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0: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新思维课程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创新思维课程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44-02

1 课程地位和作用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创客教育专门课程的开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发掘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而优秀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起源于创新创意的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主要通过思维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陈述、分享为主,穿插知识点为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训练其创新、创造能力。

3 课程纲要

3.1 n程引入

1. 教师自我介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

2. 分组以及团队破冰

3. 广义创新以及狭义创新概念引入

4.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引入训练。

5. 游戏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6. 分组讨论分享:以元宵为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描述元宵的属性稍加改变,思考哪些是市场上没有的且能够商品化的?

7. 课程引入总结:以各式各样的水杯为例

3.2 创新思维方式介绍

1. 创新思维之求同求异求和思维

2. 创新思维之想象思维

3.创新思维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4.创新思维之联想思维

5.创新思维之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3.3 创新方法的介绍

1.创新方法----缺点(痛点)列举法引入及训练

2.创新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引入及训练

3.创新方法----组合法引入及训练

4.创新方法----移植法

3 课程评价方式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主要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表现以及课堂中奥斯本检核表、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课堂讨论记录表三张表单来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发言表现见表1

2.奥斯本检核表: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对9个大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3.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多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用于测试成年人的创造力。

4.课堂讨论记录表:将课堂的讨论内容制作成课堂讨论记录表,从课堂记录表的内容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情况,简单实用。

4 课程总结

创新思维体现和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营销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等,该课程着重点训练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脑筋急转、游戏、图片、影视片段等方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更受同学们喜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课程评价方面由于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主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意的新鲜程度,这也更加激发学生对于情景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篇2

1.想象力与趣味性

对于刚开始接触图形设计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使他们对于图形的变形感兴趣,并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传授技能的应用。引发趣味性是最重要的,也是学好设计的关键,它会让学生积极地展开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只有对于图形设计产生趣味,才能主动地去想象、联想,接受教师所讲授的设计方法,从而开拓设计思维并逐渐发现更多的设计方法,促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个循环开始于先让学生对于身边熟悉的图形进行创意变形,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构思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利用收敛思维将图形进行反复设计、推敲,最终将其结合,通过新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

2.创造力与知识储备

当学生对图形设计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之后,便会主动地去尝试各种思维方式和设计手法,但是对于图形的设计不可能凭空去创造,这就需要学生充实自己的头脑。雄厚的知识储备会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并通过专业的设计反映在图形上。这种视觉上的语言不仅需要长时间专业知识的积累,更要求学生多阅读非专业性的书籍,进而使自身的修养扩展到文化的层面。当然与此同时专业经验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俯瞰世界。

从专业的设计中总结经验会让我们的思维得到拓展,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最终应用在图形的设计之中。不过常规性的知识与经验也会束缚我们的思想,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羁绊,这就需要教师做更深入的指导和启发。图形设计本身就是思维运动的过程,创新思维可以帮助视觉形象和内容主旨准确地表达。只有打破思维的局限,将异于常规的要素进行理性地分析并组织起来,这种分析才可能是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头脑风暴等,然后通过感性的设计将其表达,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达到课程的最终目标。

3.潜能力与独创性

在短短几周的图形设计课程中,教师能教授给学生的只能是设计的方式方法,而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最终需要掌握的是怎样去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做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发挥自我的潜能力。除了阅读相关书籍和总结设计经验,还应该对图形做重复性的设计。所谓重复性的设计,不仅仅指的是从经典图形中去临摹和借用,还应该主动地观察身边一切事物,在自然中去发现可能为设计所用的符号、图形,并从中提取出草稿,再经过逻辑思维进行反复的修改完善,这样的图形设计才是用心去思考的,也是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力的结果。如果教师懂得挖掘学生的潜力,每位学生都会设计出富有独特个性的图形。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想法、理念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在图形设计课程中,学生独特性品质的培养是创新思维训练的关键。

4.表现力与传播性

设计者对于图形的设计是希望能够更加直接地表现诉求本身,通过理念信息的传达来实现最终的传播,所以教师在课程设置中也应该添加相关内容,把对于图形设计中的创意思维同样应用在相关媒介中,使学生懂得学以致用,从创意到设计以及如何应用于成果都要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中,最后达到理论与实践、创意设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目的。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思维的引导,以免学生走入设计即为了设计本身的误区。设计是一种方式,学生在训练中要学会利用这种方式,让观者对图形的设计进行阅读,理解图形深层次的概念,达到表现设计者意图的目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强调表面形式做刻意变形。社会已经进入到读图时代,读者在图形观看、看懂、产生兴趣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图形表现和传播的重要性,所以在图形设计课程中,要求教师和学生也要注重图形设计表现力和传播性的创新思维训练。

篇3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及针对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高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注意多方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高中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

一、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形势下,对教学实践过程非常看重,强调学生自主体验、探索,获取新的知识,能够为整合发展学生的人格提供平台和机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提问一些抽象性、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和欲望。

二、应强调实践教学

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学实践不仅仅只是指单纯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不仅仅是代表课堂活动中的辩论、讨论、演示等。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学实践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一起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举实例、评估等多种实践教学实例。

三、积极创设真实模拟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乏味,基本上都是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入音乐或者视频录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课堂学习氛围内。

篇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1-0169-02

[作者简介]周海燕(1979-),女,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很多学子圆了大学梦,但是教育质量的下降、高校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对应等一些因素给大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就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艺术大学生选择主动创业。创业是改善大学生就业困境和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高等艺术类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思路。艺术大学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专业优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与众不同,是比较适合创业的群体。艺术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但可以实现就业,而且有利于文化创新。在创业过程中,其创新思维能力又可以得到快速提升。但从目前创新思维与创业的互动情况来看,现状并非尽如人愿。因此,培养艺术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助推其创业实践,增强二者的有效互动,建立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的综合体系,是提高人才质量、保障创业成功的有效方式。

一、艺术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的现状

1.创新思维能力欠缺,培养方式尚需丰富

创新思维即富于创造性和开拓性的思维。在创业实践中,突破逻辑思维、传统思路的新点子、妙主意、好招数往往具有出奇制胜、反败为胜的力量。近年来,艺术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一些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局限于仅有的某个想法与概念上,以为仅用一个自认新奇的创意就能在创业路上一帆风顺,其创新思维能力不足。推究起来,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是学生创新思维不足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跟随式、少思考的学习模式,惯于依赖,思考问题不够灵活和全面。实际上,只有培养善于发现的习惯,不断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才能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因此,作为“创造引导者”的教师,应该持续丰富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学策略,提供优质的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2.自主创业实践不畅,创业素质后续乏力

创业教育是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多方面素质,最后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它应该和学术教育、技能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很多高校还在就业教育的阶段,并没有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有些院校成立了创业学院,但学生所学过于碎片化,在意识、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出现创业理念不明确、相关跨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综合能力不够、应变能力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创业。国家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倡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创新人才的积极举措。但现实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选题不当、团队组合困难、实施过程困难多等诸多问题,需采用多种方式推动该项目的发展。

3.二者结合不够,难以互相激发

创新思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人们应对纷繁复杂的创业实践提供基础保障;而社会需求,比如创业实践也在不断地激发人们的创新欲望,推动创新思维方式的养成和发展。因此,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现实是,很多人思维僵化、在创业实践中毫无创新可言,在创业过程中也不能注重总结、学习并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与创业交互促进的模式

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另开蹊径,让思维活动超出常规,使思维的结果新颖、独特。而创业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看问题,找寻同一问题的多个不同答案。因此,创新思维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基本元素。对于创业者来讲,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改善经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正确决策,保障企业在充满竞争和变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是交互促进的关系,摸索出有效模式,必然能极大地发展艺术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并利于其长远发展。

1.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艺术大学生相对来说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但是如果教师一味采用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渐渐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能力必然无法提升。“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但客观地来讲,教师不能解学生全部的“惑”。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思考,改进教学方式,以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2.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创新思维培育

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偏重于专业教育,多是以不同性质的课程体系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合进人才培养的整个历程,绝非简单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就可解决问题。艺术大学生的课程更强调创新思维的培育,自然就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应该主动探索和挖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固有的创新创业要素,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带着深入探求的渴望学习,目标设定在职业生涯和创业生涯,为创新创业积累丰厚的底蕴。艺术类院校的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地渗于学生的各类课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在创业实践中反思培育创新思维

艺术大学生要成功创业,不仅需要丰厚的资金支撑和创新的环境,更需要创新的意识和品质。因此,必须不断提升创新的能力。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之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创新的思维方式。实践是得出真知灼见和养成良好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应止步于创新创业实践。创新思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应该一直保持勤于思考、认真总结的良好习惯。思维不断地创新,才能在创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是延展到社会实践的普遍培养,从学校内的创新教育到离开学校后的自我培养,应该融入每个人的思想中,并扩展到社会精神的培养。

三、结语

在提倡创新创意的时代和在艺术文化产业创业市场广阔的良好背景下,艺术大学生凭借自身的专业特长、心态和行为规律,自觉培育创新思维,合理利用主客观条件,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更可以通过创业寻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高校应通过改进教学方式等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各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艺术大学生不管是在学校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还是毕业后自主创业,都要注重反思总结,持续提高,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篇5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222-01

仅仅教学生画画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美术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已经无法缺少高校美术课程的开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教育观念更新

我国当前在教育改革方面的重中之重就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与实施。教师教育观念的改革关系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就在于素质教育知识的传递和创新是否能够有效实现。所以,要想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就必须选择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提升教师团队的美术创新思维,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看出,如果学生对哪一门学科有着特殊的偏爱的话,他就会在这门学科上下工夫,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这时对于课程的互动进行就显得更加完美。当学生对那门课程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时,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就是兴趣。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美术教师,应随着课程的改革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产生。这样的课堂气氛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在认识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地位,让其有意识地在思维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培养。

三、创新能力的提升

首先,打下扎实的基础。要让还习惯于从直观事物中学习的大学生了解到,创新需要深厚的文化积累。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积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其次,对大胆想象创新的学生要给予鼓励。通过形象思维,再凭借对记忆的表象,对脑中接受的和过去已经存在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到未知的甚至未存在的事物的过程就是想象。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实践课,想象能力都是作为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美术课程的主要特征。实践表明,学生通过积极大胆的想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但能够欣赏到美,而且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直接得到了培养。

最后,授课过程中带动创新。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教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灵活地带动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而且,在知识点总结的方面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可能不是所有学生的想法都符合,但是,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配合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思维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对知识的加深记忆以及知识点的巩固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四、竞争机制引进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竞争这个词已经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和认同。那么与此同时,社会就更加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和人才,去创新和开发有利于我们生活节奏的一切物质所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校大学生迫在眉睫,已经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且要求教师本身就具备这种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其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共性,有计划、有步骤的大胆探索,引入“竞争”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种进取性的个性心理变现,积极有效的对思维创新能力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就在于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配合与互动,教师改革教学观念,营造轻松课堂环境,学生积极配合,培养自身兴趣,以达到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最佳状态。教育观念的更新、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再加上竞争机制的运用,在高校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雪媚.小学高校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基础教育研究,2006(11) .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当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有效培养的结果。如果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原理指导教学,面向学生发展,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多元化、深层化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界定

创新思维是指能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新颖的东西的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再造性心里反应,是超越固有的常态的思维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探索未知的心里活动。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受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束缚、不受某个固定观点的影响,而独立的从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新课程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从人的认知心里和发展过程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开发,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日益释放出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带动教师积极研究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操作方式

(一)创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的课堂

创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的课堂,就是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主要做法是:

1.创设开放课堂。开放课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回归生活的课堂形式;另一种是超越教材教学的课堂形式。回归生活的课堂形式就是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活动场所,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让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教师就可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中,让学生亲历生活,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超越教材教学的课堂形式就是教师积极利用先进教学设备、网络、媒体等因素,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将教材中的知识以生活情景再现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生活、走向知识,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提高。

2.创设民主课堂。民主课堂是师生平等的课堂;是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需要、意见、选择和决定,给学生足够的发表见解、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愉悦地学习中产生思维热情、在肯定中不断进步的课堂。

3.创设创新课堂。创新课堂体现的是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创设创新应用教学环节,设计问题的发散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敢于想别人之未想,求别人之未求,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积极思维,创新学习。

4.创设多样化学习课堂。多样化学习课堂体现的是学习方式因学情而定,因学情改变、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如果用单一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同内容,长期以往,课堂会变得沉静、学习会变得枯燥、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呆滞、学生的反应会变得木讷,又怎能高效率、高效益、高性能的完成多维教学任务呢?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依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式就不同。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只有在研究学习中,才能学会探究;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交流;多样化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还能使课堂精彩纷呈,能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思维活跃,高效学习、快乐学习。

(二)帮助学生由“被动记忆”向“创新思维”转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1.第一阶段,诱发思维阶段。这是学生由习惯的被动记忆向主动思维转化的起点。诱发思维的方法是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出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学生随之而情不自禁地积极思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乐于思维的情感。

2.第二阶段,引发想象思维阶段。这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习惯的关键。做法是:教师设计出可类比、可对比、可辐射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由一类事物想象与之相关的另一类事物,或想象与之相反的另一类事物,以此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跳跃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活力四射地进入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和知识领域,去探究未知的东西。这可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和一物多样化、一事多面性思考的能力。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善于想象的思维习惯。

3.第三阶段,开发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阶段。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增长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心。做法是:教师设计带有“发散点”的问题,例如,一题多解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求不同解法地过程中学会“思维发散”进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带有“聚合点”的问题,例如,多元归一、多项归一的综合问题,帮助学生在综合思维中学会“思维聚焦”,进而培养聚合思维能力。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真正拥有创新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其主要策略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创设思维情境的策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调动思维情趣的策略、留给学生创新思维机会的显露思维过程的策略、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的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的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观察、想象、分析问题习惯的培养思维品质的策略、坚持尊重鼓励原则的多元思维评价策略。

篇7

创新思维能力便是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学生主动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处理新难题的思维能力,它并非少数人的特殊天才,而是每个人所具有的特质和内在潜在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关键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勇于突破(意为打开缺口突破难关)思维定势的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学生步入竞争社会的生存之道。面对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经济时代的挑战,近几年来各国教育界都倡导(率先提议)创新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初中英语课程应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必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本领的并且,着重提升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研究和处理难题的本领;逐步教育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本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就为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让广大英语老师明白了教学方针,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本领新世纪合格人才。

二、合作互动,活化课文插图,拓展创新思维

新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学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即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课堂也会有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笔者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在合作制图中,笔者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制作并组合插图部件,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制作插图时,要求:

1.制作灵活。插图的再创,既要忠实于教材的原有设计,又不能受其束缚,内容可以合理取舍或增删,以服务于教材为宗旨。

2.美育教育。画面之间比例要求协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3.广泛教育。让学生参与插图再创造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摆放小拼图到指定位置。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对文章进行介绍,师生就画面进行问答,自然地引入新课,使文章内容清楚明了地显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课堂中精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能力,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课文教学时,我常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放飞学生心灵,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为前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观点、新想法、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改变以前单一的填鸭式做法,突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发散思维为突破口,激励学生的求知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上新课前笔者在班上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班上许多学生的家长吸烟,问题相当严重。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讨论题:What can you do to persuade your family members to give up smoking?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各抒己见,互相交流。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发状态,做到了语言的活学活用,达到了英语教学的交流目的。同时,若能长期坚持下去,可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及探索创新精神的树立,特别是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及创新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篇8

近10余年来,各高校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改革,设立各类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室,提供各种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和比赛。这些实践表明,高校的创新机制确实较好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不过,文献也指出,目前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等。文献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表明当前高校的创新机制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但总体上大学生创造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和技术发展史表明,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依赖于合理而充分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其中,科研思维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思考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科研思维将能在较大的程度上保证创新过程的合理性和创新的有效性;而创新思维将能在方向上较好地引导科研思维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纵观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本科教学方式,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较大程度上都尚未经过良好的科研思维训练。现今的本科教学内容中,很少开设专门进行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接受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熏陶和训练,是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本科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无一不是经过前人的深入研究并经系统整理而得到的,也就是说知识被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包含了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因此,若能有意识地在授课时还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较好地让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一定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有益的尝试,提出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思路和方法。

1、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训练

为了方便学习,各类教科书都对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和条理化。传统的教学侧重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结构,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学会应用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体系,却没能让其接受到知识本身被发现/创造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因而影响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的训练?首先,在教学准备中,授课教师将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所对应的问题找出来,经提炼后将此问题还原成一个科学问题。然后,梳理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接下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地还原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并最终引导到书本的知识点上。

为了应对授课时间有限的问题,在还原知识被发现/创造过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第一种是“步步为营”的探索引导方式,第二种是讲故事的形式。对第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将已还原的“待解决”问题与学生已掌握的某些知识或日常现象关联起来,引导他们思考解决该问题可以从哪些方向入手,然后再逐个方向去引导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最后,去掉不能恰当解决问题的方向,留下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向及解决方法,并籍此引导归纳得出书本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时间充裕的教学环节,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长期坚持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

对于第二种教学方式,适合于授课时间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主要是采用介绍性的方式还原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例如,可以通过讲述当年的科研故事来说明相关研究人员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怎么走弯路的,最后又是怎么正确解决问题的。通过讲述研究故事,既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探索研究过程的波折、思维、方法和经验。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的组合,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的科研思维,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科研思维的训练。

2、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的实质是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从而以更少的代价获得更好的结果。从不同方向发现或提炼新问题开始,进而用科学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来解决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因此,通过在教学中还原知识所对应的科学问题以及介绍问题的解决过程,也能有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还原出知识点所对应的科学问题后,无论采用“步步为营”探索还是讲述故事的教学方式,都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在解决问题之初是如何朝不同方向思考而打开思路的,以及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这种方式的反复训练及归纳总结,学生将能逐步认识和理解在解决问题之初可以朝哪些方向进行尝试和探索。因此,在需要创新或解决问题的实践场合,学生将能较好地朝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尝试。这就是在创新思维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

此外,针对同一个科学问题,不同的研究人员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还原科学问题并介绍不同解决方案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解决方案的出发点和解决思路。在一定数量的训练后,学生将能发现各种出发点和解决思路。经过不断的归纳总结,学生将能熟悉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尝试创新的方向与思路。

若教学时间受限,则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了解的创新方式设想不同的解决方向,然后用其中若干个与需要传授的知识点相关的方向在课堂上引导,而把其余方向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若后续的时间允许,可以在后续的课堂上适当选一些学生介绍他们对其余方向的探索过程和探索结果。另外,也可以将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某个方向关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查相关资料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该问题的现状和趋势。在这些过程中,将有可能激发学生找到新的问题,并产生新的成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都是从还原知识所对应的科学问题开始的,也都有比较相似的教学过程,甚至还有机地融为一体。不过,创新思维的训练侧重于如何打开思路,从而用不同的方向来形成不同角度的子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而科研思维的训练则侧重于如何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思维和方法来解决已经提出的科学问题。

3、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实例

对于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式,我们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例如,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有一个知识点涉及重叠执行和先行控制。该知识点先依次介绍顺序执行、一次重叠和二次重叠,然后再介绍先行控制原理。为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备课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炼出一个科学问题:如何提高指令的执行速度,以便提升CPU的性能?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考查传统的指令执行存在什么问题(如传统的顺序执行过程中,存在指令部件利用率低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指令的执行速度(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提高利用率来解决问题)。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去思考分析(如可以考虑一次重叠执行、二次重叠执行等;可以考虑增加指令执行部件资源;可以考虑提高CPU主频等)。

备课时梳理好上述思路后,授课的时候就可以用来进行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从创新思维训练的角度,侧重于让学生领悟到为回答该问题应如何打开思路,如先考查传统指令执行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改进,进而想到一次甚至二次重叠执行的方法;或者另辟蹊径,考虑提升CPU的主频等。针对引导过程中提出的不同思路,可以逐一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如一次和二次重叠执行要怎么进行,在进行重叠的时候会引入什么问题以及又该如何解决等。这实质上就是训练科研思维,从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上述过程,围绕同一个科学问题,同时兼顾科研思维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合适时间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最后得出书本上甚至超越书本上的结论。

篇9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经济、科技正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这些领域将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对此,创新型人才已经是各大企业争相招聘的热门人才,这也为我国教育提出了要求,实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为高中基础科学课程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

一、高中数学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高中生处于高度学习环境中,培养创新思维不易,但只要合理用,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就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意识,笔者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有学生接受和处理能力、数学的知识框架及其它非智力因素。

(一)学生接受和处理能力。高中数学的创新思维的培养重点就是对数字信息的接受与处理的能力,这主要由学生决定。高中数学的信息接受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对自己遇到的高中数学试题的理解能力,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取有用的信息,并将其信息存在自己的大脑中,这就为数学学习准备有用的创新思维的素材。[1]数学信息处理能力是指高中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演绎、推理、假设,并将其应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这是创新思维能力实践的环节。

(二)数学的知识框架。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有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对此,一个高中生要想在数学学习中更好的发挥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具备一定量的数学知识框架,通过这一个合理的框架才能够有效地吸收数学知识,避免出现重叠、混乱的现象。人的大脑就像一座图书馆,每一个数学知识就如书架上的一本本书籍,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将会影响知识应用的效率,就难以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昨晚试题。[2]对此,高中生需要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个完整、体系化的数学知识体系,一遇到数学问题,就会应用创新思维找到相关的数学知识点来解决。尤其在紧张的高中数学学习中,一个好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将会极大地提高做起效率,解决学生做题时间不足的现象。

(三)其它的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在学习环节上,会因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习惯等非智力性的因素影响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个坚持持久的学习意志,在面对繁杂的高中数学问题,就会产生畏惧之情,这样就不可能学好数学知识。学习态度非常重要,一个有好的学习态度的学生,会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积极解决数学难题,勤能补拙。[3]兴趣也是一个影响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不变的道理,如果一个高中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知识的兴趣,就难以发挥数学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

创新思维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教师依照新课改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其制定一套合适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解决的措施:

(一)突破传统模式.拓宽创新空间。中学数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法,也不应该有固定教学模式。以往课前准备教案依据的只是一种预定的假设状态下的教学模式,学生课堂的活动必须服从于这种模式。而我们应提倡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运用现代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动发展,渗透研究性学习,积极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形成良好数学认知结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得更自由、更充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讲授新课之前,先设置一个疑团,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

(二)增强开放力度,构建创新平台。增强教学的开放力度,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为其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拓宽了其有效的平台,给予了创新的自由天地。只要学生在教学中不断自我完善和相对有所发展,就应当加以鼓励。原来不喜欢数学的,现在有了兴趣,就是进步。别人不能回答的问题他能回答,别人只有一种解法他有多种解法,就是创新。在主动学习的环境中,学生相互学习,自我教育,形成创新氛围,健康人格是开放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它一般都处于后半节课,也是学生精神最容易分散的阶段,怎样才能使练习有意思,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要重视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平时的练习中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一个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解法。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练习,给学生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久敏;自主学习是学生打开数学大门的钥匙――略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11)

[2]王志刚;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1)

篇10

现今社会高速发展,人多力量大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智慧的人才能抢占商机,处于优势。“商机”这个词也引发了许多话题,该怎样抢占商机呢?各界人士经过不断总结和思考,“创新思维决定命运”成为真理。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拥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都可以面对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抓住机遇,使自己能够取得胜利。当然,创新能力不是短时期能形成的,需要从入学就开始培养和锻炼。初中物理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是比较抽象的。但是抽象的事物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好处的,因为人的潜力是靠灵感来激发的。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中学时代,用物理学科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有关几个我国初中物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都会发现在实际情况下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我国有着原始的教学模式,从目前情况看,要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还存在着一些特定的问题。

首先,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单纯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从我们步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从家长到教师都传递给学生这样的片面观点,即“教师不会有错,必须要听教师的”。这样最终导致学生离不开老师,他们的惰性不知不觉也就从中滋生,他们也就觉得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学生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离不开书本和老师了。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这改善的过程中,有些地区仍然处于经济条件很差的状态。这一群体办学条件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地方根本办不起学校,他们最大的负担就是生计问题,学习更是不可能的。物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的学科,如果在刚入门的时候因为教师文化水平不够、缺少硬件设施等原因,让他们失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那么就很难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在物理教学中,一些物理现象的形成和一些公式的来源教师通常会以实验的方式来演示说明,而且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是通过教案来进行教学。里面的教学过程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很少参与,其结果就导致整个课堂变得呆板无味,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如果连最基本的学生都没有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他们消化知识都很难了,更不用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了。

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得到发挥。教学改善措施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

三、培养创新思维需要的几点建议

1. 如何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激发

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再加上创新意识的直接来源是兴趣,因此,我们最终还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摆脱“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启发,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活跃。毫无疑义,课堂的实验也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得到重视。这样,学生亲自操作、研究,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解决他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2. 培养学生课外活动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大量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得体现出实践的魅力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要想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得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努力。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里面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且它和现代生活、科学技术联系密切。所以,它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知识的同时,还为学生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了基础。虽然课外活动的基础是课堂教学,但又不能全部照抄教学大纲。它要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但又不能要求每位同学做相同的活动,是要从诸多方面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进而使思维能动性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挥,新的产品得以创造,让他们不仅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创新思维。

3. 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散思维

对任何事物来说,创新都是以联想为前提的,只有在原来的事物上大胆想象,发散思维才能使思路得到开阔,使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是所有的脑力劳动。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鼓励学生面对问题,开阔更多的思路,联想更为广泛些,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依据,从研究对象的部分信息推测到它所具有的全部信息,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一过程,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探索性和发现性、直觉猜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都要得到重视,而且还要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一点需要教师好好去把握,并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大胆的推测。

篇11

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难发现,其中有十三处用不同的笔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这充分表明,语文教育目标是“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促进语文素养协调发展和提高,除了熏陶感染、语文实践、多读多写等途径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的支持,语文素养也难以提高。因此,启迪创新思维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何谓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不属于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相并列的一种思维类型,而是就思维的结果有无创新而言的,无论是通过形象思维或者是抽象思维,只要其结果有创新,就可谓创新思维。我们常说“心想事成”,如果没有“心想”的意念,自然不会产生“事成”的结果。同样,如果没有创新的念头,也不会有创新的结果。由此可见,只要拥有创新的念头,整天想着去发现,创新的思路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并将创新更好地付诸行动。既然创新思维是一种意念,那么创新思维就可以培养。如何增强消化功能,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这是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要探讨的课题。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在此总结出自己的做法与体会,以期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设疑置问,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人类创新史告诉我们,所有的创新都源于问题。问题诱发创新需要,产生创新意识。问题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中指出:“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从而表明,问题是启迪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语文新课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确指出:“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因此,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或探索性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点燃创新火花的关键。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那么,如何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疑置问,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悬念和困惑,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创新、去探索。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笔者为突破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这个重难点,创设了问题情境,在诵读、美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

3.文章又是从哪几个画面来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4.你从文章的写作思路上感悟到什么?

从上述设计的问题看,前两个问题学生认真阅读,细心体会,不难回答,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启动思维,点燃创新火花。第3题有创意,学生可从景物特征、写法和语言等角度来总结。第4题则是个开放题,难度适宜,具有探索性,学生有不同的阅读经历,不同的理解程度,可能有不同的感悟,但只要学生能基本说出自己的体会,就应给予肯定,勿强求统一的答案,这也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置问,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起他们思维活动的波澜,引发他们在前浪推后浪中思考问题,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在逐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升语文素养。

二、展开想象,放飞创新思维的翅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足见想象的重要性。想象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与电脑相比,想象力是人脑的优势。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人脑将储存的表象改造或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不仅能构想出未曾知觉过的形象,而且还能创造出未曾存在的事物形象。想象力具有自由、开放、浪漫、跳跃、形象、夸张等特点,它能使思维逍遥神驰,一泻千里,超越时空。没有想象力,一般思维就难以升华为创新思维,也就不可能做出创新的成果。老舍说:“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就不能成为诗人。”可以说,一切借助于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文学艺术都需要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若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就难以提高。因此,激发想象力,让一般思维升华为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编写的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文学艺术作品比重较大;文学作品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意境于模糊的观念中。模糊的观念比清晰的观念更富表现力。这主要体现于不同的读者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完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人在一定的意境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呢?常用的想象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再造性想象,另一种是创造性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凭借课文中生动的描述、精美的插画,通过阅读或观察,进而感悟、体验,渐入意境,脑海就会显现出活灵活现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仿佛身临其境思索着,任凭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这是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的好方法。例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通过精读,那腰鼓舞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再现在脑海里,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教会学生抓住表现力强的语句进行想象,再现文中的画面,在想象中体会精彩语句的作用,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获得语文素养。

所谓创造性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来新形象的过程。如,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形象,都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综合性、间接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感知、探究、体验,从而去理解课文的“言外之意”“文外之画”“字中之情”,这就给学生以创造性想象的广阔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作者故意留下的“空白”和未知结局,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所谓“空白”是指作品中没有直接说出来,需要读者根据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等进行感悟,回味想象和补充的地方。例如,学习《孔乙己》一课时,结尾有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孔乙己的死描述得很模糊,说“大约”又说“的确”,不敢确定。但从他末次出场的样子肯定是活不了,会死在什么地方?死了之后会是什么模样?直接的死因是什么?要求学生加以补充,进行创造性想象。经过讨论交流,有的想象他用双手爬向自己的墓地;有的想象以他知识分子的清高,绝不会选择暴尸街头;有的想象他虽穷困潦倒,以他死要面子的性格,死也要死得有尊严……只要想象合理,都要予以肯定。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扩写、续写、改写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生动的画面;另一方面要挖掘作品中故意留下的空白,让学生进行补充,展开创造性想象。学生通过想象,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进一步加深,从而就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打破思维定式,开辟创新思维的蹊径

思维定式是创新思维的天敌。所谓思维定式,是指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习惯形成认识的固定倾向,影响后继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形成“思维栓塞”。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说,思维定式是比较可怕的,创新思维的缺乏也往往是由于自我设限造成的。要想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先打破在头脑中构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勇敢地冲破传统的看事物、想问题的方式方法,另辟蹊径,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既然创新思维是看结果,那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等都可以打破思维的定式,从全新的思路来分析面对的问题,使要解决的问题有所突破,产生新异的效果。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个特征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所谓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一种常用的形式,就是指面对一个问题让学生能够有多种解决的答案。然而,有些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只会用一种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思维僵化、死记硬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灵活变通,更具创新性。例如,在丰富学生语汇方面,可以让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写出尽可能多的词语。如,写出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写出形容人的神态的形容词,写出描写景物的词语……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词汇量必能大幅增加,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方面,教师可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进行思维发散。例如,学习《口技》一课,在通读、诵读的基础上,探究作者写法上的成功之处。笔者提出问题:“作者的笔法妙在何处呢?”学生立即研读课文、讨论交流。许多学生能用发散思维回答这个问题:妙在首尾呼应,妙在侧面烘托,妙在摹声传神,妙在变换时间词上。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坚持经常用发散思维启迪,开发学生潜能,相信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增强,语文素养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提高。

逆向思维是“反其道而思之”,它是采用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亦是打破思维定式的一种创新途径。逆向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有较广泛的运用。如,成语中的“乐极生悲”“南辕北辙”,诗句中的“于无声处听惊雷”“置之死地而后生”,修辞方法中的对比、反衬,写作中的倒叙等,都是逆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横向思维是跳出圆圈、触类旁通的思维方法。运用横向思维有助于打破定式的想法,冲破旧观念的束缚,产生新观点,推动对问题创新性的解决。如,在议论文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作者是怎样从其他的角度提出观点,论证问题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打破思维定式的各种思维方法,并进行训练。长此以往,定能使学生的思维有质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很强调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堪比消化功能的创新思维,能把知识转化为人所需要的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强消化功能,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协调提高。语文教师可以从设疑置问、展开想象、打破思维定式等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个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他的各种素养也高,将来才最有希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2]任志鸿.初中新课程语文优秀教案.5版.南方出版社,2008-06.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71-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任。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是适应人才培养计划的需要。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尝试运用一些新方法和新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自于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做如下尝试: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好奇能够让学生不断探索未知事物,通过探索慢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并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质疑行为,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求知好奇行为得到表扬后,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大胆质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不要“读死书,死读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鼓励学生提问。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提问与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鼓励学生修正答案。教师在进行试卷讲评时,要鼓励学生修正答案。通过修正答案,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创新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进行话题讨论时,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要积极表扬那些发表不同观点的学生,让学生在表扬中继续发挥创新思维的潜力,通过创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够让学生创造更多新奇的想法和观点,能够不断提高创新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想法的机会,通过思考和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钻研新知识,通过鼓励与肯定让学生积极树立创新意识。

二 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又叫发散性思维,运用创新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问题的答案,具有思路开阔、灵活多变等特点。灵活性是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流畅的思维能够激发想象力,开拓新思路,对于同一个问题能够创造出多种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将维护消费权、共同富裕等教学内容设置为辩论主题,让学生在激辩中形成创新思维。

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采取三种方法:一是提出一个观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实例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举例,这些例子可以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二是提供一段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例如,针对“抗震救灾”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多角度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探索答案。这种做法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组织学生以时政热点为话题,进行知识总结。如以“神七”为话题,让学生总结与“神七”相关的知识点,包括科技、教育、人才、创新等,通过这种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适当地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进而巩固知识,增强学生对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 组织创新实践活动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是一个喜欢参与实践并具有强烈的自我变现欲望的群体,教师通过组织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参与表演、亲自体验生活、亲自调查访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还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创新实践活动,让实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亲自参与实践的方式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例如,以“科教兴国”为主题,组织一次科技小发明活动。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废旧物品,自行设计发明主题,制作自己理想的小发明。这一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经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亲自参与整个制作过程,完成发明创造。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发挥思维独创性的同时,还能提高想象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能力,教师还可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求知欲望。

四 结束语

在现今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展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