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范文

时间:2022-09-14 01:03: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

篇1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技术的不断精进,使得纪录片的后期制作更加精良,互联网+的创新驱动力也带给了纪录片内容制作的新尝试。2011年贾樟柯与苏格兰威士忌尊尼获加合作,并与六位年轻导演一起拍摄的十二部网络短纪录片《语路》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纪录片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导演对于人、物或事的触动,但导演毕竟是个体,所闻所见所感可能是片面的,当确定下主题,不仅需要实地进行深入了解,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例如纪录片《三十二》影片结束用了非常庞大的数据让我们对慰安妇这一群体的消逝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互联网帮助导演对事件更深入的认知,数据的收集与调查也带来了内容上的调整,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带给观众他们所想要看到的,所想要了解的。 

加上,互联网造就了信息全球化,网络资源的丰富,也更有利于学习其他优秀作品,从互联网处发掘灵感,互联网+使原有创作环境更加积极。 

2  机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新媒体对影视艺术的不断渗透,给纪录片创作者带来了机遇。 

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范围大大扩大,对于初做纪录片的导演有了低门槛大平台的展示空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报告》中提到“2014年在网络视频领域,在所统计的17家视频网站共播出纪录片约1万部,全网总点击量仅为153亿,不到全网视频点击总量1%。”但是“2014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年度生产总投入约19亿元,总收入约30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约33%。”这表明,我国纪录片行业正不断扩大。在如此迅猛的发展下的低点击量也表明,互联 

网+时代给纪录片带来的是庞大的潜在观众群。互联 

网+的重塑结构的特点,改变了原有的单一传播 

结构。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对纪录片的创作与发行有着推动作用。创作方面,我国的纪录片创作主要缺少的是资金的支持,新媒体刚好能提供筹资的平台用于拍摄。发行方面,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进行多点式宣传,还可以通过众筹让网民参与到纪录片的创作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中国纪录片发展带来了生机。 

3  挑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随着新媒体对影视艺术的不断渗透,对纪录片创作者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的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性将纪录片与观众见面的方式越来越多元,纪录片观众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通过电视机观看,更多的是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终端获取想观看的影片。大多数的受众、观众群在新媒体平台上也就自然具备了新媒体特有的互动功能,例如弹幕等交流方式的出现,拉近了创作者与观众的距离。怎样与之沟通,得到的是追捧,又或者批评,要不要迎合观众,还是追求心中的艺术成了创作者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另外,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传播能力,也引发了对纪录片创意版权保护的思考,不管哪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法都是不保护创意和思想的,在法律上这些也没法取证,对于创作者个人创意的防剽窃这则是对于创作者的另一挑战。 

4  未来 

互联网+的创新驱动特性促使纪录片开创了另一种新的样式——“微纪录片”。它具有传统纪录片所不具备的创作周期短、随时随地拍摄、制作成本低等特点。加上1~25分钟的“短时长”“快传播”的特性,使之在近年发展迅猛,未来这一新型的纪录片形式或将被大众所广泛接受。 

2014年,俄罗斯电影总票房为7.5亿卢布,其中纪录片贡献了3亿卢布。这也证明,中国纪录的发展之路还正长,纪录片也能走进大荧幕。 

篇2

时间主线与

故事化叙事相结合

科技纪录片与其他题材影片不同,对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不同行业领域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科教性质直接影响了科技题材影片的传播效果,创作难度远大于其他题材。借鉴历史人文题材创作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借助时代背景阐述科技的发展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不同的“故事”以时空交错的方式呈现,这是科技题材创作中的新型叙事策略。

科技类纪录片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无故事、无线索的碎片化状态,无法给观众以亲近感。伴随着全媒体时代带来的融合思想,纪录片的生产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故事化叙事是观众愿意看完影片的动力之一。不少学者将《互联网时代》的叙事结构归结为“去故事化”。影片以时间为主线描述了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互联网的产生、当下的发展现状,在让观众感受到时代沧桑巨变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带有启发性、客观性的时代景观。而这种客观性则是通过一个个串联的、时空交错的故事呈现出来的,如阿帕网实验室建立的过程、雅虎的成立、浙江余姚水灾等。

多元化剪辑手法

呈现多彩画面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行为的变迁,新的形式也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航拍器的普及让空中俯视的大全景呈现到个人影视作品中,单反的普及使延时摄影成为影像的另一种流行元素。科技题材具备前沿性、创造性、变革性等特点,将现代形式应用到纪录片生产过程,移轴、延时、航拍等技术不仅可以突出表达作品的科技核心思想,在人文内容的叙述上也可以突破传统单一的表现手法。

移轴镜头可以说是专业摄影师难以舍弃的专用镜头。《互联网时代》中存在大量大全景画面,观众在经历相同重复的画面效果洗刷后,不免产生审美疲劳。移轴效果的加入给了观众新的视觉冲击,将真实世界虚拟化,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延时摄影又叫缩时摄影,是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主要是将一组长时间间断拍摄的照片或是长视频抽帧压缩成一段短视频,这与升格剪辑有类似之处。延时摄影在阐述互联网时代的瞬息万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需要使用非常规的手法去表现,而这种视觉效果大量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中,如《浪潮》中阐述阿基米德思考世界的沙漠场景、《能量》中的底特律公路、《眺望》中的韩国松岛新城建设工地、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及各分集中出现的建筑、街景、机场等。

素材混剪丰富多样,

视听节奏鲜明

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曾说过:“电影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物质和思想的刺激,而这又来源于剪辑的因素。”在影视作品的剪辑中,通常将多条线索的时空关系、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相组合。镜头数量和次序的安排、声画结合,每个镜头动作长度的取舍,快慢节奏的把握,段落的有机转换,都是通过剪辑技巧得到真实、合理的反映。

《互联网时代》通过合理的剪辑,使得影片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节奏张弛有度,不仅在艺术表现力上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从精神层面感染了观众。影片中多次使用并列镜头的组合,如敲击键盘的特写镜头、人物使用移动设备的场景、屏幕显示地址栏输入的画面等,有的用慢速排列,有的从慢到快,通过镜头组接的节奏从情绪上感染观众。另一种形式的多素材剪辑表现在多画面效果上,如在描述TCP/IP协议如何成为互联网通讯协议时,白色分割线将屏幕分成五个区域,各自插播不同的画面,由此表达当时网络通讯协议种类的“多”及确定统一协议耗时的“长”,这些画面中包括了科技场景(网络设备接口、键盘使用)及社会人文场景(凯旋门、钟楼、街道人群、国旗等),用不断切换的多画面表现主题、营造氛围、感染观众。

纪录片取材于现实,以纪实为核心,《互联网时代》结合历史题材、科技题材、生活题材的特点,采用了许多历史图像资料及当代电影经典片段作为素材。在陈述历史发展及人物事件中,大量黑白图片、视频资料和动画特效融为一体,呈现方式多样,形成视觉效果的互补、冲击,如《时代》中第一条互联网信息“L”和“O”地球光影效果、《忧虑》中“巴黎记者决斗事件”用画笔的效果表现决斗场面、《世界》中中国科技强国政策的彩资料等,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联想,催发思考。

后期特效深化主题,

科技名词通俗化

科技纪录片专业性较强,存在一定理解壁垒,对观众的领域认知度要求较高。如何将专业知识讲得通俗化、大众化是此类影片的关键。《互联网时代》通过制作特效影像、构造虚拟现实场景等方式生动直观地解析专业名词。在解释“信息包交换”的概念时,将“信息包”分解成碎片,通过不同的管道流向目标端,最后重新组合成原始信息,整个过程通俗易懂。而解说摩尔定律时则使用了黑白图像的形式,将定律的图表用渐显的方式在白板上“画”出来。

由于使用了技巧性转场的缘故,如渐显渐隐、缓淡、闪白、划像、翻转翻页、叠化等,使炫酷、惊艳成为了科技纪录片的名片,而在过多的技术处理营造的短暂视觉刺激之后,观众的情绪难以持续,使影片情感缺失。无技巧转场的自然朴实,让观众回归现实,感悟生活。无技巧转场即画面间采取直接切换的方式实现转场,适用于蒙太奇镜头段落之间及镜头之间的自然过渡。以第一集《时代》为例,这些静态中的奔忙(里约热内卢),这些与娱乐、游戏难以区分的(伦敦)专注的时光,这些孤独中深处世界的人生(柏林),远离我们曾经(伊斯坦布尔)关于远近、多少、有无的经验(莫斯科),建构着(新德里)我们辨别他人和了解自己的新认知(北京)(东京)(地球)(淡入淡出转场)(地球仪)(图书馆)(铁轮)(火车)。

篇3

时至2012年,纪录片的网络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纪录片生产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各大网站对纪录片网络运营模式不仅争相创新,对优质纪录片版权资源争夺更是各显神通。而在整个网络纪录片频道运营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内容编排是纪录片网络传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前期内容生产和片源采购,同时也直接作用于用户的观看体验,内容编排不仅是议程设置,更是及时精准的服务。

本文通过对网络纪录片频道内容编排的困境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试图揭示纪录片在互联网环境中传播的新特点,以期对网络纪录片频道完善自身用户服务体系有所借鉴,引起更多对纪录片的网络传播的关注。

由于目前国内优秀的纪录片资源稀缺,各大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内容来源渠道又基本上相同,直接购买海内外的纪录片版权,或与电视台及一些纪录片制作公司进行多元合作。

同时,自制原创的能力不足,UGC模式的纪录片品质又没法保证等原因,使得各大网络纪录片频道在编排时都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往往选择推送贴近时事,大团队制作的纪录片,就造成同质化的程度极高,形成恶性竞争。

诚然如搜狐总编辑刘春所说“不同的纪录片频道需要不同的气质,以搜狐纪实频道为例,它的气质是对历史、人文、中国社会的关注。[1]”而现在各网络纪录片频道的编排,无论是爱奇艺纪录片频道,还是中国网络电视纪实台,基本都是简单的以历史类,军事类,自然类等粗略划分,且迎合中年男性群体口味的意图过于明显。

现实题材尤为缺乏,编排上都延续的还是电视纪录片频道的思路,并没有针对互联网较为年轻的用户群体,做出完善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编排设置,造成了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

尽管各大网络纪录片频道,纷纷重金购置了很多高质量纪录片的版权,但对这些纪录片资源没能进行多元价值的开发,购买的成片或素材,往往只是把成片上传之后就完了,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和新闻热点进行重新剪辑,再次创作的极少。

罗姆的《普通法西斯》里将新闻片重新剪辑,而使之经典纪录片的做法,今天仍值得网络纪录片频道在编排时进行借鉴。面对庞杂海量的视频内容,如何进行整合消化,加强编排能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内容价值收益,是网络纪录片频道急需解决的问题。

网络纪录片频道在进行内容编排时应与当下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形成及时互动,机动灵活进行编排。不仅要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的好奇心,更要切中迅速形成的社会情绪,有角度,有态度,有深度的通过纪录片来进行议程设置。特别是“在运作历史记录片时,着重和新闻时事热点相结合,使之成为重大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新闻专题整体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使新闻节目与历史纪录片相互拉动,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2]。

如下表所示,搜狐纪录片频道针对毕业这一每年都有的社会现象,整合内容资源,通过“团块”编辑,形成大专题,很好的强化了主题,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更凸显了自身专业的强大后期编排能力。

网络纪录片频道在进行内容编排时,应针对互联网视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可对资源库的纪录片进行重新剪辑,做成3~5分钟左右的预告,从而引起年轻受众对时长较长的纪录片的兴趣。如新浪纪录片频道《历史新视界》通过《迷你片花》,抢先预告并加强片源检索功能,从而在内容编排中凸显了服务意识。

网络纪录片频道内容制播方式多样,其中直接购买的优质纪录片占大很大比例,为了使这些优质内容价值最大化,网络纪录片频道给BBC,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发现频道等优质纪录片提供商,设立了品牌专区,从而体现了编排上的精品意识。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则在编排上另辟蹊径,通过对中国知名导演和著名纪录片的梳理,设立了《纪录片名人坊》,凸显自身品牌优势的同时,捍卫其主流地位。

面对目前网络纪录片频道内容编排同质化严重的情况,要与对手形成错位竞争,网络纪录片频道对独家优质资源的争夺异常激烈。首播就是各个频道竞争中的重要一环。崔永元团队制作的纪录片《我的抗战》没有选择在电视纪录片频道首播而在搜狐纪录片频道进行了首播,形成口碑之后再通过电视频道播出,一样大获得成功,使得网络纪录片频道与制片方实现双赢。而要想不断挖掘有价值的,可以首播的优秀纪录片则要开发纪录片的“长尾”。克里斯蒂安?安德森认为网络时代是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纪录片中可首播的小众产品在“长尾规律”作用下可以进入用户视野,而“长尾”所涉及的冷门作品涵盖了更多人的需求,当有了需求之后,会有更多人意识到这种需求,从而使冷门不再冷门。[3]”因此,网络纪录片频道对冷门作品的挖掘和首播是其编排的重要策略。

通过上述对于网络纪录片频道内容编排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纪录片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通过提升内容编排的服务性和专业化,一方面提升了视频网站整体的品质,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发展,使得纪录片这种高端电视产品,可以在广阔的互联网中觅得生存机会,实现多元价值。(来源:今传媒 编选:)

(作者简介:程林,男,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体策划与运营研究。)

篇4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13-02

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般指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新媒体具有移动性、即时性、互动性、自主选择性等特点,符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新媒体的发展为微视频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一、新媒体视频演化

(一)网络新媒体

通过手机移动通信网、宽带无线接入网、互联网扩展接入能力,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互联网是一种双向媒介,受众不仅仅是被动观看,还要主动参与,从点播到自制内容传播,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互联网新媒体的进入门槛非常低,权力正由“宣传主管”和“媒体群英”向广大群众转移。

(二)个人媒体新时代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并存和融合形成了个人媒体的新时代。从各媒体总体渗透来看,互联网已经赶上传统媒介,成为主流媒体之一。在个人媒体新时代,互联网业是主流媒介中唯一快速增长的媒体。

二、微视频节目形态内容

微视频即为时间很短的视频,一般不超过20分钟。微视频的特点是“短、快、精”,片长较短,制作周期快,内容也足够精彩,再加上新媒体时代视频传播的参与性、随时随地的随意性等新媒体特点,适合于所有的移动终端浏览和展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在传播媒介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微视频领域的发展。微视频的节目形态包含的种类比较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微电影:故事情节类,准确地说就是剧情类短片,被我们目前称为微电影。(二)微纪录片:以记录日常生活、有趣的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纪实性短片,被称为微纪录片。(三)其他快速传播点击短片:搞笑视频、奇闻异事等类型的传播,也是另一个节目形态。

三、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

微型电影是制作周期短、片长短,资金投入低,同时可以依托多元媒介平台进行制作及播放的影像艺术。微电影既可以指专业的小成本制作或者使用数码摄像机、在电脑上剪辑并到网络上的业余电影,也可以指时间短的电影。

微电影虽然片长较短,但是电影所具备的基本元素都有,完整的故事情境和饱满的人物形象再加上更接地气的情感表达,非常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因此,从传播和商业宣传的角度来讲,微电影不仅是浓缩的故事,也是广告宣传的有力手段,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属性,也具有一定的商业属性,加之其在互动性方面得天独厚的传播属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传播者的重视。

第一部微电影:作为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广告“微电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就是“微电影”的雏形。网络短片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筷子兄弟的《老男孩》逐渐变化成“微电影”这个词。

(一)微电影的传播特点

1.制作门槛低。微电影可以粗略的分类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导演制作的商业性微电影,如《一触即发》《老男孩》等;另一类是草根导演原创的非商业性的微电影,打破了电影高门槛的准入机制,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微电影以其微时长、微制作、微投入的制作特点,再加上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电影不再是艺术家们的专利,普通人也可以制作电影,通过微电影去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

2.种类形式多样。微电影的制作门槛低,全民参与的制作特点,造成了微电影种类形式多样。微电影大体可分为广告微电影、定制微电影、游戏微电影、互动形微电影等几种形式。

广告微电影是广告主应对“限广令”的有效策略。“限广令”的实施让本就紧张的广告时段变得更加抢手。新媒体环境日渐成熟,传统媒介上的广告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告商的需求。微电影以其特有的电影叙事和情感表达,得到了广告界的青睐,成为了新的广告营销模式,进而产生了很多广告微电影。其中在2010年的凯迪拉克广告短片《一触即发》被认为是中国的首部广告微电影。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不仅广告获得了发展,而且微电影也借此契机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立足于人们的自由随性心理,和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微电影在新媒体的发展中拥有一席之地。

(二)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微电影制作过程的简单化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等诸多特点,使得微电影能够与新媒体的环境高度契合,在新媒体高速发展并普及的趋势中,也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

互联网作为微电影的主要播出平台,在微电影的传播渠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各大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有广大的受众群体,为微电影的播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视频网站都有各自的微电影频道,其中优酷视频在2010年推出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汇集了11位年轻新锐导演执导的系列新媒体短片,题材涉及浪漫、奇幻、悬疑、穿越、爱情、友情、人生、欢喜、愤怒、悲壮等丰富内容,多角度呈现了“青春、奋斗”的主题。其被冠以“新媒体电影”的《11度青春》系列剧,在影视和网络界刮起了一股微电影的新旋风,受到了广大影迷的好评。

手机移动终端作为微电影的另一重要播出平台,凭借其随时随地观影的便捷性,迅速成为众多年轻观众看电影的首选。移动终端打破了传统的电影播放时空限制,让观众有更多样化的观影选择。微电影“短、快、精”的特点,结合移动终端的传播优势,推动了微电影的迅速发展。

此外,新媒体环境中形成的社交网络,使得受众与受众之间能够更直接、更好地交流与互动,尤其是转发和分享等社交新功能,能够实现信息的病毒式传播。微电影在这种社交功能强大的新媒体环境中,更容易分享与传播。

四、微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

自2012年的5月份以来,央视一套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席卷而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传统纪录片说教式的解说词风格,采用更加亲民的解说语体。纪录片在叙事风格上较以往纪录片也有很大突破,采用更加国际性的故事化的叙事风格。《舌尖上的中国》同以往美食题材所使用的厨艺大赛,旅游采风的拍摄方式不同,这次比较重视故事的呈现,人物的描写,推进故事的力量是大大小小的美食话题。片子的主题是通过对特色食物的美味探索,揭示中国人尤其是当下中国人与食物的各种微妙关系。《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激起了人们对纪录片的热情。微纪录片就是在《舌尖上的中国》在社会上掀起纪录片热潮的背景下出现的。

微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微缩类型的纪录片,微纪录片除了时长变短以外,从内容题材和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都具备和传统纪录片一样的基本特征。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平民化的新姿态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微纪录片也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高门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导演和创作者,都可以用镜头记录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今的微纪录片的选题不用再考虑各大传统媒体的诸多限制,选题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展现出了一种平民化的新姿态。很多选题都是取自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百姓的故事而进行展开的,选题可以不再那么主旋律,而是趋向更加平民大众化,选题范围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平民化的新姿态,也吸引了更多观众。

(二)故事化的叙事风格

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段和方法是要根据事实的真实性,强调创作的实际性,可以通过放大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冲突或者矛盾,来加入戏剧性的创作方式。这是要在保持事实不影响真实的主要基调之上的,通过合理选择好的题材、设置悬念、强调矛盾的表现形式来增强纪录片的可看性,从而提升艺术感染性。

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主动权在受众手中。如何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成功锁住观众的视线,成为了微视频成功的关键,对于微纪录片来说也不例外。《舌尖上的中国》已经引领了纪录片讲故事的热潮,微纪录片要想吸引观众,除了发挥“短、小、精”的优势之外,还必须有好的故事和创意,有会讲故事的人,清楚听故事的人是谁。

(三)个性化的供需关系

从微纪录片的供方来讲,在新媒介环境下,更加开放、自由的媒介环境,给了微纪录片创作更多的空间和自主性。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基础上,更多的自由度,给予众多纪录片导演个性化表达的机会。从选题方向到影像风格,很多草根创作者的微纪录片有了更多突破性的尝试。这其中不乏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微纪录片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微纪录片的需方,传统的纪录片内容和影响风格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观众寻求更多新鲜的、个性化的内容和风格。正是有这种供需的关系,推进了微纪录片的个性化发展,更多导演的个性化表达加上更多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在这种供需关系的推动下,微纪录片市场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态势。

五、微视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当前,以微电影和微纪录片为主要代表的微视频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一片繁荣的行业背景下,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微视频所存在的问题,例如门槛低造成的粗制滥造的作品过多,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导致了很多的版权纠纷等等。在微视频的内容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内容同质化严重,大多视频网站所提供内容大多雷同。用户自创性、内容丰富度等差异化特色尚未形成。此外微视频的受众用户粘性低,同传统门户网站用户类似,视频网站没有用户粘性,只能靠内容取胜从而慢慢培养用户习惯。

今后微视频的发展除了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在充分发挥自身制作与传播优势的同时,内容为王将是微视频行业的发展趋势。从微视频的传播角度来看,谁拥有优质视频资源和版权,谁就能有效地争取用户和市场。用户是跟着视频内容走,所以视频网站非常看重内容,非常重视内容资源的拓展和价值链的整合。从微视频的制作角度,用电视电影高标准的技术手法来完成微视频的制作,对内容、画面质量与艺术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微视频行业的精彩一定无与伦比。

参考文献:

[1]周笑.新媒体产业格局及发展趋势[J].电视媒介,2011(1).

篇5

1 中国纪录片与新媒体的碰撞

中国纪录片与传统媒体相辅相成,传统媒体也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一路相随并见证了中国纪录片的成长。随着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中国纪录片的传播发展了,随之新媒体的出现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良好伴侣。所谓新媒体,就是指除广播、电视、报刊三大传统媒体以外的新兴媒体,其主要包括网络、手机等一系列新兴的高科技热门的数字媒体。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影像传播平台也与过去的传统媒体迥然不同,波及范围面也更加广泛,受众也从传统媒体中发生分流,并且越来越明显。

纪录片与新媒体的碰撞和结合也被视作纪录片产业的一股春风。传统媒体在播出资源和收视率导向评价机制方面,使得纪录片的生存空间一压再压。当互联网的海量存储、丰富的内容、自主选择则性以及较强的互动性等一系列特征,都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这也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和发展空间。

新媒体与中国纪录片的碰撞,使得新媒体为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空间。首先,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很能适应新兴的媒体传播,同时新媒体传播也使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新鲜活力。其次,在这个纪录片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也适应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新媒体与纪录片的碰撞无疑擦出飞速发展的火花。

2 中国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特性

网络现已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互联网的众多特点迎合了纪录片作品发展的特征。与电影电视相比较,网络新媒体纪录片的传播发展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时效强、更新快、贴近实事。

纪录片的网络传播比电视、报刊传播更新的更快,时效也更强,同时也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一些突发事件或热点时事,各个网站的纪录片频道会实时的推出相应纪录片,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为了满足大众对短视频的需求,纪实频道也会对原视频进行精切加工,把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进行情切和整合,如CNTV的纪实频道将同一主题的所有视频进行归类整合,重新编排成为一个专题,为了满足大众对视频的各种需求。

其次,网络媒体提供了海量的存储空间和非线性观看。

网络的储存量可以说是海量无限制的,网络大众可以实现无时间限制循环观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反复观看性。新媒体的这一特点也刚好与纪录片的跨时空、跨领域、跨文化的特点相呼应。而电视的传播是有限制的,它拥有固定的时间、固定频道,一次性观看的特点。网络电视却能实现让每一位大众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影片和播放速度。网络电视可以完全实现网民的自由观看点击、多角度探讨,这些特点都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最后,双向传播更加有利于纪录片发展。

新媒体网络更好的提供了制作者与大众、大众与大众之间的互动平台,并促成了网络上互相探讨的空间。在电视传播中,电视大众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大范围的互动沟通。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这可以让受众者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与更多的受众者探讨,这就为影片形成了一个探讨区域、互相沟通的平台。这种方式为纪录片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可以传播更多的信息给受众者。这样的信息交流,可以让制作者及时的得到反馈信息,并能产生良好的互动。制作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及时的了解受众心理和个性需求。

3 中国纪录片的新媒体发展趋势

新媒体下的纪录片传播不仅仅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传播的渠道,同时也影响着纪录片的发展。目前,中国新媒体下的纪录片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发展的曙光已经照亮制作者和受众者。

首先,中国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的小受众人群逐步走向准确受众。

以收视率为测评标准的媒体中,纪录片一定是小受众人群化的媒体传播。但是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大众网友可以随时关注自己喜爱的纪录片,没有播出时间和次数的限制,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受众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互动谈论,新媒体也通过这个平台把受众者汇聚在一起,这些都成为纪录片从小受众人群逐步走向准确受众。

其次,新媒体网络平台为纪录片提供了展示发展平台,并促成纪录片类型丰富。

网络新媒体是一个很大的网络杂烩,虽然视频分享网站上,原创专区了很多原创视频,凡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视频也无法被准确的成为纪录片,但是,确实有一些优秀的纪录片通过这个新媒体网络平台得以传播,使纪录片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大,也繁荣了纪录片的美学风格。在当下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DV也成了大众喜爱拍摄的器材,在DV的技术支持下,网络短片、手机电影也不断地涌向社会,DV拍客也成为社会力量。科教频道推出的《DV民众影像》和《群民大拍档》便是新媒体技术与电视的结合。

最后,新媒体网络将为纪录片的制作与营销开创了一个新的空间。

网络时代新兴一种理论叫做长尾理论,是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中认为,因为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的储存流通所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当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所以当时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就有人购买。搜狐网和奇艺网等网站都开辟了纪录片频道,一方面为了夸张自身的网络资源、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网络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整个网络传播中,众多潜在受众者因为在网络上随时点播、反复观看的特点从而成为真正的受众者。通常大部分纪录片的受众者为男性,并且均为高学历、高收入、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他们具有话语权和消费能力。

4 结语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在新媒体的传播下是随同这个社会与时俱进的,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给纪录片的市场带来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给媒体和创作者还是带来很大的创作空间。只要媒体人在纪录片的制作上、市场运营等各个方面都能坚持精品原则。我们相信,中国纪录片通过新媒体网络这个传播平台会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何苏六.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篇6

有网友说,当别人推荐《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以为拍的是故宫,没什么特别的兴趣,没想到讲的却是故宫里一群人的故事,而这一群人,实在可爱又可敬,于是一口气看了三遍。

正如纪录片里的木雕佛像修复师屈峰说的,“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吗?文物的目的就是让它传播文化,而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钟表修复师王津说:“以往大家看到的文物都是静态的,这部片子让很多观众看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当看到有一群和我们一样朝八晚五的普通人,在一个时光悠闲、充满生活气息的“自家后院”里,执着而从容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网友们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时的文物,俨然褪去了厚重的尘埃,充M人情的味道;这时候的观众,也开始“心疼”“点赞”“自豪”,关切这些文物的传承和命运。这是一种奇妙的互动。

互联网的强大力量,让这种互动的影响迅速扩散和放大。《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路径是这样的:最初在央视播出并没引起多大的反响,后来,当故事被上传到某弹幕视频网站后,迅速跻身热搜榜,俘获了大量“90后”粉丝。

不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传承面临危机,最大的抱怨是缺乏年轻人的关注和热情。当今年轻人难道天然与传统绝缘、和文物有隙吗?《我在故宫修文物》显然已经给出了答案。这必须从信息传播思路中找找原因――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利用怎样的方式与年轻人同频共振?在文化生活多元时代,能从哪些方面打开年轻人兴趣的大门?否则,恐怕“酒香也怕巷子深”了。

总归来讲,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在大众的心中活起来,根本还是要使大家体会到文物本身与现代生活并没有不可跨越的距离,文物的命运也是一件与每个人有关的事。有更多亲近,便有更多自觉。

篇7

关键词:

茶文化;传统;文化传媒产业;影响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因此衍生出相关的茶道、茶艺,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茶文化。茶蕴含天地之灵气,与哲人之巧妙思想息息相通,与艺术水融。自古以来,有关茶的美词佳句层出不穷,而有关茶的生活哲理亦是在茶香袅袅之间引人神思飘远。茶文化博大精深,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高度融合。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茶文化对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茶文化沟通中国文化传媒产业,发挥茶文化的优势,既可以丰富中国文化传媒内涵,又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国茶文化。本文从现代角度出发,围绕茶文化对中国文化传媒产业所带来的影响,进一步阐述如何实现当代传媒领域与传统文化的有效沟通。旨在希望通过茶文化推动传媒事业的发展,并通过现代传媒真正实现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1中国传统茶文化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

茶在中国的历史长达4700余年,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交相辉映,与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热爱文明、并拥有高尚审美情趣的人。与咖啡、可乐等饮品相比,茶绝不单单是一种饮品,作为一种持久而充满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其深厚的内涵体现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今天的茶文化俨然兼具历史底蕴和时代标志的鲜明特征,茶文化的相关题材亦应运而生。关于茶文化的题材,在电视纪录片上体现的最为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也迎来了一次又一次蜕变。寻找历史,深入挖掘文化根源,是如今纪录片的主要诉求点。一方面把握时代脉搏,追求创新,另一方面要寻找与时俱进的文化,循着中国传统茶文化一路向前,不难发现这其中所蕴含的丰厚土壤。于是,关于茶文化题材的电视纪录片逐渐增多,如《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该片在展现制作茶的工艺方面、不同国家茶人故事等方面精细锤炼,为观众展现了由中国而延伸至全世界的茶文化;《茶马古道》则讲述了云南香格里拉的原著民族故事,作为集文化、神秘、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线路,这条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其所孕育的文化令人沉醉,其传说悠久绵长,古老的马帮与消失的部落成了令人神往的壮丽画卷;纪录片《茶》则是一次由中国走向世界的茶文化探索历程,其中包括龙井、普洱、铁观音等茶叶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取材源于自然,紧密围绕茶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又别出心裁地从市井街坊中寻找颇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将茶文化与地域文化巧妙结合,深入挖掘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从这些纪录片中不难发现,中国茶文化纪录片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并最大程度地将其精华进一步延伸。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为纪录片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并成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茶文化必将会有更大的生命力。同样,茶文化将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在现代媒体的传播与精心策划下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2中国传统茶文化在网络传媒中的传播

当前,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信息传播媒体。当极富时代气息的互联网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碰撞时,必将擦出耀眼的火花。历经数千年发展的中国茶文化,在时代的感召下已经被人们赋予新的意义和更加深刻的内涵,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中最为灿烂的篇章。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弘扬茶文化,使中国的茶文化迅速走向世界,使世界各地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是茶文化在网络传媒中传播、发扬的意义所在。茶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不仅因其深厚的文化,还作为一种健康饮品而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传达健康观念,通过品茶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既彰显了和平时代中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又可以充分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文化。如此,茶文化在网络传媒中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充分展现出文化无疆域,可以使不同肤色、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通过感悟茶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在新的时代弘扬茶文化,应具有创新精神,要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缔造属于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茶文化,如建立各种各样的网站、论坛,类型包括专业茶工艺、茶知识、休闲、娱乐、旅游等。建立相关网站后,要加强网站的管理与维护,丰富完善网站内容,增添实时资讯、茶文化答疑等栏目,实现专家与茶爱好者的交流与互动。关于茶文化的远程教育亦可通过网络实现,为茶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学习途径,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交流的目的。此外,可开设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向公众提供有价值的茶文化信息。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信息的传播速度,解决了许多资料难以保存的问题。随着网络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各种资料均可随时共享,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图片、视频资料,都可以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的保障。除了茶文化资料,利用虚拟显示技术可以真实再现茶的制作、工艺流程。总之,网络时代下的茶文化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泛,不能忽略网络传播的影响。同时,中国茶文化通过网络传递到世界各地,亦是牢牢抓住了机遇,实现了古老文化与新生代事物的水融。

3中国传统茶文化对文体传媒产业的意义

中国茶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深奥的哲学、高雅的艺术以及人类的智慧。茶作为一种饮品,健康,无污染,纯天然,在制作方面有着极其讲究的工艺。此外,茶拥有悠久的历史、广泛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性、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都成为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传播中国茶文化,非传媒莫属,而茶文化对当今传媒产业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经典的文化需要传承,中国传媒亦需要文化去充盈内涵,从而获得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在传媒领域中,电视纪录片和网络媒体对茶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为人们带来视听一体的超级享受同时,还可以使人们感悟到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在当今社会,茶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建设文明社会做出贡献。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以茶会友、修身养性等诸多内涵,完全与这个时代同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茶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人们学会平和,学会调节自我,以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基于茶文化的种种价值,通过传媒体现茶文化,提升自身价值,则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其重点在于写实、引发人们思考。茶文化纪录片从选材到策划,都需要结合历史源头,把握时代脉搏,最终影响社会,填补人们生活中的空白。具有厚重底蕴而荡气回肠的茶文化,能够为纪录片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同时,得益于制作人的深入挖掘与不懈努力,就会拍摄出优秀的电视纪录片。而对于网络时代的茶文化传播,则更应该高度重视,利用网络的优势扩大茶文化的范围。通过网络凸显茶文化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将中国优秀的文化精髓传遍世界,彰显茶文化的国际地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体现茶文化的价值,中国文体传媒需要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深入挖掘文化根源、文化特征,传播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引发人们思考与热爱。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优秀的一部分,在现代领域中若要进一步绽放魅力,则需要文体传媒的力量。而文体传媒若要得到进一步发展,茶文化则成为最佳素材之一,因其所具备的时代意义,可以充分实现传媒的价值。在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电视纪录片功不可没,通过镜头捕捉文化的剪影,在时间的涓涓细流中流淌着属于茶文化的点点精彩。而作为未来时代最有发言权的网络媒体,其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势必会缔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总之,在现代传媒领域中,中国茶文化必将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为更多人所知晓,成为与时间交相辉映的璀璨明珠。

作者:汤盈 单位:宿州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伟珍.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07:7-18.

[3]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

[4]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36-41.

[5]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02:385-388.

[6]谭振.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溯源与海外传播[D].青岛理工大学,2014.

[7]李放.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篇8

“互联网的海量空间决定了不可偏废。就好像综合性卫星频道一样,要综合发展。”在刘春看来,互联网视频在近期仍以采购版权为中心,中期则以自制内容为主,增加媒体气质,未来则可能是UGC(用户上传内容)模式,全社会加入到互联网视频。共同分享,共同创作。

与竞争对手不同,搜狐视频的战略具有鲜明的“刘春化”印迹,即强调专业化。“必须要摆脱过去的尴尬局面,互联网视频总给人感觉很业余,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基于专业,臻于完美,一定要做最好的。含电视台在内,做到最好。”

搜狐视频在9月初连推五档自制栏目:《大视野》《心灵讲堂》《微辩会》《微言大义》和《军情前哨站》。纪录片节目是刘春在凤凰卫视一手打造的王牌品类,将之移植到网络视频上顺理成章;结合了微博特色的《微言大义》,则是着眼于视频与网络新媒体的结合进行潜力探索。

刘春谈到明年的计划很兴奋,虽然他接任于威出任搜狐网站总编辑的消息已经传出,但他连连表示,自己做视频正有兴致,方兴未艾。“在搜狐视频非常快乐,我们要做中国最好的纪录片频道,中国最好的自制剧,最好的剧情纪录片,最好的选秀节目。互联网视频给我很大的空间。”

2012年,搜狐视频将与湖南卫视共同打造《向上吧,少年》大型选秀节目,由知名主持人欧弟担纲,针对国内青少年进行才艺秀的海选,通过搜狐视频进行网络海选,最终优秀的选手也同时将登陆湖南卫视进行展示。《微辩会》则将成为中国第一个直播辩论节目,剧情纪录片的计划也将启动。即便如此,刘春依然在感慨,“现在的积累还不够,只能在某些地方出击,不能全面出击。”

刘春有过自己的焦虑,他曾对记者表示,很多做内容的人,到了新媒体以后会不幸福,因为新媒体是市场导向,是技术驱动。新媒体的采样样本覆盖整个收视群体,观众用点击和停留时间投票,残酷的数据有时候可能会打破审美的幻象。“做内容的人以为从凤凰台到搜狐视频,还不是小菜一碟?但其实是小学生,要从头学习。在互联网,技术一定比内容重要。”

刘春不强求自己,“做好自己懂的东西,充分尊重不懂的东西。技术有的时候是一个手段,有的时候是一种想象力。”他唯一强调的是专业,“现在找到这条路,活得也比较充实。不要考虑在哪里播放,内容必须是最好的。”

12012年虽然是个符号,但大家确实应该反思了。中国这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我们这些看上去还成功的人来讲,我们得到不少,失去更多。失去了简单,失去了慢,失去了故乡。对于我来说,问我明年内心的幸福感会多吗,我肯定地说,不会多。

2当然充满了问题。以前我们有很多简单的快乐,做片子的时候投入,做完之后尽情的放松,等待无数的电话来表达感受。“快”意味着失去,公司的诚信、媒体的责任、人的良知。中国社会确实需要反思,要慢一下。现在发展很快,但都不幸福。

3在中国,寻找变化很容易,但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坚守,找到自己的目标,这个很难。人们在这个时代非常容易迷失,当更大的官,发更大的财,这个公司上市,那个公司融资,如果用数字化等外在指标来衡量自己,非常容易迷失,到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

4最有信心的地方就是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坚守的东西,把这个东西找到的话,其他的东西对我都是锦上添花而已。我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不是慈善家,而是提供优秀的内容。

篇9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85-01

电视系列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第一季播出恰似润物细无声的绵雨走进人们的视线,并没有进行大量的前期宣传,因其具有浓厚的历史与人文特色,对家族的信仰等因素,在短短两个月内取得叫好叫座的成绩,先后荣获2014年金熊猫国际纪录片接评委会特别奖、第20届中国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节目制作组利用新媒体平台微信、微博客户端推送与节目相关的“寻根”内容,并通过微博发起“轻・家史视频征集活动”,并在央视网、腾讯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上同步提供视频资料。以口碑传播的方式获得了广大受众的关注与推荐,在各种新媒体的推动下形成一种文化风波。同时,借助“微媒介”进行“微传播”,利用“微力量”获得大影响。

《客从何处来》的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数目为13万,在央视纪录片的官方微博的粉丝数目排行榜中位于前列。在没有前期的大规模宣传的前提下,创造这样的记录印证了现阶段的受众更追求内容上的深度。在微博上搜索《客从何处来》的话题,其中#客从何处来#共有9038.2万人阅读过,#寻根之旅#共有2587.7万人阅读,讨论数为1.5万次。受众根据发起的话题进行个人意见的表述,这个话题恰好提供了分享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平台。对于这种互联网媒体的使用,从受众角度看,一方面能够唤起观众对自己身世之根的“探寻欲”,另一方面也能满足观众对于明星身世的“猎奇欲”。从制作方角度看,这种传播策略一方面提升了该纪录片的社会知晓度,一方面能够获知观众对于该纪录片的态度与评价,为节目的再制作提供意见参考。

《客从何处来》的官方微博名为“CCTV客从何处来”,电视媒体借力于微博、微信,共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具有反馈平台。作为新媒体、微媒介的典型代表――微博以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和便利平台,形成“140字+图片或链接”的传播方式与相关话题的平台讨论。传播是双向的,而电视更多的实现了传输信息,而较互联网传播而言缺少相对直接的反馈环节。观众将意见反馈于节目制作组,也是观众与观众之间的远距离互动。《客》作为央视打造的一档电视系列纪录片,具有新鲜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大部分受众对纪录片内容的兴趣程度、纪录片展现的形式与受众接受程度匹配度、纪录片中人物的设定是否为大众所接

受等。

二是具有直接选择性。观众选择“微媒介”――微博、微信,可以根据个人时间安排与兴趣爱好选择观看内容、时间。这扩展了收看终端的范围,提供了观众收看电视内容的新窗口。《客》第一季共邀请五位嘉宾,有历史学家易中天、央视主持人阿丘、影视巨星陈冲、全方位艺人曾宝仪、收藏家马未都,受邀嘉宾在相应的领域具有社会地位,同时以人格魅力吸引着受众。然而,在《客》中,他们褪去光鲜亮丽的“服饰”,就是我们身边的

“普通人”。

三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以“微”为特点,每一条推送内容短小精悍,将主旨表达清晰,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与此同时,在“微传播”中,可将信息进行转发,扩大了消息的传播范围,增强了信息的传播影响力。

传统文化作为文明的承载者,表现了民族在历史上的思想观念、道德形态的总体特征。对于中国而言,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但是传统文化具有难定义、难定性、外延大等特点,这也就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出现宽而泛的问题,这是民族的悲痛,这也是文化的落空点。纵然传统文化有优有劣,但是作为历史的成果,终有其独特的性质存在于现代社会中,无论其时都适应现代社会,都可以成为社会中的力量而存在。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思维触碰、解读、深化在内心,在《客从何处来》中,家文化、家族血脉的传承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点,我们透过这个点发现现代人对于“家”的定义过于浅薄。但是怎样才能具体的定义家文化呢?我们不难发现,家文化的精神内涵渗透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却难以定义、全面总结出家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客从何处来》带着我们认识、了解家文化,用“微传播”的力量提醒着我们重视“家文化”的内涵,对家文化的一种认同,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领悟和传承。《客》立足于跨时代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穿梭,迸发着怦然心动的魅力。在微博、微信等“微传播”领域讲述不同的故事,叙说着明星的家族血脉遗产,也在警醒每一个人对自己身世的追寻的意义。对于今天,昨天已然成为历史,而对于我们的子孙,我们与他们构成了家,而我们给他们留下的,就是我们此时的一种习惯――对“家”的重视,对“家文化”的珍惜。

参考文献

篇10

‍联手江苏卫视

据凤凰视频内部人士透露,江苏卫视年度巨制、联手凤凰视频独家网络播出的献礼建国65周年的全媒体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于9月28日正式播出。北辰观察,此次两家的强强联合,不仅仅局限于台网联播,从制作拍摄、前期预热、合作宣传。凤凰视频与江苏卫视在台网资源上都进行了大量的交互。

在节目播出资源方面则更显出双方优势。凤凰视频方面整合PC端、移动端、微博、微信、自媒体端等推广资源,与江苏卫视TV端形成全媒体播出和营销矩阵,台网联动模式,为该片播出保驾护航。而这样的资源规模在国内实属罕见,在《舌尖2》的成功热播之后,台网方面都吸取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与以往看天吃饭最大的不同在于,互联网时代不单纯是资源的叠加效应,而是通过双方用户与大数据的及时反馈调整播出与互动策略。通过前期观众兴趣点的反馈机制实现对纪录片制作的标准化生产。对于纪录片制作工业极大的提升同时,成功模式可复制,对于台网双方是极大的激励!

全平台、全过程的融合

融合取代整合,一字之差,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惊天巨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往往各家渠道整合,互补,即可推片。而这样的过程缺乏参与感,资源硬性的叠加,往往不能发生好的化学反应。

北辰了解到,此次凤凰视频与江苏卫视联合做大的不同在于,双方在制播方面全平台、全过程的高度融合。在制作方面,凤凰视频全程参与《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拍摄,实地跟拍,第一时间获取节目现场精彩花絮,并联合策划“记者手记”、“精彩图文”、“独家路线”等七个栏目对节目进行立体呈现。在传播方面,凤凰视频还通过旗下脱口秀《又来了》、《建国65周年》专题等进行话题引入,对该片进行组合传播;在播出方面,凤凰视频也与江苏卫视一样,调动了凤凰新媒体多个平台资源进行影片直播和点播,而江苏卫视也动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旗下多个TV端进行大范围播出。通过台网联动形成的覆盖中国13亿观众的全媒体播出矩阵,形成一推一拉的双向合力。

顺势而为,内容为王

10月1日,祖国将迎来65岁生日,各大视频网站疯狂海外买剧已不是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模式,在此时如何找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成为各大视频网站最头痛的地方。

篇11

[2]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R/OL].(2016-11-09)[2016-11-30]..cn.

[3]腾讯.柴静纪录片成新现象级视频,网络播放量迅速破亿[EB/OL].(2015-03-01)[2016-11-30]./a/20150301/022132.htm.

[4][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篇12

今天,互联网又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进入互联网深水区,深入挺进产业互联网。互联网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虚拟经济渗透到实体经济,从IT行业影响到传统行业。互联网精神的传播也已经从推动企业和关心互联网的人关注互联网精神和前沿趋势,深化为推动大家更切实地把握互联网的机遇。在每一次互联网的转折点上,常常就是企业崛起和倒下的关节点。

无论作为互联网创业者还是互联网精神传播者,我都深感任重而道远。

缘起少年硅谷梦

还在少年时代,我是用苹果II学习的计算机,在初中时参加全国电脑比赛进了前5名,荣幸地获得了苹果公司的赞助去苹果的美国加州总部参观。我满心欢喜地以为可以见到心目中的英雄乔布斯,却未曾想到那时他已经被苹果扫地出门。

后来我到美国留学,毕业后就在硅谷甲骨文工作。硅谷总不缺乏传奇故事,许多大人物早在他们成为举世瞩目的风云人物之前,早就在硅谷有他们不少的传说,比如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甲骨文工作时我们其实都属于同一个大老板,那时关于可汗的故事就不少,我听闻可汗有要做总统的雄心。

和唐彬回国创立易宝支付后,我们和硅谷还保持紧密联系。我和唐彬曾经去硅谷风投云集的沙丘路一家一家敲门融资。德丰杰成为我们早期投资人之一,所以我们和提姆·德瑞普(Tim Draper)非常熟悉,他曾经成功投资了百度、MSN Hotmail、Skype、特斯拉和SpaceX等。

创业期间,我仍然密切关注互联网发展的前沿趋势,并积极做互联网精神的传播,特别是互联网在传统行业的普及。后来央视开始制作《互联网时代》纪录片时,邀请我担任了顾问并采访了硅谷众多的互联网领军人物。

易宝支付当时正处在高速发展期,我作为联合创始人能够拿出大段的时间去参与一个纪录片的制作,还得感谢易宝支付CEO唐彬和整个易宝团队的支持。

我们一致认为,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全球第一部系统反映互联网全貌的大制作,而且都是创造了互联网历史巨人的亲口证言,不少重要人物已经老去。也许,再过10年,不可能再有机会拍摄这样有如此多当事人亲证的作品,现在就参与,责无旁贷。

还有什么不能互联网化?

互联网化的范围究竟有多大?英特尔的未来学家史蒂夫·布朗(Steve Brown)给我讲了一个车灯的例子,让我倍受启发。

车灯,是一个典型工业时代的产品,功能也很单一,就是在光线不足时用来照射路面,帮助司机看清方向和障碍。

车灯也能实现互联网化吗?

答案是肯定的,能,而且必须。

在下雨的夜晚,雨水常常会形成一个水帘,把车灯的灯光反射回来,这样司机不仅不能看不到方向和路面障碍物,反而会受反射光线的干扰,驾驶的危险性反而增强了。

但是,如果把雨滴建模,把车灯改造为一个传感器,情况就不一样了。当车灯感知到雨滴的轨迹划过投射范围时瞬间高速熄灭,然后再在雨滴划过后瞬间高速照亮。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保证车灯的光线从雨中穿过而不被反射回来,真正起到照明和找到方向的作用。

如果一个百年不变的车灯都能实现互联网化,那工厂、医院、小卖部、小餐馆等等更加可以,还有什么不能互联网化呢?

网络≠互联网

要深刻理解网络带来的革命,把握真正的互联网精神,就首先要破除一个误解,直接把网络等同于互联网,尤其是直接把网络等同于电脑端的万维网。

近期凯文·凯利(Kevin Kelly)来中国,掀起了《失控》热。《失控》很有意思,凯文·凯利在写作这本书时,其实互联网还没有真正开始大面积普及,类似谷歌、Facebook等等这样的互联网明星公司都还没有出现呢。但凯文·凯利对互联网时代的预言似乎都很准,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凯文·凯利是从一个更加宏大的视野去审视网络的,没有把网络简单等同于互联网,所以凯文·凯利捕捉到的是网络的精髓,而不是纠结于互联网的具体细节。

西班牙裔的社会学家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也表述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网络自来就有,而且从来都很重要,只不过过去不容易实现连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世界的连接变得简单,其重要性也就越加凸显出来。

例如,人际网络,不是伴随人类的出现就诞生了的么?

我们当然不是因为有了Facebook,Linkedin,微信,微博才有了人际关系网。正相反,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人际关系网,而这些互联网工具是服务我们去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维护的。一旦它们不能满足我们在人际网上的需求,就会被我们义无反顾地抛弃。

正是基于这个理解,在易宝支付2014年年中会上,我们的市场部就进行了一次分享——《走向真正的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核心不是建立了微信群,不是做好SEO,这些都是手段。网络营销的核心是,要让整个公司的人建立好的人际关系网,相互协作,相互分享,促进个人的知识,创造的价值能在这个网络中实现碰撞,实现多样化组合,进而大幅度提升知识的丰富程度,激发创新,创造更大更新的价值,这才是网络营销的精髓所在,也是易宝支付倡导“一群人的浪漫”的文化动因之一。

最终,各类价值链,业务链,信息链等等是“嵌入”到这种人际网的,而微信也好,微博也罢,只是推动这个人际网更加便利建立和维护的工具。如果这个人际网里本身就充满懒惰,不思进取,勾心斗角等,你怎么能指望使用某种网络神器就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感谢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他那篇经典的《弱关系的力量》虽然作于上世纪70年代,但却在21世纪社交网络兴起后备受关注,而成为难得拥有“第二春”引用率很高的社会学文献。但通过这次和他的论道,让我对他的“嵌入”理论和社会经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对于指导企业实践和推进互联网建设非常有指导意义!

未来:每天都会不同

你要问我通过《互联网时代》对哪个概念的领会和认识有了更大的不同,那就是未来。

人们在什么时候会很关心未来?

答案很简单,就是未来呈现多样的可能性,而不会是昨天的简单重复。假如我们的生活只是父辈的重复,父辈的生活又是祖辈的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我们不太会关心未来,未来不过是生儿育女,生老病死。

但互联网让未来变得扑朔迷离,千变万化,呈现无限多的可能性。现在不仅是3、5年后的世界难以想象,甚至是3、5个月以后的世界就难以想象。

过去我们一些工具可以用数十上百年不改变,但现在例如手机的生命周期甚至还没有半年,手机上的APP更是眼花缭乱地日日更新,营销方式天天都有新花样出来。

凯文·凯利,史蒂夫·布朗,丹尼尔·希利斯(Daniel Hillis)等等都把未来的意味呈现出来。

丹尼尔·希利斯设计了一座宏伟的万年钟,当这座钟竣工之后,将被埋入内华达的山脉中。长城不过屹立2000余年,埃及金字塔也不到5000年,而这座钟将以10000年为尺度,记载着时间的流逝。

在丹尼尔·希利斯推进的万年钟计划中,我蓦然获得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推向了未来万年开外。面朝未来,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于是,紧随《互联网时代》,我们会有更加精彩的未来。现在,我们正准备与吴晓波先生的“蓝狮子”合作,将这次《互联网时代》论道的精华,心得和思考,连同我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交流心得,一起写下来,呈现给读者。

我们将围绕这本书,采用互联网金融的方式,来为公益项目“真爱梦想”和“朝霞工程”发起众筹,以支持在易宝公益平台上,那些面朝未来,面朝梦想,更具备互联网精神的公益项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