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2 14:59: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

篇1

0 引言

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迅猛,电能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变电站数量增长迅速,变电运维人员日趋紧张,为解决运维人员不足的矛盾,我供电公司通过变电站综自改造和调整变电运维模式,不仅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而且规范了运维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

1 变电运维模式

变电运维的主要任务是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工作。其特点是设备维护量大,出现异常和障碍的几率大;工作繁琐乏味,容易造成人员思想上的松懈;人员较为分散难于集中管理。一旦发生变电事故,轻则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重则危及人身、电网和设备的安全,因此加强变电运维管理,提高变电运维管理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是运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的操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人值班的模式。这种模式用计算机的操控人员代替了现场的值班人员,对变电运行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控制。但是,在实行这种模式之后,变电运行的某些具体的操作还需要员工现场的进行,同时通过计算机不能够完全的将设备中的隐患检测出来。

2 变电运维管理

2.1 明确运维管理的职责分工

根据已运行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维管理方式,原变电值班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运行监视、远方操作,由调控值班员通过远动自动化实施;一部分为设备巡视、运行维护、就地操作、安全措施和事故处理等工作由变电运维值班员实施。

2.2 建立行之有效的运维管理制度

2.2.1 岗位责任制

所有变电运维人员必须遵照执行各自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分工清楚、责任明确。

2.2.2 设备专责制

为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必须实行设备专责管理。无人值班的变电站中,一次设备、控制信号、继电保护、仪表、通信的设备、远程控制的设备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维护,设备专责人应熟悉管辖设备的性能及其运行状况,掌握其维护方法。设备专责人应根据管辖设备的技术档案,监督设备的修试周期,定期巡查设备,掌握缺陷发展及处理情况,对设备修试、运行维护等工作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管理人员应随时询问设备状况,掌握设备缺陷及运行情况,负责对设备进行运行分析、缺陷管理,汇总并上报。变电运维班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根据实践,对运维班组的管理重点应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变电站运维管理的重点就是安全运行、认认真真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开展反习惯性违章和安全生产的宣传与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都是电力系统长期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变电站必须认真贯彻。近些年来,由于变电站设备的不断增加和技术的更新,应及时修订变电站的现场运行规程,自查并完善各种记录,利用微机自动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把好自己的关口,以确保变电站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专业基础管理

变电站制定月度、周工作计划,按照计划按时保质的完成工作,结束后应有总结,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讨论相应解决的方案。同时对于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要严格的执行,例如,在设备的方面制定的巡视制度、设备验收制度、缺陷管理制度等等,对存在的异常、缺陷、隐患要及时的发现、汇报,督促尽快处理,加强设备闭环管理力度,以保障变电站的运行可靠、安全。同时,要建立设备的各种台帐、记录,对于已有的记录要进行完善与健全,这样能够将设备运行的资料以及原始的资料全面的掌握,要积累管理的经验以及设备运行的经验,对薄弱的环节要加强监督、强化管理。

(3)加强技术培训

变电运行能否安全的运行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员工的素质影响,因此,运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电力企业要加强对员工本岗位专业技术培训,如对新设备培训、定期进行技术考试、反事故演习、技术问答、考问讲解等。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可以对事故起到遏制的作用,员工整体的素质得到提高,能够保障变电的安全运行。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热情、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将班组的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的基本工作,高度的重视安全生产,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发现变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使员工能够意识到安全运行的重要性,加强安全运行的意识。同时,结合各种检查活动,将安全运行的知识进行分类的整理,下发至员工的手中,使员工能够对安全运行加深印象。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严禁急于求成,要注重日常的积累,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将安全运行的相关知识充分的理解并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4)加强思想的管理

加强对员工思想的管理,对员工进行思想的教育,使员工能够意识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能够在工作中时时刻刻的以主人的身份进行工作。要加强政治的学习,不能使政治学习只是形式方面,对员工讲解国家的方针、路线以及政策,将政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思想工作要紧密联系实际,达到树立爱岗敬业责任感、使命感的作用。在各个变电站中,积极开展民主活动,使每一位员工能够参与到变电站的治理以及管理中,关键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积极采纳员工提供的合理化建议、对策并付诸实施,使变电运行安全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5)文明的生产

良好的工作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要在变电站中明确各自的卫生区域,督促员工进行定期的打扫,同时进行定期的检查,将之划分到考核的范围,使变电站的环境清洁有序,会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对员工充分的关注,与员工进行交谈,稳定员工的情绪,同时积极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使员工能够安心的工作,在变电站中形成良好工作的作风。

3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变电运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复杂且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同时,对变电运行产生影响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一个极小的遍差都会使变电运行受到影响,严重的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变电站要对变电运行工作加强管理,使变电的运行能够可靠安全的进行,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稳定,保障供电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供电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保障居民的安全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桂林.浅谈变电运行管理[J].科技信息,2009(15).

[2]辛亮.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初探[J].科技资讯,2009(9)

篇2

中图分类号: U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43-2

0 引言

传统的变电站管理模式中已经对电网生产做出了比较细致的分工,形成了电网调度、电网运行以及电网检修等多种工作模式,这种变电站管理模式不仅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而且也能够实现变电站的安全供电,同时在促进电力企业发展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增加新的业务内容,而社会大众对电力企业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变电站管理模式逐渐开始显露出运行成本高、作业效率低等多种弊端,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很大了压力。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电力企业提出了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概念,并在实际中逐渐实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概念

变电运维一体化是供电公司的综合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对电网的设备资源、技术以及人力等实施变电运行、检修和维护一体化合作发展,进行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一体化运维,创建按照电压等级进行运维的生产体系;是对传统生产作业方式的重大变革,将传统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业务的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协调、安全控制、生产质量、人力资源效能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同一部门人员承担传统的变电运行和检修的双重职责。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将集控中心一分为二,一部分负责电网调度、监控管理,一部分负责对变电站的巡视及维护管理,实现对变电运维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变电设备检查、一般性维护的共同进行,在保证变电设备与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员工思想不稳定

电力企业实施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多年,大部分职工也都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对新型的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比较陌生,内心具有一定的反抗情绪。而且,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时间等,很多职工思想比较守旧,新模式下很可能出现无法胜任工作的现象,引发员工的不满,进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容易造成员工心理变化的恶性循环。

2.2 员工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要求

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职工已经对其本职工作非常熟悉,而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下,需要职工掌握更多的技术能力,包括原本不属于本部门的工作流程、专业知识以及技术能力等,提高了对变电运行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但是传统工作模式中,运行与检修工作是由不同的部门和职工分别进行的,想要短时间内对二者进行统一,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是新模式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也就是说,企业比较缺乏这种适应新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不能贸然实施。

2.3 现场作业风险加大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实施以后,变电站的运行与检修任务同时落在了运维人员的身上,增加职工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强化了职工的工作职责,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很可能引发其他安全事故。例如,对变电站进行检修的过程中,按照传统的工作模式,首先需要变电运行人员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然后由检修人员对变电站进行检修,当然,在该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相关的监督人员也会时刻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工作的安全性。但是,在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中,运维人员需要做好变电站的运行工作,同时还要对变电站进行必要的检修工作,也就是说,运维人员既是工作的执行人,也是工作的负责人,双重工作压力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4 缺失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两票”

在传统的变电运行和检修工作模式下,已经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两票”,但是在新的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中,还没能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作业指导书“两票”,而原来的指导书和“两票”也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工作模式,急需重新制定一套新型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和“两票”,不过,必须确保其与现在的工作模式相适应,否则,也会引发其他安全事故,影响企业的发展。

3 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原则

3.1 安全第一,逐步推进原则

篇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变电设备的更新换代为变电站全面实行无人值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变电站内所有一次、二次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开关量信息等都将通过远动通道上传到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地调调控中心依据自动化系统提供的无人值班变电站实际情况,对电网内输变电设备进行必要的监视和控制,以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以此达到变电站减员增效的目的。

一、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后的变化

变电站的运营模式在实行无人值班后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主要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变电站操作巡视以及缺陷处理

变电站在实行有人值班制度时,站内的设备运行情况以及缺陷上报有专门的工作对其负责。在进行无人值班工作后,区域内的变电站都由一个工作人员统一负责,在受到天气状况等外部因素影响时。工作人员不能及时的对变电站内的情况进行了解和上报,对变电站的正常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且进行无人值班后,工作人员需要负责区域内的变电站,这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工作人员的任务量,不利于变电站内巡视工作的高效进行。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信息处理

变电站实行有人值班制度时,工作人员对变电设备的检查只需要在负责的站内利用后台监控就可以实现,可以及时的掌握变电站内设备一、二次运行是否良好。实行无人值班制度后,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增加,需要在区域内进行设备检查,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不能及时对变电设备进行检查,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上报,在一定程度上对变电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阻碍。

3.调度与运行管理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

处理事故、下令操作等都是调度部门需要进行的日常工作,在未实行无人值班制度之前,调度部门可以很好的完成区域内的变电站监控工作。实行无人值班之后,区域内的变电站都需要调控中心人员进行人工操作,及时上报电容器工作状况。

二、无人值班站运维管理模式特点以及选取原则

近些年来,我国电网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变电站数量也随之增加,变电站如何实现功能的完善是供电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变电设备的保护化以及自动化可以很好的实现供电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的工作目标,并且可以很好的节省人力与物力,简化工作程序,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同时,为了优化变电站的工作模式,供电企业对电网装备水平和生产管理理念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提升。

目前我国的变电运维模式主要有三种,下面我们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分析:

1.母子站模式

利用220KV的变电站建立集控站。通过此集控站对110KV的变电站进行监控和管理。这种运行模式具有反应较快的优点,促使集控站管理范围集中。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是指这项技术难度比较大,范围比较广,导致工作人员在进行专业技术掌握时具有一点的难度。

2.集控站模式

在地区电网内按电压等级设立220kV集控站和110kV集控站对所辖无人值班变电站进行管理,这样监控工作和操作相对集中,相应的岗位具有一定的互换性。

这种运维管理模式下对电网实施分^域管理,安全性较高,在一定范围内适应电网的迅速发展,实现了对变电站进行分层管理,管理方式、技术方法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但随着电网规模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集控站管理幅度需要综合考虑,且随着集控站的增加,集控站监控人员职责变重,需要更多的运行人员。

3.集中监控,分点操作模式

在地区电网内设立1~2个监控中心,对所辖区域内若干无人值班变电站进行集中监控。另外,按地理范围设定若干操作队,负责无人值班变电站现场具体操作、巡视、维护。

这种模式下监控和运维是分离的,各自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且采用集中监控,运行人员效益较为明显;对调度端而言,这种模式下调度对集控站的适应性较强,即无论操作队的管辖范围如何调整,而监控中心是相对固定的,并且对电网迅速扩张的适应性较强,运行人员效益能实现最大化。

三、地区电网无人值班站运维管理的发展方向

1.进一步推广应用遥控功能

调控中心运行人员要负责监控几十座无人值班变电站,要求值班运行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和丰富的运行经验,为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采用科技手段来解决一些问题。例如,通过自动电压控制(AVC)来实现对电容器、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等设备的自动控制,使得电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技术条件满足的一、二次回路可以积极推广远方遥控操作,设备健康状况良好的GIS设备由运行状态转为冷备用状态可以进行远方遥控,二次回路如重合闸压板、高频保护压板等可以远方投退。

无人值班变电站内监控系统和微机五防闭锁装置合并,实现装置间的资源共享,远方操作对操作的可靠性要求更高,将五防系统加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及相应间隔的二次回路电气闭锁,可以为最终实现遥控操作或程序操作提供有利条件。

2.精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息

随着无人值班变电站的逐步增多,变电站自动化信息量过于庞大,异常天气和事故时不必要的信息严重干扰调控运行人员的监视和判断。在变电站端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信息进行分级分类,按照信息的优先级将变电站自动化信息进行选择性上传,可提高监控质量。例如,可以将自动化信息分为事故及变位信息、异常信息、状态信息等。这样,事故时调控运行人员可以快速检查事故及变位信息,发现故障信号,系统可以快速定位到故障变电站及相应间隔。通过这种手段可以使得调控中心运行人员及时处理故障信息。

四、结语

基于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的选取原则,地区电网结合自身电网结构及特点采用了“集中监控,分点操作”的模式,并就主动适应国家电网公司现行三集五大体制改革,积极调整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及织机构模式,同时对地区电网无人值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相应功能水平的提升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篇4

作者简介:孙杰(1976-),男,北京人,北京市电力公司变电公司,工程师。(北京 100054)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102-02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作为智能电网六大关键环节之一的变电环节正朝着以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为特征的方向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广泛地应用于新型智能变电站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从“有人值班”、“控人值班”、“基于集控站的操作队”到现在的“基于调控一体化的运维队”模式的巨大转变。

面对繁杂的运行维护工作,如何有效地降低电网运行风险,消除人为不安全隐患,使运行管理从计划、准备、实施到总结整个流程都具有可靠执行依据,实现生产现场全过程的可控、在控、能控,成为摆在广大变电运行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1]一体化的变电标准运维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它以一体化的规章制度为依据,以细化作业流程为基础,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为指导,以先进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为一体化变电生产全过程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保障。

一、标准化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标准化作业目前还处于研究与试行阶段,工作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运维人员不能正确认识标准化作业意义,存在固有观念和习惯性思维。不少老师傅还习惯在有人站值班模式下工作,存在习惯性凭经验作业,想当然地处理一些新问题,缺少安全保障,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新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工作中对老师傅有较强依赖心理,对标准化操作有畏难情绪。

二是由于运维队集控了至少5个甚至更多变电站,其中不少变电站都具有运行时间长、改扩建次数多、电气设备多样、信息自动化水平低、遗留问题较多等特点。这些都制约着运行维护标准化作业的开展。

三是人员安全责任难以落实。在大型变电站改扩建工程过程中,往往存在人员分工不清、分责不明的情况,作业中遗留安全隐患和问题较多。

二、一体化变电标准运维模式

分析调控一体化新形势,建立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为基础,生产运行、维护管理、教育培训和班组建设四个方面为一体的变电标准运维新模式。

1.设计原则

结合运维队模式下变电生产管理实际,建立以“科学、简单、有效”为原则的标准化运维模式。

(1)科学。通过科学地分析作业现场危险点,将风险前移,提前预测风险。制订标准化措施要符合站内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延展性。梳理标准化管理与规章制度之间的差异,科学地开展评估,把管理标准、管理流程和与之有关的规章制度一一对应,将规章制度科学地融入标准化作业中。

(2)简单。标准化作业应从运维队最简单工作入手,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可以以日常安全工器具检查为试点,利用这一简单的运维工作使得人员熟悉标准化概念和流程。标准化的设计应言简意赅,将作业安全要求和技术要求全面、清晰和简练地展示出来,使运维者易于理解;项目与安全措施的危险点控制、主要技术要求也一一对应,运维者作业时一目了然,非常利于作业过程的控制。[2]

(3)实用。对于不同变电站运行方式、设备类型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工作特点,制定能够实际指导具体作业的标准化流程与术语,保证清晰可靠,具有指导、示范、教育和培训功能。

2.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写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是规范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涉及的专业、工序和标准、规程、规范、措施很多,既涵盖现场作业人员的组织及分工,又包括施工具体流程、标准、危险点及防范措施。[3]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写要树立“以人的行为为核心”理念,实现计划准备、梳理调研、讨论编写和修订完善四个环节的一体化循环。

在计划准备阶段,需要明确指导书体系结构、编写责任人、审核人、计划时间等,确保编写工作按时、有序开展。

在梳理调研阶段,最重要的是分析运维队模式特点,针对运维工作中具有安全性、重复性特点的作业进行辨识并编写指导书。并逐层细化工作重点,将各项作业切实对应到各项指导条目中。

在讨论编写阶段,要高度重视运行方式、设备各异的变电站中人的行为差异。要求将运维作业分解到点,将作业周期、前期准备、存在危险点和防范措施细化融入到各项指导执行条目中。经过跨专业,多层次广泛讨论,使得指导书真正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在修订完善阶段,通过运维队人员集中学习,现场试运行等方法,分析反馈意见,修订完善作业指导书。真正使编写的各项作业指导书切实有效。

3.生产运行标准化

篇5

引言

在配电设备中,用户的用电设备一般包含高压开关设备、电力变压器、低压开关设备等三种设备,额定电压为10kV及以下。这些配电设备在运行以后,应该按照一定的运行时间,安排相关的运维人员进行运行维护,并按设备运行要求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以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更有利的保障。预防性试验作为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较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降低故障率的有效方法。预防性试验规程已成为电力系统技术监督、检验工作的主要依据,电力行业中也对该项技术做了相应的要求,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对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进行了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一些企业继而在行业内推出了如:《10kV电力变压器试验规程》、《10kV及以下配网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10kV、0.4kV配电装置检修维护规程》等规程,来规范配电设备的检修维护事项,以确保配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1供配电设备运行维护现状

运行维护及预防性试验是电力设备运行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管理维护电力设备,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目前应用广泛的供配电系统维护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日常巡视、监控、管理,而这种运行维护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运行复杂的供配电设备运行需求,对于专业的运行维护及预防性试验来说,因其维护专业性强,危险性大,一般的用电客户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及仪器对其设备进行定时的检修维护,通常采用外聘或者外包的方式,让一些具有检测维护能力的专业团队,对设备的运行保护及综合性能进行安全评估与试验,并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一些用电负荷较高的企事业机关单位,常常采用这种运维模式。但是,还有较多的用电客户的运维管理人员,由于技术及经济实力不强,自己的供配电设备在运行的多年时间中,均未对供配电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及预防性试验,最后在供配电设备出现用电事故的时候,才发现设备存在故障隐患,导致公司损失惨重。

2运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了进一步了解用电客户对运行维护的需求,我们对一些用电企业以及现场一线的人员进行了调研,总结如下:

2.1配电室现状

配电室内设备厂家众多,导致企业运维人员工作量大。在当前设备统一招投标及物流分配方式的支配下,难免存在着同一地区同一类设备由多个厂家按配额分配的状况存在,导致电气设备厂家众多及产品型号多而杂,并且各厂家的指示操作面板,维护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配电网运维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建议将供配电设备整体打包给有资质的企业全面管理。

2.2现场运维管理混乱

目前,许多用电企业在电力设备投运后对运行的效率和经济性不加考虑,对供电系统负荷合理分配、无功补偿装置优化使用、各种电力设备的大修年检、电力设备两年后运行自维护等方面业务缺少专业性,容易造成用电质量利用率低、电能损耗大、设备长期运行状况不良等现象。当运行的电力设备出现故障而停电时,已安排的生产计划就会打乱,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品牌信誉,甚至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建议有资质的企业对现场的运管人员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及考核,确保运维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能够适应设备运维技能需求。

2.3人才缺乏

许多用电企业运维人员的电气技术专业水平较低、且人员流动性大,缺少具有电力经验的人才等,导致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检修和试验,安全隐患等处理不及时,其次用电设施年久陈旧,超负荷运行、带病运行状态的存在,对用电设备和线路运行的规范管理不重视,以致于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正确、迅速、有效地判断处理事故。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建议增加对运维人员抢修急救的应急培训与训练。

2.4设备需要升级

多数电力企业在电力设备投运后不去做用电环境调查,在电力设备增容及扩建时不做用电方案策划,电力设备选型也不做专业经验评估,不加考虑盲目计划电力工程投资、电力设备采购及将工程交于综合素质不高的民营企业建设,直接造成投资浪费、电力设备过时、工程建设质量差,不合格投运现象时有发生。建议项目在初始设计选型时就应淘汰已经落后的设备型号,并根据市场的发展,采用较为前沿的智能型的供配电设备,以有利于已有设备的升级及扩展。

2.5代维存在的问题

一些用电企业已经聘请了代维公司对其用电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经过一段时间的维护业务外包后,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无固定巡维标准。代维公司的工作人员按自己的经验去巡维,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设备的亚健康状态,且发生故障后需花费大量时间对故障进行定位和排除;(2)考核制度不明确。因业主方缺乏电力设备的专业知识,代维人员可能会出现随意执行而不担心被发现罚款的问题;(3)管理方案不完善。代维公司只负责电气设备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一般没有能力制定符合公司生产及工艺流程的能效管理方案;(4)缺乏实时动态监控系统。用电企业不能够对自己的用电设备工作状态做到实时监控,无法及时对代维公司的代维效果做出评判,且容易造成代维没有实质效果的错觉。建议企业对用电设备及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定期分析用电质量,对用电客户的能耗进行综合的管理,为企业的节能降耗提供更为合理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用电方案。

3设备的运行维护问题及需求

根据调研发现,用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存在以下问题及需求:(1)用电客户日常的巡检技术不能满足设备运行检修技术需求,通常出现故障之后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运维需要对用电客户的运行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试验和安全检测,以及其他检测服务,提前发现隐患并及时予以解决,目前企业在技术层面无法满足;(2)供配电设备需要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企业也无法做到,需要向外委托作业,由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但是整体费用较高;(3)用电客户的日常用电电能质量是否合格,能否为用户的各类用电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为用户安全用电提供全面、科学、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如节能减排等技术方案;(4)有能力提供用户需要的其他用电相关服务,如企业的线路改造及节能方案应用;(5)根据行业收费文件及预算价格真正为用电客户的各类用电服务提供合理的收费依据。

4结论

用电客户设备没有得到良好的运行维护而出现用电事故,原因之一是用电客户在管理意识上面没有重视设备的运行维护及预防性试验;原因之二是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项目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但许多用电客户不具备专业的电力检测维护人员,不能将设备的故障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鉴于以上情况,部分企业将配电设备的运行整体委托有专业资质团队管理的需求,用电客户期待有专业的运维团队对设备进行运维服务,并提高企业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及经济合理性。代维团队要充分认识到电力设备维检的重要性和未来电气行业数字化大发展要求趋势,做好用户电力设备代维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要把售后服务和待维服务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节约能源,帮用户经济运行从而赢得充分信任,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海超.探究维护技术在变电运行故障处理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7,(4):254-254.

[2]袁大为.浅谈变电管理系统对变电运行的革新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0):82-82.

[3]李方震.强化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1):137-138.

[4]郭欣.配电网运行中的故障检测技术及解决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6(1):143-144.

[5]葛艳军.变电运行中10kV电网功率因数的意义及提高方法[J].信息系统工程,2015,(12):119-119.

篇6

中图分类号:TM4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智能化是未来变电站发展的趋势,要通过提高运维水平,不断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通过深入学习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运维纪律意识与安全意识,在工作中认真执行,促进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

1、智能变电站结构图

可将智能变电站按照功能不同划分为过程层、站控层和间隔层三层结构,其设备架构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智能变电站设备构建图

其中在过程层中主要是智能组件和一次设备,智能组件主要是由合并单元、智能设备和相关的终端组成的,其能够完成智能变电站电能传输及分配功能,同时智能组件也完成了智能变电站的保护、测量及在线状态监测功能。间隔层中的设备主要是指测控设备、继电保护设备及故障录波设备,这些设备可以实现智能组件的通信、输入及输出、远方控制等功能。站控层设备主要包括通信设备、控制系统、对时系统等相关子系统,其能够实现对全站的测量功能和控制功能,有效完成对全站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同时还具有保护管理的功能。

2、智能组件的状态监测功能与顺序控制功能

智能变电站能够实现智能组件的状态监测功能和顺序控制功能。由于对智能化的高压设备进行顺序控制有利于智能组件功能的实现,因此,在通常在智能变电站中采取顺序控制的中心管理机模式,通过对监控中心指令的执行,经过自动校核后完成对改变运行方式设备的有效控制,并以图形界面进行配合,确保智能设备实现可视化的操作。

智能变电站能够根据监测设备所获得的设备结构及状态参数信息,对历史运行记录进行合理分析,有效评估当前设备的运行状态,对变电站运行的各种设备进行智能诊断。智能变电站内的智能组件能够对相关设备实现智能监测,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对能装置的故障情况及信号回路动作情况。

3、智能告警功能

智能变电站的监控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告警功能,其能够对故障判断和处理提供辅助支撑,同时对信号的分类处理进行有效显示。根据变电站整体的推理模型及装置逻辑动作过程,实现对告警信号的分类及汇总,确保智能变电站内的信息得到实时处理,对智能变电站内出现的异常进行告警并提供解决处理意见,辅助变电运行人员进行决策分析。

二、智能变电站的运营维护系统建设

智能变电站的运营维护系统是一项新兴模式,需要从传统的变电站运营维护模式中进行转变。目前发现,在运营维护系统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运维人员缺乏严重,随着新设备与技术的应用,运维人员对设备的熟悉度不够,专业技能素质还需要不断提高;在智能变电站操作方式上,一二次设备的更换速度快,科技水平高,具有摇控操作功能的设备不断增多,传统的操作模式,如全面摇控操作与程序化操作模式较少;在现场的工作细节处理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剖一,如误防锁具无防尘罩,变电站区域杂物混乱,二次标示不规范,各种保护装置切换把手的操作步骤不够详细等。基于以上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对运营维护系统进行规范。

1、强化责任落实,进行合理的系统规划

智能变电站的运维需要结合季节特点与实际需求,开展周期性的运维活动,把月、周、日的工作安排进行列入计划,每个周期的工作重点相互联系、促进,把每月的活动主题细化的每周的工作重点,把每一环节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岗位、人员,具体的日工作安排,以于统一指挥管理,通过例会的形式把实际工作内容与计划进行对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比情况进行工作进展的检查与考核。

2、抓运转、强维护推进运维一体

(1)图文并茂抓巡视过程。《智能变电站运转管理规范》规定智能变电站设备巡视分为五种,在正常巡视、熄灯巡视、全面巡视、特殊巡视的基础上增加了远程巡视。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远程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对各种智能设备拍照、编辑与汇总,在巡视标准基础上添加图形,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实现了智能设备远程巡视的标准化。

(2)两卡一书保操作。倒闸操作采用“两卡一书”工作法,即“智能变电站倒闸操作标准措施卡、大型操作票审批卡和倒闸操作流程作业指导书”,实现了“倒闸操作全过程管理”。通过“两卡一书”制度的实行,优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操作效率、缩短了停送电时间,确保了倒闸操作安全、有序、高效。

3、完善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制度

首先是现场运行规程。运行规程主要包含变电站设备的运行方式情况、设备的组成、技术参数与智能高压设备状态监测、电子互感器等部分的组成特点与运维特点。其次,要完善设备巡视检查制度,设备主要包括可视化设备、智能在线监测设备、终端设备、光纤接头盒、网络交换机等,巡检制度中明确检查周期与检查内容,对于发现的问题情况如何处理等,另外还要对高级应用程序进行维护管理制度制定,对其基本原理、技术实现方式以及运行维护特点进行规定。在巡视中,按照“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卡”进行,对发现的缺陷问题,准确分析,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此外还要加强对现场的安全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技能。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培训力度。通过外送培训、自我培训、专业设备培训等方式相互补充,提高对新设备的重视程度。结合设备保养维护、制度健全与安全保障,促进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三、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工作建议

目前智能变电站的监控画面与系统功能受供应商不同而难以统一,尤其是对于所有的信息量采用报文的方式进行上报,没有对信息的规范性提出要求,另外对于监控后台软压板的设置问题进行明确,所以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提高运维工作效率;随着交换机在智能变电站中的使用数量不断增多,要要求施工对端口光纤进行定位,要求设计单位在图纸中包含相应内容,加强网络交换机的设备维护,避免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同步进行,避免粉尘污染对光纤设备造成影响,导致投入使用后信号传输出现异常;智能变电站长时间运行,将会产生大量的电子资料,要做到重要电子资料的统一规范整理,专人负责,每座智能变电站的电子资料单独存储,避免受到病毒或恶意代码攻击、破坏,及时对电子资料进行备份,在系统改造等级时,要对配置文件修改前后进行备份,以便后续运维时进行追溯;最后要加强智能变电站的辅助系统整合,把在线监测、防火、防盗与通风、环境监测等辅助设备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辅助系统的作用。

结束语

智能化变电站是电网未来发展的方向,二次系统是智能化变电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二次系统的校验是确保智能装置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虽然与传统综自站相比,一些保护的逻辑和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对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的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改变,这就要求运维人员能够与时俱进,掌握智能设备的调试方法,确保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篇7

蓄电池是变电站的重要电气设备之一,为了保证该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及其所支持设备的正常稳定工作,值班人员需要对蓄电池端电压进行定期测量。

桐丘220千伏变电站蓄电池安装结构为构架式两层排列安装,分四个单元放置,两单元专供直流系统设备,另两单元专供通信系统设备,共256只。目前,该站内无专用测量仪表,测量时只有将万用表放置牢固后,双手各执一只测试笔进行测量,待测量下一组蓄电池时需将万用表挪动并重新放置牢固后方可再次用双手各执一只测试笔进行测量。交替的站立蹲下及挪动万用表测量,不仅使得测量工作强度大,测量用时长,而且测量效率低。每测量一遍需305分钟。

下图1、2分别为使用普通万用表对UXL系列阀控铅酸蓄电池进行端电压测量时的情景:

通过三次实测实验,我们得出如下测量时间。

鉴于上述状况,该班组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在符合安规和变电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制作出一种既能减轻测量时的工作强度又能节省测量时间,提高测量效率的蓄电池专用测量仪表。

在该测量仪表的设计和研制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该班组成员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得出制作该测量仪表的实施步骤和主要做法。一是万用表之所以测量的慢是因为两只测量笔与表盘没有固定,移动时需要将测量笔的空间位置打乱与表盘一起移动。所以首先应将测量笔与表盘固定;二是为了便于快速测量,进一步将两只测量笔的空间位置固定,使两只测量笔的空间位置与蓄电池测量孔的空间位置相吻合。

在确定好实施步骤和主要做法后,该组成员的积极相互配合,购买测量用仪表1只、导电铝材1米、绝缘手柄1个、自喷油漆3瓶、固定螺钉及连接导线若干、其它需要用到的相应制作工具,进行制作。

针对反复挪动万用表表盘而导致的测量用时偏长,测量效率低下的问题,我们将表盘与测量笔合为一体,并将两只测量笔改造成如下图的探针形状,使两探针的空间上的距离及相对位置与蓄电池的测量孔保持一致,同时简化表盘结构,使其更加便携、轻便。

制作完成后实物图如下所示。

蓄电池电压测量仪表制作完成后,经试验、试用,在测量精度不变的情况下达到了单手操作测量及上下左右随意操作测量的目的,能够切实有效地减轻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缩短测量用时、提升测量人员的工作效率,155分钟即可测量一遍,而且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非常实用。

下面分别给出2012年8、9、10月份使用万用表和该测量仪表测量桐丘220千伏站内蓄电池的测量时间。

如下图3、图4分别为使用该蓄电池电压测量仪表的测量情景:

该仪表的试验、试用效果完成了初始目标,比旧的测量方法更加先进有效,且制作较为简单,原材料经济易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该仪表已经在系统内部若干个兄弟站所试用、使用,为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便利,为测量人员节省了测量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

该班组为了将该仪表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使用,一直致力于相关功能的改进和升级。如:由当值值班员负责记录该测量仪表的使用效果,记录每次的测量时间,并与上次的测量时间进行比较,及时反馈测量时间和测量效率方面的信息,总结利弊,继续改进和完善该测量仪表的相关功能;同时,为了便于读数,计划加在该测量仪表上加装数字电子屏来替代传统的指针表盘;另外,该班组成员目前正在编制该测量仪表的使用说明和技术特性资料,为申请专利和推广使用做准备。

作者简介:

篇8

1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1.1 原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电网发展要求

输、变、配电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效率质量和员工队伍和谐稳定。进入“十二五”后,在电网规模飞速发展和生产精益化管理的宏观形势下,供电企业延用多年的营配分离、输配电管理分开、变电运检分离的管理模式模式逐渐暴露出不适应电网发展和生产精益化管理需求的弊端。

1.2 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是三集五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三集五大的大背景之下,统筹电力企业人力、技术、装备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实施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实现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已成为公司发展和电网发展的必由之路。

1.3 SG186系统上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

PMS系统和GIS系统的上线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平台,进一步优化输、变、配电相关业务流程,整合相关性销功能,可实现各类图层的精细展现及设备点的精确定位、控制和拓扑分析、潮流计算、理论线损精确计算、智能巡检定位跟踪、车辆抢修管理等功能,增强对电网设备的资产管理、运行管理和监管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缩短抢修时间,提高服务满意度,更好满足用电客户对电网“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经济运行”的现代化要求,这些都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是指电力系统中输、变、配电实行专业化检修和运维一体化相结合的生产工作组织模式,即整合输、变、配电现场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业务重组整体。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内涵就是以强化输、变、配电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为主线,以生产精益化为重点,以技术管理创新为支撑,精简规范组织架构,创新生产管理方式,优化调整业务流程,统筹配置生产资源,做强、做精核心输、变、配电运检业务,积极拓展外包检修业务,实现输、变、配电设备运行和检修“双向融合”构建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体系。

3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3.1 建立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型

以高科技为支撑,深入开发和应用SG186系统,建立完整、成熟的电网模型,包括输电、变电、配电设备,提供对输、变、配电一次、二次设备和相关设备附件的统一管理。电网模型的设计支持对物理设备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对电网功能位置点的生命周期的管理要求,以电网设备管理为核心,同时涵盖生产运行中输电、变电、配电设备台账维护、缺陷管理、两票应用等各项工作。覆盖供电企业各级单位,实现输电、变电、配电等全过程的生产管理业务应用,全面提升电网生产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生产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3.2 人尽其才,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

着眼于解决当前管理困境和提升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质量,深入剖析以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现有人员队伍结构和工作承载力,总结提炼出以提升输、变、配电运维管理质量、作业执行能力和队伍凝聚力为目标的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输、变、配电运维业务及人员的优化整合,进而通过管理模式嬗变提高专业管理质量和队伍凝聚力。抓好专业技术及安全管理,主动适应电网装备技术进步,积极开展前沿知识培训,在各相关专业内部打造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操作技术能手、形成一个具有较强战斗力的团队,实现所有输、变、配电运维人员均能在工作中独挡一面,均能正确处置电网异常状况。着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温暖的氛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中青年员工挑大梁,老职工当好参谋、做好助手,上下同欲,形成一个相互关爱、同谋发展、积极向上,具有广泛感染力的专业工作环境。

3.3 加强超前管控,实现检修专业化

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建立按电压等级、按输、变、配电设备类型由各专业承担电网设备运维检修任务的生产体系,实现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

抓好设备管理,将原来的抢修处理转变为设备超前管理。加大设备管理力度,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抢修次数,降低安全风险。通过季度、月度的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汇总情况查找设备薄弱环节,按照轻重缓急,根据缺陷、隐患分类制定整改措施,对由于设备老化、装置性违章等原因引起的暂时无法解决的隐患,纳入年度大修技改储备项目。

3.4 狠抓现场管理,开展输、变、配电现场标准化作业

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突出对作业现场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加强监督考核和培训,确保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一是提高了计划刚性管理水平。实行标准化作业,工作前要完成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表、作业指导书(卡)的编制,突出作业前期计划和准备,确保了现场作业的有序进行。同时,加强计划的综合平衡管理,提高了临时工作、计划工作变更的审批门槛,杜绝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控制了非计划停电;提高人员业务素质。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集安全管理、技术参数、检修工艺等于一体,起到了工具书的作用同时加强对重要设备的专业巡视和带电检测、在线监测;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尽可能减少现场的检修工作,对部分确需开展的现场工作,做好前期准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确保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到位,严格控制现场作业关键环节,严格进行作业危险点预控。

3.5 开展联合巡检,缩短由“巡”到“检”的周期

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将隐患、缺陷消失在萌芽状态,若有缺陷,不需要停电的缺陷力争第一时间现场直接处理,部分需要停电的缺陷根据其性质分类,紧急缺陷通过电力调控中心调整运行方式,当场办理停电手续进行消缺,普通缺陷结合春秋检计划、大修技改工程等或者办理正常的停电手续进行消缺。根据需要对极端天气、高(中)考保电、节假日保电、迎峰度夏等特殊时期联合巡检计划;相关专业按所辖设备进行联合巡检;对发现的缺陷分类,按照缺陷性质分类进行消缺,最后再组织验收。通过联合巡检,进一步缩减了由 “巡”到“检”的环节和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实现了管理环节的简化,同时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3.6 加强安全教育,强化技能培训

加强教育,抓好转岗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输、变、配电相关员工提高安全意识、树立大局观念。结合岗位工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组织员工集中精力学习掌握安全规程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对岗位和专业变动的员工,上岗前重新组织《安规》考试,重点抓好工作负责人、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许可人“三种人”及新入职员工的《安规》考试,确保培训覆盖率100%、考试合格率100%,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准上岗。强化技能培训,规范各专业人员的安全行为,进一步提高员工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防止违章作业,防范安全事故。

4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效果

4.1 社会效益

过实行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落实、提高了设备精益化管理水平,提高了供电优质服务水平,推行实行输、变、配电一体化运维管理、联合巡检和现场标准化作业,使检修施工按计划完成,确保检修质量,缩短停电时间,延长检修周期,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保持了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提高了公司的优质服务水平,在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

4.2 经济效益

实现了“1+1+1>3”即与原输、变、配电运维管理相互分离的管理模式相比,新模式实现了输、变、配电设备运维检修、抢修时间最短化、效率最高化、成本的最小化,统筹配置了人力和生产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运维成本,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解决了公司生产派车困扰,原本需要派两到三次辆车的任务现在有机会一次性完成,节约了成本,合理利用了资源实现了人、财、物的有效统一,显著提高了用工效率,杜绝了客户不必要停电,缩短了停电检修时间,每年年大约增供电量300万kWh;每年节约用车大约380车次,仅此一项每节约运维成本76000元左右。

4.3 管理效益

推行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大检修”体系建设的各项成果,为状态检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助于实现输、变、配电专业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实施一体化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流程,积极做到每个环节有人负责,量化、细化、标准化输、变、配电检修各环节,每项工作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化要求操作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规范了检修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确保输、变、配电作业全过程的安全和质量处于“可控、能控、在控”状态,有力地确保了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篇9

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电子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电力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其电力生产质量和安全的压力,如何通过创新电力技术监督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质量,成为电力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

1.1各专业技术监督侧重于电网设备投产后监督

一直以来,电力企业各专业技术监督侧重于设备投产后监督,着重对故障、缺陷、隐患进行分析,预警、告警等通知。对于设备投产前的图审、监造等过程的技术监督往往重视不够。随着电网的蓬勃发展,基建项目数量众多,在投产前的技术监督各环节,例如主变压器的总装配、出厂试验时的见证与监造,由于生产部门技术监督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同、精力不够,或部分工程存在技术监督网成员无法及时安排到位、监督缺失,导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1.2电力基建与生产差异问题影响监督工作

在电力基建工程的图审、技术规范把关、监造、质检、验收等各环节,因为不同技术人员的差异,导致部分意见遗漏或者与统一实施意见有不同的见解,形成电力工程建设与生产部门的标准的不统一,造成双方在电力基建工程交接时的推委和纠纷。以往电力基建工程,生产部门的技术监督人员已积累了一定的监督经验和历史资料,这些经验和资料对开展后续技术监督工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基础。但以往工程提出的监督意见长期得不到建设部门认可。

1.3监督和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

要想保证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的质量以及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并严格执行到位,以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但是当前的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对于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绩效奖惩没有落实到位,导致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各项管理措施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技术监督和管理效果。比如生产人员会对规定的标准作业规范偷工减料,简化工作程序,在需要进行设备检修记录的环节,生产人员未能对具体的检修试验报告进行记录并上传系统,或者记录不完整,导致后期无法对设备进行检修记录的查询和状态检修的分析评价。

1.4输变电生产和技术管理专业人员培养速度跟不上电网发展脚步

电网建设不断加快,2009年更是进入以智能化为标志的新电网建设发展阶段。这种变化对电力企业驾驭智能化电网设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电网生产组织方式,尤其是输变电运维和检修专业面临发展瓶颈,主要是传统模式下设备运检效率低和专业人员培养速度慢,难以跟上电网发展脚步。目前生产一线人员具有相应理论知识和现场经验,能独立开展工作的技术、技能和管理人才较为欠缺,在智能化电网建设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或设备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导致在后期运行过程中造成较大的电力故障,给电力企业造成损失。

2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创新实践的措施

电力技术监督是指电网设备在可研规划、工程设计、采购制造、运输安装、调试验收、运维检修、退出报废等全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检测、试验和抽查等手段,监督有关技术标准和预防设备事故措施在各阶段的执行落实情况,分析评价设备健康状况、运行风险和安全水平。通过对监督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并对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可以提高电力生产的经济性、可靠性及安全性指标。

2.1电力设备投产前全过程重视技术监督工作

电网能否安全可靠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质量;而工程质量又与设计时的技术标准、设备制造材料、结构、工艺水平及建设安装调试质量息息相关。所以,电力企业必须提前介入并重视设备投产前技术监督工作。电力设备投产前项目管理部门一般应至少提前一周提出下周的审图、设备技术规范审查、设备监造、设备到货抽检等计划,运检部安排相应输变电专业的技术人员参加投产前相关技术监督工作。发展策划部负责组织规划、可研阶段的技术监督活动;基建部组织初设、施工阶段的技术监督活动;物资公司组织物资设备采购阶段的技术监督活动。运检部按照计划,依据标准,重新整合了专业技术人员介入投产前各阶段技术监督活动的有限人力,通过定期分析、总结,通过各项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如集中试验力量强化质量抽检工作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标准化审图、标准化验收等技术监督工作,严格督促落实相关技术标准、反措和已统一的技术规范,有效保障了设备技术监督工作的质量与成效。参加投产前设备技术监督工作的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程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形成具体工程的技术监督记录,录入PMS系统技术监督模块,闭环跟踪问题处理情况。参加人员对新出现或把握不准的问题,及时咨询专业网负责人或由专业网负责人组织会审,以确保专业管控的有效性。

2.2电力基建与生产差异问题的协调与解决

运检部(公司技术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运检部)组织公司各专业技术监督网及时汇总本专业的技术标准、反事故措施、设备技术规范和有关设备安全隐患必须在投产前阶段解决的问题。在专业网范围内开展宣贯、培训和学习,使得各专业网成员掌握相关技术标准和现场实际的要求。每年年初运检部联合基建部、发展策划部,按照国网十八项反措、省公司专业反措、上级差异统一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结合公司实际,组织生产和建设各部门,针对以往验收等阶段常出现的差异问题,深入分析、沟通协商,达成共识,有效推动工程进展和设备交接。通过这一举措,定期对投产前出现的新问题、新差异进行分析,统一改进和完善措施,及时反馈到投产前各重要环节进行整改。

2.3完善工作考评机制,严格绩效奖惩管理

技术监督网设立公司、部门、班组的三级专业负责人员,涵盖全公司从事建设、生产、营销等各部门。各级专业技术人员介入电网设备全过程技术监督工作应与技术监督网组成人员基本吻合。运检部应完善工作考评机制,严格执行绩效奖惩,绩效奖惩机制要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相结合,按照每周生产工作计划对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评和相应的绩效奖惩,以提高大家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技术监督管理的绩效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其中反措执行率做为一个关键指标,对可研规划、工程设计、采购制造、运输安装、调试验收、运维检修、退出报废等全过程中的技术监督进行约束与考核。电力基建工程投产前设备缺陷在PMS系统中开辟专门模块进行闭环跟踪处理,参照缺陷管理规定进行反馈与考核。

2.4加强培训,提高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制定合理培训计划,对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分批培训,可减少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影响。深化培训内容,比如针对目前较为新型的智能化变电站的相关技术进行重点培训,提高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将培训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有针对性加强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岗位技能、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2.5电力技术监督管理方式多样化

通过将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监控管理工具相结合,能在保证监督质量的同时为电力企业节省人力资源。例如在电力设备上安装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该系统可以将设备的运行状况通过数据信息实时传送到远方的OMDS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中,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即使不到现场也可对设备进行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及时通知人员进行检修。

3结论

电力生产是我国各项经济生活稳定进行和人民正常生活的保障,在现今电力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和社会对供电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需电力企业管理部门加大电网建设与生产全过程中的技术监督力度,不断创新电力技术监督管理方法,并利用现代信息电子科学技术,全面提升技术监督管理水平,从而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显兵.浅谈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数字化用户,2013(19):52.

篇10

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电力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变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故障问题逐渐增加,问题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只有做好社会的检修工作才能保证设备的使用安全。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由又要求设备的监测过程中可以进行延长其监测周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设备的潜力。因此,设备对设备的在线监测工作与故障诊断已经成为了设备检修周期的必然要求。只有做好了变电设备的在线监测技术以及状态检修工作才能保证电力设备的使用安全。

1变电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及状态检修工作的主要结构

在变电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及状态检修过程中,可以采用VPN技术结构对变电设备进行监测,同时还可以采用web技术和Activex技术进行远程在线监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变电设备的使用安全。在变电设备在线技术和状态检修组要由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远程诊断等部分组成,在监测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变电站设备所收集与处理的数据信息都是由对应的设备电流、电压、介质损耗等部门进行处理,并由变电站现场的专业技术人员将其制作成对应的数据表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测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数据信息通过web形式进行浏览,只有这样才能为变电设备的诊断结果制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故障分析建议。处置之外,变电设备监测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1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将变电设备相关数据建立在变电现场,并通过分层结构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同时还要通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对其分析,其中的法、过程层主要由变电设备的传感器组成,是监测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感应出设备使用状态,将其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再将传送到间隔层IED中。而间隔层主要对变电设备的状态信息主要通过数据交换传送到对应的站控层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采集设备可以智能的安装在件柜上,并方便专业技术人对其进行监控。

1.2远程诊断中心

诊断中心是整个系统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主数据的服务器、数据镜像服务器、web服务器等组成。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在可以对变电设备进行数据进行分析,再将数据转送到对应的变电站中,并按照制定标准对这些数据信息分析。在数据处理之后需要将数据制作成对应的曲线、图表、表格,再将数据信息存储对应的数据库中,从而保证诊断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2基于WEB和ActiveX的远程诊断机制

2.1知识库诊断机制

在变电设备诊断过程中,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监测判断的使用状态,并将其制定对应的检修报告,只有这样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解决。在对设备诊断过程中还可以通过web技术与ActiveX技术共同实现。当相关工作人员打开web页面时,其中的数据信息主要通过web浏览器进行处理,并将由专业技术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将结果传送给ActiveX,最终将分析结构在web上显示。如果在传送过程中变电设备出现问题,那么诊断中心就会发出警报,直到该问题解决为止才能正常进行传送。

2.2远程状态诊断机制

在变电设备诊断监测过程中,需要听过设备的远程状态进行这段,并对设备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为设备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在设备监测过程中又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诊断信息、设备状态、分析工具、知识库和案例库。在设备诊断时为了更好满足设备多使用状态需要将设备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要求,保证诊断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3基于Web的变电站设备在线诊断技术特点

通过web诊断时,其变电设备还存在着以下几种特点:(1)将诊断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将设备进行现场诊断,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对设备故障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第二是个通过知识库进行诊断,这种诊断模式是其中的一些问题不能进行人工操作的,只有通过知识库才能对其诊断,并将其中的故障问题分析出来。第三,进行远程在线诊断,聘请专家对设备故障问题进行诊断,这类型的诊断方式是知识库和工作工作经验不能解决的,需要听过更为专业的技术人员诊断,并将设备的故障问题分析出来,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2)建立web监测系统,通过Internet对故障问题进行监测,这种监测模式方便人们操作,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设备的故障问题;(3)在变电设备监测过程中,所有的监测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同的设备都可以通过监测技术进行监测,支持分布式部署,做到跨平台调用。同时这些监测技术的成本相对较低,变电站在监测过程中也承受得来。

4总结

本文对变电设备的故障诊断、状态检修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为变电设备的建立了对应的web技术和ActiveX技术,从而方便方便变电设备监测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在监测过程中需要将变电设备检修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联系到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变电设备监测工作,制定出全新对设备监测技术。同时还要设计一项全新的、高效异步机制,利用知识库、专家将诊被诊断对象信息进行合分析,了解变电设备的故障问题,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本文对变电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及状态检修工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变电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及状态检修工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小明.变电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及状态检修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2]王少华,叶自强,梅冰笑.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及带电监测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现状[J].高压电器,2011,04:84-90.

[3]施首健.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与状态检修的研究与实践[D].浙江大学,2012.

篇11

2变电站运行安全隐患分析

2.1安全管理隐患

在诸多变电站意外事故中多数是由于管理的疏忽或者未按照规程操作出现了安全事故。一般管理方面主要的问题有:管理不科学,未能及时检修发现安全隐患,一经发现事故隐患情况下,处理不当,导致事故二次发生,变电站岗位责任不清,缺少技术过硬管理人员,在一些突发技术问题中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操作,还有就是安全责任意识淡薄,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2.2变电站常见操作隐患

变电站操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变电站的正常工作,因此鉴于变电站设备较多,容易导致工作人员的判断错误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导致错误的操作结果,轻则影响正常工作,产生经济损失,严重的导致设备损坏或者人员伤亡等事故隐患。

2.3变电站常见设备故障隐患

电气设备不合格,质量达不到国家安全标准,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气设备老化,很多设备需要更换的时候,缺乏定检定修。变电站工作人员定期审查和更新不能满足变电站的安全操作的需要,导致各种安全故障隐患。

3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

3.1落实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

加强培训操作人员的思想教育,进行安全教育,使工作人员更加注重安全操作;同时,制定完善的可实施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及优胜劣汰的奖罚制度,将制度落实到每个人,使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激发运行人员的安全工作责任心。

3.2提高专业素质,改善技术管理

提高素质主要就是提高人员的主动性,管理制度一般都是从事故中总结出来的,操作人员要认真执行变电所运行管理制度,学习掌握处理各种事故的能力,缩短处理事故的时间,以确保变电设备运行的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变电站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日常巡视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处理、技改大修的工程管理。变电站值班人员巡视设备,保证供电可靠性,天气变化影响设备运行,运维巡视策略也要相应调整。日常巡视的工作讲究严谨和责任心,而事故处理、技改大修的工程管理等工作更考验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掌握设备消缺排障技能。专业技术人员应弄清楚各种电力设备的原理和结构,熟悉设备是为了更高效地处理故障,每次处理故障经历考验,确保及时消缺排障,保证电网安全运行。

3.3强化设备管理

加强初建时期的设备管理;设备的出厂试验要认真进行测试,仔细记录,确保设备各项功能都能发挥最大作用;安装调试是重要工作,要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安装质量验收标准。让远程监控变电站的专业人员能够更加直观的对站内设备进行监视,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故障,故障判断时间已经大幅“提速”,平均简单事故缩短22%,复杂事故缩短了37%,配电故障停电时间同比降低了8.9%,让居民和企业可以享受到更加可靠的“放心电”。在调控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一条条来自各个变电站的上传信息不断更新呈现,它们就像变电站的一双双眼睛和耳朵,让调控人员可以及时看到、听到变电站正在发生的重要情况。为了让这些“眼睛”和“耳朵”变得更加耳聪目明,针对上传信息进行了规范化管理,通过信息的分层分级显示,让最为重要的告警信息能够在监控画面上更为显著的位置显示,从而大大提高调控人员发现故障信息的效率。

4常见故障及处理

4.1电容器故障

一般电容器会发生的故障:外壳有漏油和膨胀现象故障,或者出现异常响动,电容器套管破裂或者温度过高试温片脱落等故障现象。在出现以上故障时,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不管出现任何故障,首先应该切断电源,并就近采用专用灭火器、沙子灯灭或材料处理,进行安全隔离防止火势蔓延,维修电容要注意不断放电,通过反复放电直到电容无火花或者放电声响为止,维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一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带好绝缘手套以免产生意外触电事故。

4.2直流系统接地故障及处理

对于较为重要的变电站,可选择较小容量的免维护蓄电池与超级电容组成复合电源,由超级电容来承担冲击负荷,蓄电池承担经常性负荷,在蓄电池检修期间,超级电容完全能够挑起重任,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使蓄电池免受大电流冲击而延长寿命。直流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先检查是哪一级接地,并且要判断接地的原因,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处理:直流回路的工作先停止后进行检查,然后进行回路的分、合实验。

篇12

作者简介:焦日升(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吉林 长春 130062)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60-02

一、工作描述

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电网运行培训室负责全省范围内地区、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一体化(以下简称“调控专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同时作为国网技术学院分院还承担着国网公司调控专业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工作。为使地区、县域(城区)电网调控专业功能有效发挥,通过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对全省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此全面提高地、县(配)调控中心人员的技能水平,适应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对驾驭大电网的调控能力和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能力的要求。

二、主要做法

建设并充分利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支持“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适应电网发展需要”项目的实践活动,使调控专业岗位的值班员尽快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需要。

在培训期间,首先对学员进行必要的技术、技能知识的铺垫培训,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一体化的仿真培训。知识的铺垫培训的课程设置精炼、适用,仿真培训针对性强、结合现场实际。在仿真培训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操作、异常和事故,采取调度员、监控员和操作队员三者角色扮演、观摩和互换的方式。采用统一培训方法时,首先教师通过讲解相关内容后,再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上设置异常或事故。第一次角色扮演由原来本专业的学员担当各自熟悉的岗位值班员开始演习,其他学员观摩,一次演习之后进行第一次讨论;以后的角色扮演采取担当非原专业岗位值班员,再进行第二次讨论;根据人数的多少及学员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决定是否再次操作练习。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感受对方工作岗位人员的工作性质、工作流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工作,并且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岗位技能,为国网公司“三集五大”建设的顺利进行、电网大运行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优质培训服务。

三、特色亮点

亮点之一:创新培训模式。即采用了CBE理论为培训模式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以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地调和县(配)调的功能标准定位为原则,适应各级调控一体化和调度功能结构调整后的工作模式为指导方向,采用教师讲授、启发、思考、提问、学员演示、小组学习成果比较等授课模式,设计“教、学、做”一体的培训情景,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

亮点之二:适应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即开发建设并充分利用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使之应用于“大运行”体系的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之中,强化岗位流程以及工作内容的培训,注重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培训手段先进。

亮点之三:积极响应现场的需求,培训机构与现场积极互动。深入解读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内涵,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以现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岗位练兵以及角色扮演、强化事故处理能力的训练。

四、具体案例

“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适应电网发展需要”项目开发成功后,公司在全省范围内针对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部分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员工及国网公司新入职电网调控、变电运维专业员工开展了创新培训模式的实践活动。

1.对全省九个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员工的创新模式培训实践

为了检验“大运行”体系建设的阶段性工作成效,由省公司主持、培训中心承办组织了全省范围内9个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人员关于“调控一体化”专业融合后相关知识的普考和地区电网调控专业技术技能竞赛工作。通过上述举措使培训中心摸清了从事调控专业人员对升级更新岗位的适应程度,掌握了不同类别的人员急需补充哪些方面的知识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调控中心的监控系统将接入大量的变电站信息,需要掌握的设备种类、保护动作、开关变位、异常现象等信息量将十分庞大,多数原调度值班员还没有同时处理如此多信息的经验。

二是来自监控中心岗位现从事调控工作的人员对从事电网调度、新变电站投运、电网运行方式的分析与改变、异常和事故的分析及处理等业务的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来自变电运维岗位现从事调控工作的人员对于集中监控和从事电网调度工作等业务的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新入职的从事调控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因没有现场的运行经验,理论知识还需梳理,更需要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培训。

从上述几个问题可以看出:监控、调度专业合并后监控、调度专业需要进一步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调控一体化。调控中心当值值班员身上承担了原先监控和调度专业两方面的职责,调控中心当值值班员需要了解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调控一体化这种复杂综合性的工作。所以只有快速高效地培养新型的复合型电网人才才能胜任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

根据全省地区电网调控专业和县级(城区)电网调控专业人员的具体情况,按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开展了培训工作。其具体培训内容如下:专业理论培训,12学时;仿真系统及应用培训,16学时;电网调控技能培训,4学时;220kV和66kV的电网、变电站倒闸操作技能培训,8学时;电网、变电站异常处理技能培训,8学时;220kV和66kV的电网、变电站事故处理技能培训,16学时;新知识、新技能培训,4学时;结业考核,4学时。

调控一体化培训项目的内容及培训方式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以CBE理论为培训模式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一是增加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环节;二是要求学员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三是对讨论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或对策;四是学员根据教师给出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身份出具相关报告;五是在仿真培训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操作、异常和事故,采取调度员、监控员和操作队员三者角色扮演、观摩和互换的方式,相互对对方专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性质及所应掌握的技术技能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考虑岗位衔接问题。

2.对国网公司新入职电网调控专业员工的创新模式培训实践

2012年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升格为国网技术学院分院,公司相继承接了国网公司电网调控专业和变电运维专业的员工培训任务。来长春分院培训的电网调控专业和变电运维专业的员工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技术技能知识的了解或掌握还是一片空白,学员缺乏适应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要求有较大差距,不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需要加强调控运行值班专业技能提升培训。

学员参加工作不久,缺乏实践经验,与岗位要求差距具体分析如下:

(1)不熟悉调控中心的地位、作用、职权以及调控人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和要求,不熟悉调控中心的工作范畴。

(2)不了解电网监视的有关规定,不了解各种电气设备的监视项目和要求,不具备电网监视工作能力。

(3)不了解电气设备状态、有关操作制度、术语、远方遥控操作的方法、流程,不具备电网遥控操作能力。

(4)不了解调度指令和电网操作方法,不能够正确填写操作票、下达调度指令,不具备电网操作能力。

(5)不熟悉电压调整、负荷调整、频率调整的具体方法,不具备电网调整的能力。

(6)不熟悉电网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动作情况、不了解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的流程、原则、方法,不具备电网异常和事故处理的能力。

对此采用先入为主的创新“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以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部分电网为模型,以变电仿真培训系统、调度仿真系统、监控仿真系统及新开发的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为工具开展既有针对性又有涉猎其他相关知识的适用型培训工作。针对每批学员培训为4个半月时间较长的特点和国网公司新入职员工的现状制订了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Ⅰ级能力要求为主要内容,坚持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结合、适用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各网省公司新员工培训实践,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培训理念,以提高学员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突出操作技能训练,注重企业价值培育和学习能力培养为培训内容的总课时数为385课时数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