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范文

时间:2022-09-14 01:03: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

篇1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技术的不断精进,使得纪录片的后期制作更加精良,互联网+的创新驱动力也带给了纪录片内容制作的新尝试。2011年贾樟柯与苏格兰威士忌尊尼获加合作,并与六位年轻导演一起拍摄的十二部网络短纪录片《语路》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纪录片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导演对于人、物或事的触动,但导演毕竟是个体,所闻所见所感可能是片面的,当确定下主题,不仅需要实地进行深入了解,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例如纪录片《三十二》影片结束用了非常庞大的数据让我们对慰安妇这一群体的消逝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互联网帮助导演对事件更深入的认知,数据的收集与调查也带来了内容上的调整,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带给观众他们所想要看到的,所想要了解的。 

加上,互联网造就了信息全球化,网络资源的丰富,也更有利于学习其他优秀作品,从互联网处发掘灵感,互联网+使原有创作环境更加积极。 

2  机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新媒体对影视艺术的不断渗透,给纪录片创作者带来了机遇。 

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范围大大扩大,对于初做纪录片的导演有了低门槛大平台的展示空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报告》中提到“2014年在网络视频领域,在所统计的17家视频网站共播出纪录片约1万部,全网总点击量仅为153亿,不到全网视频点击总量1%。”但是“2014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年度生产总投入约19亿元,总收入约30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约33%。”这表明,我国纪录片行业正不断扩大。在如此迅猛的发展下的低点击量也表明,互联 

网+时代给纪录片带来的是庞大的潜在观众群。互联 

网+的重塑结构的特点,改变了原有的单一传播 

结构。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对纪录片的创作与发行有着推动作用。创作方面,我国的纪录片创作主要缺少的是资金的支持,新媒体刚好能提供筹资的平台用于拍摄。发行方面,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进行多点式宣传,还可以通过众筹让网民参与到纪录片的创作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中国纪录片发展带来了生机。 

3  挑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随着新媒体对影视艺术的不断渗透,对纪录片创作者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的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性将纪录片与观众见面的方式越来越多元,纪录片观众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通过电视机观看,更多的是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终端获取想观看的影片。大多数的受众、观众群在新媒体平台上也就自然具备了新媒体特有的互动功能,例如弹幕等交流方式的出现,拉近了创作者与观众的距离。怎样与之沟通,得到的是追捧,又或者批评,要不要迎合观众,还是追求心中的艺术成了创作者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另外,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传播能力,也引发了对纪录片创意版权保护的思考,不管哪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法都是不保护创意和思想的,在法律上这些也没法取证,对于创作者个人创意的防剽窃这则是对于创作者的另一挑战。 

4  未来 

互联网+的创新驱动特性促使纪录片开创了另一种新的样式——“微纪录片”。它具有传统纪录片所不具备的创作周期短、随时随地拍摄、制作成本低等特点。加上1~25分钟的“短时长”“快传播”的特性,使之在近年发展迅猛,未来这一新型的纪录片形式或将被大众所广泛接受。 

2014年,俄罗斯电影总票房为7.5亿卢布,其中纪录片贡献了3亿卢布。这也证明,中国纪录的发展之路还正长,纪录片也能走进大荧幕。 

篇2

时间主线与

故事化叙事相结合

科技纪录片与其他题材影片不同,对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不同行业领域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科教性质直接影响了科技题材影片的传播效果,创作难度远大于其他题材。借鉴历史人文题材创作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借助时代背景阐述科技的发展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不同的“故事”以时空交错的方式呈现,这是科技题材创作中的新型叙事策略。

科技类纪录片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无故事、无线索的碎片化状态,无法给观众以亲近感。伴随着全媒体时代带来的融合思想,纪录片的生产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故事化叙事是观众愿意看完影片的动力之一。不少学者将《互联网时代》的叙事结构归结为“去故事化”。影片以时间为主线描述了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互联网的产生、当下的发展现状,在让观众感受到时代沧桑巨变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带有启发性、客观性的时代景观。而这种客观性则是通过一个个串联的、时空交错的故事呈现出来的,如阿帕网实验室建立的过程、雅虎的成立、浙江余姚水灾等。

多元化剪辑手法

呈现多彩画面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行为的变迁,新的形式也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航拍器的普及让空中俯视的大全景呈现到个人影视作品中,单反的普及使延时摄影成为影像的另一种流行元素。科技题材具备前沿性、创造性、变革性等特点,将现代形式应用到纪录片生产过程,移轴、延时、航拍等技术不仅可以突出表达作品的科技核心思想,在人文内容的叙述上也可以突破传统单一的表现手法。

移轴镜头可以说是专业摄影师难以舍弃的专用镜头。《互联网时代》中存在大量大全景画面,观众在经历相同重复的画面效果洗刷后,不免产生审美疲劳。移轴效果的加入给了观众新的视觉冲击,将真实世界虚拟化,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延时摄影又叫缩时摄影,是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主要是将一组长时间间断拍摄的照片或是长视频抽帧压缩成一段短视频,这与升格剪辑有类似之处。延时摄影在阐述互联网时代的瞬息万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需要使用非常规的手法去表现,而这种视觉效果大量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中,如《浪潮》中阐述阿基米德思考世界的沙漠场景、《能量》中的底特律公路、《眺望》中的韩国松岛新城建设工地、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及各分集中出现的建筑、街景、机场等。

素材混剪丰富多样,

视听节奏鲜明

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曾说过:“电影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物质和思想的刺激,而这又来源于剪辑的因素。”在影视作品的剪辑中,通常将多条线索的时空关系、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相组合。镜头数量和次序的安排、声画结合,每个镜头动作长度的取舍,快慢节奏的把握,段落的有机转换,都是通过剪辑技巧得到真实、合理的反映。

《互联网时代》通过合理的剪辑,使得影片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节奏张弛有度,不仅在艺术表现力上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从精神层面感染了观众。影片中多次使用并列镜头的组合,如敲击键盘的特写镜头、人物使用移动设备的场景、屏幕显示地址栏输入的画面等,有的用慢速排列,有的从慢到快,通过镜头组接的节奏从情绪上感染观众。另一种形式的多素材剪辑表现在多画面效果上,如在描述TCP/IP协议如何成为互联网通讯协议时,白色分割线将屏幕分成五个区域,各自插播不同的画面,由此表达当时网络通讯协议种类的“多”及确定统一协议耗时的“长”,这些画面中包括了科技场景(网络设备接口、键盘使用)及社会人文场景(凯旋门、钟楼、街道人群、国旗等),用不断切换的多画面表现主题、营造氛围、感染观众。

纪录片取材于现实,以纪实为核心,《互联网时代》结合历史题材、科技题材、生活题材的特点,采用了许多历史图像资料及当代电影经典片段作为素材。在陈述历史发展及人物事件中,大量黑白图片、视频资料和动画特效融为一体,呈现方式多样,形成视觉效果的互补、冲击,如《时代》中第一条互联网信息“L”和“O”地球光影效果、《忧虑》中“巴黎记者决斗事件”用画笔的效果表现决斗场面、《世界》中中国科技强国政策的彩资料等,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联想,催发思考。

后期特效深化主题,

科技名词通俗化

科技纪录片专业性较强,存在一定理解壁垒,对观众的领域认知度要求较高。如何将专业知识讲得通俗化、大众化是此类影片的关键。《互联网时代》通过制作特效影像、构造虚拟现实场景等方式生动直观地解析专业名词。在解释“信息包交换”的概念时,将“信息包”分解成碎片,通过不同的管道流向目标端,最后重新组合成原始信息,整个过程通俗易懂。而解说摩尔定律时则使用了黑白图像的形式,将定律的图表用渐显的方式在白板上“画”出来。

由于使用了技巧性转场的缘故,如渐显渐隐、缓淡、闪白、划像、翻转翻页、叠化等,使炫酷、惊艳成为了科技纪录片的名片,而在过多的技术处理营造的短暂视觉刺激之后,观众的情绪难以持续,使影片情感缺失。无技巧转场的自然朴实,让观众回归现实,感悟生活。无技巧转场即画面间采取直接切换的方式实现转场,适用于蒙太奇镜头段落之间及镜头之间的自然过渡。以第一集《时代》为例,这些静态中的奔忙(里约热内卢),这些与娱乐、游戏难以区分的(伦敦)专注的时光,这些孤独中深处世界的人生(柏林),远离我们曾经(伊斯坦布尔)关于远近、多少、有无的经验(莫斯科),建构着(新德里)我们辨别他人和了解自己的新认知(北京)(东京)(地球)(淡入淡出转场)(地球仪)(图书馆)(铁轮)(火车)。

篇3

时至2012年,纪录片的网络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纪录片生产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各大网站对纪录片网络运营模式不仅争相创新,对优质纪录片版权资源争夺更是各显神通。而在整个网络纪录片频道运营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内容编排是纪录片网络传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前期内容生产和片源采购,同时也直接作用于用户的观看体验,内容编排不仅是议程设置,更是及时精准的服务。

本文通过对网络纪录片频道内容编排的困境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试图揭示纪录片在互联网环境中传播的新特点,以期对网络纪录片频道完善自身用户服务体系有所借鉴,引起更多对纪录片的网络传播的关注。

由于目前国内优秀的纪录片资源稀缺,各大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内容来源渠道又基本上相同,直接购买海内外的纪录片版权,或与电视台及一些纪录片制作公司进行多元合作。

同时,自制原创的能力不足,UGC模式的纪录片品质又没法保证等原因,使得各大网络纪录片频道在编排时都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往往选择推送贴近时事,大团队制作的纪录片,就造成同质化的程度极高,形成恶性竞争。

诚然如搜狐总编辑刘春所说“不同的纪录片频道需要不同的气质,以搜狐纪实频道为例,它的气质是对历史、人文、中国社会的关注。[1]”而现在各网络纪录片频道的编排,无论是爱奇艺纪录片频道,还是中国网络电视纪实台,基本都是简单的以历史类,军事类,自然类等粗略划分,且迎合中年男性群体口味的意图过于明显。

现实题材尤为缺乏,编排上都延续的还是电视纪录片频道的思路,并没有针对互联网较为年轻的用户群体,做出完善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编排设置,造成了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

尽管各大网络纪录片频道,纷纷重金购置了很多高质量纪录片的版权,但对这些纪录片资源没能进行多元价值的开发,购买的成片或素材,往往只是把成片上传之后就完了,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和新闻热点进行重新剪辑,再次创作的极少。

罗姆的《普通法西斯》里将新闻片重新剪辑,而使之经典纪录片的做法,今天仍值得网络纪录片频道在编排时进行借鉴。面对庞杂海量的视频内容,如何进行整合消化,加强编排能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内容价值收益,是网络纪录片频道急需解决的问题。

网络纪录片频道在进行内容编排时应与当下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形成及时互动,机动灵活进行编排。不仅要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的好奇心,更要切中迅速形成的社会情绪,有角度,有态度,有深度的通过纪录片来进行议程设置。特别是“在运作历史记录片时,着重和新闻时事热点相结合,使之成为重大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新闻专题整体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使新闻节目与历史纪录片相互拉动,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2]。

如下表所示,搜狐纪录片频道针对毕业这一每年都有的社会现象,整合内容资源,通过“团块”编辑,形成大专题,很好的强化了主题,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更凸显了自身专业的强大后期编排能力。

网络纪录片频道在进行内容编排时,应针对互联网视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可对资源库的纪录片进行重新剪辑,做成3~5分钟左右的预告,从而引起年轻受众对时长较长的纪录片的兴趣。如新浪纪录片频道《历史新视界》通过《迷你片花》,抢先预告并加强片源检索功能,从而在内容编排中凸显了服务意识。

网络纪录片频道内容制播方式多样,其中直接购买的优质纪录片占大很大比例,为了使这些优质内容价值最大化,网络纪录片频道给BBC,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发现频道等优质纪录片提供商,设立了品牌专区,从而体现了编排上的精品意识。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则在编排上另辟蹊径,通过对中国知名导演和著名纪录片的梳理,设立了《纪录片名人坊》,凸显自身品牌优势的同时,捍卫其主流地位。

面对目前网络纪录片频道内容编排同质化严重的情况,要与对手形成错位竞争,网络纪录片频道对独家优质资源的争夺异常激烈。首播就是各个频道竞争中的重要一环。崔永元团队制作的纪录片《我的抗战》没有选择在电视纪录片频道首播而在搜狐纪录片频道进行了首播,形成口碑之后再通过电视频道播出,一样大获得成功,使得网络纪录片频道与制片方实现双赢。而要想不断挖掘有价值的,可以首播的优秀纪录片则要开发纪录片的“长尾”。克里斯蒂安?安德森认为网络时代是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纪录片中可首播的小众产品在“长尾规律”作用下可以进入用户视野,而“长尾”所涉及的冷门作品涵盖了更多人的需求,当有了需求之后,会有更多人意识到这种需求,从而使冷门不再冷门。[3]”因此,网络纪录片频道对冷门作品的挖掘和首播是其编排的重要策略。

通过上述对于网络纪录片频道内容编排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纪录片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通过提升内容编排的服务性和专业化,一方面提升了视频网站整体的品质,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发展,使得纪录片这种高端电视产品,可以在广阔的互联网中觅得生存机会,实现多元价值。(来源:今传媒 编选:)

(作者简介:程林,男,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体策划与运营研究。)

篇4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13-02

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般指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新媒体具有移动性、即时性、互动性、自主选择性等特点,符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新媒体的发展为微视频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一、新媒体视频演化

(一)网络新媒体

通过手机移动通信网、宽带无线接入网、互联网扩展接入能力,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互联网是一种双向媒介,受众不仅仅是被动观看,还要主动参与,从点播到自制内容传播,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互联网新媒体的进入门槛非常低,权力正由“宣传主管”和“媒体群英”向广大群众转移。

(二)个人媒体新时代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并存和融合形成了个人媒体的新时代。从各媒体总体渗透来看,互联网已经赶上传统媒介,成为主流媒体之一。在个人媒体新时代,互联网业是主流媒介中唯一快速增长的媒体。

二、微视频节目形态内容

微视频即为时间很短的视频,一般不超过20分钟。微视频的特点是“短、快、精”,片长较短,制作周期快,内容也足够精彩,再加上新媒体时代视频传播的参与性、随时随地的随意性等新媒体特点,适合于所有的移动终端浏览和展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在传播媒介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微视频领域的发展。微视频的节目形态包含的种类比较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微电影:故事情节类,准确地说就是剧情类短片,被我们目前称为微电影。(二)微纪录片:以记录日常生活、有趣的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纪实性短片,被称为微纪录片。(三)其他快速传播点击短片:搞笑视频、奇闻异事等类型的传播,也是另一个节目形态。

三、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

微型电影是制作周期短、片长短,资金投入低,同时可以依托多元媒介平台进行制作及播放的影像艺术。微电影既可以指专业的小成本制作或者使用数码摄像机、在电脑上剪辑并到网络上的业余电影,也可以指时间短的电影。

微电影虽然片长较短,但是电影所具备的基本元素都有,完整的故事情境和饱满的人物形象再加上更接地气的情感表达,非常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因此,从传播和商业宣传的角度来讲,微电影不仅是浓缩的故事,也是广告宣传的有力手段,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属性,也具有一定的商业属性,加之其在互动性方面得天独厚的传播属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传播者的重视。

第一部微电影:作为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广告“微电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就是“微电影”的雏形。网络短片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筷子兄弟的《老男孩》逐渐变化成“微电影”这个词。

(一)微电影的传播特点

1.制作门槛低。微电影可以粗略的分类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导演制作的商业性微电影,如《一触即发》《老男孩》等;另一类是草根导演原创的非商业性的微电影,打破了电影高门槛的准入机制,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微电影以其微时长、微制作、微投入的制作特点,再加上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电影不再是艺术家们的专利,普通人也可以制作电影,通过微电影去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

2.种类形式多样。微电影的制作门槛低,全民参与的制作特点,造成了微电影种类形式多样。微电影大体可分为广告微电影、定制微电影、游戏微电影、互动形微电影等几种形式。

广告微电影是广告主应对“限广令”的有效策略。“限广令”的实施让本就紧张的广告时段变得更加抢手。新媒体环境日渐成熟,传统媒介上的广告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告商的需求。微电影以其特有的电影叙事和情感表达,得到了广告界的青睐,成为了新的广告营销模式,进而产生了很多广告微电影。其中在2010年的凯迪拉克广告短片《一触即发》被认为是中国的首部广告微电影。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不仅广告获得了发展,而且微电影也借此契机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立足于人们的自由随性心理,和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微电影在新媒体的发展中拥有一席之地。

(二)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微电影制作过程的简单化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等诸多特点,使得微电影能够与新媒体的环境高度契合,在新媒体高速发展并普及的趋势中,也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

互联网作为微电影的主要播出平台,在微电影的传播渠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各大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有广大的受众群体,为微电影的播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视频网站都有各自的微电影频道,其中优酷视频在2010年推出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汇集了11位年轻新锐导演执导的系列新媒体短片,题材涉及浪漫、奇幻、悬疑、穿越、爱情、友情、人生、欢喜、愤怒、悲壮等丰富内容,多角度呈现了“青春、奋斗”的主题。其被冠以“新媒体电影”的《11度青春》系列剧,在影视和网络界刮起了一股微电影的新旋风,受到了广大影迷的好评。

手机移动终端作为微电影的另一重要播出平台,凭借其随时随地观影的便捷性,迅速成为众多年轻观众看电影的首选。移动终端打破了传统的电影播放时空限制,让观众有更多样化的观影选择。微电影“短、快、精”的特点,结合移动终端的传播优势,推动了微电影的迅速发展。

此外,新媒体环境中形成的社交网络,使得受众与受众之间能够更直接、更好地交流与互动,尤其是转发和分享等社交新功能,能够实现信息的病毒式传播。微电影在这种社交功能强大的新媒体环境中,更容易分享与传播。

四、微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

自2012年的5月份以来,央视一套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席卷而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传统纪录片说教式的解说词风格,采用更加亲民的解说语体。纪录片在叙事风格上较以往纪录片也有很大突破,采用更加国际性的故事化的叙事风格。《舌尖上的中国》同以往美食题材所使用的厨艺大赛,旅游采风的拍摄方式不同,这次比较重视故事的呈现,人物的描写,推进故事的力量是大大小小的美食话题。片子的主题是通过对特色食物的美味探索,揭示中国人尤其是当下中国人与食物的各种微妙关系。《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激起了人们对纪录片的热情。微纪录片就是在《舌尖上的中国》在社会上掀起纪录片热潮的背景下出现的。

微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微缩类型的纪录片,微纪录片除了时长变短以外,从内容题材和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都具备和传统纪录片一样的基本特征。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平民化的新姿态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微纪录片也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高门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导演和创作者,都可以用镜头记录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今的微纪录片的选题不用再考虑各大传统媒体的诸多限制,选题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展现出了一种平民化的新姿态。很多选题都是取自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百姓的故事而进行展开的,选题可以不再那么主旋律,而是趋向更加平民大众化,选题范围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平民化的新姿态,也吸引了更多观众。

(二)故事化的叙事风格

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段和方法是要根据事实的真实性,强调创作的实际性,可以通过放大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冲突或者矛盾,来加入戏剧性的创作方式。这是要在保持事实不影响真实的主要基调之上的,通过合理选择好的题材、设置悬念、强调矛盾的表现形式来增强纪录片的可看性,从而提升艺术感染性。

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主动权在受众手中。如何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成功锁住观众的视线,成为了微视频成功的关键,对于微纪录片来说也不例外。《舌尖上的中国》已经引领了纪录片讲故事的热潮,微纪录片要想吸引观众,除了发挥“短、小、精”的优势之外,还必须有好的故事和创意,有会讲故事的人,清楚听故事的人是谁。

(三)个性化的供需关系

从微纪录片的供方来讲,在新媒介环境下,更加开放、自由的媒介环境,给了微纪录片创作更多的空间和自主性。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基础上,更多的自由度,给予众多纪录片导演个性化表达的机会。从选题方向到影像风格,很多草根创作者的微纪录片有了更多突破性的尝试。这其中不乏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微纪录片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微纪录片的需方,传统的纪录片内容和影响风格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观众寻求更多新鲜的、个性化的内容和风格。正是有这种供需的关系,推进了微纪录片的个性化发展,更多导演的个性化表达加上更多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在这种供需关系的推动下,微纪录片市场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态势。

五、微视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当前,以微电影和微纪录片为主要代表的微视频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一片繁荣的行业背景下,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微视频所存在的问题,例如门槛低造成的粗制滥造的作品过多,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导致了很多的版权纠纷等等。在微视频的内容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内容同质化严重,大多视频网站所提供内容大多雷同。用户自创性、内容丰富度等差异化特色尚未形成。此外微视频的受众用户粘性低,同传统门户网站用户类似,视频网站没有用户粘性,只能靠内容取胜从而慢慢培养用户习惯。

今后微视频的发展除了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在充分发挥自身制作与传播优势的同时,内容为王将是微视频行业的发展趋势。从微视频的传播角度来看,谁拥有优质视频资源和版权,谁就能有效地争取用户和市场。用户是跟着视频内容走,所以视频网站非常看重内容,非常重视内容资源的拓展和价值链的整合。从微视频的制作角度,用电视电影高标准的技术手法来完成微视频的制作,对内容、画面质量与艺术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微视频行业的精彩一定无与伦比。

参考文献:

[1]周笑.新媒体产业格局及发展趋势[J].电视媒介,201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