业指导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提前感受就业的氛围,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观的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54-02
就业是大学生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加重了他们就业的压力,更使其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据调查资料统计,就业问题始终是大学生最关心也最忧心的问题。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目标与挫折常在大学生的就业环节中发生冲突而导致巨大心理落差和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们亟待加强针对此问题的探究。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1.自卑和自负。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意识,即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消极情感。就业前的大学生,往往踌躇满志,很想大展拳脚,实现理想。但面对激烈的竞争,一旦就业遇到挫折,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对自身素质及能力评价太低,不愿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常认为自己多方面不如人,常埋怨责备自己,担心无法承担相关工作,即使是能胜任的,也会因缺乏自信而犹豫不前。这些情况常使他们在求职时表现出胆怯,采取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毕业生则自我评价太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他们往往成绩好,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高等学校。但是,他们常高估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的则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勤奋的印象,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肯定。有的择业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偏远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双向选择变成了单向选择。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2.社会适应恐惧、依赖性强。有些学生惧怕就业难,选择考研读博等方式来回避。相关调研显示民众普遍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差、进入社会角色慢、动手能力不强,这便给他们初入职场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特别是那些独立性不强的学生,常有心理恐惧问题,就业环节中常有30%左右的学生出现明显的恐惧状态。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在中考、高考志愿时都遵从父母意愿,甚至是老师的意见,缺乏自主性。因此在找工作时也常常出现一人找工作,几人陪同的现象。依赖性过强常常成为这部分学生的通病,这会使用人单位难以留下好的印象。
3.抑郁或焦虑。有大学生在就业前会因为常受挫折、进展不顺等,导致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意志消沉,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及就业,也有一部分学生则是以偏概全,感到就业无望,担心毕业即失业,甚至每当谈到就业就“色变”,严重的则沮丧以至轻生厌世。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痛苦的情绪状态,同时伴有躯体方面的不舒服体验。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焦虑多为过度焦虑。他们担心自己能否找到工作,对未来不确定,担心未来能否顺利,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等。大学生就业中的过度焦虑会对他们的应聘、面试等环节产生不良的影响,更加不利于他们顺利就业。《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4.怕苦心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经历的磨炼相对较少。不少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向往大城市和高工资,追求安逸、舒适的环境,不愿去条件相对差些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中小型企业。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创业、从基层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注重享乐、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等不良印象。这种怕吃苦、讲实惠的心理与现实就业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显示:2006届毕业生对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为18.18%,超过了国企的15.69%。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24.69%、广东21.76%、上海10.74%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16.46%。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只有9.62%和7.39%。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社会关注,提供鼎力支持。为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社会各界都要给予积极关注和鼎力支持。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对完善的就业环境,并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加快建立起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既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还要是对于那些到基层、西部及艰苦地区的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单位就业的大学生们给予大力支持甚至资金奖励。此外社会还应消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等方面的限制条件的影响,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学生的就业权益得到保障。
2.学校重视,加强教育引导。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作为学校应当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心理援助等服务,既要丰富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资源,也要培养他们的应对技巧,提高其信心,从最大程度上降低他们在就业中的负性情绪。高校还可以通过创业基金会、创业大赛等途径,扶持学生创业;通过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办学等方法,有组织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保障,避免实习走形式、就业没路子的状况出现。
3.学生自立,不断完善自我。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们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只有实事求是地对自己进行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其次,大学生们要增强自信,克服自卑。自信应当成为大学生取得就业成功的动力。再者,大学生们应树立竞争意识,养成良好心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竞争中发展,优胜劣汰是市场的法则。大学生们只有做好竞争的心理准备,积极进取,养成良好心态才有可能取得进步与发展。
总之,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与重要的一步,更是他们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工作解决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完成时代的要求,做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合理应对就业心理问题,再加上社会关注,提供鼎力支持,学校重视,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就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竞争进取、立大志、展伟业,为国家振兴与社会进步贡献青春与智慧。
参考文献:
[1]韩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引导[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
[2]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3]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