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碱工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4:59: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制碱工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制碱工业论文

篇1

一、借势而为,精心策划,增强文化体育活动的影响力

生命在于运动,组织在于活动。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必须贴紧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发展、企业文化的重点,结合现场和文体骨干实际,精心策划,注重实效,才能赢得党政的支持,才能吸引职工的广泛参与,才能体现活动的影响力。年度总体规划。年初,客运段工会结合上级工会和地区文体馆要求,对全年文体活动规划进行广泛征询意见,在此基础上,以贴近生产、贴近职工为方向,以培养共同的价值取向,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为宗旨,制定全年文体活动计划。阶段细做安排。结合客运段阶段工作实际,突出针对性设计活动方案。例如,春运前夕,举办“迎新年,安全文化送一线”和“送福传递温暖,迎新备战春运”的职工书画笔会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安全文化氛围,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春运期间,开展的“我的春运我闪亮”征文活动,记录难忘瞬间,激发工作干劲;围绕阶段安全重点,开展了“中国梦•铁路梦•我的梦——安全一封家书”活动,举办以“安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并把演讲录像刻制成盘发放给车队和职工,使更多的职工受到教育。重点精心策划。2014年,客运段工会抓住青奥会在南京举办的契机,精心策划了“服务青奥盛会,展现高铁魅力”主题宣传“快闪”活动,分别在上海虹桥、南京南站以及各次高铁列车进行展演,许多旅客纷纷观看并拍照进行手机“微直播”,现场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等30多家媒体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既宣传了“和谐之旅、瞬间感动”服务品牌,也展示了客运段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乘势而上,注重实效,增强文化体育活动的聚合力

一年来,客运段工会始终坚持职工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始终牢记职工文化依靠谁、为了谁,使文化体育活动成为激发干劲的抓手、凝心聚力的载体、文化融合的手段。突出思想性打造精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铁路精神以及客运段“执行、奉献、卓越”的企业精神融入到文艺创作之中,体现“客运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小品《一篮红鸡蛋》荣获铁总比赛二等奖;由客运段职工作词作曲的歌曲《美丽的动车姑娘》、《多彩的祖国》去年分别被上海市总工会和徐州市委宣传部评为“劳动美、中国梦”职工歌曲创作一等奖和“徐州市五个一工程奖”。注重群众性激发干劲。2014年,客运段工会在运输生产十分繁忙、人员组织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分徐州、南京两地举办了职工大众体育比赛,吸引了近千名职工的参与,取得了较好反响。同时,元旦、五一、暑期举办的职工健步走、登山和游泳比赛等固定活动项目的开展,不仅最广泛地吸引了职工的积极参与,也强化了职工强身健体意识,引导职工以强健的体魄投入紧张的乘务工作之中。体现时代性力求创新。针对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呈多元化的特点,把握信息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采取职工乐于接受的方式,用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气息的职工文化活动,使职工文化活动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段春运期间通过微信平台,开展了别样旅途过新年春运微秀比赛,在客运段上下乃至路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父亲的嘱托》、《三个出行》参加了中华铁路总工会举办的安全生产影视作品大赛。此外,职工的书画摄影创作也紧扣时代脉搏,在上海铁路局双迎双庆职工书画、摄影大赛中,南京客运段职工分别摘得书画、摄影一等奖。上海铁路局职工“声乐、器乐、舞蹈、曲艺”新人新作大赛总决赛中,客运段选送的舞蹈《边寨欢歌》荣获一等奖,并荣获优秀组织奖。回顾一年客运段文体活动开展情况,有四点体会:领导支持是前提。在客运段这样一个高度流动分散,运输生产任务十分繁忙,结构性缺员矛盾十分突出的单位,离开了党政领导支持,要想开展好任何一项文体活动都是不可能的。为此,客运段工会本着“有为才有位”的信念,积极协调各方关系,最大程度争取党政支持。每年的传统节目“元旦长跑”、“五一登山”等活动,客运段主要领导不仅积极参加,而且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准确定位是重点。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要把职工文化体育工作放到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中来考量和推进,工会围绕客运段“做大高铁、做强客运、做优品牌”以及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坚持职工为本,准确定位、把握方向,不断推动客运段职工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增强活力是关键。开展文化体育活动,骨干作用发挥尤为关键。一年来,客运段文体活动之所以受到职工欢迎,开展的有声有色,得益于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文体骨干队伍。2014年以来,客运段工会在建立完善文体人才档案库的同时,成立的书画摄影、声乐舞蹈、文学创作、球类等协会,较好地发挥了作用。通过定期组织协会活动,策划组织客运段活动,参加地区、路局工会组织的文体活动等,锻炼了队伍,提振了信心,增强了组织的活力。同时,客运段工会还加大了活动设备设施及活动经费的投入,确保文体队伍“关键时叫得响”。资源整合是保证。职工文化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必须齐抓共管、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一年来,南京客运段工会借势借力借脑,打破条条框框,上下协同,通过加大文体骨干队伍和活动阵地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共享,形成全段上下协力推进职工文化繁荣发展的工作格局,使职工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单位:上海铁路局南京客运段工会

篇2

GB4287-2012只适用于“纺织染整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也就是说不适用于“接纳纺织染整工业企业废水的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厂(站)”。

2、术语和定义的增加

相对GB4287-92,新标准GB4287-2012主要增加了对“标准品、排水量、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的定义,其中必须注意的是,排水量是“指生产设施或企业向企业法定边界以外排放的废水量,包括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外排废水(含厂区生活污水、冷却废水、厂区锅炉和电站排水等)”,而GB4287-92中的排水量“不包括冷却水及生产区非生产用水”。

3、水污染物控制指标的调整和提高

相对GB4287-92,GB4287-2012不仅大大提高了对“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色度、氨氮、硫化物、苯胺类、六价铬”等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控制要求,而且增加了“总磷(防止地表水富营养化)、总氮(防止地表水富营养化)、可吸附有机卤素”等控制指标,同时取消了对“铜”(目前纺织染整企业已不再使用含有铜化合物)的控制指标;为了广泛适应于全部行业并与其他行业接轨,将“最高允许排水量(m3/百米布)”控制指标调整为“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m3/t标准品)”。

4、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的解读

4.1、GB4287-2012定义了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是“指用于核定水污染物排放浓度而规定的生产单位印染产品的废水排放量上限值”,并制定了“棉、麻、化纤及混纺机织物,真丝绸机织物(含练白),纱线、针织物,精梳毛织物,粗梳毛织物”的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当实际生产产品不同时,需要根据FZ/T01002-2010《印染企业综合能耗计算办法及基本定额》进行换算。

4.2、GB4287-2012中的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只适用于单位产品实际排水量不高于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的情况。如单位产品实际排水量超过了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必须将实测水污染物浓度换算为水污染物基准排水量排放浓度,并以水污染物基准排水量排放浓度作为判定排放是否达标的依据,具体换算公式可查询GB4287-2012。

4.3、在企业的生产设施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产品、可使用不同排放控制要求或不同行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且生产设施产生的污水混合处理排放的情况下,应执行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最严格的浓度限值,具体水污染物基准排水量排放浓度换算公式可查询GB4287-2012。

5、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时水污染物的确定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主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批复”,如果以上文件没有明确说明,不建议监测以下水污染物指标:①六价铬:主要来源于不绣钢滚筒印花(属于淘汰工艺,已基本不采用)和毛印染工艺中可能采用的重铬酸钾助剂。②硫化物:主要来源于硫化染料,因为有毒属于淘汰染料(部分企业还在使用)。③二氧化氯:主要来源于漂白中的亚漂(用亚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产生二氧化氯漂白),同时GB4287-2012中采用的《水质二氧化氯的测定碘量法(暂行)》(HJ551-2009)”测定方法,也“适用于亚漂设备及含有大量亚氯酸盐的废水”;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一般的实验室也不具备HJ551-2009的实验室计量认证能力。

6、废水处理后回用水水质要求

纺织染整工业项目要求低浓度印染废水经处理回用于生产,回用水水质要求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批复”,并可参考“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71-2009)”中“7废水回用工艺设计”,该技术规范中明确了回用水用途和水质要求。

篇3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预防腐败、完善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机制至关重要。

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双重俘获

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共事业组织的“俘获”主要表现为行政主管部门将公共事业组织作为其巩固和扩大既得利益的工具。从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负责人与政府财务监督主体的关系来看,公共事业组织的大部分负责人都来自政府机关,具有官员身份。他们受政府委派,在公共事业组织中开展工作,与政府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公共事业组织的负责人甚至与政府财务监督主体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主管部门的“俘获”往往是以自身“被俘获”为代价的。在主管部门和社团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在社团的公关攻势下,主管部门被“俘获”了。这种“俘获”的结果必然是监督的疲软。

(二)组织缺位

在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机关是业务主管单位、财政部门、审计机关、人民银行等。这些政府监督部门主体多元并存,形成了一个看似严密的财务监督网络。但从总的监督效果来看,缺位、错位、越位现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从理论上讲,财务监督主体的多元化很可能会使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陷入不同主体之间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的尴尬状况。

(三)社会监督体系薄弱

在我国,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监督主要是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而这两种监督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新闻舆论报喜不报忧的状况虽有改善,但是新闻视角更多放在了政府和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组织这个第三部门并没有投入应有的注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氛围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但是公众监督的渠道和力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监督法规缺乏

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目前颁布和实施的有关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法规滞后,缺少专门的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法律或法规。公共事业组织会计规范体系也存在问题。只有事业单位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而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没有自己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五)政府财务监督与规范管理工作存在脱节

政府监管部门财务监督工作的目标过多地集中在单纯查处公共事业组织违法违规的财务收支行为上,在改进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防止公共事业组织非营利性质异化上缺乏足够地重视,使得公共事业组织的政府财务监督运行系统不完备,不仅弱化了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有效财务监督的效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监管部门在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监督中的作用。

国外监督机制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即英国“行政监督模式”和美国的“非管制模式”。以监督专员或慈善委员会为主的监督机制是英国的特点,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控制具有主动性特点和行政规制的特征。美国对慈善机构的政府管理实施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胡萝卜政策”是主要手段,其主要形式是税收优惠、赋予其他特权以及各级政府对慈善机构的直接和间接支持。“大棒政策”主要有两部分构成:特权特别是税收优惠的剥夺;司法调查及相应的处罚。国外监督机制措施对我国有以下借鉴:

加强财务监管。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财务监督和管理是保证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实现的重要手段。我国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应该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营利性的约束。强化财务公开制度。加强对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

加强立法约束。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普遍重视法律与法规建设。必须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充分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体系,提前构筑适应未来不同类型机构运行所必须的制度平台,为分类改革奠定法制基础。

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与完善是提高公共事业组织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之道。必须打破垄断格局,建立竞争机制,激励公共事业组织不断改善业绩,由社会来评价各个组织的业绩,由业绩来决定其发展,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完善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公共事业组织立法

要抓紧制定专门的公共事业组织法,针对公共事业组织行为的实体内容进行系统的规范,增强法律规范的操作行和针对性,搞好法律体系的衔接和法律规范的配套,以使监督惩戒有法可依,确实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对现有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清理,凡过时的法律条款要予以修订或废止,不合理的和重复的要取代,冲突的要予以理顺,彻底改变把公共事业组织当作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来管理的传统做法,使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真正有法可依。

(二)加强公共事业伦理道德建设

加强公共事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就是从道德驱动的自律到制度化的自律。制度化自律不仅意味着自律成为少数高尚者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使自律成为多数“理性经济人”在外部约束下唯一理性的选择。从人性和自律的形成过程看,当经常化、严密化的外力约束下的行为产生惯性并最终成为行为主体的“下意识”或“自然反应”时,他律就转化为自律,达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公共事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摆脱对道德驱动的自律的过分依赖,实现制度化的自律。

(三)完善并强化多元化的监督体系

在强化舆论监督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督机制和客户监督机制。在公益服务的新模式中,服务对象要从单纯的受惠者转变为服务的协作生产者(co-producer)。公众可以通过政府部门、评估机构和非营利组织自身设有的投诉热线和网站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完善客户需求的评估机制、服务提供方式设计中客户参与、客户满意成为组织追求的最终目标等,都意味着客户监督机制的强化。

(四)加强日常监督

在适当放宽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登记控制后,同时应加强对公共事业组织运作期间的监督,以保证其公共责任的实现,尤其要注意以下方面:增强年检的可操作性。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对公共事业组织财政优惠的制度化。

(五)加强市场约束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的外部制度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人为的限制公共事业组织之间的竞争。这种限制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分级管理所带来的地域上限制竞争。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允许设立相同或相似的社团。这种市场约束的软化造成了社团的垄断地位,客观上削弱了公共事业组织实现公共责任的外部约束。所以,适当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既可以从外部加强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又能激发公共事业组织活力,在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中提高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2化工行业苯系物接触作业人员健康状况分析

2.1某化工行业作业场所苯系物浓度测定是某化工行业场所苯系物浓度测定数据,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此化工行业的合格率为100%,苯系物的指标Cstel和Ctwal均未超标。

2.2某化工行业苯系物接触作业人员和正常对照组人员血常规检查结果对照在对化工行业苯系物接触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分析的过程中,本研究选择150名长期处于苯环境下的化工行业作业人员,并对•其血常规进行检查,同时,选择160名不处于苯环境下作业的工作人员与之进行对照。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苯环境下化工行业苯系物作业人员的血常规与一般情况下的人存在差别,由此证明了苯系物对从业人员的影响较大。

3化工行业苯系物接触作业人员职业健康防护

3.1加强苯系物测定分析加强苯系物测定分析是化工行业苯系物接触作业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的一项基础性手段。苯系物测定原理是空气中的苯及苯系物用活性炭管采集,经热解吸后冷吸附至Tenax-TA管,然后再经热解吸,用气相色谱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以峰高定量。在苯系物的测定中,通常使用的仪器包括气相色谱仪、二次热解吸仪、微量注射器、活性碳管等,在选取适量的苯系物样品之后进行分析测验,在测定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流量,为苯系物测定分析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将苯系物测定分析与作业环境的改善紧密结合在一起,采取合适的方式手段,为化工行业苯系物接触作业人员健康防护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做好工作环境防护工作做好工作环境防护工作是做好化工行业苯系物接触作业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的另一项重要方式。对于化工行业苯系物接触作业人员来说,工作环境的改善和防护应该从安装通风排毒措施入手,对于化工原料的处理要采用回收的措施,严禁倾倒,对于有毒的物质要尽快消除毒源。此外,要注意个人防护,为了减少苯系物对自身的影响,需要佩戴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实时性地做好工作环境的监测分析,严格控制超标现象,做好健康防护,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加以纠正和治理,学会自救和互救措施。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并且必须建立由企业领导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检查组织,以加强领导,做好这项工作。安全生产检查应该始终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群众,边检查,边改进,并且及时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有些限于物质技术条件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该定出计划,按期解决,必须做到条条有着落,件件有交待。

3.3做好化工行业作业人员健康管理工作在化工行业苯系物接触作业人员职业健康防护工作中,要通过制定严格化的健康管理制度来确保员工的健康。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使员工树立起安全防护的意识,从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入手。其次,要建立职工安全卫生检查工作,定期为员工提供安全卫生检查的机会,确保职工安全卫生防护工作。

篇5

工程设计是建筑施工的第一步,设计直接影响到建筑实体的质量。好的工程设计,不仅能够缩短施工周期,还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节约投资成本。不全面的设计则会增加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导致投资增加。

1.2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除少数工程技术人员外,多数是农民工,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综合素质较低、业务能力较差,如果项目管理再薄弱,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则混乱不堪。

1.3施工工期

工期是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追赶工期,或由于资金的不足、设计的变更等原因而延缓工期,均会降低建筑的施工质量。缩短工期,施工人员的作业量加大、设备机械的运转负荷加重,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1.4建筑质量的监管

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或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质量管理都是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忽视对现场质量的检测,并没有对施工现场的材料以及成品进行全面的检查,或者是检测结果存在虚假情况。一些工程监理单位,对于建筑项目的施工设计、管理的了解不够全面,而一些监督部门并没有充分行使其政府机构赋予的职责,或没能及时查找、识别隐患,没有及时上报、处理。

2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2.1从设计入手,加强设计单位的管理

通过招投标选择资质等级高、实力强、管理先进的设计单位。对设计单位拿出的方案进行多轮评比,反复论证,优中选优。

2.2从实际施工入手,加强现场管理

第一,提高对施工现场人员综合素质的管理。工程中标后,应根据工程实际规模和特点选择人员,根据每个人的专业和技能特长合理安排岗位。定期对施工现场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做得好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实施奖励。第二,严格控制进场原材料质量。由于施工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工程质量,因此原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保证之根本。为了保证施工原材料的合格,采购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原材料的采购、进场验收以及现场检查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采购的时候采购人员应该对市场环境进行考察,货比三家,选择质量可靠的供应商进行原材料采购,并在原材料的运输过程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安全,加强对进场原材料的规格、数量、型号等方面的检测,以及进行现场验收,从而保证材料的合格。第三,加强对现场施工设备的管理。建筑施工中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根据工程施工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调配施工机械,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同时又要考虑节约成本。施工过程中要随时对机械设备的工作性能及工作状态进行检查,定期对所有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保养,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篇6

1建筑企业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

(1)影响质量的因素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

(2)容易产生质量变异。如材料性能微小的差异、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操作微小的变化、环境微小的波动等,均会引起偶然性因素的质量变异;当使用材料的规格、品种有误,施工方法不妥。操作不按规程,机械故障,仪表失灵,设计计算错误等,则会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

(3)容易产生第一、二判断错误。施工项目由于工序交接多,容易将不合格的产品,认为是合格的产品;反之,若检查不认真,测量仪表不准,读数有误,则就会产生第一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的产品。

(4)质量检查不能解体、拆卸。工程项目建成后,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再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的质量,或重新更换零件;即使发现质量有问,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实行“包换”或“退款”。

(5)质量要受投资、进度的制约。施工项目的质量。受投资、进度的制约较大,如一般情况下,投资大、进度慢,质量就好;反之,质量则差。

2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1)以人为核心。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工程质量过程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管理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促进工程质量。

(2)以预防为主。“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工程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对产品的质量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3)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数据说话。

(4)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公正,不持偏见;尊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3建筑企业施工质量的控制的过程

(1)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包括施工准备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施工验收质量控制。(1)施工准备质量控制是指工程项目开工前的全面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作业前的施工准备(或称施工作业准备)。此外,还包括季节性的特殊施工准备。施工准备质量是属于工作质量范畴,然而它对建设工程产品质量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2)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指施工作业技术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过程的质量控制,其内涵包括全过程施工生产及其中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作业过程。(3)施工验收质量控制是指对已完工程验收时的质量控制,即工程产品质量控制。包括隐蔽工程验收、检验批验收、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过程的质量控制。

(2)施工质量控制过程既有施工承包方的质量控制职能,也有业主方、设计方、监理方、供应方及政府的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控制职能,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地位、责任和作用。(1)自控主体。施工承包方和供应方在施工阶段是质量自控主体,他们不能因为监控主体的存在和监控责任的实施而减轻或免除其质量责任。(2)监控主体。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及政府的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在施工阶段是依据法律和合同对自控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效果实施监督控制。(3)自控主体和监控主体在施工全过程相互依存、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着施工质量控制过程的发展和最终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3)施工方作为工程施工质量的自控主体,既要遵循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也要根据其在所承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责任,通过具体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有效地实现自主控制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对施工承包企业而言,无论工程项目的功能类型、结构型式及复杂程度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其施工质量控制过程都可归纳为以下相互作用的八个环节;①工程调研和项目承接:全面了解工程情况和特点,掌握承包合同中工程质量控制的合同条件;②施工准备: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力量设备的配置等;③材料采购;④施工生产;⑤试验与检验;⑥工程功能检测;⑦竣工验收;⑧质量回访及保修。

4建议

(1)提高建筑企业人员素质。建筑施工企业人员有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等三个层面。人员的素质涵盖参与施工活动的人群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作业能力及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控制工程质量首先要从严格人员准入和提高人员素质抓起。施工人员必须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预控为主、为用户服务、用数据说话以及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重的综合效益观念。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着力打造出一支高思想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建设队伍。

(2)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企业者通过ISO9000:1994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开展了内部与外部质量保证活动。从项目经理部到各施工队,都应有设置专业质量管理人员,做到“上面有人抓,中间有人管,下面有人干”的要求。明确各级专职与兼职质检员的任务,重点是协调与检查、督促各职能部门做好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加强在施工过程中每个工序的检查,以确保建立一个稳定质量的工作系统。

(3)严格工程材料的采购使用。各类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采购和使用的工程材料质量必须符合标准规定。要严格检验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进入现场的工程材料,必须有产品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并应符合设计规定要求;需复试检测的建材必须经复试合格才能使用;使用进口的工程材料必须符合我国相应的质量标准,并持有商检部门签发的商检合格证书。同时,还应注意设计、施工过程对材料、构配件、半成晶的合理选用,不能混用。

篇7

建筑施工质量成本是将建筑产品质量保持在设计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相关费用与未达到预期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它是建筑施工总成本的组成部分。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由施工过程中发生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构成。其中:预防成本是致力于预防工程质量不合格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包括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费、质量信息费、专门质量培训费、质量技术宣传费及管理活动费等成本项目。鉴定成本是评定施工项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所需的费用,包括建筑材料检验试验费、工序监测费和计量服务费、施工质量评审活动费等成本项目。内部故障成本是在工程竣工前工程未满足设计要求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返工损失、返修损失以及质量过剩增加支出、技术超前增加支出造成的损失等成本项目。外部故障成本是竣工后由于工程质量未满足设计要求和验收规范所发生的费用。

二、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

建筑施工质量成本控制是对建筑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全面控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施工项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的情况下,使其经济效益达到最佳。即依据质量成本目标,对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耗费进行计算和审核、揭示偏差、采取措施、及时纠偏,以实现预期的质量成本目标。

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是一项涉及到施工生产各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质量成本的四大构成以系统的思想进行整合,对工程项目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项目进行五个方面的事前和事中目标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的质量成本在工程进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

(一)建筑材料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材料费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重点。材料(含构配件)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建筑工程质量也不可能达标。由于材料费开支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63%,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一定要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建立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台账,实行材料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二)建筑人工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人员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要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劳动的限制,其人工费支出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7%,这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质量成本控制,应从人员费用支出方面入手,注重促进建筑质量和人工效率的综合作用。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从确保质量的前提出发,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成本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并且实行施工质量报酬挂钩制度,将建筑施工质量、效率与人员的薪金报酬相挂钩,用合格施工质量为主导来考核人工的劳动量与支付人工费用,以促进施工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三)机械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化施工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它对施工项目的质量、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机械费的开支约占建筑成本的7%,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选用方面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特别考虑到施工质量成本的要求,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始终处于最佳使用状态,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使施工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四)施工间接费支出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间接费支出一般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1%左右。它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故障成本中的罚款、诉讼费用等项目。工程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工程质量成本的控制涉及到施工安全问题,绝不能因控制费用开支而减少安全措施的投入。要实施质量成本控制,就一定要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把关,转向事前控制。真正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检验、反馈信息的有机结合,将施工间接费用控制在公司质量标准成本要求的范围内。

1.施工前要对施工的项目逐项分析,可借助鱼刺图等工具,寻找在施工中可能或最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质量预控措施降低返工、返修率等可避免的损失,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成本控制。

2.在施工过程中严把安全关。在整个质量控制中,施工项目的安全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避免由于安全问题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质量成本损失。

篇8

作者:凌富银 单位:江苏石油勘探局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所

只有杜绝无证设计或自行设计,才能有效把好管道设计关,管道使用单位必须选择取得相应设计许可证的设计单位设计管道。管道的安装质量决定管道的安全与使用,安装质量越好,管道中没有遗留的超标缺陷,使用起来就越安全,使用寿命就越长,维修和改造就越少,也就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应该把住以下“几关”:把住原材料选购关。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购管道组成件及其材料,如有变更,要根据设计单位的变更通知单选购。所选购的管道组成件要有产品合格证和质量证明书,需要实施监督检验的管道元件,还要有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出具的监督检验证书,并抽取一定数量的管道组成件进行复验,必要时进行住厂监造,将质量控制关口前移;把住安装质量关。要选择有相应安装许可证的安装和防腐单位进行施工,并严格按照设计规定的安装方法施工,在自检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对焊接质量要实行独立于安装单位的第三方无损检测,选择有相应资格的无损检测单位实施检测,及时发现并消除超标缺陷;把住质量监督检验关。监督检验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建设、安装、防腐、监理、无损检测等单位实施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监督检验机构在实施监督检验前,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监督检验大纲,确定监检项目和方法。监检人员要严格按照监检大纲进行监督检验,要求必须到现场监检的项目,监检人员绝不能以抽查、确认各相关单位所提供工作见证的方法来代替现场的检查、确认,以便及时纠正影响施工质量的不良行为。维修是为了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的发现是基础,主要通过检查、检验发现,如管道材质劣化、结构不合理、腐蚀穿孔、焊缝内的超标缺陷、裂纹等。因此,管道维修与管道安装一样重要,在质量控制上也基本一致。但对于管道的重大维修要由有资格的安装单位进行施工,要按规定制订重大维修方案,如有监督检验要求的(如GC1管道采用焊接方法更换管段和阀门),要向监督检验机构申请监督检验。重大维修后,维修单位要向使用单位提供施工质量证明文件;如果需要监督检验的,还要提供由监督检验机构出具的监督检验报告。改造是为了适应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而需要改变管道原设计参数或原设计技术要求,如改变受压元件的规格、材质,改变管道的结构及布置,改变支吊架形式及位置等。因此,任何情况的改造必须由有资格的设计单位设计,由有相应安装资格的安装单位施工,需要监督检验的管道(如GC1管道或者改造长度大于500m的管道),还要向监督检验机构申请监督检验。

改造完毕后,安装单位要向使用单位提供施工质量证明书;需要监督检验的,还需提供监督检验机构出具的监督检验报告。提升工业管道的使用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典型事故讲解等方式,不断强化全民安全意识,尤其是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责任意识;二是建立健全管道安全管理网络,完善规章制度,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彻底改变多头管理或者有机构无人管理等乱象;三是严格执行管道使用登记、持证上岗,定期检验、事故处理等制度。管道使用前登记,可以防止非法设计、非法制造、非法安装的管道投入使用而埋下事故隐患;操作人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管道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安全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并得到及时解决或者遏制;对管道实施强制性的定期检验,能及时发现并消除缺陷、事故隐患以及管理上的漏洞;对事故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处理,可以吸取教训、改进工作,不断强化人员安全意识,防止事故的再发生。

篇9

2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党政工团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党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核心,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把握正确的方向;行政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倡导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工会负责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和骨干队伍的培训。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是积极参与而不是“大包大揽”。首先,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利用宣传骨干、文艺骨干等力量,发挥他们的特长,运用简报、宣传栏等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努力的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其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围绕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来开展,要从企业的中心工作来考虑安排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3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工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体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并把它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1抓好民主管理,维护员工权益要把民主管理作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员工有没有主人翁精神,企业有没有向心力,关键看企业民主管理做得是否到位。民主管理是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形式,要通过职代会、企务公开等形式,推动企业如实、定期地向员工汇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公布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情况,以及一些重大的发展事项,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员工的民主管理权利,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为员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机会,逐步形成各尽所能、各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3.2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要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工会要利用业余学校资源优势,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拓展员工的成长空间,推动企业重视员工职业生涯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要通过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工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

3.3切实关爱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把增强企业凝聚力作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企业文化建设要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这本身就是工会工作的主要职能。在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工会有着独特的方式方法。首先,工会可以通过各种竞赛平台和文体活动,为员工创造一个既充满竞争力、又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感到既能体现自身价值,又能把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至最佳状态。其次,工会可以在关爱员工活动中发挥作用,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篇10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工会组织的作用

1.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工会组织具有凝聚作用。构造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大程度的开发人力资源,将自身、将员工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企业工会组织的工作使命之一是参与企业民主监督以及管理过程。所示工会组织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提升民主管理力度,使不同层次的员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监督以及管理过程中,使员工具有主体意识以及参政议政能力。这样工会组织就能够营造出一种所有员工都竭尽全力,认真工作,为企业发展而不懈努力的良好工作环境。除此之外,由于企业工会组织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基层组织基础,而企业工会组织需要发挥好之一优势,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不仅要关注员工的思想,同时也要关注员工的个人情感,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目标,同时使员工将企业的目标看作是自己的目标,这样就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不断推动企业前进。

2.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工会组织具有宣传造势作用。由于企业工会组织的群众基础非常强,将工会组织看做是企业文化主要的传播阵地,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群众力量,使企业文化获取更多认可。可以通过企业工会组织活动宣传文化建设的意义、内涵以及重要性,让员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正面的、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影响以及教育;可以通过企业工会组织活动构建各种企业文化设施,同时提升文化设施的使用率,不断提升文化阵地的服务作用,形成较为全面、完善的文化网络;可以通过企业工会组织活动开展员工喜爱的、群众欢迎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这样就能够营造出积极向上、正面、健康的企业环境,使管理阶层以及员工于相同的爱好以及兴趣之间融洽感情、相互促进、陶冶情操,使员工与员工之间更为和谐,给予员工与员工之间一个沟通的平台,激发员工产生主人翁意识,并促使员工将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出来,用更积极的态度投身到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去。这样就能够使广大员工拥有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能够自觉的关注企业文化,自觉地去建设企业文化,员工的主体作用就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企业文化就能够建设的又快又好。

3.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工会组织可以带给员工归属感。现在部分企业员工不仅希望能够通过工作获取薪酬,更希望通过工作获取企业以及他人的认可,进而得到成就感,实现人生价值。企业文化常常引导者员工的行为,因此员工是否可以通过工作获取薪酬以及实现人生价值,实现员工个人以及企业的双赢,这是企业文化质量所决定的。一个质优的企业文化会构建一个专门的平台,给予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使员工看到希望,进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文化得到建设。工会组织始终代表着企业员工,是企业以及员工之间的沟通桥梁,所以工会组织除了要做好宣教以及文体教育之外,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各种业务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强员工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业务工作能力,基于员工更大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使员工看到通过自身的努力是能够成功的、是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这样员工就会主动积极的做好自身的工作,适应企业的要求,跟着企业走。

三、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工会组织的应用

1.提升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水平,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发展速度。人才是一切管理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离不开人,离不开员工。企业员工的个人行为以及群体行为直接的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同时一个企业员工职业素质水平的高低,对该企业的文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若是企业员工的整体职业素质水平较高,则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就会增快,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提升,进而推动着该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亦然。所以提升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工会组织应当对员工进行积极的教育培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知识性员工,同时广泛开展针对于员工的技术、知识创新活动,以加强员工的业务能力以及业务素质水平,全面调动起企业员工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另外企业工会组织还应当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使员工能够证明看待企业改革阶段所发生的各种问题以及矛盾,同时反对各种腐朽思想主义,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等,弘扬优秀品质以及先进思想,引导员工形成积极、正确的道德观念。

2.提升民主管理力度,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由于企业工会组织代表着广大企业员工的利益,所以工会组织需要始终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由此企业工会组织需做好以下三个维护职能:从事后维护转变为从源头维护。企业工会组织不仅要进行事后维护更需要进行源头维护,就此企业工会组织可以通过集体合同签订、职代会以及厂务公开等措施,对源头进行整合,并落实企业员工的各种合法权利,如监督权、知情权以及决策权等等,使企业工会组织发挥出真正的保障企业员工正常、合法权益的作用;由自我维护转变为组织维护。企业工会组织应当履行自身的维护职能,同时引导以及组织员工进行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提升员工的自我维护以及保护的能力,使员工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自觉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同时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更好的保护自己;由自动维护转变为合理维护。企业工会组织应当走入到人民群众以及基层机构之中,主动了解这些人群的工作、家庭以及生活,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企业工会组织的维护职能就能够真正发挥出来。

篇11

1.1基础性作用

所谓基础就是从事某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基本的安全行为能力,这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就目前太原铁路职工培训基地的工作来分析,2013年培训员工2万多人次,占到一线职工的20%以上。其中,新职员工2760人,新职员工入路的第一次培训尤为重要,传授知识的重点放在了铁路安全知识,专业基础技能,以及铁路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目的就是实现新职员工角色的转换,基本安全技能知识的掌握和增加对铁路认知度、信赖感、归属感。高铁储备人才和工班长等职工培训是对既有职工新的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目的是让职工适应铁路发展需求,把握铁路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新形势下安全管理的要求,熟练应用新的技能标准,在太原铁路局的高铁安全开通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1.2系统性作用

职工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它可以把职工拥有零散的、点滴的知识串联起来,我们知道,在路局建立的三级教育网络中有路局级、站段级和车间级。站段和车间的培训以应知应会、应急处理演练、救援演练为根本,路局级培训基地则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可以说是站段、车间职工培训的延伸和提高,更注重系统性,从原理、条例到实际操作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融入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责任心、工作态度等非技术科目,从人的全面塑造出发,达到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安全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1.3宣传性作用

安全文化要深入人心,要成为人的自觉行为,没有固定的宣传阵地是难以实现的。培训基地每年要接纳2万多人次的培训任务,而且是来自于全局各个系统、各个工种,这就形成了强有力的安全文化的宣传阵地。安全文化的营造,安全教育基地的建立,安全的案例警示教育,安全文化建设大家谈活动的开展,全局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目标的宣传,都会在职工心中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使职工的行为有所改变,态度有所转变,铁路共有的价值观会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全局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

1.4长期性作用

职工培训的对象是人,对人的改变绝不是一朝一夕,一次培训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不断的重复,反复的教育培训逐步改变的。众所周知,人是影响安全因素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又是决定性因素。铁路要保障长治久安,就要在职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尤其近几年来新职员工的来源大部分是复员退伍军人,相对而言其文化素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明显不足,要彻底改变现状,必须有长久的持之以恒的教育培训做支撑。可喜的是这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职工培训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使职工培训在转变人的思想、行为,提高人的技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培训基地软硬件的增强,随着站段、车间培训工作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职工培训的长期性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职工在创建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2改进职工培训工作的建议

如上所述,职工培训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则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

2.1培训的定位要高

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绝不是简单地完成技能传授和安全知识的培训,而应定位于企业安全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率提高的高度,因此培训工作的整体标准要高。从培训流程的设定,到培训的组织实施方案制定,再到培训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都要高标准,都要从铁路安全发展的需求出发,设计和开发与生产过程相一致的精品课程,和企业文化内涵相一致的培训目标,让职工学员从踏进培训基地的第一步开始就强烈地感受到培训的氛围和环境,通过教学实施,让职工学员强烈地感受到培训对自己的重要,逐步改变职工的心理安全状态,把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2.2培训的内容要拓

培训基地培训内容不能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安全知识,而应帮助职工学员构架起安全防护的整体框架,提高其综合素质,把把握安全的钥匙交给职工自己。在培训的实践中我们知道,来自繁忙一线的职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大部分是知道工作标准的,操作规程也清楚,只是干的时候凭经验,减步骤,忽视和忘记了安全的危害,是责任心问题。他们每天听到的是安全的提醒,受到的是安全的监督,但除此之外,一些个人必须具备的人文知识却很难有机会听到,这就客观上为培训基地提出了要求,一定要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要让他们听到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企业文化等高层次讲授,让职工内心强大起来,武装起来,提高他们判断事物是非的标准,克服“无知者无畏”的片面认识,使他们能够成为自觉维护铁路安全的守护神。

2.3培训的方法要新

培训方法就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技巧,方法直接关系效果。方法的创新在于体现学员为主体,在于采用科技手段让学员受到视觉、心灵的冲击。以学员为主体就是让来自一线的职工学员主动参与到讲课的过程中,针对主题展开讨论,事故案例当堂分析,学员登台讲结果,教师提炼讲标准,实现模拟现场,场景教学,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应用科技手段就要尽可能建立安全教育基地,通过事故案例展示,让学员体会到自我的责任;通过铁路发展历史展览,让学员感受到铁路发展的光荣历史,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声光电模拟事故现场,让学员身临其境,使其身心受到冲击,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危害,增强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按标作业的自觉性。

篇12

1.小微企业户数和从业人数及占比。截至2015年2月底,扬州市共有在业企业(不含外资和个体工商户)81243户,从业总人数1293420人,具体分布情况是:个体工商户207195户,从业总人数389438人。这里,20人以下的企业有7.15万户,占企业总数的87.99%;人数40.85万人,占企业从业总人数的31.58%。10人以下的企业有20.56万户,占个体工商户总数的99.28%;人数36.69万人,占个体工商户从业总人数的94.26%。

2.目前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基本状况。经过各级专职工会组织的长期努力,结合日常工作中掌握的数据估计,如果从业人员20人以上的企业、10人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已基本建立了工会组织,扬州市仍然有7.15户企业、20.56万户个体工商户基本没有建立或参加基层工会联合会,有77.54万从业人员没有“工会之家”可归,在这部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从业人员中,基本没有工会组织的概念,所涉及的面还是相当大的。

二、制约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因素

据调查,制约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主体规模太小、从业人数太少。有相当比例的小微企业是“夫妻档”、“父子档”,基本上是“校长兼校工,上课带打钟”,由于从人员太少,基本不具备单独建立工会组织的条件,也就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的可能性。

2.抓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力度不够。部分专职基层工会工作人员尚未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抓小微企业工会组织的组建仍然是“等上门”多、“走进门”少,基本没有宣传发动,没有主动出击,长期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3.小微企业本身积极性不高。因为没有建立和参加工会组织,大部分小微企业没有感受到工会组织对生产、经营、发展带来的利好,有的业主甚至将工会组织视为对立面,认为工会组织是来“看管”业主的,造成外部没有压力、内部缺乏动力的状况。

4.设立或加入工会组织程序繁琐、渠道不畅。实事求是讲,党的十以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在大部分行政机关都做到了,在企业“立等”就能拿到营业执照的情况下,而这个企业如果要申请成立或加合工会组织,肯定不是“立等”的事,甚至连到哪里申请、怎么申请都搞不清。这说明工会机关的服务还做得不够。

三、加强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路径

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既是法律的刚性要求,也是小微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抓好小微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对各级工会组织来讲意义十分重大。针对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现状,工会组织既要有长期的规划,又要有短期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的要求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终会取得成果。

1.建起来,就是要想方设法扩大工会组织在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前面我们分析过小微企业设立工会组织的关键难点是小微,对“袖珍型”小微企业如何设立自己的工会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给予了足够的法律支撑,其中第十条规定:不足25人的,可以单独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也可以由两个以上单位的会员联合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也可以选举组织员一人,组织会员开展活动。企业职工较多的乡镇、城市街道,可以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同一行业或者性质相近的几个行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产业工会。第十一条规定:基层工会的建立,必须报上一级工会批准。上级工会可以派员帮助和指导企业职工组建工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笔者以为,抓好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最直接的应是贴近基层的专职工会工作者,因为他们长期工作在第一线,能及时掌握新的市场主体增加情况,一旦有新的市场主体诞生,能主动跟进,零距离对接,作出最合理的安排。最有效的手段是“联合”,除了人数相对较多的企业能够自己设立工会组织以外,大部分小微型企业还是要依靠联合来建立自己的工会组织。几年来,扬州市依托基层工商所和个协分会建立“私营企业工会联合会”的做法,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及员工“无家可归”的问题。在试点中,对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和联合工会组织的设立,除了坚持“必须报上一级工会批准”的底线之外,免去一切繁文缛节,把申请、批复、选举、批准、登记等所有反映工会组织设立的信息登记在一张表上,企业完成选举后任意时间报市私营企业工会联合会,立等可取,“一章审批、一纸搞定”。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试点和探索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截至2013年底,市直直属的4000余家公司自主设立和参加联合工会组织的达95%,基本实现了工会组织的全覆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