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0: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

篇1

青春气息,传统与当代的多样化

本次研究生毕业展是中央美术学院将研究生毕业展引进美术馆展览的第二年。2012年之前的美院研究生毕业展与本科生毕业展一样,都在美院的多功能厅、地下展厅等展厅展览,而将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引入美术馆,也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对于研究生教学的重视程度。

今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继续呈现了传统与当代共同发展,艺术呈现方式多样化的面貌,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实验艺术、设计、建筑构建了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院长提出的“大美术”的构想。具体到国画、油画这样传统的专业,仍旧呈现多样化,国画创作中既有传统写实的作品,也有创新的材料实验作品,传统创作继承了中央美术学院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而这是徐悲鸿以来形成的美院的创作传统。

与此共存的是国画中的材料实验与新水墨的表现方式,其中尤其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胡伟工作室为代表,呈现了国画创作的新思路。油画与壁画等专业的创作现状大多保持了以往美院毕业展的水准,既有传统写实的作品,也有前卫的材料实验与新媒体介入的作品。

总体而言,美院2013年研究生毕业展具有浓郁的学院派气息,有创新,也存在保守,体现了即将走出校园的年轻艺术家在未来艺术创作中的取向。所以,了解美院毕业展,是了解未来年轻艺术家创作趋势的重要风向标。

纯艺术专业之外,设计专业的作品同样受到关注。在本次研究生毕业展中,设计类的亮点就是新媒体,设计学院数码工作室的创作既有传统的影像记录,也有新媒体光电结合的前卫呈现,也有定格动画的作品。总体而言,设计专业的作品展依旧呈现多样化状态。

毕业展作品与798和草场地的展览作品相比,可能大多是稚嫩的,但正是由于这种稚嫩,央美的毕业展少了几分艺术市场商业化气息。展览中的作品大多透露出新鲜的气息,体现了年轻一代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艺术家的纯真的创作态度。毕业展是一面镜子,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央美的艺术教育的高水准,同时也反映了新一代年轻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方向。毕业展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启程标志,预示着这一批即将踏进艺术生命新阶段的年轻艺术家的未来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何去何从,毕业生众相

陈明强,2013级实验艺术系毕业生,师从吕胜中教授。在本次研究生毕业展上,陈明强作品是他精心制作了两年的《爱甲》。作为实验艺术系第一届“先锋班”毕业生,在《爱甲》之前,陈明强已经创作了“国挺”系列、“幻影”系列、“有效延伸”系列、“厕所涂鸦”系列等成熟的作品。经过本科毕业几年的历练与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积累,毕业展对他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本次毕业展期间,和其他忙碌于毕业展的同学一样,陈明强充实而焦虑着。在毕业展的同一天,陈明强还要参加自己在元典美术馆“感应器”展览的开幕式,同时也要为自己留校教师资格审查做准备,他的这个毕业季是忙碌的。在谈到这次的毕业创作《爱甲》时,陈明强说,作品是献给妻子的礼物。在2013年,陈明强和自己相恋多年的女朋友结婚了,在拍摄结婚照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成为了婚纱照的配角。出于对这点的不满,同时也是出于对爱情的思考,陈明强用两年的时间,用日常家当、旧水壶等材料制作了这套《爱甲》。陈明强说,爱情是浪漫的,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的日常琐事中。与此同时,他今年的毕业论文则是关注中国的结婚证的变迁史。可见,陈明强的毕业作品、毕业论文和自身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谈到以后的创作倾向,他说想寻找大众文化和当代艺术作为精英文化之间的平衡点,希望在作品呈现上能够进入大众。

毕业之际谈到自己未来,陈明强回顾了自己“先锋班”毕业的几年生活,觉得创作之路异常艰辛,但最终坚持下来,深感自己的创作方向越来越明确。他从美院毕业到宋庄,从宋庄到黑桥,再到重新回到美院读研,经历也是同时期美院研究生的经历。现在,陈明强依旧等待学院最终的结果,顺利的话,他将成为实验艺术系未来的年轻教师,穿梭在学院与当代艺术实践前沿之间。

刘少宁,2013级国画系毕业生,师从毕建勋先生,创作一直坚定着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来自农村家庭的刘少宁保持了一贯以来的朴实的品质,与他的同学华其敏先生的学生孙峰一样,他们一直在关注底层与农村的故事。本次的毕业展,刘少宁展出了作品《爱洒高原》,这幅作品从准备创作到最终装裱,历经一年多的时间。

刘少宁的创作一直以写实为主,这也是很多美院学生的方向。当代艺术中对于写实的边缘化,使得很多美院学生对此感到困惑,刘少宁认为自己在很长时期内是受到这种否定声音的困扰的。5月19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时代与使命: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研讨会”上,贾方舟就做了《写实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的发言》,谈论了写实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最近一年以来,写实重新被艺术界关注,美院的写实力量可能预示着未来艺术发展的一个潜在的写实艺术家群体,其中刘少宁的创作可以看作是写实创作在美院的面貌。

在谈到自己未来的去向时,刘少宁更倾向于进大学当老师,但在此之前,可能要经过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不过,对他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画画好,所以,未来的发展还是会围绕着国画创作展开。刘少宁也坦言,自己在未来有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比如攻读博士,不过当下最重要的是找工作,因为在毕业创作期间没时间找工作。

篇2

龙瑞.1946年生于四川成都。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为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1985年调进中国画研究院任专业创作人员。2001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记得1990年.我受单位委托到中国画研究院邀请龙瑞为建党70周年创作一幅以三山五岳颂党恩为主题的作品。在他的画室里,我们无话不谈.但有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一个家庭不能没有责任感,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不能只信钱.还是要有点精神追求。”

经过数十年的创作历程.龙瑞的作品显示了他作为现代中国画家思想开阔、气势宏大的特征。早在1984年他就参与为北京地铁站创作了长达70米的壁画《长城》《长江》,壁画画面气势磅礴.结构宏伟。

我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自宋元之后.极少大幅之作。20世纪山水画重大变化是在下半世纪,在李可染等老一辈画家的努力下.人们认识到山水画艺术的独特规律,其本质在于表达人与自然精神上的高度和谐性,从中追寻美的踪迹创造精神栖息的家园。他从李可染。黄宾虹的艺术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艺术的坦途。

篇3

牧歌的创作生涯从版画开始。几块小木板,一盒木刻刀,他走到哪里,背到哪里,刻到哪里。初期的作品《天山石峡》、《牧归》就这样问世了,并入选“首届西北五省美展”。更为荣幸的是,他的作品受到了老一辈著名画家彦涵先生的赏识和肯定。在彦涵的热情指导下,画技迅猛提高,成果愈来愈多,精品迭出,《工人新村》、《金秋捷报》等数十幅版画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其中《工人新村》被文化部作为外事活动的礼品,馈赠29个国家。

艺术家要深入生活,艺术的源泉来自生活。牧歌坚信一个艺术家的一生,就是在生活里摸爬滚打和战斗的一生;一个有出息的艺术家,必然是一个以真情实感去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一切所要描绘的主体的人;一幅成功的作品,也就是一个艺术家真情实感具象化的总结。缺乏生活的作品,只能是凭空想象,七拼八凑,堆砌成幅,那根本不是艺术。他不仅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而且身体力行、带头实践。近半个世纪以来,牧歌几乎跑遍了天山南北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寻觅题材。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感悟中,他发现新疆的地貌气象以天山为界,南北殊异,风物迥然不同。要准确地去把握它、表现它,在用墨的浓淡枯湿、色彩的烘托点染上,都必须把握好这个特点,才能在构思、构图、设色赋彩上达到笔到、意到、神到的境地。他因此总结和提炼出了新疆山水“南苍北润”的创作理念,摸索出“依山取景”和“积粒法”等一套新的国画表现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作品风格。

“高空乱云翻滚,似群马驰骋;远山铁骨铮铮,在云雾间时露时没;小河若隐若现,落日余晖忽明忽暗;草原景色瞬息万变,疏落的牛群该回栏了。”这便是牧歌泼墨重彩的大写意作品《山雨欲来》所表现的神、美意境。画家以最丰富的大块色调处理主景,烟岚浮沉,把草原、远山与天际拉得深远,给人以“山色有无中”之感,在中国画的淋漓墨气与西洋画的光影明暗碰撞交融中,呈现出一种既统一又别致的抒情韵致,以一种最含蓄的视角语言道出了一个山雨欲来的“画眼”。有心人不难看出,画面中心的最显眼处,一头壮牛已警觉到草原上气候将变,雨兆已起,它顾不得再低头吃草,而是抬头寻辨归栏的去路了。透过这一细节,似乎让人感到雨点已迎面袭来。画面章法布局新颖独特,笔墨技法精纯极具个性,诗情画意俱足,不失为画家上乘之作中的精品。

在长期的艺术创作活动中,牧歌发现在浩瀚无垠的大戈壁周边,常见一种由泥岩、卵石、沙砾组成的山体,它们大多雄浑挺拔,其状怪异,有的寸草不生、植被稀薄,有的如古堡残垣、驼队踟躇,还有的像人似兽,尤其是在烈日的光照下或是风雨夕阳中,更显得光怪陆离、神秘莫测。在画面上如何表现其质地及韵味,是牧歌一直在琢磨的一个新问题。

一次,他在洗笔时,无意中把画笔放进了糨糊盘里,当他用宣纸揩擦画笔时,笔下却出现了一种渗透着沙砾感的粗壮墨晕,画家眼前一亮,这正是他所想要表现的笔墨效果。

经过百余次的实验与实践,牧歌创造出了一种独特技法“积粒法”:以特制的浆水、矾水合墨、调色,将我国大写意画作中使用的泼墨、泼彩技巧拓展运用,既增强了色调的流动感,又能显示出在同一系统色性中,产生出隐藏的、微妙变化的多样性;加上与国画传统技法的融合,从而使山水肌理有效地凸显出立体感和空间感。作品《鸿雁长鸣》就是他运用“积粒法”取得的鲜活硕果。这些作品,不仅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的时序变化,色彩差异,而且精彩地再现了景物的特殊质地及其神韵,充分展现了新疆苍莽、巍峨而又不失秀美、宁静的山川地貌风骨之美。

篇4

大学毕业后,我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手法都来自传统。临摹传统,再用传统手法进行再次创作,还要将国画手法转变为陶瓷手法,更好地装饰在陶瓷器皿上。这样的功课我作了有五年。临摹让我更深一层领悟到传统意境,空,灵,古意,诗意,都是从画面中散发出的古人气质。这只有在临摹的过程中才能体悟得到,它能给你正确的指引,提高创作意境。临摹使我的绘画造型技法更为成熟,如树法、石法、水法等。这是很重要的学习,是创作的基础,而且以后还要进行不同方法的临摹,比如意临,局部临摹等。而传统技法的再次创作,则是锻炼画家对传统语言符号的解构和重组的能力,是灵活变通的过程。临摹照抄,是从理论层次加以理解运用,这是做好创作的重要因素。

创作的过程中,题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等。我比较倾向画人物与山水结合的题材。比如“萧翼赚兰亭”、“孔融让梨”等等。在画面中我注重背景的表现,人物占画面较小的空间比例,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情节和山水空间相结合,场景、环境、人物姿态三者相结合,以表现主题内容。相同题材的作品我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画面效果。

江西从古至今就有深厚的艺术文化气息,除陶瓷外,建筑,古墨,砚台,都是文化元素之一。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星星点点的散落在风景优美的山水之间。渐渐地我也融入其中。山,田,村庄,熟悉亲切而令我感动,从心底里油然而生欢喜。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平和而朴实,这也是我现代山水题材的来源。我想这是生活在这个嘈杂世界的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

写生是脱离传统符号的重要途径。在掌握古代形式手法的同时,与现代绘画手法相结合,就能新生出新的面貌和意境。在我的山水中,延伸着古人意境中的幽静、素雅,增加了色彩的活泼、鲜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