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0: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建筑艺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互通有无,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联觉,我们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归为同构联觉。从审美统觉的角度来说,同构联觉是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力。同构联觉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艺术联觉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敏感地把握形象的特征,领悟感觉之间的艺术联觉点,从而对艺术进行真实的描绘,创造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艺术联觉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创造的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同构联觉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艺术之间相互沟通、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

一、同构联觉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作用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视觉传达的直观化、空间布局的风格化、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1.视觉传达的直观化

视觉传达的直观化,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形体主要由线、面、体组成。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是构成物体形状的基本因素。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比如,直线显示坚硬,横线显示平实,斜线显示有力,折线显示生硬,曲线显示流畅。倘再细分,垂直线给人以高耸感、严肃感,水平线给人以稳定感、安宁感,折线则包含着骚乱感、危机感。线条的这种审美意味广泛体现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的领域,尤其在艺术创造中,它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艺术中,线条成为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朱光潜说:“建筑风格的变化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持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是最显著的例子。”

2.空间布局的风格化

空间布局的风格化,也体现在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在建筑艺术上是指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古典皇室建筑中讲究对称美。例如,中国故宫是典型的完全中轴对称,而西方建筑则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但在空间布局上都综合同构联觉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建筑师不得不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除受日照时间长短影响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学之说。从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其建筑风格的转变。之所以空间表现会出现差异性源于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及当时视觉、听觉、嗅觉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同构联觉在无形中发生着作用。

3.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凝聚的形式美,建筑艺术上是指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具有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可以说,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运用在各门类艺术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而这些都是同构联觉的体现。从抽象到具象,同构联觉如同经济学中“价值规律”,深入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有形和无形的魔力。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

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有人说“建筑是凝聚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它说明了建筑艺术中的节奏美与韵律美。美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而是人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感受的享受。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就具有古典音乐里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这些流动的曲线不仅功能性俱佳,观赏性也颇高。这种二次创作的美也是观赏者同构联觉的体现,是建立在共同联觉与个人联觉之上的。伟大的建筑师正是利用了共同联觉以及个人的联觉创作出来的。一座伟大的建筑,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场所,而是一种让时间静止的美的凝聚。

二、同构联觉对建筑视觉审美特征的作用

每一种感觉都有特定的感觉经验。换句话说,一种感觉经验是不能连续地转变成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同构联觉表明,各种感觉间又会发生相互影响,当视觉出现时也同样会伴随着另一种或多种感觉而生的情况。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都是一种同构联觉。

1.色彩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例如,2008年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设计。颜色上运用了水的蓝色,造型上结合了水分子的外部形态,整个建筑极具识别性。

色彩与形状是绘画与设计中满足视觉需要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互相补充,色彩赋予感情,形状赋予精神表现,(转第31页)(接第27页)使我们获得整体的信息,这二者的阴阳耦合也都是同构联觉的作用。好的建筑会引导人们的共同联觉,使之向设计师希望的方向想象,最终和设计师保持基本一致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暖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如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冷色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类似于碧空和寒水。不同的颜色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是抽象的表象符号。色彩抽象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复合。表意和表象有时同时存在,色彩表象性构形和色彩情感效应,与人类内在的情感等主观经验形式和联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以文化现象为基础,使得色彩有了某种系统价值。例如,北京香山饭店的总体布局,因考虑到饭店地处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师有意将建筑物设计得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景观,并在外立面上设计了三层玻璃窗,利用视错觉造成建筑物只有三层的高度,从心理上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低矮感觉。它的空间布局采取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多院相连的区分和联合方式。散发着浓郁现代民族气息的香山饭店,色彩配置运用中国传统抹灰墙面的白色、灰砖线脚为基本色调,素雅、干净、洗练,与江浙民居和园林建筑相照应。浑厚素朴的风格,朴拙单纯的传统工艺,视觉化的色彩形象,均散发出淡淡的乡土气味和思乡情结,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切眷恋。

2.造型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不同造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给人以中国古塔的定位联想。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急促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塔楼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挺直雄健。银色基调的塔楼与天空背景融为一体,同时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红色基调房又增加了它与大地的关系,并衬托了银色基调的塔楼。该设计舍弃了具象形式的模仿以及机械僵硬地照搬重复传统,而是以明快、醒目、凝练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塔结构和塔文化的概念。再如,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的外观造型,比例优美的折线形架空斜脊,同雄壮、两端向上微翘的正脊结构成屋顶形制,使得中国传统屋顶的神韵油然而生。逐层退台、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型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这些都是造型对建筑视觉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结语

同构联觉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人自身无意识产生的心理联想及想象。它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它的运用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中,时刻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建筑艺术之美离不开同构联觉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起先出现了建筑,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建筑艺术的相关解释和内涵。人类结合自己的需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了建筑材料等建造了为自己所用的实体空间。建筑的丰富意义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好多方面:第一,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和宗教祭祀和精神寄托之中;第二,作为实体空间的建筑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凭空捏造和虚幻的空间;第三,建筑总是依据某种介质而存在的,并不会因为自身的结构而存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生产需求和需要,能够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所以建立了人们最原始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建筑作品和结构中,已经完美的体现出了建筑艺术,也就是说,建筑和建筑艺术已经密不可分。对于建筑艺术来讲,现如今的建筑作品与建筑艺术已经融入了更多的审美艺术因素,而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实体空间,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筑美表达得越来越突出,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

建筑审美要根据建筑自身的特征,通过感受建筑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来深深地感受建筑美。建筑美需要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来体会这种建筑审美而达到的精神境界。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更能突出表现人的审美享受,感悟建筑的内涵以及从中获取审美感觉。

(一)个性化体验

不管是什么样的装饰、什么样的特征、什么样的建筑设计,建筑的功能性和形式性都要完美结合,协调统一,使得建筑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如果像绘画大师那样把建筑纯粹的描绘出来,那只是虚无存在的,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空间,所以这里的个性化体验有着特别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实践性。对于建筑空间的审美活动需要人们实地的去欣赏,需要人们切实履行实践活动,个性化体验的身体性表达出了一种实践性,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观赏活动。如果一个建筑设计者,不亲身实践感悟建筑空间,就不会出现特色的建筑研究作品。只上网搜索图片看建筑,以及领悟书上的建筑模型,是不会感受建筑空间的伟大的。所以我们在建筑审美的认识中,要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去实地理解建筑空间。

第二,参与性。绘画的图形图画内容更能深刻的直接的影响他人,而建筑是形式性和功能性相互协调的一种实体空间,所以人们在领悟建筑美的时候,必须要参与建筑空间,感悟其审美效果。比如一些美术作品欣赏、音乐赏析、文学作品的赏析等,在作品中也能体会出审美,但这些都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完整的参与。而建筑的审美。则是具有实体空间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去领悟审美思想。

第三,社会性。建筑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建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都会天天见到各种各样的建筑,而绘画、音乐、文学等,都是根据自身的审美需要去看,去读,去审,在社会生活中,一抬头总会看见美丽的建筑形式,和完整的建筑功能,可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看见,比如博物馆等。

(二)目的性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建筑是合乎人们审美艺术需要的,它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价值。一般建筑的目的性体验首先是指向归属体验或者居住生存体验,人们居住的建筑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属感,所以没有更多的审美感觉,缺少了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我们把建筑当成了一种单纯的居住空间,这些目的性的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建筑的审美。

三、建筑审美的影响因素

如果人们想获得审美趣味,可以在建筑对象中进行享受。人们是否在建筑中拥有审美观点,里面掺杂着很多不同的方面,人们若要从建筑中拥有审美享受,必须正确地理解诠释这些不同的方面,这样才会更好地诠释建筑本身的审美特点。

(一)主流文化的审美倾向

主流文化的方向可以对艺术的审美起着引导作用。权利机构以及大人物来控制着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虽然这种权力机构不是官方的,但是他们却和权力阶层的审美观念是统一的,并且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叫正统派代表。例如,在农村,居民建筑要受到风水、旧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正统派代表施加的额外压力,所以这些以上的因素,使得建筑的构造和设计不利于人们拥有更好的审美效果,而面临着正统派代表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审美统治。

(二)建筑功能的完备情况

建筑的特性是形式性、实用性和功能性,而人们会更倾向于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建筑选择。如果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不能被人们所感知,那么人们就不会喜欢这个建筑,就会感觉到这个建筑没有什么审美价值。

(三)人的情感因素

人们的情感也会影响着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效果。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西安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但是这些建筑风格和西安的文化气息并不协调,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审美风格,这有可能是由于个人的情感因素所影响的。

四、结语

建筑艺术作为体现文化和时代的一面镜子,能够直接表达出社会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只有真实地了解到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和影响因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建筑艺术作品,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关系和文化内涵,进而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焱.建筑艺术论[ 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2] 汪国瑜. 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篇3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10-01一、古希腊建筑

提及古建筑艺术,不得不谈及古希腊的建筑。古希腊的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集大成者,古希腊的神庙建筑最突出的代表是雅典卫城建筑群。它耸立在高高的山崖上,仅有四面通道。里中建筑不规则地形分布在山顶上。这种和谐完美与崇高的美感来源于它严谨的围柱式结构,以及纷繁复杂的柱体分类。现今将其大致分类为三类: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的特点是简介,朴素,没有复杂的图案相伴,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爱奥尼克柱式则精巧纤细,华美,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柱式则在柱头的工艺上更加考究,柱头通常宛如开满繁花,华丽异常。

二、罗马建筑

罗马的建筑是由希腊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在形式,技术,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与发展。最突出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如果说希腊的建筑是为了供奉神灵,那么罗马的建筑就是为了高歌人本身。

罗马建筑和希腊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屋顶,罗马人大胆的革新了屋顶,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来取代原来的梁柱结构,简而言之“穹拱”屋顶就是它们最大的区别。无论是内结构还是外结构,罗马的建筑较之希腊建筑最大的感受就是,多了圆形的弧线。

三、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建筑是罗马建筑的一个发展, 显著的特点如下:1.普遍使用穹窿顶。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3.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4.色彩变化中高度统一。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则是拜占庭建筑的集大成者,从它身上可以见到以上所有四点。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

四、哥特式建筑

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宗教的兴盛,这时候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凡谈及最具有影响力的哥特式建筑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不单于建筑,哥特式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五、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摈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风格,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且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15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时至今日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广泛的持久的影响。

六、巴洛克建筑

在文艺复兴建筑为基础,催生并且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严格来说,巴洛克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颠覆。是经由哥特式建筑之后欧洲建筑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说华丽就是巴洛克建筑的代名词也不为过。著名的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是全面体现巴洛克建筑风格特征的又一集大成者。这座教堂彻底摈弃了以前建筑常用的界线严格理性的几何构图,室内外几乎没有直角,线条全为曲线,线脚繁多,装饰图案复杂,并使用了大量的雕刻和壁画,五彩缤纷,富丽堂皇。

篇4

1 建筑是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对于建筑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成功的建筑其实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这是许多学者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建筑学不仅仅是设计功能实用的房屋场馆,也不仅仅是按照现实需要设计各种造型奇特的高楼。建筑是社会环境的重要客观存在,直接影响人们对其的审美感受。 因此,建筑物需要承担两种独特的功能属性,一个满足现实使用需要,另一个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种功能要求将建筑纳入到了艺术品的范畴之中。

2 艺术在建筑领域的特性

一般而言,建筑具有明显的两重属性,一个是适用功能,另一个是审美需求。前者是客观理性的,后者则是感性的。对于建筑物来说,它的审美需求远没有其的实用功能重要。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曾说过,建筑是“供人享用的”,也就是说建筑要考虑实际功能,但是设计理念一定要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上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这种理念来找到答案。埃及金字塔的本来用途不过是一个坟冢,但是它却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这又是为什么呢?有哲学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它在建设设计过程中高度体现了线条与美的融合,具有艺术的高雅气质。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全世界的关注,不是因为它的功能作用,而是因为它包含的艺术气质。

3 建筑艺术修养的几个方面

梁思成曾经说过,“建筑物是永恒的存在,它具有很明显的视觉吸引力,是当地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用十分简单的言语,描述了一个十分深奥的建筑学道理。建筑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本文由收集整理们的职业十分高尚和特殊,是体力与脑力结合的职业,必须掌握丰富的思维技能和生活理念,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观察世界。要提高艺术修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艰辛。笔者以为,提高艺术修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努力:

3. 1 艺术观念

艺术观念, 是指艺术观和审美观。艺术修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观念具有更加突出的主导性作用。不会有人否认观念是作为文化背景而存在的。认识艺术的性质和规律、体现美学理想和艺术趣味等等, 艺术中的一切行为均要受到观念的影响和支配, 它决定着艺术创作的倾向, 指导艺术活动的的始终。我们知道艺术的本质问题是形象问题, 在建筑中就是形式, 现在就以此为例来看看观念的作用。形式是建筑存在和建筑艺术本体确立的标志, 建筑之所以成为艺术, 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形式, 而建筑的形式恰恰与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筑中艺术的形式和美, 永远不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它来自于建筑师的创造。建筑师的艺术修养和造诣是通过作品设计来体现出来的,客观形式影响观念的表达,观念决定着客观形式的具体表现。首都北京天安门的设计思想,就是秉承了“非壮无以重威”的设计理念, 因此天安门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是那么的雄伟庄严,很好的体现了建筑物“重威”的灵魂, 把权威感渲染的淋漓尽致。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形式是观念的产物, 观念在艺术创作中所起的支配作用。

3. 2 生活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