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0: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生思维的调动首先就要通过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在很多情况下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素。精心准备的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精心准备的问题相当于为学生制作的一个磁力场,以教师为导体,联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一种诱发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对地理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动性,启动他们的创新思维。然而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部分,只有新鲜、奇怪、具有悬念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记忆变得活跃从那进行更好的学习。
例如:在第八年级的初中地理上册中教学的《中国的自然资源》,当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提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如:对于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人均相对较少的特点,请问该怎么做呢?那么在后备耕地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提升农业生产等的问题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思考,迅速的回答出来。待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迅速做出肯定或者是否定或者是及时的进行补充。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变得顺畅,也加快了思维的灵活度。通过自己的大脑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得出与书本上相似的结构,当学生在获得了喜悦感和成功感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雪上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协调发展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2]。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唯有关注和注重学生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学生在学习上以及实际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对于老师来说,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应该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然后分别在情感和形象上进行加强润色,加强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情感,促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体验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宫、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这些对地方生动形象的描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那些地区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长江万里行》时,首先教师要结合长江沿岸的地理特点,介绍长江沿岸各省的气候、生态等特点,并结合长江的水资源开发,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长江沿岸各省的资料,以开展主题为《长江知多少》的活动,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内心已燃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在课后积极的找寻资料,或者是查看相关的硬碟、图书,精心的准备这次活动。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有趣、愉快的氛围里尽情的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关于长江的任何故事,也对长江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展望。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课堂和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合地理学的特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地理图册
形象的地理图册能更加直观的反应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这也是地理知识的第二种语言。准确的利用地图册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让学生学习“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时候,根据其地形的颜色变化,找出三种颜色的分解以及相应的高度,通过自己的分析、联想、概括,在其中寻找出地形的本质特征、属性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低西高的地势以及了解分三级阶梯的特省,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地球上的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气候、位置、河流以及工农业、资源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总而言之,地理具有综合性。老师咋教学中,善于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关的调整、梳理、提升,不断的解释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黄河与常见之间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之间的比较,通过找寻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四、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教师需要树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
地理学科中包括了自然、社会等等很多的知识,其内容覆盖面十分的广泛,其所蕴含的知识覆盖面也十分的广。在其中有很多知识都不是用枯燥的文字就能够让学生明白的,它所要构筑的立体空间也不是平面图画与文字所能够构筑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地理知识和分析地理问题。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养成“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过于的依赖于教材,也不能够迷信教材,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地理,同时还能够将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出门后如何分辨东西南北,了解家乡各种信息等。只有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与消极、被动、盲目等特性呈对立关系,是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和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日益关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地理学是一门离人们日常生活很近的综合学科,通过自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发现,将地理与生活密切结合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如下具体的实施策略和途径:
1教师要疏通教材,建立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从人教版教科书的体系设置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单元开始———相当于首语或前言;单元最后———自学园地(阅读、技能、练习篇)。单元小节节后———活动;每节内部———穿插阅读、资料、思考;课后———问题研究。各章节启用特色栏目正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地理教师要清楚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通过通读教材,构建适合自己教学的知识结构,建立和发掘地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才能自如、恰当地运用“生活中地理”引出地理理论知识。
2发掘乡土地理资源为学生地理学习搭建平台
地理教学中,教师以乡土地理资源作为载体,给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研究的过程中,将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学的特性和发展变化规律,理解并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个人主体性的发展。例如,我在讲授城市功能区形成时,要为学生阐明“集聚效应”,如果单纯地介绍“集聚效应”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是不容易深刻领会的,要攻克这个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生活实际。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集聚会带来什么影响,所以我设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打算买衣服,你们是选择只有一家服装店的地方呢,还是选择有很多家集中分布的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这么看,集聚不光会带来竞争,同时也会增大机遇。所以,在我们的城市中,商业活动通常是集中分布的,你能在大安市找出这样的案例吗?”学生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世纪广场,接下来让学生应用该原理联系实际判断在大安哪里还会发展成第二个商业中心,学生很快会发现是庆克隆处。虽然乡土地理研究的是小尺度空间范围内的人地关系,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和区域性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3把握当代中学生关注的社会视角
作为地理教师,需从学生关注的焦点入手,积极寻找契机。例如,经了解,学生们现在普遍都在玩“微博”,“微信”,通过“微博”和“朋友圈”,笔者也“跟风”注册了一个新浪微博账号,但关注的视角和学生不一样,主要是与地理相关的人和团体,包括旅行、自然风光拍摄、中国地震台网、城市新闻晚报等等,从中搜集有利于笔者教学的资源。在讲选修6“水污染及其危害”一节时,我跟学生说:“我最近在微博上看到几张有趣的图片,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此时,学生听到微博两个字立刻精神了两分,听说我也玩微博时,学生更是兴趣盎然。当他们看到憨态可掬的企鹅穿着色彩缤纷的毛衣时更欢乐,接下来我说:“看到这么萌的企鹅,是不是心都融化了?难道现在的企鹅也走时尚路线了,还是企鹅也被当成宠物了?”学生开始进入猜测,大多数学生说企鹅穿毛衣是为了御寒。当我将真实的原因(石油泄漏,海水受到污染,企鹅的羽毛由于粘上石油后失去了保暖功能)告诉学生时,学生仿佛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们意识到了石油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纷纷表示要保护生物,爱护环境。经课后了解,好多学生也开始关注环保类用户,在班级时常分享他们的见闻。分享微博这项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锻炼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以达到培养其主体人格的目的。
不过,“生活中地理”在学生主体性培养方面适用的范围有限,更多的适用于课程导入设疑,或者验证相关理论,不能贯穿教学的始终或者每堂课,而且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时往往还需要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等。另外,主体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但是利用生活中地理培养学生主体性时,并不一定能将其做到一一对应,有时一项生活中地理问题可能培养的主要是创造性,然后在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认可或者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时,自主性才可能随之得到加强,有时可能生活中地理的应用都不能直接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性,而是间接的。
作者:曹雪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姜继承.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03):90.
[2]祁建军.“生活化教学语言”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04):25.
[3]罗立红.生活地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04):8.
2.陆地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第三节)
<教学课时>
1.化学、地理课堂教学各2课。
2.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进行调查活动,安排8课。
3.对调查所得信息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并进行事实,取得数据,安排8课时。
4.完成调查报告,安排8课时。
5.成果展示准备工作,安排4-6课时。
6.论文答辩、成果展示,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我国水资的分布和利用的现状,培养学生获取、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节水意义的讨论,《水和生命》公益广告图标的设计,使学生对水与生存、水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印象,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验的设计和实践能力。
<环境教育渗透要点>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为出发点,根据报载关于节水的相关文章,调查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利用的情况,并从定量的角度说明平时节水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2.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一般不超过3人),探究性自主学习,通过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设计《水与生命》公益广告图标,交流辩论,实验设计及操作,写出小论文。
3.陈列成果专栏,进行科学宣传。
{教学媒体}
1.文书材料:课本、查阅图书资料、报刊杂志等。
2.电子材料:电子读物(视听软件)、利用互联网上网查询等。
3.调查材料:走访老师和专家、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
4.实验材料:实验室动手实验等。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提出问题
某报纸的评论员文章称:缺水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而且缺水现象还将越来越严重。缺水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也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影响。
文章在分析了我国缺水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因素,告诫人们保护水源,合理地利用水,科学地利用水,树立节约水的观念,养成节约水的习惯。
文章举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例子以警示世人:若一个水龙头关不严,每秒钟漏一滴水,那么每年将有38t水白白地流失。
根据上述报导,请通过调查研究,从政治、经济、人文、科技诸方面,尤其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就我国的缺水的状况、根源及其对策发表您的看法,写出体裁不限的书面报告,设计《水和生命》公益广告图标,并自行设计实验来证实水龙头漏水每年浪费水38t的真实性。
2.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内容是: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是缺水国家吗?节水的意义何在?
(2)我国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
(3)我国各地采取的保护水源和节水措施。
生活化地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因此,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地理知识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习的教材。在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融入真实的情景,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给地理教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例如,我在讲人口迁移中的民工流动时结合我县劳务输出情况:近几年我县外出打工者达三万多人,劳务收入在三亿以上,解决了厂矿企业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打工者们从外地带回大量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学生们很容易就明白了民工流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出的明确指向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地理教师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进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二、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面对课程改革的“高原现象”,面对不同层面的问题,地理教师应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创造性的实施教学,使地理课堂向着课堂改革的目标迈进,实现课堂重建,并赋予教学创造乐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有以下方法:
1.举例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列举平时衣食住行、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一些耳闻目睹的地理现象、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如以购房为背景,分析商品房的交通区位、所处环境、社区设施、房屋朝向等地理知识。
2.直观法运用图像、投影片、录像等开展直观性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讲“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损害”时,可播放环境污染方面的录像,形象地展示人类受废气污染产生的呼吸道疾病。
3.借喻法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字空间概念,想象一些抽象的地理数字,如对“人口的机械增长”这一叙述,可借助本县情况进行介绍;二是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原型,启发其思考地理规律和成因,如借助借助火锅里汤沸滚的情境想象气流的上升。
4.实验法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原理。如讲地转偏向力的时候,我让学生将水池装满水,然后打开排水孔,观察水流形成的漩涡的方向,并适时地分析漩涡形成的原因。
5.讨论法讨论有助于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在河流中游泳时,于不同时段下水上岸的感受,来体会海陆热力差异。
三、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常言道:清水煮菜无滋无味。同理,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加点调料,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就能有效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例如,在讲盐碱化问题时,我讲了操场跑道上撒了大量的工业用盐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杂草丛生,这样学生对盐碱地是低产田就有了较清晰地认识。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化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学生易于听明白。这些例子,使学生感到地理课贴近现实生活,有东西可学,学后可用,兴趣自然高。
2.紧贴生活可以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会产生明显的感受,这是学生自己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是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亦是对自己终身发展有帮助的地理知识。比如,在我在讲矿产资源时,就适时向学生讲授,“我县是矿产大县,磷矿储量近十亿吨,品位高达26~38%,位居湖北省第三,全国第四”。学生们通过老师讲解,对家乡有了深入的认识,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使命感和奋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