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篇1

学案,也叫导学案,顾名思义,它不等同于教师的教案,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为指导学生学而设计的方案,重视指导的作用,具有“导读、导思、导练”的作用。根据课文特点的不同,教师设计学案的侧重点也不同,可以分为探究性学案、展示性学案和综合性学案。

一、探究性学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实现长文短教

对于中心外露的长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以“点”带“面”的探究性学案,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指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中心,然后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是如何表现中心思想。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学案:

1.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①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人物经历。

②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③在文中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并与同学交流。

2.熟读课文,把握中心。

①再次默读课文,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画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②明确中心,找出与课文开头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3.研读课文,重点探究,围绕中心句返顾全文:(1)文章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高尚品质的?用一句话或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2)选择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有感情地朗读。(3)学习了全文后,回答第一部分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二、展示性学案,引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实现长文短教

对于一些构段手法相同或相似的长文,教师可以设计展示性学案,即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展示学生不同的个性,例:《晏子使楚》一文第二大段叙述了晏子巧妙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因而教师可以设计展示性学案,采用“精读感悟――自主探究――表演展示”的教学思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精读感悟:仔细阅读第二大段,完成下列要求:(1)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想一想重点句表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表现晏子反击楚王时的语气、动作、神态。

2. 自学探究: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都被晏子巧妙地反击了。自读思考:

①楚王几次侮辱了晏子?怎样侮辱?

②晏子是如何反驳的?

③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这些话妙在何处?

④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

②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楚王的身上,我们该获得哪些警示?

3.表演展示,师生评价

学生上台表演晏子与楚王对话的情景,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三、综合性学案,引领学生多头并进,各个击破,实现长文短教

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学案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各种有利因素,从浅层次的知识积累到更高层次的自学探究,到深层次的创新思维训练,尽量把学生学习目标定位在离学生学习能力接近的层面。如《最后一头战象》可以设计这样的学案:

1.初读感知: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边读边想,“最后一头战象”指的是谁?为什么说它是“最后一头战象”?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篇2

师(大屏幕显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关于讲“碰壁”的选段):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生纷纷举手,师请一名坐在前面的学生站起来读。)

师:这段话写的最多的是什么?

生:对话。

师(板书:对话):对!再看看写了哪几个人对话呢?

生:“我”和伯父。

(学生再自由地读一读。)

师:日常生活中很多事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完成的。话说完了,事儿也就结束了。例如:老师给你辅导作业时怎么说的,你怎么回答的等等。所以,只要你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写人物的语言,生活中就有很多事可写。同时,人物的语言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师(风趣):老师平时是不是要求你们作文字数要达到几百字?

生:是。

师(幽默):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技巧——字数不够,对话来凑。我这个技巧可只告诉了你们六(6)班的同学,可别让六(1)班和六(2)班的同学知道了。

师:再看看,对话形式有什么特点?

生:分段来写。

师(边说边板书:分段):对。对话人每说一句就作一个自然段。这样分段来写的形式有什么好处呢?

生:清爽,舒适。

师(幽默):是的。还有一个好处——得分高。

师:你们想不想得高分?

生:想。

师(幽默):文章长了得分是不是会高?

生(笑):是。

师:你想想,分段来写是不是文章就显得长些?

生:是。

师:我还感觉读这种分段来写的文章,眼睛不感觉疲劳。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有。

(老师介绍了原因,并说很多作家喜欢用这种形式,自己也喜欢这种分段来写的形式。)

师:再看看,对话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生:说话人说话时的样子、怎么做的等也都写了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叫提示语(板书:提示语)。提示语还包括哪些内容呢?

生:交代说话人。

师:对。提示语包括交代说话人及其表情、动作等内容。写好提示语有什么好处呢?

生:很生动。

师:是啊!读了文章,感觉文章中所描述的人好像就站在你面前——如见其人。同学们再品读品读这段短文,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生再读这段短文,感悟伯父及“我”等人。)

师:再看看短文中“说”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板书:变化)

生: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后面。

师:这样变化位置有什么好处呢?

生:好看。

师:艺术性,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

师:再看看标点符号有什么变化吗?

生:“说”在前面用冒号,在中间的用逗号,在后面的用句号。

师:再读读这段短文,认真地体会其写法——对话、分段、提示语、变化。

二、运用教材例子仿写

1.教师说两句对话形式的话,让学生先听后记下来,再集中点评2~3人,其余学生互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听力(倾听没有)和“对话”形式写法的掌握情况。

2.教师放一段录音(也是两三句对话),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对话形式的写法写成一件小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点评时紧扣“对话”形式、写法而评。

篇3

让每个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要正确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分数的多少。而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志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的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

1、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怎么教”。现在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它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造和开发。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习得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结论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论(概念原理的体系)。过程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方法。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学科的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预习习惯的培养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得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主要想想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3、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三、改革作业布置方式、内容,要改革机械、烦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

篇4

教学是板书的“根”,任何板书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都是以教学的具体要求为基准来设计的。板书是点睛之笔,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板书要简明扼要,切不可繁杂冗长。板书的设计要简洁美观,文字要工整、准确、优美,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是普遍偏低的,所以在设计板书的时候,应该更形象、更直观。在板书设计中要有针对性,要做到对症下药,要尽可能地把板书设计得科学、优美。

二、板书设计的技巧

1.从文章的内部联系入手

(1)从人物的情感变化上入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课文是以人物的情感为文章的主线,贯穿全文。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情感的梳理上,通过点与点的连接,让学生恍然大悟。例如《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我们可以板书“我”和“爸爸”在钓鱼和放鱼时候的各自的情感变化,将文章的线索勾画出来,通过短短的几行板书,把整篇文章的主题呈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2)从文章的结构形态上入手。文章的结构有很多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常见的就是总分形式。这一类课文,“总”是文章的文眼,文眼可实可虚。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它的文眼就是虚的,也就是采用了立意性的文眼。对于这类文章,在设计板书的时候,我们可以遵循这篇文章的“分—总”结构来进行。“说水浒”那是“关心下一代”,“谈碰壁”那是“憎恨旧社会”,“救车夫”和“对女佣的关心”那是“关怀穷苦人”。又从这几个方面得出中心思想,也就是本文的文眼:“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样的板书,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明晰,对划分文章段落也有很大帮助。

2.结合不同的教法选择不同的板书

(1)“一点突破法”与板书设计。所谓“一点突破法”,就是找到一个关键点来走进课文,理解课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关键点应该是一个牵一发以动全身的点。找到了这一关键点,也就找到了教学的一个最佳角度。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板书也就不能再像平时那样自上而下几行,从左到右几列了。它只需几个关键词便能概括全文。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它最核心的句子是“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然……错误”,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抓住这一关键点,一点突破,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伽利略——胆大妄为?”就成为这篇文章的板书了。

(2)图文并茂演示法与设计板书。在小学语文中,有一些课文,它记叙的是某一个人物的创造性思想,说明的是一个科学的常识。针对这一类文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图文并茂演示法来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使自己的感受更加真切,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教学对象设计板书

教材是不变的,但教学的对象——学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在确定教学目的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分析学生的需求,要掌握学生的学情。教学方法以及板书设计也应具有与学生个性特点相对应的特征。例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由于小学教师一般都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结合两个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板书。比如一个班学生的整体水平一般,且写作能力较差,那么教师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板书设计时,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学习。又比如另一个班的学生水平要好些,那么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可以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层次脉络的理清上,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

总之,板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也是小学语文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能够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当中受到熏陶。所以,对于教师来讲,不仅要尊重课文的主要特点,更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把板书设计好。

板书是一份微缩教案,它是学生的指南针;板书是教师的一张名片,它向他人展示着教师的风采;板书是一门学问,它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