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3-02 14:59: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

篇1

3、教学目标: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6、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期水平。

7、学生情况分析:本人所教的八年级1至4班多数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以八2班学生为代表。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8、教材分析: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9、教学措施: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10、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11、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1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13、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14、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5、出好月考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1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7、教学进度安排。

18、周次教学内容。

19、一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0、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1、三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2、四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篇2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头绪乱、人物事件杂、线索多,如果一味地对所学的历史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就会觉得历史知识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那么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呢?

一、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历史教学中同样如此,一节历史课是否成功,与一开始的导语的设计精彩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设计巧妙导语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在导入课文的时候创设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川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世界历史第19课《美国南北战争》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让学生进行思考,第一个问题是:“美国进行了开国以来最受尊敬的总统是谁的民意测验结果是林肯,那么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呢?”第二个问题是:“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篇作品吗?伟大的美国总统林肯曾经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这场战争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和分析,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读教材的内驱力,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在教学八年级的《中国历史》第12课“”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的诗词《七律・》改编的歌曲录音,让同学们随着激情澎湃的音乐旋律,在眼前浮现出“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宏伟壮观的画面,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关注和认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进行自读课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提出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不要越俎代疱地进行包办代替式的直接解答,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同桌讨论后,用抢答的形式代替举手发言,或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派代表抢答发言,当抢答出现误差或者“卡壳”时。教师也不能直接告诉答案,而要加以适当的点拨,让同学们按照正确的思路进行解答。针对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起立就答,后者对前者的发言进行纠错、补充和概括,如此几个或十几个同学的发言,可以使课堂上出现大家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可以让学生不仅对学习的结果产生兴趣,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同学之间的观点互相沟通和交流,思想发生碰撞和变化,增强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由于学习目的明确,有效地克服以往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而产生的枯燥乏味的弊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历史知识

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学到很多历史知识,同时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和升华。初中生有着记得快忘记得也快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时地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从而真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方法,记住历史教学内容中那些琐碎而不容易记忆的知识点。比如在学九年级上册的世界近代史单元第12课的《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时候,学生从教材了解到,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意大利文艺得到了全面的复兴,而欧洲人积极在海上探索,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探究:联想初中美术鉴赏中达・芬奇,和拉斐尔还有米开朗琪罗等人美妙绝伦、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作品,再从八年级所学习的中国历史的教学内容中联想到清朝的闭关锁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思考为何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发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以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使学生深切地理解今天我们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意识到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吸取历史教训,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记忆和巩固历史知识

随着所学习的历史知识的增加,学生会学了前面忘了后面,等最后复习起来更会觉得千头万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和一个学年中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不按照教材内容上的编排顺序来按部就班地记忆,而是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找出其中的规律性,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列出一个个专题,如国别、年代、战争、文化、事件等,列出表格来对比记忆,可以用各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有的小组根据国别来整理,有的小组根据年代来整理,然后互相交流,各取所长。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使记忆更加深刻,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对历史学习内容的兴趣,对历史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意识。

以上是在教学实践中证明可以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总之,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讲解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以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提高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提高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标记,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质疑问答,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灵活记忆的方法

增强记忆能力“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记忆,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例如: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练、压缩进行记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如《》内容可记作“五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由中英双方商(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此外还有数字归纳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关键字词法、字头法、歌诀记忆法等。

三、教会学生纵横向比较历史知识

篇4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期初二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79.88 ,合格率为97.40%,优秀率为57.14%.略高于东莞市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三十八分种。我打算将课堂内的三十八分种分成三份:前三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种教学新课;后十分种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积极参加东莞市、学校和科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篇5

二、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具体生动的历史史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的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例如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利用歌曲视频《松花江上》导入新课,东北人民颠沛流离逃亡的凄惨画面,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什么事件导致了人们的逃亡?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

在一次听课时我曾见过一个这样的案例:数字化的细节《的伟大》:

年龄: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路线:跨越15个省,长驱2.5万千里,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翻越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

行军:在370多天征途中,只休整44天,其余330多天都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度过的。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战斗:始终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这些数字已经向学生静静的诉说着中的艰难和的革命精神。

这要远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加形象,更能打动学生。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概念和结论,同时更能使学生实现感情的升华和思想的感悟。 三、设计比较合理的合作学习活动。注意合作学习的效果和评价。在学习《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首先介绍宋代的习俗承前启后,在中国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现代生活中都有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子。学习本课时,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宋朝,我采用了学生角色分配的方式,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比如商人、农民、手工业者,官员等等,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的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体会到宋朝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四、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学习八年级历史《工业革命》时,为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我设计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工业革命?

2.为什么要进行工业革命?

3.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

工业革命的进程:(18世纪60年代开始):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结合工业革命中取得成就(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究:

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篇6

历史学期教学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虽然是老教师,我对教学工作丝毫不敢怠慢,我认真备课,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勤于听课学习他人长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课。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我不管多忙在教每一节课前我都仔细研读教材和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明确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新课导入、子目之间的过渡语,然后拟定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取拟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因为所教学生整体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不主动。因此,我把握照顾全体,关注个别的原则。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历史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多媒体教学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教学网站上有大量的课件资源,为节省时间,我通常采用下载加修改的方式准备课件,甚至期中、期末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也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注重新课导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历史谜语、历史迷案、历史故事、视频等导入。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述法加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思考。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五、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佳,学习信心不足。我没有急于求成,总是给学生鼓励,对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围绕“如何上好公开课”“如何学好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等主题开展教研,完成主体教研文章撰写。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本学期完成20节的听课任务。在教学公开周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七、履行骨干教师职责,认真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本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制定结对子计划,互相听课评课,本学期有明显提高,本人听了许老师9节课,而许老师听了我10节课。通过结对子活动,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也认识到结对子是双向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较好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八、有计划举行单元测试。本学期积极收集单元试卷,做到每单元都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能及时了解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辅导,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期末练习卷也进行测试,并进行详细讲评。期中考试是四校联考,对比认识教学差距,促进良性竞争。

九、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本学期参加20__年“初中教师岗位培训班”学习、“__教育接力”活动、名师讲堂等。

十、存在的不足是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对课标要求不能较好把握,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老师讲得多,提问学生偏少。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不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历史学期教学总结2本学期,本人任教八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用心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简单、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作为教八年级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透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透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忙差生。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解潜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本学期,本人任八年级二个班的历史课。我认真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用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此刻,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期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搞笑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历史学期教学总结3本人教龄已有了,中学一级教师,长期担任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对照《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及“五规范”、“十禁止”,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通过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和评议,自我剖析如下:

1、在依法执教方面,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同时也认识到,对新近颁布的政策还不能深入领会,需要进一步学习。

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

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批改作业、考试阅卷等方面,偶尔有敷衍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

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4、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

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方法还缺灵活性和改进力度,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

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但对如何更好地共创文明校风,还缺乏智慧上的协作;我应当通过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

6、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

我积极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

7、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

在廉洁从教方面,我坚守高尚情操,讲奉献,坚决不搞有偿家教。没有乱办班、乱补课的现象,更没有乱收费的行为,严格按照“五规范”和“十禁止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8、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自查反思,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一名无愧于教师称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历史学期教学总结4又是一年高三,有必要进行一下总结。

我主要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历史教学问题;另一个是班级管理问题(其中谈谈尖子生培养问题)

工作四年了,这两年学校对我确实委以重任,连续两年带高三毕业班。下面对高三这两年历史教学进行一下总结。

通过连续两年高考,我认识到,若想赢在高考,在整个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做到熟悉性、连续性、制度性、整合性。

首先是熟悉:包括课本和学生的熟悉。课本指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要十分的熟悉,应能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这一点我是能够做到的,但通过去年高三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既是我们对学生很不熟悉,不知道他们刚上高中时掌握到什么水平。我们总是抱怨学生笨、学不明白,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讲明白(排除学生上课不听的因素)我们对学生没有比较彻底的了解,没有给学生仔细解释明白每一个知识点。严重点说,从高一入学时我们就落后了,高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弥补基础上,这样对知识的整合、处理,提高解题能力等这些关乎高考最终分数的训练便无从谈起了。

连续性是今年高考后,我认识到的。现在的高考可以说完全脱离了书本,今年37分的大题,完全考察的是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以及解题能力,完全不是以前的高中生考察模式,倒像是大学的考试题;而选修更是书本上根本没有学过,死记硬背根本没用。而选择题中至少有2道题(总共12题)跟历史知识无关,只是考察理解材料、解析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另外还有2—3道题是历史基本素养、历史素质类题,高三的三轮复习根本不会涵盖到此类型题。上面说的这一切都应该是从高一抓起,在每节历史课,每次历史考试过程中不断去灌输,这就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既高一时以教材整体布局为基架,填补完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素质,高二时重点掌握知识点,解读并逐渐培养做题思路及方法,高三抓重点,抓思路,抓大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高考文综的藩篱,达到一个高的程度。

制度性:去年高三“走出去”比较多,去了二十、二中、抚顺二中、辽师附中、三十一等学校听课,我自己假期的时候还去了鞍山一中了解学习,并通过同学了解了一下锦州中学、辽阳一高的做法。总体来说,一个感受,这些学校的历史成绩之所以好,主要好在了制度性。历史教学非常的系统而制度化。

首先是教材被系统整合,以教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工整合,对教材进行在加工,使得学生更能够理解教材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整个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是基本固定的(经过多次试验的最好的一套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既不会出现失误,又能够不断的增加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不仅如此,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试题伴随,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试题也分成不同层次(鞍山一中、抚顺二中),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设置尖刀班,班型在30人以内,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做到全批全改,密切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心态及学习的变化,以保证成绩的绝对突出。

整合性:既是历史内部的学科整合,又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首先历史内部的整合,教材是经过整理、编写的,高一注重知识的基本框架、高二注重知识的具体内容、高三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解题技巧。不仅如此,与之配套的题也很有针对性,都是精挑细选,按照不同阶段做不同程度的联系,用他们话讲“没有一套题是白做的,要有效果,要解决问题。”另外各学科之间也要整合,这尤其在高三表现尤为突出。学校严格控制高三各科的作业量,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及课时分配,来规定不同学科的作业量,并严格规定自习时间,绝不可以随意占用,一定要保证学生自己学习时间(符合文科特点)。而且有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绝对不可以随便乱发卷子(尤其数学、地理等摧毁学生的科目),每套题在要求学生做之前,老师必须首先熟悉,并清楚每套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效果。卷子的讲解绝对不可以推着来,必须是有总结,有对比,达到训练效果。

历史学期教学总结5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等。(3)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四、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本人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层楼。

五、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7

每门学科都有一个认知结构,学习实际上就是对认知结构的掌握过程,而目录就具有这方面的作用。掌握了目录也就大体上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死记硬背零散的知识点。

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川教版)的目录: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国家的统一——秦、汉;政权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的繁荣与开放——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辽、宋、夏、金的并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清。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从目录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有利于掌握教材的特点

历史事件既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又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仔细研读目录中的标题,就可以掌握这一历史阶段的特点。比如,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从目录就可知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分裂”与“融合”,抓住了这一特点,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就容易了解了,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起到什么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再如第六学习主题:目录“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从目录可知隋唐时期的特点一是“繁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全盛,伴随着社会的繁荣,这一时期国内各民族能友好交往,关系融洽;二是“开放”,对外则采取“开放”政策,表现为文化交往频繁,有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传法,有玄奘西行取经。再如,世界史第四学习主题“古代文明的交融”,列出了两个目录:“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古代文明的交融的特点既有暴力的冲突,也有和平友好的交流。

3、有利于理解教材的重点

目录与标题不仅能显示教材的特点,还能突出教材的重点。例如,中国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通过目录,我们了解到本主题的重点有(1)知道明清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2)明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西去:郑和下西洋,东来——西方传教士的东来;(3)明清为维护国家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4)清朝对边疆地区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再如世界现代史第三学习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内容纷繁多杂,头绪很多,而教材只列了三个子目录,要求学生重点了解二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战争的扩大和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几个知识点,简明扼要。再如第六学习主题“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重点是经济趋向全球化,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有利于学生复习

历史复习有自己的特点,每到历史总复习时,有的学生总感到历史的知识点太多,无从下手,功夫下了不少,而考试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是否有事半功倍的办法呢?办法就是抓住目录。目录就是一根链条,抓住这根链条,然后再向往延伸,知识就系统化了,记起来也不太难。比如八年级下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部分是考试的重点。目录列了六个子目录,分别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世界经济的奇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六个知识点看着有点互不相干,实则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1978年的做出了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的转折,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农村改革的成功,又带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又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广泛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改革开放使我国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5、有利于中外历史进行比较学习

篇8

一、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与社会教材与历史单科教材最大的不同是,从以往的通史编写体例变为现在的文明史主题下的中外混编体例,各个单元以主题呈现,突出的是历史阶段性特征,知识点多,且跨越的时空很大。因此,单元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单元之间的有机整合,课内知识组织与主题的实现等,就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复习智慧。

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直接决定所学知识与应试内容建立正确联系的速度,即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速度。给学生孤立、零散的知识与给学生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给学生一般知识与给学生学科的核心知识,其复习效果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搞好单元复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必须根据复习目标,抓住历史知识的主题,按照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对知识优化整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整体化。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单单是零散的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的过程、历史的规律,掌握的就是历史学科知识网络。我把这种复习法称之为“网式复习法”,具体做法是:

1.抓好目录标题,理清内在联系

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复习时要注意发挥教材目录和课文小标题的作用,探求章节、单元之间的联系,发掘隐性知识,形成某一历史阶段的整体知识体系。首先是引导学生抓住单元目录,回忆本课中有哪些子目,知道教材是通过哪些知识点来论述主题的。只有当难以回忆起书本知识时去翻阅教材,才能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其次要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形成知识网络。包括段落之间的联系,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每一课与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等。

例如,复习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主题“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的内涵,知道“32业文明浪潮”的内容和时空概念,理解“席卷全球”的原因、影响。然后分析每一课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主要叙述了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这是工业文明的基石和主线;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三课“汇人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分别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一课和后三课之间又是总分和因果关系。最后再把每课中的子目录按上述方法进行分类归纳,使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前先掌握单元目录,就会有高屋建瓴的感觉,课上得大气,复习效果也较好。

2.精读单元导语,找准复习切点

“单元导语”,可视为单元复习的“眼”,一般包括某一时期的历史基本线索、历史特点、主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或地位与作用等,提纲挈领又言简意赅,概括性、综合性、逻辑性很强。所以阅读“单元导语”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开阔学习本单元的视野,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的线索。便于我们既能清晰地触摸中外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脉动,领悟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共性,又能对中外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不同特征和最终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

例如第六单元导语:“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奠定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基础。的诞生,成为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寻求解放的旗帜和指南。随着工业文明从西欧向全球扩散,整体世界最终形成。在此期间,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在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过程中,面临着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双重任务。”

做法是,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上述导语内容,指导学生归纳要点,找出关键词句,如“工业革命”、“根本性的改变”、“的诞生”、“中华民族汇人工业文明大潮”。然后以关键词为切人点,理清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梳理出第六单元的复习思路是:“一条主线、十大巨变”。“一条主线”是指两次工业革命,“十大巨变”是指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十大影响。

3.善用复习表格,形成知识网络

画表格、填表格,是初中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使繁杂的内容简洁化,使重点知识一目了然,实现简化复习程序,优化复习效果的目的。经过上述分析归纳,让学生按照“一条主线、十大巨变”的思路,在讨论交流中完成如下表格,这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的达成。

篇9

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上好一节历史课,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怎样做,才能既活跃了我们的历史课堂,又不至于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过于自由散漫毫无章法呢?这是我们上好一节初中历史课必须要思索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应该把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依然要重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良性互动。

一、备好学生和班级

我所在的班级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中很多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相对于其他班级的学生也要差一些,所以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力求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今年,我担任了两个班级的历史课程,班级中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学校。在其他班级上课时,我觉得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掌握起来都很得心应手,我可以很容易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我带着同样的教学准备给农村班级学生上课时,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而且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课堂纪律也不尽如人意,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的开展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在备课时,我就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农村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并尽力设计一些和农村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针对农村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等情况,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还有,我针对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常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及时地、热情地、夸张地加以表扬,以此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的成绩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竟和其他班级的学生的成绩相差无几。这充分证明了,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备好课标

每个学期开始之前,我都会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中的每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力图把握住历史课程的理念、性质和本学期、本单元、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这样我在备课时,就可以在思想上紧紧围绕住教学目标这一主线,把握每一历史时期的主脉络,在了解了教学课标的导向功能后,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方法,寻找影响时展的历史人物,并从他们身上总结出可贵的精神品质,以此来激励学生向时代楷模、英雄人物学习。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所要依据的准则,只有把握了初中历史的课程标准,我们的教学才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备好教材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教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书籍、杂志、文学作品传记,同时还包括一些历史文物、历史遗址、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科技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尤其是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而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科书,恰当运用教科书中的图表、史料等资源,挖掘教材中的隐性问题,并重视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课堂上的问题设置,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同时又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四、备好课堂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课本教材中列举的材料,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如论从史出,左图右史,学以致用等。例如,八年级上册第15课的主题是血染卢沟桥,课文中间有一段材料的内容是第二十九军司令部的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一起朗读这一段材料,学生读得很有精神、很有气势,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学生从这则材料中了解到当时驻守卢沟桥的一千四百名将士几乎全部战死在桥头,将士血染卢沟桥,从而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的的序幕的结论。学生经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加深了对这段惨烈的历史情境的记忆,也加深了对这些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将士们的敬仰和热爱之情,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掌握了多种历史学习的方法。

五、备好同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尤其是与语文、政治等学科的联系尤为密切。所以,我在备课时时常融入一些焦点访谈的人物、艺术人生的人物、时事要闻的事件等,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交流。例如,这一学期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即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时,恰好新闻节目《面对面》栏目正在探究中日之间的问题,我适时组织学生观看了这一新闻节目,并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谈论,最后结合我们得出结论,我们国家一定要强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领土不被侵犯。

以上就是我对上好一节初中历史课的几点感受,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斧正,以让我们相互共勉。

参考文献:

篇10

有效教学是指实现教学的理想状态,受特定的教学观支配,所以,教学观的改变会引发教学理念的革新。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发展。

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有效性认识。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识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也以落实知识点为根本。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判断教学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依据。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将教学关注点转移到人的发展方面。

2.有效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有效教学是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高效的学组成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师生共同享受教学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的,判断教学的有效性要看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实现有效教学。

3.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

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与此同时,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也应发生根本变化,形成开放性、个体适应性、反思性特征。教师要把握全局,注重细枝末节,实现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

二、初中历史时效性的探索

1.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只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才能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的认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寻找历史知识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结合点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是“90后”,因此,结合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以学生比较喜欢的动漫形式进行呈现。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所认识和体会。

2.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历史教师只是历史知识的“搬运工”,千辛万苦地将知识“搬运”到学生面前,却“吃力不讨好”,学生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心生厌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式。由知识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转变为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设计科学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

首先,提问要紧扣课本,紧贴重、难点。教师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侵略与反抗”时,从第二节开始,就提出了“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剖析。在这样一些提纲挈领的大问题之下,再设计每一课的小问题。通过问题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分析,加深学生记忆。

其次,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受教育的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也存在差异。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因材而异,因人而异,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另外,提问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只有把握了恰当的时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

最后,设计问题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对难度大的问题要体现梯度。如在教学“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我针对故宫和长城两座历史文化遗址,设计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猜想、总结。让学生感受故宫建筑的庄严伟岸,认识封建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教学同样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法指导,力求教给学生能够使其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1.列表归纳,条分缕析。

比如对于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对华战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侵略战争的名称、经过,每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造成的影响,通过列表的方式进行梳理,既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又能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图文结合,激趣化难。

篇11

一、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的三种误区

1. 忽视课标,依教材组织教学

在课程培训时,省教研员总结说:“在部分老师心目中,有教材而无课程标准的情况依然严重,很多老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从不考虑课程标准,有的甚至根本不知课程标准内容为何物。”这说明有相当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忽视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依照教材组织教学。

从理论上讲,教材也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依教材组织教学是可行的。但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如何解读课程标准?现行的教材又是如何体现课程标准?这些问题不是一线老师能很好体会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课程标准,却有很多版本的教材,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也不是完全准确的、合理的。依教材组织教学就好像对“第二手资料”再加工,这一过程肯定会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产生偏差。更有甚者还死抱着教材,把教材奉为“圣经、金科玉律”,不敢越教材雷池一步,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曲解课标,无视课标。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选择必然是不恰当、不合理的。

产生这一误区的最大可能群体是老教师(一般教龄在十几年以上)。这类教师既受过老教材的洗礼,又接受过新课程的熏陶,有着扎实的“双基”教学技能与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因为现行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考试内容大多体现在教材中,而且依教材组织教学就可以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使得部分教师更不愿放弃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了。

2. 注重考纲,依考点组织教学

考纲是依据课程标准,把考试范围具体到每一个基础知识点。由此可见课程标准不同于考纲。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考纲是由省市教研部门编写出版的考试说明与复习导引。依据考纲组织教学就是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考纲成为了教学的指挥棒,教学跟着考纲走。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称中考)要考的内容就教,不考的就不教。

产生这一误区最大可能是执教九年级的教师。由于九年级阶段面临着中考,中考的成绩成为学校评价教师、班级的最重要依据,如果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全部教学内容都教,复习时间必然比别人少。到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学校不答应,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也不答应。作为依考点施教的组织者——九年级教师们似乎也很无辜。但细细反思,只教中考考点要求的内容,章节与章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思维方法与思维方法之间就无法形成紧密的联系,同时割裂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从长远看,这种做法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必须看到,一套课程标准有不同的考点要求:各地市之间的考点不一样,考试的侧重点不同;即使同一地区每年的考点也不一样,或有增或有减。如果继续恪守依考点组织教学,到底是哪些内容不教,哪些内容要教?到底是按上一年的考点要求,还是按照下一年的考点(下一年考点要求往往在第二学期才出版)要求呢?课堂教学计划混乱,老师无所适从。说到底依考点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不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是不允许的。只是目前整体教育体制和氛围下衍生出来的“畸形儿”。

3. 脱离教材,依课标新编教材

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发现教材某些章节可能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解读,于是为了遵循课程标准,一部分教师摒弃了现有教材,依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解读,重新组织了一份教材。

产生这一误区最大可能是一些“高手”——参加省市优质课评比的选手、参加各类教学比赛的选手、执教高级别公开课的老师。先不论教师自己解读课程标准是否就是准确的,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来说,繁重的授课任务、作业批改、教育学生已经占去了教师们的大部分时间,如果要重新编写教材,那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往往这些“高手”们所执教的课堂又很有误导性,使广大教师加大了教好新课程的畏难情绪。因此广大教师一定要有清醒认识,不要把应该由专家承担的工作(编写教材)无端地扛在自己身上。对常态课而言,本身就无需重新编写教材。

二、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的四种对策

1.求真:科学性与严谨性是前提

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课不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内容都是历史知识。历史首先强调科学性与严谨性。当下各种大众媒体戏说成风、野史乱飞、穿越流行,对本学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形成了极大干扰。同时有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有意无意地引用这些错误的素材,造成学生认知的混乱。

如某教师在上《秦的一统》一课时,呈现了以下素材:

某历史电视剧上有以下一些场景:秦始皇宴请大臣的宴会上放着葡萄、石榴等水果,侍从还为秦始皇送上了一杯茶水。

问:该视频哪些场景说明秦朝时期社会发展情况。

选择与组织这样的教学内容,显得随意与不严谨,对学生学习历史而言毫无帮助。反而放大对历史的错误理解。因此强调本学科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是一个急迫的问题。

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时必须树立“论丛史出、史论结合”的观念。选择和组织的教学内容要多选择正史或已经被证实的素材。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这些素材的分析从而得出相应史论。这些素材可以是课本上的,可以是课外的,避免孤立地呈现历史事件。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必定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且与其它历史事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素材之间要注意逻辑结构,不可人云亦云,照搬他人的素材;但也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妄下结论。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史料素材,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辨别和提炼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2. 激趣:可读性与趣味性是基础

任何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为了学生服务。因此必须针对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注意学生的可读性,趣味性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要提高可读性与趣味性,所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素材要鲜活生动,要有历史情境。

某教师执教《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一课时,呈现了以下素材:

史料辨析:唐玄宗时期,儒生温庭筠进京赶考。由于铜钱携带不便,他把铜钱折换成了交子200缗作为盘缠。到了京城,他入住“俞大娘客栈”。他发现京城毕竟不同他原先居住的小县城,只见“人烟辐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店铺随处铺设,早晚经营,他心情十分愉悦。白天在客栈温习功课,晚上去逛夜市,放松心情,隔三差五也去逛逛“瓦肆”,所带的200缗很快就要用完,还好大考临近,他应考完毕后,匆匆返乡。

问:你能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表述?

这是一段教师精心编撰的辨析材料,但是由于这段素材充满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教师问题处理得当,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找出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表述”,从反证推论,一下子激活了课堂。

3. 挖潜:开放性与拓展性是延伸

挖掘“隐性教学目标”是指通过对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与概念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历史事实与概念所揭示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挖掘这些隐性教学目标。

某教师在上《盛唐气象》一课时,呈现了一段颇有文学味的素材:

繁华的首都长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色调;开放的唐朝,同样是那样的令人神往。今天的许多名称上都深深地打上了唐朝的烙印。

世界各地华人聚集地,都称为“唐人街”。甚至,还有服装“唐装”。这些都是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

从同时期的欧洲来看,欧洲正处于法兰克王国,他们忙于清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纠葛和争斗,封建制度开始形成,远远落后于唐朝。

然后教师说:我们以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的一段话做结束。

他在《世界史纲》写道:“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波,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

通过教师的素材呈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而且通过对东西方同时期封建制度的比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样的隐性教学目标并不在课标的要求中,但该教师挖掘了这样隐性教学目标,既显得自然又理所当然。同时该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做到适当的拓展延伸,用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的一段话作为一节课的小结,把学生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这是恰如其分的。

4. 创生:立意与思想是生命

立意顾名思义就是要确立一种思想。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打开思考的窗户,没有立意的历史课是一节没有灵魂的课。因此在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时必须要注意树立较高的立意思想,并且以此立意来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这是课堂创意生命力的核心。

某教师在上《综合探究: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课时,呈现了以下的教学素材:

“1405-1433年间,明成祖等派宦官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半个世纪,船队规模也大得多。……

(1)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实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不能造成改变世界的影响?

(3)郑和下西洋的结果如何?除了积极作用外还有哪些消极影响?

该教师通过一段史料的呈现,让学生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对两者的时间、规模、次数等方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合理的设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当时社会完成相关壮举的历史条件、结果以及影响。尤其是第二问,既符合课标要求,又有了一个新的立意高度——从一个大世界的博襟去思考问题,不再沉湎于中国古代技术是多么高超这样的层面。正所谓“高度决定深度”。本节课正是有了第二问的立意高度,使得整节课不落窠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的反思

1. 注重内容标准的科学解读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科学解读课程标准是份内工作。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只有弄清楚了内容标准,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教学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对课标内容标准的解读是老师选择与组织某一章节教学内容的前提。

2. 注重教材与课标的整合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因此在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时,不能“两张皮”——教材归教材、课程标准归课程标准。必须把教材与课程标准整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符合课程标准的素材,经过教师的二次开发(备课),形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能否做到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充分整合,是能否形成完整教学设计的关键。因为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等教学内容的确定均来源于课程标准。同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因此在教材与课程标准整合时,老师要做出取舍判断:符合课程标准的的教材素材就应该留、不符合的教学素材就应该舍;对章节教材无法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就要相应增加素材,对章节教材过多体现同一课程标准的素材就应该减少该素材。

篇12

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题材,许多知识点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适合以微课这种短小的多个知识模块方式来展示。微课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简洁、时间较短等独特的优点,将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期对教学重难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同时运用微课教学,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较高的求知欲。下面就以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巧用微课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将“微课”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

“微课”作为一段教学视频引入课堂,首先是一节完整的知识点教学,具有其独立的体系,其次它体现了教学的某一环节,又兼具课堂教学的辅助。因此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利用“微课”教学中播放视频,既不能过多的重复讲述,不能忽略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因此,教学实践中,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时,一要注意利用微课引导课堂教学,上下衔接;二要在视频播放后,及时总结;三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思考,教师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从设计制作微课视频要注意选好素材,教学设计要注意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使微课教学富有成效。

二、借助微课过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每个卧是按照章节形式出现的,但是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内容相当繁多,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感觉凌乱,不容易掌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加在一起很多,让学生都精准地掌握,有较大的难度。笔者创造性地使用微课,制作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审视自己在那个环节存疑,然后笔者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最终帮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之变》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的新鲜事物和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通过谈话:假期你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进行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是怎么样联系的?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并配套相应的信息资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浏览全文,课本从哪几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在这个微视频里,笔者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第一组观看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弄清楚;第二组出示屏幕助学资料,结合课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撰写百字小论文。第三组观看情景剧,研究近代社会习俗变化。通过图示与资料的应用,让吃不透这一内容的学生,得以再次充电,重难点通过微课得到较好的突破。

三、利用微课传授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方法试着自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起唯物史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光凭课堂上的讲练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多次演练。例如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历史选择题型――原因类”“如何回答历史问题――根本原因”“如何准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在这三个微课中,我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分析,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微课的辅助指导,学生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别以前的猜测、空白现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