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项目化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3: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课程项目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程项目化

篇1

谈及教学改革,往往侧重于专业核心课程,而忽略了实训实习环节。事实上,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实习占据了重要的一环,而且对于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尤其如此。

反观我们传统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现状是:过度依赖于企业、实训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几乎全部委托于企业,实训教学的质量监控仅仅依赖于专业教师为数不多的实习巡视和学生实训实习手册的检查。而事实上,相较于医院等实习单位对实训实习环节比较严谨的态度而言,不少企业则对实训实习的学生使用大于教学,整体教学管理不够规范、质量监控不够到位。

鉴于上述专业实训实习的重要性和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我们着眼于这一人才培养症结,从2010年9月开始,在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科类课题“专业实训和创业教学基地建设”下开展子课题研究,将重点转移到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上来,并借鉴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成果,针对实训实习环节提出建设和改革思路。这一建设改革思路概括来讲主要是两条:实训环节课程化、实训课程项目化。

一是着眼于实训实习环节,推动实训实习环节课程化建设;也就是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意识,把实训实习放到与专业核心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并与核心课程一样开展课程建设。从“实训环节”到“实训课程”,称谓的转变折射的是认识的飞跃。

二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推进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因为涉及到实训实习,所以更加依赖于一个比较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以便于协调沟通共同推进,同时也因为是实训实习,所以更有条件开展项目化教学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诉求,并有利于教学的质量监控。

课题组基于上述思路,依托于校企合作平台,从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项目化实训教材的建设以及实训教学项目化探索四个方面着手,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并实施了有效的教学改革。

1.校企合作,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实践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双赢为考量,系统设计,突出三个环节的内在逻辑关联。从综合见习到综合实训再到企业实习,保证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有机整合。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综合见习2周,侧重行业背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印象感知;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综合实训4周,侧重业务单元专项技能的操作训练;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实现顶岗实习,从而保证零距离就业顶岗。这样的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打破课程条块分割的界限,更加强调综合性,且逻辑衔接、梯度递进、时间递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

在此基础上,依托于校企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强调真实性、标准化建设,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微缩,旨在便于课程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则强化教学服务功能,做好相互衔接,旨在便于实践教学。

2.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高质量的专业教学,特别是实训课程的教学,其根本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的平台可以复制、可以建设,但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却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经验的积累。因此教改期间,要求所有专业教师轮流参加企业进修培训,我们称之为教师企业行动计划。

开展专业教师企业行动计划以来,陆续分派课题组主要成员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进行锻炼。教师在合作办学企业进修期间,必须经历所有部门轮岗实践,重点学习与所任课程相应的岗位流程,并注重经营案例的采集和一线管理经验的积累,以有效填补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经过两年努力,我们逐步建立起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全脱产的进修阶段的学习交流,进一步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新的理念、岗位技能及职业标准;了解企业对职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从而在回校后参与实训课程建设、项目化教材开发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校企合作,项目化实训教材建设

在整个实训课程的体系框架下,加之课题组成员在企业进修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技能提升,特别是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的把握,回校后在实训课程的教材开发、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教师进修后带回来的很多意见建议,成为实训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主力军与企业兼职教师合作开发系列项目化自编讲义。以面向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训为例,专门针对企业主管经理层次设计三个部分内容十项技能:角色认知、零售认知、商圈认知、品类管理、陈列管理、目标管理、市场调查、顾客沟通、会议管理、收银作业,大体上涵盖了企业主管在实际运营中的应知应会。并且此类实训教材也被企业借用于内部基层员工的培训,校企之间的合作在相互借力中获得双赢。

4.校企合作,实训教学项目化探索

以校企合作自编的项目化教材为基础,一书两用。学生校内实训期间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实训项目,并进而由教师总结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是这本教材,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期间,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各实习小组针对上述实训项目作进一步的深化学习,虽然是相同的项目,但是在真实环境中的学习更具有适应性和指导性。这样强化中有提高的实训教学,明显地提升了实习效果,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能力的提升使得毕业生在实习后半期即可有充裕的时间在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实习带教老师的合作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

5.思考与总结

高职院校在重视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实训实习环节,确保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把好技术人才“产品”出口前的最后一道关。传统的实训教学往往依赖于企业、委托于企业,实训教学的质量监控手段有限。相对于医院等对于实训实习教学的严谨态度而言,企业对于实训实习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则重视不够。由此,实训实习如此重要的一个环节反而成为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将实训实习环节纳入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视域,并积极开展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高职院校实训实习的教学,应把握高职教育特点,以实践为导向,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实训教学系统。首先是构建有机合理的实训课程体系,参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改思路,将实训实习内容阶段化、项目化、课程化;其次是做好实训平台建设和师资建设,根据功能定位差异打造校内校外两类实训基地,并通过专业教师企业行动计划和高校进修计划打造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第三是依托师资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的自编讲义,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供教材支撑;第四是以教材为基础,以基地为平台,开展双师指导、学生主导的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训教学系统。

高职院校提高实训实习课程的教学质量,应推进实质性校企合作模式,以有力保证实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合力培养技术人才,企业直接参与人才规格的确定、参与课程计划的设置和实施、参与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有利于极大地节省了人工培训成本;教师也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环境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极大地积累了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学能力。

实践表明,强化实训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将项目化教学应用于超市零售人才培养,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更加自觉、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明晰,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思考和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更加富有深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也满足了企业参与合作的价值预期,最终实现的是学生、学校、企业的多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专业实训和创业教学基地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SJD880022)。

参考文献:

篇2

如何在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准则设计相应的教学环境、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在行动中形成职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思路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目标,立足职业岗位要求,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和完成项目的一般过程实施教学与考核,把现实职业岗位的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一线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若干个项目组成课程的教学主线,将若干课程模块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项目化改造要从科目课程入手,通过课程的建设与改造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便于教师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全面展开,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能力。这对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改革的原则

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目标是使课程教学从以知识讲授为主变为以知识应用为主;从以理性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为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从学生被动听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变为以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主。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符合高职生源特点,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突出能力目标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本领就是能力,课程是为达到某一培养目标而设的,每门课程、每次课的教学都应有能力目标,课程项目化改造就是要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能力设计项目。通过完成项目,使学生在“做”中熟悉工作环境、提高认知能力、锻炼分析评价与创新能力、掌握事故处理能力、加强与人协作的能力,并树立安全操作意识,通过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基本项目、拓展项目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学过程要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紧密联系工作岗位需求,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通过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教师示范,学生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学与用之间建立“零距离”通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产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与工作者的统一,让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专业关键能力。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过程

(一)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目标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并不是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后增加几个综合训练项目,用以整合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而是要重构课程体系,设计出能够覆盖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知识、方便实施和评价的工作项目。所设计的项目必须源自工作领域,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项目更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及可迁移性,便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于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机械制造应用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改造

课程目标的确定确定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广泛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对就业岗位做出正确分析,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要围绕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课程的项目,通过内容的增删、整合等项目设计,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贯穿。因此,教师应深入相应的职业领域,全面掌握其职业活动及工作流程,然后结合课程实际做好课程能力目标的分析论证,不能仅以教科书作为依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相脱节、学非所用的问题。从机械加工行业及企业的岗位分析可知,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制造应用技术》对应的就业岗位有普通机床操作工、设备维修工、辅助设计员、工艺员、质检员、生产管理员等,从而可得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机械加工常用设备的特点、加工方法、加工理论,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加工工艺,具备机械加工生产意识与生产管理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素质目标是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当中,注意将工艺问题的工程背景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质量与经济性要求等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勤奋学习的进取精神及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应用工艺知识正确选择和使用机床、刀具,能够编制一般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加工出合格零件。围绕以上三种教学目标,课程项目设计的理念是:以机械行业中典型零件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进行课程重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制造工作实践中掌握零件生产加工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项目的设计由于机械产品的制造大部分是通过机械加工在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本身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其课程内容分布在不同种类零件的加工过程中,所以,通过加工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盘类零件、齿轮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等6个项目,可将相关内容与能力训练贯穿一线,将机械加工过程中牵涉到的知识和技能分别渗透到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生产减速器的任务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和能力训练,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项目设计原则。课程教学可以通过集中教学的方式在3~4周内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课内、课外双线并行,教师课内示范、学生课外轮班操作,以解决资源不足的难题,实现对综合能力与单项能力的有效训练。

课程改造的效果该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加工零件为任务驱动,迎合了高职学生动手兴趣浓厚并擅长动手的特点,产品的加工过程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掘和提高,学生在后续毕业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和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工作意识、能力和自信心,都是教学改革前所难以想象的。

篇3

二、进行企业调研,确定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职责

使学生“愿意学”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其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基于实际岗位的岗位职责,因此,整体教学设计的一大重要步骤在于企业调研,了解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和具体的岗位职责。为了解市场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负责人利用互联网,登录智联招聘网对2010年8月6日至2010年9月6日全国26个城市公布的外贸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由于高职毕业生去向多为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故本次调查局限于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和跟单员三个岗位。通过调研发现,从招聘的岗位来看,全国26个城市中外贸业务员的岗位数最多,其次是跟单员(前两项中包含单证员),最后是报关员。根据上文的调查结果,学校以外贸业务员岗位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为更充分地了解外贸业务员的岗位职责和企业对外贸业务员的岗位要求,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智联网企业招聘信息调研等,发现外贸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1.收集市场信息,拓展海外市场,开发、维护国外客户;2.主导进行出口订单的洽谈与签约;3.进出口订单处理,保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4.制作相应的单据,完成货款收付;5.负责客户管理及售后服务工作,迅速处理客户投诉,维护、跟踪和管理现有客户。除了上述相关的岗位职责以外,应聘企业还对外贸业务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任职要求,调查发现,企业对于员工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要求较高,分别占调研企业的60%和43.3%,同时,有26.7%的企业关注抗压能力,25%的企业要求责任心强,20%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16.7%的企业则要求员工能服从公司的安排,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三、以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确定课程目标之前除了要明确岗位职责,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承担的任务,是否所有的岗位职责都必须在本门课程目标中体现,还是本门课程只需承担岗位职责中的部分内容,其余的岗位职责由其他课程承担。基于此,学校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发现,本门课程只需承担:熟悉外贸流程,合同的磋商与签约这一主要岗位职责。因此确定本门课程的目标如下:

1.总目标

总目标是课程的第一层目标,须与课程标准中相关表述一致,对于尚未制定课程标准的课程,由指定教师写出初稿,课程组教师集体研讨商定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总目标要求用完整的、精练的语言对总体目标进行描述,但形式上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描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总目标是:以温州诚美贸易有限公司对美国立博德男式皮鞋出口为贯穿项目,通过贸易准备、制定标准合同、交易磋商与签约、履行合同等具体项目,使学生熟悉外贸业务流程,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就业上岗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用清晰、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用…做…”。能力目标是教师对学校和学生的承诺,表明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完成哪些具体的任务。因此,能力目标一定是可以检验的。本门课程根据岗位职责确定的具体能力目标如下:

(1)能运用外贸理论和政策知识阅读相关外贸类分析文章,查阅相关外贸统计资料并做统计分析;

(2)能运用外贸统计指标和外贸政策作用机制对当前外贸政策变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进行分析,撰写相关分析报告;

(3)能根据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管理相关规定熟悉外贸企业的注册流程,并能模拟注册成立外贸公司,完成各项注册登记;

(4)能利用各种渠道寻找交易客户,并撰写建立业务联系信函;

(5)能初步运用外贸英语与客户就合同条件进行交易磋商;

(6)能根据往来函电规范、合理地拟订进出口合同的主要交易条件;

(7)能运用合同条款相关知识看懂不同版本的进出口合同;

(8)能依据单据或合同相关条款合理安排一般贸易进出口业务各环节具体工作。

3.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对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以“了解…”“掌握…”等形式进行表述。教师在整体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明确我们的设计是一体化设计,理论和实际不能偏颇,在强调实践的同时也要重视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我们的知识目标应作为能力目标的载体,与能力目标配套表述。如本课程的知识目标为:

(1)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

(2)掌握外贸政策对进出口的作用机制;

(3)熟悉外贸公司设立的注册登记程序及提交的文件;

(4)掌握获取业务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了解开发客户的途径与方法;

(5)掌握制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主要条款的内容和制定方法;

(6)掌握交易磋商的途径与方法;

(7)掌握履行进出口合同的程序;

(8)熟悉外贸业务流程。

4.素质目标

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素质目标是以通过阐明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以“通过…培养…”或“通过…使学生具有…”等形式等对培养学生的某种素质的表述,对素质目标进行表述必须明确、具体,可检验。在本课程设计中,素质目标体现为职业岗位对任职人员任职要求的具体体现。本课程的素质目标如下:

(1)通过要求学生分组模拟进出口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签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意识;

(2)通过学生分组角色模拟完成公司业务注册和与对手进行交易磋商全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3)通过签订一份完整、准确的销售合同并履行该合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责任感和执行力。

四、根据课程目标选取项目,设计情境

1.项目设计

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完成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这是能力目标项目化课程改造的原则。项目有三层含义:第一,项目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且有特定的环境与要求;第二,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利用有限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第三,要满足一定性能、质量、数量、技术指标等要求。因此一个好的项目必须是在一定的工作情境之下,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任务要求,并能根据企业相关标准对工作成果进行检验评价。最好的项目是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当中去,但若有些课程由于资源的限制或课程性质,无法参与真实项目,则可以选用高度仿真的项目。此外,在项目设计上可以设计课内项目与课外项目双线并行的方式,通过课上项目演练到课下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一个项目,使学生真正参与,给学生独立判断、决策和行动的空间。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完整的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串联,必定打破课程原有的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与安排必须要做一定的调整,有些与项目无关的教学内容就会舍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采用双线并行项目,课内项目为温州城美贸易有限公司与美国立博德公司的皮鞋进出口业务;课外项目为学生与北京二元通泰贸易有限公司不同商品的进出口业务。

2.情境设计

正如上文所说,项目实在一定的工作情境下展开的,所以,对于项目的执行应根据项目进程设计相应的情境。情境的主要作用是引出任务,情境设计尽可能全面,可以运用常规情景、技术情境、管理情境、正常情境、意外情境、违规情境等。此外,情境尽可能引用企业实际情境。

五、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根据选定的项目,结合项目进行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串联,依据教学计划对课程教学进度做一个合理的安排,确定课程的教学进度图。教师在确定教学进度时,一是按照项目进程合理安排;二是要根据总学时合理分配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

六、教学方法设计

篇4

学校从物理、数学、生物、化学四个学科开展中美高中课程教材的比照研究。研究内容具体为:中美化学课程设置的背景、中美教材的编排特点、各模块之间的关联与独立、教材的内容设计、选修与必修的关联、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设计、习题编制等。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理科教材编写的特点,借鉴国外教材的长处,为教材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帮助;同时把美国教材及教学内容与中国教材有效结合,将优势之处本土化,将课程内容有效整合,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中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研究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目的是应试教育,某种程度导致部分教师教学追求完美,所有学生都按照最高标准要求;比较注重对知识的静态接受,即特别注重知识的简单记忆、积累和重视知识体系构建,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而美国的教育不追求完美,甚全连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也不在意,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生成,即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培养批判和质疑精神。而国际课程本土化最好的教学方式是把体验式教学方式和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补短。

在这个过程中,我校结合理、化、生科目进行体验式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在观察现象后,去探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或者说出发生这种现象的条件是什么,进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以此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之能够形成在美国上大学的必要的实践能力。

中美教学手段的研究

在这个研究环节中,我校以数学学科为主要研究科目。美国的数学教学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通过使用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思维可视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更容易掌握数学的本质,强调学生能够使用图形计算器去探究、发现、证明、建构新知识,注重学生应用图形计算器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美国的各种考试,如SAT、ACT、AP考试中都允许使用图形计算器,考察学生应用图形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教学中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想法。那么,学生只要有数学想法,再用计算器去实现,其中的繁琐运算就不是问题。因此这样的技术与中国式数学教学恰到好处地应用才能真正解放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中美课程考试内容的研究

我校在中美项目开展过程中,通过考察、比较、研究中美高中国际课程模式,借鉴与吸收国际课程的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与方法、课程评估审核等方面做到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美国高中课程将注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和实践创新方面强化,加强课程的丰富性和选择性,使其更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自由而充分地发展,课程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同多元的高等教育对接,这些均对我校课程教学及课程改革的发展进步大有裨益。

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比照中,我们也发现了中美高中知识大量的契合点。我们以此进行教学与考试依据的研究,补充国外教材所不具备的能力点与知识点,补充国际教材所未涉及的必要知识,利于学生科学合理分配时间,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优质发展,加强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为学生顺利申请国外名校助力。

国内课程国际化的研究

在进行国际课程本土化的研究中,我校不仅以引进的国际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拓展补充研究国内课程如何更好地与国际课程接轨。

友情链接