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各科室实习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1: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药学各科室实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药学各科室实习

篇1

药学是基于医学和化学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目的是培养能够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质控、管理及应用等多方面工作的高水平专业技术性人才。因而天然要求药学学生具有较强“三基”、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创新意识,因而对药学本科实验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提出较高要求。

一、当前的实验课程体系

药学是基于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科,因而其课程体系构成中实验为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我校培养方案中,将药学专业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有药用无机化学、药用物理化学、药用有机化学、药用分析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物毒理学、药剂学以及天然药物化学等,学生需经过论文答辩方能毕业。相比临床医学专业,药学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因而实验内容设置呈现传统化。选定统编实验教材,确定统一的实验内容,通过统一的实验讲授和演示让学员明确学习过程,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并将其结果以实验报告形式呈现给教师。标准化的操作,简化了实验准备工作,保障了实验的成功率,对学员的基本操作能力起到了一定训练作用。然而,我校药学专业新办不久,师资、实验设备和场所均较为有限,不能满足学生毕业答辩的需求。基于实际教学条件,我校一方面对多个课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另一方面对药学专业实施了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的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过导师制来补充实验教学之不足,同时也解决了学生论文答辩的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药学专业各实验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实验内容呆板陈旧,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创新思维的必要。2.实验教学过程传统,从实验的项目、实验的讲义、实验的教授,直到实验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均为教师负责全程指导、规范,学生仅是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机械性劳动。3.各实验课程各自为战,实验内容、操作技术等衔接缺乏,整体渗透交叉缺乏。4.对实验教学成果评价不规范。目前评价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依据是实验报告中的数据,学生不认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教师也简单以撰写完整性、整洁性为主要评判依据。验证性实验、低水平重复性实验数量过多;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为默默按照老师安排进行实验操作,很少提出个人见解,积极性主动性实验兴趣均不高;实验报告普遍存在抄袭、敷衍现象。因此,经典的实验不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和实验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建立新型实验课程体系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20-02

在高等教育整个教学进程中,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综合性。药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药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具有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药学专业的特点,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自2009年对药学本科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性改革,现将改革的内容归纳如下。

1 原来药学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的管理体制导致了重理论轻实验,重专业轻能力的现象形成,使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极大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2)由于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管理体制的存在,其教学出发点是为理论课程服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缺乏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规划。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中仅需被动参与,而不是主动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3)由于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验考核主要以每次实验报告为基础给出实验成绩,没有涉及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设计综合性等方面的系统、科学的考核办法。缺乏对实验考核体系的评价系统,不能利用完善科学的实验考核系统衡量实验效果。这也是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药学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院主要从药学本科实验教学的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三方面进行了改革。

2 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提升实验教学中心的功能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验教学应该打破教研室、专业的分割管理界限,破除陈旧落后的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主体。因此,根据药学实验教学课程多,学科多(13个学科)实际情况,相互之间各有专业特点,又相互交叉和联系的特点,建议建立一个以高水平骨干教师为保障,课程负责人为龙头,主讲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建设与实验教学工作组委员会,促进课程建设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验教学课程负责人聘请各教研室主管教学的主任或副主任担任,主讲教师聘请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骨干青年教师担任,与实验中心主任组成实验教学组织管理机构,制定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和实验中心主任工作职责。

中心化建制能够有效地推动实验教学中心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四个强化”。一是强化了实验教学在学院整体教学中这个薄弱环节,打破了教研室、专业的分割管理界限和实验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格局,改变学院整体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重专业轻能力的现象。解决了重复和脱节问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科学的、优化的系统。二是强化了实验教学中心的功能,中心统筹规划建设,整体设计资源配置,能有效的保证实验教学中心功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三是强化了实验教学核心骨干队伍建设,组成了一支(实验中心主任、副主任、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精干、高效、稳定的实验教学创新团队,形成强大合力,为建立完善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施系统化实验教学提供条件保障。四是强化了实验教学中心高效管理,有利于统筹调配实验教学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更好地推进中心开放和资源高效利用。

3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立的多模块、多层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宗旨是:“夯实基础、加强综合、引导创新、自我发展”。

按照我校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总体要求,将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独立设课。以大学学科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根据学科的关联性、系统性和交叉性分类整合为三门单独实验课程,即将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药物分析实验整合为药物分析测试实验技术课程;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整合为化学制药实验技术课程;将物理化学、药剂学实验整合为药物制剂实验技术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实验教学和生药实验教学暂不单独设课程,还是和理论课学,实验中心负责实验教学的计划、准备。

每门实验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发展顺序和创新培养目标,构建了层次化教学,贯通式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即:“三层次、三贯通”。

第一层次,为规范训练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的基础性实验。强调“夯实基础”,而且要下大力气。做好四件事:第一在学校的网络平台建立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网页,通过网上“预备和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课前就基本了解实验的要点和过程,初步熟悉实验仪器和器材的名称和使用。第二加强实验课中的巡视指导,严格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三安排阶段性基本操作考试。第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第二层次,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强调“加强综合”。以训练学生的独立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为主,减少验证性、通识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要收集、筛选、开发、设计一批综合性实验项目。通过强调上课前预习,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来衡量衡量学生掌握实验的程度,实验操作的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第三层次,为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设计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强调“引导创新”。第一次把创新教育模块纳入到体系中,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单一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题研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实现“三贯通”:时间贯通―实现实验教学从大一到大四贯通;内容贯通―从预备试验、演示实验、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到设计型、研究性、个性化实验贯通;能力贯通―从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到创新实践能力贯通。建立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

4 构建层次化的药学实验考核体系

药学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必须进行单独考核。考核的目的不仅在于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更需要考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实验考核办法是衡量实验教学效果,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验考核方式一定要依据课程特点、教学进度和能力形成阶段灵活确定。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药学院提出建立层次化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作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考核方案。

(1)层次化形成式考核。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多模块、多层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整体以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发展顺序有步骤分阶段形成。因此,实验教学的考核既要阶段形成,阶段考核,而且按照阶段性培养目标,采取层次化考核方式,给与实验过程性评价和反馈。

(2)基础性实验阶段,笔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

为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性实验结束,安排阶段实验考试。实验考试分笔试和操作考试。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实验理论的掌握程度;操作考试是事先拟定多组小型实验项目,学生抽签后,进行实验。根据操作规范和实验结果给出成绩。

(3)综合性实验阶段,平时实验成绩累加。

依据每门课程重点以学生课前预习、实验结果和课后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为依据,给出评分标准,指导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出每一个实验项目的成绩。

(4)综合设计性实验阶段,平时实验成绩和设计性实验相结合。

每门课程最后阶段都要开设一到两个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题目查阅文献,写出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后,学生独立操作实验后,以科研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实验报告。依据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果和科研小论文,给出综合能力成绩。

(5)创新性、研究性实验加分并奖励。

实验中心每年准备一定的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面对高年级学生开放,学生通过预约按照开放创新实验要求审批后,完成实验所有过程,根据结果,成绩优秀给予加分奖评。

以上为层次化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考核办法,形成了作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考核系统。它能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学生只有充分预习,认真操作,独立完成综合性实验,做好设计性实验,不断提高自己实验技能,才能取得较好成绩。

5 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药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管理核心,使该改革办法很好的得到了贯彻,并能对实验教学的监督起了重要作用。实验教师们在这样的教学中明确了自身的责任,不但教学水平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加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操作水平,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为今后的科学实践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安朝,谭桂山,李元建,等.改革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探索药学创新人才培养[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2):117-118.

[2] 刘翠娟,慎爱民,杨治.实验教学及考核模式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5,21(3): 42-43.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62-01

一、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师职能的要求

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数学教师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事实,教师职能应做相应的转变,由“封闭式”的教学转变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意识到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要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解惑者。对于教材的使用,不可照本宣科,我们首先要了解新课标中减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即对教材的内容要合理安排,远离照本宣科的毛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研究和开发中去!争做一名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期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热爱知识、乐于学习的心理倾向,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对待数学课程改革本身的态度的要求

态度决定工作热情和投入的程度。数学教育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迫于评价制度,教育体制,始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畸形发展。课程内容繁、难、旧、脱离社会应用、脱离时代要求。在应试教育下,一味地进行着“题海战术”。这样的后果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低,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了。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内涵,旧的教育方式已不得不改了,这种改革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面临着许多困难。然而,改革势在必行,阻碍教育正常发展的顽疾“应试教育”必须彻底医治。数学课程改革不可能等到我们每个人思想都通了,方法都会了,技能都掌握了才进行,它已经作为一种历史的责任不可推卸的落在了我们一线老师的肩上。我们无法也不应该推脱、回避。我们应以主动参与、科学应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态度投身到新数学课程改革中去,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

三、数学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要求

篇4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提高学生欣赏认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通过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同时帮助学生学习语文专业知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传统的诗歌教学受到很大的挑战。在新时期如何对诗歌教学进行定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新时期开启的课程改革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改变,认识到学生是教学主体,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试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时期要认识到诗歌教学在当代语文教育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新课改下如何认识诗歌教学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新课改下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诗歌是这些文化财富中的瑰宝,是其他文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诗歌是诗人内心的情感独白,凝聚着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诗歌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诗歌环境中培养诗性智慧,这也是新课改关注的重点。诗歌教学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想象空间

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可感性,诗人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高中时期的教学活动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智力,提升青少年认知能力。诗歌作为一种有效方式,在激发学生想象空间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般而言,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可以从不同方面对诗歌进行认知,这种认知行为是一种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任何学科教学都要采用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学所要采用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差异,诗歌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内心情感通过特定的词语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对高中生而言非常重要,在完善学生人格、启迪心智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诗歌教学采用的不仅仅是阅读和记忆,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原有的教学方法体系。

三、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高中教学中所选取的诗歌具有奋发向上、执着奋进的特点,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超越各种困难,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实现人生理想。通过诗歌教育可以告知在校学生,人的前途和命运应该而且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凭借自己的努力达到人生所要追求的理想。诗歌中的积极因素将坚定的信念传递给学生,即使身处逆境中,也能激发学生的信心,不断追求心中的目标。诗歌中所包含的积极影响,不断促使学生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21世纪提出的一项全新要求,传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语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点,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在现代高中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强化。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对高中诗歌教学进行分析,明确高中教学重点领域,对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从推动实践解析了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诗歌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诗歌在完善教学目标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72-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药学学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行业间的交叉渗透、企业间的并购融合逐步加剧。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成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1]。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保证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院在广泛调研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托中山大学的资源优势,进行了有自己特色的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以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为依据

我院在人才培养总体设计上,以全球药学教育基本要求为标准,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原则,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人文底蕴、强烈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因此,改革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培养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规划上,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加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利用我校强大的文、理、医科的资源,努力构建药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药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药学与医学相渗透、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培养模式。

现代药学学科的特征是:(1)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应用型和综合性很强;(2)科学技术高度集中,发展迅速;(3)已迅速转向为化学-生物学-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4)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5]。为适应这一趋势,近年来,我们先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增加总学分,体现药学专业自身的多学科特点,同时相应提高专业课学分比例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凸现药学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培养。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整合以减少课程门类和减少学分。根据学生发展取向的选择,实行高年级分方向小班培养,并在小班上课中提倡个性化培养和能力培养。在原有综合性能力训练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药学知识的能力,增加综合性大实验内容和学分,课程内容涵盖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多种实验技能运用、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同时将已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综合运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特别是实习、见习以及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增设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如药学前沿讲座、药学与社会等)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适应药学人才培养需要。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群

根据药学学科特点,将所有专业课程分化成化学、生物、医学和药学四大课程群,注意每个课程群内部和群之间课程的衔接和交叉,调整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2]。作为药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化学课程群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等;生物学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基础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包括: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药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理学等。打破课程间和课程群间的壁垒,召开多层次的研讨会,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和目标重新设计和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与药学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删除各课程间的重复内容,特别关注各课程间的衔接和合理安排。

三、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与实习、见习、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搭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3]

1.将药学的基础及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以基础、专业、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的新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实验教学“一体化,多层次”教学新模式。在学生掌握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基础实验的基本实验(第一个层次)原理、基本实验操作基础上,通过对药物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理学实验以及药剂学实验等专业实验(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与掌握,在药学一级学科层面上统筹安排,创新性地建立与本学科发展前沿或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三门一体化药学综合与创新实验课程,即《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药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搭建综合与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第三个层次)。

2.重点建设国内领先的药学专业三大综合性实验,即《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涵盖文献检索与交流、实验方案设计、多种实验技能运用、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同时将已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综合运用。通过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教材建设、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以及相关网络平台的搭建,构建高水平、示范性药学综合实践大平台。

3.通过校、院两级支撑,积极拓展与制药企业、医院等医药行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和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4]。学院跟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学生实习的目的、意义,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活动;学院跟优秀医药企业签订奖学金协议,在本科生中设立企业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4.利用我校多家附属医院的优势,突出临床药学教学特色。为满足当前医药行业对于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拟在药学专业中设立临床药学方向,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临床药学人才。借助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与学校各附属医院药房的人力及资源,共同研究临床药学教学计划,集临床药学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于一体,力求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加强学生临床药学知识运用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发展高年级小班方向课程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发展志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于2011年在高年级实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在三年级学生按志愿分流为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三个方向。学院为三个方向特设9门小班方向课程(3门双语课程、3门全英课程、3门拓展课程)。目前9门小班方向课程已经在我院本科生中运行5年,并不断改革完善,学生反馈良好。

1.全英课程(1学分18学时):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药物化学II》、《药理学II》、《药剂学II》3门全英文课程,旨在高年级本科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增加国际化视野。

2.能力培养课程(2学分36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药物合成策略与实例》、《药剂学案例分析》、《药物制剂设计策略与实例》3门双语文课程,以策略、案例分析为主,理论结合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3.拓展课程(2学分36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药物发现中的关键技术》、《药理学进展》,《药用高分子材料》3门拓展课程,拟让学生了解学科进展、前沿。

五、建立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保障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院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例如课程负责人制度,年轻教师听课制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度等。本科教学中的各门课程逐步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两年一聘,在每次修订教学计划时重新产生。课程负责人组建和领导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实习等的全部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保证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学院要求从教不足五年的年轻老师每学期必须听老教师的课程,希望顺利完成新老教师间教学传统和经验的传帮带。为补充师资力量,学院制定了研究生助教管理的细则,解决了分班上课,尤其是实验课程的带教老师不足的问题。这些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我院的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运行。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探索,我们优化重建了符合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合理调整了课程群,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平台,发展了高年级小班方向课程,使我院的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谢海龙.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4,(26):348.

[2]陈颖,李勤耕,蒋君好.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1):19-20,28.

篇6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倡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倡导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倡导探究性的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近年来,教育界课程改革专家一致认为: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将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通过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就需要对当前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设置新的课程,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切入口。如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特别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两种模式在美国的大中小学最为普遍。而我国“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正是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在课程改革中起到积极的现实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必修课,周课时3节,高中三年总授课时为288节,仅次于语、数、外三个学科。“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对“研究性学习”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适用于各类课程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指一类课程。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收集处理有关资料信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应当明确的是: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上说,大多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所以其实质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过去过多地依赖“接受性学习”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赋予“研究性学习”应有的位置。既然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应当渗透到所有的学科教学中去,在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这种学习活动。因此说,“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课程总的目标是:通过初步的科学研究,使学生获得结论性的陈述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同时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这里的“知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或书本知识,而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或集体研究获得的学习成果(陈述性知识)和对科学研究的性质、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性知识。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行动和实践,能够撰写出相关的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陈述性材料。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不应视为最重要的目标。我们所实施的这种课程,并不以研究结果的数量为评价标准,而是重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探究技能和探究精神的养成与提高。

探究技能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技能、思维和推理技能、操作技能、传达和交流技能以及合作技能等。其中资料收集技能包括倾听的技能、发问的技能、观察的技能、记录的技能、访谈的技能、调查的技能和文献检索的技能等;思维和推理技能主要是包括对材料分类整理、归纳概括的技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的技能,对调查研究所获数据资料进行解释的技能,正确运用逻辑原理进行推理和预测的技能等;操作技能包括怎样使用、保管仪器,制作、测量、演示的技能;传达和交流技能是指能够有效地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可以通过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吉、口头报告等形式进行;合作技能包括能对小组研究工作进展发挥推动作用的技能,能调解小组内的冲突与纷争、与小组成员友好相处、有效交流的技能等。随着这些能力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渐增强,具备了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心理习惯,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和尊重差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三、对“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一)“研究性学习”汲取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

篇7

做为食品药品监管战线的一名党员,一名工作人员,深知食品药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深知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并积极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通过前期的认真学习、调研,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与局内职工及服务对象座谈,发现了一些自己存在的缺点不足以及领导班子在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自身方面存在的缺点不足有原因分析

通过查摆及面对面谈心,我认为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2、学习和工作实际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3、沟通协调能力还有待提高。

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由于自身主观上存在惰性,办公室工作头绪多,方方面面都不能出差错,所以忙于其中,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系统学习、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上,只是将要求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对在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得不够,学习和工作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考虑有些事情不够全面,做事只注重了对与不对,而忽略了该与不该,行政理念,大局意识、沟通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如下:在学习上,应学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在不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同时,有计划系统的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及相关学习资料全面研读,认真思考,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去考虑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使自己在所从事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科学监管,真正做到公正执法,热情服务。通过这几年从事行政工作,通过在实践中历练和感悟,自己觉得应该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提升思想境界,做事应多从全面考虑,着眼于长远。同时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做到机关内与同志们和谐相处,遇事共同出主意想办法,互帮互助,机关外与上级领导机关、同级职能部门多沟通交流,为我局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篇8

一、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

新课改的实行,在教育上可以说是一场教学理念上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是主导者,但是学生是主体者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使得数学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这不仅仅是对于数学的教学,还是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要求。

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要求下,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教学。身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应该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做到关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还要在情感体验上获得满足,培养起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二、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位知识的传播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中学数学教师可以说是课本知识的实践者,所以教师在对于教材掌握透彻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于知识的延伸和相关联系做出探索,对于新旧知识的衔接、不同类别知识的联系都要有具体的把握;在教学之余,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数学相关理论和知识,把握数学教学上的最新信息,做到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沟通。

除此之外,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要做到更加充实,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差异,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是临时突发的问题都有一个充足的准备,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随意性或主观性。

三、做好多媒体教学的辅助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逐渐地得到普及和深入。使用科技化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具有生动形象,图文并茂,节约时间的优势,影响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认知,极大增强了学生对于数学抽象性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将数学课堂带入到一个更加新颖,更加有效的阶段。

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仅仅只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辅助手段,如果过多地使用,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过多地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教师就少了板书的使用,学生就会在笔记的过程中出现疏漏的部分,而由于多媒体的事前制定,所以对于课堂所突发的典型问题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讨论,这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师生关系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所以,即使多媒体教学逐渐地普及和深入,但是板书的师范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应用必须是适当合理的,课件的制作也要以实用性为主,将解决教学问题作为主要的任务,让数学散发魅力,而不是让课件散发魅力。

四、课堂互动,共同参与

新课改下的教学,提倡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主动的参与和探索,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新课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的沉闷气氛,让课堂变得活跃和开放,让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发生改变。

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敢于发言了,可以发言了,自然地,其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地提高。而学生在实践方面以及探索方面都有了兴趣,那么教师也会慢慢地沉醉于课堂的学习氛围中,达到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效果。虽然说在新课改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是新课改的一个要求,但是这个活跃也必须要有一个适度的把握,教师要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散。在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上进行指引,纠正其错误的地方,并对错误进行分析,在实际的行动中为学生解决问题。

五、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情景教学在新课改的推行中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构建起一种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情景的设定,会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和趣味,使原本比较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有生活化,更具有趣味化。情景的参与并不是只有学生进行的,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其中,在课堂情景中与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对话和探索,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宽容对待,让学生及时地改正。

在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中,情景教学已经逐渐地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还是之前所谈到的,凡事都要有一个度的把握。纵然情景教学比较受欢迎,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情景教学的使用,有些课程如果是直接开门见山地进行,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所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判断。

参考文献:

篇9

二、教育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论》作者李秉德的理论认为,教学七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师、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反馈和环境七要素,从七要素出发分析教育学教学模式相关结构要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问题

教学理念是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理念属于教育哲学领域范畴,它源于对教学现实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学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学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具有定向和指导作用。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对于教育学原理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不甚了解,有的也仅仅停留在传授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教学基本技能上,没有认真思考过应该以什么样的指导精神作为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方式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文科类教学长期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信息,重点考虑学生能否消化和理解所讲知识点,但信息传递单向性,偏重死记硬背,实际操作机会少。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的记忆能力、演算能力均较强,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造性研究。

(三)教材资源的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课程资源过于注重教材,而且内容偏旧。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大概分为以下两种。第一,完全按照某一本教材进行授课。通过调查发现,关于教育学原理相关教材的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是通过实际的研究发现,相同主题类的教材虽然大同小异,但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其编写体系、框架、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如果单一的去讲某本教材会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单一缺乏,造成整个教育学知识的不完整性,这样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好其他的教育学类相关课程形成障碍。第二,对多种教材进行整合。访谈发现,部分教师发现了单一使用某一教材的弊端,于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对本教材进行重新整合,由于教师知识水平、能力、经验的不足,往往导致编制所谓的新教材,只是简单的知识的整合,没有或者缺少内部的逻辑和内容的完整性,部分章节甚至出现内容的重复、矛盾。

(四)评价方式的问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评价手段单一,过于注重笔试。大部分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师范专业对教育学原理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期末笔试来实现的,其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填空、简答、论述、材料分析等,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考前都有相关划范围,这种所谓的复习方式,其实就是相当于把考试内容基本都告诉了学生,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变成了一种死记硬背的模式,难以检验学生实际学习效果。通过对该课程学习的学生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认为此课程毫无兴趣可言,也没有学到太多知识,虽然教师讲了很多但是最终自己记住或者理解的很少。教育学原理课程,既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实践学科,学习的目的更是在于对于教育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此类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改革。

三、问题解决建议

(一)更新教育觀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观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行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不单纯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而是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师、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反馈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改变。教师要坚持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信念,多读书、广读书、读好书,树立改革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虚心向同行学习,学习同行在改革中处理问题的方式,有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对待学生,绝不能以权威自居,应该转变角色,增强对话、沟通思想,要能够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想等。

(二)改变教育方式

调差发现,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少和实际的联系,鉴于本学科固有的矛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以下方式改革这一问题。

1.增加案例教学

可以适当增加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对相关的理论进行讲解,虽然不能让学生深入到实际课堂去观察、体验、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2.将教学和实训课结合起来

许多高校在学生最后一年为了学生实习才进行实训教学,而有些学校还没有开设实训课。这种课程的安排看似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其实已经远远的将理论和实践分离开了。所以可以适当地将理论授课和实训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进行实训课的穿插。

3.增设实训基地

有许多师范类高校强调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进行实践,是因为没有可以进行实践的地方,不能随意去打扰中小学的课堂。当然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面对这样一个矛盾问题。我们可以和中小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其实如果保证好纪律的监督,高校师范生去中小学听课不但不会打扰到实际的课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课堂的高效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基础教育课堂学生认真听课、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师认真备课。

(三)改革教材选用机制

针对当前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的选用市面上已有的或者个人通过实际经验编制的教材。教材选用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学生的素质一直在变,所以教材也应该相应的做出变化。但是又考虑到部分高校教师素质、教材编制能力水平的限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选取市面上存在的较权威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教材,与此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让本校最优秀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教师和本地区相关中小学特级教师组成校本课程编写委员会,编制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稿,将教材和教学稿结合起来,通过这种灵活的教材选用和编制方式来进行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讲授。

(四)改变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的改革关系到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成败,一个好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其变革的方向。但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并不是单一的,最终会涉及到观念、方式和教材等各个方面,所以一套评价体系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就其评价取向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篇10

一、前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将各种信息融合的形式来营造出一种信息化教学的氛围,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自主、探究和合作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重新组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快速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为学生的学习起到服务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为学生营造出教学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场景内体验到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其次表现在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由于人的感性器官能够对事物的现象和与外部的联系进行充分的感知,可以将信息技术的发现、理解和想象的事物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充分表现出来,将枯燥的语言赋予感性的材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1]。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价值首先表现在能够有助于达成实践智慧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注重教学理念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适应世界,确保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创立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将具体问题以主线的形式呈现出教学内容,加强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其次,有助于打造合作型师生关系。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实现的,而是通过在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教师同学的帮助下而实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师生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2]。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

(一)帮助学生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从变革的观点来看课程的组织形式,不能对所有学生给予相同性的普遍性内容,而是在特定的主体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课程有着自身的独特理解。当前,学校主要采用以班级为主要的授课形式,但是面对不同基础和不同风格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而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能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适合每位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帮助学生实现对教学的变革。例如,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实现对计算机的操作,对学习情况进行系统的规划,并且学习的内容和怎样进行学习,都可以由学生自主进行规划,实现了计算机技术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

(二)成为协助教师创作课堂事件的重要工具

课程教学的主要理念是强调教学不是与人进行交流的过程,而是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进行创作型的教学实践,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课程的内容进行持续地转化,促进课程的构建和提升。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根据每位学生的需求来进行课程实践;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对复杂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以及课程内容等进行转化,实现构建课程的意义。例如,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当作与学生互动的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并及时给予指导性意见。

(三)成为师生评价变化课堂教学事件的工具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师生面对动态的课堂教学,应该对学科的教学整合进行评价,为师生的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性支持。评价方式有:其一,应该针对教师教授的反馈调节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分析,调控教学行为;其二,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导向进行评价,利用信息化的形式,将评价依据或者条目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3]。

五、结论

信息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顺应时展的趋势,我国已经在学校教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且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之间的整合。在实施的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创造性课堂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向着自主性和特色性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1

(一)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大

即使处于同一个班级,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知识的掌握和加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某些学生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独立地完成对信息的处理;而有的学生却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一窍不通。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没有接受统一的教学指导,因此课程设置就会不连贯,而学生们就会呈现出差异性。实践证明,进入高中的时候,学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都存在差异,但是差异并不是非常大,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不断在演变,同时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严重差异性。

(二)课堂纪律非常差

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都需要有一个有序的纪律作为保障。因此,如果课堂教学纪律差,课堂效率则难以得到提升。对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也是一样。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都存在纪律问题。例如,已经上课很久了,学生才陆续进入教室;上课时,有的学生喜欢交头接耳;还没到下课时间,就有学生翘课离开;让学生自由操作,学生却在一边玩游戏等等。在很多人眼中,信息技术是是没有用的学科,有时还会被领导、老师等忽略。甚至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还有学生被其他老师叫去补课或干其他事。由此可见,大家对于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极其不够。

(三)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

有的学生自制能力非常差,学生们一接触到电脑首先想到的就是游戏、娱乐,而老师要求学生进行演示操作的时候,学生们则没有认真操作,而是只顾自己玩乐,但是由于人数较多,老师不能时刻盯着每个学生,从而影响了课堂效率。特别是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完全不当老师的话为一回事,而这一现象具有传染作用,其他的一些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效果。

(四)不听老师讲课,操作能力差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演示、讲解,而有的学生却不愿意听老师讲,一门心思地自己操作。等到老师讲解完毕,让他们动手操作的时候,他们却难以找到正确的操作方法。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兴趣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可以使他们思想活跃,可以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求知欲。

二、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了解学生差异,将学生进行分层、分组

首先,老师要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组。但是,分层的不能过多,否则难以达到教学目的,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把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采用这样的组合方式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有利于他们的智力优势得到发挥,提升其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虽然每节课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是,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都是固定的,或者有特殊情况出现,这时老师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小组成员比较固定的情况下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和帮助,有利于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转变学生观念、做好教学设计

作为学生,应该对信息技术课有正确的认识。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同时还要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制度,并坚持实施,让学生更加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老师要认真做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度,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此外,课后练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估计一下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以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练习,而针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练习。老师还要多给学生鼓励和支持,表扬他们的长处,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存在一些不自觉完成作业的学生,老师要及时提醒并监督其完成作业。

(三)制定管束条例、加强约束力

如果学生经常玩游戏、上网、不完成作业,老师要加强管束,制定相关的约束条例,并与其班主任取得联系,从而保证学生认真上课。可以采用一些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他们才会知道沉迷于游戏的严重后果。可以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实现对学生的监督,扼杀他们想玩游戏的念头。有的学生通过USB设备将事先拷贝好的游戏安装在计算机上,老师可以通过程序禁用USB设备,让他们没有玩游戏的机会。

(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篇12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6(c)-138-02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迅猛发展,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的人才配置这一历史趋势不可逆转[1],对高职高专的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提出要加大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并要求课程建设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我校药学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下,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对药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整合以及新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新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我国药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结合不够紧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等诸多问题[2],药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打破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药学专业联系紧密的医院药房、医药公司、制药企业的调研与合作,根据就业岗位实际情况和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逐步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1.1 增设《药学职业教育》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为主线,贯穿于药学教育的全过程,第一学期开设《药学职业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三早”模式培养,让学生早期接触职业岗位;早期规划职业生涯;早期参加职业社会活动。通过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学生提早了解企业及企业文化,培养其职业素养,使之树立职业目标,作好职业规划,获得勤奋学习的动力。

1.2 开设《优良药房工作实务》课程

药房工作是药学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的主要工作岗位群,笔者以模拟药房为教学平台,按照药房工作过程与医药行业同仁共同开发的《优良药房工作实务》课程。模拟药房是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建立的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的综合体,内设有营业场所、药品仓库,其中营业场所分为中药房区、西药房区、处方药区、非处方药区、保健品区、服务区等区域。《优良药房工作实务》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把药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技能,很好培养学生药品调配、处方审核、药品销售、药学咨询等方面的能力。

1.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构建,企业所要求的岗位技能培养,一直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课程改革模式[3-6],笔者以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个方面的要求[7],对《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医药市场营销学》等课程进行改革。如将《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分为七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由若干个实训项目完成,所有的操作程序、记录和报告等都与企业的工作要求相一致,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1.4 优化课程整合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原有的课程种类繁多,各课程之间出现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比较明显[8],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影响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我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教学模式下,将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知识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将药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整合为《有机生物化学》、《医药消费者行为学》与《医药市场营销学》的课程整合方案也正在抓紧制定中。

1.5 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课程改革体系

将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和药师资格考试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学生毕业后能顺利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课程设置中增加《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课程,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了高级药品检验工、高级医药商品营业员和高级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进行所必需的职业资格考试,增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1.6 推行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订单式培养教学模式

新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有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笔者初步与肇庆市邦健医药有限公司签定了“工学交替”和“2+1”相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学校学年,到企业实训或顶岗实习一年。在学校的二年中,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对实践教学环节把技能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融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专业对学生进行技能鉴定,积极推进“双证书”制,使学生到企业实习前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适应企业的需要,为与企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2 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我校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既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纵向课程构建体系,也不同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横向课程体系模式,而是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造、创新、整合。新课程体系具有适用的人文知识、扎实的药学基础、必要的实践技能、够用的药学专业知识、实用的专业培训、现实的就业指导和及时的毕业疏导,充分体现全面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详见表1、2。

3 新课程体系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新课程体系符合21世纪社会对高职高专医药人才素质的要求,充分注重以往被忽视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针对目前高职教育存在重技术教育轻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现象[9-11],新课程体系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心理意志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体系按照人文社科模块、职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拓展技能模块进行构建。改革药学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循序渐进,便于技术能力的形成,逐步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针对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在深入市场调查基础上,对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进行分析,改革科目课程,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优化和整合,实现教学组织形式上的重要变革,能够跨学科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克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使课程有机整合成为可能。如《优良药房工作实务》课程就把药房工作技能融合在一起。并针对社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新开设了部分课程,如《药学职业教育》《药学英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等,对专业新技术和新领域进行探索与教学,突出了这些领域的重要性,很好的增强了学生毕业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对专业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不同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适应,互相交叉、有机融合。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比重,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达60%以上。实践教学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实际工作意识以及实际工作思维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马晓丽,毛新民,孟磊,等.关于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6):557.

[2] 周淑琴.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7):872.

[3] 张俊,张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探索[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21.

[4] 黄云剑,王军平,张静波,等.人文素质教育在诊断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6):101-102.

[5] 张春华.卫生学校护生素质教育工作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6(19):162-163.

[6] 王光霞.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的因材施教[J].中国当代医药,2009,15(8):110-111.

[7]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8.

[8] 黄丹云,刘燕.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整合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7):128.

[9] 张斌.论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1,(1):125.

[10] 张芬,魏新华.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7(6):5-7.

[11] 郝燕,王鹏.启发式教学在《中医养生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6(20):131,1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