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01:22: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考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作内容
6月1日-5日
1、打印市区中考及生物地理考试准考证 。
2、上报中考及生物地理考试送考教师名单
6月6日-7日
1、发放市区中考及生物地理考试准考证。
2、各校领取中考及生物地理考试送考证。
6月12日
市区考生遗失准考证集中补办。
6月13日
1、各考点布置考点考场,下午4:00前各考点开放、考生熟悉考点考场;
2、检查考点考场布置,接待省巡视组。市级赴三县巡视组到岗 。
6月14日-16日
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6月17日
1、上午10:00前各考点开放,生物地理考试考生熟悉考点考场;
2、下午2:00-4:00,初中生物地理考试。
6月18日前
1、各校完成考生政策加分申请审核。
2、市区各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导入中招报名系统。
6月17日-30日
市区及三县集中阅卷、登分统计、分数合成、打印成绩册。
6月下旬
1、完成中考志愿填报平台前期调试工作
2、召开市区普通高中志愿填报培训会
3、市区各报名点学校模拟志愿填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接收省五年制高职计划,
5、分别组织市区、及三县五年制高职、中职志愿填报宣传、培训会
7月2日(暂定)
公布中考成绩,各校领取成绩。
7月3日-4日
考生回报名点学校进行查分查卷登记。
7月4日
各校查分查卷汇总表导入中考中招系统(下午16:00截止)。
7月5日-6日
教科所组织相关人员查分查卷。
7月6日下午
1、反馈中考查分查卷结果。
2、三县上报成绩库。
7月上旬
上报中考成绩库至省考试院。
7月9日
公布普通高中最低控制分数线及成绩分档表。
7月11日--13日
1、市区各校组织考生填报志愿、校对、签名确认。
2、学生志愿确认表各校留存备查。
7月16日-18日
市区普通高中录取(提前批次、第一批次)录取。
7月19日
公布第一批次未完成计划。
7月19日-20日
1、市区普通高中提前批次、第一批次的录取考生报到(报到截止时间20日下午16:00)。
2、组织考生对第一批次未完成计划,填报补录志愿(填报截止时间20日下午16:00)。
3、提前批、第一批次高中学校反馈考生报到情况(20日下午17:00)
7月21日
1、第一批次未完成计划补录;
2、第一批次补录公布考生名单,补录考生报到(报到截止时间:21日下午16:00)。
7月22日
1、市区普通高中第二批次(市级示范、一般高中、民办高中)录取;
2、公布第二批次未完成计划。
7月23日-25日
1、市区普通高中第二批次的录取考生报到(报到截止时间24日下午16:00)。
2、组织考生对第二批次未完成计划,填报补录志愿(填报截止时间25日下午16:00)。
7月26日
第二批次未完成计划补录;公布第二批次补录考生名单。
7月27日
市区普通高中第二批次补录考生报到(报到截止时间27下午16:00)。
7月28-29日
1、校办市队运动员招生录取。
2、处理普通高中招生数据汇总等工作。
7月上旬
考试院对市区、三县进行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及中职网上志愿填报指导培训
7月-8月
进行五年制高职及各类中职网上志愿填报及招生录取工作。(具体日程安排以省考试院下发文件为准)
11月-12月
1、中考中招工作总结,上报总结材料
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是指以文字、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并立足于学情、考情选择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复习主题,依据主题来整合复习内容,甚至可直接打破章节限制,以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力求解决复习课中的真问题、实问题。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的背景下,主题式教学设计具有知识点集中、耗时较少;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特点。
一、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本世纪以来,全国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新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此外,新课程改革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尤其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体现了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构建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构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构建主义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构建主义重视合作学习,重视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围绕主题分组合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背景下,选择怎样的主题,以怎样的角度,解决怎样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决定复习效益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几点建议。
1.针对地理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合理设置主题
地理中考复习要紧扣考纲和考点,因此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分析得出,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等高线、地形、天气与气候、大洲大洋、河流、农业、交通、资源、区域等。针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细微分割成若干个主题。
2.根据学生薄弱点合理设置主题
复习课除了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更要关注认知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弱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要做有心人,擅于发现并积累这些“问题”,从学情出发,以突破疑点微目标设置主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结合学生身边事物合理设置主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地理中考面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的趋势愈加明显,主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资源。主题式教学设计:以《人地协调》主题复习课为例以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协调》。整节课分为三个板块,也就是以三个任务的形式展开。任务一:归纳人地关系的知识与原理;任务二:运用人地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任务三:提出人地协调的策略。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层层相嵌,符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个任务中都精准剖析考点,筛选考题,在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线完成之后进行考题分析,明确考点和考试方向,最后图解知识,指导学生精确掌握。在任务的衔接或最后引出主题《人地关系》,并升华提炼出可持续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价值观。
三、如何构建主题式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中考命题主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来确定考查内容。主题的选择要紧扣考纲和课程标准,让考查点和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吻合,把握中考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主题有的放矢。
2.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堂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有效、高效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可以让课堂有一条明显的逻辑主线,让学生开展思维,立体构建。在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3.注意知识与能力形成的整体性
设计“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力求找到一条主线串联零散的知识,因此要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加强知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技能的迁移,可以触类旁通,防止复习的“碎片化”。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又由于编排在相对较难部分《行星地球》的后面,成为整个地理教材的两个“难”路虎。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从内心对这一门学科产生了恐惧。使得教学更加困难,有兴趣学习地理的学生和地理学得较好的学生极少。学生成绩普遍较差。
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这样几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去粗取精”——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宏观把握教材的知识要点,用最简介的方式讲解。比如:在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和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这两节中,内容较多,难点也较多,知识模块相互渗透,关系很复杂。如果学生在初中的基础差的话,学习起来很困难。我将四部分内容归纳为四个字,即“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概括为一个“动”字。因为大气的冷热不均使得在赤道与两级之间空气的体积-密度-气压先后出现差异,于是空气就有了垂直运动。同一海拔高度有了气压差,空气就会有高压流向低压,这又同时出现了水平运动;地球的自转运动又使空气的流动出现了方向上偏转,自转偏向力是空气运动“偏”;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季节移动,而太阳的回归移动又是地球的公转引起的,所以有“地球公转”使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北半球亚欧大陆冬夏季季风环流的形成又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的,使得原本规整得到、与纬线平行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被切割。夏季亚欧大陆的副热带高压被亚洲低压切断,冬季亚欧大陆的副极地低压又被亚洲高压所切断,形成同纬度之间、同一个气压带内部气压的差,进而形成典型的季风环流。
同学们只先记住“动”、“偏”、“移”、“断”这四个字,对这部分知识内容就掌握一大半,而且容易记住,容易弄懂。
二、及时解决学生“拖欠”的基础知识
现在高中新生的初中地理基础非常薄弱,所以在高中教学中,要及时给学生补充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如不这样,教学无法进行。如在讲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部分是,要用到初中物理中关于“气压”的概念、原理等知识。但是在地里课中学生的确很难联系到物理知识。我的做法是分“三步走”一讲“空气的冷热使得空气的体积变化” ,二讲“空气体积的变化导致空气密度发生变化”,三讲“密度变化使得空气对地面的压力发生变化”。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同一海拔高度有了气压差,高压会向低压流动”。这样很简单地“补充”了学生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完成“纲”与“本”的自然衔接
即考纲与课本的自然衔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会学生会考试,考好试仍然是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每一节内容中都要注重梳理重要的知识点,链接高考考点,使之能一一对应。这样,就是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
《大气》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知识前后联系广泛。是自然地理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对后面人文地理的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且难点集中,考点也比较多,大多属于高频考点。既要让学生明白气候形成、发展的诸多因子及其相关性,还要让学生掌握分析成因、判断气候类型和特点的方法和技能。所以将知识点与考点结合起来教学有助于“教”与“学”,真正能突破这一部分的知识难点,打造高效课堂。如针对气候中类型、成因、分布、特点为高考热点的教学。我采取“定式分类识记目标”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将常见的十种类型的气候按上述目标熟记在心,以不变应万变。“地中海气候”考查的频率最高,我要求学生人人过关,务必牢记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并且要注意灵活应用。
四、“图解”知识框架、知识原理
高中地理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高考也是要集中考查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理解题意、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大气》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研究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运动。学生理解起来肯定有些难度。如何使抽象的地理事物具体化?使用图解的方法最为常用而有效,将大气运动的规律、过程、原理等都用图解的方法描绘出来,使之形象、生动、具体。学生一目了然,特别便于他们记忆和理解。气候资料图的类型多样,利用得当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力的手段。如在第一节中,我主要使用形成过程图,演示大气运动的过程;在第二节“气压带和方风带”中,我除大量使用过程图外,还广泛使用分布图、运动图和曲线(或折线图)等。在讲到“常见天气系统”时,则教会学生使用手势判别南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即左右手法则),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教学效果很好。图解“大气”还可以使用数据图、柱状图、饼状图、玫瑰图等等很多图形进行教学。这样一是提起了同学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二是提升了课堂效率。班上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一、从基础教学抓起,培养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首先,要在教学中把握课改动向,理解课标要求,力求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是提高地理成绩的前提。要学好一门学科,首先要有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就要让他们感觉到地理知识不是空洞枯燥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就在我们生活中。因此,我在教学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讲地球公转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影子长短、昼夜长短的变化;讲天气气候时,让学生从自身感受理解天气气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习聚落与环境时,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我镇村庄分布情况,分析造成各村庄规模大小不一的因素,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也切实感受到地理是有用的。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生命。改变学生只重文字叙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建立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学习模式,教会学生看图、读图的技能,养成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习惯。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在地图教学方面采用的方法有:
1.看图填图
课堂充分利用好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把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强化空间概念。
2.动手绘图
动手绘制地图和示意图是地理思维内化和呈现的过程,能加强对地理事物分布的记忆和对地理特征的理解。比如,绘制海陆分布图、国家轮廓图、中国地形图、中国铁路线分布图等。尤其在会考复习阶段,建立专门的绘图本,便于学生积累复习资料。
3.识图析图
要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步骤和方法,先看图名,从而弄清图的内容;再读图例及其分布,掌握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总结图中地理事物的特点、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逐步提高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注重对地理现象成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区域地理部分,明显地贯穿着一条主线:位置(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这项分析能力从七年级下册《亚洲》章节开始应逐步培养并加强。《亚洲》单元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方法指导到位,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理解东南亚的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欧洲西部发达的畜牧业;日本、俄罗斯工业的分布;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自然人文的差异等。
二、充分做好考前复习,提高综合解答能力
科学的复习,是中考会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合理的复习计划,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三轮复习法。
一轮复习集中全力通教材。虽然是紧扣课本,但应和新授课相区别,避免简单重复课本,重要的是理清知识脉络,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在复习时按课本编排的章节首先整体把握知识框架,以图表的形式理出知识结构,构建章节的整体概念,以便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主要知识。为避免学生在复习中产生倦怠心理,在通教材的过程中尽量采用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照知识框架,自己找出考点掌握课本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教材及考点的把握也很重要,备课时应仔细对照课标及考纲要求,分清主次。对一般性问题和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点到为止,重要考点和学生掌握的难点问题,要精讲多练,比如,经纬线及经纬网部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
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主。地理中考面临四本书的复习,很多知识在课本中分布较为分散,二轮复习可以打破教材顺序对四本书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大致归纳为:(1)地球与地图;(2)地形气候河湖与农业专题;(3)自然资源与工业专题;(4)地理计算专题;(5)图文材料时事热点专题。专题复习使综合地理与区域地理相结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统一,学生不仅理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掌握了对这一类问题的解答思路。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对比和类比,在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等方面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分析原因,掌握规律。
三轮复习以做模拟题为主。结合中考指导,进行实战练习。加强综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读图用图、材料分析题的练习。通过模拟实战,一方面做最后的知识漏洞检测,更重要的是把握试题风格,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技巧。
地理读图是学习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地图,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地形地貌和地理现象。地图是与地理共同发展的,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这是地理的一个特点。地图中包含了许多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要想有很大的进,首先就必须能够看懂地图。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强化地图知识的讲解,加强对图例的记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工具,在初中地理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地图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对地图基础知识详细讲解。比如,比例尺的查看方法,各省市及河流的分布,山脉矿产的地理位置等。我在教学生认识地图时会通过编口诀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在讲各省份的时候编一套通俗易懂的口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这里的两湖指的是湖南湖北,两广指的是广东广西,两河山指的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通过巧妙记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遇到相应问题时就会迅速做出回答。同时,地理教材及地图册中包含大量的图例,这些图例都是总结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图,所以在教学生学习地图知识时,我会让学生增强对图例的记忆,帮助他们分析图例当中的考点和难点,将图例作为读图的关键,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给地图赋予更具有灵动的精神,调动初中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训练,锻炼其探究学习能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地图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无论是从省份城市还是从山川河流上都使学生感到困惑。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在日常练习或者考试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锻炼读图能力的形式有很多,如我会引导初中生选择强化记忆地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和析图时的切入点。我还会让学生观察地图,去自己发现地形的特点。比如,中国的整体轮廓像一只雄起的公鸡,黑龙江省像一只天鹅,意大利的轮廓像长筒靴等。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读图能力,把读图和地理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地图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同时,地理课堂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兴趣浓了才会对地理更加热爱。在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在教他们读图的时候不宜选择太复杂的地形或者目标,因为太复杂会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出现迷茫。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我分析中找到规律,给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前充分的备课,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点图型详细点拨,培养初中生的读图技巧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不仅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还要符合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初一的学生,我会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图和识图;对于初二的学生,我会教他们绘制基本的图形等。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争取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在地理课堂有所进步。地图中有很多重点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和记忆,针对这样的图形我通常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如趣味教学法,不仅将知识教给学生,还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中成长,这是初中地理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读图技巧。比如,在讲《世界人口分布》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大致掌握什么地区人口稠密,什么地区人口稀疏。当学生在整体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还会进行拓展提问,比如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稠密地区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初中生自己去分析和总结,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鼓励学生使用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任,我会适当的引导学生,给予他们帮助。
四、优化绘图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要进行绘图训练,绘图是对读图的升华。在信息化时代,初中地理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把抽象的地理符号用图表、声音、视频等方式形象具体的展示,增强地理教学的课堂效果,给予学生对地图的直观讲解,增强初中生对地图的兴趣。
我在地理教学中会让学生多进行绘图训练,如从简单的绘制等高线或者等深线,到复杂的绘制经纬图等,在不断的训练当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生学习的课程比小学时多了很多,因此为了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利用绘制地图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能力,给学生带来整体素质的提升,让初中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应用地图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地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在教学中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地图将成为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成绩的有力助手,因此培养初中生的读图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初中生掌握读图和绘图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
2013今年7月份,福建教育学院组织了一场中、高考学科教师“说题”视频资源征集评选活动,首次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说题”这一教师岗位技能要求。这次征集活动也是一次教师岗位练兵活动。“说题”岗位练兵意义何在?“说题”要说些什么?应该怎么说?不少老师在接到这一任务时有些茫然。以下笔者结合若干例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做好试题研究,对改进自己的日常教学、提升教学水平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说题”岗位练兵的意义可以从福建教育学院文件(闽教院〔2013〕88号)中略见一斑。《关于开展中、高考学科教师“说题”视频资源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里说:为引导广大教师深入钻研中考、高考试题,把握中考、高考的命题规律和方向,重视试题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讲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试题讲评能力……这段文字就是说,一线的教师要会研究考题,了解考点;会讲考题,会分析试卷,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考题,找出考点、命题规律,从考题入手钻研教法,改进教与学。”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总结命题规律,反思、改进日常教学。”
“说题”到底要说些什么?要怎么说?
本次说题的内容是“2013年的全国各省市中考、高考试题”。要求“针对试卷中的其中一道题或一个知识点的相关题目,着重说清四点内容,①题目的考点分析及其思想方法的体现;②解题思路的分析;③题目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④反思及感悟。”
据此要求可以理解为,要通过分析试题,以下方面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
考什么?(考点)为什么?(依据,思想方法)――(教什么?为什么这么教?)
怎么解题?――(怎么教?即应该根据解题思路来定教学思路)
还能怎么考?――(还要教什么?还能怎么教?)
如何改进日常教学?――(有规律可循么)?
下面通过对今年厦门市地理中考考题中两题的分析,具体讲解说题过程。
例1:《2013年厦门市初中毕业及高中各类学校招生考试地理试题》选择题9~11题。
读图3“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9~11题。
9.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A.山脊、山顶、陡崖、山谷
B.山顶、山脊、山谷、陡崖
C.山谷、陡崖、山顶、山脊
D.陡崖、山谷、山脊、山顶
10.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
A.从西向东流 B.从东南向西北流
C.从北向南流 D.从西南向东北流
11.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的地形类型是
A.平地 B.丘陵 C.高原 D.山地
第(9)小题:
考什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识别山峰(山顶)、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怎么解――如图,①处为等高线曲线闭合最高处,为山顶,②处为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处或脊线高于两侧,为山脊;③处为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或谷线低于两侧,为山谷;④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在这些地形部位的判读中,学生只要一种部位判读正确,就可得出正确选项“B”。启示:可借由此题,对解题技巧进行讲解和示例。
还能怎么考?结合生活实际,增加题目的趣味性。
(1)考地形部位特点――在图中①~④中,哪个地方更适合发展攀岩运动?哪个地方更容易发育成河流?
(2)考地形类型判断――在乙河干流处,选择修建大坝的位置(峡谷)。
(3)判断坡度陡缓――在图中选取两处登山路线,判断从两处登上山顶,那条路线更省力,哪条路线更省时间。
(4)估算陡崖的大致高度。
(5)再加深一点――绘制经过某些位置的剖面图……
第(10)小题:
考什么――(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在指向标地图上,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怎么解――先读指向标,判断走向(南―北),再读等高线的数值判断高低,或通过河流粗细判断上下游。答案为“C 自北向南流”。
反思与感悟:可以小结一下,河流流向的判别大致有几种方法,(1)根据等高线图中的数字判断地势的高低(哪高哪低)(2)通过图示河流的粗细判断上下游。(3)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根据图例显示的颜色辨别或根据灰度辨别。
还能怎么考?(1)在不同河段设置两三个点,比较水量的大小;也可比较河水流速的快慢。(a、b、c 相比)
(2)告知沿河工厂的选址一般建立于村庄的下游,在不同河段设置两三个点,找出工厂选址的最佳位置。(a、b)
(3)在河流中选取不同的点,计算河流落差。(d、e)
(4)联系“气温――海拔关系”,山脚与山顶的气温值。
第(11)小题:考什么――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怎么解――虚线区域等高线稀少,地形平坦;该区域海拔在100-200之间,因此判断答案是“A 平地”(即对应于小比例尺地形图中的平原)
还能怎么考?(1)可以用小比例尺地形图判断五种地形类型。(2)与农业规划相结合,根据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判断甲村可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
2、2009-2013年中考分值分布对照表:
各模块分值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4 2 4 6 6
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17 16 10 12 17
我们生活的区域 16 23 28 22 24
中国历史与文化 40 39 37 36 32
世界历史与文化 23 20 21 24 21
结论:五大模块的分值比例不同,对比以前,2013年中考历史部分分数有所下降,从往年的60分下降为50分左右,不过仍然是中考复习的重点,政治与社会的分数在2013年有所增加。
3、试题具有较高的知识覆盖率。2008-2011年《深圳市中考考试说明》所列考点约161个,这四年中考试题考查的考点约为117个,考点的覆盖率高达73%左右, 2012年新增的7个考点中6个考点都考到了,2013年新增5个考点中3个考点都考到。
4、试题呈现形式相对稳定,25道选择题(50分),4道材料分析题(50分),并且注重图文结合。
5、中考试题结合社会热点,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6、中考改卷中反映出的六大问题:
(1)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
(2)历史阶段特征不明确、以偏概全。
(3)不善于从题干中抓住关键词,提取、加工信息能力差。
(4)错别字严重。
(5)回答片面,表述不到位,不能做到一语中的。
(6)答题不规范,只会使用词组,不能表达成句。
二、解读中考《考试说明》,关注新增考点
2012年新增6个考点,2013新增5个考点。从近两年新增加的考点来看,考点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事热点,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时时关注时代热点,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尽可能联系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三、备考策略
1、总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考点复习(2013年12月―2014年3月)
主要针对考纲中的考点内容,解析考点、综合运用,重在抓基础,初步形成知识体系。即“精解、活用、抓基础”。
时间 内容、课时 主要措施
12.2~12.27
4周16个课时 模块一:我们生活的世界
1、获取和整理社会信息的工具、技术与方法(1课时)
4、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考点1---10 (13课时)
2、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则与制度(1课时)
3、基本的现代经济意识(1课时) 侧重点:
为落实夯实基础的目标:
1.填图过关(课堂、课后作业形式,重要地图每人印2份,以备不过关同学反复填图)
2.出中考复习提纲(考点版)
3.每周滚动练习注重对错题的归纳和整理
12.29~1.12
2周8课时 期末复习考试 1.课堂知识点梳理
2.期末复习提纲(背诵版、填空版)
3.期末模拟试卷4套
4.目标生抽背过关
5、引导学生重点复一次滚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题目
2.10~4. 4
1-8周
40个课时 模块二:我们传承的文明
1、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考点1-3(4课时)
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考点1-10(13课时)
3、近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考点1-5(5课时)
4、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
考点1-2 (4课时)
考点6-8 (4课时) 侧重点:
为落实夯实基础的目标:
1、课堂考点过关(以一问一答形式呈现)
2.每周滚动练习注重对错题的归纳和整理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4-5月)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整理知识,系统归类,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即“分专题、多联系、成体系”。
时间 内容、课时及分工 主要措施
4.7~5.9
9-13周20个课时 初步确定如下常规专题:
1.中国史线索梳理
(3课时)
2.世界史线索梳理
(3课时)
3.政治(3课时)
期中考试(4月16―17日)
4.经济与科技(2课时)
5.思想解放(2课时)
6.改革开放(2课时)
7图说社会(地图、人物、事件)(3课时) 课堂:学案分层
提升版:模式为中考考点――线索梳理――学科联系――典型例题――综合题训练
落实版:以专题串基础(填空或选择)
作业:综合套卷训练10套
滚动练习训练
课后:错题归档
目标生抽背、辅导
出中考复习提纲(专题版)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5-6月)
本阶段结合社会热点和深圳的社会生活出热点专题,做套卷训练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应考能力。即“盯热点,勤训练,查漏缺,应中考”。
时间 内容 主要措施
5.12~6.20
14-18周20个课时 1.结合2013-2014年时事热点出5个左右热点专题。
2.中考模拟题训练
3.查缺补漏 侧重点:
1.中考模拟10套卷训练
2.出中考热点专题,与传统专题相结合,具体热点及分工待当时情况而定
3.滚动练习
2、备考措施
(1)树立课标意识,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充分利用备课组智慧,敢于删除低频考点,加大高频考点复习力度。
(2)加强集体备课,及时交流总结。科组长与备课组长从课堂教学到作业落实进行监控。特别是后期复习的节奏全组保持一致,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备课组集体合作,把各个知识点挖掘到位。
(3)重视中考信息研究,积极参加中考教学研讨,积极和各区、各校联系,吸收有效信息和宝贵经验。
地理课本内容多以文字叙述为主,而相较于文字性的知识,图片之类的形象化知识要便于理解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记忆地图来熟悉相关的地理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地理从现阶段来看,是为了掌握相应的考点,迎战高考;长远来看,则是为了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懂得地理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怀。
对于学生而言,想要熟练掌握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记忆地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地理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是依靠记忆地图达到牢记地理知识点的目的。例如,记忆各大洲的地理地势。
因此,教师注重学生对于地图的记忆,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地图将会为地理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经过这些年地理教学经验的总结,我发现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地图知识的记忆。
说明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阅读考题中常出现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毕业班语文教师都必须加强说明文阅读的复习,才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准确地答题。笔者经过多年毕业班教学的经验总结,摸索出一套极其有效的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说明文阅读复习“四步曲”,下面笔者就详细阐述这一复习方略。
第一步:考点梳理
常见的说明文阅读考点有(1)考查对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2)考查对说明顺序的判断与分析。(3)考查对说明文结构的判断。(4)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5)考查对说明文语言风格的判断与分析。(5)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或局部感知。(6)考查对修饰语、关键词的理解。(7)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8)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试题)。
第二步:知识点梳理
1.说明文的概念: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被压扁的沙子》等。
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又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书籍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在举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特征时,就是采用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故宫博物院》。(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如《死海不死》先说明其地理位置、得名的原因及特征,再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咸度高)。逻辑顺序有许多的小类: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这种结构一般是先概括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再具体说明各个特征;或先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再总括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就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石拱桥的特征,接着再举例说明其特征,最后说明我国在建设石拱桥方面取得的成就。总分,分总,亦属于此种结构(2)并列式的结构,就是并列地介绍被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的物征。如《苏州园林》的中间部分介绍了园林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应用此种结构要用到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类别时,要注意明确分类标准。(3)递进式的结构,多用于事理说明文,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础,后部分是前一部分的深入。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采用这种结构。(4)对照式的结构,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把被说明对像的几个方面、前后对照着写,或者将被说明事物与其他事物对比着写,突出其某一方面的征。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中的不少段落都用了对照式的结构。
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下定义,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本质有确切的了解。(2)列数字,能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或事理。(3)举例子,能使说明内容具体化,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4)打比方,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5)作比较,通过比较,使被说明对象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6)分类别,能使文章内容清晰明白、条理分明。(7)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8)摹状貌,能说明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9)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对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进行解释说明,使读者容易明白。(10)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6.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或平实、质朴、准确 ,或 生动、形象、准确。当然,在做说明文阅读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回答,切不可机械地将上面的知识点“默写”出来,否则,要被扣一定的分数。
第三步:典型考题例析
找三篇上一学年度的中考说明文阅读题,这三篇文章的阅读题要尽可能地涵盖说明文阅读的所有点考与知识点。下面以说明文考点中的“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摹状貌这一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及“对修饰语、关键词的理解”(“几乎”一词能否删去的分析)的两个考点为例,来阐明笔者在这一步骤的教学要点。
1.考题的考点解释。向学生解释每一个考题的考点,解释的样式是这样的:如,“这个考题考查的是考生辩析、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这个考题考查的是考生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诸如此类,让学生再一次领会说明文考点与题型特点。
2.失误分析。根据考生的失误情况,或者笔者对考生可能出现的失误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性的语言是这样的:如,“此题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不能结合文本具体地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很机械地‘默写’说明方法的作用。”“此题的失误原因在于:没有把握这种题型的答题方式,此题的答题方式应该是:不能删去,因为‘××’词起着……的作用;如果删去了,就变成……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答案示例。教师给出相对标准的参考答案,以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效仿:如,“应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应用这一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林各种各样的姿态。”“不能删去,因为‘几乎’一词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表示许多地方都有,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删去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四步:能力提升训练
以上的讲解,只是让学生了解考点、知识点,避免错误,准确答题的方法,但这些必竟是“理论”的东西,还属于“纸上谈兵”,要想真正提升阅读说明文的的能力,那非进行能力提升训练不可,这一训练部分分两个步骤进行。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42-01
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学的重要手段,地理学的最大特征是运用地图、图表、图片的方式来表达地理空间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变化的过程。考察考生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分析地理特征总结得出结论,地图在考试过程中作为地理考题的敲门砖,对图的信息读不懂,往往得出错误的答案,以至于影响到整个学科的考试成绩。根据教学实践得出:
一、地图三要素
1.方向
方向就是明确告诉学生一幅地图的方位,一般的判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考题中的地图会改变方位标出另一个指向标,初中学生在缺乏方向感的情况下错读方位,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根据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体系,转动到遵循一般的判读方法去。
2.图例和注记
是用符号来表示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表达地理事物所在的位置、数量的多少、发生的现象、地理事物的变化等;注记是用文字或者数字直接标注在地图上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3.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以图形结合文字、数字表示,一般绘注在图廊的下方中央。其中以数字表示的为数字比例尺,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以图形表示的为直线比例尺。在地图中,学生对地理空间的抽象思维缺乏,只有从基础的要素进行认识,才能掌握看地图的方法。
二、应用区域地图轮廓巧记地图
在近几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常常把地图和图表作为地理学科综合题的突破口,通过图形的形式呈现地理事物信息。教师在教学及复习中应加强对地图剖析和图表信息的解读,锻炼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利用好课本中的地图和配套教材的填充图册训练,使学生从课本读出信息,并运用到地图,把地图的信息回归课本,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所在空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对地理科学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巧用地图,方便记忆,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这节中,记忆各省级行政区图是本节重点、难点。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像威武的雄鸡,云南像展翅的孔雀,山西如一片树叶,陕西则是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台湾似香蕉等通过这些联想记忆,加深学生对地图轮廓的记忆。再给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就知道了位置,为地理学的学习和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重点知识为复习体系,构建知识框架D普,提高知识整合创新能力
地理试题中的考点、重点集中在认识地图,了解地理空间。地球自传和公转、天气现象、工农业发展变化、资源、社会生活、气候变暖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测试学生是否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做到学以致用。根据题目的变化,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以课本原理为基础让学生读懂记牢地图,做到图文结合,把原理运用到地图分析,把图形的信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构建出知识体系,才能达到提升学习地理的技能。
四、认真研究《云南省初中学业会考地理考试规范》图文结合讲授法
考试规范是教师上课复习的指向标,是评估教学实践的测量,是作为升学的参考根据。用图形图表结合文字讲解对中国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进行复习,在区域中找出差异和共性,如英国和日本相同点,都是亚欧大陆岛国、中纬度沿海发达国家;不同点:英国是大陆西部,海洋性气候、资源丰富、以畜牧业为主;日本是大陆东部,季风气候、资源匮乏、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以类似的方式比较区域地图可以让学生对图中所承载的信息进行深入而清楚的认知,为学好地理学打下基础,在考试过程中得心应手,获得优异成绩。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领会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价值,培养创造能力。把握每次上课的效率,规划对知识的复习结构,优化教学手法。系统性复习,夯实学生知识基础,以到达良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伍惠萍.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 2011(12).
二、学情分析
地理课本上关于我国主要工业区(带)的内容多而分散,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掌握有难度,加之工业区(带)的一些知识需要通过实例去理解。在本节专题复习课的设计时,以地理学科综合性和联系性的特点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练习和历年中考试题,配合读图,引导学生对工业相关知识分析、归纳和理解,将工业区(带)的知识“由厚变薄”,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复习课容量的目的。
三、课标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开章即明确指出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所谓地域性,就是不仅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更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因此帮助学生弄清影响工业区(带)分布发展的因素和不同区域间的工业联系成为本节复习课的两大重点。《新课标》中关于“认识区域”有这样的要求: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际经济发展的意义。八上第四章第三节活动部分提到辽中南地区和沪宁杭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同因素;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对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做了详细阐述;八下第八章第二节以长江沿江地带为主线,不但介绍本地带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部门,更提出区域的协调发展。此外,上述四个地区也很好地利用其它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本区域经济。《新课标》中还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工业区(带)的复习目的不但是应对中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更要让学生意识到工业高速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环境突出矛盾,应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工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我国工业地区(带)分布和发展的因素;掌握不同工业区(带)的主要工业部门。
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读图画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结合案例分析工业区(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并说明区际间资源协调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区域间协作、共同发展的观念;认识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恶果,努力探索经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我国工业区(带)分布的因素;区际间的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影响工业区(带)分布与发展的因素,并能举例说明区际间资源调配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读图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在中职学校中,《电工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从高一就开始接触的一门专业课,由于学生的初中物理功底差,因此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的学习会出现抵触心态,同时还会出现部分学生努力学习,但始终学不会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现象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及运用知识。
一、理论联系实际,走进实验室,充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以物理学为基础,内容较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按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对《电工基础》会越来越不感兴趣。如电阻的串联分压这一性质,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这些知识,但是现在重新讲解后,部分同学仍理解得不透彻,以至于做题时出现无思路、无头绪的状况。出现这种情况不仅学生觉得不想学,老师也觉得无法教授下去。这就要求我们换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这些知识,那么实验室就是一个最好的去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让学生接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一只单连开关控制亮盏灯线路的操作),把两名同学分为一组,要求接通电路后,测出每盏灯两端的电压及整个电路的电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及性质了。其次把知识扩展为两只双联开关控制一盏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并说明工作原理。通过实验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化解教学难点,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拓展老师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很多难以形象说明的公式、原理、定律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清晰地表达出来。在《电工基础》这本书中,很多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仅靠形象、表象和想象,对学生来讲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但是,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由于充放电的时间很短,只有几毫秒,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模拟这个实验,先布置一个简单的电路,分别将开关断开和闭合,由灯泡的亮、暗来描述,将过程拉长,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电容充放电的直观印象。
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化解教学难点,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还可以快捷、简便、明了的特点替代耗时的板书和作图,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扩充一些有关课本知识的实际现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适当采用比拟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电工基础》中有些概念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学起来比较吃力,导致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能力,比拟法是一种让学生能理解掌握知识的好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例如,在讲电位的这节内容时,学生对电压、电位的概念经常混淆,而且对参考点的含义理解得不透彻。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电位比拟为高度,把电位差比拟为高度差,因为学生对高度和高度差有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电位是电路中某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它是相对值,其大小随着参考点的改变而改变。在教学中可以把书桌的高比拟为电路中某点的电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参考点来看书桌的高度。选择的参考点不同,那么书桌的高度也不同,这些值既可以是正值,又可以是负值,还可以为零。如果我们以地面为参考点,它就是正值;以屋顶为参考点,它就是负值;以讲台为参考点,它的值就为零。通过比拟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电位是相对值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电位差是电路中某两点间的电压,它是一个绝对值,不随参考点的变化而不同。教学中可以把书桌的高度比拟为电路中某两点间的电位差,这时我们发现无论我们选择的参考点怎样改变,书桌的高度都不会发生变化。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电位是相对值、电位差是绝对值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中有很多知识很有深度并耐人寻味,并且实用性很强,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观察、多探讨、多实践,就会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