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3: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审计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审计教学

篇1

(一)审计课程建设 李艳辉等(2006)对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指出应分别设置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课程。理论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还应注意加强专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育。而对于实践环节教学课程应包括专业问题的社会调查实践、基础课程的实习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算机在审计专业应用的实践教学和走进审计实务界的专题实习。

马琳英(2007)认为审计学科的课程建设原则应该是厚基础,厚相关专业,有主有次,要注意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突出特色的需求。指出审计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包括《基础审计》、《中级财务会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同时指出审计学科的教材建设目标应定位于: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育复合型人才。

胡继荣等(2008)建议会计学专业或审计学专业增设政府绩效审计为必修课,增设计算机审计为辅修课程。并指出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战略审计等教学内容,可以开设选修课或任意选修课,并指出应当提高审计学科的地位,注重审计学课程内部知识的组合,即注重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大方面的结合。

(二)职业判断能力在审计教学中的培养新审计准则与旧审计准则相比,对审计人员在风险审计理念、职业怀疑意识、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对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学者在加强高校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加强职业判断能力和风险审计理念的措施。

张学军(2007)指出教师在审计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职业判断意识,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因为审计职业判断必须依赖于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田钊平(2008)指出要想加强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首先有必要补充培养学生风险审计理念、职业怀疑意识、职业判断能力的教材或训练内容。其次要推行“现场”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注重思维方式的引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何晓华(2009)指出在制造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和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外,可以将逻辑学纳入审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建议将写作纳入审计学科考核范围之一,因为写作不仅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更有利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发展。

张家杰(2009)针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的,给高校审计教学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尤其是职业判断能力的新要求,指出应做好审计教学的衔接,更新审计理念和改革审计教学模式。

(三)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审计课堂教学中 审计职业道德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学者们及实务界人士多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职业道德建设展开研究,随后又将职业道德问题拓展到政府审计及内部审计层面。一些学者意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张白(2001)指出中国审计与国际上的较大差别,除了职业环境、管理体制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要想加强素质教育,就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指出对于职业质量而言,主要问题是职业道德问题,专业技术相对而言是次要问题。

赵素琴(2005)指出检验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在于检验各类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性作用的发挥。审计人才是一种智能型人才,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自身作用的发挥。

周莉(2008)指出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能因课时的限制削弱甚至忽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审计入门时就加强诚信为本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知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将其纳入日常的教学中。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应突出诚信的问题,让学生自觉形成以诚信为本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为今后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审计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研究 高岩芳(2005)指出为了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可以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审计的教学效果。

邵丽(2007)指出可以综合运用如目标教学法、演讲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有创造性的启发式提问,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教学的质量。

何秀英(2007)提出了一种新的审计实践教学方案――“审计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三维整合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能力。指出课程整合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审计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局部释放;审计模拟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二)审计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工商管理研究生中运用,其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采用,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来说,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从案例的选编、开发、意义、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王如燕(2009)指出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选择案例,并且要重视案例的系统性与实用性,如课前举出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课中举出实用性强的案例;课后留下大型的、典型的案例。再次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对案例的感性认识和关注网络资源中涉及的审计界的最新动态。

常京萍等(2007)指出可以组织力量分阶段开发系统的审计教学案例,因为系统的审计教学案例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资源。郭桂花(2005)指出审计案例研究对审计教学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经济意义、发现意义和证伪存真意义。

朱锦余(2002)指出审计案例的内容应包括三个层次,即审计方法层次案例、审计业务循环层次案例、综合性审计案例。张根文(2004)指出审计学案例教材的内容应由三个部分组成:审计案例实务篇、审计案例阅读篇、附录篇,同时提出了审计学案例的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李凤荣(2003)以一个具体的审计案例讲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具体讲解了其操作模式。王淅勤(2005)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出了以内容为线索、以案例为线索的两种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以旨在推动实践发展或理论提升的案例研究模式,其比较适合于研究性的学习。刘淑芬(2006)对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审计案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教师应积极参与实践,不断提高实施案例教学水平和能力,并且应当对典型案例进行科学开发等。阮莹(2008)对案例教学法和案例引导教学的概念进行了区别和研究,并且基于案例引导教学的概念进行讨论,提出了一些建议。侯洪涛(2010)指出案例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将大型案例分析和小型引导型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使用。在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注意一些单案例分析与多案例分析的结合以及国内外案例的结合等问题。

(三)实验模拟教学 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是改变审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极佳的途径。可以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弥补直接实践严重受限的不足。

李轶群(2005)对审计实验对象的实习内容、审计模拟实验资料的解决方案以及应该具备的硬件条件进行了详细叙述。刘蓉(2007)指出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未引起我国各大高校的足够重视,并且缺乏一个实现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平台,提出了完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设想。顾征娣(2008)分析了手工审计模拟实验教学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和效果评价。梁素萍(2009)通过分析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现状,提出了一个既易于学习又便于操作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构想。

(四)多媒体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辅助教学中获得很大的成功。

陈朝晖(2001)指出多媒体网站式课件是会计审计教学改革的方向,其具有交互性、集成性、资源共享、易于维护,适合自学等特点,并提出了其具体的开发思路。刘淑芬(2007)指出由于案例内含的信息量非常丰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较为合适,可以将开发的典型案例制成电子版的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同时可以制作审计案例在线答疑校园网页。

(五)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田岗(2005)指出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是审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是审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式。张雪梅(2007,2008)指出随着环境的日益变化,迫切需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出了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模式。黄胤强(2008)对启发式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设计,并指出运用启发式教学的问题,特别强调开放性思维方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六)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张优勤(2009)指出在审计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运用程序进行了详细说明。

(七)直接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有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两种实践模式,直接实践即学生直接到事务所或企业进行实习。而间接实践是指学生通过校内建立的审计模拟实验场所和课堂对审计案例的讨论将所学的审计理论及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吴丹(2008)指出可以以会计师事务所为培训基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杨录强(2009)提出校企“联姻”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认为校企“联姻”可以助推审计实践教学,首先应当革新指导思想,大力推广实践教学,其次可以“走出去、请进来”锻造教师队伍,还可以实施校企优势互补,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的局面。

(八)其他教学方法 蔡才德(2005)把“讨论式教学法”引入审计案例教学中,为教学创新开启实践通道,从而使得审计案例教学成为“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一种学习方式。

赵建平(2007)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教育创新模式,指出通过国际认证考试与高校审计教学相联系的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外教育上的相互融合,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际审计状况,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技能。

郑新源(2008)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主题是前提,能力为本位是目标,任务为驱动是手段。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从单纯联系向任务驱动转变,有利于审计教学更快更好的发展。

陈利军(2009)提出了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模拟实验、业务实践相结合的四轮驱动教学方式,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强化实务操作能力,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的课程特色。

从有关审计教学方法的研究来看,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较多,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已相对比较成熟。而对其他教学法的探讨比较少,如项目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其具体实施的目标、原则、程序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等都没有进行很深入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运用。在方法的应用上,学者们更多的是研究每一种方法的具体运用,而对于如何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应用,目前研究的还不深入。

三、审计教学效果与研究方法选用

(一)审计教学效果研究 对审计教学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得出审计教学的现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意义。同时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起到完善新的教学模式的作用。目前少数学者对审计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潘念萍(2006)的调查问卷显示,目前的审计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审计教学环境也不容乐观。有88%的学生认为当前审计课程设置侧重于理论知识, 72%的学生感觉理论多而抽象,难以理解,58%的学生感觉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60%的学生希望增加案例分析,但只有16%的学生表明在审计课程中接受过案例,并且这些学生中仅有5%的人认为案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说明教师特别注重应试教育,教材的建设水平也比较低。80%的学生呼吁在校内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可以看出,审计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梁素萍(2009)在2006~2007年间对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4000多名在校生进行了审计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62%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理论多而抽象,难于理解;48%的学生认为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只有6.3%的学生认为审计课还算好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从调查可以得出审计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何琴(2009)基于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视角进行调查问卷分析,调查了审计案例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效果,得出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审计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师和学生对审计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不一,教师普遍认为教学效果良好,而学生则感觉不是十分满意;从审计案例教学具体实施细节来看,时间安排存在问题,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分析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对检索的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考察,发现规范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规范研究是当前研究审计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涉及很少,采取的实证研究也大多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而没有采用实地研究等其他研究方式。因此,应加快实证研究的步伐,使实证研究能在审计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可以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使用,规范研究如果仅借助于抽象推理,其可靠性就可能受到质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研究缺乏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实际验证。实证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通过搜集数据,运用精确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以解决“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因此,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然后再用实证研究去证实结论,结论的可靠性将大大提高。

为了不断提高审计职业的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审计人才,教育界应当拓宽研究的视野,以审计市场对于审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加强审计教学研究,改善审计教学的质量,缩小审计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篇2

审计基础课程是建立在许多专业知识之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与其它学科的渗透性。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公式化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审计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重视和接受。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审计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审计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好的一系列案例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审计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从审计教师方面看:要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

大多数中青年审计教师都是学校的专业教学骨干,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平时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去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更少去参与社会实践教学,专业知识较陈旧,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他们在审计教学中虽然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都很少参与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照用了教材中的现存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抑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充分利用,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从案例选用方面看:审计基础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难以满足教学具体要求和学生具体情况

(一)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和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但教材中所选用的审计案例大多是来自国外的典型案例,很难与我国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也难把审计案例所反映的审计实务与相应的审计理论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审计基础教学的对象大多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但一些教材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不用说参与分析讨论了。

三、从考核评价学生方式看:形式单

一、简单片面

传统的审计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是“老师出题,学生背诵”,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老师改卷评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案例教学法后,有的教师仍然沿用这种传统考核办法,没有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作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力求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审计教学效果。

(一)进一步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1、教师要学习和掌握更为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专业培训、业务进修、学术研讨等,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主动参加审计师和会计师全国考试,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审计教师还应当亲自参与教学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的案情和场景供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这样才有利于组织和引导案例教学,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广泛收集和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案例。

案例的设计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案例即能融会相关审计理论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选择的案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针对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学生,我们要选择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案例模拟进一步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选择的案例要有系统性、引导性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

(1)在课前选几个短小的、趣味性强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案例不需特别典型,但要和即将讲解的内容密切相联。

(2)在课中选一些实用性强的案例,结合刚刚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选用一些与之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激发学生在课堂进行激烈的讨论。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的案例不要求综合典型,但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实用性强。

3、在课后运用一些大型的、典型综合的案例,作为学生阅读的详细资料。这类案例可以不分国界,只要是在会计执业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综合性强的案例都可选用。学生讨论分析这类案例,可以拓展视野,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加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

1、理论测试。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仍通过开卷或闭卷笔试考试,老师出题,包括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等题型来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

2、课堂讨论。每一次进行课堂讨论前,都要求学生事前预习某一案例,根据所要讨论的问题写一份书面的讨论提纲,以促使学生课前预习,并避免学生在讨论中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和效果。在分组讨论过程中,由小组组长记录每位成员的基本观点、讨论的要点、发言的内容等,教师则在讨论中起着主持、组织的作用。讨论结束,每位成员就自己讨论的问题及得到的启发或结论写一份简单的总结报告。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撰写一份审计报告。课程学习结束,教师准备一个较典型的审计案例,要求学生就案例中给出的材料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按照审计报告所固有的写作格式,写出一份审计报告,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撰写审计报告是审计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检验和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是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审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它不能代替课堂讲授的理论教学,不能代替社会实践教学

因此,案例教学必须是在学生掌握了审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之后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6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114- 02

1 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过程的核心

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5)指出: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职业判断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因素。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2)中也指出,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和保持职业怀疑。从审计实务的层面上看,审计判断在审计实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判断过程(张继勋,2002)。但是,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审计人员在具备相当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通过审计实践来丰富和改善。为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审计判断的训练。但是,面对初学审计的学生,审计教学中对于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和训练偏少,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和能力均不强。

2 审计教学中关注审计职业判断较少的原因

审计教学中对审计职业判断关注较少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审计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严重。一方面,初学审计者要面对许多审计的专有名词和理论,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从应付各种考试(比如学校的期末考试、专升本考试,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要重点掌握各种专有名词和理论,以至于有些学生认为学好审计不过是“背书”。这种机械的知识记忆,隔断了审计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根本谈不上审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另一方面,审计教学中专业的实践安排很少,实训工作更是严重不足,学生也没有机会接受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

二是审计教学理念狭窄。首先,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没有考虑审计学自身的专业性,片面地以会计论审计,审计学只是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而像管理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安排得较少甚至被忽视了;再者,忽略了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人际关系的教学,即使是独立设置的审计专业,其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单一。而审计职业判断本身离不了审计人员自身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积累,落后的教学理念显然不能满足进行审计职业判断的知识积累。

三是审计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在教学上,由于缺乏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审计学基本上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讲授,而这些教师既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也没有相关的审计工作实践,在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上缺乏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就理论讲理论,就练习讲练习,理论与案例之间联系性不强,根本谈不上审计职业判断,只是“对错”判断和变通的简答题。

3 审计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审计职业判断

一是应合理安排审计专业的相关知识。针对审计专业,应考虑与之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要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为主。职业基础知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的前提是其职业知识范围的广泛。比如,审计人员一定要具备如下职业基础知识:一是会计和相关知识,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以及证券和资产评估等相关知识;二是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一名审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所必需的储备,比如公司法、经济法、税法等;三是企业管理知识,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必须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组织学、国际贸易等;四是信息技术知识,无论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审计技术不断进步的角度考虑,一名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等。审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以上学科的知识内容,才有可能运用多学科知识有意识地进行职业判断的训练。专业知识应突出审计的特点,对审计理论、方法、程序、内容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并注意体现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为主。比如,审计职业判断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实现的,因此要在教学中,对审计职业判断的方法不断地学习、巩固。

二是重视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首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让学生认识到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普遍性,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审计职业判断,审计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判断过程(张继勋,2002)。所以,审计理论的学习也应该是建立在增强审计职业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再次,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比如,审计报告在其意见段中会使用这样一个术语“我们认为”,这就表明:审计结论是以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基础的。既然审计意见是审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就是说有可能出现判断的结果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存在。所以,从一开始学习审计,就应该意识到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审计工作就是一系列的审计职业判断,让学生在认识领域里重视审计职业判断的锻炼,为以后从事审计工作打好基础。

篇4

(二)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

善于识别和发现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要求审计人员从更广阔的视角,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整体评价。它强调审计人员审计工作重心前移,重视审计计划,重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重视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实施程序,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不断为学生强调识别风险对审计成败的重要性,甚至可以通过审计失败案例的介绍,引起学生对风险的关注。其次,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发现风险,可从发现被审计单位“压力、机会、借口”入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识别风险的能力。即凡是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压力、机会、借口的地方,就是潜在的风险点。例如提醒学生注意企业是否存在上市的压力,是否存在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机会,是否为其非正常往来账目寻找不正当借口等,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风险能力。在选用案例时,可以选用与分析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审计程序时相同的企业,通过让学生采用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为风险评估提供充分审计证据。

篇5

审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融会计、税法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综合性课程。审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能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目前,审计教学大多采用以讲解教材和习题为主的传统式教学,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为提高审计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从学习这门课程中获益,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进行多方面调整优化。

一、审计教学现状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由于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往往强调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形成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的单一教学模式。我国很多高校的审计教学没能把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导致某些学生尽管已通过审计相关考试或已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但缺乏基本的实务知识。

(二)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据调查,我国多数高校只重视审计理论教学,较少涉及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普遍感到审计难度大、不易学。审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使学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实务工作。

(三)师资能力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审计教学好与坏与授课教师素质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息相关。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很难将抽象的审计理论放在实践案例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再加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其整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不高,互动不佳。这是审计教学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优化的必要性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审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就好比“鸟之两翼”。理论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审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具有设计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进行全面掌握和实施的过程,是一次再创造和深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认识能力,对全面掌握审计理论知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审计教学与专业师资的关系

要避免在审计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审计教师除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有一定审计实践经验。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审计教学有了好的“引导者”,审计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指日可待。

(三)审计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关系

审计是会计专业自考课程,是CPA考试科目之一,也是从事会计工作后每年要经受的“年终考核即审计人员对对企事业单位账目进行审计”。因此,审计教学对学生无论是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是以后从事会计、审计工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的方法或途径

(一)注重理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多媒体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板书教学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多方面的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一是审计视频的引用应与讲授的知识相关,突出审计实务的应用,应具有知识性、专业性、趣味性;二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应与教师的板书讲授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实施时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案例选用应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二是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其参与性;三是教师应及时对案例进行总结评价;四是教师要具备将理论、实践进行融汇贯通的能力。

(二)注重实训或实践教学

实训教学能够使学生从感性上掌握审计的具体操作,能使其在掌握一定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训室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实际,并能对以后将要从事的审计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审计实训主要是审计基本理论结合5个业务循环,为加深对审计业务循环中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或假日进行短期调查。比如,审计中内部控制的概念,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采用集中收款方式的大型商场做购物观察,描述购物过程并对商场柜台销售与收银环节的内控制度进行评述。这种实践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下社会,又可以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结语

总之,审计教学不能满足于教师只管讲课,学生只管听课,不管教学效果如何,而是要对审计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动态优化。审计教学的优化对专业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花精力去钻研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才能使审计教学落到实处,达成实效;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审计储备人才。

财参考文献:

[1]海占芳.浅谈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4(8).

[2]邹德琪.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1).

[3]朱晓芸.高职高专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3).

篇6

一、审计案例在审计案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词来源于英语“case”,其意为具体事例,它来源于现实中的第一手材料,很真实,有环境、有情节。而审计案例是指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案例选编人员根据案情及教学方面的需要,对其进行筛选、改编和包装,使之典型化,并能体现出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等的具体审计实例。

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恰当的审计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解读案例过程中发现审计实践中存在的或者容易产生的问题,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审计实践工作的认识以及对审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精彩的、有趣的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审计准则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讲审计准则的内容,就显得艰涩难懂,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时适时地加入恰当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背景和情节的发展中学习审计准则的内容,相对来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比较愿意接受。

但在审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从现有的审计案例书籍和教材中选择恰当的审计案例存在许多困难。

二、在教学中审计案例选编的难点

(一)难以找到满足教学具体要求的案例

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和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的审计案例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已出版的审计案例书籍中所选用的审计案例大多来自于国外的审计案例,和我国的教学内容很难紧密相关,所以即使选择这些案例,也很难把审计案例反映的审计实务和我国相应的审计理论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难以找到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案例

我国审计案例教学的对象,大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可以说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择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但我国目前出版的审计案例的书籍和一些教材中选用的案例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往往给出的是一些经典的综合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不用说参与分析讨论了。

(三)审计案例缺乏系统性、引导性

审计案例应以审计实践为基础,但应更典型,更生动灵活,并且所选取的审计案例能体现内在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目前我国在介绍审计案例时,倾向于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进行叙述,这样的审计案例其实就是审计实务的翻版。审计案例虽然典型,但是缺乏系统性、引导性,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四)我国选取的审计案例过分关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与职业道德

在我国出版的一些审计案例教材中,选取的国内典型的大案、要案,如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ST黎明等案例,大都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或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选择这些案例过多,无疑会给学生造成审计案例主要与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职业道德有关,与我国的法律、监管体制不健全有关,从而忽视审计知识的运用和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只看到了审计案例的表面,而忽视审计案例的实质。

三、在教学中关于审计案例选编的思考

针对上述在审计案例教学中选择审计案例面临的困难,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审计案例教学中,选编审计案例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因为教学对象是没有从业经验的学生,所以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然后到综合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审计案例模拟审计实践,逐步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执业技能,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案例的系统性和适用性

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应注重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同时应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

1.课前,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在讲授审计理论之前,先举几个短小、趣味性强、有代表性的案例,起到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案例可以不是特别有名、或特别典型,但要能和将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并且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课中,实用性强的案例,并且要突出与已经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结合。这部分案例的选取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这时运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综合性的,但应注重知识的运用,注重某一些具体问题,注重案例与所学理论的相关性。这时运用的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且能引发他们的思考,真正起到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包括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方法的应用,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熟练运用。

3.课后,大型的、典型的案例,作为学生阅读的详细资料。笔者认为,这种案例可以不分国界,只要是促进会计职业界发展的、对会计界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引起会计界改革的,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资料。这就应该选择详细的案例,不但要交代清楚案例的来龙去脉,案情进展,存在的问题,还应该给出最后的解决方法以及对会计执业界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种案例要求影响越大越好,越详细越好。教师也可以将课前、课中所运用到的具体案例编写成一个综合案例,交代清楚所运用案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在每一章所讨论的案例最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综合案例的主要作用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就这些案例进行课后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整个会计界和审计工作有一个总括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新晨

(三)提高学生对案例的感性认识

案例的选择应尽量与实际、当地的、最新发生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比如在讲解内部控制时,教师可首先调查本地区的知名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情况,编写与知名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情况说明,将知名企业内部控制资料制作成案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联系企业的负责人,给学生提供一个参观该知名企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其内部控制环境、观察其内部控制流程,增强学生对案例所诠释的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篇7

众所周知,审计工作实务性比较强,和会计工作相比,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审计学课程教会了学生掌握审计的具体技术和方法,但学生学完以后更多的疑惑是到底该怎么审计?这也是为什么在专业课中审计最难学,也最难教的原因。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中,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这种单纯的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对如何审计产生感性认识,更不可能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所以在审计教学中需要实施审计实验教学。

一、审计实验教学模式的种类

(一)案例教学模式

有的老师为了改变审计的枯燥或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使用案例教学。其中很多案例是采用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件供学生讨论和学习,这样学生就能感性地认识审计。但这些案例多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审计失败案件编写,主要倾向于启发学生分析审计失败原因,关于实际操作整个审计过程、审计程序、审计测试的案例却相当匮乏,知识点分散,很难从总体上把握审计工作的要点。

(二)毕业实践模式

有的高校通过毕业实践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毕业实践很多流于形式。有的学生为了考研不实习,有的实习进入的是就业的工作单位,和审计根本没有多大的关系,有的只是找些单位盖个章敷衍,所以不能依靠于毕业实践来进行审计实验。

(三)传统手工审计模拟实验

在进行传统手工审计模拟实验中,可以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模拟审计的全过程。4~5人成立一个审计小组,从初步业务活动、编制审计计划到具体的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及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形成审计档案,完整地模拟审计业务的全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因地制宜地予以再创造和深化,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职业判断力。但审计中所需要的资料准备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审计,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监督,实验资料准备的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审查的资料除了正常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资料外,还应该包括其他与经济业务相关的资料以及根据审计实务的特点设置的审计陷阱。

(四)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的工具与技术,它可以使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在搜集审计证据时利用计算机的功能与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是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辅助审计模拟实验。学生通过应用软件来采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模拟的具体审计环境,学生自己就是执行审计项目的审计师,利用在审计学课程中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亲身进行审计实务的具体操作,如确定审计目标、选择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等,通过其职业判断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审计软件只是辅助审计的工具,不能完全依赖审计软件来进行审计实验,重要的是通过审计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五)“双平台”审计实验模式

“双平台”审计实验模式即是传统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的结合。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这两门实验课程,先开设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再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为了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比较,应该使用“一套背景资料、两个实验平台”的教学模式,这样一个集手工和计算机信息系统于一体的“双平台”工作界面,把传统手工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有机地相结合,学生可直接感受到这两者在审计线索、审计流程、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效率、效果等方面的区别。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要根据具体的环境设计审计计划,选择审计程序等,这种职业判断能力对审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应该成为审计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五种审计模式相比较而言,审计案例教学多是失败的经验,大部分是单个的审计案件。毕业实践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审计实验并不是单个的审计案件,对审计环境的模拟来源于实际的审计工作,从正面营造具体的审计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审计实验教学中多是采用后面三种模式。

二、传统手工审计模拟实验教学实施分析

传统手工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通过营造一个仿真的、动态的审计环境,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战性演练,使相关学科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链接成一张联动的知识网,增强学生融会贯通的综合应用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沟通、组织、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审计的认知及感悟水平。在具体实施手工审计模拟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审计模拟对象的选择

在选择审计模拟对象时,建议大家选择一个完整的审计模拟对象。为方便学生处理,可以选择小企业作为审计模拟对象。但在进行报表审计时,审计模拟对象应包括:被审计单位某年全年的财务资料(最好包含三年的财务资料);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必需的各种相关资料,如模拟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营业执照、公司章程、组织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主要的管理制度、验资报告及上一年度的审计报告等。

(二)先修课程

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学、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可以在大三的时候开设这门实验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前述课程,为审计实验所需要的知识做好了铺垫。

(三)传统手工审计模拟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在组织和实施手工审计模拟实验时,需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1.指导老师的作用。指导老师在审计模拟实验中扮演多重角色,起着多重作用。指导老师需要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实验内容、目的、组织、操作步骤以及要求,指导各审计小组进行分工,对学生碰到的各种问题采取集中指导或个别指导的方式予以解决,引导学生按计划完成审计工作;做好审计工作中的协调工作;对不同的审计小组要设计不同内容的回函、不同的监盘结果、管理层对审计差异调整的不同态度,以促进各小组能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形作出不同的判断与选择。

2.采用团队合作方式。审计实验模拟实际审计工作,4-5个学生成立一个审计小组,选择协调、沟通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和被审计单位、客户进行有效的良好沟通,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成员的工作。指导老师可以选定一个审计小组扮演被审计单位的角色,接受各审计小组的调查与询问,并提供审计人员所需的各种资料;一个审计小组扮演客户、供应商的角色,负责回复各审计小组的询证函,可以针对不同实验项目、不同审计小组出具不同的回函结果。

3.准备实物资产。在审计中,实物资产需要进行监盘,而审计实验中,因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准备真实的实物资产,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要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替代。监盘用的现金可以用代金券或练钞券替代;监盘用的存货可以用标有相应存货名称、数量的卡片替代或制造相应模型;观察或监盘用的固定资产:以标有相应固定资产名称、数量的卡片替代或制造相应模型。实物资产的替代只要学生能够确认资产的数量,实现监盘实物资产的目的即可。

(四)财务审计手工综合模拟实习结果的评价

对手工审计模拟实验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学生在审计过程中的表现,如何编制审计计划,如何选取审计证据,如何实施审计程序,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如何等。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实施分析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可以使学生利用审计软件、excel帮助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掌握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审计信息化人才,但审计软件仅仅是计算机辅助工具,不能代替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仍是判断审计人员水平高低的真正标准。

(一)教学所用软件

在国外,比较典型的通用审计软件包括ACL for Windows、IDEA、Audit Excel等。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审计软件则包括用友审易、中审审易、博科审计之星、鼎信诺等,有代表性的审计教学软件则包括上述通用审计软件的教育版、网中网审计实训教学平台等。

(二)先修课程

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学、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手工模拟实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建议单独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课程,作为高等学校会计学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而不是作为《审计学》课程的课内实验课。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手工仿真模拟实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的实验模式,且手工仿真模拟实验在前,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在后,比较合适。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实验教学组织方式――团队小组PK。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不同于电算化会计,应类似于实际审计工作,成立审计项目小组,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模拟对抗竞赛。一般4至5人成立一个审计项目小组,建议学生男女搭配、班干和非班干、专业扎实的同学和薄弱些的同学组合,这样能更好的保证实验效果。然后各组推选一名学习成绩较好、善于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本项目负责人,负责分派、指导、监督、复核审计小组成员的审计工作。由于每一个审计小组内不同的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就需要各自熟悉自己所承担角色在实务中应该做到的与审计有关的事项。这就要求他们很好的了解企业经营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和相关审计知识,并且融会贯通,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其求知欲。

2.实验项目安排――分阶段实验。审计实验可以按照审计过程分为三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准备阶段又可划分为审计计划阶段和风险评估阶段。实施阶段可以按照业务循环进行划分。准备阶段和终结阶段的实验内容基本相同,实施阶段中不可能要求学生做完所有的循环审计,一般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是要求每一组必须要做的循环审计,其他循环审计可以按照课程时间要求学生选做一个或两个实验。为了实现内容的差异性,选做的实验可以由指导老师指定或由学生抽签决定。审计小组未选做的业务循环默认为不存在问题。在每一阶段实验完成后,需要学生以审计小组为单位提交作业。因为在实施阶段中所做的循环审计内容不同,选用的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编制的审计计划、发现的审计差异和出具的审计报告不同,不同的审计小组提交的作业也是不同的,避免学生之间的抄袭。

3.实验成绩评价标准――小组总体表现为主。每一阶段实验完成后,指导老师把关质量,凡上交的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指导老师要求退回修改或重做,符合要求的小组按各小组上交审计工作底稿的先后顺序排名。最先完成的小组为100分,第二名为95分,以此类推,90、85……,课程结束将每次的分数加总,得到小组排名。期末小组总分前2名的小组成员为优95分,组长100分;后2名的小组成员为及格65分,组长60分;剩下对半分,前半部分成员为良好80分,组长85分;后半部分成员为中等75分,组长为70分。

四、“双平台”审计实验教学实施分析

“双平台”审计实验教学的实施可以参照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的实施,注意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在前,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在后。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应提供一到两年的整套典型手工财务数据,还应提供一套电子财务数据,以便把手工模拟实验与计算机审计实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经济业务进行“审计陷阱”设计时,可以通过改变发生时间、改变金额单位、改变利润操纵方式后重新编制出几套不同的账簿和会计报表,以供不同的实验小组使用。高校在设计手工模拟实验资料时可以考虑利用会计实验的资料,但需要注意“审计陷阱”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波.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10:137~139

[2]郑秀杰,董丽英.基于ERP环境的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模式调查研究.时代教育,2010;12:5~6

[3]舒利敏.审计实验教学模式选择及其实施浅探.财会月刊,2009;12:83~84

[4] 梁素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基于审计实验教学模式设想.会计之友,2009;01:53~54

篇8

审计是一门实务性学科,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应用型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审计课程教学更是强调其操作性。近年来,审计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抽象又难以理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能有效的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明显跟不上现有的审计环境变化,审计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

二、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1.提升学生对审计概念的认知水平。传统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理论讲述,对于初学者,审计概念是相对抽象难以理解的。例如当讲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业务约定书等专业名词时,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展示出来,学生学习时就会有直观的感受,对这些专有名词有形象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施互动式的审计案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培养学生融入案例情景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能浅显易懂的讲授审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在课余大量收集审计案例,筛选出有代表性,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审计案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形成讨论小组分工协作,学生分析结束后形成案例报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将主动权交予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在一旁正确引导。这些要求都会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拓宽自身业务水平。

三、如何有效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

1.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先铺垫大量的审计概念,打下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再将案例与审计理论教学相结合,辅以对应的审计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学活用,消化理解所学知识。采用这种形式教学,不可忽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作用,没有理论基础,学生就没有分析案例的工具,无法对案例中出现的审计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分析。因此课堂讲授法必须坚持理论与案例教学并重,坚持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并重。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相应的案例发给各讨论小组,学生阅读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团队协作的能力。

2.建立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库。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需要收集大量的案例素材。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审计案例的难易程度,以及案例的新颖性,建立高质量的案例储备库。如果审计案例涉及面太广,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无法有效的进行案例分析,会降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要与时俱进,案例的发生时间不要过于陈旧,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不易激发学生分析的兴趣。

2.1案例题材应紧密联系课堂理论教学。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教师应考虑所授课程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现学现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筛选整理,去粗取精,组成审计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保证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案例的感性认识。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现有审计知识,案例不可太复杂,涉及多个审计概念,也不可脱离实际,这样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选择与学生知识相匹配的审计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达到学以致用和指导审计实际工作的目的。

2.2案例题材应新颖与时俱进。近年来,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审计案件,各种财务造假层出不穷;如安然、世界通信和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银广夏、红光实业等经典案例。选择作为教学的审计案例,应注重该案例的时效性与代表性,既不能脱离实际,也要与我国现有的大环境相适应,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74-02

审计学这门课程与其他金融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审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将来高素质、高技能的审计人员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所以相关学院一定要重视其作用。在江西方式上,要注意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通过创新传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独立完成审计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能仅仅是填鸭式的教会学生,而要对审计学这门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自主性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1审计学教学采用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1.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缺陷和局限性

在传统的课堂上,授课方法是非常单一的。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记录。这样会束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审计学的教学模式上可以打破这个传统,以实际应用效果为最终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本质在于"如何回答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知不觉形成自学式的思维习惯。尤其是进行审计学这门专业的教学时,广泛的采用提问题的方式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对审计学的理解程度。学生在接到问题、思考问题、产生答案这一系列环节中都会强化对问题的理解。而答案的产生又是经过学生在头脑中排列整合的结果。所以说,如何在化学课堂上采用提问题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1.2建立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是当代审计发展的需要

随着审计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现代的审计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方向的审计,更多的涵盖管理审计、经济效益、预算审计等多方面内容。审计的方式方法也从一开始的比较详细的审计发展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抽样审计,以及风险审计。这种包罗万象的涵盖面就要求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要灵活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创造性的审计任务,提高其未来投入社会的工作能力。

2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2.1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开展研究性的教学,对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很重要,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对学生积极引导,将课堂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发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开受让学生多试验、多锻炼。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再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的完成审计学上的课堂内容。教师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短就忽视学生产生的疑问,这会从侧面影响学生主动提问的热情。所以教师应该做到对学生鼓励质疑,耐心讲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内容的把握上,教师可采取集中授课和分组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完成集中授课之后,可以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下发任务,通过小组研讨的方式来完成课堂学习。小组的划分以5-10人为组,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做好任务的分工(例如任务讲解员、记录员、PPT制作、发言人等)做好一系列工作后,在课堂上讲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其他学生可对其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总结和表扬。

2.2实施"综合性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成果通常以期末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而期末考试的内容一般只需要学生的死记硬背等短暂性记忆要求。并没有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所以审计学在学生成绩的评价上,可以打破传统型思维,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系统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评价和形成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这项标准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考勤,非常有益。在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学生的成绩分成三大部分:第一,是学生平时的出勤率。第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成果。第三,就是期末的总成绩。这三部分的分数比例可以由教师分配,只要保证期末成绩至少占总成绩的一半即可。教师评分的标准也是涵盖很多部分的,一个是平时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要根据小组成员互相打分来确定成绩。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语言表达能力、PPT制作情况以及对小组学习的贡献度来给予分数的评价。在分数提交之前,还要将各组的组长将每个学生在资料整理和提出的方案进行搜集,根据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水平进行最终的总成绩评估。

2.3应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的案例通常是由老师提出的,然后再由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得到一个答案,再由老师对得出的答案进行判定,如果回答的结果有错误,老师就将正确答案公布给学生,这样课堂中老师将一直占主导地位。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思考。

篇10

(一)课前准备工作

1、依据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教学案例。这是审计教学案例能否成功的基础,案例选得好,教师在分析案例时,才有逻辑推理的空间,才能分析的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从而提高审计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搜集和整理审计案例的背景材料,讲授剖析审计案例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审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等进行必要的简明介绍。教师选用的审计案例应考虑以下因素:

(1)实用性。教学案例来源于实践,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整理而成,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教学案例。

(2)相关性。教学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3)典型性。教学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作为案例,必须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4)思考性。教学案例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过于简单,要有的放矢的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2、指导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案例分析准备。案例教学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否则案例教学就不会成功。实施案例教学前一周左右,教师应写出该节课的教案印发给学生,通过教案指导学生在授课前预习教材上该节的内容,熟悉案例,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依据情况,还可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的发言提纲,让学生为课堂的案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案例讨论。审计案例讨论旨在说明审计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果观点不一致,可展开辩论,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对同一审计案例进行剖析,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和环境。教师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争取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当学生的讨论发生偏离时,应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当学生的讨论发生分歧时,应因势利导,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同时还要善于发现独特新颖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甚至故意给学生出“难题”,迫使学生动脑筋去思考。采用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法,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学到的知识也最扎实。

(三)课堂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进行审计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活动。在进行审计案例分析时,教师只是对案例的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分析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审计案例广泛地讨论,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学案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有缺陷的。即教师有时故意把教学案例中的一些已知条件去掉,让学生观察思考,充实案例的内容。学生在这种是与非、正与反、点与面、此与彼、表与里的状态中学习,才能真正学会思考,变“死学”为“活学”。

(四)教师总结。在学生对审计案例进行讨论,做出分析和评价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点评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对于学生新颖意见的独特之处要给予肯定,同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重新进行认识,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采取各种手段,为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创造条件

(一)建立审计教学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教学案例,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按课程建立内容丰富的教学案例库。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教学案例;或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自己设计教学案例;也可以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

篇11

一、传统审计学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审计学学科基本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采取会计学为主,审计学为辅的“会计学+审计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审计学学科没有自身独立性,被错误地认为是会计学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习惯性地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这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眼界和视野,也忽视了相关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审计学学科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导致审计学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在课时分配上,而且在学科建设甚至教材编写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事实上,很多人受这种教育模式的潜在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会计学,然后补充掌握了审计学的大致理论框架,就自然而然的可以胜任审计工作了,至于审计能力的提高则需要通过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经验积累来实现。然而,这种观点的偏颇就在于,学好会计学只是胜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审计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仅凭实践来积累,其是需要理论指导和教育培养的,审计学学科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既要传授学生充分的知识储备以胜任审计工作,也要教导学生审计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力培养方法以及专业素养的特质等。

2.审计相关学科整合不够。从某种角度来说,审计学学科并不仅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一门课,事实上,广义的审计学学科是包含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税收策划、财务策划、资产评估等一系列课程的整体。由于审计学学科整体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在现实中附属于会计学专业的其他一些与审计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教育没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资源,因此也就无法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而事实上这种整合既可以使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也可使得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接受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和就业优势。

3.“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现在很多院校及教师已经对审计学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没有适应审计学学科特点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学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掌握了书上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就算是学好审计学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性、指导性的,学生一旦要运用这些概念或理论体系去进行实践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发现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存在着太多的不同,会计工作通常有明确的准则规定可以遵循,而审计工作则需要灵活的判断、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学生通常感觉无从下手。而这直接导致学生认为审计学知识太过晦涩,难以把握,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

4.实践课程缺乏系统性。审计学学科首先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实施审计,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和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如果不了解整个审计流程,就无法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则其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如处云雾之中的感觉。而这个不能等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才自行去了解,因为如果在此之前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审计学学科中各种概念和理论的意义之所在,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利用审计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甚至不可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各种审计学概念和理论。基于此,很多学校现在都已经专门设置了“审计实训”之类的课程,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实中的“审计实训”课程很难仿真模拟实际的审计流程,因为这需要审计实训教材配备全套企业凭证、账簿资料以及背景资料,还要有一整套的事务所工作底稿,这并不容易实现。同时,审计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学知识的运用很多都是需要现实情境作为前提和支持的,因此为了弥补条文式教学的不足,很多学校又设置了“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但案例课程中的案例大都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点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案例课只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并没有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提高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因此,这种案例课有很大局限性。

再者,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大多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对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而尽管国外的经典案例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也不少,但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另外,一些学校在“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条理性,有些学校将两门课合为一门课程,这显然无法达到学科教育目的,因为一门课程是无法同时达到两个目的。而一些学校虽然同时设置了“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但没有考虑两门课程应有的授课顺序,设置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授课,或者将“审计案例研究”设置在“审计实训”之前,这都违背了教学逻辑。因为如上所指出,只有学生清楚了审计工作的整个流程之后,才能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进而才能准确把握审计学中的各种概念和理论,最后才可能有意识地在现实情境下有效利用各种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p#分页标题#e#

二、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改革

篇12

本文作者:范颖工作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缺乏实践环节、案例教学的重点不够明确目前大部分学院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实训课程,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会计模式或电子会计模式。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实训课程是很重要,然而整个专业知识系统中只开设会计实训课程却是不够的。从审计的角度加强对于会计专业知识系统性的理解是专业知识提升的重要渠道。随堂的调查中有90%的学生对在校内创建审计实训室表达了强烈愿望。对于案例教学,随堂调查中,70%的学生希望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案例分析分,不到10%的学生表明领悟了在审计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思路,目前的审计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案例教学课的人数应控制在20人左右,以方便对案例中所出现问题的进行探讨与分析,人数超过上限后,由于缺乏相互间的交流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下降。而实际状况是每一个班级人数通常超过40人,课程的安排非常紧张,无法腾出更多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其次,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有限,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要比传统课堂讲授法高得多。而目前高校里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不能很好地掌握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要领,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第三,从目前学校教师的师资资源配置来看,多数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缺乏实际的审计工作经验,并不熟悉审计工作实际的运作,因此在案例讨论上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表层的问题上,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很难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案例讨论也起不到真正效果,导致案例教学的重点不够明确,学生的收获不多。

(一)加强审计学教学的师资队伍配置建设目前,高职院校中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学历水平普遍硕士以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审计实践水平与能力不高,这也是长期以来审计课普遍令学生感到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学院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的配备。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审计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应适当压缩理论课程教学的工作量,提升实训工作量,审计教师每隔五年应有一年到校外参加实际审计工作的机会,比如到政府审计部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或大企业的内审部门参与挂职实训,与实际工作接轨。这样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结合实践编写出适合学生使用的案例库。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CPA或ACCA的资格考试,这对于丰富教师各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同时应多以讲座的形式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或注册会计师开设专题报告来弥补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的视野。(二)审计课程的设置中单独开设案例分析课程审计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成功的案例教学,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目前审计案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人数的不合理。建议案例分析课程单独开设,并拆分原有的班级分成不同侧重的分析小组进行案例测评,在案例教学中的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进行考核,并将其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增加管理和逻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案例分析课程中,案例对象的综合性及复杂性、审计标准的多样性、审计评价的主观性使整个案例分析在运行中呈模糊状态。需要了解的和分析的情况很多,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效与之沟通,融洽与被审单位的关系,缓解审计压力,以及合理的评价审计风险的大小,分析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中工作岗位对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要求等,案例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复合体,因此学生要依据一系列假设,对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析,进而得出系统全面地认识。这些分析课程的开展都离不开行为科学和管理学,因此掌握一定的动机理论、激励理论、领导行为等管理理论是必要的。(四)加速建立审计实训室审计课程的学生实习范围比较小,数量有限的学生能到事务所实习一般也只能做一些简单重复的基础工作,涉及的面较窄,相比之下,最可行的就是建立审计实训室,采取模拟审计的方式,设计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企业的信息资料,通过审计实训室的模拟效果,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很好地理解所学的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程序,以便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手工会计实习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审计综合实训,真实模拟企业工作环境,把各种知识综合交叉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而且可以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