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0: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服装企业信息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电子商务环境给服装企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否在社会、经济及技术环境发生变化时仍然处于不败之地!如今,全球的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面临一个新的技术和企业管理革命性变化,聪明的企业家一定不会不注意到这个事实:电子商务时代已经来临!
"电子商务"是一种建立于广泛应用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之上新的商务运作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市场竞争手段和有力的"武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悄悄地涉足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领域。"电子商务"通过国际互联网提供的连接着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和信息交流服务。它从最基本的电子邮件到静态主页,直到动态数据和完全的商务应用系统,为企业和每个个人提供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
当您准备争取某城市的一个重要客户成为您的加盟商时,可能还在为打电话找不到客户联系人,发传真也无法及时送到出差在外的客户决策者而着急的时候,您的对手可能早已通过电子邮件将有关产品信息与客户作了多次交流,客户又可能多次访问了您的对手的主页看到了产品款式图形和面料情况,甚至已通过这个主页签定了加盟协议。而这一切可能是您还在希望能与客户再次见面之时已成为定局,您的对手可能来自中国南方某个不知名的小镇,根本没有与客户见过面。
由于没有及时装备"电子商务",而被市场无情地抛弃就要成为事实。企业或者及时装备电子商务,或者在不远的将来没有商务可做,这是企业面临的极其现实的挑战。
同时,以Internet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公司和部门的内部结构。Internet通过降低通信成本来影响公司的纵向组织结构。公司为了提高效率,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而采取新的结构重组。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可以轻松的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跨地区分支机构之间的协同工作和信息沟通。
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商与最终顾客之间的供应链,同时改变了传统市场的结构,减少了交易成本。电子商务使竞争从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电子商务不仅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销售市场的机会,而且也提供了更加密切的信息交流场所,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型服务的能力。电子商务使企业可以迅速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习惯,同时可以将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从而促进了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研究与开发话动。
对于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最显著作用在于改变了交易成本。使小公司与大公司在较为公平的基础上开展竞争;电子商务改变了以往的市场准入条件,使中小厂商从原先主要被大厂商占有或几乎垄断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利润。电子商务便于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竞争,这对于个小厂商来说尤其有利。
电子商务为公司或企业提供了一种可以全面展示其产品和服务的品种和数量的虚拟空间,起到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商业信誉的作用。
二、企业全面发展和全面的企业管理
企业成功的标志是其全面的、持续性的发展和提高。
一个企业不会因为仅仅在某些方面或某个时刻做出某项突出表现,就以为大功告成了。这是因为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如果某一时期销售工作突出,销售量大增,但此刻销售的产品由于生产管理不善而隐藏了许多质量问题,那么,一段时间后,售后服务部也许会不得不消耗更多精力和费用去弥补产品质量缺陷,从而大幅削减前期利润,或者被要求退货而前功尽弃。
任何一个希望长期发展的企业,必须注意企业全面发展和全面的企业管理的关系。事实上,企业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都强烈地意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而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就是建设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在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下,许多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都是由信息系统来支持的,因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的验证也就转化为对执行这些制度的信息系统的验证。随着社会化生产和服务的日趋细化,各行各业的管理细度也逐渐增强。不同行业的管理特色也要求相应的信息系统能够高度专业化。
一个涉及企业管理各个方面并能帮助企业管理取得实效的专业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广大服装企业客户一直翘首以待的。
三、市场是企业最后决胜的关键
企业竞争,市场为先。面向市场的服装企业首先关心的是市场,并深深地体会到市场是企业最后决胜的关键。其实,这里的市场不仅仅是指市场销售成绩。
面向市场,一些企业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分销网络。一些分销单位是企业拥有产权和管理权的,如直营专卖店、专柜,而另一些分销单位却是商或加盟商。这些分销网络往往又是多层次的,比如商又发展了下级经销商或开了连锁店。
企业通过广泛的分销网络扩大了销售量,但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及时了解和控制各层次的销售情况和库存量?又如何预算和控制各个销售点的愈来愈大费用?怎样把握商、经销商的退换货比例?等等。
企业的高层和管理部门希望尽可能地及时掌握这些关键的业务数据,以便时时控制跨地区分布的诸多分销机构。关键业务信息的反馈便是这样大型分销网络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合理分布跨区域的分销机构,加强各级、各层次分销机构的管理,准确预算和控制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也是庞大企业网络的主要管理问题。
除此之外,来源于市场前沿的各类信息,特别是竞争对手的信息、新产品信息、流行趋势的把握等,也是转向客户(市场)驱动企业行为的必要条件。
四、良好的客户关系保障企业长期发展
客户满意=企业利润!
现在,客户已经成为企业重要资源。通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利润不断增长已经成为新的管理需求。客户关系管理被描述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客户、竞争、品牌三要素协调运作并实现整体优化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它的目标是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增加顾客品牌忠诚度、不断挖掘新的销售服务机会,使企业最终实现销售收入、利润以及股东价值的持续增长。
通过对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的管理,使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顾客需求、并向顾客提供最优价值的产品以及服务,并使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获取最大的利润。
客户可以:
及时获取产品或服务的最新信息;
明确地向供应商传递自己的需求。
销售人员或者合作伙伴可以:
在第一时间获得客户的需求信息;
有效地追踪和记录客户信息;
及时准确地获得产品或服务的最新知识;
有效地发掘客户潜在需求;
向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企业不仅可以从直接客户获得收益,同时由于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使供应商可以从客户的客户获得间接收益。使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的渗透能力得到加强,企业因而可以象一株扎根与肥沃土壤中的大树,根深叶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转贴于
五、有效的生产计划和管理带来有效的成本控制
企业在努力扩大销售的同时,也期望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以取得最大利润。成本控制一向是企业所关注的。有效地实现成本控制,必须首先实现准确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和控制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生产和经营计划和管理之上。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准确计划,一切将会失控。
六、 动态企业决策需要动态的信息系统
一个成功的企业或公司的组织必须是动态的,因为它面临着一个更加动态的市场和技术环境。一些企业需要扩张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些企业需要划分出一部分来尝试新的市场,同时关闭一些没有利润的业务。多数企业正在尝试将他们的核心业务重组(Re-engineering),而另一些企业却因为经济原因调整区域性业务组合。
这些企业组织的改变自然产生了对管理信息系统作相应改变的需求。所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如同企业自身一样富有动态性和弹性。当业务和部门增长或缩减的时候,软件系统也必须同步增长或缩减。当一个企业实行区域性或结构性重新组合的时候,软件系统也必须满足相应的要求。当业务过程出现重组的时候,信息系统必须立即接受,所以软件系统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来给予新的功能并重新设置,而不需要很长的再开发周期。
要能够灵活地增长或缩减,或重新分布,或重新配置,信息系统必须有很好的结构性设计来满足这样的要求。
七、客户椘笠禇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已形成紧密价值链
目前的大多数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都不约而同地注重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和理论变迁,而没有考虑到整个市场"价值链"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电子商务应用的革命性变化。事实上,大多数企业愈来愈认识到他们的利益其实是与客户和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了不可分开的价值链。
在企业提供的各种不同类型产品和服务背后是它的企业管理规范,而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企业自身的"价值观"。企业通过提品和服务与社会交换,从而实现了其自身价值。在实现与社会交换的众多环节,包括:企业内外部的各项业务和事务交流,帮助企业能顺利实现价值的"价值链"贯穿始终。随着电子商务时代来临,客户和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包括不一定有商务买卖关系的伙伴),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企业"价值链"中,企业的许多决策和决定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参与。"价值链"的作用将愈来愈明显。也就是说,在整个"客户椘笠禇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价值链上,企业必须考虑很多来自于外部,至少是客户和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信息或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最终成效。
关注于企业价值链的改善将会有助于企业实现动态经营目标。比如:创新的客户服务和管理策略专注于优化产品和恰当的服务;准时交货和优异质量使所有客户满意;与供应商、特定合作伙伴或服务提供者建立战略联盟可以减少供销链中可能发生拖延和浪费的环节。
八、团队精神和工作组协作
而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正如一个有机整体,在参与市场竞争和最终取得利润整个过程中需要具有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
业务运作过程中的协作涉及到许多工作流程的批转。事实上,企业希望将每个业务细节都规范在一定的流转次序中,从而做到准确的跟踪和回溯。正如ISO标准所要求的,每个业务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过程记录。
工作组和工作流的概念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管理需求基础上。所有产生业务数据的同时,连同每个产生数据的工作流程,例如:申请和批复等业务细节都被有效地记录下来,并被保存以便随时提供回溯。同时,主动的工作提醒使工作组的协作更加准时、和谐。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内外部的运作方式将会大为改观。由于Internet大大缩小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企业内部部门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模式将有很大变化。在内部工作和业务流程的控制方面,企业将会主动地大量采用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交流。无论该项业务涉及的员工或经理是否在同一物理位置或网络上,业务的处理将会同样顺利进行。例如,传统管理系统模式下,一个财务或采购单据的审批,如果审批人/经理出差在外,单据的执行或入帐只有等待他回来或远程登录到系统。然而,有了电子商务模式,即使出差异地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WEB访问方式同样审批这个单据,而不用延误业务。协同工作是企业电子商务最明显的特征。
九、商业智能和准确决策是企业的祈望
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及时掌握相关的业务信息或数据。这就要求准确的信息在准确的时间能够传达到准确的使用者或称之为对象面前。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是各项业务信息,将可能是数据报表或图表表现形式。
而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信息传达的形式也可能是多样的。传统的报表方式将逐渐被在线查询方式或信息站点方式所取代,其中也包括远程或移动方式下随机获取方式。同时主动获取或被动送达信息都将有可能交叉出现或贯穿于业务处理每个阶段。
大多数信息系统只能提供业务操作级的,而乏力于总结和提炼出提供给企业高层用于管理决策的信息。往往在需要决策信息时,由程序员根据要求从信息系统中导出大量数据,再临时编写各种不同类型的报表。但由于报表编制的过程耗费了太长时间,经常是报表还没有做好,决策已经形成。
一个有效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智能的,也就是说具备一定分析和提炼综合分析能力,能提供准确的、及时的可供决策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系统内部(当前数据和历史数据)以及很多外部信息(如:合作伙伴的数据、信息服务提供的资料、互联网上的信息等等)及时地整理和综合分析,快速反应地总结业务运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或客户的趋向,从而作出正确、及时的决策。
所谓智能化数据分析就是指管理系统能够自动对大量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对于超出正常值范围的异常状况(包括好坏两方面)给出解释说明,并分析异常情况将会产生的影响,给出建议的应对措施。
企业部门特别是企业高层所关心的是数据和分析图表说明了哪些问题。企业往往要从这些数据分析中获得正确、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
十、服装企业电子化管理与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几条产品线:
采购管理系统
生产管理系统
库存管理系统
分销管理系统
零售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
财务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
商业智能与决策分析系统
十一、锐步服装企业电子化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统将以ASP方式应用
ASP应用模式是目前市场上倍受推崇的电子商务方案。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利用Internet的方便通路,使的用户能够快速、低投入地实施管理系统,其应用面可以是很广泛的。
中国服装企业----**信息化现状深度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无论是几十个亿销售额的行业巨头,还是只有几千万的行业新秀,都在全力打造适合自已的信息化平台,试图依靠优势信息平台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反应周期或者加强终端控制能力。
在信息平台成为核心资源的行业趋势下,做为个体的服装企业该如何开展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呢?基于此,《中国服饰》杂志社与**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国内服装行业**年底的信息化现状与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度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为信息化投入与制约因素、IT组织现状、IT应用现状及未来考虑、IT策略及管理等4个方面。
一、信息化投入水平与建设制约因素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投资,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头的重视与关注,而是需要企业实实在在的投入,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国外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一般至少要达销售额的2%以上,领先企业甚至达到5%~10%。国内服装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如何?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面临诸多资源瓶颈,如技术方案、人力资源、企业信心以及资金,我们应该首先关注那个因素呢?
1.信息化建设投入水平
被调查企业**年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所上升,55.56%的被调查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在0-1%之间,11.11%的被调查企业投入达到了1%-2%,3.33%的被调查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达到2%-3%。这种信息化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的服装企业信息化处境。
IT组织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资产,是企业信息规划、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项目落地的有力保障。一支精干、敬业、技能综合的IT队伍不仅可以解决企业运营的诸多难题,提高服装企业的运作效率;还可以成为高层决策的信息使者,通过数据挖掘、电脑看板等工具的应用,为高层提供数据依据。
基于IT组织的重要性,服装企业的组织架构应该怎样设置,信息组织领导权该由谁掌控?服装企业IT部门应该有多大?信息化部门的人员流动性如何呢?
1.信息化建设投入水平
被调查企业**年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所上升,55.56%的被调查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在0-1%之间,11.11%的被调查企业投入达到了1%-2%,3.33%的被调查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达到2%-3%。这种信息化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的服装企业信息化处境。
图表1信息化投入占销售额比率
2.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方面,58%的企业认为“缺乏技术积累,技术风险大,技术创新成本高”,50%的企业认为是“缺乏高素质人才”,42%的企业认为是“缺乏资金”,调研结果说胆,服装企业的信息化任重而道远,技术积累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将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
图表2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从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国内服装企业的投入水平普遍偏低,较低的投入水平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不如意。服装企业要改变信息化现状,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只有在适当的资金投入下,才有可能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也才有可能进行技术创新,打造出以高效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竞争力。
1.IT组织层级分布
对IT组织层次的调研表明,大部分服装企业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组织因素对信息化工作影响,55%的被调查企业设置了信息化总监岗位,并直接对总经理或董事长负责,从组织层面上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27%对“副总经理”负责,18%对“其他职能老总”负责。其中对副总经理负责与对其他职能老总负责的区别在于:对副总经理负责指信息化工作是副总多个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对其他职能老总负责,则是指主要职能是财务或行政,而兼顾信息化工作。
图表3IT组织在企业组织中的层级分布
2.IT组织员工数量
**年IT组织的员工数量与**年相比增长幅度为68%,其中普通员工增长比例为93%,软件维护人员增幅为78%,软件开发人员增幅为40%。**年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需求与**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图表4IT组织员工数变化示意图
3.IT组织员工的流动性
谈到管理软件,大多数人往往言必称ERP,对于URP说法的陌生自然可以理解。在中外企业鏖战国内ERP市场的时候,新中大公司推出了URP管理系统,并且凭借其独有的特色在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内居于市场领导者地位。石钟韶先生告诉我们,URP就是联盟体资源计划,是新中大公司先进理论指导下研制而成的,解决以价值链为驱动的联盟体内外各种资源配置优化和价值最大化的电子商务系统。基于这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当其他管理软件厂商研发出平面化的标准型ERP管理软件时,新中大做的却是垂直的行业化管理软件。从2003年开始,新中大公司就提出行业化战略:“专注于纺织服装、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政府理财这四大行业。”而纺织服装行业更是这四大行业中的重点行业,通过六年的积累与沉淀,新中大厚积薄发,在行业内取得了众多客户的认可。
中国许多纺织服装企业都使用了传统的ERP软件进行管理,然而石钟韶认为更需要的是URP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URP思想是一个联盟体资源管理思想,对于纺织服装企业,上下游的合作关系是至关重要的。URP思想可以把资源最大化,这样才能降低成本,降低风险,纺织服装企业需要的是一个产业链,一个联盟体,只有资源共享,才能降低成本,竞争力才最强。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这叫抱团取暖,才能安然过冬。”
新中大软件帮助纺织服装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对于选择进入纺织服装行业,石钟韶先生的理由是:新中大公司地处江浙地区,这里是一个纺织服装很发达的地区,这给新中大提供了很好的用户基础。再则中国是一个纺织服装大国,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都要穿衣服,这就有极大的内需。所以说。对于新中大软件进入纺织服装行业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
针对纺织服装行业独有的个性化需求,新中大在产品研发上做了专版开发,其中的协同生产、委外加工、动态成本、敏捷询单、码单管理等特有功能目前在国内同行中首屈一指,得到了纺织服装企业的广泛好评。正凯集团、巴贝集团、福华织造、大生集团、天纺集团等一大批纺织行业客户采用新中大软件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正凯集团是集化纤生产,白、色坯织造为一体的大型纺织集团,2006年与新中大软件合作,正式启动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通过系统的规划与周密的实施,将“新中大纺织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完整的嵌入企业的管理流程当中。通过一年多的磨合,在物流管理中通过“码单”与“条码”的结合应用,对产品的出入库弱£程进行科学的管控,不仅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流转速度,还很好的杜绝了由于操作繁杂而导致的人为差错,同时极大的简化了关键数据的统计工作;在生产方面,对日常难以管控的工序外协作业实现了全程的状态跟踪。对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料、工、费等关键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从源头上保证了订单的及时交付和成本的有效控制;在财务管理上,实现了账务管理与供应链信息、生产信息的无缝集成,并通过管理会计对企业的资产、经营成本、资金平衡实现了信息化管控;在集团管理上,通过系统建立了完备的业务及财务审批流程,实现了异地与总部的信息同步;通过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将多组织、多部门的经营模式纳入了统一的管理平台;现阶段,新中大软件公司与正凯集团积极合作,将工控设备存储数据与ERP系统实现对接,使正凯集团的管理者通过键盘就可以精确的掌握每一个班组、每一名员工、甚至每一台织机的工作状况。随着信息化管理逐步延伸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日臻成熟的信息化管理应用正在帮助正凯化纤步入现代企业管理新空间。
苏州福华织造有限公司是大型织造企业。07年与新中大软件合作,采用了新中大纺织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来整体规划企业管理系统,方案涉及供应链管理、生产委外管理、财务管理、工作流管理等领域。通过近半年的调研实施,取得了整体成功上线应用。由于纺织行业的管理需求特殊性。特别是坯布流转过程中,涉及的流程长、工序多、管控需求个性化、通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新中大软件针对这些行业化需求推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不仅很好的解决了纺织行业白、色坯的二维码单录入和单据流转,还顺利的解决了一直困扰福华世家的色坯委外加工的过程管理控制难题。
由于福华年色坯的销售量达到了13亿米,有大量的色坯订单需求委外进行加工,所以如何保证每一张订单的及时交货、每一匹布的品质优良,以及每―道工序的发出、结存、工费、缩率、批号、缸号、计划号、加工商选择等等复杂的工序过程控制管理对管理系统的应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新中大实施人员与福华织造管理应用人员的共同努力。完美的解决了上述的管理瓶颈。系统通过了一年的上线应用。从管理数据上看,订单的延期交付下降了近一半,色坯综合加工成本也得到好很好的控制,在人力资源上也取得较好的效益,跟单员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练好内功,迎接过冬之后的下一轮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38-03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在孵企业日益成为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同时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在支撑和帮助在孵企业成立与发展过程中的力量也日渐凸显。
1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内涵
11孵化器的概念
孵化器(Incubator),原指一种人工温控环境,这种环境能提高雏禽出生率和成活率。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首先提出企业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的概念。它特指为培育在孵企业的专门机构。在我国孵化器大多是一种准政府性质的,主要靠优惠政策来扶持弱小企业,西方孵化器是企业性质的,主要通过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帮助企业起步。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12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的概念
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其成功程度及其贡献大小不能凭主观臆断,它由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以及在孵企业等相关利益群体的评价所衡量,是指一种通过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和条件创造并培育科技创新型的在孵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以及促进技术创新的一种组织机构,不仅要创造新的企业主体,还要帮助在孵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本文认为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是企业以促进技术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目的,有效聚集及运用多种资源要素的公共服务平台来发展自身。
2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发展现状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在孵化和培育新创企业的同时,也在培育新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创造新的社会就业机会等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潜力,发挥了很大的经济拉动作用。随着高新区的落成、建设和发展,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成功地为高新区内外输送了一大批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一个转化科技成果,凝聚科技人才,培育企业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
21广西各地区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发展取得的成就
2010年,各地区新创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南宁科技型创业者中心通过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加强企业参与各项交流活动,完善其孵化软环境来提升了孵化服务水平。北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项目为切入点,重点加快北部湾电子孵化基地软硬件的建设,建立了能为电子信息中小企业提供电磁兼容测试、环境测试、电量标准测试三大检测服务的电子信息产品公共测试中心,有效强化了孵化服务的专业性。桂林科技创业型孵化中心紧紧围绕九大产业链开展在孵企业引入工作实施培育计划,加强推进产学研合作,举办创新创意文化节等活动提升了园区内企业创新意识和文化底蕴,为在孵企业营造了一个优良创业环境。柳州高新技术创业孵化中心通过改进其服务手段,及时做好在孵企业的培育及跟踪服务,促进了柳州高新区的升级与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规划建设。
22孵化器政策体系和专利申请进一步健全
2010年,广西科技厅组织开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暂行办法》(桂科高字〔2005〕123号)进行修订的工作,并形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新办法重点解决了广西孵化器建设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修改了内容框架;在可支配场地、在孵企业数等方面适当降低了认定标准;规范了孵化器管理;还完善了孵化器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旨在增加广西孵化器数量及扩大规模范围,从设区城市至县城全面促进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从专利申请方面看,近几年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取得较大进展。2009 年,在孵的新创企业共申请专利282件,获得专利授权212件,分别比2007年增长336%和 322%。
23扩大人才和资金的投放力度
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为新创企业引进技术成效明显,2009年共引进技术 253项,比2007年增长 807%,从技术来源来看,926%的技术来源于国内其他省市,74%来源于国外。引进专家314人,比2007年增长524%,其中常驻专家占 426%。其中,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从业人员达3958人,比2008年增长 16%。其中本科以上人员1856人,占总数的4689%;专业技术人员2055人,占总数的 52%。孵化资金由2007年的246034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294399万元,增长 1966%,其中624%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其中高新区内孵化场地面积达287万平方米,孵化器投入孵化资金2021万元,同比增长 91%。孵化器场地面积由2007年的2955万平方米增长到3585万平方米,增长213%,其中企业用房占951%[ZW(]数据来源于《2009 年度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报告》(内部资料)。[ZW)]。
24孵化新创企业的发展和毕业情况
2009年,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在孵企业1065家,新增孵化企业202家,毕业企业67家,分别比2007年增长439%、295%和 718%。按企业来源分,约40%的企业来自广西区外;按技术领域分,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业所占比例最大,达44%,生物医药、光电一体化、新材料领域的企业分别占到18%、13%和9%。在孵企业创利税26亿元,比2007年增长368%。毕业企业达67家,其中51家企业毕业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总数的761%。以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为例,2009年,毕业企业52家,是2005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同比增长了53%。毕业的企业大部分是高新区主导产业领域的企业,反映出多年来扶持的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对孵化企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ZW(]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官网《广西科技企业孵化能力明显提升》。[ZW)]。
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在数量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得到大幅提高。从初期的给企业提供空间服务、配套设施服务、政策环境服务、信息服务向市场服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发展,孵化器与在孵企业共成长,体系日趋完善。
3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科技创新孵化器分布、发展不均衡
截止到2012年,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共有9家,其中有国家级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4家,主要分布在南宁、北海、玉林、桂林、柳州等地。企业科技孵化器有半数多分布在南宁和北海两个市,而在某些地市,如百色、河池等地,根本就不存在孵化器。
32总体水平偏低,专业型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数量较少
截至2012年,全区专业型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占孵化器总数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专业型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由于其积聚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专业设施等,所以,与综合型孵化器相比,能够集聚产业、培育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从而降低初创企业成本,专业化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一个趋势。
33孵化体系提供服务的能力不足
由于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专业孵化体系对企业在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开展得不理想。人才小高地建设,不管是在人才的结构方面,还是在人才的发展环境方面,都还难以满足初创企业的需求。分工专业化所体现的优势一直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专业孵化器服务不到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与初创企业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信息交流成本和学习成本依然很高。
34大多是以政府投资为主,融资渠道单一且自营能力差
在投融资服务渠道与模式上,目前主要有利用政府资金、银行资金、风险投资和孵化器自有资金等,具体形式上各个解化器有所差异。但是由于受到自身权力和国家政策的限制,孵化器的融资能力和手段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初创企业孵化器在孵化资金渠道与机制建设方面,没有注意到与初创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匹配,没有能在创业孵化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投融资渠道与相关的中介服务。
35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对于事业型的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产权界定不清晰,在制度设计上缺乏激励机制,孵化器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与孵化器发展的好坏没有关系,他们直接从财政上领取工资,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有的甚至抱有混日子的念头。另一方面,事业型孵化器为权力的寻租滋生了空间。
4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宏观层面看,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结合实施广西千亿元产业“350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构建种子遴选、创业辅导、研发保障、服务拓展的创业孵化网络体系。从微观层面看,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为孵化培育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在孵企业,将其科技成果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推动广西各地区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建设发展。
41加强政府引导,加快地区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建设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来解决当前专业孵化器建设及在孵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加大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基金对在孵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科技风险投资资金投入孵化器及在孵企业。二是深入开展各地方专业孵化器建设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各大型企业等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选择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经验。三是各地市要把孵化器的建设纳入本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去,设立专业孵化器创业种子资金,重点用于孵化器建立创业种子资金的匹配,以及对在孵企业的创业投资;要根据本地产业特色定位,充分考虑技术成果选择、资金提供渠道、转化方式、空间环境及产业规模化等问题,研究制定扶持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孵化器的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42拓宽措施渠道,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的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孵化器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孵化器协会,以民间的方式推进孵化器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广西孵化器网络化发展;积极推进广西孵化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开展科技企业网上孵化和远程孵化服务,充分发挥广西孵化器的辐射作用。二是强化人才培养与积聚,为孵化器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科技创业培训中心,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孵化器管理及营运服务人才的培训,满足孵化器发展对管理、应运服务人员多样性的需求。三是不断加强专业型科技创新孵化器深化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水平。对于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孵化器,要坚持发展“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的孵化模式,推动孵化器的从业人员向管理向服务转型,增强解决在孵企业信息交流、研发支撑、成果商业化、产业关联度和协同发展的增值功能;建立和完善“联络员+辅导员+导师”的辅导体系建设,将能力提升的重点放在探索解决创业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上。
43规划产业布局,满足广西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一是通过广西“14+10”重点产业及其产业链发展的需求,优化其资源配置,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强产业“选种”布局,创办一批专业型技术孵化器,如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二是加强专业型孵化器对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抚育服务功能,实施广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孵化器布种”工程。在深入调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基础上,超前布局孵化器的基础条件建设和技术创新平台设置。
44推进创新力度,推动建立有效适宜的孵化模式和体制机制
一是鼓励研究开发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和投资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包括个人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创办其营利性的专业孵化器,实现专业型孵化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服务的市场化,建立专业型孵化器的企业化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二是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财务平衡、项目顾问、持股孵化和集群孵化等模式,整合并匹配政府、院所、市场、中介、产业、金融、人才和在孵企业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促进专业型孵化器的组织创新和体制创新;三是以建立“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式孵化与培育体系来探索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衔接机制,拓展“育苗造林”系统通道。
参考文献:
[1]潘冬,杨晨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知识产权服务模式优化对策[J].经济纵横,2012(4):109-112
[2]魏璐,王凤霞国外企业孵化器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贸论坛2006(12).
[3]杨雁飞,万文雅完善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建设的建议[J].经济论坛,2011(9):81-83
[4]陆桂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4):3-6
[5]李昌华,李小燕,廖庆登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