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0: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自然的语言课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生的世界是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彼此交融构成的整体。但是,近十余年,自然在学生们的世界里越来越缺失了。
首先,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电子产品,不愿外出接触自然;其次,城市离原始的自然生态越来越远,更多的人工环境取代了自然环境,城市里的学生远离了大自然中的树林、小溪和草地;另外,高悬的学生安全之剑,使学校不敢轻易将学生放出校门、带入郊外,家长也不敢轻易把孩子放入大自然。
儿童因为缺乏与大自然的交流而产生了种种身心问题,如多动症、自闭症、过敏症、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本文的“大自然缺乏症”,指的就是人类因疏远自然而产生的各种不良“症状”,尤其是少年儿童人群,可能还会有抑郁、无聊或孤独感。目前,很多小学生只会在虚拟世界里玩,却不会在现实世界中玩,更不懂得如何跟自然打交道。而在西方国家的教育界,一场“让孩子重返大自然”的运动已经悄然展开。
二、开设大自然课程的意义
美国儿童与自然网络的创始人和荣誉主席、震撼全美教育界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的作者理查德・洛夫 (Richard Louv)认为,散漫的户外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需要宽松的、没有条条框框的梦想时间,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体验大自然”,“当我们身处户外的大自然时,除非戴着iPod,我们所有的感官都同时处于工作状态”。
佛蒙特州明德学院心理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大自然的剂量”可以用一种安全、廉价的方式帮助管理儿童多动症。研究表明,同样的时间,与其他环境相比,公园里的一次20分钟的个别指导参观,更有助于增加年龄介于7岁至12岁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自然可以成为一门“课程”。
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少年儿童,是否宁可待在家里上网,也不肯到户外走走?是否去了户外还带着耳机?是否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否不懂得与人分享?是否过胖、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抑郁倾向?如果是,他们可能患了大自然缺失症;如果是,应该让他们回到大自然,与大自然重修旧好。
三、开发大自然课程资源
为了改善和逐步消除城市小学生“大自然缺失症”,使他们从自然中获得成长的经验与快乐,课题组及相关实验学校根据认识、保护自然生态的需要和理论,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校园和郊外的自然环境资源,研究设计了各类自然观察与体验的主题活动,为学生开设了大自然课程。
课题组将“大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内容确定为:在人口集中、自然生态相对较弱的城区小学开设动植物观察、水文气象观测、自然生态体验与探究、农作物种植、珍爱自然、环境保护与宣传等一系列关于大自然的系列活动课程,并进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倡导家长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而不是把孩子困在各种培训班里。
四、实施大自然课程
除了专题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之外,课题组还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了嘉和苑小学、翠庭园小学、乐农新村小学、恒盛幼儿园等六所学校(幼儿园)作为实验学校,选取安徽省珍稀鸟类保护工作者联合会、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试验基地,分别承担了“城区小学观鸟课程”“大自然科学微电影实践”“躬耕种植课程”“苗、朵、果的课程”“自然环保调查体验课程”“校园养殖体验课程”等相关子课题的研究。
1.校内实践
嘉和苑小学把大自然搬到了学校。校长亲自带领师生充实、创新了学校的模拟湿地池塘系统、科学植物园、科学长廊、芭蕉园,策划并设置了六要素气象站、太阳光伏发电系统,用标志介绍牌为校内植物挂上“身份证”,把一部分大自然搬到了校园里。科学课、综合实践课、语文课等有了见证实物的场景,学生得以借此体验、感受和领悟大自然。
侯店小学设立了种植园,带领学生在躬耕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协作能力。学校还在躬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编了躬耕课程校本教材,把农艺知识写进课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躬耕文化,体验躬耕的乐趣。
南门小学长期开展养蚕科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到农场参观桑园、采桑,在校园内、在家里亲自养蚕,观察蚕的一生。
2.校外实践
近两年来,名师工作室暨课题组先后多次组织大批学生带着课题到湿地、山区、湖边,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认识植物、夜观两爬、欣赏蝴蝶、观鸟、生态保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如到安庆升金湖开展冬季候鸟观察与保育活动,到巢湖数块天然湿地进行考察与研究,到龙眠山观鸟,到岳西鹞落坪进行动植物调查活动,组织科技小组走进黄山浮溪进行蝶类、两栖类动物调查活动,等等。
1、入题(导)
而就在沉思和遐想中,或许,我真的明白了:为什么春天是水晶那样的颜色、夏天为什么走路是(划“Z”动作)字形的、秋天的风是如何变甜(闻的动作)的、而冬天的水变得比我还瘦(小瘦石枯)。
可这大自然又太过神奇而难以捉摸,甚至没办法用文字沉淀下来,就说这水,水有:
1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水变得如此“温柔”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水怎么有那么股“霸气”
3唯有长江水。无语而东流,这水什么时候又显得那样的无奈。
可别说,水有千变万化,树有万种风情,云有千百态姿,月有阴晴圆缺,连在树上叽叽喳喳小鸟也会南来北往。
唉,这本课外书,也太耐读了。
2、第一次点评
从情感方、立意、感悟来评
总结:你还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尝到风的甜味,共享雪花的快乐。这就叫有情(课件展示)
点:这情,不仅是你的魂,也是大自然的魂,更是你写作的魂。
3、导:
作家告诉我,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脸,一首清新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唱入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新谢的春泥,一声春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漫天的白云。(课件4)
语文老师对我说,关于春的名字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在昆虫噬草时猛然感到的,一个孩子在放风筝的时候,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相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亲切的耳语为这季节命名――春。(课件5)
一位饱经战火的老将军对我说,春呀,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守着一老根,北地千宅万户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将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占领了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春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人们长期虔诚的祝祷而美丽起来。
孩子告诉我,春天到了,鸟儿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广度和深度,可是所有鸟儿的数学肯定不及格,要不,它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为什么不宣布最后的结果(课件6)
我问一位老农民,春天是什么他什么也没有说,蹲在田埂上,看着眼前刚翻的新泥,“嘿嘿”地笑了。
4、第二次练笔
那你们能告诉我,这春天又是怎样的?
学生练笔(7分钟)课件展示
(一)静静地坐在花丛边,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我知道,那是幸福在绽放;缓缓地慢步在树林中,我听到了树长的声音,我知道,那是幸福在成长;悠然地沉浸在甜蜜之中,我知道,那是幸福在环绕;迷惘地徘徊在痛苦边缘,我知道,那是幸福在等待
(二)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
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5、第二次点评
从描写角度点评
总结:绘声.绘色,绘形这就是文采,也就是形象、生动 课件展示
把不可捉摸的事物,借助修辞而触手就可及,这就叫具体 课件展示
6、总结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大师,这不为过;说她是最出色的音乐家,这还不够;说她是最优秀的舞蹈家,她远不止;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课件展示)
教学反思
有时候,我在想,我可能是全校最懒的老师。作业不愿意多布置,因为有后面老师劳神的批改。但有时候,我可能又是全校最勤劳的老师,因为,在学生作文的批改方面,我是改得最多最详细的,学生最喜欢读我评语,甚至把我的评语写在了他们的摘抄本上。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科普小品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情景】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原案例:
片段一:
导入: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大自然的风景画。(出示多媒体课件)大自然美吗?大自然很美,她的文字也很有趣,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云、石)你是从哪几个小节中知道的?(2~6小节)
分析:出示风景画似乎与文章本身的联系并不是很大,可以换种方式导入,既能与文章有密切的联系,又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片段二:
昨天老师已布置了让大家搜集与课文相关资料的作业,现在请看课文2~6小节,介绍了三种大自然的文字,各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喜欢或最熟悉的一种文字,先在组内介绍,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其余同学可以做补充。
(组内交流3~5分钟)汇报。
分析: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这样设计符合这样的教学理念,但问题不够明确,找出文字,并讨论它们的作用让问题明朗化,学生更容易操作实施。
片段三:挑选你认为感受最深的句或段,读给大家听。
没有具体化,另外,学生的知识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介绍的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没有拓展知识。
片段四:没有将描写花岗石那段文字好好分析语言的生动形象,为学生的仿写设置了障碍。
改进后的教案:
片段一:
一、复习导入,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生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把“大自然”这本书分为了哪两册,每一册分别介绍了哪些文字?
过渡: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记忆犹新,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这本书中的文字非常感兴趣。那么大自然的文字究竟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用“――”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分析:导入紧扣文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门见山提出两个问题:(1)哪些文字?(2)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线索,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向,提高了学习效率。
片段二:
在教学星星一段时,这样处理:
1.是啊,茫茫夜空,点点繁星,是指路的明灯,你还知道天书上哪些辨别方向的文字?
2.确实如果我们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即使你在野外迷了路也不用担心,课件出示儿歌――《即使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补充介绍沟渠北边的雪先化)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去想。
指名读,其他学生认真听。
3.小结:大自然的文字无论是天书还是地书都可以辨别方向,多么神奇,记住了吗?
分析:教师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的拓展资料,让学生知道不仅仅是天上的星星有辨别方向的作用,其实,自然界中还有很多事物能辨别方向。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片段三:
伊林说:“就是最有趣的内容和见解,要是用贫乏的、没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也会是枯燥乏味的。”因此他每次写作都绞尽脑汁,不断构思,作品《十万个为什么》语言活泼简明,深受全世界读者喜欢。
1.请同学们再次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的6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伊林的语言生动活泼、吸引读者的?
2.交流讨论:“居民”、“披着毛皮”、“爬”、连续三个问号……
3.重点交流“爬”。这个“爬”如果老师把它换成“移”好不好,为什么?(“爬”既可以看出冰块移动得很慢又给人生动有趣的感觉,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乌龟在慢吞吞地爬着,多么可爱啊!)
那么现在你知道“爬”为什么加双引号吗?(并不是真正的爬,而是冰块在移动。)
4.相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语句,读出它的生动有趣。
分析:虽然本文是说明文,但一点也不枯燥,源于文字生动形象,特别是第6小节,所以要重点分析,学习方法,为仿写奠定基础。
片段四:
拓展《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号”?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颠。这就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经是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分析:出示这首诗两个作用:
1.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更多大自然的文字和作用,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可以参照这首诗中不同的句式练习仿写。
【教学反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小丽的话,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课文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专项训练】
看图写话,描写春天的景色,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区分同音字“代”“带”,指导书写“作”“昨”两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书写“特别”两个字,提问:“谁认识老师写的这两个字?”学生回答并领读。师:“哪位同学知道‘特别’是什么意思呢?”(特别就是和别的不一样)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新课,把学生带入课文中。】
二、识字学词
(一)自主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呀?(问老师和小伙伴,查生字表,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教师巡视并指导读文,师生交流。
(二)交流自学情况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语。(接火车读、同桌轮读……)
2.学生汇报识字情况。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带”“代”读音相同,你怎么区分?怎么组词?(学生回答)
(三)指导规范书写
1.大屏幕出示田字格中生字,指名读,齐读。
2.用生字组词、扩词、造句。
3.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占格位置,师重点指导“作”“昨”两个字。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小组内展示学生写的字并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浅入深地进行写字指导,加强识字效果。】
三、熟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
1.师:我们刚才学的生字宝宝藏进课文里,大家赶快找到他们,并再读课文。读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同桌读……)
(二)合作交流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大家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1.我知道了特别的作业是什么,小丽的画很漂亮,这份作业很特别,因为她爱护了花草树木。(出示课件:玉兰花)
2.小丽做得对,我们要向她学习,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花草树木。
3.小丽的作业和大家不一样,说明她爱动脑筋。
……
4.师:同学们,真棒!收获可真不少呀!小丽的作业最好,但其他小朋友也并不是故意破坏花草树木,只要以后不再做了,他们也是最棒的。
(三)展示收获
1.教师展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学生运用书中语言说说图片内容。
2.师小结:春天那么美丽,人人都很喜欢,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做朋友。只有这样,春天才会更美,大自然才会更美。让我们做绿色的环保小卫士,让春天永远美丽。
【设计意图:教师从学生已有资源入手,通过自读、感悟、思考、尊重学生体验,在互动中焕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特别的作业
小朋友:红红的桃花 嫩嫩的桑叶 细细的柳枝
小丽:一幅画
(爱护花草树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识字效果,回顾课文内容。
2.专项训练,看图写话,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认读。
2.指名读文。思考:为什么小丽的作业最好?
二、专项训练――看图写话
(一)学习语言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完成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桃花 ( )的桑叶 ( )的柳枝 ( )的小草
(2)照样子,写句子。
例:今天,小朋友有的带来了红红的桃花,有的带来了嫩嫩的桑叶,有的带来了细细的柳枝,还有的……
( ),( )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2.学生完成汇报结果。
3.展示检测,每组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4.师:大家做得很好,通过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排比的句子,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设计意图:以课文为基础,了解词语对景色描写的作用。】
(二)尝试运用
1.课件视频欣赏美丽的春天。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整理。
春天到了,( )的桃花开了,( )的小草绿了,( )的柳枝发芽了,还有小鸟在枝头( )地叫着。小朋友来到田野里,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大家玩得真高兴!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写话训练。
4.展示检测。
(1)班内展示: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完成的习作。教师点评。
春天到了,(红红)的桃花开了,(青青)的小草绿了,(嫩嫩)的柳枝发芽了,还有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叫着。小朋友来到田野里,有的(放风筝),有的(画画),有的(做标本),还有的(捉迷藏),大家玩得真高兴!
(2)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互相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汇报、交流,提高写话能力,培养写作兴趣。】
三、展示检测
谈谈你通过这两节课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美丽的春天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熟悉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抒发什么感情,讲清什么道理,教师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才能再给学生讲解。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才能把文章讲清楚,讲透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最近笔者听了一些年轻教师讲课,对讲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一些看法,写出来与老师们探讨。
一、深入文本才能理解文意
笔者听过一位教师讲高尔基的《海燕》这篇课文,这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海燕的形象有所了解,首先出示海燕的图片,然后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象征手法,学生读课文后,教师提问学生暴风雨的三个场景,让学生找了找课文中描写暴风雨的句子,总结出海燕象征革命战士,其他的海鸟及乌云闪电分别象征了什么,就这样课就结束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没有讲到海燕的形象,这篇文章就是写海燕,赏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海燕在暴风雨中搏击,高傲地飞翔,它蔑视一切黑暗势力,体现了革命者的战斗精神。暴风雨是展现海燕形象的背景,也就是说海燕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表现出了战斗精神,讲课没有把握住重点,这节课还缺乏教师和学生有激情的朗读,整堂课上得平淡,毫无生气。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一位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放了几张风景图片,讲了文章的观点,讲了每段的段意,就完成了教学,没有深入文本,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含意,体味作品的内涵。学生对文章内容没有理解,也难以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笔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教师在讲课时应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以此来体会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教学中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吃透文本,课文看上两遍,再熟悉一下教案就上课了,对课文没有完整的把握,没自己的理解,结果是讲课重点讲不到,或者是只讲表面上的东西,不能深入理解文本,难以把一些正确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的生命力。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教师首先范读,用赞扬而激烈的语气,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范读会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朗读后让学生说出从课文的朗读中读到了什么,总结出海燕高傲、勇敢、敏感的特点。再从暴风雨的三个场景中,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让学生分小组读三个场景,注意语气、重音、停顿,体会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最后一段是全文,全文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通过朗读,学生对海燕的形象和精神有了整体的印象,再深入课文,引导比较赏析,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体会本文的象征手法内涵。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敬畏自然》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的观点,首先要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但对这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散文,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教学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品析法、点拨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如讲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作者用“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来说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少之又少。还有如:“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该句运用了比喻,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点明人类无节制地开采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的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危及人类自身。让学生联系这几年由于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的平衡,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些事件,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对课文进行总结,作者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惧,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的认识会有所提高,由此产生敬畏自然的意识。
三、适度使用课件
现在的教学都在使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和直观,学生借助课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但使用不当,则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位老师在讲《敬畏自然》这篇课文,导入新课时放了几张风光片,湖光山色、红叶飘落的画面非常漂亮,学生也在感叹。接下来是教师介绍作者,学生读课文,念生字,整体感知。让人感觉教师放风光片的目的,只是看自然界的美丽?笔者认为这里缺少一种对比,缺少自然界被人类破坏的景象,缺少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沙尘暴、洪水泛滥、干旱及地震后的惨象图片。假如再向学生展示这样的图片,学生会懂得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的后果是什么,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这样教学效果会更明显些。再往下讲课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形象、深刻。
还有一位老师在讲冰心的《谈生命》这篇课文时,只是把课文里的一些词语摘出来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思考,这些描写一江春水的词语和对一棵小树描写的词语表现了生命历程和阶段。没有引导学生很好地看课文,赏析课文语言的内涵。这篇文章应让学生体会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的鲜活形象,揣摩文中蕴涵的哲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老师要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探讨 “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个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态度。回答作者对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什么,宣示怎样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就是:人生要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仅仅根据课件上的一些词语来理解问题,会使学生感觉太抽象了。
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很大的。用得恰当会使课堂生辉,但用多了会影响学生的形象性思维,用少了会使人感觉讲课内容不完整,课件没有很好地展现讲课内容,所以要根据课文的讲解需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对课文还要有教师的讲解,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学会联想、想象。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旅”“浦”等12个生字。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说教法
结合多媒体资源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优势,我把语文课堂和课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2.利用各种媒体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新词和课文内容,促进学习。
三、说学法
1.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2.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3.在导学第2段后,让课件资源紧随学生步骤,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自主学习3、4段。
四、说教学过程
统筹以上计划我计划教学过程为以下几个步骤:整体感知—自主识字—赏读情趣—拓展延伸。
首先我通过谈话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范读课文后,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兴奋了起来。这时,我利用课件把本课该掌握的生字和词语展示出来让学生识读并加以讲解。课件的直观和实用性及时满足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情趣,既解决了平时生字教学时枯燥学生不愿听的难题,同时又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积极性,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件教学字词的这一优势我也运用于总结课文生字词这一方面,如课文中的出现的多音字和叠词积累。
幻灯片的使用符合学生活泼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主动积极调动视听感官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激发了学生对生字新词学习的热情,学得轻松,学得主动,逐渐养成乐学生字新词的习惯,这真是让学生受益终身。解决了以往课堂识字教学中,教师苦口婆心的比划,学生“自以为是”不听讲,或是不懂得要听讲的现象。使得生字教学与词语积累方面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在赏读情趣这一环节,我打算导学蒲公英传播种子这一小节,苍耳和豌豆两小节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低段学生还不适宜完全让其自学,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示范和指导。
现在的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得少,只有少数学生见过文中提到的植物,如果单凭老师一张嘴说很难与全班同学形成共鸣,于是我用图片的方式把蒲公英、苍耳、豌豆一一展示,把“降落伞”“铠甲”“豆荚”都带进课堂,结合课文诗句,老师分析讲解,同学们的各抒己见,植物生长的特点和大自然的无穷趣味,便从孩子们口中一一说出,从孩子们一张张笑脸上流露出来,达到了情感体验。
正是由于实物图片这一纽带,轻易地把少数人的情感体验变成了全班学生共同的情感体验,由少到多,由点到全,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把教学推向了一个。
有了情感体验还不够,学生虽然知道了蒲公英是借助风婆婆去旅行却还不能深刻明白蒲公英如何借助风力传播种子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学生讨论后我给他们展示了蒲公英传播种子的视频。让孩子们随着视频中的蒲公英娃娃一块去旅行。
并伺机解释“微风轻轻一吹蒲公英娃娃就一个接一个向四面八方飘去,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纷纷’。”视频看完,不但懂了蒲公英传播种子方法,还理解了重点词语,真是一举多得。
当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话匣子便打开了,我顺势引导用填空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想象,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说和说自己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再用课件展示有代表性方法传播种子的植物的相关知识。
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在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这一要点,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在结合课文用反义词的方法总结发现奥秘的方法,那就是“细心”,做一个用心的孩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网络课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深得学生喜欢,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能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在巩固练习时要增加训练密度,提高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人机互动,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让语文走进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乐趣,只要做有心人就会获得更多知识与乐趣!感谢班班通走进教室,让我们快乐又轻松结束了一堂课。
设计理念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8个会认字,会写“天、只、儿、两、见”5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诗歌以简洁明快、丰富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静谧的夜晚,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妙趣及夜色的温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丰富、生动的画面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想像世界,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和朗读能力,通过他们的画笔展示脑海中的夜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之间的联系,发挥想像,体会晴朗夜空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让我们给来听课的老师们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好吗?齐背《古朗月行》。
2、刚才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小时候看月亮的情景,小朋友们喜欢看月亮吗?
3、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月亮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圆月图,问:这是什么样的月亮?能用一个两个一样的词来说吗?
4、出示弯月图,问,这又是什么样的月亮?
5、这样美丽的月亮姐姐挂在蓝蓝的夜空中是多么美丽呀!有一位名叫叶圣陶的老爷爷把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小小的船》(板书课题)
二、指导书写生字“小”
1、和老师一起书空。
2、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小”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
3、学生书写这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初读儿歌,认读生字
1、自由读儿歌,和同桌一起认认生字。
2、课件出示儿歌,读读红色的文中生词。
3、将生词单独摘出来你还能读吗?开火车读生词。
4、玩摘星星的游戏,星星后面有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
5、齐读课文。
四、学习儿歌内容,练习说话
1、齐读儿歌,思考,儿歌有几句话?
2、男生读第一句,女生思考: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弯弯的月亮为什么像小船呢?
4、出示:弯弯的月亮像()说话练习。
5、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弯弯的?
出示:弯弯的()
6、女生读第二句,男生思考:我在船上看到了什么?
7、出示:闪闪的星星像()
8、出示全文,观察“弯弯”“闪闪”“蓝蓝”“小小”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你还知道有哪些词语也是这样的?这些词语叫做“叠词”。
9、练读全文,配乐朗诵。
五、拓展练习
1、放歌曲《小白船》,欣赏,想象你坐在月亮船上还能看到什么?
2、交流回答。
六、补充练习
1、《静夜思》
2、有关月亮的成语。
多媒体教学,也有很多不容忽视优点。
1)直观化、形象化。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活跃气氛,寓学于乐。例如,在讲授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如果配有相关的大自然的图片,再让学生聆听大自然中亲切、优美、动听的声音,让他们在心灵轻松、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相关内容,会让课堂气氛更加温馨愉快,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3)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在形、声、色等方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从而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总结了语文教学关键的几点,认为课堂要突出“五多”:引入――多兴趣、多问题;形式――多方法、多手段;气氛――多沟通,多反馈;探索――多深度,多创新;结尾――多激情、多悬念。上课开始时能让人一见钟情,结束时会余音绕梁……
围绕着这几点,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掌握好一个合适的“度”,因为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更要注重文本教学,用多媒体,但不能以它为主,要把握文本,让多媒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课文PPT数量控制在5~10张,这个数量可以避免放映员现象出现,要灵活机动,不能舍本逐末。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在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时候,总觉得不够完美,与心中的印象相去甚远,不是人物不够形象,就是情节欠缺细致,甚至人物的外貌与自己想象的天壤之别……归根结底,其实这都是原来阅读名著作品的时候,根据想象,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先入为主。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
在具体的运用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实际出发,把科学性、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注意从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点,把握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2)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目前的多媒体教学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3)简洁实用,而不能刻意追求动画。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服务的,应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为第一要素,不能刻意追求动画的演示,否则可能会舍本逐末。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界面要突出教学内容,背景不能过于花哨,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使学生在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应用综合识字法认识本课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3、创编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品味语言魅力、积累语言、发挥想象力。自主识字,
2、运用综合识字法进行识字。
教具准备:
①铃铛1个;②课件、磁带、录音机;③磁钉、卡片(补充:呼快新);④课前贴上“柳树、燕子”,板书音节;⑤识字记录卡;⑥学生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师举起铃铛晃动两下)
2、板书:铃铛读读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
3、同学们你们见过“雨铃铛”吗?
4、板书:雨(课题变成雨铃铛)这个“雨”和“铃铛”有什么关系呢?
5、我们还是来看看雨中的情景吧!
[点评:以实物“铃铛”导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地认识“铃铛”两个字,再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在看雨景时,知道“雨铃铛”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二、雨中漫步
1、课件:雨景、雨声
2、师:谁来说说“雨铃铛”指的是什么?
3、生:(雨水顺着房檐滴落下来的小雨滴像小铃铛。)
4、师:著名作家金波爷爷听着雨声看着雨景浮想联篇写下了一首清新别致的小诗——《雨铃铛》,你们想听听吗?
[点评:课件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美的意境之中,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知道了雨和铃铛的关系。]
三、初读诗文
1、课件:读文(学生边欣赏雨景边听)
2、师:你喜欢这首小诗吗?快把书打开P58读一读吧!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用笔圈起来,让大家帮你。
[点评: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激起了阅读这首诗歌的愿望。]
四、品读背诵
1、想一想:为什么把春雨比作“雨铃铛”呢?你觉得雨声还像什么?(雨声像琴声、珍珠落地声、炒豆子声……)
2、找出描写“雨声”的词语,再读一读:沙沙响丁零当啷
3、放在文中应怎样读呢?学生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师可以范读指导(生评)。
4、分组:选喜欢的方式读,来感受雨中的世界。
5、小组汇报朗读
6、大家评议(自评、互评、师评)
7、背诵课文课件:为画面配乐
[点评:学生在品读的同时进一步受到诗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熏陶,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美妙无穷。]
五、自主识字
1、师:我觉得你们就像一群小燕子,我们一起来盖房子吧!其实盖房子很简单,你只要记住这些字就能盖房子,让我们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些字吧!
2、出示卡片(边读、边说识记方法、边分类贴在黑板上):①、沙、串(编字谜);②、招、呼、快、盖、响(动作、表演);③、房檐、新(观察法);④、铃铛(结合实物记);⑤、洒、珠(分析结构法)。
[点评:鼓励学生根据字的特点采用多种识字法灵活识记,特别是识记“招、呼”两个字时,让学生向周围的同学、老师打个招呼,知道打招呼要用“手”和“口”,很快记住“招”有提手旁,“呼”有口字旁。]
六、“盖房子”游戏:
请学生把字卡放在相应的音节下面,师板画一座房子。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组成词再说一句话。
[点评:学生积极性高,从而顺利完成“字——词——句”的训练。]
七、反馈识字:
1、拿出识字记录卡:师讲清要求
*******识字记录卡*******2003.4.11
课题《雨铃铛》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
我的收获:
认识了_______个字不认识_____个字
同桌奖我:
家长的话:
2、同桌用字卡互查,查后填表
[点评:同桌间用小铃铛奖励:全认识了得到6个小铃铛,可涂上对方喜欢的颜色,错1个得到5个,依次类推。同学们对此项活动兴趣极浓,效果很好。]
八、课中休息:
小雨沙沙(边听音乐边唱边表演)
九、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哪个字最难写?
2、课件演示:(难写的生字)学生仔细观察:①、字在格中位置、结构;②、笔顺;③、笔画;说一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点?
3、生描描、写写(边描边说)
4、反馈、评议(自评、互评、师评)
[点评:按“观察——提醒——描写——评议”四个步骤来指导写字,“评议”包括自评、师评、他评。相信长此下去,学生的写字水平会得到提高。]
十、想象创编
1、再读课文,问:春雨还在“招呼”谁?
2、想一想,说一说春雨还会落在哪里?会引起什么变化?(创编课文)
3、小组汇报:本组成员共同创编的课文
春游去哪儿玩!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
能就春游地点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意识。
2.在交谈中能尊重同学,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合作设计出春游方案。
3.发现身边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
在交谈中能尊重同学,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
难点
发现身边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歌曲。说一说,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哪里找到了春天?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哩哩……
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春游去哪儿玩!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读课题《春游去哪儿玩!》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交际主题
(课件出示)
师: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我们怎么才可以找到春天呢?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你知道图片中的小朋友们,他们要去干什么吗?
生:春
游
师:春天里好玩的地方可多了,我们去哪儿春游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讨论讨论吧!
二、交际指导
1.交流之前,分小组先进行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考察,了解自己所在的城乡情况,搜集同学们平时喜欢的户外活动地点,做到心中有数,再考虑如何向同学们阐述自己的观点。
2.先分小组商量商量。分组交流中,要能主动发言,认真表达自己的理念和相关观点。陈述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时,可以引用
自己的调查结论或亲身体验,这样更有说服力。
3.在表达观点时能够使用普通话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4.在全班总结、评议时,要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客观的比较、评价,再投票选出最终地点。发言时,注意语言规范,条理清晰,表达流畅。
三、交际方法
1.看图启思路。
仔细看插图,想一想每幅图画的是哪儿?人们在干什么?针对图片交流的话题内容、春游的地点、活动方式给予启发。
(课件出示图片)
2.
组内讨论。
想一想你春天去哪儿旅游过?那儿有什么好玩的,可以开展什么活动?如去公园观赏桃花、去小河边听流水哗哗响、去爬山、去郊外踏青放风筝等。
3.组内练习。
选定地点后,就自己练着说一说,我们春游去哪个,为什么去那儿(有什么好玩的,我们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说明白了准备小组内交流。
4.课堂展示。
在小组内依次说说推荐的地点和理由,选出本组内觉得春游最好的一个地方,然后定出本组内的1位同学在全班汇报的同学。注意把推荐理由说清楚。
5.课堂评议谁最棒。
小组评议,看讲的同学想法和理由说清楚没有,同时也要评一评听的同学是不是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不打断别人的话。讨论后评一评谁的计划最好。
四、注意事项
说:每个人只能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推荐。要说清楚想法和理由。
听: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尽量不打断别人。
五、交际示例
老师:说一说自己心中最美的地方?
(课件出示)
生1:我觉得去老龙潭比较好,那里有清澈的泉水,里面有好多鱼,我们可以在泉边野炊。
生2:我觉得去黄河公园玩比较好,那里有一个大广场,我们可以在广场上放风筝。
生3:
说到春游,让我想起和妈妈一起挖野菜。温暖的春风吹着,妈妈一边挖野菜,一边教我认识各种野菜的名字和功效,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生4:我们男孩子喜欢探险,如果老师带着我们去森林探险,那真是太刺激了。不过,老师说过,安全最重要,如果探险,还是有老师带着,在一个熟悉没有危险的地方比较好。
生5:我觉得去森林公园玩最好,因为那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美丽的植物,还有一个小湖。我们可以在那里采摘植物标本,还可以到湖上划船。
欣赏图片,小组讨论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指导,
请学生分组完成,课堂展示。
学生阅读推荐作品,并学习表达方法。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与人交流时的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选定自己小组推荐的地方,并归纳推荐理由。
通过分析情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提会到注意说话的语气。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春游去哪儿玩,要注意说清楚想法和理由;并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尽量不打断别人。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板书
一、交际主题---春游
二、交际指导
三、交际方法
1.看图启思路。
2.组内讨论。
3.组内练习。
4.课堂展示。
5.课堂评议。
四、注意事项
小学课文中许多描写的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风光。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好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如,教学《泉城》一课,可以把这种美集中体现在朗读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悟泉水的美,激发他们对济南泉水的向往。教学环节可以这样:(1)读中找景,用“”圈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句子。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初步感知美。(2)读中找特点,用“―――”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珍珠泉的这个句子,因为这句话把珍珠泉神奇的特点写出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黑虎泉的句子,因为我似乎听到了流水声。”教师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句子,加上动作读读句子,加上流水声读读句子,使学生心中对美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在读中感悟了济南泉水的美,感受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
二、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对课文内容与其进行一百次生硬的说教,不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接受教育又增长知识。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多媒体课件渗透环境教育。
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让学生欣赏、想象、对比。学生通过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内化为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依恋,继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他们会感叹: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2.抓住重点课文和重点语句,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章短小,语言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重点语句,说体会,加深理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锋利的斧头”,不仅仅指的是人们砍伐树木的工具,还包括人们的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行为。《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完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动笔写写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学生写道:“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保护地球=热爱妈妈,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请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废水。”可见学生们的心肯定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幼小的心灵里油然而生出一个想法:保护地球吧!那是我们的家啊!
三、通过作文教学,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一次作文教学中有学生写《假如我是环保专家》,其中写道:“以前天是湛蓝的,水是清澈的;现在天是灰蒙蒙的,水是浑浊浊的,许多飞鸟走兽不现其踪迹,鱼虾之类少得可怜。假如我是环保专家,我首先处理的是那些成堆成堆的垃圾,一个城市一天要埋掉数以千吨的垃圾,一些垃圾能腐烂,而白色污染几千年都烂不掉。我想要发明一种药水,滴上一些就能使垃圾自动分解,还给大家天之蓝、水之清,让飞鸟走兽能和人类协调共处。”通过这次的习作教学,让学生产生了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作文中表达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也就是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一节颗的成功与否,不是看你讲得如何如何生动,如何如何精彩,让学生如何听得泪流满面,整个课堂鸦雀无声,老师一人表演。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阵地,教学要有宏观意识和人才意识。宏观性要在课堂上体现国家对语文教材编排的思想性培养;人才意识是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学以致用;趣味性是教师才华能力面的展示,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认知的环节。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之为一节完整的课。这就要求备好一节课是关键,现在我把小学语文课本《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案例给大家展示如下,以便共同学习。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悦,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学习文章表情达意的方式,模仿课文说说写写。
1.1 重点、难点
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2 学生分析
儿童是最富有活力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勃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有着大胆的及至梦幻的想像力。而文中“想变点儿什么”的一问,启开了想象的闸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想像空间。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美、亲近美。而且孩子与生俱来就有探索、实践的欲望,他们对现实世界已具有一定的的生活经验,乐于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让他们在读中感受美、想像美,再去创造美,步步渐进,使他们身临其境,趣味盎然。
1.3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情激趣、以问激趣、以动激趣、情景激趣等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生动了课堂教学。
1.4 教学过程
(1)导入,揭示课题。
① 小朋友,你们喜欢夏天吗?在夏天的时候,你喜欢做些什么?你们见过大大的荷叶吗?有一个小朋友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真想变成大大和荷叶》(板书课题)
评析: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带有情感体验的认识需要,它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篇课文的题目富有儿童气息,贴近儿童世界。在揭示课题时,我首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了学生对充满迷幻色彩的夏天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发学生对大自然亲近、融于大自然的渴望,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
②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谁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为什么想变成荷叶?你有没有想过变成别的东西?……)
评析: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不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这时,学生明确了读的目的,朗读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同时也为课堂上老师的有的放矢打下了基础。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先读通顺课文,然后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朗读课文,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想一想,你已经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2)检查学习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归纳总结:
①“我”为什么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
②“我”为什么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评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十分重要。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能力还比较低,他们的问题比较零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比较、总结,使学生的思考点集中到课文的中心内容上来。可以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在课文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既突出了教学的目标,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而且可爱的学生会觉得老师总结的问题就是自己思考的问题,满足了自己的成就感,他们学习的热情就会激发出来。
3 欣赏想象,读中感悟
(1)“我”想变点儿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自由交流,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①雨滴:
师:雨滴像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睡在绿叶上的雨滴。雨滴睡在绿叶上会怎么想?你看到这个情景又会怎么想?
生:雨滴睡在绿叶很舒服。
生:雨滴就像一个可爱的孩子睡在一张绿色的床上。
生:雨滴想:我睡在绿叶上,真是舒服极了。一定会有许多人羡慕我的。……
指导学生读出小雨滴睡在绿叶上时的舒适、悠闲。
评析:多媒体课件融声、形、色、图于一体,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为教学过程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协助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我让学生欣赏雨滴睡在绿叶上的情景。这时,学生仿佛自己就是睡在绿叶上的雨滴,学习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了。
②小鱼:“清凌凌”的小河是什么样子的?小鱼在水里游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学生欣赏,再让学生学着小鱼的样子自由自在地在教室里游一游。
师:采访一下“小鱼”:你在清凌凌的小河里游来游去时,感到怎样?
生:河水清澈透明,我在水里游的时候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生:河水清凌凌的,我游泳时,可以呼吸到新鲜的氧气,感觉很舒服。
生:我在水里游的时候,感到很自由,很快乐。……
指导学生读出小鱼的自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