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0: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是这样的,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今天丰宁市的五位名师分别给我们做了指导,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老师;他给我们谈到,目前的教育趋势是生本教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教育。他还谈到18年的高考,即将只是考数学与英语两科,其他科目的考核都在平时,所以,他大力倡导我们这些实习生大胆尝试,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篇文章,刚开始读时我有些茫然,什么是"生本教育" 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这篇
长长的文章。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
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
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
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
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
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
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
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两年前我校在杜郎口中学的影响下也实施了
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由一名同学展示完成后,其余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会抢着到
黑板上讲解,无需教师点名指派,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争论问题的情景。做事
情应该从小做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养成,由于改革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高
年级了,要想让他们改变上课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所以教改
革上困难重重。在我的科学课堂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课前我精心
准备了大量教辅用具(比如图片,实物模型等),课上还亲自带领学生动手做实
验,可我发现,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识上,而是
被各种教辅用具吸引了,他们忽略了学习知识。热闹的一节课上完后,真正掌握
新授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
研"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
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
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
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
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
。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他提到一个例子,让我感触
很深。他说:牙牙学语的孩子有时候会犯一些令人发笑的错误。比如:他学着别
人的口气,认真地把自己的爸爸称为"你爸爸"。这时,他会惊异地发现,周围的
大人们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或许还有一个温柔的手掌,拍一拍他的脑袋。没有
谁会生气、发火。我们都知道:这点错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不了多久,这
个走起路来还跌跌撞撞的小不点儿,就能学会全套的、精准的、完美的母语,他
自然会排除自己的错误而趋向正确。哪怕他说话比别人晚上一年半载,父母也不
会着急。因为父母相信,他迟早能够学会,不过是略晚一点而已。我现在是一名
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孩子在学前时我很有耐心,然而,孩子上学了,我反而变得
烦躁,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开始否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只要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事
情,我的孩子也必须做到,只强调自己的虚荣心,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
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
颤!这可能十多年教学的职业病吧,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对待,何况是其他孩子
呢!其实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他们小时候学习母语是相似的。从模仿跟学,到
尝试自己做,反复实验后才可以获得正确的答案,并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
个过程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的
确有点扭曲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似乎很在意学生犯错误,希望他们能在同时
间内掌握相同的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不
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评研",正是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
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
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
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
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
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
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
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
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在生本教育这篇文章中郭思乐教授列举
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们一再地感受到那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
,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
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
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
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生活中、教学中,我觉得我应该一改以往的教学作风,无论是对自己的
在这篇报导中给我们罗列了几个实例,看完后我想,究竟怎样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老师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我相信,刚接触生本教育的老师肯定都有这样的困惑,特别要说的是生本教育可是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在我还没接触生本教育之前,我对素质教育这个词可不陌生,可是假如让我说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我还真说不正确,但是读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以后,我以为,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通的,而我们现在进行的素质教育,不过就是增加了很多活跃的课外活动,也经常将以学生为主挂在嘴边。但究实在际,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仍值得怀疑。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形: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设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一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末具体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真是蠢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外一番情形: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剧烈讨论,小组之间剧烈争辩,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无妨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
今天我在上一节展现课的时候,着实也发了一顿火,把这个班的学生狠狠的批了一下,只由于他们预习的不充分,展现的效果很差,一节课就在我的火气下中断了,课后我反思了一下,究竟题目出在哪里?谁对谁错?这个班的学生可是很聪明的,那题目应当出在我的教学方式上,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不可能完全去驾驭他们,而我们做的是如何去引导他们,抛出故意义的题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想方想法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逢迎他们的需要,而且要体谅学生的感受,考虑他们的想法,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在上一周的示范课中,讨论的是关于血液的知识,我在设计题目的时候,把后面一节的输血和血型补充了上来,目的是激起学生的爱好,学水果然表现的很积极,在学生讨论甚么年龄段的人能献血时,很多同学都说出了18岁————55岁,这时候有位同学说:不对,我的头脑里马上出现了一个问号,书上明明写着的,只听这位同学说:体重要在50公斤以上。另外一位同学说不对,女的在50公斤以上,男的要在60公斤以上才能献血。我欣慰的笑了,我只能说我们的学生是好样的,我们的课堂也能让你听一天课也不觉得累。
我们所有的教育希冀和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而实现。而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结合。它正在改变教育生态,它谢绝冗繁,通过教育的生态保护,让所有的人,享受为生命的奇异所氤氲着的美好的教育。它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固然行动维艰,但绝不是梦想。郭教授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的课题,以下是该课题的主要理念,让我们共勉: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高度民主尊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