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0: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信息化测绘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若干课程的集合,课程也是若干知识单元的集合。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时代下社会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学院改革传统的“书本型”和“技工型”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分析每门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内部逻辑关系、教学大纲、知识内容结构以及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院参照测绘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确定测绘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球空间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测绘信息表达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地球科学理论与空间环境知识。加强课程之间的合并归类,加强课程之间逻辑结构的联系和内容衔接,使课程之间具备连贯性、交叉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专业知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土建工程概论、城市空间信息学、城市规划原理、土地资源管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跟踪学科前沿知识、新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总之,课程设置高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3优化测绘实践教学环节
测绘工程专业属于技术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实践要求,学院本着“增加比重,注重实效,提高能力,形成特色”的原则,每个课程层次和模块都设置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和新技术应用的实践环节,构建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3个实验层次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学院充分利用与测绘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建共享实验平台,建成多个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基地。3个实验层次是指基础技能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实验:基础技能型实验:主要开设二、四等水准测量、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等实验,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仪器,掌握基础操作技能和专业基本理论素养。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如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三维建模、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等。并按照专业基础、专业组选方向设置综合性课堂实习,将数字测图、GPS测量、大地测量、GIS实习以及测绘数据处理这5门相互独立实习的课程组合为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实习。创新研究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设计和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在各个开放专业实验室中自主设计和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
2空间信息可视化模块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探讨
2.1测绘计算机辅助成图1)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绘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地籍图、宗地图已成为专业测绘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本课程作为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掌握测绘计算机辅助成图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地图符号的定制、地形图及地籍图的绘制及测绘绘图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同时本课程设置,为进一步学习《数字测图原理》课程和进行数字地形图绘制奠定基础。2)教学内容设置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软件系统操作基础、二维图形的绘制和编辑、绘图环境的设置、块、属性与外部参照的使用、测绘符号的制作和定制、地形图和地籍图的基本绘制方法以及系统二次开发。
2.2地图学1)教学目标地图学为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地理事象空间认知、抽象、地图表达的能力,掌握在数字环境下基于主流GIS或绘图软件的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培养学生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应用的专业能力,为专业后续课程(如GIS)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地学专业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2)教学内容设置本课程内容安排包括地图及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地图数学基础(地图投影、坐标系统)、地图数据源、地图语言与符号设计、地图的设计与编制、地图综合、普通地图、专题地图、数字地图理论与制图和地图的分析与应用。通过对《地图学》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图的本质、构成和基本要素,地图符号设计原则及方法,掌握数字化背景下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要素的表示,以及地图分析、应用、输出等专业知识。
2.3计算机制图学1)教学目标计算机制图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图形信息的一门学科。计算机制图学是研究图形生成,图形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图形信息的输入、输出和显示,图形的变换及人机交互式绘图等问题,是计算机的一个应用领域。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制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来绘制图形图像及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制图软件的学习,实现数据的获取、设计、绘制和专业相关的各种图形图像(如地图、遥感影像图等)。通过对《计算机制图学》的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制图学发展现状,掌握计算机制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根据具体的数据和要求,实现计算机图形生成和进行相关的分析应用。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计算机制图理论基础、计算机图形处理算法、计算机制图数据模型以及计算机制图应用。本课程教学内容从计算机制图学的基本概念着手,重点讲解计算机图形生成,图形在计算机中的表达,计算机图形处理算法,人机交互式图形图像制作及计算机制图的应用等方面。
2.4电子地图1)教学目标电子地图是计算机技术引入地图后产生的一个新的产品形式,也是空间信息可视化输出的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得学生掌握电子地图的定义、电子地图类别、电子地图设计理论、电子地图的生成与显示、电子地图的存储、电子地图的管理和应用。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地图概述、电子地图设计、电子地图数据模型、电子地图的逻辑结构、电子地图制作、电子地图显示技术和电子地图应用。
2.5遥感数字图像处理1)教学目标本课程为在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遥感数据处理的一般原理、过程与方法,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实际应用。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应用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上机实践等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图像成像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这些理论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等)进行图像处理。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基本概念、遥感数字图像的获取、遥感数字图像预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增强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遥感数字图像分析方法等内容。实验教学环节基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经过上机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遥感图像处理流程,具有遥感图像分析的基本能力。
1. 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现状问题
1.1 认知问题
人们的思维受传统测绘档案管理模式束缚,认为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测绘实体档案信息著录、查询统计、借阅、存储备份与归档、目录信息等。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有效地提高了测绘档案的管理效率,却忽视了测绘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了信息化工作思路,也导致各级测绘档案部门开展的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缺乏总体的规划和架构,使得目前信息化建设工作起点较低,目标不明确,缺乏前瞻性。
1.2 测绘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
测绘档案方面现行、有效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大多都很陈旧,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0 多年前,而且内容也不能覆盖测绘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全过程。在测绘档案信息化进程中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明显滞后,导致各单位只能根据各自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需求,分别对部分规定和技术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甚至还自行制定了一些标准,造成了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现象,这必然导致测绘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造成资源的浪费。
1.2.2 档案整编和档案数字化工作薄弱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陕西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就开展了馆藏部分模拟档案的整编,由于缺乏对标准的准确认识或者标准意识淡薄,在整编过程中,大多没有按照当时的有效标准执行,整编工作水平低,案件从内容的合理适宜性到形式的表达和美观性,其质量都不尽如人意,更主要的是不便于利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需要在统一的技术标准指导下,对原有整编后的档案进行全面核查、修改和数字化,同时对尚未整编的模拟档案进行全面的整编和数字化,但经费和设备又是制约该工程进展的瓶颈,此外,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
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产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目前数字测绘档案已占主导地位,但仍缺乏指导数字档案整编和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数字档案的整编工作也由于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问题丛生,甚至造成部分工作返工。工作基础较弱,以及经费、设备、人员技术水平的不足,使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尤显薄弱。
1.3 提供利用存在的问题
测绘档案直观反映国家政治、经济、历史变迁和地表变化,是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具有存史育人的作用,是宝贵的社会信息资源。长期以来测绘主管部门和测绘档案管理部门,对测绘档案的作用主要从测绘专业的角度考虑,从而导致测绘档案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和各行业专业部门,而忽略了社会公众这个服务群体。此外测绘档案的保密性、利用手续的烦琐性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使得大量的测绘档案长期“沉睡”在档案库房中,造成测绘档案利用率非常低。
2. 提高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合理建议
2.1提高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全面构建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各级测绘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绘档案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测绘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应充分发挥测绘档案的利用价值。笔者认为,目前国家测绘主管部门亟待组织构建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框架,从宏观上指导各级测绘档案管理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档案实体整编与数字化、档案的信息挖掘和融合、安全网络系统建设、档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组成,每项工作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因此,构建总体规划和框架时必须统筹兼顾,具有前瞻性。
2.2 建立科学的标准规范体系,保障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
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系统、规范、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现行仅有的测绘档案收集、接收、鉴定、整理、立卷与著录和归档管理规范规定以及测绘档案的术语标准、分类和编码、信息著录等标准已无法支撑测绘档案基础工作的开展,应尽快修订完善; 而测绘档案信息的加工标准、记录标准、传输标准、检索标准、处理与控制标准、存储备份及维护标准、安全性保证标准、原始性保证标准及测绘档案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标准还基本是空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些标准急需国家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统一制定。只有建立了标准规范体系,才有可能切实提升测绘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服务能力。
2.3 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测绘档案实体整编、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挖掘与融合、档案的保护和抢救、档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开发等是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涉及的经费巨大,没有经费的支撑举步艰难。
2.4 正确认识和处理测绘档案保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提高测绘档案的利用率
由于测绘档案的特殊性,大部分档案,测绘档案的保密是必须遵守的底线,但是保密不应是目的,而是应该更好地发挥测绘档案的作用,服务于社会。首先,解决测绘档案密级定级问题,测绘档案密级定级应根据不同测绘档案实体介质,采用不同秘密定级标准实现分层次密级认定,从而实现分层次的开发利用,如矢量数据可依据要素或要素类制定新的密级认定标准,该保密的要素或要素类则可继续保密,该解密的要素或要素类可向公众开放; 其次,采用技术防范措施加强测绘档案的安全,加大力度研究涉及档案的加密和解密技术,从源头上控制测绘档案的安全; 再次,加大测绘档案的信息挖掘与融合技术的研究,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形成不同档案的信息集( 如可按社会公众、政府、专业部门的需求,形成非涉秘版、涉秘版测绘档案信息数据集等) ,为提高测绘档案的利用率奠定基础。
2 5 构建服务平台,提高测绘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的能力
目前测绘档案服务基本还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半手工方式,所开发的测绘档案管理系统也只是实现了原始档案相关目录信息的检索查询、统计,实际意义上的测绘档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国内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构建测绘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是提高测绘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技术手段,测绘档案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单位,应根据相关标准对所需的多种信息服务进行集成,将测绘档案信息本地服务与异地远程利用并举,实现有效共享。
3. 结语
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来说,也同样存在着机遇。做好测绘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并使其真正服务于大众,解决好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和永久利用问题,将是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进测绘档案文化建设的需要。
元素化合物知识如此重要,而我们在刚进入高三进行课堂教学时,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好,且明显没有旧教材的学生好,甚至可以说差很多。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平时单元测验,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思考之后,我发现原因主要有:首先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质多变、难记忆,而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学习又不得法,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层次上,缺乏对知识深层次的思考,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法,从而造成“学起来容易,记起来困难”的局面。如:在学习Fe元素时,学生清楚Fe与S、与Cl2反应,可是学生没有认真去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反应产物中Fe的价态会不同呢?其根本原因在哪里?Cu与S反应产物又是什么呢?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同时学生未养成对不同种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有效地整理、归纳与小结,如:中学化学中呈淡黄色的物质有哪些?既能与H+反应又能与OH-反应的物质有哪些?再加上在平时的测试中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得分率不高,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恐惧心理。客观原因:旧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分散在两册书中,要学习两年的时间,而新教材元素化合物知识集中于必修1、2两本教材,只用高一一年的时间,而且新教材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性比旧教材差,课本对知识要求似乎浅了,但是高考对知识的要求却深了。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的对策:
1.在一轮复习之前,更具体地来说在升高三前的暑假里,从思想上让学生明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性,行动上选择一本完全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的练习册作为假期作业,知识点一定要全,难度要适中,立足点就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的热身,开学可加一次小测试作为督促。
2.在一轮复习中章节顺序的安排上,一定要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章节安排在最前面,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实验和选修的顺序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章节安排顺序可以用旧教材的元素化合物复习顺序,一定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3.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中注意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进行归纳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如:在SO2性质的学习中注意与熟悉的CO2作比较,渗透同类别的物质在性质上也相似的思想,进行正面的迁移,掌握共性的同时注意它们的区别。它们的共性均为酸性氧化物,具有下列的通性:①能与某些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②能与某些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③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生成盐和另一种酸(或酸性氧化物)等。它们的区别是SO2中的硫元素为+4价,是硫的中间价态,利用价态规律,其化合价可升高为+6价,表现出还原性,也可以降到0价,表现出氧化性,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元素化合价升高?在什么条件下元素化合价降低?然后通过强化训练:将SO2通入①氯水;②溴水;③碘水;④Na2O2固体;⑤Ca(ClO)2溶液;⑥稀硝酸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最后小结怎样鉴别CO2和SO2这两种气体。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了物质应具有的性质,然后去完成其变化的化学方程式,经过这样的学习与强化训练后,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