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9: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度
缺少资金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的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便是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经费,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文化建设经费的切实落实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特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基于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各项文化政策和制度时,一定要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加大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抓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负总责,保障不断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给予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专项资金。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拔款中尚未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故此,各级政府应完善文化建设制度,加大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财政经费中安排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和基金,专项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采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扶持。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所需建设的项目和开展的活动有基本的、稳定的财力保障。
(二)拓宽筹资渠道,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援助计划
除了政府拨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外,还应该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向社会各界开放,发动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进行支援,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援助计划。一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重点捐助农村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二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资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参与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各级政府在加大自身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努力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民间机构和私人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鼓励与支持各种民间文化机构的发育与成长;政府可以采取与私人或民间组织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此外可以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不断开辟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新领域,从而使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在资金上得到充分保障,切实改变农村文化设施不足和落后的现状。三是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反哺农村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为此,要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把城市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保护民间艺人,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民间艺人是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载体,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全球化与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现代艺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冲击,民间艺人的逐渐老化,将会又有一些民间艺术相继消失。如何强化保护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是构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力保障机制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尊重民间艺人,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通过焕发民间文化艺术的青春,活跃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脉,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新农村文化蓬勃兴起。二是对优秀民间艺人进行奖励、扶持。对民族民间文艺骨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进行表彰。积极采取奖励措施,为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对于获得高级民间艺人专业技术职务的适当发放经济补贴,促使大批有一技之长,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脱颖而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要关注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于那些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除了关心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外,必须采取“抢救优先”的原则,由保护单位抓紧时机对他们的技艺做抢救性的录音和摄像,进行活态保存,建立数据库。概言之,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参加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以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二)实施专业辅导,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
凡是文化工作有起色、文化活动开展经常的地方,必定有一些有专长有组织能力且钟爱文化的同志在那里积极工作。反之,政府投入再多,如果么没有专长且不热心文化的同志在那里工作,其文化活动也是搞不好的,政府出资建设起来的阵地也会丢失或垮掉。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最关键是专业人才,最缺失的也是专业人才。那么,如何发挥专长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输送所需的专业人才呢?一是实施特色文化建设辅导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邀请市、县文化馆、群艺馆教师担任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的顾问,吸引与鼓励有专长的文化人才担任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指导员,通过文化人才结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进行定向辅导,切实提升专业文化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以此来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才短缺的问题,保障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有人指导、培训和组织。另外,要注重发现与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二是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地方高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支援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近年来,各地高校利用暑期进行大学生文化下乡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也很多。高校文化下乡往往呈现一种单向机制:在动机上,体现为为大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在内容上,体现为搞一台文艺节目或搞点科普讲座等,没有考虑最终的效果;在形式上体现为“送”,农民到底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高校没有周详的考虑。在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大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下乡必须避免那种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并确立新的价值诉求。首先,文化下乡要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为根本目的,通过文化下乡要逐渐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其次,送文化下乡要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确保“送”的有目的、有针对性。要通过调查研究弄清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那些文化形式是受欢迎的,那些文化是他们急需的,送文化如何送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扎根,怎样才能把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中,等等。最后,地方高校要把发掘、整理农村优秀民间文化作为自己文化下乡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把那些散失在民
四、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组织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组织监管协调,切实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
地方政府要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首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与管理,使其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改变过去许多部门都在管理,但职责不明、管理低效的境况。其次,加强监管,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与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与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应当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农村文化市场运行状况,坚决抵制和打击各种类型的腐朽文化以及违规违法活动,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最后,发挥协调作用,协调文化主管部门、学校、村集体等单位的文化建设活动,统筹文化、教育、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对电影院、剧院等设施,在确保其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其进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也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办民营、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的方式,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乡镇机关、学校内部的文化设施,有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群众开放,使得各方面力量能够更好地、齐心协力地共同建设农村特色文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高校图书馆面临网络环境下激烈的生存竞争。传统的馆藏方法、服务方式已不再适用。开辟一条建设特色馆藏,提供特色服务的新路子,积极探索如何发挥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充分利用自己馆藏,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可供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库,更好的为本校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以便在新的信息环境中创造新的价值。
一、加强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激增,信息爆炸,书刊数量急剧增长,图书馆经费应不断增多。目前大量文献资源已使高校图书馆无力将每年出版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文种、不同载体的文献订购齐全,从而导致图书馆收藏文献的采购量日见萎缩,不用说“大而全”,就是“小而全”也难以做到。因此,高校图书馆首先应该彻底打破“味求全”、“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坚持“藏以致用”、“以用为主”的藏书建设方针,把有限的资金建设在“专而精”具有自己的馆藏特色、信息资源特色、信息检索特色、提供服务方式特色、人员素质、群体结构特色,做到各馆之间有区别,各馆之间有特色。建立特色数据库,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二、构建图书馆特色服务文化是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图书馆特色服务文化是创造读者满意的文化
在如今的图书馆服务中,广大图书馆人已把“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转变为“读者满意”。也就是说,我们在实际的服务中,要让读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去。这无疑给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更重的责任。如何才能使图书馆的服务令每一位读者都满意,这是广大图书馆人都面临的重大课题。构建图书馆特色服务文化,无疑为解决这一重大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如何构建图书馆的服务文化,在图书馆服务文化还处于萌芽阶段的今天,我认为首先对图书馆服务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增加构建图书馆服务文化的紧迫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图书馆馆员需要服务文化加以激励
图书馆的服务过程实际也是传播文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一些馆规条约来约束,使员工照章完成自己对读者的服务。但行业文化是一种决定其组织成员态度和行为所共有的价值体系,是群体理想、道德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服务文化是图书馆组织的灵魂,是图书馆的一种精神,是图书馆人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每位员工有了这种自觉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世界,他们便会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图书馆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动、热情地为读者服务,这是馆规条约管理不出来的服务境界。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一些馆规条约来约束,使员工照章完成自己对读者的服务。但行业文化是一种决定其组织成员态度和行为所共有的价值体系,是群体理想、道德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服务文化是图书馆组织的灵魂,是图书馆的一种精神,是图书馆人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
(三)读者期待图书馆先进的特色文化
每一位读者进图书馆,都期待能享受优质的服务,而作为图书馆,更希望能以自己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读者。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通过互联网,在家也基本可以查自己所需的资料,所以广大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值就更高大。面对读者这种高标准的期望值,图书馆必须通过对共价值体系的倡导,服务行为规范的确立和文化氛围的形成,来影响和约束员工群体达成观念和行为系统中员工之间系的最佳组合,通过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充释放和发挥员工个人与技术设备中蕴含的巨大潜能,从而大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三、加强特色服务文化建设,优化馆藏资源的意义
解决现实的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可大大缓解因图书馆经费短缺,书刊价格不断上涨给图书馆带来的种种困难和矛盾,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大力发展协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特色和优势,建设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色馆藏,向社会各界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图书馆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三,再就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努力和建设,馆藏文献信息都互有所长,各有特色,这对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建立其特色馆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其建立特色馆藏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建立具有馆藏特色的数据库,使各馆之间的特色数据库联机并网使用,把馆藏视为社会整体财富,获取所需信息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四、特色馆藏建设的途径
服务是方向,藏书是基础。这一点对特色图书馆尤为重要,特色图书馆的特征之一是突出馆藏局部优势,不面面俱到,不求齐全,但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因此,如何搞好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搞好调研、合理利用经费、构建特色馆藏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普遍购书经费短缺,大量购买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各馆找准切入点,以什么样的方向为指导,形成什么样的特色是建设图书馆首先解决的问题。各馆应根据本地区特殊的地域、民族特色的重点学科建设入手,搞好调研工作,合理利用经费,确定收藏图书的方向。如专业特色、地域特色、语种特色、人物文献资源特色等不同途经进行文献的采集,统筹规划本馆藏收藏文献的学科范围、规模、组织方式:
(二)建立图书馆特色资源库
要提高文献服务质量,除了日常的一般服务外,更重要的是开展特色服务,只有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才能显示特色服务的水平,而特色服务是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开展有深度的定向服务,具有一定的专指性、区域性,才能有别于一般服务。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馆藏文献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是特色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二者在图书馆的整个服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色文献的收藏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的工具,没有高质量的馆藏专业文献,要开展特色服务是一句空话。因此,馆藏文献必须要有特色,为特色服务奠定文献资源保障基础。立足本校,对学校的学科设置、重大科研项目等的读者要求进行充分调研,根据本馆的方针宗旨,制定出本馆馆藏文献整体规划。除日常的文献外还应注重古籍文献、各种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网络版等,各种学术论文、专题会议文集、科技报告等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特别是新型的、动态的信息资源更应该收集。图书馆的特色文献信息是经过较长时间收藏、积累而成。有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基础,为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奠定了物质条件。而真正地要深化特色服务,还必须做好特色文献的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和确定自己特有的特色服务形式。
(三)对重点专家进行定题跟踪服务
定题跟踪服务,即馆员在一段很长时间内,定期不定期的向读者提供有关研究课题的参考信息,这方面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应该具有较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人们说服务就是文化,其实怎样更好地服务,才体现特色服务文化,闪耀着特色服务文化的影子和光芒。在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生命活力的今天,作为服务行业的图书馆,更应把准时代的脉搏,顺应历史的潮流,及时构建自己的特色服务文化,用特色服务文化来规范、约束、感染和激励广大员工,使图书馆在经济大潮、文化大潮中更好地为腾飞的经济服务,为繁荣的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胡舒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环境及模式探究[J].情报杂志,2008,(3).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是记载和反映地方历史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及独特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开发地域特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部分档案,是开发和传承地域文化资源的需要,也是丰富区域文化,建设特色城市文化的需要。
1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收集与保护中应遵循的原则
1.1真实性。地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本着尊重历史,真实反映的原则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收集能真实记录文化发展脉络、结构及特色的材料,去伪存真,防止鱼目混杂。
1.2完整性。地域特色文化档案应完整、系统,能充分反映地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在收集整理过程中要做到分类科学,尽量完善,为今后更好地把握文化脉络以及查考文化传承信息打下基础,对地域文化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
1.3前瞻性。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把握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及时把反映地域文化发展动态的有价值的资料收集起来,及时建档,及时记录,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防止错过最佳收集时机和收集对象,
1.4多样性。档案的形式多样性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特殊意义。地域文化表现在各种意识形态,在对其历史渊源、表达方式、存在空间、地域分布、传承保护状况等的全方位记录时,要从多种语言、多种载体、多种手段方面下功夫,不能拘泥于传统意义的档案管理,通过纸质、胶片、磁带、录像带、磁盘、光盘、数字化多媒体等形式实现文化活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真实再现,增强档案的多元性、特色性,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的民俗民情、人文历史。
2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不完善,管理混乱
档案管理部门对于一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密与利用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对于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管理缺乏针对性的规范与制度,使这些极具特色与利用价值的档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盲目收集、无序归档,缺乏深入开发,大大降低了它的利用价值。
2.2人员素质亟需提高
很多档案工作人员的所学专业与档案无关,甚至一些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知识老化严重,人文素养较低,也有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属于兼职。这些人对本地区地域文化知之甚少,对当地的自然风貌、传统习俗、行业百态、历史人物、社会文化历史变迁及发展缺乏了解。一些档案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差,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对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收集不力,整理不科学,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研究与开发。
2.3档案管理技术水平低,开发利用不足
档案管理部门存在着重收集整理,轻研究利用的现象,认为一份档案材料归档正确,保存完整就足够了,在档案的研究开发利用上没有下功夫。档案管理部门不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低,加之馆舍面积、设备条件有限,大大制约了对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开发利用,造成对这部分档案资源价值的极大浪费。
3 加强地域特色文化档案建设的几点思考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文化信息于一体,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起着存史资政、科学研究、教育引导的重要作用,其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优良的民风有利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对优良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敬业创业意志的培养均能产生深刻影响。地域文化档案里含有大量的成果数据和科研信息,可以促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加强地域特色文化档案建设。
3.1优化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管理队伍
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包括职业道德、岗位技能、信息素质、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尤其是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吸引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补充到档案管理队伍中来,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及档案业务能力,适应档案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
3.2加强制度建设,做好地域特色文化档案基础工作建设
档案基础工作的良性循环是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征集与接收是地方整个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不进行合理的征集和接收,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扩大宣传,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其次要加强征集力度,通过部门交流、媒体报道、等渠道,采用网络宣传、电话联系、等方式,与资料持有人或单位联系,多方征集地方特色文化档案资料。主动搜集当地的文化名人书稿、作品,确保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档案资料,丰富馆藏资。
3.3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协同有关部门,比如与地方高校联合设立地域文化研究机构,组织当地地域文化研究专家,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拓宽编研领域,挖掘地域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增加地域文化研究成果资料,最终形成地域文化文献资源中心和研究中心,提升档案管理部门的社会服务能力与影响力,也使地域特色文化档案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更科学、更合理。
3.4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档案价值
一方面对外开放档案材料,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信息介绍等服务。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文献资料库,提供网络资源共享,在网络技术、特色服务、资源开发、网上档案室形象等方面下工夫,做好这些资源的网络开发利用,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优质服务阵地,充分发挥文史档案的史料价值,让全社会从中汲取营养,为构建特色区域市文化储备厚重的文化底蕴。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是地方学术水平的真实反映,利用地域特色文化档案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精髓,促进地域文化的宣传与弘扬,营造学术气氛,将其融入城市文化建设,融入人们的人文素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这是档案部门的业务职责与文化使命所在。
【关键词】
武警部队;特色文化体系;基本内容;关键环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从而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要、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武警部队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就应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推动特色文化建设,增强部队的软实力,为建设现代化武警、有效履行职责使命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一、武警特色文化体系的基本架构
文化体系是部队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引领官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向导。构建武警特色文化体系,必须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结合武警部队的性质宗旨、职能使命以及官兵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广泛吸收传统文化、现代流行文化和国外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符合时代特点、适应使命要求、满足官兵需要、具有武警特色的文化氛围。
1、以强化忠诚卫士意识为牵引构建传统文化
军队传统文化历经人民军队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创造,集中体现了部队使命要求、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武警部队是党绝对领导下的、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体现了武警部队的性质宗旨和职能使命。因此,必须把强化忠诚卫士意识为核心的军队传统文化作为武警特色文化体系的首要内容。采取编修警史、建立完善荣誉室、警史馆、组织学习武警部队及本单位成长壮大史等方法,弘扬军队优良传统,强化官兵政治信仰;广泛开展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写红色日记等群众性红色文化活动,增强官兵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引导广大官兵牢记武警部队的神圣职责,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面对诱惑不变节,强敌面前不屈膝,威逼面前不放弃,忠实践行“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甘愿奉献一切”的铮铮誓言。
2、以强化“四个特别”精神为核心构建战斗文化
武警部队始终处于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和邪恶势力的最前沿,这一特殊使命决定了警营文化建设必须要继承顽强的战斗风格。要把胡主席提出的“政治特别坚定、军事特别过硬、反应特别迅捷、作风特别顽强”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特别”精神作为武警战斗文化的核心,着眼执勤处突和反恐任务实际,采取拉横幅、贴标语、搞鼓动等方法,加强训练场、驻训地、演习场战斗氛围的营造,引导官兵自觉克服和平麻痹思想,牢固树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宣传车、野战数字影音设备等野战文化装备器材的作用,搭建野战文化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战地文化活动,激发官兵的训练战斗热情,强化广大官兵“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政治责任感,随时做好上一线打头阵的思想准备;广泛开展战法研究演练,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引导官兵面对凶残的敌人不退缩,身处险境不畏惧,塑造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3、以强化信息主导意识为引领构建网络文化
新形势下,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大力加强警营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提高网络文化的竞争力,是适应官兵需求、抵御有害网络信息、增强文化工作时代感的必然要求。要把保持武警部队性质宗旨、弘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作为网络文化的主旋律,用主流文化抵制“信息垃圾”,增强网络文化的政治性;要立足官兵文化需求,利用和借鉴现代传媒技术,丰富文化教育资源,增强网络文化的吸引力;要通过构建“警营博客”,开辟“网上图书馆”、“网上影院”、“网上论坛”等栏目,建立“网上文化超市”,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对抗”、“网络竞赛”和网上影视书评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增强网络文化的趣味性;要合理借鉴并使用好网络流行语言,赋予其浓厚的警营色彩并为广大官兵所接受认同;要紧密结合部队职能使命和青年官兵特点,开发和改造具有武警特色的军事网络游戏,争夺网络阵地,促进中心工作。
4、以强化守法护法意识为目标构建法制文化
必备的法律素质是武警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警官兵完成任务的内在要求。武警部队作为一支执法护法的部队,必须将法制文化作为特色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要加强条令条例及法律常识的普及学习,增强官兵的条令和法规意识,引导官兵自觉在法律法规和条令条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法、守法氛围;要培养官兵依法履职意识,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充分运用法律这个特殊武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的尊严,树立武警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要把廉政文化作为法制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好书、学典型、树新风”等形式,穿插和融入到特色文化体系中,使广大官兵在耳濡目染、亲身感受中受到教育,明辨是非,陶冶情操。
二、武警特色文化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