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9: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88-01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就逐渐上涨,但全国的整个就业市场是不乐观的,在就业市场越发紧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之下,就业形势也会越发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些许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在就业竞争力日趋激烈的今天,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竞争意识、职业流动意识、自我肯定意识等各方面都有所增强,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渴求、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凸显。这些是大学生就业现在的积极方面,但是消极方面不容忽视。
首先是服务基层的意识薄弱,大学生选择工作的地点总是向“高大上”的地方倾斜,不愿意往西部或者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工作,大学生们都拥挤处于人才饱和状态的大城市,而对人才紧缺的农村或是基层却无人问津。其次是大学生就业盲目性高,目标不明确。大学生从专业的就业统计可以感觉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目标的学生为之甚少。在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大多以谋生为目的,没有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分析,没有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发展考虑在内,对未来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再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下滑严重,对就业总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下一家更好就跳槽的心态,在就业中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也给学校和招聘单位带来麻烦,还影响着同一届学生的顺利就业。最后是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薄弱,对学校、家庭的依赖性强,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块。
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在带有功利色彩、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发生扭曲也是不可避免的。加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存在严重的偏见性和盲目性。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歧视,在聘用时明显的向男生倾斜。二是从高校层面来说,专业学科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协调,导致大学生成绩好、专业能力强,但动手实践能力差,在日益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面前,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与社会脱节性就逐渐凸显出来了。三是从家庭层面的因素,家长对孩子都寄寓了厚望,望子成龙的心态直接导致了对大学生就业愿望值偏高。
从内部因素来说,主要就是大学生自己。当代大学生多属于90后的独生子女群体,抗打击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与奉献精神,这些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了就业情况。加上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找工作有一定的盲目性、攀比性与依赖性。同时,大学生个人能力匮乏,随着高校人数的扩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的支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石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性别歧视、区域倾向等各种问题,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协助大学生打破地区壁垒和性别差异,以积极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大学生就业。此外,政府可以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舆论导向的控制,通过树立典型的宣传活动,促使整个社会对创业的改观,并且积极呼吁用人单位改变就有的招聘观念,在对高学历人才招聘与男女比例招聘方面能够公平、公正,不能有失偏颇。
2.高校教育改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刺激因素
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深化大学生的世界观、学习观与就业观的教育,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就业教育,循序渐进的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学生考查考试科目中,从源头上提高就业课程和规划课程的地位。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系统、个性规范的就业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家庭观念的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强力后盾
家是我们休息的港湾,只有在家里才能展现最真实的自我。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压力过大,家长转变陈旧的、固有的就业观念,让大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支持与理解。同时,对子女就业区域选择,家长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
4.自我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转变自己身上的惰性,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增强自我的责任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对于就业不能定位过高或者过低,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语
总的说来,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和社会关心和关注的话题,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与上一年相比毕业生数量还在增加,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预计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9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但是,从国内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建设的新需求不断扩大,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现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目前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具有较高学历者越来越多,但对普通高校来讲,大部分的教师是从各高校毕业后选拔而来,作为工科学生来讲是存在弊端的,教师在上课时仅仅是用理论知识或者是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不能亲身体验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最终结果是学生仅有一点印象,而不能抓住重点,并未达到学习的目的。尽管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生在校主要是学习如何学习,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略有不妥,难道说我们从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这十六年一直在讨论学习的方法吗?
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新生,一直以来都普遍存在思想困顿、迷茫问题,不知道自己考入大学来是在干什么,来大学能学习什么,毕业以后我又能做什么,大学生生活如何度过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在开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入学教育,但是这些课程大部分趋于模式化,机械的讲解学生手册、校规校纪等相关文件,较少涉及到系统专业知识以及未来明确专业、就业方向指导、人生目标规划等内容,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不深;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经过调剂录取的,本身对专业就不甚了解,更别说感兴趣,这就更加造成了学生的困顿,从而使学生更加迷茫。
1. 学生生活和学习
在高校中很多孩子不能很快的适应学校集体生活,过去小学、初中、高中升学过程中都会有老师、家长全程陪伴,进入大学校园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束缚,与之相衔接的高校管理模式还无法尽快的了解学生的状态,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业出现了简单的断层或者沟壑,造成部分学生迷失于校园中。
2.实践能力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和迅速发展的社会,各种信息和消息充斥或者冲击着现代大学生思想,他们的思想活跃,思维的跳跃性也相对较大,但与之匹配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很多时间他们充斥于课堂当中,考试前死记硬背成为常态。相对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更愿意去看“热闹”,而不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填充自己在某一块知识领域的缺陷。这种习惯或者方式必然造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足。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开展了动手的实训课程,但是由于目前的资源有限,学生也只能是简单的走一个过程,不甚了解其中存在哪些问题,课后写一份实习报告了事,这对于真正提高动手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3.对社会的认知度不足
大学生经过象牙塔的“磨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较高的目标诉求,而目前普工、一线操作工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对社会的诉求,认为自己奋斗了十几个春秋,最终去当工人,有点过不去这个门槛。因此很大学生待就业甚至是失业。从某些方面来讲这就是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没有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能将自己的心沉淀下来,总是一副高高在上了样子,使自己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二、解决对策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或者是考场,大学课程学习不能单纯的靠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逐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动手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焊接个零部件或者是半导体,制作几个机械零件,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原理,怎么加工的,为什么这么加工、制作,与学生的书本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当前学生的心气较高,不肯吃苦,以往的老员工有经验、董技术,但是学历相对太低,知道怎么干、不知道原理。但大学生不一样,他们有理论缺少实践,若务实,学什么都很快,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将优点发挥出来,这样会有更好的收获;培养学生学会坚持,才有收获。
3.增强学生对企业认知度
当前形势下,各企业的大学生跳槽事件屡见不鲜,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不仅仅是企业要解决的问题,高校教育也应该参与其中。企业认知度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员工对企业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度的标准。大学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必然会走向社会,特别是走进企业。只有他们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认可,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但在目前的情况下,高校在这方面几乎不会有太多的涉猎,同时企业仅仅是以薪金待遇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作为诱惑使学生留下来工作,过一段时间学生发现其中的题后很多人选择离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规划,同时也会间接影响高校未来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诸多研究者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基本现状
1、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积极的方面
(1)风险竞争意识在不断的提升
随着就业形势和就业机制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不够理想的就业情况,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消极沮丧的焦急情绪。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职业稳定性的观念,面对就业风险竞争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在心态上比较积极的,同时对就业有了不同的看法,更加注重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风险竞争意识。
(2)职业的流动意识在不断的增强
在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发生了变化,主要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调查中很多高校毕业生明确表示第一份工作都只是暂时的。虽然很多毕业生仍旧希望能够实现专业对口,但是在就业过程中也注重个人未来的发展,专业对口问题不再显得那么重要。高校毕业生认为积累一定的经验并且遇到合适的契机是非常重要的。
(3)自我肯定的意识比较浓厚
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用人制度和就业制度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大学生逐渐开始适应这种双向选择的形式,在面对就业问题的时候,大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自我肯定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在就业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在职业上的需求,希望在职场中实现扩宽自己的视野,不断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自己的理想。
2、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社会的意识比较薄弱
受到诸多经济利益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人生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理想的功利化,而其服务社会的意识正在不断的减弱,甚至直接将职业分成不同的级别,并没有意识到国家社会需求的重要性。通过调查来看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去西部地区或者是选择一些基层岗位。这就导致很多岗位的需求出现失衡的情况,而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人才的作用无法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
虽然很多大学生已然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仍旧有很多人对于未来的就业没有明确的方向,并且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尤其是在自我发展规划上面,很多没有对自己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没有指定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2】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功利思想日益严重,常常以自我的价值为中心,更加注重就业过程中的功效,反而忽视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同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服务社会的意识日渐薄弱。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些大学生忽视自身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而追求待遇好的职业,对自身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在另外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首先是用人单位提高用人的标准,只注重毕业生的学历而忽视了能力;其次就是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性别要求,这就使得性别成为很多女学生就业的限制,极容易影响她们的就业观念。
2、高校原因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指导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关键因素。首先是高校中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很多课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大学生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课程中介绍求职的难易程度和薪酬待遇的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从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大学生课程体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够完善和全面,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很多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并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过于落后,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就这导致一些学生面对激励的竞争环境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就业观念。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1、充分发挥社会的重要社会
首先国家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就业政策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此来扩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加强对就业观念的宣传工作,逐渐改善严峻的就业情况,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其次就是发挥社会环境的正确引导作用,社会的大体环境会对大学生的观念形成深刻的影响,例如可以宣传一些优秀学生的事迹,以此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切忌好高骛远。同时就业形势的变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因而需要引导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了解,保持积极的心态。【3】
2、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首先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现如今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尤其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就业观的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同时能够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认识,让大学生意识到就业观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就是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例如专题讲座、就业指导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提前感受就业的氛围,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观的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54-02
就业是大学生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加重了他们就业的压力,更使其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据调查资料统计,就业问题始终是大学生最关心也最忧心的问题。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目标与挫折常在大学生的就业环节中发生冲突而导致巨大心理落差和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们亟待加强针对此问题的探究。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1.自卑和自负。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意识,即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消极情感。就业前的大学生,往往踌躇满志,很想大展拳脚,实现理想。但面对激烈的竞争,一旦就业遇到挫折,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对自身素质及能力评价太低,不愿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常认为自己多方面不如人,常埋怨责备自己,担心无法承担相关工作,即使是能胜任的,也会因缺乏自信而犹豫不前。这些情况常使他们在求职时表现出胆怯,采取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毕业生则自我评价太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他们往往成绩好,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高等学校。但是,他们常高估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的则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勤奋的印象,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肯定。有的择业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偏远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双向选择变成了单向选择。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2.社会适应恐惧、依赖性强。有些学生惧怕就业难,选择考研读博等方式来回避。相关调研显示民众普遍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差、进入社会角色慢、动手能力不强,这便给他们初入职场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特别是那些独立性不强的学生,常有心理恐惧问题,就业环节中常有30%左右的学生出现明显的恐惧状态。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在中考、高考志愿时都遵从父母意愿,甚至是老师的意见,缺乏自主性。因此在找工作时也常常出现一人找工作,几人陪同的现象。依赖性过强常常成为这部分学生的通病,这会使用人单位难以留下好的印象。
3.抑郁或焦虑。有大学生在就业前会因为常受挫折、进展不顺等,导致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意志消沉,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及就业,也有一部分学生则是以偏概全,感到就业无望,担心毕业即失业,甚至每当谈到就业就“色变”,严重的则沮丧以至轻生厌世。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痛苦的情绪状态,同时伴有躯体方面的不舒服体验。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焦虑多为过度焦虑。他们担心自己能否找到工作,对未来不确定,担心未来能否顺利,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等。大学生就业中的过度焦虑会对他们的应聘、面试等环节产生不良的影响,更加不利于他们顺利就业。《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4.怕苦心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经历的磨炼相对较少。不少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向往大城市和高工资,追求安逸、舒适的环境,不愿去条件相对差些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中小型企业。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创业、从基层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注重享乐、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等不良印象。这种怕吃苦、讲实惠的心理与现实就业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显示:2006届毕业生对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为18.18%,超过了国企的15.69%。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24.69%、广东21.76%、上海10.74%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16.46%。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只有9.62%和7.39%。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社会关注,提供鼎力支持。为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社会各界都要给予积极关注和鼎力支持。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对完善的就业环境,并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加快建立起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既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还要是对于那些到基层、西部及艰苦地区的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单位就业的大学生们给予大力支持甚至资金奖励。此外社会还应消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等方面的限制条件的影响,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学生的就业权益得到保障。
2.学校重视,加强教育引导。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作为学校应当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心理援助等服务,既要丰富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资源,也要培养他们的应对技巧,提高其信心,从最大程度上降低他们在就业中的负性情绪。高校还可以通过创业基金会、创业大赛等途径,扶持学生创业;通过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办学等方法,有组织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保障,避免实习走形式、就业没路子的状况出现。
3.学生自立,不断完善自我。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们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只有实事求是地对自己进行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其次,大学生们要增强自信,克服自卑。自信应当成为大学生取得就业成功的动力。再者,大学生们应树立竞争意识,养成良好心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竞争中发展,优胜劣汰是市场的法则。大学生们只有做好竞争的心理准备,积极进取,养成良好心态才有可能取得进步与发展。
总之,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与重要的一步,更是他们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工作解决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完成时代的要求,做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合理应对就业心理问题,再加上社会关注,提供鼎力支持,学校重视,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就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竞争进取、立大志、展伟业,为国家振兴与社会进步贡献青春与智慧。
参考文献:
[1]韩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引导[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
[2]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3]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
随着我国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这就使得社会每年出现的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难度不断提高。在当代社会上,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上一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就又有新一届的大学毕业生走入到社会当中。我国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本身存在的就业心态仍然影响着许多人的就业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现存问题分析
1.盲目跟风心态。许多大学生在解决就业问题之时,往往不会主动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是看别人都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然后盲目跟风。比如在校期间,许多大学生没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与兴趣,跟大家一起考公务员或者会计资格证等等,将许多时间浪费在根本不能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事情之上。更有一些毕业生消极地等待就业机会的到来,将自己的就业与未来放在别人身上。许多大学生依赖于家长,依赖于老师,甚至等待同学的帮助。这样而来的就业机会,在真正就业之后很有可能不适合其本身,反而需要进行二次就业。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位是较多的,然而,许多大学生盲目跟风与等待和依赖的心态使得他们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2.好高骛远心态。许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之时,会感觉自己上了大学,就要比其它人强很多,在待遇与职位上应该高人一等。社会现实并不是这样,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取得大学本科文凭,这已经成为进行就业选择的必要条件。社会的发展,使得许多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能力,而不是人才的学历。所以,薪酬与文凭不成正比,而是与能力挂勾的。但是,一些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之时,往往会首先选择大的公司与企业,对于小型企业或者私人企业,根本不予理睬。这样的心态与做好造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看不上小型的企业,认为企业的规模与自己的能力不相配。更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价值很高,要求企业提高薪酬水平,最终被企业淘汰。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现存问题解决措施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只有为大学生纠正其就业观念,才能使其就业问题得到真切的解决。下面,我们就来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1.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问题以及就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个人素质,大学生才可以在人才竞争中获得胜利。因此,大学生本身要建立起终生学习的意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能力进行培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进行提高。大学老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沟通技巧,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另外,在专业课之外,大学生要多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真正要求与需求。更要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努力方向,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就业问题。
2.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有着直接的作用。在进行大学之初,大学生就要从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及兴趣爱好方面出发,为自己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职业理念。这个职业规划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能力提高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规划,是为学生就业积累力量的指导性规划。在进行择业之时,大学生切不可有过高的期待,要从自己的能力出发,提高自己社会适应与社会生存能力,以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为主,不断完善与提高自己。另外,从学校方面来讲,在临近毕业之时,学校要加强就业之前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未来的就业问题。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使得许多学生的志愿很难达成,这时,学生要学会选择那些与自己期待有所偏差的企业。学校更要教育大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去偏远地区支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种伟大的选择。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决定了其就业问题解决的完善度。笔者从当代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态出发,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希望以此来端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择业与就业。
参考文献
[1]王素霞.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2]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面对日益膨胀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对我国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等各个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专业不对口本身就出现在在教育体制上,为此需让企业从他的途径上尽量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对口的理想的工作。我国目前劳动力过剩,加之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积累下的矛盾更加严重地暴露出来。如果我们对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难题无法给予应有的帮助,就会导致越发的恶性循环,从而也会束缚学生的发展。
一、导致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原因
1.滞后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这些滞后性因素导致高校学生培养、行政管理无法顺畅地执行相应功能。毕业生总量逐大幅增加与社会实际有效需求的增长的不协调,导致了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不对口的现象,引发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当。
2.就业信息披露不及时。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信息基本公开透明,但在大量的企业用人方面媒体等信息功能发挥不足,无法公布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职业需求和岗位变化,以至于导致毕业生信息不灵,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不能对口就业。
3.高校毕业生个人不愿选择或放弃专业对口的岗位。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报考盲目,只想理想的学校并不考虑四年后就业问题;还有些学生是报考志愿落选被调剂分配;有些学生报考志愿时选择性较小。根据来自智联招聘网的一份调查:“当初报考根据自己兴趣决定的是48%,21%的人是听从父母决定的;服从调剂分配的27%;根据学校老师意见报的有10%。”读大学不考虑职业发展,入学后自主择业也不会对口就业从非所愿。二是毕业生择业观的问题。多数大学生把眼光定位在大中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私营企业,为此宁可放弃所学专业。面临近五成的大学生想进入较稳定的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而急需人才的民营企业却无人问津。三是社会关系网仍然是就业安排的重要途径。这样,毕业生因为投亲靠友而放弃自己的专业。
4.毕业生综合素质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而放弃专业对口岗位。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打开电脑甚至分不清主板和CPU。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既要有完善的人格,也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又好高骛远不得不放弃专业对口的岗位。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调整措施
1.改革高校教育体制。首先是加快高等院校内部的整体改革。一是要是明确目标,从根本上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以适应对口就业的需求。二是确立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既要培养第一线的操作型人才,也要积极尝试弹性学制和分段学制及学分制等。如:可以提早就业,在岗实习一段后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其次是增加高等教育体制的灵活性。一是加强高校间同行业教育资源的联系与合作,鼓励联合办学、学分互认后转学或重选专业等,逐步形成若干行业高等教育的中心,改变目前学难以调控的状况。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并减少高教资源的浪费,也可以创建更多的学科特色和行业特色。
2.建立信息披露体系。
(1)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收集、整理、分析目前的劳动力结构状况与人才需求预测等相关信息并及时公布。如:当前劳动力结构的状况,今后几年就业岗位人才结构分析与需求预测等。一方面有利于高考志愿专业的填报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学非所愿大面积存在的状况。
(2)建立联合的就业信息平台:高校间可以联合建立统一的就业供需信息网,通过网络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公开化、透明化。高校要鼓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加沟通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对已工作的毕业生建立信息反馈制度,追踪用人单位是否向学生兑现了在招聘会上的承诺,对于不守诚信的单位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公布单位名单,以维护一个长期而相互监督的追踪机制。
3.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教育体制的开放性。
(1)实现“嵌入式”招生培养:高校应以市场需求的人才社会价值定位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特点,以便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2)内部资源变化与整合:内部资源变化与整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及减少资源的浪费,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坚持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积极推进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接轨了就业难题才能破解。
4.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高校招生专业结构的统筹:高等教育的结构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在国家高等教育招生专业结构的统筹规划指导下,多数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强调通用人才的培养,追捧“热门”。以计算机为例:全国有近600个本科院校和1100所专科学校设置这同一专业。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妥善调整地区、高校的招生计划,根据对需求的预计调整各校各专业的招生规模。
(2)在课程内容、教学管理、实习制度等方面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尝试:创建更多的学生实习的校外平台,加强现场教学、技能训练,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满足了学生的专业需求,避免了学术研究过于理论化的现象。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要积极与有关的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合作,从而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陈竹,周凯.文科生缘何择业不对口[J].金色年华,2011,(1).
一、大学生就业内部问题分析
1.就业期望值偏高
对于大学生而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仅希望找到舒适的工作,而且希望有高的收入回报,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大城市、大企业等大单位,看重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不愿意到欠发达的西部条件艰苦的地区单位就业,出现了“宁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去农牧区就业”的局面。同时,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许多大学生都不愿到私企或者非国有制企业去工作,在大城市寻找好的“铁饭碗”工作的观念严重制约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而当前我国最需人才的恰恰是那些西部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的一些艰苦行业。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偏高,与现实社会中大众化的就业需求相矛盾,这是导致当前大学生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专业技能不足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当前,许多大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技能不精通,功底不深。目前高校现有的按专业招生培养的模式存在着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的倾向,一些专业划分和设置过于狭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使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尽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导致很多大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由于高校缺乏以市场为向导的理念,致使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最终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不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兴职业人才严重紧缺,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遥感算法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人才均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与此同时,原来比较热门行业逐渐变冷,例如财会、计算机操作、行政人员等一些专业均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现象。
此外,许多大学生只学不用,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另一个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掌握自身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很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毫无疑问,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基础。然而在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中,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很好的掌握应该具备的相应的专业技能,这样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就无法避免了。
3.实践能力不强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当前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多元化的改变。从总体上看,就业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参与工作。但是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出校门,几乎没有工作经验,就算有,也只是实习的经验。因此,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不足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又一大因素。再则,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偏重于理论教育,对实际操作能力不太重视,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正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不少大学生的个人工作能力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和认可,这个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实践经验、人际交流、为人处世、口头表达能力及心理素质等。另外,很多用人单位从本单位的效益考虑,都不太愿意花代价培养新人,这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4.职业适应能力不足
从当前社会的就业模式和人才结构的要求来看,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已成为他们能否适应当前社会要求的一项核心内容,职业适应能力不仅决定了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对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也十分重要。目前大学生在职业适应能力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过于形式主义,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择业意识不完备;
(2)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部分学生在未走上社会就已产生畏惧和退缩的倾向,缺乏自信;
(3)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缺乏了解,致使他们在求职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二、大学生就业外部问题分析
1.职业目标不明确
由于我国的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终身”,缺乏灵活性,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都不是太理解,因而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不太明确。然而职业目标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方向标,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内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目标的确定缺乏必要的认识。虽然有不少高校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基本上都形同虚设,只是在毕业的前夕进行一两次集中式的介绍就业技巧等等,难以大规模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更加谈不上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职业目标规划了。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能够正确认知自我,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
2.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完善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大多数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缺少专业性的教育和培训;
(2)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基础设施上投入严重不足;
(3)高校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尚不完善,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
(4)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政策的宣传上,没有体现“生涯指导”的理念。
竞争、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就业观中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多数毕业生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竞争压力大的现实,增强自身的风险竞争意识,逐步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更好地认识国家分配模式的取消和人事制度这一现状,增强自身的职业流动意识。积极的一面应得以提倡,而消极的一面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趋向于务实化和理性化,但是由于处在就业观的转型时期,各种不合理的就业观依然存在,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观世俗化,择业目标短期性
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众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感,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世俗化特征,选择职位时趋向于工资高、待遇好、吃苦少的工作,而对于基础性的、较为吃苦的工作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大学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的发挥等,不顾自身发展的职业前景,就业观中缺乏长远的规划。
2.择业心理上矛盾,服务社会意识差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及职业评价与现实状况之间存有偏差,以至于会脱离于现实。将不利因素考虑过高以至于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自甘平庸;想要自主创业却又因对市场估计不清而半途放弃;想要在基层做一番大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却又不愿吃苦。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就业理想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将职业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真正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太少。大学毕业生们挤在发达城市里,苦不堪言地找工作,而基层和农村对大学生求贤若渴却乏人问津。
3.择业认识片面,缺乏诚信意识
社会体制改革深入使得大学生思想上形成的“想机关、重国营、轻集体、鄙个体”的职业观念有了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用新的视角来认识就业问题。在职业选择方面,自谋职业也算就业的观点逐渐被毕业生所接受,但有一些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应存在着片面性,将职业单纯分为“热”“冷”两项,对于“热”的就拼命地想要挤进去,而对于“冷”的则是远远地避开;还有的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择业能力不能正确评价。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诚信,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这样直接导致用人单位的不信任。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普遍表现出这样的矛盾:既渴望发挥学识能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怕在艰苦条件下工作;既愿意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又希望政府和学校能保证就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淡薄。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各界人士用冷静的态度,给大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从就业困扰中解脱,重建科学的就业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显得复杂而多变。因而对于大学生教育观的教育,不仅要社会、家庭、政府等创造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积极调整,切实的转变就业观念,结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采用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来达到切实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
(一)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社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环境的正确导向作用,完善就业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运作。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约束性和感染性。加大就业和创业中优秀毕业生榜样事迹的舆论宣传力度,呼吁用人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管理的单一管理角色意识,将就业管理发展为集管理、教育、服务与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性的体系;其次,要逐步扩大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努力将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成为一个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
学校教育方面,一方面,要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举办各类活动渗透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澄清观念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就业观偏差,做好深入细致的教育观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观障碍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诚信的择业主体是不具备任何可竞争力的。因此,学校教育中应向学生灌输诚信的理念,教导大学生应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经得起市场考验。
家庭方面,一方面,要深化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和高校是毕业生开展就业观教育的主渠道,但要做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仅仅依靠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还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家庭教育也同样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家庭应给予大学生就业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理解和支持,对他们应对就业挫折和压力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与大学生多进行情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真实诚恳地传达他们的期望。其次,要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二)调整大学生就业观,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社会教育、高校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正确看待和解决就业中的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从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意识,内因作用发挥越充分、主观努力越积极,则取得的教育效果越佳。大学生就业观自我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克服困难,达到顺利就业。
1.树立诚信的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人无信不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大学生就业市场是讲信用的市场,缺乏信用的大学生在市场中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因此,大学生要从主观上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在实践中经得住当代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自我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立足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
2.转变大学生择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极大。“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得自己走向完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就成为当今教育大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敢于到艰苦环境工作的观念。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在就业时既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要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不断奋斗进取,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机遇。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是指一个人对其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帮助规划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进行行动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几个步骤。
4.提倡主体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主体教育不是任何单一本位的教育,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多本位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大学生积累理性认识与知识,同时实现自身潜在能力的完善与发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社会就业观的大转变。观念的改变是最痛苦的,却也是最彻底的改变。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地带来学生行动、实践的转变,“思想统治行动”。只要大学生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在择业、创业的实践中才会以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及国家作为择业的最重要标准。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国家的有力资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切实地转变就业观,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永军,吕媛,郭树航,徐智策.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开始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见图1),从而使得大学生不再是上世纪的稀缺群体,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时至今日,创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毕业后的一条新的出路。但是,创业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成了问题的关键。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定义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在校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以及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的教育,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即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根据联合国教料文组织的概念,创业能力包括意识层面和行动技能两方面。其中意识层面包括首创和冒险精神,行动技能层面包括创业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技术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
如今,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很高,但是创业的实际能力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家庭、高校、政府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帮助就变得尤为重要。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高校创业教育、国家政策等的途径,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转变思想,为我国更行各业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具体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健全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实际上,创业要比一般的工作更为复杂,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创业者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创业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是否具备全面的能力。
其中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决定是否创业的关键因素。创业意识包括创业动机、意向、需要、信念等,创业精神包括坚强意志、勇于奉献、远大理想等。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们普遍不愿也不敢去拼搏,而更加追求“铁饭碗”。而树立创业意识,可以让大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去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创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动手能力,为创业做好铺垫。
(3)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工作方法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社会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创业时接触社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以及对问题和风险的承受能力。其中包括人际交往和表达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我国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历史来看,真正意义上大学生创业的繁荣是从1998年前后才开始,至今所经历的时间并不长,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政府支持体系的相对不完善。客观的来说,我国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工作实际上是比较重视的。不仅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还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免收部分行政费用,同时可以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一系列的专项服务。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相关扶持政策还是过于宏观,创业资金的来源不畅,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机制也并不完善,这也是社会上许多人并不认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原因。
(2)缺乏应有的创业教育。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是比较晚的,而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解。在当前的绝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被认为是帮助创业者的一种辅助措施。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高校,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具体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是以理论多于实际的操作。
(3)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有待提升创业的问题,归根到底实际上仍然是人的问题,也就是创业者自身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创业者本身的素质高低对于创业成败是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另一方面能否将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进行系统的整合实际上也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创业素质实际上是创业教育与社会影响的最终体现。大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创业者,就需要摆脱以前的依赖心理和等、靠、要意识。
大学生创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是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原因,而其中的许多因素通常交织在一起。要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对策既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高校、家庭、社会的帮助。
六、结语
在新的时代里,随着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我国大学生的比率逐年提高。在把教育所获得的成果转化到经济发展之中去这一点上,创业所能提供的力量更为强大。所以,大学生的创业既是一个国家收回教育红利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融合加以实现的重要路径。大学生的创业应当成为其主动的愿望,而不是一种被动选择。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大学生会成为创业的主流群体,他们是国家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推动力。基于这一现实,我们的政府、高校、社会应当携手进行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创业者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完善自己的素质。唯有这样多管齐下,大学生创业才能够得以健康的开展。
一、常见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寻找职业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家长和老师身上,或者寄希望于党和国家政策、毕业生就业职能部门,而不主动去寻找工作和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专科生由于学历的差异,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农村同学的地域差异,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大学生一旦被自卑的心理笼罩,在求职时面对用人单位难免会显得底气不足,过于拘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而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焦虑心理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安全感,担心找不到工作,感到前途渺茫,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这样,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焦虑心理。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或是在面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个人理想与家庭意愿冲突等问题时都会产生忧虑焦躁、烦躁不安的现象。而过度的焦虑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就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四)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支配,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他人左右,不顾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随波逐流,盲目从众。从众心理会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大学生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培养果断的抉择能力。
(五)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主要指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择业工作与继续求学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六)攀比心理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从自我的实际出发,缺乏对自我客观正确的分析,总和身边的同学比较,看到别的同学进了名企,或是进了大城市,就感到心理失衡,总希望自己也能找到相当的工作,盲目攀比,使得不少大学生迟迟不愿签约,最后造成就业的不顺利。
(七)自负心理
有的大学生过高地估计个人能力,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天之骄子”自居,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挑三拣四。这种大学生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印象,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自负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当现实与幻想落差很大时,很难接受现实,甚至会产生极端想法和行为。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自身择业自主意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当真正面对就业竞争与就业风险的时候容易惊慌失措。因此,面对“双向选择”时,毕业生应该在心理上具备自主择业的意识。自主择业在带来机会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择业是自主的,它表现在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之中。
(二)树立正确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就业时急功近利、怕苦怕累的心理误区和就业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时,应该从自己的所学专业出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并且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等确定职业期望值,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从而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学会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为防止产生自卑、焦虑、挫折、从众攀比等情绪障碍,大学生必须学会控制情绪,做好心理调节。
(四)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求职就业不是毕业最后一年才去考虑的一件事,它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一年级就要开始谋划,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而职业规划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制定职业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促成自我实现;有利于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质,发掘潜在资源优势;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资讯,规划长远发展;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增强自信心;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有助于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15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部分高校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虽不是名校出身,但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求职大学生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已逐步由国家的“统包统分”转变为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然而,就是因为这样的转型,不少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对就业产生了诸多困惑,毕业生供求关系失衡,使大学生对就业感到压力重重。
从学生的角度看,今年的就业可用一个“难”字来概括。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长春举行的2002年全国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三个不利条件:一是国际经济面临衰退的严峻形势使全社会的整体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样不容乐观;二是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而社会有效需求在短期内增幅有限;三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念还存在偏差,其就业期望较高。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看紧的情形之下,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一方面,由于国际经济面临衰退的迹象,使得国际贸易发展受到阻碍;另一方面,近几年高校纷纷扩招,毕业人数增加较快。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略大于需求。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即一边是大学生苦叹就业难,一边是就业单位苦于难寻高层次的人才。
(二)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传统观念仍影响大学生就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学生及家长习惯于国家学校包办式就业的传统做法,在大学毕业面临职业选择时,仍然存在着依赖思想。
(三)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高期望值与需求方由于供大于求而进行的压价形成了矛盾。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毕业生认为,在毕业后月收入应在两、三千元以上。另一方面,由于大现学在实行缴费上学,因此学生家庭所承受的经济负担使得学生及家长期望毕业后能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样就导致了大学毕业生中存在就业期望值高的情况。
(四)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较强。当前形势下,不仅国家公务员的招收、国有企业的录用比较青睐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外,很多外资、合资企业也较看重学生党员、学生干部。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指导表现出的基本特征
(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开发比较重视。据调查,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很大”和“比较大”。并且年级越高,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大。女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要明显高于男生。或许正是越加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并且有着强烈的需求。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知识来源有限。在严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们将能够就业放在首位,科学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学生比较少,只有少部分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表示满意。八成以上的大学生岁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不太满意”或“没有考虑”。同时,大学生对职业前景普遍缺乏清晰的理解,只有少部分学生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
(三)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指导寄予希望,但满意度一般
9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有关职业生涯指导的课程,但在遇到职业选择的困惑时,大学生会依次选择“自己”、“父母”、“老师”、“同学”、“专业机构”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办公室”来解决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们对学校目前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不是十分满意。
三、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思考
(一)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职业生涯指导的目的是通过相关活动帮助大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们将能够就业放在首位,科学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比较少。同时,大学生对职业前景普遍缺乏清晰的理解。为此,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真正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准确自我定位,提升学习动力,发挥潜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选择的成功率和满意度。从学校来看,要克服一切为了“就业率”的观念。大学生就业不能单纯地是“找工作”,它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职业选择和有责任的职业理想规划与实施,要将学生实现就业与实现职业目标相结合。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全程性、动态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等基本原则,尤其需要分层次设计。对大学一年级学生,重点通过职业个性、心理、气质、能力倾向等相关测评,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质。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成功人士、杰出校友、高年级优秀学生的讲座、报告、经验交流,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环境,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对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围绕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咨询辅导等各类锻炼和强化专业技能、发挥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的活动。对毕业班学生,重点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开展与求职择业相关的毕业见习、模拟招聘、技能培养等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就业满意度。
(三)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队伍建设,必须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应挑选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并且职业化。高校领导应尽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以保持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针对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着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从众性,当务之急是组织专家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专门研究,确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明确服务对象和主要内容,尽快形成符合时代特色、学生特点、学科特有的范畴、体系和模式。
(五)注重职业生涯指导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职业生涯的实现肯定是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应该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应该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开展职业实践活动。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向不够清晰,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职业方向性,只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学校要注意将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指导相结合,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选择确定职业目标的过程,甚至是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
(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系。完善管理体系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健全科学管理体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要努力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等等,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状
从大体上来看,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即在“受雇全职工作”中包含两类:一类是有全职工作,与专业有关;一类是有全职工作,与专业无关。这其中一些人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另择其他专业就业,但更多的大学生是为了工作而从事非本专业的行业。而在2011年就的业蓝皮书中看出:2010年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虽比2009年高出一些,但仍然低于2008年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71%。2010年本科专业门类中,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占88%,其次是工学占75%,最低的为历史学占47%。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大多从事一些经济类、管理类、销售类的工作,这类工作,社会需求量广、门槛低,不需要太多技术类知识,重视的是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人脉关系等等。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原因
高校教育体制滞后性。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进行了数次改革,然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滞后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 “瓶颈”。其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高校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学科设置的滞后性。而这些滞后性因素导致高校学生培养、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对应部门无法顺畅地执行相应功能,更不能很好地实现最优化协同。加之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大幅增加,社会实际有效需求的增长却远远滞后,于是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仅影响了教育整体效益的发挥,也导致了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不对口的现象。
本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高校同社会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引发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当。用人单位难以掌握高校毕业生的完全信息。由于毕业生是具有能动性和知识性的特殊性,因此用人单位不可能像了解其他产品一样简单地掌握其特性。在实际洽谈过程中,用人单位难以完全了解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等信息,分不清各种证书的真假优劣,不了解求职大学生的真实求职期望;同时,求职大学生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不清楚用人单位承诺的可信度等等。这些不对称信息状况将在协议签署前后分别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严重降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效率,引起就业市场秩序混乱,进而促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境况雪上加霜。
毕业生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而放弃专业对口岗位。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成绩很好,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会拆装电脑,打开电脑甚至分不清主板和CPU。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更要有完善的人格。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主要原因是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而放弃专业对口的岗位。
三、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解决对策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学校与市场的双重作用进行大类招生,并在此基础上从指导思想、方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培养改革,实现“嵌入式”招生培养。高效应以市场需求的人才社会价值定位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使学生不受专业局限,充分了解各专业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这既体现了专业的市场化,又满足了学生的专业需求,避免了学科设置与市场企业需求脱轨,避免了学术研究过于理论化,增加了实用性,并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招生体制的最优化。
改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信息信用体系。高校应加快毕业生就业网络化进程,完善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内容,建造就业信息平台,整合信息资源,甚至高校间可以联合建立统一的就业供需信息网,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并通过网络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同时高校要鼓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主动建立和保持联系,加强沟通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对已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了解用人单位是否向学生兑现了在招聘会上的承诺,对于不守诚信的单位,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公布单位名单,以维护一个长期而规范的信用就业市场。同时更是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
加快高校内部资源整合并增加教育体制的开放性。内部资源变化与整合是高校教育体制发展的需要,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及减少资源的浪费,也可以给弱势高校留有发展的空间。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倾听社会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面向未来,坚持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创新意识。积极推进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在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中融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接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才能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