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2: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关于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关于论文

篇1

摘要: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利弊,本文首先分析传统教育教学与网络教育教学之间的差异,然后探讨两者的发展趋势,得出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结论。

关键词:传统教育教学;网络教育教学;差异;发展

1。传统教育教学与网络教育教学的差异

传统教学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以班级为单位,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教师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素养较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活动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二是传统教学模式按照教科书的教学顺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三是教师与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教态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所谓的言传身教;四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反应,随时调整课堂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改变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当然传统教学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是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体地位,采用填灌式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局限性较大,甚至有些知识已经与科技进步脱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三是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黑板和教室为活动中心,教学活动较为枯燥,容易引起学习疲劳。网络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发展新兴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为学习者提供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习者有学习愿望,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网络教育。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教学方式非常多样,多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的应用,使网络教学手段非常灵活,能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二是网络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层次选择不同课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检测方式;三是网络教学地点和时间非常灵活,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四是网络教学内容体系较为丰富,不局限于课本,网络上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更新非常迅速,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最快地获取更多信息,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选取学习内容,满足学习需求。正由于网络教学极大的自由性和不固定性,既有优势又有弊端。特别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自律性较差,在没有教师的约束下,难以做到自主学习。而且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知识,哪些是没必要了解的,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很难真正学到知识。

2。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

由于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各有利弊、优势互补,因此现在网络教学应用虽然越来越广泛,但网络教学未必可以淘汰传统教学而独立存在,最好的结果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融合。

2。1让网络教学为传统教学服务

网络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更多地考虑传统课堂的需要,让网络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中引入优秀网络教学资源,拓展传统课堂的深度,加入与时俱进的流行元素,加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另外,加入网络课堂的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中更多地运用图片、视频、音乐代替传统说教。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具体学情和客观条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2。2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

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正因为网络便利,很多网络资源鱼龙混杂。为了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首先必须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教师设计网络教学时要更用心,网络教学目标要清晰,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难度设置要合理,并根据学生兴趣选取适当的拓展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在网络教学中设置明确的学习指导。网络教学资源非常多,学生在众多信息中很可能迷失,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指导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分的板块,每一个板块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重点内容和基本了解内容之间的划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网络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必须实施一些检测手段。可以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督促,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在线完成作业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3。结语

传统教学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发展新兴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最好的结果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融合,让网络教学为传统教学服务,使网络教学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裴亮。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4,11:26。

[2]张小巧,郭根生。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8,02:89—91。

[3]李家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与融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6:57。

关于教育教学论文【2】

摘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当前环境下,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也就需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所以在当今时期,为了迎合时下的环境和社会发展现状,如何做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主要针对此问题进行简要探究,希望所得结果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并未相关领域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引言

当今时代,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又一次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培养和全面应用的原则,全方面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所以针对当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有效合理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从全世界角度来看,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首先一个时期是在计算机发明的初期,这一阶段重视对计算机的程序设置,而且那时候计算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也只有一些重点的院校才会开设。所涉及到的语言也只是LOGO语言、Basic语言和FORTRAN语言[1]。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人类对计算机的教学开始进行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时候的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技能,而高校内所涉及到的计算机课程也多了起来。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培训教学需要从实践方面出发对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目前从宏观的角度来对计算机进行基础教育尚且很难达到既定效果。在创新理念下,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也没有被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出来,所以在教学观念上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教学思维,那么怎样通过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来对学生更好的培养呢,这就需要对计算机的基础教学状态进行转变,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在当今时期进行计算机的基础改革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先天结构与后天教学模式的不同,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必要差异。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非常强,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各个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这只有将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桂策充分掌握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八进制和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规则。这样才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候,可以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传授知识的时候跨度太大、难度太高而导致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对于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程而言,其课程复杂且繁琐,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门课程充满兴趣。所以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扮演起引路人的角色,使学生充分的学习相关知识,开拓视野[2]。传统的讲课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在上面拼命地讲,而学生却并不一定好好听,这主要是因为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很多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在接受相关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也不能够创造性的对各种知识进行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很高的实践性,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校和巩固才能够更好的熟记于心,从而利用到相关的行业当中。多以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安排一些实际任务,像是完成某种财务报表或者指定简单的软件等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计算机教学本身就需要利用计算机时间操作来完成先关的教学任务,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电脑资源管理器当中实现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比如编程设计一个计算器,这需要借助计算机编辑代码来实现,同时还需要配合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主观练习,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快的对这一知识点详细的掌握。很多院校并不重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讲课的时候基本上很少用到现代化教学媒介[3],这样的缺失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除了计算机本身以外,新的教学组织性质也比较多,比如现代化实验室教学、图书馆教学、专用教室教学等。只有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避免因为单一性教学所导致的效果不佳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工作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认知不足等问题所导致的学习效果出现偏离,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反馈工作安排。这样能够根据学生对相关信息的反馈来调整教学,这样的反馈调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效果非常显著,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侧重对学生认知技能的缺点进行分析统计,并及时有效的对相关信息做出反馈。要不断的促使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调节和完善。比如说在学习代码编程之时,学生可以将自己设计的作品交给老师,进行课堂汇报,这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便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还能够对其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也能够使其他学生对观看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进行分析,文中笔者涉及到了一些自己的主观看法。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工作,能够为学生以后掌握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学习任务打好基础,因此做好该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1.教育游戏的定义模糊

我国在教育游戏上的研究时间较短,对于教育游戏的定义存在这一定的争议,而且在教育游戏的设计过程中没有将游戏与教育的主次关系区分。教育游戏主要是通过游戏来辅助教师的教学,但是在一些教育游戏的设计中是以游戏为主,这样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并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育游戏又太注重教学,游戏缺乏趣味性,因此学生不愿意使用教育游戏,那么通过教育游戏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目的就很难达到。这种情况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游戏发展的瓶颈,所以要将教育性与游戏性进行较好的分配。

2.教育游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乐观

虽然教育游戏是新兴的教育方法,而且在一些方面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却对此持有两种不同的观念。年轻的教师普遍喜欢采取教育游戏进行教学,其认为这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教学资格较老的教师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过程,因此不适合运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学。此外,教育游戏还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教育游戏还没有达到成熟,一些教育游戏软件存在这很大的缺陷,在教育游戏的设计中更多体现的是游戏性,这样将使学生沉迷于游戏,如果将教育游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将会给学生带来较差的效果,使学生无法更好地进行学习,所以在教育中有效地运用不够乐观。

二、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取得一定的作用,下面将详述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游戏的,这是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教育游戏就是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来设计的。教育游戏不仅仅是一个游戏的过程,教育游戏中蕴含了相关的知识,学生在进行教育游戏的过程中就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手段仅仅是教育学生更好地学习,但是由于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所以其不能够有效的集中注意力,其认为上课是非常枯燥无味的,那么通过教育游戏,学生就会非常乐于学习,在游戏的过程中就自然的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而在课堂中不能够较好地集中注意力,这样将不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但是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却能够较好地集中注意力,如果将学生在游戏中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过程中,将能够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

3.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存在较大的问题,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对于一些教学问题,教师采用传统的方法很难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而且长期持续这种情况,学生就会感觉到课堂非常乏味。但是将教育游戏融入到课堂中,就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较好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记忆。

4.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教导学生相关的知识,更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传统的教学手段都过于呆板,教师的教学风格过于严格,学生的情感无法得到较好的体现,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那么通过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将能够很好地解决之一问题,学生在教育游戏中欢乐地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更好的培养。

三、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注重教育游戏的趣味性

在运用教育游戏进行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教育游戏的趣味性,要使学生更加乐于去学习,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就是教育游戏成功的关键,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学生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这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那么在教育游戏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使游戏具备较好的趣味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

2.注重游戏的连贯性

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跳跃的,在短时间内思维有很大的跳跃,这非常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育游戏的设计者在游戏中更加注重游戏的连贯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记住更多的知识,游戏设计的层次应该是逐渐增加难度,并且环环相扣,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3.积极引导学生

教育游戏知识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手段,游戏性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并不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游戏。所以,教师在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教育游戏的时间,并且严格控制游戏时间,不能够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另外,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会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并以此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篇3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篇4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面对如同白纸般的幼儿园和低年级学生,怎样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呢?

一、充分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5-6岁幼儿的好奇心已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能灵活、协调地掌握基本动作,小肌肉发展迅速。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随着幼儿脑结构的形成,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幼儿的抑制过程加强,可以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了部分和整体的包含关系;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为素材。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强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想象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

二、幼儿阶段应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幼儿教育论文,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点,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且儿童时期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如能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就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从“坐、立、行”起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虽然每个学生的行为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坐、立、行”的姿势总有个规范cssci期刊目录。俗话说,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训练学生的“坐、立、行”等行为动作时,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矫健。要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其实,一个人“坐、立、行”的风度很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人的教养、气质,而且,直接影响着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与看法。

2.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

幼儿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要学着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从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进入小学以后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后期以及学前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课堂上经常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

三、幼儿阶段应培养初步的生活能力。

1.从简单的学习用品的整理入手,培养幼儿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儿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学,按时休息,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幼儿教育论文,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2.从语言教育入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不说脏话,给幼儿做好榜样。幼儿教育应培养学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基本能说简单的完整的话。

四、幼儿园应主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放眼现在的幼儿园、学前教育,老师们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范围。根据幼儿教学大纲,幼儿园小班重在培养幼儿自我护理能力,中班重在培养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到了大班才开始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的组成和加减法。对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适当学习小学的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几个月后的小学生活有所了解。让孩子尝试举手发言,上课要尊重老师保持课堂安静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为应试布置作业。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简单的学习兴趣。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对于智育目标,《规程》中指出,“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误认为:“孩子越小、识的字越多、数的数越多、智力开发得越好,孩子就越聪明。”其实不然,开发幼儿智力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比幼儿简单地认识几个字、背几首诗、算几道题(这些多是幼儿机械的记忆,并不理解)要高级的多,而学习知识的任务应该是从小学才开始的,因此我们常常发现某某幼儿在3岁就能背多少诗,识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学成绩并不乐观的现象。科学研究表明,不适宜地过早让幼儿学习知识,不但对开发幼儿智力无益,甚至有害。

重复教育,易使幼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因一些学前班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如拼音、书写汉字、做算术题等,这部分内容是小学一年级应系统学习的,若孩子在学前班学习了这些内容幼儿教育论文,表面上看孩子在学习一年级课程时是重复的,但一年级学习的知识要比学前班学习的知识系统得多,也深入一些,而幼儿在学前班接触过这些知识后,从幼儿心理上看是很容易产生满足感,而不愿进一步去学习,时间长了便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随之带来听课不认真,作业不细心,学习态度浮躁等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孩子由于在幼儿园时接受了这些知识,在进入小学以后产生一种骄傲情绪,这些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很不利的影响,这就是很多上了学前班的幼儿在小学高年级时成绩并不优秀的原因之一cssci期刊目录。

幼儿在学前班一旦接受了错误的知识,就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在进入小学以后进行纠正就相对困难了。以数学教学为例,在幼儿园,虽然百以内的数的加减都在进行讲解,但往往只注重计算的结果,不重视算理,进入小学后,进行加减法仍需借助小棒、手指等辅助工具,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害无益。

五、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教学内容、教法的衔接和联系。

1.加强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联系。

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小学教育的教育内容及阶段划分,不要过多过快地进行教育,宜遵循小学教学的阶段性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师要经常深入小学低年级听课,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2.加强幼儿园的教材和小学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不宜过深,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只顾教学内容的延伸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知指导以及算理的讲解。

3.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课堂教法的过渡和衔接。

对于从幼儿园刚刚跨入小学大门的儿童来说,面临着许多的变化:1、环境变化。学习生活环境由以家庭、幼儿园为主转变为以小学校园、班级为主。2、活动变化。幼儿园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转为以学习为主。3、主要指导者的变化。学前时期幼儿的主要指导者是家长和幼儿园阿姨,进入小学后,主要指导者转为小学教师。幼儿园的教育通常是寓教于乐,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以后,课堂教学时间由三十分钟延长到了四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求小学低年级教师应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准备各种教具,调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感知和注意,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中可以进行中途休息,进行相关的游戏幼儿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为下半节课的学习打下精力基础。

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赞扬对孩子的激励、教育作用非常明显,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多用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活动,漂亮玩具、好吃的东西等物质奖励,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当的赞扬、和幼儿交流,克服幼儿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采用鼓励、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抚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的优点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等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消除孩子心中学习辛苦的印象。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学习都存在着学习适应性问题,如沿用了近400年的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并不适应于所有的学习者,即使是专为适应学习者特性而设计的“适应性教学系统”或“适应性学习系统”也不是所有学习者都能适应,网络教育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更不例外。当网络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采用后,出现了学习者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其表现为有些人对其满意度评价很低;学业成绩评定多数人很差,差到只有25%左右的通过率;一份调查显示“复旦大学超过半数的网络生至今仍无法适应这种教学形式”;1犝憬大学首批网上学生308人,至2001年9月仅有70人获得学士学位,只占23%。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网络教学形式本身的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为了能深入研究并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仅就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做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综述

到为止,以“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为主题的研究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中尚未发现。证据是以“networkingeducationalearningadaptability”为关键词在ebscodatabase、ericdatabase、globaldissertations数据库上检索和以“网络教育and学习适应性”为关键词在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检索到的文献篇数皆为0。

但当把“网络教育”搜索关键词扩展到distancelearning、openlearning、on-lineeducation,把“适应性”搜索关键词扩充到adapt、adaptive、adaptation、adaptable、fit、fitting、suit、suitable、adjustment、adjustability、flexible、flexibility时,则在上述数据库和其他期刊中可找到与此主题相关的文献。如“adaptationindistanceeducation”、“adaptingdistanceeducationforIndonesians”、“网上人大开展学员满意度调查”、“学习适应性的因素”等。另外,在的“网上大学”网页下也可查到关于学习适应状况的调查结果。下面我从3个方面进行综述。

1.关于网络教育是什么和学习适应性是什么的研究

由于网络教育与网络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先来归纳关于网络是什么的观点。

网络是一种手段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老师可将教案、作业或补充资料放在网上,但那决不是说学生从网上得到这些就可以不来课堂上课。虽然也有人提出,应将网络从辅助手段跃升到基础手段,从而把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从一种辅助地位提升到基础地位,并依据网络所能提供的条件来设计教育。2牭实质上仍将其定位在手段上。

网络是一种环境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网络可营造一种虚拟的、信息快速更新的环境。正像李力所述:“人们面临着的将是不断变化的全新的学习环境,而这种变化的本质特征就表现在由实到虚的逐步演变过程中。”3犚约奥锋的观点:随着网络技术的,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完善和更新,学习环境正经历着由场所向氛围、由物理向非物理、由实到虚的转变。4

网络是一种文化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网络就是生活,网络就是交流。网络的根本性质来自于人类的信息交往的要求,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5犕络已以一种文化的角色在影响着师生的交互方式、思维和观念。

关于网络教育是什么,有下述观点:

网络教育是一种手段

从网络是一种手段演绎出网络教育是基于网络支持的教育手段。如张有声认为:“网络教育不是一种模式……网络教育是一种手段”。6牫终庖还鄣愕娜饲康鳎喝魏稳硕伎赏ü网络学到东西,对于在校生,他们除了以课堂面对面的学习外,也可借助于网上提供的学习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扩展和补充。

网络教育是一种学习方式

从网络是一种环境演绎出网络教育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人认为:“网络教育是以机、多媒体、通信技术为主体,以学员个人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7

网络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从网络是一种文化演绎出网络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对人类教育自由的崇尚与人性的顺应,即为人类的教育消除各种限制与障碍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网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式,而是一种观念。是将教育融会于受教育者的自然生活之中,按需求教育者的生存方式、生存需要、生活习惯、生活节奏、生活状态、生活喜好,来设计提供多种教育的形式,指导需求教育者主动地发自内心地积极地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形式来寻求教育”。8

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教育是一种后教育。网络教育会促使国家由“大众学校教育的潜在垄断提供者变为通过市场使消费者有权选择教育,而构建一种允许多样、选择、自由的消费者的制度理性”。9

我认为在研究成年学生通过网络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时,应将网络教育界定为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还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网络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工具所特有的易于跨时空沟通、互动、共享信息的开放、平等的无中心网状环境来发展学生个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个体为本的理念的教学组织形式。因为在网上学习过程中,网络无时无刻不在以工具、环境、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网络教育也无形中在以手段、方式、理念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正像吴刚所述:“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涵着我们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发我们的教育想象力……”10

关于适应和学习适应性有如下观点:

适应(adaptation)是指个体与环境达到和谐关系的动态过程。

适应性(adaptability)是指个体与环境在适应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能力。

学习适应性(learningadaptability)是个体“超越学习情境中的障碍的倾向”11牷颉案鎏蹇朔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也即学习的适应能力。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能提高学业成绩;相反,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则会导致学业不良。”12犖胰衔,学习适应性应包括学习观念的适应、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式的适应等三个层面。

2.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的问题

现实中存在学习不适应问题

“教育心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适应不良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国外研究显示,约有22%的学生具有中等的或严重的情绪缺陷”。13

网上大学凭借跨越时空的特质,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但是网络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与其他教学形式一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适应所有的人。北京蓝色调查公司于2000年2月首次开展的以“为什么选择网络教育”为主题的包括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的群体构成、就读动机、学习目的、疑点困惑等项目的市场调研结果也可说明这一问题。14

很少关于中适应性的实证

网络教育虽然在西方已有近10年的,但到为止,很少关于学生对网上学习体验的调查和从学生视角对网上学习进行评估的研究。虽然有些,如“尽管学生也指出这种远程课程强化了分离和被动学习的感觉;但学生也同时指出,最大的益处是一种控制学习环境的感觉,如什么时候观看、什么时候中断、一个特定时间段收看多少等都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中。”15牭为数太少。

使人们增强适应快速变化的不稳定环境的灵敏性

人类资源开发的实践者们持此观点,认为:可依据学习效果,将学生引向采用适合特定学习环境的学习风格,从而创立快速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条件。

我认为,通过研究可较准确地了解目前网上学生的学习适应程度,并通过找到导致不适应的因素,给出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对策。

3.怎样研究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的问题

适应性属心术语,学习适应性属学习心理学术语。所以人们在研究学习适应性问题时较多采用心理学的研究。

用现成的心理学测试量表去研究

如研究中小学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人常采用AAT-学习适应性测试量表。该方法的缺欠是不适合成年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测量。

用访谈加经验分析方法去研究

有研究者采用访谈加经验分析的做法,了解学生对下述4个方面的体验。(1)在远程课程中使用技术的体验;(2)对指导者的教学技能的评价;(3)学习资源的可获性;(4)对学习环境的感觉等。该研究所获得的最有意义的结论是:绝大多数的被测学生(一组为100%,另一组为75%)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再次选用远程学习这种形式来学习。16牭这一研究的局限是,它只是针对利用交互电视和事先录制的录像带两种技术支持下的远程学生的学习体验的调查,并未涉及网络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

也有学者从远程教师对远程课程的评价来研究远程教育更适应于哪一类群的学生。经对40位教师、29位网站管理者、2个国际公共广播用户和1个学习中心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1)经优化设计和组织的远程课件,其有效性与传统面对面课程一样,对学生产生同样的并获得同样的满意度;(2)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便利性课程,使它们特别适合成年在职人员和要求更新、再训或再获认证的专业人士;(3)远程课程的有效性与个体学生的动机和个性特征有关,它更适合于成熟的、有内在学习动机和更自律(可自学或自我调整)的学习者;(4)远程课程不适合没有经验的学生或新生及不能自导、阅读能力差或没有先前的远程课程经历的学习者;(5)通过因特网交互多媒体技术传递的远程课程其最大优势就是课程以24小时/天,7天/周向学生全方位开放。17牳醚芯康娜焙妒牵海1)没有从学生的经历去了解远程课程的适应性;(2)远程课件是以Videotape手段为主,而不是以Internet为主;(3)调查对象多为西方老师,不包含任何亚洲或中国的老师或网络教育的辅助人员。

还有学者从学生的视角对影响远程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学生的独立性和学习环境是学生是否适应远程学习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数据来自对两所澳大利亚大学远程学生的调查)。其中独立性受来自环境(学生的状况和得到的社会支持)、动机(学生出于就业需要、个人内在需要、对学术追求、对经济的考虑)、时间(学生可用于学习的时间总量、可用来一次持续学习的时间、是否有地安排学习时间)、分离(地理距离造成的师生分离、缺少支持的感觉、学生自我选择的分离)等因素的影响;学习环境受来自物理环境(学生学习时可用的空间、学生所需要的独处的不受干扰的学习条件、学生所需要的学习设施、学生的经济限制)、学习准备(查阅学习指导手册、收集材料、制定学习时间表)、学习模式等因素的影响。18

另外,还有从下面几个角度来研究学习适应性的。

用可测的稳定性来说明抽象的适应性的程度

艾什比认为:“一种行为方式是适应的,它就能使基本变量保持在生理学的限制之内。”19犓试图将抽象的适应性转化成可测的稳定性来说明适应性的程度。这一点对通过学生学业的稳定性作为测量其学习适应性的一个子项是有上的支持的。

通过学习风格来研究学习适应性

还有人从学习风格和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风格性向(thelearningstyleorientationofthelearningenvironmentonlearningoutcomes)间的互动效果来研究学习适应性问题。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学习风格匹配研究,得出当学生的学习风格与老师的不相匹配时则可帮助学习者开发适合环境要求的学习能力,并可通过培训增强学习适应性。20

生物进化与学习适应性

还有学者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研究学习适应性问题,提出根本的适应过程就是进化过程。而“进化的网络包含遗传的学习性向,可描述为(1)最初的条件引导学习在正确的方向上。(2)行为的趋势是加强意识到的不同环境间的差异,从而决定改变输入刺激物以促使适应变化的学习。(3)达到所希望的稳态的能力。”21犝庖还鄣愦永砺凵现С至松鲜龅拇涌刹獾奈榷ㄐ岳此得魇视π猿潭燃巴ü学习环境中的学习风格性向来研究学习适应性的可行性。

组织管理与学习适应性

篇6

业界需求导向是高等广告教育面临生存挑战的必然选择广告教育的业界需求导向是指以广告教育应当适应市场变化,满足业界需求,并将其适应及满足业界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评判高等广告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矛盾是毕业生人数的急剧膨胀与有限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使高等教育面临极大的市场压力。于是,就业率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祛码。广告教育要想提高就业率及竞争能力,必须面向市场。像过去精英教育时代关起门来办教育,不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得不到市场认可,就很难吸引到理想的生源,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在竞争中就会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广告专业教育走“市场箱求约束”的发展模式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

业界需求导向是发挥高等广告教育为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然要求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综观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随着大学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因其不断满足政府和社会的需要而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市场化,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满足市场需要的程度。这就要求大学教育能够直接“产出”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这是大学教育面临的现实。高等广告教育的业界取向正是以强调广告教育对市场的适应性为特征,顺应了时展的潮流。

业界需求导向是高等广告教育面对市场需求的一个必然回应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市场化的程度增强,教育与就业间的联系密切程度大大提高。人们把教育视为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基本手段,越来越多的人着眼于将来的职业而希望获得更好更多的学习机会,希望获得更高的学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是满足来自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扩展需求的产物。作为对于这一市场需求的现实回应,包括广告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有责任也有义务满足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的消费者)的需求,使之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取从事某一职业乃至提高生存质量所需的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学历、学位。由此来看,广告教育的市场取向已经必然包含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之中,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广告教育业界需要导向的局限性

单纯的业界需求导向将导致广告教育的功利性这源自于市场需求的功利性。按照市场自身的逻辑,它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功利性是它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而且,它的运行逻辑都是沿着这一基本的目标展开的。因此,市场的选择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是否有用”甚至是“是否立即有用”的标准进行。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风云变幻突出地验证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单纯以业界的“有用”和“立即有用”需求为导向,很容易步入重“术”而轻“学”、重技能培养而轻人文素养的误区,其结果是毕业生缺乏后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单纯的业界需求导向将导致广告教育的盲目性从现实角度看,业界需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业界总是抱怨广告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上手慢、不好用。当教育界诚心诚意地向业界征求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时,得到的回答却是众说纷纭,模糊不清,令人难以对业界的人才需求标准形成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以业界需求为导向的广告教育很有可能是教育者在推测本来就不明晰的业界需求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带有相当主观盲目色彩的产物。

业界需求导向的结果并不一定导致业界满意业界豁求导向的思路往往想当然地持有这样的潜在假设:只要我们是以业界需求为导向的,业界肯定就会满意。然而,理论和事实并不充分支持这样的假设。因为,一方面,广告行业本身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业界的需求也是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的;而高等教育具有稳定性,与快速发展的广告业相比,总是相对滞后的,这就决定了虽然广告教育以亚界擂求为导向,但不可能与业界需求保持完全同步。另一方面,即使“市场需求约束”的教育棋式拥有诸多与市场对接的优势,由于受教育者自身存在着各种差异,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复杂性,以及业界需求的时效性和偶然性,同样也难以保证业界孺求导向必然带来业界满意的假设完全成立。

单纯的业界需求导向可能损害广告教育的创匕犷味:新力创新力是广告教育生存与发展并赢得持续竟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广告教育只有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才能在“创新制胜”的知识经济时代独占鳌头。然而,市场需求导向的指导思想,将导致教育者仅仅把目光聚集在业界身上,惟业界需求“指挥棒”是瞻,其结果,一方面,业界需求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导致教育的短视性,对于教育创新尤其是突破性创新造成局限;另一方面,跟在业界的身后跑惯了,总是忙于追逐而失去了创新的自觉,或者因为培养的学生暂时获得了业界的认可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这都会使广告教育丧失创新的动力。

完全的业界需求导向难以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学生如果广告教育无论何种级别、何种层次都以业界需求为导向,按市场需求培养“定制化”的人才,势必造成人才规格、人才能力的趋同,难以形成人才的独具特色和个性。这种人才的“同质化”,不但直接导致各级各类广告教育失去自身的竟争优势,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它将最终导致广告业失去生机和活力,使最具创造力的行业由于缺乏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人才而走向衰落。由此观之,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使高校广告教育的未来蕴藏危机。

超越业界斋求导向的广告教育

鉴于单纯的业界需求导向可能会影响广告教育乃至广告行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教育必须超越业界需求导向,打破“惟业界导向论”,因为业界导向仅仅是高校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当然,所谓超越业界导向,也并不意味着远离市场,重新回到关起门来办教育的老路卜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夭,这么做肯定是行不通的。这里所说的超越是对单纯业界导向的一种修正和补充,即广告教育从现实出发,在业界需求导向与人文导向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使广告教育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要,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同时,又能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人文取向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超越现实功利的羁绊,着眼于人的生命意义的拓展,它代表着人类生命最高境界的诉求。它体现着教育非功利的价值追求。以人文取向矫止市场导向,既是对市场的最好适应,也是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有效发挥其功能的必然选择。为此,广告教育应当在人文取向和市场一导向双重维度中构建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篇7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应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迅速走出理论家的象牙之塔,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锐利武器。

建构主义理论还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的建构四个部分。意义的建构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一切教学过程都要围绕这一最终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辅助者、引导者,他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要为学习活动的开展尽可能多的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二、人本主义理论

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教授主张把学生放在学校教学的中心位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要为学生提供舒适的良好的愉快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感体验。他认为促进者应该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用心对待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感和认识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互相沟通及理解过程,教师要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通过情感因素来促进学生勤学、乐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罗杰斯认为学习应对学生整个人产生影响,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视学生价值、态度、情感等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关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的理论认为:情绪是与有机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与社会相联系的。情绪可分为消极的情绪和积极的情绪。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表明:当人的情绪是愉快和积极的时候,脑垂体就会使内分泌系统积极活动,新陈代谢加快,整个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人的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反应灵活,学习工作效率高。相反,当人对学习和工作感到厌倦时,人的情绪处于低迷状态,反应差,学习和工作效率不高。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新学知识于实际问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产生恐惧感、焦虑感,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英语课堂中感觉压抑,导致焦虑,产生恶性循环。  四、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

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的现状,实施情感教育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10%的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情感教育;30%的教师只是在教案中写上情感教育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从不考虑情感因素;有60%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着实施渗透情感教育。我们通过对英语学习心理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没有情感体验的传统教育使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往往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使他们不喜欢英语老师导致不喜欢学英语,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课堂听讲和课后作业都不认真,甚至厌学、逃学,严重影响英语教学效果,对待差生更要鼓励。柳斌同志曾说过“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四有新人。”

由此可见,当今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情感教育,迫切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有深厚的情感投入。这也就告诉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已刻不容缓。

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学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如果对学生不关心,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有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工作者高尚品德的体现,学生渴望能和自己成为朋友。教师要用真心对待学生并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要善于发现学生长处。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现其闪光点和在适当时机给于表扬与奖励,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挫折,因而可能会自卑泄气,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会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渠道新颖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诱发、点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会让他们感到新颖与好奇。高中英语知识思维强度大,而且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不同,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合作小组,让学担当老师的助手和其他同学的小老师。这不仅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更能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渗透和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笔者多年来的经验可知,要交好英语,首先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将汉语思维转化为英语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8

是我的学生无疑!于是我的思绪匆忙驶入记忆的长河,在这张细细长长的、黑里带红的脸上搜索往日学生的点点滴滴的印记。

我搜肠刮肚,仍怎么也想不起眼前这个阳光而又硕壮的青年是谁。

老师,我是蔡小华啊!看我仍旧一脸的茫然,青年似乎要替我打破尴尬。

啊,蔡小华?!想起来了,就是那个曾经木讷无言,浑身脏兮兮谁也不愿意跟他同桌的瘦弱男孩。

那是六年前的事了。

新学期伊始,阳光灿烂的一个早晨,我按常规给新接任的班级学生重新排座位。

先按孩子个子的高矮让全体学生在走廊上排好队,然后男女插开两两排位。前五排都顺利地排下去了,轮到第六排时,就有个个子较高但黑而瘦弱的小男孩没哪个女生愿意跟他坐。

我很纳闷,仔细地打量起他来。只见他坐在指定的靠窗的座位上,两手端正地平摆着,缩着脖子,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破。他双唇紧闭,任由炽热的阳光照着他沁满汗珠的额头。

我挨个问原因,回答都是:他很脏。我定睛看了看他:果然,也分不清是天生的还是好几天没洗澡了,小脸、小手、连脖子都是黑乎乎的。看到大家都不愿意跟他同座,不知是由于紧张还是羞愧或是委屈,他的眼里已盈满泪水,凄哀的目光无助地投向我,好象在找救星似的。

我隐约感觉,这是一个幼小但已饱经了生命沧桑的灵魂!不要犹豫,先安排班长跟他坐吧。连班长也是极不情愿地含泪坐下。我问了他的名字叫蔡小华。

下课后,我找了原来的老师了解到这孩子的家庭状况实在令人堪忧:外地人,在我区内租房,父亲打粗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有较严重的精神障碍,不但不能正常料理家务及照顾孩子,有时犯病还要花钱,要家人照顾。因此,这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度贫困的家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身心困钝的孩子。

果然是一个困苦的小生命!想起今天教室里那极不和谐的一幕,我的心不禁一阵痉挛。是的,就是这样一个本该受到同情和关爱的孩子,却因为排座位的小事而倍受屈辱。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第二天早会课,我来到班上,给同学们讲一个苦孩子的家庭故事。同学们静静地听着,慢慢地进入了角色,开始对故事中的男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最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说,他穷有错吗?他苦有错吗?回答都是否定的。那假如说他现在就在我们班上,你们愿意做他的同桌吗?愿意帮助他和他的家庭吗?回答都是肯定的。

欣慰中,我隆重地推出了蔡小华,并让大家结合前一天发生的事,围绕某某,我想对你说假如我是某某某某,我想这样帮助你谈体会。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自责对小蔡的歧视,有的对小蔡的遭遇表示同情,有的为小蔡献策如何做一个自尊自立的受人尊重的小学生

接下去的事发展异乎寻常的顺利,同学们不但抢着跟蔡小华同桌,还迅速地组织了互助小组,为他捐衣物,定期到他家帮他做家务,照顾他母亲,为他补习功课渐渐地,他的身体干净了,学习进步了,精神开朗了,自信的笑容也时常洋溢在他曾经沮丧而自卑的脸上

老师,我已经考上四中的宏志班读高一了。我的理想是考上大学读我喜欢的工科!蔡小华满怀希望的一席话打断了我的回忆。

老师相信,你的愿望一定能实现!我肯定地回答。

篇9

2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培养目标,突出科教融合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指导相关人才培养及实践工作。

2.1学品德与学知识相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工程人才应具备的品德包括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学生通过在学习中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遵守道德、信任、责任感、坚持原则、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的个人品德。培养好的品德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范言行,爱国守法,恪尽职守,服务社会,事实求实,严谨治学,关爱学生,诚实守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形成优良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课程设置

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依据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编写教学大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制度体系,目的是实现学生对该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以,能力培养,提升素质。

2.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专业英语词汇掌握、句子翻译的准确理解以及相关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语法掌握是所有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语法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语法教学包括语法结构分析、语义的理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语法、理解语意,培养学生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与教学内容的设置相辅相成。课堂时间的安排如下:每学时100分钟,包括50分钟“自主学习”、20分钟“学习检验”和30分钟“学习小结”。“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学生在通过学习培养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学习检验”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好学提升为对问题的深思,并提出问题,解惑答疑。“学习小结”将所学真正落到实处。

2.4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差异,学习的方法和侧重内容因人而异,应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学习中,通过自己体验知识的获取与探究过程,不断反思与总结,培养批判性思维、专业能力、交际能力,提升素质。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以“自主学习-学习检验-学习小结”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传统的被动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自主学习由“任务式学习”和“合作探究”两部分组成。任务式学习由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涉及三部分内容:文章涉及的主要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回答课后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首先,学生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现代化设备自主学习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并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其次,通过迅速浏览的方式找出文章涉及的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再通过对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确定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根据课后的问题返回到文章中经过分析、综合、应用,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在任务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生活案例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习获知识。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培养了专业知识与能力,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具备信息的习获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个人技能与态度、独立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2)“学习检验”。

“学习检验”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习获的经验反馈给老师和同学,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好学提升为对问题的深思,并提出问题,解惑答疑。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巩固培养了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学习小结”。

课堂时间最后30分钟由句子翻译和学习小结两部分组成。学生翻译的句子是从各种相关专业资料中精心挑选的和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句子,它是所学内容的巩固或补充。此外,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包括生僻的词汇、含糊的语法、阅读技巧、想法,及习获的相关专业知识等。学生只有主动学、主动思考、主动做,并认真地进行学习小结,将知识内化。

2.5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任务式、提问法式等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仅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个人品德、专业能力与素质以及交际能力与素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6改革考试制度

专业英语课程实行开卷考试与强化过程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考试改革制度,是检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过程性考核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专业技能、培养专业能力和交际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将过程性考核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进行科学设计。过程性考核评价中采取的形式涉及课堂表现、课堂互动、阶段性学习测验。课堂表现指考勤、课堂纪律、听课表现等;课堂互动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主动提问等;阶段性学习测验指自主学习、作业等。根据课程进度及所讲内容,出思考题、布置作业题,在课堂或课后完成,给出成绩,记录在案。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课堂表现20分+课堂互动20分+阶段性学习测验50分)(40%)+(终结性考核开卷成绩100分)(60%)。

篇10

从宏观的制度层面上,国家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也支持各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学生层面上看,学生在职业课程改革中既可能是受益者,也可能是受害者,成功的课程改革无疑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提供空间,失败的课程改革则可能让他们对专业更为迷惘,但他们只有顺应学校的课程改革,不能选择,也无法左右课程的方式方法。职业学校在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改革学校内部的机制建设,以配合课程改革的环境需求。当课程变革的设想进入学校之后,会遭遇到学校之既有组织架构、工作任务、内部关系、活动规则、评判标准等构成的学校组织的核心事项的“过滤”或“整合”,也就是重新设计包装,课程变革的某些设想会被舍弃或曲解,也自然而然地增添其他元素。在整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层面才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改革创新的态度,及个人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课程的成败。教师的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质量,学校应关注教师课程改革积极性的提升及课程改革平台的创建,教师们则应关注教学的细节之处,两者的结合才能实现宏观到微观,系统到个别的全面改革。“教师”也并非个体,教研组的成功实施有助于课程改革质量的提升。

篇11

首先,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音乐环境,激发幼儿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其智力。在幼儿们的晨间活动时,播放一些节奏活泼的音乐,既可渲染氛围,又能使幼儿体验到音乐本身的特质,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在幼儿们午睡时,一些轻松温柔的音乐能使幼儿产生安全感,让幼儿精神振奋,能够很快地融入到下午的课程活动当中。其次,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地、恰当地提供不同节奏、不同类型的音乐,给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人文音乐环境,激发幼儿愉快的音乐兴趣,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地展现。另外,还可以通过游戏、劳动、故事、散步等渠道丰富幼儿们的音乐知识,培养幼儿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让幼儿多途径、多形式、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师组织开展的充满音乐的日常活动中,从活动中体会音乐的节奏、旋律,在轻松自如、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

(二)激发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欲望

教师在幼儿音乐活动及其与音乐有关联的活动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让幼儿体验音乐的乐趣,如弹奏优美的童谣曲调,或者跳一段有节奏的舞蹈,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音乐活动,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幼儿们越喜欢音乐,就会越想唱,也就会越唱越好。幼儿对音乐的探求往往从兴趣开始,欲望是幼儿们学习入门的导向,是一种特有的指向性。然而,幼儿们对音乐的兴趣又受教师的制约与影响,我们幼儿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三)培养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

教师们选择的音乐活动样式应千差万别、丰富多彩,每个音乐活动都可以融入含有各种音乐素质的小游戏。游戏内容的设计应该具备充满情趣的活动情节,以及幼儿们都喜欢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等。例如:亲子音乐游戏让个性从音乐中得以体现,幼儿们能够从音乐中体会成长的惊喜与快乐,从而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会随着音乐技能的提高而不断加强。演唱是一种很有效的音乐表现方式,它可以使幼儿们在已经获得相当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充分发挥童谣歌曲的魅力,以达到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内涵,从而满足幼儿们自我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也可以在课堂音乐游戏中获得幼儿感受童谣音乐和创造能力的直接信息。如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你学会了这首这么好听的童谣之后,想不想回到家里唱给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呢?假如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就是你的观众,你将怎样来演唱刚才学会的童谣呢?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激烈有趣的讨论,根据童谣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幼儿在这种自编、自唱、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表演能力,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开发了智力,进而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充满游戏内容的自主活动课。

二、营造兴趣音乐氛围,开发幼儿智力

篇12

乡村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爱乡村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中国的乡村教育是个严峻沉重的话题,其中涉及到多层面的因素 。而近几年来,乡村儿童中出现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使这话题更令人忧心。所谓“留守儿童”,是指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打工,大部分人没能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乡村儿童远离父母,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看管,我们把这一新的弱势群体称之为乡村“留守儿童”。而“流动儿童”则是少数随父母进城的乡村儿童,他们虽身在城市,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儿童,就学生活等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乡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缺失父母的关怀照顾,出现了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情缺失等现象,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第一,学习较差。首先,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其次,监护人年纪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沟通有障碍,教育弊端较多,“隔代教育”问题严重。我班有好几位学生就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位男生,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务工,他和奶奶相依为命,但老人不识字,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甚至无能为力。

第二,性格缺陷。“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与孩子联系少,跟孩子缺乏沟通交流,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的成长期,长期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也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导致“留守儿童”任性偏执。

第三,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介入较少,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儿童在自身生理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会有许多烦恼与冲突,没能及时得到疏导和教育,进而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对生活正确的理解。而这些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隐患。

第四,行为偏差。留守儿童年纪小,自律能力差。部分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教导,迷恋台球、网吧、游戏厅,甚至受社会上一些小痞子影响,经常逃课、打架,甚至小偷小摸。

(二)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流动儿童占了19.37%”。事隔7年,可想而知,现今远不止这个数据。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多,人户分离日益增多,原有的儿童保护政策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变化,并由此影响了流动儿童包括受教育等权利的保护。《我国9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就用数据反映了了这种现象。

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已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问题的产生是受到我国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一个适龄儿童,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离开户籍所在地,在现居住地是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城乡间的区域壁垒,随着外地人口流入城市,在城市里悄然竖起了一道巨大的隔阂与屏障。特别是在流动人口儿童幼稚的心灵,筑起一道精神上的壁垒。这些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二等公民”的不公平待遇,他们觉得在城市“到处要钱,赶人,查证”。

但是,流动儿童还得在城市环境下生活,他们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但这些流动儿童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终究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

(一)乡村教育欠缺是因为贫穷?

虽然国家免了农业税,提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而言,还不大可能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要想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一般来说,出门打工,通过跟城市的交易,是一种最方便,也最易于实现的途径。而现在的中国乡村儿童教育,对于家长的配合要求更高,但家长出门打工,常年在外,往往谈不上和老师的配合。外出打工的农民走了,乡村儿童教育问题多了,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了。

国家经济发展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教授在CCTV2《对话——解读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说“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就完成了”。但是,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我们已经非常习惯的落差,乡村是否永远应当负担不均衡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乡村教育是否只能建立在城市对乡村的同情上?

“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低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经济条件、教育条件落后......;二是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落后”。其实,像奥特说的,离开了人的真实的境遇来谈论人,你是无法对这个人有一个真实的描绘的。同样地,没了解乡村基础教育的真实情况而侃侃而谈那是很空洞的。乡村教育落后,乡村教育欠缺是因为贫穷吗?不是的,至少,贫穷不是乡村教育问题的唯一原因,也不是乡村教育落后的终极原因,而是穷背后的原因导致了乡村教育的欠缺。乡村教育之所以很难有显著的发展,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城市中心主义。乡村在很艰难的情况下,用可怜的有限教育资源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当我们在为这些人才感到骄傲时,这些农村的优秀人才又融入到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城市的强势阶层又进一步加强,而乡村“风采”依然,依靠教育来改变乡村面貌又成了一种期待而已。卢梭说人生而平等,实际上我们现在是人生而不平等,起点不平等就意味着以后所有的发展路径都不平等。“现在的义务教育状况有些像《圣经》上说的‘马太效应’:多则给予的愈多,少则得到更少”。若现今的城乡割据制度没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乡村教育越发展,城乡的距离会越拉越大。

华东理工

大学社会学曹锦清教授认为“差距拉大是必不可免的,情绪化是不对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我们要尽量缩小差距。......国家如何调节,使得下层民众能够分享现代化带来的好处......;应该要求先富起来的人关注民众,关注下层,因为关注民众就是关注他自己”。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最大的现实经济问题是“三农问题”,因为最大多数的人口在乡村,中国人最为广阔的栖息地是乡村,而乡村之所以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基础教育的落后。但是教育落后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原因来考虑,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初始资本匮乏更能解释乡村落后的现象。(二)乡村教育“留”还是“走”?

“哈姆雷特感慨道,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乡村教育,留还是走,都是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更为紧迫的,是走的问题”。

张文质老师和林少敏老师在《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中认为,按照罗尔斯正义理论方案,用机会原则即发展原则可以让弱势群体得到补偿,弱势群体才会不断缩减。于是,我们本着高尚的人性作引导,尝试着改变。

第一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父母双双外出,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适合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在沟通和交流上,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要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要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第二建立新的学校管理体系。日本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传统,他们城乡基础设施一致,城乡的学校没有优劣之分。而中国,越往偏僻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越简陋,教育资源越匮乏。大学生支教、希望工程等国家与民间干涉的措施对乡村教育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乡村教育中的一切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依靠乡村教育当事人的智慧,但智慧若被约束,一切将无从谈起。中国乡村教育,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管理体系,一种能使中国乡村土地上兴起千万个生机勃勃、创新进取、各具特色的学校的管理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获得村庄秩序大致有五种途径:一是习惯法,如宗族制度;二是现代司法体系......;三是国家行政的强控制......;四是建立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精英控制;五是民主自治。”

而要达到改革目的,只有运用综合模式才是真正切实可行的。“乡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尽快建立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校长民主选举制、“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

“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是中央及省级财政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直接将乡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各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既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

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使教师获得必要的民力,是把乡村教育这样一件头绪繁多、困难重重、点多面大而对整个国家民族发展意义极其重大的大事办好的必要前提。

另外,国家政府合理地配置乡村教育资源,让乡村教育达到应有的水准线,别让“贫困需要教育,教育改变贫困”的旧模式使乡村教育再度陷入恶性循环。现今,金字塔式的教育等级结构,城市和乡村教育的差别得有多少的弥合?坚信,教育平等的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能让国家腾飞得倍儿快!

第三建立乡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乡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乡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乡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