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2: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工作思路及方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到目前,我镇已建立起相对健全的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镇共有中心卫生院1家,乡村卫生所(室)12家,从事卫生工作(包括村医)36人。而全镇总人口13000人,千人口医生数仅占2.76人,开放床位12张,千人口0.92张。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院除仅能提供基本门诊医疗服务外,总体医疗服务能力低下,卫生院生存仍然困难。年全院业务总收入43.2万元。其中医疗收入12.2万元,占28.9%;药品收入30.9万元,占71.1%;按年度决算报表反映,总支出104万元。通过8万元药品结余弥补后,全年尚亏损额12万元。
二、造成卫生院生存困难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以药补医现象依然突出。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公共卫生职能,卫生投入政策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医疗条件较差,影响了正常防治任务的完成。
(二)布局不够合理,规模“小、差”问题突出。卫生院、村卫生所(室)均存在规模小、功能弱、布局不够合理以及人员素质低的现象,从“小”字方面看,卫生院虽初具规模,但相对较小,大多数患者到卫生院只是看看门诊而已;从“差”字方面看,房屋、设备、人员、技术,缺少医疗服务能力,尤其是我镇一些边远村屯,如卫疆、新平等村屯出现了只有老少居住的“空壳”现状,百姓缺医少药,迫使患者多半流失异乡他院,从而导致收入减少。
(三)乡镇卫生院体制不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运行中存在“以药补医”的现象,药品收入在全部业务收入中占有绝对比重,占71.7%,在现行管理体制条件下,仍靠销售药品来维持医院现状;二是观念滞后,管理落后,人浮于事。卫生院内部从上到下缺乏制度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领导层缺少创新意识,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机制不活;一般职工安于现状,坐等病人上门服务,仍然固守“大锅饭、铁饭碗”思想,不愿改革,害怕竞争,坐以待毙。
(四)卫技队伍严重不适应新时期要求。总的表现在: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在全院20名职工中,有65%的医务人员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5人,占25%;高级职称仅有2人(其中有1名于年1月即将退休)占10%。学历低,技术水平不够高,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发展,更进一步地制约着农村群众的医疗消费需求。其次,近10余年来没有高技术、高素质专业人才来充实和壮大乡镇卫生院,人员进出机制僵化,群众对“小医院”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五)卫生院存在管理松懈问题。管理制度不全、或有制度不按制度落实,这些内部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卫生院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如:财务管理制度、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学习制度、卫生院消毒管理制度、院内感染控制制度、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制度等等都已建立健全,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管理。
三、工作思路及工作举措
(一)指导思想
年,将在市中医院帮扶三年来的成果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卫生局中心工作,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创一流文明优质服务;以改革为动力,倡导竞争、敬业、进取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以质量治理为核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以安全治理为重点,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以目标治理为主线,强化治理力度,努力完成各项医疗工作和任务。
在信息时代及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下,很多企业都注重信息化建设,石油企业同样如此。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一种困扰着企业,特别是目前网络攻击手段日渐多样化,隐蔽性很高,成为影响企业网络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为此,石油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经营与发展需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针对当前网络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维护方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为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提供基本保障。
一、石油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的不足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网络安全已经得到改进,但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石油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依然出现问题,主要为网络安全管理力度不足,具体体现在结构本身、系统设备及信息上。石油企业的业务范围较广,内网系统结构越来越复杂,造成系统本身存在一些漏洞。如果这些漏洞不能及时补丁,很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对象,造成木马、病毒等恶意插件在内网中传播,降低石油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能。此外,石油企业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缺乏足够重视,没有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分工不明确等,使网路安全管理不够制度化、规范化。而且,石油企业办公环境相对恶劣一些,在温度、湿度等条件不适宜情况下工作很容易降低系统设备的性能,造成设备损坏、系统内部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
石油企业为方便工作往来,往往允许员工上网,网络上不安全的信息极容易影响企业内网,降低信息传输速度,影响系统性能,为网络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针对这些,必须站在企业战略目标高度上明确维护思路,编制可行、有效的维护方案,促进石油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石油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维护思路与具体方案
(一)维护思路
由于石油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相关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且系统存在漏洞,易受网络攻击,计算机等身背性能受工作环境影响大,严重降低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能。对此,一方面要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系统设备维护制度,加强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另一方面要采取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如防火墙技术、漏洞扫描技术、数字加密技术等,保护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防止被恶意篡改与删除。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多策略的进行石油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把网络安全管理上升到战略目标实现的高度上,纳入石油企业日常工作范围之内,使网路安全管理满足石油企业日常工作和业务往来需要。
(二)具体方案
1、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网络设备维护检修制度
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及维护工作是由信息部门员工负责的,若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难以用制度对人员进行约束,造成相关管理、维护工作落实不到位。所以,石油企业应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网络设备维护检修制度,为有关人员的管理、维护工作提供准则,约束并规范其工作行为。同时,不允许计算机使用者浏览要求以来的网页,擅自安装一些网络程序,规范计算机使用。如发现员工做出违反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要给予严厉处罚。此外,要求管理人员定期检查计算机设备性能,定期清理设备,根据使用者反馈立即检修设备,使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出现运行故障。
2、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是较多的,如防火墙技术、漏洞扫描技术、数字加密技术、杀毒软件等。第一,防火墙技术。一般计算机网络防火墙设置在计算机的系统中,可以采用安全性能相对比较高的Linux系统,并保留计算机基本功能,如SMIP协议,及时阻拦恶意侵入系统的木马程序、病毒软件,保护内网办公安全;第二,漏洞扫描技术。采用自动扫描技术,自动进行系统漏洞扫描并修补漏洞,及时进行系统补丁,既能降低网络攻击的概率,又可以提高系统运行性能;第三,数字加密技术。对重要的信息利用数字加密技术进行保护,然后再进行存储与传输,可以有效防止信息被攻击、被篡改,维护计算机系统信息的安全。当然,在不同网络环境下密码保护性存在一定差异,并选采用最先进的算法进行密码设计;第四,采用杀毒软件,及时查找出系统内病毒软件并及时清理,以加强系统的维护管理;第五,采用警告技术,并设置多样化的警告方式。针对不同的网络安全危害及系统故障可以设置不同的警告方式。比如,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声音,给管理人员自动发送邮件、手机短信等,以便管理人员实施网络安全维护。以上技术的应用能有效的提高石油企业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网络安全维护能力,保护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石油企业计算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应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与设备维护检修制度,同时科学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多层面、多策略的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让石油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在明确的维护思路和有效的策略下有序、高效的进行,进而提高石油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实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变更,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水平会不断提高,石油企业在今后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应注重先进防护技术的引用,这是提高石油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根本。
参考文献:
我国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探究从湿润、半湿润的西南地区,水量丰沛的长江或远到澜沧江、怒江调部分水量入黄河,解决干旱、半干旱西北地区的缺水新问题,对水资源合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探究中,虽然有时具体内容有所补充、删减,但是对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宏观格局的熟悉是正确的,及早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探究是有远见卓识的。
1调水工程方案布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工程方案布局工作的基本思路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换。
1958~1961年,根据上级指示,黄委组织了1000多人次到西部地区进行查勘,范围东至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西达黄河长江源头、南抵云南石鼓、北到甘肃定西,约115万km2。探究的调水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涪江、白龙江。主要代表性方案有摘要:从玉树四周金沙江调水至积石山四周贾曲入黄河的玉—积线,金沙江恶巴调水至洮河的恶—洮线,金沙江翁水河口调水到定西的翁—定线,金沙江石鼓调水到渭河的石—渭线,怒江沙布调水到定西的怒—定线。这个时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摘要:①调水量大,以上各调水线路年调水220亿~1400亿m3;②全部采用自流方式,以避免建设大型动力电站,但需要筑高坝,以壅高调蓄水位,如怒—定线,最大坝高达630m;③认为开凿隧洞,非凡是长隧洞,技术上几乎没有可能,因此采用傍山开渠输水,这样,输水线路过长,石—渭线长6244km,翁—定线长6808km。
1978~1996年,黄委又组织多次西线调水查勘,并对1958~1961年的西线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进行分析,认为摘要:①通过以往工作,对整个西部调水已有一个宏观、全面的熟悉,提出的总体布局框架有较好的控制功能。②引水点愈靠近下游,可调水量愈大,则工程规模愈大。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调水量和工程规模应有一个适当的限度。③西北地区缺水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和之相适应,调水工程也应由小到大、分期开发、逐步扩展。基于这样的熟悉,工作的基本思路有如下转变摘要:在原来的大范围、大工程规模、大调水量的总体布局框架下,缩小探究范围。提出从距离黄河较近、调水量适宜、相对工程规模较小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三条河共调水200亿m3,并由此探究相应的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一次大转换,从探究115万km2大范围地区缩小到30万km2。
国家计委、水利部和专家们肯定了这个思路。1987年7月,国家计委从开发西部的长远战略考虑,决定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探究工作,并将此任务列入“七五”、“八五”计划。10年的超前期规划探究认为,输水线路采用明渠方案的突出新问题是摘要:调水地区山势陡峻,高边坡开挖工程量大;大的地质构造断裂多顺河发育,傍山开渠,存在整体稳定新问题;褶皱裂隙发育,存在局部泥石流和塌方新问题。调水方案若以年输水100亿m3计算,则流量约400m3/s;以5m水深、1m/s流速计,水面宽达80m。这样宽的明渠,地处地质条件复杂、基本无人烟的山区,尤其是大雪封山的冬季,某一局部出新问题,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国内外长隧洞施工技术发展很快,采用掘进机开凿长隧洞,质量好,效率高,一次衬砌完成,技术上可行。于是,工程方案布局,采取在海拔4000m左右的调水河流上引水,以115~130km的隧洞穿越巴颜喀拉山。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二次大转换,从以长明渠输水改变为相对较短的隧洞输水。
1996年7月~2001年6月,开展了5年规划阶段的工作,这是10年超前期规划探究的继续,其工作思路主要是摘要:①自流。经对抽水方式和自流方式比较,主要为避免在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建设大型动力电站,故采用自流方式。②下移。海拔4000m左右的地区严重缺氧,勘察、规划、施工、运行、管理困难很大,故将调水工程方案布局整体下移到海拔3500m左右。该区有森林、农田,适宜于人类活动,对施工、运行、管理都有利。虽然隧洞较长,但支沟多,可以自然分段,长洞短打。③集中。以雅砻江、大渡河5条支流组成的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先行实施,后期再实施雅砻江、通天河调水的输水工程,都要从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四周通过,引水工程高度集中,后期工程可充分利用达曲—贾曲线路的地质资料和处理办法,节省后期大量的勘测、交通及施工等基础工程费用。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三次大转换。由此确定了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规划思路,选定达曲—贾曲联合自流方案为第一期工程。2001年5月27~29日,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规划报告,赞同这个思路,并同意第一期工程及时转入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工作。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阶段,突出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基本思路是摘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作为一项跨流域远距离的特大型调水工程,在改变水资源地区间的分布时,必将对调水河流地区、调水工程区和受水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着重探究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不利影响,采取有效的策略和办法,使不利影响得到削弱或免除。调水既要考虑西北地区缺水的需要,又要探究减免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的不利影响,达到南北两利、共同发展。
对调水河流地区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摘要: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调水,从生态环境角度考虑,可接受的调水量是多少?此课题请中科院刘昌明院士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探究。经综合各因素分析,鉴于调水河流地区人烟稀少、山势陡峻、雨量丰沛,认为调取引水枢纽处河川径流量的65%~70%为可接受调水量。此调水量不会对调水河流地区造成突出的生态环境新问题,没有制约调水的重大生态环境因素。
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会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某些不利影响,其中可以量化计算的,是引水枢纽以下规划和已建梯级电站减少的发电量。而调水入黄河后,黄河各梯级电站将增加发电量。据推算,2030年水平,长江干支流损失的电能值和黄河增加的电能值大体相当。这涉及水权和不同地区的利益,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协调解决。
调水工程所在地区,需要探究水库沉没损失。不同的枢纽水库沉没草地34~379km2,迁移人口117~3690人,乡村级寺庙2~8座。由于地广人稀,因此沉没的数量较少。但是由于涉及的主要是藏族,他们多信仰喇嘛教,因此对寺庙和有关宗教设施的迁建,需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
调水入黄河后,增加黄河河道的水量,并将水送到有水则绿洲、无水则荒漠的地区,其生态环境效益是显著的。但江水穿过巴颜喀拉山分水岭输入黄河后,在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利影响,尚待进一步探究。
3供水范围、经济分析和政策、管理体制
3.1供水范围
第一期工程(调水40亿m3)供水范围有两个基本思路摘要:一是向黄河上中游地区供水;二是全部用以增加黄河水量。
供给黄河上中游的地区包括摘要:兰州—河口镇河段的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北部地区,龙门—三门峡河段的关中地区和汾涑河地区。但是,目前阶段尚达不到向某个具体城镇、地段、工厂供水以及供多少水的工作深度。
再者,调入黄河的40亿m3水,全部供给黄河干流,增加黄河流量,缓解黄河水资源的不足,充分发挥已建枢纽工程的功能,同时还可稀释污水、冲沙减淤,解决一定的生态环境新问题,为黄河的长治久安补充水源。
目前,规划阶段采用了第一种供水思路。
3.2经济分析
虽然现阶段不能明确供水的具体地点,不具备进行经济分析的条件,但是作为规划报告,缺了经济分析又不够完整。因此,采用了上述第一种供水思路,经计算,城镇生活用水效益约10元/m3,生态环境用水效益约1元/m3,综合效益约6元/m3。虽然存在着随机性,如增加工业、城镇生活的供水量,效益就大,反之效益就小,但是却给出了西线调水第一期工程经济分析的轮廓概念。
3.3政策和管理体制
我国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研究从湿润、半湿润的西南地区,水量丰沛的长江或远到澜沧江、怒江调部分水量入黄河,解决干旱、半干旱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对水资源合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中,虽然有时具体内容有所补充、删减,但是对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宏观格局的认识是正确的,及早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是有远见卓识的。
1 调水工程方案布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工程方案布局工作的基本思路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换。
1958~1961年,根据上级指示,黄委组织了1 000多人次到西部地区进行查勘,范围东至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西达黄河长江源头、南抵云南石鼓、北到甘肃定西,约115万km2。研究的调水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涪江、白龙江。主要代表性方案有:从玉树附近金沙江调水至积石山附近贾曲入黄河的玉—积线,金沙江恶巴调水至洮河的恶—洮线,金沙江翁水河口调水到定西的翁—定线,金沙江石鼓调水到渭河的石—渭线,怒江沙布调水到定西的怒—定线。这个时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①调水量大,以上各调水线路年调水220亿~1 400亿m3;②全部采用自流方式,以避免建设大型动力电站,但需要筑高坝,以壅高调蓄水位,如怒—定线,最大坝高达630 m;③认为开凿隧洞,特别是长隧洞,技术上几乎没有可能,因此采用傍山开渠输水,这样,输水线路过长,石—渭线长6 244 km,翁—定线长6 808 km。
1978~1996年,黄委又组织多次西线调水查勘,并对1958~1961年的西线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进行分析,认为:①通过以往工作,对整个西部调水已有一个宏观、全面的认识,提出的总体布局框架有较好的控制作用。②引水点愈靠近下游,可调水量愈大,则工程规模愈大。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调水量和工程规模应有一个适当的限度。③西北地区缺水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与之相适应,调水工程也应由小到大、分期开发、逐步扩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的基本思路有如下转变:在原来的大范围、大工程规模、大调水量的总体布局框架下,缩小研究范围。提出从距离黄河较近、调水量适宜、相对工程规模较小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三条河共调水200亿m3,并由此研究相应的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一次大转换,从研究115万km2大范围地区缩小到30万km2。
国家计委、水利部和专家们肯定了这个思路。1987年7月,国家计委从开发西部的长远战略考虑,决定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并将此任务列入“七五”、“八五”计划。10年的超前期规划研究认为,输水线路采用明渠方案的突出问题是:调水地区山势陡峻,高边坡开挖工程量大;大的地质构造断裂多顺河发育,傍山开渠,存在整体稳定问题;褶皱裂隙发育,存在局部泥石流和塌方问题。调水方案若以年输水100亿m3计算,则流量约400 m3/s;以5 m水深、1 m/s流速计,水面宽达80 m。这样宽的明渠,地处地质条件复杂、基本无人烟的山区,尤其是大雪封山的冬季,某一局部出问题,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国内外长隧洞施工技术发展很快,采用掘进机开凿长隧洞,质量好,效率高,一次衬砌完成,技术上可行。于是,工程方案布局,采取在海拔4 000 m左右的调水河流上引水,以115~130 km的隧洞穿越巴颜喀拉山。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二次大转换,从以长明渠输水改变为相对较短的隧洞输水。
1996年7月~2001年6月,开展了5年规划阶段的工作,这是10年超前期规划研究的继续,其工作思路主要是:①自流。经对抽水方式与自流方式比较,主要为避免在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建设大型动力电站,故采用自流方式。②下移。海拔4 000 m左右的地区严重缺氧,勘察、规划、施工、运行、管理困难很大,故将调水工程方案布局整体下移到海拔3500 m左右。该区有森林、农田,适宜于人类活动,对施工、运行、管理都有利。虽然隧洞较长,但支沟多,可以自然分段,长洞短打。③集中。以雅砻江、大渡河5条支流组成的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先行实施,后期再实施雅砻江、通天河调水的输水工程,都要从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附近通过,引水工程高度集中,后期工程可充分利用达曲—贾曲线路的地质资料和处理措施,节省后期大量的勘测、交通及施工等基础工程费用。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三次大转换。由此确定了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规划思路,选定达曲—贾曲联合自流方案为第一期工程。2001年5月27~29日,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规划报告,赞同这个思路,并同意第一期工程及时转入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工作。
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阶段,突出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基本思路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作为一项跨流域远距离的特大型调水工程,在改变水资源地区间的分布时,必将对调水河流地区、调水工程区和受水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着重研究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不利影响,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使不利影响得到削弱或免除。调水既要考虑西北地区缺水的需要,又要研究减免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的不利影响,达到南北两利、共同发展。
对调水河流地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调水,从生态环境角度考虑,可接受的调水量是多少?此课题请中科院刘昌明院士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研究。经综合各因素分析,鉴于调水河流地区人烟稀少、山势陡峻、雨量丰沛,认为调取引水枢纽处河川径流量的65%~70%为可接受调水量。此调水量不会对调水河流地区造成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制约调水的重大生态环境因素。
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会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某些不利影响,其中可以量化计算的,是引水枢纽以下规划和已建梯级电站减少的发电量。而调水入黄河后,黄河各梯级电站将增加发电量。据推算,2030年水平,长江干支流损失的电能值与黄河增加的电能值大体相当。这涉及水权和不同地区的利益,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协调解决。
调水工程所在地区,需要研究水库淹没损失。不同的枢纽水库淹没草地34~379 km2,迁移人口117~3 690人,乡村级寺庙2~8座。由于地广人稀,因此淹没的数量较少。但是由于涉及的主要是藏族,他们多信奉喇嘛教,因此对寺庙和有关宗教设施的迁建,需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
调水入黄河后,增加黄河河道的水量,并将水送到有水则绿洲、无水则荒漠的地区,其生态环境效益是显著的。但江水穿过巴颜喀拉山分水岭输入黄河后,在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利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3 供水范围、经济分析和政策、管理体制
3.1 供水范围
第一期工程(调水40亿m3)供水范围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向黄河上中游地区供水;二是全部用以增加黄河水量。
供给黄河上中游的地区包括:兰州—河口镇河段的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北部地区,龙门—三门峡河段的关中地区和汾涑河地区。但是,目前阶段尚达不到向某个具体城镇、地段、工厂供水以及供多少水的工作深度。
再者,调入黄河的40亿m3水,全部供给黄河干流,增加黄河流量,缓解黄河水资源的不足,充分发挥已建枢纽工程的作用,同时还可稀释污水、冲沙减淤,解决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黄河的长治久安补充水源。
目前,规划阶段采用了第一种供水思路。
3.2 经济分析
虽然现阶段不能明确供水的具体地点,不具备进行经济分析的条件,但是作为规划报告,缺了经济分析又不够完整。因此,采用了上述第一种供水思路,经计算,城镇生活用水效益约10元/m3,生态环境用水效益约1元/m3,综合效益约6元/m3。虽然存在着随机性,如增加工业、城镇生活的供水量,效益就大,反之效益就小,但是却给出了西线调水第一期工程经济分析的轮廓概念。
3.3 政策与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