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安全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2 14:59: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护士职业安全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士职业安全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 R135.9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46-02

随着无偿鲜血事业的不断发展,流动采血车采血量逐渐增加,为了将献血者等候时间尽量缩短,流程被简化,采血前仅做快速检测,而对HBV、HCV以及HIV等暂不检测,这就增加了血站护士职业暴露风险[1]。本研究通过分析24名血站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进行行为干预取得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市血站护士24名作为研究对象和干预对象,

1.2 方法

分析血站护士的工作特点以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加强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建立相应制度,规范管理和操作流程,并定期进行考核;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规范使用,对阵刺伤重点预防。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记录、查看现场等方式,对干预前后血站护士职业安全认知情况、手卫生认知情况以及受细菌培养合格率、锐器伤发生率和职业暴露报告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职业安全及手卫生认知情况

干预前后对24名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其得分并进行比较,干预后24名护士对职业安全认知及手卫生认知情况得分分别为(504.0±6.8)分及(516.9±5.2)分明显高于干预前(283.8±7.2)分及(290.6±5.3)分,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手卫生合格率及锐器伤发生率

查阅血站护士手细菌培养记录,统计合格率;统计锐器伤的发生率;统计职业暴露报告情况及跟踪随访情况,对干预前后进行比较,干预后手细菌合格率为97.74%,明显高于干预前的91.49%;锐器伤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干预前的95.83%;职业暴露人次由812.50%降为104.17%,报告率和随访率由12.50%分别升高至83.33%和87.50%。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讨论

有相关资料显示,血站工作人员大多有职业暴露经历,其中以护士最多。曾被针刺伤的护士达到80%[2],其中包括后来证实带有HBV、HCV和HIV病毒者,其被刺伤后的感染率分别为6%~30%,1.2%~10.0%,0~0.9%[3]。

血站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物理性损伤、生物损伤、环境损伤以及自身因素。其中物理性损伤主要是针刺伤,这也是血站护士最常见的职业危险,有报道[4]认为,感染乙肝病毒只需0.4 μL血液。生物因素包括多种病毒,无论是静脉穿刺操作不当还是标本采集后试管渗漏,或是由于献血者针眼按压不当血液流出,都会增加血站护士的暴露危险,有研究认为,眼、鼻、口、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5]。血站护士一年四季工作于采血第一线,而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增加,工作强度也日益增加,但是,流动采血车空间环境相对较为狭小,空气流通不畅,护士身处这样的环境,难免身心疲惫,造成巨大的压力,工作中防范意识淡化,容易出现各种偏差,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也有部分血站护士自身防范意识本就缺乏,操作不规范,意外损伤的风险增大。

降低血站护士职业暴露危险,首先要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对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等内容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建立科学的血站管理程序,对流程进行优化,将职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尽量减少。规范护士操作,包括防护用具使用的规范,在保护献血者安全的同时,也要保护自身的安全,严防各种因素的意外伤害。对与采集血液而产生的废物,亦应规范处理。一旦发生血液渗漏,无论原因为何,防止交叉感染为首要目的,用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如果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应首先进行有效的伤口处理,并对血液检查结果进行追踪[6];伤情较重者48 h内报告上级,72 h内做相关病毒基础水平检查,也可做预防性的治疗;跟踪期内不献血、不母乳喂养。

虽然血站护士客观存在着职业暴露的风险,但是本研究证实,只要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仍然是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危险的。

[参考文献]

[1] 戴庆昭.职业暴露对血站员工的危害及预防控制[J].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82-284.

[2] 田秀花,郭宗娥.采血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J].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5):382-383.

[3] 何燕. 血站员工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措施[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z1):29.

[4] 周伟. 血站医护人员针刺上的危害和防护[J]. 重庆医学,2006,35(11):994-996.

篇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18-02

1 临床资料

我院在临床一线护士共500名,进行问卷调查,自工作以来发生针刺伤的人数有475人,机率为95%。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阳性病人使用针刺伤后获得HIV可能性是0.2%——0.4%,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受针刺伤感染HCV的可能性是0.2%——0.6%。而护士常常在患者诊断尚未清楚时即对患者展开医疗活动,一旦发生针刺伤时面临着经血液传播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鉴于针刺伤对护士带来的危害日益严重。本文对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做如下综述。

2 预防措施

2.1 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在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尽可能使用带有安全性能的静脉注射装置,给不配合的病人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操作中始终保持警惕,避免与他人交谈;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和手持的锐器指向他人。

2.2 改善工作条件,创建安全的医疗环境,在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注意忙而不乱,相互配合,不违反操作规程,能大大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医疗护理用品如:安全注射器,安全输液器,安全留置针等。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

2.3 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范的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多的危害。

2.4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粘膜接触病人的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 ,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3 处理

3.1 伤口局部处理措施

3.1.1 若戴着手套,即脱去手套。

3.1.2 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局部伤口。

3.1.3 若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1.4 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3.2 报告

3.2.1 填写感染控制科发放的针刺意外报告单,报感染管理科。

3.2.2 报告体检中心备案。

3.2.3 报告医务科备案。

3.3 具体处理流程

3.3.1 经职业性接触(HIV)艾滋病处理:

a,如果病人的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详,伤者应尽快接受HIV抗体测试。

b,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阳性,说明伤者此前已感染HIV。

c,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阴性,应于24小时内用叠氮胸苷进行预防。

d,伤者应于伤后六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再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如果在伤后1个月至6个月血清HIV抗体转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

3.3.2 经职业性接触(HBV)乙肝处理:

a,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验血,前者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后者则需同时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

b,如果伤者以前曾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并确定有足够的抗体,或以前曾受感染而已经有免疫力,或者伤者本身是乙型肝炎病毒带病毒者则无需进一步处理。

c,原病人不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而伤者以往接种疫苗未能产生抗体,则不需再进一步处理;如果伤者从未接种疫苗,应立即进行预防接种。

d,病人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如伤者以前接种疫苗,未产生抗体,应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于1月后注射第2剂;对于未注射疫苗的伤者,应注射一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然后再进行预防接种。

3.3.3 经职业性接触(HCV)丙肝处理:

a,病人和伤者都应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测试。

b,现没有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能阻止丙型肝炎的感染。

c,如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于六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肝炎抗体及肝功能,以确定是否职业感染。

4 总结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而护士面临的针刺伤危险因素既是客观存在又是可预防的。因此护士应遵守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增强防护意识,规范技术操作规程,合理采用防护用品,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远离针刺伤害,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篇3

1.1思想观念滞后临床感控指南上,碘酒、酒精每周更换两次,容器每周消毒两次。根据疗养院处置相对较少的情况,每周消毒一次,但消毒液却随着容器的更换是这瓶倒到那瓶直至用完为止,存在很大的隐患;疗养区被服清洗亦存在问题,疗养员被服与病人被服不分开,值班被服、工作服与临床被服不分开,尤其是在社会化保障后,衣物清洗规章制度执行的不尽完善;病房的终末消毒,水杯、拖鞋的消毒浸泡几乎都被省略;膀胱冲洗可增加感染机会,科室应用却屡见不鲜,接尿袋每日更换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3 d更换,但频繁更换却大有人在,就更不用说尿管回送现象。

1.2防护意识淡薄领导思想观念滞后,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不舍得投入资金,使落后的职业防护条件得不到改善。护士学校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程,临床护士的防护教育也未受到重视,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而防护意识的淡漠又导致其防护行为不到位,职业暴露的几率增大。

1.2.1医疗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医疗锐器伤是一种由锐器刺入皮肤深部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士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有报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国外52.0%,国内63.4%~64.5%[2]。损伤原因最多的是使用注射器,其次是打开玻璃安瓿[3]。护士针刺伤多发生在分离注射器、双手回套针帽、处置用过的针头及侵入性操作不熟练时[4]。护士玻璃伤多因用手掰安瓿所致,虽然伤口没有直接暴露在患者的血液、体液、污物中,但受伤后带伤继续工作,若伤口再与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物品等接触,同样存在暴露感染的危险。

1.2.2受伤后不能正确预防感染护士在受伤后大多数能及时进行伤口消毒,但对伤口处的挤血、冲洗、包扎等环节往往较为忽视,受伤后进行血液检测率低(11.0%),受伤后报告率低(10.2%)[5]。

1.2.3不会选择或没有合适的防护用品护士在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中戴手套的频率低(7.7%)[5],有的护士认为戴手套没有必要、麻烦、浪费、操作不方便[6],甚至有些疗养科室根本就不配备手套,护士在手上有伤口的情况下进行护理操作,戴手套的情况也很少见。

1.2.4不重视洗手与乙肝疫苗接种率低医院感染中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污染的手。临床护士对正确洗手方法和洗手指征的掌握情况较差,在接触每个病人后及时洗手率低(37.9%)。对于乙型肝炎,接种乙肝疫苗是最安全有效的预防感染的措施,而临床护士乙肝疫苗接种率低(49.5%)[7],多数人是在无保护性抗体的情况下为患者进行护理。

1.3防护培训缺乏疗养院各疗区尽管相对来说处置较少,但旺季疗养员晨间抽血集中,各科室多则七八十人,少则三四十人,短时间内高负荷的工作量更易引起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而且因疗养院的性质总体治疗量的减少而导致全员思想观念落后,防护意识淡薄,较少的处置医疗锐器伤发生率仍较高,受伤后亦不能采取正确措施预防感染。究其原因是因为疗养院领导及护士对职业暴露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的防护培训,使护士对职业暴露的危害存在明显的认知缺陷。

2疗养院护士职业暴露应对措施

2.1 加大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教育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医院感染和防护知识培训。加强对实习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培养和技能的培训,不仅有利于实习护士在从业的初级阶段就具有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保护患者和自身,而且也会相应地减少由于其从业的初级阶段的技术不熟练、不规范所造成的医院感染。对在职护士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弥补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如通过举办护士职业防护培训班,开展讲座和宣传,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本院的特点为护士提供职业防护知识,提高其防范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护士对于本单位职业感染和防护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措施有所了解,有利于制度的完善与执行,防范职业感染情况的发生。对于培训人员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及现场考核,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促使护士对职业感染及防护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最终达到其行为的改变,从而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对于临床科室应注重针刺伤及化疗、抗肿瘤药物抽吸的化学性防护;对理疗科、软伤科应注重辐射危害的防护;疗养科室应注重生物性危害的防护等。

2.2增加疗养院职业暴露防护资金投入疗养院管理层对职业暴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从而造成防护经费和设施缺乏,制约着护士职业防护宣教的开展和措施的实施。疗养院应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如布局合理的医疗环境、适当的防护设施、科学的消毒隔离方法、正确的污物处理系统等,以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为护士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向临床护士提供防护用品如一次性口罩、手套、眼罩等。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包括对所有医疗器具进行严格消毒,安全处置医疗废弃物,在临床推广应用安全产品和技术如安全静脉留置针等。

2.3制定相应的疗养院职业防护制度各疗区应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建立医疗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并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指导发生暴露的医护人员采取正确的紧急处理措施。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切实保证护理安全管理各环节的畅通。制定相应的防范制度如培训教育制度、监督报告制度、发生职业感染后的具体处理办法包括补偿措施等。感染控制部门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如将职业防护列入质量检查范围,以强化防护措施的落实,提高措施的执行率,使防范意识必须落实到每个人做每一项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医疗部门应协调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

3讨论

疗养院护士普遍存在防护意识淡薄的问题。这种淡薄与疗养院院领导及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缺乏、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以及与疗养院对防护设施、设备资金投入少有关,护士在工作中不注意防护,屡有职业暴露且暴露后处置不当情况。所以我们要求护士摒弃职业暴露防不胜防,只有听天由命的被动想法,主动增强防范意识,把每一个针头及利器都视为医源性感染物品来对待,做好个人职业安全防护。

国内外大量研究[8]表明,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要戴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对高危人群采用双层手套,当血液或体液有可能喷溅时,则要戴防护眼镜。接触病人后要用肥皂彻底洗手,特别是手被血液和体液污染时,必须立即洗手,在脱去手套后也要再洗手。抽血、穿刺操作中,保证充足的光线,操作完毕,切忌仓促将针帽回套,避免被针头刺伤的危险。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有伤口者,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从伤口近端向远端挤压出血,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同时用肥皂液和大量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5~10 min,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可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用防水敷料包扎。

预防护士职业暴露,建立防护培训体系,是疗养院目前尚待解决的重要工作,疗养院领导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积极控制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护士要保持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的管理规范和工作流程,正确使用安全的个人防护用品,日常工作中要有慎独精神,积极主动的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Kosgeroglu N,Ayranci U,Vardareli E,et al.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epatitis imfection among Turkishnurses:frequency of nee-dle exposure,sharps injuries and vaccination[J].Epidemiol Infect,2004,132(1):27-33

2谢红珍,聂军,白杨,等.医院间护士锐器伤分布差异的多因素研究[J]. 护理研究,2004,18(1):8-10

3邝翠和,丁国英,陈伟菊,等.护士实习生皮肤损伤原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7-528

4王红红.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 护理研究,2002,16(6):331-333

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6陈伟娟,陈先红,彭东旭.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能力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0):51-52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2012-2014年发生职业暴露的48名实习护士。

1.2 方法 日常工作中对发生职业暴露人员的科室、年龄、岗位、发生地点,关联操作、暴露方式、局部处理、暴露源血清学、暴露后处理及随访等进行登记,将48名实习护士职业暴露按登记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干预对策的研究与探讨。

2 结 果

2.1 职业暴露实习护士发生科室分布情况 发生职业暴露的实习护士主要分布于内科系统,其中以急诊输液中心、神经内科及肿瘤科、骨外科为主要发生病区。

2.2 发生职业暴露的关联操作

2012-2014年,全院发生医护人员职业暴露125人次,实习护士发生48人占36.4% 。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48名受伤实习护士关联操作中,居于前三位的关联操作是注射/拔针(占20.83%)、处理废物(占20.83%)、采血(占12.5%)详见表3.

2.3 暴露源血清学状况

48例次暴露个案中,乙型肝炎(占43.75%),丙型肝炎例(占4.17%),不明暴露源例(27.18%),梅毒例(占20.83%), 见表3.

2.4 暴露部位 以手指伤为主,占87.5%,见表4.

3 讨论

3.1 临床实习是护理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过程,在实习初期,由于对职业危害认知不足,自我防护未形成自觉行为,不能严格执行规范化操作程序,操作处置中标准预防意识淡薄,使用后输液针头反插、针头帽回套、用污染的剪刀敲无菌用水、手术过程中意外、处理医疗垃圾未作防护、垃圾混装、利器盒封口不严至锐器散落等等,难免导致锐器伤的发生。

3.2 带教老师对实习护士职业安全管理制度、处理流程培训不够,部分同学对病区上墙的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示意图关注不够。通过加强实习护士岗前培训,建立职业安全防护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强化安全注射、职业防护等标准预防措施,要求实习人员岗前体检及预防接种,能有效实习护士职业暴露及其伤害。

3.3 暴露后处理

受伤者发生意外暴露后立即进行局处理,再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报告院感科复核,并进行相关体检,院感科按时对伤者进行追踪病原学检查,提供相应的人文关怀,并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安全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