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1: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理八下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学情分析
地理课本上关于我国主要工业区(带)的内容多而分散,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掌握有难度,加之工业区(带)的一些知识需要通过实例去理解。在本节专题复习课的设计时,以地理学科综合性和联系性的特点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练习和历年中考试题,配合读图,引导学生对工业相关知识分析、归纳和理解,将工业区(带)的知识“由厚变薄”,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复习课容量的目的。
三、课标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开章即明确指出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所谓地域性,就是不仅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更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因此帮助学生弄清影响工业区(带)分布发展的因素和不同区域间的工业联系成为本节复习课的两大重点。《新课标》中关于“认识区域”有这样的要求: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际经济发展的意义。八上第四章第三节活动部分提到辽中南地区和沪宁杭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同因素;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对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做了详细阐述;八下第八章第二节以长江沿江地带为主线,不但介绍本地带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部门,更提出区域的协调发展。此外,上述四个地区也很好地利用其它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本区域经济。《新课标》中还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工业区(带)的复习目的不但是应对中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更要让学生意识到工业高速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环境突出矛盾,应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工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我国工业地区(带)分布和发展的因素;掌握不同工业区(带)的主要工业部门。
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读图画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结合案例分析工业区(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并说明区际间资源协调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区域间协作、共同发展的观念;认识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恶果,努力探索经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我国工业区(带)分布的因素;区际间的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影响工业区(带)分布与发展的因素,并能举例说明区际间资源调配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读图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2012年4月10-12日在温州市外国语学校举行了浙江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来自省内的12名参评老师演绎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纷呈的名副其实的优质课,我有幸参与了本次观摩学习,获益匪浅,深有感触,真正让我见识了所谓的“精彩无处不在”。同时本人也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有些听课的老师在课堂引入和教学过程环节都是聚精会神地听,十分投入地记笔记,而到了小结的环节,听课的老师们纷纷收起笔,合上本子,做好结束前的准备。这一个大家经常习以为常的动作,却体现了很多老师忽略了数学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小结是复习本节课内容,使知识条理化;是概括重点,使知识得到升华;是揭示方法,形成解题技巧。成功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建构系统、提炼升华的作用,让人回味无穷,可以促进有效教学。但在日常教学中的“课堂小结”存在“虎头蛇尾”“画蛇添足”“平淡无奇”,甚至“前后矛盾”等误区。一位有智慧的教师,常常有很多实在、有趣、灵活、合理的课堂小结方式。本人以参加省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的体会,特别是这次参赛教师的小结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充分展示了“春色满园”之景,再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经过实践与思考,对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几种方式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一、整理概括式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通常是指在课堂结束时利用较短的时间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等采用叙述、列表格、图示等方法加以浓缩、概括,帮助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以整理概括,使知识结构明晰、条理清楚。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整理知识、概括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印象,其特点是系统、完整而又简明、扼要。
如黄滔老师执教的“6.1矩形”,他设计了一个列表分解式小结,对本课时进行了知识梳理:
又如陆松老师执教的“4.1抽样”,他采用精练框架式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小结:
采用整理概括式的小结方法,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概括总结能力提高了,可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帮助修改完善,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归纳、总结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训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相互讨论、总结所学习的一堂课或某一部分的内容,这个过程就是总结知识、参与教学、强化记忆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运用整理概括式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可以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题,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启迪思维式
1.设疑。我们古代许多教育家都曾提出“学贵有疑”,亚里士多德也有一句名言,即“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育者能在一节课结尾时让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回答,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索,在探索过程中又将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新四边形”的形成与原来四边形中的什么条件有密切关联,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规律?笔者发现,问题一出现,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跃跃欲试,把整节课的学习气氛推向了,这样,既顺利完成本了节课的学习任务,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创设了悬念,达到了承上启下、水到渠成的目的。
五、问题练习式
初中数学有些概念的引出、规律的建立并非难事,而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却非易事。练习巩固就是针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某些知识出现混淆是非的现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进行设疑解题练习。在课堂小结时,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通过提问、板演、小测验等手段实施训练,可以达到完善、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目的。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执教八下“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时,学生一看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且临近下课了,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性质,则不易被学生接受。课堂小结时,教师设计了小小创意:要求在下面的3个方框内填上自己喜欢的数字:
得到一元二次方程x2+x+=0,用配方法解出你所编的一元二次方程,将你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学生出现了如下的几种情况:①x2-9=0;②x2-2x=0;
③x2+x-3=0;④2x2+6x-8=0。
在学生用配方法解答完毕后,教师指出:虽然以上的方程都可以用配方法来求解,但方程①、②用前面学过的因式分解方法会更简便。
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进行再回顾、再思考、再比较、再应用,不仅自然而然地系统总结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而且对解法的理解与应用能更加深入,远比让学生进行如这节课“你有何收获”等述说性的小结更有实效.。
一、课堂教学主线构建的误区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教师教授同一科目,但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有的课堂教学观念杂乱无章,课堂结构分散,学生思维混乱;有的课堂教学顺畅,相互联系,学生思维层层深入,不断呈现的内容让人觉得到深刻而一致的呈现。就理性而言,它很棒。为什么两位教练都有如此大的差异?除了教师语言技能的差异外,主要原因是在课堂上构建教学主线存在着误区。
1.使用教材序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教材是“圣旨”,全部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上顺序是什么,就按什么顺序进行教学,教师对教材内容之间关系和逻辑顺序无法很好的控制。例如,“我们刚刚了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中国的国土资源政策”,它将土地资源特征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机械地划分开来,放弃了知识的教育价值,仅仅作为知识来传授。
2.以简单的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目前,有许多学校主张使用学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南,当然,教案中不泛有许多是优秀的,但也有许多简单的案例,在撰写学案时不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例如,一些学案重视和关注学生知识接受和技能掌握。学案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完成答案;有些学案则是练习的积累,完成练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少量的学案则能兼顾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即使这样,也忽略了构建教学主线。
3.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规模课堂教学内容,各个学校都在结合校情、学情创新教学模式。一些教师过分强调教学模式的作用,机械地以教学步骤为主线,忽略了教学内容的特点。例如,有些课堂过分鼓励学生提问,整个课堂则变成了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问题的过程,导致内容价值表现不够。即使在一些课堂中,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也存在着基本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现象。
二、课堂教学主线构建的原则
结合教学实践,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主线时必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即循序渐进、整体统一、情境真实、学科价值。这样设计出教学主线才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课堂。
1.要做到循序渐进。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教学主线构建必须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切忌跳跃,要考虑到学生为新知识接受做好准备。
2.要做到整体统一。教学主线应该能够贯穿到课堂的每一步,使其自然过渡,并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认知过程有所支持。
3.要做到情境真实。教学主线的问题情境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生容易接受,并可以激发他们对熟悉事物的兴趣,避免因教学主线构建需要,创设学生不熟悉、虚假的情境。
4.要体现学科价值。教学主线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功能,切忌似是而非,为构建而构建,脱离地理教学的本质。
三、课堂教学主线构建的方法
1.以情况为主线。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现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适当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和学习得以实现。在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情况是“旅游”,这与地理学的特征是分不开的。除了旅游作为一种情境外,你还可以设计许多新的学习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八下内容“青藏地区”,可以用韩红唱的“天路”的歌曲来导入,暑假期间,有几个同学想去青藏高原进行研学,如何安排衣服、食物、住所和交通。为什么?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从青藏高原气候、农业、民俗和交通等自然环境考虑问题,既让他们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这样的构建巧妙而有吸引力。
2.以空间为主线。以空间为主线的教学需要了解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要了解初中的区域地理内容,有必要了解这个区域的特点。在了解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了解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进而了解区域与区域的相互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例如,在学习“黄河治理与开发”一课中,以空间为主线,介绍划分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的情况以及上、中、下游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之间都有什么样联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加强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3.以时间为主线。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时间过程,发展过程是连续的和传承的。这就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区域差异,又要研究地理事物在垂直发展中的及时继承,用时间序列来理解和认识地理事物,会更全面地了解变革过程和发展趋势。以时间发展为主线的教学,即过去——现在——将来。例如,在“北京”一节教学中,时间则是教学的主线。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它有什么职能?它曾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它现在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将来以“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为目标。本节课以时间为主线,教学效果非常好。
4.以逻辑为主线。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一个显着特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建教学主线,并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点到点、点到线、线到面知识网络。例如,在“西双版纳”教学中,我创造了一种学习情境。通过西双版纳旅游视频播放和照片的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西双版纳的魅力,然后让学生分析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资源情况以及产生丰富资源的原因,旅游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目前存在着什么样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5.将设置问题作为主线。七年级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普及基础地理知识,如“地球和地球仪”“大洲和大洋”“气候”等。这些内容不好设置情境,但可以以问题设置主线。例如,在“海洋的变迁”一课中,我以“幽灵岛的诞生和灭绝”进行导入,询问为什么幽灵岛若隐若现?这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进行了讨论。此时,教师没有给予对与错的评价,而是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和学习海洋变化。学完本课后,学生自然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以问题为教学主线,这样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将以生为本的学习理念落到实处。
6.将活动操作作为主线。实践操作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教材中有许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做一做”,不仅可以消化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使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使用橡皮泥制作地形图案,进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活动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流程是“准备——指导——制作 ——评价。例如,“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课前,教师和学生准备制作用品,课上教师制定要求和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制作,最后是展示、评价和总结。学生在制作活动中,要掌握好经纬度线以及地球结构的分布。
7.以学习方法为主线。(1)综合分析的主线。地理学的总体原则表明,当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关键要素一定时,其他要素与之相适应。因此,只要抓住主导要素的特征并全面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全面了解它。例如,“干旱西北地区”的主要因素是深居内陆位置,区域特征是干旱,其他因素如植被和河流以干旱为主。(2)比较的主线。比较不同地区的地理要素和特征,了解地区差异和规律。例如,“南北两极地区”,突出了不同地区之间对比方法的应用;“经度和纬度”就长度、度数和指示方向上进行比较学习。(3)读图用图的主线。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阅读地图和使用地图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本技能。例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主要通过阅读气候资料统计图来学习整个气候类型,并通过读图来归纳进行教学活动。
(一)前置性作业过于简单
这一点主要表现为:①有时把看教材当成了预习;②有时把做练习题当成预习;③仅有找答案的形式,没有思维过程,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简单获得的结论当成学会的标志,不愿再听教师的分析讲解。
(二)前置性作业过于花俏、繁杂、空洞,学生难以完成
这种类型的作业导致第二天的课堂汇报交流抓不住重点,知识点的突破就更谈不上了,这个状态我们在想,无效的前置性作业时间长,会让学生的课前先学流于形式,不仅成为学生的负担,甚至引起学生的忽视。
二、前置性作业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民主化
前置性作业设计时,考虑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而且也要有很大的空间。对于优秀生能够“多做”,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够加上他们自己的很多东西,也就是说能够深入思考,完善课本,高于课本。
(二)灵活化
若每天都以把题目打印出来的纸质稿的形式布置前置性作业,发现学生完成的质量一日不如一日,兴趣也没有开始时那么高了,更何况不是每个内容都需要设计前置性作业的,具体前置性作业的内容也可多可少,根据实际情况而设计。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可以动口说的、动手操作的;可以是个人作业、小组合作的作业或两者相结合的作业。前置性作业不一定非要安排成回家作业前置性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如前置性作业量较大需查阅资料等,为了节省上课的时间,可以安排为家庭作业,如果前置性作业量较少,也可以安排在课内完成。
(三)开放化
“开放”落实在具体课堂上,首先应该表现在问题或者话题的开放上。精心设计问题或话题,是前置性作业设计必然要思考的问题,有了问题或话题的开放,自然就有了交流与探索的开放。这还属于浅层次的开放,我们追求的开放其本质还是思维的开放,认知能力的提升,学习方法的提炼。
三、前置性作业设计内容要优化
(一)实际性――熟悉教材,夯实基础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将前置性作业做得面面俱到,教师设计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将前置性作业任务合理地分配给学生。鼓励他们夯实基础、注重课本,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自我学习的行列中来。
(二)针对性――抓住重点,以旧引新
如果让学生一直以熟悉课本为前置性作业,学生容易产生重复疲劳,而且学生也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在初中教学中,突破重点或难点是关键,仅仅靠教师多次强调或单调的讲解是没有实效的。前置性作业的合理设计,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们应该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一些能有效分解教学重、难点的前置性作业,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感悟性――联系生活,观察体验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让学生发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内容,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犹如一束美丽的花下面连着强劲的根,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四)趣味性――放眼课外,巧用网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热情与动力,所以,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新颖、有创意、有吸引力、趣味性足。教师应努力优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课外环境。如今学生家中的现代化设备可不少,我们可以拓宽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前置性作业设计形式多样化
(一)套餐式,领略层次性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数学亦是如此。但由于数学概念抽象,思维逻辑性强,远不如文学作品那样吸引人。怎样让学生读进去呢?如果在前置性作业设计中把知识概括成一些问题套餐,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方向地去阅读教材,就不会感到索然无味了。
如在浙教版七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窜套餐式前置性作业: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①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
②方程x+y=5有几个解?请说出几个?
③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④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⑤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学生有太多的潜力,依靠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回归自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
(二)纲领式,凸显简洁性
纲领式,即用词语或短语加上编号来表达。精心设计出提纲式前置性作业,一方面通过提纲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解决学生学些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提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发现、探索、获取新知识,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整理,学会迁移,学会探索,学会总结。在简单设计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
如在浙教版八上《一元一次不等式(2)》中纲领式前置性作业设计如下:
完成解方程x-3=2x的过程:
解:去分母,得 2 (依据: )
去括号,得 (依据: )
移项,得 (依据: )
合并同类项,得 (依据: )
方程的解为 (依据: )
这个作业有着提纲挈领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由操作层面的感知转向思考内化后的理解。
(三)网络式,展现细致性
为更好地整理与复习而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就像一张网络结构图,通过相互间的联系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容串联,好像网络一样相互链接,既独立成篇又可互动。
如在浙教版八上《直角三角形(1)》的教学中,网络式前置性作业设计如下:
■
将新课内容形成网络图,让知识系统紧密细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散注式,涌动灵活性
散注式,即阅读与划、批、写、注相结合,帮助学生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信息和难以理解的地方。划――划出层次,找出重点;批――眉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写――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无法解决的难点、疑点)整理出来;注――在教材上将疑难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的地方)用明显的记号标出来。
如在浙教版八下《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时,前置性作业设计对例题审题时,划出题中的量,分清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哪些量是要求的未知量;找出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在分析中写出等量关系时,将重点信息,划、批、写、注相结合,以达到让学生及时理解、深刻消化的目的。
(五)表格式,蕴含辨析性
表格式,即用词语加表格的方式以表格的分类来表达。它是在文字归纳的基础上,使其文字条理化,以表格方式来体现。表格中适当的空白,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思考。这种方法设计让数学教学内容更为清晰。在学习易混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时,如果能将相关内容整理进行对比观察,可使学生在对比中分清正误,在对比中辨析,让知识在对比中得以深化。因此前置性作业设计时应加强知识间的纵横对比,恰当适时地体现出数学辨析性。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对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划分,对知识点的掌握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前置性作业评价多元化
评价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对学生的前置性作业进行积极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去更好地完成,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学生自评
课堂结尾,可以安排学生说说前置性作业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哪些知识是完成前置性作业时不理解但经过教师讲解后掌握的,还有哪些是仍不理解的。这样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体会前置性作业的价值。
(二)小组互评
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互相说说在完成前置性作业中已经掌握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相互启发。小组互评时,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以及得到他人肯定的愿望,这就成为学生自觉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内驱力。通过这种小组互评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认真地完成,以提高完成前置性作业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