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1: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把汉字带入日本的,并不是正宗的中国人,所以在以训读为前提的标音方法下,逐渐脱离了汉语的语序,产生了日语独有的语序。到了《万叶集》时,汉字的使用已经相当熟练。为了使表意汉字和表音汉字在形态上实现区别,除了像诏书那样根据文字大小来区分之外,就只有改变字体了。于是就出现了草体化合省略化两种方法。草体化是把真假名的草体尽量简化;省略化就是截取真假名的一部分作为整体。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平假名的由来。从使用汉字记录语音到创造假名是日语标记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历史意义。作了解到汉字作为平假名产生的基础,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内部原因是汉字本身就存在简体和草书,外部原因是日本人精通汉字书法和汉语言文学的写作,这些都促成了平假名的形成。
2 近代(明治时期)
德川幕府末期开通港口之后,西洋文化逐渐传入了日本。外语翻译的各国名着也不断出现在日本社会中,还出版了日英、英日辞典等。但是汉文在日本依旧占权威地位,实用大量汉语直译的直译体也很流行。但是想要限制、废除汉语,把文章翻译的更加通俗易懂的学者却依旧大量使用日语固有词汇和俗语。福泽谕吉就是最早提出限制汉字论的,他在《西洋旅行指南》中,把“会社”翻译成“组合”,把“保险”译成“请和”。但是像这种源于俗语和古语的译法并未获得普遍认可,翻译的时候主要还是要依赖简介严密的汉语。到了后来就不依照汉字字典,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了,于是造出了许多生硬的汉语词,并开始用汉字来标记外来语。但是随着西洋的学问逐渐代替汉字和汉语,再加上汉字的字体复杂,同音异义语的增多,日本开始废弃汉字,直接用外语的发音来标记外来语。>>>>>五万字博士论文如何通过
借助语料库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是近些年出现的语料库语言学的一个应用。这些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英文文本)的分析上。分析的方法主要是以语料库为依托,进行一些指标的统计。包括形符数、类符数、类符形符比、句子数、平均词长、平均句长、句长标准差、段落数、平均段落长、段落长标准差等。其中形符数指的是文本中词语的个数,与句子数一起反映文本的篇幅;类符数指的是文本中词语的类别数,单独来看虽然没有什么意义,但与形符数一起构成的类符形符比(也叫词汇密度)则反映用词的多样性和语体的正式程度。由于不同容量的语料库类符/形符比不具可比性,故一般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来衡量语料库的词汇密度。语体越正式,词汇密度越高;反之,词汇越口语化,密度越低。平均词长是反映用词的常用性程度和文本难易度的一项指标。而平均句长与句长标准差则反映了文本句子的长度,是否比一些简易文本的句子要长。
肖普勤 黄凤枝(2005)认为语料库除了可以进行上述文本总体特征的统计,在主题和情节、人物刻画以及修辞分析方面也有用武之地。如可以通过关键词词表了解文本的关键信息(包括故事主题、主要人物、时间地点、背景、一些重要的描述性信息等)和主要情节(杨建玫2002 有例证),如可以通过词图理清故事情节的开始、发展、、结局等各环节,如可以借助人物关键词来认识包括外貌、活动、性格、心理在内的人物形象,如可以通过确定适当的检索项辨识作品中修辞方法的使用情况。
上述指标证明了语料库量化分析的这一优势,除此之外,李晋 郎建国(2010)认为,语料库工具在发现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验证理论模式、支撑以往的文学评论、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宋沁潞(2008)认为,运用基于语料库的数理统计与分析的方法来考察某个作家的语言特点,可以为文学的计量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开拓语言学与文学边缘交叉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杨秀珍 续娜 刘美瑜(2010)认为,语言研究者借助于料库检索工具可以观察到用传统方法无法发现的很多语言事实,能够对语言本身进行更加客观的描写和解释,增加解释的说服力。针对文学作品中的词汇,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运用语料库手段分析文学作品词汇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外语的效率,增强选词、用词的能力,从而提高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欣赏水平。
尽管语料库是一种新颖、快捷、有效的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但前人也已看出其存在的不少缺陷。比如宋沁潞(2008)中提到的论文写作的几大难点都与语料库有关,一是用分词软件进行分词并词性标注后存在大量错误,需要使用人工干预的方法进行校对;二是小说中涉及到的很多专有名词,超出辞典范围之外,很难通过分词软件进行识别,增加了研究难度;三是在小说中创造性运用的词语单靠计算机很难识别,必须进行人工干预进行查找。该文最后针对用语料库分析作家的语言特色这一点上还提到,研究一个作家的语言特色除了他使用的词语之外还应该包含句法、句式和修辞方法的选用等方面,而这些研究仅仅使用语料库和统计的方法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杨秀珍 续娜 刘美瑜(2010)提出了语料库的另一个不足,即建立费时费力,且研究方法比较复杂,不易在短时间内普及。
笔者总结了一下上述观点,概括出使用语料库进行文学作品分析的四个主要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包括迅速便捷;采用量化分析手段增强解释的说服力;提供文学作品分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及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不足包括会出现分词和标注错误,需要进行人工校对;语料库分析能力有限;语料库建立费时费力和语料库研究方法复杂。
笔者认同曹莉敏 李海滨(2010)的说法“语料库方法仅仅是对传统文学篇章分析的一种补充”,认为语料库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有限,且以较浅层次居多。如宋沁潞(2008)虽在其硕士论文中用了两章的篇幅来讨论如何利用语料库分析金庸小说的语言,但分析也仅仅停留在对高频字(词)、低频字(词)的研究上,得出的结论如“金庸小说共使用了三万左右的词条,其高频词都是单音节词,结构助词、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占了很大比例。……低频字主要出现在金庸小说的专名、诗句、奏章中。这些低频字很多都是我们所不熟悉的生僻字,这部分字的使用一方面说明金庸文字功底的深厚及其文史知识的广博,同时也进一步说明生僻字在构词方面的缺陷。……通过《鹿鼎记》中用词与《现汉》中词语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金庸所使用的词语主要还是以典范的现代汉语为基础,为了创作的需要在专有名词、习用语、成语、拟声词等方面有所创新。这些创新的词语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因其大量使用带有口语色彩的词汇,或者将成语或俗语改造后使用,使得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来讲,这也是金庸作品得以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结论,或者显而易见,并不需要通过语料库检索这样的方式加以验证,或者对于金庸小说语言特色的研究并无太大价值,例如文章的第四章 金庸小说语言特色分析就不是在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的。笔者认为全文与语料库相关的部分,只有两点可算作闪光之处,一是作者在人工校对的过程中,发现了金庸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用法,并通过分析该用法发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如“羞月闭花”、“一言既出,死马能追”等词刻画出了韦小宝胸无点墨,语言粗俗的特点。二是作者认为金庸语言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作品中大量的重叠形式,包括动词、形容词、量词等的重叠,具有用语料库进行研究的价值,但同时指出,目前使用汉语词法分析系统却又无法将其一一挑出从而进行研究。
另外,曹莉敏 李海滨(2010)中对《金锁记》一文一些意象词,色彩词,叠音词,象声词以及人物塑造的分析,其实已经脱离了语料库本身,因而笔者认为使用语料库并无多少意义。
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在利用语料库进行文学作品辅助分析时需要时刻牢记的一点。语料库可以从大的、较为概括性的方面,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总结文学作品的一些大致特征。如杨秀珍 续娜 刘美瑜(2010)可以通过自建语料库与Brown语料库对比分析后得出,《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所用词汇普遍短小,词汇密度较高,口语化特征明显,多采用动词,句子简短,叙事简洁、平实,可读性强,适合青少年阅读。再深入一些可以得出动词中一般过去时的高频使用突出小说神秘感,与吸血鬼和人类相恋的主题不谋而合,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但分析也仅限于此,更加细致的分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的体会。笔者还有一点想法,即语料库分析的方法比较适合篇幅较长,或某个作者笔下的一系列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可靠性较高,若对一则短篇小说进行语料库分析似乎就有些多此一举了。
结合语料库进行文学作品分析,笔者认为这可以作为随着时展产生的一种新手段,新方法来看待,但由于其较为粗略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此,更不能认为它能替代传统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分析。我们“唯有深入地阅读和分析文本,熟悉包括创作背景等及文学评论界的研究现状在内的内容,才能发现并充分论证文本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曹莉敏 李海滨(2010)基于语料库的《金锁记》语言学分析,《语文学刊》第7期。
[2]贺亚男(2009)基于语料库的文学语篇分析――以《外婆的日用家当》为例,《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3]李晋 郎建国(2010)语料库语言学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第2期。
[4]梁健丽(2009)1997――2007年语料库研究标题分析报告――从10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标题看语料库研究的发展和趋势,《吉林教育》第10期。
[5]宋沁潞(2008)金庸小说语言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肖普勤 黄凤枝(2005)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分析方法初探,《外国语》第8期。
[7]杨建玫(2002)《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3期。
一、相关研究的背景概述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在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不过,与医生、律师等专业相比,教师的专业性似乎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造成与之对应的师范生培养,在专业需求和学科性质方面也有所缺失。师范生是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起点,它决定了新教师质量以及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作为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师范院校应该承担起为教师专业化奠定良好基础的职责,有针对性的探索并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
(二)师范生培养和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 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两份文件的颁发,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
但是,研究当前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现状,我们发现原有《大纲》中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已落后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基于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语文教育类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现状,根据师范生职业需求和语文教师培养实际存在的问题来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参考语文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相对应的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优化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在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师范教育与在职教育相割裂,没有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导致新入职教师很难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将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放到教师教育一体化中加以审视,认识到师范教育是教师的职前准备期,把职前准备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文献述评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作者自身理解,对现有研究现状及观点作出如下归纳:
(一)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界定及体系建构(理论研究)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13条,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并不十分广泛。
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结合的特点。然而,反观当前各类师范院校开展的师范生技能培养活动,我们大多把师范生技能局限为“三笔一话”(硬笔、粉笔、毛笔、普通话),这显然是不够的。
1994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技能的教学大纲(试行)》中指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指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玉林师范学院冯海英在其论文《微格教学在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8期)中将语文基本教学技能概括为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等等。
华中师范大学张莉的硕士论文《“农远工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中归纳出的教师职业技能体系指标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基础技能,包括口语表达技能、非语言表达技能、书写与写作技能;第二是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程开发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第三是教育技能,包括班级管理技能和思想管理技能;第四是教学研究技能,包括课题研究技能、说课听课评课技能、教学反思技能。
列举的前两份资料中,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讨论仅仅涉及到“基本技能”的层面,虽然具体到班主任工作、提问技能等要素,但是关注面比较狭窄。早期的相关研究中,相同的情况很多,都比较关注“基本技能”的培养,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三笔一话”,很少关注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比如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能力。后来的相关研究,逐渐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性,例如在张莉的相关论述中,除了基本技能,师范生还需要掌握教学研究技能,突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性和科研能力的结合。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及体系建构也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反映出社会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也是此类研究的出发点。
(二)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调查研究(实践研究)
1.师范生职业技能调查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调查”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6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题,共有记录27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题,并且包含“调查”,共有记录4条。
盐城师范学院乔晖著《近十年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对目前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侧重于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分类研究;二是侧重于语文教学程序的技能训练的分类研究;三是侧重于语文教学元素的技能培训的分类研究。
以上提到的三类研究均比较重视语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很少涉及如何指导学生学的技能,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标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研究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现状的论文专著较少,相关的调查似乎也没有展开,研究者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依据大纲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结构指标体系的拟定上,然后根据指标制定相关培养流程。
例如肇庆学院毋茂盛、王静在《高等学校师范生技能研究》中,仅是依据其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师范生应具备的3种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并对这些技能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但是,由于研究过程中缺乏实际调查的案例支撑,这些观点显得空洞概念化,也比较片面,缺乏学术深度。
对此,笔者认为,研究可以在体系建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但是应该以现状调查的实际结果为依据,参考课程标准的实施,侧重师范生视角和新入职教师视角,给师范生培养的探索之路提供一个反向思维的案例支持。
2.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调查
同时,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师范院校”进行检索,共有记录4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高等师范院校”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9条。
广西师范大学郝向鹏的硕士论文《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情况进行了了解。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等师范生的职业准备现状做出了一些总结。同时阐明了阐明了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的相关内容,包括良好的教师职业意识、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出色的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的工作能力和对教师职业的关注。
像这样将师范生职业技能研究架构在具体某个高校中的调查研究还有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的戴云、胡智丹写的《综合性大学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现状调查报告――以江南大学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3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付明叙写的《早读在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探析――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4期)等。
可以看出,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同时涉及综合性大学和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虽然同样设置了师范专业,但是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专科性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政策导向、生源特点、就业前景等决定了其不容忽视的特殊性,也使得我们对师范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其不可替代性。要达到相应的教师培养目标,必须使学生在掌握一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的特色,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研究推向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
3.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报告的整理,归纳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第一,重视传统手段和教学经验的继承,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和训练;
第三,课程设置繁杂,但是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
第四,职前职后教育脱节。
对此,相关研究给出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学生需求和职业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师范生培养目标及方式;
第二,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应做到课内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
第三,优化师范生技能相关课程设置;
第四,建立职前职后连贯统一的师范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终身发展。
以上观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调查结果和建议不够系统深入,缺乏实证材料相佐证,通常是笼统概括,很少有着眼于师范生各项具体职业技能专门展开的细化分析和建议,相关研究对师范生培养的评价机制也少有着墨。当然,这些成果对师范生培养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也因为其不完备性,使得后续课题有更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更深远的学术意义。
(三)语文学科视阈下的师范生职业技能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语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4条;以“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记录6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汉语言文学”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语文教育”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中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可见,在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领域,突出学科性质,专门探讨语文教育方向师范生培养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
周庆元所著《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概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6):35.)中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给出的定义是“语文教师在其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中,为了适应和满足工作的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巩固乃至自动化了的动作或智力的行为活动方式。”
盐城师范学院乔晖著《近十年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76.)中认为:“语文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的系统。”
以上两种观点,仅仅是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作出了定义,并没有反映出其涵盖的内容,在论文中也没有构建相应的职业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体系。
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有学者称之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周海生、周秀娟所作《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5,(5):33.)中认为“所谓语文教师基本功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主要内容包括‘说、写、画、作’四方面。”
扬州大学乔晖的硕士论文《论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D].扬州:扬州大学,2004.)因为侧重于创新教育,所以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概括偏向教育研究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固然是语文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代替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全部内涵。
我国目前有68所以上的高校招收编辑出版学本科生①,20多年来,为文化产业培养了数千名编辑出版人才。然而,近年来,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却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出版单位的冷遇,一项由北京大学开展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明确表示需要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只有15%。就业市场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找不到满意的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存有差距。
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缺陷的原因分析
就业能力指普通高校中的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并保持在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综合能力及心理特征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式上,致使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学科基础先天不足。目前,不少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往往是由某一母体专业课程加上有关编辑出版课程杂糅而成的。而且,由于母体专业的不同,所设立的编辑出版专业也就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母体专业的烙印,这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如设在文学院的编辑出版专业,偏重于文学、文艺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课程;设在图书馆系的,偏重于图书学、文献学、流通学等方面的课程;设在新闻学院的, 偏重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方面的课程。
课程设置不科学。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编辑出版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大多优先考虑理论文化类课程,真正的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课并不多,而且专业课中又有许多理论型课程,如“编辑学概论”、“出版学概论”、“期刊编辑学概论”等“概论”类课程。各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每门课程课时的多少,大多只能由院系视已有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而定,有着相当大的随意性。另外,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教材总体而言距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重理论知识的阐述而轻实践技能的指导,与出版业的现状和发展脱节比较严重。
师资队伍薄弱。由于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相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图书馆学等专业转岗而来,多数不熟悉编辑出版工作,不仅缺乏编辑出版的业务实践经验,而且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也很难提高。
缺少实践经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也不足,无法很快适应职业人的要求,无形中就与企业形成了“就业鸿沟”。造成学生缺少实践经验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训练记忆的讲授式,教师在黑板上讲理论,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死板教条。学生学到的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动手能力差。第二,我国目前教育评价制度仍以书面考试为主,这就势必使学生只关心课堂笔记和死背书本,缺乏对自己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第三,多数高校教师并未受过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讲授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等方面缺乏职业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好。
心理素质缺陷。随着竞争机制被全面引入职业社会,“双向选择”所营造的竞争只遵循一个原则:优胜劣汰,这就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一些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自我评价偏高,而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否定;对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义务认识不够,渐渐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如何提高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出版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既要掌握出版领域的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出版编辑人才所必备的条件。国内有学者提出了“三加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基础、精专业的编辑出版人才。为了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编辑人才的要求,高校可以在现有学科、专业基础上进行培养编辑人才的“三加一”培养模式,即本科前三年的课程可以学习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等专业的课程,第四年重点对编辑班学生的相关编辑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和相关的技能训练。
课程设置科学化。为培养更多适合实践要求的有用人才,我们必须重建现有的课程体系,减少“概论”类课程,增加专业类课程,如图书、期刊、报纸、网络编辑实务,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畅销书特征分析、校对印刷实务、版权贸易与出版物管理等。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互动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与实践能力。例如由学生扮演出版社编辑、总编辑或社长、作者等模拟某一选题策划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体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着重加强对编辑出版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投入,如组织其出国进修、到企业培训等,使教师熟悉出版工作规律,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注意研究出版动态,总结典型案例,积累信息资料,努力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教师与编辑身份的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编辑学教师的魅力,也会加大学生对其授课内容的信服度,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成效。
丰富实践经验。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传统实践课程为突破口,以西方及国内先进地区的实践教育经验为参照,全面提高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其次要建立编辑出版实践基地。企业无疑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平台,所以学校应该着重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校、企、生”三赢。最后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以质量标准来预测、考查、追踪、控制各种因素的优化过程,使其达到最佳。学校应根据目前实施的学分制管理办法,对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并把要求和规定编入到实纲中,分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相关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和实施细则。
提高心理素质,完善性格习惯。“习惯练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和性格对人有着极大的积极的影响力。现代社会,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情商的塑造和培养上,认为情商较智商能够更大程度地左右人们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培养沉稳、果断、正直、诚实的优良品德,养成独立思考、雷厉风行、乐观进取的个人作风,这些性格品质对今后的求职乃至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在出版产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版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又要遵循出版产业发展的规律。如何培养适应出版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社会、行业、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只有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改进和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才能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编辑出版人才。
注 释:
①张锦华:《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现状研究》,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②刘宏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腾跃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编辑学刊》,2006(5)。
2.王鉴:《实践教学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赵泓:《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编辑》,2007(2)。
4.王和平:《从传播看编辑出版学学科名称的不合理性――兼论“大编辑”、“大出版”观念的树立》,《出版发行研究》,2009(8)。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92-03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及我国宏观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我国面临着巨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为历史最高,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毕创业的大致比例仅为1%,因此,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是教育领域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系下的重要民生工程。为了深入了解河北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和影响因素,课题组在全省大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各高校在校大学生,涉及到的W校有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华北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唐山师范学院、邯郸学院、衡水学院等高校,包含经济学、统计学、应用物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20多个专业的学生,涵盖了文史、理工和艺术类,覆盖面广。
调查问卷从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自主创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自主创业的原因、学校层面的教育和培训、对省和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自身素质等6个方面,15个问题来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26份,其中有效问卷500份,运用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性别结构来看,本次调查对象48.2%为男生,51.8%为女生,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其中36%为大一学生,30%为大二学生,24%为大三学生,10%为大四学生,人数分布集中在大二、大三的学生,符合当前情况(大四学生忙于考研或找工作)。具体分析如下。
1.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态度。从问卷结果看(如表1所示),在500份有效问卷中,有369名学生对自主创业是认同的,仅有6名学生反对自主创业。通过交叉分析发现这与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宣传是密不可分的,在369份认同自主创业的问卷中有260多份问卷中都提到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仅有1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对学生自主创业不太重要。
2.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问卷显示,在500份有效问卷中,有196份有创业打算,但没有试过,193份不太好说,正在考虑中,64份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创业,47份有打算,而且尝试过或正在进行(如表2所示)。从性别来看,男生创业意愿高于女生,196份有创业打算的问卷中56.12%为男生,47份有打算,而且尝试过或正在进行问卷中,62%为男生。有创业打算或正在考虑创业的学生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创业的关系不大,有约2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自主创业毫无关系。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原因分析。从数据统计结果看(表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原因主要有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自我价值,崇尚自由工作时间和空间,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也有的学生认为创业不失为就业的一条成功出路,还有创业可以解决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今市场的多元化、灵活化愈加明显,加以就业的压力,当代大学生渴望通过创立自己的事业来成就自我,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学校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动机也有重要影响。
4.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形式主要有合伙创业、家庭创业、独立创业、连锁加盟、开网店等几种方式,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见图1,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多选合伙创业模式,占到了62.2%,独立创业的占16%,家庭创业的只有3.6%,在其他选项中也有学生写到合伙开网店,合伙加盟等形式。通过个别访谈以及微信朋友圈可以发现,目前开网店、做微商在高校学生兼职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微商,投资小,经营灵活。毕业生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可以依据社会资源和自身资源,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选择更适合的创业形式,自主创业可以掌握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团队创业可以有效缓解创业的经济压力,分担风险,也可以博取众长,制定更利于企业发展的计划,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对风险意识淡薄,资金匮乏,这是选择团队创业的主要原因。
5.大学生希望学校在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所做工作。从统计结果看(表4),学生对学校的创业培训还是很期待的,希望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来提升创业素质,调查显示,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创业基金的排在首位,约占70%。举办创业大赛和聘请成功人士开设讲座也是学生期望的,另外,多举办创业比赛,锻炼学生各方面素质,与成功人士面对面的交流也是其他选项中所涉及到的。所以,学生对于学校的创业培训还是很渴望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压力变小,可支配时间增多,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增多,他们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者进行校园创业。高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大学生将最后一次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在大学期间的不断努力和锻炼,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更大的成就,由此看来,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大学生对国家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了解的分析。近几年,国家和河北省、市等都出台了不少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给予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更大的支持,各级政府也在着手有针对性地实施这一政策,整体看来,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改善创业环境,建立创业支持体系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见图2,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很了解的仅占2.2%,完全不了解的占到22.2%。学生普遍存在对高校政策比较熟悉,但是对省市地方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却了解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高校的政策更偏向在校学生,侧重为在校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地方政府的优惠待遇更侧重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各有侧重。
7.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见表5,500份有效问卷中超过400份认为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原因中创业项目及资金、个人专业知识与能力最重要,其次是政府鼓励与支持,占50%,还有40%多的认为需要家庭给与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另有提到要有大局观、坚持不懈的精神等个人素质。
三、提升河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1.完善自主创业教育体系,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自主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当前的在校大学生来讲,要熟悉和实施这一工程,接受系统的自主创业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西方发达国家,自主创业教育已经开展了较长的时间并日益得到了普及。在我国,自主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是最近若干年才开始出现的。由于时间短,我国的自主创业教育发展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目前在大中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已经开始受到重视,而在经济发展不太发达地区还没有实质性发展。
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培养自然也不能离开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师资力量。所以,要培B具有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创业精神的大学生,作为培训实施者的教师首先要求具备同样的素质和意识,否则这种空洞的纯理论性说教在现代的大学课堂上早已失去了立足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能否培养出具有自主创业精神的青年学生,关键是要看从事培训工作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调查与访谈得知,目前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创业经历,而且这类课程也并不是教师自己的主攻专业方向,大多数是由班主任或者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兼职承担,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应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在这方面,邯郸学院从2014年以来一直鼓励各专业教师利用平时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且实践锻炼对教师的职称评定、经费支持有一定倾斜。这无疑提高了教师实践的动力,自己主动积极地去联系单位,对教师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3.拓宽宣传渠道,强化创业政策宣传和落实。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高校大学生对河北省的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并不是十分了解,如大学生创业税收减免政策,银行小额贷款的贷款利息优惠,鼓励创业风险投资优先投资大学生创业,对于大学生创办公司和企业,政府头几年免收企业所得税等。学校可借助媒体的力量,比如建立“创业政策”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学校网站、校内创业社团、学校报纸、广播等来进行广泛宣传,让每一个有志于创业的学生都有专业的渠道获得最新的扶持优惠政策。
4.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虽然政府和高校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能享受者寥寥无几,对此可以考虑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的形式,资金来源要多样化:政府财政出资、企业捐助、校友资助和学校董事会出资等,提高基金的总金额,扩大基金的覆盖范围。
5.组织开展创业专题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于富于梦想、渴望成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外部偶像的力量可以直接转化成自身内在精神的直接动力。如安排企业专家和创业明星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与成功人士近距离接触,沟通交流创业思想。通过创业论坛、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分享等形式,为广大创业学子提供精神食粮和精神指引。企业家创业初期的复杂心态、创业动机、传奇般的创业经历,能有效激发、鼓舞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加强他们克服创业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6.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通过与一些初步取得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交流发现,他们在校期间就有自己创业或者兼职的经历,比如一个快餐加盟店的创业者,在校期间就利用业余时间到麦当劳、德克士等快餐店打工,了解他们的经营模式和加盟条件,毕业后还是打工,经过两三年的经验积累,才加盟开了自己的店。还有人开了教育辅导机构,也是在校期间经常做兼职,光顾各种辅导班和辅导机构。
7.构建京津冀高校大学生创业合作平台。河北省环绕京津,省政府和各高校应该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这个机遇,与京津的高校建立相关的创业服务平台,发挥京津冀高校的优势创业资源,实现资源共通、信息互享,抓住优势创业项目,从而实现区域内高校大学生创业的联动发展。
另外,“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正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网上也经常报道大学生回乡创业成功的案例,大学生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回乡创业,利用自己在大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科学技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建设,同时还能提高基层劳动者的整体素养,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有效缓解我国年轻人整体外流,改善基层农村老人儿童留守无人照顾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各级政府要优惠农村创业政策,鼓励回乡创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新常态下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相关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JRSHZ-2016-01072);2015年度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34201095-1。]
参考文献:
[1] 朱震杰.政府主导下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撑体系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
[2] 李海峰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26)
[3] 崔鹏.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4] 王云瑜,陈宪泽等.福建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J].福建电脑,2015(8)
[5] 刘富成.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路径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4)
[6] 陈香兰,蒋春艳.河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社会科学论坛,2014(8)
[7] 安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