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0: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技能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前农发行信息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近年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迅速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地方和行业都积极开展了相关的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配合决定“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这一有利于推进鉴定工作的规定,行业加强了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流程和细则制定和完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仅就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其中之一的电线电缆行业分中心来说,从2003年宣布成立以来,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等政策的支持下,借助行业协会理事长单位和自身企业专业特长备受行业爱戴和尊敬的优势,组织全行业范围内的最优专家、教授、资深生产技术骨干人员,积极开展了本行业职业标准、职业分类、教材编写、培训大纲、鉴定考核理论与技能操作试题的编写,使得近年来的培训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级别的工人、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编写的教材至今还是各大企业员工培训的教材首选。也为本行业培养和鉴定了大批的技能人才。在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支持下,经过行业分中心的积极努力,目前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3个鉴定站、点,仅2013年一年,线缆行业开展鉴定工作1397人次,其中初、中、高级工及技师、高级技师共计978人取得了相应的证书。线缆分中心平均年鉴定人数千人左右,如果加上行业的两次全国性质的比赛,其成绩更是喜人。这其中少不了为电线电缆行业培训、发现了技能人才,为企业增添了人才力量,带来经济效益,为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做出了贡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与日俱增,技能人才收入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工人努力提升能力的积极性。在国家政策和行业工作的引领下,企业为技能人才的晋升打开了通道,企业对一线工人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一线技能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也为行业、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电线电缆行业,每一级的鉴定都有严格的申报资格要求,每批次的鉴定也都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流程,每一流程有着时间限制,制约各相关鉴定机构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完成申报人员的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及取证。对于鉴定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鉴定机构相关人员要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培训,取得相关的管理人员、考评员、高级考评员资格方可从事相关的工作。申请鉴定的人员首先由其所报的技能鉴定站、点进行资格初审,线缆分中心进行复审,经报指导中心确认后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参加人员只能申报符合级别的资格,对于技师和高级技师还增加了论文的写作和答辩、综合评审等环节,对于文集有抄袭的,一票否决,保证技师和高级技师质量。
三、技能鉴定工作中发现和遇到的问题
政府政策引领促使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快速发展,政策对技能工人的倾斜,如在大中城市有技能证书人员的居住证积分制度、小孩上学的优惠政策等等,使得技能工人也迫切想要通过技能鉴定实现自身技能水平的肯定,从而通过取得相应证书实现对生活水平的改善,这大大带动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电子科技进步,企业对员工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会进行机器的原始的操作方式,还需要懂得操作流程的原理,会在生产中使用电子设备等等,这就使员工需要学会更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电子技术,同时,学习的过程也使员工的素质得到的进一步地提升。企业对员工上岗、任职资格的要求,带动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快速发展,但是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旧的国家行业标准对高技能人才的限制。仍以线缆行业技能鉴定为例,行业国家标准和规范是在21世纪初制定和颁布的,十几年过去了,经济在发展,电子科技的快速进步,标准和规范也会因时代不同出现不足和落后的情况。如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因需要从低级到高级逐级上升,部分一线工人虽然有能力但因条件与标准不符,不能及时申报相应的级别,造成了高技能人才在数量上显得不足,这是能力与取证资格不相符的一种。2、学历对等级工鉴定的限制。原标准中对直接申报初、中、高级的人员学历的要求比较严,但十几年过去了,原来学历较低的工人因多年的一线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甚至有不少工人有相当多的小发明和创造、创新等,如果仅因为他们学历较低,限制其申报资格,不但不利于经验积累,更会影响到企业工人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效益和技能人才的培养。3、技术人员与工人一同参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影响。部分技术人员职称因各种条件限制,不能继续上升,因之前从事过相关的技能操作工作,选择走职业资格晋升渠道。这虽然在一方面增加了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但大部分技术人员不再从事一线的技术操作,他们的理论水平又相对一线工人较高,如不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只通过理论进行考试,这类人通过考试的机率要远远大于从事技能工作的人员,这不但起不到我们政策引领的培养、提升技能人才的目的,也必然对真正从事技能工作人才造成消极影响甚至是心里压力。4、地方特殊工种鉴定对行业鉴定工作的影响。在地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通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同时,有些也在进行特殊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这样造成了地方和行业同时有相类似的资格证书。相对来说,地方取得证书的人员更容易获得当地的相关优惠政策,而行业开展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对于特殊工种,毕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行业的技能鉴定应该更具有权威性。5、行业取证数据与人社部还不能很好地衔接。因特殊工种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准的,由行业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行业配套的职业分类、工种名称等更加细,在人社部统一的工种中未能衔接,因而从行业取得的证书只能在行业的网站中查得,未能在人社部的网络中查得,对地方给予取得资格证书的优惠待遇,员工就不能享受,这大大影响了技能人才参加鉴定的积极性。6、地区的差距与地区的发展互相影响。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相对发展得快,通过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也多,但发展慢的地区不是没有技能人才,也不一定没有比发展快的地区的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低,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反应出来的却是不同地区技能人才数量较大的差距,这又反过来影响到地区的相应指标。
四、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这些在鉴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整改或完善:1、更新完善办法。对于旧的国家行业标准对高技能人才的限制,为了配合和适应当下的发展要求和趋势,行业指导中心通过文件修改等方式,对技师、高级技师申报条件等内容进行了变更,制订出符合当下社会的高技能人才申报条件的办法。2、灵活参照标准,刚柔结合完成等级工申报。对于旧的国家行业标准对等级工鉴定的限制,可以对从事本行业制造工作的人员采用工作年限与企业推荐的方式,方便更多学历水平较低的一线生产工人有机会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文化水平。刚柔结合,即保证了鉴定工作的公平、公正、程序化、制约性,又不乏鼓励有技能又欠缺理论知识的人员积极申报。既符合技能操作工作的需求,又增加了企业技能人才来源多面性,对提升各职业资格层次员工素质、及自我价值观创造了条件;既保证了企业及时发现技能人才,又提升了员工参与技能操作工作的积极性,在发展企业、行业的同时,对企业、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对技术人才进行操作锻炼和培训。对于从技术岗位条件申报职业资格的技术人员,一般经过了学校的专业理论培训,入厂时都经历过一线操作锻炼,因而对他们进行规定学时的生产工艺操作培训,无疑是对他们技能水平提升的最好方式,也保证了技能证书的质量。4、明确特殊工种的鉴定途径,规范鉴定职责。就线缆行业来说,特殊工种的鉴定都是由行业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技能操作经验的资深人员进行授课,对参加鉴定人员进行操作指导,更容易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透彻,把每年从高技能人才论文中获取的经验分享给参加鉴定的人员,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操作考核也是由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给行业专业内的相关人员进行,保证了鉴定证书的质量。5、国家尽快出台相关的办法,做好网络的衔接。如国家出台相关办法,进一步确认行业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将行业特殊工种纳入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的相关工种编码中,这将大大推动行业职业技能教育和鉴定工作的发展。
二、对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大数据统计结果的反思考
我们随机调查了某地8389人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记录,其中有710名在两年内参加了2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61人参加了3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竟然还有一人2年内参加了6次不同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而且经核实该人这两年正在部队服役!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说明什么问题呢?表面上看,好像年龄越大越愿意,也越需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可事实是什么呢?有没有可能只有那些年龄大而不需要培训或者即使参加了培训对他们的就业也没有什么帮助的人才会来参加这种“拿个证在手里也没有什么坏处”的职业技能培训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4050政策,要领取社保补贴必须到街道、社区审核,而无奈地被迫参加这种自己并不愿意参加的培训班呢?我们还对参加不同工种的培训人员年龄分布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人员、性别、年龄都与培训指标考核有着极强的相关性。而与就业、培训愿望、企业的需求以及工种对性别、年龄的选择和要求均没有太大的相关性,更看不出哪些人更需要培训!
三、对如何提高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效益的几点建议
1.取消指标考核,建立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培训机制
改革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就是要提高政府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让需要培训的人能够得到培训,让企业需要的工种有人愿意学,学会了愿意做,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政府要做的是服务和培训补贴资金管理工作,要放开培训补贴工种限制。政府不能做民办培训机构的保姆。民办培训机构的发展以及工种的开发要完全交给市场,让市场决定他们开发和培训什么样的工种。就像新东方一样,他的优势就是外语培训,从出国留学外语培训开始,后来又根据市场需要推出了高考外语培训、四六级外语培训等,收到了很好效果。
2.充分利用好公办培训机构和高职院校的良好资源
公办培训机构、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培训设施、场地和师资力量,是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有利条件,有利于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发展。
3.民办培训机构只能作为补充而不能作为唯一依靠
从本质上说民办培训机构是商业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政府的培训任务交给他们,而指标考核又要通过他们来完成,培训工作就会受到民办培训机构的挟持,从而浪费政府的培训资金。
4.将企业的工程师、高级技师作为培训力量
可以考虑把企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作为培训力量,充分利用企业场地和生产设施、设备进行职业工种的培训,更多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对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进行培训资格认定,对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应准予招生进行相应工种的培训,对参加生产企业内部培训,经专家评议合格并能够被企业录用的学员应当给予补贴。培训机构也可以聘请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到学校兼职,将职业技能传授给学员。经培训机构培训的学员要经过相应工种的企业专家评估,被企业录用至少一年后方能拿到培训补贴。
5.加强技能实训,减少“黑板式”培训
技能培训的关键是技能,培训对象是成人,属成人教育范畴,很多技能是靠练习才能得到的,试想不下水只听讲,能成为游泳健将吗?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就业,企业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实在在的技能,它不同于大学教育!因此要想办法加强技能的实际训练,让受训者学到真正的技术。一个拿着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只能换换灯泡,或者甚至连家庭用电与工业用电都区别不开,万用表也不会用或者培训的时候都没见过,他怎么能胜任企业的平时工作?
6.多开展针对性、订单式培训
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就业,而不是知识储备,更不是为了养生。所以,人社部门要通过技术手段或大数据技术了解近期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订单式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
7.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
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让老百姓想学什么就能够知道到哪里去学,知道学什么工种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知道哪些企业需要具有哪些技能的人才,知道哪个行业薪资水平比较高,知道参加什么工种的培训就业后能拿到什么比例的培训补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什么样的工种。同时让培训机构知道哪些企业急需哪些工种的人才,怎么样才能培训出这些人才。这样政府才有更多的精力做好服务、做好管理、做好引导,而不是花大量的精力去协调哪个培训机构开设哪个工种的培训班或者这个培训班让哪个培训机构去开设,基层单位也不需要采用“虚拟时空技术”,疲于应付指标任务的完成。
8.让培训内容跟上时展,提高技能鉴定水平
加快行业、职业工种的培训标准制定科学的培训大纲,编写对应的培训教材,并且能够随着时展和技术发展动态更新,让培训出来的学员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而不是在Office2013的时代培训Office2003的使用,在大数据时代培训DBaseII的结构。
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初中级人才,其发展如何,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关系到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进程,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精神面貌,是经济和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应加强职业学校养成教育的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中职人才,将道德素质渗透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当中。
一、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的教育。(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处事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养成教育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规范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也要具有职业学校的特色,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道德规范,将职业素质与道德规范相融合,加深对所从事职业的感情,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教育。
二、加强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人世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种新文化、新事物铺天盖地地袭来,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无疑会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让许多没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不胫而走,使许多青少年在信息的洪流中丧失自我,成了典型的“游戏迷”、“网络迷”。西方文化及一些传媒网络带来的一些有害信息,吞噬了青少年单纯而天真的灵魂,使其沦为时代文化下的牺牲品。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他们张扬个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日趋“功利化”和“以自我为中心”,这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建立一种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
(二)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使得青少年在家中俨然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家长的过分娇宠让孩子变的任性、刁蛮,遇事不冷静,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家长离婚现象也很严重,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孩子的感情世界呈现“真空”现象,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也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频率。在教育方式上,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家长往往感到就业压力的严重,因此对孩子倾向于知识教育而忽略道德教育,使得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日趋“功利化”,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具体,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用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应对新时期德育建设提出的挑战已难以解决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就业,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道德教育,或干脆采取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方式,把德育的任务完全交给德育课的老师,把德育任务的执行完全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的去分析养成教育和学生之间的彼此关系,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认识,只是利用外界的校纪校规、惩罚这些硬性措施,而不能从根本上去贯彻道德教育。这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反感,不利于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
(四)学生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仍属于未成年群体,他们自身不成熟,容易被一些表面看起来新颖的事物所吸引,而缺乏一定的辨别力。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也很薄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践的脱节,进而导致学生从高度的自尊转向盲目的从众。他们的情绪也不够稳定,容易失落和迷茫,容易开心和愤怒,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导致一些错误和过失行为的发生,误入歧途。因此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着手,促进养成教育的形成。
三、职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道德认识不足
有的学生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缺乏公德心,破坏公物等,完全不顾及学校的道德行为规范。集体荣誉感差,拒绝参加集体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攀比成风、物质至上、极端的拜金主义,这种金钱至上的思想往往驱使他们不顾一切后果去偷窃、抢劫别的同学的钱财。诚信严重缺失,借书不按时还,把书上有用的内容随手撕下来为己所用,等等,还常常对教师和家长撒谎,严重阻碍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
(二)道德情感淡薄
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职校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有的甚至已经发生了扭曲,淡薄民族感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主流盲目地跟风和崇尚,张扬个性,注重潮流。对美的含义的理解也已经完全的扭曲,重视外在,而忽视内在修养的提高。缺乏责任感、缺少同情心、不够关心困难同学,对于一些救助生病同学的捐款活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注意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三)道德意志消沉
有的职校学生因为成绩差、基础差,觉得自己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没有资格和顺利升入高中的学生竞争。一直以来也从未得到过老师的赞许和肯定,学习上缺少动力,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及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挫败感,抗挫折能力相对薄弱,自控性也不强,无故的旷课,试图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因为身心发展不成熟,道德行为意志薄弱,常常因为兴趣和好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正确的行为,导致自我方向感迷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认同感降低,因此而陷入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中,过早的抽烟、酗酒,有的甚至靠来麻痹自己从而导致各种道德失范和道德犯罪。
(四)道德行为散漫
职校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生活习惯很差,自理能力也不强,有些维修家电专业的学生,却完全不会操作日常电器。有的任性骄纵,遇事不冷静,性格暴躁,遇事动怒,自我约束能力差,打架斗殴现象严重。纪律观念淡薄,无视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于别人的批评教育,自我感觉良好,报复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受到社会不良团体的影响和诱惑,拉帮结派,注重江湖道义和哥们义气,在校园里任意妄为,蓄意破坏公物,甚至走上了青少年犯罪的深渊。这些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更影响了职校生养成教育的形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1.在各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内容,体现职业道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高低关乎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被提上日程。学校应加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道德情感的培养,德育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将德育的精神渗透到所学专业的各门学科中来。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从而导致本末倒置。对于职业学校的德育培养,要更加体现职业特色,将职业指导、职业理想与德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加深对于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感情,养成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其全面提高德育素质的自觉性,达到德育培养的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和谐德育
德育的培养并不等同于“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特征和目标。学生不是“道德的容器”,想填充多少就填充多少,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能力的个体。道德的培养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德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为目的,以任何一种道德教条向学生进行灌输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道德的养成。要以人为本,利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辩论会、黑板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完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达到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增强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的落实是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而并不只有德育课的任课老师来担当,应该建立一支从校长、校团委、科任老师到后勤工作人员的合作化和正规化德育队伍,共同将德育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新形势下,社会的变迁对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认真贯彻新的德育精神和内容,在道德上、政治觉悟上、思想上、生活作风上自觉提高,并努力学习从事学校德育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跟随时代的步伐,认清形势的需要,达到与新的德育精神一致的要求。要求真务实,决不能把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靠每周几次的例会而敷衍带过,校长要首先带头学习,给全校师生树立典范,并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一些管理条例来帮助管理工作的实施,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工作,实施德育激励体制,要求全员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评价,并将德育表现与年终奖励相互挂钩,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特别是班主任,因为其与学生团体接触最紧密,影响最直接,其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养成,对其的工作表现,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重视,从而推进德育工作更好的进行。
4.加强职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生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沐浴到知识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人文空气,在和谐中互助友爱,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修养。除了具备教学楼、图书楼、实训基地等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外,还要具有职校的特色,加强与企业的校外合作,组织参观校外活动,使学生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加强对其的了解,培养对其的热爱。学校也可邀请企业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一些课程的讲座,从而将企业的精神融人到学校的精神中来,塑造具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也要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活跃校园气氛,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校园广播要发挥积极的媒介作用,将校外优秀的社会文化,及时传播到校内,增加学生的阅历和知识量。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清除不良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搭建校园资讯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全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5.加强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职校生大都处于十五六岁,是人生阶段一个发展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身心都还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容易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对社会、对人事容易产生一种极端和偏激,这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班主任,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和学生一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跟踪指导,要用心去与学生交流,只有打开彼此的心扉,给心灵的土壤灌溉爱心的雨水,才能使心灵的嫩芽茁壮成长,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职校的学生大多都曾在应试教育中受挫,他们会自卑、会厌学、会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缺少动力,老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学生犯了错,也不能采取惩罚措施,要从心理上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打开学生心理的缺口,用爱心,关心加上耐心去融化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1.家长应更新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起到了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家庭更是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中职生仍处于未成年阶段,在生活上和经济上都没有独立,仍然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帮助,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仍然离不开父母的指导。但有的家长却以为,孩子一旦人了学,这些责任都是学校的了,父母可以落个清闲了,于是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而只是在经济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对孩子娇惯溺爱,这种过分的宠爱在无形中给学生的养成教育造成了反效果。并且多数家长认为,只要成绩提高了,学到知识了,可以轻松的就业了,目标就达到了,并不关注孩子道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家长对此应该转变理念,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导,无时无刻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任务一以贯之。
2.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十五六岁是一个叛逆的年龄,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特别是一些单亲离异的家庭,更是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家长要及时弥补孩子心灵的缺失,理解孩子,及时与其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放任自由或是一味的强加管理,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成绩差就粗暴的打骂,而不摸清问题的根源所在,非但教育不了孩子,反而会加深与孩子之间的隔膜,阻碍与孩子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家长要不断的反省,找准教育方法的错误所在并及时的加以纠正和改进。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有的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在家很任性骄纵,在学校却表现得很乖,显然,学校对学生在家的表现全然不知,只能通过家长的配合来教育孩子。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表现,对于一些问题青少年,家长更是不能放松警惕,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在送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对学校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不定期的与班主任采取短信沟通或网上交流的方式,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完成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通力合作,这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要使青少年在其伙伴式的关系下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会补充延展的作用
1.利用舆论宣扬德育观念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隐性的、长期的、多元的,既有正面影响的存在,也有负面影响的干扰,青少年在不良影响的诱惑下,其克制力是很差的,社会需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政府部门要制定道德规范标准,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来保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观念上扭转青少年思想出现偏移的可能性,并且积极联合社区、居委会、学校、家庭,充分发挥社会的凝聚力作用,共同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指导。
2.加强德育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德育的环境大大开放起来,因此各种不良现象也纷纷涌进来,冲击着学生的眼球。一些唯利是图的商贩,在学校附近传播着不良文化,如一些黄色报刊、网吧、迪厅,给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社会应加强对于学校周围的环境管理,坚决取缔不良的文化传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和谐而温馨的环境。
1.1.1急救知识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每年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急救知识理论与技能培训结束后进行外科急救知识理论考试和急救技能考核,以了解培训学员对所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
1.1.2问卷调查对所有参加外科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学员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学习效果调查,主要内容是对新的教学模式满意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安排合理性、创作急救模拟情景演练对临床急救操作能力培养和外科急救综合能力有无帮助等。
1.2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三基理论考试试卷均出自北京南琼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南琼考试系统》,临床急救技能考核标准均采用《医院临床技能考核细则》。研究组三基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外科急救理论与技能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37份,回收37份,回收率100%。调查表明:学员充分肯定了外科急救模拟情景演练在急救技能培训和外科急救综合能力培训方面的作用,认为利用外科急救模拟情景演练教学,能提高学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94.56%学员认为创作急救模拟情景演练培训对提高自身的急救技能操作、综合判断与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3讨论
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增加和扩招,我国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限于教学条件,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与实践水平有所下降;同时,国家的相关医疗法规更加完善,且更加人性化、伦理化,注重了患者权益的维护,使得在患者身上进行医学实践技能操作的困难愈加凸现。一个刚毕业的医学生,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存在严重脱节。美国对住院医师培训已经实施了近90年,都十分重视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技能和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培训效果得到医学界广泛的认可。在我国,因各地医疗卫生状况发展不平衡,住院医师培养方式和内容参差不齐,特别是象我院这样的基层医疗单位都是以岗招人,住院医师过早定岗就位,缺少系统的专业轮转、理论培训和临床技能训练。
(一)聋教育研究的缺失
作为特殊群体,有关聋生人群体的研究材料很少,研究聋生青少年个性的材料更少。个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实践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我们要增加研究机构,加大教育投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行聋生群体个性特点的研究,改善目前的教育条件,并及时恰当开展聋生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像常人一样发展。
(二)没有专门的聋生教材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过程,而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学校传播知识最直接、最主要的媒体,其整体结构、教材之间的迁移关系以及教材在实践运用中的变化规律,都驾驭着学校的“教”与“学”,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我们在编制教材时,没有考虑生的接受能力,使教材的很多内容针对性不强,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师生不能充分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不能更好地结合本地实际,不能真正融合到学校的教育之中。
二、对聋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现在已由数量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转到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结
构模式,就是注重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设的工作思路。聋教育是构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元素之一,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如何提升聋生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聋生生素质教育应如何进行?
(一)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办学模式
国际残疾人高等教育有三种模式:“隔离式”特教学院、普通大学附设特教学院和普通大学中随班就读。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以下特殊教育模式:依托普通高校,由国家承办主要高等特殊教育,在发展残疾人初、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高等特殊教育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借鉴别国在己建立的特教学校招收一定比例的普通生的做法,方便残疾人融入社会。二是普通高校尽可能创办特教班、特教学院或系,集中招收聋、哑生,实施特殊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二)注重聋生的素质教育
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如何加强德育呢?
1.知行统一,把德育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使聋生接受、形成文明行为习惯。
2.用模范人物引导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3.因人施教,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根据其能力、悟性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讲解内容。依据聋生在心理发展差异,教师要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4.以情感人,情感式教学是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情感有巨大育人功能,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取得学生的信任。对青春期聋生学生的情感教育,聋生进入青春期后和正常的学生一样,都有着对异性的好奇、对身体变化的惶恐。处理这些青春期的情感问题,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结合聋生学生自身的特点,学校、教师、家庭都要想办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爱”始终贯穿在聋生的情感教育中,使他们看到希望、看到前途,看到未来的美好,帮助聋生学生平稳渡过青春期。加强聋生学生的审美教育,对聋生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帮助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聋生由于听力残疾,他们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能够保持平心静气、专心致志的做每一件事情,他们更容易在工艺、绘画、书法、篆刻等方面获得成功。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可使他们善于在生活中表现美,创作美。
(三)推进聋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课程的多样化,首先要保证参与课程设置的人员构成,现代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宽泛的领域,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的参与,应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反映21世纪社会发展对特教教师的新要求。以课程理论指导,以社会生活为依据,设置多层次、多规格、多样性的因地制宜课程,保证结构合理,层次明晰,面向未来,兼顾综合性与一体化,构建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四)减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压力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职业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职业倦怠、抑郁、沮丧、旷工和教师队伍的流失。目前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的职业压力研究极少,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学校的教师。然而由于教育对象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特教教师比的职业压力更大。国外对特教教师的职业压力的实证研究很少,国内有关特教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则更少。对特教教师的职业压力调查研究表明,61.3%的特教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源自于学生管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合理安排人员和课程,缓解特殊教育教师压力,使教师把心思花在如何搞好专业教育上。
(五)加强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第一位聋人校长金•乔丹说的一句名言“聋人除了听,什么都可以做到!”要从小听不到声音的学生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它他们靠双眼来了解身边的世界,了解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有力的工具。
1.强师资
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特教经费投入有限,特教教师收入水平不高、职称晋级困难,一些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十分短缺。(2)特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特殊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特教教师缺乏培训和交流机会,专业能力不够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3)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少,特教需要懂得残疾人教育的特点的专业人才,有专业知识,能因材施教,还要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平台作用,促进完善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处于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目前只是停留在表面操作上,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真正融合为一体还在深入探索中。笔者经过探究,认为可以借助职业技能大赛的平台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参考职业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和参赛指南,完善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大纲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只注重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实际中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制定工作的热情不高,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大纲和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者多是各部委的专门机构或是各行业协会,他们和企业联系紧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他们所聘请的专家评委都是来自企业一线的管理者、专家。职业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和参赛指南是这些一线专家结合实际工作任务而制定出来的。职业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和参赛指南等文件都是紧扣市场需求,大赛组委会和相关企业合作深度调研后精心开设题目,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大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坐标”。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以此方向作为参考,制定出科学的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大纲,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岗位技能训练。
2.构建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匹配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的项目情景的学习任务
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应该树立技能教育的理念,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积极贯彻这种教育理念,这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吻合的。技能竞赛的题目来自企业一线。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构建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匹配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的项目情景任务模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将其转换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结合实际工作情景设计学习情境。利用课上师生互动交流,课下通过QQ群、公共邮箱、博客和微信群等网络平台进行讨论;学生主动思考,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最终系统学习,来完成整个工作过程的学习。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竞赛环境中,逐渐领悟到“学以致用”的真谛,促使其理论知识更加扎实,操作技能更加熟练,每个学生都能从职业技能大赛的启示中获益。教师可以根据技能大赛模式分解设计学习任务。改变过去按知识体系章节的教材编写方式,编写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以学习任务为模块的校本教材。使得教材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来源于企业一线的技能大赛的题目,非常具有代表性,每一个题目都可以完善成一个典型的案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研讨,从而让教学更具实操性,课堂充满趣味性,并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操知识和技能。
3.通过比赛促进校企合作,搭建学校、企业共赢的舞台
很多院校在和企业合作中都遇到了很多困难,而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有效连接校企的桥梁。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以不同形式参与到高职技能大赛当中。有些企业亲自参与技能大赛举办和承办工作;有些企业派专家担当大赛裁判评委,提高了大赛评判水平;有些企业则为高职院校参与技能大赛提供各种硬件支持和后援保障,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就能见识到先进的办公设备,明确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要求。企业参与竞赛项目的设计,其中很多题目都是由企业直接设计的,且很多企业还会派出人员参加各高职技能大赛,以选拔人才。因此,高职技能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让高职院校近距离地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这促使教师必须瞄准市场变化,结合企业需求展开教学,不断开展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职业技能大赛吸引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给更多的学生创造机会,也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提升了知名度,选拔了优秀的人才。这是学校、企业双赢的舞台。
4.借鉴职业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职教专家姜大源教授说“高职教育是将人们认为不算优秀的人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中国教育的希望或许在于职业教育”。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通过单纯的一纸试卷确定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评价体系应该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导向,具有社会性、情境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因此,在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如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是高职教师应该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职业技能大赛的裁判评分标准,为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考核提供了新思路。职业技能大赛所选项目都是来自企业第一线,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完成任务,而且它的评价标准则完全是真实职场的标准。为了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应借鉴职业技能大赛评分标准: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项目任务的具体要求,所采取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区别,以加强其针对性。例如,有些任务的学习应侧重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分析理解、小组协作、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评价;有些任务学习应着力于对学生完成任务取得结果的评价,结果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加工制造出来的零件精度或是完成的策划方案等方面;有些任务则需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还有些任务应加大职业素质在课程评价中的份量。因此,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应更加符合职场的实际需求,促使学生逐步适应未来职场的发展。教学中将高职技能大赛与学生的学习评价相结合,不仅是对学生掌握技能的检阅,也是对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的有益的促进和补充。
三、把握职业技能大赛平台,探究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思想,避免过于利益化
高职院校要了解所参与技能大赛的组织机构,避免出现学生沦为个别不良组织机构的赚钱工具。笔者在和一些其他高校同仁交流过程中,了解到某些营销大赛组织机构缺乏职业道德,组织大赛的目的仅是为了让学生帮助其售卖质量较差的产品,从中获取不良收益,这样的比赛大大损害了学生的热情与利益。因此,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解成的学习任务,既要接近现实的工作情景,又要避免过于利益化。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
2.全体学生共同培养,避免出现只将最好的教学资源用于少数学生
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将职业技能大赛的做法引入常规的教学活动。可以以专业、院系开展校级、系级的各种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激发所有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应在竞赛过程中紧密联系企业,请企业专家担任评委,邀请企业专家命题等,使学生所掌握的核心技能与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无缝对接。这样,才能避免为了少部分学生参赛获奖动用最好的教学资源,而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的情况发生。
二、比赛如何促进教学
参加技能比赛非常容易出现一个误区,就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促进教学才是参加比赛的最终目的。但是如何才能通过比赛来促进教学,根据几年的经验摸索,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比赛题型的选择要科学
海南省单证技能比赛的主要题型有以下几个,第一个是信用证审核,第二个是单据制作,第三个是修改单据。这三个题型的设定都是严格按照将来的工作实际和工作岗位技能来进行设置的。
1.信用证审核板块
信用证业务是进行外贸工作支付环节最重要的付款方式之一,在全球的所有外贸支付业务中,信用证占据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因此,数量和准确阅读信用证条款对学生将来从事外贸工作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该部分题型的设计中,尽可能从企业实际出发。该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由银行进行审核,所以在选择素材的时候尽量选择银行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单据,所以学生在进行审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自然也就是将来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有些不太容易找到的不符点(软条款),这些恰恰体现出了专业水平,比赛评委都认为学生如果可以准确找到80%作用的不符点就基本可以胜任银行国际结算部门的工作。该部分涉及到的另一个技能就是合同方面的知识。信用证的审核依据的是合同,而外销合同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由于合同大多数的条款都是全英文的并且都是专业性很强的词汇,因此,在给学生训练过程中所使用的合同都是来自于外贸公司的真实文本,对学生的实际工作指导意义很大。很多学生通过训练都可以准确掌握如何编写和修改某一个外贸合同,并且可以根据合同来修改信用证。
2.制单板块
单证技能是外贸技能的核心,而单证制作是核心中的核心,外贸单证的种类纷繁复杂,有运输单据、金融单据、商业单据、报关报检单据等等。该部分题型的设置也是针对企业实际来设定,在所有的外贸企业都有单据操作部门,并且该部门都是独立的,也是业务含金量较高的部门之一。单据制作的素材选择都是从企业中直接引入的实际操作单据,这些单据的使用让学生的了解了企业的工作实际,也知道了将来工作的内容和难度。由于制单的内容大部分都属于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将来学生胜任外贸岗位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单据的选择上要突出多样性和代表性。
3.改单板块
单据修改属于单据制作的更高级形式,只有具备了制作单证的能力才可以准确地找出给出单据的错误。该题型的难度较高,这部分是对于学生外贸综合技能的整体考核,因为要想准确找出所给单据的错误必须要以准确阅读信用证和合同为前提,同时又要知道单据与单据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准确找出其中的错误和不符点。
(二)比赛要真正体现企业工作实际
1.命题专家的选择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就要依赖于企业,技能比赛也是搭建一个桥梁,通过这个桥梁,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学校,同时也让学校更好地接触企业。正是出于以上考虑,技能比赛命题专家的选择都是挑选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士,同时也会选择既在企业有过工作经历同时也有高校工作经历的教师。这样的选择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所命题目符合企业要求,并且也照顾到了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以信用证业务为主的单证技能比赛,命题专家都是来自于海南省银行系统国际结算部门的经理或者高级管理人员,这些专家每个人都有多年的(一般都超过十年)的银行系统工作经历,对各种单据的审核和信用证的使用经验丰富,对不符点的把握相当准确。对于比赛选手来说,参加这样的竞赛实际上相当于参加一次模拟程度极高的招聘会,而这些命题专家就相当于面试的公司管理层人员。因此,参加技能大赛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与课堂无法比拟的效果。
2.试题的选择
技能比赛要想赛出水平,试题的难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试题也要体现出行业特色。因此在制订比赛方案时,对试题的难度也提出了要求,既要来自企业实际也要体现高职特色。在该思路的指导下,比赛试题的选择都是由银行国际贸易结算部门直接提供的信用证和单据,这些素材都是来自于行业的真实单据,很多题目就是银行用来招聘新员工的考试题目。对于参赛的选手来说,如果可以做对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题目,完全就可以胜任银行或者物流、货代公司的操作部门的工作任务。
3.竞赛形式的选择
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环境要求选手在计算机上操作相应的单据,这也体现出了和企业接轨的特色。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所接触到的就是word、excel等形式的单据,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在教材中所接触到的单据大多数是纸质单据,用笔来填写,这些单据的制作与企业中的操作实际是有差别的。在对选手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选手由于已经习惯了用纸质单据,而换到用键盘来录入电子单据时很不适应。尤其在按照信用证制作单证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错误,比如抄写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个别字母错误等等低级错误形式,上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对在电脑上操作单据不熟悉造成的。同时在word、excel电子表格的操作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单据占据的篇幅较大,很多一页文档就是一张单据,在这样的单据中填写内容后单据的边框会发生变化,对电子表格的编辑也体现出了课堂纸质教学的弊端。
(一)行业标准的转化
依据行业标准在学生中开展专业化的职业技能比赛,能够使学生尽早做好心理准备,为将来就业时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打下基础。但行业标准转化为专业的比赛标准,需要结合学校硬件、学生实际进行改良,既要准确又要可行。为此,学校从师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感知几个方面展开工作。第一,学校与行业相结合,实施安检职业技能考评。学校针对学生安检技能考评成立一支由安检专业相关教师、学生工作管理者组成的考评团队,为职业技能赛标准的转化形成奠定了基础。该团队定期到安检站参加培训,经过培训考核后获得民航局安检技能考评员鉴定证。这些教师参加行业培训既有利于学校深入了解安检技能考核行业标准,借鉴各机场优势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对教师本身来说,又能在自我学习和考评工作过程中掌握安检技能考核的规范,培养自身指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比赛的能力。第二,学校将安检技能大比武纳入安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育的核心依据。在对安检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之初,安检技能大比武就作为专业理论、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被固定下来。技能赛的设置必须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的时间、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发展水平。第三,学校对部分安检学生的技能赛认同感与认知感进行跟踪分析。为了有效实现学校技能赛与行业标准结合,保证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质量,学校对2012级部分安检学生的专业技能赛认同感与认知感进行全面跟踪分析,了解这部分学生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并将根据行业需求对职业技能比赛的各环节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工作。
(二)校内人员的配合
学校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无论从教学上还是学生管理上都坚持行业标准,在职业技能比赛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始终秉承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理念。第一,坚持全程育人。安检专业的校企合作型职业技能比赛坚持全程育人的理念,从新生入学教育、准军事化管理中对安检学生专业思想、纪律、形象等岗位素质要求到学生安检技能大比武本身的宣传、比赛、表彰与推广过程均坚持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从而保证我院培养的安检专业学生符合社会的需要。第二,坚持全员育人。安检专业在学生培养上坚持专业教育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组建由专业教师、实训导师、安检站管理人员、学生工作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安检技能大比武的组织过程中,以上人员均有不同分工和任务,通过团队合作,将比赛打造为综合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展示职业形象、锤炼职业精神的平台。
(三)企业的参与
第一,企业人士指导比赛。学校在专业建设期间建立了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了企业中的领导、专家、能工巧匠。这些校外专家协助学校制定专业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参与例如安检技能大比武的筹备、比赛、表彰与推广过程等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活动。通过校内外专家的共同参与,有效实现了学校与行业的高度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符合行业需求。第二,企业骨干进行专业讲座。经学校邀请,每年企业(机场安检站)等都会安排业务骨干来校为安检专业学生开设讲座,内容主要是安检站专业人员从行业标准的角度切入,分析安检行业实例、讲解安检行业文化,使学生在大一时就能够接触安检行业的标准,明确安检行业的要求,思考自身的学习定位,也为个人准备职业技能比赛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行业的反馈
安检专业实施“校内学习—考证—有酬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三个环节都涉及职业技能的具体学习和训练,并已形成了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每年定期在就业调研及访谈中了解安检行业的相关要求,以及目前在岗实习生、毕业学生的工作现状。目前大多数安检站、机场均反映我院培养的安检学生专业技能扎实,能够较好地胜任安检专业的工作。很多实习生成为了单位的培养对象,考取了中高级安检员技能证书;一部分毕业生则成为了企业骨干,代表单位参加了行业安检技能比武并获奖。当然,部分用人单位也有一些负面的反馈,主要集中在学生安检职业信念、岗位认知、突发事件处置和抗压能力等方面,说明这些内容在职业技能比赛上有待加强。
二、强化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的几条途径
(一)加强职业岗位化管理,优化职业技能比赛内容层次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相关,实施模拟岗位工作物化、提供人文环境的学习、制定生活管理制度等都是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也是职业技能比赛的有机组成。安检专业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要求安检专业学生在举行升旗仪式、早训、参加集体活动、上专业课时都要着安检制服,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意识。同时,我们还计划模拟安检站管理模式,打破原有的班级管理形式,把安检专业教师纳入学生管理队伍中,建立专业导师制,模拟机场对安检员考勤、训练的形式,对学生的技能和生活实施特殊管理,借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另外,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在实行的专业岗位化建设,安检专业职业技能比赛除了比拼具体的工作技能外,还可以增加安检形象展示、队列等职业素质比赛,或是在现有职业技能比赛中加入安检准军事化训练科目的要求作为比赛模块内容。
(二)长期举办学生训练活动,丰富职业技能比赛的教育形式
这些年来,安检专业通过举办多种专项活动,丰富了职业技能比赛的教育形式。例如,邀请安检站资深员工讲解剖析实际安检案例;围绕安检员与旅客之间矛盾、冲突、处置的故事情节展开安检专业小品比赛;开展以安检工作实务为主题的辩论赛、相声、情景剧表演;运用微博广泛宣传及报道相关赛事活动等。这些专项活动可使学生提前了解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日后亲身实践打下基础。
(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排球兴趣不足。一些学生对排球兴趣不足,对上体育课不感兴趣,在上体育课开展排球活动时,采取“可上可不上”的态度,具体表现出: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不服从统一指挥。有的甚至根本不上体育课,用于其他“消闲”活动。
(三)排球教学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很不完善。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排球教学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及不足、薄弱环节,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考核机制。这就说明,没有得力的保障机制、考核机制,要想做好一项工作是很难的。比如:没有从机制上保障体育师资力量、经费投入、设施投入,没有从机制上确保工作考核要求到位,怎么能把排球教学工作搞好呢?
二、对新时期做好排球教学的基本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方面,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一)是要转变理念,进一步增强认识。要全面、切实转变理念,努力增强对搞好排球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排球教学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作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一项重要方面、重要工作,与其他教学工作一同重视、一同关心、一同支持、一同考核评比。
(二)是要尽快研究出台可排球教学的教材。要尽快编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排球教学教材》,要突出贴近这类学生的特点、知识、技术、技能,要贴近这类学校的学生的生理特征,并坚持边使用、边实践、边改编。
(三)是要增加投入,重视排球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增加资金的投入,包括及时购置体育活动器材。另一方面,要重视排球设施建设,包括场地、场所等。通过加大投入,来促进和推动、激励排球教学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开展。
(四)是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升其综合素质。其重点是建成一支业务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体育师资队伍,明确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
(五)是要建立规范的排球教学考核制度。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建立健全相关考核措施、考核办法、考核机制,以从机制上确保排球教学工作取得成效。通过建立健全排球教学考核机制,使这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并能使之取得如期效果。
(六)是要开展排球教学研讨。通过开展研讨主、创新活动,既能活跃我们职业技术学校的排球教学阵地,又能为下一步更好地搞好排球教学工作积累经验,提供参考。
一、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我们把公共关系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最佳社会环境,在充分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传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要方法的一种组织与公众交流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职业培训日益成为人们再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竞争激烈的培训产业,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职业培训机构纷纷采取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加强组织的宣传。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存在着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
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影响到职业培训机构形象的传播,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1、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传播者。从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应当具有全员性的观念,即公关传播的信源应该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全体成员。这一观念对内能提供职业培训机构的凝聚力,对外能表现职业培训机构的良好组织形象。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职业培训机构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客户对机构形象的认知,影响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实践中,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信源的个别性现象比较突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看不到良好的公共关系传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领导不重视,员工不参与。大多数人认为公关活动是可有可无,即使要开展,那也只是专职公关部门或专职公关人员的分内事。这些现象显示了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淡薄。
面对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采取灵活措施,积极培育全员公关传播意识,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从而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职业习惯,树立机构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是一旦形成,将会给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深远的和积极的影响。
2、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信宿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以数量不等的群体或个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对组织以不同影响的环境。如果把社会公众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内部员工、消费者、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其它利益团体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公关传播过程中,必须善待社会公众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公关传播的广泛性。
然而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对象过于单一,主要选择政府和知识消费者,而对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其它社会公众缺乏关注,致使公关传播活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公关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在公关传播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公众因素,加强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公关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
在当前培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态下,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宣传的需要,因此很多职业培训机构也热衷于公关传播。然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培养才行。特别是在职业资格培训市场,虽然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务院各部委都做了职业资格认证相关方面的规定,但是持证上岗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其次,用人单位对持证上岗的认识也不够。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能一味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注重传播的长期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职业培训机构的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认为开展一两次大型的公关传播活动就能迅速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客户就会迅速认可自己的培训项目,过于注重公关传播的近期利益。这就造成了公关传播的长远性与实际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对于职业培训机构来讲,公关传播活动不仅是一项近期的活动,更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充满艰难与坎坷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具体的公关传播活动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用公关传播活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道路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每一次活动,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关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踏实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长远,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任务。
4、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当今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或者说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如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面对这一趋势,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仅需要遵循职业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而且需要不断创新,善于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形式过于呆板,缺乏特色,难以引起职业培训机构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方式中,“物质公关”相对较多,对人性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另外,有的职业培训机构也狭隘地认为公关传播就是迎来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关传播活动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甚至采取有违社会公平竞争秩序和伦理道德习俗等手段,刻意贬低竞争对手,欺骗社会公众。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对机构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前人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强烈,但职业培训机构众多,竞争激烈,任何一个职业培训机构唯有创新,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首先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要鼓励创新,奖励创新,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其次,要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形成一种善于学习、积极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第三,要采取灵活措施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平行沟通,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碰撞思维的火花,分享创新的乐趣,从而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
总之,目前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矛盾。面对这些矛盾现象,职业培训机构要善于承认矛盾、认识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达到塑造职业培训机构良好形象的目的。
2建立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
2.1优化实验内容,建立实验教学体系
课题组在分析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学检验人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全国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大纲》为蓝本,对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免疫学检验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删除了一些临床已淘汰的单纯验证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及案例分析;确定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及临床岗位技能,编写了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实训指导与技能评价标准,建立了我院临床检验、免疫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及实验考核方法3方面。实验内容分为3个模块,第一模块是基本技能操作和常见检验仪器的使用与保养;第二模块是实验技能操作;第三模块是设计性实验及案例分析。
2.2改革考核方式
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考试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检测方式与手段,其根本目的应在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考核以理论考试为主,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操作能力和素质考查,这种考核方式具有片面性,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采取理论、操作、口试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是对学生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理论和实验成绩权重方面,加大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其由过去的10分提高到40分,其中基本技能操作15分,实验技能20分,实验报告5分。把实验考试和理论考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此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
2.3改革实验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目前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没有思考时间和讨论机会,实验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了3种教学模式,即半开放式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案例分析。半开放式实验是指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及要求,学生依据试剂盒说明书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比较适合以试剂盒为载体的免疫学检验课程。设计性实验是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学生自己查资料进行实验操作和验证,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它使实验教学由单纯的理论验证和基本操作训练转变为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如免疫学检验中“溶血对ELASA法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施验证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不仅探究了溶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还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的认识。案例分析是教师搜集真实病例,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教学模式。如临床检验中“泌尿系感染的实验诊断”一例,教师课前给出典型病例,围绕病例提出问题,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表意见,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同时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强化了技能操作及临床应用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及科研奠定了基础。
2.4加强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
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我院加大了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投入,建立了综合性实训基地,设立了基础训练室、仿真训练室、标本处理室等。训练室按照生物实验室标准规划布局,设立污染区、过渡区及清洁区。基础训练室配备简单的检验器材和仪器,供各专业课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使用,如移液管、微量加样器、振荡器、载玻片、染液、显微镜等。仿真训练室配备大型自动化仪器、试剂盒等,供各专业课岗位技能训练使用。基础训练室和仿真训练室均配备专职实验教师,实行预约制度,定时对学生开放。在实训教学中,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普及,如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尿液、分泌物等标本里有一些已知或未知的病原微生物存在,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操作过程中难免产生微小飞溅、气泡、爆破性气溶胶等,易造成感染,因此,实验后的标本应妥善处理。在实训中,养成学生戴口罩、实验前后洗手等习惯。对于一些要求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如采血、吸血、推片、血细胞形态观察、移液管和微量加样器的使用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在训练室自主选择项目进行操作练习,培优补差,弥补实验课时的不足。
2.5实施校院合作培养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精密仪器制造技术的进步,检验仪器得到了迅速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尿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化学发光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培养仪、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等自动化仪器在各级医院得到普及。由于价格昂贵,一些医学院校的检验仪器更新缓慢,实验教学难以与临床“零距离”。我院近年来秉持“贴近市场、服务社会、自主发展、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与本市多家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经验丰富的医院专家到学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组建了由专职教师和医院检验科专家组成的教师队伍。还组织教师到医院挂职锻炼,解决了部分教师对一些新技术缺乏了解、对新设备操作困难等问题,提高了教师素质。校院合作解决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实验教学仪器和实验标本(如血液病的骨髓切片、病理组织切片、免检的阳性标本等)匮乏问题。部分专业课理论教学直接在医院进行,如临床输血,一部分课时安排在输血科,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同时也多层面、全过程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及敬业精神。安排学生到教学医院见习或实习,由检验科专家先对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参数设置、仪器结构和仪器操作流程做详细讲解及演示,然后学生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验证和应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实现了专业与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2.6加大实习考核力度,以考促练
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初步具备临床所需基本素质的必要过程,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纽带。为了提高学生实习质量,我们加强了实习前的医患沟通能力培训及实习期间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制定了考核项目及标准,并将考核成绩计入毕业成绩,达到了以考促练的目的。2.7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技能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我院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注重竞赛过程,并贯穿课程学习始终。在医学检验技术课程开课时就安排竞赛,把期中、期末考试与理论、实验考核全列为竞赛项目。学生通过竞赛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升了综合素质,培养了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